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管理

2024-09-17

技术研发管理(共12篇)

技术研发管理 篇1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观点, 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 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 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 有自己的学术杂志, 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 但是, 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 迄今为止, 它未能实现其诺言, 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事实上, 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 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 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认为, 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 但是, 在伽利略看来, 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 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 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 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 或者说, 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 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 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 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 以便达到目标。因此, 与科学问题不同, 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 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 (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 , 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 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 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 企业家的创新, 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 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 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 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 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 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 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 然而, 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 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 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 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 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 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 再往下一层, 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 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 换言之, 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 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 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 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 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 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 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 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 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 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 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 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 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 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 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 因此, 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 在整体论中, 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 例如, 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 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 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 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 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 有几个含义, 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 即达到目的的途径, 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 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 “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 但是,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 “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 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 因此, 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作为强还原论者的温伯格强调:你若想弄懂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那你就必须弄懂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是它们现在这个样子。现代物理学已经证实温伯格观点的错误性, 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具有内廪的特征, 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就是关于微观粒子不确定的极好表达。只不过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在常态下的统计现象, 才导致在宏观世界中我们经常感受不到那种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 复杂系统所揭示出的混沌、突变仍然经常提示我们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尚且如此, 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领域也理应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哲学虽然宏大, 虽然不体现为细节的“管理规则”或“管理知识”, 但管理哲学是直面管理实践的。因为“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面对的都是管理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的管理者不可能只面对部分, 如同医生面对的不是心、肝、肺而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天然面对的就是一个整体。因此, 作为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一样, 具有现实实践价值且随着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实践价值越大, 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 越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组织。

管理哲学视角下的“管理之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从其表现形式来看, 肯定是区别于“中层理论”的一种“宏大理论”。“中层理论”与“宏大理论”的区别是著名社会科学默顿在1968年提出的。默顿对以社会学理论总体系为目标的“宏大理论”批判道:这种社会学一般理论足以囊括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组织和变迁的所有细节, 并且足以指导研究者注意经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熟和有害的信条, 我们还未准备好, 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 默顿的策略是: (1) 创立可推导出能够接受经验研究的假设的特殊理论; (2) 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 既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

然而, 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 若干“中层理论”的累积并不能形成一种掌握全局的综合性理论, 默顿关于逐步地“由中层理论建立宏大理论”的设想就普遍的社会科学而言并没有实现,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 还没有一种宏大理论是依靠不断地累积中层理论而实现起来的, 相反, 大量的中层理论假设是在已经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宏大理论的启发下而建立的。这足以说明, 我们不能累加“管理之知”与“管理之术”而成“管理之道”,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的研究, 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孙耀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力.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J].管理学报, 2011, (6) .

[3]吕力.中国管理哲学的恢复与重建[J].管理观察, 2010, (24) :28-29.

[4]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2003.

[5]温伯格.自然本性与还原论[J].江向东, 黄艳华, 编译.现代物理知识, 2003, (5) :3-7.

[6]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7]吕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与作为系统反思的元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12, (4) .

技术研发管理 篇2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技术研发管理 篇3

【关键词】用电管理技术;用电检查;问题;策略

1.简述加强用电检查的重要性

用电检查作为保障供电企业正常供电及安全供电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整个供电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对于消除用户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在电力系统的供电环节与用电环节中,安全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所有电力系统的工作都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用电检查工作则是加强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用电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于对电力对象实施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估,对每一个环节都需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全力排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进行定期的用电检查对于降低安全隐患、避免用电事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2.用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2.1违章、违约用电现象频繁出现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新型电能计量方式逐渐代替人工抄表计量方式,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电力企业虽实现了远程集抄,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无法对供电可靠性进行全面管理的弊端[2]。部分用户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利用用电检查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违规用电情况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供电的有序性,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2.2用户侧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保障

在电力维修工作不到位、电工资质较低、安全工器具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下,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随之逐渐形成,这些存在的漏洞虽不至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经过长期使用后,危害程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的几率也会不断增加,不仅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冲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3]。检查人员在进行用电检查的过程中,多次发现缺乏相关安全设备、没有合理接入电网等安全隐患的存在,并多次下发用电检查结果通知书,予以限期进行整改,但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3.提高用电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3.1完善负荷测量工作

负荷测量工作作为电力需求测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作用在于通过负荷预测为用电方案提高科学的依据,实时跟踪电力企业的实际供电情况与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同时对气温、电价等因素对电力负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利用对综合因素的结合考量来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4]。因此,对负荷测量工作进行一定的完善,可为电力供应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3.2建立起电力需求测管化

电力需求测管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对用户达到一定的激励目的,使用户可进行新型用电方式与用电技术的选择,避开主要的用电方式,从而达到提高用电效率的目的。建立电力需求测管化之前,首先要进行合理的用电需求调查,并对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并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即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建立起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符的电力需求测管制度。

3.3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供电企业在加强服务质量这一板块,可采用针对性的有偿服务等措施进行改进,无需实施全部的无偿服务,如在室外安装、非正常线路改造、用户自购设备等方面可实施有偿服务,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保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无偿服务方面,电力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服务的针对性,主要划分为对电力设施的维护、抢修及对电能表的轮换、校验等几个板块。另外,在进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划分时应制定好明确的界限,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等现象的出现,在促进供电企业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4.完善用电检查管理的相关措施

4.1深化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

对用电检查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识是做好用电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供电企业中新的管理人员、用电检查人员及用户的不断涌现,每个人对于用电检查意识便难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因此,为全面提高所有相关人员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供电企业可采取演讲、培训或开设黑板报等形式加大用电检查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务必将每一位相关人员对用电检查重要性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对用电管理工作进行巩固。

4.2彻底贯彻执行用电检查程序

在实施用电检查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检查人员应严格以用电检查的程序为标准,对各个环节、各个细节进行深入的检查,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用电检查人员在进行企业电力检查的过程中,需严格以《用电检查管理办法》为参照,根据其中的检查准则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用电检查,除此之外,进行用电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与带电设备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3加强对用电检查人员的岗前培训

用电检查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电检查工作的完善性,因此,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完善用电检查工作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当前许多用电检查人员仅具备了理论上专业知识,对于实际操作的板块缺乏一定的熟悉,因此在实际检查工作中常常出现不够严谨、违规操作的情况,形成了用电检查过程中的一大漏洞。针对此相关问题,供电企业可开设相关的培训机构对用电检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设计到相关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也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渗透,全面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以保障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5.小结

综上所述,用电检查与整体用电管理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将用电检查工作做到尽可能地完善,才能够实现用电管理效率的整体提高,在进行用电检查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应将用电管理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深化,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建平.用电管理技术对完善用电检查管理的作用[J].2014(12):151.

[2]李文俊.提高用电管理技术,完善用电检查管理[J].2013(02):67-68.

[3]鞠鹏来.提高用电管理技术 完善用电检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20.

技术研发管理 篇4

“管理兼备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人们对管理属性的基本假设, 现有的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实践都源于这一假设。然而, 这种“二分法”的假设和思维方式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使得很多理论无法解决组织管理的现实问题, 组织管理实践也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管理的第三性即技术性的研究与实践以庞朴先生“一分为三”观点为哲学基础, 打破了传统“科学与艺术”二分法的局限[4]。作为技术的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不同的组织可以共享通用的管理技术, 并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私有化处理, 成为组织自身的知识资产, 提升创新效率和竞争能力。

1 技术、管理技术与共性管理技术的概念界定

《高级汉语大词典》中对技术的界定如下: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因此, 技术的概念中隐含着与人相关的因素。技术本质上是与具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 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与人在劳动生产方面将经验、知识发挥出来的技巧的高低, 它同时蕴含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具体而言, 技术是艺术的揭秘者, 又是对科学规律的具体化者[4], 它联结了作为规律性的科学与作为灵活性的艺术之间的断层。

作为一种技术的管理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逐渐被摸索和实践,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果包括两项:一是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标准作业和工作定额原理, 二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 人工智能和决策自动化原理。前者试图通过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管理的可靠性和效率, 后者则希望通过剖析人的决策过程和问题求解过程, 实现决策过程程序化和计算机辅助决策。尽管这些成果具有理论上的逻辑性, 但是对管理对象即作为个体的人, 却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经济学研究关注“抽象的、群体化的人”不同, 管理学研究与实践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组织, 对规律性的科学过渡依赖无法解决组织的个案与现实问题。

当前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 一直在使用的管理学思想和理论沿用了此前陈旧的基本假设, 忽略了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对这些假设条件的影响。假设是组织战略和运行的基础, 假设错误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如果说上世纪是体力工人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年代, 21世纪的管理最大的目标和挑战之一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5]。在此背景下, 知识管理逐渐取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 只有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才能提高效率;与之对应的是, 只有知道何种技术对提高效率有帮助, 才能确定如何去提炼、积累和运用科学知识。面向知识的管理技术, 是指生产、存储、提炼和传递知识资源和资产的方法与技能, 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 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尽管国内外对共性技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 但究其本质, 区别并不大。李纪珍[2]从技术发展的过程出发, 把技术划分为实验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应用技术和专有技术。其中, 产业共性技术 (国内学术研究一般对产业共性技术与共性技术不作区分, 为便于描述, 下文中统一采用“共性技术”的说法) 是“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 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计量技术, 尽管也包含了管理技术但却不是研究的重点。任何一个组织的运行都需要有效的管理, 共性管理技术则是在组织管理中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适用, 其成果可共享并对不同类型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管理过程与任务。过程管理弥补目标管理缺陷的功能与作用已得到普遍共识,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通过过程的积累达到目标, 因此, 目标必须进行分解, 对应到管理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相关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则更加程序化, 主要包括流程设置、活动安排和步骤落实, 流程、活动和步骤是逐层细化的管理构件, 通过构件封装、构件拼接和构件集成实现管理过程与任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管理角色与组织。流程、活动和步骤等三类管理构件的执行依靠责任清晰、行为规范的角色和角色集, 而角色和角色集的承担主体是人, 因此, 只要为人员匹配了一种或几种角色, 就相当于为人员安排了不同的管理活动。资源有限性的客观现实促使专业分工与合作的态势不断加强, 因此, 即使是同一个管理活动, 也需要不同角色共同完成, 因此, 角色与角色的关联关系是组织形成的基础。

(3) 管理架构与平台。管理架构是实现目标完成过程所需要的各类管理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逻辑结构, 有效整合管理过程与任务、管理角色与组织以及管理结果等三个层面, 发挥集成与协同的平台优势;同时, 管理架构本身作为一种可以复用的大型构件, 可直接应用于完成大型、复杂的管理任务。

2 共性管理技术的公共属性与供给模式分析

共性管理技术是共性技术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本身作为一项职能广泛服务于各类经济和研发活动, 另一方面是由于共性管理技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迫切要求。尽管共性技术的属性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如李纪珍提出的“基础性、开放性、外部性、关联性”, 罗芳提出的“前瞻性、同享性、风险性、联合性”, 操龙灿提出的超前性、非独占性、共享性、风险性、集成性和社会效益性等[6], 但对于共性技术公共属性的认可是一致的。共性管理技术的公共属性也非常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共性管理技术兼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学区别与经济学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其研究对象的个案性, 没有哪两个组织的管理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 这也造成了管理理论在解决组织管理问题普适性上的尴尬;管理艺术以灵活性和针对性为主要特征弥补了管理理论的功能缺陷, 但又完全限入个案化的极端, 在拓展和推广方面受到限制。共性管理技术既蕴含了管理的科学与规律性, 又允许管理实践进行有限度的改进和完善, 这种双重属性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

(2) 共性管理技术为不同领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支持。管理的最大价值体现于它对不同领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 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它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工程、信息技术等不同职能领域的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共性管理技术为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块, 提高了完成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3) 共性管理技术的双重公共产品特性。对共性技术的理论分析最早来源于技术的某些公共品特性。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的G.Tassey等人在剖析技术黑箱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基础设施的概念, 主张运用经济学的公共品概念来分析政府如何适时介入技术创新, 认为共性技术的公共产品性质必然产生市场失灵, 因此需要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进行资助[7]。

共性管理技术是共性技术的一种, 同核能技术、计量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一同构建了共性技术体系[2]。但共性管理技术又是一种特殊的共性技术, 它与其他共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其他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具有广泛的支持性 (如图1) 。因此, 共性管理技术是共性技术体系中的公共产品, 对于整个技术体系而言, 具有双重公共产品特性。

按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基本特征, 对共性管理技术进行此两种属性的分析如下:一是关于共性管理技术的非竞争性。以生产同种类商品的企业为例, 表面上, 各企业通过共性管理技术只对企业及其自身的产品产生影响, 但某企业一旦采用某共性管理技术就会带来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在该产品领域的竞争能力。因此, 共性管理技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性。二是关于共性管理技术的非排他性。某一个企业无法对拥有共性管理技术的独占权, 因此共性管理技术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因此, 共性管理技术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8]。

由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现象会同时存在, 准公共产品的多元协同供给机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尽管政府在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但不同供给主体之间角色、责任和权益的划分等组织协同问题则需要根据供给物品具体性质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1,2]。下文将通过国际比较的方法对发达国家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过程与成果进行分析。

3 美英等国共性管理技术研发过程与成果比较

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是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由于创新活动大多以项目的形式进行, 对项目管理涉及到资金、进度、质量、风险、沟通等多个管理领域, 因此, 选取美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在创新项目管理领域研发共性管理技术的过程、成果及其应用情况进行案例研究。

3.1 美国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有关情况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其科技管理是以联邦政府为主、州政府为辅的互为补充的多元分散的二级组织管理模式。近年来, 其科技管理重心有下移至州政府的趋势。“联邦-州”科技合作强调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共同与商业界合作, 终极目标是以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9]。在某些能够极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领域, 工业界因为市场失灵或者其他一些缺乏激励等原因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 政府有必要以公共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 如纽约州、密西根州、佛罗里达州等州的政府对科技项目共性管理方法体系的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下文以纽约州为例进行研究。

3.1.1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背景

由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本多年来持续上升, 纽约州政府于2001年1月起开始研发适用于科技创新项目、乃至其他各种类型项目的共性管理技术。该技术的目标是形成一套标准的方法体系, 使全州不同类型的项目可以使用统一的过程、方法、工具来高效地完成;同时, 不同参与人员的角色和需求都进行明确界定, 以便得到执行和满足。该技术实施后, 州有关部门将使用统一的管理绩效评价标准, 以降低管理工作的成本,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3.1.2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过程

纽约州政府首先依托州技术办公室成立州项目管理办公室, 其使命是创建项目管理“竞争力中心”, 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促进纽约州项目获得持续稳定的成功。随后, 纽约州项目管理办公室召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参与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研发工作中, 这些项目负责人一部分来自全州的不同项目, 另一部分来自基恩公司 (Keane, Inc.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家著名的软件开发和商业咨询公司) 。他们以项目管理知识指南 (PMBOK)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发布的项目管理技术标准, 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认可的标准) 为基础标准, 收集并分析了纽约州政府机构和基恩公司的在项目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 对其中一致认可的项目管理原则进行了细化, 将其定义和归纳成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整合到纽约州现有的政策和实践中。来自全州18个机构的信息技术总监、项目主管和项目负责人等组成复审委员会, 对此前制定的纽约州项目管理方法体系进行了历时9个月的审查, 对很多细节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

自该标准体系于2001年9月首次出版后, 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便组建了一个公益服务组织, 每年召开2次现场会议, 集中讨论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事宜, 保证该标准体系与外部环境、政策以及纽约州项目的实际情况保持同步更新。

3.1.3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成果

纽约州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为纽约州的项目负责人提供指导、方向和支持。它提出了一个一致的框架, 定义了需要完成的工作、完成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方式, 以及持续改进的方式方法;它提供了用于处理常见问题的策略方法。使用这一套标准的方法体系, 还可以通过清晰地定义项目角色、鼓励各个等级的质量保证、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初和全部过程中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为不同的项目提供了一致的度量方法。为实现以上目标, 该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核心体系和支持体系两大部分[10]。

核心体系主要针对科技项目的负责人使用, 包括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过程架构、系统开发生命周期过程架构 (如图2) , 以及项目管理方法专题。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两个生命周期均被划分为不同的过程阶段, 并严格定义了每个周期的任务、执行任务的角色以及任务的输出成果。同时, 为了使任务能够得到标准化执行, 还辅以任务指南、任务模板、参考工具、执行建议、风险提示、完成标准等支持性文档与工具 (如图3) 。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0]

注:资料根据有关内容作者自行整理

支持体系主要针对科技项目的成员使用。体系中描述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模块与核心体系相同, 只是在描述任务的完成角色时更倾向于定义使用对象的责任和义务。

3.1.4 共性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

该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体系于2001年9月发布第1版, 当时发送至纽约州80余个政府部门和其他管理机构。作为基于国际标准和纽约州有关机构最佳实践的标准流程, 很多部门都可以直接利用这一套成熟的管理标准, 而不需要重新制定管理程序。这一方面节约了新制定管理程序的时间和成本, 另一方面使他们从“方法一致”的管理策略中节约了学习和适应成本, 提高了成果交付能力。据统计, 由于使用该管理标准节约的费用很快就超过了标准的研发成本。

该管理标准被纽约州主管部门共享在互联网上, 全世界公共部门和私立部门感兴趣的项目负责人均可下载使用, 月下载量一度达数千次。目前在纽约州外, 已有超过45个国家和600家企业的注册用户在使用此标准。而根据使用者的反馈, 该管理标准也得到充分的修正完善和定期更新, 其服务于各个领域技术创新的公共属性也得到不断地体现和加强。

3.2 英国创新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有关情况

3.2.1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背景

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英国的许多企业认识到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项目管理标准是一项耗时、耗财、耗力的工作。建立这样一套方法体系, 仅最初的开发周期就长达成千上万个工时;之后他们在内部实施该方法, 并对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员进行培训的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也非常高昂, 新员工加入时必须进行再次培训。在此背景下, PRINCE2 (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 作为一种可重复的、可在不同业务领域通用的管理标准, 自从一推出便受到青睐。

3.2.2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过程

PRINCE2管理标准的前身是PRINCE标准, 早在1989年由英国政府计算机和电信中心 (CCTA) 开发, 是英国政府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的标准, 然而由于在很多行业广泛的适用性, 它很快就被应用于IT以外的项目环境中。

为了整合并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同时提升PRINCE方法成为面向所有类型项目的、通用的、最佳实践的项目管理方法。在英国商务部 (OGC) 的组织下, 大量项目管理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设计和开发团队, 从数千个不同类型项目中提炼出共性的项目管理方法, 集合成功的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总结失败的项目管理的通病, 建成一个强大的、全面而务实的项目管理框架, 有超过150家公共和私人组织参加评审委员会为开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输入和反馈意见。1996年3月开发工作正式结束, 随后, PRINCE2作为一种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由OGC正式出版, 并逐渐成为英国项目管理的标准。

3.2.3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成果

PRINCE2为项目管理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 这种方法为管理项目提供清晰界定工作框架。PRINCE2介绍了如何协调项目中的人和活动、如何设计和监督项目以及在项目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的流程, 每一个流程都详细分解成要执行的活动序列, 每一个活动都标出关键的输入、输出和具体目标, 这为计划偏差提供了自发的控制 (如图4) 。这种方法把项目划分为多个管理阶段, 保证让所有资源得到有效的控制。依靠严格的监控, 项目在控制和组织的方式下得到执行 (如图5) 。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和理解的结构化方法, PRINCE2为项目中所有参与方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 它完整地阐述了参与项目的各种管理岗位和职责, 并可以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和组织能力来适当调整。

3.2.4 共性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

PRINCE2@的版权属于英国政府, 其名称受到正式许可的商标控制, 但PRINCE2@方法本身属于公共范畴,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后, 应用到不同规模、类型、组织、地理区域或文化环境的任何一个项目中去。

目前, PRINCE2已经在欧洲、北美、亚洲、中东的150多个国家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全球有20000家组织在应用这一方法并从中受益。在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 PRINCE2是强制推行的国家标准, 所有政府项目和大型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和承包方都必须按照PRINCE2的流程对项目进行管控。

除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外, 很多行业的组织应用PRINCE2搭建自己的管理体系, 其中包括一些中央政府、慈善机构、金融机构、医疗保健、制造业、制药、电信业、信息技术、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 (如航空, 公路, 铁路) 、公用事业、紧急服务 (警察, 消防, 救护, 海岸警卫队) 、大学、媒体等。

3.3 美英两国研发共性管理技术服务创新管理的案例比较

尽管美英两国在政府管理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上有很大差别, 但对项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再一次证明共性管理技术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和不同组织广泛的支持性。除研发成果外, 两国在研发过程与供给过程等方面的对比如表1所示。

4 我国政府支持共性管理技术研发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美英两国在共性技术研发内容、组织和推广等方面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上共性管理技术在组织管理和组织其他领域的工作中逐渐发挥了显著的支持性功能。作为研发初始投入大、行业领域适用面广、没有明显组织边界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原则, 共性管理技术研发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关的借鉴与启示如下。

4.1 管理也是一种共性技术, 应被赋予新的定位和功能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使企业目标和政府目标产生差异,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持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实现个体组织收益最大化, 管理和管理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与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研究注重“一般、抽象和整体”不同的是, 管理实践和管理学研究更注重“特殊、具体和个案”, 因此很难发现和掌握与“经济规律”并重的“管理规律”, 造成政府对管理的支持和投入很难找到切入点。

共性管理技术具备稳定的管理框架、灵活的管理构件, 易拼接组合、易剪裁配置,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般、抽象和整体”和“特殊、具体和个案”之间的结构性缺失, 使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对作为公共产品的共性技术进行有效供给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共性管理技术作为其中基础性更强、支持性显著的特殊成分也应被赋予新的定位和功能。

4.2 共性管理技术是准公共产品, 政府的主导和深度参与是关键

准公共产品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在其产品提供过程中具有外部性, 会出现“搭便车”, 致使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 但准公共产品还存在一定的私人盈利空间, 因此, 政府有必要主导并深度扶持准公共产品研发活动, 同时引入产学研多种主体共同参与。

共性管理技术属于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 是指由于该类技术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必将被普遍应用, 为其它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明显。共性管理技术的供给同样存在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 前者是指共性管理技术的外部性导致纯市场机制的供给不足;后者是指单个个体组织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共性管理技术研发的要求, 需要多个组织的合作。以上双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在共性管理技术供给与扩散中必须承担主导和深度扶持的角色。其中, 深度扶持不是全部扶持, 而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使用[12], 有经验的管理实践人员、管理学研究者、商业化运作方都应在其中发挥优势。

4.3 建立二级协同机制, 为共性技术研发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转变原有的分块式管理体制, 加强统筹协调,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才能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然而, 受长期以来组织职能管理运行的局限, 跨组织在进行合作时受政策、市场、观念、组织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简单做加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政府部门之间、产业之间、组织之间, 乃至整个社会之间的协同创新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

共性管理技术对不同职能领域、不同类型组织具有广泛适用性, 因此也需要有效整合这些职能领域和组织的资源进行协同研发, 进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无形资产。要实现以上过程, 需要建立二级协同机制。一方面进行官产学研用的有效组织, 另一方面进行不同职能领域的有效组织, 尤其是在政府职能管理层面可以效仿有关成熟做法, 建立由国防、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医学科技、文化科技等多个主管部门成立部际联席协商会议组织或常设机构, 统筹共性管理技术研发。

4.4 确定平稳过渡的推广使用方式, 服务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

受创新体制的影响, 技术主导管理的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技术权威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及重大项目负责人也被同时赋予了资金、人员、风险、绩效等方面的管理责任, 这一方面占用了技术专家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技术研发, 另一方面也因缺乏必要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而影响了技术研发的效率和可靠性。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武器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项目尝试实行“技术总师+管理总师”的双总师模式, 信息技术领域也有一大批技术专家由于突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而逐渐转型称为职业项目经理人, 但技术影响管理或管理被动服务于技术研发的局面没有得到显著转变, 管理的能动性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共性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一方面为技术专家从事组织与协调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另一方面, 这种稳定的管理框架和灵活的管理构件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管理活动, 减少了对个体人的过度依赖, 将朴素的经验管理转变成成熟可靠的原则管理。然而, 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 推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需要充分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环境, 国内很多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给出了正反两面的借鉴与启示。共性管理技术的推广使用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框架后细节的原则, 确保推广过程的可靠性, 减少风险;二是成熟领域的示范性原则, 即在某些管理规范的组织中优先推广, 形成标杆和可资复制的推广过程。

5 结论与展望

“管理作为一项技术而存在”这一思想和现实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了丰富完善。由于管理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事业组织的普遍支持性, 使管理技术成为一种共性技术, 并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特征。相对于一般的产业共性技术, 共性管理技术研发与供给中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更为突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早、管理成熟, 通过对其共性管理技术研发的背景、组织、成果和推广进行国际比较, 可以得出对我国政府支持共性管理技术研发的借鉴与启示, 主要包括对管理功能的创新界定、共性管理技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研发组织与供给方式、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二级协同创新模式、共性管理技术的推广与自循环发展路径等。共性管理技术在共性技术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共性管理技术的内涵与实现路径等内容都是后续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吴贵生,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3 (4) :379-380

[2]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5 (7) :14-16

[4]丁荣贵, 张体勤, 徐向艺.管理的技术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1) :59-63

[5]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6]何卫平, 马亮, 龙昀光.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09 (1) :88-89

[7]张治栋, 张淑欣.产业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3 (3) :92-96

[8]陈其林, 韩晓婷.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定义、分类依据及其类别[J].经济学家, 2010 (7) :13-21

[9]曾婧婧, 钟书华.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科技合作40年[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2) :153-160

[10]THE NEW YORK STATE OFFICE FOR TECHNOLOGY.The New York State project management guidebook (Release 2) [S].New York:The New York State Office for Technology, 2003

[11]OGC.PRINCE2——成功的项目管理[M].3版.薛岩, 欧立雄,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技术研发部管理制度 篇5

一.组织架构

1.研发组长:司国利;

2.副组长:吕全斌、张兴达

3.组员:

(1)技术员:1名

(2)试验员:1-5名

二.岗位职责

(一)研发组长

1.组织开发新原料;

2.组织开发新产品;

3.编写试验方案;

4.整理统计试验数据;

(二)吕全斌

1.组织协调原料到位;

2.组织人员进行生产;

3.对试验料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

(三)张兴达

1.负责落实试验猪场(和销管及业务员沟通);

2.负责落实试验饲料;

3.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试验;

4.负责试验监督;

5.负责

(四)技术员

1.负责整理试验数据

(五)试验员

1.负责饲料准备;

2.试验动物准备;

3.猪的饲养管理;

防风种植管理技术 篇6

【关键词】防风;种植管理

防风,又名关防风、东防风、旁风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味辛、甘、性温,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作用,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无汗关节痛、四肢拘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症。野生于山坡、林边、草原、砂质土壤和多石砾的向阳山坡。耐寒、耐干旱,喜阳光充足、凉爽的气候条件,忌过湿和雨涝,适宜在排水良好疏松干燥的砂壤土中生長。

1 形态特征

防风株高一般30~80cm,主根粗长,有香气,根茎处密生褐色纤维状叶残基。茎单生,两歧分枝,有细棱。基生叶有长柄,基部鞘状,叶片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2~3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白色。果实为黄绿色或深黄色,双悬果椭圆形,背部稍扁,成熟后裂开成二分果。花期7~8月份,果期8~9月。防风是深根植物,根具有萌生新芽,产生不定根,以繁殖新个体的能力。

2 栽培要点

2.1 选地、整地、施肥

选择疏松砂质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保水肥能力强,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3月上旬,为了满足防风对养分的需要,必须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还应磷、钾肥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入过磷酸钙20~30kg或磷酸二铵8~10kg。由于防风是深根植物,因此要求对土地进行深翻达40cm以上,深翻后应根据地势和气候条件做畦,地势平坦的可以做长畦,一般畦宽250~280cm为宜。播种前首先要对土地进行灌溉,待土壤稍干后进行翻地,翻地不宜过深,一般5~6cm就行了。浅翻对土壤能起到保墒作用,有利于种子发芽有充足的水分。

2.2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种子繁殖法;二是根插繁殖法。选种原则:一是选用优良特征特性的种子种植;二是选用种子成熟度高、籽实饱满、发芽能力强的种子下种。

2.2.1 种子繁殖

将选好的种子在播种前3~5d进行温水浸泡处理,用35℃的温水需要浸泡24h,如果用40~50℃的温水需要浸泡8~12h,捞出浮在水面上的瘪子和杂质,将沉底的饱满种子泡好后取出,盖上湿纱布进行催芽,稍凉以后进行播种。防风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15~20cm,深2~3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撒播在沟内,然后盖土压实耙平,每亩用种量为2~2.5kg,一般土壤不太旱,不用浇水。

2.2.2 根插繁殖

将头年采收的种根贮藏于地下,3月下旬,将防风种根从土里刨出。种根质量的优劣,对防风出苗有较大的影响,应选择新鲜无病、大拇指粗的根茎,将防风根段截成3~5cm的小段,注意细小的种根不能用,以免影响出苗率。用镬子开沟,开沟的深度为6cm左右,行距20cm左右,每隔5~10cm放种栽一段,然后盖土,压实耙平。如果土壤干旱,可浇水一次,保证种根有充足的水分。用种子繁殖的防风,一般播种20d左右就可出苗,用种根繁殖的防风,一般播种13~16天就可以出苗。

2.3 田间管理。

2.3.1 幼苗期管理

①除草松土。出苗后要进行松土,松土可以使畦土疏松,增强透气性,提高土温,调节水分,消灭杂草,为防风发育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②疏苗定苗。出苗后15~20d,苗高达到3~5cm的时候,要进行疏苗,防止小苗过度拥挤,影响幼苗质量。幼苗生长到一个月左右的时候,苗高达到10cm以上时,按株距15cm左右定苗。

2.3.2 生长期管理

①除草松土。6月中旬,防风进入生长期,应抓紧中耕除草,一般应中耕松土2~3次,每15d左右一次,保持田间清洁。②追肥浇水。每亩追施施磷酸二铵30kg,开沟施入行间,追肥后及时灌水,灌水或雨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2.3.3 旺盛期管理

生长旺盛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下旬,这时正逢雨季,田间遇涝或积水时要及时排除,以免影响植株生长。①除草。生产田以提高根系产量为目的,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满足防风旺盛生长期对生长条件的需要。防风旺盛生长期持续时间多达两个多月,这一时期仍以促根生长发育为主,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防止草荒。②施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可进行根外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8~10kg,硫酸钾3~5kg,施于行间。③摘蕾。防风有很多植株在这一时期抽薹开花结实,地上植株开花以后,地下根开始木质化,严重影响药用根质量或者失去药用价值,这时必须要将花薹及早摘除,一般需摘除2~3次,见薹就打掉,避免开花消耗养分影响根的发育。

2.3.4 留种前管理

主要介绍防风是怎样留种的,10月上旬,防风就进入了生长后期,这一时期,防风一般不再进行田间作业管理了,使其成半野生状态。选留植株生长整齐一致、健壮的田块作为留种田,不进行打薹,可放养蜜蜂辅助授粉。到10月份左右防风种子由绿色变成黄褐色,轻碰即成为两半的时候采收,不能过早采收没有成熟的种子,也可割回种株后放置阴凉处后熟一周左右再进行脱粒。

2.4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2.4.1 白粉病

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生物防治,用2%农抗120水剂或1%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喷雾,7~10d喷1次,连喷2~3次。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戊唑醇(25%金海可湿性粉剂)或三唑醇(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d喷1次,喷2~3次。

2.4.2 黄凤蝶

农业防治,幼虫发生初期和3龄期以前,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捕杀幼虫。药剂防治,幼龄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每周喷1次,连喷3~4次。

2.4.3 小地老虎

物理防治,成虫产卵以前利用黑灯光诱杀。药剂防治,以下三种防治方法任选其一:①每亩用90%敌百虫晶体0.5kg加水8~10kg喷到吵过的40kg棉仁饼或麦麸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秧苗周围,诱杀幼虫。②每亩用90%敌百虫粉剂1.5~2kg,加细土20kg配制成毒土,顺垄撒在幼苗根际附近。或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适量水喷拌细土50kg,在翻耕地时撒施。③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灌防治幼虫。

2.4.4 根腐病

农业防治,与禾本科植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发现病株及时剔除,并携出田外处理。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350倍液灌根,或用12.5%敌萎灵800倍液,或3%广枯灵(恶霉灵+甲霜灵)600~800倍液喷灌。一般7天喷灌1次,连喷灌3次以上。

2.4.5 斑枯病

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组织,并将其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1~2次,或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甲基硫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 采收

安全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篇7

1.1 概述

在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中, 安全信息管理技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措施,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实质上讲, 安全信息管理就是把现代系统科学融入安全工作领域中, 结合现代管理理念, 通过电子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关管理人员, 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信息进行处理, 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生产环节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通过系统的安全分析与评价, 对可能存在的隐患或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 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辅助和信息支持。

1.2 现代安全信息管理技术的作用和特点

安全信息管理的作用及特点主要是通过处理数据信息,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运用, 从而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数据处理通常包括字符、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有的信息代表事件;有的代表人或物体;有的代表条件和状态;有的则表示各种管理信息和相关法规等。通过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 能够将繁琐复杂的数据转变为直接利用的安全信息, 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系统安全状况。采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充分发挥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精度高以及智能的特点, 使信息处理工作更加系统、完整、准确和及时, 确保社会生产的有序、安全进行。

1.3 安全信息管理范围

从内容方面来看, 安全信息管理的范围包括生产安全信息和非生产安全信息, 一般多为生产安全信息, 包括生产过程信息、设备运行信息、日常生产管理信息等;从信息的来源方面看, 主要分为一次和二次信息。一次信息就是直接来自生产现场的信息, 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二次信息就是经过处理和综合的信息;从类别方面看, 安全管理信息分为事故信息、隐患信息、安全管理动态信息等;从管理要素方面看, 主要包括人员信息、设备信息、环境信息和管理信息;从信息的表达形态来看, 包括图、文、声、像等信息。在生产过程中, 应该将各类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评价, 以充分期限出安全管理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特性。

2 计算机安全信息系统研发

安全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同, 都需要经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模型建立、系统设计和程序实现等环节。其中系统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安全信息系统的结构, 提出各阶段的程序及处理方案。具体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 总体设计

安全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应该结合系统安全目标、任务和相关模型, 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对象进行系统结构的划分, 设置多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

2.2 详细设计

(1) 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的确定应该首先遵循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并结合安全信息管理需求及生产状况, 并努力保证数据名称的类型、字段和长度与系统的设定及相关规范相符, 便于系统地进行信息处理。比如说:安全事故类型及原因、安全隐患类型、安全属于和量纲等数据字段的设定应该与国家的相关规定与行业规范相符。除此之外, 还应该对数据结构的字段含义进行简单的描述。

(2) 代码设计。在设计前, 首先要确定编码方式与代码对象。如果数据元素存在通用代码, 尽量采用通用代码, 如果没有通用代码应该遵循便于使用、符合规范的原则进行编写。

(3) 输入输出设计。应该结合安全信息的处理需求和业务部门的格式与工作规范进行数据输入输出方式和格式的设计。

(4) 数据存储设计。首先要确定数据存储的容量和内容, 并结合相关要求设计合理的结构和数据库, 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应该充分结合系统功能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 设计多个子系统, 并使各个模块间具备独立的功能和关联, 便于系统调试、功能实现和维护, 增强系统的整体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这样才能使系统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3 安全信息系统的基本配置

(1) 系统软件平台。根据安全信息管理的实际需求和现阶段软件技术的发展状况, 选择易于开发、维护和使用的软件, 并要具备多媒体处理功能, 以充分适应各种应用需求。通常情况下, 可以选择以下几类: (1) 选择新一代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平台作为数据库系统; (2) 选择具备良好人机界面的中文操作系统作为安全信息系统的操作系统; (3) 选择功能较为健全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相关软件作为系统编程语言; (4) 工具软件有关的应用程序开发软件平台。

(2) 系统硬件配置。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 应该首先综合考虑系统的功能、安全性、成本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配置方案。常见的有单机、网络和终端等配置方案。就目前来看, 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单机方案, 只需要一台主机和打印输出设备就能够使用, 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摘要:在现代社会生产中, 安全信息管理技术就是综合运用各类生产信息资源, 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辅助, 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从而起到消除隐患、推动生产、提高效益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 现代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仍缺乏规范的模式。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安全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及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研发设计

参考文献

[1]官巍, 胡若.关于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3)

鸡舍管理技术 篇8

1 九查看

1.1 查有害气体

对鸡危害最大的气体是氨气和硫化氢。由于氨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 当嗅到氨的气味时, 说明鸡舍内氨气早已超标 (鸡舍内氨的最高限量为20 mg/kg) 。硫化氢比重大, 愈接近地面的浓度愈高[1]。如果在鸡舍的稍高处嗅到硫化氢气味, 则表明鸡舍内的硫化氢已经严重超标。当鸡舍中出现以下情况时可判定空气中确有过量的硫化氢存在: (1) 铜质器具表面生成硫酸铜而变黑。 (2) 镀锌的铁器表面有白色沉淀物。 (3) 黑色美术颜料褪色。另外, 用煤炉保温的鸡舍应注意人员和鸡的一氧化碳中毒。当以上3种有害气体超量时,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例如适当加大通风量, 更换垫料等, 以减轻有害气体对鸡的危害。

1.2 查温度

对养鸡来说, 温度是至关重要的。要查验温度计上的温度和实际要求的温度是否吻合, 如温度相差很大要立即采取升温或降温措施, 并要求管理人员把温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特别要注意育雏期的温度控制。这是因为温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雏鸡的活动、饮水、采食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2]。若温度偏低, 则雏鸡怕冷, 密集成堆, 互相挤压致死, 受凉后会引起肠炎或肺炎;如温度过高, 则会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 食欲减退, 体质软弱, 生长缓慢, 也易发呼吸道疾病, 甚至引起啄癖。受到过冷过热影响的鸡, 羽毛无光泽, 精神萎靡, 很难养好。育雏期温度以雏龄而异, 并根据气候、鸡舍、鸡种和鸡群的健康状况加以调整。不同周龄雏鸡的适宜温度见表1。

(℃)

1.3 查通风

检查通风是否良好, 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的情况下, 人们往往只注意保暖而忽视正常的通风。通风良好时, 鸡只活泼好动, 舍内无异味, 特别是温度和通风都达标时, 空气舒爽, 适宜鸡群生长。如果发现鸡无病打蔫、呼吸微喘、空气异味很浓、灰尘弥漫, 说明鸡舍内通风极度不良, 应立即加强通风。

1.4 查粪便

查看粪便的颜色和是否有血便。一般来讲, 产蛋鸡的粪便稀软, 肉仔鸡的粪便呈条状。有些疾病可使鸡产生下痢, 如鸡甘保罗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与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的粪便呈黄白色;鸡患新城疫时, 排绿色、黄白色水样粪便;舍内有血便, 鸡多数感染球虫。当发现以上异常粪便时, 应找到排粪的鸡, 必要时进行剖检。

1.5 查湿度

湿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须同时考虑。温度低、湿度大, 易增加鸡体热散发;温度高、湿度大, 鸡散热受阻, 感觉过热, 即夏季越湿越热, 冬季越湿越冷[3]。但室内空气过分干燥, 也会导致鸡体内大量水分经呼吸道蒸发, 妨碍雏鸡卵黄吸收和羽毛生长, 或引起鸡饮水过多, 容易下痢, 影响健康;干燥使得室内尘埃、羽屑飞扬, 易使鸡患呼吸道疾病。同时湿度高微生物易存活, 如果伴有温度低则更加重低温的危害。尤其是雏鸡, 长时间干燥的环境可使雏鸡脱水、衰弱。因此, 要重视对鸡舍湿度的调整。

1.6 查死鸡数量

无论是雏鸡、育成鸡或产蛋鸡, 每天都可能有极少数量的弱鸡由于各种原因而死亡, 这是正常现象。正常情况下, 雏鸡死亡率应不超过0.05%, 育成鸡不超过0.01%, 产蛋鸡不超过0.03%。若发现死亡数量过大, 则应引起注意, 立即剖检死鸡并送检, 以找出死亡原因。

1.7 查光照

产蛋鸡需要补充光照。应严格执行补充光照的制度, 需要技术人员监督执行;大多数肉仔鸡场在夜间执行间歇式光照方案, 以促进肉仔鸡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 这也需要兽医技术人员检查执行。此外, 还要注意光照的强弱。保持灯泡干净, 保证光照合理。

1.8 查鸡发出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 鸡不会发出异常声音, 但在发生有些疾病, 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及鸡新城疫时, 病鸡会发出咳嗽、喷嚏和“呼噜”声, 尤其在夜间声音更为清晰。发现这些异常声音即预示鸡群已有传染病发生, 必须尽快确诊。

1.9 查鸡饮水与吃料

蛋鸡耗料比较稳定, 如出现耗料下降, 或仅饮水不吃料, 可能预示鸡已感染某些疾病, 要尽早查明原因, 及早治疗。

2 四注意

2.1 注意鸡群密度

目前, 大部分养鸡场雏鸡育雏和肉鸡饲养均采用网上或者地面平养, 育雏伞供热, 往往只注意温度, 不注意密度。密度过大, 鸡群拥挤, 采食不均, 强者多食, 弱者少食, 结果造成前者超重, 后者体轻而弱, 使整个雏群发育不齐, 易感疾病和啄解, 死亡率增高[4]。密度小虽有利于成活和雏鸡发育, 但不利于保温, 且不经济。一般地面平养要求雏鸡50~80只/m2, 3~4周龄的肉用仔鸡18~25只/m2, 5周龄到出栏9~12只/m2为宜。

2.2 注意饮水器是否正常

对于笼养鸡舍要经常观察自动饮水器是否正常出水, 或者滴水、漏水, 有破损及时检修, 防止因供水障碍导致鸡只缺水或者供水不足而影响生产。

2.3 注意免疫后的反应

预防免疫后, 兽医技术人员要随时观察鸡群免疫后的反应。如鸡新城疫疫苗免疫后仍不断出现新城疫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后呼吸道症状反而加重, 这些都说明免疫失败, 应尽快从多方面查找原因, 采取补救措施。

2.4 注意空鸡舍的管理

鸡群转出或淘汰后, 鸡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需要加强空舍期间管理, 以减少、杀灭舍内潜在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隔断上下批次间病原微生物传播, 为转入鸡群及周边鸡群提供安全的环境, 在空舍时间 (最少要达2周以上) 保证的基础上, 重点要做好鸡舍清理、冲洗、消毒等关键环节管理。

2.4.1 鸡舍清理管理。

鸡舍清理的时间宜早, 一般在上批鸡转出或淘汰后1~2 d内开始。 (1) 将料塔、饲料储存间及料槽清理干净以避免饲料浪费; (2) 将鸡舍内的鸡粪清出舍外, 保证冲洗效果; (3) 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对屋顶、坨架、房梁、墙壁、风机、进风口、排风口等处的尘土、蜘蛛网进行清扫; (4) 对饮水系统 (如饮水管、减压阀) 、供电系统 (配电箱、开关、电线) 、笼具等设备设施进行清扫; (5) 对舍内的风机、电器设备控制开关、闸盒等进行包裹或其他保护。

鸡舍整理时尽量不要将设施和物品移出舍外, 要在舍内进行统一整理、冲洗和消毒。如设施或物品必须移出, 则在移出前应进行严格的清扫和消毒, 以防止细菌或病毒污染其他区域。

2.4.2 鸡舍冲洗管理。

鸡舍整理完毕后2~3 d可对鸡舍进行冲洗。冲洗时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原则, 保证冲洗效果和工作效率, 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冲洗的顺序为:顶棚、笼架、料槽、粪板、进风口、墙壁、地面、储料间、休息室、操作间、粪沟。防止已经冲洗好的区域被再度污染, 墙角、粪沟等角落是冲洗的重点, 避免形成“死角”;冲洗的废水通过鸡舍后部排出舍外, 并及时清理或发酵处理, 防止其对场区和鸡舍环境造成污染。对饮水管与笼具接触处、线槽、料槽、电机、风机等冲洗不到或不易冲洗的部位进行擦洗。进入鸡舍的人员必须穿干净工作服、工作鞋;擦洗时使用清洁水源和干净抹布;及时对抹布进行清洗;洗抹布的污水不能在鸡舍内排放或泼洒, 要集中到鸡舍外排放。

冲洗整理完毕后, 对储料间、鸡笼、粪板、粪沟、设备的控制开关、闸盒、排风口等部位进行检查 (每个部位至少取5个点以上) , 保证无残留饲料、鸡粪及鸡毛等污物。对于冲洗不合格的, 应立即组织重新冲洗并再次进行检查, 直到符合要求。

2.4.3 鸡舍消毒管理。

(1) 在鸡舍冲洗完毕当天对饮水器械 (管) 、食槽用0.04%安福消毒液浸泡至少30 min消毒, 最好待鸡舍熏蒸完毕开封后, 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 鸡舍冲洗干燥后进行, 主要对笼具、地面等耐高温部位采用火焰消毒, 杀灭各种微生物及虫卵。 (3) 在火焰消毒的当天或第2天, 舍外墙壁用白灰喷撒消毒, 舍内屋顶、地面、笼具及设备用季铵盐类、络合醛类等消毒液全面喷洒消毒。特殊情况下, 可用驱虫药物喷洒, 消灭舍内残留的寄生虫和虫卵。 (4) 在喷洒消毒结束当天将所需物及工具移入, 将鸡舍的进、出风口, 门窗, 风机等封严, 用21 g/m3高锰酸钾和42 m L/m3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 保证熏蒸时间在24 h以上, 进鸡前1~3 d可进行通风换气并对熏蒸的残留药品清理和冲洗。

摘要:总结了鸡舍管理技术, 即“九查看、四注意”, 其中“九查看”指查有害气体、温度、通风、粪便、湿度、死鸡数量、光照、鸡发出的声音、鸡饮水和吃料;“四注意”指注意鸡群密度、饮水器、免疫后反应、空鸡舍管理, 以为鸡舍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舍,管理技术,九查看,四注意

参考文献

[1]王洪芬.鸡舍带鸡消毒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332.

[2]赵艳, 张广庆, 薛其岩, 等.鸡舍内有害气体的控制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2) :57-58.

[3]薛其荣.夏季养鸡搞好“三个三”[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5) :89-90.

技术研发忌浮躁 篇9

2011年的确不算是大丰收的年份,但如果从发展的时机来看,2011年放缓的市场却为企业提供了喘息的时间,促使企业能够暂时抛开市场攻坚战,静下心来深耕技术研发。从这一利好消息讲,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应该已经向练内功、铸内涵的战略目标靠拢,发展路径也应该进一步完善,本土品牌的春天就要到来了吗?其实不然,在肯定技术研发趋势的基础上,笔者透过技术数据,感受到的并不尽是技术突破的喜悦,还潜存着脱离实际的虚无,深挖激进的技术战略,看到的也并不全是勤恳的奋进,亦有渐起的形象攀比之象。

在现今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超轻、超重、超高以至超大型,凡沾一个“超”字就可以让企业甚至行业近乎疯狂。仅从2011年的产品研发趋势就可看出,起重机、泵车等领域均有在重量、高度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产品下线,而凭借着技术数据的快速刷新,企业也确实扩大了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彰显着自身雄厚的综合实力。不可否认,本土品牌在产品领域的逐步突破是整个行业的骄傲,但笔者要说的是,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中能否减少一些大跃进的味道,而更多的思虑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的实际操作。技术研发是扩大市场的根本,而市场需求则是技术研发的前提,所有产品的推陈出新最终都应回归到实际应用中来。在2011年各类“超”字产品中,都有特性突出而实用不足的诟病,企业是不是应该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否顺应市场,且是否标志着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笔者也不禁要问,如果未曾符合市场,那这些产品又如何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这种考验包括了稳定性、实用性、方便性以及受众愈加关注的安全性。

玉米苗期管理技术 篇10

缺苗时尽量不丌丌丌丌要用种子补种, 否则补种苗的生长发育一直赶不上大苗。若有缺苗现象, 可在幼苗3叶期进行移栽, 移栽苗周围应压实。

2. 及时间苗、定苗。

间苗一般在3片可见叶时进行, 定苗应在5片可见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时, 应去掉弱苗、病苗和自交苗, 留下大小、高矮、叶片数一致的健壮苗, 做到苗不齐定齐、种不纯定纯。

3. 及时中耕、除草。

苗期一般中耕除草2次。中耕时要做到苗旁浅些, 行中深些。由于夏玉米苗期一般雨水较多, 深中耕遇雨后易蓄水过多, 造成“芽涝”, 因此在定苗前后中耕宜浅, 一般中耕深度为5厘米左右。拔节期前后可深中耕, 行间深度可达10厘米左右。在苗期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时, 必须按耕地面积准确计算用量, 不要随意加大药量。喷药时行走速度要均匀, 不要漏喷、重喷。

4. 及时追肥、浇水。

玉米苗期追肥一般采用沟施法或穴施法, 即在距玉米植株10~15厘米左右的位置开沟或挖穴施肥, 然后覆土盖严, 施肥深度应大于5厘米。玉米苗期耐旱能力较强, 若幼苗叶片在晴天中午卷缩, 到下午能展开, 第二天早晨叶尖能吐出露水, 就不要急于浇水;如果幼苗叶片在晴天中午卷缩, 到下午不能恢复平展, 就应及时浇水。但苗期浇水时要控制水量, 切勿大水漫灌。如果苗期降雨较多, 田间出现积水, 则应及时挖沟排水。

5. 及时防治病虫害。

草坪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草坪 管理

中图分类号:S6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68-02

草坪要能长期保持高质量,必须作好养护和管理工作。草坪的主要养护管理技术包括:灌水、施肥、修剪、除杂草、松土和病虫害防治等。

一、灌溉

要使草坪在生长季内保持稳定的生长,草坪必须定期得到水分供应。

(一)灌溉方案的确定

1.确定草坪需要灌溉的时间

草坪的灌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检查土壤干湿度,如果10-15cm深处的土壤是干燥的,就应该浇水。

2.灌水量及灌水频率

草坪每次灌水的总量取决于每2次灌水期间草坪的耗水量。它受草种和品种、土壤类型、养护水平、降雨次数和降雨量,以及天气条件,如湿度和温度等多个因子的影响。

如果土壤表面经常潮湿,根系会靠近表土生长。灌溉次数太多,也会引起较大的病害和杂草问题。但某些高养护水平的草坪如高尔夫球场果岭需要每天灌溉。

(二)灌水时间

灌水时间一般应在早晨进行。在强烈的阳光下进行灌溉。在夏季高温季节白天最热的时候,地面高温容易烫伤草坪草的幼苗,为了适当地降低气温和地温,在最热的时候可以进行短暂的喷水,每次2-3分钟。

(三)草坪节水措施

为了节约水资源,在草坪管理中应采取各种节水措施。

1.提高草坪草的留茬高度,可将剪草机刀片升高1.3-2.5cm。

2.减少修剪次数。

3.在干旱时期应少施肥。

4. 芯土打孔器或薄铲给土壤通气。

5.少用除锈剂,适当施用湿润剂,以增加草坪土壤水的湿润度。

二、施肥

(一)施肥量的确定

确定草坪施肥用量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草种类型和所要求的质量水平;(2)气候状况(温度、降雨等);(3)生长季长短;(4)土壤特性(质地、结构、紧实度、PH值、有效养份等);(5)提供的灌溉量;(6)草屑是否移出;(7)草坪用途等。

给草坪施肥一般应采用含氮量高而且含有适量磷、钾的复合肥料,氮、磷、钾的比例一般应掌握在5:3:2,也可追施尿素或含氮50%的缓效化肥。还可向草坪施有机肥,草坪撒施腐熟堆肥或泥炭土等有机肥料,可以提高肥力,疏松土壤,有利于草坪根群的更新。

(二)施肥时间

冷季型草坪,每年应在早春、早秋施2次肥为宜。早春施肥,可加速反青。暖季型草坪的施肥时间,应在早春和仲夏进行。对于新建草坪,由于苗期喷水频繁,土壤表层养分易发生淋洗,导致表层土壤上部养成分缺乏,因此有必要苗期施肥。

(三)施肥方法

目前,草坪施肥方法主要有颗粒肥、叶面喷施和灌溉施肥3种。

1.颗粒施肥2.叶面施肥3 .灌溉施肥

三、修剪

(一)修剪高度和频率

一般遵循“1/3原则”,即每次修剪时,剪掉的部分不能超过草坪草茎叶自然高度的1/3。

修剪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草坪修剪的次数。而修剪膨期则是指连续两次修剪之间的间隔时间。

(二)草屑处理

一般剪草后留下的草屑都及时清除出草坪,可以作为堆肥的原料或作为饲料(需夫机油等污染)。

四、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一般原则

(一)杂草防除

1.清除杂草应遵循“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

2.当杂草危害较生时,化学防除是必要的。

3.生物除草

在建坪之前的土地上结合种植绿肥、先锋草种等,迅速形成地面覆盖层而抑制杂草生长。

4.对于一年生杂草,应抓住每年5-6月分,7-8月份2个杂草发育高峰期。

(二)病虫害防治的一般方法

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尽量为草坪创造适宜的栽培环境,促使草坪植物茂盛、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春季草坪防病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低修剪后。第二次是草坪新叶长至2-8cm?时。

常见的草坪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蝼蛄、蛴螬。小地老虎的防治措施是太阳落山后,用500-1000倍地乐灵喷施叶面。

五、辅助管理措施

中耕是指在草坪上进行有选择的耕作而不破坏草坪土壤,主要是为了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状况。中耕要在土壤水分适中、穿刺容易时进行,应避免在含水量高的土壤上进行中耕,防止造成土壤板结。

1.打孔

打孔是用打也机械在草坪上打上许多孔洞的一种中耕方式,最深可达8-11㎝。常用的打孔机械有垂直运动型和旋转型两种。

打孔比其他中耕措施深,而且除去了一部分土壤,极大地改变草坪土壤的容重和表面积,促进了气体交换,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吸水性和透水性。

打孔后要进行覆土或覆沙,一般草坪待打孔产生的芯土干燥后通过垂直修剪机或拖耙将芯土粉碎,使之重新回到孔中。

打孔要在草坪草生长旺盛、生长条件良好的时候进行,并辆以覆土、灌溉等措施。

2.条与穿刺

划条是一种深而垂直的切割作业,由安装在重型圆筒上的圆盘或V型刀片完成。深度可达7-10㎝,在潮湿的土壤上,划条的效果比打孔要好。穿刺是用刀片或实心锥对草坪表面进行的一种中耕。穿刺的深度可通过选择实心锥长度进行调节。一般浅穿刺深度小于10㎝,深穿刺最深可达25cm。

3.直修剪

垂直修剪是指用安装在横轴上的一系列纵向排列的刀片来切割或划破草坪。刀片可以调节,在垂直刈割机上的位置有上、中、下三种,以达到不同的深度。垂直修剪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枯草层。

(二)滚压

草坪草幼苗生长的初期,适度的滚压可以有效地促进派进分蘖和匍匐茎伸长,抑制垂直生长,使节间缩短,使草坪变得致密、平整。

(三)表施土壤

表施土壤是将事行准备好的碎土或少等一薄层施入草坪的过程。有利于草坪更新,还可使坪床平整。入冬前表施土壤还可以为草坪提供保护。通常暖季型草坪草在4-7月份,而冷季型草坪草在3-6月份和10-11月份。表施后常驻进行拖耜,将施入的土或沙耙入草坪中。

(四)拖耙

拖耙是用一种重型金属网或类似的装置拖过草坪表面的作业,在表层覆土后,常通过拖耙除去粘在叶子上的土壤,使土壤落入枝叶层下部,否则会影响修剪等管理措施和击球等运动功能。

此外,还有向草坪喷洒湿润剂,改善土壤的可湿性。利用草坪生长调节器节剂对草坪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对草坪进行化学修剪,从而控制菖平草生长,减少修剪费用。草坪切边等辅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白永莉著《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小麦冬季管理技术 篇12

一、查苗补种

一要搞好苗情调查, 掌握苗情动态, 特别是对整地质量差和播种基础不好的的麦田, 要及早开展查苗工作, 摸清出苗情况, 因苗进行管理。 二要抓好补种, 对于缺苗断垄15 厘米以上的垄段及时用同一品种进行补种。 三要对已经开始分蘖仍有缺苗的麦田, 就地进行疏苗移栽。凡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差、有疙瘩苗的麦田, 都要尽早疏苗移栽, 移栽时麦苗要带土并压实根部, 保证成活。

二、适时中耕

冬前应对麦田普遍进行一次中耕, 以破除板结, 增温保墒, 消灭田间杂草, 促进根、蘖发育。 特别是对浇蒙头水的麦田, 要及早进行划锄。 高产麦田在越冬前, 若亩茎数超过计划穗数的1.5 倍时, 要适时进行一次深中耕, 以防后期群体过大。

三、肥水管理

对没有施用底肥或底肥不足、群体小、麦苗生长瘦弱的麦田, 应在冬前分蘖盛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 施肥后浇水。 对旱地麦田, 要用秸秆或粪土覆盖, 以保墒增温。 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不需追肥。

四、进行冬灌

冬灌既可稳定地温, 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又可减少病菌虫卵。同时, 也可预防春季干旱, 为春季麦田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凡是土壤翘空不实、缺墒的麦田, 必须进行冬灌。

五、控旺促弱

受“温室效应”的持续影响, 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总体仍偏高, 但冬季部分地区将会发生较为频繁的强降温天气。 因此, 要控旺促弱防冻, 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一要促弱苗早生快发, 加快苗情升级转化, 多培育壮苗, 实现安全越冬。 二要及早控制麦苗旺长。 对播种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采取镇压、深中耕或化控等措施, 抑制麦苗生长, 控旺转壮。对播量大的假旺苗麦田要控制肥水, 剔除弱苗, 疏密留壮。三要在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 对麦田适当灌水防冻。 四要及早制定防止麦田冻害的预案, 做到心中有数, 科学应对。

六、防止牲畜啃青

上一篇:临界装置论文下一篇:气溶胶的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