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025-02-02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共11篇)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1

全球气候变暖, 地球表面气温上升造成的严重影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也注意到, 地球便面气温的上升虽然是缓慢的现象, 但却是持续的并且其长期积累值将会相当大。加之, 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趋于频繁, 引起的全球变暖将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并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统计显示, 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 虽然从当前来看, 暖冬对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但暖冬也有促使小麦旺长, 抗寒能力降低;病虫害滋生蔓延;干旱加剧;另外, 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等不利的一面, 其弊远远大于利。

随着我国迎来连续第16个暖冬, 全球气候变暖的老话题又挂上了人们嘴边。人们自然会把暖冬与地球变暖联系在一起, 但大家更想知道,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如此的温暖?本文旨在综述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种原因。

1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与趋势

从工业革命以来, 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热, 而且这种趋势不断加剧。数据表明,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全球气温开始明显变暖, 并且6个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80年代以后。世界气象组织的记录表明, 199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最新温度测量结果表明, 1993年的气温比1951~1980年期间的平均气温高0.27°C, 1992年的气温比这个平均气温高出0.19°C, 而最炎热的1990年又比这个平均气温高出了整整0.4°C。

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 到2025年全球表面气温将上升1°C, 未来100余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4.8°C, 全球气候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的100年还要快。利用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表明, 21世纪末, 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暖3~4°C。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分析

2.1 温室效应

大部分气候学专家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就人类活动而言, 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产生的温室效应。

导致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含氯氟烃、羟自由基等等, 其中二氧化碳占最主要的作用, 为50%。其次是甲烷和含氯氟烃, 再次是臭氧。这四种气体在导致温室效应的各种因素中占94%。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约占82%, 其余18%左右的二氧化碳来自陆地光合作用、海洋水体溶解物的化学反应等。

有些学者通过模拟研究, 认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倍, 全球平均气温将会增加2~4°C。如果按照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 50年后全球温度将会升高1.5~4.5°C。据英国气象局模拟研究结果, 未来70年里地球气温将上升1.5°C。而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具有突变性质, 经模拟在未来30年内将增高5°C。由于各家观点或出发点不同, 预测结果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其不确定性也很大。1995年12月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11届全球会议上, 来自12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经过讨论后, 通过了一份“1995年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特别是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石化燃料, 造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增加, 全球气温自上世纪末以来已增加0.3~0.6°C。如果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控制, 那么下个世纪将成为全球变暖速度最快的一个世纪。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森林面积缩小、荒漠化面积扩大等后果, 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 我们并不是对温室效因全盘否定, 虽然温室效应会带来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各种灾难增多加剧等各种环境后果。但是如果完全没有温室气体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那样地球将和月亮一样昼夜温差很大, 人类及各种动植物都将无法生存。

2.2 太阳能辐射量的变化

没有太阳能的辐射, 地球将是一个大冰球, 就不会有地球上互相竞争而又相互依存的、繁衍生命。太阳能的辐射量不是恒定不变的。太阳系绕银心转动一周约需2.8~3亿年, 当太阳系在近银心点时, 太阳辐射最弱, 是气候寒冷时期;当太阳系在远银心点时, 太阳辐射最强, 是气候变暖时期;现在太阳系在趋于远银心点。另外太阳内部活动, 如太阳黑子具有万年、千年、百年、35年、22年、11年等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 这对地球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2.3 地球自转公转变化

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发现,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越大, 地球对太阳辐射的接受率就越高, 气候越暖;并且地球自转速度变快时, 副热带气压增强、两极气压减弱, 气候变暖。

最近, 科学家们通过考察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证实了塞尔维亚天文学家Milankovitch的气候变化天文学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偏心率变化循环、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变化的循环和倾斜的循环三个参数的变化构成了地球缓慢却又明显的气候动荡。当这些因素对地球气温都产生正面影响, 并相互重叠时, 地球的气温最高。相反如果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负值, 并相互重叠, 地球将处于最严重的冰河期。如果这些因素相互抵消, 地球的气候振荡则相对缓和。地球气候就是在这些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中完成其固有的变化周期的。研究表明在地球最近这个周期大约10万年的气候振荡循环中, 上述因素正在趋于对地球气温产生正面影响且相互叠加, 即地球气温趋于变暖。

此外, 地球黄赤交角对气候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其值越大时, 气候越暖。

3 结束语 (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思索)

全球气候变暖并正在加剧这一总的趋势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少人把全球气候变暖归结为温室效应, 事实上, 其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复杂, 是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管这种现象究竟是整个地球体系乃至整个宇宙系统的必然规律和趋势还是纯属各种因素的一种巧合, 但我们相信哲学中所说的那种偶然性的背后肯定有其必然性原因的存在的这个观点。

我们要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然后运用科学去想办法解决。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已经并且正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而努力工作, 比如为控制向大气中过度排放二氧化碳而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全球性公约;研发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代替排放温室气体的能源;利用海洋来抑制或消除温室效应等等。虽然这些措施有的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有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是只要努力它们的实现也并不是遥遥无期。建立健全的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合格的公共卫生体系, 也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 在努力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引起的相应变化进行检测,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对全球气温变化提供10~20年的短期预报, 做到心中有数。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森林面积缩小、荒漠化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 各种灾难、疾病增多等各种严重后果。本文从近几年常见的暖现象出发, 综述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全球变暖,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勇, 周祖翼:灾变.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3

[2]李克让, 等: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地理研究.1999.4

[3]艾伯特·贝茨:气候危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7

[4]高庆华, 马宗晋:未来十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观测与对策.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7

[5]楼凤升:温室效应和对策.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7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2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098班 25号 刘美思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 追寻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一)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三)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四)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五)具体影响: 1.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人体健康

探究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3

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气候系统的各种观测资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013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用来自大气、海洋、冰川的多种指标从多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些事实是在全面分析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确凿结论,也已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各章引用文献总计超过1万篇,其中被引用的“最古老”的论文发表于1896年。这篇论文的题目是“论空气中碳酸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作者是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当时的科学界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称为碳酸。这篇论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化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进行得非常辛苦,花费了阿伦尼乌斯大约1年时间。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能带来多大幅度升温

事实上,阿伦尼乌斯这篇论文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这是因为,以当时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来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需要3000年时间:阿伦尼乌斯估计当时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千分之一,并且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又有六分之五被海洋吸收,只有六分之一滞留在大气中。阿伦尼乌斯进一步计算得出,这3000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将引起3℃多的增温,相当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增温为每年0.001℃。因此,阿伦尼乌斯认为,尽管他的计算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对一些碳循环的过程缺乏定量了解导致尚不能精确给出地面温度升高的速度,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事实,这有可能影响到许多代以后的子孙后代的环境。

阿伦尼乌斯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远比他预测的快得多。1896年前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不到300ppm(大约295ppm左右),一个世纪之前的1800年前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相当于100年内增加了5%左右;而一个世纪之后的2012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达到了393ppm,100多年的时间内增加了30%以上。如果与工业化前的1750年相比,则在不足300年的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增加了40%以上,这比阿伦尼乌斯所计算的3000年增加50%的速度快了近10倍。

那么,阿伦尼乌斯发表这篇论文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这种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也就是说它像玻璃温室一样,可以让太阳辐射穿透并加热温室内部,却对温室内辐射的长波具有阻挡作用,从而使温室内部保持较高的温度。虽然阿伦尼乌斯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温室效应概念的科学家,但他的这篇论文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量化计算出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后所引起的全球温度变化幅度。促使他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历史上冰期和间冰期循环的机制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存在10万年左右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这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因为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决定了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太阳辐射变化会通过各种机制引发周期为10万年左右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

但阿伦尼乌斯认为,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不是引起冰期和间冰期循环的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才是冰期和间冰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时有一种科学观点认为,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要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存在50%以上的变化,但这需要相关的资料和模型来计算验证。阿伦尼乌斯计算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三分之一,则全球温度将下降3℃以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则全球温度将升高3℃以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00%,则全球温度将升高5℃以上。他的计算还表明,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地球上陆地与海洋之间、赤道和温带之间、夏季和冬季之间、白天和夜晚的温差都会减小。

阿伦尼乌斯的计算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若以几何级数增加,则全球温度将以算术级数增加,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50%引起3℃的平均升温等同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33%引起3℃的平均降温。据此外推,可得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将引起5℃以上的平均升温,增加两倍后将引起8℃以上的平均升温。

当然,由于受观测资料和模型的限制,阿伦尼乌斯在计算中对水汽的反馈和二氧化碳的辐射效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但不管如何,他根据不完全的数据所得出的计算结果表现出了惊人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复杂的气候模式进行海量计算变为可能,科学家才根据气候模式计算了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所引起的全球增温幅度,现在一般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所引起的全球增温幅度为“平衡气候敏感性”,也就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达到平衡状态后会引起的全球平均升温幅度。1967年,美国大气海洋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真锅首次使用自己所开发的全球大气辐射对流模型得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后会引起全球升温2.3℃;20世纪70年代,真锅又开发出了三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GCM)对气候敏感性进行计算,这种三维气候模式考虑了水文要素变化的作用,如雪盖和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该三维模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了雪盖和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后所计算的气候敏感性为3℃左右,稍大于根据辐射对流模型所得出的计算结果。

1979年,美国科学院委托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查尼建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评估,后来发表的评估报告(又被称为查尼报告)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会引起3℃的升温(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即升温范围在1.5℃~4.5℃)。在此之后的30多年来,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利用各种模型对气候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计算。IPCC从1990年发布的第一次评估报告起也每次都评估气候敏感性的大小,但所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相差不大:1990年发布的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是全球升温3℃(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即升温范围在1.5℃~4.5℃),2013年发布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评估结论仍是全球升温3℃(不确定性范围为上下各1.5℃,升温范围在1.5℃~4.5℃)。

气候变暖的观测事实:全球变暖毋庸置疑

那么,观测到的气候变暖事实是怎样的呢?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14年2月5日指出,就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而言,2013年全球陆地与海洋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0.5℃,比2001~2010年的平均值高0.03℃。2013年与2007年并列为1850年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14个年份中,有13个都出现在21世纪(1998年除外),其中2010年和2005年并列为全球气温最高的年份,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0.5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世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也以来自大气、海洋、冰川的多种指标从多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其中2003~2012年这10年的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78℃。总之,10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是确凿的事实,并且呈现出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的趋势。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北极海冰、格陵兰岛及南极冰盖和各大冰川也不断消融,大面积的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使全球海平面的平均值以每年3毫米左右的速度不断上升,这一速度大约是20世纪海平面上升速度的两倍。

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较为一致。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2013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6℃,较2012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的第四暖年。

气候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另一个问题:观测到的气候变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已经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引起全球温度的升高,但影响全球温度变化的因子并不只有二氧化碳浓度这一项。人类在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同时,还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具有降温作用的气溶胶。气溶胶一方面将太阳辐射直接反射回去,另一方面作为云的凝结核导致云的反射率增加,这都能起到降低地表气温的作用。例如,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云气溶胶具有降温作用,多种记录也显示了大规模火山喷发与紧接着的第二年夏天的低温和中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之间存在经验关系。1991年夏天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造成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全球地表气温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直到199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才恢复上升。此外,还有很多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如太阳活动的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变化等。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估了1951年以来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评估结论认为:1951~2010年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产生的增温作用可能为0.5℃~1.3℃;包括气溶胶降温效应在内的其他人为作用的贡献可能为-0.6℃~0.1℃;气候变化自然因素的贡献很小,大约为-0.1℃~0.1℃;因此,综合来看,所评估的这些自然和人为因子的贡献与这一时期所观测到的约0.6℃~0.7℃的全球变暖幅度是非常一致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1951~2010年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地球升温幅度在0.9℃左右,气溶胶及其他人为作用造成的降温幅度在-0.25℃左右,其他自然因素对这一时期气候变化的贡献基本上为0,所以最终计算下来,1951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是增温0.65℃左右。因此,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给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人类活动极可能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里的“极可能”指的是信度水平超过95%)。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水平超过了95%。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那么我们犯错误的可能性低于5%。

当然,这里所说的90%以上或95%以上都指的是信度水平,即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能将其理解为“全球气候变暖的90%以上或95%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在90%以上的信度水平下,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我们犯错误的可能性将不超过10%。这里有个小笑话可以帮我们理解90%以上的可能性和90%百分比的区别:一位病人在上手术台之前非常紧张,他对医生说:“我听说这种手术失败的可能性在90%以上。”医生说:“你不应该紧张,我应该恭喜你:我之前做的9个手术都失败了。”换而言之,如果90%是百分比,那么这位病人确实应该高兴,但这个90%是可能性,也就是说,第10次手术失败的可能性仍然是90%以上。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00 ppm之后

观测事实、科学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及生物质燃烧、化肥施用、各种工业过程等人类活动造成的。自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燃烧等方式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累积量约为2万亿吨,其中大气累积了8794亿吨,海洋吸收了5679亿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累积了5862亿吨。也就是说,其中约有45%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约有55%留存在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13年5月9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夏威夷莫纳罗亚山观测站所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日均浓度数据为400.03ppm。同年5月14日,世界气象组织也发布消息称该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多个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日均浓度已超过400ppm。我国青海省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也测得了超过400ppm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

全球各地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当然,上述观测到的400ppm这一数值并不是年平均值,2012年的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值为393.1ppm,比工业化革命前(1750年)增加了41%,比2011年增加了2.2ppm,高于2010~2011年的平均增量(约2ppm/年)和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增量(约1.5ppm/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也指出,当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是过去80万年以来最高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速度也是过去2.2万年以来最快的。根据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速度计算,2015年或2016年全球平均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就会超过400ppm。

未来全球平均温度还将继续上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与1986~2005年相比,2016~203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可能升高0.3℃~0.7℃;2081~2100年可能升高0.3℃~4.8℃。

应对气候变化,时不我待。

相关链接2

IPCC评估报告编写背景知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其目的是对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相关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领域公开发表的成果进行评估,为国际社会采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科技支持。迄今为止,IPCC发布的4次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建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机制、采取应对行动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根据IPCC秘书处的安排,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各工作组报告、综合报告和TFI温室气体清单工作组报告将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陆续编写完成并发布。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4

几千年以前星空观察者就试图测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首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古希腊天文学家Aristarchus of Samos就估计出日地之间距离大约是月地之间距离的20倍。尽管这还不是十分准确的数据,但它却是天文学研究的一大进步。直到20世纪后叶,天文学对天体测量有了更深的掌握,并把日地之间的距离称为基本天文单位。事实上,通过接收从太阳系各天体返回的雷达波和跟踪星际旅行器的飞行,已经可以很准确地测定日地之间的距离。当前测得的最佳值是149597870.696 km.掌握了这种准确测度技术之后,俄国动力学家Gregoriy A.Krasinsky和Victor A.Brumberg在2004年测出地球正在逐渐远离太阳[1]。虽然远离速度并不惊人———仅仅是每年15cm,但这已经是测量误差的100多倍,足见有某种力量正在推动地球远离太阳。那这种神秘的力量又是什么呢?其中一个说法是太阳正在通过核聚变和太阳风的方式失去其足够质量,而导致其引力逐渐减弱。事实上,这种说法缺乏根据,当前太阳正处于壮年期,地球变暖的迹象表明太阳的光和热只增不减,太阳从宇宙空间中获取的物质能够满足燃烧的需要,所以太阳的质量并未减少,相反地球正在通过吸收暗物质而逐渐增长,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并不减少。其他可能性的解释还包括引力常数G的变化,宇宙膨胀效应,甚至归结为暗物质的影响,但是诸如此类的解释都无法令人满意。因为G作为一种常数是不会改变的;宇宙膨胀仅仅是不同星系的不同层次的星球其运行速度有差距造成的假象,并不包括恒星与子行星之间距离的变化;暗物质只有助于天体的增长,而不改变天体之间的距离。

比较新近的研究结果是2009年日本弘前大学的武宏三浦及其他三名同事提出的解释。在寄给《欧洲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报》的一篇学术文章中,他们论述到太阳和地球通过潮汐相互作用而推动彼此远离。这跟月球远离地球的过程相同:地球表面离月球最近处的海水因受到月球的“引潮力”而凸起形成涨潮,但由于地球自转比月球公转快得多,因此当海面的凸起部分还未来得及恢复原状,就被地球的自转带到近月点的前方,这部分凸起的海水对月球有拉扯力,使月球在轨道上获得了加速度,从而使月球远离地球。事实上,他们曲解了牛顿的潮汐理论。虽然牛顿证明了月球的引力能引起地球上的潮汐,但没有说过地球上的潮汐能使月球加速。因为凸起的海潮质量相对于月球质量来说小得多,所以对月球几乎没有引力。即使凸起的前浪对月球有一点拉扯力,接踵而来的后浪对月球也有一点拉扯力,就会抵消前浪对月球的拉扯力。此外,当月球的质量还很小时,月球对地球海水的引力不足以引起地球的潮汐,更不应说地球上凸起的潮汐能对月球产生万有引力或加速月球绕地球的旋转。另外,火星上没有海洋,火星的卫星并不需要通过火星上的潮汐来拉扯出去[2]。

可见,关于地球正在远离太阳的原因之谜仍然悬而未决。幸而作者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时获知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于是曾分析各种可能引起地球移动从而远离太阳的因素,发现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尾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头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使地球公转加速,从而渐渐地远离太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1 地球正在远离太阳的真正原因

为了找出地球远离太阳的真正原因,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更具启发性的信息。事实上,在一些行星科学家宣称已观察到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有微小增加之后,许多专家做了更细致的观察。比较可靠的如2010年纽约曼哈顿的Biggy Lips博士的观察[3]———“地球正被悄悄地推移到一个更大的轨道。从今年夏天开始,我们注意到地球轨道确有一个微小但可以观察到的改变。好像每一天都有什么东西在轻轻地踢地球,其动量只能使地球的公转速度稍微提高,但足以使地球转移到更大的轨道。这种推动只能给地球产生很小的动能增量,但却在不断地积累着这种动能增量。为了扩大地球的轨道,这种推动只能作用在地球的尾部,才能有效地提高地球的公转速度。这意味着这种动能就在日落之前产生。”经过数天仔细的地震观测,科学家认为这种动能的源泉就来自纽约曼哈顿附近。Biggy Lips博士说“好像每天下午都有跳动发生。如果不及时找出跳动发生的原因,并加以阻止,恐怕地球最终将被推出太阳系。”

可见这些高明的专家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多么仔细,掌握的观察技术多么先进。但他们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弄不清楚地球变轨的真正原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分析了各种可能引起地球变轨的因素,发现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尾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头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如图1(b)所示,会使地球公转加速,从而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关于这一点可以证明如下。

在地球绕太阳旋转并且自转的过程中,可以某地A为中心区来构造一个包含12个时区的半球,称之为A半球,而把与A相对的半球称之为B半球。当A半球处于白天时,如图1(a)的橙色区域所示,它比背面B半球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使该面的温度高于背面的温度,从而使该面蒸发起更多的水气及其他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被高速流动且层层叠加的平流层包裹在对流层中,逃不出去;而背面半球经过下半夜的冷却,许多气体分子凝结成露水,降落到地面,致使该半球气压下降。所以当A地到达日落时,以该地为中心时区的半球的气压高于背面半球的气压,如图1(b)所示。由于前后两个半球的面积大致相等,因此前一半球(即地球尾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后一半球(即地球头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这就会使地球公转加速,从而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

2 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自然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寻求共识和探索对策是人类的自然选择[4]。但是,由于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不足、意见不一,导致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立场存在严重的分歧与斗争[5,6]。目前有些人偏向于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IPCC的第4次评估报告AR4也承认全球增温研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预测没有给出定量判断的科学依据[5]。2007年成立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就针对AR4进行了逐条反驳,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6]。针对当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获得了一个折中的研究结果,即发现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空间和人类生产的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层逐渐增厚,被包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难以逃逸,导致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全球气候变暖[7,8]。

既然我们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既包含自然的因素又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酌情处理。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措施。一种简单但不够实用的方法是把废气排放到大气层的平流层之外。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事实上,老天爷早就给我们安排了巧妙的对策。那就是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尾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头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就会使地球公转加速,从而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 结论

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尾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头部半球所受的大气压力,这就相当于沿地球公转的方向在地球尾部施加了一个推力,导致地球公转加速,使地球扩大其轨道,即使地球远离太阳。由此可见地球远离太阳的原因是在阳光照射下地球大气压发生变化的结果。太阳系中的其他一些行星,如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也都有浓密的大气层,在阳光的照射下也会使其上的大气压发生变化,因而也能导致这些行星远离太阳。更一般地,我们可以推广而知,宇宙空间中的任何星系的行星都能在其父恒星的照射下远离其父恒星,这是行星运动的一般规律。

地球及其他星球逐渐远离太阳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Kant-Laplace nebular hypothesis),而有力地支持了作者提出的星系形成和演进的代生理论(generation theory)。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Kelly Beatty.Why is the Earth moving away from the sun?[J].New scientist,June2009.(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7228-why-is-the-earth-movingaway-from-the-sun)

[2]钟萃相.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J].科技视界,2016,11:1-5.

[3]Beau Gusphax.Earth Moving Away from the Sun[J].Scientific Proof Magazine,December 23,2010.(https://scientificproofmagazine.com/2010/12/23/earth-movingaway-from-the-sun/)

[4]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Summary for Policymakers)[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2007:2-22.

[5]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UK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Ge Quan-sheng,Wang Shao-wu,Fang Xiu-qi.An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understanding on climate chang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2):192-203.

[7]Wang Shaowu,Luo Yong,Zhao Zongci.On the Report of the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NIPCC)[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02):89-93.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分析 篇5

引言

研究意义:本文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也同时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而能抛开一切认真切实的为后代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应犹疑。

研究内容提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当下出现对气候变暖的质疑以及行为措施的犹豫,本文在呼吁所有人认清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严重其后影响的事实状况中提出两个主要观点,也同时在让人们知道相关的措施已在实施并产生不错效果时列举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确实行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人为温室效应

具体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温室效应正是在探索研究气候变暖时由法国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于1824年第一次提出。尚且不再追究更早的关于温室效应的了解与研究,如今是2015年,从温室效应在被人类所知到今天已经有两个世纪。至于相关资料所记载的,第一次怀疑温室效应会发生的观测是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虽然当时没有引发大型的公众讨论,但据了解,1980年代已经明确开始引发公众关注,时至今日已经三十又五载。而这35年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所经历的,正是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高速时期。

在这一段时期中,每个人都经历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层出不穷,形形式式,为之改变的人、为之提出质疑的人也是各种各样。

首先,时至今天,谈一下对于那些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我认为其中也有很多的误解与认识不足。其实很简单,科学界的讨论命题与提出的观点都可以认为是骗局是有可能被用于不贵途径的手段那么这个世界对于科学方面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可信任的了。如果细说,第一个不足是气候变暖并不仅仅是科学界所讨论的唯一气候话题,他们讨论的是气候变化,其中就包括全球变暖。这意味着,这是导致全球变暖或者气候极端化等等现象。并且,全球气候变暖的提出,很大部分提及了对我们人类对发展和生存的 非常严肃的影响。

第二个,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想必有所感觉。就我生活了将近20年的广东地区而言,变化虽是微小,但确实让人有所惧怕。从1994到2012年,广东西南部地区气温由大约14℃~33℃变化为7℃~42℃(粤西南某地区气温数据)。只要这此地区生活的人想必都有此感受,此处用了大约是感觉到的变化。此规律想必大家一看也明白,气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变得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很热,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表现。你可能会说感觉怎么能说明事理,在此我也无比较准确的资料,但我想表达的是不管全球气温升高还是没有升高,我们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也是存在的请务必采取措施管理相关的活动。人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和需要调控不需要全球变暖作为必要前提。我们人类的某些活动,比如大型落后的火力发电厂,为产生电力,把大量的煤炭燃烧,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煤中含有硫、氮物质,酸性气体,粉尘也大量产生,人类经济,科学,工业,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化石燃料使用的急剧上升,排放了大量的而且成尖锐增长模式的温室气体,各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空气污染和各种生态破坏等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在世界范围都是有目共睹的。就单单说这个城市热岛效应,就在全球范围内上演。请问,全球气温升高,没有升高,和这件事有关系么?全球升温,惨了,全球不升温降温,热岛还是在那,只增不减,你想怎样?再说,温室气体是什么?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醇,各种氮氧化物,氟氯烃什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它包括减少这些巨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会造成光化学污染,臭氧空洞等等问题,全球升温还是不升温,升温和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没有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污染气体注定注定是要被减少排放的。碳减排也不光光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贮存了地球陆地上86%的大气碳源和70%的土地碳源。而现在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破坏森林城市钢筋水泥排放大量碳源,扰乱了碳循环。使得人类居住的地域大气中碳浓度超标,从而造成和扩大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二氧化碳融入地表水源造成水,土地的酸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问题,留在空中催化和和其他气体反应,造成了二次污染等等。

以上两点结合对温室效应的措施最大受益者是全人类以及子孙后代并不应该对全球气温变暖提出猜忌。全球气候变暖不值得再犹豫与猜忌,最需要的是行动与防护。

然后,在此总结一下过去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以及成效。

一、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二、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三、美国出台应对措施。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国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加州的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由此可见,各国的比较正式的相应措施已经出台,虽然至今并没有比较稳定的效果反馈,但也在这几年造成了影响并不能忽略。良好的开始,维持下去定是不错的结果!

全球变暖的肮脏秘密 篇6

当然,人为的气候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也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但目前这种“在为时已晚之前减少排放”的思维方式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没有明智的短期解决方案。

有些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选择退出其严苛的要求;其它国家如加拿大、日本和众多欧洲国家则光说不练,最终达不到规定的目标。然而,即便是所有签约国继续履行京都的严苛承诺,最终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该条约的执行对温度的影响到本世纪中叶都无法预估,到2100年也只能将变暖推迟五年。但无论如何,其执行的成本却极为高昂——估计每年约1800亿美金。

由于高谈阔论的蛊惑,你要是相信欧盟已经单方面决定朝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也是情有可原。巴罗佐称此协议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布莱尔则赞美它是“开创性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敢说这些承诺“能够避免人类灾难的发生。”

但没有人愿意揭露该协议肮脏的小秘密:它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实效,同时也成本高昂。根据一个可靠的、经过同行评议的模型,欧盟减排20%的效果在2100年也只能将变暖推迟两年,而其成本却将是每年约900亿美金。实施这项协议代价很高,因为在欧洲减排二氧化碳的成本就很高,而且不合逻辑,因为欧盟的排放量只占21世纪总排放量的6%。所以新的协约将会是一种比老的《京都议定书》更缺乏实效的资源使用方式。

向过去学习是重要的。我们曾经承诺在长远的未来,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在大限将至时却发现这些承诺无法兑现。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西方承诺要稳定排放,但目标却定高了12%。在京都,我们承诺全球减排7%,但最终可能只能实现0.4%。当然,这些承诺都是由那些到兑现的时候很可能已不在其位的政客做出的。

我们不能够在未来几十年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解决它需要在下半个世纪或者整个下世纪。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可行的、长期的战略,它必须是一种明智、公平而且不要求我们为点滴利益付出过度牺牲的战略。所幸这样的战略是有的:研究和开发。投资于非碳排放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并且具有经济可行性的便利减排。一个新的全球变暖公约应该规定在未来将GDP的0.05%用于研发。这样做的成本会更低,而且长期来看更有成效。

欧盟的新全球变暖协定可能会有助于领导人们在选举中赢得选票。选民们在为全球变暖而恐惧。但它终究是毫无实效且成本高昂的,并且——正如欧盟许多其它夸大的承诺一样——它失败的几率非常高。我们寄望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并提出一个更好、更经济也更有效的未来解决方案。

(陈静译自《Project Syndicate责任编辑:覃福贵》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工业革命,工业化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 在近一百年的社会发展中,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发展波动。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随着世界各个经济水平的上升, 全球气温变化更为突出, 就我国的气温发展趋势而言, 与全球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因素。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时间里, 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 这也是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口不断增多一方面造成各种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 另外也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平衡。目前, 世界总人数已经高达六十亿以上, 这么多的人口每年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的增加, 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直接表现在地球气候表面, 也造成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1.2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截至目前, 环境污染已成为构成全球经济发展威胁的重大问题, 是阻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更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环节。现在, 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的指出, 自从上个世纪末期自地球表面温度的不断上升, 这种现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也是整个气候变暖原因的具体体现。

1.3 生态环境的恶化。

众所周知, 良好的植被是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遏制土壤破坏的主要手段。但截至目前, 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为过多的获取木材过度砍伐森林, 开垦土地, 或过度放牧, 从而造成了各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就目前全世界平均现象分析, 世界整个破坏极为严重, 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的保持极为严重, 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和沙尘暴的出现, 给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并且严重恶化了环境。

2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目前,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地的温度场, 并严重影响到大气的运行规律, 使得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而且, 气候变暖的出现造成了海水、冰川的融化, 造成了海水受到热膨胀的影响而出现上升, 这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农业为例,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影响。

2.1 对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的提高了我国各地的气温, 使得各地无霜期不断延长, 这种时代发展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各种复种、耐温性植物的生长, 并造成了喜温农作物逐渐向高纬度延伸, 但是也意味着我国农作物生长习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 全球气温不断变暖使得整个管理模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 并且在工作中出现了众多新的、适宜种植区的变化。各地的农作物种植安排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动, 虽然目前种植区的不断北移有效的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 但是温度的升高也造成了整个植物生长习性出现了严重影响, 更或是造成了极大的农业生产阻碍。

2.2 对农作物种植面积造成影响。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使各地冰川逐渐融化, 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自从十九世纪以来, 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后退, 就有关数据统计得出, 时至今日, 全球冰川面积总体减少了13%左右。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 冰山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中国来说, 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 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 地下水位提高, 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

2.3 洪涝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 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 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 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 (灾害) 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 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 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新世纪以来, 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 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 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 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 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 持续干旱近五个月, 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 全球变暖的应对策略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 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 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 (1) 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2) 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 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 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3) 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 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 或许是因油藏丰富, 对于省油设计方面, 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 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 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4) 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 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 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 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我们长远的能源战略有很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 就是我们能源怎么样实行一个转型, 从高碳能源转到低碳能源, 适应气候变化。概括起来, 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高碳、又低碳, 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走的途径是一边发展一边要降低碳排放, 一边发展一边要治理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92-94.

[2]马爱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07) :20-23.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8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 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 (见下图)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 中国近百年来 (1908—2007年) 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 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 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 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 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 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 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 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 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 使无霜期延长, 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 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 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 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 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 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 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 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 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 (约2 900平方公里) 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 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 冰山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中国来说, 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 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 地下水位提高, 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 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 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 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 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 (灾害) 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 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 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 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 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 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 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 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 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 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 持续干旱近五个月, 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 寒冷季节将会缩短, 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 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 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 高温逼熟, 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 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 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 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 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 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 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 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 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 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 植被将减少, 表土易沙化, 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 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 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 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 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 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二、从农林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 发展低碳农业,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林业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成有机物, 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在地球大气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碳汇功能。但在水稻田及沼泽地、动物粪便要释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甲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农业投入品 (化肥、农药) 要消耗大量的石化能量。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焚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因此, 提倡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农业是我们的选择。

农业节能减排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

1.革新农业技术,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要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七个方面下工夫。“节地”, 就是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 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节水”, 农业特别是水稻, 是高耗水产业, 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 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 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 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 节约用水。“节肥”, 就是要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 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改善养分投入结构, 优化肥料运筹, 改进施肥方法, 发挥养分协同作用, 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节药”, 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 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 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节种”, 就是提高种子质量, 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节工”, 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 减少手工作业量, 既可节约工本, 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节能”, 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2.切实解决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 产量大、分布广, 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据统计, 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2亿吨, 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江苏省秸秆年产量3 700多万吨。但是, 近年来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 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 25%用作饲料, 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 6%~7%直接还田, 还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秆被白白焚烧了。笔者认为,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全面发展的时期, 各种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 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秸杆的回收利用。政府部门不仅要禁止农民焚烧秸秆, 更要组织科研部门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 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挖掘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植物纤维可以通过汽化成为农用能源, 也可以运用生化技术加工成肥料和饲料, 植物纤维还可以作为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一次性餐具、家具等的替代资源。

3.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前农村畜禽粪便产生量巨大, 但未得到有效利用, 其污染日益严重, 重污染区域在不断扩大, 严重威胁水体和农田环境质量。据江苏省农调队调查, 2004年全省畜禽粪总量已达7 475.7万吨, 尿总量达3 477.4万吨, 粪便总量折合成猪粪当量为12 340.5万吨。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 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江苏省水体N、P等含量超标, 除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外, 畜禽粪便污染已上升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直接途径, 是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加强有机肥无害化生产技术与施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大力扶持商品有机肥行业和培育商品有机肥市场, 对于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4.大力开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种植养殖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地把原本互为上下游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开来, 导致“资源—产品—再资源—再产品”的物质循环利用链断裂, 不仅造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利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 而且这些可利用资源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推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必须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 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 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 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使种植业生产的秸秆等废弃物成为养殖业的饲料, 养殖业的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 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 又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提高。采用现代经营方式,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并多次增值,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一体化循环的关键。通过发展沼气, 上联养殖业快速发展, 下促种植业优质高效, 中改村容村貌, 维护生态平衡。随着沼气技术体系的完善, 沼气在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农业生产各要素, 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 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 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 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 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 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 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 因此,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

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 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 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 注重封山育林, 强化自然恢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二) 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农业是露天工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各种极端气候频发,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要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 制定防旱抗涝、抵御高温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 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完善灌溉体系, 提高农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将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现代高效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抗病、抗虫、抗旱、耐涝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 研究在新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气象预报工作, 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92-94.

[2]马爱民.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 2009, (7) :20-23.

沈阳市深层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辽宁省气候中心, 选取沈阳市1961—2011年0.8、1.6、3.2 m月平均地温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其中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 3—5月为春季, 6—8月为夏季, 9—11月为秋季。多年平均值采用1971—2000年30年的平均值。

1.2 研究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平均地温的气候倾向率采用一元线性方程法[10], 见式 (1) 。

式 (1) 中, Y为年平均地温;t为年份;a为回归系数, 也称线性趋势项, 把a×10称为平均地温每10年的气候倾向率。

1.2.2 累积距平和信噪比。

气候突变是指气象要素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某种不连续现象, 此处用累积距平曲线来确定[10], 计算公式见式 (2) 。

式 (2) 中, Xi为地温的某年均值;为地温的多年平均值。当Xt值达到最大时, 该年为突变转折年。为了检验突变转折年是否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 计算其信噪比[10], 计算公式见式 (3) 。

式 (3) 中, 1、2和S1、S2分别为转折年前、后2个阶段平均地温的平均值和标准差;RSN为信噪比, 当RSN>1.0, 则认为存在气候突变, 最大信噪比所对应的年份为气候突变出现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深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

1961—2011年沈阳市深层地温的气候倾向见表1。由表1可知, 近51年沈阳市0.8、1.6、3.2 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 1.6 m增温幅度最大 (0.349℃/10年) , 3.2 m次之 (0.319℃/10年) , 0.8 m增温幅度最小 (0.247℃/10年) 。

从各层季平均地温的倾向率来看, 除3.2 m季平均地温在夏季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外 (-0.02℃/10年) , 其他各层各时段均呈增温趋势。其中, 0.8 m在春季增温明显, 平均升温0.407℃/10年, 秋季次之, 为0.281℃/10年, 冬季最小, 为0.147℃/10年;1.6 m在春季增温明显, 平均升温0.445℃/10年, 秋季次之, 为0.395℃/10年, 夏季最小, 为0.220℃/10年;3.2 m在冬季增温明显, 平均升温0.585℃/10年, 春季次之, 为0.485℃/10年, 夏季地温下降0.02℃/10年。

(℃/10年)

2.2 深层地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近51年沈阳市0.8、1.6、3.2 m地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1961—1993年间除极个别年份外, 多为负距平, 1994—2007年间0.8、1.6 m均为正距平, 3.2 m正距平持续到2005年, 之后均为负距平。其中各层距平在1996—1999年间明显偏高。

1961—2011年沈阳市各深层平均地温逐年变化曲线见图1。由图1可知, 近51年沈阳市0.8、1.6、3.2 m地温在20世纪60年代变化平稳, 70年代初期明显上升之后出现下降, 在1977年达到近51年来最低, 分别为8.2、8.5、9.1℃;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变化平稳,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各层地温明显高于其他年代, 1.6、3.2 m最大值出现在此时段的1996年, 0.8 m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 各层在21世纪00年代后期均呈下降趋势。

2.3 深层地温的月变化特征

1961—2011年沈阳市各深层平均地温逐月变化趋势见图2。由图2可知, 越接近地表, 气温的月变化幅度越大。其中, 0.8 m地温3—8月逐渐上升, 在8月达到最大, 为21.5℃, 4—5月间增幅最大 (上升7.8℃) , 9月至翌年2月逐渐下降, 2月最低, 为-0.7℃。1.6 m地温4—8月逐渐上升, 在8月、9月达到最大, 均为18.3℃, 10月至翌年3月逐渐下降, 3月最低, 为2.5℃。3.2 m地温5—9月逐渐上升, 在9月、10月达到最大, 均为14.9℃, 11月至翌年4月逐渐下降, 在4月最低, 为6.7℃。由此可见, 随着月份的变化平均地温在上升、下降阶段, 3.2、1.6、0.8 m相续滞后1个月, 上升阶段同时也是热量由浅层向深层传递的过程, 反之亦然。

2.4 深层地温的异常特征

气候异常主要指显著偏离平均状态的异常情况。通过对1961—2011年沈阳市深层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年份分析 (表2) 发现:近51年沈阳市深层地温异常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且异常偏高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低年份。从年平均地温来看, 0.8 m在1997年、1998年出现异常偏高, 1.6 m在1996年、1997年、1998年出现异常偏高, 3.2 m在1995年、1996年、1997年出现异常偏高。从季平均地温来看, 1.6 m在1977年春季出现异常偏低, 0.8 m在1972年秋季, 1970年、1977年冬季出现异常偏低, 0.8、1.6、3.2 m各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份多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

2.5 深层地温的突变特征

利用累积距平和信噪比方法计算了深层平均地温气候突变的年份 (表3) , 结果表明:各层年、季平均地温均发生了气候突变, 且发生暖突变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即地温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近51年仅0.8 m季平均地温在1972年秋季发生冷突变, 即从一个相对偏暖阶段跃变为一个偏冷阶段。

注:“+”为异常偏高, “-”为异常偏低。

3 结论

(1) 近51年沈阳市0.8、1.6、3.2 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 1.6 m增温幅度最大, 3.2 m次之, 0.8 m增温幅度最小。从各层季平均地温的倾向率来看, 除3.2 m季平均地温在夏季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外 (-0.02℃/10年) , 其他各层各时段均呈增温趋势。

(2) 近51年沈阳市0.8、1.6、3.2 m地温变化趋势基本趋于一致, 在20世纪60年代变化平稳, 70年代初期明显上升之后出现下降, 在1977年达到近51年来最低, 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变化平稳,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中期各层地温明显高于其他年代, 各层在21世纪00代年代后期呈下降趋势。

(3) 随着深度的增加, 深层地温月变化具有滞后的特性, 并且多年平均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 其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各深度地温值可以表现表层热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传递过程。

(4) 近51年沈阳市深层地温异常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且异常偏高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低年份。各层年、季平均地温均发生了气候突变, 且发生暖突变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参考文献

[1]丁一汇, 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 1994, 20 (12) :19-26.

[2]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等.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 (4) :719-721.

[3]孙风华, 杨修群, 路爽, 等.东北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J].气象科学, 2006, 26 (2) :158-161.

[4]赵春雨, 刘勤明, 李晶.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 2000, 26 (5) :32-35.

[5]陆晓波, 徐海明, 孙丞虎, 等.中国近50a地温的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 (5) :709-711.

[6]刘晓东, 罗四维, 钱永蒲.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 1989, 8 (3) :205-215.

[7]朱乾根, 兰红平, 沈桐立.土壤湿度和地表反射率变化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 1996, 54 (4) :493-500.

[8]王旻燕, 吕达仁.GMS5反演中国几类典型下垫面晴空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J].气象学报, 2005, 63 (6) :957-968.

[9]李辑, 陈传雷, 龚强.辽宁省大雾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07, 20 (2) :112-117.

基于气候变暖的中国低碳城市研究 篇10

1 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自20世纪后半叶, 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问题, 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有关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显示, 到21世纪末, 全球气候系统仍将持续便暖暖, 地表温度平均上升1.1°C至6.4°C, 海平面平均提高0.18至0.59米。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对气候变暖的发生机理主要有两大不同观点。其中, 主流学派认为当前气候变化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引发了地表平均温度的升高、水资源分布的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等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风险增高。CO2浓度升高, 气候变暖, 从生活方面看, 冰川消融引起冰湖溃决洪水的风险加大, 海平面升高造成海岸带洪水的损害加大, 一些小岛国面临国土淹没的风险, 产生了国际安全问题的不稳定因素, 洪涝灾害、飓风骤雨等极端经常发生, 增加了预测预警难度;气候变化也加剧了资源供应危机, 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或奢恀的生产或生活方式, 如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给水资源的安全管理和淡水资源供应带来巨大的挑战。

针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与趋势、积极研究和评估气候系统变化, 寻找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科学方法, 集中力量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来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并提高人类自身对社会的适应和恢复为核心的气候适应上来。其中, 以减少温室气体浓度为目标的减排行动是当前气候行动的核心。这就从化石能源开采和利用上着手, 改变原来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策略向节能减排, 降低碳排放发展, 寻求去碳化和零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城市, 并把低碳城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目标。因此, 低碳城市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的最根本, 最现实的选择, 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

2 低碳城市的发展及目标

低碳城市内涵的界定是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基础上揉和起来的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兼顾低碳消费的城市概念的转型。关于低碳经济, 2003年由英国首先提出。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标, 将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作为竞争手段来构建新型低碳城市及其贸易规则与财税体系。广义的低碳经济, 核心是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碳排放或实现零碳化, 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低能耗, 低排放, 高效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 能源安全、节能环保等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低碳城市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在人的行为主导下依托城市生态系统和科技创新,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或零碳化, 在能源利用上转向低能耗、低投入、高能效方向发展, 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在能源利用中发展低碳产业,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建设高效的城市经济和高度生态文明的城市, 达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的载体。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 其关键是控制碳源、调配碳流、构建碳汇。控制碳源就是从源头上改变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因此, 建设低碳城市就要解决源CO2排放的问题, 从根本上降低CO2排放量, 减轻温室效应。低碳城市的构建, 旨在城市化建设中保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能源, 形成“城市——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理念, 实现资源低消耗、环境少污染、产出能效高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升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 即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

低碳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要以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投入与产出、节能减排为原则, 通过以技术、政策、生活方式、机制、产业结构等去实现整个系统的结构性调整。城市是最要的减碳源头。可以从城市经济活动主要部门如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着手。据统计, 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 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

3 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治理模式及策略

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 已上升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的问题。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 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 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低碳城市的建设应运而生并成为碳源头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由于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城市, 因此, 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责任体, 如果城市的低碳化得不到控制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低碳化就不能实现。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1 低碳城市的治理模式

要建立与低碳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及配套制度, 就要综合考察我国的基本情况, 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制度政策。政府、市场和公民是发展低碳城市的三个主要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摒弃了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单一主体的观念, 号召市场机制、社会公民共同参与解决形成了所谓的三角治理模式, 如图示:

3.2 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策略

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提倡减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的治理模式转变, 实现低碳经济, 就应从环境资源利用的低消耗, 生产上环境的低污染着手, 以获得更多地经济产出, 从而实现低碳理念在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中迅速地推广。中国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 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特点, 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经验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积极寻找低碳城市建设的实现途径。

针对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的对策途径从四方面着手:消费者参与、企业主导、市场规范、政府引导。

(1) 从消费者角度, 应该树立低碳消费观、重视低碳环保教育, 培养公民低碳消费的意识和社会氛围。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低碳消费的宣传, 在全社会提倡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 转变消费方式, 树立新型财富观, 摒弃奢侈、浪费的物欲占有心理, 大力倡导精神生活和精神消费。

(2) 加强企业主导, 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寻找化石能源的可替代品。

首先,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主体, 要增强对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就要不断的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 共享低碳技术;其次,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第三, 加快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构建低碳消费的技术支撑体系;第四,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向低能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的经济模式转变。

(3) 市场方面制定合理的规范机制, 加强消费低碳化监督管理, 完善低碳消费服务。

这主要从三面着手:首先, 强化市场的导向作用, 加快市场化运作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其次, 在城市化的低碳监督管理方面, 成立专门的低碳技术咨询与培训机构;第三, 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加强监督管理。

(4) 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引导, 完善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 提供财税资金支持。

政府依据“污染者付费, 利用者补偿”的原则, 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排污企业以及个人征收惩罚性税收, 对那些在节能减排上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既可以达到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惩治的目的, 同时用征收来的税款进行环境的专项治理;同时进一步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如《低碳经济促进法》;低碳城市的提出, 根源在于气候危机。所以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 应完善气候变化的立法体系, 开发利用可替代的清洁新能源, 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 即能源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 于涛方, 韩青, 戴奕欣, 刘志林, 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3) .

[2]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 (4) .

[3]陈建国.低碳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的政策选择[J].能源应用, 2011, 10 (2) .

[4]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 2008, (5) :22-23.

熊出没,都是全球变暖的错 篇11

假如人肚子里被插上一根管子,会快乐吗?如果换成熊会怎样?今年2月底,养殖活熊取胆的福建归真堂准备上市的消息引来一片哗然。姚明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很难读懂熊的语言,但我们能听清金币掉入钱袋的声音。

就在活熊取胆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同时,近期已有医学研究证明,如果要想责怪谁的话,其实都是“全球变暖的错”。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气候变暖导致暑、燥、火三个致病因素的致病机率大大增加。而熊胆有去火功效,导致需求增加,最终引起“熊的悲剧”。所以,要想拯救熊,就要减少碳排放。

另一则和“熊出没”有关的消息是2010年10月,日本各地纷纷有黑熊现身,袭击人类。自然保护组织“日本熊森协会”也把原因归咎于全球变暖,认为气候变暖导致熊的食物山毛榉欠收,狗熊没有食物才出山伤人。

而气候变暖最著名的代言人是北极的白熊。美国民主党前副总统戈尔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中,一只北极熊正绝望地站在阿拉斯加一块正在破裂的冰面边缘。《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正在“融化”北冰洋,导致这一地区气温急剧上升,如果以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消失。所以,要想拯救北极熊,就要减少碳排放。

然而,当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坏事情和全球变暖挂上钩,而不考虑具体情境背景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客观和公正。“低碳万能论”也和“民主万能论”、“普世价值万能论”一起,成为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不再需要加以严谨的求证了。

国际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尽管政治家和学者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但科学解释的前提是人必须是理性的。然而在很多场合,人并不是理性的,甚至在不同的价值观逻辑下,对同一现象的分析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究竟如何取舍就要看自己倾向于哪种价值观了。

于是,科学家要做的就是把一切坏事和全球变暖挂上钩就万事大吉了。人类学家研究出全球变暖使人类越来越矮;医学家研究出全球变暖导致鱼体内毒素增加;印度国防部长则由全球变暖推导出北冰洋海域会扩大,这样会给中国增添一条新航道,使印度传统的“对华海上遏制战略”失效,于是印度必须要扩建海军,与中国相抗衡。然而2012年初,欧洲和亚洲北部爆发极寒天气,导致几百人死亡。但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欧洲科学家则在英国《独立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北冰洋海冰的融解消退是造成反常天气的主要原因。而这恰恰正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层出不穷的暖化论,其实很多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而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像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只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偏见,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网罗证据,拐弯抹角地得出自己所期望的结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把苏联视为邪恶的代表,将任何关于苏联的信息和任何苏联的行为都与邪恶联系起来,即使苏联做出合作的表示,他也不惜曲解事实。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电影《黑死病》和《女巫季节》中的情景,中世纪欧洲闹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天主教把一切罪过归咎于女巫,认为她们及其豢养的猫在捣鬼,于是杀死了大批被教会认定是女巫的妇女,并把猫扔进火堆,然而猫的大批减少导致鼠害横行,使1/4的欧洲人死亡。于是,女巫、猫和黑死病之间的这种联系又被教会看做是“都是女巫的错”的证据。圣女贞德被当做女巫烧死这样的“冤假错案”也就这样产生了。

在“发生xx现象都是全球变暖的错”的“变暖体”思维流行的背后,起推动作用的还是相关集团的利益。例如欧盟今年开始对中、美、俄等国赴欧洲的国际航班征收碳税,这很大程度上是“很差钱”的欧洲对欧债危机的反应。

而推行“低碳万能论”也包括发达国家对新能源革命的考量。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在给《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道:“如果我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建立了一个清洁能源经济体,但是随后气候变化被证明是一场骗局,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在能源问题上更加不依赖于他人。”

上一篇:国际社会职业教育下一篇: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