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生活化(共12篇)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1
英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特别强调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句式, 使英语知识真正内化为生活式的英语。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通过传递过程使经验的意义得到更新的过程。”那么, 英语课堂教学则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巧妙地与生活化的环境相关联,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传递知识, 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操练知识, 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融入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而言, 学习者 (即说话人) 在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效果。要想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一点就是要促成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物化的刺激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反应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对于熟知的、有兴趣的事物可以形成亲近感。为此, 生活化的教学首先必须要运用实物模型、实物图片、教学挂图等营造出英语交流的情境。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 在光声电的配合下共同营造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
比如, 在教学三年级英语上册Look at me一课时, 我首先要求学生带来了cap, skirt, jacket, T-shirt等实物。在上课时, 我让一名学生站到讲台前充当模特, 在他身上穿戴各种衣物, 让其余学生评价。等到学生熟知了有关衣物的单词后, 我又将讲台变成更衣室, 将学生带来的各种衣物放到讲台上, 以参加聚会挑选衣物为由, 引导学生主动说:Look at my...其余学生及时给出建议和赞美。这样使整个情境回归了真实的生活, 在饶有趣味的练习中, 真正内化了学生的英语知识。
二、角色扮演, 让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曾经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小学英语课本中的学习内容, 大多立足于生活实际, 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为此, 教师应该着力使学生成为书本中的人物, 充分扮演担当书本中的角色,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提升能力。
比如, 在教学“Would you like a pie?”一课时,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让学生来扮演角色:第一处是在课堂导入部分, 要求学生表演出“I’m hungry.”, 然后引导学生说“Would you like a...?”借此来训练单词;第二处是在句型练习部分,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菜单, 让学生自主分工, 两人扮演服务员, 其余人扮演顾客。各小组通过模拟情境进行点菜,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多种类型的角色扮演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获得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立足书本, 让学生主动加工
书本无疑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点。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 书本仅仅是教学的出发点, 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全部。传统教学论认为, 教学就是要把书本上的词汇、句型和语法变成学生掌握的技能。实际上这种想法无疑是片面的。如果没有生活化教学的思想, 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而且就算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到生活中也不会加以应用, “书本英语”“哑巴英语”即是其代名词。由此, 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书本出发, 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就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工具, 在运用中进行加工。
比如, 在教学“What time is it?”一课时, 为了促成学生的生活化应用, 在课前, 我要求学生回家后和自己的家长一同总结自己的作息时间, 并列出表格带到学校。在课上通过PPT呈现出LiuTao的时间作息表, 让学生练习句型后, 结合自己的生活作息表, 谈一谈、说一说。之后我再提供了Mike和Wang Bing的时间作息表, 引导学生在组内仿照课文改编对话。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生活作息表最科学, 最合理。通过多次的交流, 学生感受到了英语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 从而更加喜欢学习英语, 主动去说英语。
四、立足课外, 让学生主动实践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包括了课堂, 还应该包括课外的一些练习。《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照这个要求, 生活化的教学也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布置,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实践活动中。既在丰富的形式中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在趣味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 我设计出了不同的作业形式。比如根据不同的节日, 我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如三八妇女节贺卡要写上对妈妈的祝福, 圣诞节的圣诞卡要写上对同学朋友的祝福, 万圣节时, 同学间合作完成一张手抄报等。学生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快乐, 锻炼了能力。又如, 对于一些记忆类的内容, 我安排了一些合作型的作业。如给家长讲个英语故事, 将学到的英语歌曲唱给家长听等, 这既融洽了感情, 也检验了学习成果。再如, 对于一些任务型的教学内容, 我安排了做一次采访, 做一次市场调查、设计一个旅游规划等作业,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提升了英语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以立足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促成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用”, 使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过程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思维, 用最多样的、最广泛的英语教学方式实现英语的回归生活。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2
想起以往在看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细细品读,的确颇有一番情趣。
或许,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平淡亦生香,简单亦有味。
有一个印第安人酋长曾对他的臣民说:“上帝给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体味出生活。”生活的确就好比是一杯水,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它只是个杯子,容量有限。而,当你啜饮的时候,你得慢慢地址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然而在大千世界里,很多人为了让自己那仅有的一杯水能够色香味俱全,不停地往里面加各种各样的调料。诸如喜怒哀乐,诸如贪嗔痴恨。可是当岁华沉淀过往,到最后却只换得个负赘累累的局面。
忙来忙去,却偏偏丢失了自己的清净心中的那一份知足。这实在是让人不禁心寒叹息。
忙碌的人儿啊,你有多久没有听到鸟儿为了迎接旭日东升而发出的清脆晨鸣了?你有多久没有注意到夕阳西下的最后一抹霞光了?你有多久未曾外出散步或是远游?你有多久未曾好好休息?
所以,不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追求一个位置也罢,或者是为了换取更好的生活的享受也罢,与其让自己满身负累,倒不如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还是迫不得已要放弃或者转身离开,你不也一样学会了平静了吗?这一路上的经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现在所走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可能都会与未来的取舍息息相关。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人类的悲剧,就是想延长自己的`寿命。我们往往只憧憬着地平线那端的神奇玫瑰园,而忘记了去欣赏今天窗外正在盛开的玫瑰花。”似水流年,平凡人生,一路上我们在匆匆忙忙地赶着路,一路上我们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失去着很多东西,比如时间,比如青春。聪明的你也一定知道我们的光阴总是如流水那般一去不复返,它是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挽留和悲叹的。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又何须在乎远行的目的?美妙的过程是慢慢享受的,我们不必匆匆忙忙而忽视了沿途的美景。
活着,就请尽情地享受人生吧!有人说:“幸福与否并不在于目的的达到,而是在于追求的本真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都是这样的。生活是有滋味的,生活须细品,且行且珍惜。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生长,然后,再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的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多姿娇美的四色花,可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却只有两天。呵!多么顽强的花朵,纵使生命如此短暂,它却从未忘记过要来人世间绽放一回,哪怕,只有这短短的两天。我不禁想到了夏蝉,在泥土中蛰伏多年只为了换得短短一个夏日的奏响曲,最后在秋风落叶里等待着生命的终结。相比于弱小的生命们,我们人的寿命又是多么的漫长!在漫长的有限的人生中,我们为何不好好地体味着这过程的曼妙?
选择一条路,也许只需要不到半刻中的时间,然而要走完它,却需要一生。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走,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有些人啊,拼命地追求着幻影般的日子,却未曾注意到脚下的乱石沟壑;有的人啊,为了览尽天下万千事,不惜代价地追求着高位,却在纷繁复杂的的世界里迷了归途。
注重过程教学 让数学走向生活 篇3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动机,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1.联系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我继续追问:“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由此产生。
2.运用故事创设情境。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巧妙地把数学问题融进故事的情节之中,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思考着数学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介绍:今天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学生听了这些有关勾股定理的故事后,均跃跃欲试,想第一时间知道勾股定理究竟是什么。不但集中了注意力,还激发起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新知很有趣味,从而不感觉数学知识因抽象而枯燥乏味了。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我们力求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情绪体验的情景,架构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能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例如:初中数学“实习作业”一课的教学设计:⑴学生自制测倾器;⑵让学生设计实验;⑶学生用测倾器、刻度尺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⑷学生试着自行小结,教师总结讲解;⑸介绍用测倾器测底部不能到达的其他建筑如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在实习作业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积极的参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参与欲望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到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概率”之后,学生对天气预报就会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讲,百分数越大,降水天气的可能性就越大。据了解,降水概率的发布就是把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通过数学模式进行测算,并用数字表示,使人一目了然,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的情况,既设疑又激思,丰富了知识的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精神。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可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会明显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又能使学生学区兴趣盎然,使他们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4
一、引导学生自评,找差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理应享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权。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评中充分展示认知思维,让他们在主动修正思考中不断地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他们找差距的有效手段。自评使学生能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真实地展示出语言学习感知中的思维过程,也给教师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B Lost Civilizations”评价指导中,我要求学生结合“Reading A”中思考题目完成的情况,就“What’s the main mean about the article?”和“What do the human should do for lost civilizations?”等方面的理解进行自我整体评价,引导他们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自我评价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劣,摸清差距。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我要求他们以相互帮助的方式,主动寻找对方评价中一些疑难问题的破解方法,让自评有更多修正的机会。
运用自我评价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能使他们对自身学习进行总结、反思和整体归纳。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引导他们能够通过项目化的评价全面了解自身在学习中的问题。多给学生自我评说的机会,鼓励他们就阅读感思、质疑问题、表达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帮助他们形成更为科学和严密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
二、鼓励小组互评,探方法
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力量,突出群体合作效果,更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知与评价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生成有效认知的思维方法。重视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使得学生在彼此学习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能够探寻更为有效的认知和表达方法。小组互评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发言机会,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运用小组互评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彼此协作和探知,便于学生找到更为全面的思维方法,弥补教师的单一指导方式的不足。如在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学评价中,我根据阅读素材中的三个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就“Can you introduce Aspirin and Penicillin?”“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spirin and Penicillin?”“Why did the people need Aspirin and Penicillin at that moment?”等问题任务的探究提出各自的方法,并要求小组成员就破题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选择有效的理解方法,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感知体验。
小组互评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在充分酝酿和主动交流的过程中有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培养他们将互动交流当成是一种自觉行为。关注小组中不同评价意见,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相互对比学习策略思维,帮助他们归纳整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在评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做出指导点拨,引导他们破解疑难,让他们能够有更多自我调整的机会。
三、坚持师生合作,正方向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多给学生提供评价指导方向,使他们在主动与教师合作中产生亲师信道之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作点评,并就学习中的目标任务的达成进行综合评价,给他们明确的目标方向。
师生合作使得课堂更有活力,评价更有意义。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认知中的问题,可引导他们主动查找对策,培养敏锐的语言感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要多给予激励肯定,帮助他们在充分掌握全面学习思维方法基础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力。多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展示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悟,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多尊重和信任学生,多给他们建议性评价意见,让他们在再次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能够主动调整学习方法。
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多指导他们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结合学生的整体感知,让他们根据各自的评价主动选择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讲述评价依据及调整方向。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这就要求水质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检测手段和设备,实现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对应的污染干预和预防措施,从而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本文探讨生活饮用水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是水质检测服务企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检测;问题;对策
1、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影响着人们身体的健康性,如果饮用水的水质存在问题,则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甚至中毒现象。如果毒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会引起人体的病变,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调查表明,一些癌症患者就是因为长期饮用不洁净的水导致的,有儿童在饮用受污染的水后还出现了死亡现象。一些未经过净化的水会导致人们出现肾结石、胃炎、肝炎等问题。所以,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保证饮用者身体的安全性
2、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问题
制度是保证水质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此方面缺乏有效标准和规范的话,水质检测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状态,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2.2人员因素
作为得出最终水质检测结果的行为主体,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很重要。如果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不足,对检测指标理解不到位,对检测工作责任意识淡薄,则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不利于水质的改善。
2.3设备因素
在水质检测中,很多项目都需要使用精密、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pH制度计、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目前水质检测制度存在设备老化、日常维护管理意识淡薄、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设备系统运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难以保证实际水质检测工作的质量,尤其是部分高技术含量设备的缺乏,不利于水质的精?_检测。
3、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问题的对策
3.1健全水质检验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有必要在以往的水质检验管理体系下,进一步完善供水企业水质检验管理制度。除了要进行行业检测、企业自检以及政府监督以外,还应明确各个制度的职责,设置合理的水质检验技术岗位结构。供水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引进高技术的水质检验人才,做到持证上岗。
3.2加强水质检验数据的管理
为保证水质检验数据的质量,我们不仅要提高检验技术,还得加强对检验数据的管理。在检验过程中,要保存好详细的原始记录,做好有效数字的筛选以及检验报告、水质评价分析报告等工作。同时,检验部门要建立健全水质检验数据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检测资料管理库和档案库,建立网络数据管理平台,为开展各项研究和决策制定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支持,如图1。
3明确各项指标检出限
检测数据都有对应的检出限,如发现有超出检出限的项目,则需要进行多次测定,找出超标的原因并及时反馈至上级部门。必要时,需24小时定时定点监测。
4、完善检测设备
设备因素对于水质检测结果的影响也是比较关键的,因此一是要加大水质检测设备的投入,如图1,结合企业水质检测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实现自身设备体系的完善,保证企业自身设备水平能够满足实际水质检测工作的需求;二是要淘汰陈旧老化、精确度不高的设备,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精密仪器,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从而不断提升检测服务质量;三是要注重对水质检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实现使用行为的控制,保证设备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运行,并定期做好维修和检查工作,保证检测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结语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只有加强水质检验,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术,完善水质检验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建立健全水质检验的分析技术控制体系以及水质检验数据管理制度、机构等,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水质检验的质量,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48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处在一个较低的阶段,采取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不仅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同时还会由于过程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偏见,甚至厌恶数学课程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等不断改进课程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对于学生而言,日常生活是与他们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熟悉的情境,将数学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可以有效的拉近学生的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数学而言,数学知识原本就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将小学数学教学和日程生活相联系,运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在生活情境和数学原理知识的互动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抽象知识,还原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之外,在日常生活这个广阔的区域内去寻找和探索数学知识,利用生活现实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论证,从而在这种学习和运用的双向互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主动思考和乐于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整体素质。
利用日常情境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教师将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扭转自身对于数学课程的认知和判断,使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课程并不仅仅是局限在课本上的理论和数字,而是有着广阔而深厚的现实基础,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对于提升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程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生活情境教学能够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数字形象化,使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能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得,和抽象枯燥的数学图像、数学数字等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的引导之下,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将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还能够将学生从僵化的课堂说教环境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教学氛围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树立起一种学习主人翁的心态,积极的进行问题探索和分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教学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注重生活情境创设和营造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避免为了教学而进行虚假情境的创设,在影响学生的判断和理解的同时,影响生活情境教学作用的发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又是高于生活的,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时应该一方面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寻找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交叉和联系,发掘适合教学需要的生活情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紧密联系学生已有和熟知的生活知识,突出生活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生活性的感染和引导之下,更好的进入数学课程学习状态,集中学习精力对生活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分析,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本身,对生活情境进行挖掘和争论,从而有效的利用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在创设和营造相关的生活情境时,应该从学生的年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出发,使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避免生活情境营造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脱节,从而提升生活情境营造的质量。小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对于生活情境的积累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的营造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和阅历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熟悉的和数学教学相关的物品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物品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捕捉数学的乐趣和奥妙,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而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应该对这种生活情境营造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提升,防止这种较为浅显的生活情境制约学生的学习思维,影响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第三,在生活情境的营造和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占据的主体性地位,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进行生活情境方面的创设和改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参与到情境创设之中,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观察,从而在生活情境的营造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之间这种联系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挖掘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7
一.教学问题如何设计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在导入新课时, 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 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上课前, 请大家听首诗, 猜猜写的是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幻想中, 你凌驾于别人之上;现实中, 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可怜你, 甚至没有一名半姓;可恼你, 茫然如故, 洋洋依然;可悲你, 糊里糊涂地活;可叹你, 莫名其妙地死。你———旧中国的破产农民———愚昧、麻木的化身!对!———这就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如《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 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 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 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 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 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意, 现代汉语中, “劝”, 解释为“劝阻”, 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 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 发展才能, 培养高尚的品德。然后再在黑板上写一个“生”字, 指出它在课文中的位置, 分析“生”的意义即“本性, 禀赋”, 介绍荀子、“性恶论”及“学”的重要作用。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 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 在“关键”处设疑, 决不随心所欲。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讲求过程、不重结论, 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五人墓碑记》的新课导入:在“鸿门宴”上, 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 终于让刘邦逃脱, 放虎归山, 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 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 其“义”却不足为训。在我国历史上, 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 他们舍生取义, 为国为民, 不务虚名, 不图私利, 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过程如何活化
1、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
新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 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这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2、调控语文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 环节互相关联, 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 环节可以预设, 但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环节进行, 不考虑动态的变化, 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我们认为, 语文教学流程进度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 灵活的因素, 随机进行调控。
3、调整语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8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是教学与生产过程、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其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 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 在教学中学习技能, 提高能力。它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教、学生学、动手做三环节的有机融合, 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训练的有机融合, 充分贯彻了“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企业要素”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特色教学模式。
二、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以工作项目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及教材
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幼儿保健保育科学知识, 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熟练掌握婴幼儿生活照护的各项技能。传统教材按学科体系编排, 其中有关婴幼儿疾病理论的知识过多、过深, 健康照护技能较少, 实训项目不完整, 并且编排在教材的最后一部分, 与理论知识不同步, 无法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我们在广泛调研, 听取行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 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开发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教材。课程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模块 (即婴幼儿生活照护、婴幼儿保健与护理、婴幼儿安全照护) 进行教学。这三个模块又分解为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典型任务, 把理论的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 (表1) , 这样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和任务, 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同时也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 从校内实训中心到校企合作基地, 创设丰富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环境。我校实训室均安装了多媒体示教系统, 配备摄像头、录像回放系统, 将单纯的理论课堂搬到了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同步进行实训教学的实训中心。比如“能熟练进行婴儿抚触”这个工作任务, 教师先讲解抚触对婴儿的保健作用等理论知识, 然后面对全班演示“婴儿抚触”操作, 可利用多媒体投射操作影像至大屏幕, 使演示一次完成。学生练习时, 教师可在实训室内巡回察看, 随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如问题较为普遍, 可随时叫停所有同学实训, 现场大屏幕再次示教, 同时强化相关知识要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听、看、做, 各种动作间隔进行, 注意力更加集中, 学习效果更好。
加强校企合作, 拓展、丰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校内实训场所毕竟是模拟的实习环境, 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还得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临近结束时, 我们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幼儿园、早教中心实习两个星期, 每3—5人为一组, 在基地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将生活护理等学习任务结合幼儿园实际的一日生活安排, 使学生真正接触职场的实际环境,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调岗位群适应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三者的融合。
(三)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开展
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 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等, 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 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现“做中教, 做中学”。
1. 项目教学法
在婴幼儿生活护理教学过程中, 以详细的设计任务为指引,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如照护婴幼儿睡眠项目, 分解为“为婴幼儿布置安静睡眠环境”、“训练婴幼儿按时入睡、自主入睡”、“纠正婴幼儿的不良睡姿”等工作任务。
2. 案例分析法
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丰富的案例, 可通过遴选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讲解。案例的选择既包括正面的科学护理的案例, 也包括反面的、不规范不科学的案例, 还包括国内外一些优秀的育儿视频、网络课程, 学生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比较学习后, 牢固形成正确的照护观念。
(四) 突出“双师”素质,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资
由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融汇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技能实操、综合考评等多种教学手段, 因此应选取理论知识过硬, 实践动手能力强, 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临床第一线学习锻炼、与行业一线专家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 强化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满足教学要求。
(五) 注重理实一体考核标准, 构建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应打破原来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 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考核的形式。尤其强调实训项目操练考核不仅仅是进行技能考核, 还应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穿插进去, 进行理实一体的全面考核。比如“婴儿身高测量”实训项目考核评分标准中, 除操作前准备、操作技能评价、态度情感外, 还应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提问, 如“小儿出生后, 体格生长速度最快是何时期, 如何进行保健”等等 (表2) 。
学生期末的最终成绩由出勤 (5%) 、实训项目报告 (5%) 、实训项目操练考核 (15%) 、个人幼儿园见习日记 (10%) 、团队见习心得PPT汇报 (15%) 和期末考试 (50%) 六部分组成, 细化设计考核目标。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经过班级试点,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对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课程的兴趣,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 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如果缺乏对课堂管理的监控, 很可能出现想讲就讲、想做就做、想停就停的情况, 或者出现学生某个实训步骤操作时间过长, 延误整个课程进度的情况。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加强集体备课, 对于课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对实训项目提前做好周密细致的规划。 (2) 深入理解“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不能简单理解为生硬地取消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之间的界限甚至变成纯粹的实训课, 而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 提炼出典型实训项目, 去除重复的理论内容, 将理论知识要点分散整合到各具体实训操作中,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体, 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成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先进教学模式。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教学模式, 是解决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问题的优化方案。本文以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课程为例, 从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环境、方法、师资、考评机制等方面研究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婴幼儿生活护理技术,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0) .
[3]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
教学过程生活化 篇9
[示例1]《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游戏快乐多”
针对本课中“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 上课时,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到操场中开展游戏活动。有的小组玩荡秋千, 有的小组玩滑滑梯, 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 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 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
生5:我们小组的同学玩游戏时都非常遵守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 不遵守游戏规则, 也能玩得开心呀!玩滑梯的时候, 我就不排队, 抢着玩那才叫过瘾呢!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生6:这一次你是过瘾, 可万一哪一次, 你抢的时候不注意从滑梯上摔下来, 就来不及后悔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 我一个人玩。
生7: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 可你只顾自己玩得开心, 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 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你不觉得寂寞吗?
[评析]在教学中, 当师生达成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的共识后, 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而是抛出了相反的话题, 这些话题不仅可以使一些学生反观自己的错误行为, 还把学生引入了积极的思考当中, 学生在与教师的“交际冲突”中对遵守规则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示例2]《规则有什么用》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主题二)
当大家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展开评论时,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规则有什么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 排队打水, 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教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有的同学排队排了很长时间, 可是还没排到, 上课铃就响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一声不响, 似乎在等老师的批评。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 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 想想解决方法。教室一下子炸开了, 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同学一次少打一点, 够喝就行了, 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节约了用水。老师又问刚才那个学生:“你同意吗?”他高兴地点了点头。
[评析]学生的一句看似不和谐的话成了对话的起点, 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 同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在师生的交际中得出结论证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以上两位教师在教学的交际中灵活地运用交际语言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使学生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 使交际目标有效地达成。
首先, 根据年龄特征灵活使用语言。针对《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这两个阶段教学语言要各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对抽象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所以本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地使用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 语言应以短句为主, 但要避免“娃娃腔”。不能把一粒种子说成“小种种”, 而应说成“种子娃娃”或“种子宝宝”,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语言和丰富的词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认识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则应使用表义更严谨、更丰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 尽量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必须用规范的口语给予他们良好的影响。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类教学语言, 如情感性语言、趣味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议论性语言等。
对于历史性教学内容,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 通晓历史进程, 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 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 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 在学生了解事件后, 要重点引领学生感悟林则徐的民族精神, 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体会爱国情感, 从当时的鸦片联系到的当今的毒品, 认识毒品的危害,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所以, 这一类型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更多的要体现情感性, 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用富于情感性的语言体悟历史、以史育人、陶冶情操。地理性教学内容中涉及地理知识时语言要准确、精练, 介绍自然风光时语言要使用流畅优美的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类教学内容, 如《安全的生活》、《花钱的学问》等课, 教师可使用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生活化语言以及趣味性语言。
总之, 在教学中使用具有什么特点的语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学生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生成, 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固守成规。
第三, 注意突发事件的生成。对于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教师要因势利导, 灵活及时地运用应变的语言驾驭课堂,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机智的教学语言中体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会机智、幽默与智慧地使用语言。
[示例1]某教师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当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后, 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家人关怀我成长”的故事, 全班学生都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并说起了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哭了, 老师怔了一下, 但马上面带微笑, 走到这位学生身旁, 并请这个学生站了起来, 边摸着学生的头, 边弯腰亲切地问到:“你为什么哭啊?你能说说父母关爱你的故事吗?”可是学生不作声, 继续抽泣着。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但学生依旧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尴尬地笑了笑, 就让学生坐了下去, 继续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评析]这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事件, 学生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充满了期待, 面对这样的“节外生枝”, 教师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但显然教师的反应使学生的期待落空, 老师不仅没有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使课堂失色很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动态的交际过程, 这个不断成长推动的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具有不可预测性, 教师应用机智的语言将其化解, 使课堂教学转危为安。
[示例2]《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
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时, 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 怎样关爱自己, 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 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时, 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来这位学生在他两岁的时候, 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 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各自的家庭, 就再没有管过他, 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老师走了过去, 轻轻地抚摩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 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 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 亲切地说:“孩子, 以后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 有什么困难, 有什么委屈, 你都可以找我说, 好吗?”这时,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当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时, 这位教师并没有逃避, 而是用自己的饱含真情的语言融化孩子的心,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只支言片语就升华了师生的感情。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善诱, 积极引导, 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灵动的课堂。在该课堂中, 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还在教师灵活的教学语言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 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学生才有望获得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让聋生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过程 篇10
联系生活实例, 引入新授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巧妙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 认识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 从而消除枯燥感, 增加亲近感。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能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书本上揭示“加法交换律”用的是例举法, 即举一些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然后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证, 从而揭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笔者在教学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时, 首先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在一张纸上画了2堆小棒, 左边一堆3根, 右边一堆4根, 请同学们列出算式:3+4=7。然后把纸颠倒过来看, 就变成了左边4根, 右边3根, 列式为4+3=7。显然纸上小棒总数 (和) 不变。由此可见3+4=4+3。接着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任意两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变化吗?”由学生任意报两个数相加求得和, 再用交换加数的位置验证。由于所举数字、算式来源于学生自己, 因此学生积极性高, 同时也增强了所用材料的可信度。
创设生活情景, 突破教学难点
1.角色扮演, 突破难点
应用题教学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为它取材于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简化、概括和模拟。聋哑学生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极强, 因此充分利用聋生角色扮演来帮助分析、理解、解决应用题的难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时, 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是难点。两位学生一组进行角色扮演, 再配以线段图说明, 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两地”“同时”“相向”“同向”“相遇”“追到”等关键词语之语义, 通过表演、感悟也很容易找出相等关系。这样难点也就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演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2.借助CAI, 突破难点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问题情景可优化课堂教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这一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课件出示小蚂蚁沿着长方形的四条边缓慢地爬行一周, 这一周 (4条边) 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然后再利用Author Ware制作工具中的效果功能从左至右将长方形涂成红色, 这涂色部分即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使聋生建立了初步的表象。②分别闪烁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部分, 并配以文字闪烁使聋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印象。③请聋生指一指长方形实物的周长, 摸一摸长方形实物的面积, 进一步感知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观看课件演示, 自己动手操作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返回生活实际, 解决具体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思考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但是教材中的练习一般为巩固所学知识点服务, 条件问题都比较模式化,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些数据已经陈旧过时, 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所出现的信息往往又是多余或不足的。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去选择、判断、推理, 删除无关信息, 搜寻必要信息, 从而达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
例如教学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方法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景题:现在老师有1000元钱, 想存入银行, 存期三年, 到期存款利息是多少?学生因平时信息来源少, 又没有存款的经历, 而教材中出示的我国最近一次利率调整日是1993年7月13日, 所以学生不假思索地通过教材查表得:三年期存款月利率是1.02%, 通过计算得利息1000×1.02%×12×3=367.20元, 老师告诉学生:“你们给老师利息多算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解题方法及计算过程均正确, 错在哪里呢?此时老师点拨说:“现在的三年期存款月利率并不是书本上的1.02%, 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中午去银行调查 (作调查必须先看懂挂牌利率表并正确选择利率) 。通过比较发现现行利率和书本上的不同, 现在利率比前几年低了很多。老师此时不失时机地讲一讲利率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现在我国的经济概况, 同时说明为了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 到期取款时还需征收20%的利息税。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实际利息是:1000×2.7%×3× (1-20%) =64.80元。最后老师再带上学生去银行存款, 使学生了解到存款的手续 (包括存款要身份证等) 。
艺术生活讲究过程的精致 篇11
园艺、茶道与收藏
对于裘索来说,艺术化的生活不仅是生活品质的体现,更能在一花一草的养护过程中修养主人的性情。她热爱园艺,对花道、茶道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硕士期间,裘索居住在东京只有第一流大学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的高级学生公寓“后乐寮”。毗邻公寓便是东京著名的小石川皇家公园,这里精致、和谐的造园艺术让她流连忘返,同时也使她对日本园艺有了最直接和最生动的体验。毕业之后,工作单位为裘索提供了以绿荫和独幢小屋为著称的居住区——世田谷区,这里也是日本国时尚界、文艺界和艺术名流的聚集之地。只需走出家门,她便可以欣赏到这个居住区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街上穿着得体,举止优雅的行人;一排排形状各异、可人至极的别墅;修剪精致的绿色植物遍布别墅的院落……此时,裘索心中萌生了未来自己家的样子:充满绿色与艺术。没过多长时间,裘索夫妇便依靠他们卓越的工作能力,在东京高级居住区——青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从家里出来,步行五分钟就是被称为日本的香榭丽街的表参道,青山大道的一条条小岔道内有一家家古董店和精品屋。古董街上那种历史的凝重、文化的积淀和古董商儒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裘索的思绪。她在那里感受到了中国的隋唐,与陆羽有了对话。
如今,裘索把她自家别墅的后花园打造成了绿色与鲜花的天堂:阳光照耀在簇簇盛开的鲜花上,隐于花草丛中的和风水景颇有几分禅意。修剪整齐的草坪上蜿蜒着质感沧桑的石板路……
除此之外,裘索还专门学习过传统的日本茶道和插花。由于在日本10余年的生活经历和对茶道、花道的深层次理解,裘索说自己感恩于这种特殊的文化熏陶。她认为日本文化,无论是茶道、花道还是书道,真正讲究的是“过程的精致”。她说,“日本茶道与我们平时的喝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器皿与行为过程的艺术,重在点茶、煮茶、冲茶、献茶等动作的规范和过程。”2010年,裘索花费100余万元在国内一次慈善拍卖会上拍下一把曾在世界博览会上展览过的精美大紫砂茶壶。这把茶壶由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设计、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亲手制作。茶壶上的“梅、寿”二字以及素胎上的傲骨梅花图案乃美术家刘海粟先生生前亲笔书绘。得到此壶的裘索高兴了好一阵子。“拍卖的善款既能够用于艾滋病小孩治病,自己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乐善好施的裘索发自内心地快乐,称自己得到了双份幸福感。
让孩子学会爱和独立
在日本学习工作过10余年,裘索成为日本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律师身份执业的中国女律师。归国之后,事务所的建设、管理,客户的开拓维系以及自己在业界的表现等等一切都需要她从头做起。“迟归的妈妈总看不见临睡前的孩子”,成为裘索对这段时光的描述。为了能确保母子相处的时间,她刚回国的10年间,就连手机号码也很少给别人。这当然会对她的律师事务有所影响,但是她更看重一个母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陪儿子散步、吃饭,为儿子举办活动,她对孩子从未吝啬过自己的时间。
裘索非常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但绝对不会溺爱孩子。儿子8岁以后她再没有给他削过一次铅笔,整理过一次书包,也从不帮他补习学校里的课业。二年前,满10岁的儿子积极主动地提出要去美国波士顿读书。从提出要求、陈述理由,到查资料、选学校,再到去美国参加4个学校的笔试和面试,全都由这个10多岁的小男孩自己去做。
为了培养儿子的爱心,裘索还利用暑假专程带儿子去甘肃等贫困地区,看那里的孩子如何生活和学习,还在云南边陲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我要让儿子知道,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裘索说。令裘索没有想到的是,儿子不仅买了许多书和学习用品捐助给那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拿起话筒,满怀激情与爱心地向当地的小朋友表明:“你们如果足够优秀,一定会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利,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要努力,总会有发展的方向。”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感动,因为这份社会责任心和爱心,已经由妈妈言传身教,完全融化在了儿子心里。
贴近生活体验,彰显探究过程 篇1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生活体验,体验探究,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会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成人,他们主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
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可以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 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教师应通过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例进行探究,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譬如教师设置一些有趣的生活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我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取出一瓶饮料给一个学生喝,正当学生喝得很开心时,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饮料喝到嘴里的?”学生抹抹嘴回答:“我就这么吸上来的。”又问:“是不是很轻松就能吸上来?”回答:“是的。”然后取出第二瓶饮料(事先使饮料中的部分气体逸出、瓶口带橡胶塞和吸管)递给他,示意他继续喝,但学生不管怎么用力就是很难吸上来,放下饮料瓶不好意思地下去了。问:“能吸上来吗?”学生回答:“吸上一点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可能是因为他吸力不够(生笑),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此后又上来了两位同学,结果都与前面同学一样。“那么这瓶饮料为什么吸上一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呢?是不是真的吸力不够?”这样趣味性极强的生活化实验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在热闹之余就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唤起了学习科学的热情体验。
二、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
1. 因陋就简,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教学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探究对象。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尽管教师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如我在教《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在瓶子内装沙)的五个小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装沙量不一样)、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断地激发探究的欲望。可见,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就会制约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只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实验,就会发现许多实验,如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大气的压强、导体与绝缘体等,都可以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我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看到科学知识离我们很近,进而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次声音的音调就很困难。如果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做演示,或者干脆抱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明显,能调运学生的兴趣。
2. 就地取材,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加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开动脑筋,指导学生努力在生活中寻找最简易的又能让研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器材,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孩子玩具、手电筒、玻璃、乒乓球、木梳、橡皮筋、纯净水瓶、青霉素药瓶、眼药水瓶、注射器、废输液管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例如可乐瓶就是我在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浮沉子”实验;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演示喷泉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做浮力产生原因实验;演示气体膨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等等。
三、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
1. 开展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置生活化的探究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乐于学科学的态度。例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各个消化器官,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富有创造性地形象叙述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习的内容既形象又生动,且便于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时,我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比赛刚开始时,人们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后来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人们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判定最终到达终点的兔子运动快。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然后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因此,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寻找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2. 指导学生设计,在实验中深化体验探究。
在科学课中,教师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课时,在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后,紧接着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于是学生有的用鼓槌敲鼓面,使小泡沫球跳起来;有的把尺子固定在桌边,用手指压住尺子的另一端并即滑开;有的用手拔动绷紧在文具盒上橡皮筋……完全沉醉在敲、拔、弹等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为下一环节的研讨做了充分的准备。又如学生在探索“土壤中有什么”,在探索空气的存在时,不同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组把水倒入土壤中,发现土壤的体积缩小了,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有的组把土倒入水中,发现水面高了,同时冒出气泡;有的组怀疑冒出的是气泡是二氧化碳,经火柴检验,不能使火柴熄灭,证明它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空气;有的组通过把土壤捏实,来证实土壤松散时里面有空气;有的借放大镜发现土壤颗粒间有空隙存在,证明里面有空气。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主动参与了学习,逐步培养了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也培养了体验能力。
四、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
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思维更加活跃,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运用激励交往机制,努力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小组,既要有学习小组长,又要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如在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熔点时,我将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成员又有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温度计的读数,一个负责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变化,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全面负责,提醒组内同学的纪律和其他。我先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操作,语言智能强的记录,数理逻辑智能强的测算,空间智能强的绘图,第一次成功然后轮换实验。这样使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有效地进行互动体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尽可能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选出代表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包括本次实验的结果、现象、数据及其分析处理结果、创新装置、方法、理论分析和本次探究活动的最大收获、感受等内容。
最后,课堂教学应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所提的问题应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和每个同学的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明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多向信息交流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与说的互动过程中强化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学习,学生不但会加快对知识的建构,而且会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学习交流与合作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五、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
科学课堂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让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在亲身体验探究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若在科学学习中能利用好日常生活现象,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体验。例如在学习《功率》中,我用了这个例题:春天来了,某一学生想到杭州参观动物园,他想快些到达目的地,又想在车上看看沿途风景。现给你一张列车时刻表,请你帮他选择坐哪种车型及哪段出发时间最适宜,并算出乘车的速度。在乘车过程中根据风边景及路边景物选择合适参照物来判断物体动静情况,在爬山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如果他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该带哪些工具上山,必须算出哪几个量?等等。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应用的体验,所学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了体验习惯。
让学生做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学生会很乐意去做,而且完成得很出色。例如在教学《蜗牛》时,课前我就布置了观察任务:看看蜗牛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是怎样寻找食物的?让他们做好记录。又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从种子萌发开始就让学生开始跟踪观察,让他们在记录本上画上简图,还可以加上文字说明。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一生,而且培养了他们做事有始有终、有毅力、有恒心的良好品质。根据教学需要,还可开展生活化的体验探究课外活动,如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利用声音,避免噪声的资料;到自己村镇中去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化的环保建议;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且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体现各自的聪明才智,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发挥潜力和个性,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体验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这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潘凤江.科学探究应从体验入手[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