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修复治疗

2024-11-30

正畸修复治疗(共10篇)

正畸修复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正畸治疗用于口腔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需要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正畸治疗, 观察6个月疗程, 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 治疗6个月后, 疗效及满意度, 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正畸治疗用于口腔修复,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畸治疗,临床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的关注与期望也越来越高, 拥有一口整洁的牙齿, 无论是对于提高自信, 或者社交礼仪,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对临床病例实际观察,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 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作用,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全部患者根据需要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18~39岁, 平均 (25.6±6.3) 岁;病例中深覆患者14例, 侧牙倾斜患者8例, 牙齿缺损5例, 其他类型患者3例。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男13例, 女17例, 年龄19~40岁, 平均 (26.2±5.8) 岁;病例中深覆患者12例, 侧牙倾斜患者7例, 牙齿缺损6例, 其他类型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基础病症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包括正常修复和局部安装活动义齿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正畸治疗。正畸修复治疗包括:光固化修复治疗、活动桥修复治疗、瓷贴面修复治疗、固定桥修复治疗和粘结桥修复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口腔情况对症提出方案, 就方案可行性和问题与患者进行交流, 在取得认可后开始施治;对患者提取模型并拍摄X射线影像的口腔全景片, 进行具体测量和数据分析, 制订出适合患者情况的正畸修复治疗方案。

前期准备工作。进行正畸修复治疗前, 应首先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检查, 将患者之前的不良修复体拆除;对患者其他牙病 (如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等有关疾病) 预先进行治疗;检查牙槽骨以及颞颌关节, 确认并排除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变及无骨缺损等情况。

对不同患者正畸治疗方法。对于安氏Ⅰ、Ⅱ、Ⅲ类患者, 采取固定矫治的方法 (比如用方丝弓等手段) 对牙齿进行矫正, 先将牙齿 (用镍肤丝) 排齐整, 然后采取牵引的方式对错颌畸形进行调整矫正, 把颌位置调整好, 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咬合状态;对牙齿有缺损的患者, 应根据口腔实际情况, 在不影响咀嚼的情况下尽量符合美观要求来排列牙齿, 在稳固期后对缺损牙齿进行集中修复;对于牙齿间隙过大, 经过内收排齐后仍存在问题者, 稳固期后统一再对牙齿进行间隙修复。

1.3 观察分析指标

对患者治疗达到一个疗程后, 对疗效进行评估, 包括实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可能存在的不良情况进行观察。

1.4 疗效判定

口腔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面部形象及手术效果均得到患者满意, 视为良好;口腔主症状得到改善, 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基本满意, 视为一般;没有达到治疗目的, 患者不满意, 治疗失败, 视为无效。良好和一般均为治疗有效, 统计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根据满意患者例数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通过正畸治疗, 将牙列排列整齐, 将前牙的内倾、外倾、反牙合和深覆等情况进行矫正, 合理分配牙间隙使牙轴直立, 并为牙齿间隙提供足够的修复体间隙;最后通过对缺损和间隙的修复使牙齿处于良好的咬合状态;治疗后不仅效果美观, 同时对患者口腔发音有所改善, 患者满意度达到100%。两组患者疗效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正畸修复治疗安全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全部患者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患者共11例因为无效或疗效不佳, 出现满意度差的情况;其中6例无效, 有4例感觉影响美观, 有1例出现稳定性差。观察组患者全部满意, 没有影响美观, 也没有稳定性差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证明采取正畸治疗安全可靠。

3 讨论

口腔修复学包括对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治, 通过使用符合人体生理的方法, 制作出各种人工修复体, 用来修复改善口腔及面部各种畸形, 使之矫正并美观[1]。正畸治疗是通过调整上下颌之间的位置关系, 结合上下牙齿之间、牙齿与颌骨之间位置以及联系他们运动的肌肉和神经的不正常情况, 对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方法[2]。少年阶段 (10~15岁) 是进行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 治疗周期通常需要1~2年时间。因此, 越早进行治疗并且选择正确的修复治疗方法, 越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成年患者情况相对更加复杂, 需要的治疗周期也更长, 基本主要是考虑功能性, 以控制牙病为目的, 配合修复损坏及间隙[3]。与青少年相比, 成人更容易复发, 所以, 要想获得稳定效果, 还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通过较长时间的保持对于正畸后的疗效稳定能起很大作用。

在临床过程中, 进行正畸治疗前已经对牙周病等进行过治疗, 在进行正畸治疗时, 已经对牙龈组织进行再建, 使得牙周病得以恢复正常, 因此, 不用待到牙周病痊愈便可开始进行正畸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等待足够的保持时间, 让牙齿排列基本稳定后, 方能进行最后的永久性修复, 这样才能保证疗效的持久。本文通过实践分析, 正畸治疗用于口腔修复,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不良反应发生, 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闰伟东.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学, 2010, 9 (5) :69-71.

[2]熊莉.成人牙列间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18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 2008, 22 (1) :92-93.

[3]韩秀芳.成人修复正畸矫正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2 (26) :146-147.

正畸修复治疗 篇2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崎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22.4+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9-02

现代生活中, 饮食的不规律, 牙齿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牙齿疾病问题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其中牙列间隙现象在牙齿问题中较为普遍。牙列间隙不仅仅影响了牙齿的美观,并且会使患者发音不清, 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次实验选取了来我院就诊的48例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这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正畸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可摘局部义齿治疗, 将俩组患者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到了令人的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8例牙齿间出现间隙的患者,分别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19-52 岁, 平均年龄32.5岁。观察组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9 例, 年龄在20-50 岁, 平均年龄30.5岁。经过相关诊断, 本次选择的48例患者均在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

1.2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口腔疾病的具体情况, 在治疗前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X 线确定口腔情况后方能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5 例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通过常规口腔修复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治疗。而观察组的45 例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则通过正畸治疗方法进行口腔恢复治疗, 在正畸治疗前首先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 事先将患者本身患有的牙周病、牙髓病以及牙等口腔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将口腔内损坏的牙体进行拆除, 并检查患者骨头与肌肉连接的关节以及领骨包绕牙根的部分,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无骨缺损以及口腔其他疾病等。正畸治疗的具体方法: 观察组的45 例患有不同程度口腔疾病的患者先通过采取方丝弓将牙齿进行矫正并且固定, 把患者的牙齿排列整齐, 采取牵引的方法矫正以及调整错领畸形的牙齿, 确保能够将牙齿咬胎调整成正常状态。

对于本组牙齿有缺口的患者, 首先先了解牙齿缺口的实际程度, 然后将患者的牙齿进行排列并且确定能够满足牙齿美观以及咀嚼能力的具体要求, 将牙齿缺口的现象集中完成后方能对采用正畸治疗手段修复牙齿。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修复牙列间歇的满意程度、总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并发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口腔医学也在不断发展, 使得学科间的划分越来越细, 各个专科的医师们在为患者了提供了精准的治疗的过程中, 研究总结出口领系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某位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牙科问题, 如牙列缺损、错领畸形以及牙周疾病等。正因如此, 牙齿问题的治疗, 正朝着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 彼此联系, 联合应用治疗的趋势不断发展。修复前的正畸治疗就是一种普遍的合作方式。

与常规的正畸治疗相比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①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时为修复创造条件。在修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修复条件复杂且不理想的状态, 如牙齿扭转和牙列拥挤会使缺牙修复受到影响若患者缺牙时间较长则会造成基牙倾斜、对领牙齿的伸长, 造成修复间隙不够患者的牙列稀疏, 散在间隙过多等。因此,正畸治疗在修复前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正畸治疗可以使得到充分的利用, 使牙间隙分配合理, 基牙做到直立平行, 能够施行正常牙体预备的治疗, 从功能上以及美观上均能使修复体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②修复前的正畸治疗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让患者更容易接受。通过本次实验可知, 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 在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疗程大为缩短。疗程的缩短不仅仅节省了医师、患者的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③在正畸治疗前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口腔状况、心里承受能力以及经济能力, 并进行综合分析, 为患者打好“ 防御针” , 有充分的心里准备配合治疗,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患者, 保证在治疗后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不断加深, 自身的仪容仪表的也在不断提升, 牙齿的整齐洁白是仪容仪表细节的表现。现代生活中, 饮食的不规律, 牙齿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牙齿疾病问题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是不容或缺的, 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常规治疗相比,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具有矫正目的明确、治疗时间断短、能够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以及心理压力等诸多优势, 在临床具有显著的疗效, 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韦祖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22):244-245.

口腔修复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牙齿错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中男性20例, 女性22例;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2.9±6.7) 岁。42例患者中舌侧错位15例, 个别前牙反错13例, 前牙间隙2例, 前牙深覆错3例, 前牙缺失伴发前牙内倾9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行修复正畸联合治疗 (26例) , 对照组采用单一正畸治疗方法 (16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具体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口内根尖片拍摄, 行口腔颌面部X线全景片拍摄, 详细调查患者牙周状况及牙槽骨具体破坏情况, 并排除根尖周、牙周等病症, 根据X线侧位片研究模型与患者共同制定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方案。情况需要时行邻面去釉, 按测量结果实施邻面去釉减少患者牙冠近远中径, 消除牙齿移动中的邻面阻力。若存在牙反颌, 可将患牙适当磨短, 减轻反颌。烤瓷桥修复主要包括将固定矫治器妥善拆除, 预备牙体, 实施双端固定的烤瓷桥修复。正畸治疗具体方法为:首先行X线测量, 建立患者口腔研究模型, 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差异制定相对应的正畸治疗方案。采用直丝弓实施固定矫正, 经过6~12个月的正畸治疗, 使患者牙弓变得平整、排齐, 治疗中合理分配口腔缺牙间隙。修复治疗具体方法为:依据患者牙齿错颌的具体矫正情况和患者牙体牙周具体情况, 予以活动义齿、固定桥以及烤瓷冠等, 达到口腔美容、修复患齿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评估。疗效判定标准为[2]:痊愈, 患者I类咬合, 能正常覆盖, 前牙中线对齐;显效, 正畸压无发生松动, 长时间无发生复发反弹;好转, 患者牙周健康, 修复体美观程度得以改善, 口腔功能恢复, 可正常咀嚼;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仍存在口腔功能不良。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种治疗方案疗效比较详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26例患者中评估为痊愈者20例, 评估为显效者4例, 评估为好转者2例, 无评估为无效者。治疗后对照组16例患者中评估为痊愈者8例, 评估为显效者3例, 评估为好转者2例, 评估为无效者3例。观察组 (修复正畸联合治疗) 的总有效率为96.2%, 远大于对照组68.8% (单一正畸治疗) ,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16.622, P<0.05) 。观察组26例患者行联合治疗后牙齿错全部为I类磨牙咬合, 前压正常愈合并且中线对齐, 牙齿排列正常、自然, 牙龈及周围组织健康, X线牙片观察到根尖无吸收, 并且牙髓活力正常。对照组评估为无效的3例患者均是由牙齿形态不好、指数不调等不良因素导致的。

2.2 联合治疗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患者女性, 40岁, 要求不拔牙, 将上前牙排齐。口腔检查:前牙存在中度拥挤, 左上侧切牙腭侧发生错位反颌。左上中切牙冠存在远中唇向错位, 右下侧切牙冠唇侧错位。II度深覆颌, 双侧后牙中性关系。诊断:安氏I类错颌, 牙列拥挤, 右上及右下侧切牙反颌。治疗经过: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右上侧切牙矫正之后行全冠修复。右上侧切牙及左上中切牙患齿邻面去釉0.1 mm左右, 右上侧切牙邻面片切, 切缘磨除约2 mm。采用直丝弓矫治。5个月后牙齿排齐, 行贵金属烤瓷修复, 患者戴活动保持器, 随访半年未复发, 修复体完好, 活髓, 龈缘健康。与矫治前相比, 龈缘线向根方发生1.8 mm移动, 治疗过程详见图1。

典型病例2:患者男性, 23岁, 前牙缺失要求修复。口腔检查:右上侧切牙、右上第一前磨牙、左上侧切牙以及左上第一前磨牙先天性缺失, 右下中切牙、右下侧切牙、右下第一前磨牙、左下中切牙、左下侧切牙、左下第一前磨牙同样先天性缺失, 右上中切牙、右上侧切牙、右上第二前磨牙、左上中切牙、左上侧切牙以及左上第二前磨牙牙间均存在散在间隙, 两侧上下后牙呈现中性颌关系, 而上下前牙呈现深覆颌关系。诊断:牙列缺损;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治疗经过:上颌牙列行MBT直丝弓矫治, 排齐牙列, 在两侧分别联扎后牙作支撑, 采用推簧将两中切牙间缝隙关闭, 与此同时推尖牙向远中, 保证尖牙和第二前磨牙能够接触, 留出缺失的侧切牙位置, 矫正后保持三个月, 之后对全部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二前磨牙分别采用固定烤瓷桥进行修复, 治疗过程详见图2。

典型病例3:患者男性, 32岁, 要求不拔牙, 将上前牙排齐。口腔检查:上前牙存在轻度拥挤, 右上及左上侧切牙存在腭侧错位、右上侧切牙反颌、右下中切牙舌侧错位, 两侧后牙为中性颌关系。诊断:安氏I类错颌, 右下侧切牙反颌, 左上侧切牙腭侧错位, 右下中切牙舌侧错位。治疗经过:右上侧切牙及左上中切牙邻面去釉缓解拥挤, 粘固直丝弓托槽实施矫正。五个月后行右上及左上侧切牙瓷贴面修复, 六个月后复诊修复体完好, 牙龈缘健康, 牙髓活力测试正常。龈缘线与矫治前相比向根方移动1.2 mm。治疗过程详见图3。

3 讨论

牙齿错颌的修复关乎千千万万患者的牙齿健康及生活质量, 其长期修复治疗与许多因素有关。因此临床上需要根据不同患牙的具体情况, 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才能有效提高牙齿错颌的修复效果, 保证其临床寿命[3]。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修复正畸联合治疗牙齿错颌, 其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远高于单一正畸治疗。牙齿错颌病因多样、病程较长、易伴发其他并发症, 因此一旦发现牙齿错颌症状, 应进行及时干预和护理。防治牙齿错颌的出现重在预防、早期筛查及合理干预。临床上应对牙齿错颌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与口腔病症严重程度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 确保患者病情诊断确切, 再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联合诊疗方案。甚至应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诊疗, 以确保有效预防口腔病症恶化及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修复、正畸与其他各种疗法相结合, 灵活应用, 将整体调节与局部修复相结合, 可多方面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牙治愈率。

摘要:目的 观察口腔修复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并作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42例牙齿错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6例, 行修复正畸联合治疗, 对照组16例, 行单一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 远大于对照组68.8%,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16.622, P<0.05) 。观察组26例患者牙齿错全部为I类磨牙咬合, 前压正常愈合、中线对齐, 牙齿排列正常、自然, 牙龈组织健康, X线牙片观察根尖无吸收, 并且牙髓活力正常。对照组评估为无效的3例患者均是由牙齿形态不好、指数不调等不良因素导致的。结论 修复正畸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患者口腔功能改善快, 患者依从性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畸,联合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韩秀芳.成人修复正畸矫正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6 (26) :146-147.

[2]罗富萍.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5) :1702-1703.

正畸修复治疗 篇4

[关键词] 牙颌畸形;上颌中切牙异常;正畸与修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66-01

牙颌畸形伴有上颌中切牙异常,一般有冠折、缺失等情况。在制定正畸方案时,预定修复方法,以上颌中切牙为重点并综合牙颌情况和个体需求进行设计治疗。拔牙患者采用非常规拔牙[1],拔除上颌中切牙;非拔牙患者个性化设计。正畸治疗后,配合烤瓷冠等修复治疗,恢复前牙区美观和功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6例,年龄12~23岁,安氏Ⅰ类9例,安氏Ⅱ类17例。拔牙患者22例,非拔牙患者4例。包括缺失5例(非拔牙2例)、再植后低位(非拔牙)2例、松动4例、冠折11例(2例前突两中切牙冠折)、牙髓坏死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非拔牙患者 固定矫治器开拓上颌中切牙间隙。缺失间隙矫正期处理:一是弓丝局部穿管(一次性探针两端塑料管),防止弓丝磨破上唇。二是配塑胶牙粘固托槽结扎入丝,与邻牙连扎,临时恢复上颌中切牙[2]。保持期间隙保持,正畸后种植或烤瓷冠修复。

1.2.2 拔牙患者治疗 除缺失患者外,拔除病变上颌中切牙(对侧视情况定减数)。安氏Ⅰ类患者:近移同侧侧切牙,替代中切牙,解除拥挤等错;近远中预留约1 mm间隙;保持期间隙保持,侧切牙烤瓷冠恢复中切牙,同侧尖牙分次改形。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内收和近移同侧侧切牙等前牙,解除上颌前突;后续正畸和修复治疗同安氏Ⅰ类患者。

2 结果

4例非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后,种植或冠修复恢复上颌中切牙,关系良好。22例拔牙患者正畸和修复治疗,以侧切牙替代中切牙,关系良好(下牙非拔牙患者远中性关系)。主要前牙恢复并保留了常规减数牙,临床效果较佳。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3岁。主诉:牙齿不齐、“地包天”要求正畸。检查:第一磨牙近中性,21色暗,12、22在11、21腭侧,12、22间多生牙S,上前牙呈双排,13和11、21和23间隙1.5 mm,12、11、S、22、23与43、42、41、32、33、34反,反覆Ⅰ°,反覆盖Ⅰ°;上牙列拥挤Ⅲ°,下牙列拥挤Ⅱ°,面中1/3凹陷中度。X线片示:21未治疗,全颌牙根、牙槽骨指标正常。头影测量:均角Ⅲ类骨面型,下颌前突。临床诊断:安氏牙性Ⅲ类,骨性Ⅲ类,毛氏Ⅱ1+Ⅰ1+Ⅴ。

治疗过程:减数14、21和34、44;解除前牙反和拥挤,唇向移动22到21位置,内收下前牙,后续调整。22近远中预留1 mm间隙。保持期后22烤瓷冠恢复21、23分次改形。

治疗结果:前牙区外形良好,反拥挤解除,Ⅲ类骨面型改善,关系良好。治疗前后牙合像见图1~4,头影测量数据见表1。

4 讨论

上颌前牙因位置靠前,外伤等易造成冠折、脱落等情况,出现前牙缺失,特别是上颌前突者。艾荷秀[3]认为Ⅱ类前牙缺失比率最高,占33.12%,上颌中切牙缺失明显多于下颌,与临床上颌前突多见上颌中切牙缺失、冠折等情况相吻合。

上颌中切牙缺失治疗原則:一是正畸治疗关闭间隙,以侧切牙替代中切牙。应注意[4]:①控制牙弓宽度、侧切牙与尖牙轴倾度和转矩;②分次改形尖牙;③调低第一双尖牙舌尖;④控制尖牙移动速度,避免牙龈附着丧失和龈缘连续性破坏;⑤早期控制中线;⑥关注前牙宽度变化。二是保留间隙,正畸后修复治疗。经统计,前者多见于安氏Ⅱ类拔牙患者,后者多见于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

拔牙患者中,成人上颌中切牙Ⅱ°以上松动、冠折1/2以上等情况,应综合治疗方案,拔除上颌中切牙,权衡美观和功能目标和个体化关系[5]。充分利用修复技术,实现患者美学和功能要求。

[参考文献]

[1] 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38.

[2] 胡玉乾,黎逢贞,冯雪,等.正畸正畸治疗中上颌中切牙缺失的美观考虑[J].口腔正畸学,2007,14(2):63.

[3] 艾荷秀.2 684例牙齿缺失的病例统计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2,20(1):49-51.

[4] 刘彦,罗颂椒,郑翼.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04,24(3):186.

[5] 峥嵘.成人正畸患者非常规拔牙矫治的临床体会[J].疾病检测与控制杂志,2009,3(4):221.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牙列间隙患者, 男52例, 女68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31.45±6.33) 岁;20例前牙间隙, 16例前牙内倾, 34例前牙深覆牙合, 24例舌侧倾斜, 26例前牙反牙合。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60例) 和研究组 (60例) 。对照组患者60例, 男25例, 女35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31.45±6.33) 岁;10例前牙间隙, 8例前牙内倾, 17例前牙深覆牙合, 12例舌侧倾斜, 13例前牙反牙合;研究组60例患者, 男27例, 女33例, 年龄17~44岁, 平均年龄 (30.15±5.89) 岁;12例前牙间隙, 6例前牙内倾, 15例前牙深覆牙合, 14例舌侧倾斜, 13例前牙反牙合。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基数资料,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局部义齿治疗。研究组患者则给予正畸治疗, 具体如下:本组所有患者均在X线片下分析, 根据患者牙齿的情况, 合理选择治疗措施, 待确定正畸牙齿后, 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正, 合理调整牙列间隙, 将患者牙齿排齐, 并实施牵引调整, 将畸形牙齿矫正, 以达到修复效果。对于牙缺损患者, 则需要综合考虑美观程度和咀嚼功能, 排列牙齿, 集中缺牙间隙并加以修复。

1.3 疗效判定

患者经过美容修复后, 进行随访。显效:患者牙齿无松动, 牙复合覆盖关系稳定, 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有效:患者牙齿稍有松动, 口颌系统功能和牙周组织均正常;无效:前牙复合覆盖不稳定, 牙周组织病变, 口颌系统没有恢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牙齿修复满意度

研究组对修复效果和美观满意度达96.67% (58/60) , 对照组对修复效果和美观满意度达78.33% (47/60) ,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出现咬合抬高1例, 食物嵌塞2例, 其他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发率6.67%, 对照组出现咬合抬高3例, 食物嵌塞2例, 其他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率13.33%,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面部美观关注度的提升, 口腔修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口腔修复就是对牙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牙缺损、牙齿缺失、口腔内部组织的修复等[2], 牙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口颌系统功能, 而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传统的修复方法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存在着诸多缺陷,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难以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3], 现代临床主要通过采用正畸治疗给予修复, 不仅能够让牙齿恢复健康, 而且还能达到美容的效果[4]。如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通过正畸治疗, 既提高牙齿修复和矫正技术, 又使患者有了良好的咀嚼功能, 而且还帮助患者恢复了颜面的美观性, 大大提升了临床口腔修复治疗的满意度, 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对形态美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充分说明了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有效性和突出优势, 这也与诸多临床结果保持一致[5,6]。总而言之,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率低, 患者满意度高, 安全有效, 是一种有效临床治疗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在正畸治疗中,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方面因素, 针对患者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修复方案, 以达到更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立亚.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2 (11) :140-141.

[2]晏林.对口腔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7 (12) :194.

[3]徐军.用正畸疗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6 (15) :195-196.

[4]盛芳.探究正畸治疗用于治疗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7 (11) :112.

[5]丁文霞.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14 (10) :85-86.

正畸修复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00例牙列间隙成人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1岁~53岁, 平均年龄39.5岁;治疗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1岁~52岁, 平均年龄39.6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牙列间隙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即单一修复治疗;治疗组50例患者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恢复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牙列间隙完全修复, 牙齿外观正常, 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牙列间隙基本得到恢复, 牙齿外观有明显恢复, 有轻微的疼痛;无效:患者的牙列间隙修复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牙齿外观无明显改变, 有明显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分别为 (15.8±2.2) d和 (9.3±1.8) d, 2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5.14, P<0.01)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和4%,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自身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 牙列间隙是牙齿间的空隙, 其容易造成食物嵌塞, 对于牙周组织有明显影响;它的存在不仅破坏了人们的外观容貌, 也会影响正常生活与交流, 严重者会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 因此需要尽早矫正[1]。牙列间隙分为替牙期牙列间隙和恒牙牙列间隙, 替牙期牙列间隙包括上颌乳前牙散隙、灵长间隙、替牙期上中切牙间隙, 矫正方法的选择根据间隙的可关闭性和不可关闭性不尽相同。可关闭间隙是由多生牙拔出或患者的不良习惯造成, 乳恒牙时期的牙间隙临床上比较少见, 即使出现也只需简单矫正就可恢复。如果患者在换牙期间, 可定期观察, 一般可自行恢复;如患者牙齿生长完成出现牙列间隙, 需尽早进行矫正器矫正, 临床资料显示, 年龄越大, 牙列间隙矫正过程越长。不可关闭间隙是因为患者的牙量小或先天缺牙等原因造成, 不能单一进行矫正器矫正, 可在间隙集中后进行恢复性治疗[2]。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为修复牙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对降低了修复难度, 提高了患者修复的成功率。先天性缺牙患者通常伴发不同程度的错, 为了达到修复效果, 可在正畸治疗的同时进行错治疗, 利用牙齿间隙解除错症状, 尽量通过调整牙列间隙实现错的调整与修复, 纠正咬关系[3]。本研究对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应用正畸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恢复时间少于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修复前应用正畸治疗的治疗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修复前正畸治疗对牙列间隙患者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 能够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 可以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青侠.分析和讨论成人牙列间隙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25) :176.

[2]杨子厚.研究成人患者修复牙列间隙前的正畸治疗手段[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8 (16) :2623.

正畸修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17~45(平均28.7)岁;牙深覆牙合20例,前牙间隙12例;前牙反牙10例。

1.2 方法

患者采取正畸治疗进行口腔修复,修复内容包括:固定桥修复、光固化修复、活动义齿修复、瓷贴面修复以及粘结桥修复等。治疗前均对牙体、牙髓病、牙周病等相关疾病进行预先综合治疗,并拍摄牙片X线。先对口腔进行彻底的清洁,用专业探针清理牙齿之间的食物碎片并且使用固定矫治器固定牙列[1]。并在每个牙齿上装设固定托槽,每个托槽用钢丝进行固定后使用高浓度盐水进行洗漱,并且用牙机对牙齿表面进行洗刷,防止有多余细菌残留在牙齿表面,最后在牙龈的边缘上涂抹碘甘油[2]。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PD(牙周袋探诊深度)、BOP(牙周出血指数)、前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覆盖情况表进行观察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PD(牙周袋探诊深度)、BOP(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覆盖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上牙齿畸形异常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乳牙过早脱落;(2)乳牙发育缺陷,导致咀嚼功能发育不正常,颌骨功能发育欠佳,牙齿在颌骨上排列位置不够,导致牙列出现拥挤;(3)先天性遗传。(4)反咬颌,人类个体在儿童时期往往会做出吮指、吐舌、舔牙等父母遗传因素导致形成反咬颌。

正畸矫治是通过外科手术等方式,应用各种矫正装置调整患者面骨、牙齿和神经肌肉三方面的平衡[3]。正畸矫正在矫正口腔畸形时,同时也可治疗患者因口腔畸形所引发的并发症,如牙周病,牙龈炎、龋病等。正畸矫治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牙齿牙面进行酸蚀,使托槽附近的牙釉质发生脱矿,从而有利于固定矫治器的固定。但长久佩戴固定矫治器,易残留菌斑以及食物残渣等[4],其容易导致牙面腐蚀,造成二次伤害。因而,患者每日佩戴固定矫治器后,需取下进行清洁,保证牙齿的健康,以防再次发生龋病的现象。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覆盖均有明显改善(P<0.05)。综上,正畸治疗能有效修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保证其美观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80例,均采用正畸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牙周袋探诊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前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覆盖情况,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牙合及前牙覆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正畸治疗能有效修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保证其美观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正畸治疗,口腔修复,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yuqingshui.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tal restorations fixed orthodontic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J].North China national defense medicine,2008,63(3):14-15.

[2]Cui Renzi,Mr Wong,Wang Keyan.Is deformity treatment of oral care[J].China&apo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2008,41(7):5-7.

[3]董育军,余顺秋.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3,65(1):45-46.

正畸修复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8年1月~2009年10月46例正畸后修复的患者,男18例,女28例;年龄17~35岁,平均22.5岁。其中,前牙深覆牙合17例,前牙间隙12例,前牙缺失伴前牙内倾10例,前牙反牙合4例,舌侧倾斜2例,后牙缺失伴两侧基牙向缺失牙倾斜1例。

1.2 方法

(1)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口腔牙齿临床及X线情况,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拟定最佳治疗方案,做初步设计,对残根是否保留做初步诊断;(2)根据患者口腔健康情况的不同,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取研究模及摄X线全景片,通过测量与分析,制订选择正畸与进行修复综合治疗方案,经与患者协商,首先进行正畸前的先期治疗,如进行牙周病、牙体牙髓病治疗、清洁口腔、拆除不良修复体等相关综合治疗;(3)对颞颌关节和牙槽骨进行检查,排除病变和是否有骨缺损;(4)正畸方法:应用方丝弓矫正技术对安氏Ⅰ、安氏Ⅱ、安氏Ⅲ类患者进行矫正,用镍肤丝排齐牙齿,用Ⅰ、Ⅱ类牵引,进行调整矫正错颌畸形,用方丝调整颌关系,恢复关节紊乱及咬颌曲线;(5)修复内容包括:瓷贴面修复、固定桥修复、活动桥修复粘结桥修复及光固化修复。

2 结果

所有46例就诊的患者,牙列间隙患者经正畸修复综合治疗,不仅达到良好的牙齿咬牙合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发音和美观效果;所有的患者均没有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正畸治疗的必要性

随着口腔各学科专科性发展,各学科的分工愈来愈细,但在临床实际中,各学科之间依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伴有畸形的修复病例,若勉强直接修复,往往导致修复体不美观、牙列不齐、牙合关系异常。而通过正畸治疗后再修复,可为修复创造良好修复条件,又可以更好地恢复口颌系统的生理功能,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还可以纠正某些病理性的牙合因素,如反牙合、深覆牙合等,不仅美观舒适,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咬牙合系统的功能。

3.2 不同的畸形类型有不同的矫正特点

(1)对个别牙反牙合,除了用Edgewise技术外,也可以采用活动矫正器以及斜面导板等,解除反牙合、排齐牙列。(2)对于深覆牙合患者,特别是上前牙区缺损,由于下前牙紧咬上颌腭黏膜,导致无基托的位置,义齿修复很困难,我们采用Edgewise技术打开咬牙合,然后修复;(3)对于基牙向缺牙区倾斜者,可用0.012英寸的Ti-Ni圆丝将斜牙正轴复位,由于此类型畸形中往往同时伴邻牙间隙,对此可以结合使用Ti-Ni推簧;(4)对于散在牙间隙患者,直接修复不但使修复的数目增加,而且使修复的牙体大小与同名牙不一致,对此,可以先排齐牙列,再换用0.016英寸的硬丝(如澳丝),用链状橡皮关闭其间隙(注意支抗,必要时可将某些基牙连续结扎);(5)对于较明显的对颌牙伸长且影响修复者,可常规采用固定矫正器压低牙位;(6)牙列拥挤和扭转在治疗中相对简单,用细丝排齐牙列即可。

3.3 疗程考虑

牙周组织的增殖状态,存在着增龄性反应。当牙齿受到正畸力后,牙周组织要滞后2周才能达到增殖状态,且牙周组织的透明样变期要延长。故从理论上要求成年人患者复诊时间要相应的延长。本研究中,患者最长治疗时间是33个月,最短时间是8个月,这还与患者的治疗要求、畸形程度和合作程度等有关。

3.4 保持

正畸治疗的保持,治疗完成后不经过面部生长发育期的代偿,复发的可能性加大,另外患者大多牙周情况欠佳,所以保持阶段应相应加长,有的甚至终生佩戴。社交活动导致保持方式选择的多样化,牙周情况差者必要时需采用修复方法保持。

3.5 正畸治疗的注意事项

由于缺失伴畸形的病例主要是成人,宜采用细丝轻力。结合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矫正技术等情况,年龄在40岁以下较适宜,对于年龄偏大者,由于骨组织的代谢慢,牙周组织及牙槽骨改建较缓慢,使其对矫治力的反应下降,牙的移动变慢,移动范围也有限,所以在正畸治疗中,宜用柔和持续的力量,采用小量牙移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2],使牙齿的移动适应牙周组织及牙槽骨的改建,矫正时间相对增长。本组病例中,只有2例年龄大于40岁,1例为45岁男性,仅作了排齐下颌牙列的矫正,另1例为41岁的女性,也仅作了排齐上、下颌牙列的矫正。成人矫正设计及治疗中,如果磨牙咬牙合好,不必强调达到中性牙合。对未满18岁患者,在矫正治疗完成后,先做间隙保持器,待成人后再作义齿修复。

正畸修复中,患者的配合是关键。患者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够积极地进行配合正畸修复有利于达到正畸修复前预定的目标[3]。在对患者进行正畸修复制订治疗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患者口腔的条件、牙齿咬合的情况,注意牙列缺失的位置,更要能够尊重患者的愿望,以达到能够为患者制订更好、更美观、更经济、更舒适的矫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扬熙.成年人正畸[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2):108-109

[2]罗颂椒.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29

正畸修复治疗 篇9

[关键词]牙列缺损;错骀;口腔正畸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203-03

错骀是指上下颌牙齿正常接触关系的偏差,长时间错骀没有得到纠正或者治疗就可能会发生牙列缺损等症状。本研究通过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错骀伴牙列缺损患者80例,探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门诊收治的错颌伴牙列缺损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5~45岁,平均(35.2±2.8)岁,Angle分类:第1类24例,第Ⅱ类30例,第Ⅲ类26例,前牙缺损30例,后牙缺损36例,前后均缺损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1.2研究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的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面形、牙弓形状、牙区的缺失状况,现有牙齿的牙周、牙体状况、覆骀、覆盖的状况以及牙轴、中线等情况。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依据,并邀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给予患者牙周、牙体等基本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检查完毕后采用直丝弓矫正患者错合的牙齿,时间为2~10个月,而后对患者牙齿进行修复,低于18岁的患者采用活动义齿对进行治疗,超过18岁的患者采用烤瓷冠桥方式进行修复,时间为3~10个月。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直丝弓矫正治疗,直接进行烤瓷冠桥治疗。

1.3研究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显效:前后牙咬合良好,无松动感,经过x线检查(见图1),修复体检查形态、大小和解剖形态正常。有效:经过矫正和修复,前后牙咬合良好,患者牙具有些许松动,修复体检查形态、大小和解剖形态正常,功能正常。无效:前后牙咬合不好,经过x线检查患者严重松动,并且修复体形态、大小和解剖异常,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Angle分类标准:(1)第一类:患者上下颌骨、牙弓近、远中关系正常,正中颌位时,患者第一上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与下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内,有错位者称之为第一类错合。(2)患者下牙弓、下颌在远中位置,下颌后退四分之一各磨牙或前半个磨牙的距离,称为轻度远中错颌关系,或幅度更大,则称为完全远中错合。(3)下牙弓、下颌在近中位置,下颌前移四分之一各磨牙或前半个磨牙的距离,称为轻度近中错合关系,若幅度更大,则称为完全近中错合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5例出现牙齿疼痛不适,有4例美观度不佳病例,观察组无牙齿疼痛不适病例,有1例美观度不佳病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2,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口腔学科的有关治疗技术也同样迅猛的更新,并且人们加强了国内外口腔技术的联合治疗。现在口腔医学的各种修复材料追求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更加符合患者的状况和条件。常用的修复方式包括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覆盖义齿、种植义齿等,每种方式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牙体修复治疗前正畸治疗主要是结合患者经济、职业、牙周环境、龋齿、颞下颌关节等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首先患者通过x线片,观察、测量分析头颅和牙齿定位等,分析模型、选择适合个体、合理的矫正方案。

错颌是指上下颌牙齿正常接触关系的偏差。正常咬合是每侧牙弓内的牙齿一个接一个地并肩接触排列,形成光滑的曲线,并且上颌前牙覆盖下颌前牙的上1/3,上颌后牙的颊尖在相应的下颌后牙颊尖的外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由于全部上颌牙的外侧部分均正常地在下颌牙的外部,唇和颊均不会在上下牙之间,故不会被咬住,下颌牙的舌面所形成的弧比上颌牙所形成的小,故舌被局限于其内,减少了上下牙咬舌的可能性,所有牙齿均与其相对应牙接触,故强大的咀嚼力(在磨牙区可能大于45kg)被广泛地分布着,如这种力量仅施于几个牙齿,则会导致松动。

本研究通过收治80例错颌伴牙列缺损,对比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与单纯烤瓷牙修复方式两组治疗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有效果率为95.00%,显效率为80.00%,明显的高于单纯烤瓷牙修复方式,并且治疗满意度明显提高。分析其可能原因:错颌前正畸治疗,可以将一些反颌、深覆盖、深覆颌等病理性的骀因素去除,首先可以保护患者的牙周组织和邻近牙齿的健康等,提高治疗的效果等。同时,修复之前正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义齿修复适用症,包括患者前牙的缺失、邻牙出现严重的倾斜等问题,如果未予以正畸联合纠正牙长轴,要达到理想的义齿修复效果的难度就极高。而且,未联合正畸治疗纠正严重倾斜牙长轴的患者,这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相似。患者自身的恢复能力、适应能力等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同样影响治疗的效果。实际上,修复治疗前的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在简单的错颌治疗过程中选取活动矫治器和片段弓阶段即可实现矫治的目的,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错颌畸形,通常是选取直丝弓矫治技术或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固定矫正治疗,方可实现矫治的目的。

正畸修复治疗 篇10

资料与方法

收治牙列间隙患者7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其中, 男43例, 女29例, 年龄19~51岁, 平均 (43±2.5) 岁。以上患者均属于自愿接受口腔修复治疗, 在同意书上签字。

方法:对照组接受局部义齿治疗方案。实施前, 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局部义齿治疗法, 告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可提高疗效。观察组给予正畸治疗, 医护人员为患者介绍正畸治疗技术的治疗目的以及预期疗效, 提高患者对正畸治疗技术的认知水平。对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患者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患者总例数×100%, 患者满意率=满意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 高于对照组的88.89%,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于治疗阶段与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共计2例, 少于对照组的7例 (P<0.05) ;观察组满意率91.67%, 远大于对照组的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口腔修复所应用的正畸治疗技术被视为对牙列间隙具有辅助作用的方法。其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治疗目的: (1) 确保患者基牙平行。对牙列间隙患者实施口腔修复之前, 必须确认其基牙的就位道是否处于平行状态, 若观察到基牙倾斜, 医师于牙体预备过程中需对基牙周边的牙体组织予以切削, 通常切削部分即可。针对基牙倾斜度较大的患者, 难以顺利进行修复, 此时应用正畸治疗技术, 利于基牙保持竖直状态, 便于医师顺利开展修复治疗[1,2]。 (2) 牙弓间的牙齿分布必须具备理想性。在患者牙弓内部, 牙弓间的牙齿如分布缺乏理想性, 则极有可能会影响修复效果。针对上述问题, 医师于修复前采用具备辅助治疗的正畸治疗技术将间隙关闭或在原基础上加以开拓, 可为下一环节进行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因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发病诱因均存在差异, 为全面获取患者个人信息,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充分了解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及期望获得怎样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采用正畸治疗技术应对牙列间隙, 修复前需制定综合性修复方案, 而方案的制定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行X线扫描, 于患者头颅侧位、口内根尖以及口腔全景等处进行拍摄, 经医学影像检查获取患者病情特点, 后予以分析、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正畸治疗的综合性修复方案[3,4]。

本次研究,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效率97.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次, 观察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为2例, 而对照组中则有7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再者, 观察组满意率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合而言, 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体现了自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率, 值得推广使用[5]。

综上所述, 研究结果证实我院对72例牙列间隙患者开展局部义齿治疗方案或正畸治疗方案具有显著可比性, 观察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例数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因此, 正畸治疗技术值得在口腔修复中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牙列间隙患者7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对照组给予局部义齿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技术,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效率97.22%, 高于对照组的88.89%;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 对照组7例, 观察组2例;观察组满意率91.67%, 对照组75.0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让口腔疾病患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结果。

关键词:牙列间隙,正畸,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志贤, 程志伟.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484-485.

[2] 韦祖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31-132.

[3] 胡蕾蕾, 滕聿峰, 杨茜.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3) :57-58.

[4] 谢晓秋, 王林, 王阿明, 等.专家系统在口腔正畸等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3) :315-319.

上一篇:科技人才管理下一篇:股权分置改革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