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信息化(精选12篇)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1
摘要: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解决企业内“信息孤岛”的有效方法。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特点,将EAI思想应用于电力企业生产中,详细分析了EAI平台的功能要求和构建步骤,整合电力企业各个系统的方法,对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EAI,信息整合,电力企业信息化
在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电力企业都在不同层次上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从总体看,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独立开发的、分散的系统。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的原因,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往往采用了不同的厂商的独立软件产品,这些系统通常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无法相互协调,随着各个相对独立软件产品在企业的深入应用,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孤岛。[1]
另外,在现实使用过程中,电力企业通常只关注某一个业务流程中的环节及其具体功能,各独立系统集成和相互沟通不频繁,导致各种软件应用大多相互无联系的独立完成功能。企业业务流程不是孤立的,一般会涉及多个系统,要求这些系统能够相互沟通,传递信息,但是接口、架构的不同使得这些本应紧密集成的应用系统成为了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完成企业业务流程要求。这种现实在电力企业中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同时,电力行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批标准化电力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如: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配电网生产管理系统等。虽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也加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负担,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形成了大量孤立的业务系统和信息孤岛。另外,不同的部门使用不同的应用系统,业务信息和数据重复,不能同步更新,造成企业业务流程的不顺畅。
1 EAI简介
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企业应用集成,即是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 在一个企业内或更多的企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 使它们就像一个整体。EAI 常常表现为对一个商业实体( 例如一家企业) 的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应用集成。 EAI 包括的内容很复杂, 涉及到结构、硬件、软件以及流程等企业系统的各个层面。
业务流程集成方面:对业务流程进行集成的时候,必须在步步衔接的企业业务流程系统中定义和管理各种业务相关数据与信息的传递与交换, 极力优化操作过程、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业务流程集成包括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以及综合任务、流程、组织机构和饱含大量业务信息的工作流,还包括业务流程中每一节点需要的辅助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
应用集成方面: 多个软件应用中的过程和函数提供同步的集成。
数据集成方面: 是EAI核心集成,是整个集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为应用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提供大量数据支持, 只有首先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形成数据中心,才能实现其他集成。在集成之前,必须首先对各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标识,编成目录, 确定元数据模型。最终,要达到数据在集成数据库系统中共享。集成的标准:实现完全的数据集成, 必须统一数据的格式,形成统一标准格式便于各系统共享数据。数据格式的标准化促成了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和发布, 构成了企业应用集成的数据中心, 是整个集成的核心部分,流行的数据格式是XML文件形式。
平台集成方面:实现系统的集成, 系统下层的支持结构、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结构的需求都必须得到集成。平台集成处理一些业务的专用软件工具, 以保证这些软件系统进行快速安全的底层交互通信,保证业务流程的畅通。
2 EAI 平台的构建
完善、统一的 EAI平台需要在全局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完成各应用系统的信息、数据、业务、界面集成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按照技术规范进行适配器接口接入,建立唯一的访问界面,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其它专用访问界面和其它辅助应用系统。具体步骤如下:
2.1 EAI 平台的总体规划
要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和整个企业的自身软件体系及企业发展远景为出发点来进行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施,企业的电力业务流程为核心,开始设计集成架构之前,首先对企业的自身业务流程进行全盘细致分析,确定业务流程每个节点之间的关联和自身的位置。在整个企业业务流明确的前提下,着手构建集成平台。分析每个业务系统,确保在集成平台中业务相关的数据不会重复存储,业务流程不会重叠,业务处理的每一步不会发生冲突,同时也要合理统筹安排,使各个原应用系统处于集成平台的统一管理之中。
2.2 集成数据,形成数据中心
分析整合原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整合平台的信息分析中心,确保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可靠性,实时性。完成数据信息的全面融合,把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管理、OA、负荷分配系统、电力营销系统、配电运行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输变电GIS系统、档案处理系统、95598等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转化成标准格式数据存入统一的数据中心,以便对基础数据的深加工、挖掘,分析和统计,使企业各方面数据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展示。
2.3 集成企业各个应用系统和服务,实现应用系统整合
把企业内部需要共享的交叉的信息从各个系统中抽取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标准的XML文档,然后通过各种数字化的传输手段将标准化的数据信息(XML格式的)传送到EAI平台的数据中心。当其他应用系统需要获取相关的共享数据时,读取数据中心的XML 数据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完成数据在集成平台和应用系统的交换。充分利用XML标准文档的开放性和自描述性,使其成为不同应用软件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的桥梁,通过这个不同系统之间通用的“语言”,从而完成跨软件系统的信息数据交互。同时,实现对各个应用系统的应用的集成,对外提供唯一标准的数据传输接口,方便在集成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步扩展和二次开发。
2.4 统一信息访问界面,实现单点登陆
集成平台的基础上,统一信息查询界面的数据访问入口和个性化的应用服务设置,便于用户从单一的界面查询和了解其所需的数据信息[2],界面的统一方便了设置的用户权限,通过扩展集成原有软件系统,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的信息化投资,提供集成数据、集成业务、决策数据等信息的查询、展示应用。利用企业门户技术集成各个应用系统中已有的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加上信息分析中心的分析结果查询功能,形成整个企业的信息展现中心,满足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查询与共享需求。
2.5 通过对数据中心的深层次挖掘,为创建企业核心决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搭建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电力企业各主营业务系统的应用的融合,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整合,在大量丰富共享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对中心数据库中的周期数据及信息交换中心提供的在线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分析报表及决策信息等。信息分析中心便于应用统一的商业智能软件工具,不但方便支持综合信息平台的决策功能开发,也是其它专业系统(生产、营销等)的决策功能的统一开发平台。
2.6 安全保障体系的集成
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认证、授权、审计、角色映射、信用映射等服务,这些服务嵌入在应用基础架构中,加强EAI平台的安全性,面向服务的安全框架可以将所需的安全请求提交给上面的各种安全服务来处理。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用户认证、角色分配、授权和用户操作监督,实现安全的网络通讯和数字签名。实行统一的用户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
3 EAI平台的应用
应用集成平台把各种独立运行的软件系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相互交互数据的整体应用软件环境,实现了电力企业全方位的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EAI 平台为电力企业的领导决策、日常生产、员工管理、绩效考核提供了极大便利,加强了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电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信息化,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又会出现新的问题,EAI技术是对这些新问题的优秀的解决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AI技术将逐步升级、完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现有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潜在优势,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决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计划的辅助决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了企业不断提高的信息化需求,对于严格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巍,徐北辰,苟建兵.电力企业信息集成技术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5,3(6):85-87.
[2]曹伟.EIP企业的协同应用[J].电子商务世界,2003,(11):46-47.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2
随着电信和民航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市场化、规范化是电力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在新形势下,面对市场化、规范化的行业发展要求,电力行业该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三大结构问题
我国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自动化、发电厂自动监测/监制以及变电站自动监测/监控方面。
但由于电力行业一直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加之变革频繁,电力行业的关注点一直处于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如何提高产能方面,所以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电力行业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第一、基础硬件投入偏多,软件投入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处在大规模基础硬件投入阶段,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很多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误区,倾向于买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整体投入大约在100亿左右,其中硬件投入占到总投入的73%,软件服务仅占11%。
而一个成熟的信息化市场,硬件、软件、IT服务的投入比例应为5:3:2。
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系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电力行业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要坚决摒弃“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设备”的想法,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信息化资源的盲目投入和浪费。
第二、专业系统众多,系统管理软件缺乏。
我国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存在行业垄断,电力行业的主要注意力多放在如何提高产能和安全生产上,因此,虽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整个电力行业仍处于专业系统众多而系统管理软件缺乏的局面,生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仍然是电力行业软件应用的主体,对于电力行业的产、输、配、售环节的过程监控有余,但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则严重不足。
第三、系统孤立,信息无法集中为资源。
由于整个电力行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所以,虽然有诸如《区域及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文件的出台,但在整个行业,大多数电力集团公司所属电厂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致使集团内部各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的直接共享和交换十分困难,信息化系统孤立,各环节信息无法集中成为可共享使用的资源。
面对上述结构性问题,如何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呢?
流程优化促进信息化
进入,电力供求关系从紧张转向相对宽松,在高层的推动下,电力体制改革重新加速,4月12日,《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下发,
《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抓住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促进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个意见的提出,被认为是最近几年电力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的下发标志着电力改革正在加快走向深入。
面对变革的深入,电力行业如何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变革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呢?
在对电力行业软件使用情况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电力行业的管理软件使用大多还处在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简单的OA系统等单个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层面,有些电力企业尝试实施ERP系统,但最后大多效果不佳。这主要因为电力行业过去为垄断行业,在垄断的环境下,电力行业对于提升内部管理的需求不高。
那么,面对电力改革加快走向深入,电力行业如何从垄断的保护伞下走出来直面市场竞争呢?如何将信息化建设和整个行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呢?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流程优化(BPR),可以很好的把企业变革和信息系统建设统一在一起。因此,以流程优化来理顺电力行业各个孤立系统之间的关系,流程优化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得电力行业来说,以流程优化来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或许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破:
第一、市场化、规范化的改革思路要求电力行业打破垄断,那么整个电力行业就面临从组织到业务的全面变革,产、输、配、售各个环节将按照新的价值链顺序进行重组,这个时候,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即符合整个行业的变革需求,又能提升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
第二、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缺失和系统的分裂”的局面,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对于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再思考和重新整合。在过去几十年内,信息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各个专业领域,但各领域的应用是分散和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大系统的概念。因此在下一阶段,电力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电力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再就是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目前在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包括客户服务中心)、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资采购系统、GIS系统等,随着应用的普遍,各系统间也需要进行平台及内部工作流程的整合与统一。电力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没有流程优化,就无法从根本上明确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系统的集成。基于BPR的管理信息系统变革,要根据国家对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思路,在电力企业内部进行基于BPR的管理变革准备和宣传教育,这也是电力企业走出垄断,面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3
关键词: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6-02
一、对工作流模型的设计
根据仿真培训协作网各种不同的工作职责,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四级权限,即系统的管理员、协作网的管理员、基地用户和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可以设定各个基地的负责人为对应管理模块的管理员,管理各类信息,发布各类信息公告。
二、工作流模型的对象
实现具体的业务过程就是各培训基地的工作流程,我们进行了一般业务的分析和详细的研究,得出它的业务对象后,抽象成一个工作流模型对象[1]。
1.从业务实例看业务需求。
年检申报是各培训基地都需要的一项基本业务。即对各培训基地申报的年度基本情况进行考核管理。而年检申报的具体步骤如下:
(1)培训基地用户都必须进行年检申报,因此必须对其开通年检申报的资格;(2)培训基地用户填写年检申报表格,说明本基地培训人数、发证人数、食宿接待能力等等和年检申报相关的情况;(3)培训基地用户需要其它说明的话,可以用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更具体的说明;(4)培训基地用户对申请确认后提交申请,等待申请结果;(5)按规定,这种申请须先请基地用户的上级审批,则该申请将提交一个工作项给基地责任领导;(6)处理该申请的培训基地责任领导,他首先会看到所有的信息,包括年度报告申请表及其他文件,然后审批申请。如果同意,申请将被提交给上级的协作网处理;如果不同意,则打回该申请,并将未通过的结果通知给基地用户。当通过所有审批成员的批准后,系统会通知基地用户都批准了这一结果;(7)培训基地用户如果获得申请通过,则完成年检申报,如果申请未通过,则修改申请中审批未通过内容,再一次提交修改后申请; (8)完结所有申请事物。
在上面的举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业务对象:
培训基地用户、基地责任领导、年检申报表、年检申报的其它说明、培训基地用户已填好的年检申报表格、审批是否同意、申请、审批、其它应用程序。
我们根据工作流原理,使用业务对象,可以得出基本工作流模型对象,如下所示:
(1)角色:是具有特定的一组功能的人的权利。比如,有些是申请级,有些是审批级。
(2)用户:用户就是指前面实例中的培训基地用户、有审批权限的基地责任领导等,该系统的功能由用户使用,并可以直接参与业务活动,完成业务。
(3)应用资料:年度报告的申请表格,报检规定,他们通过这些相应的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及办理业务。
(4)流程:就是一个业务的全过程,从宏观上的描述。
(5)要激活的应用程序:在您需要其他外部应用程序的帮助时,该系统会启动这些应用程序。
(6)环节:多个环节组成了业务流程,因此,环节是业务流程的组成部分。
(7)环节实例:通过将流程中一个环节实例化,可以得出一个环节实例。
(8)流程实例:将年检申报这个业务流程实例化,就是流程实例。
(9)业务规则:该方法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业务,业务处理的开始和结束时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业务规则。
2.对工作流对象的分析说明。
让我们分析其它的一些业务,将能够找到工作流与业务之间的共同点,并能总结它们的共同组合,然后得到该系统工作流程的模型,该模型可以对每一个业务进行描述,即工作流引擎最终的结果[2,3]。
(1)用户:对业务来说,用户是参与者和行动者,是能够独立完成具体任务的个体;
(2)角色: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员统称;
(3)职位:表示管理上的等级关系,它以行政责任为前提;
(4)部门:和各培训基地的静态结构相对应,部门设置的实际情况,根據培训基地的具体情况来定,可以面向功能的、客户的,也可以面向过程;
(5)工作组:也叫组织结构,是一种可以跨部门的,为了执行某项任务而随机动态组建的;
(6)流程:即整个处理过程,与业务过程对应;
(7)流程实例:它是业务流程实例化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8)环节:即把流程细化,它是流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9)环节实例:是环节的展现方法;
(10)工作流定义的主要信息:即对工作流的总体介绍;
(11)工作流的附件信息:该信息被使用在工作流模型中,被格式化后,这将绘制成一个模型对象的规定格式,以备工作流模型的具体应用时使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如下:
①表格类型:附件以关系结构定义,被保存为表格形式,附件的实例就是指每个记录;②文档类型:附件信息被存储为一个文件,该文件可以是文本文件,或者是word文档,相应的业务应用的标志文件就是一个实例;
(12)工作流实例的信息:是工作流的启动信息、工作流模型的实例化信息,以及参与处理和不断变化的时间和人员的记录,直到结束整个业务;
(13)业务规则:就是系统运行时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它可以被分成四个规则如下:
与聚合:完成业务活动需要参与该活动的所有人员都进行处理,只有所有人员都处理完成,才能完成业务活动。
或聚合:只要一个人完成则默认全部完成。
投票聚合:根据统计和事先定好的规则来确定是否完成。
自动型:参与者只需查看业务信息的具体规则,如通知,公文流转等服务。参与者只需要能查看内容,不需要进行审批等其他操作,整个业务流程可以自动完成。
(14)工作项信息:当被分配一个参与业务中的任务时,对参与者与系统进行交互的关系,是典型特征的体现;
(15)转化条件:完全是对运行业务的过程约束,是处使活动、流程改变的条件。例如,活动需要根据业务规则执行,需要完成所有活动才能完成流程等;
(16)需激活的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其它应用程序的支持;
(17)日志信息:起到记录的作用,不仅记录事件、状态、资料,而且方便日常管理和进一步的维护。
三、总结
本文对电力行业仿真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工作流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协作网在建设一流仿真培训协作网为前提的背景下,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建设既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展现了自身的特色,而且能够为其他管理网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卫民.科学工作流技术研究综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1(6):P56-65.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4
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北京奥运会,当全国人民满怀激动的心情迎接奥运盛会,电力铁军更以坚实的双肩承载着奥运保电的重任;筑牢电网安全之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然而,随着信息化与电力行业的高度融合,保障电力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也是奥运期间不容忽视的大事。
经过奥运安保的一番磨砺,电力信息化建设也熠熠生辉,显示了整体水平的多维度提升。
注重细节的信息安全
奥运保电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关乎电力行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针对奥运期间电力信息网可能遭到攻击、破坏的情况,国家电监会专门下发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34号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做出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比如内网与外网的物理隔断;生产区网络与管理区网络隔离等。2008年6月19日,第29届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和国家电监会联合召开奥运供电安全保障工作会议,第29届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公安厅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华润电力以及涉奥地区的主要电力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部署了保证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供电安全工作。
各电力企业在会后积极落实“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安全防护总体原则,健全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完善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大保障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软硬件建设力度,加强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切实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与安全防范能力,确保了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按照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电力调度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开展全面的自查、互查、整治等工作;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积极理清系统结构,制定安全防护实施方案;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实现安全防护整改,从管理和技术上积极做好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落实到每个角落,注重每个细节,避免并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信息安全和电网安全成为助力“平安奥运”的坚强后盾。
“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信息网络
奥运安保对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一方面挑战应用系统面对特殊时期特殊任务的快速反应和准确应对;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几年来建设所带来的价值。电力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摒弃过去的“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今天可以真正体会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企业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比如在本次奥运安保期间,国家电网再次发挥集团化运作的优势,这是继今年抗冰保电、抗震保电之后,集全网之力为奥运电力供应保驾护航。在奥运期间,仅国家电网公司投入奥运电力保障的各类人员总数就将达到59 460人。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奥运电力保障计划,全国16个省公司调集近3 000名骨干力量和200辆应急抢修车辆支援北京市电力公司,加强北京电网安全防护力量。国家电网公司已建立了3级奥运保电指挥体系,一是在国家电网总部成立奥运保电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在有关省公司和北京市公司成立奥运供电保障指挥部;三是在奥运场馆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加强场馆供电指挥调度。
“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不仅体现在奥运安保人员的组织结构和网省业务人员高效默契的配合上,而且也体现在电力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流通中。
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
“华北电网奥运电力保障全景信息系统”在奥运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建成投运使华北电网奥运保电工作全面进入掌控运行状态。该系统是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对电网安全可视化等电力生产信息平台进行全面研究、整合后建成的。系统实现了对电网运行关键环节和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运用该系统,电网调度员能通过视频信号实时监测奥运保电重点线路和变电站的外部运行环境,直观地掌握与奥运保电相关的厂站及局部电网的实时运行信息。在华北电网调度通信中心可以看到,调度人员轻点鼠标,屏幕立刻显示出电网地理分布、电流功率大小、不同地区的电压高低、电气设备的负载情况等信息。不仅如此,调度人员还能随意变换观察点,设定观察范围。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华北电网多条“西电东送”电力通道重点区段和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区、主控室的三维遥视功能,还能实时监视各风力发电场的运行情况,充分调用绿色能源为奥运场馆供电。奥运会举办期间正值北京地区雷电高发季节,雷雨天气是导致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的重要原因。该系统中的雷电信息系统,可对雷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规避风险;即使发生雷电导致的故障,该系统也能快速查找雷击故障点,为快速处理事故提供依据。目前华北地区共有48个雷电探测站,观测范围覆盖包括北京、天津、秦皇岛、青岛等城市在内的华北电网全部供电区域。
除此之外,全面启动的奥运供电设备状态监测,通过超高频局部放电、红外热像检测等多种方式,对变压器、GIS设备、输配电电缆等的健康水平进行监测;集电网设备集中监视、远方设备遥控操作、设备状态实时调整等主要功能为一体的北京电网控制中心;具备图像实时传输、摄像监控远程开启以及摄像报警联动功能的电缆隧道控制中心;采用CDMA无线传输技术,对重点线路保护区进行24h实时监控的反外力无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电缆隧道、线路三大重点设备的监控。
多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电力行业从另一个角度为“科技奥运”的献礼。
全面覆盖的应急系统与应急预案
随着信息化与电力行业的高度融合,信息化对电力行业的重要性好比神经系统相对人体,特别在雪灾、地震等挑战面前,已经验证了IT的灵敏反应将直接影响电力企业抵御挑战的胜算大小。所以,奥运安保催生了一整套覆盖全系统的应急系统和应急预案。
据了解,在一次典型的奥运保电联合应急演习中,共涉及华北、东北、华东3个区域电网,参演单位包括国、网、省、地4级电力调度机构和相关供电公司、超高压公司、发电厂、变电站,总参演单位53家,参演人数达1 800人。不仅是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而且天津、青岛、秦皇岛、上海、沈阳等作为将承担部分赛事的城市,其城市电网保电措施、应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等,均在大规模联合演习中受到严格“考量”。
在奥运会开幕前的冲刺阶段,电力保障团队将加强对隐患的再梳理、再整改,继续完善各种预案,强化演练,重点增强保障队伍的应急能力。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 篇5
电力行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行业的首要目标是要确保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因此电力行业对信息系统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电力控制系统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行业需要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即使在发生灾难时),这加大了对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力控制系统的依赖性;
2)电力网络本身的巨大复杂性,导致存在更多潜在的脆弱性、更多暴露的访问控制点和管理的复杂性,信息安全隐患显著增加;
3)由通信线路损坏、传感器失效导致的电力系统通信失效可能性急剧增大;
4)电力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客观脆弱性,如使用不安全的网路协议等,导致电力控制系统存在固有的安全隐患。
以下电力特定的环境和操作事件具有影响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极大可能性:
1)电力调度控制系统依赖于监视和控制电网及电厂生产运行过程的、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业务处理系统及智能设备,例如电力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负荷控制系统等,而电力行业信息安全事件则可能来自这些不同系统或设备的故障,并由此可能通过网络迅速扩大到其他的系统或设备;
2)电力网络协议和电力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性和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性可能导致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
3)熟练的业务处理能力是确保电力调度安全有效的必然要求,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安全人员业务素质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件的重大因素。
行业分析:通信、电力、保险 篇6
1、TD-LTE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技术之一。
2、宽带市场向民资开放,利好市场发展壮大。
近期,工信部表态,将在2015年条件成熟时研究发放LTE-FDD牌照。工信部此次表态意味着FDD牌照短期内难以发放,发牌时间略迟于市场预期,而给予TD-LTE足够长的时间窗口是FDD发牌迟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新一届政府上台后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未来TD-LTE有望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技术之一,对于设备商而言行业的高景气度将持续。
另外,工信部日前发布《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并提出试点方案。试点方案要求企业按照光纤到户国家标准要求和共建共享的相关原则,可以建设从用户端到网络接入服务器范围内的全部或部分有线通信网络设施,可以开展相应的网络元素出租、出售,其中取得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试点企业还可以自有品牌向最终用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
宽带接入市场从2000年开始经历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家庭宽带普及率大概在40%-50%左右,预计到2020年达到80%的普及率,而外国的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0%-90%,由此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宽带接入市场仍有一半的市场空间。相关资料显示,此块市场的发展到成熟期一般需要经历3-5年左右的时间。国家与民营资本对宽带市场的加大投入,势必会引领整个市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市场风格转换下,资金追捧低估值蓝筹股,通信设备制造是中国制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行业。重点推荐烽火通信和中兴通讯。同时建议关注鹏博士等民营宽带运营商。
电力:电改方案利好独立发电商
1、电改最终方案确定,利好独立发电商。
2、市场重燃对风电光伏的热情。
日前,国务院召开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电力改革的方案,预计方案将很快公布。
电改将转变电网的经营模式,改变其依靠购电售电差价实现盈利的旧模式而根据其资产的合理回报给予其一定的输配电利润。这将使电网利润同电价脱离,使其更专注电力的输送和调配。
同时,电改将允许零售电做市场化改革。改革后电力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低电价的电力供应商。电力企业也将通过价格竞争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因此改革使得电价的发现变得更市场化。
电力改革将利好独立发电商,预计更多的直购电合同将在改革后签订。发电公司将通过电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因此高效率的独立发电商将依托其低成本发电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长期来看,高效能的机组将满负荷运行,利用小时数将从目前的5130小时上升约52%至7800小时。次高效能机组的利用小时数将小幅上升1.5%至5208小时。低效能机组将被淘汰。
另外,近期能源局在京召开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重新点燃市场对于新能源前景的信心。此外,风电上网电价下调征求意见稿预计年底下发可能性很大,预计电价仅下调2分钱,对风机制造龙头企业和运营企业并无太大影响。光伏电站方面,继上上周国网公布分布式光伏并网规范,上周能源局连发三文强调加快光伏电站并网,光伏板块迎来反弹,沿着分布式、运营、单晶、资源平台布局,储能战略地位提升。
推荐华能国际、金风科技、置信电气等。
保险:结构改善可期
1、2014年行业保费、投资和资本均呈现改善趋势。
2、养老保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提升业务发展空间。
2014年,行业保费、投资和资本均呈现改善趋势。权益仓位的稳定、定存占比下降、高收益公司债和企业债占比增加、非标资产投资都将促使投资收益率更加稳定。保费结构调整将成为保险业主流,随之而来的是退保的改善和满期给付的下降,保险经营压力逐渐缓解。预计2015年将是保险业出现较大结构改善的一年。
整体看2011-2015年是保险行业呈现U型特征,2013-2015年是向上趋势,2014年下半年保险公司在投资和业务价值方面的增长会更加明显。趋势看保险股在稳定增长和估值方面存在优势。预计保险投资期间可以延长至2015年,未来业务开门红可期。
另外,近日,保监会起草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投资非标资产时,需主动披露拟投资的非标资产的投资品种、基础资产等。这是对2012年险资投资非标新政的进一步衔接,紧跟资本市场的新变化,对险资投资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有效提升业务发展空间。《征求意见稿》也新增了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细则,促使监管更加有效,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保险标的上,选择综合类保险公司和综合化金融集团中国太保,同时推荐业绩环比明显改善的中国人寿。
房地产:新机场获批带动土地升值
1、一二线城市四季度以来成交量快速恢复。
2、北京新机场获批,或有效带动周边土地升值。
11月央行正式降息开启了新的货币放松周期,未来仍将有多次降准降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促使行业基本面复苏。
从行业基本面情况来看,由于销售回暖向新开工传导的滞后效应,目前全国来看土地市场仍未回升,但一线城市已率先回暖,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溢价率大幅上升。在限购限贷放松及降息等影响下,房价环比跌幅明显减小,也存在一定的企稳迹象。随着市场成交恢复与房价环比逐步企稳,目前市场预期较为平稳,15年市场有望复苏,房地产行业也有望迎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
同时,日前北京新机场获批,计划投资近800亿元,约等于四个北京环球影城或两个多上海迪士尼乐园;计划年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与首都机场当前规模接近。新机场的建成预计将有效拉动新机场周边经济,并提升房地产项目价值。
与此同时,机场周边交通网络将同步建设,区域土地升值可期。根据发改委批复,“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路网,与北京新机场同步建成。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拟出资100个亿,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当前机场附近二手房售价在2万元/平米左右,而大兴新机场附近二手房平均1.2万元/平左右,预判新机场周边项目未来升值空间较大。
个股方面,华夏幸福周边储备最为丰富,荣盛发展廊坊土地也较多,值得关注。其他受益标的为首开股份、北京城建、廊坊发展等。<Z:\1325\结束符.jpg>
浅谈信息一体化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篇7
企业信息一体化则是指企业将其每一个生产过程及功能整合到IT结构中, 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达到一种逻辑联接, 使企业信息在技术、经济化和制度三个维度上的联接达到紧密的耦合状态。
二、电力企业实施信息一体化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一体化可以使企业更高效地运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很多行业都在进行着信息一体化的建设, 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一体化时, 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一) 适用性
实施信息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情况下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一体化时, 既要顺应时代潮流,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同时也要兼顾电力行业的具体情况和特殊目标。在实施信息一体化时, 软硬件的配置以适用为度, 既不能一味强调引进先进技术, 也不能一味强调节约成本。所采用的操作系统要做到简洁、实用, 方便操作, 尽量降低操作难度, 简化操作程序。
(二) 兼容性
实施信息一体化时, 所配置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要是通用的和可兼容的。这样一方面可方便地实现不同数据库的整合, 方便数据的集成和汇总;另一方面也可为系统的升级提供方便。在实施过程中, 尽量避免采用开放性较差、难以兼容的操作系统;尽量避免配置一些难以进行升级更新的电子设备。
(三) 及时性
电力企业的图表、文字资料等各类数据不仅复杂而且分散、零碎。电力企业在实施信息一体化时, 要做到及时收集数据, 及时完成数据库的信息合拢和信息更新, 减少信息的积压。若不能及时汇总信息, 而是继续使信息分散各处, 不断积压, 则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阻碍其功能的实现。
(四) 安全性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系统肩负着维持电力系统高效、正常运转的重任, 必须要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系统具备较高的反病毒入侵、反黑客入侵的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较好水平的抗压能力和负荷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系统在日常运行中较好地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或者负荷较重的情况出现时, 继续较好地发挥作用。
三、电力企业实施信息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 基础设施配置
电力企业要实施信息一体化, 首先要配置一些基础设施, 如机房、大型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信息一体化操作软件。与此同时, 还要做好这些设备、设施与电网、电路的衔接工作, 使这些设施具有代表性, 具备信息监测、信息集成和信息控制、信息监管的功能。
(二) 人员培训
信息一体化对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一些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尚不能适应信息一体化的要求。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大力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提高员工操作信息一体化系统的水平。电力企业可从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两方面着手, 尽快使员工素质与信息一体化设备和系统的操作要求相适应。只有拥有一批具备专业水准的信息一体化操作人员,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三) 制度衔接
在信息一体化情况下, 电力企业很多传统制度显得有些滞后。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一体化, 电力企业必须做好制度衔接工作。围绕着信息一体化建设, 电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线路维护人员、财务工作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工作范围、工作形式、工作职责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原本不存在或者不那么重要的岗位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的管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从基础施工、线路维护、信息采集、信息汇总、安全管控和应急处理等方面改进和更新管理制度, 使它们和信息一体化的要求相适应。
(四) 信息整合与综合管理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的工作, 具有零碎性和现场性等特点。这就造成大量数据和信息也呈现出分散的特点, 而且数据的更新速度过慢。以往的信息收集和数据汇总工作, 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往往也显得较为困难, 难以有效地整合数据。为了实现信息一体化, 电力企业必须在信息收集和信息汇总、信息更新等方面, 做大量工作。电力企业要从一个个零碎的现场抓起, 使各类数据及时被收集、及时被汇总、及时被更新, 要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综合管理的机制, 努力打破不同数据之间的鸿沟, 实现信息和管理的高效整合。
1. 机房建设
电力企业应合理规划机房的选址和布局, 尽量集中服务器安装地点, 减少机房数量, 增加每个机房的服务器数量, 提高机房的运行效率。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机房管理, 减少重复建设, 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服务器安排
要合理整合服务器,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以用几个容量大、功能强的服务器, 替换一些较小的服务器, 可以在一个部门或整个企业实施。
四、小结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8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人类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影响不断加剧,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行业,其信息安全工作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5,6,8]。目前国内电力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测及应对方案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安全测评工作节点未贯穿软件全生命周期 目前仅在功能验收阶段开展功能测试、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性能和安全测试,并未开展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试及评价工作,无法精细化管控开发过程中的质量,从而增加了系统投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 信息系统规模扩大导致安全测评管理困难 随着电力行业业务需求越来越复杂,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难以全面维护其安全性,进行安全测评时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检查。
3) 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网络攻击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网络入侵行为、病毒破坏、垃圾邮件以及混合式攻击成为网络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安全测评工作中需要应对各种网络攻击方式,检查出信息系统的网络漏洞。
4) 无系统性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 传统的事后、被动、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采用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并以某个问题的暂时解决为过程结束标志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发展要求。这种方式没有从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来确定测评重点,无法做到全方位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上面几个问题涉及到软件全生命周期[2,3]、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任何单一方面的安全检测措施都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使得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应该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系统性安全测评方案[4,7,9]涵盖测评标准、测评人员、测评服务、技术支撑等几个层面的内容,综合、全面地解决信息系统不同层面的安全测评问题,以替代多个独立的安全测评方案,能够为复杂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整体性的安全测评服务,提高安全测评的技术等级和管理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文提出了研究和建设面向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通过以“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为主线,按照“体系化、规范化、指标化”的思路,以“促建设,保质量”为目标,按照“由点到面,由简到精”的策略,围绕“技术装备、人员队伍和制度体系”三个要素开展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目的是通过建立涵盖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确定系统过程度量和质量度量,以保证公司信息系统有序可控的设计、开发和运行,并实现对软件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为全面支撑公司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1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测评服务体系
1.1 体系核心思想
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立足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系统化地研究信息系统从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及测评重点,建立一套贯穿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最终提供多种类型的测评服务,全方位的保障重要系统安全。
1.2 体系架构模型
面向电力行业的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自主可控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是按照国际及国家测评标准,结合当前信息安全测评现状与需要,遵循立足需求、统一规划、保障重点、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组织、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的测评服务体系。
测评服务体系涵盖测评标准、测评人员、测评服务、技术支撑等几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1) 测评标准
包括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外部标准和体系内技术规范,通过对测试内容、测评工具的使用、测试结果判定等活动进行明确定义和详细规定,规范测评人员应依据的技术准则。质量标准旨在规范安全测评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将相关的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统一的测评管理机制,从流程、操作指南、文档规范方面建立测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确保测评过程质量可控。
2) 测评人员
包括人员组织和培训认证,按照各阶段涉及对象及人员职责进行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资源,具体内容包括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培训认证等。测评队伍的扩建可通过外部引入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传递,不断提升测评人员素质。
3) 测评服务
包括测试需求验证、选型测试、代码审计、出厂安全测试、入网安评、渗透测试、定期检测、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服务。针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按需开展各项测评工作。测评服务的具体内容将在1.3节中进行详细描述。
4) 技术支撑
包括:测评物理环境、测评服务器、商业化测评工具、自主研发工具等,负责提供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技术工具、平台及基础环境,是测评标准及测评服务具体实现的载体。通过实验室技术支撑建设,可实现仿真模拟及远程测评。此外,自主研发的测评综合管理平台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要素,将实现对全生命周期测试的过程管理、测试跟踪、度量指标制定、结果发布、测试用例管理、文档管理、安全趋势分析以及报表统计分析等。
1.3 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
根据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和质量保障重要节点,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传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安全测评业务主要在以下阶段实施:需求分析阶段、开发设计阶段、系统集成阶段、系统出厂阶段、安装部署阶段、试运行阶段、在线运维阶段。
测评内容分为:需求评审、选型测试、代码审计、出厂安全测试、入网安评、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定期检测。系统建设不同阶段开展的测评活动参见图2。
(1) 测试需求验证服务
测试需求验证是分析系统需求说明书中的各项系统需求是否具有可测性;建立基线化跟踪矩阵,跟踪系统需求变更和测试需求变更,明确测试需求文档中需要手工测试的需求。
通过开展测试需求验证,及时发现需求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使相关单位在认知上达成一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变更的成本;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安全性和非安全性需求,为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打下基础。
(2) 选型测试服务
选型测试是完成了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之后,进行方案评审时,从全方位角度对设计方案中涉及的安全产品及平台进行评价,包括安全功能、业务的符合性、功能的正确性、架构的合理性、事务处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提供一个权威的测评结果。
(3) 代码审计服务
代码审计是检查源代码中的缺点和错误信息,分析并找到这些问题引发的安全漏洞,并提供代码修订措施和建议,从而在系统编码、集成阶段进行深入的问题查找和消灭。代码审计可通过人工审查和工具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审计时可采用抽样的方式,选择部分核心代码进行审计。代码审计的一般流程包括:
① 配置运行环境,对代码进行预编译操作,确认可执行使用;
② 使用特定的测试工具进行代码的自动的安全审计操作;
③ 对工具程序输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有效性;
④ 根据结果,凭借经验有选择的进行人工的分析比对;
⑤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估算;
⑥ 制作漏洞、问题简表,并交流讨论;
⑦ 撰写审计服务报告并交付客户;
⑧ 对已经整改的部分进行复测。
(4) 出厂安全测试服务
出厂安全测试是在系统集成阶段之后、安装部署阶段之前对系统应用程序安全及数据库系统安全进行的检测,重点检查应用程序的安全功能是否符合系统安全设计方案的要求以及应用程序代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系统能否进入安装部署阶段提供度量依据。
(5) 入网安评服务
入网安评是系统部署在正式运行环境后实施的系统级安全检测,为系统能否进入试运行阶段提供度量依据。入网安评测试比出厂安全测试范围更广,增加了网络及平台配置安全等测评内容,测评对象包括:系统网络环境、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等五大类。入网安评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访谈、配制核查和工具扫描三种:
① 访谈:访谈业务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获取相关系统网络信息。
② 配置核查:使用自动化工具或者人工的方法检测和分析网络设备、主机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的安全相关项的配置,找出由于系统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
③ 工具扫描:使用自动化工具探测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主要发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未及时更新补丁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应用程序编码不规范造成的安全漏洞。
(6) 渗透测试服务
渗透测试是通过模拟恶意黑客的攻击方式,来评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评估方法,目的是发现来自于互联网或内网中的恶意攻击者给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检查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效性。
渗透测试方法一般是黑盒测试,渗透测试过程如下:
① 通过扫描和网络协议分析,判读系统对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② 通过互联网上开放的服务端口,判断系统所开放的服务;
③ 根据开放的服务端口进行标准协议分析是否符合规范;
④ 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渗透测试方法;
⑤ 汇总各种渗透尝试的结果,输出渗透测试报告及安全建议。
(7) 等级保护测评服务
等级保护测评是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的信息安全合规性测评,依据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10]、《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1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12]。测评的内容包括:分别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
测评方法主要包括:测评工作使用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和实地察看五种方法。
(8) 风险评估服务
风险评估是对信息资产(即某事件或事物所具有的信息集)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风险的可能性的评估。风险评估内容包括: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风险分析等,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基线分析等。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发现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将风险进行量化或半量化,从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消除等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保障信息资产安全可用。
(9) 定期检测服务
定期检测是在信息系统竣工验收后、系统运维阶段期间,根据时间节点对系统进行的安全性检测,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系统因为变更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带来安全隐患。定期检测的测试范围一般包括:主机、数据库、应用程序、中间件等,通常选择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时间段开展。
2 结 语
本文充分研究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创新性的提出基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控;尤其是从需求阶段便实施安全测评,使安全管控关口前移,避免系统后期整改所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
该测评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及国家测评标准,结合实际和建设需要,以软件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软件建设各阶段安全测试的服务类型和内容,建立一套融合组织、标准、流程、人员、技术的测评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对信息系统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测评体系的规划建设,使信息安全测评工作规范化、体系化、指标化,降低运营风险、减少后期维护成本,确保电力企业信息安全。
摘要:电力信息系统安全检测逐步受到重视。针对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检测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软件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一种面向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测评服务体系。立足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系统化地研究信息系统从设计、建设到正式运行等各个阶段的安全问题及测评重点,建立一套贯穿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测评服务体系,最终提供多种类型的测评服务,全方位地保障重要系统安全。
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评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电力信息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电力信息化,2003.
[2]战德臣,王忠杰.面向企业资源计划全生命周期的建模方法及工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3(4):45-53.
[3]曾诚,王爱民.面向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7(17):87-95.
[4]马瑞芳.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11(5):23-28.
[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7.
[6]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09,33(13):12-18.
[7]冯小安,祁兵.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J].电网技术,2008,32(1):77-80.
[8]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2):8-14.
[9]周安石,沈瑜.新一代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网技术,2006,30(7):124-128.
[10]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9
2014年6月24日, 公安部十一局组织专家开展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的资质复审工作。中国电科院信息安全实验室作为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进行迎检工作。
迎检中, 公安部等专家对中国电科院信息安全实验室的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进行了现场审核, 听取相关人员的工作汇报, 参观了实验室信息安全攻防演示环境, 及电力系统信息安全仿真测试环境。现场审查结束后, 专家对实验室在电力行业中开展的信息安全测试和研究工作高度认可, 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在工控安全测评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努力成为国家在工控领域信息安全研发和测试的核心队伍。
信息安全实验室作为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第二测评实验室, 根据原国家电监会的要求, 在2010年开始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2010年9月为迎接亚运会进行了电力行业第一次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对电力行业试行标准进行实践。2011~2013年全面开展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主要针对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大唐发电集团、中电投、中广核等公司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力二次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10
——倪吉祥 (现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
编者:2008北京奥运会让安全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奥运安保与其说是一次攻坚克难的战役, 不如说是对近几年来信息安全工作的一次全面的质检。
记得还是在看《百年电力》时曾想过, 如果能在变革中留下一些当年的设备实物和史料, 甚至构成个博物馆, 留待后继之人观摩、瞻仰, 将会是件多么有益的趣事啊。30年前的改革开放, 促使长期处在短缺经济中的中国电力飞快提升到如今, 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回想当年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还只是从电气自动化起步;20年前电厂自动控制引入计算机还算是凤毛麟角事;十几年前电力企业家们已开始谋划厂级应用系统, 借以减少燃料消耗、提高设备健康状态、提高备品备件利用率和资金周转率。从元件到系统;从生产到管理;从单一电厂管理到跨区域的整体运作。这一步步, 除唤人感慨外, 也更加清晰了目光。改革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 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更好地融合起来, 实现企业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管理理念, 将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季平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书记)
编者:历史的变迁让一代电力行业信息化专家实现了自身价值和梦想, 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 或许今天我们记录的将成为最宝贵的历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对于电力工业来说, 小到电力设备、工艺系统, 大到整个电厂、电网的生产和运行, 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支撑。这些具体物理对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容易被理解, 而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融合就不那么简单了。譬如:计算机办公、电子邮件, 或用一些专业系统, 算不算融合呢。如果不是, 融合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什么标准?其实, 融合就是一体化、分不出彼此, 企业发展与信息化的融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 (2) 信息系统的流程与管理标准的融合; (3) 员工的认知和能力满足信息化要求; (4) 从信息共享、利用出发对企业再造; (5) 用信息化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王聪生 (现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编者:30年前, 我国电力工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等局部领域, 如今, 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电力工业的各个角落。但人们对于信息化本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惯性思维、管理习惯和原有体制都会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阻力,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 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企业信息化与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关系。信息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即便是ERP, 尽管融入了管理理念或最佳实践, 但我国电力企业还是难以全盘照搬。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目标, 必须实行信息技术与企业变革的互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 不断发现问题和企业运行的规律, 大胆及时地进行企业变革或称流程重组, 其中一些定性的经验作为补充, 同时为了实现企业的变革, 不断赋予信息技术新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支撑企业变革, 实现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上述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式要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 充分理解并形成统一的意志。如果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一个又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上, 而不关注于全体员工管理意识的提高和企业的变革, 那么, 信息技术将会降低或阻碍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俞钢 (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所所长)
编者:信息技术是提高生产力还是降低生产力, 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30年来, 信息技术从替代部分手工劳动到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手段, 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如今, 电力企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 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合和分析研究。建议:将近30年来电力信息工作者辛勤积累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加以开发利用;扩大国内外信息采集渠道, 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 保证信息的科学性;针对电力发展与改革、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问题, 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使其成为对技术进步、企业发展和领导决策的有用信息, 真正起到领导的参谋作用。
这是当前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急需加强的工作。
——孙嘉平 (现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委会主任)
编者:30年间, 电力行业信息通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如何整合原有的业务资源并继续发挥其作用是很多行业专家关注的热点, 今天我们可能过分强调信息系统基础架构, 但是随着中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 国际电力情报收集整理、信息资源的再加工等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1961年-20世纪80年代初) 电力系统自主研发制造了电子管计算机, 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篇; (2) 发展阶段 (1983年-至今) , 其中又分为2个阶段, 即指导阶段 (1983年-1997年) 和自主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 指导阶段基本完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建立了各种基本、分散的信息系统, 随着电力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电力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电力系统的资本、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飞速成长成熟, 对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已经从“要我”发展到“我要”的自主阶段。信息系统的渗透性、通用性、增殖性显著提升; (3) 成熟阶段, 它将源自电力行业与信息化应用完全融合, 并且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输出, 这也将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张科 (原中国电力信息中心副主任)
编者:改革开放30年, 信息化从陌生到熟悉、到渗透, 虽然我们今天不断地创新并实践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的融合, 但也只是站在信息化发展历史的某一点, 今天我们所做的将成为每个电力信息化工作者梦想最坚实的基础。
30年的发展, 信息化已不再是简单的数据传输、展示、处理业务的工具, 今天, 信息化已经成为执行企业战略和变革的必须工具, 是实现企业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更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绩效的动力和载体。借助信息化这一腾飞的翅膀, 华东电网正在努力探索世界最前沿的建设“智能电网”这一全新领域, 企业内各类信息的融合, 企业与政府、社会、用户的充分交互, 传统电力行业向可持续、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必将带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企业全方位创新。在继续安全驾驭世界第二大国家内区域电网的同时, 华东电网在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连续3年增长超过20%, 企业连续多年业绩评价名列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区域公司首位。信息化也必将成为引领华东公司继续提升绩效的新载体。
——陈春霖 (现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副总信息师)
编者:在国家电网公司的领导下,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全面提升企业绩效为导向, 通过企业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全面强化企业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电网公司的愿景, 实践并担负着改革开放的先锋力量。
1997年我国提出了火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IS) 的概念, 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SIS+MIS厂级信息化模式, 火电厂开始进入从机组级自动化向厂级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由于SIS概念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产物, 很快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SIS产业, 并从一开始就主导了我国火电厂信息化领域。
当前, 火电厂自动化和信息化纵深发展要求现场监控设备级, 并尽快推广应用现场总线技术, 从而实现火电厂厂级、机组 (车间) 级和现场监控设备级的三级数字化。一个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电厂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面前!
——侯子良 (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委员, 国家电力公司热工自动化领导小组成员)
编者:从电力工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圩、石横”技术的引进、分散控制系统 (DCS) 的全面推广应用,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火电厂机组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再到之后电力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毫无疑问, 技术密集型的电力行业正在走一条开拓创新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
信息系统好比“高速公路”, 而信息材料好比“高速公路”上“运输的货物”。电力信息化今后的发展重视“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货物”的收集和质量, 在这方面我建议: (1) 适当发展信息源, 尤其是方向性、战略性、总体性、发展技术等方面, 拓宽与国际的交流; (2) 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把优秀的行业方案在电力行业共享, 建立现代信息收集系统与专家分析决策的联系; (3) 重视信息的传播功能和方式, 通过电子渠道展示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下信息收集的时效性, 通过品牌期刊引导业界的深层思考。
——何大愚 (原水利电力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
编者:30年间, 电力行业信息通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如何整合原有的业务资源并继续发挥其作用是很多行业专家关注的热点。今天我们可能过分强调信息系统基础架构, 但是随着中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 国际电力情报收集整理、信息资源的再加工等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我们把物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保证网络、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支持软件统称为信息化的“路”, 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所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称为信息化的“车”, 信息资源称为信息化的“货”。“路”、“车”与“货”在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缺一不可, 但是, “路”、“车”是工具、手段, 通过“路”、“车”将“货”送到某地并得到实际应用才是目的。
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指导下, 确定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 是企业信息化“路”、“车”与“货”建设发展及高效应用的根本动力和约束条件。“路”、“车”与“货”的建设应协调进行。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需要, 建设基础设施“路”、根据“货”和“路”确定、组织和选择“车”。“货”的组织和管理是重点、难点, 大量、组织有序“货”流动才能使“路”、“车”发挥应有的作用。
——潘明惠 (现任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通公司副总经理)
编者:在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中, 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后, 我们发现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影响信息系统的实用效果。数据组织依赖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在企业内部统一采用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所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是影响信息化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电力信息化经历了从生产自动化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已在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特别是近10年, 电力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规划制定的好坏, 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快慢, 大型电力企业信息化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化的作用。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统一制定了公司系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全面规划了信息化建设内容, 30个网省电力公司统一标准、统一实施, 打破了业务应用的条块分割, 消除了信息孤岛, 实现了信息共享。SG186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定地执行了信息化建设的“四统一”, 坚持规划引导计划, 计划确定项目, 项目确定资金。
——吴冰 (现任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调研员)
编者:几年来, 国家电网公司严格按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的建设内容, 组织各网省电力公司统一实施, 信息化明显地提高了各项业务的工作效能、效率,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统一规划设计的指导下, 快速建设“数字化电网、信息化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电力行业;电力营销;营销管理
在电力企业中做好营销管理工作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制定营销产品,因为我国所处的是市场经济时代,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开展营销工作之前,做好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判断市场的需求,之后就有针对性的去开发产品,这样才能使得营销管理有的放矢,不盲目,有条理。
一、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
1、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用计划性代替了市场的竞争性,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足够成熟和发达的年代里,我国电力行业传统的运营模式是:发电厂生产出多少电,就给用户分配多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发电技术和设备的影响以及我国规定的每户每家用电指标的限制,国家对用户采取了“限电”的措施,因此断电拉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经济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的完善,电网的建设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2、我国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扩大居民的用电市场存在严重的困难
电的应用涉及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和工厂等是用电的“大户”,但是居民用电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居民的用电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与此同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不容忽视的,电力的可替代能源的竞争十分的激烈,尤其是在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方面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受到传统的“限电”意识的影响较大,用电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供电产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我国运行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用电费用的回收十分的困难
造成我国电费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国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个别的用户不积极的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很多拖欠电费的用户,造成了电费的回收困难;二是:很多的小企业、小作坊等用电量比较大,所需要缴纳的电费比较多,由于资金的周转出现了困难,所以拖欠电费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对于一些私营的中小企业,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或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国家采用强制手段关闭,这样的企业拖欠的电费也随企业的关闭而无法正常的缴纳。
2.3服务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早年在电力系统实施的“电力市场整顿与优质服务”活动,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所实行的服务形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还远远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等待客户上门主动寻求帮助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电力系统对用户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没有任何的配套服务,传统的发传单、贴广告牌、微笑服务等表面的效应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客户的需要,而且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用户的需求。
二、在电力行业开展电力营销管理的措施
电力营销管理已经逐渐的融入在电力企业中,因为电力企业虽然作为国家企业,但是已经参与到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而营销管理作为市场的主要特征,电力企业也必须将其应用在其中,才能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加供电的数量以及提高供电的质量,但是虽然有些电力企业已经进行的营销管理,但是因为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做好营销管理工作,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市场调查,做好市场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市场的需求,之后按照这个需求来选择制定相应的营销产品,这样才有针对性,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营销管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为电力企业要想做好营销管理,要成立一个市场调查小组,不断地获取市场上的新信息,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之后马上反馈给企业,这样企业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开发相应的产品。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主动行动,扩发用电的数量,尤其那些潜在客户,一定要针对要特点,将其发展成为用电用户。
其次,不断地调整能源,目前虽然我国的电力企业发电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甚至已经发展为核能发电,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还是火力发电,这种发电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资源,这是非常大的成本支出,因此电力企业应该不断的调整能源,尽可能的转变为清洁能源,这样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就会相应的提高,在营销管理中也更具优势。
再次,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淡薄是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营销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中,而且及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长期处于不考虑市场需求的状态下,也就是说,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换句话说没有市场压力,所以服务意识一直非常淡薄,但是目前所处的时代,如果要想做好营销管理,但是却没有站在服务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很难实现其效果,因此必须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而不是高高上的领导者。
最后,看重工业用电。营销管理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而工业用电就是重点,无论是哪一个城市,工业是其发展的主导,而且工厂需要昼夜用电,所耗费的电能非常大,因此电力企业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调查清楚城市中有几家工厂,然后和其洽谈,针对工厂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在营销管理时,电力企业营销人员要站在工厂的角度,制定不同的方案,电力企业既能从中获得利益,工厂也能充分降低电能的消耗,这样工厂与电力企业之间才能获得长久的合作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电力企业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很重要,因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如何做好营销管理管理更重要,因为适应市场经济,并且保证不被市场淘汰的重要方法。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在影响管理中,应该将工业用电作为重点,因为工业用电量非常大,而且昼夜用电,所以是非常大的客户,因此电力企业要重点开发。
参考文献:
[1]骆志华.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与实施[J].科技资讯.2006(30)
[2]王相勤. 电力营销实时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电网技术.2006(04)
中国电力行业运行报告 篇12
1. 装机容量和新增生产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 投资偏向于电网建设
从装机容量增加看, 1~4月, 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77180万千瓦, 同比增长10.2%。其中, 水电14745万千瓦, 同比增长16.8%;火电60419万千瓦, 同比增长8.0%;核电885万千瓦, 与去年持平;风电1075万千瓦, 同比大幅增长99.1%。
从电力设施建设方面看, 电网建设增幅明显大于电源建设增幅, 投资向运输、供应方面倾斜明显。今年1~4月份, 全国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49亿元, 同比减少11.4%。新增生产能力 (正式投产) 1011万千瓦, 同比减少18.8%。其中水电138万千瓦, 同比增长39.0%;火电821万千瓦, 同比减少22.7%;电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2亿元, 同比增长34.1%。其中, 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602万千伏安, 同比增长47.5%;新增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2832千米, 同比增长89.6%。
2. 发电生产持续负增长, 降幅趋缓, 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
1~4月, 全国发电量10492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2%,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0.9个百分点。其中, 水、火、核电分别完成1371、8729、219亿千瓦时, 同比分别增长18.9%和下降6.3%、2.3%。截至4月份, 全国发电量已连续7个月同比负增长 (扣除春节因素) 。
从单月指标看, 4月份发电量完成2713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3.5%, 降幅较3月份扩大2.2个百分点。其中, 火电完成2185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2%, 降幅比三月份扩大1.7个百分点;水电完成409亿千瓦时, 虽然同比增长10.8%, 但涨幅比三月份低11.4个百分点;核电情况完成发电量7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率由3月份的-14.2%大幅增加为31.3%, 情况较好, 但由于其占总体发电量比例较低, 对于总体发电量增长贡献不大。
受需求下降、产能大幅上升以及实施节能调度共同作用, 发电设备尤其是火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1~4月, 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354小时, 同比下降202小时, 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468小时, 同比下降238小时, 下降幅度历年少见。
二、电力需求和消费情况
1. 用电继续呈下降态势, 工业用电尚未走出低谷
1~4月,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0559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4%, 降幅与一季度持平。其中, 一、二、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4.7%、-8.1%、9%和9.1%, 增幅同比分别回落3.4、19.7、5.2和10.6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用电7532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8.3%, 增幅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分别为6.8%和8.6%, 降幅较为严重的部门集中于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
从全社会用电量同比降幅来看, 今年1~4月比去年四季度收窄2个百分点, 与前三月基本持平;4月当月同比下降为3.6%, 降幅比上月的同比下降2.0%幅度有所扩大。4月份用电为正增长的省市, 有江西、山东、云南、四川、重庆、海南、新疆等少数省份, 其他的大部分省市用电仍为负数, 多数工业大省的用电量尚未走出低谷, 其中, 工业生产减速导致工业用电减少是主要原因。
2. 用电持续回暖还缺乏稳固支撑
从主要用电需求大户的产量增长情况来看, 工业用电需求在短期内将难以明显增长。1~4月, 生铁、粗钢、钢材累计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18%、0.05%和2.72%, 增幅低于一季度, 十种主要有色金属累积产量同比下降6.47%,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46个百分点。此外, 从单月增幅来看, 4月份指标也弱于3月份, 用电需求的增长目前还缺乏稳固支撑。
三、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今年以来, 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增长趋势, 1~4月城镇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2107亿元, 同比增长18.0%, 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不过, 在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 大规模增强各主要行业基础建设的背景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更高, 达到了30.5%, 然而, 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反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四、电力行业经营情况
今年前4个月, 我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21.9亿元, 扭转了前三个月总体亏损的态势。从2008年以来整个电力行业的总体利润走势来看, 由于电煤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使得电力生产成本迅速上涨, 行业利润相对于2007年明显下降, 电力生产部门在2008年下半年、电力供应部门在2009年年初相继出现了行业亏损。
【电力行业信息化】推荐阅读:
水利电力行业06-03
电力行业物资管理07-04
电力行业的特点08-23
电力建设行业现状10-06
电力行业发展前景08-27
电力行业企业管理05-13
可再生能源电力行业06-04
电力行业体制改革09-12
电力行业安全自查报告06-04
电力行业税收检查方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