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操作

2024-10-10

艺术操作(共6篇)

艺术操作 篇1

摘要: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剪辑是电视节目的二次创作,剪辑技巧将直接影响整个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因此,只有抓住电视剪辑的操作技巧,不断提高电视剪辑水平,才能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具感染力的电视节目。

关键词:电视剪辑,艺术,操作技巧

电视剪辑主要是把前期的拍摄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取舍,使电视节目达到最佳的展现效果。在剪辑中,镜头不同的选取、不同的排序和不同的剪辑点会产生不同的蒙太奇形象,甚至会出现相反的艺术效果。因此,电视剪辑技术对于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剪辑师在具体的电视剪辑工作中要掌握剪辑技巧,合理调整剪辑节奏,确保电视节目所展现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1 电视剪辑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电视剪辑发生在电视节目的最后创作阶段,通过对拍摄素材的二次加工,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并进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剪辑是一项复杂的编辑工作,需要合理分配镜头的长短和顺序。电视剪辑对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和节目构思,不经过剪辑的电视节目无法体现节目本身的魅力,也就无法展现观众想要感受的画面节奏,利用电视剪辑使镜头之间巧妙的结合起来,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1]。电视节目的种类和性质不同,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不同,所以不同的剪辑手法可以体现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思,使节目更加符合编剧的心理预期。

2 对电视节目剧本进行整体的观照

剪辑师在进行电视剪辑之前需要通读电视节目的剧本,知悉其制作标准和目标,掌握剧本的整体主题和立意,形成初步的规划构思,选择最合适的剪辑方法,合理安排包括摄影、灯光等在内的影响因素。剪辑师要注意将电视编剧想要表达的效果融入到电视剪辑的整个过程当中,并将编剧的立意、电视节目本身的效果和电视观众的感受结合起来,使剪辑片的画面拼接和长度更加符合编剧的立意和大众的审美标准[2]。不同的剪辑方法会使电视节目具有不同的节目感染力,所以需要对剧本人物的渲染、场景的设置等进行综合考量分析。

3 选择恰当的剪辑切入点

剪辑的切入点将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整体的流畅性,因此,剪辑切入点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节目类型不同,剪辑点的选取要求就不同,如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的情感体验受到音乐、环境和人物对话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这类电视节目的剪辑时,需要按照电视观众的情感变化进行画面切换。

面对数量巨大的画面和镜头如何进行合理的筛选是剪辑师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剪辑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找出电视剪辑的规律,对电视节目的性质、立意进行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剪辑手法,使之尽可能的满足电视观众的逻辑思维习惯,使电视节目更具有逻辑性,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拼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吸引更多的目光。

在选择电视剪辑切入点时,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实际需求来探索画面的组接方式,通过场景、镜头的替换拼接和独白转换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关注焦点,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画面衔接的重点是画面长度和场景之间的匹配,要注意画面与声音的同步性,长镜头的连贯性能够表达编剧的立意,而短镜头的突发性则有助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3]。

4 注意剪辑的节奏调整

电视节目一般是向观众提供图像,其节奏便是由人物的活动和镜头剪辑来共同调整的。电视节目的节奏调整要根据电视节目的类型来确定,一般娱乐性的节目镜头切换节奏更快,能使观众在快节奏的镜头变化中感受到轻松活泼的氛围。相对于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文艺类的电视节目例如教育类、纪录片类的节目其剪辑节奏更加缓慢,能使观众真正理解其想要传达的电视思想。艺术类的电视节目例如电影音乐鉴赏节目,其剪辑节奏最为缓慢,能让观众在缓慢的画面流动中更好的感悟作品。

5 注意剪辑的音乐节奏

背景音乐能够使电视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电视节目的剪辑时,需要特别注意背景音乐的节奏。音乐节奏的快慢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气氛,所以镜头的拼接要注意与音乐的节奏协调统一,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中用镜头的急推或者硬切来强调音乐的重音[4]。以湖南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为例,节目开始的远景和后期的镜头推进,搭配不同的背景音乐,将画面与背景音乐统一起来,给人更加舒适的视觉享受和感官体验。

6 结语

电视剪辑是电视创作的灵魂,是电视展现生命形象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剪辑工作也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重要任务。剪辑师在对电视节目进行剪辑时,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剪辑技巧,避免电视剪辑中出现的操作误区,严格依据电视片的风格确定剪辑风格,以确保电视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鑫,马红军.央视《快乐汉语》栏目剪辑艺术探析——以邯郸系列创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4,(1):82-83.

艺术操作 篇2

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 李珣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全面推行和使用,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确定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并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之一。《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也明确指出:“应强调方法的多元化,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等)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采用激励性评语的方式”,这对于基础教育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方式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因此,以研究课堂中的口头评价为切入点,深刻领会《纲要》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评价整体改革的重要措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建议”指出:“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而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作为小学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另外,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又是鲜活的、交互的,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感受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借助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作用

(一)直接的导向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如教师合理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并对自身的教作出判断,这对教与学双方都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

(二)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成果的肯定等予以及时恰当的评价,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当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认可时,更能激发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

(三)及时的诊断作用。课堂的口头评价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哪些地方见长,哪些地方不足,通过在集体中科学的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全面的认识,能帮助学生克服盲目乐观或自卑心理。

(四)快捷的调控作用。课堂的口头评价能广泛、快速地反馈信息,并通过与目标对照,找出不足与缺陷,分析原因,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快捷、有效的调控。

(五)互动的交流作用。小学数学课堂的口头评价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他人的评价中和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中,可看见长处与不足,利于在集体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口头评价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它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口头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操作艺术

在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激励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课堂组织管理,数学学习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激励评价,将主要焦点集中于学生学习成绩上,没有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多角度地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另外,部分教师的评价观念还较陈旧,评价方法单

一,忽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激励评价,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还不能到充分的体现等等。为了落实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目标,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选择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定正确的评价目的,讲究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操作艺术,做到以下几点: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中,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所产生的“位差效应”给师生之间所造成少数教师的师道尊严、夸夸其谈,从而导致学生谨小慎微、不敢回答问题,甚至使个别学生在评价老师和同学时产生不真实的评价。那么,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位差效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呢?

1、淡化心理定势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往往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口头评价表面上是民主平等的,但因师生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是不平衡的,因而必然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在心理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紧张,不敢大胆、坦诚地敞开心扉,即使身不由己地发言,也往往是试探性的询问,或是看老师的脸色应对。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仅要坚持讲“理”,更要讲“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选择权,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针对个性进行选择

不同水平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位差不一致,即使同一水平的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位差也有较明显的区别。因而在课堂口头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讲究激励和表扬的语言和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要求准确和个性化。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老师、同伴等要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同伴在评价学生时,出现不规范,甚至是出现不正确和歧视倾向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同时,评价者(教师、学生)要针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及价值客体的特点,做出具有评价者自身特点的课堂口头评价,或幽默风趣的评价,或平和亲切的评价,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3、化解表达差异

一般说来,教师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评价针对性强,能进行清晰的陈述、论辩和评价,所表达的信息中多余的成分少。而有的学生评价时因为缺乏口才,往往出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说了许多却又不切话题;有的因为个性心理特点,过于腼腆、怯场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别还极容易形成“一言堂”“满堂灌”。教师评价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学生则处于“挨训”状态。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不仅要首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传递出自己的关心之情,而且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评价,借助微笑的表情,传递出师爱的微妙信息,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久旱的心田接受甘露的沐浴,让他们自觉地打开心灵之窗,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教师也就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的评价中更准确地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

(二)适时评价,把握激励时机。

课堂口头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由于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同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位差也存在时间差别。因此,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1、瞬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应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上。因此,课堂上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学生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激励性口头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同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数学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也需要延缓评价,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延缓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三)多角度评价,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困生对激励评价的渴望更甚。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也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激励、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闪光这处。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同伴的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

(四)以生为本,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交往。“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然应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交往与对话,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这种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即只能是教师评价学生。《纲要》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中,师传生接,师授生受,师讲生听,实际上使传统教学成为“传话教学”,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少有发言的机会,更谈不上评价老师,评价其他同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建立多向互动的口头评价肯定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评价制度的改革中,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也应该是评价者,在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我们更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主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艺术卡”评价法的操作模式 篇3

构建新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往往只用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来评定;以衡量学生学习结果为最终目的,只着眼于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只着眼于学生的表现,而忽视道德教育,这就不可能发挥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以选拔为目的,选精英,多数学生退居边缘,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学生的成绩由教师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尤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对一般能力的评价(如态度、情感等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一些典型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推进,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势在必行。

艺术卡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催生了艺术卡的诞生。一年多来,笔者收集1000多份来自于学生对教材、教师态度、成绩评价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就要把评价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起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等形式进行评价,然后,将所有的结果记载到他们的艺术卡里,并做长期的跟踪追寻。

为每个人确立艺术卡,并将它放置于课堂评价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学习目标相呼应。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作品,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这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为基础,以基本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学业评价标准,深受学生喜欢,成为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核心。

分项建立,多元评价

分项建立的第一步 要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言行、思想和生活、学习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如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素材,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二单元《可爱的家》片断,以鲜活的、通俗的语言配置影片,使学生体验家庭的的思想境界。同时,进行分项改革。笔者从唱歌、欣赏、素养、器乐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充分发展自我,给学生提供小舞台。

分项建立的第二步 教师将如何操作和运用告诉学生,使评价落到实处。在课前或课中均采用积极手段,引导学生从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起,对他们的成长进行记录,这一动态的记录与观察,从教师方面全面评定,从学生自身方面由多种评价来确定,如:器乐展示时学生的熟练情况,学生在小组表现情况等,都要跟踪。艺术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完整记录每个人每节课音乐课的学习、思想、成绩表现等。

艺术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促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与资料时,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音乐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课堂实践证明:运用此评价体系是符合新教材思想和学生发展规律的。

分项考核,保强项促弱项

在这项体系中,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对象,在评价中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优势,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还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具体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评价 教师要记录音乐课之前的准备情况,主要看学生在思想,课前教材、学具、准备的怎么样,每班民主选出文艺委员1-2人配合教师做这项工作,将检查的结果汇报或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步,课中考核 教师把声乐、欣赏、器乐、舞蹈、课堂表现(主动发展)几项,按照课型与内容进行记录,把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检测出来,告诉学生并对其进行强化,使学生保强促弱,除了平时课堂,还要结合课外以及定期的检测成绩。比如,学期末考核,用问卷、口试、抽签的形式,自主决定某一项来考核,如唱歌可选书上也可以选课外健康的乡土内容,器乐曲也是同样,给学生很大的灵活度,这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第三步,各项中设置ABCDEF标位,上不封顶 在具体运作中,可容许学生考两三次,或放手让学生代表去考核学生的某一项,让学生形成互动的局面。对学生实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价要注意做到系统性、一致性、参与性原则不放松。

第四步,整理汇集 将各班成绩汇总、诸项算出,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可以通过成绩,及时告诉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成长,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浅谈电视剪辑艺术的操作技巧 篇4

电视节目的类别有很多, 不同类别的节目根据传达的主题不同会采取不一样的剪辑方式。要做好对娱乐类、科教类、文艺类等不同类别电视节目的剪辑应注意三点问题。

一、对电视剧本作整体的观照

剪辑师在动手剪辑作品之前应该先通读电视剧本, 对剧本的主题、立意、构思有一个全面性、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 之后再着手确定剪辑手法。一个好的剪辑师必须具备完善的个人修养, 包括哲学、摄影、镁光、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将编剧想要表达的效果和剪辑的切入点、剪辑片段的长度、画面的拼接等因素联系起来, 以求达到传达编剧者的主题含义、电视剧作本身的审美效果和观众接受程度三者的有机统一。不同的剪辑对于剧中人物的表达、场景的渲染、事件的阐述以及由此对观众的影响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

二、选择恰当的剪辑切入点

电视片的整体连贯性和流畅性关键在于剪辑点的选择。不同类别的电视节目对剪辑点有不同的要求, 娱乐类的电视节目的剪辑点一般要按情感的流动进行切换, 这种情感的流动可以体现于音乐、背景环境、人物对话中;科教类的电视节目应该讲究寓教于乐, 剪辑点应该放在教育内容与生动事例之间;文艺类节目注重思绪的感发, 剪辑点应该放在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心理活动的场景上, 按照生活逻辑进行剪辑。

面对繁多的镜头如何删繁去简, 怎样突出特征是剪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找出剪辑规律, 依靠生活逻辑进行剪辑是其主要的解决办法。电视剪辑应该依照电视片的种类、立意、内容对画面进行剪辑, 这种剪辑必须是有重点、有分别、有层次的。在剪辑的过程中, 应该特别注意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逻辑观念, 达到生活逻辑的真实, 而不是胡乱地剪辑、杂乱地拼凑。只有按照生活逻辑剪辑的作品才能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 按照实际需要选择镜头长度

镜头长度应该按照不同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的依据有三点:在叙事性作品中讲诉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等叙述性画面中, 应该按照情节线性序列长度进行剪辑, 这个剪辑的长度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 不可以过长, 这样会造成拖沓、繁冗的弊端, 引起观众的厌烦;相反, 剪辑长度也不可以过短, 否则就不能清楚地阐述事件。

对于以人物情感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心态性镜头, 剪辑点的选择应该放在人物情绪切换点上。根据心理、场景的渲染需要, 应该在这种情感的流动对观众产生最强的感染力时进行切换, 即一般学术上所称的“最富于包孕的那个瞬间”进行剪辑, 这样画面才可以保持对观众最大的震撼力与影响力, 一般电视的分集采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这样才可以使观众时时保持观看兴趣。

对于不能体现主题立意, 纯粹是衬托渲染作用的一般镜头, 其长度应该根据所包含的内容大小进行选择。全景镜头最长, 它所表现的是包含大量信息的镜头;中景镜头和近景镜头次之, 它所要表现的内容含义较少;特写镜头最次, 它往往只是对某一人物或环境的瞬间捕捉, 起提点观众的作用, 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作铺垫。

(二) 探索画面组接的方式

镜头剪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蒙太奇方式, 通过不同镜头的拼接组合、不同场景的替换衔接、不同独白接续转换达到引发观众的想象与联想, 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画面衔接的关键点在于镜头长度与场景连贯度的匹配, 这种匹配包括声音长度与画面长度的匹配, 一般来说讲究的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 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效果也会存在声画分离的情况, 即声先画后或者画先声后;这种匹配还包括画面长度与画面长度的匹配, 编剧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是通过画面场景的延时长度所体现的, 长镜头能够更加连贯的体现编剧者的立意;短镜头则强调一种突发效果, 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 画面“动”与“静”的衔接也有重要意义。虽然, 我们一般常用的组接方式是动镜头与动镜头相接、静镜头与静镜头相接。但是在实际剪辑过程中, 动镜头与静镜头相接续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把握好动静镜头各自的特点, 以求更好地进行衔接。

三、掌握剪辑的节奏

文学作品中的节奏是指作品中声音高低、大小、强弱和音色的配合。电视作品因其图像化的特点, 其节奏是由剧中主体的活动轨迹和镜头剪辑的“轻重缓急”互相配合形成的。电视片的节奏要根据电视片自身的类别来定, 娱乐性较强的电视节目镜头剪辑相对较快, 形成一种轻松明快的氛围, 使观众的心情随着剧中剧情节奏而产生高低起伏;教育类的电视节目镜头节奏相对缓慢, 以便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要传达的知识内涵;文艺类的节目镜头节奏最为缓慢, 可以让观众在缓慢的时间流动中静静地体会作品内涵和人生意味。■

参考文献

[1]姚争.电视剪辑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艺术操作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影视作品;历史学习

影视艺术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个个多才多艺,但诸如历史学科类的基础理论课却不太受重视。本人在教学实战历练中,深刻体会到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多功能性。本文拟从历史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操作进行分析阐述,以求教于同仁。

一、影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特点

影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以我院为例,包括从15岁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到20多岁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学生入学时只重点考核加试的专业知识,又按照艺术专业编制班级,致使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高职类院校普遍不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客观上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某些学生入学以后,主观上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艺术类院校教育中,基础学科具有长期性、含蓄性,不像其他技能学科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再者,教师平时实施的是传统观念下的智能教育,实施相同的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统一标准化的考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造成学生的独特个性受到压抑。

事实上,历史学是一门贯穿古今,融汇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综合性学科,人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断提高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因此,给艺术类学生植入历史实用性的观念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影视艺术院校的特征来改进历史教学呢?影视艺术类院校拥有丰富的影视技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影视作品作为最富魅力的视听辅助教具引入课堂,对于历史这种直观性较强的学科,无疑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历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影视作品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吸引力,给课堂带来轻松愉悦的气氛。很多时候,授课的精彩与否也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若是讲课时总能引入相关影视作品情节,则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而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下午前两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有的学生容易困乏,我就提及韩三平出品的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明星偶像云集的情况,学生顿时精神抖擞,认真地听课并参与讨论。

此外,历史影视作品能够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帮助教师充电。高等院校的教师也是各有专长,因为个人兴趣或专业细分,不一定能够达到全盘皆知的地步,而尊重史实的历史影视资料是能够帮助老师加强对历史问题认识的。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激發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自觉思考,课后会多阅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同时由于历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时其表现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历史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记忆,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比如,讲战国时期,剪辑一段《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画面,再现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激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知欲。因此,历史影视具有文字和板书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枯燥的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超的领悟力

历史影视作品本身就是编剧、导演们情感的体现,作为创作素材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成为开展情感教育的最好材料,而且还是一种“眼见为实”的情感教育。透过历史影视作品塑造的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拨开历史重重迷雾,使历史事件还原重现,让学生明辨忠奸善恶,孰是孰非。历史影视作品还尽力在宏观和微观间转换,由于每一个环节或步骤都会深深烙着情感的印记,使学生对剧中人物命运产生共鸣。我讲到“辛亥革命”时,播放了电影《百年情书》镜头片段: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为了革命舍弃小家,与妻儿洒泪诀别……而观影后我们的情感受到什么教育呢?这就是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奉献精神。

深刻领悟历史知识,更对艺术有一定的实用性,这突出体现在我院在以本地特色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剧目编创中。音画剧《天下第一村》,就是给表演系学生边放映电影《吴仁宝》边做讲解,学生对20世纪60年代华西村发展史领悟得十分透彻,后来该剧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又如,舞剧《渡江第一船》,也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渡江战役》,准确把握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情感特征,最终该节目在省级大学生艺术展中拔得头筹。

4.兼顾美育教育,营造师生和谐关系

对于影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历史影视作品作为一个综合性艺术作品,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基础上,它通过拍摄画面、背景音乐、人物对白等艺术表现手法,对学生进行早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影视作品等进行美育教学,不仅能强烈地拨动学生心弦,渲染教学气氛,更可以使师生共同感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讲三国时期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在雄伟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中,屏幕上展示不同三国人物……又如,在讲述国民政府四大家族统治时,播放经典影片《宋家王朝》片段:在遥远的中国,有宋家三姐妹,她们一个爱财、一个爱权、一个爱国……在整个历史影视作品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师生渐入佳境,共同沉醉于历史长河的画卷中,领略到历史人物的无穷魅力,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操作问题

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固然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但在其操作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做好历史影视作品的搜集、挑选工作。把握影视资料的真实性和健康性,尽量选择尊重史实、符合主旋律、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同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般要挑选场面宏大、震撼心灵,既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又以叙事为主,情节变动平缓的影视作品。

其次,影视作品应用历史教学时要注重教师的讲解作用。好的历史影视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再现,又是对历史的重构,由于编剧学识水平、能力水平,时过境迁很多东西变化不能复原等,就会在影视中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予以更正,以免错误信息印在学生头脑中。

再次,选取的影视艺术作品要根据授课时限进行加工,不能本末倒置,影响课程进度。要尽量选择那些能获得较好教学效果,而又不占用太长时间的影视片段,注意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评价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影视作品与历史教材进行比较,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主动积极思考,能够从唯物史学的角度用批判性眼光看待影视与历史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肯学历史、乐学历史。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J].学习与探索,1996(06).

[2]吴紫阳.影视史学的思考[J].史学史研究,2001(04).

艺术操作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务实,侧重,软件操作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务实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 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自“纲要”发表近十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我国高等专科层次的大学教育已基本走上了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道, 统称“高职高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 面向产业、贴近市场、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这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务实性。

2. 普通艺术高校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专业设置及授课特点比较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以学科为基础, 每隔5至10年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发新的专业目录版本,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年来, 教育部尚未颁发国家级的专业目录, 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高专基本按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普通艺术高校, 教师主要侧重讲解设计理论知识, 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画能力, 他们的作业方式主要以方案, 草图为主, 而高职高专院校, 教师主要以计算机应用讲解为主, 侧重学生的以电脑操作为主的实际操作能力。艺术设计类各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型专业,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强调动手能力, 培养操作能手, 以更快的适应变化的社会岗位要求, 因此, 这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以软件操作为主。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侧重创意设计授课后引发的问题

如果把普通艺术高校的课程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到高职高专的课堂上来, 学生就会表现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教师讲关于艺术理论的内容, 学生就像听“天书”, 一片茫然, 如果讲创意设计, 学生仅仅对其中感兴趣的图片一笑了之, 对于创意设计的作业, 学生会不知所措, 不知道该怎样完成, 会要求老师给个提示或者示范。最终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很差, 既没有达到教师预想效果, 也没有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 只能回到原点, 按部就班的教软件。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挫, 教学质量不高。

三、高职高专侧重创意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产生上面发生的情况,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高职高专艺术生的基本情况

1) 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 要进入高等院校, 就必须经过层层筛选, 其形式是通过各个层次的选拔考试 (从中考到高考) 。如果以职业教育为考察对象, 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职业学校接收的都是逐级“淘汰”下来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比较低, 甚至非常低, 有的甚至花钱就可以上学。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没有自己的定位, 主动性也就差些, 所以这批学生也更适合按部就班的教学, 软件操作教学, 你教给他技术, 他能用会用就好了。

2) 家庭背景, 学生的就业取向

部分有家庭背景或者家境还不错的学生, 成绩不好, 父母又想将来要他们继承自己产业, 现在他们的孩子年龄小, 暂时先送到学校上个学, “深造”下, 弄个文凭, 这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好与坏更是无所谓, 这个时候技术性的课程比设计课程更能让他们“坐”在课堂里。再来看毕业的学生,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从事本专业, 从事设计行业做的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普通艺术高校出来的学生找工作, 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高职高专学生在设计创意上就远远差于普通艺术高校出来的学生, 要想找到工作, 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 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

3) 学生视野不够开阔, 环境闭塞

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地点都设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交通不是非常便利, 学生接触的面比较窄, 天天就是三点一线, 业余生活也不是很丰富, 大部分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 思维不开阔, 如果讲创意设计, 他们就会觉得很奇怪, 会觉得我要学这些做什么。如果要他们去搜集资料, 他们只能通过图书馆有限的书籍以及网络, 所以创意设计在他们这里又成了难以实现的梦。

2. 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及其知识结构

高职高专招聘来的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结构侧重于创意设计理念, 刚开始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并不是体会很深, 教师往往一腔热血的把几年来积攒的知识结构展现给学生, 想一展宏图时, 学生却无动于衷, 教师们往往碰壁几次后意识到单纯的创意设计课程环境是不能在高职高专课堂上实现的。新进校的老师刚开始对自己的期望值都很高, 都不能接受自己变成一个设计软件的培训者, 试图在授课时穿插艺术理论, 但往往事与愿违, 他们也觉得非常迷惑, 教师积极性受挫, 也会造成恶性循环。

四、高职高专教学以软件操作授课为主的优势, 现代社会需要应用型设计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经济飞速发展, 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职业变化频繁, 势必要求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能够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责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 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设定适合自己的模式, 才能更好的发展。高职高专应结合实践的艺术理论, 更好的发挥以软件授课为主的优势。

五、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1. 侧重软件操作授课, 强调操作的使用规范和熟练程度

现在在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 提倡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这个提议很好, 但是现在要想全面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要一步一步的来。产学研办学模式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管理中, 反过来, 学生通过实践, 通过熟悉企业环境, 既能拓宽和深化专业知识, 又能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这种办学模式更是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技能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 以及与企业结合的熟知程度更能反映在实

论农村中小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闫杰1王保生2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而师生关系则是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核心。[1]因此, 研究建构农村中小学和谐师生关系, 对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对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和谐建构

但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主体地位,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或者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真正把学生平等的作为主体来看待,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却不多见。师生之间的课下沟通较少, 情感交流不多。师生间关系表现为:老师督促学生, 学生躲避老师。鉴于师生关系现状, 师生间真正建立和谐关系的路还很长。以下对师生关系的现存问题以及原因做出一些分析, 并试图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实际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受尊重的权利未落实。素质教育, 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前提下, 以注重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为宗旨,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 部分地区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学生该学什么都有或明或暗的要求和规定, 这种对学生学习包办、不尊重其学习兴趣的做法, 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长期以来, 师生关系仍体现着“师道尊严”, 教师权威意识仍根深蒂固, 特别是在一些老教师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2]老师对待学生, 并没有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 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大事小事当众批评, 以管代教, 老师始终在学生面前扮演严师的角色, 使学生望而生畏, 这就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一般不会发自内心的对老师尊重和认同, 这不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 学习上的合作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更无从谈起。

2. 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培养人格健全,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而不是把人培养成书架子。但现有的教学中, 部分教师仍然采有“填鸭式”教学模式, 迫于评比、升学的压力, 教师拼命的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学生却疲于应付学习任务。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中, 多尔的理论给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很好的启示:教师的授课过程, 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 外在的, 而成为共有的, 对话性的。在后现代课程中, “在这种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 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3]

3. 课程设置不健全, 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多元智

际生产中。

2.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资料显示高职高专的师资队伍中的大部分来源于本科院校, 这部分“学院派”占总数的56.1%, 他们有理论知识, 但是实践能力非常薄弱, 学校应加强这部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顶岗工作, 使其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加大培育教师的力度, 不论是从理论深造, 还是企业实习, 都应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而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只占总数的14.8%, 现在高职高专的教师招聘还是延续普通艺术院校的制度, 非常看重学历, 学历往往成了部分优秀的技术人才不能进入高校一个最基本的门槛, 高职高专应引进些些优秀的, 尤其是在某方面技能有突出表现的人, 为自己添砖加瓦。

随着“市场化”制度变迁带来的竞争效应, 职业教育的生能观核心在于:承认并认真对待个性差异, 个人不可能在单一的职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实践上来说, 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 最多只能使少部分人收益。[5]但在现有的教学中, 农村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教材教法统一。几千年前人们就懂得“因材施教”, 而在今天, 却把学生的教育整齐划一, 学生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 “质检”都是一个标准。这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新课改的目标与现实的高考制度脱节, 高考制度没大变化,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只能针对高考来制定, 小学、初中提前为高考服务, 老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无从谈起, 师生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4. 教育人才观单一, 教师教改动力不足。

素质教育理念下, 以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人才的内涵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 而不是以高分论人才。[6]这种片面的人才观, 已不适应现实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但是,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 人们又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仍然以“高分”评价学生, 评价教师的教课水平及学校办学情况。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 学校、教师、学生都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5. 教学质量评价单一,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功利化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全国大部分地区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问题。素质教育条件下, 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也决不能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师的评价简单化, 而应该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 做出全面评价。评教中, 迫于现实的压力, 学校只能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的评价指标, 以此在教学上督促教师。这样教师也只能在学习上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压力。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评价, 使应试教育严重化, 学生学业越减越重,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教师自身权威受到挑战。

教师的权威, 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服从。新课程的改革, 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师不在是知识的权威。另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接触知识的途径不在局限于老师。由于学生课程的繁重, 教师很少能在课下跟学生进行很好的

存和发展将面临更新一轮的挑战, 是机遇还是困难, 需要自己把握, 艺术类高职教育因起步晚、规模小受影响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 在失去自身特色的同时, 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要想发展, 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必须有所创新, 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 制定相关的课程及教学手段, 一切围绕社会需求,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新的艺术类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奚传绩夏燕靖.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2) .

[2]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跨企业培训中心下一篇:灭火救援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