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精选12篇)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 篇1
在苏教版小语文教材中, 不仅编选了许多古诗, 现代诗也有很大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对小学语文文体博采众长、精彩纷呈的编写意图。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提高写作的能力, 变得“多情”、“爱美”和“乐善”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习体会,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五点:
一、以读为本, 琅琅书声中感悟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 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 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 要读懂文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 读准字音 (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 整体感悟, 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 对于诗歌,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 应指导学生齐读, 让学生领略诗歌的优美;欣赏其艺术特色时, 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 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 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 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巧抓诗眼, 平等对话中理解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或是一句诗, 找到它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 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 可紧抓诗眼“绿色”一词, 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我开掘, 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 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 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 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 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 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 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 同时, 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 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 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链结生活, 个性解读中提升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诗人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 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 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 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 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 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 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 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应鼓励学生积极的, 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诗歌尤其如此。
四、新旧迁移, 巧妙拓展中品味
现代诗歌精练、含蓄, 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第二小节时, 在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时, 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文章《西湖》、《黄河的主人》, 背诵其中描写西湖、黄河的精彩片断,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浪淘沙》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笔法, 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五、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中创造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 是一种美的凝聚, 美的表达。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学生今后个个成为诗人, 但我们别忘了要用诗行去涵养学生诗人的气质。因此, 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应“读写结合, 练笔迁移。”仿写可分种, 一为语言上的技巧模仿, 一是情感上的恣意流泻。笔者认为第一、二学段的现代诗学习以第一种为主, 第三学段的则可以两种结合起来运用, 内容技巧的仿写, 不宜全篇仿写, 可以用诗篇中的某一节, 结合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来写, 也可进行补白式的续写。情感式的仿写, 就让学生在自己感悟、思索等依照诗行的形式予以表达。这样的迁移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催力”的“发酵”呢?所以说读写结合同样是现代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 篇2
在新课标要求下,掌握大量的词语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重点,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也是自此开始。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词语认识的重要性还不够,在缺少必要的词语积淀的前提下开展语文教学,显然是不明智现实。词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只有牢牢抓住理解词语这一中心环节,才能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整篇课文。关于词语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
“小学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进行教学的现象。我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比较法”、“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的实践重建。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词语“五光十色”的教学设计:
(1)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个词?(五光十色)
(2)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为什么?(可以换,因为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不能换,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
(4)将两个词中表示数字的词去掉,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成了“颜色”,一个成了“光色”。水面是平静的,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不能换。)
(5)我们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是———;到了卖珠宝的地方一看,那是———。
(6)请你想像海水的样子像蓝宝石,你再来读读课文„„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实际,看珠宝、看布匹的情境中,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秋天的雨》“五彩缤纷”一词,教学设计如下:
(1)、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录像的使用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五步曲 篇3
一、Leadin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课文)产生兴趣,进而愿意去阅读,为理解奠定基础。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反映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图片,接着提出问题:“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earth? Why do you think so? What causes the problem?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L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hold a meeting and discuss how to save the earth.)”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做好阅读准备,了解阅读材料的大致内容。接着教师以“记者”身份来引导学生:The Earth Summit is going to be held in Johannesburg in South Africa. As Chinese journalists, all of us are invited to report this important summit.
二、Fastreading
英语语篇中的词汇基本可以分为关键词(带信息的词语)和结构词(虚词, structure words)。其中,结构词的作用就是把实词联系在一起。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人,不会逐词逐句地去看语篇,也不会死死盯着不认识的词语,而是注意理解文章所需要的带信息的词语,然后根据自己的逻辑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由此不难看出,速读是为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快速地对文章进行阅读。速读技巧主要包括skimming和scanning。一般而言,在速读中,学生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文章开头、各段的段首和结尾即可。教学中教师可给出一些关键词或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速读关键词有the main themes of the summit, contaminated drinking water, poor sanitation, air pollution, poverty, war, violence等。对于第四段的阅读,可提出引导问题,如:“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Earth Summit?”
三、Detailed Reading
细读是深层次的阅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所读段落的词语进行理解,还要结合句子及其段落,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学中,教师可分组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段落进行阅读分析,然后再总结。
如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对poverty, war, violence的理解,教师可用问题“What’s the present problem with the global development? What should people do to solve this problem?”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四、Discussion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再次理解文章内涵,进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如对于Saving the Earth一文的讨论,可围绕purpose of the Earth Summit讨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五、Consolidation
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需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在操练中再次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Saving the Earth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中国记者”的身份来参加the Earth Summit,也可围绕用金钱还是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辩论。但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在学生操练时,教师都要进行引导,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Earth Summit”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效果。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导入来激发兴趣,在速读中整体感悟,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进行细读后的讨论,最后进行巩固拓展,如此层层推进,能较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立定跳远教学“五步曲” 篇4
一、摸清底子, 对症下药
俗话说:“不怕底子差, 就怕不知底”。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立定跳远的底子, 做到对症下药, 区别对待, 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 使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最优发展。
二、尊重差异, 分类推进
教师要承认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 不搞“一刀切”, 深入细致地捕捉学生所表现出的潜能与优势, 进行分层教学, 分类推进。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任务, 根据实际随时调整练习内容及练习次数, 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逐渐提高要求。如:笔者在初一女生立定跳远教学中坚持按成绩分组:每0.1米为一档, 最低档定为1.30~1.39米, 最高档定为2米以上的档次, 使每名学生都知道她属于哪一档, 明确她所应该努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 能助长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和成就感, 促进她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更远的“档次”挑战。这样犹如摘桃子, 让她跳一跳就能够摘到, 学生进步明显, 成绩也提高得快。
三、游戏激趣, 提高成绩
组织学生进行跨步游戏, 且限制返回时只能用立定跳远返回。如, A、B学生为1组, A跨步时, 为了不让B抓到, 只能尽可能得往远跨, 返回时, A为了获得胜利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往回跳, 如此一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有实效的锻炼, 使立定跳远成绩得以提高。
四、竞赛引路, 目标达成
通过竞赛消除学生在练习中的枯燥甘肃郭青感, 提高挑战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成绩稍弱一些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升1~2个档, 素质好的学生也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显著进步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学习劲头更大、更投入。目标的达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组织测试, 实现超越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 篇5
善于观察,积累素材 在指导写作前,我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活动课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的每次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比如:在教学描写一处景物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景物,去欣赏景物;再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山坡等地做游戏,让学生感到集体野外观察的乐趣,趁机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这样持之以恒,逐步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积累了素材,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就为写作迈出了第一步。
多阅读,积累词汇 作为学生,我认为在认真阅读好课本的内容外,还要多看各种类型的课外儿童读物,多看报刊、杂志,促进学生去探索不知晓的知识,从中接触大量优美词句及体会各种写作方法,这样既可拓宽知识视野,又可积累好词好句,自然出口成章,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模仿结构,连段成篇 对于作文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将一段段零散的语段串成一篇文章?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因为模仿是儿童天性,对初学者而言,我认为“总-分-总”式结构是最适合模仿的了,所以对这种形式结构的课文在教学上我是特别注重的,每次授完一节这样结构的课文都要求学生仿写一篇文章,这样仿写,不仅使学生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而且更加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重于修改,取长补短 写完了一篇文章,并不算是一篇好的文章,要修改好后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强调学生在写完了文章之后,一定要进行修改。而修改一般有三种方法:(1)集体修改。即是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进行修改,此法虽然花费时间长,但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2)互传阅交流修改。就是指定几个同学互相传阅、互相指出对方修改后还存在的不足,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在修改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3)自行修改。此法可培养学生个人对作文的抉择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三种方法兼用。
勤于练习,运用自如 每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反复的练习。写作作为一种技能知识也不例外。因此,我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书本八单元的习作之外,还要求学生多写一些命题作文或布置一些题目自拟的命题给学生进行练习。要求学生每日坚持写日记,每周坚持写周记。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自然会功多手熟,写起文章来运用自如,下笔如有神。
通过以上“五步曲”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潜力,唤醒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不再对写作畏难了,而我对作文教学也能迎刃而解了。
企业留才“五步曲” 篇6
第一步“选”,即选才,选天下之才称其职。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他才会为了明天更大的发展而留在你的企业里。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乐在工作”有三大要素,分别是能力、价值观和人生志趣。在这三大要素中,人的终身志趣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才能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和不竭的动力,相比之下,物质方面的刺激就变得短暂而无力。因此,企业在招聘和引进人才时,一定要通过面试交谈,了解受聘人的人生志趣和价值观,选择一些真正对企业业务感兴趣和有能力且有志于在企业中建功立业的人,把个人的爱好和企业的业务联系起来,把个人的梦想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并想方设法帮助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满足这一需求,作为一种动力它远比工资、津贴更加有力。
第二步“养”,即供养,养所得之才收其心。将人才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绑在一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具体地讲:1.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高水平的人才来说,挣钱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高出市场平均价的薪金,哪怕只有一点点,亦会让人才感到企业对他们的器重。”深圳一私企老总说,“‘员工分享利润’是我一贯的人才经营主张,我要让公司进入这样一种状态:员工努力工作,公司给以较高的回报,相应地,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更高了,员工在双重的压力下,会更加拼命为企业创造高效益。”2.让人才持有公司股份。也就是说,让职工在一定时间内(两、三年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使员工的利益和股价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投入要素,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知识的投入自然应该“拥有”其相应的资产权,这样才能使具有创新才能的员工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企业,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
第三步“育”,即培育,育有德之才强其智。知识就是财富,人才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职工的头脑,给人才以学习和充电的机会,使其有知识不落伍的安全感。人才培训应包括长远规划、中期“镀金”计划和短期“充电”计划,让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企业不要害怕精心培育的人才会被人挖走,时间证明你给予的越多,人才越舍不得离开,向心力越强;你越抠,人才越要离开,离心力越大。因此,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合理投资全面筹划,主动积极地实施好人才的培育训练,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不断提高,感到自己有升职、加薪的希望,这样就不会有人才跳槽的风险。
第四步“用”,即运用,鼓有才之气焕其能。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问题是如何发挥和利用。例如,把那些有利于公司业务的个人嗜好和特殊技能的资料储存在电脑中,目的是利用这些资料做人事管理和产品开发之用。一些大公司更进一步,它们设立一种“内部创业”制度,全力支持有才能的员工开辟新业务。日本资生堂在这方面算是最有经验的公司。这家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制造厂,早在1987年10月就利用电脑存储了7000员工的证书和技能资料。这对公司发展多元化业务,大有裨益。员工提出有创意的生意设想若获得接纳,便能获得1.2亿日元(76.9万美元)资金去实施他的计划,这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人才大部分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主见、有胆识,对管头管尾的公司有天生的反感。企业应遵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放手发动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用人环境,最充分地发挥他的积极性和才能,让他们感到遇到了知音,心服口服地与你同甘共苦。
第五步“留”,即留用,择有绩之才留其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非工作机器,不能永远没有交流互动,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永远是真理,要知道员工的忠诚肯干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管理者用“心”换来的。企业是一个大家庭,优秀的企业应当创造一种氛围,时刻让员工有一种回家的归属感。现代众多的企业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独裁型、监管型管理风格而向参与型、社团型发展,管理思想也开始向统一、和谐和条理方面发展,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全体员工能够共同平等、和谐融洽地工作。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鼓舞下,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以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满足员工自尊自爱,被集体接纳的需要。这样,即使是在企业濒临倒闭的最后时刻,人才也会因为有一位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的管理者而和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即使有再高的薪金和待遇的诱惑,人才也会因为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而放弃优厚的待遇。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 篇7
一、巧妙揭题——激兴趣
[案例1]在2012年全县小学数学课堂竞赛中, 金碧小学的华启梅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 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指游戏导入的。
师 (多媒体出示儿歌)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游戏吧,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儿歌游戏。
生 (跟着老师边做游戏边读儿歌) :大姆哥, 最粗壮;二姆弟, 有力量;中指头, 个子高;四兄弟, 没出息;小妞钮, 最淘气。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 在我们的手里也隐藏着数学奥秘, 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看着自己的手, 发现了哪些数?
生:5个手指。
师:除了5,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 (思考片刻) :还发现了4。
师:对了, 还有4。4就是手指间的空格,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 这里的4就是间隔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究竟蕴含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这类问题。 (揭示课题)
[教学评价]这个案例中, 华老师通过手指游戏, 让学生发现手指上隐藏的数学秘密, 形象的让学生认识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概念——间隔, 同时导入植树问题。这样的导入,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具有实效性。
二、灵活示标——明方向
[案例2]在2012年全县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时, 赵家店中心学校的胡韵梅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铺一铺”。一上课, 胡老师就出示学习目标:理解密铺的含义, 知道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 哪些不能密铺;会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
胡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创设情境导入,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6种平面图形, 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些平面图形能密铺, 哪些不能密铺。接着又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能单独密铺, 而五边形、圆不能单独密铺。这样, 教学活动自然就达到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要求。接下来胡老师又让学生选择两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密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有了前面活动的经验, 都积极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 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
三、精心引导——促发展
[案例3]在2012年全县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时, 桂花大村完小的高艳芬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的“抽屉原理”是这样设计的:
师:把4支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 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
(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个别指导)
生: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支, 可能是2支, 也可能是多于2支。
师:这种分法, 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组织学生讨论)
生1:先平均分, 余下的1支, 不管放进哪个盒子里, 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生2: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支铅笔了?
师:那么把5支铅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怎样列式呢? (学生实际操作, 再说一说)
生3 (边演示边说) :5支铅笔放进4个盒子里, 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列式5÷4=1……1。
师:把7支铅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生4:笔的支数总是比盒子数多1, 不管怎么放,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的一样吗?你们能自己发现规律, 太了不起了!现在同桌互相说一遍。
[教学评价]这个活动的设计, 高老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 即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学生学得有兴趣, 发展了学生类推能力, 形成了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精选练习——提能力
[案例4]在大姚县2012年小学数学课堂竞赛时, 金龙小学的连光丽老师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 课堂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 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题目) 大姚县咪依噜大道全长2000米, 在大道两旁安装路灯 (两端都装) , 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 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结果。
思路一:2000÷50=40 (个)
间隔数=总长÷间距
40+1=41 (盏) …盏数=间隔数
41×2=82 (盏) …道路两边的盏数
思路二:2000×2=4000 (米) …道路两边的总长
4000÷50+2=82 (盏) …道路两边的盏数
连教师对两种思路均予肯定, 用课件展示第一种思路的步骤。
[教学评价]两边都有灯的变式问题, 主要是训练学生仔细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咪依噜大道非常熟悉, 在解决“灯的盏数”这个过程中, 始终充满兴趣, 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 将“路灯的盏数”与线段图上的“点数”对应起来, 借助线段图, 生动形象地构建起数学知识的模型。学生运用线段图,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开阔了。
2. 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题目) 大姚县第四路公交线路, 从大姚县车站到三潭瀑布共有10站, 相邻两站的距离是3千米, 这条线路全长多少千米?
教师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
10-1=9 (个) …间隔数=站点数-1
9×3=27 (千米) …总长=间隔数×间距
[教学评价]这一练习的设计, 重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学生能根据点数间距来求总长, 由“点数 (棵数) ”算“间隔数”, 即“点数-1”得到“间隔数”,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五、反思总结——固新知
反思总结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拓展、延伸, 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因而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产生“课始、趣亦生”的效果, 那么巧妙的课堂小结则能达到“课虽终、意未了”的效果。
[案例5]在2012年全县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时, 金碧小学的孙国梅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的“锐角和钝角”一课, 课堂是这样小结的: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非常棒!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生2:我会用直角三角板来判断锐角和钝角。
生3:我会用纸来折锐角和钝角, 还会用三角板画锐角和钝角。
生4:我还能从生活中找出许多的锐角和钝角。
(同学们争先恐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了这么多的收获, 还能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像今天一样棒!
工伤职工维权五步曲 篇8
工伤职工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主体、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一般来说, 工伤职工维权, 应当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 根据损害情况, 确定正确的维权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 工伤职工致损原因不同, 维权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职工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遭受工伤的, 工伤职工既可以以该侵权的第三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损害赔偿之诉, 也可以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因第三人侵权行为遭受工伤的职工并不能因此获得双倍赔偿, 双倍赔偿有悖公平原则, 工伤职工要么起诉第三人, 要么依据以下将要重点介绍的步骤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二者只能择其一;另一种是职工非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遭受工伤的, 则工伤职工只能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予以维权 (以下详述) , 不能直接以用人单位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损害赔偿之诉。工伤职工遭受工伤后, 应当首先根据自身情况, 对照以上两种情形, 确定正确的维权方式, 这尤为重要。
第二步, 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直接决定了工伤职工是否能够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这一步不可逾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是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一顺序主体。只有用人单位在法定的期限内未申请的, 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才能作为第二顺序申请主体, 持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等材料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因此, 广大工伤职工在遭受工伤后, 应当积极和用人单位沟通, 争取用人单位及早申请工伤认定。遇到用人单位拒不申请的, 也不用着急, 在工伤事故发生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30日后, 可以直接申请工伤认定。在司法实践中, 有部分工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 不能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 而用人单位也否认与其存在劳动关系, 此时, 工伤职工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确认劳动关系。处理工伤认定系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 若工伤职工对其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或者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解决工伤认定问题。
第三步,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因公致残的工伤职工, 欲取得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 必须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工伤职工在伤情稳定后, 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和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不服鉴定结论的, 可以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该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如果工伤职工对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认为工伤不构成伤残等级的, 也可以不做劳动能力鉴定, 在工伤认定后, 直接申请有关工伤保险待遇。
第四步,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应当由工伤职工向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 并提交工伤认定结论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材料。一般工伤伤害的, 可享受医疗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工具费、停工留薪和护理费等工伤医疗待遇;因公致残的, 根据不同伤残等级, 分别享受不同的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等工伤伤残待遇。此外, 因公死亡和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职工, 还可以依据其他程序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此处不详述。当然, 工伤职工对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还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步, 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般而言, 经过上述四步, 绝大部分的工伤职工能都实现自己的权益。但是, 在司法实践中, 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形, 有的用人单位未给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 导致工伤职工在申请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后, 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遭拒。此时, 工伤职工可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以用人单位为被告, 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 还可以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垫付, 垫付后可依法向用人单位追偿。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五步曲 篇9
一、设计趣味导语,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幕戏的开头, 十分讲究引人入胜, 让观众很快进入到剧情中去, 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或喜或悲, 使观众产生共鸣。习作教学亦是如此, 导语的作用很大。上课伊始, 我们总要设计一些导语。那些富有趣味性的导语, 往往言简意赅、生动有趣, 引起学生诸多联想, 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去, 唤起学生习作兴趣, 激起了他们的创造力。
如我在教学《鸡蛋浮起来了》时,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实验的过程有序地写具体, 并从中懂得一些科学常识。为了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一上课, 我就指着沉入杯底的鸡蛋对学生说:“我有办法使鸡蛋浮起来, 你们相信吗?”一句话, 使那些下课玩得意犹未尽的孩子们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讲台上来, 接着我就开始演示实验了。就在这样神秘而又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开始了愉快的习作训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收发基本上是“完璧归赵”式的, 即“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发给学生”, 师生之间是单一的来回线路, 既无“纵向”的联系, 又无“横向”的交流。可是从儿童心理来看, 大多数学生完成习作后, 总有一种被人理解和欣赏的欲望。如果有人把他们的作品拿来读, 就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习作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等及时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一些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 组织多个语文小组或文学小组, 用Word等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 让学生发表作文, 自编小报, 也可以打印出版, 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利用教室的终端设备向学生展示, 也可以上校园网供广大学生阅读。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人欣赏时, 他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教师适时“下水”, 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教师要写“下水文章”,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提倡。教师以“下水文”示范, 从直观上感染学生, 一方面, 起到“领”的作用。如教学半命题作文《未来的XX》时, 学生看着题目一时不知所措。此时, 我马上给学生读了我的“下水文”《两千年后的我》和《未来的电视》。学生听后思路打开了, 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相互交流着自己要写的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的“下水文”还能起到“改”的作用。在学生修改习作时, 教师如果能适时宣读“下水文”, 他们修改时就更加有目的、有方法了。
因此, 一篇优秀的“下水文”不仅能帮助学生立意,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超常发挥, 还有利于学生克服习作中的各种困难, 提高每次习作的质量,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积极组织比赛, 稳定学生习作兴趣
一篇习作总会有优点的, 因此, 我在批阅学生每次的习作时, 总是对一些有闪光点的习作作进一步的修改, 让学生自己誊写, 然后去参加各级各类的小学生作文比赛或送到各报刊投稿。近几年来, 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 帮助他们投稿发表, 参加的学生是越来越多, 成绩也是越来越喜人。当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发表或获奖后, 心情会很激动, 感到了习作的乐趣。这时, 其他的学生也是跃跃欲试。这样以点带面, 学生就会树立持续的习作信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热情高涨而又稳定。
五、多搞“开放习作”, 发展学生习作兴趣
“开放习作”的实质就让学生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到沸腾的社会中去, 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 充实习作的内容, 发展习作的兴趣。
搞好“开放习作”, 首先要认真上好课内习作活动课。如“吹鸡毛”, 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一边参加活动, 一边仔细观察活动过程, 并把当时的情况写下来。有一个学生对场面的描写很具体, 他写道:“同学们在吹鸡毛时, 有的很惊慌, 有的却很镇定, 还有的就像过沼泽一样艰难。而那些鸡毛却被同学们吹得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像“有趣的绵羊”“学当小老师”“智力竞赛”等这些课内习作活动, 都能使学生的习作兴趣浓厚, 也能写出好文章。
高三英语试卷讲评五步曲 篇10
一、学生独立思考
古语曰:“有思则明, 明则通, 通能应变。”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深深体会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可是, 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 要么人云亦云, 照搬他人的答案, 要么等着老师讲。结果,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我每节试卷讲评课都会先给学生留出5分钟的时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试卷中多数学生存在错误的题目 (根据答题卡的读卡分析, 选择错误人数达一半和一半以上的题目) 。这样, 有的放矢, “逼”学生主动释疑,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这也使得小组讨论交流开展得如火如荼。
二、小组讨论交流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分组原则 (通常2人或4人一组, 学生上英语课前都按照要求就座, 省去上课时临时调动的麻烦) , 以试卷中的共性问题为主线, 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自由、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 他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虚心听取同伴的看法。他们或互相提醒, 或互相纠错, 或互相肯定, 或一起总结, 或求助于老师, 他们神采飞扬, 情绪高昂, 他们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 从而有了乐于思考的积极性和动力。
这样, 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来解决一些难题, 发展学生交流、表达和思辨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此外, 由学生讨论探究答案自然得出,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印象越辩越深, 下次碰到同类型的题目, 就会被他们轻松击破。
三、全班共享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教师要将表现的机会给学生, 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 还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我在试卷讲评课上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讲解题目, 做小老师。但高中生处于一个敏感的阶段, 秉着“低调做人”的原则, 生怕别人说他好表现、爱出风头。因此, 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极大的耐心才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站起来讲。一开始, 我采用点名的方法, 但我有意点在小组讨论中我留意到的已将题目弄懂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他们回答完后, 我向他们投去肯定的目光, 并大加赞赏, 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刚才不敢站起来的学生“眼红”, 让他们的心里有点痒,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的。采用点名的方法两三次后, 再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讲, 否则, 点名次数多了, 学生又会“麻木”了, 不屑一顾了。开始, 胆大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讲, 慢慢过渡到大多数的学生自愿站起来讲。对于那些没有一点自信的学生, 我课后与他交流, 鼓励他们、肯定他们, 表达老师对他的期待。就这样, 学生们都动起来了, 他们会主动地讲解老师布置的讨论题目, 教学进度快了, 上课大家都乐了。如果他们讲对了, 我一定表扬。如果讲错了, 务必淡化他的错误, 鼓励其他学生更正、补充。在没有负担的环境下, 有谁不愿意成为同学心中的偶像, 有谁不愿意成为老师的宠儿?
四、老师点拨拓展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 一种经验的发生必伴以与它一道出现的经验, 或与它相似的或与它相反的经验而发生。在学生讲解完每道题后, 教师应充当导演, 充当教练, 用精练的语言给学生指点迷津。教师应注重“授人以渔”, 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 从中获得规律性,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 透过具体问题拓展外延把考点变化、扩展、深化、增加难度, 引导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 碰到下面这道题目:
It was not until the entrance exams were in sight that____that I had so many books to cover and so many exercises to finish.
A.I realized B.did I realize
C.had I realized D.I had realized
教师就应该重组出这样的题目, 帮助学生真正弄清not until的强调句型和not until倒装句型, 培养学生审题和应变的能力。
Not until the entrance exams were in sight____I had so many books to cover and so many exercises to finish.
题目是死的, 又是可变的, 教师讲评时若能适当地对原题进行加一点、减一点或换一点的处理, 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 在讲解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语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做完形填空时, 应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首句, 通读全文,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作选择时要有从上下文寻找线索的意识, 同时要兼顾语义、语法。
五、师生共同反思
最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这份试卷中错误的原因, 是知识漏洞还是解题方法不当, 是审题不当, 还是答题粗心, 还是因紧张导致临场发挥失误。有区别地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反思、调整、内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记忆知识点,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的好习惯, 以及良好的应试心理。教师切不可因答卷中的失误而埋怨、指责、讽刺、挖苦或嘲笑学生,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一次考试, 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绩, 还能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得失。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闪光点和不足,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率,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试卷讲评课的课堂要活起来, 源头要有活水, 学生新鲜的思维就是那活跃课堂的关键。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 活跃自己的思维, 让他们先讲题, 真正当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自己的反思中, 学劲十足, 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
[2]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快乐体育”五步曲 篇11
【关键词】 学习兴趣;音乐情境;渗透游戏;感化心灵;快乐体育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体育教学革新也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锐意进取,大胆践行小学“快乐体育”新模式,紧紧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挖掘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笔者借此机会,浅谈践行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教学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假如小学体育教学只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那往往使学生感到体育活动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选择爬杆、投篮比赛、小组接力等富有竞争和挑战的项目,既可以请动作完成标准、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的舞台,增强学习信心,也可以通过讲解方法、规则等内容,营造活跃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喜得收获。譬如,我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赛,如:运球PK赛、百米飞人跑、小篮球对抗赛、“小少林”展示活动等,通过比远、比高、比反应、比作风等,评选出“小飞人、”“跳远王”和“大力士”等体育小明星,进一步吸引更多学生的运动目光,迸发出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
当然,课堂中体育教师本身要有激情。教师的语言、示范动作、面部表情、哨声以及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处处都要体现出热情、健康向上的精神。当教师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出现在体育课堂中时,学生会感到情趣盎然,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音乐情境,美化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创设愉悦教学的氛围,以利学生在赏心悦目环境下参与参加体育活动。譬如,我在进行队列训练时,一边讲解示范,一边配以雄壮的《进行曲》,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不仅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而且减轻了学生运动的疲劳,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适度渗透游戏,增强互动乐趣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确保和发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譬如:我在投掷教学中,先让学生比赛射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进入了投掷训练。通过学生在玩中练、练中乐、乐中思、思中学,使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达到疲而不厌、累而想练的美妙境界。再如我在执教100米跑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到第一名的小组奖励他们一面竞赛小红旗,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100米跑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切身体验到参与之乐。
四、感化学生心灵,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师生之间感情是否融洽密切相关,当喜欢一个教师时,也往往喜欢这个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反之亦然。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化学生的心灵入手,千方百计地拉近师生的距离,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务必对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每个班上都会有少数的顽皮学生,他们或者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们一起学习和活动。面对这类情况,我们千万不能粗暴的批评,也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排斥他们,只有付出真诚的爱心,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适度的肯定和表扬,从而逐步扭转他们的落后面貌,使他们自觉融入集体之中。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快速跑”动作时,发现个别不愿意参加学习的学生,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呵斥等手段,而是结合小学生热衷于游戏的心理特点,组织同学们进行“十字接力跑”、“丢手绢游戏”等活动,使不愿意参加体育学习的学生也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并且逐步感悟了一个真谛:只有掌握正确的快速跑动作,才能起步快、跑得稳。可见,感化学生的心灵,能填平师生之间的沟壑,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对体育课程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注重画龙点睛,达到寓教于乐
一堂室外体育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感到筋疲力尽,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有效抑制高度兴奋的状态,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诸如在课结束时,可以采用闭目入静放松法,教师可提示学生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课中的大运动量训练恰似在大风大浪中航行的小船,而运动结束需要放松时,好像小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海港,没有一点浪,没有一丝风,寂静无限;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鸽子在空中翱翔,从而达到快速放松的目的。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学练五步曲 篇12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是中学阶段排球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运动技术。学生初学排球时会出现手型不正确、两臂不并拢、垫击面不平的错误动作, 从而导致垫球不稳的问题发生。具体表现为垫球前准备姿势不正确, 重心过高、过低, 或重心靠后;击球位置不正确, 全身用力不够协调等。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些方法, 通过练习不断提高垫球的动作技术, 为以后的排球比赛打下基础。
一、讲解示范
强化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 正确理解动作姿势,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看清垫球“插、夹、压、提、送”的动作要领。笔者一般采用正面示范 (让学生看清垫球手型的组成、垫击面、压腕和夹臂的动作) 和侧面示范 (帮助学生理解垫球中身体协调用力的顺序, 迎击来球, 使插、夹、压、提、送连贯完成, 灵活控制传球的方向) 。
二、徒手模仿
跟随着教师的动作模仿原地垫球动作, 提醒学生小臂要夹紧, 手臂要伸直, 垫击面要平整 (见图1) 。
三、辅助练习
垫击固定球:2名学生1组, 一名学生持球固定在对方小腹前, 另一名学生全身协调用力, 体会插、夹和抬臂的动作, 找到正确的击球位置 (见图2) 。
四、垫球游戏
1.自抛自垫接力赛:即第1名学生将球连续向上方垫球3次后, 传递给第2名学生, 第2名学生将球连续向上方垫球3次后, 传递给第3名学生, 以此类推, 看哪个小组垫球的次数多。
2.计时垫球赛:在规定的时间内, 自抛自垫计次数 (失误后可继续垫 ) , 要求垫出的球必须高于自己的头部。小组之间也可进行比赛, 看哪个组垫球次数最多 (见图3) 。
3.移动垫球比赛:抛球者为对方组长, 组员站在排球场3米线后对抛来的球进行合理判断, 并进行正面双手垫球, 过网算成功一次, 不过网或出界不计数 (见图4) 。
4.垫击抛球:小组组员围成一个圆圈, 组长站圈内, 将球依次抛给每一名组员, 组员采用原地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将球垫回, 既可采用一抛一垫, 也可以采用一抛多垫的方法进行抛垫球的练习 (见图5) 。
五、视频配合
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和教学录像配合教学。如采用先整体、后分解、再整体的方式, 拍摄学生不同时段的动作视频, 先放给学生观看, 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 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 笔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排球垫球的学习。他们能做到认真听讲、主动模仿、反复练习, 并乐意去掌握正确的正面双手垫球动作技术, 小组合作状态良好, 能充分感受体育运动乐趣和掌握运动技术所带来的自豪感。学生在练习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中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过程的教学, 学生在“自抛自垫”教学中, 完成垫球的次数明显增加, 显示他们基本掌握了比较规范的动作方法, 对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进入两人或多人对垫环节时, 学生的手臂在击球时抬的过高、接球不稳定、方向出现偏差, 以及不能快速移动并合理判断击球位置等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实战运用的效果。
【现代诗歌教学五步曲】推荐阅读:
现代诗歌教学08-15
现代诗歌教学体会06-27
中学现代诗歌教学07-25
古诗歌的现代教学10-23
现代诗歌教学例谈06-24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07-09
现代诗歌散文教学技巧10-20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10-27
现代诗歌:愚人07-04
《乡愁》现代诗歌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