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中心论文(共12篇)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1
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 金融对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劲力”表现得越来越显著。而金融中心的建立, 可以集聚大量的金融资本和各种金融要素, 并通过金融的集聚效应极大地带动该城市并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迅猛发展。在国内外, 凡市场经济有相当发展的国家或地区, 无不为把某一中心城市培育成国际或区域金融中心而不遗余力。那么, 何谓金融中心呢?本文拟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观角度, 对金融中心的含义和形成条件进行一定探索。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 国内对金融中心的界定尚不统一。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金融中心, 并通过对其特点的描述来进一步界定金融中心。概括起来大体上分为三大类:
1. 从资金枢纽角度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曾康霖教授和唐旭研究员
曾康霖认为, 当代所谓的金融中心就是融资枢纽, 是指那些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它通常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唐旭认为, 金融中心 (1996) 是资金流动的枢纽。既然是枢纽, 就意味, 金融中心所吸引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要为本区域使用, 而是通过该中心, 流向具有最佳使用效益的地方。
2.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洪葭管研究员、杨咸月博士、项俊波主任等
洪葭管认为, 金融中心 (1993, 2003) 是以巨量金融业务为其基础, 较强辐射作用为其基本特点。杨咸月认为, 金融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开放的金融市场。其最大功效表现在金融集聚辐射功能。项俊波认为, 金融中心是在一个特定城市和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积聚的市场。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但这种中介功能又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 它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场所, 是“中介的中介”。
3. 从金融活动或者金融机构等的集散地来定义金融中心, 如饶余庆教授、谢太峰教授、黄解宇博士等
饶余庆认为,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群集, 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的都市。何炘基认为 (1996) :金融中心是广泛的名称, 基本上为一高度集中金融中介服务的地方。在任何一个国际或地区, 必有地区间资金供求不平衡的情况。金融中心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平衡地区间的资金供求, 以及金融中心由资金剩余的地区吸取资金, 然后转贷于缺乏资金的地区。谢太峰认为,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活动密集的地方, 从现实中看, 这样的地方一般是城市。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大的一个资金交易集聚地。黄解宇和杨再斌认为,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集散地。倪鹏飞和孙承平认为 (2005)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 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中间和心脏带。拥有收集、交换、重组和解译信息的能力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
二、金融中心的功能观:金融中心的重新界定
上述学者关于金融中心描述的角度是不同的, 但都或明或暗的表达了一个关于金融中心共同的特征, 即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的聚集和辐射的地域, 金融中心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
因此, 从根本特征的角度老说, 金融中心就是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作用的地域, 一般来说, 这一地域表现为一中心城市。
这表明, 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地域的性概念, 是某地。和前面地域性概念的区别在于, 这里是从金融中心功能发挥的角度而非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的角度来界定这个地域的。二者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在于,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聚集是表象, 而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是本质, 二者是量性与质性的区别。如果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而没有发挥聚集和辐射功能, 该地不能称为金融中心。第二, 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当这个聚集过程达到一定量的积累的时候, 发生了质的变化, 该地发挥出了金融聚集和辐射的功能的时候, 该地区形成了金融中心。第三, 金融中心的半径的大小决定了金融聚集和辐射的区域大小, 这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层次。金融中心的半径越大, 金融中心的层次越高。
三、金融中心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 金融中心的功能
所谓的功能, 简单理解就是功效、效用、效应、效能或作用。金融中心的功能也就是金融中心的功效、效用、效应或做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或一种状态, 它会自动赐出一切可计量的与不可计量的、已知的与未知的影响因素, 它是扣除了一切成本、消耗、摩擦、不适应、不协调、不吻合、不耦合以后的“净剩余”、“净结果”, 因而具有很大的客观性。从而从金融中心功能的角度来研究金融中心需要的条件和建立金融中心的抓手具有优越性和准确性。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金融中心功能系统研究还没有成文, 但我国学者对于金融中心的功能的一词提出可以见于诸多报刊杂志、专著作品等多项研究成果, 其中对金融中心功能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如曾康霖教授 (2003) 概括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六大功能即融资功能;筹资功能;投资功能;交易功能;创新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胡坚认为 (1996) , 金融中心的最终功能是融资和贷款中心。何炘基认为 (1996) , 金融中心执行两个基本的功能:金融中介功能和年期转移功能。谢太峰认为 (2006) , 金融中心具有货币结算功能、筹资功能、投资功能、资产重组功能以及信息传递功能等。潘英丽认为 (2006) , 金融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平衡地区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供求。等等。这些理论概括, 表明了金融中心的某些具体功能,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重要意义, 是不可否认、不可排斥的。但是笔者认为在金融业有一定发展的、非金融中心的城市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也可以发挥这些金融功能。因此, 这些金融功能是金融中心与金融业有一定发展的非金融中心的城市的共有功能。如果金融中心的功能仅限于此, 那么金融中心与非金融中心的区别就模糊了。那么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非金融中心的功能的根本区别在哪?
本文认为, 金融中心功能与非金融中心功能根本区别在于, 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是金融聚集和辐射功能。无论是什么样层次的金融中心首先和都必须具备的就是聚集和辐射功能。如果没有聚集和辐射功能, 该中心城市发挥的只是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一般功能, 是非金融中心的都具有金融功能。因此, 一个地域或都市只有发挥金融的聚集和辐射的功能, 才能说它是一个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是基于金融资源聚集的基础上的, 而金融资源聚集的种类、规模决定了金融中心功能的种类。因而金融中心的功能是多层次的, 而且是可以分离的, 也就是说, 一个金融中心并非必须具有所有的金融中心的功能, 在具备了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基础上, 具备其中的某些功能也可以成为金融中心, 而金融中心的层次越高, 金融中心的功能就越多, 层次也越高。
其次, 金融聚集和辐射功能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 但并不是说金融中心的功能仅限于此, 也并非排斥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等所具有的功能, 而且恰恰相反, 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以及以后, 随着金融要素的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溢出效应, 原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金融功能发挥得更为充分, 作用的领域更为广阔, 发挥的水平会更高。而且金融要素聚集的规模越大、种类越齐全, 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也更为充分, 金融中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 金融中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
如果我们把金融中心比作人, 要发挥金融中心功能, 就必须有相应的“器官”和“部件”。
(1) 金融人才。纵观金融发展史, 每个时期一些杰出的金融人物对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开拓者, 是金融创新的主导者, 是金融信息的解译者, 是金融中心运行规则的制定、执行、监督和治理者, 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完善者。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的“大脑”——指挥机关。
(2) 资金。金融中心处理的是资金。流淌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的参与者中的就是资金, 这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所有的金融活动都是围绕者它而进行的。储蓄者与融资者, 投资者与投机者,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揣着自己的目标来处理资金, 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兼为经营、媒介、融通、承载资金而生。
(3) 中介、市场、工具。这些是资金的载体。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就像人体的骨骼构成了金融中心的框架, 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 就像人的手和脚, 带着资金, 在不同金融中心的参与者中流动。
(5) 规则。规则是规范着金融中心的运行秩序, 是金融中心功能发挥的基础。没有规则, 就像人体神经错乱一样, 人体会生病, 金融中心会混乱。这些规则包括机制、法规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
(5) 监督。金融监督是对金融中心各项规则运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是金融中心的“医生”,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得医治, 保证金融中心“肌体”的健康。
(6) 通讯网络。通讯网络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 对金融中心的“肌体”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金融系统来说, 电讯服务质量与可靠性变得越来越关键。电话与网络银行, 电话与网上交易的发展也充分显示金融市场开发、金融服务分销与金融交易效率的提高对电讯服务的依赖性。
(7) 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金融创新是金融中心变迁的力量源泉。金融创新, 断扩展和提金融中心的功能, 是金融中心永葆活力的法宝。与金融创新相伴而行的是风险, 加强风险管控则是金融创新的“护身符”。
(8) 环境。有的学者把它称为金融生态环境。它是金融中心形成和生长的外部环境。人体在适宜的生存环境生活总会感到舒畅, 金融中心的也同样如此。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金融要素的聚集与否。环境很差, 金融要素无法聚集, 更谈不上金融辐射, 也就不会形成金融中心。良好的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理的、历史的等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是政府的态度、执政能力和水平, 社会诚信状况, 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等。
上述八大要素彼此交织, 共同作用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 决定着金融中心功能发挥效果, 决定着金融中心的兴盛与衰亡。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刘锡良等:世界各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特征及条件[J].金融研究, 1995 (11)
[2]唐旭: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J].城市金融论坛, 1996 (7)
[3]洪葭管:20世纪的上海金融[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4]杨咸月:城市群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组合[J], 上海经济研究, 2005 (1)
[5]项俊波: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
[6]饶余庆:走向未来的香港金融[M].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 1993年
[7]陆红军:首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论文集[C].百家出版社, 1996年
[8]谢太峰等:国际金融中心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9]白钦先:论金融功能研究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 2006 (7)
[10]曾康霖: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 2003年 (6)
[11]胡坚: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J].经济科学, 1995 (2)
[12]潘英丽:上海: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J].西部论丛, 2006 (11)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2
为正确、高效处臵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数据报送环节面临的突发事件,提高应对数据报送风险的能力,保证金融统计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运行,依照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风险应对机制适用范围,根据自身情况及面临的风险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数据报送风险应急工作小组,由XXX行长任组长,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信息科技部、各支行主管副行长及其他涉及数据报送的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具体工作。
二、风险应对机制方案
(一)金融统计制度变更的处理机制
对于统计制度变更引起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变化,在接到正式通知后及时传达给各支行和相关部门。
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相关人员配合,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指标的修改及测试。
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如人行接口程序发生变化时,要求系统开发商在2个工作日内到达,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发,保证与人行系统同步,及时按新口径进行统计,确保统计数据按时报送。
(二)数据处臵程序故障的处理机制
对于统计数据处理程序故障,视情况及时应对。我行统计数据处理程序采用BS架构模式,如出现故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前端应用程序出现故障,导致业务人员无法登陆生 成报送打包文件时,报送数据不会丢失,科技部门可在10分钟之内重新搭建前端环境,确保不会影响到报送业务的正常处理。
(2)数据库端出现故障,导致报送数据无法生成时,科技 部门可手动执行程序生成报送数据,整个生成数据的过程所需时间在1小时之内,确保不会影响数据报送。(3)装载数据库的pc-server机器出现软件或硬件故 障,导致报送数据无法正常生成时,可启用备用设备。备用设备的软件环境与正式运行环境完全一致,可在最多1个工作日内采集完成所需所有数据,保证报送程序正常工作。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视故障严重程度,最多在5个工作日内会完全恢复至原状态。
(三)人员的配臵机制
对于人员配臵方面,实施AB岗制度,确保不因人的因素影响数据报送工作。
所有统计岗位都设立AB岗模式,以A岗为主,B岗为辅,若A岗人员离岗时,会及时移交给B岗人员。系统维护上也配备两名技术人员。
如统计人员更换,要求前任统计人员做好统计资料的交接,负责新任统计人员的培训,并指导一至二个报送周期后方可离岗。
(四)报送及时性的保障机制
统计部门与其他报送数据的部门保持联系,制订明确的数据上报时间,要求各数据报送部门按时报送。
对基层机构数据报送工作纳入内控考核,出现迟报、漏报和误报现象及时纠正,视情节给予内控扣分。
(五)数据更新的保障机制
现行机制下,我行金融统计报送系统与核心系统的基础数据是同步的,当本机构下设机构、部门发生变更时,金融报送数据系统会在次日采集核心变化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应更新。
统计部门人员要在发生变更的次日进行数据测试,确保数据更新的及时和完整。
(六)报文报送途径的应急机制
一旦发生我行与人行数据接收系统无法链接时,数据报送管理员可下载打包好的报送数据到存储介质人工报送至市人民银行。
(七)计算机病毒的防控机制 服务器已安装企业版杀毒软件与防火墙,杀毒软件能够实时监控自动杀毒,对病毒进行防控。
遇到无法查杀病毒,导致报送数据的机器无法使用的最坏情况,则启用备用服务器重新生成报送数据,生成数据过程所花费时间在1个工作日之内。
(八)不可抗力的应急机制
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将启动特殊情况处理方案,导致主服务器及备用服务器硬件设备损坏,无法产生报送数据时,科技部门会取定期异地备份的数据库数据,在5个工作日内重新搭建报送环境,确保完成报送工作。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3
金融改革重点:发展民间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截至2011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家,注册资金2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中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60%以上,GDP7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以上,解决新增就业人口90%以上。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省中小企业超过130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5%以上,从业人员441.6万人,占全省企业职工的75%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以上,占GDP43%以上。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这又是中国金融运行体制和机制缺陷造成的。
(1)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不合理。在中国,规模以下小企业的90%、小微企业的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70%的中型、小型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甚至通过高利贷方式融资。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利润率的大幅下降,中国民营企业利润总和不如一个中石化公司。
(2)国有资本对金融業的高度垄断,银行的发展势态猛涨,但缺乏创新和特色。银行的服务对象偏重于国企、央企、大项目及政府要求银行支持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银行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贷款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
(3)银行业近年“暴利”的原因在于新增资产过猛,而10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主要是为了配合政府救市,投放到固定资产领域。而这些新增贷款的资产质量却是银行业今后的最大问题。银行的误区在于“迷信”固定资产抵押能够抗衡事后危机,因为银行的压力测试不可能解决抵御资产失去流动性后给银行健康运行造成的巨大压力,所以银行“繁荣”的表象后面隐含着资产质量下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民营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因缺乏资金而增长下滑,必然引起经济的下滑,资产缩水。
(4)金融结构不合理。中国金融业主要是两大块,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2011年盈利10412亿,资本市场全行业亏损。股票市场不景气,股票发行、交易、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理财等所有证券市场全行业亏损。资本市场亏损,核心原因是企业负债率太高,无法获取利润。继而,投资者不看好股市致经济下滑。
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助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设立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股权投资基金,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民间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通过金融改革推动民间金融由无序走向规模,从地下走向阳光。同时加快针对目前已发生的民间借贷行为,建立合理的退出和转型机制来进行引导,不断扩展抵押品、质押品等形式来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建立健康合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1)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是云南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需要。如何才能拓宽融资渠道呢?首先要放松、放宽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审批条件和额度限制。在有条件的县、乡、镇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新型的农业村镇银行、新型的工业园区银行。这些银行可以由民营企业控股,银行参股。
所谓农业村镇银行,是建设以农产品公司为龙头的、以集体种植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村镇银行,对农产品公司和农户进行对口扶持。如在弥勒县设立农业村镇银行,可由“云南红酒业集团”作为村镇银行大股东,对种植葡萄的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收获的葡萄偿还银行贷款。将过去由公司出资金、出技术等扶持农户的种植模式转变为“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商业借贷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的种植行业进行规模化扶持,可推广至咖啡、柠檬、烟草、蔬菜、花卉等不同的种植区域。这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必然会对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所谓新型园区工业银行,就是要改变以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招商的模式变为“资本招商”。资本招商是美国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模式。为此,建立以承接高新技术转移、提升产业升级为目的、服务园区企业为宗旨的园区银行,为今后云南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引擎。以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前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企业现有资产状况为依据,以“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公司+银行债权融资”等一系列的投融资方式,为园区新兴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扶持更多的创业者到园区创业发展,形成真正的园区孵化器,培育千千万万个小企业成长壮大,这也应是园区工业银行的宗旨。
(2)试点建设云南资本市场。国务院关于“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为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也为云南的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几千亿资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资本市场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资本市场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可以试点搞一个民间的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对政府而言,云南中小企业股份制公司交易市场的建立,既可以为云南企业拟在沪、深两地甚至境外上市企业进行上市前的项目优选、孵化和培育工作,从而极大地帮助和推动更多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企业。对企业而言,尽管是在云南省中小企业股票交易市场挂牌,也会对企业上市前理清产权关系,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活动,确立市场位置等前期的上市培育、孵化工作。对投资公司而言,不仅是一个投资交流平台、引资平台,更是一个股权交易平台。任何小企业想获得、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者,都可以到中小企业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股权交易平台建设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又要具有本土特色,并且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开始设计平台时,优先提出并完成交易平台的顶层设计。
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交易市场,必须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专业机构及专业人才,包括设立保荐商制度,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为进场交易的企业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和保荐意见书。设立做市商,为进场交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双向报价做市服务。设立专业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省内外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其他交易市场的上市公司及企业、财团等都可以参与投资。
推进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推进金融创新,是建立健全云南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的动力和保障。(1)推进制度创新。云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增强金融创新意识,改革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内部业务处理和风险管理流程,完善创新的组织管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地方产业特点制定有特色的金融创新规划和目标。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配套;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争取总行支持,推进制度创新,在引入更多贴近本地市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新业务在云南先行试点的同时,提升再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2)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快经营方式转型,一方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改进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探索多种保证方式的信贷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缓解城乡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着力推进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创新,拓宽筹资渠道。(3)推进服务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不断优化银行业务处理和审批管理流程,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延伸金融服务网络,扩大金融辐射半径,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云南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监管部门要当好政银企协作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推动地方政府在信用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金融业支持云南开放开发营造一个高效率的行政环境、严格公正执法的法制环境和诚信履约的信用环境。
金融数据中心建设走向 篇4
在金融服务方面, 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已经显现, 个性化、差异化、细分市场等词汇频繁地被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提及, 甚至上升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
所谓顺势者昌, 逆势者亡。社会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金融机构唯有积极应对, 才能成为“识时务”的“俊杰”。
面对这种变化, 金融机构的科技体系调整势在必行, 其中作为金融机构“大脑”的数据中心建设走向尤为值得关注。
从“百花齐放”式的分散建设到“九九归一”式的大集中建设, 国内金融机构 (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 的数据中心建设真应了“分久必合”的千古名言。如今, 人们关注的, 是“合久必分”什么时候到来。
最近, 在与一些银行科技人员交流时, 笔者发现, 他们普遍不再像以前那样“迷信”总行级的集中式数据中心, 也不再“鞭挞”分支机构的数据中心了。相反, 他们现在更加关注的是省级分行的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大集中以来, 大中型金融机构一直致力于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目前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 基本实现了“两地三中心”, 但其分支机构 (省级分行) 的数据中心多为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建的, 设备严重老化、技术落后、空间紧张, 急需改造。
更重要的是, 大集中模式对分支机构灵活性的“伤害”变得越来越严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往往要求金融机构对市场保持敏锐的触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这些都有赖于各分支机构对地方个性需求的把握和特色产品的设计, 以及快速地将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并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进。显然, 在满足共性需求方面无往而不利的大集中模式, 面对个性化、地方化的需求时, 显得太“笨拙”了。
从国外银行“分散—集中—分散”的发展轨迹来看, 集中也应该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从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中, 大型金融机构应该能够感受到灵活的重要性。目前, 银行的管理层正在深入思考如何平衡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以推动银行科技体系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集中的高效性和分散的灵活性。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5
2011-05-31 14:25 考研论坛 yuancy【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金融中心复试分为 笔试和面试,面试又分为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初试成绩占70% 复试笔试面试占30%,影响最后排名的关键是初试分数,其次应该是复试笔试,再次是专业面试,最后是英语面试。
复试用书:《货币金融学》(财大版)及配套的习题集(这个很重要,它有助于笔试和专业面试)《国际金融》 《财务管理》
至于官方公布的复试参考书籍 博迪的金融学 和 王松奇的金融学 那都是浮云啊浮云。博迪的金融学需要看的就是公司金融这部分了。王松奇的书据说是完全没有看的必要。我复试前我仔细研究了下,决定多看几遍货币金融学,一是因为我专业课考分太低,而是我根据之前网上的2篇复试资料发现专业面试里面好像有不少货金的题目。博迪的金融学我只看了2天就上阵了。事实证明我的方向是正确的。之前最为担心的专业面试得分还挺高的。
笔试:前50分是 全英文的。包括判断,单选和翻译。你需要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一定要看下金融英语的教材。还有这50分里面考了很多财务管理里面有关公司理财(或者说是公司金融)的内容,比如净现值,股价计算等等,虽然考的很基础,但是你如果没有复习到的话,保管你一个头两个大。
后面50分是简答和分析。3个大题里面有2个是当年的热点问题。可以提前准备下,今年考的是从三方面谈谈股指期货的上市的意义,还有银行的分类,还有一个是宏观政策要慎用现在都喜欢局部微调这是为什么(哎呀,最后这个题实在记不清楚了)。
专业面试:抽2道专业题。我抽到的有一道是《货币金融学》上面的,而且非常简单,汇率的划分。人品不错,桌子上摆放着已经抽出来的题目,我瞄了下,还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概念和他们的区别等等题目。这本书我可是老老实实的看了4遍滴,所以回答的比较流畅。还有一个是需要开放性论述的那种,我回答的不怎么好。后来与一同面试的同学交流,还有的同学抽到了关于国际金融的题。抽题回答完毕之后,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比如你的专业)以及你回答的内容提问。后来跟一道面试的同学交流了下发现会针对各自的本科专业会提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这个一定要注意,因为我面试时候本专业问题问了至少3个,面试一半的时间在谈我对本专业的认识。
逐梦金融中心 篇6
《支点》记者 方迎定
“真的是困难啊!先说要20万元,讲到了10万元,甚至不要钱,企业还是不想上四板,很多中介费都是我们在垫。”
曹治元在向“总设计师”——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永刚教授汇报工作时,不停地吐槽。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半年的投资公司总经理,曹治元的主要业务就是寻找愿意上四板的中小企业。
所谓“四板”,也即区域性柜台市场,是各类中小微企业的股权托管、股权交易和股权融资平台,其准入门槛低于“新三板”(即全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系统)。
去年11月,湖北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通过了国务院清理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验收,并正式启动。
太阳毒辣的盛夏,曹治元却长时间往返于通山——这是湖北有名的贫困山区县。按“总设计师”的思路,迅速在通山县推到10家企业上四板,形成“通山板块”效应,进而影响至全省县(市),最后在全国建成湖北的新四板市场。
新一轮资本市场浪潮已汹涌扑来!
“草根市场”风起云涌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被龚波形容为“草根市场”。身为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曾经在湖北证券(现长江证券)沉浸多年。
截至今年9月13日,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股权挂牌企业为67家,挂牌总股本17.35亿股,总市值121.45亿元;中心已托管登记各类未上市企业259家,托管总股本131.66亿股。
这个量对龚波来说,不足以挂齿。湖北省46万家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规模企业也有1100多家。“这个市场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或者说企业的需求非常大,远远没有满足。”
然而,市场开拓并非易事。曹治元在通山县的工作并不顺利,虽与6家小企业签订了合同,短时间内再找到4家有些困难。
“有一家是养猪的。有10万头生猪,猪肉特别香,在通山都供不应求。但为了说服这家企业,要和18个股东一一商量,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曹治元说,尽管通山县有普遍的融资需求,但小企业对资本市场没有认识。
另外,麻烦的是,企业普遍有三四套账,财务不规范。还有的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股权有重大纠纷,股权架构混乱。若上四板需规范财务,他们不愿意补税。公司内部治理需要时间。
盈科武汉律所律师刘艾舟在某县推广新四板工作时吃了闭门羹。“一听说是挂牌上市,以前办手续时说可以的,现在却说不行,不盖章。”
困难还不止这些。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热潮。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国范围内已完成注册的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有22家,涉及19个省(市),还有7个省(市)正在筹建,部分省内还不止1家。
“各地一哄而上,各自为政,互相防范,虎视眈眈。”龚波说,依中国证监会制定的相关规则,区域性市场原则上不得跨区域开展挂牌业务,但仍有外地市场来湖北抢企业。
“他们下很大功夫去湖北的二、三线城市攻地方政府的‘堡垒’,招聘武汉当地的毕业生或本地人才开拓市场。”那一段时间,龚波感觉兵临城下,他形容区域股权市场的这种无序竞争为“春秋战国时代,风起云涌”。
此外,新三板扩容,无疑对区域股权市场形成挤压。去年8月3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外通报国务院批准的“新三板”扩大试点方案有关情况。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首批扩大试点的3个园区之一。
但至今,市场各方普遍认为,由于新三板和四板还没有明晰的市场边界,新三板一出现就表现得比较强势,发展态势也很迅猛,无暇顾及区域性市场的发展空间及其所在地政府的感受。
“新三板如果不在股本规模及销售额、利润指标、成长性等业绩指标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一旦向全国扩容,势必形成千军万马挤一座新的“独木桥”的局面,形成新的、更大的‘堰塞湖’。”龚波对此表示担忧。
筹划资本特区
筹划资本特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是龚波、叶永刚以及湖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美频等人共同的梦想。
早在2007年,湖北省政府向国务院转呈《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非上市公司股票柜台交易试点问题的请示》。对此,证监会当年4月复函:“予以认真考虑”。
次年7月,作为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叶永刚向省政府建言 “以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尽快构建我省未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流通市场”。
经过近两年前期准备,省政府金融办组织拟定了《湖北省未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定位为湖北省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2011年,全国有5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金融中心呢,一个国家最多一个金融中心。”龚波在当年的一次武汉市党外民主人士双月座谈会上建言,武汉需另辟蹊径,走要素资本市场。
要素资本市场即着力建设以股权托管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和碳交易等金融市场为主、其他市场功能逐步跟进的特色型金融中心,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的集聚与配置,取得金融资源和交易品种的定价权、交易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权,从而确立武汉在中部乃至全国的金融中心地位。
“材料写上去后,时任武汉市委统战部部长贾耀斌批送市委常委,两个月后,由市长唐良智提出,光谷广场改为资本市场,又过了3个月,中国武汉光谷标志性建筑更名揭牌为资本大厦。”龚波回忆。
2011年4月,刘美频带领国资委、市政府金融办、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光谷联交所一行,赴重庆市学习考察金融改革发展以及了解设立金融资产交易所经验。
nlc202309020046
2011年6月22日,武汉市政府发文《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打造资本特区的意见》,决定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打造资本特区,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东方芝加哥”往事
叶永刚有很多头衔,但唯有一个头衔颇具江湖气息——“湖北省金融规划总设计师”,简称“总设计师”。
1996年至1997年,叶永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修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回国后,他将金融工程专业带回武汉大学,并成为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创始人。
十多年来,叶永刚一天到晚挖空心思,就是想如何在实践中推动金融工程学科的应用。
“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在湖北省做一批新的区域金融工程,建立武汉金融中心,把金融工程做成全国样板。”他说。
武汉金融业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辉煌的一页。
1861年后,先后来自英、法、德、意、比、俄、日、美等国银行来汉开设分行,合资银行近30家。
1916年,汉口开设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之后证券交易所(行)发展到15家,并成立了证券业公会。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资金拆借市场、国内汇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经营股票债券的证券市场均具有相当规模。
当时由于金融业发达,汉口一度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江汉路也被誉为“汉口华尔街”。汉口作为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齐名。
改革开放后,武汉金融业发展迅速。但在1980年代初,武汉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第一次浪潮中失去了机会。
“当初武汉市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一度紧紧排在深圳、上海之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以场内交易市场或说交易所为代表的改革,深圳、上海抓住了机会。”叶永刚曾亲身经历了武汉的这次改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在深圳、上海建设证券交易所而武汉申请设立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无果后,武汉在全国的金融地位江河日下。
2010年前后,全国迎来一次以筹建场外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发展浪潮,叶永刚称之为第二次浪潮。
“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是金融发展的两条线。再加上互联网、通讯和计算机的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潮流。很多领域的场外交易量比场内大得多,比如说外汇,同业交易。”叶永刚说,当时各省均提出了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的已悄悄布局。
为了抓住第二次潮流,叶永刚亲自给湖北省委书记、省委省政府、市委“上折子”。他的想法得到了省、市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2010年底前后,湖北省请来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省领导及政府金融办主任刘美频向郭树清作了系统汇报。
2011年8月30日,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由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同年11月17日揭牌运行。
区域金融新愿景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武汉经济的发展,武汉金融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叶永刚称之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湖北省金融市场欠发达有历史的原因。解放前,武汉金融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北岸江汉路租借区;解放后,武汉市把金融交易市场规划在建设大道;改革开放后,湖北省把金融市场建设重点放在了武昌中北路、中南路;近些年,省、市政府又集中金融资源支持光谷建设。
“结合历史和现实,我们现在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建设大道、中南路、中北路、光谷形成一个金融长廊,变成一个中轴。在这个中轴里,光谷重在做科技金融与后台服务,中北路、中南路侧重做投资市场与金融管理,汉口做货币市场与金融机构,把这三个地方串起,形成武汉金融的核心区域。”叶永刚说。
依据他的设计,以核心区域为中轴的金融体系将与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区域经济对接,在任何一个行政区域均以产业金融工程和区域金融工程作为它的支撑。这样,湖北省就构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金融中心,并向外省扩散。使它真正发生支点的作用。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讲了40分钟的话,其中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说,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中部崛起的支点如何构建,一定要有辐射低的金融要素市场,所谓的支点就是能撑得起来,要有具备辐射作用的平台,并且辐射的能量、范围要能走出湖北。”龚波说。
在叶永刚看来,湖北金融抢占制高点,需要三大支柱。首先,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将现有的做强做大,做成全国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其次是产业金融工程,即利用现行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场内市场以及充分利用现在的国内、国外的所有金融资源来支持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是区域金融工程,即使用金融手段帮助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怎么去抢占第三次浪潮的先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就是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他说。(支点杂志2013年10月刊)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7
Juniper正是一家逐渐将业务范围从运营商级市场向企业级市场扩展的厂商, 近年来Juniper在金融领域斩获丰厚, 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光大银行等都是Juniper的客户。
Juniper金融服务团队首席架构师Andrew Bach分析, 与运营商客户不同, 金融客户有着许多独特的要求, 比如要求交易平台有非常高的网络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能, 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Andrew Bach认为, 在上述所有要求中, 降低网络时延至关重要。因为金融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每一笔交易是赔本还是赚钱就在一线之间, 为了保证用户能够在自己期望的时点交易, 金融系统就需要将系统时延缩减到最短, 以快速传递用户资料, 及时响应交易指令。此外, 能够提高金融系统效率也是客户所看重的因素。金融系统尤其是证券交易系统每天都需要处理海量交易信息, 即使在同一个时间点, 也往往会有多笔交易需要同步处理, 这就要求系统具有组播功能, 并能充分提高系统效率。
目前,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小型交易所及经纪公司不断出现, 对传统的交易所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想保持市场地位, 传统的交易所就需要在提高效率、简化网络、降低成本上多下功夫, 因此简化网络成为了金融行业数据中心的惟一选择。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8
同时, 在50174标准的附录中, 对于A级数据中心标准推荐“宜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这一点推荐, 已使我们看到对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管理, 智能化管理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 在金融类数据中心已经采用了实时智能管理系统, 对其基础设施进行了智能化管理。本文对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实践中的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分析, 希望能够使读者对实时智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流程管理中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有更深的了解, 进而通过多个视角, 全面地理解智能化管理系统, 并能够使智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的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问题去展开探讨:第一, 为什么标准会在A级数据中心推荐采用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第二, 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的既有实践是怎样的?第三, 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管理中到底有哪些特别的功用?
目前, 对于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已经有不少文章做了介绍, 但是对于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是怎样的却很少有介绍。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金融数据中心的特点及其在管理上的一般流程, 进而理解为什么标准会推荐在这类数据中心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需要说明的是, 以下的一些总结和图表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 而是笔者根据金融数据中心的一般经验得出的。
一、金融数据中心该如何应付管理挑战
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既有普遍性, 又同时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一般来讲, 金融数据中心是长期发展的, 这就导致其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由于这种不确定性, 从运维管理的角度看, 如何通过高效能的管理达到高级别的服务等级, 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 金融数据中心的特点
1. 金融数据中心经过长期建设发展, 运维管理, 规模日渐庞大。
2. 金融数据中心各种硬件设备种类非常齐全, 且不断增加。
3. 金融数据中心各种类型的应用特别繁多、复杂, 时有变化。
金融数据中心一般是在不断建设、发展和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平台设备, 同时也建立了基于不同平台的各种应用系统。这些异构的、复杂的、多样的系统, 对于运维人员来说, 一直存在管理、安全、兼容性等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这也是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管理特别需要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金融数据中心管理的一般流程
金融数据中心在长期的运维管理中, 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架构和流程。图1是一个简单的金融数据中心管理架构示意图, 该架构可供大家参考。
从金融数据中心运维的角度来看, 有一些管理功能团队是必不可少的, 如维护支撑团队、网络团队、主机团队、平台运维团队、安全审计团队等。当然还有更细的划分, 本文不作讨论。
通过管理运维架构明确职能划分, 进而建立起标准的管理运维工作流程和应急工作流程。那么,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管理好数据中心呢?目前一般以ISO20000标准为框架, 建立符合ITIL“最佳实践”的IT服务管理体系, 即通过将技术、流程、人员三者的整合, 以对外提供高效的数据中心服务。一般金融数据中心的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目前常见的数据中心流程化的操作中, 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这一部分存在一些问题, 并存在着潜在的风险隐患。这些问题为:对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管理运维, 还没有一个适用的标准, 特别是布线管理;大家均意识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但是在建设初期很难考虑到后期的发展变化, 而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在建成几年内都会有一次较大的变更。这种变更带来的管理压力非常大, 尤其是布线管理。
如上所述, 金融数据中心的大规模、集中化、复杂化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的管理挑战。
二、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 大家对金融数据中心管理上所要面对的挑战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需要了解的是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面对这种管理挑战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一般来讲, 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 我们认为“综合布线智能管理系统工作在物理层, 而通常网管软件工作在网络层, 它能告诉网管员逻辑链路的故障, 但不能告诉网管员物理故障的位置, 这一点恰恰是智能布线系统的功能之一, 智能布线系统能够实时、准确、方便地提供布线系统端到端的链路连接, 并且实时监控其状态, 并将所有的信息文档自动更新、记录到数据库中, 降低操作复杂性, 提高管理效能。”
针对如上的理解,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 在数据中心中这些功能可能并不一定有用, 如果确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数据中心要采用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对如上理解作一个分析。应该说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 因为实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 其主要理念是:“可视+知识+控制”:“可视”即通过软硬件结合布线系统建立可视的基础架构管理系统;“知识”即由于可以直观地看到, 就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建立基础架构的整体概念;“控制”即由于有了完整的基础架构的概念, 则进而通过流程化的操作, 避免人为的失误, 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效能, 为前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最终达到降低管理运行成本的目标。
针对数据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相关软件系统, 但一般都是针对数据中心的多厂商设备平台而言, 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使得运维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审计、保障安全等。而“实时智能化管理系统”主要的不同是:首先是基于智能化配线架软硬件平台的建立, 其次通过软硬件系统的交互提供了一套实时的物理层基础设施的可视管理工具, 最后基于以上两点建立了一套物理层基础设施管理流程 (电子工作单系统) 。这是实时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根本不同之处。表1列出了纯软件和软硬件平台的管理功能上的差别。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 同样是工作单流程, 均是通过软件手工建立, 但由于智能化管理系统有硬件平台配合, 使得电子工作单执行操作, 可以由智能化硬件平台的操作导航, 并且有完整计划和非计划的操作记录, 这使得基于电子工作单的管理可以很好地整合到流程化的管理中, 这一点是纯软件系统所无法实现的。
三、智能化配线管理系统的流程整合
第一步, 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定义。一般涉及到4类人员:网络工程师、网络主管、现场操作员和IT审计人员。
第二步, 进入流程化操作, 如图3所示。
第三步, 流程化操作以后, 可以从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中获得所需信息和报告的相关人员 (见表2所列) 。从表2可看出, 许多功能和信息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的, 使其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复杂表格管理变为直观数据库管理, 从非计划操作变为计划操作。
四、实时智能布线管理系统的功能
除上述功能之外, 目前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结合了电子配线架系统, 也同时提供了许多专门针对数据中心的管理功能。
(一) 服务器部署功能
即对于数据中心常用的服务器, 系统建立模板, 在通过电子工作单和服务提供的功能, 使得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部署时, 变得直观、可视且方便、简单。
(二) 机柜容量管理
这个功能可以让管理人员管理到数据中心的每一个机柜的安装空间容量和电源容量。这样, 在服务器部署时, 可以即时判断可用的机柜和最佳部署位置。还有许多在数据中心管理上的高级功能, 由于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所以不再赘述。
五、结束语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9
发展民间金融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发展, 国家对小额贷款等类金融行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从“开口子”允许试点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时期, 引导和促进其规范发展;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积极鼓励,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次发文, 明确提出扩大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迎来了机遇。可以说, 当前发展民间金融不仅宏观形势有需要, 而且微观经济有需求, 是大势所趋。一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转型升级需要金融先行。民营资本是我国当前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 民间金融使民营资本具备了金融的服务功能和放大效应, 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上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也能更好地支持优势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民营资本多、投资难, 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 其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民间金融则以其自身具备的“个头小、链条短、反应快、机制活”等特性, 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 既能解决现存“小银行、社区银行少”的金融结构缺失, 也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小微企业服务金融不足”金融服务偏差, 从而实现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三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优秀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 也是超大超强企业云集的产业, 全球500强企业30%是金融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培育和成长了一大批实力强、有影响的优秀民营企业, 不少企业通过“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这些企业希望能进入金融行业, 抓住未来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金融的力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跻身成为全国甚至全球一流的企业集团。
广州发展民间金融的大胆探索
广东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省, 目前省民营经济单位突破500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25.62万户, 个体工商户361.91万户。2012年, 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9万亿元, 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1.4%,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9%。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既有千年商都的深厚积淀, 又得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机遇, 使得广州的民间资本显得相当厚实和活跃。发展民间金融, 对于广州而言, 既是广州金融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也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方向。
近年来, 广州的民间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作用日益显现, 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设立了全国首个民间金融集聚区——广州民间金融街。民间金融街从2012年初开始规划, 经过一期、二期的建设, 截至目前, 金融街入驻机构达到了102家, 其中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为民间融资服务的相关机构的聚集为主, 累计提供融资服务超100亿元, 实现税收超1亿元。初步形成了类金融机构聚集功能, 成为广州老城区旧城改造的典范和区域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代表, 激活了民间资本, 满足了众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探索了民间金融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服务功能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民间金融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形成了民间融资的“广州价格”。通过广州民间金融街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价格的编制和发布机制, 形成民间融资的广州指导价格, 并每日对外及时及实对外发布, 有效引导了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 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三是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设立5家村镇银行, 发起设立珠江人寿等保险公司、50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400多家创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和近百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广州发展民间金融大有可为
未来十年是人民币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时期, 也是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重要阶段, 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间金融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广州要抓着这一历史机遇, 进一步开拓创新, 在发展民间金融上力争大有可为。
(一) 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拓宽发展民间金融的通道。一是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 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市场活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在广州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民营金融租赁公司、民营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三是创新发展, 拓宽民资进入金融业的领域和空间。通过制度创新, 支持民资设立小额再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组织。
(二) 突出重点, 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优秀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 可以更有效地防控风险, 同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应优先支持在行业内领先、信誉度高、有实体经济支持的民企更多地进入金融领域, 培育若干个全国领先的民营金融投资和服务集团, 打造广州发展民营金融的骨干品牌。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10
近年来, 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 厦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把握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改革创新, 大力建设厦金两岸区域性服务中心, 不断拓展两岸金融合作新渠道, 创新成果日益凸显, 两岸区域性服务的中心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努力创建厦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区。
1. 优化机制, 进一步明确金融管理职责
为统筹谋划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原市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发改委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职能有效整合, 新组建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明确职责范围。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大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 出台政策, 聚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
近年来, 厦门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厦门市经济特区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条例》等, 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总行政策扶持, 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 培育市场, 快速壮大新兴金融业态
至今, 全市已经拥有互联网金融60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0多家、私募机构150多家, 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300多家。协助配合人民币清算行清算, 完成49.3亿元人民币铺底资金额度核定工作, 增加铺底资金总额度100亿元, 支持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开启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 推进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清算, 办理现钞调运124批次达46.56亿元。推动两岸证券投融资, 开立外汇QFII托管账户。推动两岸股权投融资, 筹建厦门片区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出台资集团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等两岸特色金融产品。
4. 强化指导, 快速推动两岸金融合作
厦门市一行三局强化金融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协调预警机制,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发展氛围, 稳定金融发展环境, 开启两岸金融深度合作。实施厦台两岸人民币现钞调运办法, 启动厦金“两门”金融创新合作。大陆两岸特色金融机构集聚厦门, 在厦设立“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和“离岸银行业务分中心”。构建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平台, 积极主办海峡金融论坛, 论坛已成为两岸金融政策发布平台、同业交流平台和业务合作平台。
二、亟待解决存在深层次问题, 促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再破坚冰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传统银行业乱收费等方面的保守诟病尤为凸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于去除, 抵押物不足贷不到款、利率过高, 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业务流程多, 现代金融服务改善民生水平仍有待提升。
2. 跨国企业集团难于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投资便利化程度不高, 主体境外融资受限, 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困难, 流程繁琐, 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难于实施。
3. 金融创新和两岸金融合作推进缓慢, 金改30条虽已出台, 但一系列细则仍未明确, 厦门自贸试验片区的金融改革再破冰之旅仍需继续启航。
三、继续探索推进金融创新,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
2015年, 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重点突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成立。对此, 金融市场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厦门市中心支行将立足对台区域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动对台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强自贸区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和项目储备, 助推两岸金融服务业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创新深度合作, 确保自贸区金融改革高效、快速推进, 开启大力推动对台金融合作创新新篇章, 为自贸区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1. 要充分体现“两个特色”, 即: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和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两个特色”。
要充分发挥厦门片区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创新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 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完善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厦台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大力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积极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2. 要确实做到“六个新突破”, 即:
一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新突破。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服务, 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开辟企业人民币自主境外借款新渠道, 扶持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向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使用, 支持跨国公司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鼓励跨国公司在厦建立运营中心, 支持跨境人民币投资基金建立和跨境人民币双向投资业务开展, 发挥资金的集聚优势,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个人开展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 促使个体经济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和自由度。主要创新点:一是创新性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二是突破区内主体境外融资限制,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实现新突破。突出简化外汇业务流程, 确实减少外汇管理行政审批手续, 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大幅度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 使企业境内外投融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张。企业外债资金可以意愿结汇,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门槛更低, 提升跨国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推动厦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促进总部经济集聚;拓宽金融机构外汇交易业务服务范围,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主要创新点:一是在自贸区内可兑换限额内资本项目, 探索境内个人跨境投资新路径, 实现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二是实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 更加便利高效地开展境外投融资活动。
三是创新拓宽金融领域服务实现新突破。提高现代金融服务能力, 有效改善民生。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 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和互联网支付业务,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业务, 支持金融机构与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电商跨境本外币支付结算服务;创建金融电路卡“一卡通”示范区, 加大移动金融在自贸区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主要创新点:一是扶持自贸区内符合条件企业依法申请互联网支付业务;二是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实施跨境本外币结算业务;三是创建金融“一卡通”示范区, 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 将金融创新工作打造成厦门自贸片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四是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简政放权, 推进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 简化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结算业务流程;探索主体监管责任, 使得监管体系更加透明、规范、便利、高效, 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创新联合监管机制, 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助推自贸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试验田”, 示范带动和服务全国金融创新。
五是两岸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准许境外企业和个人开设新台币账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和台湾金融机构之间开设新台币同业往来账户结算业务和自贸区内区域性银行间市场交易, 促进两岸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推动两岸金融密切合作发展。完善两岸金融同业定期会晤机制, 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
六是建设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新突破。制定符合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要求的长远规划, 构建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联动机制体制, 推动厦台两岸金融合作创新先行先试, 同步发展, 发挥好自贸区对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的联动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努力实现立足“闽三角”, 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 充分发挥厦门战略支点作用, 共同开辟两岸发展共赢的新篇章。
摘要: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积极探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金融改革综合创新, 是建设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心任务和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从厦门市金融管理的现状出发,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进一步研究提出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步伐, 打造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西部是否需要金融中心 篇11
重庆和成都,都公开提出要建立“西部金融中心”。至今,成渝两地已经各自举办多届以金融为主题的论坛,但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的官员学者,在发表演讲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回避提及另一个城市。
听众如果单独参加其中_地的论坛,往往为其宏伟蓝图所感染,进而误认为另一个城市的金融水平发展缓慢,但事实并非如此。
成渝实力
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起于1993年。在国务院发布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成都被明确定义为中国的“西南金融中心”。今年4月,成都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设定了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金融业成为成都重要的支柱产业。
和成都市政府一样,重庆市政府对此也是不遗余力。
重庆市政府力图在重庆形成一个以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产业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形成金融、商贸、休闲等要素齐全,功能多元的核心区与政策辐射区两大区域;打造一个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成为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引擎。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我们的目标是2012年,重庆的金融GDP能够占整个GDP的9%左右。到2015年以后逐渐到10%、12%以上。”
不愉快的指数
今年6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发布了“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该指数将全国金融中心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金融中心,可称为“全国性金融中心”,是具有全国性金融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第二级金融中心,也可称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即形成一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分别为广州、杭州、大连、宁波、南京、天津六个城市:第三级金融中心,则称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形成一定金融发展规模,并有潜力辐射周边区域的金融中心,成都和重庆被归类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值得思考的是,宁波这样的非省会城市超越了多数城市而位居全国第6位,西安则位居西部城市第一(全国第11位),成都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14位),而重庆第三(全国第21位)。
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主编张建森表示,中国金融中心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国金融中心是国家政策的结果;二是层级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金融中心往往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与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中国金融中心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四是各金融中心平均金融业增加值水平较低,绝对值分布相对较为不均,而占GDP的相对值分布较为平均。
可以想见的是,对这样一份指数评定,恐怕成都和重庆都不会认同。总的来说,成渝两地的金融建设水平可谓旗鼓相当,各有千秋。
从定义来说,如果要成为一个区域的金融中心,这个城市的金融GDP至少是其总体GDP的10%以上。但在中国一般的省市,金融GDP只占3%~4%(上海达到了12%以上)o在一般的定义上,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至少要占GDP5%以上,就说这个行业占整体GDP的10%以上才能称为支柱,这是金融中心的一个边界条件。
另一方面,金融中心还需具备集聚和辐射能力。所谓集聚和辐射,就是在这里开的各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不能光是为本地服务的,而是具备为腹地、为整个区域服务的能力。城市金融的辐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个指标来看,即其贷款余额比重。京沪比重提供了一种参考范本。北京的贷款余额是北京GDP的3倍,上海为2.5倍,其他一般省份差不多为1:1。
万银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开春认为,能否成为真正的西部金融中心,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的配套体系来看。重庆市与成都市的GDP差距不是很大,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GDP是重庆的2.5倍,在成都辐射范围内经济总量更大。与重庆相比,成都有更好的实体基础设旅建设,更多先进的办公楼宇,更易获得的金融人才和专业支持服务体系,并且成都还有充满吸引力的都市生活环境,这些基础使得成都更具优势。
然而,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锡良坦陈,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成都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虽然金融机构很多,但是法人机构太少,无法完成对外辐射,这是成都市的最大一块短板;尽管金融中心很多,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严重不足;市场建设明显落后,成都建金融中心搞金融市场提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一个部门在持续推动,还有成都以金融中心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成都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回到本源
今年7月,重庆举办了以“金融中心”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论坛上,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似乎有些不留情面。
“近年来,我不断听到建立金融中心的各种议论,而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疑虑。”王君直话直说,“说到底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建不建金融中心,其实都不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觉得对于重庆或其他有志于打造金融中心的政府领导来说,应该看到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健全,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令其改善缺陷,但是在政府急于建造金融中心的驱动力下,反而适得其反。”
同样,在成都举办“第二届中国成都金融街发展论坛暨中国西部资本新力量会”上,对于全国各地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泼了盆冷水”。
他说:“重要的不是花很大财力和精力去讨论、去论证要不要搞区域性金融中心,不要把纳税人的钱反复用来讨论当地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应该集中精力和集中财力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抓金融创新,办实事。”
龙永图认为,要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利器应该是产业。所谓“金融为毛,产业为皮”,金融实质上属服务业,是服务于产业的。纽约、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是因为金融对那里的强大产业的追逐。因此,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都要加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才能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最坚实的平台,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服务业是空中楼阁,缺乏牢固的基础。
作为圈内人,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江建议,成渝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可以确立为以把成都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为核心,以建立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网和深化成渝金融合作为主体,实现金融产品市场、金融信息市场和金融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目前,成渝经济区内有两家区域金融调控部门,即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管理部。他认为,可考虑建立一种新的成渝经济区金融调控机制:重新调整人民银行两个大区域的调控范围,组建成渝金融合作与协调分行。
周江建议,建立成渝金融服务机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以成都为中心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四川和重庆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功能,不斷向成渝金融合作区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成渝区域内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企业产权结构和金融资源的配置。
二是建立成渝资金协调中心,专门处理商业银行资金调剂和区域内企业大项目资金支持。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 篇12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级数据中心采用的Sigma-Link连接系统是为高速应用设计的一个预端接的、安装快速简单的铜缆布线系统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Sigma-Link连接系统是将几根端接完模块的铜缆绑定在一起,铜缆模块端口集成安装在一个基座中,再安装到专用的配线架上。Sigma-Link干线电缆100%经过工厂测试,确保了系统的性能。所有的Sigma-Link系统干线电缆两边的模块盒顶部都集成了一根塑料光纤(POF),方便用户对远距离的另一端模块盒端口的跟踪查找,这个系统是为数据中心可靠、快速的运转而设计的。所有的部件都满足数据中心标准TIA/EIA 942和EN50173-5。
安普布线Sigma-Link系统可用于数据中心中设备的布线连接,例如从服务器到配线架或交叉连接设备。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开放式办公区地板下或天花板上对于多信息点的需要,如图3所示。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级数据中心采用的MPO连接系统是一种高密度、模块化的光纤布线系统,如图4所示。
MPO光纤连接器是一种高密度光纤连接器,体积比SC光纤连接器还小,由于采用精确的几何学设计,能够支持12~96芯光纤。MPO光纤连接器采用护套式设计,如同MT-RJ,通过定位针和定位孔的结构来实现光信号精确传输,如图5所示。
MPO产品都是工厂端接,预先测试,且即插即用。采用MPO布线系统不仅减少了光纤的现场端接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且节约了施工成本、简化了施工过程、缩短了施工时间,为整个网络的光纤主干系统提供最可靠的性能保障。另外,它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布线系统的扩展及改动(移动、增加、删除)等操作更加方便,并有效的减少了网络宕机的时间。
【金融数据中心论文】推荐阅读:
金融数据资产07-18
金融数据序列10-18
金融数据中心建设走向10-20
大数据金融监管11-28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09-22
金融数据统计表12-03
统计数据的金融危机07-06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07-28
金融行业中的数据挖掘09-16
202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