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保险研究(通用12篇)
旅游保险研究 篇1
一、旅游保险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旅游保险, 是指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保险公司投保, 按不同标准缴纳保险费并与保险公司订立旅游保险契约, 使旅游者、旅游企业在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行游览中遇到的各种意外事故、危险时得到经济补偿。
近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风险在逐步增加, 旅游保险行业体系建设滞后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游客和旅行社对旅游保险的需求愈发强烈。虽然中国的旅游保险业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是发展速度仍然较慢,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建立健全的旅游保险行业体系, 是一项紧迫任务。旅游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旅客保险意识淡薄、对旅游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 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对旅游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旅游保险产品不够完备、投保渠道狭窄、保险公司服务不到位、旅游保险的行政监管较弱等原因。
二、制约旅游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游客保险意识淡薄, 对旅游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旅游保险起步比较晚, 相关旅游部门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游客对旅游保险保险产品的认识不足。旅游保险具有短期性的特点, 往往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 很多游客甚至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意外, 而且对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清楚。有的游客虽然意识到旅游风险的存在, 但是不知道怎样去规避风险。风险意识的薄弱必然导致投保意识的淡漠。
(二) 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对旅游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旅游保险一般保险期限比较短, 保费比较低, 而保险金额比较高。保险公司承保的期限比较长的寿险产品的保费是旅游保险保费的数倍, 差距比较悬殊, 导致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的承保积极性不大。
旅游局于2001年9月颁布了《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 强制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很多旅行社把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看成是一种成本负担。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 一般会选择保险费比较低的险种, 而不重视旅行社保险的保障范围。同时游客认为旅行社都会为其投保旅行社责任险, 也会降低旅客对旅游意外保险投保的积极性。
(三) 旅游保险产品不够完备
旅游保险产品单一、覆盖范围较小、产品类型同质化现象严重, 而且多为团体险, 游客选择余地小。旅游保险产品缺乏细分和个性化, 无法满足游客多种选择和客观需求。对于许多高风险的项目, 保险公司一般都设置为除外条款, 而这些高风险正是客户急需转移的风险, 这就大大降低了游客投保旅游保险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 旅游保险投保渠道狭窄
目前, 我国旅游保险的主要投保渠道有旅行社代理、机票销售点代售、网上投保三种形式。很多游客出游选择自助游, 这些客户希望能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交流, 但是到保险公司去购买保险费时费力, 而且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不够重视。营销渠道与游客购买意愿不相符, 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投保旅游保险的热情。
网络销售作为一种新型的投保手段, 有其操作的便捷性, 受到广大年轻游客的喜爱, 网络营销取得较快的发展。由于保险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成熟和有些游客对网络投保的不信任, 同时很多老年游客对于网络工具操作不熟练, 严重制约了旅游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 从而严重阻碍了旅游保险的发展。
(五) 保险公司服务不到位
目前, 国内旅游保险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由于旅游保险保费比较低, 而成本较高, 保险公司对于旅游保险的服务质量普遍不够重视。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客户资源, 竞相压价, 从而导致游客理赔是困难重重。然而国内销售代理商普遍经营不规范, 旅游紧急救援体系严重落后, 旅游保险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旅游保险宣传不到位、投保程序繁琐、理赔不及时等各种因素更是大大降低了游客购买旅游保险的积极性。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客户资源, 竞相压价, 也是导致理赔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 旅游保险的行政监管较弱
旅游保险涉及到人身、财产等多个方面, 属于一项综合性险种。然而, 现行《保险法》规定, 保险公司不得同时经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不利于保险公司开发综合全面的旅游保险新险种, 阻碍了旅游保险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在理赔服务和费率厘定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 都极大的降低了游客购买旅游保险的热情。旅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合作不够密切, 在旅游保险的监管方面存在很大的偏差, 数据信息不对称, 对旅游保险的立法缺少重要的数据依据。
三、旅游保险发展路径及对策
目前, 我们的旅游保险市场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促进旅游保险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各部门、消费者、旅行社、保险公司都应该积极配合, 完善旅游保险经营体系。
(一) 增强游客对旅游保险的意识
保险公司应制定长期的战略来规划规范旅游保险宣传活动。旅行社和保险公司应该应用媒体、网络等形式对旅游保险内容进行大力宣传, 多方面、多层次的向游客普及旅游保险知识, 让游客充分认识到外出旅行的危险性和旅游保险的重要性, 增强游客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提高游客的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 扩大游客的旅游保险有效需求。
(二) 提高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对旅游保险的积极性
政府对于旅游保险方面亏损的保险公司, 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 来提高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的积极性和风险管理水平。而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采取合适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旅行保险代理商的代销积极性, 促进其规范经营。旅游保险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 可以使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商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融洽持久。
(三) 创新旅游保险产品
为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种选择的要求, 保险公司应大力开发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 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旅游保险产品进行个性化组合, 游客在出行时, 可根据自身的保费承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行选择。最大限度的丰富旅游保险产品来满足游客和旅行社的对保险产品的多样化的要求,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四) 拓宽旅游保险投保渠道
创新旅游保险投保渠道, 可以将电子商务等现代化销售手段应用到旅游保险销售领域。保险公司可以开通电话投保热线, 开发手机支付旅游保险功能, 不仅可以节约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购买旅游保险的效率, 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投保的服务。保险公司还可以推出自带旅游保险, 来拓宽旅游保险的销售渠道, 增加旅游保险的销售份额。
(五) 提高旅游保险的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应该提高核损、定损和理赔的及时性。应该加强国内保险公司、国内与国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 增加旅游保险理赔网点, 实现快速核损、定损, 及时理赔。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旅游保险专项资金, 以备不时之需, 在面临巨额旅游保险索赔时, 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营。发展旅游再保险市场, 保险公司可以将自身承担的风险及时转移出去, 保障理赔服务的正常进行。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紧急救援系统的合作, 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 可以使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援和帮助增强客户对旅游保险的信心。同时应该增加国际救援服务, 随着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可以使游客在环境相对陌生的国外, 在遇到困难时, 第一时间得到救援。
(六) 加强旅游保险的行政监管力度
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合作, 创新旅游保险产品, 开发多种旅游保险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要。加快制定旅游法的进度, 旅游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旅游法来保驾护航, 为其权利义务关系, 提供明确的法律基础。同时加强旅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合作, 为旅游保险的立法提供明确的数据来源。严格规范旅游保险市场竞争行为, 坚决杜绝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确保旅游保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春娟.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2.
[2]王宇航.从游客角度看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8) :213.
[3]刘春济, 高静.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探析[J].旅游学刊, 2006, (1) :81-86.
[4]赵栋栋, 李平.中国旅游保险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 2007, (3) :18-23
[5]柴寿升, 龙春凤, 鲍华.中国旅游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策略[J].社会科学家, 2012, (1) :74-90.
[6]吴军.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中国政法大学, 2006.
[7]吴青兰.《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的弊端及完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125-128.
旅游保险研究 篇2
[刷新]
[人民网]: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将于2011年5月21日-2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敬请关注![14:57]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柳贡慧
[主持人 柳贡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大家上午好!在刚刚渡过首个中国旅游日之后,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诚邀国内外旅游学者、专家共同在一起,共同庆祝《旅游学刊》创刊25周年,共商旅游研究发展之路。本次年会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由国旅总社、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中国旅游出版社等单位协办。首先我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对本次年会的协办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08:39]
[主持人 柳贡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和旅游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年会开幕式暨《旅游学刊》创刊25周年,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同志;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安金明同志;旅游学界的老前辈、南开大学资深教授申葆嘉教授;北京首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李中根同志;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徐永利同志;还有《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 [08:40]
南开大学教授 申葆嘉
[主持人 柳贡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我们还邀请到了Annals of Touism Research主编John Tribe教授;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国家旅游局中国社会哲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部分省市发改委和旅游委、以及包括港澳在内的国内兄弟院校的领导和专家们,让我们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08:40]
[主持人 柳贡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首先让我们欢迎《旅游学刊》名誉主编、旅游学界专家刘德谦教授致辞![08:41]
《旅游学刊》名誉主编 刘德谦
[刘德谦]: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新闻传媒界的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在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这里召开,我谨代表《旅游学刊》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08:41]
[刘德谦]:《旅游学刊》是时代发展的刊物,这是读者的信任,中国旅游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的结果。专家学者、业界朋友、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莅临今天的学术年会,这是自刊物1986年创刊以来,大家对它关心和支持的一个缩影。而这个年会的举办,也与刊物的办刊宗旨一样,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平台,向大家推荐彼此研究的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向刊物的特邀学术委员和在座的朋友们25年来的关爱和帮助,当面表示由衷的谢忱。谢谢大家![08:43]
[刘德谦]:据客观资料分析,在我国近20年全国核心期刊的评选当中(4年一次),《旅游学刊》是连续5年获得认定的旅游学科惟一的刊物。《旅游学刊》在全国数千种刊物当中名列第22名,这个非常难得。2010年的资料是,全国出版刊物是9884种,2008年第5次核心期刊评选,扩大的核心期刊是1920种。《旅游学刊》之所以能取得当前这样的成绩,就像《旅游学刊》课题组在他的小结报告当中所说的,这个报告现在收到《论文集》当中了。这是当初创刊时,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领导集体面对历史机遇做出的服务旅游学科发展、服务全国的前瞻性的选择。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有30名,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即使在取得了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之后,仍不断的反思,并在2005年主动提出了第二次创业。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2006年把《旅游学刊》双月刊改成了月刊,为满足那个时候旅游教育的需要,恢复了曾经一度停顿的教育人才之刊,为了中国旅游科学研究更好的融入世界,自2005年开始,出版《旅游学刊》英文版。[08:45]
[刘德谦]:汇总20年的业务成果,出刊了20年的光盘版,2005年起还出版每年性的光盘版,并且次年随刊向读者赠送。为此,编辑部提出了“更加广阔的园地,更多人来耕种,更加丰硕的果实,更多人分享”(影响力大,学术性较差)的目标口号。现在这些工作预想都已经实现,而且已经建立了刊物自己的独立网站,同时启用了网络审稿平台,不仅拉近了读者和编辑部的距离,也让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更高。《旅游学刊》使卓有建树的专家愿意把他们创新型的成果交由《旅游学刊》来发表,使青年才俊让他们把最得意的文章交给《旅游学刊》发表。这些来自全国各个高校和研究机关的学者,有的今天就光临了这次年会,在这里请让我代表《旅游学刊》对他们的到来再次表达谢意和欢迎![08:46]
[刘德谦]:除了作者的重要之外,《旅游学刊》还与全国旅游学术社团和旅游行业组织有着很好的合作与相互支持,如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合作出版文集,与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等合作主办或者是协办有关学术会议;与中国旅行社合作创刊《旅行社之友》,我们还承办了中国旅游饭店,与北京市旅游协会共同主办旅游业动态等。因为多种因素的欠缺,其中有的合作未能坚持到现在。不过合作中对于行业发展的推动,对旅游学科进步的推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受益,却一直是双方认同的。比如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陈安泽先生,今天也发来了一封贺信。虽然有些贺信我们没有办法在这儿念,但是我们衷心感谢这些单位对我们的祝贺![08:48]
[刘德谦]:《旅游学刊》发展也与旅游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密不可分。从它创刊之日起,就一直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局等单位的帮助,除了国家旅游局前几任局长也都为刊物题词、撰稿,而且很多地方的旅游局的局长都是我们《旅游学刊》的撰稿人。《旅游学刊》的成长,自然更离不开具体的成长的环境,那就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是北京联合大学历届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怀,是旅游学院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旅游学刊》的正确决策,以及学院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让刊物有了它茁壮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植根于中国沃土,沐浴着时代雨露的《旅游学刊》,已经走过了它发展的25年。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编辑部的成员,我也在这里说一句自己的话,那就是“祝贺它25岁的生日,愿它在北京联合大学和旅游学院领导下,愿在已经选定的继承和创新的方向继续前进,创造出服务旅游学科发展,服务全国的更好的成绩。” [08:50]
[刘德谦]:刚才申葆嘉老师跟我说一个很过的夸奖词,他说他跟《旅游学刊》评语是什么呢?他说“《旅游学刊》是一部中国旅游的成长史”。我们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朝着这个目标
而努力。谢谢大家![08:50]
[主持人 柳贡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谢谢刘老师!学刊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关心指导,它像一株幼苗一样,在大家的辛勤浇灌下已经长大成才,我们希望以后得到更多的雨露,使《旅游学刊》更加的枝繁叶茂。现在有请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徐永利致辞!大家欢
迎。[08:51]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徐永利
[徐永利]:尊重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再次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08:52]
[徐永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旅游业向着支柱产业迈进的今天,我们隆重举办“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诚邀旅游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回顾总结并分享中国旅游研究的成果,讨论和展望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关注,引领中国旅游的发展,其意义重大。[08:53] [徐永利]: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中国旅游研究前沿、理性、责任”,这也是《旅游学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一直秉承的办刊理念。25年来,《旅游学刊》以学术性、权威性、前瞻性融为一炉的形象,在全国旅游学界、业界已成为公认的、最受信任的专业学术刊物。这离不开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诚挚的赐教和大力的支持。[08:53]
[徐永利]:至此《旅游学刊》创刊25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对各位来宾给予《旅游学刊》的厚爱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各位来宾一如既往的支持《旅游学刊》,关注北京联合大学的发展和建设。[08:53]
[徐永利]:北京联合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特别是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已任,建校3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投身国家,特别是首都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北京联合大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动教育创新,继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北京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衷心的希望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在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同时,也为北京联合大学的发展建设提更多的宝贵意见。[08:54]
[徐永利]:最后,预祝“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08:54]
[主持人 柳贡惠]:谢谢徐书记。《旅游学刊》作为联大主办的一个学术刊物,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刊物,也是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体现,联大在未来将尽努力办好《旅游学刊》,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下面,我们有请北京首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李中根同志讲话!大家欢迎。[08:55]
首旅集团党委副书记 李中根
[李中根]: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让我感谢主办方北京联合大学邀请我来参加“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开幕式和《旅游学刊》创刊25周年的纪念会。能出席这样高层次、专业性强的旅游学术研究盛会,我感到十分荣幸。我真心的希望研究学术成果可以及时有效的转化,并为旅游企业充分利用。[08:55]
[李中根]:进入新世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级政府空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刚刚过去的5月19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中国旅游日”,这个表明了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这必然给旅游业和旅游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08:56]
[李中根]:首旅集团投资经营现代旅游业和服务业。我们致力于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力争为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仅承担了中央、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活动任务,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传统和优势,配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了市级实践教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探索构建旅游特色教学体系,首旅集团在过去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合作当中受益匪浅,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支持他们的各项工作,为把旅游学院办成一流的旅游院校贡献我们的力量,尽我们的责任。最后预祝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08:58]
[主持人 柳贡惠]:谢谢李董事长。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是学校的重要的手段和培养方式,过年来首旅集团给予了我们北京联合大学大力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合作,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下面,请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安金明同志讲话。大家欢迎![08:59]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安金明
[安金明]: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受北京市旅游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我代表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我们也对多年来为北京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的各位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08:59]
[安金明]:近年来国务院和北京市出台了旅游发展的政策。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战略服务目标。去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力争2015年实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占全市GDP10%,年入境旅游超100亿,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才。北京旅游发展要实现自然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今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确认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本次年会,各位专家将就旅游业的发展和国际化以及30年来中国旅游成果当前走势等一体进行研讨,相信本次年会的召开,将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北京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感谢大家来到北京,诚恳的邀请大家对北京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意见。祝大家在北京的行程愉快![09:01]
[主持人 柳贡惠]:谢谢安主任的讲话!接下来有请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同志讲话![09:01]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 王志发
[王志发]: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我们联合大学以及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今天能够应邀来参加我们《旅游学刊》的年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昨天晚上从外地赶回来,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没有什么准备。一是为了表明态度;二是来汲取智慧;第三也是来和我们专家学者交朋友。[09:02]
[王志发]:“表明态度”就是国家旅游局对旅游研究工作应当说非常重视、非常关注。今天我受邵局长的委托,代表国家旅游局首先对我们这次年会活动表现祝贺![09:03]
[王志发]:“汲取智慧”,就是想来亲耳听听我们专家学者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汲取大家的智慧。我确实不知道我们这个年会这么大规模,今天来了之后,我感到非常兴奋。我知道在国家旅游局“挂号”的专家学者,今天几乎都莅临会议。足见我们《旅游学刊》作为我们学界、业界领袖学刊的这种影响力、号召力。我还听说,我们在座的很多专家、学者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成才、成长、成家、成名。因此,我再次代表国家旅游局,对我们学刊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09:04]
[王志发]:(《旅游学刊》)真是培养了一批大家,培养了一批专家。特别是方才我们刘教授,作为资深的办刊人员,讲的一席话,让我很受鼓舞。如果说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我觉得最缺的就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指导。如果说中国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完善的话,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一个没有成熟理论指导的产业是不可能成为成熟产业的;一个缺少理论支撑的产业也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由于中国旅游产业起步晚,所以,我们在理论建设上有着先天不足,好在这些年在我们各大院校、科研单位,特别是在座的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我们的理论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09:05]
[王志发]:昨天,我和我们办公室的人议论了一下,我说我们现在的旅游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但是如果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我想谈几点需求方面的要求或者叫意见。[09:09]
[王志发]:首先,就是需要多做一些基本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给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支撑,现在好像我们无论是教学单位、科研单位还是企事业单位,都缺少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以致我们包括在院校当中,在学界当中,尤其是在业界当中,都有一种误区,认为旅游没理论,包括学习旅游都不需要学习理论。尤其在院校教学当中,那么我想这是不是与我们旅游理论基础薄弱有关联,因此我觉得作为专家学者,作为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首先应该把我们中国旅游产业的理论体系完善起来,让我们有几本权威性的旅游学概论、导论、通论等等。使我们首先从理论上重视起来。[09:10]
[王志发]:第二,我觉得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国务院发文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实现这两大目标,我觉得有很多战略上的问题需要很好的研究。比如说,战略性支柱产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特征?我们怎么实现这两大目标?我认为都需要我们做战略思考。[09:11]
[王志发]:第三,需要加强对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始终把握国际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引导我国旅游业能够科学发展。[09:11]
[王志发]:最后,我觉得还需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现在应该说,有很多问题在困扰着我们产业的发展。有些问题可能都是“老大难”问题,比如说我们市场失范的问题,既影响了百姓的旅游质量,也影响到我们产业特别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形象。比如,我们的导游管理问题,还比如我们的职业分类问题、产业政策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老大难”问题,可能有些还属于空白性的问题。所以,如果说今天要我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我们专家学者,对我们研究机构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认为就这几个方面请大家给予关注。[09:12]
[王志发]:我们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学刊》,应该说是我们学界、业界高度认可的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一直引领着我们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一直处于前沿位置。我也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旅游学刊》能够越办越好,能够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产生或者培养出像我们在座的这些著名专家学者。也通过我们理论的创新、学术的创新,能够支持我们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旅游局愿意为我们科研机构、教学院所和我们各位专家、学者提供竭诚的服务。谢谢大家![09:12]
[主持人 柳贡惠]:非常感谢王局长,王局长向我们介绍了国家旅游界的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和重点解决的要务,并且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界的意见》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在这里我也代表联合大学表一个态:“我们联合大学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为把旅游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旅游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质量产学研基地而不断努力。”我宣布“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开幕式到此结束,请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到9号楼下东侧合影留念。9点30分将进入大会主题报告,请各位参会人员返回会场。谢谢大家![09:13]
[人民网]:年会“主题报告”环节开始 [09:37]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黄先开
[主持人 黄先开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参加“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09:38]
[主持人 黄先开]:今天,我们新朋老友欢聚一堂,一同回顾《旅游学刊》与中国旅游研究共同成长、一起走过的25年,同时,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集中讨论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关注,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09:39]
[主持人 黄先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互动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旅游业界,还是旅游学术研究界,都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成果,厘清当前的发展趋势,探讨“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五年规划、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09:39]
[主持人 黄先开]:本次年会欢迎大家广泛参与,一同探讨相关问题。大家可以通过搜狐微博互动。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由去哪儿网站提供的价值1000元的旅行箱一只,每半天现场抽奖产生获奖者一名。[09:39]
[主持人 黄先开]:在今天的主题报告环节中,我们首先有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学刊》创始人、名誉主编刘德谦教授为大家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有请刘教授![09:40]
[刘德谦]:我演讲的题目是《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想说的是,什么是“推手”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旅游生活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学科成长所必需的思想解放、所形成的外界条件,这些都成为了旅游学科的发展推手,从而催生了旅游学科,并且让它日臻成熟。[09:41]
[刘德谦]:旅游学科成熟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这个是跟大家一起讨论:(1)旅游活动在中国经济社会普通居民的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受到普遍重视。(2)为大众旅游提供支持的旅游门类,正在成为庞大的产业集群。(3)旅游学科和旅游学科语言系统,旅游和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已经获得广泛认可。(4)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并在不断的得到丰富(5)旅游在学科当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兄弟院校的认同。(6)旅游与大多数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一样,已经可以结合兄弟学科的优点,并其优点正在显露。(7)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业运行的规范,从而优化了学科研究的对象。(8)目前我国旅游研究的现象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有了覆盖全国的趋势。(9)旅游学界和业界,对产业发展的态势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研究正在赋予这门新兴学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10)另外一个侧面来验证,其间位置,旅游学科的地位已经形成了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格局。[09:41]
[刘德谦]:这十个标准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下面我把它说的具体一点。在这里我抄了一点我对旅游学科的意见,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从旅游与社会、经济和整个环境的关系出发,对人类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对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对旅游业的构成与运行,以及对旅游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合乎本学科的具体研究,以及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阐述和解释,并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意见。[09:44]
[刘德谦]:下面我来说说我提这十点成熟的标准,第一,旅游活动在我国经济社会当中,我国居民生活中的价值意义,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世界旅游组织,自1980年起在它的“世界旅游日”的口号中已经从各种角度进行了阐述,我国国务院文件强调培育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之后,今年又设立了”中国旅游日”,这个也凸显了旅游对中国百姓的价值。现在居民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都增多,旅游的机会,比如说关于时间的观念,中国的假日制度的变动已经得到证实。1995年实施的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从而产生的“双休日”,之后出现了周末的旅游潮。还有我们的“黄金周”,都出现了旅游的井喷,都体现了居民对旅游的重视。还有去年 国内的出境人口加起来是21.5亿人次,这个也说明了旅游生活在居民生活当中的位置。[09:47]
[刘德谦]:第二,为大众旅游所提供的支持,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正在成为强大的产业集群。之前旅游业已经被定为“支柱产业”,而在我们国务院文件里面,现在又把它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仅是支柱产业,而且是战略性,这说明它长期的意义,它事关重大的意义和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就现在而言,中国的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成为其他门类的聚集体,也成为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业覆盖的不是一个门类,而是好多门类,而且正在扩大到其他的门类。这里姑且不说它的支持产业和上游产业。这里具体的就不说了。[09:48]
[刘德谦]:第三、第四是旅游和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和它的学科语言体系。旅游是人类的一项来源久远的活动,这个细说就不说了,中国怎么样不说了,西方怎么样不说了。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从1841年火车的运行开始是旅游业的萌芽时期,但是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以后才开始,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把旅游的建设提上了日程。当前,我国已经有了1000余所院校系,在向学生传播着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有近百万的学生,现在正在通过学校教育,系统的学习着旅游学科的知识。如果在网上查查相关数据库,比如说学士论文的数据库、硕士论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报纸的数据库等,自1979年起我国旅游的文献在18万篇以上,以旅游作为主题的文章是25万多篇,跨境旅游达到了176万多篇。[09:51]
[刘德谦]:关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的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重要部分来认知来考察,在公报12个部分当中,旅游是与交通、邮电构成了公报的第7个部分。今年3月份,国务院新闻办和教育部推出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我们看看这个目录当中13大类的110个学科,有不少都没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出他们的位置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分类当中有20多个门类,有15个大类,396个分类,913个小类,然而其中的不少门类大类中的小类,都只能在国家经济当中充当一个较小成分的构成。[09:52]
[刘德谦]:随着旅游活动的普及,我国的旅游活动语言和购买用语都已经逐渐形成。在我们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公布之后,旅游行业和研究用语更趋于规范。《中国旅游大辞典》即将出版,更加为旅游运行和旅游研究提供更多规范的基础,从而使得旅游学科的语言体系更加清晰和丰满。[09:52]
[刘德谦]:我国旅游学科的理论建设,除了《旅游学刊》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努力之下,教材的建设更加重要。刚才王志发局长也说到旅游学概论,这个其中多数取得的成就来看,不失为阶段性的代表意义,或者至今还保持着论断的深刻。受到多次欢迎的《旅游概论》,还有《旅游学概论》,申葆嘉主编的《旅游学原理》,还有《旅游基础理论学》都是经过许多院校的使用和检验,他们大多数一版再版,一印再印,很受学界的欢迎,并多有共识。尤其是有申葆嘉主编的《旅游学原理》的再版,都把主编自己的教学和研究都融入进去了。[09:54]
[刘德谦]:值得注意的,这些著作和教材,大多采用了旅游学三要素作为说明。其实,对于旅游学科的成熟与否,是否还可以讨论一下词语的难易?比如说“成熟”,对一年生的植物,结果以后就是成熟了。而对多年生的植物,“成熟”这一词用的就不多了,其实这个是一年一度开花结果的段落。对于学科来讲,它往往是起着某个时代跨时代的研究标志成果。但是社会科学的表现并不显著,比起自然科学的学科成熟度,经过我们的判断,这个是因为物质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跨越式相对有限,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因为关联性太广,产生了很大的跨度。所以说人们愿意从多角度去考察它的成熟与否。[09:56]
[刘德谦]:关于学科判断成熟与否有很多人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进行了专门性的探索。有德国的专家提出了这一探索,还有法国的教授都对这一研究形成了课题。比利时的教授提出的理论学科应该满足五个方面,他用第一个字母来代表是“PAIEL”。应该说,现在在中国旅游学科完全可以满足这些衡量标准。[09:57]
[刘德谦]:第五,旅游学在学科当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兄弟学科认可。目前,我国进入旅游研究的兄弟学科越来越广泛,从已经开展的研究和正式出版、发表的论著来看,还有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发展学、旅游管理学等等,从这些分支学科的命名来看,这个显示了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研究正在向旅游学科跨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支学科作为旅游学科的共有,正好说明了旅游学在学科中间的地位已经得到兄弟学科的认同。[09:58]
[刘德谦]:举一个例子:“旅游地理学”。很久以前陈老师在世的时候,跟现在北大的很多老师都谈过这个话题。他们说我们都是受陈先生的启发,甚至说自己都是陈先生的学生。他不仅评上教授了,现在地理学中间,公认了我们旅游地理的存在。比如说有一些期刊,像地理学的期刊后来改了地理学的核心期刊,再改成工业经济的核心期刊。但是在1988年调整中间,我们旅游学科的核心期刊又恢复到旅游经济类的期刊。还有经济学界对旅游经济的普遍认可,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对旅游学科的认可,也是这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对于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旅游学虽然现在还没有自己专业的研究方法,但是它跟大多数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一样,已经可以无障碍的选用兄弟学科的各种方法,而且旅游学科的特点正在显著。[09:59]
[刘德谦]:还有独立性的学科方法,如果注意到交叉学科当中分类表示旅游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要展开的多学科的研究。因为学科的应用和借鉴另一门学科的研究,正是交叉学科的特征,这个衡量标准对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就不完全适用了。[10:00]
[刘德谦]:还有离开常住地人们的生活的活动,在常住地没有本质的差异;同时旅游服务的工具,除了顾客是外地人之外,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内容,与提供给本地人也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所以说同样是对人类生活的研究,在方法上、选用上相互借鉴是十分自然的。[10:02]
[刘德谦]:第七,旅游法规体系和和建设对旅游业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旅游法》的制定正在积极的推进。此外,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也是颇有成效的,其中旅游饭店划分的结点不仅取得重大成功,并且被很多国际饭店所称赞。我国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其所形成的对旅游运行的规范,从而就为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可研究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0:03]
[刘德谦]:第八,我国的旅游研究题目。目前我国旅游研究的题目已经形成,并且呈现了覆盖全国之势。假如细分起来,一个人数可观的研究群体,他们正在进行了旅游学科的一系列研究,他们之间的会议研讨和学术期刊等等,他们相互沟通,他们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他们坚守教学岗位和教学活动。仅次一项也满足阿姆斯特尔关于旅游学科的要求。[10:04]
[刘德谦]:第九,我国旅游学科的研究的生命力正在蓬勃发展。现在我们的低碳旅游研究等方面都几乎与世界同步,这些研究不仅进口着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赋予了这门学科更加活跃的生命力。其实只要社会在成长,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进步,旅游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会有实现某一阶段物质成果的时候,但是不会有发展中止、停止工作的时候。[10:04]
[刘德谦]:第十,旅游学的领域和地位已经没有任何学科可以取代。如果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我国旅游多样化的格局及其机构的分布,从教师学生研究者的数量,尤其是现在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验证,不难发现,现在我国旅游学科的领域和地位,已经形成了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格局。我想这十个条件能够得到在座者或者是我们学界、业界同志的讨论,获得一定的认定的话,我们对中国旅游学科的日臻成熟的想法将会比较一致起来。申先生提了很多很重要的言论,其中有很多对于学科的认定,对于它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10:05]
[主持人 黄先开]:感谢刘德谦教授的精彩发言!刚才刘教授的话,对我们整个旅游学科的创建、成长到逐步发展的过程,给了精彩的阐述。确实我们旅游学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旅游学科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我们来听听中国旅游研究者的反思与展望。有请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给大家作主题报告——“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大家欢迎。[10:06]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魏小安
[魏小安]:各位上午好,今天是我们旅游学者的大聚会,足见《旅游学刊》的领袖地位和号召。今天《旅游学刊》已经经过了25周年,我举得这25年来,《旅游学刊》主要体现在两句话上,第一兢兢业业、弃而不舍。第二叫做与时俱进,创新平台。我想这两点,也应该成为我国中国旅游研究的精神。[10:07]
[魏小安]:我今天的题目叫“顶天立地”,我想起来80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次小的讨论,就是说旅游文化性和经济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候有点浅薄了,但是起点都是如此。后来于光远先生一锤定音,说“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这种话我们什么时候都可以这样说,后来我就去找了一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我问他怎么看,他说这个事要划分阶段。如果说我们定了一个产业,本身就是经济性,用不着再强调经济性。但是这个产业的特点就是文化性,但是到了后来文化就不是产业,而是事业。这个事业还有它的特点就是它的经济性。[10:08]
[魏小安]: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也在研究。现在再回想这个题目,应该有更深的认识,很自然就是旅游无所谓文化性、经济性,就是一种生活。因为旅游就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构造了一种现象。就现在来看,今年以来“幸福”成了一个主旋律,现在定位为旅游是创造幸福的概念,应该这样的定位。很自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多种多样。如果说制造业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服务业主要是提供便利,那旅游业就是创造性。[10:08]
[魏小安]:我之所以说这么一个事,这个反映了我们的认识过程,但是多年以来,我觉得我们有误区,这个误区直接影响了旅游业,这个误区就是我们从国家旅游局开始一直到各级政府、各地旅游局总认为旅游的发展跟我们息息相关。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总认为我们的工作能够推动一个行业的突飞猛进。但是从逻辑上不太成立,我的看法是不成立的,我们应该指定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既然我们对行业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但是就意味着这个行业有问题的时候也是你的。多年以来形成了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很少研究问题,甚至很少正视问题。打开以后就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真的是一片大好吗?这中间就没有起伏、没有反复吗?有。可是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状态,我记得以前我也谈过,我说其他行业有一个特点,绝不避讳行业缺点,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借这个来争地位、争资源。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旅游局的工作力度不够、我们工作手段不足,多年以来在这一点上始终有一点误区,从而影响到了旅游研究成果,使我们很难正视问题,很难深层次的把
问题挖出来。[10:13]
[魏小安]:这里面,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政府是处于强势(推动位置),当然以后也是,那未来的发展会形成资本强势,就是政府强势加上资本强势,我们学者就变成了注视、变成了解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解读什么什么,我们为什么老解读呢?我们就没点自己的东
西吗? [10:13]
[魏小安]:这些年我认为刘先生说的,我们已经有大量的东西,也有大量独立的声音,但是这些独立的声音还不足。正是因为这样,同样也造成了造假,觉得学者是一种附庸。我们教育学这块比较独立,但是剩下的都是解读,这个不行。再加上现在各个方面的需求都非常的强烈,政府的需求、业界的需求、资本的需求,也使我们忙的不亦乐乎。今天这里有一篇文章,我不想念稿子,我就想把我最近考虑的题目简单说说。[10:16]
[魏小安]:首先,现在我们对这些根本性的东西认识不够,或者是说我们的认识到了,可是为什么它没有转化成一个社会成果呢?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这就是原理,无需论证。旅游只是一个社会形式,旅游有人的自然天性,其实这个就是原理。这个东西我也没有仔细想,我就是一个感觉,为什么考虑这个东西呢?因为它涉及到我们人的自然权利。这个在各种公约里面也写进去了,但是我们围绕着这个自然权利也在研究。[10:16]
[魏小安]:还有就是结构性的问题,我觉得下一步中国旅游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问题。但是,我感觉他们都有点晕,张口就是“未来5年是我们中国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这话你说不说都是这样,根据最近几年我在全国跑了十几个省,我了解的情况,我估计未来5年,中国旅游投资是5万亿。这个是什么概念?我们按统计下来,大概是5000亿的增量幅度。实际上不止这些,但是5万亿,这里面会有多大的水分?我们光说形势搞大了。但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数量增长多少,因为数量有一个自然过程,你推动不推动都在增长,因为需求在增长、市场在增长,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优化和水平提高。那下一步就是泡沫化,各行各业都有泡沫化的问题,旅游有没有泡沫呢?我们的泡沫表现是什么呢?我们这些泡沫对下一步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一旦这些泡沫破灭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格局呢?比如,现在资本,尤其是强势资本大量进入,这只是一个看好旅游前景。很显然,房地产在限制,各个行业都在限制,大量的游资找不到出路。所以他们就想进入旅游产业,但是这样大规模的进入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10:18]
[魏小安]:我们很少谈危机,好像危机还是传统概念,说危机是资本社会才有的,我们社会主义没有,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危机。这样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包括结构性的问题,包括泡沫的问题。实际上,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学者发出独立声音的时候。但是现在大家都说盛世太平,这个问题谁来研究呢?现在很多投资商、老百姓大家都晕,我们也跟着晕的话,将来吃苦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学者,因为我们拍拍屁股走了,漂亮话说几句都走了。[10:23]
[魏小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旅游事业。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要想谋取中国旅游发展的地位,这个是核心。我们下一步的布局是产业旅游布局,这个涉及到我们国家总的经济利益的扩张,涉及到我们整个资源的斟酌,这个是国家最重要的。我们旅游发展如果离开了这个东西发展不了,因为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有
过非常成功的案例。[10:25]
[魏小安]:在这里面自然就需要研究中国旅游研究化的问题,包括价格权的制定、规则的参与权等等,我们现在大体上满足于话语权,包括中国代表团地位不高,他们给我们戴“高帽子”,一听这个还挺高兴,但是实际上是等着你花钱了。大家也知道,中国有钱。在我们这里花点钱,算不上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满足这个,在旅游权利建立和权利争夺过程当中,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地位。再过5年就是所谓的“世界旅游强国”了,世界旅游强国最根本的就是这个。如果我们还只是研究几个企业走出去,怎么走法,恐怕还是很难。[10:25]
[魏小安]: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想着玩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理学、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实际上这个里面,我们这个学科的成熟度,我们首先不是说我做事情要符合规律,我们旅游学科是要研究旅游学科到底有什么规律。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现在不足。我们要把规律挖掘出来,然后才谈论符合规律、认识规律。也可以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很多国家受损失,中国是一个大国,同样旅游在这里面能得到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研究,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的工作成果,我们不这么认为。但是现在三个红利都在减少,到那个时候对我们旅游有什么影响呢?我想,对“十二五”,对发展趋势可能会明白一些。[10:27]
[魏小安]:最后一个问题是小费,按理来说小费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是我现在特别关注,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问题,现在旅游的税费非常多,这种财税体制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什么了?我们利润空间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多,然后还有《劳动法》,所有我估计,下一步中小的制造业企业会大规模的破产,同样我们的旅游企业也会有相当的一批日子过不好。小费是一线员工薪资里面很重要的一点,至少从这一点上,对我们旅游企业减轻负担,同时能够保障服务质量,同时对于地方服务质量会有很大多作用。[10:28]
[魏小安]:今天我只是把题目提出来,但是我想旅游生活在不断的发展,旅游产业在不断的变迁,不断的会有新的题目发生。很多新的题目,如果我们作为一个话题来讲,或者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它也没有那么新。我也希望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旅游学者能够更多的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能够在各个方面起到自己的作用,以避免摆脱我们只是注视或者是解读的这种形式。现在有很多报刊都邀请我去解读,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本来就不同意,我怎么解读?我要把我不同意的问题说出来,你还没法登。所以说,我们的媒体要有魄力提供一些不同声音的舞台和平台。最后,我希望《旅游学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研究,不辜负大家对它的期望。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10:29]
[主持人 黄先开]:感谢魏小安教授真诚直率的演讲!他给我们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旅游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宽泛,海外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国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脉络、研究趋势方面有何特点和不同?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保继刚教授将为大家进行梳理和解读,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有请保教授!
大家欢迎![10:30]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保继刚
[保继刚]:各位学者、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来介绍一些我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一些想法。今天这个报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外学界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一个综述。这些年中国旅游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我们梳理了100多篇国外学者对中国旅游研究的论文,作为一个初步的总结。第二,是国内学界我们自己对中国旅游研究这30年怎么走过来作为一个梳理。第三,对未来的发展谈一点看法。[10:31]
[保继刚]:国外学界对中国旅游研究,这方面没有时间展开讲,因为这个是做了两篇论文的分量,其中有一篇已经在《旅游学刊》发表了,还有一篇英文的稿子没有发表。我简单来说,如果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类,这个可以分三个大类,一个大类是指早期纯粹是外国人学了中文,学了中文以后,在中国做自己的田野调查,提出对中国旅游的看法。这样的学者,像美国在迈阿密大学的斯丹利·图丝(音译)教授,他还会讲维吾尔语,因为他在新疆呆过。还有一些学者在云南待过,还有的学者在贵州做了很多的研究。这些人是在外国人中能用中文来做研究的学者的代表,那他们所在的领域有像文化学、人类学,他们关注的是旅游发展等,尽管他们的一些观点得不到很多人完全的赞同,但是他们采用深入的田野调查的方式,他们调查的结果,对国际旅游学界了解中国,对中国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是很有代表性。但是很遗憾,外国学者真正学中文到中国做调查问卷的越来越少,就是能掌握熟练中文的人越来越少。[10:34] [保继刚]:另外一种像我们在座的一些教授一样,就是中国人到海外去读博士,特别是在博士期间,做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分人有一部分做完博士以后,回到大学教书的继续做研究。但是大量的人没有在大学做继续的研究,这部分人慢慢的就不出现了,所以有些学术信息随着时间在衰减。[10:34]
[保继刚]:国外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学术关注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讲总体也在减少。现在发表论文最多的一部分是合作,合作里面有两个部分,一部分特别是有中国特别大的研究项目招了大量的中国研究生,有一些大学在中国招了大量的中国学生,而且对中国还进行长达十年的资助。这种是借助于中国的学生,或者是跟访问学者合作,或者到中国来参加访问项目,然后是实地考察以后做研究。另外一部分是观光旅游,没有做过很深入的调查,再跟我们的国内做合作,这种现象现在是逐渐多起来了。[10:36]
[保继刚]:那这种现在的多起来,有很多因素。实际上魏小安司长在他的文章里面写的很精彩,这个现象我想国内外都是一样的,他说“不赶快出成果,学者的生存就有问题,没有专著教授的资格也有问题,商业社会,学术也亦然……急功近利的社会需求、功利化的目标形成了中国旅游研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没有做比较细的文章分析。[10:42]
[保继刚]: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大概分几个类型,一个是引荐和应用的方面,就是把西方的理论引用过来,在中国进行应用。包括其他的一些理论,这些部分主要是介绍的作用,还有双方引荐,这个是两个方面的。另外一个方面的贡献,就是有一些理论检验的方面,就是把西方的理论应用到中国,比如说古镇保护等等。第三个方面,总体来讲在理论建构,基于中国的研究做出独立的理论建构这样的文章,目前还是比较少的。这个很简单的西方的学者对中国的研究,这个研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在海外的其他国家做的研究。[10:43]
[保继刚]:第二个部分,简单对国内学界中国旅游研究的一个回顾。我曾经做个过一个旅游地理30年的回顾,把中国旅游地理分成三个十年来做一个回顾,这个现象基本上符合我们30年的理论研究。第一个十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是理想主义的阶段,在座的像吴必虎80年代读研究生的这一批人,我们都会很怀念80年代中期中国一段思想特别解放,学术特别理想化的那个时代,非功利的一个时代,功利主义非常少的一个时代。尽管这十年地理学、经济学、少数学科才开始介入理论研究。包括魏小安先生在80年代做了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尽管这个时候的文章数量,培养的人不多,但是这个时候做的一批基于中国本土旅游实践的非常“阳春白雪”式的研究,非常书斋化的研究,非常非功利化的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为第三个十年的发展,我们在80年代积累了一批还具有一点理想主义的人才。[10:46]
[保继刚]:第二个十年是“千军万马奔旅游”。那个时候学界是什么状况呢?我绝大部分的同学现在都在美国,一部分下海,一部分做官,学界当时留下的人很少。这个时候理想主义没有了,实用主义占主导,特别是旅游发展是很实用的学科,在旅游规划等等现实环境下,很多人都进入到旅游经济的领域。比如说景观设计、生态、地理、林学、农学、历史、文化,我们可以在历史系里面办旅游系,我们可以在地质协会里面做旅游协会等等等等,就是“千军万马奔旅游”,这样的情况下,真正具有理论贡献的成果不足,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研究内容非常缺陷,研究本位性下降,研究规范性的问题,研究视野的问题,这个时期比第一个十年,对国际前沿的关注度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因为,年轻一代要么出国,要么下海,老一辈的人,在搜集文献或者是各个方面,已经有一定的限制、局限性。那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对国际关注度反而是下降的,所以说是实用主义阶段。[10:47]
[保继刚]:最近十年,是“立足本土,接轨国际”,是理想主义回归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阶段。我们现在出现了一批立足本土,接轨国际的理论。这个时期,积极引进国外的成果,包括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并致力于本土化的过程。后来大陆学者的成果陆陆续续在国际刊物上出现,并且在增加,还有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旅游会议逐渐增加,这个是跟中国在世界旅游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说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些立足本土,接轨国际,尽管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我想对30年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总结。[10:48]
[保继刚]:第三,在这样一场会要谈中国旅游未来研究,实际上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说很粗的勾几个线条,比如说持续关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在30多年前,英国学者科伯特(音译)说过一句话,到今天仍然适用,他说“毫无疑问,未来研究中大的进展将是在概念上和理论上,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概念,只有案例数量增加以外,将不能有什么别的进步”。我们在立足本土,接轨世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大量的研究只是在案例的增加,而对世界旅游研究或者是理论没有概念上的贡献,那我们进步会很小。[10:49]
[保继刚]: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深入调查研究,以理论思考可能形成系统的、抽象的认识,同样可以形成理智性的经验支持。中国的研究可能会提供一些经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中国现实下来进行理论、进行提升,并实现同西方理论的对话,乃至最终的超越,实际上不是超越,不是我们一定超越谁,而是说基于中国的理论提出理论来解释中国,或者是解释中国的理论,将来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不能解释的东西,我们在中国提出来了,这个是我们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能得到大家认可和尊重的关键所在。[10:50]
[保继刚]:还有强化旅游经济的知识和输出,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旅游,但是旅游研究的知识和理论怎么输出到其他学科?这是旅游研究下一步必须要重视的事。这种的理论输出,才能让其他学科认为旅游研究是一个东西,要生存。如果说我们只是说在小圈子里面说这是一个东西,我们在一个学科群里面很难占住地位。比如说地理学做旅游十多年,这些年得到了地理界的认可,标志性的东西是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旅游地理的研究成果在《地理学报》,我们最好的杂志上有比较多的声音。如果在第一个十年,几乎没有文章。第二个十年文章开始有,第三个十年文章很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旅游地理的资助,第一个十年只有几项,第二个十年多了一点,第三个十年大量的增多。所以说我们文章的输出,不仅要在旅游刊物上发表,那么能不能在中国社会科学等一流的杂志发表。我们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的文章,能不能在经济学期刊等等这样主流其他学科的母体学科的主流杂志上发表,那这个学科就会更强的影响力,或者是知识输出,你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10:51]
[保继刚]:另外一点,就是提升我们自身的旅游学术刊物平台的学术水准。今天是《旅游学刊》25周年,我们集结了海内外非常重要的一批学者,我们在这里非常祝贺《旅游学刊》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旅游刊物里面,我们只有一个《旅游学刊》能挤入我们的核心期刊,在我们学校里面《旅游学刊》是唯一一个二类刊物,其他的都是编外的。到了三类的话,在我们学校基本上不会有人看了。所以说提升整个旅游刊物的学术水准,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这个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应该说,我们还要继续强化同行的评价意识,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专家,充分利用我们海外的华人学者,在国际上的认可,提高我们刊物的认知度。[10:52]
[保继刚]:另外,我们旅游研究的应用水平要有深度。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旅游规划公司,国际咨询集团产生了。我们在规划的具体的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强大的力量,但是我们在影响到国家各级政府的大量决策方面,能不能出高水准的东西,比如说国务院41号文,如果在没有出台之前,我们有非常好的文章,把旅游业说的非常清楚,在国家对内战略、对外战略起很重要的作用,那可能我们的理论研究的应用型水平就会进一步的提升。我的演讲就到这里了,超了一分钟。谢谢![10:52]
[主持人 黄先开]:感谢保教授的精彩发言,保教授从国外学界,我们国内学界对中国旅游的研究,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给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分析。我也感触特别深,确确实实,在旅游的业界里面,我们旅游的研究,如何提升发展我们的发展思路。刚才保教授也提出来了一系列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今后我们的旅游研究要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这种全国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的一流刊物上,有我们旅游学界的声音。《旅游学刊》在国内有一些影响,但是国外有一批非常好的旅游业界的刊物,这次我们大会也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了我们国际上权威的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ism Research主编Prof.John Tribe,下面我们有请John Tribe为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10:53]
[人民网]:Annals of Touism Research主编Prof.John Tribe做报告 [10:54]
[人民网]:Prof.John Tribe结合近年在Annal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国际旅游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创新。[10:56]
英国萨里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John Tribe
[主持人 黄先开]:谢谢John Tribe精彩的演讲,他演讲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国际旅游研究的一种大趋势,以及他们的选题,特别是印象很深的给我们一种大的创新。我们国内的旅游研究,可能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解释我们的旅游的现象。通过我们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通过我们的研究引领我们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是非常大的课题。前面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我们的旅游学科,旅游学科发展面临着大的发展趋势。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的分析,我想对我们接下来从事我们的旅游教育也好、旅游研究也好,都会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11:19]
[主持人 黄先开]:因为我们前面的安排非常的紧凑,我们接下来有10分钟的茶歇,11点半请各位专家学科,再回到我们这个会场,我们再接着下一个议题![11:19]
[主持人 黄先开]:请各位专家就坐。现在我们开始第一论坛,“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有请论坛主持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大家欢迎![11:39]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主持人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各位上午好!现在很快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也抓紧时间。我们这个论坛讨论的嘉宾、专家学者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首席教授宋海岩教授;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张润钢博士;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凤军教授;去哪儿网副总裁张泽先生;有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宁泽群教授 [11:40]
[主持人 戴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各位好,我们抓紧时间,开门见山。应该说难得有机会,我今天坐在这样的位置上跟大家聊天。我们这场讨论的的主题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我们刚刚做完国家的“十二五”研究发展规划,这个是对产业进行规划,对学术怎么进行规划,我还真不太知道怎么规划的。刚才几位演讲嘉宾说要创造更加自由的环境,尽管如此我们还要完成这个“作业”,既然是规划,那就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归纳,也离不开对现状的判断,并且对未来的谋划,大体上分几个小环节。首先有请几位跟我们聊聊,在过去5年,乃至35年期间,我们旅游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或者是启示?我想这个话题,是不是有请我们学术界,或者是目前学术界更有理论教授头衔的几位来先说说。先请海岩教授先说说![11:41]
香港理工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宋海岩
[宋海岩]:谢谢戴教授,很高兴到这里跟大家分享中国旅游研究具体性的问题,首先感谢邀请。那么这个话题,像戴教授说的,实际上是很大的话题,要归纳过去二三十年取得的成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11:41]
[宋海岩]:我就讲几点,也就是从近几年个人对旅游问题的研究所遇到的一些趋势性的问题,我简单的归纳一下。因为还有其他的教授和学者,还有业界人士要发言,我就非常简练的归纳几点。[11:44]
[宋海岩]:第一点,就是最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就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因为游客现在消费者行为跟十年或者是二十年以前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十年以前游客的消费行为,还是大众旅游的趋势。在这种行为的驱使下,主要是由价格来驱动的。最近几年,游客的行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游客逐渐成熟,人们以兴趣为导向,已经不是完全是大众化旅游了,目的地的选择是以他的兴趣作为选择的。兴趣导向现象的出现,现在有很多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我想有对业界有两点启示。第一个是消费者行为,主要是新的研究显示,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要的游客,他们的消费者行为跟传统的消费者行为不一样,尤其是他们网上消费更多一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他们消费行为融合在一起。这样对企业以后做产品开发、做规划等等有很大的启示。这个跟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包括过去发表的文章,还有《旅游学刊》也有很多这样的文章。[11:44]
[宋海岩]:第二,刚才John Tribe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问题,就是他本人认为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他讲的这个很有道理,现在的旅游研究实际上根据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等这些学科里面吸取一些精华,应用到旅游研究上来,而很多研究者也是根据这个现象来对旅游进行研究。因此,他认为旅游学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旅游作为一个学科,还没有成熟。这个就对我们在座的学者和教授,提出了很高的预期,就是怎么样使旅游学科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1:45]
[主持人 戴斌]:我们想重点问一下吴教授,过去5年中国旅游的经验。[11:45]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 吴必虎
[吴必虎]:我开始没有仔细看这个题目,我开始以为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规划,后来一看是“旅游研究规划”我就不敢上来了。旅游研究是不能规划的,旅游研究作为个体来讲,所有的旅游研究者应该有自由的研究范围,但是我想作为大学的校长、旅游局的局长,他们要做规划。[11:46]
[主持人 戴斌]:我希望您给我们一些鼓励,过去几年里,您有很多的经验。[11:48]
[吴必虎]:过去5年和过去35年,中国的旅游研究有几点可以提一下。第一点我想研究的对象从观光旅游向兴趣旅游变化。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就是休闲、度假都叫玩,这个旅游的范围扩大了。第二点,队伍和学科的变化。刚才John Tribe也讲到了,旅游研究不是一门学科,但是为什么我们到一起开会呢?所以,我认为旅游研究有一个共同研究,这个对象是一群学科,这一群学科在过去5年或者是35年来形成了一个“池子”,然后大家都到这个“池子里”。第三点是,说研究旅游没有经费,这个看法我不太认同。现在我们有很多基金会,应该说想做旅游研究的人,经费也是很容易的。[11:49]
[主持人 戴斌]:那宁泽群教授怎么看呢? [11:49]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宁泽群
[宁泽群]:刚才宋海岩说的那个观点,我不是特别同意,我也不太同意外国那个学者的观点。因为什么呢?我觉得30年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就。那么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起点都致力于国外,而且我发现国外对这方面的兴趣并不是很集中。这个也可能基于国外的旅游发展没有我们发展的更迅猛,而且更重要。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30年来关注的。另外一个是它逐步成熟,因为我主要搞旅游经济这块,最早是从马克思引来,后来逐步加入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东西,包括融合什么的、市场经济、财务的东西等等。现在逐步开始形成旅游经济学特有的一个研究的问题,这个都是一个进步。包括刚才保继刚教授也说过,说地理学会已经承认了旅游地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体系是跟国际上有一些差异。这个和一些特点有一些关系,这个我待会儿再说。[11:52]
[主持人 戴斌]:谢谢。[11:52]
[宋海岩]:旅游经济学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有很大的发展和推进,但是你看旅游经济学的书籍和文章,你会看到,所有发表的文章,甚至旅游经济类的书籍,主要是用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去解释旅游现象。或者是说描述旅游现象的书,会用一些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或者是把旅游经济学的理论论述以后,举一些旅游经济学的例子。很多书籍都处在这样的阶段,旅游经济学已经慢慢的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它还是经济学下面的分学科叫旅游经济学,它跟健康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一样,他们都存在着经济学的分支。[11:56]
[主持人 戴斌]:今天这个话题其实这个框架很大,所以说细节的问题我们另外找时间。刚才谈了很多我们的成就、人员、氛围、成熟度。我想我们过去在旅游圈里做了很多丰功伟绩。刚才吴教授提出来旅游发展30年,我们发展扩大了,人员不断更新了,经费也增加了。宋教授说,有些领域在逐渐成熟,而且跟国际的差距也越来越小。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11:57]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崔凤军
[崔凤军]:他们两位的发现都是正确的。我感觉到旅游的实践与旅游理论是相关的,我唯独看旅游,我觉得旅游的学术研究,现在缺乏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旅游研究的壳,就是原科学研究。也就是说要建立旅游的范式,可能需要点历练,需要点研究的投入。我觉得这是可能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11:58]
[崔凤军]:第二个当然就是我们的旅游学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我们不要排除其他学科的理论,旅游研究只有二三十年,你现在没有几个可以作为成熟的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应用的比较好的,除了自然学科、设计学科之外,有三个东西。第一个是产业经济学。因为旅游经济核心就是中观经济,其实就是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第二个应用社会学,特别是应用社会学领域里面很多的领域,我在实践中可以大方的使用。第三个是公共管理学里面的领域,特别是跟政治学理论相关系的理论,比如说西方经济学的治理理论,他们强调各个方面的参与,让对旅游经济的管制是否可以更加放松?等等这些问题,我想是我更加关注的。[11:59]
[主持人 戴斌]:您觉得这里面存在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我是主持人,我不能谈这些观点。我是想说,可能我们这个时候实践一直领先于理论。我想在座的已经成名的人之外,还有一些年轻同志,还有搜狐网、人民网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直播,有一批年轻人想知道我们的看法。那我们是不是对现状做一些判断?如果对旅游学科做一些工作,请张总给我们说一下,就当前的环境下,我们旅游研究的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对我们学术界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呢? [12:00]
首旅集团副总裁 张润钢
[张润钢]: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我不是很认同刚才几位的说法。我自己的观点是,我觉得我们的旅游研究有这么多经济学家,但是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很难在企业转化成实践的。而且中国旅游企业里面,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怎么样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逐步的更加适应这种充分市场竞争的需求,从企业治理结构,甚至包括政府管制,包括我们企业开发的产品,到底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至少在这一点可以这么说,我们迫切的希望我们旅游经济研究能够有更新的的实践性的成果。[12:00]
[主持人 戴斌]:那么究竟有哪些需求呢? [12:01]
[张润钢]:这个需要我们搞研究的人来研究我们有什么需求。[12:01]
[主持人 戴斌]: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还有去哪儿网的副总裁张泽先生,我也想从您的角度,听听您的想法。[12:02]
去哪儿网副总裁 张泽
[张泽]:谢谢戴教授,我觉得在座的都是专家,泰斗级的人物。其实中国的旅游在全球是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而实际上中国的在线旅游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说携程旅行网,他们在线的领域里面已经可以跟全球最大的在线网站来抗衡。[12:03]
[主持人 戴斌]: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对在线网站怎么看呢?你们对学术界也有期待吗? [12:03]
[张泽]:我们也期待着学者的研究。[12:03]
[主持人 戴斌]:在欧美国家这种研究应该是比较多的,那么他们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怎么样呢? [12:03]
[宋海岩]:“官学研”之间的关系,在国外,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实际上这三部分是不能分开的。“官场”实际上是提供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的,因为在英国的学校,英国有110多所大学,只有一所是私立学校之外,其他的都是公办的,是政府提供资金的。政府的职能是提供教学和科研经费。至于学校里面的研究团队和老师开什么课程,搞什么课题研究,政府是放开的。把只管给钱,不管结果。那他们怎么管呢?就是每一次5年的时间,他要做一个全国的、各个大学里面的研究评估,通过这个研究评估,决定给这个学校出多少成果,包括发表的文章,还有专利多少来看你的成果。[12:04]
[主持人 戴斌]:就是看你发了多少文章,还有多少专利。[12:05]
[宋海岩]:对。那么学校的话,它的职能是研究出来的结果,一定能够会应用到实践当中,才算你的研究有成果。除了你在学术上,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以外,同时还要考评你的创新,或者是研究结果,你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我们这个叫对业界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有一套评估体系,就是政府投资以后,还要看在学术上、业界上的应用成果,同时业界也参与学校的教研。他们怎么参与呢?他们参与学校里面的课程设置,他们一般大学参与进来的话,对学校课程设计他有发言权。就是说课程设计出来以后,一定要经过业界的认证,这个课程才能开出去。同时研究的话,企业当然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经费,比如说在国外,有一些航空公司会提供一部分资金,设立一个教授,这个教授负责这方面所有的研究。[12:05]
[主持人 戴斌]:我能问一下,学校研究的经费来源是什么呢? [12:06] [宋海岩]:因为企业有一些项目,有一些项目课题,需要学校里面去研究,但是这个肯定是有经费的来源。业界有的时候一定要有经费支持,同时学校研究成果以后,业界要应用,这个时候业界不需要提供经费,但是它实际上是从别人的结果当中来收益,这个有公共的收益,也有特定的收益,这个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2:06]
[主持人 戴斌]:吴教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12:09]
[吴必虎]:其实这个问题,很显然现在我们脱节,像理工和业界的距离,其实这个脱离很严重。这个有好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府本身对教育管制太多。比如说教执委对各个大学办什么专业、上什么课管的很严。教育部有什么指令性的安排,所有的大学都要跟着它走。这两年教育部在评估北大的一些专业,他们要求所有的标准都一样。还有教授本身开课计划不是按照市场的要求,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12:10]
[主持人 戴斌]:因为我们谈的是“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我们也想知道,究竟目前的政府企业需要什么?究竟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学术环境?但是建构是非常艰难的。[12:10]
[吴必虎]: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讨论的。[12:11]
[崔凤军]: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从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对于旅游研究的要求应该是很高。但是现在目前旅游学术界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所以在旅游实践过程当中,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我做旅游营销,旅游营销效果的平庸,就这么一个话题,旅游学术界内可能都支撑不了。比如说我一年有几千万的资金,投到不同的领域搞城市营销。他们到最后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类型。在管一个营销的时候,我招标、应标,我钱花不出去,因为没有一个类似的教授、领导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会。这个实际上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很不够的。[12:11]
[主持人 戴斌]:他说上千万投下去,搞一个城市的营销,这个效果在经济学上怎么评估呢? [12:12]
[宋海岩]:这个要看每一个营销的收益率,收入多少、投入多少,这个在研究上很容易做到,但是有没有人这样去做,这个不好说。所以,我还是想说,研究的体系跟实际脱节,这个现象实际上是永远存在的。正因为这样,人们都要想摸索实际,所以才做研究。为什么要发生这个事情,就是说企业或者是消费者做出某一个事情以后,他才会主动研究这个事情。比如说去哪儿网这个网站,这个网站的发展的速度比国外的网站速度发展的比较快,是因为很多人关注这个网站,使用这个网站,才使这个网站发展得如此迅速。但是研究人员就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说当消费者在使用这个网站的时候,他会给企业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启示。[12:13]
[主持人 戴斌]:谢谢宋教授。我听明白了,就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他们也有产业研究。还有张总,您这个去哪儿网办的这么好,这个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还是学校告诉您这个模式的? [12:14]
[张泽]:没有。[12:14]
[主持人 戴斌]:这个面临着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政府推动得了吗?学校推动得了吗?是群众的消费来推动的。学者的功能本身就有创造性的功能。我想对“十二五”期间,我们未来一个时期面临的环境,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与其互相指责,不如大家一起坐下来一起讨论。那么在未来5年中间,如果把中国旅游研究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12:15]
[宁泽群]:我这个问题还是考虑了一下,因为刚才有一些观点其实我不是特别同意。原因在哪呢?比如说,我国产业提出的东西不能解决。其实是因为我们基础理论研究有问题,所以整个旅游发展模式出现偏差。这个时候它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实际上好像是基础理论。如果在“十二五”未来有规划的话,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可以考虑,我同意吴教授的观点,我认为学术研究不能规划、没有规划。因为它是一个个人创新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个人,他有这种想法以后,他提出一个理论或者是基础的观点,会引发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深入形成这个理论的。[12:17]
[宁泽群]:那么,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我认为我们国家目前旅游界出现的问题,跟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旅游应该增长,但是我们增长实际上按照数量来说,真正旅游的内核的东西并没有把握,所以说你不知道应该解决什么东西。[12:17]
[主持人 戴斌]:你的观点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吗? [12:18]
[宁泽群]:对。刚才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了国外有一种按照旅游者类型的,但是我恰恰认为,他的这个行为发展模式没有很好的进行研究,这个要反映到社会文明的层面。就是关于人的身心健康这方面没有人去研究,包括哲学意义上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们研究中国旅游的内核是什么?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异地的关于休闲体验或者是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我们以什么方式来判断?而不是说,就是一个大家都去观光了以后,增长了以后,我这个经济就增长了,这个是最浅薄的(观念)。[12:18]
[主持人 戴斌]:那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12:19]
[宁泽群]:第一个是重点研究理论本质,特别是它的行为方案的模式。第二个观点是我认为产业的研究,应该落足于我们本国的情况,我认为,我了解了这个关于国内产业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跟我们体制有关系。这种情况不可能在国外出现。[12:19]
[主持人 戴斌]:我问的是中国旅游研究的规划,而不是对中国旅游学术的规划。那么对于未来5年你还有什么期待呢? [12:20]
[宁泽群]:我们要保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这样才会有市场的绩效,才会给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还有一个,我认为是总体的发展研究,就是政府这一层面。政府这一层面,就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弄清楚政府该管什么,和不该管什么。这个非常重要的,所以政府去管行业的东西,是政府的一个错位。政府应该管的是旅游的福利和整体市场的配备。[12:22]
[主持人 戴斌]:那么您对未来5年,中国旅游经济应该加强哪方面的研究呢? [12:22]
[张润钢]:我不是搞研究的,说不了那么专业的,我还是从需求来讲。我觉得旅游业跟传统的哲学、社会学科不一样,它已经形成了这么大的产业,我们不反对旅游研究适当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旅游研究的主题可能还是要提,因为这么大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不管对企业而言,还是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应该要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我经常想,比如像中国乒乓球,这个是我们的国球,在全世界影响非常大,我们知道有乒乓球的研究所,他的研究所研究的不是乒乓球的起源、定义,他们更多的研究是这些完全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说拍子、海绵。像我们做旅游行业研究的大部分的机构,应该在未来的规划当中,有一个更明确的自身定位。我是侧重政府还是侧重产业政策。总而言之,目前存在的跟行业有所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是我们定位不清导致的。[12:23]
[主持人 戴斌]:希望各个研究机构定位更清晰一些是吗?如果您企业遇到问题,找不到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群体帮助您解决怎么办? [12:24]
[张润钢]:我们自身努力研究解决问题。[12:24]
[主持人 戴斌]:请崔主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观点。[12:24]
[崔凤军]: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旅游学术研究有没有五年规划?我觉得应该有,绝对有。因为5年,你想想,首先这个是你个人的行为,你自己连五年研究什么都搞不清楚,你还当什么专家?政府也要有研究的规划,很多重大的旅游问题,如果政府给了规划,就可以让大批的专家去研究。但是为什么没有规划呢?我相信在座的专家5年肯定有一个目标,而且每年都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觉得应该有5年规划目标。[12:25]
[崔凤军]: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很多实践领域方面的要求是存在的。比如说对于外资进入中国旅行社行业,如果我们要提前研究的话,我们就不至于今天旅行社行业还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在加入WTO之前让外资进来,现在中国的旅行社行业现在处于什么竞争状态呢?就是过度自由竞争状态。[12:26]
[主持人 戴斌]:您觉得旅游未来5年发展规划,这个由谁怎么做呢?这个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需要机构平台、需要机制来解决。[12:26]
[吴必虎]:关于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规划,我们应该做一些应用型的研究。我们应该找一些大学的教授做,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应用理论而不是应用,戴斌院长应该有时间、有钱去做理论研究。这个是我提出的一个观点。[12:26] [吴必虎]:第二个,研究应该从政府发起。在中国,政府对所有的方面影响力很大,资源也最多。所以说从政府来讲,首先是教育部,教育部应该尽快推进旅游一级学科的建设,我们知道就像John Tribe讲到,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有共同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但是我们必须要推动它的学科存在。否则的话,我们没有地方发论文,没有机会出国,所以说我们要尽快完成旅游学科的建设。比如说建筑学是土木工程,城市化是土木工程,最近城市化成功晋级一级学科,但是他们又不满意说,应该是学科门类。其实城市化设计很多,旅游也是一样,旅游涉及到应用,应该走到一级学科的建设。这个怎么建设呢?所以说,我们应该多找教育部沟通解决这个问题。[12:27]
[吴必虎]:还有,就是国家旅游局本身。国家旅游局对旅游学的非常重视,比如说设立研究奖什么的,但是这个办的比较晚。另外就是研究钱太少。我的第一点观点就是应用理论研究。第二个教育部要推进旅游学科的一级学科建设,这样学科地位自然而然就起来了。第三个就是国家旅游局要重视专家的作用。因为我不是很正规的教授,因为我们在大学里面做旅游的都没有什么地位。[12:29]
[主持人 戴斌]:我想问一下张总,您对中国的旅游研究有信心吗? [12:29]
[张泽]:我有信心。我们要有更先进的生产力,我可能说的比较微观,中国日报2009年的一组数字,在线旅游收入增长到14%,但是美国的达到了70%,欧洲是50%,印度是30%。而在我们看整个所有的这些国家发展当中,达到20%的收益以后会成长为50%,所以说我们国家也会达到在线旅游的阶段。那我们也需要研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线旅游在中国旅游行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在国际上落后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这样的模式,是不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12:31]
[主持人 戴斌]:好的。谢谢!再过五年之后,中国的旅游研究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12:31]
[宁泽群]:戴院长,我插一句,因为我针对张总的问题来说的。因为他说目前中国的在线旅游非常低,像美国是60%、70%、80%,这恰恰是我们基础研究没有突破的问题。西方国家是散客旅游,中国是团队旅游。虽然中国散客化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以团队旅游为主。等于是散客的研究我们是很弱的(体验、放松、交流),包括规划上也是这个情况,比如说城市,我们城市明明它的最核心的资源是他的生活方式,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把城市规划成一个景区,把真正的生活都给剔除了,这个是基本理论没有研究到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政府去讲增长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12:32]
[主持人 戴斌]:我们这场主题是中国旅游研究5年规划,这样的规划有一个目标或者是展望,这是什么样的目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去值得我们奋斗。那么对未来5年,我们中国旅游研究应该是什么样呢? [12:32]
[宋海岩]:对于未来5年,中国旅游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上午保教授做演讲的时候提到的一点,其实搞旅游研究的人是旅游自己圈里搞的很多,也就是说国外发表的文章,基本发表在旅游专刊方面,很少有搞旅游的学者向经济学方面发表文章。我的意思是说,在未来5年或者是十年过程当中,搞旅游研究的人应该把视野放开,在学科之外,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同时中国旅游研究,在未来5年或者是十年,将对世界旅游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这个有一个责任的问题,中国以后研究者有一个责任的问题,就是肩负起我国未来世界旅游的主流。[12:33]
[吴必虎]:我主要是有几个数据,第一个中国旅游研究能在政府的主导下有相关的法律出台。还有一个是每个大陆人能够发表十篇论文。还有就是中国现在旅游系和旅游学院的大学可以多做一些研究的工作。[12:38]
[张润钢]:旅游研究是一个产业的组成部分,长远来说,我们应该适应这个市场,需求的一定会蓬勃发展。不适应需求的,会慢慢的淘汰,从结果来讲都是这样。但是我相信我们大部分旅游研究的专家,总会随着这个市场发展一起发展,同时会适应这个市场的需求而不断的调整。[12:39]
[崔凤军]:一句话,5年以后,我们旅游学术界创造了几个好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要素,其实5年5个理论够了。[12:39]
[张泽]:学术研究在未来5年能够更多的研究让它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往最先进的生产力方面发展,政府也可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12:39]
[宁泽群]:我的看法是,我们希望我们原来非常温馨的旅游研究,回归到正常的旅游研究。[12:40]
[主持人 戴斌]:现在我们给大家5分钟的提问时间。[12:40]
[参会者提问]:我想问一下,刚才讨论的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这个问题在1998年的时候,在我第一次遇到华侨城领导人的时候就在思考。我认为,第一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什么学科领域,应该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长青的,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那么理论给谁用?理论是做给研究的人,他要去概括、提炼现实的东西。然后他指导谁?他指导不了一流的实践者,指导的是二流的实践着,或者是其他的研究者的人。[12:41]
[主持人 戴斌]:你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在问问题。谢谢![12:41]
[参会者提问]:我一共有5点我个人的看法,一个是过去5年或者是十年,更长的研究成绩很大,因为现实有很多问题,这是一个。第二个我感觉旅游研究应该要有规划,或者是计划。否则,你不知道研究什么。第三个,我认为旅游的实践是三个元素,刚才看了一个资料说,1979年旅游在大陆开始兴起,那么30多年来咱们旅游实践发展是快于理论研究的。我认为解决现实问题是关键的,比如说导游问题、业态的问题,还有旅游产品合法提供的问题,这个都需要我们研究。这里说一句话,现在那么多诺贝尔研究获得者,他研究一个厨房问题能够获奖,但是我们研究战略问题太多了,虽然我们需要,但是都研究就不成了。第四个,我要说的就是专业方向和领域乱,我们应该形成专业领域固定的领军人物。比如说可以三人组合、四人组合来研究这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有规划、计划,但是我们下面要干什么。我们应该要列出需要研究的主题,比如说100个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本身也能够提出100个研究的问题,这100个问题提出的对了,研究的对了,这个包括了中国旅游业的研究,这个方向对了。我们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有人来研究。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但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有责任、有义务来做这个事。我说完了,谢谢大家![12:46]
[参会者提问]:我第一点点评,我是觉得中国旅游研究是不能规划的,但是研究是可以引领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旅游研究院这两年,每年都做出了很好的努力,听说今年总共有500人报,但是有23个人获得了研究项目的批准,这个努力很好,但是个努力还可以变得再好。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把它变得再好呢?可以把首旅、去哪儿网这些相关企业的钱,纳入到我们相关课题当中,去引领我们学术界向更深领域研究。[12:46]
[参会者提问]:第二个是一个问题,我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朱竑,我在我们学校旅游系的年轻老师评职称的时候,这个老师一个旅游学刊的杂志就来评教授或者是副教授,因为他看单位是北京联合大学,他就产生疑问。我不知道中国国家旅游局,还有中国旅游研究院,可否帮助我们成立中国旅游研究学会,把《旅游学刊》成为国家一级学会下属的一级学报 [12:47]
[主持人 戴斌]:这个慢慢来,这些东西都在我们规划当中,领导对我们有规划、有安排,给我们一点时间。[12:47]
[参会者提问]:我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从研究的角度,我们中国的旅游研究和西方比较先进的理论相比,我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还有我们中国的旅游落后的是什么地方呢? [12:48]
[吴必虎]:中国人做的旅游成果,应该说有一部分达到世界水平,但是他们英语不行,包括我自己的英语太差了。但是最大的差别是在微观研究、行为研究上面差别很大,在宏观研究、政策研究上面差别不大,甚至我们还超过他们。[12:48]
[主持人 戴斌]:第二个问题请张总回答。[12:48]
[张润钢]:他是说我们的产业跟西方的差别,我觉得简单的讲,别人是“成年人”、“壮年人”,而我们现在的阶段还是“小孩儿”,还穿着开裆裤。[12:49]
[参会者提问]:您说的就是发展阶段的原因造成的,那发展要素方面呢? [12:49]
[张润钢]:其实发展阶段也有差距,要素也存在。[12:49]
[主持人 戴斌]:最后一个问题。[12:50]
[参会者提问]:各位好,我是大地风景国际咨询的刘君,我想问一下当你们做实践的时候,跟政府或者是说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怎么样让实践真的实践出来?有妥协吗?还是说有共赢?谢谢。[12:50]
[崔凤军]:就这个问题,我为此些了一篇文章叫《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篇文章发表在城市规划杂志上。案例就是吴必虎在一次大会上和当时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之间的纠葛。他是讲科学的,他是讲政治的,吴必虎不讲政治,他把吴必虎批的一塌糊涂。我让吴必虎先生给王国平先生写了一封比较委婉的道歉信,所以说第二次会议上,王国平大大的表扬了我们一番。[12:51]
[主持人 戴斌]:讨论结束。大家请用自助午餐。[12:55]
[黄先开]: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请大家就坐!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波论坛,主题是“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欢迎大家通过搜狐微博来参与我们的互动,参与者将有机会获得由去哪儿网提供的价值1000元的旅行箱一只。我们有请论坛的主持人,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教授![14:08]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马波
[主持人 马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大家下午好!首先邀请这次论坛的以下嘉宾入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北京的交通问题还是需要解决,现在还在赶往我们论坛的路上。[14:09]
[主持人 马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那我们请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张曙光教授;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耀先生;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汪宇明先生 [14:10]
[主持人 马波]:这个主题是非常好,但是时间非常有限,要用75分钟的时间结束。最后我们也留出15分钟,让台上台下有一个互动,我想我们今天的4位嘉宾,还有将来要加入的于先生,他们5位平时也不说大话、空话,今天他们更不会这样。这个问题时间限定是在“十二五”期间,背景是城乡统筹。最后我们要落脚到旅游发展,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从城乡统筹切入。[14:11]
[主持人 马波]:首先,我想请我们的张曙光教授,谈谈对我们对城乡统筹的理解,首先奠定一个基础。张校长,在您看来,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城乡统筹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作为一项政策,最重要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呢?请您开篇。[14:12]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曙光
[张曙光]:大家下午好!在座的都是旅游界的专家,我是客串,我是搞经济学的,大家跟旅游有关系。这样谈“十二五”城乡统筹,这个题目很大,因为你到底是指整个“十二五”发展的城乡统筹,还是我们旅游业的城乡统筹?我对“统筹”这两个字,不是太赞成这个事情。因为有一个问题,城乡统筹谁来统筹?统筹什么?这两个问题要弄清楚。那么城乡统筹总得有一个主体,现在城乡统筹都是政府来统筹,政府来统筹安排,那么统筹如果按发展来说,有规划统筹,这个是政府可以作为补充。建设要不要统筹?现在咱们统筹往往只有统一的东西,那么运营要不要统筹?经营要不要统筹?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要考虑城乡的发展,要让它不要共同发展,这个事情是应该的。[14:13]
[张曙光]:现在的城乡统筹有很多内容,而实际进行中间有很多问题。因为现在的城乡统筹主要是政府来统筹,统筹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而重要的一个统筹的目标,就是农村那一块土地,就是要有建设用地。往往不管是搞什么事情,就是让农民上楼,然后把宅基地撤掉,然后把宅基地复垦,然后搞指标交易,卖了以后到城市里面搞建设,因为城市的土地不够。[14:14]
[主持人 马波]:对不起打断一下,我们于教授终于排除万难,赶到了会场。请于教授就坐![14:14]
[张曙光]: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对于我们旅游来说,我觉得从城乡统筹,也可能面临着很多灭顶之灾,这个可能重一点。但是你可以看到一点,现在到处在拆,连原来的农村全部拆掉。那么咱们旅游现在都要建设一套新的景点,这套景点建设的怎么样,很多现在的景点,造的那些人造的景观意义并不大,还不如咱们保留下来的传统乡村的风貌,可能更有利于我们旅游区发展。我们回去到了乡村里面可以看到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习俗,可以看到一些民风民俗。[14:15]
[张曙光]:现在如果一拆掉以后,你说还有什么?我觉得就没有什么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对于旅游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对城乡统筹,在旅游上怎么去理解。现在很多地方就是搞旅游点也都是这个办法,也都是拆掉原来的地方,来搞旅游点。我觉得不是不可以搞,这个是可以搞,但是这个“搞”必须很好的研究它。我们现在往往是为了一点经济上的利益,而可能损失了长期发展的这种要求。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恐怕光有城乡统筹这个话,恐怕还不能完全解决旅游的问题。[14:16]
[主持人 马波]:张教授,我想今天这个旅游的主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国家的政策来说,现在讲城乡统筹。然后城乡统筹会有很多表现方式,旅游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希望从城乡统筹这个大的层面介入。今天我想把5位嘉宾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善于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理解和认识城乡统筹。另外一类是我们的3位,是从旅游的角度来促进城乡统筹。所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城乡统筹在“十二五”期间,当然它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那么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能够解决或者是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14:16]
[张曙光]:好。我现在讲,我其实先讲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倒觉得,从旅游来看,恐怕不是一个城乡统筹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现在来看,城市里面的旅游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所以,现在城市里面的旅游是一个如何能够提高能力水平,如何能够打造出它的特色来?而乡村的旅游,这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所以乡村的旅游是一个如何进一步开发的问题,是一个如何进一步铺开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个水平提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其实我觉得城乡旅游恐怕需要的是要做出它自己的特色。这个事情如果只是统筹的话,我倒觉得,把重点放到这个地方,就是城市,我们城市各个地方的旅游都不一样,就是城市本身的旅游也都有它的特色在里面。[14:17]
[张曙光]:比如说你到扬州,或者是到杭州,杭州和扬州就不一样。你说古城,你到西安、到北京、开封也不一样。所以,我倒觉得是城市如何做出它的特色?农村和城市,我觉得完全不一样,农村的旅游就要利用农村的资源、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村的环境,农村的各种各样的人文景观,要利用这样一些东西,来如何打造我们农村旅游的特色出来。所以,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4:18]
[主持人 马波]:旅游理念把这些认为是生命线,张教授讲的是乡村的特色,这个我们大家也都赞同这样的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看到我们于教授过来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喝水,中间又第二次喝水,现在又做了讲话的准备。于教授对于“三农”问题有很多的研究,今天从农历节气来讲是小满,我不知道在您的认识里面城乡统筹走到现在,您对中国的城乡统筹实施,您是“小满”,是“大满”还是“不满”呢?我们请于教授不要讲旅游的问题,就讲城乡统筹的问题。[14:18]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 于建嵘
[于建嵘]:会务组把这个议题发给我以后,我就想我到底讲什么问题。我还讲一个我最新的一个问题,就是上个礼拜天,我在网络上发了一条微博,我说希望北京市的人能不能把你们的那些不要的书送到农村去。我说了一个地方,没有想到,那天我们去了11部车,从北京、天津去了11部车、50多个人,去送书、去旅游、去玩。有一些人是特别有名的人,当时我感到非常奇怪。我说这么一个事情来了这么多人。他们说送书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大家一起到农村去看看。[14:19]
[于建嵘]:今天我提一个新的看法,我认为可能现在我们对农村的旅游,不仅仅是他们去农村看了以后很新鲜,其实公益旅游更重要。讲城乡统筹的问题,我注意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到城里旅游的问题。城乡统筹实际上是我们一个观念,另外一个观念,城里的人只会关心农村,怎么组织城里的人到农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把公益旅游做一个突破。[14:19]
[于建嵘]:今天我们又做了一个事情,我又发了一个微博,我说可以把书搜集起来,到农村送书。今天很多人都到农村送书去了。我们对城乡统筹,不能用简单的观念去理解,城市和农村怎么更加的一体化,有很多旅游景点,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对城乡统筹的理解能不能从更多的人文、文化理念和观念的理解。我早接多会务组的通知,我早就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事情我有一些看法,其实北京市城里的人非常想去关爱农村的人。那么做旅游的人,能不能把这个爱心桥梁搭建成,能不能有更多的公益旅游、爱心旅游?这个比一般讲的旅游更有意义。因为在我理解的城乡统筹,更多的是人文的统筹,现在城里面和农村的区别不一定是那么大的区别。所以我的一个看法,假如要从这方面探讨的话,我觉得要把人文、文化、爱心、物质融合在一起。[14:20]
[主持人 马波]:两位大师主动把话题变成了城乡旅游的问题,对我们非常有吸引力,我这个心很踏实。当然,我们另外三位一直是在旅游战线上来工作的,我们杨振之教授所在的地方是成都,他个人在乡村旅游和城乡互动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想请接下来的三位谈谈自己的看法![14:21]
[主持人 马波]:杨教授,在成都这几年城乡统筹实践当中旅游业或者是旅游的开发,能够起多哪些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更要强调哪些作用?又要改变哪些方式呢? [14:22]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杨振之
[杨振之]: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城乡统筹的问题,这个不仅仅是旅游关系的问题,这个牵扯到我们国家未来几十年深刻的革命。我是这样评价的,首先是我们国家的农民和土地,1978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因为我经常在田间劳动,我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我做研究生的时候,也在干农活。所以说我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现在出现什么问题呢?我到每一个村落里面,村落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我国只剩下18亿亩耕地,耕地的红线不能动,但是已经使耕种的土地荒芜起来了。城市的农民都打工去了,以前都是把钱寄回去盖房子,但是现在他们都不愿意回去了,就直接转化成城市人了。其实这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这个包括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的问题。[14:23]
[杨振之]:所以,我们学者要研究城乡统筹应该是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变革又一次新的变革。由于城市和农村出现了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其实是我们人为造成的不公平,也是历史的不公平。我们以前的生产要素配置完全是倾向于城市,而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城市规划改变成城乡规划,其目的就是要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公正的发展,要公正的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生产要素,这个是最关键的问题。[14:27]
[杨振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张教授说的旅游发展的问题。旅游发展是一个很小的东西,在旅游发展当中我们怎么解决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旅游业在中间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我们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前期城乡统筹的时间,我们土地结构要改变,就提出了土地流传。那怎么解决乡村在发展过程当中,同时它在变革当中怎么保持不乡村的乡土文化。我写过一本书《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就是我们要保存乡村的印象,对乡村的印象要保持乡村的生态空间、文化空间、历史文化传承、建筑体系,都应该保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持,这个是它的一个问题。也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要搞乡村旅游,其实成都做的很好,我们在城乡规划当中帮助了一个林盘规划,这是一个生态的空间,也是生产的环境,为了保持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首先做林盘规划,就是把它像国家文物一样保护下来。那其他没有林盘保护规划的也可以撤,老百姓要过现代生活就让他过。后来我们创造了第二种形态,就是在靠近城市的农村,农民可以到小区里居住。第三种形态就是搞了一个大林盘,就是把小林盘组合成了大林盘,这样村落的格局不变,生态格局不变,只是这个林盘格局变大了。[14:28]
[主持人 马波]:汪教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肯定也有城乡发展的现实、现象,您作为在上海工作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者,您觉得在这方面上海有没有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呢? [14:30]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汪宇明
[汪宇明]:结合上海的案例来讲,上海也有很多这种问题。另外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西瓜爆炸、染色馒头,这两个问题,突出了解决乡村问题的紧迫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提出了几个目标,要率先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个有很多路径,比如说乡村工业化路径,乡村城镇化路径等等,我们这里面,上海有一些做法,就是上海的旅游化道路,然后来实现自然要素。最近最新的动向,就是公共服务的根本性。就是把大都市区的旅游公共服务逐步由城市聚集,向乡村转移。我想,我要说的就是这个。[14:31]
[汪宇明]:另外,有一个问题是现在有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把乡村变成了城市。一些鼎鼎有名的专家,做乡村旅游的规划往往采用的手法是城市规划的手法去做乡村,这样带来了城市和乡村没有区别的模式。[14:31]
[汪宇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乡村的被城市化。这些问题,我在想城乡统筹是不是中国的乡村,会不会被统筹掉?我是有一定的担心。[14:32]
[主持人 马波]:关于城乡统筹我们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在我们看到学术界、新闻界对海南城乡发展的差异性担忧。英国有一个诗人说过“乡村是上帝创造的,城市是人们制造的”。在我们国家很多人也在说,整个乡村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薄弱的,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里面,如何考虑城乡统筹呢? [14:33]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陈耀
[陈耀]:海南国际旅游岛它最重要的任务,我们省长在去年年初记者会上的时候说,我们要打造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成为国内外游客度假的天堂。刚才专家们提那些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来这个会议上,就想我要做的事,包括由旅游推进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公平性,如果城市里没有这种倾斜,城市真的会比乡村更好吗?去年世博会我们有一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说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因为太挤了,太嘈杂了。我们自己也在总结,我们海南岛怎么城乡统筹?一个是工业改造型,如果我们在基地的附近,也盖了房子,最后我们钱挣来了,工业改造是我们城乡改造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是不是远离城市、远离工业化,交通不是太发达的地方,我们这个乡村怎么统筹?那么是不是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城乡统筹。[14:41]
[陈耀]:怎么统筹呢?我想城乡统筹这个应该叫“乡城统筹”,为什么这样说呢?“乡”不筹能成为城吗?其实只有这两个空间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才能吸引更多城市的人到这里体验。现在我们城市人到乡村旅游,在海南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少数民族欢迎大家来,但他们心里不平衡。最后你希望我们跳舞给你们看,越落后越好、越原始越好。所以说,真正的搞城乡统筹的话,或者是乡城统筹的话,我赞成刚才于教授讲的,要把爱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老百姓、城乡都有公共的生活。当然,城市到乡村送书是爱心,以后乡村也要给城市送爱心。否则的话,你光是单向的话,肯定不行。你用赞赏的眼光、羡慕的眼光去到农村去,这才能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14:42]
[陈耀]: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最近给不同的市县干部做报告,我提出来希望他们注意,我们在发展旅游的时候,要把谁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旅游业传统的一句话“游客是上帝”,其实游客根本不是“上帝”,真正的“上帝”是谁?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农民。如果“上帝”不高兴、不愉快,我不可能让你愉快。因此游客是“上帝”的客人,“上帝”自己高兴了,才会以主人的身份好好招待游客,游客也会感觉到“上帝”的温暖,游客才能感觉到高兴和开心。[14:43]
[主持人 马波]:那现在海南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14:43]
[陈耀]:现在我们正在做实验,今年10月1号会实施。现在有一个村子的人,以前想方设法都想搞到城市里去要个城市户口,后来我们搞了试点以后,他们就不这样想了。[14:44]
[杨振之]:我们成都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补偿给农民一定的金额,而且还有把农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全部都买了。还有就是农民的土地可以保底分红。还有一个收入,就是农民重新当产业工人,一个月给我一两千块钱的工资,然后我来帮你耕地,他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使农民增产增收。还有投资商可以做农业,因为现在一家一户的农民,他没有市场化观念,进入WTO以后,投资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比如说我种3000亩玫瑰花,然后我提炼玫瑰花精油,这样整个产业链都发展了,而且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资本也进入了农村,我认为这个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现在科技进入农村、资本进入农村,农民的效益要得到保障。[14:47]
[主持人 马波]:杨教授提到这个是城乡统筹土地发展集约化的趋势。其实不光是这个问题,就是在城乡旅游发展里面,我们也有很多学者都提出需要提高土地流转的水平。但是土地流转在现实过程当中看到很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哪些精彩的观点? [14:48]
[汪宇明]:我们还想说几句话,土地流转是一个政策的问题,恐怕我们论坛很难找到道路,因为现在挑战很明显。这是中国面临的史无前例的挑战。还有就是“十二五”期间,可能要从经济强职能的价值目标趋向,向文化建筑、生态文明方向转型。如果要实现公共政策的一个转型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上有一些值得帮助的问题。[14:48]
[汪宇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是不要放大城乡一体化的情况,现在我注意到很多学者都在提“城乡旅游一体化”,在提这样的口号。那么城乡旅游一体化,再往下就变成了城乡旅游资源一体化、城乡旅游产品一体化,那么一体化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是一体化,但是城乡不可能一体化,它只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更融合、更融洽。所以说我们在目标发展过程当中,可能还是要维护一个城乡合理的二元配比,而不是消除,这是一个政策层面。[14:49]
[汪宇明]:还有现在乡村旅游发展低俗化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文明有很多好的东西要学习。上海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提更多的的口号,“乡村让生活更多彩”、“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另外,在国家层面很着急这件事情,就是要保护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省区、省市级的乡村旅游基地、乡村文化基地、乡村农业经济的基地。这些都是被现代化发展过度当中,我们无视的一个层面。[14:50]
[主持人 马波]:我们现实里面,乡村旅游确实表现的问题非常多。我想大家可以对这个进行讨论。[14:51]
[张曙光]:就这个问题我讲一点,因为从2006年到2010年,我做了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研究报告。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做关于土地流转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我是考察过全国的很多地方,土地流转,我觉得现在从农地的流转来看,大概基本上是向好的走,就是政府的干预减少了,服务增加了,农民作主的程度在提高。农民也得到了一些利益。认为流转以后,实际上这个土地流转以后咱们看到的是土地产权的三权分离。如果说咱们过去合作化的时候,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是合一的,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在的流转,承包权已经与经营权都分离。由于农地这块的收益较低,所以政府在这块并没有想取得什么收益。因为把这块流转以后经营权归了主体,就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投资,还有整个市场扩展联系在一起,那么农业现代化就可能发展。四川有些地方是不错的,这块我觉得问题不大,按照现在的东西怎么进一步推进,解决融资问题,解决乡村的一些企业家的问题,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我想还好。[14:52]
[张曙光]:问题就在于建设用地这一块,现在的城乡统筹也主要在这一块。如果说,我们把城乡统筹变成能够使得基础设施,乡村也能够发展起来,那倒好办。现在的城乡统筹很多地方在做的是这块建设用地,因为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很大,它的级差基数很高。我觉得现在的问题在这块,而这块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我觉得是可以解决的,你比照农地的办法去做,就可以解决。那就是说,你把主要的收益给了农民,自然可以解决。[14:57]
[张曙光]:旅游产业不光是旅游景点的问题,还有旅游产品的问题,特别是旅游服务的问题。实际上旅游我觉得主要的恐怕还是文化产业,旅游不仅要使人有物质享受,还要让人家得到精神享受的问题。我曾经前几年苏州南边有一个小镇叫梧桐镇,这个镇上有一个餐馆,有一道菜叫“八睡汤”(音译),结果其他人现在这个名字怎么来都不知道。只有一个老的服务员,可以把这套故事讲出来,而且讲这个汤怎么做,它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品尝过,他说有人去过,品尝了这个东西,然后说了什么。你去吃一顿饭肚子饱倒不是什么事情,但是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14:58]
[张曙光]:我之所以对城乡统筹不完全同意,我有一些微词、有一些批评,其实不管是旅游业的发展其是整个经济的发展,我觉得现在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的让利于民,这个是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我想我们产业发展起来,可能一时有点兴旺,但是表面文章、损害的是我们长期发展的。从这一点上,刚才于教授讲,城里人可以送书,我倒不是说送书怎么样。但是人们可以自愿的去进行很多东西,旅游也是自愿的事情。那么产业发展,很多东西也是这样的东西。人可以自己去创造这个东西,而不是政府让你去做很多东西。我想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好,谢谢![15:02]
[于建嵘]:我们城乡统筹,并不是城乡像一个模式一样。不要动不动去打农民土地的主意,你搞旅游也好、搞城乡统筹也好,农民是需要重视的,不要动不动就搞农村的土地。成都的流转土地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去年过做了很多的调查,而且发表了很多批评他们的文章。我们一定要保证农民生活多元化的问题,不要把它变成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讲城乡统筹,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村生活多元化,这个恰恰有理论支撑。假如都是小别墅了,谁去搞发展呢?其实一个是土地,一个是户口,我坚决反对大规模搞土地流转。我认为,假如我们在城乡统筹中间考虑农民的生活,恰恰要考虑农村生活的多元化,这一点不考虑我认为不行。[15:03]
[于建嵘]:还有一点,我认为是人文的观念。我们未来的旅游,我们假如真正去重视要想搞城乡统筹的话,我们要重视平等和尊重。我非常同意海南领导讲的话,今年年初我到海南去看过,他们做的非常好。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人文环境,未来城乡统筹的旅游,就是要有尊重和平等。我实际上是想这两个观点,第一个是我是反对搞农民土地流转,让农村统一化生活的模式。我们要尊重农民生活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农民就愿意住茅草房的权利,我们没有人能把握这个权利。这两点是我们未来搞旅游的观点,也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来看的观点。[15:04]
[张曙光]:这两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现在正缺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咱们现在搞这些建设的东西,你可以看看,真有点搞“运动”的味道。大家一个学一个,一个看一个,所以说干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如果不是一种强制的这种推进的办法,那么多样化的、自己选择的,都可以来生存下来,那就自己作主了。咱们现在是强力推进的办法,选择和尊重都不可能存在。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思想,来改变我们现在的做法。我觉得咱们现在很多事情你去讲口号很漂亮、目标很伟大。但正因为口号漂亮、目标伟大,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有时候违背了最根本东西。[15:07]
[张曙光]:为了这个城乡统筹,你居然让一些人没有办法生存,以生命去维权,我觉得这种办法和目标,目标我们说的很好,但是办法违背了目标,直接损害了目标,走到相反的地方去了。[15:07]
[陈耀]:我补充一下,城乡统筹就是尊重农民,要让农民自己感到自己是有尊严的。现在农民已经实现了利益成倍的翻番,我们发现有一个这样的情况,是政府指导、企业带动,就是企业增长了,你一亩地不是一千斤大米的钱,可能是两千斤、三千斤大米的钱。还有到企业就业,还有就是自家经营小客房,然后还有在村里种东西,还有养鸡。我跟他们说不要种水稻了,要种有机蔬菜。以后你可以教城里人怎么到地里捉虫子。我们最开始做工作的时候,农民根本不明白,我们把这个沙盘一做的时候,农民就明白了。现在我们造房子,农民天天看自己的房子建造的进度。原来我们少数民族妇女一定要生个男孩子,不生个男孩子没有人养老,现在我们农民说我不一定要男孩子了,我现在每年有十几万、二十万的收入,现在我还有房子。所以说,要让农民自己感觉到自己有尊严,这个也是我们的目标。[15:09]
[杨振之]:首先是4位专家的观点我很赞同,但是有一个东西我要澄清一下,就是城乡统筹,不是把农民的居住方式全部改变,全部都改到楼上去住。这个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实际上城乡统筹,要就是农民的生存权利、生活权利,我们城市人口的公正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要公正的获得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我毫不夸张的说,可能是拯救中国传统农村文化和拯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推手,也是我们乡村旅游未来做出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不保持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的话,可能也没有生命力。[15:10]
[杨振之]:以后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乡村度假,就是城市的人在乡村住下,要体验乡村的生活,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那这样的话,我们旅游产业要升级,那这个也涉及到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我们的大院,一个一个的村落,哪些地方是可以保护,哪些地方是可以不保护的,农民发展起来,自己要盖小洋楼,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5:11]
[主持人 马波]:我们下面进入对话时间,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来发问。看来城乡统筹大家不是很关心。如果大家不举手,我刚才提到了这些嘉宾们的观点和介绍,我想要给农民自主的选择权利,我们是农业生产大国,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分散,但是我有一种担忧,就是这种分散性经营,这个难在发展质量上得到支持。我不知道,农户的这种分散经营模式能不能持续呢? [15:12]
[于建嵘]:这个要分开看,现在农民一家一户的生活,已经不能支撑将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农地比较紧张的地方,一亩地、半亩地。我们真的需要把农民的土地集中在一个地方来耕种,我请问你,他们这些人往哪里走?他们的经济效益是不是提高了?我一直对这个问题表示怀疑。[15:12]
[于建嵘]:我去广东的一个小乡村去看,路边的房子都挂了一个牌子,现在说这是哪一年的房子,有这样的介绍。所以我刚才反复的强调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天思考过农村的问题,假如我们要用一个旅游者的眼光去思考的话,我的确认为,我们一定要保护这种多元性。我一直认为农民本人的选择可能有一些非理性的,但是比你剥夺他要好的多。我不否认海南老师讲的观点,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想法,但是不能剥夺。我为什么批评成都的这个做法?我对成都的这个城乡统筹,我都有感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就是剥夺了我们的土地。我到成都跑了很多地方,我对成都的做法我都不感冒。虽然讲的天花乱坠,但是它核心的就是剥夺农民的土地。假如我们搞旅游的,再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搞农民土地借口的话,我认为那是很危险的。真正的旅游就是多元性的,对于小农没有关系,这个也是市场发展的过程。当多种就业方式出现以后,农民也会增收,因为我们没有人有能力为了所谓的发展而能使农民住窝棚。不要告诉我,为了将来,我们今天可能怎么样。我对那种剥夺农民,要让农民暂时住窝棚的观念我不赞同,我不鼓励大生产,要慢慢来,不急。[15:15]
[参会者提问]:有一个经济学家说过“影响越来得世界有两件事,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我想我们谈城乡统筹,可能要放在中国城市化大的背景下来讨论。刚才各位在座的嘉宾讨论比较充分,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实事求是的说,现在房地产商已经转战农村市场,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很多地方搞乡村农园等等。这里比较起来,这些房地产商是强势,广大农民是弱势群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怎么样去保证,从制度层面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这个是第一个问题。[15:23]
[主持人 马波]:这个问题提给谁? [15:23]
[提问者]:我就不说了,权利给你。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各位都讲到了转型,就是产业转型,农民搞第三产业,这个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我想请问如何从制度的层面,来保证我们的农民兄弟顺利的完成产业转型?而不是在30年、50年以后成为城市盲流。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通过制度的成面来保证我们的乡村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保护,而不是被破坏? [15:24]
[陈耀]:我讲讲我们海南现在的做法,就是首先从规划上来保障。举一个例子,你一个企业想在我海南以乡村旅游的名义来圈地的话,首先就是你规划能不能过?首先考虑到,你这个规划的时候,给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的?你是不是能让农民很高兴、很愉快的跟你合作。第二,你拿到土地的时候,我们土地建设指标很少的,你指标不够怎么办?你要想要更多的指标,你就要想怎么样把农民搞好。这个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15:25] [提问者]:海南的经验我觉得很好,但是现在海南的经验能不能有效的推广到全国? [15:25]
[陈耀]:海南是被中央国务院定位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如果这个经验真的搞成规了,中央也会推到全国的,这个是政府的责任吧。[15:25]
[汪宇明]:我来回应你的第三个问题,我一直把这个命题作为公共政策的理解,实际上我主张“十二五”期间,我们不要急功近利的抓,光只看到发展旅游对乡村带来经济上的好处。更多的要通过发展旅游来提高乡村在中国社会国家架构和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功能地位。乡村是不能缺失的,我们都是来自乡村,乡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我有这么一个观点。所以,不管是放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任何时候我们离不开乡村,回乡的情结我是比较重的。[15:26]
[汪宇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好多都是研究性的人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研究论文。我们需要有一批搞遗产研究的人,要转到农业遗产研究上面。如果这个研究不上来的话,没有一批理论成果或者是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还有乡村景观遗产这样一批研究成果,这个肯定是不行的。[15:26]
[张曙光]:你这三个问题都涉及到制度问题,中国现在缺乏一套完善制度,能够保证你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实现。你再看一个问题,咱们说有47%的城市化率了,但是你其中1.41亿进城农民工没有改变身份,因为1.41亿住在镇区里面,他是农业人口,但是也算到城市化率的人口里面。还有农村的留守儿童、农村的空置房子,这些问题没有制度能够解决。还有开发商到农村去,你可以看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咱们现在政府今年要盖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要盖3600万套。同时对一些小产权房不承认现有的合法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15:29]
[主持人 马波]: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此打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城乡统筹和旅游发展的话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通过一个多小时把它搞清楚。今天的主题是“前沿、理性、责任”,关于城乡统筹,我记得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过一句话,对于城乡统筹我们既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理性主义,也需要实用主义。我想我们城乡统筹的发展,也许在未来会进一步的反思这样的一个问题。谢谢各位专家![15:30]
[黄先开]:接下来我们有15分钟的茶歇,请大家休息一下。一会儿回来参加我们的下一场论坛![15:31]
[黄先开]:各位专家请大家就坐。我们接下来进行下一个论坛,下一个论坛的题目是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下面有请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教授![15:42]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竑
[主持人 朱竑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首先感谢《旅游学刊》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露一下面。让我来主持这一节,我是游走与文化地理研究和旅游地理研究之间的一个人。我是一个具有旅游性质的文化地理学者,同时也是具有文化性的旅游研究者,所以说要讨论这样一个很厚重的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15:43]
[主持人 朱竑]:我不知道就这个话题之下,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是我们希望在未来得时间里面,有越来越多中国旅游研究的同仁,能够在有名的杂志上去发表文章,还是去关注更多的事项。[15:44]
[主持人 朱竑]:从我自己对中国旅游十多年、二十年的研究来看,我觉得我很惶恐。我们全中国所有旅游研究者研究的成果加起来,可能跟宋海岩教授所在的香港大学比差的很远。我长话短说,今天我们有请嘉宾:第一位是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洪根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南开大学教授李天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享 [15:44]
[主持人 朱竑]:我们这一节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我想在形式上我们跟前三节有一点点改变,第一轮的时候,我们有请每个嘉宾讲3分钟的主题发言,第二轮的时候,我们希望在场的朋友以及不在场的观众朋友,通过微博把你们的消息和想问老师的名单发到微博上,这样及时把你们的问题引入到我们嘉宾的身上。第三个,我们再给每个嘉宾2分钟的时间发言,最后我们再来互动!现在有请谢老师就“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做三分钟的发言![15:45]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谢彦君
[谢彦君]: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旅游研究的国际化这样一个话题是非常大,从中国旅游开始,大家就十分关注。这条道路一直在走,我觉得我们学术界的同仁,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是限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上的特点,语言上的一种独特性还有其他的方面,这个国际化在我们旅游研究未来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15:48]
[谢彦君]:我说说我怎么理解的国际化,尤其是中国的旅游研究国际化的内容。我觉得中国旅游国际化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1)视野。(2)方法。(3)规则。在视野上,我可以说一下我简单的经历,我1993年出国的时候,我发现那个时候每天所接触到的国外同行的研究是世界性的,等我头一年回到国内的时候那是中国的,第二年就是辽宁的。就是我们很多人忙于做自己的一块小地域的小空间的小范围里面这样一种研究。而在国外的学术视野上,他们就宽广得多。他们会研究摩梭人、研究中国的云南,还研究非洲,所以第一个是视野。[15:48]
[谢彦君]:第二是方法。一个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这块的定向研究、定量研究,这个大家都有感受。另外一个在方法这块,我觉得一个核心研究成果的交流沟通的平台,我们缺乏这个国际化。这方面,我们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的时候,曾经召开过一次亚太旅游学会的第八届年会,当时整个会议来了200多位代表,160多位是国外的学术界的,而国内仅仅来了60多人。而来的人,往往是在国外留学的博士生,我们所期待国内的“大腕”到的很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交流沟通的这种国际化能力薄弱。[15:49]
[谢彦君]:第三个方面,我觉得国际化是在规则上。我感觉我们国内的同行在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上可能也需要有国际化这样的视野。最重要的一个,我们常常会把科学研究和技术,也就是科学技术力量混为一谈,把创新科学研究当中的创新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混到一起。我们很多话题是应用,并不是科学研究。简单来说,国际化可能在这三个层面上做更多的工作。[15:49]
[主持人 朱竑]:谢谢谢老师,我们强调的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我们并不是说指望我们所有的成果都能在国际的刊物上去交流。我相信,尽管语言方面有些障碍,也同样可以做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我们希望我们研究的视野是国际的,我们文献的掌控是全球的,完全可以以世界级的文献作为我们的支撑。下面有请肖洪根老师,他的博士学位是在加拿大拿到的,后来博士毕业才加盟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学院。[15:51]
香港理工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 肖洪根
[肖洪根]:我讲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我觉得不光是中国旅游研究、韩国旅游研究、日本旅游研究,除了英文之外的其他语言开展的旅游研究,也包括我们走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一种趋势。这个趋势会受到很多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出入境政策很方便,学术界的人口流动很方便,语言也逐渐不是一种很大的障碍,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到国际性的杂志上去。这些技术上的障碍慢慢会被克服,其实也是在十天前,如果大家留意英文圈里面的一个科技文献出版社,十天前在他的网站上,全部用中文汉字登出,就是他们可以做中文的语言。那么标准的语言,只要观点好、写出来,我不知道要多少钱,但是这个网站上全部都有。在信息技术支撑之下的科学传播,最大的使用量这种趋势应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15:56]
[肖洪根]:如果大家翻开一下1995年,尤其是2000年以后这几本大刊物的目录页,亚洲人的名字越来越多,亚洲的学者,非英语这些国家的,包括其他一些语言文化的学者,在欧美国家,在大学当中从教、从研的人越来越多。种种这些因素,我认为国际化可能是一种趋势,哪个地方走的快一些,哪个地方走的慢一些,这个是其实就是快慢的问题。华文学者的人数这几年人数很多了,同样,我把这个群体说成是一个“流放的研究者”,就是他们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方。与我们华人这个群体相比,韩国很多、希腊很多,他们也都是不是用英文写作的。我觉得更贴近的一个词就是多元化,这个是我讲第一个层面,就是技术层面的一种趋势。[15:57]
[肖洪根]: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知识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科学传播过程当中“大同”主义。这个代表了一种泛式,就是为什么有这么一种方式,或者是为什么只有这一个声音。这个是更深层面的讨论。就是我们不一定非要用英文写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用中文写文章然后登在中国以外的其他的期刊上面,这个影响会很大,同样也实现了国际化的过程。目前从这个信息的流动来讲,我感觉我们中国旅游研究创造出很多不错的东西,在外面制造的影响力可能少一点。也就是说用英文写作的人,有多少人借鉴了我们的成果。一个是技术层面,因为时间问题、快慢问题,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知识问题,我们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15:57]
[主持人 朱竑]:谢谢肖老师。其实我们在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各个国际的平台上讲,因为我们很多研究没有讲,国外的杂志、刊物都不了解。在中国旅游国际化的道路当中,我倒觉得需要我们所有在座的年轻的和比较年轻的,以及不再年轻的人,要向日本人学习。我经常看到国际会议上日本的老教授,英语比我们差很多,一边在讲,一般在抹汗,但是他愿意把他们的东西讲出来。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些东西讲出来,让我们中国研究走国际化的道路。下面有请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老师![15:58]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陆林
[陆林]:其实相对国际发展来讲,我们感觉到自己应该更多的学习别人,改革开放30年,这是我们国民的心理,包括旅游也是一样,我们要更多的学习,这是正常的,应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应该讲,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是受益,或者是说融入到全球,这个是最深入的一点。在这个产业链中间的分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我们旅游研究是这样,我们接受了许多西方一些研究的方法、价值观、思想,然后把它拿到中国来。用这样的一个视野来开展中国的事情,这个是非常重要的。[16:00]
[陆林]:我们应该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那么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处在什么阶段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比如说,在地球上,有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咱们伟大的国家,我们的国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国情,我们这么多的人口,我们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文化的这些东西,我们怎么去认识?有些东西,不是说现在国际上很难给你一个很好的解释。那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我们可能要创新,可能我们也要有一个理论研究的中国的模式,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16:01]
[陆林]:比如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化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分工的背景下。我们旅游企业的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包括它对生态环境的意义,这个我们要也更多的独立思考。如果我们不立足于本土,我们不立足于民族化,我们就很难有国际化,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这个是我想的第一点。[16:01]
[陆林]: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我们怎么在旅游研究方面,我们能不能做更多的工作来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我想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我们对象的发掘是比较精彩,也是比较复杂,许多东西科学问题、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现在我们有留学的经历,或者是说我们有深入考察的这样一批人才,他们怎么样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老是在想,中国在上个世纪前期,我们出了一些所谓的“大师”,这些“大师”就非常注意贯穿中西文化。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怎么提出这样的思考。第三个我认为我们可以做这些事情。[16:10]
[主持人 朱竑]:下面请邹统钎老师。[16:11]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邹统钎
[邹统钎]:首先感谢《旅游学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一篇文章评论说二外在大陆的院校当中,在国外刊物发表数字是排名第一位,这个是四川外国语学院和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两个教授一起合发的,我非常感谢《旅游学刊》表扬我们。[16:11]
[邹统钎]: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国际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中国现在位置大概是什么的位置呢?就是总体上的实力进步非常快,但是个人和单个的学校,现在没有一个学校,或者是没有一个个人在外链研究上进入了在世界上前50名,在旅游研究上进入了前50名,在旅游发展和综合研究上进入前50名,现在主要排名前的主要是华裔的,其他方面排名前十的也是华裔的。应该说中国总体实力还是算比较靠前的,在旅游研究上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排在第17位的是宋海岩老师。中国既研究旅游也研究外链,华裔里面是印地安纳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是17,宋海岩老师是14位,肖洪根是62位。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强。这个主要依据也主要是刊物,就6个刊物,外链方面主要是旅游的三大刊物,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真正在旅游行业有深入影响的根本就不出自于这六大刊物。其实评价的体系的东西,是这几个重要的旅游刊物,但是真正影响行业最重要的文章,根本不是在这些刊物上发展的。下面,我留点时间给其他老师。[16:13]
[主持人 朱竑]:首先,请我们全场把我们热烈的掌声送给宋海岩老师和肖洪根老师,为我们华人争光。同时,我还要说明下邹统钎老师一个概念,他的统计指的是中国大陆,如果加上台湾、香港的统计数据,现在我们不管酒店管理还是旅游管理的排名都要往前提。[16:15]
南开大学教授 李天元
[李天元]: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我想对这个词,大家可能很容易意会,但是不能言传。什么叫国际化?什么叫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大家不妨想一下,当中国处在大唐盛事、八方来朝的时候,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大唐人的行为、大唐人的所见代表国际化。当时来讲国际化意味着“大唐化”,我想这个是一个问题。[16:15]
[李天元]: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强调国际化,虽然人们对于什么是国际化,并没有太过认真的思考,去提出一些衡量国际化的标准,那就是在外刊上发表了多少文章,参加了多少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多少演讲等等。这个是不是就是国际化,这个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16:16]
[李天元]: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以为这家伙是不是反对国际化?其实不是,我不反对国际化。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的确确需要国际化。但是国际化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国际化就是我们中国的国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去,我觉得最基本的应该是这个,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说,通过这个国际化,更好的了解别人,宣传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的确确有必要国际化。我觉得从两点我谈谈这个问题: [16:16]
[李天元]:第一,你只有融入国际社会,你才能在旅游研究这个问题上,才能拥有跟国际上共同话语权的平台。我们跟国际上接触的近30年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跟别人交流某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是你谈你的、我谈我的,但是说到最后,不知道在说一些什么。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共同的话题。比如说我们在旅游当中使用的一些术语,是不是能与国际接轨。我想这个是很重要的方面。你没有这个共同的话语平台,你要想融入国际社会,恐怕很困难,这个第一点。[16:17]
[李天元]:第二,你只有国际化,才是真正能够实现我们宣传自己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反映国人在旅游研究方面一些独到的认识和观点,我们知道旅游研究它靠近社会研究的范畴,而社会研究的范畴尽管现在比较时髦的做法就是实证研究法,就是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去研究社会问题,这的确非常好。但是旅游研究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用实证法去研究的。今天上午有教授讲旅游不是一个学科,我觉得旅游不是一个完善的学科,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如果说它压根不是一个学科的话,那我们自己的工作到底是在干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南开大学的申葆嘉先生他研究的旅游学,他研究的是旅游活动人,还有怎么跟经济定义,你要说把这些东西马上在外国人(非华裔)的刊物得到发表,得到承认,我想这个是有困难的。[16:19]
[李天元]:另外,我们这些研究成果都是走在前列的研究者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情况的观察、调查、了解总结出来的。比如说在旅游研究当中,很多很基本的概念,例如对旅游企业的划分,比如旅游企业,我们国内有很多人认为旅行社就是地地道道的中介机构,而不是生产商。对这个问题,西方文献当中没有提到过。实际上我们跟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们从实践当中看到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这些问题,国人当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可能还不适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刊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以后我们真正实现国际化,让国际社会更好的理解我们中国的旅游研究,恐怕在我们学刊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如何去改进我们的研究质量、如何去提高我们的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如何加大我们海外推广,使我们的《旅游学刊》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旅游研究情况的一个必须关注的刊物。[16:21]
[主持人 朱竑]:谢谢。现在请李享老师的发言。[16:2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李享
[李享]:谢谢大家,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世界关注中国;第二句话,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旅游情况不足;第三句话中国更应该关注世界。然后我分别解释一下。[16:22]
[李享]:首先是世界关注中国。就是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经济体以来,无论是经济学界包括旅游学界都更加的关注中国,特别是关注中国的大陆旅游问题的研究。刚才邹老师提到那篇论文,他对十年以来11种国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做了一个统计,那么专门针对中国大陆旅游情况的研究是197篇。我平均了一下,一种期刊应该在这十年当中是刊载了17篇,就是关于中国大陆旅游的研究。那么在这个当中,有50%是老外学者。我之所以说是老外学者,就是不是华裔的这种。[16:23]
[李享]:我讲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情况不足,是这样的。就是说以往中国的学者关于国外的这种研究可能更多的是关于国外情况的理论方法方面的介绍,以及经验的借鉴启示和比较研究。那么真正的以国外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旅游行业、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非常少的。我和我的同事这两天,为了准备这个论坛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就是十年以来的《旅游学刊》,刊载的这个文章当中,关于以国外的旅游目的地、产品、行业的这种研究文章,而不是介绍文章,也不是综述文章,那么专门的研究文章只有7篇。其中4篇是中国大陆学者的成果,两篇是中外合作,还有一篇是老外的,中国人翻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想说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情况是不足。[16:24]
[李享]:第三句话,我就是想讲中国的旅游研究更应该关注世界,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是基于两点:(1)应该说是到目前的这个阶段应该是有个条件,上午葆嘉老师也讲了老外学中文研究中国是挺困难的,而且还越来越少了。但是反过来,中国懂外语的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从条件上来讲应该更优越一点。(2)现实的需求。无论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中国老百姓走出去、出境旅游。其实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国外的旅游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的。所以,中国的旅游研究应该以中国人的视角对世界的旅游研究做出我们的贡献。[16:26]
[李享]:那么,我想今天我发现学刊有一个新的LOGO,我觉得这个LOGO非常体现了国际化,和我们应该是面对,特别是研究全人类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都应该去关注、参与,而不是像谢彦君老师最开始提的,我特别同意。就是研究家门口的事,就会越研究越小,我也是研究以北京为例的事情。其实这个国际化应该是双向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可能我们《旅游学刊》也像新的LOGO一样是全球化的,会离SCI更近一些。[16:34]
[主持人 朱竑]:我们这次会议有三个关健词,第一个是“前沿”,它告诉我们中国的旅游研究者要关注前沿问题,要跟国际最新的理论、最新的成果要去对话,不是说我不可以研究以前的事,家边的事,研究完了以后要去跟外面对话。第二个是“理性”,我们中国旅游研究在走向国际化过程里面,我们要保持我们的清醒,要有我们起码的理性。什么东西是我们坚持的,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往外面卖的,只有“理性”,我们中国旅游研究的放射才可以出来。第三个是“责任”。这个责任更多的是给现有的旅游界的“大腕”们提出的,对于我们成名成家的人来说,中国旅游研究的重任现阶段在你们身上,我们在努力的生存、努力生活赚钱的同时,还要关注到我们学科本身的发展。还有一个责任,就是除了自己的研究之外,还要带好我们的学生,让我们学生超过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他们的能力。最后一个责任,这个责任是对我们《旅游学刊》自己提的要求,希望《旅游学刊》能够成为嫁接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交流的很好平台,同时也希望《旅游学刊》水平能够不断节节攀高,让更多优秀的成果走向世界。这是这三个关键词提给我们这样一个要求,我们现在来看看下面人的提问。[16:35]
[主持人 朱竑]:第一个提问是我们如何在借鉴国际期刊的理论下做出创新性的研究?这个问题有请肖老师做点回答吧。这个语句表达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回答了。先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理论研究主题一定要同欧美一样才是国际化吗?毕竟我们有自己的实际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请肖老师回答。[16:36]
[肖洪根]:那我还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尽管他提的问题文字上不是特别的准确,但是我想可能是他想说的意思是,假设我们刊物发表的东西是最具有原创性的,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前沿的。像英文的刊物,借鉴英文的刊物,我们如何从中吸取一些东西做理论研究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方法上,从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的泛式上学习的东西多一些。我这样说,就犯了实证主义的毛病,因为实证主义认为,它是一个大领域在带动。假如说一个读者,你在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可能不是实证主义文章,这个是可以借鉴的,谁的文章做的很好,谁的变量做的最好,这个是看的出来,这个是有标准的。如果有一类文章,你可以从英文文章里面吸取过来,要学它、做它要很谨慎,这个是有建构性的文章,或者是解说性的文章,类似一种归纳式的逻辑方式,不是一个演绎式的逻辑方式。那样的文章,我们要学习的时候,只能是学习一种想法、一种思路,让我们打开一种思路。[16:37]
[肖洪根]:我想,可能这个是有两种不同的学习。第一个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是一个学派,这个是可以学方法、学套路,我们可以学不少东西。另外一类文章是建构主义的文章,这个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这两种学习其实都是可以借鉴来的。[16:37]
[主持人 朱竑]:谢谢肖洪根老师精彩的回答。我套用一个香港大学前地理系主任的一句话,他说研究有两种方式,他说用数字做的研究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学地理学、社会学,很多在地理学上华裔的学者,早期用定量的方式发表文章,但是真正的创造一个理论,建立一个学说这是非常难的。[16:38]
[主持人 朱竑]:第二个问题请谢彦君老师回答。[16:38]
[谢彦君]:我是在说我们的视野在国际化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西方人到中国来研究,但是我们中国人很少研究国外。我不是说研究的题材、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要去到国外,我是说自由。这件事可以最能清楚说明我的观点,我在印度的一个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我们学校定级别的时候,给定了一个四级。当时我跟主管领导申诉,我说你最起码给我定个A级或B级,因为那个刊物是相当权威的刊物。他跟我说你是写哪个国家的事?我说当然写中国的事,他说那就不行,你应该写国外的事。我说我是搞中国研究,对中国的情况最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有可能孕育一些世界级的大家、一些权威、一些理论。我是说不是在材料上、研究对象上非得要走出国外,一旦我们在事业上研究非洲哪个地方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去研究国内的东西,在方法上、理念上肯定早已经国际化了。材料和对象,利用我们的优势常常会走本土化。但是规则、视野和方法一定是国际化。[16:39]
[主持人 朱竑]:第三问题是问陆林老师的。陆老师在主题发言的时候,在宣传一个中国泛式。我们这个微博网友的问题是请问陆林老师,“中国模式的旅游研究是什么?”大概请您描述一下它的雏形。[16:39]
[陆林]: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是你必须要对世界上的东西清楚,如果你不清楚人家在做什么,人家为什么这样做,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那你就会很闭塞了。就是你只有了解了别人,知道了别人,然后你又了解了自己,这个时候你再来做这个研究,再来说这个话,应该讲你就是有底气,或者是你说出来的东西是具有中国逻辑。我想我们中国应该有咱们中国这样的泛式和模式,因为毕竟我们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人口独树一帜、文化独树一帜,政体独树一帜,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们要应该有大的贡献。[16:40]
[主持人 朱竑]:陆老师自己的研究其实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样的研究是中国泛式。我们知道陆老师一直在研究黄山,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坚持本土的东西,就是国际化的东西。[16:40]
[肖洪根]:我补充两句,我感觉我们在旅游饭店这个圈里面,我们学校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如果是非英语国家的其他语言的研究泛式。因为研究泛式有三个重要层面的讨论,第一个是本体层面。第二个层面是认识。第三个层面的讨论是方法论。哲学其实也讨论这三个方面,我想如果有亚洲泛式、中国的研究泛式,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哲学思想指导下,把我们的认识如何延伸到方法论这个层面,那这个方法论就是用这种驱动思想作为研究,是亚洲泛式或者是中国泛式的研究。我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总用一个例子,我觉得是很好的例子,就是“神农尝百草”。这个是我们老祖宗做的事,他不知道这个草有毒还是可以止血的,他都吃下去。作为研究者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把我们传统的哲学思想不要停留在本体论层面,不要停留在认识论层面,能够把它下降也好或者是提升也好,就是能够在方法论层面表达它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工作。[16:41]
[主持人 朱竑]:因为时间过的很快,我们今天三轮的主题演讲,嘉宾这边只出现了一位女嘉宾。刚才我看到很多微博不断给我们李享老师加油,下面请李享老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你从事旅游研究的困惑和最大的期盼在哪里呢? [16:42]
[李享]:谢谢大家,我正好准备了这样一个话题。我简单的说两句,就是什么呢?就是旅游研究应该是有一种国际化的心态,我给它概括两个词叫“忐忑”和“淡定”。尽管在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尽管在现在的这种评价体系下,但是还应该是向很多的老外学者他们那样的淡定的研究心态。因为确实,我们现在被体制、被评价体系,我用一个词叫“逼迫”,所以使大家的研究心态是比较忐忑。但是我有过两次跟外国人合作的研究,就是给我的感觉,他们的研究态度是很淡定的。比如说从研究时间的角度来讲,咱们所有的研究,包括评价都是有一个时间概念。但是国外的很多学者,他们的研究是根据这个研究项目,按照研究项目的自身规律来决定研究的时长。[16:45]
[李享]:我知道一个美国人,他对于一项身高和成才的研究他跟踪了20多年。我想一个中国学者,如果就一项研究做20多年,可能就得饿死了。这个是我的想法,谢谢![16:45]
[主持人 朱竑]:谢谢李老师,她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的发展,而不是性别带给她的困惑。最后请每位嘉宾给我们《旅游学刊》一个祝福,或者是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一个期望吧。最后请大家用掌声欢送他们下台![16:45]
[谢彦君]:国际化不是目的,国际化是一种技术。[16:46]
[肖洪根]:我们学院有一个刊物叫《中国旅游研究》,是宋海岩教授主编,《旅游学刊》也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一个刊物,如何把中国旅游研究推向世界或者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旅游研究,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一起做,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做这件事。[16:46]
[陆林]: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今后全人类研究旅游的时候,我们都必须看《旅游学刊》。[16:46]
[邹统钎]:我想真正的国际化是真正的呼唤国际化的学者,我们期待第三代纯粹的学者出现。我们更多的要为国际化铺设一个舞台,这样我们国际化会走的更快一些。[16:47]
[李天元]:衷心希望我们《旅游学刊》成为实现中国旅游研究的最好刊物。[16:48]
[李享]:我希望所有的中国旅游研究的学者,能够怀着一个淡定的心态走向世界。[16:48]
[主持人 朱竑]:我想过去25年,是《旅游学刊》让我们很多在座的成长,我希望在未来更长时间里面,我们在座更年轻的人,希望你们成长的比我们更加高大。还有一句话,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我们既要怀着忐忑的心,又要怀淡定的心一步一步往前走。第三句话中国旅游研究,更多的要在学术外面去发出我们的声音,这个很对。但是我们在座的很多年轻人在研究过程里面,希望你们从更多的旅游以外的知识领域里面获取营养,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面,我所看到我们很多的论文、研究的报告,英文杂志就两个刊物,其他的杂志都不看,我想这样的方式会限制你们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最后,是希望你们不仅有自己的天地,同时我们所有的人在学术的发展上和人生发展上走出最灿烂的一天。谢谢大家![16:49]
[黄先开]:感谢朱教授幽默风趣的主持,感谢我们各位专家精彩的发言,通过专家的发言其实也让我们来深思,就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当中,到底什么是国际化?如何来国际化?特别是我们几位嘉宾的发言,也给我们提出期望。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特别是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老师,还有我们的《旅游学刊》,在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过程中间能够一起成长。这个论坛先就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是这样的,就是我们有一个《旅游学刊》特邀学习委员,请到二层的第五会议室,然后我们召开工作的年会。[16:50]
[黄先开]:但是同时我们多功能厅继续举办的是“博士论坛”,有请北京联合大学主管科研的鲍泓校长来主持博士论坛。接下来请我们特邀学习委员去开会。同时,我们两个论坛和会议,我们都希望是在6点钟结束。6点结束以后,全体参加会议的,包括我们自己学院的老师,大家都到一楼大厅乘车,然后我们去全聚德去举行一个晚宴。[16:51]
[主持人]:下面是“博士论坛”,每位讲演者讲演5分钟,当每两位讲演结束后,由主持人和点评人进行简短的点评,欢迎大家通过搜狐微博参与互动,参与奖有机会获得去哪儿网提供的旅行箱一只。我们有请论坛主持人香港理工大学酒店预旅游业管理学院宋海岩教授。同时我们两位点评人,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许春晓教授 [16:56]
[主持人]:因为咱们6点钟准时从这里出发,所以我们6点钟必须要结束这一节活动。我们在“博士论坛”的这16个人当中,我们进行到哪一位,到了6点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因为时间比较紧促,所以大家要抓住时间,尤其博士在演讲的时候每个人只有5分钟的时间,到5分钟的时候,我们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让点评人去点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时间抓好,如果超过时间我就帮你停下来的。[16:56]
[主持人]:下面按顺序进行,第一位是刘思敏,他是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请刘思敏上台![16:56]
[刘思敏]:各位下午好!5分钟确实比较难,我讲的主题是“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理念需要革命”这个是前几年发在《中国旅游报》上的,如果想了解重点的内容,可以去网上查阅这篇文章。[17:00]
[刘思敏]:汶川大地震以后,我不知道大家去过都江堰没有?我是去过,前不久又去过。地震之后的都江堰是惨不忍睹的,现在去看有很多地方已经复原了,你看不出来曾经遭遇过的惨痛。其实我们中国古建筑的原真性是一个幻觉,千年古刹基本上都是幻觉,中间都经过一定的整修。像黄鹤楼、滕王阁都是80年代重修的,我们看的岳阳楼是不是范仲淹看到的那个岳阳楼呢?这个不是,都是现代重修的。还有即使黄鹤楼是文保单位,但是你还能看到那种“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情景吗?我觉得我们忽略了古建筑文物和普通文物的区别,所以一厢情愿的给古建筑制订了一个类似瓷器的标准,其实瓷器不挖出来,它的物理形状和价值都不会改变,但是古建筑不是这样。[17:00]
[刘思敏]:第二个观点是修旧如旧是应该摈弃的原则。因为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你们大家去黄鹤楼和滕王阁,它们都有一个展厅,展示的都是黄鹤楼、滕王阁的模型,这个是有区别的,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入了唐代的,就不能入明代的。还有岳阳楼,大家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就说这个旧址是在原来的形式上做了怎么。就是古建筑内容的改变是一个常态、是天经地义的。[17:00]
[刘思敏]:第三点,比如说女儿楼,它实际上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我们现在的这些文物专家都认为那是中西合璧的典范。[17:01]
[刘思敏]:第四,是最要命的一点,就是东方的建筑有一个为修缮的办法叫落价重修,这个意味着把我们古建筑可以大卸八块,每一个领导按照编号拆了以后,哪个地方坏了就换掉。那么重建的东西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所以我认为在古建筑和文物界的那些专家,我认为这个是一个意义,是不可能实现的。[17:01]
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再审视 篇3
当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对其科学问题的探索、知识平台的搭建也就成为当务之急,旅游研究的现实需求愈加重大。一方面是应对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对旅游规划和旅游研究的双重需要,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在旅游学科发挥学术使命的关键时刻,亟需重新审视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深化理论创新导向的旅游研究和理论应用导向的旅游规划。
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第一,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可持续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社会旅游、社区参与、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提出,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观念,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将“社区增权”、“社区参与”等理念运用于地方旅游规划中,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第二,旅游研究构建并创新了旅游规划体系。新兴旅游需求的增长,新型旅游产品的提供,需要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如关注旅游者个体的“旅游时间规划”等,运用于旅游规划实践中以实现规划创新 。第三,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与功能区划,运用多元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预测客源市场,通过PRA方法(参与式乡村评估)判断旅游对目的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等。
旅游规划为旅游研究提供学术问题的来源。首先,旅游规划为研究提供了可进入性,有助于学术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处于社会转型期及旅游快速发展阶段的当前中国,所涌现出的旅游事象更为集中和复杂,也是以往的单一理论难以解释的,这恰恰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研究问题和研究领地。处于旅游急速发展期的中国,旅游现象先于理论而出现,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现实的脉搏,以期迅捷的做出理论回应。
尽管旅游规划与旅游研究相辅相成,但二者边界清晰、不可等同。研究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规划旨在预测和解决现实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旅游学科和旅游产业皆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不分的情况。而今随着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研究规范需要进一步确立,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并通过中国本土化的旅游研究为“世界旅游知识共同体”提供中国经验。同时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旅游广播与旅游栏目研究综述 篇4
1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介多元化、融合化得到极大地提高。在这一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广播一方面在谋求技术上的融合,发展“网络广播”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在节目内容上也在追寻不断创新和发展。检索资料发现,目前国外广播发达国家的广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广播史、广播技术、广播政策、广播节目。
其中,国外广播节目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新闻、音乐与广播剧的研究上。
广播内容的研究,隶属于广播本体研究范畴。在美国等广播发达国家研究的初始阶段,出现了大量关于广播传播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从节目内容出发,鲜有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探索。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的广播研究方向又有所改变,出现了大量对广播音乐、广播新闻节目的分析研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者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出现了一批研究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技巧的作品,如美国维莱莉·盖勒的《造有影响力的广播》;也有学者从广播新闻本位角度出发,出现了广播新闻节目研究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传记;从广播娱乐功能出发,出现了对音乐节目和广播剧的研究。此外,对广播节目表的定量分析也占有一定的研究比重。[1]
从广播诞生伊始,广播剧和音乐节目就成了广播栏目的基础内容。近一个世纪以来,音乐节目始终是广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现在,音乐的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栏目广播栏目的最初形态,听众接触广播也多是从音乐节目开始,基于当时情况,音乐和娱乐是曾是广播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研究数量并不多。因为广播播放的独特性,伴随性是其一大主要特点,时至今日,不少音乐广播提出了办“伴随性”广播。在美国等传媒发达国家,音乐台一直是最主要的电台类型,随着发展,音乐台也成功实现细分,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又把音乐广播细分为乡村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和摇滚音乐广播等等更细化类型电台。尽管随着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专业的旅游广播,但由于美国旅游业的发达,以及美国公民旅游理念与旅游活动实践的成熟,在美国,鲜有专业的旅游广播出现。
综观目前国际论文和著作的发表情况,国际上还少有对旅游广播开展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广播的研究
在CNKI检索关键词“广播”,共查到文献1974篇,研究大致可分别广播技术、广播节目制作、广播经营、广播发展。其中,广播发展中有多篇文献将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方向。笔者发现,近年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增长较明显,成果较突出。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晓冰,2012)提出,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促成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广播与移动工具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收听与服务领域。[2]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祁鹏,2013)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微电台”应运而生。该文就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3]
《从新媒体发展看广播节目的转型》(徐宏,2014)提出:一是推出门户网站;二是试水“微电台”;三是加强微博互动;四是建立微信“圈子”。[4]
《微博时代的广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广播为例》(王薇,戴红莲,2012)提出:安徽交通广播主要通过广播与微博的互动、利用微博提升广播的新闻报道能力、注重广播自身微博的建设和完善三个方面来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5]
《关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突围的思考》(潘亚平,2014)一文分析了广播存在的危机、面临的挑战,提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突围的办法即搭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满足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的需求,实现广播功能的跨越。提出的具体做法为:1、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传播正能量;2、传统广播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创新;3、注重用户的收听体验。[6]
《广播应对新媒体竞争创新策略分析》(肖飞,2015)提出:一、更新观念,积极采用新技术;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三、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质量。[7]
《试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崔汝源,2014)提出新媒体时代到来,新旧媒体亟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8]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多是从实践角度提出促成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另通过在CNKI对题为“成都广播”进行检索发现,关于成都地区的广播研究较少,有关汶川、芦山地震背景下的成都地区应急广播相关内容有三篇,主要采取的是纪实形态进行呈现。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广播功能、广播技术与广播发展上。
电子科技大学毛一玲硕士论文《地区广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及周边县(区、市)广播电台为例》(2011)多维角度出发,审视成都地区及县(区、市)级广播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成都及周边地区广播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成都地区广播联制联播新平台的构建的初步对策。[9]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总监杨显撰写的《成都经济广播的类型化探索》(2012)对成都电台经济广播重新将定位回归到了经济生活上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出用类型化的思路确立频率定位,重新构建节目框架;用专业化的思路提升节目的品质,打造频率核心竞争力;用脱口秀统领节目表达方式,增强市场识别度;用符合频率定位的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等。[10]
2.2 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旅游广播发展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专著,在中国期刊网上没有查到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单篇散论文章的形式出现。
通过在CNKI上以关键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两篇文章。其中,《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探究——以东南广播《旅游我最大》为例》(黄月慧,2011)一文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探究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的制作。[11]《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如何做好特色经营》(王曼,2015)一文则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旅游广播需开拓特色经营。[12]
以篇名“旅游广播”进行检索,共找到50篇文献,其中有5篇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角度来阐述旅游广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另有文章介绍了当地旅游广播的诞生及基本情况,其他研究主要是关于广播旅游栏目制播的研究。在CNKI以“新媒体”、“旅游广播”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没有查到相关文献。
另在互联网搜索到《旅游广播——在蹒跚中前行》(赛立信媒介研究,2012年07月27日)一文,该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旅游广播的以下问题:1、频率数量少,区域分布不均。2、旅游广播普遍定位含糊。3、旅游节目比例普遍偏小。4、旅游节目整体水平不高。[13]赛立信乃是国内一家提供专业市场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集团,2010年,其成功研制出“广播收听测量仪(BSM)”,该技术引入到中国广播收听率调查的数据采集当中,使得收听率调查更加科学化和数据精准化,该研究颇具价值。[14]
2.3 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
由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较晚,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很少,关于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也较少。尽管基于广播发展规律,旅游栏目应该要早于旅游广播的诞生而先存在,但没有查找到中国第一档广播旅游栏目的相关资料。旅游栏目多是从别的节目形态演变而来,从最初的旅游欣赏渐渐演变成旅游欣赏与旅游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栏目。近来,国内近年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广播一线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开始对旅游节目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CNKI上分别以篇名“广播旅游”、“旅游广播”检索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从传播者主持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二、广播旅游栏目的音乐与音响应用;三、旅游栏目定位与制作;四、广播旅游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类是探讨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杨施敏,2011)提出,主持人角色定位准确与否是关系广播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类广播节目因其特殊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文章从多个方面充分阐述了旅游类广播节目主持人目前以及未来的角色定位。如一、统领全局的“领导者”;二、游刃有余的“调控者”;三、心细如发的“第三方”;四、学贯中西的“旅行家”。文章还从旅游节目主持人应用具备的素质做了阐述。[15]
第二类是探讨音乐与音响应用:《试论广播旅游节目中音乐的运用——以旅游节目《神州任我行》为实例》(高佳帧,2010)指出,音乐是广播声音三要素之一,在广播节目中对气氛的营造和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音乐节奏、音乐同构式、音乐反构式三个角度对广播旅游的音乐使用进行了专业分析。[16]“同构说”指事物的运动或形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相类似之处。音乐反构式与同构式相反,是指在节目的音乐设置上,知其情绪但反其道而行之。[17]
第三类为旅游栏目定位制作:其中《广播旅游节目的定位和特色》(计亮,2008)通过对《飞跃城市》联播栏目的分析研究,提出要做一道广播风味的旅游大餐。文章中介绍了在2001年岁末,一档由济南、西安、海曰、开封等52家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广播电台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旅游互动直播节目《飞越城市》应运而生。[18]
第四类为问题查找与发展策略分析,此类研究文献较多:
《浅析广播旅游类节目的发展》(杜艳亮,2011)探讨了如何以声音进行有效传播。一、以多样性的播出形式吸引观众,依托热线、联播、网络等方式来丰富广播。二、转变广播电台节目的理念,突出本土化元素、融合音乐元素、借鉴其他节目的形式。[19]
《对办好旅游广播节目的思考》(许岩,2001)提出要明确目标群体、提供使用信息;主持人要专业化,树立独特风格;策划直播活动,增强节目互动;运用音乐元素,展现各地风情;实现文化旅游,提升节目品味。文章对办好广播节目进行了较丰富的思考,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顺着这个脉络可以更深入地去做分析研究。[20]
《广播节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李雅芳,2011)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广播栏目,有的还设立了专业的旅游频率。但在西部各省区,不仅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推介不足,广播旅游节目也没有打开局面、产生较大影响。其问题的提出也贴合了本人的研究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产业将是开发和打造的重点,作为西部广播节目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助推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借助旅游业快速发展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值得思考。[21]
《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向》(金震茅,2009)写到:旅游广播节目是我国当代广播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节目形态之一。旅游广播节目以深刻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旅游主题、寓教于乐的可听性和服务性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从而激发更多受众的旅游兴趣,进一步拓展旅游广播的发展空间。文章就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意境做了分析,并就旅游广播节目的发展趋向谈了一些个人的意见。
3 文献综述小结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旅游广播发展以及广播旅游栏目制作,这些研究有以下特点:
3.1 研究成果少: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媒体中电视、报纸等旅游报道的研究居多。缺少深度挖掘,多以散论的形式出现。不过,现有的少量研究对旅游广播的现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对旅游广播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部分颇具指导性的意见,但总体而言,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对此倾注的研究力量还不多。
3.2 研究方向窄:
以往对于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个是旅游广播发展策略,二是广播旅游栏目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说,以栏目研究居多。栏目研究多是就某一方面进行实践总结,如主持风格、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建议。总体而言,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3.3 研究缺高度:
以往对旅游广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现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缺少理论高度。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还较浅显,理论层面的研究更是一大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传播理论出发,给予旅游广播更多研究关注。
3.4 研究新重点:
近年,新媒体、自媒体迎来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媒体需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结合新的传播形式、工具、热点,谋求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旅游”与旅游广播融合发展的研究将是重点方向:
“互联网+”行动下的旅游广播思维:目前,媒体环境复杂,变化较快,旅游广播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局面。李克强总理今年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旅游广播”、“互联网+广播旅游”将是旅游广播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的新情况和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里的旅游广播运营: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旅游广播对“大数据”的运用成为新热点。再者,移动预定与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和覆盖率逐年提高,旅游广播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成为新突破点。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广播交互:近年,中国“智慧旅游”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景区智慧化不断加强,既体现在信息传递,也包含旅游预定与交易等各环节。“智慧化”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旅游广播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做到高效快捷的广播动态交互,为听众提供更好服务是旅游广播发展的新目标。
旅游广播如何运用互联网来制播节目?旅游广播如何运用“大数据”细分用户,并向目标用户精准推送?旅游广播如何运用“移动终端”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广告经营手段……笔者认为,旅游广播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可在以上三个方向做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在中国广播市场,随着频率向专业化发展,在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旅游广播。旅游广播,作为广播频率发展细分出的小分支,诞生时间不长。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近年来关于旅游广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旅游广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旅游保险研究 篇5
摘要:
中国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兴部门,它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在以它特有的朝气和发展潜力向前迈进。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中国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部门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设上,要认清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旅游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本文以明确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为研究目的,以旅游法规与旅游行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构建了旅游法规影晌机制图。首先,结合国内外旅游行业的发展,总结日本和我国旅游法规发展历程并对各自旅游法规发展进行分析;其次,本文依据法的经济作用解释,从旅游法规四个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起旅游法规影响机制图,并对桂林进行实证分析,列举了在桂林旅游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的推动下的桂林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比较总结出我国目前旅游法规建设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关于旅游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认为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是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0.引言
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旅游法规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分支应运而生,我国从世纪年代末开始颁布部分旅游法律和法规,从那时起,对旅游法规的研究就有有关旅游法规的专著性质的小册子产生,如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刘海山主编的《旅游法》,将旅游法规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学研究方向加以介绍。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旅游法规的教学和研究中去,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法规对保护和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显强劲。
1.旅游的综述
旅游行业,通常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旅游行业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在狭义上,旅游行业通常是指旅行社行业、旅馆业和
旅游交通运输业但在广义上,旅游行业还包括其他一些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如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博物馆、娱乐行业等。我国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部门,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带动和促进有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旅游法规的概念
本文使用的”旅游法规”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是具有一定行政立法权的国务院、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认可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在旅游活动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专门法律规范,或与此领域相关的各种普通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主要包括第一,以成文形式实施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第二,由国家领导人或主管负责人以国家名义与主权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签订的,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国际协定、国际公约或条约第三,旅游标准和规范。由此可知,“旅游法规”既包括一般适用的法律,即不仅适用于其他领域,调整其他的法律关系,也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调整旅游法律关系,也包括专门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专门调整旅游法律关系的旅游法律。此外,从旅游发展及行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行业管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需要,我国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组织或其他行政部门,制定或发布了一些标准或规范,这些标准或规范在特定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拘束力,因此,也把其列为旅游法规的范畴。
3.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的作用分析
3.1旅游企业
3.1.1市场主体与行为方面
一、旅行社
(一)规范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
《旅行社管理条例》将旅行社从设立到经营管理各环节都做了规范,凡达不到条件广西大学同等学才申请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法规只全才长游行业发展的宁乍用研究。
(二)保护旅游者权益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暂行办法》构成了我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体系。
(三)拓展旅行社业务范围
2004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旅游条例》,是国内第一部在地方性旅游条例中明确规定公务旅行可以由旅行社安排,上海市颁布这一条款后,政府采购增加了这一内容,“供货方”是有资质的优秀旅行社,采取招投标方式运作,北京、上海率先在全国实行旅行社代理公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推进旅行社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己经加入了,在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旅游行业将在较短期限内全线开放,旅行社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受到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旅行社业是我国旅游行业中开放程度最低的领域。
二、旅游饭店
(一)为饭店与旅客的提供行为规范,保障其合法权益。
我国饭店业是较早开放!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的行业。截止到年底,全国仅星级饭店就有家,且管理水平堪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我国饭店业已进入了一个国际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但饭店法甚至是饭店管理条例至今尚未进入立法者的眼界。
(二)宏观调控饭店业的发展
所以,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饭店业的宏观调控,促进饭店业的发展符合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旅游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3.1.2市场秩序方面
一、制旅游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
目前关于企业的不正当竞争的法律只有《不正当竞争法》,该法虽然对经营者之间的十种不正当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但旅行社之间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其特点,该法难以规制
二、旅游合同
(一)解决纠纷,维护旅行社及旅游者权益
目前涉及旅游合同关系的法律有《合同法》。在现实的旅游活动领域内存在的大部分旅游法律关系是横向法律关系,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通过旅游合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标准旅游合同保护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
最完善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最有利于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满足了国民出境旅游的愿望,并规范了出国游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境旅游已经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又出现了社会办/出国游0的现象"
3.2旅游法规对旅游主题的影响与发展
3.21旅游者
(一)明确旅游者的权利,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旅游行业的命运,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制定!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来调整旅游者和旅游行业有关部门的关系.(二)明确旅游者的义务,有利于旅游者行为的约束
旅游者既是旅游企业的经济来源,又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利益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对旅游者的义务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以约束其行为.3.22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政府的角色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旅游职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均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政府可能有协调者促进者或是规制者管理者两种角色模式。
(一)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
法律在宏观调控方面上表现在规范政府行为,是通过法律来明确哪些方面政府应当管理,哪些方面政府不应当管理,以及政府通过何种手段进行管理。
(二)协调了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关系
旅游行业社会性!综合性很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体系,包括旅游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辅助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宣传与景区文化教育多个部分,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而又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在旅游资源建设管理方面,主要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或法规,如年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批转国家
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等。
(四)建立法治化的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
所谓,旅游业的行业监管模式,主要以对旅游行业或旅游市场之监管是以政府的行政为主导还是以民间性质的行业协会为主导而有所区别。
3.23旅游组织
旅游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社会公权力组织,面临公众、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多种利益诉求。
4.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作用的总结
(一)明确了旅游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其合法权益
旅游行业是多部门合作!多行业协同、多产品组合的产业,旅游行业对各部门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利益是共同的,成效是明显的,其矛盾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必须通过!也只有通过旅游立法来加以规制调整,来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规范和引导旅游活动行为
调整因旅游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立法手段调整旅游社会关系就是规定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务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引导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务各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
(三)对旅游行业进行了宏观调控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方面制定旅游法律法规,确定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产业政策。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把旅游行业纳入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二对旅游行业的经营实行宏观调控。旅游立法对旅游行业经营可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旅游行业投资、企业设立、经营管理、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可营造一个完整的法律环境。
(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
旅游法规对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行为规范进行明确规定,对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起到了恰当而合理的调整作用,进而维护旅游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5.小结
旅游法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旅游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的经济及环境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旅游法规来进行调整约束,才能有效遏制旅游行业的负面影响,使旅游行业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从以上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从分析当中看到了我国几十年旅游法规发展中的成果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还不得不面对我国目前旅游法规存在的不足无法满足使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的现实。要使旅游法规能完全发挥其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作用,使旅游行业真正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量地调整旅游法规好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不但要做到全面,更要做到及时,跟得上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华《后背景下我国旅游立法中鱼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杨富斌《旅游法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3.黄大勇《关于完善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4.林长榕《旅游业呼唤立法》光明日报
5.杨志刚、高利娟《旅游法立法初探》哈尔滨学报
6.孙维佳《对前景下中国旅游业的法律思考》旅游学刊
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篇6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影响;建议
引言
自驾游是自驾车旅游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自己驾驶汽车出游。2006年首届中国自驾游高峰论坛的定义:“自驾游是有组织、有计划,以自驾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旅游形式。”自驾游和跟团游有很大的不同,跟团游要受旅行社行程安排的限制,不能按照游客意愿尽情游玩,而自驾游正是填补了这一需求,游客不受约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随性游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持有机动车驾驶证(汽车驾驶证)的人数大约有1亿,轿车保有量特别是家用轿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了旅客的旅游体验
自驾车旅游是一种新兴的休闲旅游方式,和跟团旅游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跟团游是旅行社把游客出行的所有事务都安排好,游客只需配合旅行社的安排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往往不会主动了解目的地的景点和风土人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自驾车旅游不同,出行所需的一切事务都必须事先了解清楚,比如出行线路、当地饮食、景点状况等,这样在游玩了景点的同时,加深了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掌握到了更深更丰富的旅游内容,增加了旅游体验。
(二)拉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驾车旅游促进旅游业升级的同时还拉动经济发展。自驾车旅游涉及的行业很广,如公路、汽车租赁公司、汽车俱乐部、修车行业、饭店、旅行社、景区等。自驾游的不断持续增加,促进这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自驾游还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人们收入提高,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二、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
(一)严重影响交通秩序,造成交通安全威胁
随着家用轿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我国自驾车旅游逐年升温,在全国各地由旅行社、半官方机构、个人成立了众多自驾游的机构。大量的自驾车旅游实施开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道路行驶,给交通安全产生了威胁。比如近几年国家施行五一、十一小假期公路免费政策,鼓励小假期外出旅游。这一政策带动了有车族的自驾游,公路上交通严重超出负荷,塞车、车祸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交通管理。
(二)道路配套设施缺失,给自驾游造成不便
现行中道路标识缺少,道路设计不合理。在高速公路中标识相对比较清晰,但也有个别道路缺少人性化提示语,导致驾驶员的驾驶迷茫,从而会在高速上出现停留或拦车问路,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在自驾车旅途中,很多人常常会选择国道或省道,这样会遇到很多交通公共图形符号、警示牌等标识物欠缺或不明确问题,甚至在某些乡村或郊区,道路标识还是一片空白。这造成自驾车旅游者找路难、问路难,无疑为自驾车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景区污染尤其严重
自驾车旅游给游客带来全新旅游体验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大量的自驾车出行排放的尾气对大气造成污染,在污染大气的同时,经过大气降雨落在溪河中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同时大量汽车在启动以及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轰鸣声、喇叭声都会形成严重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景区中,游客密集,自驾车辆过多,类似的污染问题更为严重。比如一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考虑不周,导致垃圾都是自然堆积,靠天然腐蚀或焚烧的方式处理,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致使地表和地下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景区内饭店和旅馆会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于地表或渗入地下,导致水资源受到较大程度污染。
(四)政府自驾车救援体系不健全,造成出行风险
国内的安全救援组织与能力还不足,行业服务与管理在安全方面相当薄弱,车辆维修中心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自驾车旅游的需要。一旦自驾车散客遇到异常天气、突发疾病、交通意外或事故等意外事件时,将难以得到及时快速的救援和维修支持。除此之外,缺乏政府和行业的激励政策以及关于自驾车旅游者的安全和权益保障的措施,缺乏价格折扣等,这些障碍都影响着人们自驾车旅游的积极性。
三、对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要着力改善治安环境、加强道路安全服务保障设施的建设;旅游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自驾游管理,逐步规范自驾游团队出行专业领队制度、强制保险制度、实施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检查制度;保险行业和汽车救援等企业要针对需求延伸服务,开发针对自驾游出游风险保障的专门产品,不断扩大救援的网络;要加强对自驾车旅游安全的宣传提示,自驾车出游的组织者、旅游者要自觉提高驾乘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二)增加沿路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通讯设施、补给设施、交通标识及景区公路建设,比如规范道路标识,着重加大国道、省道的交通安全和标识的完善。同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汽车营地、餐饮、住宿、停车场、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国外房车营地和自驾车营地等建设运行的模式,在建设的同时完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三)鼓励生态旅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旅游业刚刚发展,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作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去生态旅游,享受大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美。但现在生态旅游区域的规划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必须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旅游的法制化管理。
自驾车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国家在法律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鼓励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健康有序地发展自驾游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旅游从业者、每一个公民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赖斌,杜通平,黄萍.从旅行社的视角看自驾车游产品化[J].企业经济,2006(03):93
[2]熊建,裴泽生.加快我国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4(11)
[3]张超广,试论自驾车旅游河南市场的开拓[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4]贺红琼,自驾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江科技,2007(05):65
旅游保险研究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影响研究 篇8
关键词:智慧旅游,大众旅游,新大众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的快速发展, 方便、廉价的出游条件催生了平民化的旅游类型———大众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大众旅游越来越不适应大众旅游者的需求, 人们越来越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进行旅游。智慧旅游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旅游实践中来, 旅游者可以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 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这样一来, 大众“自由行”的方便之门大开, 一个全新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1、智慧旅游的内涵
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智慧旅游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对这个概念标准的、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马勇 (2011) 认为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张凌云 (2012) 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 (也称信息通信技术, ICT) , 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 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为本、网络支撑、感知互动和高效服务。智慧旅游系统主要由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部分构成, 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网等技术相互联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2、智慧旅游的特征
(1) 高度智能化。智慧旅游背景下, 旅游者的出行模式是这样的:出发前, 潜在旅游者只需要将自己的需求信息输入电脑, 便可了解目的地的客房、餐饮、交通、天气和人流等一系列的旅游情况, 并可进行虚拟游览和体验;潜在旅游者通过网上预订, 选择游览项目、旅游企业, 设计制订自己的个性化行程;到达目的地后, 旅游者将自己的行程规划定制到电子导览导游机中, 或将旅游计划和电子导览导游软件下载到自己手机里;在游览过程中, 旅游者还可以与网络随时互动交流, 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旅游计划, 由网络帮助调整行程;完成旅游行程后, 旅游者可以把对旅游项目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的意见和投诉等通过电子导览导游机反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 实现网络上互动交流反馈 (见图1) 。
(2) 信息的有效聚合。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区 (点) 、文物古迹、旅游企业、旅游交通、旅游公共设施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 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 为整个智慧旅游的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通过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 达成目的地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3) 政府、旅游者、企业、居民深度参与。智慧旅游的四大应用对象为:以政府为代表的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目的地居民。政府通过获取旅游信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旅游目的地营销反馈信息等多种旅游信息, 实现实时反应、协调运作, 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做出最优管理决策;旅游者通过信息查询、合理线路设计、旅游预订、智能导览、门票及优惠券获取、紧急救援、投保理赔、旅游投诉等多渠道获取旅游全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旅游企业通过获取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满意度调查、行为追踪、数据统计及挖掘等相关信息, 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 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系统创造旅游需求, 并对旅游者进行知识服务, 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目的地居民则可以享受交通、游憩、休闲等多种系统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
(4) 个性化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旅游者可以自行设计个性化的行程,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与网络互动交流, 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临时更改行程;个性化信息服务还体现在对旅游安全、旅游便利性需求、旅游移动搜索等方面。比如探险旅游者遇险时可通过终端迅速找到最近的避难所、急救站等, 方便救援力量迅速确定遇险旅游者位置, 实施有效救援, 甚至还有专门的“人员追踪系统”,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旅游者位置。
二、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大众旅游的内涵
大众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收入的增加、假期的延长、交通技术的改进和旅行成本的降低, 广大旅游者开始流向阳光、沙滩和海滨旅游目的地, 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大众旅游的首要特征是普通的大众都参与到旅游中来, 具有廉价、便利、安全、舒适等4个典型特征。
2、智慧旅游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影响探讨
(1) 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 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助游成为一种新潮的出游方式。然而, 目前旅行社和相关旅游网站推出的自助游产品只是简单的“机票+酒店”组合, 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 出发地局限性大, 尚未充分利用旅游者的反馈信息资源, 更谈不上与旅游者随时随地互动, 预订用户往往出于省钱的目的访问网站, 真正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体现。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 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 网络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因此, 如此便捷又能体现旅游者个性化价值的出游条件, 必然促使在智慧旅游环境下, 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方式。
(2) 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信息不对称是制约自助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智慧旅游条件下, 一方面, 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 可以轻松自在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信息的通畅免除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遭受吃、住、行、游、娱、购等后顾之忧。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 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 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 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 形成个性化的群体, 互联网能将适合旅游者和群体的信息随时随地地呈现给用户。信息通道畅通使潜在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 使旅游活动更具有个性化。
(3) 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自助游使旅游者需要无障碍的旅游服务。而智慧旅游时代, 旅游者只要向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 网络将会合理推荐安排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者只需要在网络的提示下轻松进行自己的行程就可以了。因此, 智慧旅游不仅将网络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还将涉及到旅游活动过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 个性化的庞大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 使酒店、交通企业、景点、商店等各旅游企业必须紧密联结在一起, 提供一体化服务, 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否则, 就会惨遭市场淘汰。
三、新大众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知, 在智慧旅游环境下的大众旅游, 是与传统的跟团形式的大众旅游有很大区别的新旅游类型, 新大众旅游除具有大众性、便利、安全、舒适等特性以外, 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线路设计、旅游过程中线路的更改、出游时间、旅游消费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 (见表1) 。
虽然从旅游者方面看, 传统大众旅游与新大众旅游都是广大具有旅游权利的公民, 但是新大众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 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闲庭别院、水井、农田、校园、花卉、时装、寻常百姓家庭等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 范围极广, 因此, 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 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 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 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 线路设计是在智慧旅游条件下, 客人根据搜索到的充分的旅游信息, 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的, 并可以在旅游行程过程中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调整, 总之, 新大众旅游是充分体现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新类型。
智慧旅游时代是高度智能化的网人合一的时代, 它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 其智能化、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将个性化的真正“自由”的自助旅游推向新的高潮, 一个全新的个性化的“大众”旅游时代在“智慧地球”的大力推动下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 (5) .
[2]张凌云:大众的“新旅游”, 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J].旅游学刊, 2002 (6) .
[3]李泽才:现代性条件下的大众旅游[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吴卫东:可持续发展旅游与大众旅游生态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9) .
奖励旅游与传统公费旅游比较研究 篇9
关键词:奖励旅游,公费旅游,新兴旅游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不断细分,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从传统旅游市场中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典型的奖励旅游能够提供给参与者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助于企业形象塑造、市场拓展,绩效提高等目标的实现,从而被誉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宝。[1]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奖励旅游的应用主体从企业逐渐拓展到政府、事业单位。这使得很多人对奖励旅游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公费旅游层面,阻碍了奖励旅游的健康迅速发展。因此,辨析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关系,破除阻碍奖励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奖励旅游的基本认识
奖励旅游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最初,它是基于生利还本的理念,为奖励经销商而产生的,后来被美国的一些企业采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继而传播到欧洲并拓展到全世界,成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奖励旅游是伴随着外资企业引入而兴起,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奖励旅游的英文是Incentive Travel,也有学者认为将其翻译为“激励旅游”更为恰当。奖励旅游目的的特殊性,并强调了旅游的难以忘怀及其“管理工具”的作用,较好地表达了奖励旅游的内涵。
奖励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它通过旅游产品的特别设计、行程的专业策划、旅游受众的精心挑选、消费的高规格和高档次来提供一次不同寻常的旅游,给予的是普通大众购买不到的体验。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发展和成长。奖励旅游从形式到内涵,都印证了这一趋势。首先,相比传统的实物、现金奖励形式,奖励旅游可以提供一个“无限光荣”、“难以忘怀”的经历,有助于满足人们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企业对个体和人性的尊重、关怀,从而成为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2]其次,奖励旅游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如颁奖典礼、主题晚宴、与领导共商大计等,可以增强受奖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第三,奖励旅游不仅可以激励受奖者更加努力的工作,对潜在受奖者也能起到刺激、鞭策作用,实现奖励几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效果;而且激励效用更持久、更显著,从而成为现代企业激励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比较
1. 公费旅游的类型。
提到公费旅游,人们的第一反映通常是,政府官员以外出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有违廉政建设。因此,对公费旅游是普遍的反对声。与人们对公费旅游狭隘上认识不同,福利旅游则包括社会旅游、员工旅游和奖励旅游。从研究的时间来看,奖励旅游在我国起步晚,研究时间较短,是新兴的旅游形式;而国内关于公务旅游、社会旅游和员工旅游的研究则较早,可划入传统公费旅游形式。
2、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比较。
奖励旅游在费用来源上属于公费,是各种公费旅游类型中的一种,但是与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又存在一定的区别,特别是有别于社会公众所理解的“以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这类公费旅游。表1将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其他形式在费用来源、参与对象、开展目的、旅游产品设计、产品特色等方面做了比较。
3. 奖励旅游的特征。
通过把奖励旅游与公费旅游的其他形式相比较,可以发现奖励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旅游形式。与公费旅游的其他形式相比,典型的奖励旅游具有一些自身显著的特征,包括受众特殊、目的特殊、产品特别设计、消费和利润高等。这些特点在下面提供的奖励旅游案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案例1:2000年2月,康柏公司在迪拜举办了每半年一次,为期5天的35人奖励旅游,其主题为“阿拉伯探险”。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优点在于:活动由一家名为“旅游影响”的公司和一家激励管理公司两个专业机构联袂决策;活动目的明确,即促使销售业绩的提高和公司内部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精心挑选参与者,从1万人的潜在市场中精选出35人;向潜在的参与者讲解如何被选中参加奖励旅游;迪拜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不需要签证,并且与英国之间有着便利的航空交通;聘用当地的目的地管理公司;由五星级饭店提供住宿;休闲活动种类繁多,如汽艇大赛、出人意料的豪华宴会、赛车手杰克·斯图尔特激动人心的发言。[3]
案例2:2005年2月,某大型公司在芬兰为65位信息技术专家举办了为期5天的奖励旅游,每人花费2300英镑(是普通旅游团的5倍)。活动不同凡响的原因在于:选择北拉普拉作为目的地;活动由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经验丰富的目的地管理公司设计;安排了不同寻常的活动,尤其是乘坐爱斯基摩狗拉雪橇,乘坐雪地车和冰上钓鱼;为参与者设计了几次“意外事件”,其中包括汽车在乡间的伪装故障;与当地的拉普兰人接触。[4]
(1)受众特殊。与传统公费旅游形式的受众不同,奖励旅游所针对的某些特定群体一定是公司的精英层,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公司预定业绩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公司的员工,也可以是公司的经销商、代理商,甚至是企业品牌的忠实消费者等。换言之,奖励旅游的对象是针对企业的有功人员,他们都是从企业团体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必须通过特定的审核尚可获得此资格。[5]如“阿拉伯探险”活动中,受奖的35人是从1万人的潜在市场中经过某种选拔方式,精选出来的。
(2)目的特殊。奖励旅游目的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除了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外,[4]奖励旅游还有着增加员工向心力,塑造企业文化、开拓市场等附加的目的。如案例1中康柏公司开展奖励旅游的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业绩并促进公司内部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此次活动全程贯穿着企业文化,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形象宣传提供了机会。
(3)特别设计的旅游产品。奖励旅游产品必须是别出心裁,富有创意的,能够给参与者带来无限惊喜和难以忘怀的体验。产品设计强调独一无二性,而不能仅仅是饭店、景区、线路、机票组合。上述两个案例中提供的就是典型的奖励旅游活动。无论是激动人心的豪华宴会、汽艇大赛,还是与当地的拉普兰人接触、乘坐爱斯基摩狗拉雪橇,都让参与者兴奋不已,难以忘怀。而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是组织员工、客户、经销商等参加普通的旅行社,一味的观赏风景或消遣娱乐,而没有量身定做产品,在活动安排策划上也没有让员工感到此次旅行的非比寻常和荣誉感。
(4)经费来源特殊。奖励旅游的费用由奖励旅游购买者(如企业、政府、学校等组织)承担,而不是由个人支付,因而被纳入公费旅游的范畴。但对于开展奖励旅游的企业来讲,研究者认为奖励旅游的费用尽管来源于企业,却不是企业自掏腰包,而是出自员工创造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当然,对于携带家属参与的奖励旅游会增加公司的开销,很多公司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免费的或是让员工付部分费用的方式进行。
(5)消费高,利润空间大。奖励旅游团更加看重社会影响和独一无二性,因此对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而这种高档次、高规格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一个普通的公费旅游团。案例2中某家公司在芬兰为65位信息技术专家举办的为期5天的奖励旅游,每人花费2300英镑,这个消费额是一个普通旅游团的5倍。这种高消费团体不仅显著的增加了旅游创收,还可以为旅行业经营者带来较高的利润空间,因此越来越受到一些旅游公司、旅行社的关注。
四、总结
奖励旅游作为高级旅游市场上的一部分,正在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的重要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意义。[6]但国内奖励旅游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深入的认识与研究,往往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员工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产物,应该成为企业激励员工、凝聚企业文化、提高声誉的有效手段,企事业单位需要将其与传统的公费旅游形式加以区分,旅游企业也应该重视这一国内旅游的新走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提供量身定做的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发展的奖励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季玉群,刘敏.企业推行奖励旅游的制度探析[J].江苏商论,2012,(6).
[2]刘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奖励旅游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孙中伟,王杨,耿香会.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发展环境培育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54-59.
[4]傅广海主编.会展与节事旅游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梁文慧,马勇主编.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论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保险研究 篇10
我们究竟是为了身心自由体验才旅游,还是为了消费和创造经济效益才旅游?这个问题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很显然,正确的答案是前者。旅游是人学的范畴。因为旅游的主体是人。旅游者之所以选择旅游,是为了摆脱日常平庸生活的羁绊或束缚,借助超越于庸常的生活场景达到牧放身心、体验生命自由的目的。这是旅游的本质所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旅游日益异化成经济活动,旅游的本质属性被日益淡化和曲解。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旅游属于少数人的生活方式;但到了工业革命之后,这种生活方式却进入了大众的消费领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自有其时代意义。在当代文明发达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旅游学术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创造经济效益的追索之中,岂不是在犯弃金担麻、买椟还珠的错误?旅游研究应该包含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研究、旅游客体即旅游景点的研究和旅游介体即旅游经营企业的研究这样三个方面才比较全面。当代中国旅游研究,最缺的是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特别是旅游者精神世界的研究。
2008年,曹诗图教授在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旅游哲学引论》的著作(我应邀为该书作序),为我们学术界吹进来一股新鲜空气。《旅游哲学引论》一书出版后在旅游学术界引起很好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先后有多篇书评发表,谭传凤教授等学者认为该成果在旅游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曹诗图教授专注于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旅游,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这种研究视角正是我们新世纪的旅游研究所亟需的。近些年,作者一直耕耘在旅游哲学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曹诗图教授新近出版的《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的结题成果)可谓其中的“扛鼎杰作”。该书较《旅游哲学引论》有不少质的提升(如将旅游的本质由旅游者的“异地愉悦体验”提升到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的高度。从哲学的视角和人学的定位深层切入旅游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理论体系更加严谨(将本体论与本质论归并),研究内容更加完善。综观本书,我认为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披沙拣金,聚沙成塔
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等研究上的确存在“混沌”状态和逻辑缺失现象,如中外学者关于“旅游”概念就有数十种之多,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旅游概念不清的问题严重困扰着旅游研究。《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作者曹诗图教授敢于挑战权威,运用哲学思维,通过大量考证、分析、反思、归纳、总结,上下求索,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旅游的概念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主要功能或最大价值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可谓“披沙拣金”。
我国的旅游研究成果眼下虽然很丰富,但总的来讲非常零散,离心变质(去旅游化或去中心化)情况比较突出,研究层次不高,缺乏创新与整合。曹诗图教授独具慧眼,抓住一些最普遍、最基本、最平常但却是最本质或切关宏旨的问题,从平凡中探求非凡,从熟知中寻求真知。从哲学的高度,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伦理论、批判论、矛盾论、认识论的哲学视角,系统论述了旅游研究中切关宏旨的基本问题,构筑了基于哲学审视的旅游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石或旅游哲学研究的理论架构。可谓“聚沙成塔”。
二、见解独到,理论性强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多处充满着作者对旅游深邃的理论思考,敢为人先地阐发了许多精辟见解。现择其有代表性的部分观点如下:
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25。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36。
从哲学上看,旅游是对束缚人类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时空超越,旨在体验自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觅本真的自我40。
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诗意的栖居”是旅游的理想追求,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61。
“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对象的“精、气、魂”所在,“旅游体验”研究是旅游学科建设“培根壮干”之本,只有抓住了它,加强理论基础,方可避免旅游学科“干弱叶繁”的畸形成长和旅游科学研究“去旅游化”以及迷失方向的现象171。
旅游学科体系构建上可以分为基础层次、应用层次、哲理层次。基础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求真实”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基础旅游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等;应用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讲效益”或“求功利”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学、旅游开发学(含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等;哲理层次(或形上层次)在学术研究层次主要属于“明善美”和“探本源”的境界,学科构成主要包括旅游哲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伦理学等“形而上”的学科169-170。
应将旅游纳入到“人学”的范畴进行研究。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研究对象……有鉴于此,旅游研究应同人的本质相结合,进入哲学视野,进行新的突破6。
旅游哲学是旅游学科中唯一自由的学问,因为它从不服务于任何外在功利性的目的,是为了旅游本质自身而存在。哲学视角的旅游研究应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突破口和哲学学科研究新的生长点之一6。
……如此等等。
应该说,这些见解是很独到的,其中有些观点可谓振聋发聩、高屋建瓴。
作者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提出的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旅游结构的“冰山理论”,旅游层次的“金字塔理论”等,令人耳目一新。目前旅游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大多是别的学科理论的照搬或嫁接,引用西方学者的旅游理论很多,中国学者自己提出和创立的理论或内生理论极少。曹诗图教授以敢于挑战格局的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力提出上述旅游理论,实在难能可贵。
三、发掘原点,融汇贯通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研究理路是:以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哲学领域,系统研究旅游的概念与本质、旅游的功能与效应、旅游伦理、旅游异化、旅游发展观、旅游研究方法论、旅游学科体系构建等有关旅游学研究中基本的、切关宏旨的问题。其关键是找到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以哲学眼光洞悉到了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认为“自由”是旅游者的精神本质和最大价值所在,是旅游须臾不可或缺的灵魂,无论是旅游的目的、前提条件,还是旅游的过程、结果,都离不开用“自由”解释。“自由”是旅游的本源。求索旅游本质的逻辑路径应是“自由——身心自由——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著名学者、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对上述观点非常赞赏。她在该书序言中说:“曹老师关于旅游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一点我很欣赏。抓住旅游研究中的‘自由’问题,也就抓住了旅游的本质。”对此,我也非常赞同。体验是贯穿于旅游现象的本质核心,无论在何种旅游行为层面,都有“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一“共核”。这一观点,对于旅游学科的构建,具有非凡的意义。哲学追求终极实在的“始基论”,即在现实中注重探求和设定终极实体,在人则始终追求和设定真理,这种始终追求和设定真理乃是本体思维方式所执意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旦发现和设定了它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解释一切。看来,曹诗图教授已经基本求索到了旅游本质研究的终极实在的“始基”或“原点”。而且,他将发掘出的旅游哲学研究的“始基”或“原点”,将旅游研究的诸多问题融会贯通,用一根红线将全书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了。该书以求索旅游真谛为要旨,可谓论述“旅游是什么”的正本清源之作。
从《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架构来看,全书共分为7章,每章都是用旅游的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予以贯穿。例如“导论”一章阐明了旅游哲学研究抓住逻辑原点(旅游本质——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的意义;“旅游本体论——旅游的概念与本质”通篇都是围绕“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展开论述的;“旅游价值论——旅游的功能与效应”一章,论述了由旅游本质衍生的价值功能(充盈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社会效应(构建和谐社会或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等);“旅游伦理论——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一章,论述了由旅游本质衍生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认为对“自由”是相对的,应对旅游者“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从伦理道德层面加以约束,并阐述了由此衍生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自律与教育问题;“旅游批判论——对旅游异化和旅游功利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一章,对背离旅游本质和旅游业本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如此等等,可谓“红线串珠”,融会贯通,理论自洽。这反映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力与写作驾驭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旅游本质研究的真知求索所在。
此外,该书还有不少其他特点。如写作上,不少地方的论述文笔清新活泼,笔调甚至富有诗意,这在第三章旅游价值论等表现较为突出。第五章旅游批判论则笔锋雄健犀利。其他章节则文笔凝练、平实,娓娓叙来。可读性强。书的封面设计艺术性强,风格淡雅清新,富有文化内涵和构图艺术感,色彩素净和谐,颇有书卷韵味。该书封面文字采用竖列排版,题目“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排成单人旁,寓意旅游是一门“人学”。正面的背景图案为淡雅的山水画,背面的背景图案为自由飞翔的鸟儿,旨在体现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自由的体验)。“哲学视野”的图案为点状艺术化组成的眼睛,眼球为太极图案,具有哲学涵义,构图引人入胜(见下图)。
当然,该书也存有缺憾或值得可商榷的地方。例如,《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中的“旅游批判论”这个标题,建议改为“旅游异化论”。因为旅游批判论跟旅游异化论、旅游矛盾论、旅游本质论等不宜等量齐观。撇开旅游,本质论、价值论、异化论、矛盾论等词汇不会引起理解的分歧,但批判论我的理解似乎不如异化论确切。而就《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中旅游批判论那一部分看,内容大多是讲异化的。因此,将“旅游批判论”这个标题改为“旅游异化论”可能更具有逻辑的一致性。此外,旅游伦理论一章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深度相对薄弱一些,有待加强。但这些都是大醇小疵,不足为病。
综上所述,《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是当今旅游哲学研究领域“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的扛鼎之作。该书的问世是对旅游学术领域知识的杰出贡献,在旅游研究领域具有新的标杆意义。
青海旅游品牌研究 篇11
关键词:青海旅游;品牌营销;品牌运营
一、绪论
当今世界,知名品牌是组织形象的标志,是经济实力的标尺,是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名牌,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地区和国家是否拥有或拥有名牌的多少,标志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其发展主体在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面对世界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追求的多样化需要,打造一批能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旅游品牌已成为发展青海旅游业的一项战略任务。由此,青海旅游品牌问题成为青海省政府领导、业内人士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青海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为青海省加快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当前,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走过起步阶段之后,已进入产业发展阶段,普遍树立了经济产业观念,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规模和经营规模。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多年,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旅游业迅速成长,国内外旅游市场份额持续扩张,旅游业呈现宏观上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从宏观上看,由于金融危机等引起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青海省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微观上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部分旅游企业、旅游地客源市场萎缩,竞争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这表明,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迅速成长,早期的产品经营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高层次旅游的需要,也无法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旅游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成为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青海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青海省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山川壮美、民族众多,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全省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80个。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等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品位,具有不可复制性。热贡艺术、藏医药博物馆等文化资源逐渐形成品牌,并成为支撑青海旅游发展的特色资源。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青海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体现在自然风光、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等,而这些都具有多样性和原生态的特点。青海山川壮美,素有“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美誉。特别是 “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原子城、丝绸之路、可可西里、昆仑山、祁连、山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热贡艺术;还有青藏铁路顶级旅游线、环中国夏都旅游线,穿越柴达木自驾车旅游线等多条精品线路。它所具有的独特性、文化性、延展性、实用性对中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敦煌甚至四川等地有的风光青海都有,而祁连、门源一带的风光则极具北欧风情,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草原之一的祁连山牧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原十分相似。
青海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人文风情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道教文化发源地就在青海的昆仑山。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民俗风情等都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的青海旅游品牌。
三、青海旅游品牌建设问题诊断
1.旅游品牌培育的基础和环境薄弱
市场是创造品牌、培育品牌的摇篮,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任何产业实施品牌运营的基础。旅游品牌的培育必须具备适当的土壤和气候,也就是宏观的经济体制、微观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和市场秩序规范的任务,远未完成。而旅游业要完成从数量型、规模型经营向质量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必须经历一场政企分离、产权重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体制不顺、基础薄弱和市场相对无序等问题。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的成长不可能逾越宏观经济环境和客观社会条件。
2.注重“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
注重“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 。时下旅游业界十分流行“品牌打造”这一词汇,也不断出现“打造品牌”的“大手笔”,但却很少强调“品牌经营”或“品牌管理”。片面强调品牌打造,容易使旅游企业陷入经营误区,即片面追求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量,将知名度视为品牌的核心内容,从而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导致经营上的资金浪费和短期行为。品牌管理则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会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
品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可以说,旅游品牌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旅游品牌资产的动态累积过程。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品牌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于实现品牌价值增值,而品牌价值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品牌顾客感知价值,二是品牌经济价值。两种价值相互整合相互联系。
因此,忽视品牌管理,对品牌资产动态累积过程短乏深刻认识的“品牌打造”,是不符合效益原则的,也是无益于旅游业发展的。
3.高质量、高品味旅游景区开发缓慢
青海省知名旅游景点众多,但大多数地处偏远,点多线长,高度分散,景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旅游饭店、宾馆、由其是涉外宾馆的建设和接待能力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较为落后,有待加速建设和提高。加之交通网络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极大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旅游品牌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就应增加资金投入。
4.品牌营销不科学,缺乏系统性
许多企业或决策者认为,“广告一打,品牌创下”,其实这是误解,“创下”的不是品牌而是知名度。品牌的关键在于:品牌的忠诚度和品牌联想。更有人认为,利用娱乐营销和体验营销,获得消费者的美誉,就是品牌建设,其实这同样是对品牌建设的误解。品牌建设是一种战略过程,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运作规律。目前青海旅游品牌塑造比较注重品牌的整合传播,而忽视了其它重要环节比如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形象设计、品牌的营销策略、品牌管理等几个重要环节。且在整合传播过程中缺乏重点。
四、打造青海旅游品牌的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旅游品牌的品位
质量是旅游品牌的本质、基础,也是品牌的生命。旅游品牌的建立,应以质量为本,才能提高青海旅游品牌的价值,应从三个方面提高:
(1)提高景区的景观质量
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人文、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宗教习俗、革命遗址、古建筑等资源除注意保留其原汁原味外,还应做必要的包装,突出特点和特色,设计产品时要考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针对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来设计旅游品牌。使其能引起旅游者感观的愉悦和心理上的震撼,以满足现代旅游多层次、多范用、多品味的要求。
(2)提高环境质量
使景区有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爽心悦目的卫生环境,加强硬环境建设,使旅游者感受自由、快乐的环境氛围。要建立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最基本的形象就是“安全、文明、舒适”。
(3)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与旅游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提高管理人员和旅行社导游员、旅游饭店、宾馆、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的服务员以及旅游航空、车船公司的司机、服务员的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苦练内功,规范服务,才能使旅游者感到满意,为旅游品牌树立起崭新的形象。
2.生态优先,文化注魂
旅游业的发展证明,旅游不但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产品层次的体现,旅游这种文化属性和对于文化的依附性,要求人们在打造青海旅游品牌中,,应着力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不能只重视自然景观的利用,而忽视人文景观的价值,也要重视和加强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资源,如黄南的热贡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对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重视景观的人文价值,善于借助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积极发掘青海各旅游景区景点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庆典古韵、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现代科技等旅游资源,才能使其更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并成为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手段。
3.品牌营销策略的组合运用,提升青海旅游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1)品牌定位策略
打造青海旅游品牌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消费者心理所确定的目标市场特征进行品牌定位,而品牌定位只有差异化才能获得成功,品牌应该是一种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就显得极为重要。结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的心理感应和需求,就必须充分利用青海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利用文化和地理的差异性,深度挖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独特的地质地貌,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如可将“大美青海”品牌整体形象定位于“三江之源、万山之宗”。有了这样的定位,就将高原文化注入到了青海旅游的核心地带,使整个青海旅游品牌打造工程有了核心骨架和形象平台。
最后,建议对青海旅游产品进行细分,让好的定位与形象识别系统得以落地,青海旅游形象就有了根基,这样高原文化旅游品牌才能立得起来。
(2)品牌形象策略
品牌形象是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会影响游客对品牌的忠实程度,从而影响青海旅游品牌的市场份额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事先难以了解和评价青海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因此,青海旅游应树立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将有关旅游产品的实际价值和特色的信息传递给游客。这就需要对旅游品牌形象进行设计。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品牌名称和标志;②品牌形象定位;③导入CIS。
(3)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将某一著名或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用于与原来产品不同的新产品上的策略。”青海可以利用“青海湖”这一因“环湖赛”而闻名的旅游品牌进行品牌延伸。比如环青海湖旅游圈的提出,就可以快速提升其它旅游新产品的市场认知率。另一方面,品牌延伸又可以通过新的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进一步扩大“青海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拉长旅游链条,进而树立“大美青海”品牌。
(4)品牌概念营销
品牌的概念营销,就是给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可以提升品牌的价值。如,“三江源”——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江源”——世界人与生物圈,“三江源”——国际湿地联合会保护圈。“塔尔寺”——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和瑰宝,“塔尔寺”——宗卡巴大师魂牵梦绕的圣地。“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青海湖”——天与地同辉人与鸟共生。 “可可西里”——生命极限的神往,“可可西里”——极限中延伸的梦想。“昆仑”——横空出世的龙脉。 “原子城”——现代的神化。“盐湖”——高原给你最后的抒情。“年宝湖”——藏族姑娘多情的暇思。“西宁——夏都”。上述概念和招牌可成为青海省极具号召力的品牌。知名度就是财富发挥青海旅游的品牌优势,特别打造“青海——江河之源、万山之宗”的整体形象。
(5)品牌管理
树立品牌不容易,管理品牌更不容易。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理念,规范服务行为,高度重视旅游品牌的经营管理。首先,因为旅游景区品牌管理工作繁杂,涉及面广,是旅游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青海要使旅游品牌能够生存和发展,应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使景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科技手段来对景区进行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建立和强化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使景区能健康持续发展。总之,要依照国家和青海有关法律、条例、规定,对景区的资源、资金、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企业、个体工商户、酒店、宾馆、饮食服务业等实行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青海的旅游品牌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品牌管理人才。人是品牌的策划者、创造者、变革者,是成功打造和管理品牌的关键。因此,要打造和管理好青海旅游品牌,就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高度的谋略;就应以人为本,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提供平等竞争、脱颖而出的机会,真正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就应不断完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从高等院校和先进地区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青海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精品提供智力保证,促进青海旅游品牌的不断发展。
4.品牌运营对品牌价值的提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的质量决定企业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品牌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一种形式,企业通过品牌资本的“并购、重组、置换、联盟、买壳上市”等运营形式,能够获得并实现企业品牌的六种“经济放大效应”,即结构放大效应、交易放大效应、市场放大效应、资产放大效应、时间放大效应和顾客价值放大效应。
引入品牌运营的新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上市公司提升品牌价值。旅游品牌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青海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势必增加资金投入。根据当前青海的实际情况,解决资金的办法一般有五种:
(1)是争取国家投资。认真做好打造青海旅游品牌规划和争取国家投资的申报工作。
(2)是争取银行和国债货款。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大美青海宣介活动的大好机遇,力争得到国债贷款。
(3)采用股份制自筹资金。
(4)引进外资,可采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合资等多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5)是采用优惠政策,引进国内投资商投资,特别是与周边省区联合打造旅游品牌。
目前,青海的做法比较偏向于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有,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资本运营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如西藏旅游(600749)、G黄山(600054)、丽江旅游(002033)、首旅股份(600258)等一样走资本市场,资本运营之路。这样的做法有三方面益处:1、通过上市的资本运作可以募集大量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2、可以做免费广告。具有关资料表明,2008年我国A股市场开户账户数字突破1.5亿,虽然开户数并不等于股民数,粗略估计股民数可达6000万左右。要知道这些股民及其亲朋好友是青海旅游的潜在消费者。如果从申购到上市交易再到涨停板上有个叫“大美青海”的上市公司,可想而知有多少股民通过股票市场的免费的广告,一下就知道了“大美青海”这个上市公司,一个涨停你可以不关注,那么几个涨停后呢?加上多媒体、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股民势必对“大美青海”这一品牌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个免费的广告效益是巨大的。可以极大地促进青海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
5.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走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打造青海旅游品牌,应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关系,因为旅游业是一项资源禀赋的行业,没有资源的支撑,或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旅游资源是打造旅游品牌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品牌的载体和生命。旅游资源并非绝对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文物古迹、奇特的景观,一经破坏就很难复原,这就要求人们在发展旅游业、打造青海旅游品牌过程中,应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严禁用乱挖、乱砍、乱建、乱拆、乱丢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方法来换取旅游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应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开发应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依法有序,科学合理;保护要有利开发,切实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应运用新观念、新机制、新办法,从规划、论证、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加强管理,使青海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有效地利用,并打造出更多的能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邓明新:品牌营销.[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6.
[2]梁 涛:关于打造广西旅游品牌问题的思考.[J]. 广西科学2004(10).
[3]王永龙:中国品牌运营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0.
[4]伍 飞:旅游营销中国.[M].新华出版社,2009.3.
旅游保险研究 篇12
一、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尤其是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 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 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旅游资源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 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 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
(一) 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 城市问题日显突出,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城市绿地空间日趋减少等。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 人均仅4.1平方米, 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 不少绿地挪作他用, 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 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 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而城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郊野空间开阔, 空气清新, 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 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 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 节假日延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人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 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是其内在因素。在旅游消费上,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再愿承受“人车劳顿”之苦, 花费许多钱财东西南北几千里路观光游览, 而是热衷于足刚出户, 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
另外, 城郊旅游所拥有的特性也是促使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大量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基调, 使人们在与自然对话中, 全身心得到放松、家庭亲情得到融合、朋友关系得到升华;参与体验性较强使得城郊旅游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各种人文旅游项目, 如历史遗址游、名人故居游、文化名城游、特色居民游、民俗风情游、民间艺术游、革命圣地游、各种主题乐园、宗教旅游等飞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城郊旅游的文化内涵;城郊旅游产品多种多样, 有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 也有时尚的蹦极、攀岩、跳伞等专项旅游。同时, 其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 不受地区、部门的约束。城郊旅游无论从资源、产品和经营方式各方面来看, 都是综合的, 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二) 城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城郊旅游的大众旅游市场已经形成, 然而从城郊旅游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城郊旅游景点的设施布局犹如“天女散花”般处于无序化状态, 缺乏科学的优化组合;同时, 没有良好的交通、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 旅游项目雷同, 重复建设过多, 过于超前的旅游业开发也不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城郊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 主题设计雷同, 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创新不足, 同一地域常常出现众多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和产品, 导致竞争加剧, 旅游地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部分城郊产品形象定位较低, 缺少精品项目, 都是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 无外乎就是让客人漂流、农家乐等, 都是把城郊旅游定位为一种低消费、低层次的旅游产品;城郊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 交通、通讯、给排水、电力、饭店等等均不可能与城市相比。另外, 城郊景观出现严重的城市化倾向, 旅游产品开发中“先人造景观, 后自然景观, 重人造景观, 轻自然景观”的做法尤显突出,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城市景观建筑, 这种人工景观可以收到短期经济效益, 然而从长远来看, 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再者, 城郊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游客与景区的信息不对称, 游客一般通过朋友推荐、网站、杂志、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来收集信息, 对景区的交通情况、住宿、饮食、购物等情况了解的渠道较少。许多城郊旅游景点、景区只是依靠回头客和口碑效应带来一些客源。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未能充分引导和调动市场。
在现实城郊旅游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片面追求客源数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已造成了很大破坏, 景区布局分散, 占用了大量土地, 造成了资源浪费, 严重制约了城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地产发展现状
目前, 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旅游地产的规模化开发。我国旅游地产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发。
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下, 对旅游区和旅游地产开发还主要由政府主导, 政策性明显。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对旅游地产自身规律的背离, 使得旅游地产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的需求, 许多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难以正常经营, 甚至濒临破产, 成为烂尾项目。
(二) 高端化日益明显。
由于作为主导的开发者———政府没有明确旅游地产的市场定位, 把目标客户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 而忽视了中端消费者, 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三) 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早期的旅游地产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的投入少之又少, 更鲜有外资企业的投资。目前, 我国逐渐放开对旅游地产的开发权, 大量国内民营企业成功获得开发权, 而有强大资金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的外资企业也纷纷以酒店管理公司的身份涌入我国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运作中, 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 资源优势明显。
目前旅游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分布于我国较好的风景区, 占据了较优质的旅游资源, 因此具有了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将来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发规模逐渐加大, 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旅游地产的面积都非常大, 周期比较长, 逐渐与国际接轨。
(五) 投资和度假消费需求加大。
旺盛的旅游地产需求为其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对旅游地产的需求以国内商务型、会议型度假为主, 家庭式的休闲为辅, 而目前商务型和家庭型则平分天下, 共同支撑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异地置产的兴起也为旅游地产的兴盛做了不小的贡献。
三、城市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研究
(一) 城市近郊旅游对旅游地产有带动作用
1、良好的资源环境。
随着旅游的发展,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风貌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和改变, 但由于其城市化率总体说来相对中心城区水平较低, 受到现代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 受各种类别的污染也相对较少, 基本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田园风貌。同时, 我国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包括温泉、湖泊、草场、山林、雪原、喀斯特地貌等众多类型;这些丰富多彩且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旅游地产开发商和购房游客的特殊吸引物, 成为游客在考察旅游地产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
2、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旅游需求量也正在逐步加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紧张的工作除了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外, 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 人们更加渴望在有限的假期时段回归自然、体验休闲度假生活, 以达到放松身心, 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 具有良好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居民出游居住的首选地带, 从而使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地产时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
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综合带动非常强的产业。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交通、通信、餐饮、酒店、商业、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事实上,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与相关部门和众多行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旅游业在与其他行业联合互动发展时, 将比单纯强调发展旅游业或其他某一行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有利于形成产业经济良性增长, 保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旅游地产促进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
1、提供资金支持, 提高旅游目的地经营水平。
旅游地产项目的投资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支持, 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开展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 能有效推动旅游目的地更新颖、更高级和更综合的经营模式的出现, 并进一步改变过去旅游地仅依靠门票维持收入的局面。而众多特色接待设施既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性, 又能增加旅游地收入, 大大提高了旅游地的盈利能力, 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水平, 推动了旅游地的全面发展, 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
2、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
旅游地产项目及其接待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资源, 与旅游地协调发展的同时又最大化地体现各自特色;又能改变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过去仅以简单静态的方式来吸引游客, 而忽略动态手段的产品开发方式, 使得各近郊旅游目的地内部能打开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 从整体上有效弥补原有旅游资源和产品所存在的不足, 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 促使旅游产品多元化综合性发展, 有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地区旅游消费结构。
3、产生联动效应, 保障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
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带来优质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这就有利于使旅游目的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接待体系, 同时极大地带动当地人口的就业水平。而且,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就能更加合理地对旅游资源和各种能源进行利用, 有效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旅游业、地产业的有序发展;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 既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又保证后代人的权利不被侵犯, 因此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使得城郊地区与城市的差别逐渐缩小。
4、旅游地产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产生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 旅游地产的发展又反过来支持和引导休闲度假旅游的深入, 进一步改变传统观光旅游粗放式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 不再以单纯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收益, 旅游地产的发展使旅游者逗留时间增长、消费水平提升, 各种商贸往来成倍增长, 使旅游经济走向效益化发展模式。
四、总结
由上可以看出,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通过其良好的资源环境、优良的地理区位、广阔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旅游产业产生的综合效应来带动旅游地产的发展, 而旅游地产的发展则能够促进城市近郊旅游地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地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并促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发生变化, 保障旅游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郊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 如果能将城市近郊旅游业和旅游地产系统高度耦合, 促进两者良性协调, 为城市旅游经济迎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理念的深入, 以及带薪休假的逐步推行, 城市近郊短途旅游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而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消费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同时, 一些企业开始以房产开发的形式介入旅游产业发展, 推进以旅游为主题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兴起。旅游业与房产业都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的产业, 二者的融合势必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关键词:城市近郊旅游,旅游地产,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生延超, 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9.8.
[2]刘云, 甘开鹏.国际公约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兼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10.1.
[3]朱萤, 刘云.基于DLC理论的石林景区经营管理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