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旅游

2024-08-19

考试旅游(共5篇)

考试旅游 篇1

云南省“三校生”旅游服务类高职考试的专业学科为《旅游概论》, 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如果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答完试卷取得好成绩, 就必须正确理解、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明确题型特点及出题动向, 把握答题技巧。同时, 临场正常发挥也不容忽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考生的反映, 现将旅游服务专业高职考试的答题技巧总结如下, 供大家探讨。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从近三年的云南省旅游服务类专业高职考试的试卷来看,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年都是20题, 每题2分, 共40分, 占总分的27%, 是所有大题目中分值最高的。它的特点是在设定备选答案中选择一项答案, 而其它答案往往具有似真性, 即似是而非。相对于多项选择来讲, 单项选择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但从考试的反映来看, 学生失分也较多。答选择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 排除法。

即排除非正确答案, 如果对试题的答案拿不准, 应先排除那些荒诞或不准确的答案, 逐一排除, 而保留正确答案。在读题过程中应注意回忆指定材料中是否有类似的表述, 并分析被选答案的表述是否合理。例如2008年选择题的第4题:“旅游活动按计价方式可划分为%%%%。A.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B.豪华旅游和经济旅游;C.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D包价旅游和非包价旅游。”该题目在选择时, 可考虑用排除法。首先排除A和C选项, 而B选项是按消费水平的高低来划分的。分析的结果只有D适合, 所以正确答案是D。

(二) 比较法。

即通过几个相同类型答案的对比分析, 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吻合的正确答案的方法。分析时应注意有关答案的共性与特征, 寻找其与题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例如2008年选择题的第13题:“世界上远程旅游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为%%%%。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公路运输;D.水上运输。”该题目在选择时, 首先应明确远程旅游的基本含义, 其次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正确答案应为B。

(三) 选择最佳法。

在有的单项选择题目中, 几个答案都不错, 但必须选出最佳答案。例如:“从产业性质看, 旅游业是一个 (%%) 产业。A.文化性;B.综合性;C.经济性;D.涉外性。”该题目在选择时容易给人造生错觉, 即有三个答案。但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旅游业从消费角度讲具有文化性;从接待人员的构成成分上讲具有涉外性;从发展旅游专业的带动性上具有综合性;而从产业性质看, 旅游业是属于经济性的产业, 它能回笼货币, 赚取外汇, 增加收入, 提供就业等功能。正确答案是C。

(四) 猜测法。

如果对备选答案分辨不清或一无所知, 也应作出选择。选择题通常不倒扣分, 因此单项选择题就有25%的正确率, 选总比不选要好。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有8题, 共24分。其由题干和5个选项组成,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近三年来的考试题中都有2—4个正确选项, 即每道题最少有两个正确选项, 最多只有4个正确选项。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单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总体上相同。

二、填空题答题技巧

近三年来填空题分值为26分。填空题主要检查学生对考试大纲规定范围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对课本中重点知识、重点语句、词语的理解掌握程度。回答这类题目要做到两点:一是读题要仔细, 理解要全面, 切不可只读一半就答题, 应认真仔细地看完题干, 并从题干中获取信息, 然后作答。二是保证答题的准确性。如2008年填空题第29题:“据统计, 世界旅游购物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25%左右。”数据是考生遗忘较多的部分,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从近三年的试卷来看, 名词解释一般有12分, 3小题, 每小题4分。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课中所讲到的主要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如2006年的“旅游”、2008年的“旅游资源”在《考试大纲》中都明确要求掌握, 学生一般都全面复习过, 答题难度不是很大。总体上讲, 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 审题要准确。

(二) 要沉着冷静。

个别题目一开始考生由于考场环境的影响, 心情紧张, 一时答不上来也不要慌, 待到做后面的题时可能有所启发, 到时回头再做也不迟。千万别以为此分值高, 而在一小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影响后面的正常答题。

(三) 答题要完整。

一般概念都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 而很多考生常忘记答外延部分。如2008年“旅游动机”, 完整的解释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以外的消费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明确方向的旅游行为内驱力, 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好些考生在考试结束对答案时才发现只写了前面部分而后面部分一时紧张忘记了, 因此而失分。

四、判断题答题技巧

判断题分为两种:一是只判断对错, 不改错;二是判断对错并改错。近几年云南的旅游服务类高职考试判断题采用第一种类型。一个题目或对或错, 二者选一, 即有50%的正确性。判断题的显著特点是命题中通常有刻意设计的模糊点, 似错非错, 似对非对, 主要测试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用语是否绝对, 即看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绝对还是相对。

常用的绝对词有:一定、只有、必然、一般、都是等, 适应性较差, 错的概率也较大。如果找不出确凿的证据、理由来, 判断错是优等选择。

(二) 是否符合逻辑。

有的题有前提, 据前提引出结论, 前提与结论具有因果关系, 应协调一致才正确。例如:“因为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旅游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 ”而据我们分析, 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 但整个旅游活动系统不但涉及经济和文化, 而且渗透着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乃至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因此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的产生、基础、结构、性质和运行手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综合性基础理论学科, 所以应判断错。

(三) 是否缺少必备要求。

如题目中缺少了前提或缺少部分前提, 或缺少了结论等必备要素, 都不可能正确。如:“只要有愿望就可以成为旅游者。 (%) ”由于该题缺少了其它成为旅游者的必要条件, 故应判断为错。

(四) 猜测法。

若对某题不知所云, 如果不倒扣分就应猜其对或错, 可得50%的概率分, 优于放弃。

五、简答题答题技巧

简答题一般有3小题, 每小题8分, 共24分, 占总分的16%。此类题目涵盖的知识点一般都在考纲之内, 只要考生认真复习过, 回答起来困难不大。不过在答题过程中, 也要注意几方面。

(一) 审题要认真, 答题要准确。

(二) 答题时字迹不要潦草, 否则阅卷老师会看不清楚。

在高职考试中试卷看不清楚就等于没答, 故应在平时多练习, 将字写工整, 清楚为好。

(三) 注意不要留有空白。

有些简答题一时答不好, 可放到最后作答应尽量尽己所能答完, 不留空白。

六、论述题答题技巧

它是最后一道压轴题, 一般占16分左右, 2008年占了20分。论述题有较大的难度, 也是拉开考生差距的一道大题目。其多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相关联, 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要仔细, 不走题;二是要观点明确, 条理清晰, 字迹工整;三是要尽可能答好答完整。有些考生因为有一定难度就干脆放弃、不回答, 这是很不明智的。在升学考试中, 只要时间允许, 都应该充分地书写试卷, 即使不一定全对, 但也会增加得分的机会, 避免留下遗憾。

最后, 全套试题答完, 应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 查漏补缺, 争取考得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 旅游服务类高职试卷的答题技巧是在全面理解、掌握考试大纲说明的基础上, 认真复习, 最好是边看书边做题, 边学习边应用, 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考试前, 考生应充分利用模拟试题进行测试, 熟悉题型, 把握时间, 检查复习效果, 体验考试过程。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摘要:本文作者在对历年云南省“三校生”旅游服务专业高职考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试题难度不高, 但学生考试成绩普遍偏低的原因是:试卷综合性、灵活性较强, 考生基础较差, 临场答题技术欠缺, 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各类试题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旅游服务专业,高职考试,答题技巧

考试旅游 篇2

答案及评分标准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20分)

1.托马斯·库克的活动说明了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父子公司的问世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2.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末期,并在奴隶制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3.旅游业“三大支柱说”中的三大支柱分别指、4.在欧美国家中,人们根据旅行社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将旅行社企业划分为营商和 旅游零售商。

5.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构成,分别是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6.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者说好奇心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消极的 逃避紧张 的需要。

7.国际旅游还可以根据游客的流向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情况则是出境旅游或出国旅游。

8.旅游交通不仅要解决往来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距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中的时间距离问题。

9.世界旅游组织正式成立于1975年1月2日,其总部位于。

10.按照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下分两大类,一类是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另一类是在目的地不

停留过夜,当日往返的游客,称为“游览者”。

二、判断题(只判断正误,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

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按照国际联盟的规定,到国外学习、寄宿在校的学生,可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

3.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的人往往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

4.世界旅游组织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全球性的非政府间的组织机构。

(×)

5.消遣型旅游者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本大题共20分)

1.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3分)。

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因。

(1分)

2.可进入性

指旅游资源的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3分)

即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离去。(1分)

3.旅游批发商

即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公司。(3分)

所谓批发业务是指旅行社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大批量地定购交通运输公司、食宿接待企业、旅游景点等旅游供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单项产品组合成为不同的包价旅游线路产品,最后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向旅游消费者出售。(1分)

4.现实旅游资源

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5.国际旅游组织

国际旅游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际旅游组织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国际旅游组织。(2分)

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则还包括那些其工作范围部分地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某一旅游行业的国际性旅游同业组织。(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托马斯·库克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1)(1分)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团体旅游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旅游活动的特点是: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周密性

(3)团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4)为后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分)1845年首次出于商业性的目的组织团体消遣旅游:

(1)这次团体旅行活动的特点

A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是出于纯商业性的盈利目的B 这次组织的团体消遣活动是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C 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

D 编写了一本《利物浦之行手册》

E 有全程陪同和导游

(2)同1841年组织的旅游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组织工作的性质不同

B 参加者的旅游目的不同

C 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

(3)(1分)1872年托马斯·库克首创了组织环球旅游的先例。

2.比较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 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其中又分为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1分)

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境(1分)。

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分):

(1)从活动开展的地理范围上看

(2)从便利程度上看

(3)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便看

3.简述经常用到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者的类型划分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统一标准。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或经营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

常用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标准:

(1)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

(2)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者和散客旅游者;

(3)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者和中短程旅游者;

(4)消费方式划分,自费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

(5)旅行方式划分,游船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6)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

(7)出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

4.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2分)

足够的支付能力

足够的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个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

(2)主观条件:(2分)

旅游动机

(3)认识意义:(2分)

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现实的旅游

者。全面认识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

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收入、时间、身体条件、家庭负担等客观因素,旅游业经营者是无法控制

或者说是很难帮助人们克服的,这意味着旅游经营者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时

必须重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旅游动机,旅游经营者则可采取主动,针对目标市场所追求的需要,利用

各种可能途经去激发人们对本目的地或本企业产品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购买动

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旅游业经营者是大有可为的。

5.什么是旅游产品?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特点。

(1)旅游产品的概念(2分)总体旅游产品首先是从需求方面提出的。在旅游者看来,其外出旅游全过程中的全部必要开支等于该次旅游的价格。反之,旅游者通过这一价格的支付而获得的一次旅游的全程经历也就是他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单项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企业所经营的设施和服务,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项目服务。

(2)特点:(4分)

1.无形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5.综合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1.试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 Plo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的要点并分析其认识意义。

 帕洛格将人们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

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间型。(2分)

 参见下图(1分)。

其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心理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2分)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

熟悉的氛围和活动。

(2分)多中心型的人的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

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接触。

(2分)中间型;

(1分)近自我中心型;

(1分)近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 中间型近多中心型

2.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业并非是一真正的产业。对此你有何评论?(10分)

(1)(2分)产业的概念:指其主要业务和产品大致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

(2)(4分)经济学家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从来都不承认旅游业是一个产业;从产业管

理来看,标准产业划分中不存在这个产业。

原因分析:

• 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是:产品或基本业务大致相同或相似。

作为旅游业主要构成部分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各有其完全不同的产品

和业务,不符合产业划分标准,这是根本原因。

•作为标准产业,要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能清晰的界定。

旅游业的投入难以界定,作为旅游基础设施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和作为旅游上层

设施的交通都难以界定多少投入旅游多少投入其它;产出亦如此,绝对数额无法界定,尤其是散客的购物、娱乐、饮食等开支。故旅游业没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

• 客观上,二战以后,各个国家又支持和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入境旅游,旅游业又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产业。

(3)(2分)旅游业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为一项产业

对旅游业的界定标准不是根据产品或基本业务相同或相似来界定,而是根据其服务对

象相同,都是旅游者来进行界定的。由此也导致了旅游业的特点如边缘性综合性等。我国从七五计划期间开始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2分)旅游业的定义

考试旅游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考试改革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合理的考试机制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取传统的考试模式, 考试很难发挥应有的“导向”、“检测”和“评价”功能, 使得高职礼仪“素质养成”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阻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 加强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探索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特点的考试方法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有效优化课堂结构,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确其学习目标。

礼仪教育是一门特殊的素质养成教育, 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应用和养成两个层面, 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礼仪理论知识, 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 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 注重形成性、实践性考核, 可以使考试的督促和导向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1]。

(二) 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增强教学效果。

课程考试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是教与学的“指挥棒”。 为了适应新的考试模式,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探索适合礼仪课程特点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自身的礼仪水平和实践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 暴露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滞后性, 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调整课程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模式,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现状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一) 考试内容结构不合理, 理论性过强。

笔者曾于2015年8月至12月期间对池州周边的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 就调查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前都开设了《旅游社交礼仪》这门课程, 但考试内容都是源于课本和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 教师没有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入职时岗位任职能力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取适用的、先进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 识记性的内容占较大比例, 应用性、分析性的题型较少, 这种考试内容只注重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 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影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 考试形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

就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看,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单纯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有两所, 采用闭卷与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有两所, 其他考核方式无非就是口试、书面作业、一次实践操作, 对平时表现和过程的考核较少或没有, 且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的是同一考核方式,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 技能和素质及以后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 挫伤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普遍平时学习不努力, “考前背一背, 考后什么都不会”的现象比较突出[3]。

三、《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 建立一套与多元化教学模式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试机制。

(一) 调整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礼仪意识的培养和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形成的, 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 这就需要发挥考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督促和导向作用, 不断调整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 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 增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考试内容[4]。 在题型设计上, 减少客观题即单凭记忆就能作答的试题, 增加主观题即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就业岗位加以分析、归纳才能解决的试题, 如案例分析题、实践操作题、辨析题等, 重点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为强化学生学习《旅游社交礼仪》的动机,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背一背, 考后什么都不会”的为考试而学习的不良现象, 必须改革以住单一的笔试考试模式, 增加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平时礼仪表现考核

鉴于《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和运用非常重要, 所以考试总评当中应加大对平时礼仪表现考核的力度, 由过去的3.7开转变为8.2开的形式, 即平时礼仪表现考核占考试总评的80%, 期末卷面成绩点2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及遵守纪律情况、平时待人接物情况 (由同学互评得分) 、作业情况。 这种注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 有利于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礼仪修养。

2.情景模拟考核

为了考核学生对某些礼仪规范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情况, 可以设置一些场景, 让学生角色扮演, 教师根据他们的现场实际表现打分。 比如考核拜访礼仪、分组模拟, 让一人扮演主人, 一人扮演客人, 对客人礼仪表现的考核环节有拜访前的敲门、入室后的言谈举止和离开时的表现等, 每一环节量化打分, 并将学生在考核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做详细记录, 事后反馈给学生。

3.现场实训演示考核

针对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 可以采取现场实训演示的考核方式。 比如何打领带、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仪知识的考核可以让学生实训演示, 教师现场打分, 既直观又方便操作,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语

高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具有“学少术多”和“知易行难”两个突出的特点, 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礼仪这门课程, 必须调整课程考试内容和题型,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而顺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晓林.国际交往礼仪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 2012 (7) :156-157.

[2]刘娟.考试改革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J].旅游纵览, 2012 (75) :1-2.

[3]孔元发, 陈玉君.考改革课程考试模式推动教学质量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56-60.

2014旅游服务礼仪考试 篇4

旅游与地理学院《职业礼仪》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12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班 学号 12109024031 姓名 林志伟

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礼仪现已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请你结合所学的礼仪知识,以旅游交际礼仪规范为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章题目自定。

2、文稿可采用手书或打印。

3、打印稿均采用A4复印纸单面打印,采用word文档默认的页边距,纵向横排。文章大标题用黑体,加粗,小二号字居中排印。页码从正文开始编写,用小5号字居中标明。

4、正文内容全部采用小四号宋体字,采用1.5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正文原则上按三级标题编写,采用中文数字序号,第一级为“一”、“二”、“三”,第二级为“

(一)”、“

(二)”、“

(三)”,第三级为“1”、“2”、“3”。各级标题要单独占行,序号前空两格,行末不加标点。

5、文章正文应在1000字以上。

备注:请各位同学按以上要求和准时完成试题。

提交时间:13—16周 截止时间:第十六周周四

谈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是各服务行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条件。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与友好,在服务中要注重仪表、仪容、仪态和语言、操作的规范;热情服务则要求服务员发自内心的热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从而表现出服务员良好风度与素养。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今天,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具有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礼”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在旅游服务工作中,旅游工作人员主要注重的礼仪是:在服务时,旅游从业人员应该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更要懂得日常的交往礼仪—因为旅游也是一种交流;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在旅游接待中的礼仪。

一、服务意识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是服务。用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指导服务活动,对于能否赢得竞争优势,把握经营制胜的主动权十分关键。

竞争的环境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特别是作为服务人员,如果没有服务意识,如果对环境的变化而没有一点感知并自我努力、自我上进的话,自己最后可能被淘汰了都不知道。作为企业来说,我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一种竞争性经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是服务,用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指导服务活动,对于能否赢得竞争优势,把握经营制胜的主动权十分关键,所以大家要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

只有用高质量的情感服务接待每一位顾客,才能使顾客以更大的热情对你的单位予以关注和支持,单位和顾客的关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服务实践中,对顾客以亲友相待,应以微笑的面孔、百倍的热情欢迎每一位顾客的光临。在为顾客服务中,应该想顾客之所想,体察顾客心理,解决好顾客的各种难题。

二、自身仪表

服务工作中,我们大多是直接向客人提供服务,所以客人对服务人员的仪表会产生较深刻的印象。良好的仪表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时还可以祢补某些服务设施的不足。所以,注重个人仪表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服务人员的仪表反映了自身所属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注重仪表也是尊重客人的需要;注重仪表是服务人员自尊自爱的表现;服务人员的仪表反映出企业的形象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

服务人员的良好仪态是服务工作的要求,是礼貌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向客人表示尊重和友好 的的礼节礼貌。个人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反映个人的修养水平、受教育程度,在人际关系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良好的仪态同样是得体优美的体态语言,可以向客人表达欢迎、尊重、真诚等意愿,满足他们对尊重和审美的需要。

服饰同样是仪表的一大重点。服务人员的工作制服是职业服饰,不同的工种有不同的制服,它既是职业责任的要求,也是对客人表示尊重的要要。服饰是人的体形的外延,对形体美起着修饰作用,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服饰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升华、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服务人员的服饰的基本要求是整洁挺括、利落大方、典雅美观。

三、提升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继承性、差异性、时代性。服务礼仪也具有一定的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塑造组织形象、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等。

提升服务礼仪,需要两步走:

(一)、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外在的包装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没有提升自己的素质。人们认为,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所以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二)、在服务管理考核上实现新突破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服务管理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同时,要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点,强化对服务质量的管理。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客人对个性服 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哪种交流方式能使客人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考试旅游 篇5

新改革的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而旅游英语课程的设计是为培养跨文化的高级旅游人才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对中国文化翻译的恰到好处, 不仅体现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 还担负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本文简单分析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现有问题, 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 展望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二、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改革

2013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CET6) 焕然登场。其中一个最重大的调整是取消完形填空, 把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在原先的CET6大纲中, 翻译题型旨在考核学生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 改革后的CET6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完形填空的分值分摊到翻译中, 由此, 翻译的分值比例提高到15%。这一改革让众多依赖完形填空题型猜答案的学生, 或者只顾“点”不顾“面”的学生难以接受。

2013年12月的CET6的翻译题使大众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多题多样的考试形式分别考到“中秋节”、“丝绸之路”和“中国园林”的段落翻译, 其中涉及诸如“农历”、“四大发明”、“寿福和”、“丝绸之路”等多个不同方面的中国文化体现。媒体的相关报道表明, 许多参加考试的学生对此次考试感到爱莫能助, 更出现一批考生翻译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在网络上流传。这一代考生, 从幼儿教育开始就接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英语教育模式,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给中国英语教育体系敲响警钟, 也给为培养高素质领军接班人才的高校进行深刻反思的机会。

三、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 旅游与英语的错综复杂关系

旅游英语属ESP (专业英语) 范畴, 主要体现为酒店英语和导游英语。酒店英语包含酒店各个职能部门实际操作中使用的英语。从酒店前台的礼宾接待, 到餐厅服务的礼貌用语, 再到酒店管理的市场营销, 等等, 无不体现酒店从业人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跨国文化的理解。导游英语的覆盖面之广不容忽视, 除了接机、欢迎词、欢送词等相对固定的英语讲解模式之外, 沿途讲解和定点导游包括乡土人情、工艺美术、节庆风俗、自然地理、历史典故、工程建筑、宗教信仰, 等等, 每一处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诠释。这就要求导游从业人员在众多交叉学科的矛头指向英语时, 需要大量的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翻译的储备, 具有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学术精神, 尤其对于表面字词无法解释含义或暗藏玄机的讲解内

(二) 旅游英语教学体制的灰色地带

我国开设旅游英语涉及的院校层次较多, 中专、大专高职和本科均有该课程。中专、大专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在设置课程上以职业为明确导向。区别于此,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色决定了本科院校的旅游英语既要培养职业英语具备的运用能力, 又要培养学术英语的研究能力。然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安排上, 其难以体现完善的实训体系。缺乏实际操练的工作环境, 无法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事倍功半。

(三) 旅游英语与传统英语学习观念的代沟

旅游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在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贯彻“少讲, 多讨论, 多听, 多回馈”的教学形式, 遵循教师为课堂主导, 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原则, 极力设计一个有双边或者多边利益关系的现场, 创造角色扮演的机会和生动活泼的英文交流环境氛围。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中, 这种开放式的课堂很难实施。学生经过多年中国式学习, 早已养成了英语课上忙于机械式地记笔记、记单词、记语法的习惯, 而不善于动脑子、动嘴巴, 也形成了随大流、填鸭式的学习模式, 他们常常对开放式课堂做出麻木的回应。因此, 课堂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 也非单独的课程所能影响的, 要求学生“放得下、放得开”, 需要整个教育体系达成共识。

(四) 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误解

从当当或亚马逊等图书专卖的网站上搜索, 有相当比重的旅游英语教材强调或首选培养学生的“视听说”技能, 而“阅写译”技能的地位远不如前者。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现象, 众多学者认为强调“阅写译”是落后的、老套的教学模式。但是, 冯郑凭 (2008) 在华南师范大学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翻译在旅游英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翻译是一切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础, 包含口译和笔译。口译是听力的保障和口语的体现, 笔译为写作和阅读提供必要的条件。不管从哪个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 其在步入社会之后都需要基层的锻炼。作为一位在基层直接与旅客接触沟通的专业人员, 其英语语音或语调上的小小瑕疵就像不同地区人们交流的口音差异一样, 无妨大碍的表达不伤大雅。但是, 如果在介绍本土旅游文化时出现错误, 往往就难以被他人接受, 甚至会被质疑专业能力。因此, 文化传递的有效性要求导游从业人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用以传达文化的英文翻译能力。过于强调“视听说”的课堂容易造成乌鸦学舌、生搬硬套的结果。学生对视频和听力内容进行瞬间的记忆与模仿, 活跃的课堂氛围呈现出表面的良好效果, 但是长期的教学经历表明, 学生在脱离课堂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五) 旅游英语教材内容的片面性

现行的旅游英语教材难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而且现有的教材不是全国通用性的, 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带有较多的主观倾向, 缺乏既能系统地普及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 又突出当地本土文化的特色;既有精密的理论支撑, 又结合适用于行业实际操作的手册。

(六) 旅游英语师资的尴尬

笔者认为旅游英语师资储备面临两个矛盾。首先, 我国高等院校对教师的选拔具有中国特色的招聘体制, 其首要制约是对教师学历的严格把控。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英语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在高校中历经多年爬完象牙塔, 符合高校选拔制度的高学历学术人员缺乏在市场运作的经验, 对现实的问题很难切身处地地讲授透彻。在旅游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人员往往欠缺学术的基底, 难以将宝贵的行业经验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各个高校在职旅游英语教师的行业活动区域局限在课堂, 并非具有导游资格证书, 更从未亲临过导游现场, 备课所用的课件是从网络上东拼西凑的, 缺乏旅游行业的职业素质, 难以言传身教。

其次, 大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是从其他学科专业中衍生出来的, 如常见的有地理专业、英语专业、管理专业等。对旅游英语教师的配置采用就近取材的方式, 英语专业的教师调转为旅游英语教师, 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但缺乏旅游专业研究、旅游文化、旅游美学、旅游心理等一系列学科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浅谈略描, 不足以体现旅游文化的魅力。原先地理专业或管理专业的教师学术功底足够, 需要时间驾驭语言中跨文化的奥妙。

四、旅游英语教改启示

(一)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著名的Maslow需求层次理论展示了人们在满足个人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追求高品质的精神需求。旅游正是通过游客体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形式。英语导游发挥着民间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 这个职业传递的是华夏五千多年文明的博大精深。旅游从业人员理当不断积累旅游文化知识储备, 旅游英语课程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课内和课外资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主题, 借助多媒体网络、视频影像的帮助, 教师使用角色扮演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例如, 当讲到中国传统节日时, 首先播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习俗的影视, 其次分组讨论此传统节日的特色和如何讲解解说词, 最后请若干同学进行导游和游客的角色扮演, 扮演游客的同学可提出若干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 扮演导游的同学需要以职业的态度想方设法应对旅客的需求。

(二) 形成以“译”为基底的教学模式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主要体现, 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削弱纯粹地营造课堂气氛, 加强建立以“译”为核心的模式。首先, 通过训练翻译的技能, 使学生勒于动脑, 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教师可推荐一些风土人情、大好河山的英文美文散文诗歌, 学生在赏析过程中, 多尝试多推敲翻译在美学中的运用, 不断通过练习把旅游文化的优美文雅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 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但扎实英语语言的功底, 有效地传达中华文化的精髓, 而且通过亲身接触, 更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 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 在学生受益于翻译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笔译和口译的能力。笔译为写作奠定基础, 需要细腻的斟酌表现文字的美感, 搭配大量的旅游文化相关文献书刊的阅读。口译在翻译文字的基础上, 结合听力和视觉效果, 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 增强语音语调的渲染力。“祖国大好河山美不美, 全凭导游一张嘴”, 以生动的语言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 深厚教师的专业功底

旅游学是尚未成熟的新型学科, 旅游英语教师的配置需要师资储备系统不断地完善和反复地验证。对于跨学科的转行教师来讲, 旅游文化相关学科的补充或英语语言文化功底的炼造都是必备的工作重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 利用寒暑假期到旅游行业相关部门挂职, 或多参与社会民间组织的相关协会、讲座, 从实践中找出自己知识的欠缺, 发展教学能力。

(四) 完善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教材的改革意义重大, 因为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笔者认为教材的改革需遵循几点原则。首先, 教材的更新和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况。例如, 现行的全国通用教材中有带团购物的章节, 而新旅游法的出台, 显然需要对此章节进行调整。其次, 例如, 海南地区, 在建立国际型旅游休闲圣地的利好环境下, 要突出跨文化的特色, 杜绝闭门造车, 凭空想象, 多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或期刊, 真实有效地体现跨国的文化交流。另外, 教材的编写或选用建立在突出国家旅游文化的普及性又不失地方特色的针对性的基础上。

五、结语

教学改革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旅游英语作为旅游与英语交织并融的新型学科, 需要经过时间的历练,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继承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扬语言翻译的跨文化美观, 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2013年12月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新增的段落翻译题型内容均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据媒体的初步调查, 考生对翻译的作答不尽如人意。此现象揭示了现行的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旅游英语, 作为培养中国旅游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工具, 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者结合教学经验, 分析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关于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等的思考。

关键词:旅游英语,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旅游文化翻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丽敏.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J].语文学刊, 2013 (2) :149-150.

[2]代国忠, 王会鹏.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 :33-35.

[3]王凌.浅谈旅游英语课堂如何为本地旅游文化服务——以海南为例[J].海外英语, 2013 (4) :92-93.

[4]孙小珂.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J].江汉大学学报, 2002, 21 (2) :99-101.

[5]冯郑凭.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22 (6) :65-68.

[6]黄庭月.河南省旅游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展望[J].商业现代化, 2007 (4) :387-389.

上一篇:实时数据论文下一篇:困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