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含义

2024-09-15

教学含义(共12篇)

教学含义 篇1

一对话教学的含义

对话教学是哲学领域的对话潮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其内涵包括六个方面, 因此也只有从这六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 才能使我们对对话教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存在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 对话是教学得以存在的条件, 教学是一种对话性存在。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教学具有对话的性格, 对话存在于自古及今的教学过程中。[1]另一种观点认为, 对话虽然在教学活动中较为重要, 但不一定是教学存在的决定者, 对话是教学的一种理念或精神, [2]或是教学的方法、手段或原则。[3]

从主体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反对主客二分的师生角色分析路线, 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合作、交往与沟通, 实现精神平等与意义分享, 达成双方视界的融合。

从价值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肯定教学活动的精神成长价值, 对话教学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摆脱被动接收的局面, 倡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鼓励学生摆脱教师权威与课本崇拜, 培养反思与批判意识;鼓励师生双方的思想敞放与彼此悦纳, 使得教学过程成为精神自由交流和生命自主成长的历程。

从知识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表达的是以“传递”为核心任务的教学转向以“生成”为目的的教学。它反对教师以“知识代言人”的身份出现, 反对教学中既成知识的唯我独尊情形, 推崇教学活动中思想的沟通、碰撞与交流, 从而建构与生成新的、产生于对话过程中的知识。

从方法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把教学中的对象性存在转换成为关系性存在, 倡导从彼此间的关系出发来审视教师、学生和教材, 力主以“对话关系”作为分析教学的基本视角, 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聆听与表达、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等都看作是对话意义上的“存在之交流”。

从实践论意义来看, 对话教学认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方式主要是对话。对话需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宽容的氛围, 以语言符号和行为动作为中介, 通过问答、辩论、讨论等方式, 实现主体间的尊重与接纳、实现主体与文本间的理解与建构, 实现主体自我的认知与反思。

二对话教学的性质

(一) 对话教学表征的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 主客二分的思考逻辑表达的是主体“我”与客体“他”的关系。而在对话教学中, 师生关系转变成为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是主体“我”与主体“你”之间的交往与共生关系。对话教学可以看作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对方 (我与你) 的对话和敞亮, 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 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 均使人类萎缩。”[4]

在对话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是真正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进程中的“会合”与“相遇”, 追求师生双方精神上的际遇;强调师生双方作为伙伴的相互性与平等性;强调师生间没有“术语”、“前见”等阻隔的无障碍对话。是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相互性”和“在场”的关系。[5]

(二) 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样式

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内容来看,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每天发生在师生身上的教学活动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 要想使“教学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变得有意义, 就需要使活动提升至对话层次, 否则师生生活的意义就会模糊不清。按照巴赫金的泛对话理论, 教师与学生这些生活的主人公们“内心始终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声音, 正是这两个或多个声音的争论造成了其内部纵深的对话世界。对话昭示着主人公的生存状况。他的生活, 他的思想, 他的情感与思维, 全都在对话中得到表达。对话, 就是主人公对世界把握的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生活就是同自己、同他人、同世界对话。”[6]

当然, 对话教学式的生活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对话教学是在生活中发现或体认真理。“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 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 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7]“如果不是为了真理而对话, 那么对话就是廉价的。”[8]

(三) 对话教学是一种文化对话过程

教学对话的内容笼统地说是文化, 对话教学是文化对话的过程。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给出了文化对话的五个条件或特征, 尽管他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归纳, 但对于对话教学这种特殊的文化对话来说, 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文化对话的首要条件是观点的多元性或多样性; (2) 事实上, 文化对话意味着文化交往。文化交往由信息、思想、观点、理论的多种交流组成; (3) 文化交流允许竞赛、竞争、对抗, 即允许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的冲突; (4) 但这种冲突要靠一种规则来控制。这种规则把冲突维持在对话的层面上, 避免出现思想战争变成肉体战争或军事战争的过激行为; (5) 当社会非常复杂的时候, 即当社会是多元文化的、并且一个人同时体验着多种归属的时候, 这些归属和信仰之间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变成争论的根源、问题、内部危机, 这就在个人精神的内部建立起了对话。[9]

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 表征对话程度的概念是“文化热量”, “它意味着观点、思想、观念之间交流、对抗、论战的激烈性或多样性。”“文化对话有利于增加文化热量, 文化热量有利于文化对话。多元、交往、冲突、对话、热量的结合形成了文化的高度复杂性。”[10]在看待对话教学时, 我们需要站在文化对话的立场上进行分析, 适度把握文化热量的尺度, 确保对话的质量。

(四) 对话教学是一种理解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性质上, 历来有“特殊认识说”、“特殊实践说”、“交往说”等不同的看法, 当教学被赋予了对话的意义后, 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也就可以有了新的视角, 即理解的视角。对话教学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过程, 这是由“对话”与“理解”的密切关联所决定的。在诠释学看来, 理解过程就是对话过程, 正是通过对话, 理解者才能够真正把握理解对象, 离开了对话, 理解对象 (文本) 无法向理解者展示内在意蕴, 理解者也无法把个人特质与理解对象的意蕴融合。倡导精神科学的狄尔泰也认为, 所谓的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 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梅洛-庞蒂则站在对话的角度, 认为只有对话才能促进理解, 因为真正的理解都是对话和语言的结果。

对话教学作为理解过程, 其意义不仅是实现教学主体之间以及教学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在对话中, 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1]理解的对象正是在对话过程中, 其意义才获得充实并得到展示。因此, “理解不是重复说者, 不是复制说者, 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和内容。”[12]

(五) 对话教学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成长过程

对话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品味他人与文本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势必要根据自身的特质对外部信息进行理解和建构, 形成富有个人色彩的新意义。而且, 随着对话过程的展开, 也会有表达自己的理解的愿望。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后, 也会有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动力。可见, 在对话教学中, 始终有一个独立的“我”在行动和思考着, 巴赫金把这个“我”称为“自己眼中的我”、“积极性的主体”。“我所看到的、了解到的、掌握到的, 总有一部分是超过任何他人的, 这是由我在世界上惟一而不可替代的位置所决定的。”[13]因此,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意识会不断得到激发和强化。对话本身就是个体自主精神成长的过程, “对话既是发展精神自主的游戏, 又是发展精神自主的游戏规则。”[14]

对话教学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就是学生必须具有对话意识, 也就是对外在世界及自身进行观照并与之交流的意识, 这种意识恰恰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核心与灵魂。从这一点来说, 对话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没有对话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行为。因此在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教学思想中, 在反对以教师为绝对核心与主体的“储蓄教育”, 提倡“解放教育”, 这里的“解放”,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使人觉悟, 具有批判意识, 通过学习、思考, 成为主体而获得解放。

教学含义 篇2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有较多生活经验,但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相对陌生一些。教学时,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话含义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3

1.违反量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一位留学生因学校的活动需要一件黑色T恤衫,他来到一家服装店。

留学生:你好,请问有黑色的T恤衫吗?

老板:这大夏天的,买什么黑色的T恤衫啊!你看我们店里的T恤衫,颜色又多,有红的、白的,蓝的,质量又好,纯棉的,来一件吧?

在这一场景中,留学生会感到迷惑正是因为商店老板违反了质的准则,其实老板只需回答“没有”便可,但他却说个不停,话语中的信息量过多,才会使留学生一头雾水。对外汉语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类似场景,恰当引导学生们理解服装店老板的话语动机,当学生们下次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就可以轻松应对,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违反质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在高速公路上一名货车司机因超速而被警察叫停。

司机:对不起,警察先生,我开得太快了!

警察:不,先生,你只是飞得太慢了!

质量准则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要说真话,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而生活中却有很多情况是违反质准则的。上面的情境中很明显警察的话是违反质准则的,但其目的是为了讽刺司机的超速行为。在课堂上如果遇到这一类的对话情景,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特殊的会话含义以外,还可以与中外文学著作当中的反语用法相联系,为学生布置作业,寻找类似的违反质准则的对话,使学生能够不断积累、掌握。

3.违反关系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某人将20万元投入股市,一天朋友见到他。

朋友:你那20万怎么样了?

某人: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外国留学生对这一情景对话的不理解主要是由于对话中存在汉语熟语,因不知道“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一歇后语,使留学生觉得两个人的一问一答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由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遇到中国人常用的一些歇后语、谚语时就会无从下手,无法理解。此时对外汉语教师们应该做的就是向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们能够早日“入乡随俗”。

4.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境下

场景:

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

丈夫:亲爱的,你要去哪儿啊?

妻子:supermarket

方式准则要求人们说话简洁明快,但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出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咬文嚼字去表达。情景当中的妻子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以英文代替“超市”一词,目的是为了防止身旁的孩子听到自己去超市而吵着要跟着她去,含蓄间接地向丈夫传达了信息。这种会话方式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教师应当借助会话含义理论,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话语推理机制,活跃并调动思维,整合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体系来理解特殊的会话含义。

那么,会话含义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师们有什么启发呢?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会话含义理论的指导下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以培养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汉字、词语,而是为了掌握在中国社会生活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的积累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使学生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对句子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真正理解说话人,真正提高汉语水平。

其次,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会话习惯,并且能够与自己国家的语言习惯区别开来,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本国语言的束缚,在汉文化中学习汉语,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不同的话语含义。

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是突破教学困难的重要途径,会话含义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及语言理解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充分挖掘语言学中的基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会话含义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4

1.违反量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一位留学生因学校的活动需要一件黑色T恤衫, 他来到一家服装店。

留学生:你好, 请问有黑色的T恤衫吗?

老板:这大夏天的, 买什么黑色的T恤衫啊!你看我们店里的T恤衫, 颜色又多, 有红的、白的, 蓝的, 质量又好, 纯棉的, 来一件吧?

在这一场景中, 留学生会感到迷惑正是因为商店老板违反了质的准则, 其实老板只需回答“没有”便可, 但他却说个不停, 话语中的信息量过多, 才会使留学生一头雾水。对外汉语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类似场景, 恰当引导学生们理解服装店老板的话语动机, 当学生们下次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违反质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在高速公路上一名货车司机因超速而被警察叫停。

司机:对不起, 警察先生, 我开得太快了!

警察:不, 先生, 你只是飞得太慢了!

质量准则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要说真话, 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 而生活中却有很多情况是违反质准则的。上面的情境中很明显警察的话是违反质准则的, 但其目的是为了讽刺司机的超速行为。在课堂上如果遇到这一类的对话情景,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特殊的会话含义以外, 还可以与中外文学著作当中的反语用法相联系, 为学生布置作业, 寻找类似的违反质准则的对话, 使学生能够不断积累、掌握。

3.违反关系准则的情景下

场景:

某人将20万元投入股市, 一天朋友见到他。

朋友:你那20万怎么样了?

某人: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了!

外国留学生对这一情景对话的不理解主要是由于对话中存在汉语熟语, 因不知道“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这一歇后语, 使留学生觉得两个人的一问一答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由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 遇到中国人常用的一些歇后语、谚语时就会无从下手, 无法理解。此时对外汉语教师们应该做的就是向学生普及中国文化, 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学生们能够早日“入乡随俗”。

4.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境下

场景:

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

丈夫:亲爱的, 你要去哪儿啊?

妻子:supermarket

方式准则要求人们说话简洁明快, 但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出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咬文嚼字去表达。情景当中的妻子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以英文代替“超市”一词, 目的是为了防止身旁的孩子听到自己去超市而吵着要跟着她去, 含蓄间接地向丈夫传达了信息。这种会话方式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教师应当借助会话含义理论, 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话语推理机制, 活跃并调动思维, 整合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体系来理解特殊的会话含义。

那么, 会话含义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师们有什么启发呢?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在会话含义理论的指导下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 以培养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汉字、词语, 而是为了掌握在中国社会生活的交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的积累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 使学生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对句子字面意义的理解, 而是真正理解说话人, 真正提高汉语水平。

其次, 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会话习惯, 并且能够与自己国家的语言习惯区别开来,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本国语言的束缚, 在汉文化中学习汉语, 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不同的话语含义。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5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教材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难点定为:理解除法的含义,由“平均分”引出除法。

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书写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理解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等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除法。最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更进步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时,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是比较积极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以下几点的认识:

1、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两节说,我用了有关联的情景引入:喂养小熊猫。创设帮饲养员、小熊猫分竹笋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具体天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3、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例4时,在列除法算式的环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除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除法算式所表达的含义。虽然在这一个创造环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创造出算式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了:12—3—3—3—3=0、3×4=12、12()4=3、12÷3=4、12÷4=3,相信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多创设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环节,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知识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设置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识强化。如例5是在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所以有了例4的基础,例5中的探索发现,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同时在例5的教学中初步渗透包含的意识,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后面的解决问题作铺垫。

5、数学的.知识的连续性很高,别像“游击队”一样到处“放枪”,应有意识地在相关系的知识点中有意渗透,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数学的思维培养也是连续性的,当能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性的培养时,别认为是浪费时间,付出了、经历过总是会有收获的,总比没有试过、没有经历过要强。

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尤其是教学环节的过度阶段时语言衔接不够精炼。不能够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整堂课习题和小结的时间没有控制好。

这节课,让我深深的知道,上一节课不难,上好一节课很难,上一节好课更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2

《除法的含义》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除法是一种新的运算,理解了除法的含义,还要为学生建构起除法的模型。教学过本节课之后,我有如下思考:

一.强调“平均分”,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要求表达,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1.导入时评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求学生把做法想法表达出来,梳理思维使之有序;多次强调“平均分”,要求学生表述准确,辨析概念,让概念在头脑中更清晰更牢固。

二.认识除法,注重建构

动手做一做,注重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呈现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了手脑的协调发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发散思维,把学生思维导向宽广的领域,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1.小组合作操作环节,每组都有学具,但是不惟学具,可以有自己组不同的想法。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情感

1.把整节课各个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开课时奖励小纸船引发认知冲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猫、小猫来带领——小精灵帮忙提醒——大熊猫引领理解除法的含义(快到彼岸)——小猫带领过检验关(到达彼岸)——在彼岸休息,回顾、谈收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成为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探索,体验自己的思考、荣辱、成败,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2.课前与学生商定,积极发言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二字,下课就可领到一只彩色小纸船,表扬几次领几只,一石三鸟:控制了课堂秩序、节省了时间、引领了积极情感。

五.及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情感态度教育

1.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在具体事件中理解除法含义,到去除事件提炼数字理解含义,说一说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多种方法,在比较中优化策略。

3.激励学生向数学家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4.让学生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体会除法的应用价值。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目标之一是“会读、写除法算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只在“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了“12÷4=3”,其余环节并没有做“写除法算式”的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这个算式,只是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学生汇报,我又执笔了三个算式,这样做有失恰当。如果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指名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或者专门安排一道写算式的练习题就好了。

教学含义 篇6

【关键词】文本 深层含义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教学目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只是解读文字、语句,那么所收获的教学效果不会十分理想,相反,将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依次解读出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思维进行重新构建,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深层解读文本含义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英语开展阅读教学,实现多元发展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无论何种语体和问题,学生都能够有效阅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具备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利用思维加工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要具备健全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由新课程标准可知,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的解读文本的题材和文体特点,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深层解读文本,并促使学生利用自身思维重新构建文本信息,进而内化到自自身知识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由此看来,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通过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含义,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指向文本深层含义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的文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需要选择恰当的文本。在选择文本时,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明确其中蕴含的语言知识点,为语言知识的教学做准备。随后,教师对文本中蕴含的文学以及文化含义进行解读,深入的了解文本深层含义,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深层挖掘文本含义,帮助学生感知阅读文本的艺术美,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阅读教学中主体,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要以选择的文本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阅读活动,必要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环节。以Women of achievement文本内容为例,此篇文本的中心话题就是“女性”,介绍了几位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女性,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进行探讨,对女性面临的困境进行关注,并歌颂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首先,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国内外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图片,比如武则天、奥普拉温弗瑞、撒切尔夫人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女性的共同点——成就,进而引出阅读教学的主题。其次,教师播放文本内容的主人公Jane Goodall的视频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略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略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的发现文本的浅层信息。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详读,找出能够描写简古道尔的关键词,以及能够显示她的成就的关键语句,同时,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挖掘意识,为深层挖掘文本含义奠定基础。详读之后,教师再次提出相关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chimps in the wild rather than in a zoo?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听取学生得出的结论,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感知简古道尔克服苦难的勇气、追求梦想的毅力,从而在心中产生认同,并形成情感共鸣,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完成之后,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主题为给对女性有偏见的人的一封信,学生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的进行点评和评价,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进行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把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通过挖掘深层文本含义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有效的提取阅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提升学习的效率。

高中英语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停留在文本的文字表层信息上,还应该在文学和文化两个方面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文字、文学、文化的层层递进,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深层理解文本含义的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弘.例析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的理解、加工与提升[J].英语教师.2015.(04):44-50.

[2]陶艳春.李涛.深入解读文本 优化教学设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03):64-67.

[3]顾敏.融入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3):45-47.

教学含义 篇7

一、从阅读中认识作品创作背景

文本的深层含义关系着作品的创作背景, 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是对阅读文本中的英语字词进行讲解, 或者只是针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表达进行拓展, 最重要的是关注到文本所表达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在文章主旨的引导下再去感受作者的用意。

例如, 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上中的Unit7“The Po-etry of Nature”时, 教师可以抓住“poetry”和“nature”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一首小诗中的一句: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诗中提到了“agrain of sand”, “a wild flower”, 这两种自然物体就是蕴含了无限的意境。教师在分析时就不能只关注:如何形容sand和flower, 或者这两句话的对偶关系, 最关键的是:作者为何要创作这首诗, 或者创作这首诗时作者内心感情是怎样的。而应该告诉学生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不能忽略身边细小的物体, 因为从渺小的物体身上可以学到巨大的道理。

又例如, 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下中的Unit2“Growing up”, 关于成长话题的阅读文本有很多。比如The house on the Mango Street, 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这篇小说,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其中的意义, 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书中小女孩对自家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做出了一番感慨, 表达了她作为一个外来人搬到芒果街, 对整条街上的一切表示恐惧和无奈的心情。这便是对这篇文本阅读后所应该产生的感想和共鸣, 也是指向文本深层含义教学的阅读目标。

二、仔细体会, 共同感悟

文本的创作有着其特殊的创作背景, 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感情。因此, 学生在欣赏各种作品时, 要主动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作者表现文章感情时, 除了对整个篇幅的归纳外, 对字词的选用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在讲解阅读时也要注意 “融情于字”的妙处, 鼓励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技巧。

例如, 在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下中的Unit5“Future Education”时, 对于这个话题可以拓展许多课本以外的内容, 如海伦凯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联系到ed-ucation, 如其中“In the afternoon of that first seeing day”, 就是作者对自己生平回忆的表达, 简明清晰, 把读者带到了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中。“The first seeing day”点明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敬畏, 读者也应该从seeing这个词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然而education这个主题如何与这篇小说连接起来呢, 往后阅读便能发现, 作者的遭遇没有让自己颓废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而是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 从教育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这将课本教材的主题与课外读本相结合, 让读者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接触到课外的阅读文本, 了解更多与education有关的故事, 促使学生感悟人生和珍惜生活, 达到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又例如, 学习Unit6“Career Preparation”这篇课题, 关于career, 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活动来对其进行讨论。谈论的内容可以包括“What careers do you like most?”、“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goal?”等。关于这些问题, 学生也可以借助书籍或者网络来查找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 如Steve Jobs、Bill Gates等的生平文章, 在阅读关于他们事迹的文章时, 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说明性和议论性的英语表达, 这些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作者的态度蕴藏在文章里, 学生在阅读完后需要指明作者的表达态度, 这也是阅读的目的之一, 与作者共同感悟。关于career这个主题, 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的文章并且和同学进行讨论后, 能够意识到career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可能是勤奋、机遇、毅力、智商等, 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认真思考和总结。指向性文本深层含义便通过学生的感悟体现出来。

三、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断创新观念

阅读作品代表着各个作者的价值取向, 而每种观念不一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去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的同时, 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创造新观点。

例如, 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一上中的 “Think Before You Eat”时, 这篇课文的主题有着明显的观点, 表达的含义是:行动之前要认真思考。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可能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并不正确, 学生有可能会认为“Eat Before You Think”才是真, 因为实践过后才会出真知, 只有自己亲自尝试后才会得出相应的认识。学生做出的解释说明学生对教材观点的批判, 有着鲜明的批判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指向性深层含义阅读教学的目的。学生需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万物,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也要用批评的思维去接触作品, 并且形成自己更为先进的认识。

教学含义 篇8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在中国, 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而且拥有CET—4的合格成绩单会更受企业的青睐, 因此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学生的顺利毕业和未来的就业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听力和阅读理解在四级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新的四级考试中, 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 其中听力对话占15%, 听力短文占20%。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新的四级考试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及通过语境阅读理解的能力。在听力和阅读理解的教学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及语用能力。本文旨在运用会话含义及合作原则的相关理论, 探讨其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指导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水平。

二、会话含义理论

1967年, 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莱斯 (Grice) 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和“会话含义”理论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1、合作原则

在格莱斯看来, 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 即合作原则。格莱斯将合作原则具体化为四个准则:

(1) 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 (2) 质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 (3) 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evance) ; (4) 方式准则 (The maxim of manner) 。

2、“会话含义”理论

但是在现实生活的交谈中, 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准则的。当说话人违背了合作原则中某一或某些准则时,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话人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 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 可简称“含义” (implicature)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四级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短对话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一道题, 每段为一轮对话和一道问题。对话中的场景和单词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 理解不了, 有时候即使听懂了每个单词, 也只是获取了字面意思, 而不能理解它隐含的意思, 因而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对此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下面笔者以历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部分短对话为例来分析如何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推断出说话者的弦外之意。

(2) W:I really like those abstract paintings we saw yesterday.What do you think?

M:I guess it’s something I haven’t acquired a taste for yet.

Q:What does the man imply? (2008年12月四级真题)

在上述对话中, 女士问男士对抽象绘画的看法, 男士回答“我想我还不懂得去欣赏这些东西”。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男士没有直接回答女士的问题, 而是说了不相关的话, 违反了“关系准则”, 但只要我们从B话语中“I guess it’s something I haven’t acquired a taste for yet.”推断它所蕴含的言外意义, 就不难推断出男士不喜欢抽象绘画这一结论。所以正确选项为D.He doesn’t like abstract paintings.

(3) W:John’s been looking after his mother in the hospital.She was injuerd in a car accident two weeks ago and is still in critical condition.

M:Oh, that’s terrible.And you know his father passed away last year.

Q:What do we learn about John? (2011年6月四级真题)

在上述对话中, 女士说“约翰一直在医院照顾他的母亲, 她在两周前的车祸中受伤了, 而且目前情况还很危险”。男士只需回答“Oh, that’s terrible.”就足够了。但是男士却提供了多余的信息“他的父亲在去年也去世了”, 显然有意违反了“量的准则”。其会话含义可以推导为:“现在对约翰来说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所以正确选项为D.He has been having a hard time。

四、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四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除了会话等言语交际中存在隐含信息以外, 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也存在语用含义的问题。在阅读中, 学生也经常抱怨, 文章读懂了, 答案却选错了。这是因为四级考试的文章更关注学生对细节和观点态度的理解, 这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 通过句子的字面信息进行一定的推理, 或进行语义解码, 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在特定的语境中, 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考生就有可能推导出其隐含的意义, 从而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 2012年12月份的四级真题快速阅读部分第4题, 题目为“The food industry tries to relieve the public worry about sugar intake by suggeting that_________”.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The food industry可将本题定位到第6段第1句The food industry tries to imply that“a calorie is a calorie” (食品行业试图暗示“热量就是热量”) 。“a calorie is a calorie”很显然有意违背了“方式准则”, 因此可以推断这种表述暗含的意思是“热量只是一种能量, 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糖有热量, 而没有其他的危害。因此A) sugar is no more than a source of energy.符合这个表述。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对外语教学和四级考试具有指导作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阅读能力。在听力教学中, 当学生听清字面内容而不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时, 教师讲授会话含义的一些理论, 帮助学生了解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 透过语句的表层意义推断出句子的真正含义。

摘要: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四级考试中听力理解部分的相关短对话以及阅读理解部分的相关题目从语用学的角度, 以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为依据进行分析, 探讨其对英语听力和阅读的指导意义, 以提高学生四级过级率。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四级听力,四级阅读

参考文献

[1]龚雯.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 :89-92.

[2]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66.

[4]冉永平.语言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4.

[5]新东方考试研究中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优选真题+标准模拟[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2.

教学含义 篇9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深层解读文本含义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英语开展阅读教学,实现多元发展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无论何种语体和问题,学生都能够有效阅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具备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利用思维加工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要具备健全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由新课程标准可知,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的解读文本的题材和文体特点,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深层解读文本,并促使学生利用自身思维重新构建文本信息,进而内化到自自身知识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由此看来,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通过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含义,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指向文本深层含义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的文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需要选择恰当的文本。在选择文本时,教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明确其中蕴含的语言知识点,为语言知识的教学做准备。随后,教师对文本中蕴含的文学以及文化含义进行解读,深入的了解文本深层含义,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深层挖掘文本含义,帮助学生感知阅读文本的艺术美,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阅读教学中主体,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要以选择的文本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阅读活动,必要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环节。 以Women of achievement文本内容为例,此篇文本的中心话题就是“女性”,介绍了几位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女性,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进行探讨,对女性面临的困境进行关注,并歌颂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首先,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国内外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图片,比如武则天、奥普拉温弗瑞、撒切尔夫人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女性的共同点——成就,进而引出阅读教学的主题。其次,教师播放文本内容的主人公Jane Goodall的视频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略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略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的发现文本的浅层信息。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详读,找出能够描写简古道尔的关键词,以及能够显示她的成就的关键语句,同时,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挖掘意识,为深层挖掘文本含义奠定基础。详读之后,教师再次提出相关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chimps in the wild rather than in a zoo?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听取学生得出的结论,并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感知简古道尔克服苦难的勇气、追求梦想的毅力,从而在心中产生认同,并形成情感共鸣,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完成之后,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主题为给对女性有偏见的人的一封信,学生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的进行点评和评价,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进行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把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通过挖掘深层文本含义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有效的提取阅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提升学习的效率。

高中英语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停留在文本的文字表层信息上,还应该在文学和文化两个方面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文字、文学、文化的层层递进,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深层理解文本含义的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弘.例析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的理解、加工与提升[J].英语教师.2015.(04):44-50.

[2]陶艳春.李涛.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03):64-67.

教学含义 篇10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 又称发现法、研究法,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 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我在教学《英国的新生》一文时, 设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英国为什么会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什么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前一问题的讨论, 因为城市的兴起及新航路开辟, 使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快的发展, 而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处处阻挠, 阻碍了它的发展。通过背景及当时制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明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经历的理解, 就明白了讨论通过这个法案就是为了限制王权。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非常明确, 有利于本课教学目的的完成。

(二) 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 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 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 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逐级推进, 系统安排。如, 我在教学《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一文时, 就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每个版块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探究问题。同时, 在全文学习结束后, 再设置问题: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前两部分内容的理解, 经过深入探讨, 就可能得出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结论来。局部的探讨为全文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全文的探讨是局部探讨的升华, 学生不仅系统地学习, 还能从全文的高度把握每部分的内容。

(三)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历史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 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 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 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教学日本大化改新一目时, 在设置问题时,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古今对比, 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对比, 设置讨论题:日本的大化改新给我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就得出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日本的发展与不断改革, 不断学习有关等答案来。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老师只是有效地组织和适当地点拨, 完全通过旧知并结合课文得出很好的讨论结果来。

(四) 面向全体学生, 主动发展的原则

拉夫尔。泰勒曾经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 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 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 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 确定教学要求时, 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 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设置讨论问题时, 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相应的问题, 应设置层次性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如, 在教学《英国新生》一文时, 在设置问题时, 在理解《权利法案》目的时, 就设置以下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共经历了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建立共和国?什么时候复辟?什么时候爆发光荣革命?最终推翻国王统治没有?等有梯次的问题, 学生在讨论每个问题时都不难, 然后逐层推进就明白了。全班学生都能理解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效果就很好。

(五) 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教学含义 篇11

关键词:太极拳;技击含义教学法;教学效果

简化太极拳又名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二十四式经典动作编排而成的套路。该套路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练习,因此,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是在简化太极拳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选用,因此,本文对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技击含义教学法进行应用性研究,为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思路。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高二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共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对照组共5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兩组人数和男女生比例相当,学生身体素质相当,均无武术基础。

2.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教学以讲解示范、带领学生练习和纠正动作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教师的动作为主。该教学法图示如下:

实验组采用技击含义教学法,在技术动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太极拳技击含义的讲解和学生对练,使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同时,理解太极拳的技击内涵,并通过两人一组的模拟实战技击练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所学技术。

在学期进行一半时对学生进行太极拳运动兴趣调查。选取简化太极拳的三式动作,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进行统计。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技术考核,统计考试成绩。对这三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判断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动作掌握时间统计对比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式动作: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与揽雀尾,对学生学习掌握该动作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进行统计比较,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出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

2.运动兴趣调查分析

在学期进行一半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实验组无学生选择“完全没兴趣”,选择“没有兴趣”的仅有4人,而对照组选择这两项的分别有6人和19人,在这两个选项中前者明显少于后者。实验组选择“有兴趣”的为24人,选择“非常有兴趣”的为15人,对照组分别为9人和4人,前者人数明显高于后者。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分别为7人和12人,对照组对于太极拳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多于实验组。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组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运动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

技击含义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技击是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即使是健身化的太极拳套路,每招每式仍有一定的技击含义,不同于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大学生普遍生性好动,一般喜欢较为激烈的运动,在武术运动中,技击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通过技击含义的讲解和对练,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防身技巧,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试成绩对比

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不参与评定。实验组没有学生分数在“60分以下”,而对照组则有3人。实验组学生得分在“60分~74分”这个低分数段的人数为11人,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人。实验组在“75~84分”和“85~100分”这两个分数段的人数为25人和14人,高于对照组的15人和6人。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实验表明,采用技击含义教学法的实验组学生掌握动作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对太极拳的运动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考试成绩也明显优于后者。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学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技击含义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它可以加深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提高考试成绩。

为了推广技击含义教学法,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任课教师加强对太极拳的研究,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该教学法的优势。

2.进一步完善技击含义教学法,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在体育教材太极拳内容中增设攻防含义的讲解,做到图文并茂,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以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复习。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2]李德印.二十四太极拳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09.

教学含义 篇12

素描是传统美术的一门主课,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 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中素描的讨论也更加热烈。讨论焦点大多集中在:素描的本意及其地位;素描在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素描的内涵及其在现实教学中的侧重;设计素描中几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过渡与具体实施;设计素描中写实的比重及对质感和意象描绘的认识等等。这些议题归根结底, 可以表现为对设计素描“设计”含义的理解及其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对设计素描本质含义的把握

设计素描的“设计”含义是什么?也可以这么理解, 设计素描究竟是“经过设计的素描”还是“用于设计的素描”?

“经过设计的素描”即素描的各个因素, 无论从画面布局、形象刻画、细部结构、光影效果、空间体感还是材质肌理都经过作者精心的预想、设计、描绘;“用于设计的素描”, 则是根据设计 (而不是艺术) 的自身特点和具体要求, 通过素描来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描绘所设计的人造形态、人造物品、人造空间。

若是“经过设计的素描”, 那么可以设问:“设计素描”即是带有“设计意味”的素描么?难道传统素描只能写实?难道传统素描只能是笔触和局部结构的创新?有人说, 绘画素描属于艺术表现范畴, 创作的艺术形象大多源于客观存在的形象, 因此绘画素描表现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参照特性。虽然, 传统素描确实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外在物象的再现, 但是, 通过对素描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创意素描等等的提法似乎语义不明。过去所谓“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再现性绘画还是现代的表现性设计, 作者都是在观察外来事物的基础上, 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造, 只是加入多少不同罢了。而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神似之外还在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这便是艺人与匠人的区别。“创意”的语源可以理解为“创造意识或意象”, 那么这个意象不可能完全是无中生有, 多少必有所依。正如抽象也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各个艺术时期, 并不是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才开始的。不能说传统的素描就没有创造的意识在里面, 更不能简单地只把以创意表现为主干的素描称作设计素描。否则, 萨尔瓦多·达利的《still life, fast moving》 (图1) 岂不是要被称作是设计油画、设计彩画了么?

由此看来, 所谓的“设计素描”不能看作是“经过设计的素描”, 如果硬要与传统素描相区别的话, 顶多是比传统的所谓“全因素素描”在设计表现方面的比重更大而已。所谓的“创意素描”作为设计素描的一个部分, 可以看作是素描与图形创意的结合, 它只不过将素描作为创意的表现和实现手段之一, 将素色的图形创意训练提前到了素描里边来。许多学校都另外开设了创意图形课程。实际上, 不管是讲究画面效果的平面设计, 还是更注重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工业设计, 都面临一个使学生从传统再现性绘画到现代表现性设计的转化过程。“创意素描”对于深化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是可取的。

如果理解成“用于设计的素描”, 那么首先我们有必要明确设计的含义。设计, 从广义上讲, 是指人类有计划地解决一定问题的行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设计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形态创新, 而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在功能创新、形态创新的同时, 对人及其整个生存系统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设计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对受众物质与精神心理需求的关注, 对传播与接受生理、心理的关注, 对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技术实现和市场竞争的关注, 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为人的设计”已成为其学科特色和立足点。总之, 设计区别于纯艺术的方面就在于其艺术创新之外不可忽略的功用性。因此, 作为用于设计的素描, 应当服从设计学科和教学过程的特殊需要, 满足其后续课程和将来应用的要求, 而不是死守艺术的陈规。不论是设计学科的哪个分支, 都应该在艺术表现之外更加明确地表述其设计的功用。对毕业生就业和设计公司用人要求的调查, 以及2001年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周”期间的一项调查都显示:毕业生出去后的切身体会和市场的真实压力使得他们感到, 快速、准确而富有创见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最为重要的。

比如工业 (产品) 设计是围绕产品及其内部的消费、使用文化与外部的生理、物理环境来进行的, 因此比平面设计等有着更多的外来限制条件, 物的因素更多, 更强调功能性。所以,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结构素描和速写训练, 坚实的构型训练可以使得他们日后的效果图设计和创意交流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思路, 加强对质感的快速表现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状况首先满足其基本的要求。其中结构素描的画面效果貌似线描草稿, 或是素描的轮廓草图稿, 但这是依靠以三维正方体为基准的观察方法扩展描绘出来的, 在方法上与普通素描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将对象透视改变后凭借理解把原形复述出来的能力。与此相对, 如果用二维的比例观察的方法, 把对象画成轮廓然后再加上透视辅助线, 其结果可能有颇为准确的线描草稿, 但学生本人不会从练习过程中受益, 素描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1]。

在设计学科的其他领域, 设计素描的含义大致相同又各具特点。在讲究综合的当代, 现代的设计学科与传统的艺术学科也在发生着联系, 各个具体的科目和门类之间呈现出崭新的关系, “大美术”的观念已经逐渐地深入人心。受此影响, 它们共同的基础课程——素描, 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 那就是:在原来注重写实、强调观察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各种技法和意识的融合, 强调创造性表达, 强调素描对于设计者和艺术家形成创新思维和独到见解的服务作用。

二、再议写实与抽象

如何看待设计表现中的内容写实和形式抽象?这个问题也集中于对质感描绘的看法上。

写实有多种含义, 画质感属于传统素描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设计素描, 要依其理解不同而论。如果是“为设计的素描”, 则通过对质感的描绘可以使学生获得视觉上的触觉体验, 加强其对材料的视觉效应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只是, 更需要对质感的速写;如果是“设计过的素描”, 那么质感的描绘则不同于传统的完全写实, 应该是为创意的表现服务, 超越其上的应该是画面内容的创意和画面形式的创新。

是画画还是设计, 这是问题的焦点。传统的美术是手头技艺表现, 传神达意, 而现代的设计更多的是技术之外创思的直接实现。即使在质感描绘时也不是反复强调精细、精细再精细, 反而更需要作者满含激情又富含随意的冲动之笔。“要使得对象清晰, 就要仔细作画;要表现对象的细微痕迹, 就要使用简笔。”“两者结合使用可以刺激观众的触觉体验。”“略微加入些不太明显的痕迹, 就可以避免太过具体, 令画家免受疲惫, 也令观众看得轻松。”[2]

追求极端精准的质感描绘可以归于过去的精细画或者精细效果图一类, 美术史上则对应有超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精细画固然有其魅力, 也确曾迷倒一批行内行外的人。但是如果学生的所作皆是有据而来 (图2) , 是依照实物或者照片画成, 那还有什么设计意义?这显然已经过时了。在如今的读图时代, 摄影和电脑效果图已经彻底打败了过去的喷笔和精细手绘, 但手绘的快速方便和灵动的艺术感染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被代替。设计者可以发挥手绘的特长, 快速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将头脑中模糊的设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作于己可以不断检视、完善自我, 于人可以快速的交流, 即所谓的“用手思考”;或者在事后将他人的设计亮点, 从结构到色彩, 以及独特的材料运用带来的表面质感默画下来, 这些正是我们学习设计素描的目的和用意所在。现代艺术和设计大师亨利·马蒂斯说过:“我从不把素描看作是获得特殊的熟练的一种训练方式, 相反, 我主要是把它当作表现内在的情感和描述心境的一种手段, 而且是精心简化以使表现具有单纯和自发的性质的一种手段, 它流利的直接向观者的心灵讲话。”[3]

至于抽象和形式感的表现, 在传统美术, 特别是我国多年的正统教育中一直是个禁区, 直到近年来才有所突破。其实无论形似或者神似, 都摆脱不了一个“似”, 使长期以来对艺术品的评判只从这点出发, 大众对于美术作品的最高评价也只是“像, 真像”, 顶多加上“点睛之笔”、“栩栩如生”等字眼。而设计不同于纯艺术, 已经更多地超越了像或不像的层面。从过去意义的工艺美术到现代的设计行为, 对抽象和形式感的探索一直是其审美心理的一个必然指归。排除内容构思上的创新, 画面的形式求新和抽象处理是形成视觉冲击的一个主要手段, 更符合当代人不断求新和求简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素描教学探讨

如何看待素描在设计教育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体现在教学中?

过去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伊顿也曾说过, “凡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造型活动, 都可以称之为素描。”同时, 作为美术生从美术高考后进入高校面临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设计素描应该具有全局性的引导作用。这个基础设置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态度, 影响到对学习方向的把握和学习内容的取舍。它应该体现“从艺术到设计, 从再现到表现”的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特点。与大一学生的既往教育不同, 如今的教育设计使他们一进校就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并能积极配合教学,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作为专业基础的素描教学, 教师首先便应确定“设计”的观念, 并尽早讲述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构图法则,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 而不是学习一些教条的东西和死板的技法。所以要加强对学生造型能力实际训练而非单纯的从理念到理念。比如大力培养学生对各种造型元素情感特征的感受和再造, 克服以往构成课中过于程式化的制作。

学习美术或者设计, 其目的决定了实现它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为了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 比如广告设计, 就要学习广告策划和制作, 广告插图等先修课程也就必不可少, 这些最终必然归于设计素描的学习。工作中对这些课程的需要是浑然一体的, 但教学中只能依次进行。所以结合将来的设计需求, 使每一门课都变成前后连贯而又不失自己特色的课程链中的一环, 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为了方便管理和实施, 我们可以将原本整体的教学内容分解开来,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将其融会贯通。比如, 在素描的布局安排时可以引入摄影上“趣味中心”的概念, 并适时地介绍一些摄影的独特观察方法。或许二者并不能完全相融, 但对学生开拓视野继而培养创造思维大有益处。图3这幅现代的素描作品, 从画面细节描绘看不出多少与传统素描的差别, 但是又明显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新意——原因就是它创造性的画面布局:下部三分之一的前景可以看作是左黑右白, 而远处的背景则是左白右黑, 树桩和陶壶的轮廓线与背景的分界线相连, 将画面分成左右倾斜、上下交错的四个象限, 圆形的澡盆打破了僵硬的分割, 并协助陶壶更加确立其视觉趣味中心的地位;主体物的倾斜偏置明显地借鉴了摄影和现代构成艺术中的构图法则, 使得看似传统的写实作品打上了现代作品视觉冲击的烙印。

有人认为“为现代创新设计思想服务的意象素描, 并不局限于用笔 (木炭笔、铅笔) 绘在铅画纸上的传统作画方式。也不必囿于素描就是‘单色画’的概念。意象素描可选择两种以上同类色进行‘朴素的描写’。也可画在板、玻璃、布等材料上, 也可合理使用钢笔、毛笔、油画捧、色粉笔、粉笔等工具, 甚至可以通过摄影、电脑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发现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4]这是很有道理的。为了表现一个设计, 可以用素描的方式, 为了表现的需要也可以使人临时又拿起彩笔, 这也使得我们更加理解马蒂斯下面的一段话。他在被问到为何要在晚年从事剪纸这一古老而又似乎粗陋的手艺时, 是这样说的:“纸这种材料还有可以研究、讨论、并被赋予生命力的地方。……比起铅笔或炭条来, 剪刀能使线条更富于感情。”[5]

本着上述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素描改称为“素造”, 即单色造型。一字之差, 摆脱了“描”的感觉, 使得素描的设计意味凸显。名称固然只是个称谓, 但是它充分地表明了设计素描的设计含义, 这样有利于更加明确设计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所在, 有利于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和实施。

摘要: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在从艺术再现到设计表现的转化过程中, 素描这门古老的课程也面临自身的调整。对设计素描中“设计”含义的不同理解导致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处理方法, 也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只有厘清对设计的误解和对写实的偏执, 才能使设计素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真正的基础和主干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本着上述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着将素描改称为“素造”, 即单色造型, 使得素描的设计意味凸显。这样有利于更加明确设计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所在, 有利于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宫浩钦.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训练方法举隅[J].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2) :81页

[2][美]伯特·多德森著.蔡强译.素描的诀窍[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48-150页

[3][5][英]杰克·德·弗拉姆编.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87.112页、235页

上一篇:国有交通运输业下一篇:鸭疫里默氏菌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