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共6篇)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篇1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前提。二十一世纪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 建立和谐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是自己的职责, 更要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爱学生。
一、尊重、理解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 给他们信心, 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个性, 理解爱护他们, 尊重理解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人格, 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记得, 我校有一个学生叫李镇耀, 亲生母亲去世, 后母待他不好, 周一至周五在家居住, 周五至周日去阿姨家住。他是班中的学生干部, 平时他尊师守纪, 勤奋学习。有一次, 他语、数、英作业都不交, 问又不说话, 似乎傻一样。老师觉得奇怪。因他从未缺过作业。所以, 老师立刻到课室了解情况, 问他几次, 也是不出声, 但老师仔细观察他的神情, 发现他满肚委屈的样子。于是, 老师就带他到办公室旁边的走廊, 小声问他:“李镇耀, 现在没其他老师、学生在场, 你不用担心, 不用怕, 将你的昨晚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告诉老师好吗?看看老师是否可以原谅你, 是否可以帮你?”当时, 他告诉老师:“昨晚心情不佳, 一个人去大堤走走, 一直走到十点多才回家, 所以不完成作业。”老师问他为什么。问到这时, 他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了, 老师拿出纸巾给他, 并帮他擦干净泪水。哭完后, 他就一五一十地将自己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和后母平时亏待他的事告知了老师。了解情况后, 老师一方面教他如何与后母相处, 如何努力学习, 摆脱生活困境;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配合。要求家长每日抽时间陪儿子吃一顿饭, 多询问儿子的学习情况, 与儿子多沟通, 让他觉得就算后母不好, 都有父亲关心自己, 觉得这个家有温暖。老师提出的要求, 家长做到了。结果, 李镇耀的学习态度明显改变, 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二、关心、爱护是教育成功的润滑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高尔基也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 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能够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 有一个女学生李嘉琪, 在上学期的第五周出现怪行为, 有不少学生告诉老师:“李嘉琪不知为什么乱打人, 尤其打男生多, 又丢同学东西。”原来尊师守纪、勤奋好学的她, 为什么变成这样?出现如此奇怪的行为?带着这些疑问, 老师细心观察、耐心了解、一有空就找她谈心, 但问到为什么打男生, 为什么丢人东西时, 她就瞪大眼睛不承认。经过老师多次耐心追问, 她终于告诉老师:有一晚睡醒, 听到父母吵架闹离婚, 她担心父母不要自己, 心情差, 才导致打人丢东西等现象。知道实情后, 老师即刻与家长联系, 并做好李嘉琪的思想教育工作。结果她安心学习, 进步较快。
三、耐心、细心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平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爱好兴趣, 了解家庭情况, 身体状况, 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 及时鼓励, 表扬。记得开学不久, 我班来了一位个子不高的女孩, 名叫诺, 5周以来她从不与别人交往, 总是独来独往, 同学们都叫她“小哑巴”, 性格内向的她自然成绩也没跟上, 故此对学习感到厌倦, 常迟到并骗父母, 上学途中也总是贪玩, 甚至忘了上学。我多次找她谈话都不愿意开口, 于是我进行了家访, 当我一进门时马上愣住了, 只见诺的妈妈拄着拐杖, 脸色很憔悴地对诺说:“诺, 去找找你爸爸吧, 又打了一夜麻将!”这时我强忍着泪水和她妈妈进行了交谈,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悄悄袭上我心头, 不能放弃这个孩子!走时诺把我送出门口, 我悄悄地塞给她50元钱说:“拿去卖双鞋吧!”那晚的感觉五味俱全!
从那以后, 我总是找她谈心, 在她遇到困难时伸出关爱的手, 在同学中树立起她的自信, 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暖。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诺那颗幼小的心灵在老师辛勤的浇灌下, 终于健康快乐地成长了!
但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 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但后进生就是因为这个不光彩的称号, 使他们经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更由于后进生的常常被遗忘, 导致他们在短期内由后进变先进不大可能, 其反复性非常强。它是一个过程, 需要我们多接触他们、了解他们, 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讲清道理, 注意他们一点点的变化, 用耐心去感化他们, 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篇2
真爱,是没有条件的,不管孩子是怎样的。
真爱,是把孩子当成人,尊重他与众不同的特点。 真爱,是既要爱优秀的孩子,也要爱有缺陷的孩
子。
由此,我不禁想起班里那个特殊的孩子――张源(化名)。他刚转到我班时,不说话,不写字,对老师的问话置若罔闻。上课也不知道听讲,只是摆弄着手指玩,有时忽然站起来走几步,有时嘴里嘟嘟囔囔的说些什么。下课就出去了,但是上课就找不到教室。
我感到很奇怪: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家长沟通后得知:他是个孤独症患儿,不与外人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家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又担心呆在家里病情会加重,无奈之下,才送到我们学校的。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该怎么做?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不行!爱是无条件的,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孩子。只有用爱去呵护、去温暖,让他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于是,我告诉班里其他孩子:张源不是“傻子”,他患的是孤独症,需要大家的关心、帮助、友爱,谁也不能歧视他。孩子们纷纷举手,愿意帮助他。有两名同学扶他上下楼,有两名同学负责领着他去厕所,还有同学帮他找教室……在这个集体里,他被同学的
友情包围了,他不孤独。
上课时,他不听讲,我就挑选带有精美图画的故事书给他看,他倒看得津津有味。有时他站起来随意走动,我就走到他跟前,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到座位上,他似乎听懂了,慢慢走回去;有时鼻涕流出来,我拿纸帮他擦掉;脸上弄脏了,带他去办公室洗干净;有时帮他整整衣领,提提裤子……就像对待幼儿一样去细心照顾。
有一次,他的手划伤了脸,我带他抹了药。看看他的手指,指甲长了。于是我找来指甲刀,小心地为他剪指甲。他开始一个劲往后缩手。我温和地说:“不怕,老师给你剪剪指甲,就不会弄伤脸了,听话啊!”这样一说,他果真不再躲闪。
课间,经常和他在一起,和他说话。他还是不理睬,只是抬眼看看你,但那眼神,不是抵触。
他上下学由父母接送,有时父母没及时来接,我就带着他在校门口等候,不管多久,我都陪着他。他在一旁玩耍,稍稍走远一些,我一喊他的名字,他就过来了,他能听懂我的话了。
爱孩子,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他是一个孩子,虽然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我们也要尊重他。
渐渐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下课时,他会在同学间快乐地跑来跑去。你叫他的名字,他会抬头看看你。虽然不说话,但是可以看出,他已融入了这个集体,有老师、同学的爱,他不孤独。
如今,父母带他去做进一步治疗。这个孩子在我们班里呆了一年,我相信,他是快乐的,我也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
真爱是教育后进生的阳光 篇3
一、积极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而因势利导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他们的长处暂时相对少一点,或不容易被人发现。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去发现,用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光亮,也要把它挖掘出来,使他扬长避短、发扬光大。比如有这样一个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差。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漫不经心,没有丝毫改变。但他在搞大扫除时不怕脏不怕臭,这时,教师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并提倡同学们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爱劳动精神。同学们听后,会乐意加入爱劳动的行列。而他在获得多次肯定后,学习纪律不断变好。因此,要找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优点。
二、让后进生找回一份自信
“赞扬”蕴含着老师的鼓励、教育和评价,也蕴含着老师的爱心与期望,本来后进生听到的批评就比优秀生多,如果教师再不断地批评和指责,就会使他丧失自尊,不求上进。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帮助后进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耐心教育,直到他认识和接受为止。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希望听赞美的话,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赞扬就像温暖的阳光,一定会照亮他的心灵。
当然,过度的赞扬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大,有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适度的表扬会使他滋长骄傲的情绪,就像洪水淹过,反而淹死菜苗。要让后进生在表扬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批评中体会到“爱”和“鼓励”,这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比如有个学生经常逃课,只要听到老师表扬他就按时上课。但不到两天,他又逃课。教师可以采取写信的教育形式,在信中赞扬他进步很大,特别是大部分时间能按时上课,也点明他还没做到最好,希望他今后能做得更好。用大量事例说明上课的重要性,最后写上赠言:“成功属于那些不骄傲,持之以恒的人”。学生收到信后,会特别高兴,因为他在信中找回自信,会向老师承诺:今后按时上课,决不拖累全班同学。后来他果然遵守承诺,表现出色。对后进生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令其进步得更快。能让后进生找回自信,这是教育的动力。
三、对后进生要严中有爱、一视同仁
了解后进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的需要,这不仅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师爱的具体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老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就能在教师与后进生之间架起一座交流情感的桥梁。这样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然而仅有“亲其师”还不足以让学生有所改变,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可见,自古以来人们视“严”为教师的职责。但教师要严而有爱,要泼出“脏水”,留下“孩儿”。如果严而出格就等于一棍子打死,还要注意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和严而有情。只有这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爱去动其心,以严去导其行,才会做到“爱”和“严”真正统一。
“一视同仁”是教师取信于学生的最好方法。学生反对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尤其是后进生更加反对教师的这种做法。因此,教师决不能以学生的好坏定“亲疏”,要一碗水端平,处理问题要公平,这样才能取得后进生的信任。比如有这样的后进生,他经常和同学打架,对人态度蛮横,多次教育不改。教师知道后,并不能立即批評他,而要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打架的危害性。使他真实地说出事情的经过。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批评两者,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正如鲁迅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手段”。多关心和严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教师要把握爱的尺寸,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此外还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要认识到:后进生也是你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和理解。
四、给后进生多一份关爱和激励
夸美纽斯说过:“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初中生虽文化不高,但也有自己的自尊心,有自己的人格。尤其是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充满自卑感。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鼓励进步。如有个这样的学生,成绩欠佳,每次考试都因作文完成不好而不能及格。然而在一次单元测试中,他在试卷的空白处写着这样的几句话:“老师,我知道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我希望这次您能让我的作文及格。因为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用好成绩报答她。您能答应我的要求吗?我向您许诺,今后一定多看作文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会以高分相还的。“教师看到这些话后,仿佛看到他不甘落后的力量和高分的自信。于是就答应他的请求。尔后,这位学生也遵守了还高分的诺言,并在初三升中考中,语文科取得了高分。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中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其自尊心,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和激励,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比较困难,后进生的思想不稳定,因为他们进步缓慢,经常出现反复犯错。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帆风顺,要坚定信念,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把“爱”贯彻整个教育工作。因为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最有效的成功教育。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育有爱心,并把爱心奉献给学生,使学生从心里享受到老师的真爱就是温暖的阳光。学生定为之感动,做到“爱其师、追其师”。
说明: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篇4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 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 恰到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班主任, 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与关心, 才能带领学生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一、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中学生是渴望理解与交流的。班主任可以借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来传递爱与关心。但要注意的是, 交流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效果颇佳。举两个事例说明:
事例一:俞同学父母离异, 性格自负并且逆反心理很强, 成绩很差, 经常犯错误。一次, 物理老师让他放学后留下来补课, 他却因为肚子饿先去吃饭了, 饭后他去找物理老师, 物理老师已经走了。第二天, 物理老师找他进行教育批评, 他却不服气, 与物理老师发生了争执。了解情况后, 我并没有立即将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 而是在放学后, 等在他回宿舍必须经过的那条路上。看到他, 我走过去, 就好像是偶然遇到一样。我和他边走边聊, 从目前的世界杯赛事到家常到学习情况。可能还是因为昨天的事, 他一开始并不怎么说话, 渐渐地发现我并没有恶意, 话终于多了起来。我见时机成熟了, 便切入正题, 问他昨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一五一十地将情况告诉了我, 还特别强调他是去过物理老师办公室的, 但只是晚了一点儿。我告诉他我相信他是去过的, 而且表示理解。因为肚子饿了谁也做不了事情。接着我又问他当时是几点钟, 他有点儿迷惑, 不解地说六点左右, 我告诉他物理老师的家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就算帮他补习半个小时的课, 物理老师也得七点钟才能到家吃上晚饭。我又问他, 物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呢?他沉默了, 但我看得出来他已经有点想法了。败兵不可穷追, 我告诉他我并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 心里明白就行。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去吃饭。第二天, 物理老师对我说他收到了一张条, 上面是这样写的:对不起, 老师。
这件事情过后, 俞同学各方面的表现确实比先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其实,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做事情较少考虑后果, 容易冲动。事情过后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由于自尊心强, 不肯轻易认错。作为班主任应该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教育他们, 让他们从教育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心。有时只要给他们一个台阶下, 他们就能真正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还有许多同学性格比较内向, 他们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 而是习惯于将他们的想法、困惑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把这种文字交流叫做“笔谈”。周记就可以看做一种“笔谈”。“笔谈”确实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了解学生、传递老师关爱的教育方式。
事例二:周同学先天残疾, 从小受歧视, 性格孤僻, 不信任他人。一开始, 我发现她在班级中少言寡语, 对班级活动不很关心, 就常找她谈话, 询问她的家庭、学习情况, 鼓励她不要自卑, 投入到集体中去。可每次总是我说得多, 她讲得少。几次下来, 似乎效果不好。就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 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 我知道你关心我。可你每次找我谈话的时候, 我总是很紧张, 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周记来交流。”从此以后, 我更认真地阅读学生的周记, 并且给出详细的批语和回复。通过周记, 我确实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尤其是周同学, 她在周记里告诉我, 从小到大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她, 她也不相信其他人, 更不需要其他人的关心。我也在批语中告诉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歧视她, 她应该自信, 她也不是为其他人活着的, 她应该用自己的成绩来回击那些歧视她的人。知道了她的情况, 我也让几个女同学经常关心、帮助周同学。一次周同学由于贫血晕倒在课堂上, 好几个同学因为照顾她而没能吃上晚饭。事后, 我就在她周记的批语中写道:“一个人病倒了, 却有好几个同学陪伴在她的周围。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 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以后我通过周记告诉她, 许多人都希望能帮助她, 不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天地里, 放飞自己, 让爱流通, 生活就会快乐。不知不觉, 周同学渐渐地开朗起来, 话多了, 笑容多了, 班级活动中她的身影也多了。
通过适当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爱, 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班主任, 更应该在班集体建设中付出自己的关心与爱,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感受到。用爱感化所有的学生, 学生就会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奉献出他们的那份爱。
二、重视师生间的合作
随着教育要求的改变, 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与作用也发生了改变。班主任不是班级的“老板”, 学生也不是班主任的“工人”。如何处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一个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 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在与学生的相互合作中体现出平等, 体现出爱与关心。
班级的日常管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拿班级的劳动卫生来说, 经常会有部分同学出工不出力, 干活马马虎虎。于是我制定班规, 试图用“惩罚”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我觉得问题似乎解决了, 可渐渐地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有时还不如从前。我找来几个学生, 询问他们为什么劳动任务总是完成不好。尽管说法各异, 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劳动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依赖, 缺少合作。后来, 我与班委商量, 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把班级的各项劳动任务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一份。劳动任务平均分配, 每个人包干负责, 谁出了问题找谁, 想偷懒的同学再也不能偷懒了。一到劳动的时候, 我和班委先干起活来, 看到老师也加入到劳动当中, 其他同学也跟着干起来, 所有的学生都会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整个劳动任务又快又好地完成了, 以前的卫生死角由于有了专人负责, 再也不会出问题了。我们班的劳动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在班集体的日常管理中, 班主任身先士卒显得非常重要。班集体的事情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 也应该是老师的事情。老师和学生都是班集体的成员, 都应该为班级出力、为班级争光。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合作,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这也是班集体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三、眼睛向下, 共同提高
一个班级只有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才能不断进步。一个班级的进步除了学生的进步还应该包括老师的进步。作为老师,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感受学生进步的同时, 也应该多多向学生学习, 提高自己。
在一次全年级拔河比赛中, 由于有事我没有去, 而是让体育委员组织同学参加比赛。赛后, 同学们纷纷跑到办公室告诉我, 我们班得了第三名。看着那一张张洒满汗水的笑脸, 我心里很开心, 这就是我的学生, 一群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学生。以前, 一些同学对班级活动总是漠不关心, 但这一次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进来, 比赛时拼尽全力。正是有了这种凝聚力, 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事后, 他们也说了他们的遗憾——我没有去给他们加油。本来我想解释一下, 告诉他们我有事才没有去。可是我心里确实有点惭愧, 一直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 积极为班集体争光, 学生做到了, 可是我这个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 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 要教育好学生, 老师自己就必须做好。但更多的时候, 老师应当看到学生的长处, 找到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能虚心向学生学习, 这才是一个好老师。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也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后感 篇5
我们几乎都曾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反之,学生如果讨厌他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连同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上如此。更何况我们成年人也有类似的心理倾向,只是比孩子们多了一些理智罢了。由此可见,关系的和谐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和谐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首先要了解孩子,不能仅仅把孩子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其次要与孩子平等对话,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否则连谈话也难进行下去;再次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是班级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意识到他是班级中的重要成员;第四,要让孩子们知道家长也很辛苦,也需要关心和帮助;另外,还要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培养健康人格
孙云晓说 :“要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有这种自觉性,教孩子学习重要,教孩子做人更重要。”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平时教学工作中,我牢记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我常对学生讲:要成才,先成人!教孩子做人,讲多少大道理都是空的,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孩子是看着成年人的背影长大的,不光老师是学生生活的一面镜子,所有的成人都应该做好孩子们的表率。成人身上的品质,无论优劣,都会影响孩子。因此,我要更加牢记另一四字真言——为人师表!我要用我的高尚的品德和规范的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我特别欣赏孙云晓对成功的阐述,他说:“成功是发展,是选择,是和谐;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成功者,并具有惊人的发展潜能;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而幸福是一种人人可以获得的独自体验。”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今后我将更加注重为孩子提供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也不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一定多给孩子们一点空间,多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快乐。
严慈相济是真爱 篇6
下面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为例阐述说明:
初中生处于青年初期, 年龄范围在14~18岁, 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 处于未成年和成年现状之间。在这一时期, 他们心理上具有较强的抗争性, 反感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排斥教师对自己过多的关心和照顾, 甚至感到厌烦、苦恼, 有的甚至表现出抗议的态度。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 而周围环境的因素起着导火索的作用, 其中关键是内部力场的张力。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方式
目前, 不完全统计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情况一:严如父
在新课改面前, 严如父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关爱, 这种“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 不尊重学生人格, 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学生稍不顺从, 则批语训斥, 甚至辱骂体罚。这是因为有一些班主任认为“服从便是美德”, 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但成长中的学生不是军人, 无限度的服从并不是他们的天职。显然, 这种爱很难被大部分学生理解、认同和接受。
2. 情况二:慈如母
在班级管理中, 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 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 事事包办代替, 从不轻易放手给学生自己发挥与锻炼的机会。以至于自己非常辛苦, 学生却往往报之以腻烦与不理解, 认为老师多管闲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类型的班主任都是“出力不讨好”。
3. 情况三:外冷内热
班主任的确很爱学生, 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外冷内热。就是像“防烫水杯”一样, 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 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 不苟言笑, 从不“失态”。为了凸显老师的尊严与威信, 自认“无威而不信”, 常常一脸严肃, 让学生觉得不近人情, 结果往往使师生情感难以交流, 学生对此类班主任也多是“敬而远之”。
4. 情况四:两极分化
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学困生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对于优秀生, 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对待学困生, 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 但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 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作为班主任, 往往会倾向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 一碗水很难端平, 认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的错误是偶尔为之, 常常会原谅;而别的同学会认为老师偏心, 自己只要学习不好, 做什么都没用。无形当中, 既纵容了好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也埋没了学困生的诸多优点。
二、班主任的“爱”
作为职业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在内容上表现为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 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 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 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 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 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 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在班级与学校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有时班主任的一句话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分量。由此可见,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 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在育人实践上, 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 “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灵受到创伤, 心理被压抑, 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 于事无补, 于人无益, 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教师好心的“严厉”却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仇人, 一个社会不安的因素, 可悲可叹!
三、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 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 尤其是后进生, 爱之深切, 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 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 嘻嘻笑笑, 失去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 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 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 我不做、不听, 班主任又不会怎样, 这样, 良好的班风便无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