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答复(精选3篇)
公开答复 篇1
摘要: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逐年增多。该类型案件因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成为行政复议工作的难点。本文从案件办理角度,剖析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多发的原因,引导行政机关重视信息公开工作。
关键词:政府信息,第三方,答复,公开
一、基本案情
2015年2月,申请人厉某向被申请人某县政府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书面公开县国土资源局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中涉及的“县政府会议纪要”。2月28日,被申请人向市政工程公司发出《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意见征询函》,以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会议纪要涉及该公司部分存量土地储备事宜,征询公司对该信息公开事项的意见。该《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意见征询函》并未明确征询意见的期限。2015年5月,申请人以被申请人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为由,向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二、焦点问题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未对政府信息公开征求意见作出回复,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如何处理?
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机关未对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明确答复的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应当责令履行相关职责。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机关在等待第三方作出明确答复的期间,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程序的中断,不属于行政不作为。
在复议审理中,复议机关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驳回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期限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该规定并未明确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期限。本案中,截至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之日,由于第三方市政工程公司未提交是否同意公开的书面意见,被申请人不能确定第三方是否同意公开。因此,在第三方提交明确的是否同意公开的书面意见之前,被申请人无法对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明确的答复,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仍处于被申请人的办理程序中。
(二)按照《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不予公开不利于保护申请人的知情权
按照《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一条“须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权利人对是否同意公开的意见征询未向行政机关作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答复申请人:因第三方不同意公开,决定不予公开。但是,《办法》同样没有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期限规定。行政机关对于该条规定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若依据该规定对申请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予公开,对申请人的知情权易造成损害。
三、办案体会
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案件,因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成为复议工作的难点,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此类案件将会逐年增多。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好公民合法权益;同时,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使公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得到合法、有序的法律救济,更好的化解行政纠纷。
(一)行政机关要重视信息公开工作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法定要求,也是政府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使公众了解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得到有效地行使和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既是履行法定职责,又是直接为群众服务,因此,行政机关既要抓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各类政府信息公开,保证公开的质量,又要讲究公开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方便群众获取,提高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
(二)准确把握信息公开背后隐藏的焦点问题
目前,因政府信息公开而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逐渐增多。对此,行政机关要准确把握信息公开背后隐藏的焦点问题。申请人通过信息公开获得相关政府信息,目的大多是以信息公开为名推动其他案件的处理。一旦行政机关有不作为或者在证据保存上有疏忽的情形,申请人就会抓住不放,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从而引发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因此,行政机关对收到的各类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属于公开范围的,要及时给予答复;能否公开拿不准的,要加强研究会商,慎重稳妥办理;不属于公开范围的,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三)尽快启动《条例》的修改
《条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弹性条款往往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规避信息公开的避风港;还存在过度索要公民个人身份证件、所申请信息的用途证明等现象。而且,《条例》本身也存在对申请人知情权保障缺失的问题。就本案而言,《条例》未明确征询第三方意见的期限,若第三方拖延答复,则无法确保申请人的政府信息获得权。若依据《办法》的相关规定不予公开,则客观上侵害了申请人的知情权。因此,建议尽快修改《条例》,进一步厘清“公开”与“保密”的界限,明确征询第三方意见的期限,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救济渠道,等等。在《条例》尚未修改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应明确告知第三方的答复期限,在答复期限内第三方不答复的,则依据《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协舟,唐敏.长株潭城市群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方式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5(3).
公开答复 篇2
中国证监会 时间:2013年01月29日 来源:
发行监管函[2013]17号
各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
为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中介机构在自查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现行各项执业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要求,根据发行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核查方式和核查方法,履行必要的核查程序,获取充分的核查证据,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切实落实《通知》各项要求,对所有在审企业开展全面自查工作。《通知》发布后,多家中介机构就专项检查工作相关事项向我会咨询。经研究,现予以集中答复。
1、关于发行人在本次专项检查中的义务: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发行人应就《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证监会[2012]14号公告)(以下简称“14号公告”)和本次《通知》的各项要求出具明确、具体的书面意见,并随自查报告一并提交,中介机构应在自查报告中出具明确核查结论。
2、关于自查的会计期间:根据《通知》内容,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自查的范围应包括整个报告期(如2010-2012),而不仅局限于2012报告。因财务资料更新而不在报告期内的会计,不纳入本次自查范围。
3、关于新申报企业是否纳入自查范围:至2013年3月31日前新申报的企业均应纳入本次自查范围。新申报企业需同时递交申报材料和自查报告,且申报报表截止日统一为2012年12月31日。
4、关于自查报告提交能否延期:《通知》要求3月31日前提交自查报告,部分中介机构提出,有的申报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下属会计主体较多,需自查事项较多,且会计师事务所正值旺季,人手紧张,难以在3月31日前提交自查报告,是否可延期提交。
如果确实出现在3月31日前无法提交自查报告的情况,根据我会审核流程,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可提出中止审查申请,待其提交自查报告并经审核后,我会仍将对该部分企业按比例组织抽查。本次自查报告视作正式反馈意见回复,在规定时间内不提交自查报告,又未及时提出中止审查申请的,将按程序对本次发行上市申请予以终止审查。
5、关于在审企业自查报告与其他申报资料报送时间安排:目前,在审企业需补报2012年年报资料,部分企业尚处于反馈意见回复阶段,不少中介机构提出,自查报告报送时间与2012年年报补充、反馈意见回复时间如何协调。
因申报企业自查工作与其年报补充、反馈意见回复工作密切相关,中介机构应同时申报自查报告和2012年年报补充资料。对正处反馈意见回复阶段申报企业,反馈意见回复可与自查报告一并于3月31日前递交,对由此导致的反馈意见回复延期可免于提交延期回复报告或中止审查申请。
6、关于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能否联合调查: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依法承担各自责任。本次专项检查要求,保荐机构和会计师应分别编制工作底稿,收集调查证据,发表自查意见,分别出具自查报告,且自查意见不得以其他中介机构意见为前提。
7、关于本次自查人员构成:部分中介机构提出,自查组成员是否需独立于原项目组,是否需质控人员参加。中介机构在自查过程中应强化机构整体质量控制制度,审慎评估项目风险,妥善安排自查组成员构成,自查组内应有一定数量和级别的独立自查人员,自查报告的出具应严格履行质量控制程序。对于存在高风险特征的申报企业,中介机构应充分考虑质控人员参加的必要性。对于自查项目,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应在自查过程中统筹安排包括分所在内的各项工作,总所风险和质量控制部门应在计划、实施和报告阶段中切实发挥风险控制作用。
8、关于本次自查与以往工作的衔接:会计师事务所及保荐机构在以往的审计或尽职调查过程中均对发行人的情况作过调查,部分工作可能与本次通知要求有所重合,不少中介机构询问此情况下,是否需全部重新核查。
在此情况下,中介机构应对照“14号公告”和本次《通知》要求应核查的事项,如果以往的核查工作是有效的,并且能够确保所核查的事项真实、准确,可不再重复核查,但应在自查报告中说明核查过程和核查结论,并将相关资料和工作记录纳入本次自查工作底稿;若虽经核查,但核查程序未符合要求,或出现报告期的更新导致原核查结论不成立的,均应重新核查并出具核查结论。
9、关于本次自查报告撰写格式:本次《通知》要求在落实“14号公告”基础上,提出12项重点核查事项。部分中介机构提出,自查报告撰写中如何具体落实《通知》要求,是否可提供统一自查报告模板。
鉴于申报企业所处行业、经营特点、业务规模等各不相同,各中介机构内控制度、工作安排存在较大差异,证监会不提供统一模板。各自查报告应突出申报企业特点,完整有序地反映中介机构工作过程和结果。在撰写自查报告时,中介机构应先后逐项说明对“14号公告”和本次《通知》要求的12项重点核查事项落实情况,重复之处可相互引用。中介机构在补充2012年年报和开展自查工作时,应高度关注《会计监管风险提示》中提示事项,提高申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10、关于自查结论表述方式:为切实落实本次《通知》要求,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中介机构应对自查事项形成明确、清晰的意见,并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对个别事项,中介机构在确定实施所有可行的核查程序、手段后仍存在困难的,可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但需充分说明在履行程序及收集证据时所受的限制情况,以及相关情况和结论对中介机构形成申报企业专业意见是否具有重大影响及依据。
11、关于无法出具明确核查意见的事项:部分中介机构认为,可能存在部分情况,如销售客户或供应商不接受访谈或核查、赴境外核查受到严重限制等,导致操作中可能存在无法出具明确核查意见的事项。
存在上述情况的,中介机构应在自查报告中如实反映已经实施的核查工作以及未能出具明确核查意见的原因等,并请说明该情况对中介机构形成的申报企业专业意见否具有重大影响及依据;如果此类事项占发行人业务比重较大,请中介机构慎重考虑接受其业务委托的可行性。
12、关于自查报告签字事项:保荐机构出具自查报告应由保荐机构法定代表人、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保荐业务部门负责人、自查组负责人、自查组其他成员签字,加盖保荐机构公章并注明签署日期;会计师事务所应由事务所负责人(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为执行(首席)合伙人,未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为履行相同或类似职责的主要负责人)、事务所分管风险和质量控制的主管合伙人、自查组负责人、自查组其他成员签字,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并注明签署日期。自查报告应标明签字人员姓名,并由其亲笔签名。
13、关于本次自查报告报送方式:部分中介机构提出,自查报告如何报送证监会,是由保荐机构统一报送还是各机构分别报送。为增强中介机构自查工作独立性,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自查报告后,可由保荐机构统一报送证监会,也可由各机构自行分别报送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 创业板发行监管部
会计部
作者答复 篇3
顾文同志在信中提出:“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有新规定, 即 (1) 房屋、建筑物, 为20年; (2) 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 为10年; (3) 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俱等, 为5年; (4) 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 为4年; (5) 电子设备, 为3年。”此条款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之规定的内容, 该条款对折旧年限有个前提是“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由于此法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是对企业报税时所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 目的是防止个别企业为免缴或不缴所得税而采取快速提取折旧的做法。在实际运行中, 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定的比此“最低年限”长。《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年第1期第11页所描述的“折旧年限划分”就是基于此规定而确定的,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并不矛盾。
特此说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