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学

2024-08-07

《春》的教学(精选12篇)

《春》的教学 篇1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难点, 也是中学语文老师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 语文老师们都纠结于作文教学的范文、作文教学的序列、作文教学的效果等等。今年4月, 郴州市举行了“读课文学写作研究”研讨会暨教学大赛, 几个老师都选择了《春》这篇课文作为参赛课题, 他们各自从本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方法等不同的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指导, 颇有新意。

一.读课文, 析结构, 以“树”的形态指导写作

作文教学中的构思, 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我们在以前的训练中, 总是先讲解什么是构思, 怎样合理地组织素材等等。讲了很多, 也练习了很多, 可是学生一想到构思, 一想到提纲, 就紧皱眉头, 但是, 利用我们的课文作为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将课文结构的分析, 以“树”的形态, 展示给同学们, 这样, 学生的这一难题就会得到解决。

《春》这篇课文, 在文章的结构上表现比较明显。所以, 针对此文结构的特点, 市六中参赛老师《分列式结构模式写作训练系列之一—分列项的构想训练》, 首先就通过赏经典, 让学生们回忆绘春的几幅图景, 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样几幅图画。于是, 围绕一个话题, 分别排出了几个分列式的结构。紧跟着, 又就春花图这一段, 分成了树上、花下、遍地三个框架, 这样, 学生们就自然地发现, 不但全文可以用到分列项, 段落也可以分成各个分列项, 以此思路写作, 不仅有话可写, 尤其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上课老师当堂以《我们的校园》为题进行了分列项的训练, 有的学生将写作内容分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有的分成“校园的清晨、校园的午后, 校园的夜晚”, 也有的按环境分成“操场、教室、综合楼”。然后, 老师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小组所列的分列项进行分任务写作, 孩子们在课堂上奋笔疾书, 十分钟之后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的写春, 有的写夏, 有的写秋、有的写冬, 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很快就完成了。学生们对于文章结构的分列比较明确, 课堂效果十分明显。无独有偶, 资兴市鲤鱼江中学的参赛老师所上的《赏<春>之树———分解法作文训练》, 也是让学生先回忆春选择了那几幅图景来描绘, 然后重点以春草图和春花图为例, 对文句进行了分析, 从分析中, 发现作者写春草图就写了草的“钻”, 草的“嫩”, 草的“绿”, 草的“满”, 老师点拨大家这是从动态、质地、色泽、长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解;写春花图则是写了花的多、花的色、花的香等, 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几个方面进行分解, 上课老师用“树”的姿态很形象地将这种作文的结构展示了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构思《可爱的家乡》时, 就从家乡分解到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情、家乡的习俗, 又将家乡的风景分解成大树、大山、小溪, 人情分解成父母、邻居、亲戚, 习俗分解成服装、食物、习惯。在展示之后的点评中, 学生们更细致地指出, 大树、大山、小溪太笼统, 应该抓住家乡的特征, 选几个有代表的山、水等。有学生将可爱的家乡分解为人美、景美、物美、历史美, 甚至还指出要扣住可爱来选材料, 在这节课上, 学生对于写作的要求明显提高, 对于作文的思路也进一步细化。

可见, 我们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 只要认真分析课文, 发掘课文的结构思路, 围绕写作进行设计, 我们就会解决一直以来困惑我们的作文构思问题, 学生在写作中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写作并不是那么难, 因为这样的训练真的可以让学生觉得思路清晰, 有话可写。

二.读课文, 品语言, 从细微中指导学生写作

在学生的习作中, 我们常常感觉到学生语言的苍白, 他们不是记流水账, 就是口水味太浓, 所以, 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变得十分重要, 基于这一点, 我们总是让学生加强阅读,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 我们的课文就是经过专家们选择的经典, 在语言上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这次的赛课上, 宜章和资兴的两位参赛老师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一位老师在回忆春的基本内容之后, 让全体同学听《春》的朗诵, 在听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划记文中优美的句子, 并对这些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们在赏析中发现, 文中景物之所有格外生动, 是因为作者大多运用了修辞。老师再让学生围绕修辞找句子, 并分析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 学生们就达到了“巧用修辞, 写活景物”的效果。再利用图片, 通过学生的想象, 运用修辞写几个句子, 最后推演到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段落。在此指导下, 学生们展示的作品精彩纷呈, 十分生动。另一位老师利用《春》的优美句子,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让学生找出句子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学生们找出了“偷偷地”“钻”“闹”等词语, 围绕这些词语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并用一个句子与《春》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比较, 发现通过添枝加叶, 可以使句子更具体、更生动。学生们经过这样的理解, 在后来的展示中, 就对于景物描写的用词比较用心, 写出来的句子也颇有生气。

其实, 语言的生动性, 在我们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课文, 合理利用课文中的段落、句子, 从字词、修辞、情感等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学生的语言就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生动起来。

三.读课文、悟方法, 从技巧上引领学生写作

《 (2011年版)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汉字的学习上提出了“随文学字”, 其实, 对于作文, 我们更要注重随文学作, 因为我们的课文, 穿插了大量的写作技巧, 平时在授课中, 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甚至整合这些资源, 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 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各种写作方法, 引领学生进行写作。这样, 我们就能从不同的课文中, 有侧重地对不同的写作技巧予以指导, 这些写作技巧, 只要我们用心揣摩, 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就会生动、有序, 变得灵妙起来。

桂阳一位参赛老师就选择了春花图的文字描写进行细致分析, 她首先要求同学们轻声朗读春花图, 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句, 试着说说它好在哪里。学生们经过朗读之后, 踊跃发言, 有谈到这里运用了排比、比喻的, 有谈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一个“闹着”写出了蜜蜂多, 成千成百。有谈到写花, 是静景, 嗡嗡地闹, 写的是动景;有谈到“从侧面烘托花开艳, 花比较多”, 有赶趟儿, 写出了花的茂盛繁多, 用了拟人的手法, 甚至有学生谈到侧面描写了草的茂盛和由眼前花想到了秋天的硕果累累的虚实结合, 提到“情感渗透”的情景交融, 联系感官、安排顺序等等。由此, 学生们不由地佩服起朱自清来, 毕竟是大家, 能在这幅短短的春花图集中了这么多的写作手法。老师抓住这个契机, 反复播放了一个景物视频, 让学生观察, 并尝试用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八分钟之后,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他们大多选择了刚才所谈的写作技巧, 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字。在点评时学生们更是结合写作技巧予以强化, 使得写作技巧在实际的作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只是, 笔者认为, 每篇课文, 认真去分析写作方法的话, 都不止单纯的一种, 朱自清是“大家”, 自然能够在短短的文字中, 熟练地运用如此多的技法。但对于初学写作的初中生, 要达到那个层次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有所归纳与选择, 并且有所侧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得学生对于我们课文中出现的写作手法能够得心应手, 真正做到从课文中悟写作方法, 从技巧上引领学生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也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是的, 课文确实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们只要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语言, 课文的写作技巧等认真分析, 认真归纳, 学生们就可以从我们的课文上学到很多的写作知识, 老师们就可以从我们的课文中找到作文教学的突破口。甚至, 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整理, 让学生积累素材, 发散思维, 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变得活起来。所以, 中学语文课文就是最为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 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宝库。

《春》的教学 篇2

课标分析: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教材的前两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写对人生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学中应重视美和感悟对好的词的积累和运用,好的句子的欣赏与游。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意境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加上农村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语言口语化,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进一步的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

2、诵美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3、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记叙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策略: 朗读法 赏析法 课前准备:

1、解决本文的生字词;

2、读通读懂本文;

3、收集有关春的诗句;

4、收集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景,请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现在请我们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春的?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把生字词横线画出。

3、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本文的生字词。

4、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几幅美丽的图?用三个字概括?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学生找出描绘春景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3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6、请学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归纳盼春—绘春—赞春。

三、读中品味

请同学样找出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明理由(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教师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这课你学到了什么(可能学生会说描写的作用、修辞的运用等)。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等句式;不用这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优美的语言。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写《春》的写作方法,为《秋日的校园》写上一两片断。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个人的语文教学思想和特色。美文欣赏重在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学中我重在对学生的说和读的训练。

我校正实行“三学五环节”教学模式改革,也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因此这篇文章恰恰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

《春》教学设计 篇3

《春》是一篇描写细腻,富于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领会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一)让学生感悟情境,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情感。(二)从文章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本文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文章开头抒发了对“春”的盼望之情,接下来作者总体、多角度描绘春天,结尾,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和排比句赞美了春的新鲜、艳美、充满活力。笔者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对“春”的盼望之情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期盼春天的到来呢?”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后引入“大家从文中能体会到作者笔下春天有什么特点吗?”归纳、总结:作者笔下的春天“新鮮”“艳美”“充满活力”的学习部分,接下来设计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新鲜、艳美、充满活力的特点的,我们一起去体会……”自然回到了第二部分的学习,即按盼春——赞春——绘春这样的顺序赏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流利、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一年四季的春天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往今来有很多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文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②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

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提示: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二、研读赏析

(一)问:第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之情。

问:作者为什么盼望春天的到来?能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讨论后明确):因为春天的新鲜、艳美、充满活动(自然过渡到第三段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赞美春天。

明确:比喻句,排比句。

共同赏析……

问题: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共同欣赏学生佳句:……

问题:赞春部分描写顺序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描写顺序耐人寻味。

(三)问题:春天既然这样美好,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请同学们细细看一看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几幅春景图。

明确:春草~~~~~~~~迎春图

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欣赏这几幅春景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说明: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赏析为主,分析的顺序以学生的回答为主,赏析每一幅图时,教师只点拨遗漏的地方,可提示学生从修辞、描写顺序、感观、词语等方面欣赏)

三、拓展延伸(想象练习)

选取《赛马》《春江花月夜》《鸟语花香》等曲子,让学生闭眼想象构思,然后进行写景片断练习或口头表述自己所听到的。

四、小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青春,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少,胸怀大志:“乘理想之马,挥鞭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春》教学设计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充分发挥想象力, 理解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优美、恬静的春天的画面, 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此文写于1933年, 正值作者留学于英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时, 作者的散文以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本文表现作者对春的憧憬。

学生活动:欣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春天景象的画面, 谈谈自己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二、整体感知, 感触春景

1.录音范读, 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

2.学生读文, 同学间合作学习、纠正。

3.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意, 质疑问题

1.自主阅读, 对照注释对文本进行感悟、品味、欣赏,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穿针引线, 适当点拨引导, 释疑、解疑。

A.盼春 人盼春 大自然报春

B.赏春 人赏春 大自然绘春

C.颂春 赞美春 春早人勤

四、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春天美丽吗,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天?

提示:

A.春意盎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B.五个完美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2.赏析文章。

A.我最欣赏的一个画面。

B.我最欣赏的一种声音。

C.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息。

D.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氛。

E.我最欣赏的一种感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合作探究, 寻找出自己的最爱, 并组织好语言, 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讨论归纳:

作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抒胸臆, 同时运用想象与联想、排比与比喻给读者描绘出一个春意盎然、热闹非凡而又平静如水, 色彩缤纷而层次分明的一幅乡村鲜灵的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奋发向上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1.说说相关春的词语或诗句。

讨论归纳:

春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2.朱自清是一位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构思精巧, 情景交融;文章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文中有诗, 诗中有画, 深邃隽永却又朴素自然, 试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并写一小段话。

六、课堂作业, 课外延伸

1.说说春天里的人是怎么样的。

学生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2.接龙比赛。

按句式“春天里的人是 的”用简洁的语言填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想中, 首先弄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

1.从文字方面来说, 文中多音字多, 如:涨、散、藏、和、晕等。

2.从词汇的角度讲, 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帖。有大量的雅词, 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3.从句式方面讲, 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从段落布局讲, 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 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 表现出春的新、美、力, 单独成段构思巧妙。

对于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学习, 应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以及对文章中表现出的各种精美画面的理解。因此, 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读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

在教学过程中, 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图片的展示。

3.教学中适时进行评价。

4.赏析文章的细节描写。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在欣赏文章的活动中, 对于学生“读美文”的控制、指导, 处理还是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教学中随机设置的问题, 有时语句表述不够严密、科学, 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 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 因此, 兴趣有时被课件吸引了, 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4.时间的掌控还不是很好。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地调控, 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 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比较紧。

朱自清的《春》教学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 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 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 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 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五、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等 篇6

1.1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1.2过程与方法;

a培养学生运用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美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品味生活情趣的能力。

2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教学过程

3.1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3.2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提出问题: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明确问题,a(学生自主讨论)

b(教师例句引导,学生找体现情感的语句,教师归纳总结)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吹面不寒杨柳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

3.3[教师小结]

a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弄清文中的五幅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

b仔细品味、赏析,《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自然的语言美。

c使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美及借景抒情的方式。

3.4教学反思: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3.5布置作业:《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故乡》省略号教学探微

吴宏良

【摘要】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深入解读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对文章表意、人物形象的理解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关键词】省略号;表意;作用

《故乡》一文省略号引用频繁,用法丰富,对文章的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就此本人在教学中做了细致地探微。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省略号的第一个作用先看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一个说话滔滔不绝、质朴能干、无忧无虑、真诚友善、充满天真的少年近在眼前。“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光滑……”;“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一位身手敏捷,机智勇敢、活泼刚健的少年栩栩如生,这个既懂得生产生活知识又很神奇的小英雄着实让人佩服。总之,装弶捉鸟雀是闰土的拿手好戏。看瓜刺猹是闰土的本色当行。此处的省略号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旧中国的农村虽然落后,但依然生机蓬勃,人们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省略号的第二个作用二十年后,农村进一步凋敝,再加上兵匪官绅的压榨劫掠,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好极!他,——怎样?……”想想自己,一个乡下的阔绰少爷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闰土的境况也强不到哪儿去;可又期望闰土与自己的想象没有太大的差距。。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如今的闰土已有六个孩子了,他都苦的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么多年闰土为生活拼命奔波,可是日子却过的每况愈下,捉襟见肘。母亲说什么好呢,只好欲言又止了。见面后,“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了似的,一个神情黯淡,迟钝木讷的故交立在面前,“我”的内心翻腾着,思索着,询问着。这叫人怎么能相信呢!纵有千言万语,此时内心已欲语泪先流。印象中的闰土和眼前的他判若两人,变得让人不敢相认。他的境况为什么如此凄凉?“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身心憔悴,举步维艰,只有在饱受煎熬的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虚而又含糊,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悲哀的,痛苦的;对现实的认识又是麻木的,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命运。国运不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闰土无计可施,只有任人宰割,也只能逆来顺受了。至此,一个个的省略号揭示出了“我们”生活日渐窘迫的原因:天灾,人祸,加上官匪勾结的残酷压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省略号的第三个作用生活的贫穷还不是最大的悲哀,只要希望还在,明天肯定会更好。文章的可悲之处在于:生活的贫穷引发人们等级观念的差别和思想上的隔膜。“阿!闰土哥,——你来了?……”好朋友来了,真叫人欢喜,可想想自己的境况,“迅哥儿”还能和“我”其乐融融地的说说心里话儿吗?“老爷!……”终于理智战胜了情感,闰土恭敬地叫了“我”一声“老爷”,先前哥弟相称的“我”为之震惊,又顿生悲哀之情,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因为规矩所限,闰土就是不能无拘无柬的与故交谈笑风生,封建礼教像枷锁一样束缚着闰土的思想。闰土不仅为生活受苦,而且还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饱经忧患,精神也被严熏摧残。“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不能照旧叫“迅哥儿”了,叫“迅哥儿”这怎么能行呢?曾经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尚且如此隔膜,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以前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杨二嫂,如今为了捞取一点好处,可以巴结奉承,也可以翻脸不认人的热嘲冷讽。“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在她的眼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有的只是“利益”二字。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一览无余。思想的隔膜,人情的冷暖,面对现状,我们能忍心指责他们吗?不,他们的表现是封建等级观念和贫困潦倒的生活酿成的苦果,是旧中国农民精神面貌的缩影。这里的省略号真是点点如泪,向人们控诉着封建思想的罪恶。

总之,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娴熟灵活的应用省略号。已经远远超出了表示停顿符号的限制,它含蓄、委婉而又引人深思,不着一字而表意无穷,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春》的教学 篇7

“头脑风暴”式作文教学, 可以设想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诱趣激情, 促进发散, 启迪灵性→自主分组, 聚合提炼, 激发灵性→自由展现, 分享喜悦, 放飞灵性。

在春风送暖、桃红柳绿的季节, 我想到了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作文。按照以往的思路, 学生想到的, 往往是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交上来的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春景作文。这次我想改进方法, 试着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环节1:诱趣激情, 促进发散, 启迪灵性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几个词句小游戏, 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思维最活跃, 想象最丰富, 尤其是能“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看到“春”这个字, 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 (学生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生1: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桃红柳绿…… (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很多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 不出我所料, 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我未做声, 鼓励他们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2:我想到了“绿色”。师:你想到了春天的色彩。生3:我想到了春蚕。生4:我想到了妈妈。 (有同学发出了笑声。) 师:看到“春”怎么会想到妈妈呢?生4:因为我觉得妈妈就像春天一样带给我温暖。师:噢, 你由春天的温暖想到了妈妈带给自己的温暖。 (这3位同学的发散思维, 引发大家的很多联想, 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生 (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风暴”一下) :春天、春风、春雨、春光、春日、春水、青春、生命、茶叶、春笋、生机、温暖、粉色、彩色、清泉、小鸟、小溪、春播、春华秋实、叮叮咚咚、叽叽喳喳、风筝、绿色葱茏、清澈见底…… (我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都写在黑板上。)

师:回忆读过的古诗, 哪一句可以表达或描绘你所想到的情境呢?生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生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同样让学生将古诗写在黑板上。学生兴趣浓烈, 课堂气氛高涨。他们的日常积累在这一刻被触发。)

师:同学们, 看着满黑板的关于“春”的词语、诗句, 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生1:我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好主意, 请选择喜欢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吧!生2:老师, 我想把喜欢的背下来。师:当然可以啦!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着, 背诵着。) (又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3:我想来写一写关于“春”的文章。 (此提议一出, 响应的同学还真不少。) 师:是吗?想写一写的同学举手。 (全班同学的手都举得高高的, 学生的创作激情被点燃。)

富有想象空间的话题提出、自然宽松的情境安排, 触发了学生相关的积累, 诱发了学生的很多联想。在这一环节中, 无论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或设想, 师生都不做任何批评和否定。让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由表达、分享各种观点, 整个课堂变成一种展现学生自我、分享思想的空间, 启迪了灵性。学生表现自然很踊跃, 交流的信息十分丰富, 成为写作与进一步拓展的宝贵资源。

环节2:自主分组, 聚合提炼, 激发灵性

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许多信息, 还只是一堆散乱的原始素材, 不能直接为写作使用, 必须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处理, 按一定的标准将所得材料进行分组归类, 经过讨论后形成共同的问题, 为进一步的聚合提炼做好准备。给材料分组的标准先由学生自己定, 老师不应代替学生的尝试。

片段二:

师:黑板上记下的是同学们看到“春”所想到的, 这些是这次作文的丰富材料。当然, 我们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组整理, 才能为我所用。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分组呢?生1:可以按动词、名词、形容词来分。生2:可以按写作的内容来分。生3:可以按字数来分:一字词为一组, 二字词为一组, 以此类推。 (经过讨论, 大家都觉得按内容分比较好。) 最后分成了以下五组:写景物:彩色世界、春日阳光、春天的小溪等;写家乡特产的:龙井茶、春笋等;写事:温暖 (帮助他人或得到别人的帮助) ;放风筝、春播等;写人的:妈妈、老师、同学等;写游记:踏青等。师: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 进行分组讨论。

围绕话题, 在对材料进行分组归类之后, 还需要对分组的材料进行聚合提炼, 经过筛选、对比、发掘、提炼, 对材料进行深度发掘和开发, 进而确定文章的题目、写作主题与内容。聚合提炼的过程就是思维由混沌走向清晰、由紊乱走向条理的过程, 是“心灵”由迟钝走向敏锐、由粗糙走向细腻的过程。

片段三:

师:接下来, 每个小组重点围绕以下话题进行讨论: (1) 题目; (2) 主题; (3) 主要内容。 (对于这三个话题, 我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 (2) (3) 两个话题在发表个人意见后, 要进行讨论。)

(师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写“春蚕”, 我想反映蚕宝宝的可爱。生2:我想到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师:你们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生3:我看到有人用春蚕来赞美老师的。师:是的。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 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 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生4:那我们也可以写写我们的老师啊, 反映老师的奉献精神。 (参与这个小组的讨论后, 师马上请组长把这个讨论的过程告诉全班同学, 鼓励同学积极联想, 有更多的发现。) 在小组讨论中, 思维置于集体的思维碰撞中, 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讨论和协商, 集思广益。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长对同学的观点做了记录。)

进行分组合作式讨论, 就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进行研讨, 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经常性的聚合提炼训练, 能促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选材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其创作灵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环节3:自由展示, 分享喜悦, 放飞灵性

片段四: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小组的代表兴致勃勃在全班展示他们的“风暴”成果, 与大家分享着合作学习的喜悦, 各种信息、材料的交汇, 精彩语言、思路的提出, 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从汇报的情况来看, 选择写赞美春天美丽景色的文章, 提出的题目有:《西湖之春》、《春游植物园》、《拥抱太子湾》、《登北高峰》、《春天的苏堤》、《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选择写反映父母或老师爱的文章, 提出的题目:《妈妈的爱》、《温暖》、《温暖的眼神》、《温暖的手》、《温暖的怀抱》、《园丁和小树》等。

同学们认为关于这次作文,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确立主题: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由“春天的勃勃生机”联想到我们小学生充满活力, 生机勃勃, 奋发向上;由“春天的温暖”联想到父母或老师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教导, 如春风般, 给人温暖, 催人上进;联想到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帮助别人时所感受到的春天般温暖;由“春蚕”联想到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介绍家乡特产:春茶、春笋, 赞美家乡, 表达爱家乡的情感;由春雨滋润大地, 以及“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联想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由“春播”、植树节联想到播下希望, 收获成功;由“绿色”联想到旺盛的生命力、“粉色”联想到温馨;介绍春节的传统文化;描写蚕宝宝的可爱。……

《春》的教学 篇8

1. 笔墨横姿的水墨画——用生活“和出”教材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 水墨画是属于国画的一种绘画形式, 具有悠久历史。让幼儿从小就接触水墨画, 无疑使他们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水墨画的技法很丰富, 对于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越是贴近于幼儿生活的, 越是能被幼儿接受。水墨画《樱桃》《小鱼荷叶》还是《丝瓜》都是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或景物。在生活中耐心观察, 使幼儿对事物产生细致、深刻、更具个性的认识, 让美的灵感注入到绘画中。在大自然这一天然的“学校”中, 让幼儿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并将这种美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

2. 饰全饰美的涂抹画——用谜语“迷倒”“众生”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以兴趣为主, 幼儿学画跟学其他知识一样, 与兴趣有密切关系。只要幼儿们喜欢的、感兴趣的, 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去做, 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美术活动《奶牛》中, 我以谜语导入, 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头顶弯弯角”幼儿猜:狼、鹿;“产奶就是好”幼儿猜:奶牛。根据谜面描述的林林总总, 使幼儿产生对奶牛的大概印象, 自然地过渡到课堂中。

3. 细针密线的线描画——用实物“添彩”课堂

线描画作为美术的一种作画形式, 有其独特的美感, 它呈现的画面虽不是五彩斑斓, 却用经典的黑白色, 点、线、面的多种组合变幻出层次感、立体感。

也许图片给幼儿带来的是模糊的认识, 但是实物给幼儿以真实的视觉冲击, 幼儿可以利用眼睛看、小手摸等多种感官感受事物的特点, 产生真切的感受。于是在线描活动《一片大大的树叶》中, 我通过出示实物, 让幼儿观察树叶的形状、树叶的叶脉、树叶的大小, 感知树叶的特征。从观察中感受到树叶是由叶柄、叶面和叶脉组成, 而叶面上由无数的“线条”构成。以此层层递进, 从而认识线条。

二、千锤百炼

1. 把握笔游戏化

在水墨画中, 毛笔是尤为关键的材料。正确的握笔姿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拿到毛笔后第一反应就是当铅笔一般握笔, 还有的如同拿筷子似的。要从根本上转换幼儿对毛笔的认识, 于是我便导入:握一握, 握在毛笔中间处;大拇哥、二拇弟和中三娘靠一靠, 三个手指成朋友;无名指和小拇指藏一藏, 藏在毛笔后。在手指游戏中使幼儿兴趣浓厚, 把复杂的握笔要点简单化、生动化。

2. 把剪刀简单化

剪纸是一门手部的艺术活动, 它的材料准备十分简单, 可以是一张纸。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 于是我在教学中穿插了儿歌教学, 将烦琐、枯燥的剪纸内容化难为简。“小纸头, 一折又一折。小剪刀, 嚓嚓嚓。咔擦一下从上往下剪, 小剪刀转弯往外剪, 咔擦一下剪下来。”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 提高幼儿的剪纸兴趣。

3. 把纸巾生动化

美术活动《奶牛》运用纸巾涂抹的技巧丰富画面, 使原本就一头牛的画面形象化。在涂抹奶牛时, 幼儿沿着勾画的奶牛的轮廓一点点向外涂抹, 有线条可循。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耐心, 而且还考验了幼儿小肌肉群的控制力, 使被涂抹过的奶牛栩栩如生。

三、各美其美

1. 在欣赏时给予表达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水墨活动《戏水的小鸭》中, 有的幼儿说树叶被遮挡起来了, 有的幼儿说树叶没有被挡住, 而是出穴了。众说纷纭, 但是集各种意见后教师予以小结, 画龙点睛, 还创设了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 在作画时赋予创造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在剪纸活动中我以“剪不同”作为活动的要求, 给幼儿灌输“与众不同”的思想, 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在绘画活动中我以“画不同”作为活动的要求, 以免范画给幼儿带来局限的认识。在绘画中我从不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 因为我相信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3. 在评价时发挥张扬的个性

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要承认幼儿的作品差异, 在评价时以表扬与鼓励为主, 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的张扬。如剪纸活动《窗花》中, 有的幼儿剪成规则的图形有规律地排序, 形成了对称美;有的幼儿随意地剪图形随性地排列, 成就了不规则美……最后再完整地呈现作品, 幼儿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这时教师的点评无声胜有声。

《春》的教学 篇9

一个现象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诗词教授中, 分解支离, 生搬硬套, 强化形式, 应付考试。背离了诗词的本意, 就像我在高中时, 一位老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激情喷张, 吟唱把玩, 并且断言, 不需再讲, 让我们自己读熟、背烂即可。此独见虽说有失偏颇, 但也给当时所有的文章教学一味地逢迎考试, 把一篇篇美文佳作分解成若干习题条款, 这无疑给只让学生死记而忽视了文章教学本意的大形势给予当头棒喝。

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功能。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修身养性, 然后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时至今日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德育在当今社会世风日下, 道德沦丧的严峻形势下尤显重要。笔者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当属语文教学。两千多年来, 正是在众多文章的熏陶下才诞生了不胜枚举的伟人, 如:李白、屈原、杜甫、苏东坡、诸葛亮、鲁迅、毛泽东等等震古烁今的大文豪、伟人。我们已经习惯了语文教学的机械化, 断章取义, 完全扼杀了语文的原有的亮丽风采。

朱老师的《春》和曾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我又感到了语文在血管里奔涌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原本的价值。行文的飘洒自如, 语言的优美精致, 结构的浑然天成, 都在两位老师的高超操控下得以展现, 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文字之美, 真正有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整体把握, 玩味赏析, 吟咏长啸。教师挖掘得深, 赏析得透, 过硬的个人能力让课堂变成了美丽的精神伊甸园。每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了文本带来的那种脱俗、荡骨沁髓的震撼力,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更深层次地实践了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涵, 给学生剖析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体会文本之外内在的灵魂感召力, 让学生在有了美的愉悦享受后, 又有了对历史人生的厚重思考。

《春》的教学 篇10

一、还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学校教育, 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 一个有关“人”的世界, 一个活的世界。现代生活教育认为, 生活即人生实践。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 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纪录,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

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早有定论, 不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学习环境, 无视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只能束缚其灵动的思维, 磨灭其学习的热情。

1. 生活课堂化

语文如同艺术作品, 它也来自生活, 一些人、事、物、道理或已远去, 或还在学生记忆中, 或毫无印象或知之一二, 借助于音像、实物、老师的描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可以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这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相符的。

学习《石榴》时, 可以把石榴带进课堂,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石榴、触摸石榴, 而后听听他们的心声, 如此教学, 学生就会入情入境, 内心感受与课文不断比照, 直观形象, 共鸣油然而生。学习《广玉兰》, 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广玉兰是什么样的, 两相对比, 加之预习对广玉兰形成的印象, 学生不得不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 课堂生活化

让课堂回归生活, 践行生活化的教学, 使学生在与现实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主动地获取知识, 理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追求。

如《明天, 我们毕业》就是写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小学生活, 为什么不能带学生到校园里去走一走呢?又如《九色鹿》这篇课文结尾这样写道:国王听了十分惭愧, 狠狠地惩治了调达。现在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就站在大家面前, 你们就是国王和大臣, 好好商量一下:怎么处置他?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编拟剧本的尾声, 参与课堂生活, 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其乐融融的事情。

二、还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

1. 利用学科间整合

课堂的设置应该是综合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影响纠结在一起, 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 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当前已数见不鲜。而有些篇目本身就具备其他学科知识, 如《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学生对半亩到底有多大, 还不甚清楚, 加之“亩”这个计量单位几乎不用, 就是让学生猜也有点免为其难。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对单位换算还不是陌生的, 在1公顷 (10000平方米) =15亩的前提下, 他们饶有兴趣地计算出, 半亩约为333平方米, 大概有1个篮球场那么大, 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对与这首诗同属一篇课文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样的整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学习语文、丰富语文学习的外延。

2. 玩文字游戏

文字是语文的基本组成部分,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文字与游戏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开启了一座通向知识的五彩斑斓的桥梁。就这一环节而言, 与其说是文字游戏, 不如说是智力考验。

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脉络, 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用“相”组四个词, 作为小标题, 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题目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的好学、乐学态度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而那些概括出“相撞、相遇、相邀、相处“四个词语的同学, 其激动的心情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如《游天然动物园》这一课学完后, 两个跟动物有关的练习,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动物园里动物多, 请你在括号里填写动物名。

(2) 在每个空格内填一字, 使每行成一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五彩池》后, 布置学生周末爬一爬东山、将军山, 领略家乡自然风光, 回来后再于小组内交流。组织上街“捉错别字”, 这样的语文训练“真是太有趣了”“一边唱歌, 一边复习复句, 真是太有意思了”“从身边的变化看家乡的变化”, 让学生实实在在听到了家乡前进的足音…… (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 这就是语文, 真正的语文, 和那些只让学生死记生字新词, 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和“之乎者也”的用法的语文教学相比, 这才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最富有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

三、还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十分重视学生个人体验。体验是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 自我解读, 这种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富有个性的色彩。语文学习中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生本”教学也是提出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本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气体, 你给他多大的空间, 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 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 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 只有学生的体验得到发展,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从一定程度上说, 体验是对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一个补充。学生通过外在的语言文字体会内在的思想、情感, 使之与文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发生碰撞,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体验的深浅反映了对文本解读的深浅。

还学生丰富多彩体验的另一主要内容是习作倾吐。

1、让学生把生活写入习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的多元决定了作文的丰富多彩, 因此, 只有把作文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观察生活, 才能去发现生活海洋中溅起的浪花, 去感受生活的百般滋味。作文前, 教师的任务是结合语文教学, 结合班级教学实际, 结合学生需要, 事先安排学生去体验。无论是成功失败, 还是酸甜苦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有了生活内容作为基础, 学生作文时才能将这种感悟倾吐出来, 字里行间就会流露出真情实感, 文字也就鲜活起来了。

2. 让学生将真情记入日记。

通过写日记, 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驶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情感, 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 开阔他们的心胸, 甚至是净化他们的心灵。

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学, 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引领学生走进其中, 去解读、去感悟、去熏陶、去沉醉, 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有声有色, 学起来才会绘声绘色, 有滋有味, 于是凝固的文字才能变得飘逸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2]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创新教学:一路梨花春带雨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就是数学课堂。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数学课堂创新,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创新的保障

现代教育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平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上,只有老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溶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融洽、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就把我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虚心向孩子们请教,他们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我。甚至有个学生说:“嗨!嗨!你真棒!”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正在这种和谐的、民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课堂创新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这情感与态度目标提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因此,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就成了课堂创新的重要前提。

1.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乐于创新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目标和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富有创新机会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创造欲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2.探索情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大量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我们要时时处处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尽量创设开放的探索,增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创新过程。

例如,我在進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出示:28+9=( )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各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打破教材规定的方法,用适合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群体交流中学生探索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如“接数法”、“凑十法”“先加再减法”等。

3.创设猜想情境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观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探索和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一眼看出”、“突然领悟”,但又不能马上就出理由。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求异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必要的、适量的开放性题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让一年级的学生练习:写出得数是4的加法算式,他们不但写出了课本上的“1+3=4,3+1=4,2+2=4”,而且还写出了:“0+4=4,4+0=4,1+1+2=4,1+2+1=4,1+1+1+1=4,……”;又如:教学“简便运算172-98”,教师不要急着提醒学生“98”最接近哪一个整百数,应该把98先看成多少?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用“拆数”的方法,把“172”拆成“72+100”时,教师将计就计,因势利导,让学生讲出思路,不要死板地按照书上“172-98=172-100+2”这样必然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反之,如果硬拉到书本的方法,学生就会被动的接受,完全落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俗套,严重地抑制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培养无从谈起。问题解决的过程,就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这种开放性的题目是学生求异思维训练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春》的教学 篇12

2014年8月8日至9日,我们三人组团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决赛公平、公正,当场公布赛题,小学语文的赛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丝绸之路》。

整个比赛紧张激烈,我们三人既要有个人的思考,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到最佳,这就需要我们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本次参赛,我们感受到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非常感谢此次比赛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发。这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是令人难忘的一次经历。

教学设计初稿中的研讨

8日上午我们一拿到课题就开始认真阅读文本,各自在网上查找关于人教版五下的教材内容并讨论确定教学思路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围绕“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略读课文中具体词句该怎么教”这两方面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我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感悟。

1.关于重点与难点确定的讨论与思辩

【杨静】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储莉】我觉得文本中的场景描写很重要,应该作为这课教学的重点。同时让学生体会作者史实与想象结合的写作方法及表达方法也应该是重点。

【赵雪敏】我觉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不应该作为本课的重点,放在教学目标里就可以了。

【储莉】赞成赵雪敏说的这一点,否则教学重点显得有些繁多。

【杨静】确实,教学重点突出一两点即可。那我们还是应该关注整个单元的文本编排。我发现场景描写是本单元第一课精读课文《草原》的写作特色,教师肯定会对此进行重点指导,而《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做此项训练了。

【储莉】如果不以场景描写为教学重点,那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赵雪敏】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五年级学生复述故事、编讲故事应该也是个训练点吧。

【杨静】我们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把场景说具体、把人物说生动。在此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感知故事折射出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这个当作重点,如何?

【储莉】这个倒是可以,不过我们的表述要精练。

【杨静】那教学难点可不可以定为理解“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从而体会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赵雪敏】我觉得可以,而且这也抓住了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

2.关于“略读课文中具体词句该怎么教”的争论

【储莉】对于略读课文的词语要不要像精读课文那样罗列出来教学呢?

【杨静】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字词教学能不能省去呢?

【赵雪敏】省去还是不太妥当,毕竟语文课还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朗读品味怎样将场景写具体,感悟人物描写在场景中的作用的。

【杨静】这与我们所定的目标、重难点不太符合吧。

【储莉】要不我们把字词的学习放在课前,做成“自主学习单”如何?

【赵雪敏】“自主预习单”是不是更恰当些?

【杨静】对,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要教,学生百思不解的重点教”。

【储莉】这样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点”的选择与思考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结合自己对01团队的学习与评价,以及我们自身的再思考,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设计、课件与整合点。

1.呈像会心,激发兴趣

我们在导入环节增加了一段丝绸之路的背景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提供抓手,突破重点

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时,我们添加了“故事发展线索图”,帮助学生抓住场景理清思路,想象场景,把故事说生动,有效地突破重点。

3.拓展宽度,多元评价

在班级博客中的预习导航环节充实了课外资料,在课外拓展环节开辟了“课后小练笔”专栏,让学生能自由浏览同学的小练笔,并回帖交流,真正实现多元对话和多元评价。

4.细化设计,清晰流程

我们修改了设计中的很多细节,美化了流程图,使教学设计看起来更加清晰有效。

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深入研究,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赵雪敏】我们初稿的信息化手段好像过于单调了,不能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储莉】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和场景还是需要借助视频的,这样更直观些。

【杨静】对,而且能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储莉】“让学生讲述这个场景,再现当时的画面”这一环节好像缺少方法的指导,显得比较笼统。讲故事又是这堂课的重点,怎么突破呢?

【杨静】能不能借助图片?比如,之前的“线索图”。

【赵雪敏】可是线索图上没有任何情节,对学生的讲述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吗?我倒是觉得可以在线索图上增加点说明。

【杨静】同意,添加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正好可以给学生在讲述时做相应的提示。

【储莉】线索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抓住场景,理清思路,为突破重点提供了抓手。

【杨静】评价这个环节,我觉得还要再补充些。因为我们课前提供了自主预习单,那课后呢?

【赵雪敏】那我们还是要增加一个小练笔。因为课堂上重点是讲故事的训练,肯定就没什么时间再进行小练笔的训练了。

【杨静】这个设计很好,可以放在班级博客里面,以跟帖的形式进行。也就是学生在博客里上传自己的小练笔,老师、其他学生与家长都可以拜读,同时还可以跟帖的形式进行评价。

【储莉】对,这样我们的评价手段就多元化了。

【赵雪敏】我刚才发现初稿中的流程图有些零乱,提提建议。

【杨静】图标太多了,流程图应简洁些,这样教学设计看起来会更清晰有效。

【赵雪敏】那就把图标说明删除,只在最下方注明一下。

通过三人的自由争辩,我们的思路更加明晰,设计更趋完善。

畅谈整合亮点

我们的设计坚持“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的思想,时刻不忘语文本位。我们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更关注文章如何描写丝绸之路,而且进一步拓展阅读丝绸之路的故事,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杨静】我们需要适时播放丝绸之路的具体图片资料。这样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储莉】是的,这种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了突破口。

基于这点,我们在教学时还利用故事发展线索图,引导学生抓住场景讲述故事,运用语言文字再现故事,并由此拓展到文本外的故事中去,进一步走近西部,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杨静】我们还在班级博客上提供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以及“自主预习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自主预习单”,并对疑难点交流跟帖。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从课内对话到课后交流,架起了一座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桥梁。这也应该是一大亮点。

【赵雪敏】对,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传统课本知识的分析消化,更多地转变成了从网络中实时搜集、整理信息,从而逐步改变师生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杨静】而且,学生从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单、课上阅读品味、课后拓展阅读等不同环节扩大了略读课文的教学外延,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储莉】为了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这一难点,我们也充分利用博客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价值,突破了重难点。

【赵雪敏】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让学生把由“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发的遐想,形成文字,并在班级博客中分享,老师、同学、家长都可以参与评议。这样的平台,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效果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

总之,我们立足课堂,巧借技术,在整合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效。归纳起来,我们的教学设计整合亮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整合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能生动讲述文中故事,感知故事折射出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为了有效指导重点内容的学习,我们充分结合文本,利用故事发展线索图,引导学生抓住场景生动讲述故事,运用语言文字再现故事,并由此拓展到文本外的故事中去,进一步走近西部,感受丝绸之路历史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这一难点,我们充分利用博客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价值,突破重难点。

2.整合拓展语文宽度

我们充分利用班级博客建立学习网页,引领学生从课前准备(“我所知道的张骞”、“我心中的丝绸之路”两个分享专版)、课前预习单(基础达标、学贵有疑、挑战自我、资料链接)、课上阅读品味(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课后拓展阅读(《世界五千年》)等不同环节扩大略读课文教学的外延,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更加凸显了略读课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整合不忘语文本位

上一篇:复方板蓝根颗粒下一篇:高中作文评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