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解析(共4篇)
含义解析 篇1
一、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1. 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是指会话的参与者在双方都接受其目的和方向的对话中在合适的时候按要求去回答问题。人们交谈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 是因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 即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合作原则, 具体包括: (1) 数量准则; (2) 质量准则; (3) 关联准则; (4) 方式准则。在这四个准则中, 前三个规定的是说话的内容, 最后一个规定的是说话的方式。数量准则要求我们在交谈中要提供适量的信息;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切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避免晦涩歧义, 做到简明扼要, 井井有条。
虽然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应遵守如上原则, 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有很多时候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 那么说话人一定有其主观意图, 这就要求听话者要根据当时的语境, 推断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 这就是会话含义。
2. 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是一种隐含意义, 不同于明示的意义, 可在CP及其准则的指导下, 在词语的规约意义基础上, 联系语境推导出来。例如下面的一段对话:
A:Am I in time for supper?
B:I’ve cleared the table.
在这段对话中, B所要表达的意思是A来的太晚了, 可是他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 我们根据当时的语境, 推断出他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话含义。
二、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关系简要剖析
虽然在日常会话中应遵守合作原则, 才能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 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根据合作原则的四个不同准则对违反合作原则情况下的会话含义进行简要剖析。
1. 数量准则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当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明显的多于或少于当时会话情景需要的时候, 数量原则即被违背。仅以小品《相亲1》为例, 赵本山与宋小宝所饰角色中有一段对话:
老憨:你是本地人吗?小宋:本地。老憨:有60多岁呀?小宋:54, 属鸡。老憨:呵呵, 54?那长得可够着急的。
从这段对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对老憨的第一个问题, 小宋严格按照数量原则和会话目的进行了回答, 说“本地”, 但在问及有没有60岁时, 如果按照合作原则, 小宋本该根据会话需要回答“有”还是“没有”, 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 却说道“54, 属鸡”, 这便引出了老憨的那句“长得可够着急的”, 引来观众的一阵狂笑。
再如下面一段对话:
Mum:Did you close the window?
Daughter:Yes, I closed the window of the living room, the windows of my bedroom, the window of your bedroom, the window of the guest room and the window of the study!
这段对话中, 妈妈问的是“window”, 而女儿却回答:“Yes, I closed the window of the living room, the windows of my bedroom......”, 这就明显违背了数量原则,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女儿对妈妈的话似乎有些不耐烦了。
2. 质量准则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人要提供真实的信息;既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 也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只有遵循这一原则, 才能保证对话与沟通的顺利进行。但在网络交际中, 人们很多时候会故意偏离这一准则, 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请看下例:
A:这是一个恐龙横行的时代, 7456!
B:青蛙更多, 你真是286!
A:网路无美女。
B:网路青蛙满地爬。
正如大多数网民所了解到的, 在网络语言中, 我们用“恐龙”来指代那些是对外型欠佳的女孩, 而“青蛙”则指的是不受欢迎的丑陋男孩。而数字符号7456是采用的谐音表意, 意为“气死我了”。286则借助运算速度最慢的电脑型号来意指那些脑子转得慢的人。而“网路”也就是“网络”的意思。上面的对话中, AB二人很可能是两个异性朋友, 他们在没有真正见过网络中的女孩男孩的情况下, 故意违反“质量准则”中的“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一次准则, 却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3. 相关准则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相关准则即要求我们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 除不能答非所问外, 还要求说话要贴切, 否则, 则明显产生会话含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Have you heard that the director’s wife…
B:Yes!It is fine day today!
A正要和B谈论the director’s wife的一些事情, 可话刚刚开始, B就说了一句与A的话题风马牛不相及的话:“Yes!It is a fine day today!”我们不难想象, 很有可能B看到the director正朝着他们这儿走来, 因此, 想及时制止A继续他的话题。
4. 方式准则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洁, 有条理, 要避免晦涩、含糊不清的表达。但有时为了传递某种特定的会话含义, 我们会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如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去逛商店, 当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糕点、水果的时候, 孩子的父亲就提议道:Let’s get our daughter something to eat.而细心的妻子或许会以如下的方式回答:OK, but I veto c-a-n-d-y.这个回答乍一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妈妈会用了一个很生僻的字veto (否决, 禁止) ?又为什么她要把一个非常简单的词candy拼出来呢?这不是在自找麻烦吗?其实不然。因为心细的妈妈知道吃糖会对孩子牙齿造成损害, 糖分摄入过多也会影响女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或许会让女儿长胖, 所以, 她不想给女儿买糖果吃, 但又怕小孩子听懂后会吵着要糖吃, 因此她就故意违反了会话的方式准则, 这样既可以不让孩子听懂, 又能让丈夫明白其中的含义的。
虽然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四项准则是人们顺利进行会话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在现实生活中, 会有很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事例出现。但正如前文所述, 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不一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 在很多场合下, 会话双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说话者所说的话语似乎与所谈论的内容毫不相干, 但通过运用合作原则, 并结合会话所产生的的语境等条件, 我们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推断出某些话语的弦外之音, 即借助于合作原则, 听话者可以推导出说话者的会话含义。
摘要: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就是Grice的“合作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应更多地运用合作原则, 并结合会话产生的语境、文化等宏观条件来解读会话含义, 这样才能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说话者话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解析
参考文献
[1]MEY J 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 2001.
[2]YULE, GEORGE.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0.
[3]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胡壮麟.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殷晟.网络语言现象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 2002.
[7]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含义解析 篇2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同时也是科学的决策领导方法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方法。所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探讨新时期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确保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对于我们在党内生活和国家及社会生活中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于确保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民主集中制科学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供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专门从事党建理论及政治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
一、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发展实际过程,我认为,如果要给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下个确切而又十分简洁和科学的定义,那么,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给民主集中制作出这样一个定义,并同时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认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理由。
1、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组织规律对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组织形式所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得出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由该组织内部的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这两个矛盾着的方面相结合或相统一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自身存在及其良性健康发展,都是要以正确协调和处理该组织内部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形成的这个矛盾关系作为前提和基础条件来予以保障和实现的。由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组织规律所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先进政党根本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形式,必然要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从而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组织规律的内在要求,使自身真正成为一种能够与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先进组织的本质相适应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为有效,因而也是一种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
2、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为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的组织制度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形成和归纳概括出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开始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都一直是坚持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为其核心内容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先进无产阶级政党所应遵循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活动中,在反对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内部不断出现的否定民主的错误倾向和否定集中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的必要性,并在他们积极参加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以及第一国际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一系列体现党内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的条文。因而他们实际上已经把党的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结合起来作为党的组织原则,从而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俄国的具体条件下,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和集中、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或相统一的组织原则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形成和归纳概括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在自己的刊物上一向坚持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也从未反对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405页)。同时,列宁还不但首先主张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载入他所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章条文之中,而且后来又把这一原则进一步推广到了共产国际各国党的建设中去,明确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11、312页)。这样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共同努力,就使由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际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
3、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的一个根本组织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人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和观点。
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进一步阐明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和阐明了民主集中制中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使民主和集中之间进一步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使民主集中制更好地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根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并把这个理论观点作了系统地阐发。早在1937年10月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他就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这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此观点作了最突出的发挥,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刘少奇首先从党组织内部的本质联系的组织规律的角度,在1945年5月所写的《论党》中,进一步分析了民主集中制所反映的党内组织关系的方方面面。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它反映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反映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反映党员个人与党的整体的关系,反映党的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用来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只能是反映党内组织规律的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也一直强调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它们二者的辩证统一。他曾明确指出:“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相结合,把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精神发挥了。”《见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325页。他还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也必须有充分的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以后,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对他的上述思想又作了更精辟的表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对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的基本内涵,进一步作了阐述和概括,并重申了实行民主集中制所应达到的目标,是为了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从上述党的三
代领导人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结合或统一的观点,突出强调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思想的同时,已经把这一原则大大地发挥和发展了。这种发挥和发展正是突出强调了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4、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作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对我们党通过历届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概念科学含义所作规定精神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而作出的一个合乎逻辑规律的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判断。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通过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已经作出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概括。如:在1945年6月党的七大党章中,使用了:“民主集中制,即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的具体表述形式。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中正式概括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中使用了“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的提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中具体表述为:“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我认为,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上述几种正式概括,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具体表述方式,但它们所体现出的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即它们都能科学地揭示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以及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特点和内容。因而,这些概括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对它们都应充分加以肯定。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次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正式概括,虽然都能科学地揭示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特征以及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特点。但是,在这几次正式文字表述的具体措词上还仍然存在着缺乏简洁和明确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在人们遇到具体问题需要运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的时候,往往容易由于各自所处实际地位和角度的不同,使人们对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和认识,因人而异,产生分歧,形成诸多误解和偏颇。如:作为民主主体方面而言,他们认为,所谓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其中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所谓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其中也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一种民主制。因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决策和处理就理应由民主主体来作出决定。而作为集中主体方面而言,他们认为,所谓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其中主要强调的是集中。所谓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其中主要强调的也是集中,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一种集中制。因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决策和处理就理应由集中主体来作出决断。由于处在不同实际地位和角度的人们对民主集中制含义的理解各有所不同,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就难会会出现在民主和集中之间左右摇摆,也就难免会造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或者由于过多强调集中而往往容易导致过度集中制,或者由于过多强调民主而往往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制的错误倾向。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和有效解决人们在实际理解和运用民主集中制中所现实存在着的上述弊端和问题,同时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就必须首先要对民主集中制现有定义中所蕴含着的科学含义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科学概括。只有通过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科学概括,通过将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制度直接认作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才能有利于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各自所应具有的完全平等的实际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平等结合关系,从而确保使他们二者真正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所以,这种对我们党通过历次党章条文形式对民主集中制科学含义所作规定精神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判断,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民主集中制概念科学含义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使人们对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组织制度的民主集中制的含义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和明确,有利于使民主集中制这种组织原则在党和国家生活中得到更加正确的贯彻执行,使其充分发挥出所应有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适应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二、民主集中制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实现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制度。民主和集中相结合或相统一,实质上就是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相结合或相统一。所以,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必然要具体体现为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的具体结合方式和结合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之间结合方式和结合形式的不同,因而民主集中制在其具体实现形式上,就应该包括和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不同性质特点的基本类型。
1、民主制
这里所说的民主制,是指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能够用来确保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因而能够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使民主主体的意志、智慧,要求以及他们自身所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自由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关系的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具体结合方式的不同,民主制在其实现形式上,又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而结合方式有所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是完全的民主制。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只由民主主体单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产生作用,因而只能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而集中主体在其中不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二是集中的民主制。即是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虽然是由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两个方面都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共同产生作用,但又只是由民主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主要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而同时只由集中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次要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民主主体单方面参与决定,或者虽然从形式上采取了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相结合方式,但集中主体方面在对正式侯选人和正式当选人的具体人员名单确定上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所应有的集中领导权力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实际具有民主制性质的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民主制或者是集中的民主制。
2、集中制。
这里所说的集中制,是指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能够用来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因而能够在党内和国家生活中使集中主体的领导作用和组织权威以及他们自身的意志、要求及其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纪律严明和意志统一、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的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结合方式的不同,集中制在其实现形式上,又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但结合方式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完全的集中制。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只由集中主体单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产生作用,因而只能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而民主主体方面在其中不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
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二是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虽然是由集中主体和民主主体两个方面都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共同产生作用,但又只是由集中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主要作用,因而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能够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而同时只是由民主主体在其中实际产生次要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只由集中主体单方面参与决定,或者虽然从形式上采取了集中主体和民主主体相结合的方式,但民主主体在对正式候选人和正式当选人的具体人员名单确定上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因而使民主主体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不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的那样一种实际具有着集中制性质的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集中制或者是民主的集中制。
3、民主集中制。
这里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指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关系需要作出具体决策和处理时,既能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同时又能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即领导者权力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实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都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形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生活局面的那样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由于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二者具体结合方式的不同,民主集中制在其实现形式上,也应该包括两种性质相同但结合程序不同的具体形式。一是先民主后集中形式。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首先由民主主体方面对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初步意见和方案,因而首先确保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集中主体方面对同一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最终意见和方案,因而确保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也能同样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在双方完全或基本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处理形式。二是先集中后民主形式。即在具体决策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务和具体处理一些关系时,首先由集中主体方面对某项事务的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初步意见和方案,因而首先使集中主体方面所应有的集中权力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民主主体方面对同一决策和处理过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正式形成和提供出一种确定的最终意见和方案,因而使民主主体方面所应有的民主权利也能同时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实现,从而使他们二者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在双方完全或基本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的那样一种组织形式、决策形式和处理形式。例如:在对我国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要采取和运用上述那种先民主后集中的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产生领导成员,那么,在其产生程序和具体操作方式上,就要首先由基层单位内部应该作为民主主体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通过所谓“海选”和差额推荐方式,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根据民主选举结果,向应该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正式提出差额推荐的适当比率的党委成员的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在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已经差额推荐和确定出的党委成员正式候选人范围内,经过组织研究方式并根据组织研究结果,正式确定出同时符合组织及领导机关要求因而应该正式当选的基层党委领导成员的具体人选名单。从而确保使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所应有的民主权利和集中领导权力都能直接得到切实维护保障和充分体现,进而使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党员群众意愿和组织领导意愿二者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地统一。再就是,在对我国基层单位党委领导成员(包括农村党支部成员)的产生过程中,如果要采取和运用上述那种先集中后民主的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产生出领导成员,那么在其产生程序和具体操作方式上,就要将应该作为民主主体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与应该作为集中主体的上一级党委二者之间结合的先后顺序相互置换过来,也就是首先由上一级党委通过组织研究和差额推荐方式,并根据研究结果,向基层单位内部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差额推荐适当比率的党委领导成员的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再由基层单位内部的党员群众或其代表大会在其上一级党委已经差额推荐和确定出的该基层党委成员正式候选人范围内,经过民主选举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根据选举结果正式确定出同时符合多数党员群众意愿因而应该正式当选的基层党委领导成员的具体人选名单。从而确保使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所应有的权利或权力都能直接得到切实保障和充分体现,进而使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较好地实现了有机结合和有机统一。
总之,上述包括民主制、集中制和民主集中制在内的三种基本类型的形式,都是由民主和集中、民主主体和集中主体、民主权利和集中权力二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们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领域。通过它们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构成当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我们国家政权组织内部民主集中制具体实现形式的一个基本框架结构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时代的声音——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王长江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四三三二”结构是我国县级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论县级领导体制的民主化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7月23日中国农村研究网。
3、《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横向权力监督体制》,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12月4日中国人大新闻网。
4、《“四三三三”结构是我国基层单位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4月1日中国人大新闻网。
5、《“三二二二”结构是我国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7月30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6、《新编党务工作全书》,张蔚萍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7、《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中心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年9月版。
含义解析 篇3
关键词:物理量,电工基础,正负号,解析
1 绪论
在《电工基础》中正负号出现在很多章节中, 几乎贯穿了《电工基础》的始终, 正确理解这些正负号的含义, 有助于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概念、规律、定律, 并能准确运用。
2 矢量和标量
标量:一种是在选定测量单位后, 用数字表示大小的量, 物理中的长度、质量、密度等。矢量:在选定测量单位后, 除用数字表示其大小外, 还需说明方向的量。如力、电场强度、电流、电压、电动势等。我们经常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
3 物理量的正负号
3.1 电压、电流、电动势的正负号
这些物理量的正负号表示它们的实际方向方向与参考方向之间的关系。当电压、电流、电动势为正时, 表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当电压、电流、电动势为负时, 表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3.2 电功率的正负号
对某元件来说, 如果功率为正表示其在吸收功率, 起负载作用;如果功率为负表示其在释放功率, 起电源作用。因此, 电功率的正负可以用来判断该元件在电路中实际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
3.3 相位差的正负号
相位差的正负表示了两个同频率的正弦量相位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正弦电流的初相为φi0, 同频率的一正弦电压的初相为φu0, 当△φ=φi0-φu0>0时, 表示电流超前电压△φ, 电路呈电容性;当△φ=φi0-φu0<0时, 表示电流滞后电压△φ, 电路呈电感性。注意:只有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之间才有相位关系。
例1、已知某正弦交流电流为i=Imsin (wt+500) A, U=Umsin (w+800) V, 求它们的相位差, 并判断电路的性质。
解:由于电压、电流是同频率, 因此它们有相位差为:
△φ=φu-φi=800-500=3O0>0, 电压超前电流300, 电路呈电感性。
4 定理、原理中的正负号
4.1 欧姆定理中的正负号
当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相同时, 欧姆定理为U=IR;反之, 当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相反时, 欧姆定理为U=-IR。类似的还有:P=UI和P=-UI、P=EI和P=-EI、E=I (R+r) 和E=-I (R+r) 等等。
4.2 基尔霍夫定律中的正负号
4.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中的正负号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在任何时刻, 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中的电流之和恒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电流之和, 即ΣI流入=ΣI流出。或在任何时刻, 电路中任一节点上的各支路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 即ΣI=0。一般可设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 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反之亦可。
例2、如图1所示, 由KCL得:
4.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 中的正负号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在任何时刻, 沿着电路中的任一回路绕行方向, 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即ΣU=0。或任何时刻, 在任一闭合回路中, 各段电压降代数和等于电压升的代数和, 即ΣU降=ΣU升。
例3、如图1所示由KVL得, 沿着回路abcdea绕行方向有:
Uac+Uce+Uea=0即 (R1I1+E1) + (-R2I2-E2) +R3I3=0
5 结论
在电工基础学习中, 只有熟练掌握电工基础中各正负号的含义, 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物理量的概念, 正确地应用各种定律和原理, 从而避免在有关计算中由于正负号处理不当引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代昀, 卢万友.电工基础[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07) .
班门弄斧的成语解析含义 篇4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班): 鲁班,我国春秋时期 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在鲁班门前 舞弄 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例}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 不自量力。 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二、班门弄斧典故
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 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 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 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 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 庄子在《 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 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 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 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 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 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 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 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小贴士: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三、班门弄斧造句
1.你在他面前说那些话,实在是班门弄斧,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2.他在火箭专家面前,班门弄斧,大谈什么力学推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3.我如果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班门弄斧。
4.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班门弄斧,谈论文艺。
5.今天在各位名家面前谈创作,我真是班门弄斧了。
6.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7.在您面前,我怎敢班门弄斧,随便发言呢?
8.对不起,班门弄斧。其实我是半桶水,还在学习。请多多指教,不足之处请多多见谅。
9.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10.我这点浅见,在行家面前,不免有点班门弄斧了。
11.他是行家,你别班门弄斧了。
12.就凭你这点本事,就敢在专家面前班门弄斧,真是可笑。
13.不要教鱼游水,不要班门弄斧。
14.他老是对总裁说该如何管理业务,就跟班门弄斧似的。
15.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居然敢在师兄面前班门弄斧。
16.我又不是书法家,不敢在这裡班门弄斧地谈什麼运笔技巧。
17.他可是大名家,你别班门弄斧了。
18.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
19.你少在那儿班门弄斧了,在座的有哪个不是专家?
20.说到写文章,我实在不敢在你面前班门弄斧。
21.今天我竟然在专家面前大谈科学,真是班门弄斧。
22.用不着教你的祖母如何吸食鸡蛋,不要班门弄斧。
23.我作了这个讲话,并非想在政治家们面前班门弄斧,而是要把他们不愿意公开的情况公诸于众。
24.不敢当,不敢当,末学后辈只是班门弄斧而已。
25.自己和他拆招,无异于班门弄斧,往往只使半招,他便破了,束手缚脚,好不难受。
26.其实在数码科技版很多时候都是我问你问题的,现在反而调换身份,并不是因为我班门弄斧,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27.试驾现场有工作人员讲解怎样去试车,但在这方面不甚专业的我还是不敢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
28.“当然可以,”安琪说,“一千九百年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吗?我这可能是班门弄斧了,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