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研究生

2024-09-28

正畸研究生(共12篇)

正畸研究生 篇1

摘要:目的:探究舌侧隐形正畸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2-2013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错畸形患者9例, 应用舌侧隐形正畸方法进行治疗, 分析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 9例患者的上下牙列较为整齐, 中线为居中, 覆盖表现正常, 侧貌的美观改善比较明显, 患者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结论:舌侧隐形正畸技术对错畸形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可以保持美观性。

关键词:舌侧隐形正畸,临床应用

正畸患者对美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隐蔽性较好, 受到人们的欢迎。近几年来,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改良托槽结构, 弓丝弯制, 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操作的难度变小。本次研究主要是应用舌侧隐形正畸技术, 矫正9例成人患者, 观察矫正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2013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错畸形患者9例, 年龄22~36岁, 平均28.5岁, 均是女性, 平均疗程为17.9个月, 安氏Ⅰ类错3例, 安氏Ⅱ类错4例, 安氏Ⅲ类错2例。对5例患者矫治的方式是减数第一双尖牙, 患者在矫治前后需要取模型, 进行曲面断层片拍摄, 取头颅侧位片, 照8张面像, 进行血检。

1.2 方法

选择精印模, 应用Biagginipayset定位系统, 在技工室进行舌侧托槽间接粘结, 进行个体托盘制作。首先是进行下托槽粘结, 打开咬合, 对于下颌, 应用Ormco第2代间接粘结系统, 粘结舌侧托槽, 初始弓丝是0.012″Ni-Ti弓丝, 时间为2个月。在第3、4个月, 对下颌, 应用0.014~0.016澳丝, 将前牙咬合打开。在第5个月, 将上颌托槽进行粘结, 0.012″Ni-Ti弓丝, 时间为2个月。在第7个月, 将上下颌的第一双尖牙拔除, 7 d以后, 于第二双尖牙近中, 粘结临时的树脂牙冠, 达到隐形美观的正畸效果。第8个月上下应用0.0175×0.0175″TMA方丝, 将上下牙列排齐。在第9个月时, 上下颌应用0.017×0.025″TMA方丝, 滑动法将间隙关闭, 每次加力以后, 在临时的树脂牙冠近中, 进行片切, 距离为1~2 mm, 上下前牙需要保持充分的位置, 可以后移。为增加上颌的后牙支抗, 对咬合美观程度进行调整, 于上尖牙唇面将隐形牵引钩粘贴, 于唇侧实行Ⅱ类牵引。在第15个月, 应用上下颌0.40澳丝, 进行个体弓丝弯制, 在上下颌间进行牵引, 完善咬合, 时间为1个月, 固定保持的时间为3个月。在第19个月, 将矫治器去除, 根据个体舌侧牙弓形态, 制作固定保持器, 总治疗时间为19个月。

在处理美观问题时, 由于患者对美观性提出较高的要求, 若患者可以暂时不拔牙, 就可以暂时搁置拔牙, 在初期整平时, 可以将牙齿近中面1~2 mm进行片切拔除, 前牙排列整齐, 与此同时, 对于前牙唇舌向的转矩度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外观隐蔽效果得以保持。在临床上, 将牙齿拔除以后, 在拔除牙齿的远中邻牙上, 进行树脂牙冠粘结, 保持美观隐蔽性。

2 结果

对9例错畸形患者, 进行舌侧隐形正畸治疗, 患者的上下牙列较为整齐, 中线为居中, 覆盖表现正常, 侧貌的美观改善比较明显, 患者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3 讨论

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医疗制度和医疗手段不断完善, 人们对美观的要求有所提高。近几年来, 成人要求接受正畸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在美国, 大约1/4的正畸患者是成年人, 我国成年人对正畸矫正的要求有所提高。成年人迫切希望矫正牙齿, 进而面容得到改善, 此外, 成年人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牙齿上戴矫治器, 隐形矫治技术符合成年人对美观的需要。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70年, 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舌侧隐形正畸技术对医师的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舌侧正畸属于隐形矫正技术, 符合患者追求美观的心理, 但是, 舌侧正畸技术并不是在舌侧应用唇侧技术, 舌侧和唇侧比较, 对唇侧釉质能够形成保护, 与此同时, 隐蔽效果比较好, 但是矫治方法与力学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 若患者是减数拔牙, 差异性就会更大[1]。近几年来, 临床研究不断推进, 正畸材料有所改进, 有助于提高口腔正畸矫正的水平。和常规唇侧正畸技术相比,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隐形更加明显, 唇侧托槽不会影响到患者的美观问题, 符合人们对美观隐蔽性的要求。与此同时, 舌侧矫治对唇侧牙釉质进行保护, 在设计深覆患者舌侧托槽的延伸平面导板方面, 有助于打开咬合。

舌侧隐形正畸技术经过不断地研究与临床应用, 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但是, 这项技术也存在不足, 从患者的角度而言, 牙列拥挤严重以及闭锁性深覆等, 都不能应用舌侧隐形正畸技术进行治疗[2]。舌侧隐形正畸技术矫治的费用比较高, 一些患者不能承受经济的压力, 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注意口腔护理的问题。这项技术的操作比较复杂, 在复诊椅旁操作的时间比较长, 对正畸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掌握舌侧隐形正畸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

现阶段, 正畸美观性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美观性方面, 最新的技术是: (1) 舌侧正畸技术, (2) 隐形活动矫治器, (3) 种植支抗。舌侧矫治技术在美观以及功能方面具有独特性, 能够满足患者的要求。舌侧矫治引入计算机技术-CAD/CAM, Wiechmann应用计算机技术, 患者原始模型可以在计算机中扫描出来, 于三维方向对托槽以及带环进行灵活的设计, 开发出新型舌侧矫治器[3]。矫治器体积比较小, 基底和牙面更加贴合。在舌侧正畸技术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牵引治疗中, 需要注意控制前牙转矩, 如果前牙转矩不能进行控制, 会出现舌倾, 如果舌倾比较严重, 弥补比较困难。所以, 在进行间隙关闭时, 需要应用轻力, 将摇椅弓增大, 并增加根舌向转矩, 主要是用于在前牙内收时, 抵抗舌倾。对前牙, 应当应用的技术是“双重反折结扎”技术, 后牙应用的是单次结扎技术。在多功能牵引方面, 舌侧隐形正畸和唇侧正畸相同, 必须进行多功能牵引。多功能牵引有助于在后期对牙列进行精细的调整, 调整磨牙的关系, 有助于控制颌间支抗。但是在进行舌侧正畸治疗的过程中, 实行牵引比较困难, 需要在牙齿侧进行透明钮扣的粘贴, 或者是粘贴牵引钩, 实行多功能牵引。在保持方面, 进行舌侧正畸治疗以后, 患者追求美观, 可以应用压缩式张垫保持器, 透明, 较为美观, 保持牙齿形态, 患者能够减少不适感[4,5,6]。

总之, 在进行舌侧矫正时, 需要注意唇侧附件。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注意针对拔牙的间隙做好掩饰工作, 避免间隙外露。在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多次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对牙周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此同时, 注意患者心理状态, 加强引导与解释工作, 患者需要遵照医嘱行为, 提高治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留意, 解邦杰, 张月兰, 等.舌侧隐形正畸临床应用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12 (1) :57-58.

[2]蔡留意, 解邦杰, 鲁素文, 等.舌侧隐形正畸矫治成人牙列拥挤和反骀1例[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7) :999-1000.

[3]张瑾, 吴雯, 武冠英, 等.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舌侧正畸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4) :552-554.

[4]单辉.正畸治疗错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6) :119.

[5]韩忠国, 杨舜.修复正畸矫正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2) :108.

[6]韦玉洁.78例老年患者口腔正畸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2) :129-130.

正畸研究生 篇2

2.初戴矫正器及每次复诊加力后,牙齿可能出现轻度不适、酸胀或疼痛,一般持续2—3天后即可减轻或消失。若3-5天后疼痛不减反而加重,或出现其他情况,则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就诊检查。

3.戴用固定矫治器后食物残渣易于附着,患者维持口腔卫生的难度增大,因此应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及进食后必须刷牙,要将牙齿的的软垢及留存的食物残渣仔细刷干净,否则易造成牙齿脱钙及龋齿、牙周炎、牙齿脱钙及龋齿,影响口腔健康。也妨碍矫正治疗的进行,对于不能很好保持口腔卫生的患者,为了不影响口腔健康,将终止治疗。

正畸研究生 篇3

【关键词】氟保护漆;牙釉质脱矿;舌侧正畸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02

舌侧正畸治疗中常发生牙釉质脱矿。其病因主要是矫治器中的托槽、弓丝使牙面上的软垢不易清洁,菌斑中糖的代谢活动产生有机酸使釉质脱矿,且酸蚀剂的使用,不仅直接造成釉质表面脱矿[1],而且由于酸蚀后牙釉质表面粗糙,牙菌斑易聚集而进一步加重牙釉质脱矿过程。本研究采用正畸牙齿托糟四周涂布含氟保护漆的方法,有效降低了正畸牙齿釉质脱矿的发生[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科接受舌侧正畸治疗的患者20名,年龄范围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岁,男8例,女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例192颗牙)和对照组(10例196颗牙)。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系统性疾病或口腔干燥症。正畸治疗开始的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要求患者牙体硬组织发育良好,无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或四环素牙。在研究的期间能按时复诊并配合医生对口腔内实验牙面进行半年一次的氟保护漆(Vivadent公司)涂布及治疗结束时的牙釉质脱矿检查。治疗开始前常规进行全口洁治、均充填已有龋齿。

1.2实验方法:两组均采用STB矫治技术,用格鲁玛35%的磷酸酸蚀剂酸蚀和Ormco公司grengloo套装粘结剂粘接托槽。治疗组是在粘接托槽10min后常规清洁、吹干、隔湿,用瑞士Vivadent公司生产的氟保护漆及小毛刷将氟保护漆均匀涂布于托槽周围的整个舌侧牙面上,轻轻吹干牙面。氟保护漆使用后30分钟内患者不可漱口、喝水或者吃食物,使用氟保护漆的当天不能刷牙。半年复涂1次。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治疗以及日常口腔卫生护理。

1.3检查方法及牙位:检查器械全部使用5号探针、平面口镜,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都由同一位口腔医生对所有患者进行牙面脱矿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在正畸治疗结束后拆除舌侧正畸部件,在牙科工作灯下肉眼观察正畸牙齿的舌面,如出现白垩状或染色斑点,牙齿局部探诊较松软或粗糙者即可诊断为牙釉质脱矿。检查采用单盲法,检查医生进行龋病检查时不知检查对象的组别。在研究的开始、结束对对上下颌所有进行过酸蚀粘接托槽的牙面进行牙釉质脱矿牙位、所在牙面相对托槽位置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统计2组患者的脱矿率。

2结果

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脱矿率进行对比,对照组脱矿34例,脱矿率为17.35%;实验组脱矿22例,脱矿率为11.46%。经统计学分析,氟处理组脱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氟化物防脱矿的作用和机制:釉白斑是口腔正畸治疗中常见的龋前损害。正常情况下,牙釉质的脱矿和再矿化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3]。舌侧矫治器的使用打破了平衡,不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持,容易引发牙釉质脱矿。且粘接托槽前要对牙面进行酸蚀,粗糙的牙面容易造成牙菌斑的滞留,尤其是托槽周围更易滞留软垢及菌斑,引发牙釉质脱矿,牙釉质脱矿改变了牙釉质的硬度甚至引发龋坏。氟化物可降低釉质溶解度,抑制菌斑内酸的形成和细菌活性,抑制釉质脱矿,降低脱矿程度。其反应物氟化钙、氟化磷灰石有促进脱矿区釉质再矿化的作用[4]。

含氟保护漆在被涂布牙齿的牙面上形成了通透性较差的漆膜,不仅有效地防止和屏障了细菌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对牙釉质的渗透和侵蚀,而且可持续在牙釉质表面释放氟离子,延长两者接触时间,即增加氟化时间[5]。其效果不依赖患者合作程度,操作方便,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樊明文,台保军,凌均粟,等.氟化含盐预防第一恒磨牙龋的追踪观察[J].口腔医学纵横,1994,10(1):10

[2]曹慧珍,潘英,孙蕾.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正畸儿童龋病和牙龈炎的影响[J].口腔医学,2OOO,2o(3):158—159

正畸研究生 篇4

正畸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的不良反应之一, 有些没有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这种牙根吸收与其他形式的牙根吸收不同[1,2]。正畸引起的牙根吸收是无菌的、局部的炎症, 是复杂的并且有其特征性的炎性症状[3]。吸收发生在牙根尖和牙根侧面, 但只有根尖的吸收可以通过X线检查发现。一般情况下, 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并不显著, 这些改变很难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牙根吸收会导致牙根缩短, 牙弓的力量减弱, 而这些都是影响正畸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4]。评价牙根吸收多采用sharpe分级标准, 一般认为, 牙根缩短达1~2mm (根长1/4) 的中度吸收被认为有重要临床意义。严重的牙根吸收 (>5mm, 大于牙根长度的1/4) 在正畸治疗是罕见的, 发生率仅为1%~5%[5]。分析和评价引起牙根吸收的因素能够及时的对牙根吸收进行诊断从而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了解造成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计划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1 牙根吸收分为三类

1.1 牙骨质表面吸收, 伴随着外形的改变, 外层牙骨质吸收, 再生, 牙根形态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类似于骨松质的改变。

1.2 牙本质的吸收和修复 (深吸收) , 牙骨质和外层牙本质发生吸收, 这种吸收是不可逆的, 因为只有牙骨质可以可以再生。这种吸收一但发生, 根尖部牙本质已有感染, 牙髓多已炎症或坏死。

1.3 根尖周组织的吸收, 当严重的根尖组织完全吸收或者牙根明显缩短。牙骨质下的根尖组织吸收, 根尖不能再生, 外层牙骨质能够进行表面修复, 导致根尖逐渐变平。

2 牙根吸收的机制

引起牙根吸收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据Brudvik和Rygh的研究, 正畸引起的炎症性牙根吸收是消除透明性变区域的一个过程。一般认为, 牙根吸收的发生是由正畸治疗中过强的矫治力引起的, 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活动性增强导致牙周韧带透明性变。牙齿移动过程中, 受压侧破骨质细胞活跃, 引起骨的吸收, 受拉力侧成骨细胞活跃引起骨增生。因此, 牙齿向骨吸收的方向移动。当吸收与再沉积的平衡失调, 牙骨质由于正畸力被破坏, 失去外层牙骨质的保护会加速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吸收牙根。

当透明性变组织形成, 牙根吸收将会停止。紧接着牙周韧带再生, 透明性变区域会被巨噬细胞清除, 牙齿得以继续移动。巨噬细胞是清除坏死牙周组织的主要细胞, 并且参与吸收与牙周组织相邻的牙根表层组织, 这层组织由牙骨质细胞和类牙骨质细胞组成。当表层发生吸收后, 其下方高度矿化的牙骨质暴露, 牙根开始吸收。正畸治疗中的矫治力可能会直接破坏牙根表面, 透明性变组织下的牙根表面吸收发生仅仅几天后, 其周围的修复过程就已经开始进行了。文献数据表明, 直到清除所有的透明性变组织或者矫治力减轻, 牙根吸收过程才会完成。

3 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

正畸治疗过程引起牙根吸收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往往被分为生物性的, 机械性的, 生物与机械混合性的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3.1 生物因素

个体的易感性:是决定牙根吸收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种个体差异无论是在乳牙还是恒牙都会表现出来[6]。研究表明, 正畸患者在牙根吸收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存在个体差异性与系统的、遗传的基因缺陷有关。这些缺陷也会增加牙根吸收的易感性, 出现没有明显诱因的牙根吸收。

遗传:牙根吸收的易感性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隐性, 或者是由几个基因决定的遗传。研究认为, 遗传易感对牙根吸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遗传因素表明牙根吸收至少有50%的个体差异。

全身因素:Owman-Moll和Kurol证明过敏体质的患者更易发生牙根吸收。研究证明, 缺少雌激素会加快正畸过程中牙齿的移动速度, 降钙素能够使破牙骨质细胞活跃加速牙根的吸收。哮喘也是正畸过程中引起牙根过度吸收的高危因素。

营养:Becks动物实验显示, 食物中缺乏钙和维生素D易发生牙根的吸收[6]。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 牙周膜变窄, 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 再生能力减弱;牙槽骨密度增加, 血供减少, 再生能力减弱;牙骨质却随年龄的增长变厚。这些变化导致牙根吸收的敏感性增加。研究证明, 当患者年龄超过11岁, 发生牙根吸收的危险会增加。

牙龄:Rosenberg证明未发育完全的牙根其吸收程度小于发育完全的牙根。这决定了未发育完全的牙根达到正常的牙根长度。Naphtali Brezniak等研究发现, 如果在正畸治疗初期牙根是未发育完全的, 经过正畸治疗牙根继续发育, 但是牙根变短。Linge实验确定, 正畸治疗牙齿平均长度缩短0.5mm。

性别:已有的研究表明, 性别与牙根吸收没有显著的关系。

种族:与白种人相比, 亚洲人发生牙根吸收的概率较低。

习惯:不良习惯如磨牙症, 咬指甲癖, 开合等都会增加牙根的吸收。

牙齿数目、位置异常:一般的, 发育不全的牙齿发生牙根吸收的可能性增加。阻生齿也会增加牙根吸收的发生率。第三磨牙是最常见的阻生牙, 颌骨缺乏足够的萌出间隙, 使第三磨牙阻生, 会导致第二磨牙的牙根吸收。其次是上颌尖牙, 阻生的尖牙会引起切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吸收。一般建议一年一次的尖牙扪诊, 10岁以前的X线片检查, 以及早期的乳尖牙拔除术。

牙根形态异常:一般认为牙根形态异常是引起牙根吸收的风险因素之一。Sameshima和Sinclaire的研究数据表明, 正常的, 圆钝的牙根最不易发生牙根的吸收;而吸管式牙根对牙根吸收的敏感性最高[6];短根也较易发生牙根吸收;研究发现, 小的牙根发生牙根吸收的可能性是其他牙根形态的2倍。有意见认为, 长的牙根比短的牙根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因为长的牙根移动的距离要稍微远一些。长牙根的牙齿需要更大的矫治力来移动牙齿, 在所有移动方式中, 转矩移动是最容易引起牙根吸收的移动方式, 因为转矩移动式时根尖实际位移要大, 且力量集中于根尖区。可以确定的是形态正常, 宽根的中切牙, 最不容易发生牙根吸收。窄根则会轻微的增加牙根吸收的危险性。牙根形态异常易导致牙根吸收的原因是, 应力易过渡集中于根尖部, 另外牙根形态异常可能伴随牙骨质、牙本质基质结构与成分上的异常。

牙髓治疗:有文献认为经过牙髓治疗的牙齿在正畸过程中更易发生牙根的吸收。Reitan则认为牙髓治疗后的牙齿, 其根尖的牙骨质, 牙本质钙化增强, 密度及硬度增高, 更不易发生牙根吸收[5,6]。完善的牙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当根管充填到达根尖基点, 牙根不易发生吸收。

特殊牙齿易感性:一些牙齿对牙根吸收敏感, 另一些却相反。研究数据表明上颌的牙齿比下颌的牙齿更易发生牙根的吸收, 前牙比后牙更敏感, 上颌切牙最容易发生牙根吸收, 这是因为牙根吸收与切牙根尖移动的距离和正畸治疗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下颌切牙牙根吸收更为常见[6]。牙根吸收在前磨牙和磨牙是非常少的 (少于1mm) 。最容易发生吸收的牙齿是上颌侧切牙, 上颌中切牙, 下颌切牙, 下颌尖牙, 第一磨牙的远中根, 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

3.2 机械因素

矫治力大小和持续时间:正畸治疗过程中, 矫治力的大小和持续的时间均会影响牙根的吸收。矫治力过大易引起牙周膜的血运障碍, 牙周玻璃样变性, 增大了牙根吸收的危险性。临床研究很难将固定矫治力作长期施力, 并且将不同的力量大小分类, 探讨牙根形态的变化。目前还不了解多大的力量最适当, 其矫治力量的特征如何, 怎样才能达到最大的牙齿移动与最小的牙周伤害。

拔牙与否:拔牙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先阶段是有争议的, Mc Fadden和Vonder Ahe未能发现在拔牙与未拔牙患者之间牙根吸收的不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的患者较没有拔除或者仅拔除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患者更经常出现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方式:一些牙齿移动的方式会引起牙根吸收。研究表明上颌中切牙的牙体移动, 下压移动与扭力移动的牙根吸收量大于倾斜移动。Krishnan, Abass和Hartsfield认为各种移动模式中, 倾斜、下压和扭力风险最大。Hanetal认为造成牙根吸收的力量, 下压力是突出力的4倍。

4 结论

4.1 微小的牙根吸收是进行正畸治疗的所有恒牙的特征。是没有临床意义的, 在放射检查中难以发现。正畸治疗的牙齿都会发生微量的牙根吸收。

4.2 个体的敏感性是正畸治疗中发生牙根吸收的重要风险因素。一旦在正畸治疗早期发现牙根吸收的易感性, 治疗计划中应包含回避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法。

4.3 由于牙根吸收的发生无预测, 因此有必要做定期的X线检查。应对正畸治疗开始6~9个月的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治疗中若发现牙根吸收, 首先比较术前X线片, 分析发生原因, 然后重新评估最终治疗目标。

4.4 作用于牙根表面能够使牙齿移动且不引起牙根吸收的最适宜的力量应该是7~26g/cm2。

参考文献

[1]Brezniak N.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Part II:The clinical aspects[J].Angle Orthod, 2002, 72 (2) :180-184.

[2]Brezniak N.Orthodontically induct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Part I:The basic science aspects[J].Angle Orthod, 2002, 72 (2) :175-179.

[3]Hartsfield J.Genetic factors in 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ndorthodontic treatment[J].Crit Rev Oral Biol Med, 2004, 15 (2) :115-122.

[4]Travess H.Orthodontics.Part 6:Risks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J].Br Dent J, 2004, 196 (2) :71-77.

[5]Nigul K, Jagomagi T.Factors related to apical root resorption ofmaxillary incisor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stomatologija[J].BalticDent Maxillofac J, 2006, 8 (3) :76-79.

正畸操作考试 篇5

1.记存模型要求包括牙、牙槽骨、移行皱褶、唇颊系带和腭盖等解剖特征,要准确、清晰,能反映口腔的牙合接触情况等,所以一个理想的印模必须包括:

(1)完整的牙列

(2)上颌结节和下颌磨牙后区

(3)延伸至四周粘膜移行皱襞处并清楚地反映唇、颊、舌系带的形态

(4)边缘圆滑而无气泡

2.操作前准备

(1)调整椅位:使病人的牙合平面与地面平行,高度应使病人的口唇与医生手臂高

低一致。

(2)清洁口腔和托盘的选择:清水漱口,托盘与牙弓内外侧应有3-4mm间隙。

3.制取印模

(1)取适量藻酸盐印模材料和水调拌均匀后放在托盘内,可事先用调刀取少量放入

牙龈颊沟移行部,取印模时最好从下颌开始。

(2)操作时,医生站在病人的右前方,右手持托盘,左手牵拉病人一侧口角,用旋

转方式将托盘放入口内,同时令病人将舌尖稍向上后抬起,托盘后柄正对面部中线,轻轻加压使托盘就位。

(3)取上颌印模时,医生站在病人右后侧,取模时如病人有恶心等不适感,嘱病人

呵气,头低下,身前倾,看其脚尖,鼻吸口呼深呼吸并尽量转移注意力。

(4)取模时为避免多余的材料流向喉咙,应从后向前压入托盘—即先压入托盘的远

心端,再压前面,从而使多余的印模材往颊侧及唇侧流动。

(5)用右手示指、中指保持在下颌前磨牙区使托盘稳定不动,待印模材料凝固后取

口腔正畸治疗与拔牙 篇6

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携女儿来访。坐下后问其来意,原来朋友的女儿到了爱美的年龄,认为自己的牙齿排列不齐影响美观,遂去某专科医院就诊。医生告知需要拔牙后才能进行治疗。她听后觉得难以接受,并担心拔牙会造成一些其他不良后果。于是其父带了她到我这儿来进行咨询。我听后告诉他们,这种情况在门诊病人中也经常遇到,接着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拔牙,拔什么牙以及拔牙有什么后果等等。

门诊中相当一部分病人的牙列不齐是由于牙齿拥挤而造成的。拥挤的牙齿要想排齐就牵涉到拔牙问题。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假如我家只有一张空余的椅子,这时来一个客人,就能坐得很舒服,如果来两个瘦子,也能马马虎虎台坐,但是如果来两个胖子就不可能坐得下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再添一张椅子,要么就请走一位客人。解决牙列拥挤也与此类似。要使牙齿排列整齐要么把牙弓扩大,或者缩小牙齿的大小。要么就拔牙。但是扩大牙弓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大;缩小牙齿的大小就是把牙齿磨小,这也是有限的,过多地磨小牙齿会损害牙齿自身的健康。如果能通过适当地扩大牙弓或缩小牙齿大小的方法解决牙齿排列拥挤的问题就不需要拔牙。反之。则需要拔牙。具体拔哪颖牙,也是有讲究的。很多病人听说要拔牙,就提出把排列最不齐的牙拔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需要正畸治疗的牙齿往往是前牙,前牙是否美观除了取决于排列是否整齐外,还要求左右对称,前牙拔除后会造成前牙排列不对称而影响美观。正畸治疗所拔除的牙一般是第一双尖牙也就是虎牙后面的那颗牙。拔除第一双尖牙一般不会對整个牙列造成损害。很多病人会提出拔牙后会不会留下间隙。会不会造成整个牙列的松动等问题。正畸治疗中的拔牙就是为了给拥挤的牙齿创造位子,通过移动拥挤的牙齿而占据空出的位置,所以正畸治疗后一般不会留下间隙。至于,拔牙会造成整个牙列松动的说法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的。牙齿拔除后,其左右相邻和上下相对牙会受到影响,如果不修复拔牙后的间隙就会引起左右相邻牙的倾斜和对骆牙的伸长,从而进一步引起咬合关系的紊乱,但不会引起牙列中其他牙齿的松动。而且在正畸拔牙中也不存在这种后果,故无须担心。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医院口腔矫形科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4例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患者37人。对照组患者的年龄14.7~38.4岁, 平均年龄为 (27.4±4.6) 岁, 男性患者20人, 女性患者17人, 其中牙齿向缺牙区倾斜患者13例, 牙齿间隙患者18例, 舌侧倾斜6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14.2~37.9岁, 平均年龄为 (27.6±4.7) 岁, 男性患者19人, 女性患者18人, 其中牙齿向缺牙区倾斜患者12例, 牙齿间隙患者19例, 舌侧倾斜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病况及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该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X射线确定患者的口腔情况, 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修复策略和术后辅助治疗并进行牙周夹板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技术治疗或者合并修复治疗。首先, 对实施正畸治疗技术的患者口腔进行口腔清洁、牙周治疗, 以及拔除患者口腔内原有的已损坏严重无法保留的牙齿, 同时排查其他口腔疾病, 对颌骨包绕牙根和骨头与肌肉相连的关节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并排查有无骨缺损情况, 同时对患有牙周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正畸治疗技术的具体步骤如下:医生采用方丝弓矫治器对患者的牙齿进行矫正和固定。先排齐整平牙弓内的牙齿, 然后再通过牵引, 调整和矫正发生错颌畸形的牙齿, 进而保证患者的牙齿咬合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并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若是患者合并有牙齿缺失现象, 临床医师则要在充分了解患者牙列缺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 保证患者牙齿的咀嚼功能及正常美观的基础上先对牙齿进行正畸治疗, 达到我们想要的预期状态后, 保持固定, 矫正治疗工作结束, 然后进一步进行口腔修复治疗[5,6]。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效果判定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者的口腔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牙周良好, 牙齿排列整齐无间隙, 整体表现美观。 (2) 有效:患者的口腔症状较之前有所改善, 牙周状况一般, 牙齿排列较整齐。 (3) 无效:患者的口腔状况无显著改善, 甚至更严重, 牙齿松动甚至出现脱落现象。有效率 (%) =有效率 (%) +显效率 (%)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对服务态度、就医程序、医护人员专业素养以及病房环境, 整体治疗等进行评分, 10~8分为非常满意;8~6分为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 (%)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完整治疗后, 其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 (43.24%)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 (35.14%) , 且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 (97.3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 (89.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所有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 观察组的患者的满意度 (97.30%)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 (81.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 对照组患者出现无咬合接触2例, 咬合抬高1例, 食物嵌塞3例, 其他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为18.92%;观察组患者出现无咬合接触1例, 食物嵌塞1例, 其他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为8.11%,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学以及医疗器械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学科之间分工越来越细, 同时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这就需要我们的医师们在工作中通力合作, 互利共赢, 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口腔正畸和修复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要求口腔修复的大部分患者皆合并有错颌畸形、牙体缺损、散在大小不等的间隙等, 使得正畸治疗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身上[7,8]。口腔修复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的牙齿保持平衡的状态。因此, 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的牙列间隙两侧的牙齿处于平行状态, 从而容易取得共同就位道或关闭小的间隙。如果患者牙齿处于不平行的状态, 则需要用切削牙体的方式对其牙结构做部分处理, 进而使得患者的牙齿处于竖直状态, 便于完成患者的口腔修复[9,10], 而对于严重倾斜的基牙, 仅靠牙体切削的方式容易对牙齿产生较严重的损害甚至牙髓炎等不可逆的影响。此外, 患者的牙齿是否均匀分布于牙弓, 对患者的口腔修复也至关重要, 一旦其牙齿未能适当地分布在牙弓上, 那么进行口腔修复时就会出现缺牙列间隙过大或过小、基牙受力不均、扭力过大、桥体过长、美观效果差等, 对余留牙造成严重危害, 甚至出现修复不久余留牙疼痛、松动、脱落等严重后果。导致口腔修复不能达到预期完美的效果, 患者满意度低, 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此外, 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病因和临床表征等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对不同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同时, 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仍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案一旦确定, 首先要向患者及其家人详细介绍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医疗费用、有可能带来的不适感甚至疼痛, 以及严重者导致牙髓炎等情况, 需要患者积极配合的注意事项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 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向患者说明并保证其已知晓。由于病人的文化程度和保健意识不同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 沟通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有足够耐心、注意沟通技巧、加强引导、变不利为有利, 最大限度地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订治疗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治疗计划的实施, 在未取得其同意或者病人仍有很多顾虑时要鼓励其三思而后行, 绝不可鲁莽行事, 坚决杜绝医疗纠纷发生。

与传统的牙列缺损修复相比, 修复前预先进行正畸治疗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首先, 根据修复计划确定正畸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通过正畸治疗可以为修复开辟间隙, 创造有利条件, 变不利为有利。最后, 可以充分利用口腔内现有条件, 避免拔除一些无法利用的错位牙扭转牙等, 从而达到尽量保留口内余留牙的目的, 同时也解除了那些拔牙恐惧症者的心理负担。因此, 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的治疗显得极其重要。

此外,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逐步增高, 其临床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 口腔修复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该研究中74例行口腔修复的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 (97.3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89.19%) ,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97.30%) 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89.19%) , 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8.1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18.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文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9,10]。如韩抒璇[9]在正畸治疗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显示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显著低于对照组23.26%。吴永信[10]在正畸治疗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显示正畸治疗的有效率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17%, 不良反应率为9.76%显著低于对照组24.39%。

综上所述, 对口腔修复患者实施正畸治疗技术, 矫正目的明确, 基本无痛苦, 治疗效果较好, 患者乐于接受,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程志贤, 程志伟.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484-485.

[2]王宝军.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7) :1682-1683.

[3]方雪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0) :149-150.

[4]余立亚.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12) :140-141.

[5]崔晓慧.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6, 22 (2) :21-22.

[6]马秀英.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5) :55-56.

[7]陈士景.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 (2) :40-41.

[8]刘丽梅.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 2015, 5 (1) :89-90.

[9]韩抒璇.正畸治疗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价值[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 (6) :49-50.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学研究 篇8

1.1 诊断因素

Sameshima等[1]通过对860多份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 根尖吸收主要发生在前牙, 平均超过1.4mm;而磨牙和双尖牙的吸收量很少, 平均不到1mm。而在前牙段, 上颌的吸收情况比下颌严重, 两切牙比尖牙严重, 吸收情况最严重的是上颌侧切牙, 其次依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下颌中切牙及下颌侧切牙, 并指出:上颌侧切牙吸收情况最严重的原因可能与其牙根形态异常的高发有关。因而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牙体形态异常是影响根吸收的又一重要因素, 这也与Kjaer[2]的报道结果相一致。但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Kook等[3]研究了114个异形侧切牙病例后发现, 与正常牙齿相比, 异形侧切牙并不会发生更多的根吸收。Lee等[4]也没有发现二者间的必然联系。人们通常认为成人的根吸收情况会比青少年严重, Sameshima等发现在上前牙段, 成人与青少年的根吸收情况无明显差别, 但在下前牙区, 成人的情况明显更严重。他们的另一发现是人种之间的显著差异即亚裔人群的根吸收情况要明显少于白种人和拉美裔人。

1.2 力

有关间歇力与持续力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间歇力的根吸收少于持续力。Acar等[5]通过对8例患者的22颗双尖牙的实验研究发现, 持续24h受力的牙齿牙根吸收量>12h间隔受力的牙齿。Maltha等[6]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Eva Levander等[7]通过对40例患者的62颗上切牙的临床实验观察到:其中20例暂停了2~3个月治疗的患者的根吸收明显少于持续治疗的其他20例患者, 他们认为这可能与暂停治疗期间根表面有修复性牙骨质形成有关。但是Owman等[8]对此观点持相反意见,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间无明显区别。

许多学者都研究了有关重力与轻力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使用轻力会减少根吸收的发生, Chana等[9]的研究结果也是轻力 (25g) 引起的根吸收少于重力 (225g) 。然而Owman等[10]却指出, 他们的临床实验得出的结果与此相反, 在同样加力7周的时间内, 50c N的力值所致的根吸收大于100c N的, 他们推测这可能与重力作用下根周骨组织的剥离性吸收有关。他们进而提出了一个假设:由于这种骨组织的剥离性吸收, 是否可以使用4~6倍于常力的力值来快速移动牙齿, 且根本不产生根吸收, 这当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3 龈沟液

Mah J等[11]试图使用生化免疫检测患者龈沟液中牙本质磷蛋白 (DDP) 的水平来研究根吸收。他们分别检测了20例恒中切牙未经处理的实验者和20例乳磨牙牙根已吸收近一半的患者, 以及20例正在接受正畸治疗且恒中切牙根已发生轻度吸收的患者的龈沟液中DDP的水平, 其中乳磨牙组的DDP水平最高, 正畸组其次, 未处理组最低。他们因此推论:使用生化免疫检测患者龈沟液中DDP水平这一方法, 有可能成为临床控制正畸牙根吸收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手段。

2 动物实验研究

Haug等[12]研究发现, 在对鼠实施交感神经切除术后, 对其磨牙施以正畸力, 与对照组相比, 其牙根吸收量增加。他们认为在交感神经切除后, 鼠破骨细胞数量和破骨细胞活性均增加,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交感神经对硬组织吸收起抑制作用。

Mavragani等[13]在对鼠磨牙正畸加力的全过程中对实验鼠全身给以低剂量的多西环素, 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其根吸收量显著减少, 牙根表面的破骨细胞、破牙细胞、单核细胞、TRAP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 因而他们认为对鼠全身给以低剂量的多西环素可能对正畸引起的根吸收有抑制作用。

学者们还检测了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对牙齿移动与牙根吸收的影响。Jager等[14]在对鼠全身性的给以IL-1和TNF-α的可溶性受体后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给药组不仅牙齿移动量减少了50%, 而且其牙周及牙根表面的破牙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也大大减少。

氯膦酸盐是一种抗骨质疏松症药, Liu等[15]在对鼠施以正畸力的同时还在受力牙局部注射氯膦酸盐溶液, 结果牙齿移动减少、根吸收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也显著减少。他们的结论是局部使用氯膦酸盐对正畸而言可能会是一种有用的治疗辅助手段。

目前已知一氧化氮 (NO) 参与了第二信使形成、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行使功能及牙髓血运, 但还不是很明确NO是否能通过影响骨改建而影响正畸牙齿移动与牙根吸收。Shirazi等[16]研究发现, 局部注射左型精氨酸 (NO前体) 可使鼠牙齿移动和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但是有趣的是实验结果却显示正畸力导致根吸收量减少了, 因此NO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关学者对牙周韧带在牙根吸收中的作用也作了相关研究[17], 发现加力10d后, 在切除了牙周韧带的实验组的鼠牙没有发生根吸收, 而没有切除牙周韧带空白对照组的TRAP阳性细胞数却达到峰值。此实验揭示牙周韧带组织参与了牙根吸收的过程。

3 基础研究

Tsuji等[18]通过实验性牙齿移动,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电镜观察CK m RNA在破牙细胞中的表达。结果CK m RNA表达于根吸收陷窝的破牙细胞、骨吸收陷窝的破骨细胞和牙周韧带的成纤维细胞。电镜检查也显示在破牙细胞顶端、细胞内的囊泡和颗粒、胞外多型性空泡、皱褶区的浆膜及I型胶原纤维上和纤维间都发现了CK蛋白。他们提出在牙根吸收中, CK由破牙细胞合成并分泌到根吸收陷窝, 并且认为CK不仅参与了牙根牙本质基质的降解, 还参与了随后的胞内的溶酶体内降解。

韩光丽等[19]选用大鼠建立根吸收的动物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CK和IL-6在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 结果CK m RNA表达于破牙和破骨细胞内。而IL-6表达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成牙骨质细胞。他们认为CK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蛋白质分解酶参与有机基质的降解;IL-6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 在根吸收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众所周知RANKL能刺激破骨细胞分化, OPG却能阻断这种反应。因此两种蛋白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相对表达决定了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的程度。有学者[20]因此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结果是:在重力 (100g) 作用下, 实验性鼠牙发生大量根吸收, 这过程中组织内OPG与RANKL的相对比值反应性增高——OPG m RNA基底表达水平增高, 而RANKL m RNA则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基础研究的另一热点是MMPs。MMPs在正常的骨改建与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 在乳牙的生理性根吸收组织上也检测到了MMPs, 类似的报道见于Linsuwanont等[21]的研究, 该研究显示:在牛乳牙根吸收的破牙细胞上有MMP-9的表达;也有学者在人乳牙根吸收的破牙细胞上检测到MMP-9的表达[22]。但是在正畸引发的骨改建与根吸收过程中, MMPs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Domon等[23]报道在实验性鼠牙根吸收过程中, 在成纤维细胞, 成牙骨质细胞, 成骨细胞上都检测到了MMP-1 m RNA, 但在破牙细胞和破骨细胞上却没能检测到, 而且在许多骨细胞和邻近破牙细胞的牙骨质细胞上都检测到了MMP-1 m RNA的高水平表达, 此实验结果显示:以在骨吸收过程中相似的模式, 在正畸牙齿移动引起的根吸收过程中, MMP-1也起着重要作用。

3 结论

许多学者对正畸引起的根吸收都做了大量研究, 但是由于根吸收本来就由多种因素导致且样本存在复杂的个体差异性, 致使有些研究结果互相矛盾, 因此关于根吸收, 我们很难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 因而许多问题和假设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 多积累有关的常识, 注重对患者细节的观察以及定期检查正畸过程中患者的牙根变化情况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必须注重的问题。

摘要: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病理现象。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这种病理反应以及这种病理反应的生物学过程等问题一直是正畸学者的研究重点。最近的文献主要包括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基础研究三方面。本文拟对有关的研究进展, 如诊断因素、间歇力与持续力问题、轻力与重力、破牙细胞和破骨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等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正畸研究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3年4月前到院口腔正畸治疗的86例牙畸形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例。86例中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在31岁。其中观察组43例中, 男性20例, 女性23例;对照组43例中, 男性21例, 女性22例。通过统计, 86例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患有牙畸形问题, 但在进入治疗时不存在其他影响正畸的身体或口腔疾病, 均适合接受口腔正畸修复。

1.2 方法

在治疗前, 所有患者都与医师经过了深入的沟通, 了解身体情况与牙齿状况, 并通过X线来知晓牙齿整体状况, 确保正畸修复可正常开展, 无其他不适情况[1,2]。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常规普通托槽矫正方式达到口腔矫正修复, 观察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正。当存在口腔疾病时, 如牙周炎、牙髓疾病时, 首先进行疾病的治疗恢复, 而后开展口腔牙齿修复治疗。治疗前均经过彻底的口腔清洁, 排除了牙周疾病对治疗效果的影响[3]。对于口腔内牙齿有损的部分首先进行清除, 全面检查口腔牙骨、肌肉、关节状况, 确保患者口腔状况适合进行修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通过自锁托槽矫正来进行牙齿矫正固定。首先将牙齿排列整齐, 然后运用牵引的方式来对牙齿进行矫正调整, 确保咬合正常, 如出现牙齿过度拥挤, 将进行适度的拔牙处理。对照组对于牙齿存在缺口问题者或其他牙不齐问题, 先了解实际牙齿排列情况, 然后对牙齿进行调整排列, 确保牙齿在满足美观的条件下具备完好的牙齿咬合条件, 对所有不齐或缺口问题进行了解掌握后再进行普通托槽正畸治疗。

2 结果

从表1中可看出, 观察组无论是在满意度、总体效率, 还是在不良反应上都处于优势。其中观察组43例中, 满意人数为39例, 占总比90.70%, 有效人数为42例, 占总比97.67%, 不良反应1例, 占总比2.33%;对照组43例中, 满意者为34例, 占总比79.07%, 有效人数35例, 占总比81.40%, 不良反应10例, 占总比23.26%。两组数据分析按照χ2进行, 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一般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牙齿松动、牙髓炎症、压根吸收等问题。不良情况与个人年龄、牙齿本身健康状况等有关。

3 讨论

在临床接诊治疗中发现, 成人口腔正畸的原因多样, 外伤、矫正治疗失败、职业对容貌的要求、口腔无法正常发挥咀嚼或发音功能等都会导致人们接受口腔正畸治疗。但是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 正畸主要是两种目的, 第一是为个人形象美观, 第二是口腔咀嚼能力和口腔健康。

对于那些不适合用传统矫正方式来达到正畸目的患者,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正畸。如果患者只是牙齿畸形, 非骨骼畸形者, 可以通过制作烤瓷牙等方式来达到修复牙齿的效果。但是该方式也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 由于对牙齿磨损程度较大, 会产生对牙体、牙神经的损伤。并且烤瓷牙的用材也分为多种, 质量较差的烤瓷牙会造成治疗后效果不逼真, 牙齿边缘线明显, 或出现牙齿黑线等问题, 这也是导致治疗后期投诉问题提升的因素。因此, 在治疗前一定要将术后效果进行更贴合实际的说明, 以防夸大效果带来的术后满意度较低, 甚至是医疗纠纷等问题。

对于普通牙齿畸形问题, 虽然现代矫正技术发达, 有传统的金属托槽矫正, 有常用的自锁托槽矫正或外科手术方式, 也有最新的无托槽隐形矫正, 但是无论何种方式都是有其特定的适应人群, 虽然新的矫正方式日新月异, 但是传统矫正方式由于技术的成熟和较长时间的临床效果验证, 因此在使用率上依旧不容忽视。但据最新的数据显示, 自锁托槽矫正是当下在安全、疗效、性价比方面属于较为突出的方式。

为了减少反弹情况的出现, 在佩戴的时间上也会相应的延迟。对于上述问题, 在选择矫正的材料上就需要更高要求。在治疗时间上, 86例患者中, 最长矫正时间为35个月, 最短矫正时间为13个月, 矫正时间的长短与年龄、牙齿畸形的严重程度、医患配合情况相关。

由于矫正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满意度, 因此对于部分患者要做好治疗前的心理辅导, 排除患者的不安、恐惧、焦虑等心理状况, 在表达矫正的必要性时, 也需要树立其矫正成功的信心, 从而从心理上减轻患者压力。作为医疗人员, 医病更医心, 通常情况下, 患者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他对治疗后的效果满意度。相同的治疗后效果,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有不同的个人满意度, 因此, 医师需要在治疗中充分掌握医患心理学。

摘要:目的 对成人牙齿矫正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方法 对临床86例牙不齐的畸形牙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 患者分别采用自锁托槽矫正和普通金属托槽矫正, 并将不同口腔正畸效果、满意度、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牙齿修复满意度上, 观察组的总体外观效果要高于对照组, 同时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中观察组43例中, 满意人数占总比90.70%, 有效人数占总比97.67%, 不良反应占总比2.33%;对照组43例中, 满意者占总比79.07%, 有效人数占总比81.40%, 不良反应占总比23.26%。两组数据采用χ2来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P<0.05, 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现代自锁托槽正畸技术可有效满足当下人们对牙齿美观的需求, 同时不良反应率低, 安全可靠。

关键词:牙齿矫正,正畸技术,口腔正畸

参考文献

[1]汪郁.成人正畸治疗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7) :121.

[2]关中山.成人修复正畸矫正60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38) :105.

正畸研究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医院诊治的口腔修复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5.3±1.9)岁,其中牙齿缺损8例,侧牙倾斜15例,深覆牙合21例,其他6例;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5.6±1.8)岁,其中牙齿缺损9例,测牙倾斜16例,深覆牙合20例,其他5例。该次临床诊断试验均经患者、家属同意,试验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入院后加强疾病宣传教育,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等给予牙齿修复、安装活动义齿等。

1.3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正畸疗法,根据每一位患者口腔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前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有所了解,提高患者配合度。①治疗前准备。治疗前医师应加强患者口腔检查,了解口腔清洁度,拆除不良修复体。对于伴有牙髓病、牙体病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医师还应加强患者颞颌关节和牙槽骨检查,排除其他口腔疾病后准备正畸治疗。②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每一位患者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相邻牙齿间隙较大者,可以先进行内收排齐治疗,若仍存在间隙较大问题者,可以先对牙齿进行稳固然后再进行牙齿修复治疗。对于牙齿存在缺陷者,应根据患者口腔条件在不影响其咀嚼、美观情况下进行修复治疗。对于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的患者采取固定矫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先采用镍肤丝将牙齿固定排列整齐后再给予牵引,调整错颌畸形,保证患者咬合恢复正常状况。

1.4 观察分析的指标

患者接受一个疗程的治疗以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并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评定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面部形象较好为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基本达到治疗目的为一般;患者的口腔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没有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良好+一般)/总例数×100%。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患者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总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率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经治疗后,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观察组中非常满意31例,满意11例,一般2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度为88.0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一般8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度为72.00%,两组患者之间总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观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口腔方面的相关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口腔修复方面的治疗率也越来越高。而牙列间隙则是指牙齿间出现的间隙,不仅会对患者美观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对患者发音、咀嚼功能均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同时,牙列间隙容易嵌塞食物,容易引起牙龈炎、牙周炎等[4]。

目前,临床上对于牙列稀疏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5]:病因治疗、矫正治疗、保持阶段等,这些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正畸疗法在牙列间隙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6]。该研究中,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正畸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该方法主要通过各种矫正装置来调整面部骨骼、牙齿及颌面部的神经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也就是调整上下颌骨之间,上下牙齿之间、牙齿与颌骨之间和联系它们的神经及肌肉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其最终矫治目标是达到口颌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美观。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主要依靠在口腔内部或外部戴用矫治器,对牙齿、牙槽骨及颌骨施加适当的“生物力”,使其产生生理性移动,从而矫治错(牙合)畸形[7]。该研究中,经治疗后,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患者之间总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8]:①咨询:包括治疗前的临床检查、收集诊断资料、病历诊断与分析、拟定治疗计划、对患者进行说明与讨论。②开始正畸治疗:确定治疗方案之后,医生就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要求选择适合的托槽,并进行相应的调试、粘接及加力。正畸治疗对牙齿的治疗即由此开始。③保持:矫正治疗后佩戴牙齿保持器,一般来说治疗结束的前一年都需要全天佩戴保持器,之后根据医师的建议逐步减少佩戴保持器的时间。另外,牙齿正畸过程繁简与否还取决于正畸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配合情况,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该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相关学者进行了一次实验[10],实验中采用正畸方法治疗100例窝沟封闭的青少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在牙齿间具有间隙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方法,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对治疗效果更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eim R G,Gottlieb E L,Vogels D R,et al.2014 JCO Study of Orthodon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dures,Part 2:breakdowns of selected variables[J].J Clin Orthod,2014,48(11):710-726.

[2]Keim R G,Gottlieb E L,Vogels D R,et al.2014 JCO Study of Orthodon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dures,part 3:breakdowns by prescription appliance use[J].J Clin Orthod,2014,48(12):761-774.

[3]程志贤,程志伟.探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5):484-485.

[4]赵林琪.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3):32-33.

[5]王荣强.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8):872-873.

[6]苏全.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2):104-105.

[7]韩子姗,刘艳,曾燕红.老年患者口腔修复采用正畸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4-105.

[8]范林,付增.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使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2):130-136.

[9]万惠,陶巍,庞红霞,等.正畸治疗加力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龈沟液PGE2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17):2501-2503.

浅谈正畸活动矫治器临床分析 篇11

关键词:正畸活动矫治器;功能;范围及局限性【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51-01

矫治器是一种治疗错畸形的装置,又称正畸矫治器。它会发出力量使错位颌骨错位牙及牙周支持组织发生变化,以利于牙颌面正常生长发育。矫治器是用于治疗牙颌畸形的一种主要方法,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活动矫治器必须严格选择适应症,矫治前的诊断、分析、设计及复查时加力必须认真,才能保证疗效。

1活动矫治性能的基本要求

矫治器通常是一种不锈的富有弹性的金属丝或塑料制品,或两者结合的机械性装置,戴在口内或颌面部,实际上是一种异物。为了使其能为患者所接受并能坚固附用、美观、舒适,以及不干扰正常咀嚼、发音等功能,它必须有以下性能。对口腔硬、软组织无损害,不与唾液起化学反应,符合生理要求,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功能。矫治器体积尽量小巧,戴用舒适,显露部分尽量少,并少影响美观。结构简单、牢固,发挥弹力好,力量易于控制;应具有稳固的支抗,发挥作用力部应便于调整,有利于控制矫治力的大小与方向。容易洗刷。便于清洁,不影响口腔卫生[1]。当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装置。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应力争完善,以使矫治效果好。

2活动矫治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活动矫治器必须有施力部分与固位部分,这两部分必须由连接部分相连才能发挥作用,即矫治器有作用、固位和连接三部分。

2.1作用部分:活动矫治器的作用部分即矫治器发挥其矫治力的部分,也称加力部分。有弹簧、唇弓、螺旋器和橡皮弹力圈等。

2.2固位部分:固位是指对抗矫治器脱位的方法,要使可摘矫治器在口内牢固地就位,就必须使矫治器通过自身的固位装置固定在口内。它并能克服矫治器本身的重力,口腔肌肉的功能力以及弹簧、弓簧等产生的矫治力诸因素的影响而不发生脱位。只有获得足够的固位性能,矫治器才会发挥其矫治力的作用。

2.3连接部分:连接部分是把矫治器的固位部分和加力部分连成一整体,以便发挥矫治力的作用。

3活动矫治器的应用范围及局限性

活动矫治器由于具有制作简便,原材料易得,技术上易于推广等特点,在口腔正畸临床矫治技术中至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它使牙齿作倾斜移动,很难做到在三维空间使牙齿的移动得到控制,因而它的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只要我们选择合适的病例,制订出严密的矫治计划,合理的矫治器设计也将会达到预计的矫治目标。

3.1活动矫治器的应用范围:无明显的骨性近远中不调,前牙覆盖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切牙倾斜度的病例。对面部高度的生长发育未完全定型的患者,用平面导板活动矫治器矫治前牙深覆牙合 的病例。上下牙弓允许进行单独的矫治程序,而无需进行颌面关系的调整病例。后牙反牙合可通过上牙弓的有限开展而得以矫治的病例。牙齿的近远中和颊舌向错位的病例。个别牙的扭转和倾斜病例,只要在唇颊侧和舌侧分别设计相应的弹簧和弓簧,扭转牙可以得到纠正。牙周情况欠佳的错牙合患者,用固定矫治器矫治有可能使牙周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活动矫治器将是一种有利的选择、有限的倾斜移动正是牙周病患者有限矫治的最佳方式。

对一些进行牙齿移动过程中将遇到严重牙合干扰的病例,活动矫治可用牙合垫或前牙的板有效地消除牙合干扰,而固定矫治器则难以做到此点。上颌骀垫舌簧活动矫治器是正畸临床上治疗前牙反牙合常用的矫治器,适用于反覆牙合中度、没有明显拥挤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牙合垫的高度以脱离前牙反骀的锁结关系为宜,由于胎垫可以解除前牙反牙合的锁结关系有利于下颌后退,双曲舌簧加力后能够推上前牙向唇侧,可以矫正前牙反眙。矫治中应注意双曲舌簧的弹簧平面应与上切牙长轴垂直,用轻微的矫治力则可引导上前牙向唇侧。两周复诊加力一次。嘱患者除刷牙时都要戴用矫治器,特别应强调吃饭时必须戴用矫治器,当反殆解除后应尽快分次磨低骀垫以免牙合垫压低后牙,反牙合解除后应注意调磨上下乳前牙的咬耠早接触点,一般在3个月内可完成矫治[2]。

3.2活动矫治器的局限性:活动矫治器矫治过程中的牙齿移动是倾斜移动,如果牙齿倾斜移动的量过大,根尖将会发生明显的反向移动,所以活动矫治器移动牙齿的量将受到限制。动矫治器一般只能移动少数牙齿,如偏多致牙移动,则疗程要相对延长。对减数矫治而将有明显剩余间隙的病例,用活动矫治器实现后牙前移,并保持正常的牙轴和邻接关系是困难的。严重的II类和III类错牙合伴有基骨关系不调者,不宜单独采用活动矫治器矫治。下牙弓形态或宽度明显不调者,活动矫治器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开牙合等垂直向不调的错牙合,活动矫治器难以获得有效的矫治效果。活动矫治器可由患者自行摘下,故其疗效也与患者合作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1]曾祥龙,主编.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4-161.

正畸弓丝弯制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 篇12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

素常常会导致牙齿畸形的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牙齿的健康和美观,因此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人也越来越多。口腔正畸治疗中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佩戴矫正弓丝,通过矫正弓丝在变形过程中产生持续且具有一定大小的弹性力来控制牙齿的移动,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1]。正畸弓丝的的弯制一直以来都是正畸治疗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正畸弓丝都具有比较大的弹性且成形弓丝的形状复杂,因此弯制十分困难。

镍钛合金弓丝、不锈钢弓丝、β-钛合金弓丝和澳丝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正畸弓丝[2,3],本文对这4种弓丝的弯制特性进行实验和分析。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正畸弓丝的性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4,5,6,7],但大多都是集中于弓丝性能对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方面,没有分析弓丝的弯制特性对弓丝成形的影响。传统的正畸弓丝的弯制是医生凭经验、靠手工来完成的,效率低且不能保证精度,因此国内外有学者提出采用机器人来弯制正畸弓丝[8]。采用机器人来弯制正畸弓丝主要是通过目标函数对各个离散的弯制节点进行弯制,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知道弓丝的弯制特性,即回弹特性。

为了实现机器人弯制弓丝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以及满足弯制成形中弓丝与患者真正的牙弓曲线的吻合误差要求,在分析弓丝成形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正畸弓丝的弯制特性;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上建立弓丝弯制模型,模拟实际的弓丝弯制过程,得到弓丝回弹特性;采用弓丝弯制机器人弯制不同的角度,手动测量得到弓丝的回弹角度,通过多次实验和误差分析得到弓丝的弯制特性;通过比较软件所得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分析数据误差的来源和改进方法,从而确定常用的镍钛合金弓丝、不锈钢弓丝、β-钛合金弓丝和澳丝的弯制特性数据曲线,为采用机器人进行矫正弓丝的弯制提供依据。

1 标准正畸弓丝数学模型

在采用机器人进行弓丝弯制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弓丝进行量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成形弓丝。目前主要有两种数学模型来描述弓丝曲线:Beta方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9]。本文选择比较符合亚洲人口腔参数的幂函数模型作为定量描述弓丝曲线的方程,模型如下:

y=αxβx≥0 (1)

其中,αβ为弓形特征参数,可以用如下拟合公式计算:

β=σ(S/W-μL/W)τα=L/Wβ}(2)

式中,SWL分别为半侧颌弓及半侧牙弓的弧长、弓宽和弓长;σμτ为拟合常数,σ=10.889,μ=0.88,τ=3。

选取一例患者的口腔参数如下:S=52.05mm,W=25.04mm,L=39.73mm,得到其标准正畸弓丝曲线,如图1所示。

2 正畸弓丝有限元分析及实验分析

2.1 正畸弓丝有限元分析

为了分析弓丝在不同弯制角度下的回弹,在弯制角度分别为110°、90°、60°、45°、30°、15°、10°、8°、4°和2°,固定夹具和移动夹具距离t分别为2mm和10mm的情况下分析弓丝的回弹特性。弓丝回弹角度如图2中的α角所示,它是回弹前弯制弧线的切线与回弹后弯制弧线的切线的夹角。在MSC.Marc中可通过直接测量弓丝节点间的夹角得到弓丝回弹前后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MSC.Marc是功能齐全的高级非线性求解器,可以进行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结构分析,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单元库和材料库[10]。本文建立的正畸弓丝弯制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属性来代表不同的材料,分别分析4种常用正畸弓丝的弯制特性。将弯制过程抽象成正畸弓丝一端被固定夹紧,另一端采用夹块夹紧弓丝并随着回转圆盘一起转动的模型。这样,只要设置圆盘旋转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得到弓丝弯曲的不同角度。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由正畸弓丝、固定夹具、移动夹具和回转圆盘组成。首先,通过输入正畸弓丝的材料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应变曲线和摩擦因数)来分别代表镍钛合金弓丝、不锈钢弓丝、β-钛合金弓丝和澳丝的材料特性,然后生成弓丝模型;驱动夹具夹紧弓丝的固定端和弯制端,夹紧过程结束后,回转圆盘开始旋转并配合移动夹具带动弓丝旋转到给定的角度;达到指定角度θ1后,保持一定时间,然后松开弯制端;这时由于弓丝的弹性,正畸弓丝会有一定的回弹角度;待正畸弓丝回弹结束后测量此时的角度θ2。这样就分别得到了正畸弓丝弯制的角度θ1和弓丝形成的角度θ2。改变所要弯制的角度θ1重复进行实验。弓丝弯制30°时模型如图4所示,回弹后模型如图5所示。它的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2.2 正畸弓丝实验分析

正畸弓丝实验分析采用的装置是由首钢MOTOMAN公司生产的MOTOMAN工业机器人、自行设计制造的末端执行机构和送丝机构组成的。与有限元分析一样,正畸弓丝实验分析也在固定夹具和可移动夹具距离t=2mm和t=10mm两种情况下进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实验分析步骤如下:

(1)将直的正畸弓丝固定在送丝机构上;

(2)移动机器人使其末端执行机构运动到与送丝机构距离t=2mm处;

(3)夹紧弓丝弯制角度,保持30s后松开夹具并测量此时弓丝角度;

(4)改变弯制角度测量每种弯制角度下的弓丝回弹特性;

(5)修改末端执行机构和送丝机构距离t,使其为10mm重复进行实验。

2.3 结果对比及讨论

综合分析4种材料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验分析结果,绘制出4种材料的回弹曲线,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4种正畸弓丝材料的回弹角度均随着弯制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每种材料的回弹特性各不相同,镍钛合金材料的回弹性最大,β-钛合金弓丝的回弹性次之,澳丝的回弹性比β-钛合金弓丝的回弹性要小一些,国产不锈钢丝的回弹性最小。

图9~图12所示分别为在固定夹具和可移动夹具之间距离t为2mm和10mm时镍钛合金弓丝、β-钛合金弓丝、澳丝和国产不锈钢弓丝的回弹曲线。由图可知,4种材料在t=2mm时的回弹性要小于t=10mm时的回弹性,而且t=2mm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验分析结果吻合很好。但t=10mm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实验分析结果的差别比较大,而且由曲线可以看到此时存在一些奇异点(回弹角度不随弯制角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点)。因此在实际弯制弓丝过程中要尽量减小t的值,但受夹具尺寸的限制,取t=2mm是比较合适的。

3 实验研究和误差分析

3.1 实验研究

通过对正畸弓丝的弯制特性的分析,并利用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对弓丝弯制机器人的工作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和弓丝弯制角度规划,最后调用弓丝弯制运动控制程序驱动弓丝弯制机器人实验系统进行弓丝弯制实验。选取患者口腔参数S=52.05mm、W=25.04mm、L=39.73mm进行弯制实验,实验系统主要由弓丝弯制机器人、主控计算机、弓丝弯制运动规划和控制软件以及实验台组成。

3.2 误差分析

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t=2mm和t=10mm情况下在回弹特性基础上的拟合曲线。以标准正畸弓丝曲线与拟合曲线之间围成的面积误差值作为误差评判指标,面积误差的计算见图13(图中阴影部分)。点A是正畸弓丝曲线上任意的一点,经过点A做平行y轴的直线,该直线与拟合曲线相交于点B。线段AB的长度即为两条曲线在该点的误差,对这个长度在曲线围成的面积内进行积分即可得出其面积。

面积误差值的要求只能保证正畸弓丝曲线的整体误差符合要求,并不能保证其局部误差要求。因为面积误差符合要求时,面积区域两端点的x坐标差值有可能很小(即面积区域既高又窄),这就说明有奇异点的存在,这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在面积误差值基础之上提出以该面积区域的两个端点的x坐标差值最小值作为另一个评判指标。计算方法是只需要简单计算面积区域两端点x坐标差值的绝对值即可。

根据面积误差值和端点x坐标差值最小值的计算原理,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可以得到t=2mm时面积误差值为16.35mm2,端点x坐标差值最小值为10.63mm;t=10mm时面积误差值为36.08mm2,端点x坐标差值最小值为11.25mm。可以看出t=2mm时拟合出的弓丝曲线误差符合系统的误差要求。t=10mm时拟合出的弓丝曲线误差要远大于t=2mm时拟合出的弓丝曲线误差,与弓丝弯制特性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3 弓丝弯制实验结果分析

采用弓丝弯制机器人进行弓丝弯制,以口腔参数S=52.05mm、W=25.04mm、L=39.73mm为例,图14所示为弓丝弯制机器人弯制所得弓丝与标准弓丝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形状非常接近,曲线光滑清晰。

(a)实验结果 (b)理论弓丝

4 结束语

正畸弓丝的弯制特性是采用机器人进行口腔正畸弓丝弯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弓丝弯制特性的定量分析能够为快速、高精度地进行正畸弓丝弯制提供依据。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弓丝弯制过程进行建模仿真,并与实际弯制相比较,得出镍钛合金弓丝、β-钛合金弓丝、澳丝和国产不锈钢弓丝这4种正畸弓丝的回弹性依次减小的结论;正畸弓丝的回弹性随着弯制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采用机器人进行弓丝弯制时,要尽量减小固定夹具和移动夹具之间的距离。

摘要:对镍钛合金弓丝、β-钛合金弓丝、澳丝和国产不锈钢弓丝这4种正畸弓丝的弯制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实际弯制方法建立弓丝弯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合弯制实验得到4种正畸弓丝的回弹特性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镍钛合金弓丝、β-钛合金弓丝、澳丝和国产不锈钢弓丝这4种正畸弓丝的回弹性依次减小,回弹角随着弯制角度的增加而增大;有限元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弓丝弯制机器人在弓丝回弹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弓丝弯制,固定夹具和移动夹具的距离t=2mm时的拟合曲线要优于t=10mm时的拟合曲线;因此在使用弓丝弯制机器人弯丝时要尽量减小固定夹具和移动夹具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正畸弓丝,有限元分析,弯制特性,弓丝弯制机器人

参考文献

[1]步捷.常用正畸镍钛弓丝机械性能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胡友安,周建方,林萍华,等.正畸矫治弓丝材料的性能和应用[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6,20(3):5-8.

[3]林军,董陈,赵研,等.三种相变点正畸镍钛合金弓丝的力学性能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2007,36(5):503-508.

[4]Fishcer-Brandies H,Es-Souni M,Kock N,et al.Transformation Behavior,Chemical Composition,Sur-face Topography and Bending Properties of Five Select-ed 0.016μ×0.022μNiTi Archwires[J].Journal ofOrofacial Orthopedics Fortschritte der Kieferorthopadie(1434-5293),2003,64(2):88-99.

[5]Lijima M,Brantley W A,Yuasa T,et al.Jo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thodontic Wires with Laser Weld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Applied Biomaterials,2008,84(1):147-153.

[6]Ahmadabadi M N,Shahhoseini T,Habibi-Parsa M.Static and Cyclic Load-d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NiTi Orthodontic Archwires Using Modified BendingTests[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09,18(5/6):793-796.

[7]黄宁,白丁,韩向龙,等.正畸方丝转矩力的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36(2):152-155.

[8]杜海艳,贾裕祥,张永德,等.弓丝弯制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13):1605-1608.

[9]姜金刚,张永德,吕培军,等.多电机驱动的牙弓曲线发生器的运动控制与实验研究[J].机器人,2009,31(5):465-471.

上一篇: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下一篇:政府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