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心

2024-09-29

中国信心(精选12篇)

中国信心 篇1

我们一直说, 教育的使命不是为了分数, 也不是为了就业, 而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 同时建设出美好的社会, 引领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目前, 中国教育的问题很多, 全社会对于教育似乎出现了所谓的“集体失望”。一方面, 大家对教育很不满意, 批评, 抨击, 抱怨;另一方面, 大家对教育又茫然, 无措, 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由此失去了信心。

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我觉得, 要摆脱中国教育的危机, 当务之急也许还不是体制、机制、方法的问题, 而是如何尽快解决全民对于教育的集体失望。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 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我相信这句话用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上同样恰到好处。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教育文明的大国, 作为一个有着“耕读传家”传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民族, 当务之急是唤起我们全民族对于教育的信心!

重建人民对教育的信心问题不仅非常重要, 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正如我们成功地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帮助人们建立对于教育的信心呢?

第一, 应该用美好的教育蓝图激励大家。我们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这个《纲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 初稿已经出来了。我三次参加《纲要》的起草修改工作。总的来说, 我们的改革思路基本上理清了, 对于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也描绘得比较清晰。应该尽快把《纲要》提交社会讨论, 发动文化名人、企业家、社会组织等参与讨论, 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全民参与《纲要》讨论的过程, 既是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 也是增强信心的过程。前一段时间虽然在网络上广泛征求意见, 也召开了许多座谈会, 但是坦率地说, 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动员, 主流媒体也没有深入参与进来, 社会只是对于文理分科、高考改革等几个热点问题有兴趣, 而对于教育投入、教育方针、国家教育价值观等重要的问题, 几乎没有讨论。包括《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论证。所以, 我建议尽快把这个《纲要》的文稿公布于众, 广泛听取意见, 通过讨论, 进一步唤起全民对教育的信心。

第二, 应该用美丽的教育故事鼓舞大家。现在, 我们对于教育的批评多了一点, 埋怨多了一点, 指责多了一点, 似乎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 似乎我们的教育暗无天日, 似乎我们的教育病入膏肓。其实,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 有许多非常感人的教育故事。就拿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来说, 就有像常丽华老师和山西绛县这样的典型。常丽华老师是山东临淄的一个普通小学教师, 她和她的学生用五年的时间读了524本书, 其中许多是中外经典名著。她为学生开设了孔子课程、农历诗词课程, 带领学生穿越中国文化的时空。学生人人会乐器, 个个有绝活, 毕业考试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三门主科全满分。山西绛县作为“新教育”实验区, 全县所有的学校, 每天早晨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 每天中午有40分钟时间师生共读, 全县3000名教师有2000多人坚持开教育博客, 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绛县人大成立了“教育发展促进会”, 每年评选感动绛县的十大教育人物。可惜的是, 这样生动具体、催人泪下的故事, 没有成为我们媒体的声音。

是的, 我们对于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精彩故事关注得少了一点。无论是在像常老师这样的课堂里, 还是在像绛县这样的教育改革实验区,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精彩, 听到很多美好的教育故事, 只不过这些东西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 没有被发现、推广和宣传。许多好的东西没有被张扬, 正气没有抬头, 榜样没有去引领。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能没有方向感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发现精彩的教育故事, 同时也要解决好我们的教育哲学, 解决好我们国家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问题。在《纲要》制订的过程中, 我反复问自己和同仁, 我们改革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整个民族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要往哪里去。我们一直说, 教育的使命不是为了分数, 也不是为了就业, 而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 同时建设出美好的社会, 引领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 才是回到教育的原点。

中国信心 篇2

你对明年的经济看好吗?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市民还是较为乐观的。12月28日,紫金传媒智库发布的《中国民众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显示,民众的经济信心总指数为58.90(经济信心指数的数值大于50,即表明调查对象对经济形势趋于有信心,数值越高,信心越大),相较20的56.68同比提升3.92%。而民众对下一年的预期经济信心指数为67.22(年调查中对20的预期信心指数为65.72),表明民众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经济充满信心。总体而言,乐观派的比例显著高于悲观派,但具体到各个城市,又有所差异。以江苏省为例,徐州和南京的乐观派占比较高,分列全国第一和第四,但苏州民众的乐观派占比则低于全国均值。

二线城市经济信心指数高

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各方面的过重负担,使得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民众压力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个人焦虑心态直接影响其对经济信心的总体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9.26,高于一线城市的58.98和三线城市的57.94,二线城市连续两年引领经济信心乐观指数。

对其原因,报告称,除了以南京、苏州、成都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居民压力相对较小有关外,也与近两年二线城市经济增速明显、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关。

徐州、南京乐观派较多

记者注意到,根据报告统计,总体而言,乐观派(55.7%)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悲观派(44.3%),其落差超过一成,而去年乐观派占比为52%,这也印证了民众经济信心的“乐观转向”。

不过,关于经济信心的“乐观派”和“悲观派”在各城市分布不均衡:徐州(60.6%)、郑州(59.6%)、成都(59.5%)、南京(58.4%)、宜宾(57.7%)这五座城市的“乐观派”相对更多,均超过了平均值55.7%。

而沈阳(55.3%)、东莞(55.2%)、深圳(54.9%)、铁岭(54.3%)、北京(54.0%)、苏州(52.2%)、洛阳(51.6%)和上海(50.8%)的“乐观派”的占比低于平均水平。

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民众对明年的消费意愿非常高。报告指出,除日常消费的刚性需求外,教育、旅游成为中国民众消费的新刚需,中国民众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型。

除了日常消费的刚性需求外,教育(26.7%)和旅游(26.30%)位于中国民众当前和预期消费意愿的前两位,接下来分别是储蓄(20.80%)和住房(20.50%)。旅游消费越来越得到关注,旅游经济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85后、90后更乐观

记者注意到,报告结果显示各年龄段的信心指数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即85后、90后以及老年群体对经济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而65后、70后及80后这三个年龄段群体经济信心指数较低。

中国向西方出口信心 篇3

温家宝的“信心之旅”

“我们有责任向世界传递信心、勇气和希望。” 1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如是说。

时值全球经济危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均陷入泥淖——美国正遭遇26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持续17个月,欧洲经济亦显颓势,此次世界经济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塑危机后的世界”。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2008年贡献了世界20%的经济增长,而今年的经济表现,自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2008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长急剧下跌至6.8%,创近10年新低。今年1月初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此次中国政府高规格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有舆论解读为意在消弭各国对中国经济进一步下挫的疑虑。温家宝是继前总理李鹏1992年与会以来,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最高级别的领导人。

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只是温家宝为期5天的欧洲之行繁忙旅程的一部分。1月27日至2月2日,温家宝应邀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同行的还有外交部部长杨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重量级政府高官。

温家宝将此次欧洲之行喻为“信心之旅”。新华社的报道称,温家宝此次访欧,表明了中国政府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信心。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温家宝称,他的信心在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8%增长如何实现?

2009年GDP增长8%的承诺,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一个量化标准。

为实现8%的增长目标,早在去年11月,中国政府就宣布了总额高达4万亿、为期2年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当前的放缓态势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经济低迷。

这一揽子计划的重心在于扩大内需,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仰赖于投资出口的既有经济增长模式也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经济陷入衰退,进口需求减少时,这一模式的弊端就日益暴露。2008年11月到12月,中国外贸出口连续两个月下跌,进而影响到整个GDP的急剧下挫。

为刺激内需,中国政府即将推出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除减税外,建立覆盖全民的福利制度才是提振内需、破解国富民弱难题的根本之道。

在一揽子计划中,中国政府宣称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温家宝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承诺,构建一个“相当完善的社会保障网”。

温家宝提及,政府在增加国民收入方面所做的努力。如向7400万低收入者发放一次性补贴,每人100到150元;连续第四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增长10%,每人110元;将全国小学和初中的1200万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学院教授郑功成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保、医疗、教育体制将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

扩大内需的同时,政府还强调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并已着手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但是在这一揽子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资占据了4万亿元的一半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投向了铁路、机场以及港口建设。

铁道部在1月4日举行的全路发展计划工作会议称,2009年的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

“金融危机检验国际合作”

“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是中国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温家宝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将中国抵御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概括为:国内积极行动、对外谨慎合作。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政治学教授黄敬认为,本次温家宝出访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说服欧美不要重新奉行保护主义,不要在贸易和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曾在今年2月份指责中国操作汇率,以赚取外贸顺差。

此前,美国和欧洲曾希望中国能从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帮助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资本重组。但中国政府对此未有正面回应。对于部分西方学者将此次金融危机根源归咎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说法,温家宝则斥为“荒谬”。

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的温家宝专访文章称,西方指望中国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想法恐怕要落空。

访欧期间,温家宝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政府坚定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温家宝认为,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

温家宝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曾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予以分析: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月29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承认,美国是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祸首,他认为美国要走出危机,不能没有中国等国家的支持。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希望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中,既不希望被看做是完全站在西方国家这一边的,也不希望看做完全站在发展中国家这边,而是要发挥沟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作用。

中国联通,2500万的信心 篇4

近日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透露, 公司在今年5月至7月间将陆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 其中包括降低套餐门槛、买手机送话费等, 此外, 中国联通还会从销售渠道着手, 通过调整佣金结算方式以扩大客户群。2011年5月, 继HSPA+在56个城市升级后, 中国联通又在终端领域与黑莓展开合作, 并推出首款自定义的千元智能终端, 至此, 中国联通在融合业务的各环节都体现出了独有价值和影响力。对于今年新增3G手机用户超过2500万的既定目标中国联通充满信心。

如今WCDMA网络正在凭借其成熟的技术演进实力取得显著的优势, 业界预测, 随着“极速互联随我行”这一全新口号的提出, 中国联通的盈利拐点或许即将来临。

中国保增长的关键是保信心 篇5

贺军 2012-5-18 中国5月11日发布一系列让市场失望的经济数据之后,中国央行12日晚间立刻宣布,从5月18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中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做法合乎逻辑,但对市场的影响却似乎微不足道。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虽然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努力放松流动性,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似乎不是货币环境紧缩。7天回购利率本周已从2月底超过5%的高位降至3.2%,显示银行的放贷环境已转为宽松。因此,对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仅为人民币6810亿元,一个解释就是银行的放贷意愿和企业的融资需求都在放缓。

中国股市的表现显示了市场信心的变化。在调降存准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内A股竟然相对前一个交易日放量下跌,上证指数下跌了0.6%,深证成指下跌了1.16%。很显然,尽管有央行调降存准率的政策,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4月份中国经济在继续转冷。

有意思的是,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出台、调降存准的政策及其影响,不仅引起了外资机构的高度关注,还引发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标题是“4月份疲软数据浇灭中国经济增长希望”。一种普遍的看法是,5月11日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丧失动能,可能不会像中国领导人和市场分析师预期的那样实现反弹。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引发外界对中国政府保持经济增长能力的怀疑。因为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提振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易如反掌,中国的政治体制使政府能较顺畅地实施政策。此外,中国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能够承担额外支出。正是靠着巨额贷款和支出方案,中国才得以平稳避开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不利影响。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认为,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两难境地,大规模信贷扩张可能是提振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方式,但这样做会给金融系统改革和恢复经济平衡拖后腿。美国银行的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可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速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增加公共开支的效果并不会马上显现。还有外资认为,经过三年的高投资后,中国基础设施项目中唾手可得的“果实”都已经被摘走了,虽然中国决策层“不会慌乱”,但找到新的办法需要时间,而不会很快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外界的这些看法值得注意,因为在全球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被视为例外的“高地”而被寄予厚望,而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国际资金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很显然,在与中国经济打了多年交道之后,外资对于中国政府掌控经济的能力也产生了“心理定式”,一旦发现中国政府保经济的能力在削弱,恐慌心理必然会影响外资进入和停留在中国市场。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着几个关键点:一是中国经济“保增长”的问题再度变得迫切。要避免中国经济在下行的轨道上出现全面加速趋势,这也是安邦研究团队近期不断呼吁“保增长”的原因。二是如何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等“4万亿”刺激政策的后遗症,显著削弱了决策层推出新一轮“保增长”计划的空间。能否做到平衡?外界普遍持怀疑态度。

我们认为,外资仍然普遍低估了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中国既不缺政策工具,也不缺经济资源。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保持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保增长”就是要保信心。在我们看来,保增长的抓手一是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这是刺激市场信心的最有效办法;二是加快推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要向市场展现中国推动市场改革的决心。只有坚定的改革,才能给市场带来信心。

中国当前保增长的关键是保信心,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确存在战略机遇,而政策上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机遇转化成市场信心。

香港经济日报:

海信“信芯”中国人的信心 篇6

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美国半导体咨询委员会在给布什总统的国情咨文中称其为“生死攸关的工业”,我国近邻韩国称其为“工业粮食”。我国有68家彩电企业,实际年产量为7328.8万台,是名副其实的彩电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遗憾的是,竟无一片“中国芯”——所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全部依赖进口。普通彩电只有3%~5%的利润率,而芯片的利润率却在50%以上。

2000年,国务院公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被业内称之为“18号文件”。文件规定,对芯片生产企业缴纳增值税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此后,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缴纳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标准降为3%,同时给予芯片生产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

一直坚持“技术立企”方针的海信,从2001年1月开始,就在上海悄然“封闭”了一支平均年龄为28岁的开发团队。经过1300多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在2004年9月2日日,在一张A4纸大小的电路板上成功嵌入了十几万行的设计代码,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制程,集成了近200万千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从而开发完成了可广泛应用于包括CRT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各种视频播放媒体终端的芯片。

这款海信的芯片完全采用自主设计,拥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设计也达到了SOC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包括9项发明专利在内的30多项技术专利,充分表明海信研发的芯片已经达到了国际芯片界的技术水准。

“数字电视常用的核心芯片包括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和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不仅在开发设计上最见功夫,也是最有开发意义、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从技术角度对这款芯片的特点做了高度的概括。又经过半年的整机开发,海信于2005年3月7日完成了工程批样片整机应用验证工作,从而完成了中国彩电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温家宝总理为此还做了特别批示:“立足自主研发和企业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希望海信集团再接再厉,不断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出新贡献。”

机会就在“芯中”

海信研发的芯片是政府关心、媒体积极报道和消费者愿意阅读的新闻话题。因为其背后蕴涵着非凡的意义:

1.芯片推动海信向“技术的海信”这个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这是海信长期坚持“技术为先”的战略结果,更是海信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之一。

2.海信芯片研发的成功,是2000年国家鼓励核心集成技术18号文件出台后的一项重大成果。

3.海信芯片研发的成功表明:中国企业、中国的研发人员有能力、也有毅力向核心技术挑战。

4.海信芯片研发的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的垄断,从而掌握了核心原材料采购中的“议价能力”。

5.中国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宣告结束。

6.为我国企业尽快走出“世界加工厂”的尴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实际中,产品是创造新闻营销的一个重要因素。梅高与海信的高层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更是一个绝佳的新闻营销机会。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60周年,国内的民族情节高涨,本土品牌的成长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梅高认为,如果能把这种火热的民族情节充分地融合到为芯片所起的名字里,不但是一个很好的新闻话题,还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不过,这个名字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与海信相关;

2.代表芯片成功的意义;

3.易于记忆,易于传播;

4.能引起消费者、政府和媒体的共鸣。

芯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科技创新,并且改变了中国企业受支配的命运。因此,我们的切入点就从芯片诞生的意义开始着手。事实上,芯片研发的成功就像以下事件一样具有伟大而恒久的意义:

1958年5月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出了新中国首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

1959年3月17日,天津无线电厂生产了新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被命名为“北京牌”的12英寸电视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于16日6时23分成功着陆返回。

海信视频处理芯片的研制成功,和上述事件一样,不但标志着打破垄断,更给予前进中的中国人以更大、更强的信心。于是一个绝佳的名字浮现在我们的脑海——“Hiview信芯”。为了增加传播的记忆点,我们还创造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符号:“!”,它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打破垄断的、让人惊叹的含义。

这个名字具有怎样深远的含义呢?

“信芯”:海信之“芯”,信心之“芯”;Hi:Hisense;View:视觉、视野。

芯片有了名字,我们的传播主题也顺势而出:海信创芯,信芯中国。

“海信创芯”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芯片的诞生是海信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海信“创新就是生活”品牌定位的写照。其二,“创芯”还代表着芯片是海信集团创造的事实:“信芯中国”也具有双重含义:首先,“信芯”是芯片的名称。其次,芯片给予了中国人又一个信心,因为它打破了垄断、它代表着成功。

拉开新闻营销战役

21世纪的营销环境非常复杂,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分散,小规模的广告运动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于是,财大气粗的宝洁成为央视的新标王、HP的“十”传播战役在全球第一年的开支就高达4亿美元,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突破高成本传播的屏障吗?

经过再三思索,海信规划出三个阶段的传播计划,让海信的新闻营销释放出了最强大的势能和动能。

第一阶段,引爆新闻

第一阶段的引爆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传播的势能。海信采取的策略是借助新闻发布会,将自主知识产权芯片“信芯”研发成功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也就是两天内迅速引爆全国。

2005年6月26日,海信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海信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等领导出席,并对海信的这一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正式产业化的芯片。

据专家鉴定,被命名为“Hiview信芯”的芯片,变传统的隔行扫描为逐行扫描,提高了电视机的清晰

度,并大量消除了图像闪烁,其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数字高清彩电及其他多媒体显示器,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新闻发布会后,即在6月27日至28日这两天时间内,有近200家媒体和网站报道了这一新闻,其中电视台11家、中央媒体20家、区域媒体54家、网络媒体超过100家。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均在头版或重要版位刊发了相关文章。

第二阶段,持续炒作

7月2日,在海信“信芯”彩电的下线仪式上,青岛市市长夏耕、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和总裁于淑珉为彩电装箱,年产7300多万台的中国彩电全部依赖外国芯片的历史从此结束。在下线仪式上,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当场宣布:青岛市政府对海信“信芯”研发团队,奖励200万元人民币,以表彰这个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并被称为“中国彩电第一芯”的重大成果。

在此前的5月,海信已将2000台整机定向试销售,市场验证“信芯”高清彩电技术与质量完全过关。事实上,芯片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食,更是彩电的“心脏”——它决定着彩电的功能和性能。而实际中,没有自己的芯片,就失去了决定产品的权力,这也是造成中国彩电业缺乏差异化的根本原因。

海信第二阶段的传播以“信芯”产品正式下线仪式为起点,再次在全国发动短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包括:中央新闻、地方新闻、网络新闻、股市新闻。除此而外,海信还启动了新闻式广告传播,即把新闻内容设计成广告的主要诉求,再次将新闻营销的作用最大化。

第三阶段,深度报道

第三阶段是深度报道。在该阶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国财经报道》等电视节目为海信“信芯”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企业家》、《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杂志也做了深度采访,这些都再次掀起了人们对海信“信芯”的深度思考与广泛赞誉。

奇迹在于抓住机会,海信充分挖掘“芯片”背后的意义、巧妙连接消费者的民族情节、大力弘扬政府主旋律,于是海信的“信芯”传播战役全线告捷。最终达到了400家媒体的报道(包括海外媒体)、发布20万字的结果,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有3次报道,而总体成本不到大规模广告运动的1/10。在过度竞争的家电市场、日益分散的媒体环境中,海信又一次抓住了良机,并通过此次新闻营销,进一步提升了海信品牌的知名度和高科技形象。

(特别感谢海信品牌管理办公室未书琴主管提供的宝贵信息与大力支持)

无锡共识彰显中国物联网产业信心 篇7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 (传感网) 博览会暨中国国际物联网 (传感网) 大会10月28~30日在中国无锡市举行。来自全球的物联网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商、电信运营商、投资与中介机构、政府代表和主流媒体, 共同围绕大会主题“感知科技, 感知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集中展示了全球物联网产业的最新技术、产品、设备、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 深入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发展、商业应用与投融资方式等热点问题。

摘自国脉物联网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依然充满信心 篇8

近几年, 有观点称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这是对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和竞争形态的误读。诚然, 跨国公司过去30多年在中国的低竞争、低成本、高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 当下已是一个常态竞争市场。成本持续增长, 市场规则日趋成熟, 技术和创新不断进步, 市场需求多变, 中国本土企业崛起, 在华跨国公司发现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与其它成熟市场几乎没有差异, 甚至在一些领域竞争更加激烈。

根据埃森哲战略与FT中文网对跨国企业高管的联合调研, 虽然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增长困境, 然而他们对中国市场前景和自身的竞争能力保持高度信心。

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正在为这些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是一个真正的掘金时代。基于调研结果和埃森哲战略的项目经验, 我们认为跨国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需要聚焦三大核心能力, 应对外部压力, 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常态竞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受益于中国市场的持续开放和廉价劳动力的充裕供应, 跨国企业得以快速推进在本地的业务, 而在品牌和技术上的优势也让这些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然而,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成历史, GDP增幅已经从2012年的9.3%降至2015年前三季度的6.9%。跨国企业的营收增长也随之放缓——在本次调查中, 75%的高管预计2015年的收入增长低于GDP增幅, 67%的企业则表示他们的利润与2014年相比或下跌或持平。

受访跨国企业高管表示, 未来三年他们的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为成本控制——65%的高管将成本列为未来三年最大挑战, 54%的高管表示员工成本是各类成本中最具挑战性的要素。过去15年外企员工工资已经上涨了4倍, 依然大大高于本土企业。

然而, 即便面对诸多不利的外部因素, 跨国企业高管对中国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并将继续扩大投资。在调查中, 多达72%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应对未来三年即将到来的挑战, 66%的人预计他们的企业在未来十年依然能够实现高增长, 仅有2%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撤出中国市场。另外, 有71%的受访企业正在计划在今后增加对华投资, 24%的企业甚至表示将会大幅增加投资。

跨国企业在华的高管们普遍认为, 这个市场未来能继续为他们的产品创造巨大的需求。确实, 伴随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持续的城市化, 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强烈, 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持续增长, 但是投资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服务行业。2015年, 投入到服务行业的FDI超过61%, 而在传统的制造业FDI投资逐年收缩, 今年的比例为31%。以汽车和手机市场为例。奥迪、奔驰、宝马等德国品牌拥有中国豪华车市场80%的份额, 而豪华车在中国国内汽车销量的占比预计将从2014年的9.5%升至2025年的13%。

在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有些跨国企业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逐渐采取守势。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本土企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跨国企业唯有积极调整战略, 才有在中国市场占有长期席地, 实现可持续增长。

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在华跨国企业的未来竞争战略必须拥有三大核心能力的支撑。

第一是敏捷性, 降本增效, 以最大化的实现提高竞争力的再投资。我们的调研中, 80%的高管表示要提高公司的成本效率。跨国公司要从整体上审视成本结构, 释放效率红利, 这有助于企业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有能力和资金支持迅速地做出反应和调整。

一家世界领先的零食生产商在中国增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成本透明度, 其焦点放在共同提升成本效率, 而非简单削减成本开支。这既在短期内获得了立竿见影的绩效提升, 又释放出了更多的资金为实现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调研发现, 超过半数的高管将数字化视为提高效率的关键技术因素。数字技术对提升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获取新客户、倾听市场声音至关重要。数字技术已高度普及到中国消费者, 建立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战略已非一个技术或IT议题, 而是积极响应市场变化和赢取市场份额的发展战略。

中国市场复杂和多变, 竞争格局动荡常变, 跨国公司同时必须要有快速的决策机制, 响应变化。多数跨国公司管理层已高度本地化, 但在本地决策制定方面依然受制于区域或全球总部的诸多组织和流程瓶颈。建立高度敏捷的决策机制对跨国公司将是一次组织革命。

第二大能力是创新。调查中, 84%的跨国公司高管表示他们将专注于新产品和新服务创新, 65%的表示将致力于业务模式创新。成功的企业已经开始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变。2014年, 巴黎欧莱雅推出了一款名为“千妆魔镜” (Makeup GEnius) 的彩妆应用软件。消费者能实时看到使用产品后在自己的脸上呈现出来的效果, 这大大降低了冲动消费。顾客还可以用该App在实体店内扫描商品, 然后上妆效果立刻呈现, 客户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埃森哲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显示, 中国消费者有极高的尝新意愿, 这对那些能持续推陈出新的公司来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市场。中国政府正在着力建设创新的环境, 鼓励大众创新。跨国公司可以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方式, 利用外部创新力量, 拓展创新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突破边界, 融入本地生态圈。 对于跨国企业, 协作要求他们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 植根中国, 建立广泛、长期、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 借助生态圈的合力, 实现互利共生。我们的调研显示, 38%的外企高管表示将专注于内生性增长, 34%的看好生态系统合作带来的增长机遇。一些跨国科技企业已经走在前列。戴尔宣布未来5年对华投资1250亿美元, 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 建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

时移世易, 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快速而又深刻的变化。跨国企业亟需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 通过敏捷的运营、持续的创新以及与本地的生态圈构建广泛的协作关系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以实现其中国业务的持续增长和 (100.80-1.66%) 盈利。

近一半 (47%) 的跨国公司高管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对于未来世界最大经济体, 跨国公司怎能忽视呢?

34%

中国信心 篇9

中国在过去几年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对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抱有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中国应对得非常成功。此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年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世界经济不景气造成对外贸易不稳定因素增加。另外,中国自身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由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拉动消费实现经济增长,这也可能造成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中国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原因是目前出口和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高,而消费的占比相对偏低,因此这种改变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但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抱有信心。

中国经济年增速超过10%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并且不太可能再现。这种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早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会出现在发展模式日趋成熟的现在。

除了外贸下降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挑战外,中国目前还需解决的是为刺激投资造成的银行信贷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此问题,并着手解决。我认为有关部门能够抑制金融领域初露端倪的泡沫,防范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了解中国实际问题,对银行内部的问题有清楚了解,并且从西方的错误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人们经常谈起中国会发生经济硬着陆,但这却从未发生。但我个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去年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比较温和的硬着陆,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均放缓。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在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中国的地方政府依靠售卖不断上升的资产获利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房价应该维持在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地方政府应该兴建福利性住房,这不仅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会使财政支出增加。地方政府因此将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不存在任何大规模的违约风险,中央政府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地方政府负担,以规避风险。

股市一般被看做一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企业的实际利润并不高,大多数利润都流入了投资和出口领域,股市普遍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收益,而不是产出的增长。在5至10年后,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成功转变,企业利润会增长,一些企业将成为股民投资的优良选择。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问题,一些民众购入多套房产作为投资,造成大量房屋空置。如果现在入市投资将承担重大风险。征收房产税是解决房价高企的有效方法,但必须循序渐进,以免造成市场崩盘。

中国信心 篇10

虽然早在2009年7月, 中粮集团就与厚朴投资组建新公司 (中粮集团持股70%) 入主蒙牛, 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但是, 两年来, 蒙牛的真正管理者和决策者仍然是牛根生, 宁高宁还藏在幕后。此次更换, 宁高宁才算真正走到前台, 而牛根生则到了幕后。

其实, 不管是牛根生执“牛耳”还是宁高宁做“掌门”, 公众都不关心, 也不需要关心。公众真正关心的是, 宁高宁作为央企的掌门人, 入主蒙牛以后, 能否带来中国奶业的一次大翻身, 能否将公众被“三聚氰胺”吓退的信心重新拾回来。

早在2003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蒙牛时就曾经指出, 牛奶本身就是温饱之后小康来临时的健康食品, 不仅小孩要喝, 老人要喝, 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生都要喝上牛奶, 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温家宝总理更是在2006年4月视察乳业工作时深情留言:“我有一个梦, 让每个中国人, 首先是孩子, 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两位领导的希望, 确实对中国奶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中国的奶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然而, 仅仅几年时间, “三鹿奶粉”事件就让中国奶业陷入了新的困境。

如果仅仅只是“三鹿奶粉”, 也许这场困境已经过去了。问题是,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有关“三聚氰胺”的话题, 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 以至于国外奶粉大肆“入侵”我国, 而我国深圳等地已经习惯了每天喝奶的居民, 则跑到了香港等地购买奶粉。

更重要的, 蒙牛、伊利等国内最知名的奶企, 也因为“产业链”、奶源等问题, 不时曝出令消费者不放心的信息。甚至两家为了争夺市场、争夺奶源、争夺消费者, 不惜大打出手、诋毁对方, 使市场秩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现在, 中粮集团全面入主蒙牛, 宁高宁替代牛根生, 能使中国奶业重拾信心吗?能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目标和希望吗?

据悉, 宁高宁是一名善于建立“产业链”的高手, 也就是说, 困扰蒙牛的“产业链”问题, 将有希望得到解决。

很显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蒙牛“产业链”的瓶颈与双汇一样, 并不在下游、后端, 而在上游、前端。如果上游的奶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下游的“产业链”做得越好, 问题就越大、风险也越大。

那么, 中粮和宁高宁全面入主蒙牛之后, 能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前端和上游工作吗?要知道, 前端和上游往往利润较薄、效益也相对较差, 且投入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财力也相对较多, 作为急于扩张和占领市场的中粮集团能够放弃眼前的利益吗?这方面, 从宁高宁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讲话中, 难免让人担忧。因为, 宁高宁所希望的是将来有更多的产品在蒙牛目前的系列中发展。也就是说, 是后端和下游目标, 丝毫未提前端和上游的目标与产品。

如果这样, 中国奶业的信心仍难得到提升, 外国奶粉大肆“入侵”中国市场的格局也不会得到改变, 每天一斤奶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

“中国因素”促全球经济增长信心 篇11

全球经济险象环生

2008年,注定成为要载入史册的年份。世界经济大船驶入了一段风高浪急的危险海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兴风作浪,粮价一路飙升,小麦、大米、玉米全线告急,在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甚至引起了大规模的骚乱;石油价格扶摇直上,从今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开始,短短6个月就攀升到147美元的历史高峰,拥有汽车的幸福转眼成了恼人的负担;铁矿石价格涨了又涨,生产国和进口国间的谈判差不多赶上联合国会议的架势;全球金融市场更是山崩地裂,次贷危机尤如一只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放出的魔鬼差不多要吞噬了整个华尔街,贝尔斯登隐遁,“两房”倒塌,“互助银行”要靠别人救助才能勉强撑过这关,雷曼兄弟破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城门失火殃及的名单或许会更长:欧洲、日本、亚洲、澳大利亚,谁将会成为下一个,出现在这个“死亡笔记”上?

风险与危机,俨然成为2008的世界性词汇。即使隔着太平洋,远离华尔街的中国天津也满是焦虑的眼光,“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会怎么样演变”、“全球经济会走向何方”、“全球风险问题该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在达沃斯夏季论坛俯拾皆是。可敬的施瓦布老人于1971年创办这个论坛,仅以时间的尺度来看,自那时起,局部战争、政治斗争、恐怖袭击、瘟疫流行、石油危机、英镑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灭……风险与危机不断出现,达沃斯论坛越做越大,形成了冬季达沃斯论坛和夏季达沃斯论坛两大支柱,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正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案例,它启示我们:如果因为有风险存在,就放弃对未来、对下一轮增长的憧憬与想象,才是真正的“风险”。当我们选择了生命,就选择了与风险同行。

“中国因素”成为期待

“这是在华尔街出现金融危机后第一次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所以可以想像这次危机显然会影响我们会议的议程。”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指出,华尔街金融危机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会改变人们做事的方式。但是,不会改变的,是全世界迎难而上的信心。

Crisis,用中文表现就变得那么意味深长,危机——虽危险却也不失有机遇。就像硬币总有两面一样,走过危机,是风雨过后我们可以看到的美丽彩虹,是经济大船驶出危险海域后的蔚蓝天空,海鸥飞翔。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后,终会迎来旭日东升的霞光万丈。如何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也为这次论坛上经济界人士所乐道:“全球经济萧条期不会到来。至少我最近在华盛顿看到的情况是,大家都在努力解决目前的问题。”、“不能光看风险,还要看面临什么样的商业机会。”、“艰难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创新型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既然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动机美国经济出现问题,那么“中国经济走向如何”自然成了全球目光关注的焦点,而中国则更有信心在世界舞台高声宣布:我们有信心,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尽职尽责,展现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当施瓦布把达沃斯论坛的舞台迁到中国,他就深深相信,并与之紧紧握手,期待中国为世界、为下一轮增长浪潮的席卷……对此,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席达沃斯“全球成长的风险”论坛上自信地说,中国经济增长虽会有所放缓,可能减速到9%~9.5%的增长区间,但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有益,中国将会保持“有质量”的增长。中国经济具有较大回旋余地。由于中国内陆地区广大,基础投资建设依然强劲,居民人均消费显著提高,消费潜力仍然很大,都可以弥补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放缓。

重要战略机遇降临中国

今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喜也有悲。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保持住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就足当前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发生危机,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与美国、欧洲等受损严重的地区相比,中国还算得上处于安全位置。9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全会厅致辞时指出,目前中国要保持住强有力的平稳增长态势,实现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针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温总理称,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减速。因此,各国要加强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而此时,经济学家、企业家、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会上,温总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旧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至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但地区间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压力大,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仍面临诸多考验。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改革,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要坚持创新,没有创新,不能成为新领军者。同时,企业家要有道德,每个企业家、每个企业在他们的身上都应流着道德的血液,生产经营与道德的结合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需要的产物。

中国势将领军全球经济

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未来30年,中国势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过去30年在经济方面创造的奇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特别是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中国给世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即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业中心,而是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保持在8%左右。预计到2050年时,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而且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中国应该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政策,对于邻国的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未来,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但当时令人惊叹的是它满足了这么多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此外,当时中国的GDP在世界上排位很低,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提出了要使国民经济到2000年酬两番的宏伟目标,这对一个低收入的国家而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取得了成功。

不过,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正面临新的挑战。生产资源的制约、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过度依赖了投资和出口,因此,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使之与出口相协调。未来中国将吸取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改革开放坚持到底。

中国信心 篇12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出席大会并讲话, 他对钢协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钢协会长张晓刚作了工作报告, 顾问吴溪淳作了关于钢铁工业形势的讲话。会议选举邓崎琳为新一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 聘任吴溪淳为钢协名誉会长。大会还审议通过了《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及《钢铁行业范围内钢市秩序自律公约》。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就今年进口铁矿石谈判进展情况作了报告, 并就制定《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及《钢铁行业范围内钢市秩序自律公约》作了说明。钢协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通报了吸收新会员、调整部分理事、常务理事和部分人事调整的决定。新任会长邓崎琳作了讲话, 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戚向东作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8年会费收支情况及2009年会费支出预算报告;钢协副秘书长迟京东还围绕如何解读和贯彻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了《应对危机开拓市场振兴钢铁保障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议圆满成功, 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上, 张晓刚会长作了《坚定信心应对挑战为我国钢铁工业结构优化产业振兴而努力》的工作报告。

在总结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时, 张晓刚会长主要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情况。

———钢铁产品产销增长大幅回落。2008年生产粗钢50048.80万吨, 比上年增加558.91万吨, 增长1.13%, 增幅回落14.5个百分点;生产生铁47067.41万吨, 比上年减少74.49万吨, 下降0.16%;生产钢材58177.30万吨, 比上年增加2000.42万吨, 增长3.56%。扣除重复材后, 全年成品钢材产量48214.63万吨, 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出口钢材5918.27万吨, 比上年减少346.36万吨, 下降5.5%;出口钢坯128.58万吨, 比上年减少514.04万吨, 下降80%;进口钢材1538万吨, 比上年减少149.06万吨, 下降8.8%;进口钢坯24.56万吨, 比上年增加0.35万吨, 增长1.4%。进出口相抵, 折合净出口粗钢4763.72万吨, 比2007年减少712.79万吨, 下降13.02%。2008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45285万吨, 比2007年增加1271万吨, 增长2.89%, 增幅回落8.99个百分点。

———克服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困难, 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据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 2008年炼焦煤的采购成本比上年上涨86.51%, 喷煤上涨60.17%, 冶金焦上涨79.40%, 国产铁精矿上涨47.44%, 进口铁矿石上涨38.84%。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 使钢铁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如炼钢生铁制造成本比上年上升51.62%, 线材上升44.38%, 螺纹钢上升41.83%, 中厚宽钢带上升38.64%。对此, 钢铁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克服困难,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8年, 大中型钢铁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3421.41亿元, 比上年增长28.35%;实现销售收入25650.09亿元, 比上年增长24.7%;实现利税1949.88亿元, 比上年下降23.17%, 其中实现利润846.38亿元, 比上年下降43.32%。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2008年造船板、石油、天然气用管线钢板、铁道用重轨生产302.8万吨, 比上年增加112.7万吨, 增长59.3%, 其中12月份当月生产的重轨等紧俏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生产的汽车板品种质量改善和数量增多, 保障了我国汽车工业增长的需要。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2008年受自然灾害及第四季度大幅度减产影响, 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29.93千克标煤, 比上年上升0.27%;但吨钢可比能耗下降0.77个百分点;吨钢耗用新水5.09吨, 比上年下降5.1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 (COD) 、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3.82%、28.9%和12.06%。

———产业优化布局和联合重组取得显著进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钢铁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向灾区捐款, 企业克服各种困难紧急安排抗震救灾急需物资的生产, 保持抗震救灾用钢材价格稳定在震前水平。一些会员企业派出抢险和医疗队奔赴灾区救灾, 在钢铁行业形成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动人局面;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 首钢及北京周边企业在钢材价格处于高位时进行减产, 特别是首钢为此做出巨大牺牲, 压缩北京地区400万吨钢产量, 为改善北京环境质量、成功举办奥运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季度在生产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一大批企业坚持以大局为重,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保证城市供暖供气, 并努力做到不裁员不减人, 为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谈到钢铁行业运行特点时张晓刚指出, 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大起大落, 价格暴涨暴跌。上半年产销两旺, 价格上涨, 钢铁生产和利润水平创历史最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从8月初开始, 市场价格出现快速下滑, 特别是从9月份起, 钢铁行业运行发生急剧变化, 钢材价格暴跌, 钢铁产量大幅回落, 钢材出口减少, 全行业出现亏损。一年之中行业形势发生如此剧烈变化, 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首先, 钢铁生产上半年快速增长, 下半年增速大幅回落, 出现负增长

2008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26319.48万吨,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61%。其中一季度受冰雪灾害影响, 二季度产量逐月上升达到年产5.5亿吨水平, 6月份平均日产粗钢156.48万吨, 相当于年产粗钢5.71亿吨水平。从7月份开始钢铁生产增速大幅回落, 8月份开始粗钢表观消费量进入负增长, 9月份开始粗钢月产量进入负增长, 9~12月份同比分别为-9.08%、-16.97%、-12.38%和-10.52%, 降幅最大的10月份, 粗钢产量仅相当于年产粗钢4.23亿吨水平, 与6月份相比, 日产水平减产幅度达25.9%。

第二, 钢材价格由暴涨转为暴跌, 全行业出现亏损

2008年上半年国内钢材价格逐月上升, 6月末达到最高点, 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涨到161.47点, 比年初的125.12点, 上涨36.35点, 涨幅29.05%。但随后钢材价格逐步全面下跌, 特别是10月份降价势头更猛, 跌幅大、范围广, 11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至102.3点, 比最高点的6月末下跌59.17点, 跌幅36.64%, 比上年同期的118.99点下跌14.03%。钢材价格暴跌使钢铁企业由盈利转为当月亏损, 6月份实现利润为178.30亿元, 到9月份实现利润仅为32.21亿元, 10月份亏损58.35亿元, 11月份亏损127.80亿元, 12月份价格尽管略有回升, 但仍然没能扭转企业亏损的态势, 当月亏损291.22亿元, 共有亏损企业44户, 亏损面61.97%。

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为什么会出现生产大起大落?张晓刚会长指出, 产出价格暴涨暴跌, 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

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实体经济, 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降, 2008年11、12两个月已出现负增长。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出口钢铁产品折合粗钢已占到我国钢产量的23%左右, 出口形势剧变使我国钢铁市场需求出现大幅下降。

二是我国和全球的此轮经济增长周期都开始进入下行阶段, 在经济增长已经处于减速的情况下, 又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股市大幅缩水, 房地产市场投资大幅度下滑, 汽车、家电和用钢量较多的机械产品在2008年第4季度生产均出现了负增长, 致使国内钢铁需求在第三、第四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

三是年初进口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的暴涨, 诱发了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的暴涨, 加快了国内钢铁产能的释放。由于中国上半年钢材、钢坯出口折合粗钢同比减少1109万吨, 出现了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钢材价格自4月份起的连续大幅上涨, 同时又增加了国内市场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 虚增了市场需求, 掩盖了上半年国内钢资源已经过剩的矛盾, 潜伏了供大于求, 钢价大起大落的危机。

四是盲目超量进口高价铁矿石不仅使钢铁企业处境艰难, 更加剧了国内市场动荡。2008年度进口铁矿长期协议价 (离岸价) 澳大利亚粉矿上涨79.88%, 块矿上涨96.5%;巴西南部粉矿上涨65%, 北部粉矿上涨71%, 由此推动了中国和全球钢材价格暴涨, 并且埋下了钢材价格暴跌的危机。2008年在我国生铁产量比上年减少74.49万吨, 下降0.16%, 自产原矿增长20.74%的情况下, 进口铁矿石却比上年增加6056.41万吨, 增长15.81%。显然2008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大超过实际需求, 这不仅抬高了进口价格, 又使企业背上了高价原料高库存的沉重成本负担。超量进口的铁矿石造成大量的库存积压, 2008年末港口库存约9000万吨, 企业存量3000万吨以上, 这些超量进口的铁矿石, 绝大部分是高价矿, 在2008年下半年海运费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2008年全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36.20美元/吨, 比上年增加47.99美元/吨, 增长54.39%, 进口多支付212.9112亿美元, 按人民币平均汇率6.9元计算, 折合增加成本1469.08亿元。高价铁矿石不仅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 同时也限制了下游用户的发展。由于对铁矿石的实际需求下降, 最终导致现货矿价格与长期协议矿价格严重倒挂, 致使处于高位的钢材价格彻底失去了支撑, 价格急剧下降, 从而把企业推向生产高成本、产品低价格的亏损境地。

五是企业间的不规范竞争和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进入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由于需求减少, 库存上升, 钢材价格急剧下跌, 造成市场信心不足, 企业为回笼资金竞相压价;钢材经销商为减少损失大量抛售钢材, 进一步造成市场恐慌, 加剧了国内市场波动。

在谈到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时, 张晓刚指出:第一, 要看到我国钢铁工业调整结构, 战胜危机, 振兴产业, 实现新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长期趋势和优势没有改变;二是国家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 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将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三是国家出台钢铁等九个行业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将有力地促进钢铁行业战胜危机实现新的发展。第二, 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是世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正进一步扩大。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世界银行于2008年12月9日发布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 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8年预计的2.5%调整到0.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继2008年11月6日发布报告, 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8年预计的3.7%回落到2.2%之后, 近期又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调低至0.5%, 这成为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当前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衰退, 新兴经济体经济明显下滑, 国际市场进一步萎缩,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钢材直接和间接出口将大幅度下降。二是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日益显露, 经济增长放缓, 国内主要用钢行业需求明显减弱。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由三季度的9%, 下滑到第四季度的6.8%。对国内钢铁消费有较大影响的房地产、汽车市场及机电产品出口下滑态势尚未出现转机。三是钢铁原燃料及海运市场仍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相对于钢材市场价格而言, 钢铁企业成本压力仍然很大。四是新增先进钢铁产能的释放与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产品的矛盾加剧, 钢材市场供需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 恢复合理价位将受到国内外产需变化和国际钢材市场价格波动的制约, 企业经营决策风险进一步加大。

在谈到2009年中国钢铁市场需求预测时张晓刚指出:鉴于2009年国内外钢材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 初步分析认为, 按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保持钢铁产品合理价位, 实现行业扭亏为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009年我国钢产量的预期目标为4.6亿吨、4.8亿吨和5亿吨左右。

针对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面对的突出问题张晓刚主要谈了两点:

第一, 钢铁产能和需求相比严重过剩的问题

2007年我国钢铁统计年报汇总结果, 粗钢产能为6.1亿吨/年。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投资完成3240.28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 将新增炼铁、炼钢和热轧材产能5000万吨左右。这些新增产能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将滞后到2009年中发挥作用。2009年钢材品种结构性矛盾将十分突出, 下半年板带材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严重。

第二, 钢铁原燃料价格与钢材销售价格能否相适应的问题

2009年进口铁矿石价格能否回落到与钢材销售价格相适应的合理价位, 是我国钢铁行业能否走出亏损困境的关键之一。因此, 支持国内铁矿采选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在定价机制上形成与进口矿互动联动机制十分重要。钢铁企业应对原燃料资源和价格的挑战必须从战略上采取措施, 构筑国内外稳定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谈到2009年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时张晓刚指出:当前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解决好当前的突出问题, 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使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跃上新台阶, 各项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在下一个经济上升期来临的时候, 使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显著提高, 达到产业振兴的目的。为此, 2009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应对挑战, 认真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 着眼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减少钢材进口, 保持效益好的钢材出口;工作上着眼于提高质量、创新品种、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改善环保, 搞好为用户服务;加强行业自律, 搞好进口铁矿石行业协调, 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和国内钢材销售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行规行约;加强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合作, 共赢发展, 为我国钢铁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振兴而努力。

2009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采取有效措施, 把保持国内钢铁市场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关政策, 抓住机遇, 充分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钢的需要, 充分满足快速增长行业用钢的需要, 积极开拓国内新市场;

二是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沟通与协调, 保持原燃料的稳定供应, 加强与下游用钢行业的信息交流, 准确把握主要用钢行业市场动态和走势, 要充分兼顾下游用户的利益;

三是努力做好钢材出口, 积极寻找新兴市场, 努力减轻国内钢铁市场压力, 同时努力用国产钢材替代进口钢材;

四是努力加强企业自律和行业协调, 坚持以销定产, 严格遵守产品价格低于制造成本坚决不生产的原则。

2.认真贯彻《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明确提出了今后三年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 明确了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规划》是继2005年颁布实施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之后, 国家出台的又一个指导钢铁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钢铁行业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促进钢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行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的要求, 调整和修改企业发展目标和2009年度计划安排目标。协会要把推动贯彻落实《规划》作为重要工作, 围绕《规划》中的重点任务提出协会工作建议;认真了解企业在贯彻《规划》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及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3.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 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

鉴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和近年来铁矿石进口存在的问题, 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 探索和建立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进口铁矿石新秩序, 企业要严格遭守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的行业自律公约, 对于违反自律公约的企业, 要给予必要的制裁。

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目前我国钢材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使钢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身受其害, 与5亿吨钢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对此, 必须发挥钢铁企业稳定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钢铁企业在买方市场形势下科学合理的钢材销售体系;进一步规范钢铁企业的定价行为和销售行为, 严格遵守规范国内钢材市场秩序自律公约;逐步改善钢材流通渠道, 建立互信互利, 共担风险, 信息通畅的钢材销售系统, 从而充分发挥流通领域拓展市场功能, 促进钢材市场稳定。

5.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降低市场风险

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降低产品成本, 特别是降低原燃材料采购成本, 通过深入开展增收节支、加强信贷管理、降低库存等途径, 不断降低三项费用,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资金管理,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增强风险意识, 保证企业运营安全。

6.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要继续采取措施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降低万元增加值能耗和吨钢综合能耗, 降低化学需氧量 (COD) 、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排放总量。以大中型钢铁企业为重点, 继续组织开展全行业节能减排对标挖潜活动, 按季、月公布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

7.认真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分析

充分发挥协会行业统计、行业信息收集的优势, 努力为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准确提供行业运行的各类信息;加强行业运行的趋势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8.完善价格指数体系, 加强原燃料价格监测

上一篇:雷达特点下一篇:网络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