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探究式教学

2024-08-18

灾害地质学探究式教学(共4篇)

灾害地质学探究式教学 篇1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影响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类对矿山的开采。而国土资源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位置进行科学划分, 将地质灾害分为12类、48种,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小分支。

2 矿山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根据成灾与时间的关系等来划分, 主要包括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表现形式的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和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表现形式的换发型矿山地质灾害。现实生产生活中多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进行分类, 会产生岩土体变形、地下水位改变和矿体内因等地质灾害。

2.1 冒顶片帮。

在矿山开采的地质灾害中, 冒顶灾害事故最为高发, 是一种危害矿山生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岩层脱落、块体冒落、不良地层塌落及其它等各种垮塌, 该种事故多发生在稳定性较差的矿岩和软弱夹层部位, 这种地质灾害类型具有突发性和高发性的特点, 会给矿山从业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2.2 泥石流。

所谓的泥石流, 是山区沟谷中,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在矿山的资源开采中, 由于山上的植被和岩石遭到破坏, 特别是在暴雨天气经过水的搬运作用, 会形成降雨性的泥石流, 这种泥石流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由石块、沙砾和粘土组成, 目前中国矿山泥石流的发生和隐患主要与矿山开采中的废石堆较多、拦护措施差、结构松散等有关。

2.3 采空区塌陷。

采空区塌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以空场法、崩落法进行开采的地下矿山区域, 在形成一定规模后自然发生垮落, 一旦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处理, 将会诱发严重的事故隐患, 甚至在近地表的岩移中, 威胁到地表建筑和道路的使用质量安全, 严重的还可进一步引发大规模山体滑移。一旦达到一定的采空规模, 而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填充, 就很容易导致崩塌灾害, 这一情况在对金属矿的开采中更为常见。此外, 采空区塌陷灾害还会引发其它的地质灾害, 比如地裂缝、滑坡、崩塌等, 都会给地表的各种建筑和农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究其根源, 影响采空区塌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灾害塌陷区的范围、塌陷幅度和塌陷时间进程等方面研究考察可以发现, 其成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除了受到矿区地质地形 (岩层的结构、构造、岩性、成分) 等客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开采技术 (现场观察、测量、自我意志) 等人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 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通用采矿塌陷机理, 当前业内盛行的几种假说也只是从多角度对各类矿山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某些侧面的诠释。

2.4 崩塌滑坡。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中都会发生, 并都有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其区别在于:露天开采的崩塌滑坡主要表现为矿边坡的滑落, 而井下开采则多数由采空区塌陷引发的。该种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分布直接受到矿区自然环境、矿区工程隐患区域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等的多重作用影响, 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山体滑坡;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等。想要稳定和有效地控制矿区开采中的滑坡灾害, 就要有效控制引发滑坡的各种控制作用。

2.5 它地质灾害。

除了上述一些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外, 还包括同样会威胁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矿震、地热、瓦斯突出、地表塌陷、深部岩爆、井下突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土流失等。

3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1 地质灾害预测报告。

我们在现实的井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可利用技术手段采用一些探测仪器来进行地质情况的勘测, 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其中在当前的隧道开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有:a TSP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对隧道施工干扰小、预报精度高的特点。有效预测掌子面前方100 m~150 m距离的采空区位置和规模、塌方、突泥、突水等施工地质灾害;b直流电法。即利用空间电法勘探, 来判断围岩的含水、导水地质构造状况, 从而有效避免断层、裂隙、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c地质素描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孔等其它探测法。

3.2 环境岩土工程治理技术。

该种技术更注重对一些具体地质灾害的防治。环境岩土工程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a岩爆应力集中, 限元方法能有效释放应力;b尾矿的塌陷, 可采用边采边充填、集中充填、压力注浆等填充法, 来增加尾矿库的整体总量;c井下突水, 除了运用物理探测法, 还要采取注浆封堵、外围帷幕注浆截流等措施, 预测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突变论方法和现场试验等;d采空区的塌陷, 通常采用减少沉降高度的方法来预防, 从而提升安全保障;e崩塌、滑坡灾害, 要控制超采滥挖现象, 做好排水工作;f对排石场内的空洞和裂缝现象, 可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工程地震法来进行探测验证。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对地形较为复杂的矿山场地, 一定要分段勘查, 在进行必要的现场试验后再确定加固设计。

3.3 控制爆破法。

在矿山开采中, 通常都会借助火药来完成破碎工作, 而当前最为常用的矿山控制爆破法为光面爆破法, 能够有效地控制破碎程度、破坏范围、坍塌方向等, 保证围岩的稳定性、降低爆震裂隙, 减少危石, 更好地支护坑道, 有效避免和预防矿区开采中出现的坍塌、冒顶、掉块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4 其他保护措施。

即非技术措施, 主要有加强立法,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 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矿山开采规划和报批的同时, 明确矿山企业保护矿山环境的责任, 采用先进的采矿工艺, 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 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通过各级政府和国家财政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 积极推行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 设立防治基金来完善投入机制, 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语

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视, 在今后的采矿过程中对矿体的变化进一步核实、了解, 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使矿产资源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 从而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地质环境好转和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 2004, 13 (03) :66-68.

灾害地质学探究式教学 篇2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 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图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 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 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究 篇3

1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称第二环境问题, 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 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 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 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 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地震; (2) 降雨和融雪; (3)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4) 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5) 开挖坡脚; (6) 蓄水排水; (7) 堆填加载; (8) 劈山放炮, 乱砍乱伐。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 江、河、湖 (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 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 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 地质构造带之中, 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 易滑 (坡) 岩、土分布区。 (4) 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1.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 因根部空虚, 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 失去稳定, 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 堆积在坡脚 (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采掘矿产资源; (2) 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3) 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4) 堆 (弃) 渣填土; (5) 强烈振动。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 (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 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合理开挖; (2)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 (3) 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1.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 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 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 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 (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1.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 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 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

2.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 (如抗滑桩) 、复杂性 (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 和多样性 (防治滑坡可采用桩, 亦可采用挡土墙) , 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 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 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 (2) 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 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2.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 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 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 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 (截) 水工程、支 (拦) 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2.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 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 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 能促进生态平衡, 改善自然环境条件, 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 泥石流区, 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结束语

结合本文的分析, 可以总结出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这种耗费较长时间的综合治理项目, 是具有社会深远意义的。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方面都可以应用在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之中, 这必将带动岩土工程地质防治工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人们灾害意识增强, 就社会意义而言, 如果能够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多研究, 针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方面制定标准, 并且能够采取有有效防治措施, 这都会带给整个社会无穷的价值回报。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工作, 是与科学技术稳步前进相互结合的, 随着工程技术进步, 与社会经济效益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是紧密相连的。

摘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所涉及的地质情况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 就我国目前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而言, 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不仅能够降低经济损失, 而且能够降低人员死亡率, 所以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以及能够产生的危害情况, 进行有效的综合防治。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6.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篇4

班级:资勘1011姓名:姜定学学号:2010118512145

【摘要】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同时, 地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尤其是近年来,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加大, 地质环境的改变与变化更是超乎想象。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出了本身的适应能力, 就产生了灾害现象, 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之一。地质灾害的产生, 离不开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 一系列的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严重程度、危险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质环境控制着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字: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研究成果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形成机制研究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 包括人类与生物活动的诱发作用所引起的自然变异在内, 无时无刻不在地球表层这一人类活动场所表现出来, 当自然变异的强度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 便构成了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 地质灾害是常见的一类。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频繁而多发,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其环境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上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包括海洋灾害)的发生;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和变化又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他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彼此相关形成环境灾害系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环境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需要以现今地壳运动理论研究为基础,尽管目前对现今地壳运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尚有分歧,但针对环境灾害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天地生相结合的系统论整体观应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地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遏制生态恶化,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因为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那么解决好灾害地质的防治工作也为环境地质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下面以边坡为例。

1、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

1.1防治目标

如:滑坡治理的总体目标是:采用积极有效的防护工程措施,防止风化和雨水冲刷及下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避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居民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障周围居民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1.2、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边坡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对重点地段和部位的治理;

(3)边坡防护的各项工程措施,应尽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且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

2、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在边坡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在边坡顶设置简易监测措施,实时监控削方工程和防护后的边坡动态,检验放坡及防护效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简易监测措施,主要以坡体表部地表变形观测为主。简易地表位移监测派专人进行,定期巡查,超前预报,主要以肉眼观察为主,必要时设置简易观测桩、点。特别是在降雨过后应巡视坡体及防护工程措施是否有明显变形或位移。若发现坡体出现宏观变形或防护工程有明显位移变形,应迅速上报主管机构,以便及时妥善处理和决策,确保边坡区生命财产设施的安全。

3、边坡环境现状

(1)社会环境: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位于封开县城内,坡体有民居10余户,共居住30余名群众,居民房屋多为简易两~三层混凝土砖房结构,室内生活设施简陋。居民日常生活沿山体年久踩出的小道及踏步出行,居民总体生活环境较差。

(2)水环境:坡体表面无明显截、排水沟设施,雨季坡体排水不畅,靠居民自行修建的保护房屋的简易排水沟,将雨水引致无民居建筑物的坡面排放。雨水自坡顶沿坡面无序排放,携带大量坡积物、残积枯草、生活污水和泥沙,汇入坡脚江口镇中学教学楼地面排水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3)生态环境: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坡体下部分坡面几乎完全裸露,零星分布几株灌木拦截部分雨水冲刷下来的坡体残积枯草和生活固体垃圾,生态景观较差。坡面的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痕迹明显。坡面房屋结构形式不一,零星分布,生活生产物资堆积坡面,对坡面生态景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4、治理前环境影响预测

封开县塔山二路边坡排水设施不良,坡面植被覆盖率较低,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在本项目施工期间,拆迁、工程占用土地、施工扬尘、施工噪声等都会给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本工程施工期较短,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同时,只要施工期间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体系,合理优化施工工艺,精心组织施工,严格管理,采取各种相应的环境污染预防和缓解措施,可将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会对坡体周围环境带来不可恢复的永久性影响。

6、治理后环境影响预测

通过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处理,可明显改善坡面的环境状况。工

程完工后,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坡面排水设施良好,可防治滑坡和

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 发展速度越快, 危险性越大, 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1、地质灾害的形成及类型

灾害地质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按其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质灾害共有 11 类、48 种, 它们是: 地壳活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面变形灾害, 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水库灾害, 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海岸带灾害, 如海平面升降、海风暴潮等;海洋地质灾害, 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特殊岩土灾害, 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土地退化灾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灾害, 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2,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或仅指岩石团及其风化产物。环境地质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环境地质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 从而破坏地质环境, 产生地质灾害, 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二.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

环境保护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等使自然环境恶化,而寻求控制、治理从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地质环境破坏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生产,预防地质环境恶化,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1、地质灾害防治也须遵循防止致灾作用发生和防止其与受灾对象遭遇这两种途径。防止致灾地质作用发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灾害险情出现之前, 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杜绝或减少致灾作用发生的条件和机会, 这是“防”;二是当有险情出现后, 根据保护受灾对象的需要, 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制止其发展成灾, 这是“治”。

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矿山企业来讲,除了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从科学技术上加大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杜绝对地质环境产生破坏的因素,严把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门槛,要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深入到环境治理当中,泛泛而论的治理方案编制,要从技术上体现谁编制谁负责的原则,空洞无效的方案要追究法律责任。总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建议将《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法制办公立法计划,使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早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 1] 陈静生.环境地学[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 2] 游东泉.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问题分析及治理方案.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

局九三三队。

[ 3]段秀铭,郑庭明.山东省地质灾害分区与防治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4):1-6.张进德,张作辰,刘建伟,张德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

[ 5 ] 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等1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1132-1381

[ 6 ] 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1灾害学导论[M]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63-951

[ 7 ] 科学技术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1灾害#社会#减灾#发展

[M]1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34-50,166-1781

[8] 侯恩科,郝珠成,王向阳,等1凤县铅锌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1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01,(05): 12-141

[9] 徐友宁,何芳,袁汉春,等.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20021

[10] 李长洪,任涛,蔡美峰,等1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1中国矿业, 2005, 14(1): 29-331

[11] 唐春,李波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1中国水土保持, 2007,(2): 25-271

[12] 梁凯,兰井志,郑伟1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11): 19-21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14]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及对策[J].[15]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21

上一篇:学分制模式下一篇:煤矿瓦斯的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