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洗钱研究

2024-08-12

保险洗钱研究(通用9篇)

保险洗钱研究 篇1

一、保险业特征具有潜在的洗钱风险

保险类金融产品, 不仅是一种防范社会风险的工具, 也是一种投资手段。作为投资手段具有品种多样, 时限灵活、操作性强, 市场监管较宽松等特点, 从而为洗钱者隐瞒犯罪所得创造了条件。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了以下几点保险行业潜在的洗钱风险。

1. 洗钱者通过缴付保单以隐瞒资金来源带来的风险。

如果客户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或者业务员只顾个人销售业绩没有按照投保规则对投保书进行逐项审核, 甚至答应客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保险责任以外的承诺, 就会为洗钱者提供可乘之机, 增加洗钱风险。

2. 保险人选择或评估申请保险保障的个体并做出承保决定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核保人员要审核投保资料, 通过投保书了解审核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基本情况, 必须查询被保险人以往所有投保记录、保全记录、理赔记录等信息, 根据系统信息对投保件进行审核。在核保环节经常会发现的洗钱可疑点有:保险期限短、返还保额大、资料不真实等。

3. 保全业务存在的风险。

保全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为了维持人身保险合同的持续有效, 根据合同条款约定及客户要求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相关的洗钱可疑行为有以下几种: (1) 宁愿损失投连险 (投资连结保险, 兼具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 缴费灵活, 受到市场垂青) 等产品的初始费用执意解除合同。 (2) 短期内分散投保、集中退保或者集中投保、分散退保。 (3) 一些相对灵活的追加保费的保险产品, 客户在犹豫期内解除合同、犹豫期后解除合同, 频繁变更受益人, 或者突然要求改变原来银行转账的方式而要求改用大额现金或支票追加大额保费, 却不能给出相关证明文件或不能合理解释原因。

4. 保险中介机构存在的风险。

保险经纪人、中介公司和代理保险业务的银行机构是独立于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 现有法规中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履行保险机构的客户身份识别等义务, 只是要求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 因此容易出现以下风险:一是中介机构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效益而疏于客户身份识别, 但保险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对中介机构做出的客户身份识别是认可的, 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难以或者无法直接获得客户身份信息、资金来源信息和账户信息等;二是保险中介机构代理的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取是以公对公的方式由中介机构的账户转账到保险公司账户的, 银行代理网点容易忽视客户资金的真实来源, 所以保险公司就难以对保费资金来源进行有效识别。

5. 由“地下保单”产生的风险。

地下保单”就是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而在内地销售的境外保单。境外保险业金融机构非法入境或通过代理商向内地销售境外保险业金融机构的产品, 内地居民在境内签署投保单、缴纳保费, 然后由销售人员将投保单、保费带到境外, 最终由境外签发保单。如果洗钱者在境外退保或者将保单质押, 就可以顺利拿到“洗好”的钱, 实现将“黑钱”转移到境外的目的。

6. 保险欺诈存在的风险。

“欺诈洗钱”是指洗钱者用黑钱购买奢侈品, 并分别向不同的保险业金融机构进行投保, 然后制造保险事故要求保险业金融机构予以赔偿。由于是分散投保, 单个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财富和收入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从而洗钱者便可名正言顺的获得巨额赔款以达到洗钱的目的。

二、当前保险业反洗钱现状

1. 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状况。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在对全球保险业洗钱风险研究中显示, 目前各国和各地区对保险业洗钱行为的识别程度和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认知程度都很低。国际上保险业反洗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保险业反洗钱规定适用范围较宽, 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要求保险人履行整套的反洗钱职责, 其中包括客户识别和审查, 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报告;二是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相对较少, 从1999-2003年金融情报中心收到的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占总报告的比例中发现, 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的数量较少, 有观点认为这是保险业洗钱风险低得可以忽略不记的表现,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较低或是反洗钱规定执行情况较差的表现;三是保险业存在的洗钱风险, 有可能给保险公司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保险洗钱案例调查显示, 犯罪分子主要利用人寿保险产品清洗犯罪所得, 此类案例约占案例总数65%, 利用普通险产品洗钱的案例约占30%, 利用再保险业务洗钱的案例约占5%。

从保险业在整个金融行业内的相对规模来看, 保险业洗钱风险和犯罪分子侵蚀保险业的风险比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所显示的风险要大得多。

2. 国内保险业反洗钱状况。

一是保险机构开始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反洗钱机制、机构以及规章制度, 现有保险法体系中的一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已涉及整套的反洗钱职责客户尽职调查、交易记录和资料保存等反洗钱措施。有关资料显示, 截止2007年末, 保险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4000余份, 可疑交易报告4000余份。全国96家应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的保险业报告机构 (不含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有39家正式报送, 占机构总数的40%。二是有待正确把握成本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反洗钱法》的颁布很大程度上克制了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松对洗钱的防范和控制, 但金融机构不会轻意抛弃成本的最小化,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反洗钱工作的各种资源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足的。三是保险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动力略显不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刑事立法、有关金融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的反洗钱法律规章, 但保险机构在执行法律法规方面还需加强学习。原因之一是由于保险代理人无法正确对待反洗钱工作与业务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在有限的市场中争取更多份额, 担心严格执行反洗钱法规有可能失去保费收入, 还会增加核保、监管、报告等成本, 而这些成本并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原因之二是部分保险机构的经营者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还未形成反洗钱工作日常化和制度化。四是保险业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较低。导致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有: (1) 部分报告机构对可疑交易存在单纯依靠计算机抽取报告, 而缺乏人工判断的现象; (2) 保险公司开展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无制度约束。如对客户身份资料审查不严, 对入保人的资金及其来源的合法性判断不清, 不能及时上报可疑交易报告等。

三、保险业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 认真学习《反洗钱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反洗钱工作。

责任感。保险业机构应认真学习《反洗钱法》以及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办法和制度, 增强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自觉性, 树立加强反洗钱工作, 预防打击洗钱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反洗钱的义务, 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自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以反洗钱工作大局为重, 克服单纯追求利润的偏向。坚决贯彻落实《反洗钱法》, 维护法律的尊严。

2. 尽快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 以控制洗钱活动在业内发生。

一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保险机构应尽力确定所有要求提供服务的客户的真正身份, 应订立有效合同, 以获取可证实的有关新客户身份的资料;应制订、明确管理制度, 保证机构不会与未能提供真实身份证明的客户进行重要的商业交易。在展业、承保、理赔、退保等与客户接触的各项业务环节中, 应针对不同客户类型, 认真识别客户身份, 收集客户信息。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 应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有关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对于没有血缘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 使“问题保单”无所遁形。二是保存交易记录制度。保险机构应实施具体程序, 以保存内部交易记录, 以便司法机关审查洗钱嫌疑人所有有关交易的资料, 包括由拟订保险合同的投保单时已审核的资料, 到合同期满处理有关合同的证明, 因期满、赔付或退保而结算的保单。记录保存最低期限应符合反洗钱规定要求。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保险机构应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确保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符合高度的道德标准及有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于有足够理由怀疑是与洗钱相关的交易应当拒绝提供服务。四是与司法机关保持合作。保险机构对于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反洗钱刑事司法侦查, 有义务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资料和其他协助, 不得以“为客户保密原则”为由对抗司法机关的侦查活动, 确保反洗钱工作的协调统一。

3. 转变保险业工作人员反洗钱工作意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素质是防范洗钱行为的前提。保险业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反洗钱宣传力度。首先对内要加强培训, 提高员工的反洗钱意识, 全面提升员工及聘用代理人的反洗钱技能, 使之尽快能够基本适应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反洗钱法律法规是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 而对洗钱防范和控制却离不开保险业务人员的慧眼和职业防范意识。由于对可疑交易的识别不能脱离人工主观判断, 更凸显反洗钱岗位培训、意识教育以及技能传授和经验推广的重要。同时要让全体员工对反洗钱工作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积极营造反洗钱氛围, 才能在工作中不会漏掉线索或可疑交易;其次对外应积极扩大反洗钱工作宣传力度, 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反洗钱知识, 才能给予企图洗钱犯罪的人以警示, 有效地降低洗钱行为的发生。采取这种双管其下的措施, 全面开展反洗钱宣传工作, 必定会提高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 建立适度的激励机制, 奖罚并举, 促使保险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反洗钱工作。

由于保险业实行垂直管理, 基层机构反洗钱部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反洗钱培训等业务由其上级机构组织安排进行, 经办机构缺乏自主权, 基层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更加注重自身的业绩指标完成情况。保险业机构要有效防范洗钱活动, 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对严格执行反洗钱相关制度规定, 不断推进反洗钱工作的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那些为了拉客户, 随意降低开户标准, 忽视客户资料审查, 不执行反洗钱相关制度的保险机构, 应依据相关制度。严惩不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推动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5. 建立健全保险业反洗钱监控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一是掌握退保受益人与投保人的全部信息, 对于没有血源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二是对保险代理人进行制度约束;三是对提前退保的团体险, 尤其是涉及国企和国企控股公司的提前退保团体险, 保险公司更应密切关注其资金来源去向等相关信息;四是对身居要职的公务员和国企高管层, 禁止在外资保险公司投保;五是保险公司应对大额退保、赔款建立档案制度, 保留线索。基层保险机构应充分利用“总对总”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系统, 结合行业特点, 完善自身反洗钱数据系统。系统应能够及时收集可疑保单信息;容纳每笔异常交易主体所需的全部信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甄别与监测;同时设置明确的监控预警指标, 为监管部门提供跟踪检查线索。促使保险机构在满足反洗钱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同时, 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6. 加快保险产品的创新, 巩固保险业声誉。

一是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 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 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二是完善保单条款, 如对退保理由进行核查, 并设立不同等级的解约防范措施, 杜绝黑钱从保险系统流过。三是积极研发出更优质的, 且能有效预防成为洗钱工具的新型保险产品, 增强保险产品的竞争力, 积极有效遏制“地下保单”的盛行。

7. 建立反洗钱联合互动工作制度, 提高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效率。

为加强保险机构的反洗钱工作, 保险业监管部门要与银行业、证券业等监管部门加强配合, 互通信息, 形成合力。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合作有序、规则透明、讲求实效的原则, 结合各地反洗钱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使政策和工作协调一致, 及时研究解决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跨行业的复杂问题, 保证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跨越多个行业, 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和贸易手段洗钱, 已经是洗钱者常用的手法, 他们将多种洗钱方式组合, 行为也越来越隐蔽。所以,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加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欧阳卫民.中外反洗钱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2].张阳.国际反洗钱规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保险洗钱研究 篇2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洗钱活动更便捷,网络银行和电子商务使洗钱者“如虎添翼”。洗钱已成为国际社会十大犯罪之首,它是一种借助金融渠道,有计划、有预谋的高科技犯罪,因此,关注金融机构反洗钱现状,研制相应的防控对策,意义重大。2003年央行施行“一个规定两个办法”,拉开了我国反洗钱的序幕。在当前 经济 全球化、资本国际化、信息技术高速 发展 的情况下,日益猖獗的各种洗钱活动已经威胁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目前国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洗钱活动高发领域的保险业,应加强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研究,指导实践,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一、洗钱罪概述

(一)洗钱犯罪的含义

洗钱,顾名思义就是把赃钱清洗干净,给非法的资金披上合法的外衣。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芝加哥的一黑帮分子开了一家投币洗衣店,在每晚计算当天的洗衣收入时,他把其它赌博、走私、勒索等非法收入混入洗衣收入中,再向税务部门纳税,扣除应缴的税款后,剩下的非法收入就成了他的合法收入,这就是“洗钱”的由来。各国的法律及国际公约对“洗钱”有不同的表述,通常是与各国对洗钱罪的界定相适应的。国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认为,凡隐瞒或掩饰因犯罪行为所取得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和流向,或协助任何与非法活动有关的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者,均属洗钱行为。

《刑法》第191条规定,洗钱犯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而采取的提供资金账户,协助将财产转移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通过银行转账或者其他方式协助资金转移,协助资金汇往境外,以其他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利益转移为合法财产,所转移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达到一定数额的行为。《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将洗钱的上游犯罪增加了“或其他犯罪”,将洗钱行为表述为:“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二)洗钱犯罪的特征

洗钱犯罪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有预谋的故意犯罪;二是利用银行或地下钱庄进行;三是具有跨国性。各主权国家司法管辖权有限,不能越界追逃;四是缺乏可识别的受害者,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洗钱犯罪的危害

洗钱犯罪危害性大,破坏经济建设,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一是为有组织犯罪提供资金来源;二是助长刑事犯罪,危害社会稳定。洗钱的高利润会刺激犯罪分子的欲望,助长了其嚣张气焰,给社会带来危害;三是助长官员贪污腐败,造成贪官外逃。我国的资本外流数额排行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已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四是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严重影响银行业务的拓 展,诱发金融危机。如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原因之一就是参与洗钱;五是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原则,冲击合法经济,破坏国家投资环境。

二、金融机关反洗钱的现状

近年来洗钱犯罪日益增多,数额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地下钱庄把在国内犯罪所得赃款清洗到境外。首先赃款所有者在境内将要清洗的赃款交给地下钱庄的经营者,然后在境外从地下钱庄的同伙处提取被清洗过的赃款。二是利用同海外公司签订假进口合同,以金融机构信用证支付方式将资金汇往境外,即将犯罪所得资金转移到境外金融保密制度比较严格的国家和地区。三是利用他人身份证件或假身份证件开立账户,通过金融机构存取、转账等方式转移非法资金进行洗钱。四是利用借贷方式洗钱。首先通过向他人借大额钱款,然后再用赃款偿还债务,使赃款被清洗成来路合法的款项。五是利用外汇黑市把赃款兑换成外汇,再将其走私出境,从而达到洗钱的目的。六是通过成立皮包公司或者利用其它单位走账进行虚拟贸易,伪造经营业绩,谎报收入,然后以公司经营所得的名义将犯罪收入向税务当局申报纳税,将赃款变成完全可以公开的正当收入。

三、保险业洗钱的特质因素

洗钱不仅是一个有着高额利润的、复杂的犯罪领域,还是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严重危害着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的机制,本身并不牵涉洗钱,但保险业的内在特质属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了一定的 便利条件。

(一)保险产品特性引发的洗钱风险

保险业本身的保险产品特性,使保险业暗藏洗钱通道。按照保险产品合同的条款设计,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可以不同,且保险合同遵循“投保自愿,退保自由”原则。因此,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在不同关系人之间转移资金达到洗钱的目的。如保险产品中的人寿险和团体寿险,因涉及被保险人的人身利益,保险期限较长、费率较低、保费缴费方式和退保操作较灵活,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通过长险短做、团险个做、地下保单等方式,达到将公款化为个人私款或者将黑钱流转出境等目的。如果保险人在承保时未履行尽职调查的责任,未认真审核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的身份资料及关系,就有可能被洗钱分子利用。

(二)业务创新引发的洗钱风险

保险公司正向客户提供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与其他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许多具有投资功能的人寿保险产品在溢缴保费和提前赎回方面弹性很大,为洗钱者大量转移资金和模糊资金交易轨迹提供了新的空间。洗钱分子可以将保单当作银行账户进行管理,甚至达到“黑钱”增值的效果,也可以多缴保费并提前赎回,或利用这个渠道将其资金向多个账户或是国外转移,特别是向一些反洗钱不合作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三)利润驱动引发的洗钱风险

目前,利润最大化是保险公司的主要经营目标,各家保险机构为 抢占市场份额,完成刚性业务考核指标,对于某些涉嫌洗钱的业务往往难于取舍,而洗钱行为本身并没有直接受害方,如果洗钱分子通过趸缴保费洗钱,保险公司还可获取大宗保费;退保时,洗钱分子也可能采取成本较高的短期退保方式,保险公司又可获得比较客观的手续费,这样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既扩展了业务,又提高了公司利润,在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双方表面上达到了“双赢”。

(四)保险支付结算手段引发的洗钱风险

如果说佣金诱惑是保险公司冒险参与洗钱的原动力,那么保险支付结算手段的快速发展,则是保险洗钱现象泛滥的加速器。洗钱行为主要依赖于资金的划拨、转移。而现在保险销售渠道不断增多,随着支付结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资金的划转和提取,无论是境内还是跨境都非常便捷和迅速,犯罪资金将难以被监控和追缴,这大大加大了保险洗钱的风险。

(五)保险中介机构引发的洗钱风险

中介机构提供的代理服务是保险公司展业的重要渠道,中介机构负责向保险公司推荐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公司负责审核投保请求控制保单风险。这种由中介机构引荐业务带来了客户身份识别过程延长、环节增多的问题,保险公司可能无法直接接触顾客,造成了客户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下降。同时中介机构只有等保险合同签订后才能获得佣金,为追求利润,中介机构存在明知客户还可能洗钱的情况而不报告甚至尽力掩盖事实的可能性,甚至中介机构与客户还可能存在隐性关系,或被控制和操纵,蒙蔽保险公司,不可避 免的产生洗钱的风险。

二、保险业参与反洗钱的策略

保险业反洗钱的主要困境是无约束机制和利益问题,因而要有效地遏制保险业反洗钱,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对金融保险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全面围剿保险洗钱。

(一)建立保险业反洗钱监管体系。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保险业反洗钱监管的法律制度,有法可依是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前提。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反洗钱法》,正式建立了我国预防、监控洗钱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制裁、打击洗钱犯罪的法律条款共同构成了我国全面预防、控制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的基本法律框架,形成了一道全面预防监控洗钱活动的反洗钱“法网”。中国保监会也于2006年公布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导意见》,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将反洗钱列入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建立交易申报制度和嫌疑交易报告制度,要求保险机构从事超过一定数额的现金交易须向保监会报告,发现涉嫌洗钱的交易应主动向保监会或司法部门报告;再次在反洗钱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中保监会应充分发挥其执行和监管职能,做好对保险机构报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甄别、筛选、分析和检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二)加强保险业反洗钱的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监测系统,适时监控境内所有保险公司的出单系统,通过监控系统掌握退保受益人与投保人的全部信息,对于没有血源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加强制度约束,对提前退保的团体险,尤其是国企和国企控股的公司,保险公司有义务上报有关部门,追踪钱的来源和去向,并且不准国有企业把年金交给外资保险公司,对身居要职的公务员和国企高管层,不准在外资保险公司投保;出台相应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对大额付款金建立档案制度,保留线索。

(三)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提高保险业的声誉。要查与研相结合,即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改进保险业反洗钱的技术手段,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完善保单条款,如对退保理由进行核查,并设立不同等级的解约防范措施,杜绝黑钱从保险系统流过。积极研发出更优质的,且能有效预防成为洗钱工具的新型保险产品,增强本国保险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保险业声誉,积极有效的遏制“地下保单”的盛行。

(四)联合互动工作制度。为加强保险业的反洗钱工作,保险业要与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机构、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规则透明,讲究实效的原则,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跨行业监管的复杂性问题。

(五)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洗钱作为一种高智商的隐蔽性犯罪,不会被轻易发现。反洗钱对业务技能要求高, 因此,要取得反洗钱工作成效,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还需要一大批熟悉法律、精通业务的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在金融机构等其他反洗钱工作作战的各个岗位中,都必须要充实相应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培训部门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这项工作。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员工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平时注意对员工进行反洗钱的操作程序、应紧处理措施的指导与培训,确保所有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法规, 懂得如何甄别异常资金,侧重对一线临柜人员识别客户和可疑交易的教育培训,加强行业自律与职业自律,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与防范,全面提升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水平。

(六)实行综合治理。洗钱是高技术犯罪,反洗钱包括预防、控制、侦查、打击等多个方面,没有银行的配合,反洗钱就成为一句空话。但反洗钱工作不仅是银行的事情,不能靠银行“单打独斗”,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既需要公安、检察、法院、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分工协助;也需要其它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和珠宝等各行业联手支持,才能有效打击洗钱犯罪,遏制贪官外逃现象,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并通过反洗钱发现并切断恐怖主义融资渠道。同时,加大打击力度,实行“双罚制”,即对单位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责任 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保险洗钱研究 篇3

一、以风险为导向的反洗钱监管模式的特征

目前, 我国的反洗钱监管实践体现为一种“合规监管”模式, 即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确反洗钱义务人的义务空间, 当法律制度中列举的特定情况在业务过程中出现时, 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定反洗钱义务, 按要求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督促义务人履行义务, 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义务人的反洗钱义务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并对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应的处罚。合规监管模式适用于反洗钱工作的初级阶段, 其制度基础是标准主义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强调单一义务的履行, 在该模式下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多为防御性报告, 即义务人为在法律规定的义务范围内免除受处罚的责任, 对特征性可疑交易采取“宁多勿漏”的防御性报送策略, 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 效率不高。

风险监管则体现为监管者利用风险工具对经济体、行业或金融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进行测算评估, 根据风险分配监管资源,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被利用洗钱风险的大小对产品、服务等进行分类, 并按照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核心是实施主观主义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对发生洗钱事实的金融机构实施重罚。该模式的特点是检查义务人在符合法律规章要求的基础上, 是否有效控制风险, 并对发生风险的处以重罚, 强调对整体风险的防范。实施风险监管的前提是监管者有足够的经验支持,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有深入和完整的了解, 能够判断被监管机构面临的风险, 根据风险分配监管资源和实施监管策略, 并根据经验不断更新风险评价。在该模式下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是经过反洗钱义务主体经过风险评估后甄别、筛选的评测报告, 监管者可以根据这些报告有效率地配置监管资源。

由此可见, 以风险为导向的反洗钱监管模式是在合规监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监管者以风险控制为重点, 通过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 按洗钱风险的高低对义务人进行分类, 并据此实施差别性监管的方法。风险监管充分利用了经验监管信息, 根据风险状况从整体上有效配置监管资源,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二、保险业反洗钱风险的分类

利用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 是指洗钱分子将非法所得及其收益购买保险产品, 并通过理赔、退保等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或性质, 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保险业反洗钱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3个方面。

(一) 固有风险

反洗钱中的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管理控制的情况下, 发生洗钱活动的可能性。固有风险的评估, 主要根据保险业金融机构或业务类型被洗钱分子所利用的成本大小、便捷程度以及隐蔽性来决定。具体可分为:

1. 国家/地域风险。

保险业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区开展业务, 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客户开立账户所承担的洗钱风险是不一样的。实践表明, 洗钱活动猖獗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存在较高洗钱风险, 如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所列的国家和地区, FATA定期发布的不合作国家和地区, 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发布的国家和地区。

2. 产品/服务风险。

不同类型保险业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的产品/服务内容不同, 面临的洗钱风险存在很大差别。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总的来说, 再保险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保险公司, 被洗钱分子直接利用的风险较小;财险的保险标的是有形或无形的财产, 进行核保、办理投保手续较复杂, 洗钱风险相对较低;寿险由于其投保手续简单、标的特殊 (人的身体、健康) 、退保成本较低等特点, 相对而言存在较高的洗钱风险。

3. 客户风险。

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是由客户的国籍、行业、职业、职位、背景、组织架构、规模、信誉等因素决定的。存在较高洗钱风险的客户具体体现为外国政要、政党要员、国企高管、司法和军事高级官员;洗钱风险较高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或从业人员;被政府及相关部门列入“黑名单”的客户;被怀疑其经营活动或资金来源合法性的客户;有犯罪嫌疑或其他犯罪记录的客户;已经或正在接受行政或司法调查的客户;保单实际受益人异常更替的客户。

(二) 控制风险

反洗钱控制风险是指发生洗钱活动时, 没有被反洗钱义务主体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反洗钱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具体包括:

1. 内控风险。

指由于反洗钱义务人没有针对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制定一套独立、完整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或虽然制定了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从而不能发现洗钱事实的可能性。《反洗钱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从现阶段反洗钱监管实践来看, 大部分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仅仅是照搬照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没有结合本机构的业务、产品、服务客户、地域、交易规模等特点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现存与反洗钱工作相关的部分规定大多是针对业务合规性、支付合法性以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而设立的, 并没有针对反洗钱工作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

2. 业务风险。

由于保险业是以最大诚信原则和保险利益原则作为控制风险的准则, 即各保险公司主要从控制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角度出发, 围绕保险风险标的, 按照投保人、被保险人、投保标的、理赔案件等方面的不同风险, 由相关部门控制业务风险。而反洗钱风险的控制重点在于客户身份识别和资金交易监测, 以防止客户身份和资金异常, 这与保险公司控制业务风险有明显不同。风险控制的目标、重点的耦合度不一致, 加之缺少基于风险的反洗钱实施细则的指引, 导致在保险业务流程的投保审核、保费缴纳、现金价值的支取和转化等重点业务环节,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洗钱风险。

(三) 检查风险

反洗钱检查风险是指某一机构或业务存在洗钱活动, 但监管部门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未能发现洗钱活动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反洗钱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监管者无法对义务人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 或选择了不恰当的监管程序、现场检查方法执行不当等, 监管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三、建立风险导向型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的方法

风险导向型的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监管者从整体上对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各类型洗钱风险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二是根据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评估结果, 分配监管资源,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 风险评估

执行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的前提是, 首先应确定一定的标准来评估金融机构潜在的洗钱风险。风险识别和评价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开展交易的全过程。识别和评价风险的目的是依据风险的大小来采取相应的控制程序, 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这就需要在对洗钱风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量化风险, 并根据所评估的风险值大小合理配置监管资源, 对风险评估系数较高的义务人, 投入较多的监管资源。

评估金融机构洗钱风险高低的值可称为洗钱风险系数, 该系数代表某一机构或业务所面临的最终洗钱风险的大小。洗钱风险系数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洗钱风险系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一定时期内, 监管者通过执行适当的监管程序和现场检查方法, 可以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因此, 要使洗钱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以内, 只有降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整体水平。据此来引导义务人按照整体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加强对其持续监管力度, 并对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发生洗钱事实的义务人实施重罚。

洗钱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

(二)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 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通过评估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的高低,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有效配置监管资源。

1. 对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频率, 对其高风险业务环节开展专项检查, 加大处罚力度;指导该义务人实行更为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在投保审核阶段对可疑客户提高审批级别;加强对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账户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等。

2. 在非现场监管中, 对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增加其提供反洗钱数据材料的频度, 建立高风险金融机构数据库和反洗钱预警指标分析系统, 预警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1) 定性指标。包括区域内洗钱案发情况;客户尽职调查存在问题情况;保单第三方代理;保单异常批改;保险标的与投保者弱关联预警指标;保费第三方支付;多账户来源交费;早期终止合同履约;付款方式异常;客户异常表现;投保者犯罪背景;受益人异常更替;以趸交方式购买大额保单与其经济状况不符;明显超额支付当期应缴保费并随即要求返还超出部分等。

(2) 定量指标。包括大额现金异常交易;超额交费预警指标;高频率账户交易指标;上限保额预警指标;短期退保率指标;资金往来账户相关系数频繁交易指标;保费明显超过客户收入水平指标;出险期限预警指标;投保者与保险人关联交易预警指标;高佣金率预警指标;寿险合同的存续期异常等。

四、完善风险导向型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的配套机制

1.健全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保险业反洗钱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反洗钱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保监会《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制裁、打击洗钱犯罪的法律条款等, 均属于综合性法律法规, 且《保险法》也未在《反洗钱法》出台后进行及时修订, 增加相关反洗钱工作的条款。应尽快出台关于保险业的反洗钱条例或操作指南, 以及基于风险监管的反洗钱实施细则指引。

2.便捷的反洗钱信息系统平台。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尚未建立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内部信息库和预警系统, 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工作制裁名单仍处于人工核对的状态。信息手段的滞后, 为反洗钱义务人识别和评价客户风险带来了难度。应尽快建立金融机构联网、通用的反洗钱信息系统平台, 加强各监管部门和反洗钱义务人之间信息共享, 以便于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全面监测。定期将黑名单数据库和政治敏感人物数据库发送至各金融机构, 并及时发布高风险国家/地区名单和应重点关注的交易和客户信息, 为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科学的反洗钱风险评估系统。应尽快建立采用数据集中、分散管理的风险评估、预警类信息采集及交换系统平台, 使监管者能采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相关信息, 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其反洗钱风险能力和成效进行评估预警。监管者通过对金融机构录入的反洗钱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结合风险评估要素对反洗钱义务人防范洗钱风险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防范风险能力低及风险隐患较高的机构进行预警, 最终建立有差别的反洗钱分类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葛志强.反洗钱风险监管理论及应用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8) .

[2]高增安.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 2007 (10) .

[3]施建祥, 吴瑛.我国保险业反洗钱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浙江金融, 2009 (8)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2006.

保险公司反洗钱自查报告 篇4

自查自纠公司名称:自查自纠公司反洗钱领导小组组长:自查自纠业务范围:2014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

自查自纠涉及分支机构数:个

自查自纠复查机构数:个

自查自纠截止时间:年月日

一、2014年自查自纠准备工作情况

2014年我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州公司关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在反洗钱工作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原则,以反洗钱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为依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执行,加大反洗钱工作自查自纠的力度,加强了对反洗钱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和缺陷整

改。在接到上级公司下发的《xxxxxxxx分公司2014年发洗钱自查自纠工作方案》后,按照文件精神对公司业务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首先,经理挂帅,将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对文件的学习,使公司员工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反洗钱工作,以及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深入开展反洗钱的培训宣导。利用晨会、各项培训、工作会议等机会,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反洗钱知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宣传,认真组织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普及反洗钱知识,提升公司广大员工、保险代理人和社会公众的反洗钱意识。第三,对各岗位进行反洗钱工作检查。主要就:客户身份识别、风险等级划分和尽职调查工作、大额现金交易风险监测、大额现金交易管理台账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检查。最后,积极总结反洗钱工作的经验,为做好反洗钱工作,防范风险打基础。

二、2014年自查自纠基本情况及

自查内容

自查自纠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此次自查自纠,我公司主要采用:

1、访谈的方法。组织座谈或个别询问,主要了解员工对反洗钱法律法规、公司相关制度及数据报送流程的熟悉程度。

2、测试的方法。抽取样本对反洗钱流程中的控制点进行测试,了解控制点是否真实有效,与相关文件规定是否相符等。

自查内容自查情况

1、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工作。严格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2、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了解客户身份、业务和交易信息,结合客户洗钱风险分类,客观、审慎评定洗钱风险等级,持续进行客户风险等级跟踪评

价。除此之外,提高客户交易的检查频率,根据不同客户分类级别采取措施对客户进

行识别,并就此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进行管理

3、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识别报告工作开展情况。严格执行大额和可疑报告制度并根据实际制定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反洗钱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其他基础工作情况。2014年,我公司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以县支公司经理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区乡服务所所长为组员的反洗钱工作小组,将反洗钱工作职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工作制度,在早会、工作会议上向公司员工及营销伙伴进行宣导,保证了制度的执行效果。

5、其他基础工作情况

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按照规定设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配备反洗钱专岗及公司反洗钱联系人,由客户服务部经理xxxx担任。

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作

利用b柜面摆放反洗钱宣传资料,开展对客户的反洗钱宣传工作。并将反洗钱培训摆上工作日程,采用以会代训的

形式,让工作人员尽量掌握有关反洗钱的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提高可疑支付交易资金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增强反洗钱工作能力。

三、2014年自查自纠发现问题整改计划

我公司基本上能按照反洗钱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层员对反洗钱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辨别判断能力;一线营销人员素质差次不齐,培训缺乏针对性等。

改进措施:我公司要以此次反洗钱

专项检查为契机,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对照《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上级公司反洗钱相关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坚决纠正存在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要借员工会的机会进一步对全公司员工进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教育,使全公司员工全面掌握反洗钱业务基础知识,熟练处理,把好审查关,严防一切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保险公司洗钱的发生。其次,对b柜面人员进行宣导,不要因为反洗钱工作而忽略对客户的服务质量,要大力搞好柜面反洗钱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柜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使我公司反洗钱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最后,针对公司营销伙伴情况,组织适合他们的早会专题,挺高一线营销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及反洗钱业务水平。

xxxxxx县支公司

保险洗钱研究 篇5

关键词:保险机构,反洗钱行动,客户身份识别

一、我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保险机构的要求

我国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义务主体监测分析交易情况,并发现和报告可疑交易、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恐怖融资活动、司法机关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我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保险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主要有:第一,保险机构要建立并完善关于客户身份识别的内控制度,并且要保证该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第二,保险机构在订立保险合同、解除合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达到一定金额时,应当进行客户以及客户的代理人、合同受益人进行身份识别;第三,当保险机构委托第三方机构代理业务时,应在合同内明确规定第三方机构对客户身份识别的义务,并为第三方机构履行该项义务提供相应的保证;第四,在客户行为或者交易出现异常等情形时,保险机构须重新识别;第五,进行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第六,建立客户黑名单制度。

二、保险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保险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领导或直接工作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洗钱手段缺少应有的认识,导致这些保险机构大多以牺牲履行反洗钱的社会职责为代价,一味追求企业利润,其内在的矛盾使得保险机构难以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客户。因此,对反洗钱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付思想。

(二)客户身份识别操作不规范、流于形式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以“了解你的客户”作为核心原则,其完整工作流程包括了解、登记、核对、留存四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客户身份识别操作不规范,流于形式,仅重视留存证件而忽视对客户身份的真正了解和对证件有效性的核对。

(三)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困难

一是复杂的程序使客户尽职调查难以进行。在进行客户调查时,尤其是深入了解投保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时,需要通过保险中介机构来进行,程序比较复杂。二是客户尽职调查与保险机构“客户至上”宗旨存在不相容性。客户尽职调查的内容就是要求客户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和其他相关信息,而客户至上的含义则是一切以客户为重,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当保险机构要求客户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时,客户就会认为保险机构是故意刁难或为难客户,从而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加以拒绝,甚至以到别的公司办理业务相威胁,使保险机构在履行客户尽职调查义务上困难重重。

(四)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过于简单,划分对象不完整,划分工作流于形式

近些年来,在对客户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的工作方面,保险机构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划分标准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划分对象不完整。如有的保险公司没有对通过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非面对面业务建立关系的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有的寿险公司特别是在团险业务中只对投保人划分了风险等级,对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没有划分标准。第三,划分工作流于形式。大多数的保险公司没有建立以客户为监测单位的风险等级划分流程,而是依照保单来对自己的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如果某一个客户投保了多份保单,则会发生同一个客户被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的情况,这就会使保险公司无法总体把握客户的风险。

(五)缺乏系统支持和法律保障,难以有效发挥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作用

一是对个人身份证审核技术存在缺陷。保险行业还没有像银行业一样,全面采用公安身份信息联网查询系统对居民身份证进行联网识别,仅采取人工审核方式难以发现虚假身份证件。二是对企业身份证件审核缺乏识别系统。客户身份证件审核涉及技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而各保险机构均无权利到相关部门了解深层信息。例如,对法人实际控制人及股东身份信息的核实,在这些部门一般采取了保密措施,保险公司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保险机构识别法人单位身份信息的困难。

三、解决保险机构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客户身份识别环境

第一,广泛开展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客户对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认识,积极争取他们配合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客户识别社会环境。第二,人民银行应强化对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并加强监管。一方面,制订业务培训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对保险公司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培训;另一方面,制定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工作进行检查。第三,保险机构应加强对其各分支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柜台人员和保险代理人)反洗钱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从事反洗钱工作人员的素质。

(二)认真梳理和制定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

保险机构应结合洗钱活动复杂多样的形势,根据反洗钱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定,促使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有效性。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内部职工的认识水平,从而保证业务人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认真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对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按照规定进行核对并认真登记。同时,要增强持续识别的意识,即保险机构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对客户身份信息变动情况予以持续关注,及时更新客户基本信息,以便了解客户交易的目的和交易性质,识别可疑交易,并对获得的客户基本信息与先前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求及时发现问题。

(三)完善保险公司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

第一,适时修订、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第二,加强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培训,提高各业务部门和员工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熟悉程度,强化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整合各部门管理系统,增强技术管理。

(四)制订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指引,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的综合信息系统

一是引导保险机构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信息证明和核实标准,尤其在出现异常交易和可疑行为等需要重新识别的情况下,明确对职业、联系方式、地址、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的证据佐证和核实指引。二是加强对客户身份识别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的整合,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的综合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明确任何能够接触客户的工作人员均有实时更新客户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并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

(五)加强部门合作,搭建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

应加强银行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税收征管部门、工商部门、水电通信等多部门的合作,建议以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中心,协调联合公安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工商登记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税收征管系统以及水电、通信等部门系统数据,对上述基本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中心。在确保安全、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来增强保险机构身份识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反洗钱岗位培训标准系列教程编委会.保险业反洗钱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李峰.金融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制度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2,(2):37.

[3]李世煜.财产保险公司反洗钱工作浅议[J].青海金融,2013,(1).

[4]玄立平,李函晟,张园园.保险公司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2,(15):95.

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对策浅探 篇6

关键词:保险业,洗钱风险,防范对策

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 利用银行系统洗钱的风险越来越高, 洗钱者于是开始将保险产品作为其新的洗钱工具。保险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及保险产品功能的不断深化演变, 客观上导致保险业面临更大的洗钱风险。随着反洗钱工作范围从银行业、证券业向整个金融业全面扩张的开始, 保险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洗钱频发的高危地带。洗钱领域逐渐向保险业延伸, 保险洗钱手段趋向多样化、隐蔽化、专业化,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防范并打击保险洗钱成为目前金融业反洗钱的重点之一。同时, 相对其他金融领域, 由于保险本身的行业特征以及保险产品的复杂性, 即除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外, 还涉及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中介机构。以上种种方面势必导致保险业洗钱手段更多、更隐蔽。随着《反洗钱法》的出台, 商业保险反洗钱机制不断完善, 但仍存在缺陷。要有效地遏制保险洗钱, 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对金融保险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全面围剿保险洗钱活动。针对保险业面临的洗钱风险, 保险管理者及从业者如何规避风险、防范风险, 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我国洗钱的概念

所谓洗钱, 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交易、转移、转换等各种方式加以合法化, 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人民银行2003年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将通过金融机构的洗钱行为所涉及的“黑钱”范围扩大, 包含了贪污、贿赂、诈骗、逃税、侵占国有资产和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其实质是扩展了通过金融机构的洗钱行为的上游犯罪。洗钱活动不仅使违法所得合法化, 而且还扭曲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 损害金融机构的诚信, 腐蚀公众道德。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是洗钱的易发、高危领域。随着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严格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将黑手伸入保险行业, 利用商业保险反洗钱机制的缺陷逐步向保险行业渗透。因此, 在保险业中做好反洗钱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我国保险业洗钱的现状

目前, 利用保险业洗钱在我国尚无法律上的明确界定, 理论界一般将其概括为投保人利用保险机构使非法收益合法化, 或者以将集体的、国家的公款转入单位“小金库”化为个人私款或逃避纳税为目的的行为。目前在我国利用保险业洗钱的主要方式以后者为主, 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退保

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先以单位的名义用支票购买保险单, 将巨额资金分散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员工名义下进行投保。一般情况下普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钱到保险公司账后, 时间长短不一, 投保企业就按约定退保, 保险公司扣除手续费后, 以现金的形式将钱打回到企业指定的个人账户上。中小型寿险公司甚至连手续费都不收, 只要求企业的保费在自己的账上留存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然后以现金的方式返还到企业个人账户上。如此, 保险公司能获得短期融资而省去同业拆借的利息。

2、利用团险业务洗钱

在团体寿险业务中, 投保人通过长险短做、夏交即领、团险个做等不正常的投保、退保方式, 将公款转入单位“小金库”化为个人私款或逃避纳税的行为是洗钱行为的重要渠道。按照多数保险公司的规定, 团体保险退保是有时间限制的, 例如只能投保三年后才能退保, 但是, 由于团体保险的“单子”都比较大, 面对高额保费的诱惑, 对于经营压力巨大的保险公司而言, 这些规定逐渐被掏空, 不但何时退保可以商量, 甚至退保扣除的费用比例也可以协商。在这里, 保险已经失去了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的最基本职能, 而成为当事人取得各自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同时, 投保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利用较低的成本达到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这种情况的团单, 一般采用上年末投保而新年伊始退保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年初团险退保量剧增的原因。除团险、骗保手法外, 保险洗钱通用的手法还包括地下保单洗钱、犹豫期退保洗钱以及保险欺诈、长险短做、趸缴即领、违规退费等, 此外, 隐匿真实身份、虚报个人材料亦是常用的洗钱方式。还有利用人寿保险合同的现金价值进行保单贷款, 洗钱者在购买了高额的人寿保险之后以抵押贷款的形式提取现金, 然后让保单自动失效。

3、财产保险洗钱

财产保险洗钱的主要方式有保险欺诈、理赔欺诈和现金交易等。突出表现为退保和保费支付的时候, 保险公司应客户的要求不选择银行划账, 而是通过现金支付。另一种表面上是外汇保单, 实际是用人民币来缴费, 而理赔却是外币。

4、用黑钱购买奢侈品

比如用黑钱购买豪车, 然后向保险公司全值投保, 制造保险事故要求保险公司对其给予现金补偿。

5、地下保单

洗钱者购买地下保单, 把钱打到业务员指定的国内账户, 然后在香港签单, 由业务员负责把钱从内地转到香港, 从而实现资产转移。

6、银行保险洗钱

银行保险的核保标准较低、征询信息较少、成交速度快、手续简便, 但现金价值却很高, 洗钱者反而可以从银行划转保费。网上保险也是一种新型洗钱工具, 根据电子签名法规定, 保单生效, 投保人就可以退保变现, 这为洗钱提供了条件。

7、行贿保单洗钱

用寿险保单送礼, 即由行贿者 (洗钱者) 进行巨额保费支付, 受礼方退保变现。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团险时, 保险公司会虚增保费, 成交后再向有关人员赠送大额保单, 由其退保变现, 这种属于上游犯罪的“贪污贿赂犯罪”的洗钱行为。

三、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面临的问题

保险业经营中的洗钱活动, 不但为其上游犯罪提供了资金通道和便利, 助长了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 而且扰乱了金融、保险市场秩序。在日益严峻的反洗钱形势面前, 保险业还存在许多制度与结构性的问题。

1、通过保险业洗钱行为的法律界定尚不明确

法律规定的洗钱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资金来源为犯罪所得, 最终目的是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目前, 保险业通常所说的洗钱行为主要包括团险业务洗钱、违规退费洗钱、利用中介机构洗钱, 其资金来源均是企事业单位的合法资金, 其目的是化公为私或逃避税收, 无论在资金来源上还是其目的均与现有法律法规所指的洗钱行为不同, 从法律角度上说, 这些行为更应被视作贪污、受贿或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 而非洗钱行为。

2、保险业反洗钱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反洗钱法律法规尚未将保险业反洗钱问题囊括其中。首先是保险业可能存在的洗钱行为的上游犯罪, 如贪污、受贿、腐败等未在《刑法》中加以明确;其次是没有专门针对保险业反洗钱的部门规章, 关于保险业洗钱的概念、方式及种类也没有明确界定;再次是保险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反洗钱办法, 以及关于金融部门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办法。

3、保险业反洗钱制度措施不到位

在反洗钱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条件下, 中国保监会为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实施行业监管。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堵塞保险洗钱通道, 但在实施过程中, 并没有从反洗钱的角度进行综合规划, 使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仍处于自发状态, 缺乏制度安排和有效组织, 保险业反洗钱对策尚待完善。

四、保险业反洗钱建议

由保险洗钱方式可以看出, 洗钱者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保险公司的“帮助”, 此外还存在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形成完整的反洗钱组织体系

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应加强联合, 做好反洗钱工作, 成立专门反洗钱研究机构, 对洗钱活动中必经之路———银行账户严格把关, 特别关注由保险公司账户转到个人账户的巨额资金, 对其进行评估, 有洗钱嫌疑的要及时上报, 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降低反洗钱成本。

2、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监管

(1) 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2) 按照规定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3) 保险机构应尽力确定所有要求提供服务的客户的真正身份, 保证保险公司不会与未能提供身份证明的客户进行重要的商业交易; (4) 保险机构应通过具体程序, 以保存内部交易纪录, 以方便司法机关审查洗钱嫌疑人有关交易的历史资料; (5) 保险机构应制定一套程序和政策, 使员工能够通过上述洗钱的征兆识别可疑交易, 并及时向有关司法机关举报; (6) 保险机构的管理层应确保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符合高度的道德标准及与之有关的金融法律法规; (7) 保险机构在有关客户资料保密的规章或合同义务容许的范围内, 应与司法机关充分合作;将反洗钱工作业绩加入到保险公司考核项目中, 激发保险公司反洗钱积极性。保监会及相关部门可将由保险公司协助查获的部分洗钱资金作为打击洗钱活动的奖励给予保险公司。

3、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

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完善保险业反洗钱监管的法律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建立保险业反洗钱利益补偿和利益激励机制,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便于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出台一系列政策重奖提供保险洗钱重要线索的人员, 同时对合伙造假进行洗钱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务员要实行严惩;实行收缴黑钱利益部分返还制度, 增强保险公司参与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跨国洗钱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反洗钱需要各国间相互配合, 建立国际反洗钱组织, 相互借鉴经验, 共同打击洗钱犯罪。

4、努力提高反洗钱监测技术水平

通过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反洗钱监测信息采集平台和分析系统, 快速识别出各类潜在的具有洗钱特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信息并实时发出预警, 使大额和可疑交易得以迅速确认并终止其后续交易。结合保险业特点, 开发大额和可疑保单分析系统, 保监会单独建立保险反洗钱信息化网络平台, 分析每笔异常交易主体的全部信息,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 甄别与监测;同时设置明确的监控预警指标, 为监管部门提供跟踪检查线索。

保险业经营中的洗钱活动, 不但为其上游犯罪提供了资金通道和便利, 助长了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 而且扰乱了金融、保险市场秩序。在日益严峻的反洗钱形势下, 保险业还存在许多制度与结构性的问题。反洗钱工作任重道远, 保险业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每个保险人都应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提高对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不断开创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新局面。随着反洗钱工作的不断宣传, 保险代理人的防备意识将会提高;另外, 随着反洗钱保险机构指引等立法文件的出台, 相信这些问题都能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杨胜刚、梅雪松、张惠娟:保险业反洗钱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 2007 (1) .

[2]杨凌:中国保险业的洗钱与反洗钱[J].经济师, 2006 (3) .

[3]吴祥佑:保险洗钱的形式演进:成因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

保险洗钱研究 篇7

一、我国保险公司洗钱方式

(一) 通过保险公司洗钱

1.“短期退单”方式进行洗钱。

就是用现金的方式大额购买有关财产的保险合同, 要投保人一次性缴纳全部所需保费, 等到保险人签出保单以后, 在短时间内, 投保人就要求退保, 退保的保费退给不发生保险利益的第三者, 并且多是现金方式的退保方式, 从而达到洗钱的目的。

2. 通过“团单个做”的方式进行洗钱。

就是用公司的名义替员工购买团体保险, 这之后一段时间便有退保要求, 保险公司便将保险金额退给企业或者退给企业指定的个人账户里, 用这样的方式完成洗钱过程。

3. 利用“长险短做”的方式进行洗钱。

就是通过购买较高额度的长期人身保险, 通过一次性交齐全部保险金, 在保险合同签订后不长时间就要求保险公司予以退保, 按照保险单的资金价值拿回现金, 以达到洗钱目的。

4. 通过制造虚假的事故, 骗取保险公司的赔偿, 利用这个方式进行洗钱。

如, 制造虚假的交通事故来获取车险和人身安全险;企业制造财产损失形成保险事故, 要求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获取保险赔偿金。

5. 利用网络销售或电话销售等新渠道进行业务办理洗钱。

比如, 在网上推销的时候不用与参保人接触, 只需客户按照要求自行处理业务以及业务变更, 保险公司很难获取参保人真实的信息, 存在更大的洗钱风险。

6. 通过“保单质押业务”洗钱。

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办理保单质押业务, 对具有资金价值的保险公司保单人员, 和被保险的人以及团体投保的参保人本身被授权的保险人, 都可以申请保险保单质押业务的贷款行为。

(二) 通过保险中介洗钱

1. 利用中间代理人来获取保险业务手续费的资金。

我们国家的保险法有明确规定, 对于财产保险直销业务是不允许付手续费的, 然而有些财产报销企业将此类直销业务视为代理业务。这样就可以通过中间的代理人制造虚假代理的假象违法获得资金。

2. 一些保险公司利用部分保险中介来进行商业的贿赂。

即保险公司为了掌握和获取保险项目的保险资源, 向那些掌握保险项目资源的行政部门、企事业或单位个人而进行的商业贿赂, 通过支付保险中间代理人费用的方式来套取赃款。

二、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就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和反洗钱运行的特点, 我们把反洗钱内部审计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为内部审计的计划、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

(一) 内部审计的计划阶段

制定内部审计的计划, 根据现有的人民银行金和保监会发布的有关反洗钱的制度和方针, 要求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对相关制度进行研究, 努力学习, 编制出合理的、科学的反洗钱内部审计行之有效的方案,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审计小组化机制, 认真选择审计小组的组长及其员工, 对反洗钱审计的工作进行部署和计划, 明确小组成员负责的各项工作, , 做到疯明确,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二) 内部审计计划的实施阶段

1. 非现场的内部审计阶段。

审计小组要利用网络信息, 收集并识别反洗钱操控的相关项目的内、外风险值, 根据对项目的分析,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依照分析评估的结果, 制定策略来实现降低风险、分担风险以及规避风险, 达到控制洗钱风险的目的。

2. 现场的内部审计阶段。

对客户的身份要进行识别, 对交易的记录进行保存。内部审计部门要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重点考察, 尤其核对身份信息不明确的客户。对可疑的大额资金赔案要严格的检查, 核实相关信息, 仔细认真的核对证件信息和照片资料, 对损失升读的情况了解, 好药对案件具体处理人进行询问, 确保保险事故的真实性。另外, 要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 可以用采访、调查等方法检查被审计部门是否有反洗钱部门和机构, 如果有反洗钱机构, 则要对其人员安排和资源保存制度以及运作流程进行考察, 以确保公正、有效的对其机构进行合理的评价。

(三) 内部审计报告的撰写阶段

就审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 对反洗钱内部审计进行结论总结, 向反洗钱的有关管理阶层提供反馈信息, 收集更多的审计资源来证实审计结论。为以后的反洗钱内部审计的研究开展和实施工作提高帮助和参考。

三、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 审计洗钱风险程度

1. 风险是审计的基本原则。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合理化的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监控。对被审计部门洗钱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估, 要分轻重缓急地使用职权, 认真履行反洗钱的职责。

2. 坚持有效性和真实性。

反洗钱内部要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实际状况和反洗钱的现实状况制定程序制度, 对洗钱的迅速和隐蔽的特点进行分析, 及时处理洗钱问题。

3. 结合现代通讯系, 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监管。

对反洗钱非现场信息进行更细致的监管, 而对现场检查要以非现场信息为基础实现强化监管。

4. 提高监管的效率。

反洗钱审计部门对内部业务要做到审计和保险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不仅要保证监管有效实施, 还要将保险的相关业务达到风险影响最小化。

摘要:就现在经济发展状况, 针对各保险公司洗钱的情况和反洗钱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介绍国内目前各保险公司洗钱的几种方式以及洗钱犯罪在保险公司日常业务上的表现方式, 对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 使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在反洗钱的研究方向和开展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坚持反洗钱内部审计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关键词:保险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程序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保卿, 李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1) :37-45.

[2]王海燕, 叶茵.风险导向在年度审计计划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10) .

[3]殷大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5) :160-162.

我国反洗钱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反洗钱,机制,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实施6年来, 我国反洗钱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反洗钱成效不明显。自洗钱罪入刑16年来, 我国司法判例仅为40余件, 与洗钱犯罪的严峻、复杂形势极不相称。究其根源, 主要还是反洗钱机制设置不尽合理。本文通过对部分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反洗钱机制进行分析, 并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反洗钱机制运行现状的基础上, 学习借鉴反洗钱先进国家成功经验, 提出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建设的一些积极建议, 以求反洗钱工作更具成效。

一、反洗钱机制内涵

反洗钱机制是落实反洗钱法律制度的组织安排。《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扩散融资国际标准》 (新40项建议) 第2条关于“国家层面的合作与协调”第二款规定:“各国应确保政策制定者、金融情报中心、执法机关、监管机构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 建立有效机制, 加强合作和必要的协调, 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该条款明确了反洗钱机制是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系统体系, 每个环节都有独立的功能, 同时又相互协调, 缺一不可。

二、国外反洗钱机制评析

1. 国外反洗钱机制建设现状。

(1) 美国反洗钱机制建设及其特点。一是美国反洗钱机制建设。美国的反洗钱组织机构主要有财政部、司法部、税务总署、美国邮政总局、海关总署、联邦调查局、毒品管制局, 这些部门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或授权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分别负责涉及洗钱行为和洗钱犯罪案件的调查、侦查、起诉、执行 (如扣押、没收、罚款) 。财政部所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 (Fin CEN) 既是反洗钱主管机关, 也是美国的金融情报中心 (FIU) , 成立于1990年, 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信息, 开发数据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制定和发布适用于银行业的反洗钱规章, 监督执行有关的反洗钱政策等。Fin CEN建立了庞大的金融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金融信息库、商业信息库、执法信息库组成, 并与各大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库联网, 而且还可以与其他执法机构以及各州的地方法律机构的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流。Fin CEN拥有近200名全职职员, 多为情报、金融、技术、法律方面的专家, 另外还有来自21个国内执法机构的40多名人员常年派驻。二是美国反洗钱机制呈现的特点。首先是美国多部门合力组成的反洗钱网络能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 有效开展管辖的反洗钱工作, 特别是各部门可以对洗钱行为和洗钱犯罪案件进行调查、侦查、起诉、执行, 更具有威慑力。其次是美国的金融情报中心 (FIU) 建立了庞大的金融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金融信息库、商业信息库、执法信息库组成, 并与各大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库联网, 而且还可以与其它执法机构以及各州的地方法律机构的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流。第三是美国的金融情报中心Fin CEN, 职员多为情报、金融、技术、法律方面的专家, 能有效开展可疑交易分析工作, 且由21个国内执法机构的40多名人员常年派驻, 能保证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有效沟通。 (2) 德国反洗钱机制建设及其特点。一是德国反洗钱机制建设。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是德国的反洗钱行政主管机关, 成立于2002年5月, 由保险监管局、证券监管局和银行监管局合并形成, 它隶属于财政部, 除负责金融监管外, 还负责反洗钱监管。德国金融监管局下设反洗钱工作组, 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法》的监管和技术指导;还负责对某些高洗钱风险的业务进行持续技术监管。在德国, 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及交易情况形成一个数据库, 该数据库可联网到金融监管局、警察机关、法院、检察机关、税务机关、金融情报中心等机构。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可以访问数据库中的单个数据, 以便执行《反洗钱》赋予的监管职能, 并在接到相关监管或司法机关请求时, 进入数据库查询并提供相应信息。德国的FIU成立于2002年, 隶属于德国内政部下属的联邦刑事犯罪侦查局, 具有警察部门的特性, 联邦刑事犯罪侦查局负责洗钱刑事犯罪的侦查事务。金融机构发现可疑交易, 直接向FIU报告, FIU对收集的可疑交易报告进行分析, 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立即向德国联邦检察机关和州检察机关报告。在反洗钱协调方面, 德国反洗钱部门主要包括联邦财政部、联邦金融监管局、联邦内政部、联邦司法部、联邦与州刑事侦查局、检察机关、法院和反洗钱信息监测中心等。二是德国反洗钱机制呈现的特点。首先是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 隶属于财政部, 既是德国的反洗钱行政主管机关, 同时也是金融监管机关, 有权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 可以依法对被监管对象的违规行为做出罚款、提出起诉、撤销董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吊销营业执照等。由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担任反洗钱行政主管机关, 其充足的行政权能保证反洗钱义务的有效履行。其次是德国的FIU, 隶属于联邦刑事犯罪侦查局, 设在该警察部门。最大的优势是保证了可疑交易线索的充分、有效利用, 同时联邦刑事犯罪侦查局享有的调查执法权, 有助于对可疑交易的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也便于与司法、检察机关在洗钱案件调查方面进行合作。 (3) 韩国反洗钱机制建设及其特点。一是韩国反洗钱机制建设。韩国金融情报分析院是韩国反洗钱管理机关, 同时也是金融情报中心 (FIU) , 设置在财政经济部内, 其正式人员数目、组织和运作应由总统令决定。韩国金融情报机构有职员近60名, 有来自财政经济部的, 还有来自司法部、国家警察局、国家税务署、韩国海关署和金融监管委员会的人员。非政府组织也有借调人员在韩国金融情报机构工作, 包括来自金融监管院和韩国银行的人员。二是韩国反洗钱机制呈现的特点。首先是韩国金融情报分析院作为韩国反洗钱管理机关, 虽设置在财政经济部内, 但由于其组织和运作由总统令决定, 其独立性较强。其次是韩国金融情报院的人员设置和构成较为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便于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2. 反洗钱机制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1) 不管采取哪种反洗钱机制建设模式, 应确保反洗钱各部门之间职能清楚, 分工明确, 各部门紧密协调配合, 金融情报能得到高效的利用。 (2)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多下设在财政部, 如美国、德国、英国、韩国。财政系一国的经济中枢, 且财政部本身所具有的管辖范围广泛、协调手段多而强等特点使得反洗钱机构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大大加强。 (3) 金融情报部门 (FIU) 设在警察部门, 省去了FIU向公安部门移交犯罪线索的过程, 同时警察部门具用天然的调查优势, 使得可疑交易线索能得到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警察部门可以与其掌握的户籍及以往的犯罪信息进行整合, 便于案件的侦破, 也便于与司法、检察机关在洗钱案件调查方面进行合作。2007年, 日本将金融情报部门由金融厅移至警察厅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证明了这一点。 (4) 金融情报机构人员配置较为科学合理, 能保证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有效沟通。美国Fin CEN拥有近200名全职职员多为情报、金融、技术、法律方面的专家, 另外还有来自21个国内执法机构的40多名人员常年派驻。韩国金融情报机构有职员近60名, 分别来自财政部、司法部、国家警察局、国家税务署、韩国海关署、金融监管院和韩国银行等机构。

三、我国反洗钱机制现状分析

1. 我国反洗钱机制建设现状及分析。

目前, 我国确立了“一部门主管、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反洗钱分业监管模式。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实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对成员单位的反洗钱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 下设反洗钱局, 具体承担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的职责。几年来, 人民银行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洗钱协调机制不畅。目前, 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每年召开, 但主要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各部门进行年度反洗钱工作报告。在实践中, 各部门并未按照联席会议制度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有效开展反洗钱工作。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这也是当前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如执法部门对反洗钱情报重视程度不够, 接收处理情报不够积极主动, 反洗钱情报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而司法部门对洗钱罪不够重视, 这是我国洗钱判例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反洗钱监管组织不够健全, 对除金融领域之外的行业的反洗钱监管为零。随着各国对金融业反洗钱监管力度的加强, 洗钱分子利用金融机构洗钱的成本增加, 这使洗钱分子将目光转向投资、房地产、贵金属和珠宝等非金融行业, 但到目前为止, 对房地产、贵重金属交易、典当拍卖行业等非金融业的反洗钱监管工作为零。三是反洗钱监管执法薄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全国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 但由于不是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机关, 无充分的行政权, 且缺少监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监管效果有限。其次, 我国缺少反洗钱行业自律及反洗钱外部审计等补充监管手段。四是反洗钱监管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 反洗钱监管重处罚轻激励, 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被动符合合规性要求, 未从风险出发主动开展可疑交易识别等反洗钱工作, 是反洗钱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反洗钱情报机构建设现状及分析。

2004年,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成立。目前, 反洗钱监测中心的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反洗钱数据采集网络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在队伍建设方面, 中心工作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98%, 曾在国外工作或留学1年以上的占25%, 从事情报业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接受过外国和国际组织专家的反洗钱培训。但与反洗钱先进国家FIU相比, 还有巨大的差距。 (1) 在队伍建设方面配置不到位。联合国《与犯罪收益有关的洗钱、没收和国际合作示范法》规定:金融情报机构应当包括在金融、银行、法律、情报、海关或警察调查方面以及政府部门认为可利用的有其他方面特长的专家, 还应当包括负责与其他部门合作的联络官。与美国等反洗钱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FIU还缺少会计、审计、税务专家、情报、犯罪分析等专家人才, 派驻制度也并未很好地落实。 (2) 反洗钱系统不完善。目前, 反洗钱监测中心收集的交易信息十分有限, 仅限于金融机构的上报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信息, 然而数据的可用性较差。反洗钱监测中心还不能随时登陆各金融机构业务库数据, 除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外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还不能实现。反洗钱系统建设亟待提高。 (3) 独立性不足。根据联合国有关公约, 要在制度设置上确保FIU与打击洗钱有关当局的直接交流与合作, 避免使之成为某部门内设的封闭性机构。而我国FIU在独立性方面, 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内设机构, 其“相对独立性”存在较大空间。

四、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的政策建议

1. 完善我国反洗钱行政监管的政策建议。

(1) 完善我国反洗钱协调机制。为加强反洗钱协调, 建议将反洗钱行政主管机关职能平移至有协调能力的部门, 如财政部、检察机关等。中央银行的根本任务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它不是金融机构的直接监管部门, 无充分的行政权能, 实践也证明由其履行反洗钱协调职责效能有限。因此, 建议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反洗钱组织架构。模式一:将现行的央行反洗钱局平移至国家财政部, 通过法律的全面授权使其拥有充分的反洗钱监管权威。财政系一国的经济中枢, 将反洗钱局设于其中与通行的国际反洗钱组织模式相一致, 同时由于财政部本身所具有的管辖范围广泛、协调手段多而强、运作经费也便于落实等特点使得反洗钱组织机构协调力和执行力大大加强, 有助于与反洗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工作。模式二:将现行的央行反洗钱局平移至最高人民检察院。由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一级执法机关, 由其履行反洗钱行政协调职责具有足够的协调力和执行力, 同时由于检察机关的独立性有制度保障, 而且它对是否提起诉讼有裁量权, 这有利于洗钱线索和案件的调查、起诉, 有助于推动洗钱案件的审判和立法的完善, 同时检察机关具有反贪污职责, 贪污与洗钱密不可分, 将反洗钱设在该部门有利于反腐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会威慑力更大。 (2) 建立涵盖金融、财政、税务、工商、司法、海关等多个部门的反洗钱的监管组织体系。我国反洗钱联席会议已经明确规定了多部门的反洗钱职责, 在此基础上, 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协调各部门落实各部门反洗钱职责, 形成多部门合力的反洗钱监管网络, 构建遏制洗钱滋长蔓延的坚强力量。 (3) 加强反洗钱监管。一要加大对被监管主体的监管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二是逐步建立反洗钱行业自律及反洗钱外部审计等补充监管手段。英国金融业成熟的行业自律传统、德国和香港成熟的反洗钱外部审计非常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 (4) 健全反洗钱的激励补偿机制。构建与完善我国反洗钱机制中, 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加大洗钱者的成本外, 还需要引入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 提高反洗钱的积极性。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完善反洗钱激励补偿机制:一是将部分罚没财产建立反洗钱基金, 用于奖励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社会公众。二是对追缴的洗钱非法收入实行分成制度, 实现政府与协助打击洗钱犯罪的国家、金融机构及其它反洗钱义务主体分享反洗钱成果。三是建立并实行反洗钱评价制度。通过对金融机构等反洗钱主体的反洗钱工作进行评估, 划分风险等级, 对风险等级低的机构给予次年免予现场检查等奖励措施, 对风险等级高的机构进行重点检查, 实施奖惩并重的监管原则。四是加强全民反洗钱教育, 提高公民反洗钱积极性。

2. 完善反洗钱情报机构建议。

检验反洗钱工作实际成效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犯罪线索。目前, 我国反洗钱监测中心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可疑交易信息报送的范围在扩大、数据报送的情报质量较低、反洗钱情报中心提炼加工情报的能力有待提高, 金融情报是目前我国反洗钱工作的薄弱点所在。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合理确定反洗钱情报机构归属问题。反洗钱情报系统是反洗钱体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没有及时、准确的情报, 整个反洗钱工作就会陷于无的放矢状态。笔者认为, 改变反洗钱监测中心的归属是解决当前困境的途径之一, 建议平移至公安或检察部门。德国的FIU, 属于警察部门, 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调查执法权, 有助于对可疑交易的分析和判断, 充分保证了交易的充分利用。而邻国日本的金融情报中心, 在2007年由金融厅移至警察厅后, 效果显著。建议针对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特殊性, 将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从中国人民银行移交到公安部门或检察部门。 (2) 加强反洗钱情报机构的队伍建设。联合国《与犯罪收益有关的洗钱、没收和国际合作示范法》规定:金融情报机构应当包括在金融、银行、法律、情报、海关或警察调查方面以及政府部门认为可利用的有其他方面特长的专家, 还应当包括负责与其他部门合作的联络官。建议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加以完善。 (3) 完善反洗钱分析系统。建议借鉴美国、德国反洗钱先进做法, 建立涵盖所有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执法信息的数据库联网, 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安全的、可靠的反洗钱交易数据采集网络和数据交换平台, 不断提高反洗钱监测的智能化分析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国萍.论新会计准则与宏观会计监督[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7 (4)

网上银行业务洗钱风险控制研究 篇9

但网上银行业务处理的隐蔽性、交易过程的虚拟性和资金划汇渠道的广泛性, 使得犯罪分子在进行洗钱时比起传统的通过地下钱庄或者实体金融机构要便捷高效得多, 而交易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广泛性也使得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更难被跟踪和检测, 增加了破案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 各银行都已采取了各种措施, 开展了网上银行的反洗钱工作,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犯罪分子在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洗钱工作时一般会通过传统的转账结算工具、网上银行的银证转账交易、网上银行的外汇交易功能、网上银行的黄金交易功能和网上银行的跨国汇划交易物种方式来进行, 将犯罪资金洗清。

在对网上银行洗钱风险控制上, 根据《反洗钱法》的要求, 银行可以从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客户身份和交易资料保存三个方面来加强洗钱风险的控制。然而, 虽然各银行都以依据法律法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由于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内控机制等还不够完善, 使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还存在着难点, 业务实际的发展和反洗钱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网上银行业务还存在一定的洗钱风险。

网上银行反洗钱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网上银行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还不能完全实现对客户要求的了解;对客户洗钱风险未分级的管理降低了银行对网上银行洗钱风险的控制;金融机构对网上银行洗钱风险的识别缺乏必要的人工识别;银行对网上银行交易的报告工作不重视;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完善, 针对性的网上银行交易反洗钱操作细则缺失;网上银行交易的无纸化给资金的监测和侦查带来难度;银行的数据后台集中管理模式给系统对可疑交易的专项分析和报送造成困难。

二、如何控制网上银行业务的洗钱风险

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反洗钱工作的力度, 更好地实现对网上银行业务洗钱风险的控制。

(一) 加强网银反洗钱的法律制度建设

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起步晚但发展快, 使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法律制度的建设无法跟上网上银行的实践。因而, 在加强对网上银行洗钱风险的控制上, 应该首先加强和完善网上银行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 规范网上银行业务, 对网上银行客户身份识别、资金交易种类和金额、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 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 将反洗钱的工作机制纳入到银行的日常工作中, 避免网上银行的监管出现盲区。

(二) 建立完善网银反洗钱内控系统

在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洗钱风险的控制时, 金融机构应该要进一步优化网上银行反洗钱的组织结构, 根据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的反洗钱内部工作机制, 依据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 使反洗钱工作全过程覆盖网上银行业务。

(三) 严格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一方面, 要严格加强网上银行开户的管理, 认真执行网上银行客户准入的审核, 对申请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要保留一份详细完整的身份信息档案, 并通过公民的身份信息对客户的身份进行审核, 以防客户用虚假的资料开户。另一方面, 银行应该做好对客户的真实情况调查工作, 对一些申请网上银行的个体户或者注册资金较少的客户, 或者是短时间内申请多个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进行实地查访, 了解客户的住址、职业、经营状况等, 进一步核实客户的身份和真实情况。

(四) 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交易监测系统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量的增大, 必须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的交易监测报告系统, 才能有效地对网上银行业务的洗钱风险进行控制。要建立与支付系统对接的交易监测系统, 利用计算机系统根据网上银行可疑交易的特征设定相应的大额和可疑交易的识别参数和指标, 运用高度自动化的检测报告系统, 对大额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的、实时的和不间断的监控和记录, 以使网上银行对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甄别更加智能, 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时效性和敏锐度。

(五) 加强网银业务反洗钱监管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该不断加强对银行业务人员反洗钱的培训力度, 提高银行业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 提高其对可疑交易的识别分析能力和网上银行潜在洗钱风险的敏感度, 建立起一支精通银行业务与反洗钱监管的专业队伍,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从而提高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在组织上的有效监管。

三、结语

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业务打破了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观念和模式, 开辟了新的客户服务方式, 给银行的业务处理带来了变革。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广泛性等特点促使其在银行服务业务中迅速发展, 但也给犯罪分子的洗钱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因此, 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洗钱的风险控制, 加强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 更有力地对洗钱犯罪行为进行打击, 保证金融运行的安全, 维护公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和莉.花旗银行网上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措施对中资银行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 2012 (8) .

[2]冯慧芳.强化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J].中国金融家, 2012 (7) .

上一篇:公司回购下一篇: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