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保护性耕作(精选12篇)
推广保护性耕作 篇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械作业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残茬粉碎均匀覆盖地表后, 直接实行免耕或少耕播种, 以达到改善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减少作业环节, 降低作业成本, 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农业机械化综合实用技术。近几年, 各级农机部门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面下大力气, 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宣传,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实验示范, 引导农民群众使用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但是, 我们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发现,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 机具数量, 发展面积等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
二十里铺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北部, 与兖州市、汶上县接壤, 105国道、日兰高速公路贯穿本街道, 全街道4.9万人口, 耕地面积6.9万亩, 有绿色认证蔬菜“孟营”牌西红柿和“千户”特菜, 主要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小麦为主。近年来, 围绕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从2006年起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全部完成。全街道大中型拖拉机265台, 玉米收获机、秸秆还田机215台, 深松机105台, 免耕播种机80台, 玉米播种机150台。这些机械对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制约因素
1.农民群众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他们对保护性耕作的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 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艰苦细致的工作。
2.保护性耕作机械成本高, 目前市场上一台普通的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的售价在2万元左右, 同时还得配9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0万元左右, 农民在享受30%的补贴外, 农机手投入成本过重。而小型小麦、玉米播种机在2千元左右, 配套动力12马力成本低, 由于目前农机经营投资的主要是农民, 农业机械投资大, 利用期短, 资金回收期长, 导致农机手在经营和投资机械资金短期难以收回, 大型拖拉机和免耕播种机不足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这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难推广的原因之一。
3.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秸秆还田之后, 还田的质量直接影响免耕播种, 同时免耕播种机无法起畦垄, 不适合小地块, 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比较突出。地块小, 一家一户分散种植, 种子化肥不统一, 一家一户来回换种子、化肥太浪费时间, 影响机械作业效率。免耕播种机仍存在播种后覆土不均匀造成深浅不一、行距偏大等问题, 部分小麦个体分蘖能力下降, 必须加大播种量来弥补, 种子成本增加。不同的地块土质, 对机械的要求不同, 土壤阻力大的, 有的免耕播种机材料强度不够, 设计不合理, 有的开沟器被拉弯变形,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要求农机手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墒情、不同的地质, 要求作业速度不同, 种子播种量不同。如果不按操作规程, 只讲速度不讲质量, 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速度相对太快化肥施播来不及回土种子接着播下去, 导致烧种子的严重后果。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农机手、合作社的认识程度。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 通过发放宣传单、电视讲座、科技下乡科普进村、举办培训班等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大力宣传, 努力营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良好氛围。
2.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 实行基地辐射, 每个村以农机手培养带头户, 带动辐射周边群众, 同时坚持农机农艺结合, 挖掘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潜力。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人的耕种习惯观念、作物种植制度规程、配套机具, 形成了农机、农学、植保、土壤环境资源等学科技术, 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机要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3.增加资金扶持补贴力度, 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增加作业补贴数额, 来调动农民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机部门应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向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 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
4.推行土地流转, 解决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 实行土地托管、流转的条件不断成熟, 鼓励支持土地流转, 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还有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保障措施, 推行农业保险, 为农业生产者解决后顾之忧,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他们即便于技术指导, 又有示范带头作用。
5.搞好技术培训,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 对保护性耕作机械跟踪服务。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 面对面的讲给农机手听, 手把手交给农机手做, 努力提高农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提高农机手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推广保护性耕作 篇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浅析
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于焕滨 作者单位:金州区农业机械化学校,辽宁,大连,116100刊 名:农业开发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QUIPMENTS年,卷(期):“”(10)分类号:S2关键词:
如何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篇3
【关键词】农业;农业工程;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0.概述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重点干旱区,地处内蒙古、吉林与黑龙江省三省交汇处,面积6175平方公里,人口60万,耕地520万亩,县辖14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农业户12.5万户。龙江县是玉米主产区,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9.16亿元,农村人均收入4125元,粮豆贡薯总产43.6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高产创造先进县。
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适宜龙江县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制度,寻求节本增效发展途径。2006年我们就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特别是在省、市正式确定为示范基地后,我们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现有雷沃1254拖拉机4台,配套深松机3台,小型免耕精量播种机7台,小型喷雾机200台,滴灌设备140套,有抗旱井4眼,玉米联合收获机3台。初步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逐步扩大、大型装备快速提升,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1利用多种媒体宣传
在龙江县电视台和今日龙江报上制作了专题讲座,主要生产环节还以新闻形式报道,大大地增加了这项新技术知明度。
1.2举办现场演示会和田间博览
向农民演示了技术操作过程,让各级干部和农民亲眼看到作物长势和秋后成果,增强感性认识。
1.3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农机推广人员带着保护性机械,深入县科技大集、农村集贸市场进行现场宣传,大量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在宣传内容上我们还做到了“四个讲清”,即:讲清农业生产现状;讲清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作用;讲清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带来的实惠;讲清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2.建立培训基地,搞好技术传授
为了更好地抓好这项工作,县推广中心建立了专家室和培训室,投资购置了照像机、录像机、投影仪、测量仪等相应设备,制做了标本展示柜;各办公室配齐了电脑设备,为指导好性耕作技术应用,我们首先组织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切实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同时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虚心学习外地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耕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请上来和走下去相结合,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民和基层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一是培训项目实施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讲解保护性耕作重大意义和技术原理,使之对该项工作更加认识、更加重视和支持。二是培训农民让他们充分了解保护性耕作基础知识,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起到更新理念,主动热心接受新技术目的。三是培训机手。多次带领驾驶员到企业、到示范现场进一步学习新机具使用维修与保养技术,熟练掌握实际生产技术操作标准,组织驾驶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参加现场演示会,同时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具体进行生产指导。四年来共举办各类专讲座和培训班50余次,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机手和农民共1800余人。通过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性,为做好保护性耕工作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科学选择示范点,关键环节重点突破
根据龙江县农业生产特点和种植习惯,我们把主栽作物玉米列为保护性耕作主要实施对象,开始选點时,选择农业机械化基础好、干部能力强、群众热情高、辐射能力强的乡镇村作为项目区;选择乐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作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带头人,以此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近几年我们先后在黑岗乡后兴山村、哈拉海乡红旗村两个不同的积温带、地形土质条件的地块共405亩进行了试验对比,实施了机械捞茬后免耕播种、滴灌施夜体化肥、化学除草、中耕深松,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利用原有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抓住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抢前抓早,不误农时,确保项目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同时派专人到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选择适合本地耕作模式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引进改制了免耕播种机,等离子处理机,仿型镇压器等先进农机具,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增加了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及时转化和应用。在总结前几年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2009年龙江县承担了国家保护性耕作项目,制定了《龙江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区建在龙江县山泉镇红卫村,把西部黑土层较厚的半山区又做为示范点进一步探索该项技术。红卫村与农户签定了保护性耕作协议,确定了播前垄沟深松、灭茬、精量播种、滴灌、夏秋深松、药剂灭草、机械收获秸秆残茬覆盖技术路线,2010年和2011年实施原垄免耕播种(部分实施垄沟播种)、药剂灭草、中耕深松和机械收获秸秆残茬覆盖技术。为确保推广效果,我们加强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了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作用,在选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水肥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严格按照农业技术指导规程操作。经过与专家教授联合指导,与农业推广中心共同协作,不断地改进机具,使该项技术示范逐步获得了成功,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适宜本地的保护性耕作经验和一系列的科学数据。
4.领导重视、政策扶持,确保示范项目扎实推进
领导重视是加快示范推广的关键,县政府将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为推动建设粮食大县的重要举措,纳入了全县重点工作推进内容,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农机、财政、农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农业、农机技术单位组成的技术小组。同时聘请省科研机构的有关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我们根据农业部的要求,编写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合同书》,项目建设乡、村都签订了责任目标及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职责。全县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实行了督导检查和定期汇报制度。
5.结束语
龙江县几年来经过对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其作用已日益显现,效果越来越明显。这项新技术解决了旱区农业生产上许多突出问题,切实感到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根据我县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我们初步制定五年期发展规划,今后重点在平原区、半山区、低洼区、水田区建立四种示范推广模式,坚持农机农艺技术相结合、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多元投资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构筑保护性耕作示范带、机具创新、综合服务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篇4
一、 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推广内容不能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 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但是玉米茬整地需求的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与机具和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及机具, 急需将秸秆打包出地的秸秆捡拾打捆机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农民还是面临种玉米容易, 整地难的难题, 制约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2.技术实施内容与当地自然环境不适应。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方, 地处寒温带, 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春初、秋末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 偏北风多, 降雨量少, 空气干燥, 气候寒冷。春末、夏季、秋初多受南来暖空气、蒙古低压影响, 多偏南风、气温高, 降水多而集中, 空气湿润。无霜期90~130天, 全年平均日照2624 h, 年降水量 500~700 mm。推广实施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由于初春温度低, 秸秆覆盖没有腐烂, 覆盖在垄上, 一是影响播种质量, 播种时如果种子播在未腐烂的玉米干叶上将影响种子出苗, 同时也影响播种机的通过性。二是玉米秸秆大量覆盖后, 阳光不能直射地面, 土壤升温慢, 可能会造成出苗晩, 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3.技术实施措施不当。
石泉、杨家等乡镇在保护性耕作表土处理技术实施中, 过分应用旋耕作业后造成土壤失墒较大, 易板结, 同时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 且极易杀伤土壤中的蚯蚓, 并且播种深度也不好掌握。还有些乡镇认为深松整地技术好, 在一块地上连年应用, 致使作业成本增高。
4.缺少检测设备, 影响技术实施。
由于缺乏推广经费和试验、示范及测产评估仪器和设备, 致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不到位, 缺乏准确的数据和材料来实施测产和评估。同时农艺与农机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采取有效的配合措施, 影响技术的实施。
二、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几点建议
1.根据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做好相关技术实施与培训。
一是做好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和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捡拾打捆技术的实施及相关技术的推广, 要在合作社组建及购机补贴发放时, 鼓励农民购买相关机械。二是农机技术培训部门要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大集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机具田间示范作业等直观教学手段,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深农民对技术的认识, 提高培训效果, 同时做好示范技术实施基地建设。
2.因地制宜, 做好相关技术实施。
根据北安市耕地状况及自然环境, 应重点做好:一是深松整地技术的实施, 如只为打破犁底层, 实行保护性耕种的第一年深松一次即可。不需要年年深松, 目前推广的是深松应每2~3年轮作一次, 作业时间应选择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二是少用或尽量不用表土处理中旋耕作业, 可使用耙地或浅松作业, 以减少地表秸秆量、平整地表、灭除杂草、增加地表温度和提高播种质量。三是秋整地作业时, 尽可能使用联合整地机械作业, 减少对土壤压实。四是在使用秸秆碎粉还田机作业时应保证作业质量, 保证秸秆粉碎长度在10 cm以下, 提高播种机通过性。
3.加强领导, 做好工作落实。
推广保护性耕作 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阐述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实施保护性耕作应注意的技术要领,近而论述实施保护性耕作应采取的措施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保护性 耕作 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的降低对土壤的耕作强度和次数,保证地表有不低于30%的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实行免耕播种,并利用化学除草与机械除草相结合的方法防止病虫草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和抑制农田表土扬尘、提高土壤肥力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土地板结和大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4项关键技术组成:即免耕播种技术;秸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加入WTO后我国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势必对广大农民产生极大冲击。纵观当前农产品过高的原因,除了我国使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的经营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低和产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外。传统耕作的工序繁复、用工量大、能源消耗高,也是使作业成本高居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免耕、少耕播种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作业成本。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不仅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而且还可节省燃油,化肥和灌溉用水,同时起到稳产、增产效果明显。另外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方促进农民增收。
2、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所采用的秸秆覆盖技术,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渗率,大幅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墒抗旱能力。另外秸杆分解后有利增加地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团粒结构。免耕技术还使土壤中蚯蚓等生物增加,大量蚯蚓活动留下的孔道和腐烂根系孔道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灌溉次数,有力的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频发,其强度、影响范围逐年加大,造成了环境恶化。研究表明沙尘天气70%的尘埃来自过度开垦土地和不合理耕翻的裸露农田。可保护性耕作采取的秸杆覆盖技术在土壤 表面形成一个防护层,它即能保证土壤必要的疏松,又不破坏土壤表层,从而使土壤流失相对减少。通过免耕或少耕利用根茬固土、秸杆挡土有效期的减少扬沙和土粒运移有效的仰制“沙尘暴”。同时秸杆直接粉碎还田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杆造成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1、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是指取消犁耕将作物播种在有秸杆覆盖的地表上,并且除播种之外不进行其他任何土壤作业。这就要求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除了要具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下种、施肥、覆土、镇压功能外,还必须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能力,以满足免耕覆盖对地表的特殊要求。目前,比较成熟的机型有河北农哈哈生产的免耕施肥播种机和陕西生产的旋耕施肥播种机等。
2、田间留根茬和秸杆覆盖技术:
保护性耕作在秸杆处理方面强调覆盖,而非“翻埋”的形式,可以将秸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覆盖度大于30%);也可留高茬(约25cm以上)或整秆覆盖,根茬强调 保留而非“清除”。这样以根茬固土、秸杆覆盖、有利于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减缓土壤水份有效蒸发和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下季作物种植时,利用免耕播种机实行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有覆盖物的农田,具有明显有蓄水保墒作用,秸杆腐烂后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起到培肥地力,活化土壤的作用。
3、杂草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秸杆和根茬覆盖地表,为一些害虫和杂草提供了繁衍的条件,因为不翻耕土地,依靠根茎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由于根部长年得不到破坏,其蔓延速度加快。同时蛴螬、金龟子等害虫的卵也可在土壤中安全越冬,从而加大了病虫草害的防控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尤为重要。为了发挥化学药品有效作用和减少其危害的产生,一般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和先进的可靠的施药机具,严格按照操作规格进行。化学除草剂一般在播种后和出苗前施用,最好是在播种时将除草剂喷施在留茬覆盖的地表。
4、深松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疏松土;但由于作时机具对地面的压实,定期(2-3年)对土壤进行深松是很有必要的。深松是在地表的秸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于传统耕作制度截然不同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各级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科学引导,促进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2、政策带动、资金支持,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推广。由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求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机械设备,为了提高农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农机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机补贴资金采取补贴机具,补助作业面积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保护性耕技术。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园区,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迅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民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各级政府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训、示范区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通过示范园区的技术带动,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所带来的丰厚效益,从而利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模范带动作用,促使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保护性耕作 篇6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农业耕作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2
1 取得成效
1.1 抗旱节水方面
今年7月,洮北区青山镇20多天无有效降雨,实行保护性耕作整秆覆盖5年的地块,只灌了1遍水,长势普遍比传统耕作地块好得多,而传统耕作地块灌了3~4遍水。据省农科院2013年土壤测定,青山镇保护性耕作地块土壤含水量为12.3%,传统耕作地块仅为8.82%,高出3.48个百分点。抗旱原因有四点:一是不整地、不翻地、不打垄、不铲趟等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土壤翻动次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散失;二是实行机械深松,深度达到35~40厘米,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减少地表径流60%,雨水入渗能力提高5~10倍,较大限度地蓄存了天然降水;三是大量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水分蒸发;四是变垄作为平作,蒸发面积减少了2/3左右。
1.2 节本增收方面
一是节约成本。同样种1公顷玉米,传统耕作需要拖茬子、搂茬子、起垄、镇压、播种、除草、套垄、追肥、封垄、收割等10道工序,需要消耗柴油280公斤,支出2240元左右。实行保护性耕作,仅需播种、除草、深松追肥、收割4道工序,需要消耗柴油95公斤,支出760元。仅柴油一项,就节约成本1480元。
二是增加产量。一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增产。2013年,省农科院在青山镇连续三年保护性耕作地块测定,有机质含量为1.987%,传统耕作地块为1.884%,增加0.103%;二是改变播种模式实现增产。白城主推的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模式,通风透光好,株数增加,一般可达到6~7万株,比传统种植株数增加10%左右;三是经过机械深松,作物根系发达,显著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也保证玉米获得高产稳产。秋收前,省农科院测产,保护性耕作12558.99公斤/公顷,传统耕作11732.93公斤/公顷,增产6.58%。
三是省工省时。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不割秸秆、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既减少了生产环节,又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春季免耕播种以后,除了喷施除草剂、灌水追肥和收获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农活。农民完全可以外出务工,或者拓展新的产业。若每年在外打工8个月,每月工资收入2000元,即为1.6万元。
1.3 生态保护方面
白城风多风大。据2009年调查,通榆县向海乡金星村实施四年的保护性耕作地块,由于秸秆根茬的覆盖固持作用,表土层比传统耕作地块高出2~3厘米。另外,每到春播前,秸秆焚烧,使得整个田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安全。白城市每公顷玉米产量和秸秆量的比为1∶1.5,也就是说,年产1万公斤的玉米地块,每年要烧掉1.5万多公斤秸秆。实行保护性耕作以来,由于以根茬和秸秆覆盖地表,使秸秆变成了优质肥料,改变了焚烧秸秆的陋习,从源头上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
1.4 劳动力解放方面
传统耕作一公顷玉米,一般用工48个左右,而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公顷玉米用工量仅为25个左右,节省了23个工,也就是说,节省了近一半的劳动力。节省的劳动力,既可外出务工,也可在本地多种经营,增加收入,为加快推进农村的城镇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 存在问题
白城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8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群众受传统耕作制度影响,认识较慢,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抵触情绪较大;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影响大型免耕播种机作业;三是免耕播种机价格较高,是传统播种机械的8~10倍,群众购买和更换机型负担较重;四是在病虫草害防治上,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3 几点建议
3.1强化宣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出台政策,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快速推广;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开展宣传和科普教育;三是对技术人员和机手进行培训。
3.2 政策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积极性
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膜下滴灌补贴”和“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特别要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膜下滴灌补贴”这一有利政策,实行资金集中投放,以此推动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3.3 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保护性耕作在秸秆全覆盖条件下,灌水存在秸秆拖堆堵水问题,若与滴灌技术配套使用,问题迎刃而解,既节约用水,又增产明显。可成立由农机、栽培、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保护性耕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指导小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创新研究。
3.4 科学合理布点,搞好示范基地建设
选择普通有积极性,农民认知程度较高,交通便利,玉米集中连片的村屯做为示范基地;精心组织实施,把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的样板田;根据不同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召开保护性耕作演示会、观摩会,领导宣传,示范群众,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3.5 扶持农机大户,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最贴进农民,是最好的新技术推广者。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熟练使用机具,从中受益,进而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要借鉴跨区作业的经验,将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组织起来,签订作业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效果分析 篇7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效果,分析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 它涉及到农业、农机、乡镇、农户、机具生产企业等各个方面, 涉及到免耕播种到田间管理, 它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较大损失, 所以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大力宣传、搞好培训, 争取各级政府领导支持和重视。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效果
1.1 保护性耕作试验对比效果
1.1.1 小麦试验对比情况
从2007年开始到目前, 我县在阳驿乡后陈村, 建立对比试验田10亩。按照小麦、玉米两茬轮作技术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试验对比, 以2010年为例: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 播期10月8日, 播量11kg/亩, 播深1~2cm, 施复合肥501kg/亩。
1) 小麦从种到收检测情况。两种模式的基本苗测定 (免耕、传统) 分别为20万、21万。冬前期分蘖分别为3.8个、3.6个。起身期分蘖分别为5.5个、5.2个。成熟亩穗数分别为40.10万个、38.96万个。亩产量测定分别为547.8kg、531.5kg。通过试验对比, 基本苗数在正常情况下, 能满足农艺要求。秸秆覆盖对出苗率影响不大, 有效分蘖比常规高0.2~0.3个, 亩穗数比常规高1.14万个, 亩产量比传统高16.3kg。
2) 土壤结构状况。a.有机质含量 (土层深度0~20cm) 。小麦播种前:免耕、常规两种模式均为12.5mg/kg;玉米播种前:两种模式分别为12.8mg/kg、12.7mg/kg;免耕比传统模式增长0.1mg/kg。b.土壤含水率 (土层深度0~20cm) 。小麦播种前:两种模式均为18.5%;玉米播种前:两种模式分别为15.6%、14.2%;免耕比传统高1.4%。
3) 小麦生产成本、产量情况。
a.小麦生产过程投入对比 (元/亩)
免耕模式:种子30元, 复合肥180元, 秸秆还田30元, 免耕播种35元, 农药10元, 灌溉30元, 机收或人工摘穗40元, 合计355元。传统模式:种子30元, 复合肥180元, 秸秆还田30元, 人工施肥工时费15元, 旋耕35元, 播种15元, 农药10元, 灌溉30元, 机收或人工摘穗40元, 合计385元。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少投资30元。
b.收入 (元/亩) 。
免耕模式:平均亩产量547.8kg, 按市场价2元/kg计算, 价值1095.60元, 扣除成本355元, 每亩收入740.60元。传统模式:平均亩产量为531.5kg, 按市场价1.9元/kg计算, 价值1009.85元, 扣除成本385元, 每亩收入624.85元。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每亩节本增收62.60元。
1.1.2 玉米试验对比情况
在阳驿乡后陈村, 采取免耕与传统两种模式对比试验。玉米品种为蠡玉35, 播种期6月17日, 播量3kg/亩, 施复合肥30kg/亩。
1) 基本苗测定:免耕播种和传统播种分别为3654棵、3572棵。
2) 亩产量测定分别为575kg、547.5kg。
3) 玉米生产成本、产量情况。
a.玉米生产过程投入 (元/亩) 。
免耕模式:种子20元, 复合肥 (两次) 120元, 农药10元, 除草剂10元, 灌溉30元, 免耕施肥播种10元, 人工施肥一次工时费20元, 合计220元。传统模式:种子20元, 复合肥 (两次) 120元, 农药10元, 除草剂10元, 灌溉30元, 人工施肥二次工时费40元, 人工点播15元, 合计245元。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每亩少投入25元。
b.收入 (元/亩) 。
免耕模式:平均亩产量587.9kg, 按市场价2元/kg计算, 价值1175.80元, 扣除成本220元, 每亩收入955.80元。传统模式:平均亩产量为570.5kg, 按市场价2元/kg计算, 价值1141元, 扣除成本245元, 每亩收入896元。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每亩节本增收59.80元。
1.1.3 2010年两种模式播种耗油检测对比情况
1)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一遍耗油1.32kg/亩, 使用动力机械东方红70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一次耗油0.725kg/亩, 使用动力机械东方红70拖拉机。
2) 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一遍耗油1.32kg/亩, 使用动力机械东方红70拖拉机;旋耕二遍耗油1.86kg/亩, 使用动力机械东方红70拖拉机;12型精少量播种机播种耗油0.35kg/亩, 使用山东泰安30拖拉机。
3) 两种模式施肥量、播种量相同。肥料:硫酸钾型俄罗斯复合肥40kg/亩;播量:豫麦18号15kg/亩。
1.2 推广应用效果
1) 通过对比试验检测, 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增0.1mg/kg, 土壤含水率免耕模式比传统模式高1.4%。
2) 小麦免耕播种模式比传统播种模式每亩少投入30元, 每亩增产16.3kg, 按市场价2元/kg计算, 每亩增收32.60元, 每亩小麦节本增收62.60元。
3) 玉米免耕播种模式比传统播种模式每亩少投入25元, 每亩增产17.4kg, 按市场价2元/kg计算, 每亩增收34.80元, 每亩玉米节本增收59.80元。我们和农业局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调查了解保护性耕作应用效果, 大部分农户对该技术的节本增效给予充分肯定, 保护性耕作能够保土、保肥、保护环境, 省工、省时, 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取得的经验
1) 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拿出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并把该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考核。2) 加强农机和农艺的相互融合, 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成立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方面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 负责机具选型、数据检测和预测以及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3) 提高乡、村组干部的组织化程度, 当好项目的宣传员、示范推广员和指挥员, 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4) 做好乡、村两级项目合同的签订, 确保足够的实施面积。5) 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指导和管理水平, 严格按照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进行。6) 加强对购机户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技能, 确保小麦免耕播种质量。7) 加强对实施农户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提高实施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 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工作。8) 科学选点, 搞好示范基地建设。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篇8
陕西省凤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上, 属半温润山地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境内高山川谷纵横分布, 地形多样, 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小气候差异大, 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11.3℃, 海拔在905~2 739 m, 相对高差400~700 m, 年日照时数1 840.5 h。受地形的影响, 海拔平均每升高100 m, 年平均气温下降0.3℃~0.8℃, 无霜期减少4.74d。平均气温≥0℃的积温4243.4℃, 平均气温≥10℃的积温3 556.6℃, 极端最高气温37.3℃, 极端最低气温-16.5℃, 无霜期188 d。
全县辖10镇2乡, 100个行政村, 总人口10.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6万人, 农村劳动力3.96万个。拥有耕地1.2×104hm2, 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0.93×104hm2, 其中玉米0.4×104hm2 (地膜玉米0.33×104hm2) , 小麦0.27×104hm2, 其他经济作物0.27×104hm2。
在海拔1 101 m以上地区, 特别在中高山区, 光热条件较差, 大部分耕地为一年一熟, 局部地方在特殊年份一年一熟还有问题, 个别东西向的宽阔河谷、阳坡可两年三熟。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634.6 mm, 主要分布在夏秋季,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加之县境内土壤类型复杂, 主要土壤有棕壤、黄棕壤、褐土、山地草甸土及紫色土, 潮土及淤土则分布于河流两岸, 黄土性土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的二级阶地, 低山区从梁峁顶部到河谷阶地的迎风面均有分布, 是风县主要的农业土壤。该县耕地多为缓坡地, 其熟化层簿、肥力低。冰冻、风化、重力的作用比较强烈, 土壤水蚀严重, 在夏秋季降雨较多的情况下,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性耕作的实施
2007年, 凤县被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 当年进行了一年一熟冬小麦的保护性耕作研究与推广。在此基础上, 因地制宜, 结合山区的地理、气候等具体条件, 探索出了一种新的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研究、试验、推广了冬小麦—夏黄豆—冬小麦和冬小麦—花椰菜 (甘蓝) —春玉米 (地膜覆盖)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轮作倒茬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增加了农户收入。每0.067 hm2产甘蓝2~3 t, 产花椰菜1.0~1.5 t, 收入1 400~2 000元左右。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多项农业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 是农机与农艺紧密融合的整套技术体系。认真抓好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并善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即不多施肥, 不多用水, 不多耗油, 不破坏土壤和生态环境) , 通过优化种植模式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完善技术体系, 加强管理措施, 实现比传统耕作增产而单位产量消耗水、肥、燃油量均减少的目标, 使作业成本降低30%, 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一些农机户已开始把保护性耕作中的农机服务作为新的增收途径, 农机服务组织也获得了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形成了农机、农艺相互引导发展的态势。
主要技术创新点改变了种植模式。凤县地处秦岭山区, 由于气候条件所限, 加之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 整地作业过程较长, 一直存在着种一季作物有余, 种两季作物 (小麦、玉米) 因生长期延长、积温不足等影响作物成熟的情况。通过采取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等工程技术措施, 节省了农时, 提高了积温、积照。选择生长期和积温都符合该县实际的黄豆、花椰菜、甘蓝等作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第二季作物, 使土壤肥力有效增加, 减缓了水土流失, 并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3 凤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凤县总面积3 164 km2, 水土流失面积1 023 km2, 占总面积的32%。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其中水蚀和重力侵蚀是全县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夏秋两季, 雨滴击溅, 是引起水蚀最根本的原因。在没有植被覆盖或覆盖稀疏的土地上, 土壤受到雨滴猛烈打击, 土粒发生分离, 细小微粒破裂、飞溅, 发生位移, 使原来的结构受到破坏。不同的雨滴、不同的降雨强度, 对土壤的破坏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当雨蚀发生, 地表产生径流, 就把地表的细小土粒、碎屑、可溶性肥料、水和有机质随水带走, 同时对坡地表面产生轻微冲刷, 使土地支离破碎, 肥力下降, 严重的可形成砂浆化而不能耕作。
凤县地形复杂, 植被覆盖地方的风蚀危害不大。冻融侵蚀多发生在土壤水分充足而寒冷的阴坡, 因冻消作用发生侵蚀。
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牧生产带来危害, 使生态坏境失去平衡, 同时还对各项建设, 甚至人的生存都带来严重的灾难。据统计, 全县坡耕地每年每0.067hm2水土流失477kg, 按含氮、磷、钾肥料2.5kg/t计, 平均每0.067hm2流失肥料1.2kg。
4 水土保持措施
4.1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4.1.1 耕作技术措施
采用横坡耕作和水平沟种植、间作套种、深耕、深松、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收割留茬等办法。
4.1.2 工程治理措施
修建坡塘、水库、游地坝、梯田, 进行小流域治理。
4.1.3 植物治理措施
植树、种草, 增加地面植被, 改变小地形。
4.2 保护性耕作的深远意义
传统耕作虽然可以通过深耕、深翻、大水、大肥的途径暂时实现高产, 但在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 高消耗、高投入难以持久实现高效益。而保护性耕作在改良土壤, 提高微生物活动水平的基础上, 结合科学配套技术与管理技术, 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提高了土地水肥利用率, 从而在不增加水、肥、油的消耗, 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高产高效。特别是在山区条件下, 增加地面植被, 改变小地形, 以及应对资源有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挑战, 找到了一条农业持续发展新的有效途径。
5 山区保护性耕作遇到的问题
山区保护性耕作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杂草。山区杂草的传播能力强, 传入农田的途径广, 许多杂草种子体积小, 质量轻, 有的甚至有冠毛或钩等特殊构造, 传播能力强, 会借助风、水、昆虫、鸟和动物传入田间。杂草具有特强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 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 具有伴生性能。一年一熟作物杂草的防除, 主要是采用化学除草、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方法来加以控制。要求预防和消灭杂草相结合, 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摘要:凤县境内高山、川谷纵横分布, 地形多样, 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积温、积照不足, 农田杂草传入途径广。水蚀和重力侵蚀是该县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3°5°的山坡地上, 深松可以控制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种植大豆可以培肥地力。推广了冬小麦—夏黄豆—冬小麦和冬小麦—花椰菜 (甘蓝) —春玉米 (地膜覆盖)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轮作倒茬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篇9
哈尔滨市双城区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 松嫩平原腹地, 农业区划属于典型旱作农业区。全区幅员面积3112 km2, 总耕地面积353 万亩, 其中: 旱田面积332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94% , 位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 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有效积温在2800 ~3200 ℃ 之间, 无霜期135 ~ 145 天, 平均年降水量450mm左右,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580 h。全市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绝大部分是黑土、黑钙土和草甸黑土, 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双城区农机化起步早、发展快, 从20 世纪50 年代在幸福乡庆城村建立了第一个拖拉机站开始, 农机化事业经过60 多年的长足发展,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初期, 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末是稳定发展阶段; 21 世纪以来,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 全市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4% 。
双城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总产一直位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以玉米为主栽作物, 肥沃的黑土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玉米栽培, 已实现11 年连增, 由于玉米单产水平高, 经济效益好, 农民把玉米称之为“铁杆庄稼”。
2014 年秋季, 国家已明令禁止玉米秸秆在田间焚烧, 尤其是哈市周边地区, 由于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发的雾霾天气以及给航空、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极为严重, 为此, 实施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势在必行。
1 技术路线及技术措施
1. 1 技术路线
1. 2 技术措施
1. 2. 1 深松技术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加深土壤耕作层, 提高天然降水入渗效率和利用率, 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建立土壤水库, 增强土壤耕层蓄水保墒能力, 创造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的地下环境, 协调土壤耕层水、肥、气、热关系, 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深松不翻动土层, 作业后耕层松而不乱, 动土量少, 保持原有耕层构造, 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增强保水保肥性能。一般情况下, 深松深度≥30 cm, 三年深松一次。配套机具为深松机或中耕深松机。
1. 2. 2 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是三年内在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 应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作, 达到简化作业工序、节本增收的目的。双城区玉米播种期一般在4 月15 日至4 月30 日, 播前对种子进行精选、晒种和药剂拌种, 根据不同品种控制密度和播种量, 视土壤墒情控制播种深度, 墒情好控制在4 ~ 5 cm, 墒情差控制在6 ~ 7 cm。配套机具为玉米免耕播种机。
1. 2. 3 药剂防虫灭草技术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喷洒化学除草剂即可达到封闭灭草作用, 不再进行人工除草。喷药时, 要根据地块内杂草情况确定施药剂种类和施药量。玉米生育期内, 如发生病虫害要及时防治。配套机具为液体施肥机或高杆喷药机等。
1. 2. 4 秸秆粉碎还田地表覆盖技术
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玉米收获的同时将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覆盖地表, 可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 还可防止大风扬尘减少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同时, 秸秆经夏伏高温天气腐烂分解后, 形成有机质培肥地力, 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技术要点是: 秸秆粉碎长度≤10 cm, 合格率≥80% , 地表抛撒均匀。配套机具为玉米联合收获机或秸秆还田机。
2 技术实施效果监测
项目区内, 设立对比田, 定期进行田间测试。主要包括玉米长势、产量、投入产出、留茬高度、秸秆覆盖量、土壤水分、土壤成分、土壤温度、风蚀水蚀等情况, 积累数据, 总结经验, 研究提出保护土壤及实现秸秆还田防止秸秆焚烧的技术措施, 形成北方垄作保护性耕作模式。
3 效益分析
2015 年, 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3 万亩。玉米单产900 kg, 比常规种植增产10% 左右。
3. 1 经济效益
( 1) 亩增产100 kg左右, 按玉米平均市场价格1. 9 元/ kg计算, 亩增收190 元。
( 2)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生产环节上可实现节机耕费、节种、节肥、节药、节工, 亩节成本70元, 因此, 两者合计可实现亩节本增收260 元, 全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3 万亩, 可实现节本增效总值780 万元。
3. 2 社会效益
秸秆还田后, 经土壤微生物腐烂分解后, 形成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地力, 减少化肥施用量, 利于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
3. 3 生态效益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战略思考 篇10
关键词:保护耕作技术,技术指导,宣传推广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出现, 对于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来说至关重要。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 而且还能够不断改善种植环境。为了将这项技术有效地推广开来,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推广体系, 来推广相关的有效措施。
1 加强技术指导
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 必须加强技术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耕作的5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播种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必须严格控制好化肥的施用量和质量, 不断减少机械进入土地的次数, 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及节约时间[1]。而针对深松环节,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要让大家意识到深松的必要性, 了解深松的重要作用, 让大家知道土地不需要年年深松, 只需要两三年深松一次即可。
2 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扶持主要是资金支持, 政府要在其政策范围内争取大量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各个项目和开资。而除了争取保护性耕作技术资金外, 还要对各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 必须把农机购置补贴在最大程度上向保护性耕作技术靠拢。另外, 还需要市区及县区财政部门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与优惠, 尤其是在各种农作物生产中给予农户一定的便利, 最大程度上满足保护性耕作的各项需求。
3 开展行政推广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行政推广方面需要各个单位的支持, 只有政府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未来发展规划中, 才能够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有关部门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相关的协调合作。尤其是在各县区内, 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近期发展规划中, 将各个乡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断推广试验田的范围等。
4 转变宣传方式
目前, 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处于宣传阶段, 但宣传不到位, 一些基层农民甚至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情况。并且在宣传方面, 提出只知道口头上的宣传, 并没有实践性的操作。没有良好的实践示范, 怎么能让大众轻易打破传统的农耕方式, 轻而易举地接受现代化的保护性农耕技术。所以, 口头上的宣传是没有用的。必须先培养一批骨干, 让他们先熟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流程, 然后发动基层农民, 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熟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及各项政策, 让他们看到结果, 并且帮助他们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各项要领, 提高他们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能力及掌握技术的能力[2]。
5 建立长效体系
长效体系的建立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关键, 也是难点。国家曾经明确表示要不断发展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这就说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要让大家放弃传统的耕作技术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很难, 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宣传、改变思想, 使大家逐渐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
所以, 不能太过于急于求成, 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大家的想法, 遵循自然规律, 逐步实施, 将整体与重点结合起来, 逐步向前推进。其次, 在思想上, 农户要改变传统的农耕观念, 接受科学先进的现代化耕作技术。因此, 必须深入宣传, 宣传对象就是农民, 因为农民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最重要的实施者。此外, 在效益方面, 要抓紧经济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首先要让大家看到其效益, 大家才会乐于应用。
参考文献
[1]邹迪.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4) :20-21, 24.
推广保护性耕作 篇11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克州位于新疆自治区的西部,身居祖国的内陆,所以终年雨水偏少,每年的年降水量远远低于年蒸发量,加上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所以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和严重干旱的区域。水资源稀缺是阻碍农业生产主要因素。由于水源紧张,水利设施落后,灌溉条件不高,土壤较为贫瘠,克州农业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了抗旱增产、节本增收,保持当地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实现克州农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克州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1]。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其作用
保护性耕作模式在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等地区的示范与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区域推广价值日益明显。目前,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旋播(平播)耕作技术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免耕平播技术两种形式。
其中,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旋播(平播)技术模式的实施流程为:田地灌水-墒情适宜-施肥-旋播冬小麦-冬灌-机械追肥-除草-冬小麦收割-夏玉米免耕播种-留茬收获夏玉米-旋播冬小麦。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免耕平播技术模式的实施流程为:田地灌水-墒情适宜-施肥-冬小麦免耕播种-冬灌-机械追肥-除草-冬小麦收获-夏玉米免耕播种-留茬收获夏玉米-免耕播种冬小麦。
经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克州的大力推广,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当地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意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地抵御风蚀、水蚀的能力,保护土地资源,节约农业用水,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生产目标。同时,省工、省力,有助于农业生产的节本与增效。
2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
2.1 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在留茬和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少耕播种:在进行必要的地表处理(轻耙或浅旋灭茬)基础上,进行播种作业。
2.2 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杂草的生长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保证小米、玉米等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在防治病虫草害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并选择有针对性的喷雾器和施药方式。一方面,对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通常有乳剂、微粒剂、颗粒剂可供选择,在使用时通常要同播种作业结合起来,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使用,如施药装置要按在播种机之后,将除草剂均匀喷洒在土壤的表面,避免对喷洒层进行破坏[2];另一方面,对病虫害的防控除采取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先进的生物防治措施,并做好病虫害发展的预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喷药。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由于克州的农牧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在当前宣传培训与教育工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价值与实践意义还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很多农牧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还缺乏很高的参与热情。
3.2 农牧民自有机械不能满足要求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需要较高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对农机具的需求量大、需求类型多,农牧民的自有机械显然还达不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条件,让农民自费购买新机械不够现实,而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不够健全,所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需要重点解决资金投入和农业机械的配置问题。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3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克州地区农牧业的生产主要是以拖拉机等小型农用机械为主,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依赖性大,而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农用机械的动力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于保护性机械耕作的实施要求。
4 克州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的组织和引导,可以先从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区,加强相关技术的种田试验和推广,明确相关业务部门领导的组织职责,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实施方案和推广模式。
二是要重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如气象部门、科研部门、农机部门等,都要积极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中来,共同克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难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是要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像克州等农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地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面推广与实施上还存在着很长的路要走,相关部门只要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教育与培养,让他们真正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办法,树立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会主动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觉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四是要重视农业机械的配置工作,即根据当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实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机补贴政策,做好相关农牧业保护性耕作农机具的选型工作,并结合在机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五是要对当地的农业基层组织进行健全和引导,将农机专业户和乡村农机服务队组织起来,做好对农牧民的引导和帮扶工作,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规模,提高耕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鲍庆红,李东立.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2010(31).
[2]徐佩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3(14).
半山区如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篇12
吉林省伊通县农机推广部门多年来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完成了从总结示范到推广的工作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关键取决于方式的选择, 特别是半山区、坡地、岗地、平洼地。经过几年的实验、示范、总结, 结合伊通县地理环境的特点, 在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方式:
(1) 坡地留茬侧开沟播种; (2) 平洼地宽窄行交替休闲轮作耕种技术; (3) 秸秆全覆盖式, 留茬播种; (4) 采用吉林省康达农机公司生产的免耕播种机作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首选机型。
为了鼓励和扶持农户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县农机推广部门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省补贴资金的基础上, 对每台免耕播种机增加农机专项补助资金, 给购置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免耕播种机农户每台补贴7000元。
二、播种技术的要求
1. 休闲宽窄行播种技术
玉米休闲宽窄行播种技术就是把现行耕作的均匀垄 (60~65 cm) 种植改成窄行40 cm, 宽行80~90 cm种植, 追肥在窄行中进行, 结合深松施肥, 秋收时苗带窄行高留茬 (30~40 cm) 或机械收获全覆盖秸秆等方式, 第二年春季宽行播种, 形成新的窄行苗带, 追肥期在新的宽行中深松追肥, 第三年利用拖拉机在苗期或者秋后深松, 交替休闲的宽窄行播种。
2. 留茬侧沟施肥、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留茬侧沟施肥、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在保护传统均匀垄的基础上, 用小型拖拉机佩带翻地犁更换桃形犁 (留茬专用犁) 。拖拉机佩带施肥箱, 化肥施在原垄上, 将原垄五分之二的土壤扣到垄沟的化肥上, 玉米留茬在原垄上动, 下一条垄应在同一方向翻扣土壤, 以此类推, 起到了坡地保护性耕作作用。这样往复作业, 坡岗地向坡下垄沟扣翻, 平地左右扣翻随意转换, 只是向一个方向即可。
三、制约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的因素
1. 现有保有量机械不适应新技术推广
伊通县在保护性耕作的规模和机械化推广力量配置上还远没有达到实际农业生产的需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高, 知识更新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 以及推广设施不足, 严重滞后于实际农业生产需求。
2. 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 需要农机“硬件”和农艺“软件”在高层面实现紧密协作和科学配置。
2013年, 省政府推广玉米高光效种植技术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典范, 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保护性耕作涉及的先进农艺技术, 往往因为缺乏新的农机具为载体而无法实施。
3.
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实验基地数量少、规模小, 目前伊通县还属于起步阶段, 只是少数乡镇有试验田, 没有大面积的示范实验区, 带动和推广作用薄弱。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和对策
1. 提高认识, 产生共识
农机推广部门应当集中精力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活动。一是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要尽快了解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要点, 争取政府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二是组织农机推广员进村入户向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成果和上级相关扶持政策, 提高认识和接受能力。三是利用现有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组织, 多搞实验示范区, 起示范带头作用。四是通过实验示范区与传统耕种进行效益分析, 使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五是各乡镇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任务, 助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2. 利用政策培训, 扩大培训效果
利用“阳光工程”“冬春农业科技下乡”等培训, 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机手的培训, 通过现场会、科技大集短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将技术切实宣传给机手和农民, 既注重农机操作技术的培训, 也要注意与之相关的农艺知识的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手和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掌握和了解。
3. 扶持重点农机、农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
要以种植大户、农机和农业合作社为突破口, 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 熟悉机具, 在作业中受益, 再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 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自然条件相同的地块尽量统一供种、供肥, 统一时间播种, 减少必要的作业时间, 达到投入少、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目标。
如何选择示范点, 一是所在乡镇村领导重视, 有积极性。二是有大中型农机具的农民, 认识比较高的, 能够全面配合的。三是示范点设在公路两侧的显著位置, 种植连片的, 能发挥示范辐射作业的。
【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荐阅读:
推广保护08-27
保护性耕作机械08-02
农业保护性耕作08-08
垄作保护性耕作10-05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11-05
保护性耕作与环境保护08-11
保护性耕作与旱作农业01-16
保护性耕作播种机介绍09-01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