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方法课程

2024-11-05

定量方法课程(共9篇)

定量方法课程 篇1

1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选修“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人文和科技素质,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是学生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自身的需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处理, 找出事物深层特征及其规律性, 认识公共管理乃至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探求理论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2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难点

2.1重要性

对社会现象中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量的抽象, 用定量方法去描绘其状态和进程, 是人类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在科学史中, 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定量地研究社会现象, 逐步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这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外其他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所向往和追求的重要目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在现实中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 并已有一大批丰硕成果。

前些年从政管院毕业的学生, 也曾反映由于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 他们在阅读有关论文时都感到困难。这些事实都彰显了在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2.2难点

开设“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对学生而言, 要求学生具备“宏、微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文科知识背景的学生普遍感到欠缺上述先修知识。

而对授课教师而言, 除了要求有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功底外, 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基本概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现行教材也难以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政管院把教好“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列为教学研究课题。笔者有幸成为这一教改课题组的教师成员。

3改进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工作是由两个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探求) 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 课题组提出“启发研讨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我们从教学全过程的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改进教学:

(1) 教学理念: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研讨式;

(2) 教学方法:改单一课堂讲解为多种方式学习;

(3) 教学内容:改以教材为核心为以知识点为核心;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具体实施中, 可从六个方面着手。

3.1化解学生畏难情绪,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讲“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一开始就介绍该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给出先修课程的要求。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听到这里就被吓住了, 课后就提出这门课太难, 不想学;有的甚至申请撤课。这使我们认识到, 化解学生畏难情绪、调动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再次开课时, 改进了讲述方式, 先从同学们关注的时事入题, 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由于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同, 讨论的议题也有差异。比如去年, 正遇上金融风暴, 我们一上课先介绍了两派经济学家的不同观点:A专家说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 我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B专家说跟我国关系不大,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然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大家七嘴八舌, 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我们及时把讨论引向正题, 指出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要学会经济指标的计算和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再说到同学们做的社会实践、对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方法和技巧, 都可以通过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逐步掌握, 从而化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得体的举止、优美的板书是教师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条件。喜欢授课老师也会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2以知识点为核心, 做好基本概念的讲解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定“统计资料和指标, 统计调查, 概率与概率分布, 参数估计与检验, 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等内容作为主要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单元, 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点。讲解时, 侧重原理的阐述和性质的辨析, 弱化数学过程推导。“定量分析方法”等偏重方法性的课程多源于国外, 部分术语尚未形成统一的中文翻译和表述符号, 给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带来困难。教师在授课时, 注重给出重要术语的英文说法, 这对术语符号 (多源自英文说法的首字母简写) 的理解和记忆带来方便;同时介绍国内相关文献中出现的不同中文译文, 解决了学生在看其他参考书时可能碰到的疑惑。有的知识点, 涉及的数学知识较难, 讲解时适当扩展基础知识, 把先修课程和后学课程串起来, 使同学们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对于暂时跟不上的同学, 通过自学、课后辅导或网络答疑来协助解难;另有个别以前学理科的同学, 学过一些相关课程, 觉得教的内容浅了, 希望学得深一点, 我们指导他们自学相关书目, 这些同学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班同学的总体水平提高。

对过去一贯倡导的“课前预习, 课中听讲、记笔记, 课后复习”, 保留其合理的内涵, 注入新的元素。提前通知即将开课的班级, 为他们指定参考书目和授课章节, 要求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复习有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做到有备而学。上课讲解时适当地提问, 调动大家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每节课下课前花几分钟小结, 并提出下节课要讲的问题, 供同学们预习, 课后的作业既有教材的习题, 也有实际的案例。同学有了问题, 除面对面答疑外, 还通过电子邮件反馈, 网上答疑。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 将在下一次课上讲解。

3.3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还可以多场景地切换、缩放和重现, 使课堂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课程涉及较多的数据、图表等, 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显示, 采用多媒体可以灵活显现。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要强调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首先, 课件的形式要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 不能单纯地追求动画效果, 致使学生感觉眼花缭乱, 分散注意力;其次, 要把握好节奏, 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同步;最后, 讲解要重点突出, 语言要有激情, 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 激发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然, 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替代板书, 尤其在推导公式时, 板书表现出独特的长处。教师边写边讲, 学生边看边记, 启发思考, 易于理解记忆, 决不能弃之不用。

3.4注重实例教学, 实现由实例到案例的学习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 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管理人才方面, 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案例教学法”以形象、生动的实例再现理论方法, 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 不自觉地理解了有关理论与方法。

学习“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管理与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启示下,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从注重“实例教学”入手, 逐步开展“案例教学”。

教科书上的举例、数据往往比较陈旧,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将其置换为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 在课后作业里用学习成绩单、身高、性别等的数据;在讲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总量指标时, 直接引用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学习抽样调查时, 利用学生自己做的社会调查的数据;在讲解回归分析、模糊评价等知识点时, 还曾直接引用我们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或者杂志上已发表的成果。这些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 又直接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紧密结合专业, 服务于专业, 也有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当然, 无论“实例”还是“案例”, 都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 适当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控制好“度”, 否则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选择的例子要符合知识点的要求, 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预先了解事例的内容, 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在课上的发言要注意到普及, 要实现全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注意在讨论离题时, 及时提示和引导, 使讨论回归正题;讨论结束和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 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完善案例报告。

3.5学习专业软件, 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Excel”、“EViews”和“SPSS”等实用软件, 是处理数据的优秀工具, 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虽然学过计算机课程, 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于“定量分析方法”课程, 我们采取课堂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1/3 (即18个学时) 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际操作, 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计算问题,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和借鉴现有操作手册的基础上, 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实际, 编写了“Excel”、“EViews”操作手册, 手册中图文并茂地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举例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每次上机实验课, 都结合具体案例演练。讲解时, 先只做简单提示, 给出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看怎样做出最终结果?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在机房里巡视, 记下操作中的问题, 然后归类讲解, 强调操作的要点, 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由于大家经过自己探索, 出错后又对比了正确做法, 印象深刻。通过课上练习、作业题复习、案例中演练, 学生都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

3.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好课程的关键

“定量分析方法”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 还要求能对较枯燥理论作通俗易懂的讲解。为了教好课,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 认真备好课。尽量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让学生容易理解。

把课教好了, 学生学到知识, 教师有了成就感, 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在这同时, 教师通过教学, 也通过向学生学习, 不断提高了教学技巧, 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准, 实现教学相长。

4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改进:

(1) 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待系统和深化, 以提高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认知能力。

(2) 加强案例的搜集、整理, 组建案例库, 实现案例与基础理论的无缝对接。

(3) 建立网上试题库, 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练自判的学习环境。

(4) 总结和梳理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实务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 整理和完善备课资料, 提高课程讲义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美]R.M.克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中文1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李雪莉, 彭昱融.哈佛大学:『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J].天下 (教育特刊) , 2008:36-39.

[4]Mark Russell.Evaluating the Weekly-Assessed Tutorial SheetApproach to Assessment:Background, Pedagogy and I mpact[J].Journal for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5, 2 (1) :26-35.

定量方法课程 篇2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本科类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概念比较抽象,计算也较复杂,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试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确保学生有效获取管理定量分析知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

针对管理定量分析这一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板书的形式。板书教学的优点表现为两点:一是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板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领会教学内容,这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来说尤其重要;二是有利于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1]。与此同时,板书教学这一手段,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信息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授课教师难以做到大量信息的呈现。另一方面对于定量分析方法在软件中的实现问题很难以通过板书教学模式实现。因此,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应运而生。

(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陈旧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考核,一般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笔试多采用闭卷形式,试题的题型也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试题内容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测试,往往忽视对定量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也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考核内容与形式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有的考核设计中,学生思维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约束与限制,为了获取良好的笔试成绩,学生往往注重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对相关知识点的突击和强化[2]。因此,很有必要改革现有过于陈旧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对课程综合应用能力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有效应用,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定量分析来说更是如此。

(三)实践教学意识缺乏

圆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 篇3

圆在《大纲》与《标准》中的内容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大纲》中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是很重要的内容,但在《标准》中却没有这部分的内容. 这些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标准》提出了挑战. 那么,通过对《标准》与《大纲》中初中部分圆的内容及难度上的比较,看看新课改是不是在实质上真正给学生减压了!

二、课程内容的对比

《大纲》与《标准》中“圆”对应的知识点如下:

( 1) 《大纲》:

1. 圆的基本概念: 1理解圆、等圆、等弧等概念及圆的对称性; 2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及圆周角之间的主要关系; 掌握圆周角定理以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等性质,并能会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会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了解反证法; 3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外心、内心的概念; 4掌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性质.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掌握经过圆的切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3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4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等性质; 3了解两圆的外公切线的长相等,两圆的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等性质,了解两圆公切线长的求法; 4掌握两圆的外切线的长相等、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的性质; 5会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圆和圆相切的性质,画出直线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连接的图形.

5. 正多边形和圆: 1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 弧长与扇形面积: 1会计算圆的周长、弧长及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 2会计算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3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 尺规作图: 1会用尺规作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圆; 2会过一点画圆的切线. 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3会画两圆的内、外公切线.

( 2) 《标准》:

1. 圆的基本概念: 1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2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 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探究并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 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 正多边形和圆: 1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 弧长与扇形面积: 1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 尺规作图: 1探究如何过一点、两点以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一个圆; 2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 3会确定圆的圆心; 4会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三、《标准》与《大纲》中圆的难度量化比较

( 1) 影响课程难度的三个基本要素: 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课程难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概念的界定是: 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 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实施时间.

( 2) 课程广度:

用《标准》和《大纲》中圆的内容部分的“知识点的个数”来刻画圆的内容的广度. 考虑到“正多边形”在《大纲》中出现在《圆》之中,并且出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37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1=37.《标准》中y圆的知识点分布较散,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24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2= 24.

( 3) 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可以用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 《大纲》中是按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来陈述目标( 要求) 的,《标准》中则是按三个层次( 水平) 来陈述目标( 要求) 的. 考虑到“掌握”这一要求与“灵活应用”区别并不是很大,为了与《标准》中的层次对应,将“掌握”与“灵活应用”合并为同一个层次.《标准》除了以上这些结果性目标,增加了过程性目标,例如“经历”“体验”“探索”等. 对这些过程性目标要进行量化有一定难度,但为了比较标准的统一,给过程性目标也赋了值. 具体规定参照文献[1].

1《大纲》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 1) ,同心圆与等圆( 1) ,圆的作图( 2) ,外接圆( 1) ,垂径定理( 3) ,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 3) ,弦的度数和弦心角的度数的关系及应用( 2) ,圆周角的定义( 2)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3) ,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 3) ,做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2) ,圆内接四边形( 3) ,轨迹( 1) ,反证法( 1)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 ,圆的切线的判定( 3) ,圆的切线的性质( 3) ,切线长定理( 3) ,多边形的内切圆( 2) ,圆的外切多边形( 2) ,弦切角( 1) ,弦切角定理( 2. 5) ,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2. 5) ,切割线及其推论( 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 ,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 3) ,两圆的公切线的性质( 1) ,两圆的外公切线的做法( 2) ,两圆的内公切线的做法( 2)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 2)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1) ,正多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 1)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2) ,正多边形的作图( 2) ,圆的弧长( 2) ,扇形的面积( 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 2) ,镶嵌模型( 1) ,直径所对圆周角( 1) .

赋值合计78,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78,即S1= 78

2《标准》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 2) ,垂径定理( 3) ,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 1) ,圆周角的定义( 1)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2) ,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 1) ,圆内接多边形( 多边形的外接圆) ( 1)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 2)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 ,如何确定圆的圆心( 3) ,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 1) ,反证法( 1)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 ,圆的切线的判定( 2) ,圆的切线的性质( 3) ,切线长定理( 2) ,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 1)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2) ,正多边形的作图( 2) ,圆的弧长( 2) ,扇形的面积( 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 2) ,镶嵌模型( 2) ,直径所对圆周角( 3) ,作圆的切线( 2) ,过三点作圆( 3) .

赋值合计55,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55,即S2= 55

( 4) 课程实施时间:

《大纲》下的课程实施时间: T1= 30; 《标准》下的课程实施时间: T2= 20.

( 5) 难度比较:

课程难度就与课程深度、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实施时间成反比. 课程难度实际上就是“可比广度”和“可比深度”的加权平均值. 根据以上数据和文献[1]中难度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标准》与《大纲》中圆部分的可比广度、可比深度,统计数据及比较结果:

1《大纲》: 课程广度G1= 37,课程深度S1= 78,课程时间

2《标准》: 课程广度G2= 24,课程深度S2= 55,课程时间

其中0 < α < 1,于是,如果取1. 23 < N1< 2. 60,1. 20 <N2< 2. 75,如果取α = 0. 6,那么N1= 1. 88,N2= 1. 62.

由此可知: 与《大纲》中圆的内容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的可比广度增加0. 07,可比深度减少,0. 15,课程难度减少了0. 26,即与《大纲》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难度大大减少了.

《标准》中可比广度增加量为0. 07,可比广度的减少量为0. 15变化大,说明在知识点掌握上旨在扩宽学生的见识面,增加了与现在科技发展相需求的知识点,比如: 增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确定圆的圆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等,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用数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而且增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动手作图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 论

《标准》中圆的内容突出了圆的性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广度的增加上,圆的内容的扩展面上需提高,在研究的深度上,相对要求放低. 在深度方面,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 公切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两圆的连心线等,例题也基本是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让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让同学们觉得数学不枯燥.

信用评级的定量分析方法 篇4

信用评级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通过经济分析指标,利用数量计算或建立数学模型,以分析资信状况好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1、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也是信用评级的主要方法。因为信用评级很多方面要采用财务分析中的比率指标。例如,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又如,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比率计算,反映出企业财务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企业对于资金的配置是否合理,可以使原来不可比的财务状况变成可比。例如企业利润总额,各厂之间无法比较,有的企业多,有的企业少,但是通过总资产报酬率这一比率指标,就可能衡量出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的大小。评价资信状况同样如此,对单独一项数量指标,很难判断是好是坏,如果把它计算成为比率指标,就可能相互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2、趋势分析法。是将同一单位连续几年的相同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观察其成长性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趋势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趋势。例如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通过几年销售收入的对比求得,利润增长率可以通过几年利润总额的对比求得。通过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就可以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发展的趋势有多大o3、结构分析法。是衡量企业对财务指标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比重或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说明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分项目的比重越大,对总体项目的影响也越大。同时,通过连续几年各项目比重的对比,可以判断各项目的比重是上升还是下降。例如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占全部贷款数的比重,不良贷款比例越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安全性越差。它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这一指标连续几年的比较,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下降还是提高。

4、相互对比法。是通过经济指标的相互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的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它是信用评级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经济指标的实际数可以同上期比较,可以在相同企业之间比较,也可以和指标的标准值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找出差距.以便进一步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在信用评级中:要分析企业资信状况的好坏,就要对经济指标根据有关的要求,设置一定的标准值,通过同标准值比较,就能找出差距,用以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好坏。但是要注意在采用相互对比法时经济指标在计算方法、计算口径和计算内容上要保持一致性,否则的话,就难以比较,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定量方法综述 篇5

关键词:产业集聚,测度,定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和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本身发展规律,形成区域集聚,并在集聚的过程中迅速提升行业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产业集聚的研究对于我国乃至各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地区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聚一般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一般包括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是一种集聚经济。目前学术界对于界定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主要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为专家意见法、企业调研法等。专家意见法一般通过邀请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专家,面谈后采用Delphi法等方法,调研收集所需关键信息,分析某个特定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程度。企业调研法是通过对研究区内的企业进行调研,以此获取它们对(区域)内外贸易情况、合作联盟模式、研发投入等信息,辨识出集聚,并进行后续的产业集聚分析。

定性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在进行区域经济研究时针对性较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定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而且由于研究结论往往缺乏横向比较的统一口径,人们逐渐转向量化的集聚辨识方法。产业集聚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法(CRn法)、空间基尼系数、H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哈莱—克依指数以及熵指数等。

1 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为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之一,它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明,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职工人数等,N代表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其优点为:CRn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反应灵敏,测算方法简便易行。缺陷为:其一,行业集中度虽受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的影响,但CRn指标仅考虑前几家企业的信息,没有综合全面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其二,存在着因选取主要企业数目不同而测度水平不同的问题。

2 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

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立了揭示社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Gini依据洛伦兹曲线提出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1996年,Keeble等人将二者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均衡程度。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是两个对应的指标,其值在0到1之间变动,越接近1则说明集聚程度越强。Krugman(1991)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定行业在区域间分配均衡程度时,提出了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其数值可依据i区域j产业构成的空间洛伦兹曲线进行计算。

qij表示i区域j产业的产值(或就业人数);是i区域的工业总产值(或区域就业人数);为j产业的全国工业总产值(或全国总就业人数);为全国工业总产值(或全国总就业人数)。根据Ps为横轴、Is为纵轴建立的洛伦兹曲线计算空间基尼系数:

SA为洛伦兹曲线与正方形对角线围成的面积,SB为下三角形的余下部分面积。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j的集聚程度较低;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j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在地理上比较集中。

3 郝希曼—郝佛因德指数(H指数,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与N指数

H指数最初由A.Hirschman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O.Herfindahl在《The Centralization of Steel Industry》一文中进一步阐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Xj代表j企业的规模,N代表该产业内企业数。Sj=Xj/X代表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以就业人数计算的第j个企业的规模)。H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一个权重,通常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H的取值在0≤H≤1的范围内变化。H指数越小,则产业市场集聚程度越小;反之,H指数越大,说明产业市场集聚程度越大。

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个优点:第一,H指数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二,H指数能及时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由于H指数是用市场相对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所以H值对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市场占有率很小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相对迟钝。第三,H指数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H指数测度缺点主要是直观性较差,需要全面统计资料。

N指数是H指数的倒数,是一种“当量值”。在衡量产业集中度时,它等于市场中存在的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N指数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分布越分散;N指数越小,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4 空间集聚指数(或地理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of Industrial Space)

Ellison和Glaeser在研究中发现,利用空间基尼系数G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可能造成跨产业比较的误差,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产业集聚现象一定存在,因为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在1997年发表的《美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一文中提出空间集聚指数概念。

该指数综合了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不仅考虑了由空间基尼系数反映出的区域差异,也考虑了H指数反映的企业规模影响。它假设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并且该N个企业分布于该经济体内的M个区域中,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β为产业空间集聚指数,pi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qi是该区域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j为第j个企业市场占有率,H指数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

该指标的贡献在于:一是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因为G指数忽略了对企业规模的要求。Ellison和Glaeser以美国的真空吸尘器产业为例,大约75%的雇员受雇于四个最大公司中,此时,这些公司所在地区会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但并不能简单认为这些地区存在集聚现象。二是该指数可以方便地进行跨产业、跨国家,甚至跨时间的比较。在运用到比较分析中时,该指数不受产业大小、工厂地理分布区域大小,或者是地理数据精确程度的影响。

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是从地理空间来衡量制造产业的集聚水平,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该指数同样也是用较大的数值来表示较高的产业集聚程度,反之则说明集聚程度越低。

5 哈莱—克依指数(Hannah-kay Index,HK指数)

哈莱和克依在H指数的基础上提出更为一般的指数簇,定义,则HK指数为:

可见,H指数为R在α=2时的一个特例,R值的“当量企业数”为。式中HK值所代表的意义与一般情况下相反,即HK值越大,表明集聚水平越低;HK值越小,表明集聚水平越高。

6 熵指数(Entropy Index)

熵指数是借用物理学中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熵而提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

熵指数实质上是对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j赋予一个的权重,与H指数相反,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小,对小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但与HK指数一样,熵指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一般情况也是相反的,即熵指数越大(小),产业集聚水平越低(高)。

在市场垄断情况下,E等于0,但在众多同等大小企业竞争情况下,E等于lnn。鉴于熵指数存在这种缺陷,C.Marfels在此基础上作出改进,采用E的反对数的倒数(即e-E)来度量产业集聚水平。

式中,当产业集聚水平提高时,e-E也会相应变大,在众多同等大小的企业竞争情况下,e-E约等于0;在市场垄断条件下,e-E等于1。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Ellision G.and Glaeser E.L.1Geographic Con-centrationi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 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Vol.105,Issue5:899-927.

[6]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7]罗薇薇.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1988~2003年的广东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4).

[8]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9]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117-121.

定量分析中测定方法的选择 篇6

测定方法选择的原则

1.根据测定的目的及要求选择

由于分析工作涉及面很广, 分析的对象种类繁多, 首先应明确测定的目的及要求, 主要包括需要测定的组分、准确度及完成测定的时间等。通常来讲, 对标准物和成品分析的准确度要求较高;微量成分分析对灵敏度要求较高;而中间控制项目分析则要求快速简便等。例如工业化生产中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产品的主含量时, 一般采用差减法, 速度快, 仲裁时则采用准确度较高的重量法。

2.根据待测组分的含量范围选择

适用于测定常量组分的方法不适用于测定微量组分或低浓度物质;反之, 测定微量组分的方法也不适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所以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考虑欲测组分的含量范围。常量组分多采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 它们的相对误差为千分之几。滴定分析法操作简便、快速, 重量分析法虽很准确, 但操作费时, 当两者均可选用时, 一般采用滴定分析法, 然而滴定分析法的灵敏度不高, 对低含量 (小于1%) 组分的测定误差较大, 有时甚至测不出来。因此, 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应选用灵敏度较高的仪器分析, 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相对误差一般是百分之几。但用这些方法测定常量组分时, 其准确度就达不到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那样高。例如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中的铅含量时, 其结果为2×10-8, 若此法的相对误差为10%, 则其真实含量为1.8×10-8~2.2×10-8, 虽然该法的准确度较差, 但对微量的铅, 只要能确定其含量的数量级 (10-8) 就能满足要求了。因此,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3.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选择

一般来说, 分析方法的选择都是基于被测组分的性质, 了解被测组分的性质, 可帮助我们去选择测定方法。例如试样具有酸碱性时, 可以首先考虑中和法;试样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时, 可以首先考虑氧化还原法;大部分金属离子可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因此常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金属离子。对于碱金属, 特别是钠离子等, 由于它们的配合物一般都很不稳定, 其大部分盐类的溶解度又较大, 而且不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但能发射或吸收一定波长的特征谱线, 因此火焰光度法及原子吸收光谱法是较好的测定方法。

4.根据共存组分的影响选择

选择分析方法时, 必须考虑共存组分对测定的影响。例如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产品中的钙镁时, 若选用配位滴定法, 由于Fe3+、Al3+、Zn2+、Pb2+等都能与EDTA配合, 也会干扰测定;若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则一般元素如Fe、Zn、Pb、Al、Co、Ni、Ca、Mg等均不干扰。

5.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

选择测定方法时, 还要考虑实验室是否具备所需条件。例如现有仪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所需试剂和水的纯度以及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防尘等实际情况。有些方法虽能在短时间内分析成批试样, 很适合于例行分析, 但所需要的仪器一般实验室不一定具备, 也只能选用其他方法。

总之, 一个理想的分析方法应该是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个测定方法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即不存, 在适用于任何试样、任何组分的测定方法, 因此, 要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方法, 就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

测定方法确定的原则

1.准确度高

测定常量组分时, 要求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可使用称量分析法或滴定分析法,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在大多数场合下滴定分析法优于称量分析法。

2.灵敏度高

测定微量组分时, 要求选择灵敏度高一些的方法, 如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具有灵敏度高的特性, 其准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 但能满足微量组分分析的要求。

3.选择性好

分析物料中被测物以外的其他成分最好对测定没有干扰, 即使有干扰也必须易于分离或掩蔽去除。

4.要适应于分析的具体要求

分析物料种类繁多, 分析要求各不相同, 如分析高纯物质中的杂质, 方法的灵敏度至关重要;而仲裁分析、成品分析等, 测定准确度是首要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控制分析要求方法简便、快速。

5.与现有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相适应

在选择准确度和灵敏度都很高、选择性也好的方法时, 必须考虑现有仪器设备和试剂纯度等是否能与之适应, 如果实验室不具备这些条件和技术水平, 方法再好也是无用的。

测定方法的确定步骤

1.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是最普遍、最经济的手段。分析化学文献数量庞大, 其中最实用的文献是“标准分析方法”。因为“标准分析方法”对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说明, 是常规实验室易于实施的方法。在一般文献中选择分析方法时, 则要依据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来确定。摘录一种分析方法就应用, 往往是不可取的。此时, 还要注意具体情况, 如试样组分、待分析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状态、使用的仪器性能等与文献报道是否一致。当方法较为适宜被分析物质时, 才能选定。

2.进行验证性试验

初步确定了分析方法后, 应将其详尽描述记录下来, 以便进行验证性试验。验证试验的目的是证实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欲测物质的定量分析, 并通过实际试验获得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在验证试验中, 重复测定是必要的, 因为个别特定条件的试验结果不能代表一般, 必须重复测定才能估量试验误差, 才能对测定数据作统一的判断, 但重复测定的次数应在满足试验目的前提下尽量少。例如要分析煤中某成分含量时, 一种方法是取样点比较少, 但每个点取的试样都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另一种方法是取样点尽可能多一些, 但每个点取的试样只进行较少次数的重复测定。当总的测定次数相同时, 后一种试验的方式比前一种更为合理。这是因为对于煤来说, 取样的代表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增加重复测定次数, 虽然提高了测定的精密度, 但对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减少试样不均匀性引起的误差是无效的。同时还应注意, 重复测定不能发现测定方法的系统误差, 只有改变试验条件, 才能发现系统误差。

3.优化实验条件, 完善测定方法

定量方法课程 篇7

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和发展, 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有关知识测度、计量与评价的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1 知识定量测度的涵义和类型

知识定量测度就是指使用一定的技术或方法, 对知识的物理量和价值量进行定量化处理, 使之成为可以用数值和量纲进行精确描述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过程。根据测度的内容和测度的层次, 知识定量测度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表1) :

从内容上划分, 知识定量测度可以分为物理测度和价值测度两个方面:物理测度指的是对知识的物理量, 也就是对知识的质量和数量的测度, 价值测度也就是对知识已经创造的或可能创造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测度。

从层次上划分, 知识定量测度又可分为个体知识定量测度和组织知识定量测度两个层次:个体知识定量测度就是指对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自然人所拥有知识的定量测度;组织知识定量测度顾名思义就是对组织拥有知识的定量测度, 在这里组织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 它既可以指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生产体系, 也可以指具体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单位等。

由于知识本身是一个抽象和模糊的概念, 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和计量单元不确定等特征, 因此, 研究知识定量测度首先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知识能否测度。知识经济的研究先驱者之一——拉里·普鲁萨克认为知识不能被测度, 能被测度的只是知识的影响力或知识的绩效。不过, 科学计量学家威廉·开尔文勋爵认为:“如果事务不能测度, 那么它就不那么重要”。荷兰科学计量学家洛埃特·雷迭斯多夫也认为:“科学计量学已使我们知道不管表象多么的不完善, 科学是服从于测量的。”[2]美国经济计量协会的座右铭就是“科学就是测度”。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知识难于测度, 但知识能够被测度。实际情况是, 只要资源和时间允许, 运用人类现有的各种测度体系和评价框架, 知识是完全可以被测度的。但任何测度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资源或时间) , 如果测度的成本过高, 即便方法再好, 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大。

第二个问题是哪些知识需要测度。知识是自然、社会与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结果有正有负。新知识的创造并非必然是知识存量的净增量, 它的产生可能使以往的知识过时失效, 得失相抵, 余额才是知识存量的净增量。[3]普通的常识性知识属于存量知识, 已经经过了社会实践的检验,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创造的价值也最多, 但由于已经家喻户晓, 因此就无需测度。而那些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属于流量知识, 它可能会迅速的被其他知识代替而失效, 也可能会使原有的存量知识得到更新, 成为知识存量的净增量。由于这些知识的未来发展走向和结果尚无法知晓, 因此才是需要被测度的, 因为无法测度的事物是无法管理的。

第三个问题是知识如何定量测度。知识本身是无形的, 难于直接测度。但是, 它存贮在人的大脑中, 存贮于以纸张、磁盘等为载体的文献上, 而这些载体是有形的, 是可以计量的, 因此, 只要在知识载体和所承载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函数关系, 知识定量测度就可以实现。虽然从理论上说, 这并“没有去测量我们原本希望测量的那个方面, 而是转而去测量该现象的一个不同的侧面。”[4]但是, 只要我们在替代事件和希望测量的事件之间找到因果或逻辑上的联系, 那么选择使用替代事件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因为即便是直接测度, 结果也并不十分可靠, “米制”测度鼓吹者也在哀叹定量的测度方法并不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结果。

2 不同学科知识定量测度体系的局限性

知识定量测度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取决于测度技术与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当前, 学术界分别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开发出了一些知识定量测度的理论框架、模型与方法, 但是这些测度体系仍然还有很大的缺陷, 亟待进一步的完善。

2.1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定量测度

由于文献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知识载体之一, 因此,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定量测度主要就是根据文献信息流的分布规律, 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 (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析等) 和引文分析 (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 , 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来间接实现对知识的定量测度。基于此种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定量测度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阿尔丰沙·德堪多 (Alphonse de Candolle, 1873) 、弗朗西斯·高尔顿 (Francis Galton, 1874) [5]等人。最值得一提是美国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 他在1955年系统地提出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自此之后, 人们博采统计分析、矩阵分析、图论等数学工具对文献知识进行引文分析研究。科学计量学方法成为知识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6]

虽然目前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 但是用于知识定量测度仍然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首先是文献载体同知识载体的关系问题。虽然文献是知识的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 但并不是全部, 文献的数量能否反映知识的质量以及如何用数量反映质量的问题, 在科学计量学中还是一个未根本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引文分析的局限。毫无疑问, 使用文献的被引用程度来计量知识的质量和价值的确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 但是, “现在引文分析还只限于文献数量、时间、语种、频率等表征性因素, 而从被引文与引证文献之间知识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刚刚启开门扉, 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7]最后是隐性知识定量测度的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领域方兴未艾的隐性知识定量测度问题, 由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文献, 也就是显性知识载体的分析与处理上, 对知识定量测度研究中提出来的隐性知识计量与评价的问题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办法。另外, 文献的收录还难免保证不遗漏高质量的文献, 而且, 对非正式的知识交流, 引文分析无法反映。

2.2 基于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的知识定量测度

早在20世纪70年代, 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就对以文献为单元的知识定量测度方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知识的控制单位应该从文献深入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这一领域研究的思想源于1948年申农在其《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所指出的“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如同物质、能量的度量一样是可以度量 (计量) 的”认识。由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本质上也最为相似, 研究者尝试借助信息计量和情报计量的理论和方法实现直接的知识定量测度。

毫无疑问, 这个思路是科学正确的, 不过问题在于:知识较之信息的语义、效用和模糊性等问题, 知识的复杂性更强, 例如, 在量纲上, 信息量可用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等计量, 而知识元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有效的计量量纲。而且, 不像文献计量、科学计量有明确的知识载体。目前研究所发现的知识单元仍然无法脱离文献载体而单独存在, 也无法进行数量、质量与价值的直接计量与评价。因此, 虽然信息、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由于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因此, 基于信息计量和情报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很难有效地运用到知识定量测度之中。

2.3 基于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定量测度

早在19世纪50年代, 马克思就曾提出:“一般社会知识, 已经在多么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7]但是, 马克思把对知识的测度放在“复杂劳动”的概念中, 而“复杂劳动”又是“简单劳动”的多倍叠加, 所以实际上没有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度;西方经济学者根据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度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值, 知识定量测度问题同样没有体现。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 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作为一种战略和经济资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由于知识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产品 (包括知识产品) 的价值之中的, 因此, 基于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定量测度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通过计量和评价知识对产品价值的贡献来实现对知识的定量测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技术进步指数以及人力资本溢出、知识溢出等经济增长模型是典型的代表。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提出了一套包括测度知识存量与流量、知识产出、知识网络和知识学习五个环节的指标体系。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无形资产法, 具体包括:投入法或重置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和边际生产力法[8]。

从理论上说, 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从知识的效用处着眼, 越过知识物理测度, 较好的解决了知识价值测度的问题。不过, 它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是知识物理测度问题没有得到实现, 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没有做到深入和精确;另一方面, 也是最为重要的是, 知识的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价值上, 用知识的经济价值涵盖知识的全部价值, 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此外, 基于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定量测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集中在对组织或更大系统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上, 对个体知识的定量测度问题基本很少涉及。

3 知识定量测度学科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 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虽然各自都形成了比较成型的知识定量测度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弱点。总体上说, 困扰知识定量评价学科体系建设的难点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3.1 知识的内涵和量纲问题

知识的内涵和量纲是知识定量测度学科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直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在知识的本质、计量单位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虽然就知识定量评价而言, 知识的概念可以是抽象和独立的, 但是, 要对知识进行定量评价就必然产生相应的定位、剥离和具体化的问题。现实中, 知识的内涵、主体、载体千差万别, 知识的价值和效益具有明显的多因素相关属性。人们以往经历、经验中的理论、概念、方法、数据无法满足这种性质种类不同而又数量巨大的需要。[9]可以看到, 当前无论是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 还是从数量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建立的知识定量测度体系都普遍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如何将这些没有共同衡量单位而效用又各不相同的知识统一起来是知识定量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3.2 知识载体的可靠性问题

在测度理论中, “测量什么”是第一原理, 也是测度体系所要求的第一项。“测量什么”不仅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测度体系, 而且还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测量方法, 最终也会决定测量结果的值。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不能够被直接计量和评价, 因此, 通过对知识载体而实现对知识的定量测度,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确实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不过问题是, 现有人类所发现的知识载体不但形态各异、特征不一, 而且没有任何一种知识载体是高度可靠的。以文献为例, 虽然文献计量和知识测度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是, 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文献量与知识量并不等同, 用文献本身的数量和质量间接反映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高度可靠的。实质上我们很难用文献量来准确反映知识量。20世纪70年代, 全世界发表的文献总量不仅多于前60年的总和, 而且多于70年代以前整个人类社会累积的文献总量, 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但是, 在这些“爆炸式”激增的文献当中, 蕴含的新知识和新信息量远不如其文本量那么惊人。[10]因此, 找到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通过媒介因素或转化因素与不同形态知识载体间存在结构化联系的可靠的知识载体, 是解决知识定量评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3.3 个体知识测度的有效性问题

个体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 个体知识测度的有效性是保证组织或更大知识系统知识测度结果可靠性的基础。单就知识量和测度的复杂程度而言, 个体知识可能会远小于组织知识, 但测度的难度绝不亚于组织知识测度。现有的知识定量测度体系在个体知识定量测度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的原因是个体知识的稳定性较差。除了显性知识之外, 个体还拥有大量情境性、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 并且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机制是极其复杂的, 这就给测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测度体系的相对性。当前的知识定量测度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组织或更大知识系统而开发的, 当我们把组织知识测度的指标分为个体知识测度的目标时, 就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个体知识活动的自由。作为能动的人, 当我们选择一组指标作为测度工具时, 个体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向指标靠拢。这种问题被称为“指标的腐败”。例如, 文献计量学方法用于测定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确定核心期刊以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等问题上是十分有效的, 而将其用于个体知识测度, 包括很多科学计量学家在内的人都是十分谨慎的。“谁敢把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一篇论文与物理学博士约翰?多依关于下巴苏陀兰森林中各种木材的弹性测量的一百篇论文划等号。”[11]

3.4 与定性测度方法体系的衔接问题

在知识定量测度研究兴起之前, 知识测度一般是使用定性测度的方法实现的。马克思曾指出, 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2]著名经济学史家和经济学家熊彼特也强调, “经济学在能够用数字得出结论之前, 是不可能也不应当得到任何威信的”[13]。知识定量测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意味着人类对知识认识的精确和深入,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定性和定量两个不同的侧面, 定量测度方法体系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性测度方法的作用。相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同行评议 (Peer Review) 等知识定性测度方法的一些功能是定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因此, 知识测度学科体系未来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定量与定性方法之间的相互融合。不过问题是, 定量和定性测度方法体系所测度的是知识产出构造物的不同侧面, 现在还没有一种能够使这两种测度体系指标之间很好融合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土壤钾素变化定量测定方法分析 篇8

1 土壤供钾能力的简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当前传统的基本测定钾素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新型的测定方法有效准确的测定出土壤钾素的变化情况。这种新型的测定方法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对土壤含钾量变化情况的测定结果不随土壤中钾的交换、化学反应以及干湿交替等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或是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非常小, 可以忽略不计, 最好检测的结果中没有土壤原生矿物的钾, 这个检测结果只有在土壤中增加钾含量或是减少钾含量时, 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并且可以精确表示出土壤中钾素的实际变化情况。这种钾又叫可变钾, 因为它包含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土壤中所有钾的含量。只有正确了解土壤的供钾能力, 才能在土壤钾含量不足的时候及时给其补充钾, 确保土壤的钾含量保持在一个有效的范围内, 实现土壤钾平衡的有效管理。在对土壤供钾能力进行判定的时候, 如果仅仅将土壤看做是一个有限的含钾基质来看, 也就非常简单, 只要找出土壤有效钾的总含量、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钾含量以及土壤供给作物钾促使其生长时需要维持土壤生长所需要的最低含钾量, 就可以很快判定出土壤的供钾能力了。然而针对我国现有的土壤,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很难得出土壤的实际供钾能力, 也就无法测定出土壤钾素的变化情况了, 因此需要运用一种新型的测定方法正确判定土壤钾素的变化情况。

2 土壤钾素变化定量测定方法分析

如果仅从定量测定观察土壤的钾素变化情况来看, 当前的多种测定方法中仅有全钾量的变化可以准确反映理论中土壤钾素的变化情况, 然而事实情况却是土壤中的全钾量大大高于土壤中的有效含钾量, 测定中的任何一些小的误差都会掩盖土壤有效含钾量的实际变化情况, 从而给测定带来一定的偏差, 而这样看来, 运用测定全钾量的方法来判定土壤有效含钾量的变化也是存在制约的。本文采用的测定方法是首先选用一种固钾能力很强的土壤, 通过人为的一些改变, 或增加或减少土壤中钾的含量, 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土壤中的钾, 通过提取出来的钾的变化情况, 确定土壤中钾素的变化情况。提取方法主要有:连续进行提取, 变化提取条件, 以及采用不同的提取试剂进行提取等。首先选用的传统常规的测定方法, 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以及改进后的四苯硼钠方法, 试验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的钾量会随人为给土壤钾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采用一种新的测定方法, 即四苯硼钠法就可以有效准确的测定出土壤中钾素的实际变化情况, 这种先进的测定方法必须要特别注意提取实试剂的浓度的选取, 确保这些提取试剂都保持最佳的浓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主要采用传统常规以及先进的测定方法对土壤的钾素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如果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 即醋酸铵法和沸硝酸法, 也是受到提取量的影响, 测定结果也仅能体现土壤中一少部分的钾素变化情况, 采用高温对其进行消毒煮沸甚至是超声波的先进科技技术下采用多次连续提取的方式也不能精确体现出土壤中实际钾素的变化情况。而用四苯硼钠的测定方法却能很好地体现土壤中钾素的实际变化情况, 在用四苯硼钠的测定方法时, 需要特别注意提取试剂的选取、终止试剂的有效浓度、提取时间以及温度等的有效分析和控制, 确保四苯硼钠测定方法的顺利实施, 从而测定出土壤钾素的实际变化情况。

钾素在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农作物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这就导致土壤中钾含量的大大降低, 因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准确测定出土壤钾素的实际变化情况, 通过对其变化情况的分析, 正确了解土壤的供钾能力, 从而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 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树国.土壤钾素变化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谢佳贵, 侯云鹏, 尹彩侠等.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5) :1110-1118.

网游感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网游,满意度,评价模型

1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游戏排名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等之后成为第七大类应用,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2%, 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人。伴随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大力发展, 中国移动的网内IDC资源相对匮乏、用户数据业务感知差等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互联网游戏等实时交互类业务存在卡、掉线等问题, 导致用户感知较差。因此, 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评测游戏业务质量, 即采用自动化拨测、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和呈现, 提前发现游戏感知差的游戏, 并采取相应提升措施。部分热点游戏业务测试结果见表1。

2 问题分析及梳理

(1) 现有网游感知评价手段缺少定量、有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用户网游体验满意度评价模型一般分为五个级度: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定量分析方程一般采用线性百分制来评价用户网游体验满意度, 与用户实际使用感知偏差较大。

(2) 缺少对网游感知进行实时检测、评价的系统

在现有批量tcping程序的基础上, 拟开发一款简单易用的游戏业务质量检测软件, 可以定量、实时评价常用各款网游各市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针对集团TOP游戏和需重点关注的游戏进行实时检测, 节省人工拨测的繁重工作量。

(3) 缺少对网游业务合理、及时的流量疏导

用户调查问卷显示, 移动宽带用户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整体感知良好, 而使用移动宽带玩网络游戏的用户体验、效果相比其他运营商则较差。对30多款热门互联网网络游戏的现场测试发现, 游戏服务器绝大多数分布在电信和联通网内, 移动用户必须跨网访问, 在集团出口、第三方网络拥塞或不稳定的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大量用户反映玩网络游戏时延长、游戏卡或掉线现象非常严重, 导致部分游戏玩家选择了其他运营商的宽带。

本文提出利用开发的网游感知评测软件, 从互联网业务感知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网络游戏业务的应用特征, 研究不同保障方式在提升该类业务应用感知方面的最优应用策略, 建立对游戏业务的流量疏导策略, 消除中国移动宽带网络到其他运营商的访问瓶颈, 解决游戏类用户投诉率高的问题。

3 实现方案

3.1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 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 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 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 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目前客户端网络游戏的体系结构主要有C/S和P2P两种。

网游交互的一般过程是启动后先使用http协议显示官网上公布的信息, 用户选择分区后输入帐号和密码登录服务器, 这时的数据是需要加密的, 一般使用https协议或者自定义加密协议, 登录完成后用户创建角色、玩游戏。

3.2 网游体验满意度定量分析

回归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十分广泛。在对影响网络游戏用户满意度的各项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后,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出网络游戏用户满意度模型, 得到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回归方程, 并根据实测数据来求解回归方程中的各个参数, 然后评价回归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实测数据。如果能够很好拟合, 则可以根据自变量作进一步预测。

网络游戏主要包括3类:大型网络游戏、对战平台类和游戏大厅类。各个网络游戏的时延指标不尽相同, 因此不针对单款游戏制定指标, 只针对大类游戏制定指标。

游戏业务测试指标为tcping时延, 即测试终端发起到游戏服务器响应的网络时延。tcping主要针对禁用icmp ping的地址。

大型网络游戏、对战平台类游戏根据时延、丢包及游戏体验判断游戏加速效果, 常用网游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见表2。

(1) 用户满意度得分与时延的关系见公式 (1)

式中, Y为用户时延满意度得分, e为指数函数, a、b、ξ为系数 , t为时延 ,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 (图1) , 当t>150ms时, 用户游戏业务体验满意度较差。

由图1所示拟合 曲线得到 系数a=100, b=0, ξ=-0.005, 带入公式 (1) , 得到公式 (2) 。

(2) 用户满意度得分与用户丢包率的关系见公式 (3)

式中, M为用户丢包率满意度得分, e为指数函数, a、b、ξ为系数, n是丢包率,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 (图2) , 当n>5%时, 用户游戏业务体验满意度较差。

由图2所示拟合 曲线得到 系数a=100, b=0, ξ=-15, 带入公式 (3) , 得到公式 (4) 。

(3) 用户满意度评价公式

按照业务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分为: 时延分值*80%+ 丢包率分值 *20%, 即Y*80%+M*20%。

在测试得到时延和丢包率之后, 就可以使用上式定量分析用户网游满意度了。

3.3 网游感知实时检测评价软件

根据上述需求和定量分析公式, 拟开发对游戏业务质量进行实时检测的软件:实现对常用游戏各市指标情况、使用质量情况的自动拨测, 指标为tcping时延、丢包、游戏总体评价分值。提供各指标的参考值, 对于部分裂化指标进行预警, 提供趋势图。

3.4 游戏质量提升解决思路

长远:加强谈判, 将小流量、访问量大、实时性高的业务尽快引入网内或实现直连, 将资源和网络掌握在自己手中。

短期:通过三方疏通, 对访问质量差的热点游戏业务的流量进行保障疏通, 最大限度地改善用户业务感知。

如图3所示, 通过三方疏通方案, 依据最佳路径优选算法, 选择并建立一条从客户端到网络游戏服务端的最佳路径, 即延时最小、丢包率最低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 最佳路径是加速网络中由加速节点之间构成的最佳路径。为进一步减少延时, 在加速网关之间使用了内部私有协议以提升数据包的转发传输速度。

4 实施效果

通过分析游戏业务的应用特征, 研究不同保障方式在提升该类业务应用感知方面的最优应用策略, 建立对该类实时交互类业务的流量疏导策略, 以解决移动宽带网络到其他运营商实时交互类业务的访问瓶颈, 解决游戏类用户投诉率高的问题。针对现有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 通过灵活的调度策略对高价值游戏业务进行保障疏导, 以提升用户感知;通过部署检测软件, 实现对游戏业务质量的较好控制和分析, 为后期业务资源的引入、沟通创造条件。

游戏业务感知定量评测方法可以精确、定量评价游戏使用感知情况, 便于分析处理。同时, 通过自动批处理软件节省了原有人工测试的重复繁琐工作量, 测试一款游戏由原来的约1个小时缩短为10分钟。利用本方法共评价检测并加速35款游戏, 发现问题200余处。部分游戏提升效果见表3。

5 结束语

游戏业务感知定量评测方法算法简单, 检测软件和质量提升方法部署快捷, 涉及硬件投资较少。通过在现网路由设备上制定灵活的调度策略以实现对业务的保障疏导, 即可客观、有效地进行定性分析, 并针对性提升游戏业务感知, 从而达到改善用户感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琪张从武丁周.面向用户感知的测试分析和优化方法探讨.电信网技术, 2011 (8)

[2] 张永忠赵银亮.量化评估用户感知的可用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2)

[3] (美) 特里斯等著, 周荣刚等译.用户体验度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肖云陈森.移动通信业务预测方法研究.邮电设计技术, 2011 (2)

【定量方法课程】推荐阅读:

定量方法08-04

定量分析方法07-03

定量考核07-20

定量超声05-17

定量探究05-21

定量控制06-25

快速定量07-07

定量选择08-01

定量设计09-22

荧光定量09-30

上一篇:水仓清理论文下一篇:探寻广告创意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