改进输入论文

2024-10-14

改进输入论文(精选4篇)

改进输入论文 篇1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 我公司承接了海外客户一系列零件的开发工作, 其中有一个是分动箱里面的零件, 称为输入齿轮。它与变速器输出端相连接, 是分动箱动力的输入端。此输入齿轮与常见的变速器零件结构差异较大, 结构复杂, 要求较高, 加工中工艺难度较大。

输入齿轮简介

输入齿轮包括内花键、内接合齿轮、外齿轮、内孔和油孔。图1所示所有的几何公差都是以φ45mm外圆为基准, 虽然这种特殊结构的产品在之前的工艺中没有接触过, 但从变速器齿轮、轴加工经验来看, 加工此零件不存在工艺难点, 按常规思路考虑, 为了便于加工, 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基准进行转换。

原加工工艺

输入齿轮初次的加工工艺流程为:粗车坯→精车小端→精车大端→拉花键→插内结合齿→倒尖角→滚齿→钻油孔→去毛刺→磨棱→剃齿→热处理→热后磨内孔、端面、外圆→检测。

按照以上工艺加工, 没有一个零件能达到成品要求。经分析, 存在的问题为:滚齿和剃齿及热后磨削径向均以内花键小径定位, 滚齿和剃齿轴向以拉花键时的定位端面定位, 拉花键后定位轴向及径向圆跳动较大, 导致滚齿和剃齿时齿轮径跳均超差, 最终导致成品径跳超差、齿累不合格。工艺中未考虑到加工过程中对定位面造成的变形及加工定位基准面的变换, 影响后面工序的定位和加工, 最终影响成品的精度。

初次改进后的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经初步改进后, 将X基准面转换为A基准面进行加工 (见图2) , 尽量统一基准面。工艺流程为:粗车坯→精车小端→拉花键→磨工艺位置→精车大头→插内结合齿→倒尖角→滚齿→钻油孔→去毛刺→磨棱→剃齿→热处理→热后磨外圆→热后车内孔→检测。

其中, 插齿、倒尖角、滚齿使用的基准是相同, 即基准C和D, 剃齿和磨外圆使用的是基准A和E。为了尽可能减少基准不统一带来的影响, 工艺中增加了磨工艺工序, 即以A为基准, 磨削加工C基准。但在加工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磨削工艺位置问题以A为基准, 磨削加工C基准, 理论上A基准和C基准几乎统一了, 但经过多次加工验证发现, 套心轴磨削后C基准相对于A基准的跳动为0.02~0.04mm。从产品结构和加工验证情况看, 产品的重心对磨工艺位置这道工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以A基准来确定C基准的方法不合理。

(2) 拉花键问题多次加工验证表明, 拉花键能达到的要求:X相对于A基准的跳动0.01~0.06mm, B基准相对于A基准的跳动0.01~0.05mm, 变动范围比较大;与B基准相比, D基准对于A基准更远, 而且外圆大, 导致D基准相对于A基准的跳动更大。精车大头是以D为端面基准的, 因此E基准也受D基准的影响。

(3) 滚齿问题滚齿工序是以C、D、E为基准, 而检测是以A为基准。从磨工艺位置和拉花键可以得出表1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 C、D、E三个基准的不稳定和变化范围大直接导致了滚齿径向圆跳动的不稳定。从加工情况来看, 以A为基准, 滚齿径向圆跳动为0.03~0.08mm, 无法保证产品要求。

综上所述, 转换基准的思路理论上可行, 但实际加工验证中却发现基准面本身的变动较大, 导致难于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最终使成品合格率极低, 无法保证批量生产的要求。

最终优化加工工艺

由于以上工艺加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 成品合格率极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降低成本, 我公司决定统一基准, 始终以两顶工艺加工所有的尺寸。工艺流程为:粗车坯→精车小端→精车大头→精车外圆→拉花键→插内结合齿→倒尖角→滚齿→钻油孔→去毛刺→磨棱→剃齿→热处理→热后磨外圆→热后车内孔→检测。

首批工艺验证试制加工了50件, 全尺寸检测, 滚齿后检测的其中10个零件的尺寸见表2, 对应基准和 (1) ~ (6) 位置如图3所示。

(单位:mm)

从表2中 (1) ~ (5) 数据来看, 滚齿工序定位基准的精度满足滚齿所需要达到的精度要求, 而且数据比较稳定, 基本都在0.02mm以下。对比表1和表2数据, 新工艺滚齿基准精度的改善还是比较明显。虽然拉花键的跳动还不够稳定, 跳动范围0.01~0.07mm, 但后续滚齿、剃齿以及磨外圆工序都没有使用该基准, 所以对后续加工并没有影响。

表2中 (6) 尺寸显示, 滚齿定位面精度更好, 但齿轮径向圆跳动反而更差, 这是因为新工艺中滚齿更改了更靠近外圆的定位端面定位 (见图3) 。更改基准是因为考虑到产品刚性的问题, 越靠近滚齿加工位置受力更好, 但越大的外圆, 精车的精度也会相对更差。

从表2中剃齿径向圆跳动尺寸可以看出, 虽然滚齿径向圆跳动偏大, 但都被剃齿纠正过来了, 所以最终产品热处理前能够达到要求。

热处理后产品抽检了20件, 其中10个零件的检测结果见表3, (1) 、 (2) 对应位置如图4所示。

(单位:mm)

从表3可以看出, 热后产品均能满足图样要求。经双啮检测发现, 最终产品能够满足热后数据要求 (F"i≤0.055, f"i≤0.013) 。成品齿形、齿向也能够满足图样要求。

工艺改进后, 批量加工了300件产品, 跟踪发现没出现异常情况, 均能够满足要求。现在我公司已经按此工艺批量在加工, 至目前为止, 已加工约1000件产品, 尺寸均较稳定, 成品合格率较高。

结语

两顶工艺路线为输入齿轮的最终优化工艺, 其优势在于:精车后的几何公差稳定, 能满足滚齿要求;滚齿齿圈跳动稳定, 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性;两顶加工, 剃齿装夹方便, 效率得到提高;双啮径向综合误差更稳定, 不合格率较低;成品的齿形齿向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海外客户不同意将产品两端顶尖孔更改为标准顶尖孔, 否则加工出来的产品稳定性会更好。

用好极点输入法,输入效率刷刷刷 篇2

一、 自动造词刷刷刷

绝大多数五笔输入法都有手工造词的功能,但手工造词会让输入停顿下来,打断写作的思路,影响输入的速度,能不能让输入法把我们经常使用的字符串自动后台造词呢?下面以造词“杨国平”为例,来看极点五笔“自动造词”的原理:

1. 第一次以单字输入“杨国平”,极点五笔会临时生成“杨国平”这个词;

2. 以后的输入过程中,如果没按词组的方式再次输入“杨国平”这个临时词,极点五笔会认为这不是一个词,于是在关闭输入法或下次重启电脑时,该临时词“杨国平”消失;

3. 如果把“杨国平”以词组的方式输入,那么极点五笔会认为这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于是把该临时词加入用户词库(如图1),这样词组“杨国平”就生成了。

自动造词不会弹出对话框,它会在输入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造词,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打断你写文章的思路,因此在输入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极点五笔的自动造词功能,会大大地提高输入速度。

二、 重码减少刷刷刷

在汉字的输入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其实占的比例非常的小,即使挂载的是常用词库(GB2312字符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字词我们不会用到,比如具有相同编码的“增加”和“啬”(编码均为“fulk”),“啬”字我们就不会用到,但由于它们是重码字词,所以它的存在有会影响输入速度。

怎样才能即不影响输入速度,又能让“啬”字这种不常使用的字词在万一用到时又能输出呢?极点五笔引入了常用与非常用的概念:输入编码“fulk”,当候选框中出现“增加”和“啬”时(如图2),按“Ctrl+Shift+2”键,便可将“啬”字设为非常用字,这样在正常录入时它便不会出现了,而“增加”这个常用词就可直接上屏,这样就可减少重码,提高录入效率。

当万一要输入“啬”字该怎么办呢?很简单,按一下“`”(Esc下排的键,这个键也可以输入编码之后再按),之后输入五笔编码就可以了。比如上面的“啬”字,输入“`fulk”即可录入。

有人说了,系统内置的某个非常用字我经常用到,该怎么办呢?这个也很简单,首先让这个字出现在候选框里,之后按“Ctrl+Shift+此字的序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个“Ctrl+Shift+序号”是开关键,可将字词在常用与非常用之间进行转换。

三、 快速输入刷刷刷

怎样输入一些你经常使用的语句、文本块、符号或字符串(比如你经常使用的邮箱地址、网址、符号等)呢?在极点五笔输入法中,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 编码输出

* 快速输出

编码输出是指可以为带有标点和符号的词组自定义编码,然后按输出词组的方法输出,但这种方法会增加重码,而且管理起来也不方便。

快速输出是按一下快速输出键(可以自定义),然后再按一位编码即可输出一串字符的快捷输出方法。图3是我的快速输出编码,按引号键(我定义的快速输出键),再按R键即可输出67105430@qq.com;按引号键,再按W键,即可输出“?”。

为了快速盲打,建议把输出比较麻烦的一些标点符号(比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等)、常用字符串(比如邮箱地址,网址等)定义快速输出编码,方法是:在极点五笔状态栏上点击右键,选择“管理工具→编辑快捷码表”,然后在打开的文本文件中按照说明进行编辑。

汉语拼音输入法考察及改进 篇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输入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由最初的单字输入, 发展到后来的词语输入, 整句输入[1]。但由于汉字及词有数万之多, 计算机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都造一个按键。因此, 汉字输入中重码和输入候补的选择就成了直接影响汉字输入效率的主要因素。

目前输入法在输入效率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 目前主流输入法无论是单字输入还是整句输入都不利于用户的盲打输入, 同时输入效率也十分低下,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候补的选择方式上存在不足, 举例来说, 智能ABC输入法, 其候补采用竖排表示方式, 当用户输入候补时如果所需候补在首位则可通过按空格键或回车键进行候补的选取, 但是如果所需候补不在首位或不在当前候补列表中则需要通过数字键与翻页键进行选择, 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使用户造成错选, 从而导致输入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现有输入法在候补选择方式上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提出改进提案, 通过实验考察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二、主要拼音输入法考察

以下分别对智能A B C输入法、微软拼音输入法、全拼输入法和紫光华宇输入法进行考察, 输入法相关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2]。

1、智能A B C输入法:

智能A B C是国内最早流行的拼音输入法。输入拼音, 按空格键或者回车键进行候补的选取, 当候补在首位通过空格或回车键直接选取, 但当所需候补不在首位或不在当前候补列表中则需通过数字键与翻页键进行候补的筛选, 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降低输入效率, 因为用户一边要看键盘一边还要看屏幕, 必然降低输入的效率, 另一方面当在光源不充足的地方进行输入操作势必造成用户的选错汉字。

2、微软拼音输入法:

微软拼音输入法是微软公司在中文操作系统下推出的基于语句的智能输入法。其优点是整句变换的功能但是其优点同时也是其弱点, 当用户输入词组的同时系统自动人工分词, 虽然省去了用户输入的时间, 但是一旦系统自动分出的词组不是用户所需要的词组则需要通过退格键从新对候补进行变换, 降低了输入的效率。

3、全拼输入法:

输入拼音的同时其对应的候补以一列的形式表示出来, 词典里没有的词不能连续输入。如果输入的候补显示在首位则按空格键即可输入候选。否则需要翻页和按数字键选择输入候补。

4、紫光华宇输入法:

随着拼音的输入即时变换为汉字串。候补表示为一行或多行多列的形式, 通过数字键选择输入。如果输入汉字或词在列表的首位则按空格键直接输入。具有整句输入功能, 变换也比较准确。当输入候补位置靠后时需要输入两位数字选择输入候补。

以上方法中紫光输入法的候补表示形式最人性化, 其它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候补的输入选择都用数字键完成。

三、改进提案

通过对上述方法的考察, 可以看出目前输入法在输入效率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候补的选择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输入效率。用户进行输入操作时既要注意键盘的按键, 同时还要注意屏幕的显示内容, 而汉字的相似又很容易导致看错、选错, 这就影响了输入效率。

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提案在候补选择方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首先, 候补的表示方式以列的排列方式表示出来, 既按照频率的大小从上到下依次进行排列, 频率高的候补优先显示在最上面, 频率低的则排在下面, 通过Tab, Space, Enter, 三个按键进行候补的选择, 当输入候补时通过Tab, Space按键进行候补的筛选, Space键获得当前输入的焦点同时焦点下移, Tab键焦点上移, Enter键选择候补, 这样做有利于用户的输入习惯, 用户可以不用在输入候补的同时既盯着键盘又专注于屏幕, 由于标准指法[3]的设计使用户的每个手指都有固定的摆放区域, 而通过Tab, Space键进行候补的筛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标准指法的要求, 更利于输入, 用户只需要盯着屏幕输入的汉字即可, 从而大大提高了输入效率, 由于省去了数字键与翻页键选择候补的方式, 避免了错选的可能性, 本文所研究的输入方法将通过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四、实验及考察

通过以列的形式表示候补, 由Tab, Space和Enter键进行候补选择的方式作出了模拟系统。选择一段约有1500字的文本进行了输入实验。考虑到不同方法具有的自学习等功能的不同, 以及输入过程的微小差异等在输入实验时以不同输入法的三次输入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了比较。由于试作系统与其他方法相比尚有很多功能不具备, 比如词汇输入、学习功能等只能输入单汉字, 所以进行输入时按键次数的比较没有意义。实验的重点是对输入过程的感觉, 是否具备易于盲打等特点进行考察。通过对同一段文本输入三次进行比较, 考察了输入时的候补选择方法, 候补的屏幕表示方式。如:输入法是否容易习惯、输入法的候补显示和选择方法是否简单、易用, 输入效率是否高, 是否会给使用者造成使用负担, 是否容易进行盲打输入等。

经过输入比较能够感觉到改进的输入候补选择方法比原来用数字选择候补的方法要更方便, 更易于使用。而候补的表示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人性化的界面, 使候选易于查找, 减轻在很多相似汉字中寻找输入候补的负担, 以提高输入效率和易用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目前主流输入法中不利于盲打输入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提案。由于是通过Tab, Space, Enter三个按键进行候补的选取, 而不是像传统输入法那样利用数字键1到9进行候补的选取, 从而降低了选错输入汉字的可能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输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一凡等.汉字键盘输入智能软件综述.中文信息学报.2003 (17) .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键盘输入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改进 篇4

困惑一:受到时间的限制

按照课程设置, 小学三至四年级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 还是包含在综合实践课中, 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非常少。我校计算机室建于1998年, 后于2000年增设一批电脑, 总的来说设备陈旧, 而且自然损坏的比较多, 剩下可用的屈指可数。

对策:

针对上机时间少的现状, 我没有让两个、甚至三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 因为小学生合在一起使用经常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所以我根据可用电脑数和各班人数, 对学生进行分批上机, 将一个班分成两批或三批进行上机操作, 保证上机时一人一机, 这样老师虽然辛苦点, 需要把一个知识点重复讲两至三遍, 但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 再辛苦也值得。另外, 我非常注意精讲多练和个别辅导, 经过长期实践, 学生的能力提高非常快, 也令我非常欣慰。

困惑二:受到知识的限制

指法是汉字输入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指法时就遇到了一些困难, 三年级刚开设英语课程, 刚开始学习英语中的基本对话, 对于单词的拼写以及26个英文字母都不作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还发现学生输入拼音时经常出错, 这在于键盘中26个字母的设计对于汉字拼音及字母的输入不方便小学生学习。键盘中26个字母全是大写, 必须结合shift键或将Caps Lock键锁定, 才会输出大写字母, 而学生直接将键盘按下去后输出的是小写, 而且很多小写的字母是印刷体, 而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是手写体。

对策:

针对学生知识的问题, 我首先取得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的支持, 请他们在每学期开学时, 找一些课余时间, 对学生的拼音及英语字母进行一下摸底与复习, 使学生先对这些字母有比较深的感性认知。其次, 针对键盘的问题, 我对键盘进行了小小的改造, 把每个键上大写字母对应的小写字母也打出来并贴在相应的键上。这样, 每个键上就出现了两个字母, 上档为大写字母, 下档 (正常) 为小写字母 (如图) , 既符合键盘中使用Shift键时的操作, 也更贴近学生的知识实际, 同时笔者就这改变, 准备申请外观专利, 也提请生产厂家可以考虑这样的实际问题。

困惑三:受到认知的限制

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指法, 必须对各键位非常熟悉, 更要对各手指的分工非常熟悉, 而一开始让学生记住各手指的分工, 非常困难。

对策:

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受到教材中手指分工彩图和中英文测试软件中手指分工彩图的提示, 将26个字母按手指分工, 重新贴上不同的颜色, 使键盘变成彩色的, 让学生一开始接触键盘, 就有一种感性认识, 就知道哪几个键是一组的 (如下图) 。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指法时基本不会盲打, 即使屏幕中的软件中有手指分工, 他也要看键盘, 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记忆后, 才能逐步达到盲打, 即使盲打后, 彩色键盘对学生的使用也没有任何影响。同时这也是笔者想申请的另一项外观专利。

困惑四:受到兴趣的干扰

文字输入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大。

对策:

上一篇:纸币清分下一篇:幼儿教育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