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

2024-07-24

核医学(共12篇)

核医学 篇1

第三军医大学于2000年经批准设立临床医学核医学专业 (五年制本科) 并招收第一届学生, 开启了为军队培养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求, 既能胜任平战时三军综合性卫生联勤保障, 也能从事核医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新途径。《临床核医学》是核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主干课程, 也是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自2004年开设本课程以来, 教研室按照学校核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要求和《临床核医学》课程标准, 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引导,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课程创新设计和教学改革为重点,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的指导思想。近年来, 核医学教研室在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临床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研究疾病的发生、表现和归转, 研究机体的病理生理、生化和功能形态变化, 研究射线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 达到探讨病因和诊断、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临床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隶属于临床医学范畴,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核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涉及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先进、方法学内涵丰富。为在更高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系统理论,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更新、优化, 建立以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1.1 精简教学内容

随着新教学计划的实施, 《临床核医学》课时数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为90学时, 使课堂教学原本就“内容多、学时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若仍按照原有的教学内容, 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教研室针对这一变化, 提出在强化“三基”内容教学的前提下, 突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

强化“三基”内容教学。临床核医学是一门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又与包括医用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辐射探测与核仪器学、放射药物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辐射剂量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他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此, 教师在讲授本课程“三基”知识的同时, 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想思维能力, 通过与前期基础课程知识的有机联系, 有助于学生从分子水平及代谢与功能变化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临床核医学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功能测定、体外分析与核素治疗四大部分, 诊疗项目多达上百种。除核医学绪论与临床核医学概述外, 根据临床推广应用程度, 我们分别选取影像诊断中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显像中的部分项目, 甲状腺功能测定与肾功能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 以及核素治疗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骨肿瘤进行重点讲授, 其中着重介绍诊疗原理、所用放射性药物及主要临床应用价值。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避免泛泛而谈, 面面俱到, 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整体掌握临床核医学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特色。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内容重复, 易导致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情绪, 降低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精简教学内容。如常规核医学显像方式有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阴性与阳性显像、负荷与静息显像、早期与延迟显像、静态与动态显像等多种, 显像方法中包括准直器种类的选择, 核素能峰、窗宽及图像采集矩阵的设置等。在首次讲课时, 对其概念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在以后的授课中仅提及相应的专业术语。又如影像诊断与功能测定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两部分也存在有重复, 授课中可省去适应证的介绍。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听课的兴趣。

增加学生自学内容。教材要体现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因此把相关内容编写进去是十分必要的, 但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 难以将全部内容在课堂进行讲授, 也无此必要。对于浅显、易读易懂的内容, 可改为学生自学, 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和提示学习要点, 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及分析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2 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传统临床核医学“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人才, 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与本学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改革必须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环节,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核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核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学内容一定要注重及时更新和引进新知识, 充实新内容, 体现本学科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 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与新成果, 并将其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核医学是随着核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并已迈入分子医学时代, 特别是PET/CT技术的发明, 使得目前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PET、PET/CT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专题,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对目前核医学最先进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实践教学。《临床核医学》课程开课时间虽然不长, 但在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能力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能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教研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看和多动手, 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与患者交流与沟通, 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记忆, 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为今后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生获得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临床核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 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然后才是高水平的核医学专科医生。为此, 教研室要求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疑难病例讨论及其他学术活动, 侧重多学科 (人文社科、医学基础与临床、军事医学相关学科) 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思维能力培养;针对进入临床实习的本专业学生, 组织其开展包括专题学术活动、专业知识竞赛在内的第二课堂活动, 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 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与针对性的不足, 既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 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干好本专业的信心。

1.4 规范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研室通过认真调研论证, 从2006学年春季起, 选用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核医学》作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教研室以该教材为依据, 组织教师对原有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并根据学科发展, 每学年对课件内容进行适当比例的更新, 确保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与适用性, 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参加教材的编写,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教研室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核医学》 (第七版, 李少林、王荣福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 (匡安仁、李林主编) 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核医学》 (张永学主编) 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并主编了一本卫生部教材《检验核医学》 (孟庆勇、黄定德主编) 。此外, 教研室还组织教师收集、整理多年积累的临床病例图片和相关资料, 完成了《临床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图像资料库、教学参考资料数据库及试题库的建设, 为规范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传统的教学方法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 奉行单向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难以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过程。按照这一新的教育观念, 教研室将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统一到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认识上来, 通过观摩学校组织的示范听课, 选派青年教师到地方师范大学进行短期教育培训, 参加全国性专业教学培训班, 以及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评教评学座谈会等方式, 探索适合本课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临床核医学》课程涉及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先进、方法学内涵丰富的特点, 以及易懂、易混、难记的教学实际, 我们探讨了包括PBL、病例导入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 旨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核医学专业学生每届招收10-30人的实际, 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临床核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根据课程标准, 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充分论证, 认真筛选PBL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和编写诊断与治疗病例, 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仔细设计相关问题, 并在课前将病例资料与问题提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基本教材、参考书、期刊文献及网络资料等途径准备课堂讨论内容。在采用PBL教学中, 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本次课的目标与要求, 然后交由小组组长主持, 学生针对所提供的病例及其问题展开阐述、分析和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 从而达到对本次课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通过PBL教学法, 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了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2]。其次, 对培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联想思维能力, 人际沟通技能, 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3]。PBL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反映在近三年学生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稳步上升。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 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教学手段包括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后者主要指多媒体课件与网络教学等。

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教学效率高等优点, 避免了单纯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和认知兴趣的不足。《临床核医学》课程教学中, 无论是影像诊断、功能测定、还是核素治疗部分均需要结合大量示意图、病例图像进行讲授, 多媒体教学则可充分满足这一要求,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核医学诊断、治疗的理论与知识。为此, 教研室组织教师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及图像资料、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国际互联网资料等, 作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目前, 本课程已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 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内容精炼、形象生动、病例图像丰富、对于所讲授的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适应和满足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时代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相比, 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可利用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知识。教研室依托学校与医院网络教学技术平台, 建立了学科网站, 其中的网络教学内容丰富, 包括《临床核医学》网络课程、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自测等功能。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学生可在课前与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教学所提供的课程或相关知识内容, 有利于增强、促进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2]王悦, 刘勤勇.关于创新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653.

[3]梁庆威, 王岩峰, 李良满, 等.骨科教学应用PLB模式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8:96-98.

核医学 篇2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放射学(包括X线、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及核医学三部分。本学科研究内容包括:1.器官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其解剖基础,2.各个系统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3.正常和病理组织的功能成影和分子影像学,4.介入放射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5.医学影像的图像处理,6.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

2、超声诊断学;

3、核医学;

4、介入放射学;

5、医学影像新技术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5.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学时 2.0学分

外语(英语)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神经解剖学 54学时 2.5学分 头颈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胸腹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脊柱、四肢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骨盆会阴解剖学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病理学 28学时 1.5学分 临床医学影像学 36学时 2.0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54学时 2.5学分

医学影像设备学 36学时 2.0学分

磁共振成象原理 36学时 2.0学分 SPSS for Windows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 54学时

六、临床工作要求

医学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结合课题进行本专业的临床工作,时间半年。根据博士导师具体情况,分别将神经影像学、头颈部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呼吸影像学、腹部影像学、骨与关节影像学、儿科疾病影像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列为本专业的重点三级学科。

目的: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熟悉少见病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具体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通过临床相关科室的实践工作,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能够正确书写X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的诊断报告,熟练完成各系统的影像检查操作等。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2.5学分

3、选修课 不做要求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同前,略。

三、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

2、超声诊断学;

3、核医学;

4、介入放射学;

5、医学影像新技术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6.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3.0学分

外语(英语)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神经解剖学 54学时 2.5学分 头颈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胸腹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脊柱、四肢解剖学 29学时 1.5学分 骨盆会阴解剖学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病理学 28学时 1.5学分 临床医学影像学 36学时 2.0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54学时 2.5学分

医学影像设备学 36学时 2.0学分

磁共振成象原理 36学时 2.0学分 SPSS for Windows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 54学时

2.5学分

3、选修课 1.0学分

(从选课表中选择)

六、临床能力培训与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 Ⅰ、基本要求:(1)掌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地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 技术操作。

(2)培养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各系统的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症的影像诊断,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结束后的临床工作水平。

(3)熟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临床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Ⅱ、具体要求和安排:

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时间为一年半。完成一定量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放射检查和影像报告书写工作,掌握本专业常见病与一些疑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研究生可承担院内会诊和临床教学工作,要求担任总住院医师半年,并可以代理一段时间的主治医师工作。导师可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博士研究生进行重点培训和临床技能考核。放射学(X线、CT、MR,12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X线、CT、MRI和介入放射学的原理及适应证。

(2)掌握各系统常见病的影像表现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影像分析原则。(3)掌握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4)熟悉本学科前沿领域内研究热点和新进展,新技术的应用和前景预测。

(5)熟悉较为疑难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和综合影像分析原则。

(6)了解少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诊断思路。

2、临床技能

(1)掌握CT、MR和介人放射的检查方法和操作技术。

(2)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3)熟悉某些疑难疾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4)了解少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医学(12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各种超声检查的原理及适应证。

(2)掌握各系统常见病的超声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影像分析原则。(3)掌握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4)熟悉本学科前沿领域内研究热点和新进展,新技术的应用和前景预测。

(5)熟悉较为疑难病例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6)了解少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思路。

2、临床技能

(1)掌握各个部位的超声检查方法和操作技术。(2)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书写超声诊断报告。

(3)熟悉某些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4)了解少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核医学(12个月)

1、理论知识

(1)掌握核医学检查的原理及适应证。

(2)掌握各系统常见病的核医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影像分析原则。(3)掌握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4)熟悉本学科前沿领域内研究热点和新进展,新技术的应用和前景预测。

(5)熟悉较为疑难病例的核医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6)了解少见疾病的核医学表现和诊断思路。

2、临床技能

(1)掌握各个部位的核医学检查方法和操作技术。

(2)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核医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书写核医学诊断报告。

(3)掌握放射性核素的淋洗、标记等技术,做好放射防护和放射性废物处理。(4)掌握图像采集、处理、分析及核素治疗和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技术。(5)熟悉某些疑难疾病的核医学诊断和鉴别诊断。(6)了解少见疾病的核医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住院总医师:

申请博士学位者需担任住院总医师至少半年,并完成住院总医师以下职责: 1.全面了解科室各岗位的日常工作情况和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及危重病人。2.协助科主任管理科室日常医疗、教学工作,协调各专业组及科内行政组之间的关系。

3.协助科主任组织科内医疗和教学工作,组织病历随访、会诊和相关工作协调。

4.指导下级医师工作,书写并签核诊断报告,组织病例讨论。相关科室:

导师可为研究生选择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科室轮转,时间由导师结合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研究课题制定。

(二)临床能力考核 见总则。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同前,略。

三、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

2、超声诊断学;

3、核医学;

4、介入放射学;

5、医学影像新技术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7.0学分 外语(英语)90学时 4.0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学时 1.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学时 2.0学分

2、必选课 至少4门 至少7.0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 65学时 3.0学分 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36学时 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医学影像设备学 36学时

2.0学分 磁共振成象原理 36学时

神经解剖学 54学时

头颈解剖学 29学时

胸腹解剖学 29学时

脊柱、四肢解剖学 29学时

骨盆会阴解剖学 18学时

基础病理学 36学时

神经病理学 28学时

器官病理学 40学时

临床医学影像学 36学时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54学时

2.0学分 2.5学分 1.5学分 1.5学分 1.5学分 1.0学分 2.0学分 1.5学分 2.0学分 2.0学分 2.5学分

3、选修课 4.0学分 视具体情况,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具体情况在培养计划中注明。

六、临床工作要求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具体情况,分别将神经影像学、头颈部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呼吸影像学、腹部影像学、骨与关节影像学、儿科疾病影像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列为本专业的重点三级学科。研究生根据导师的科研课题安排和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从中选出至少三个三级学科进行半年左右的临床实践工作,参加门诊和病房的放射影像学、超声影像与核医学的临床工作。

目的:掌握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X线、CT、MR、超声、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具体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通过临床工作,学习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进行技术操作和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同前,略。

三、研究方向

1、放射诊断学;

2、超声诊断学;

3、核医学;

4、介入放射学;

5、医学影像新技术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5.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6.0学分 外语(英语)72学时 3.0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学时 1.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学时 2.0学分

2、必选课 共8.0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 65学时 3.0学分 医学科研方法学(专业型)36学时 2.0学分 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 18学时 1.0学分

临床通用技能训练 36学时 2.0学时

3、选修课 1.0学分

医学信息检索 18学时 1.0学分

(或选修本临床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六、临床工作要求

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此项内容适于临床及口腔医学专业学位)根据国家有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执行(试行)。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核医学:诊治疾病的“新式武器” 篇3

要了解核医学是做什么的,首先要弄清楚核素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核素存在,世界上的许多物质都是由一种叫”原子”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的“原子核”。有些原子核是稳定不变的,其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质;有些原子核自身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放出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这一类原子就是核医学中所说的放射性核素。

核医学是一门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其中,临床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无创伤性、安全可靠、形态与功能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特点,能灵敏而准确地显示和分析脏器的功能、代谢、血流、受体密度和基因的分布和变化,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价和机制研究,有着特殊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临床核医学可再细分为诊断核医学与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诊断核医学主要用于脏器或组织影像学检查、功能测定,以及体外微量物质分析。脏器或组织影像学检查就是放射性核素显像,可用于脑、心血管、内分泌,骨骼、呼吸、泌尿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体外微量物质分析是指在体外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对机体分泌物、血液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如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性激素等的测定。治疗核医学根据照射源的不同,可分为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外照射治疗目前多归于放射治疗科。内照射治疗是将放射性核素引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治疗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具有无创、高靶向性、副作用较少、治疗作用持久、可示踪、安全简便等优点,对甲亢、甲状腺癌、骨转移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皮肤血管瘤,以及瘢痕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追溯核医学的历史

核医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最初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和命名(1898年化学家玛丽·居里),到多种天然核素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放射性核素的特殊之处。1923年,化学家Heresy用放射性物质对植物(大豆)进行示踪研究,并首先提出了“示踪技术”的概念,被后人尊称为“基础核医学之父”。1926年,美国波士顿内科医师布卢姆加特在人体内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术,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1938年,塞格瑞和西博格发现了99mTc(锝-99m)。与此同时,核医学仪器的研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核医学发生了几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核医学领域,使得核医学成像由定性分析进入定量分析,由平面影像进入断层影像阶段;二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SPECT和PET显像的发展,并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三是以99mTc为代表的短半衰期核素广泛应用于显像诊断;四是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得到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多模式显像与图像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SPECT/CT推出;1995年,PET/CT研制成功,并于2001年广泛应用于临床;2002年,配备16排CT的PET/CT推出,实现了以PET为代表的功能影像与以CT为代表的形态学影像的完美同机融合。

随着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研制成功,核素治疗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36年,32P(磷-32)用于白血病的治疗;1942年,131I(碘-131)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目前已成为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

看懂核医学术语

衰变 放射性核素自发地放出射线,并转变为新的原子核的过程。

放射性药物 一类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特殊制剂。放射性药物可以是简单的放射性核素无机化合物,也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肽、激素、单克隆抗体、红细胞、白细胞,抗生素等)。用于显像的放射性药物,习惯上又被称为显像剂,通过注射、口服或吸入进入体内,特异性地聚集于靶器官或组织。放射性药物具有合适的半衰期、适宜的射线种类和能量,毒性小,对人体安全可靠。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称物理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在核医学中,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除自身物理衰变外,还可以通过机体代谢排出体外,两者共同作用,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通常,经过5个有效半衰期后,体内所剩的放射性药物就几乎没有了。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通过核医学仪器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技术。

医用核素 主要包括体内诊断用放射性核素、体外分析用放射性核素和治疗用放射性核素。体内诊断用放射性核素主要有99mTc(半衰期6.02小时)、131I(碘-131,半衰期8.04天)、18F(氟-18,半衰期109.8分钟)、13N(氮-13,半衰期10分钟)、15O(氧-15,半衰期122秒)等;治疗用放射性核素主要有131I、32P(半衰期14.3天)、89Sr(锶-89,半衰期50.5天)、125I(碘-125,半衰期60.2天)等;体外分析一般选用125I。

核医学仪器 應用放射性核素的医学仪器主要包括:显像仪器,如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仪(SPECT,简称ECT)、正电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仪(PE下);功能测定仪器,如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放射性样品计数测量仪器,如γ闪烁计数器、液体闪烁计数器、活度计。此外,还有放射防护与剂量监测仪器等。

医学伦理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了解核医学等放射医学的辐射问题与伦理学的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

核医学和其他影像医学检查一样, 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照射。很多医学系的学生只知道影像学检查可能会造成辐射, 但是哪些检查会造成辐射, 会造成的多大的辐射, 对患者会有什么潜在的损害, 却不十分明白。医学伦理学中的放射伦理学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让学生们明白上述问题, 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辐射保护, 就是教师应用伦理学指导教学。医学辐射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辐射具有的确定性效应是在指定器官或组织中有大量细胞发生了不能继续生存的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在单独的细胞中是自然随机发生的, 但是足够多的细胞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能导致超过阈值的确定值效应。这些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 也是潜在事故照射的生物学基础。辐射在细胞中产生的主要效应是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有些DNA的改变与受损细胞的繁殖是不能共存的, 会导致细胞后代的死亡, 这就是放射治疗学治疗各种肿瘤的基础原理。但是, 如果卵细泡或精子等性腺细胞发生遗传突变, 就会使其后代存在某种突变, 这种突变是有益的还好, 如果是有害的, 则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是其后代发生癌症, 这就是辐射会致癌的原理之一。现代社会中,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 医学辐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照胸片、CT等检查经历。但是同时, 很多医生以及患者却不知道辐射的危害。随着患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医学辐射源的照射, 这就使潜在的致畸、致癌、致白血病的风险也日益增加[2]。而且, 现代的医学辐射几乎涉及所有人的每个生长时期, 医学辐射已成为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主要来源, 占90%以上。医学照射的防护不仅仅旨在保护接受照射的个人, 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保护, 它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 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儿童的放射性防护问题更是突出。现在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略有小疾, 便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三代人齐出动, 这个时候往往要求医生给“照一照”, 而医务人员为了患者及自身利益往往也予以满足。所以近些年来儿童的放射检查量呈年年增加趋势。研究表面, 儿童对于辐射有比成年人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潜在危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胎儿还处于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阶段, 因此对辐射更加敏感。有研究资料表面, 儿童骨髓受照后的白血病危险程度比成人要高一倍, 胎儿受照后则更高;女孩受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升高。90年代曾有上海的医生们对19例先天性畸形儿童做了其在母体孕期接受X线辐射的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 19例先天性畸形儿中, 仅有4例与胚胎期母体长天服用药物史有关, 其余15例于胚胎期母体均曾接受各种不同的医疗照射。国外研究证明, 在胚胎期及儿童时期接受颈部照射后的儿童, 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未照射组;俄国切尔诺贝利地区发生核泄露后, 该地区的儿童白血病及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期, 尤其是妊娠3个月以内的胚胎受照射后, 危险性更大。现在医生们鼓励产妇服用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 产前B超及羊水染色体检查排除各种先天性畸形, 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新生儿先天性缺陷的发生, 但是往往医学辐射对孕妇以及儿童的危害却被人们忽视了!在已知的所有医学检查中, 超声及核磁检查无放射性辐射, CT检查的放射性辐射比X平片高出数十倍至数百倍, 核医学的PET/CT检查比普通SPECT检查放射性辐射也高得多!而很多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根本不知道这些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剂量, 为了明确病情, 反复让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 而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正在学习中医学系学生们。所以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医学学生们相关知识的教导, 普及辐射防护知识, 提高学生们对放射危害的认识, 以做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每一种影像医学检查方法, 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 自己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生命的安全,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这就要求医生的工作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子所想”是每一个医生应用的工作态度。

临床医学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最优化原则[3]。它是医学人道主义最求道义的完满性与医学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完满性的结合, 也是患者和医生最大利益的结合。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检查与治疗。最优化原则在核医学等放射性影像学科中的体现, 就是从病情出发, 临床优于放射, 简单优于复杂, 无害无创优于有害有创。应该为患者选择损失最小, 经济消费最低, 等候时间最短, 临床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 就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二、掌握核医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合理运用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显像技术室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 引入人体后, 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方式浓聚于特定的正常脏器组织或病变组织中。现在, 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包括:脑血流显像, 甲状腺显像, 心肌血流显像及心肌代谢显像, 胃肠道异位胃粘膜显像出血显像, 肾动态显像等, PET肿瘤显像等。核医学显像的辐射剂量相当较小, 但是属于内辐射的一种, 即一般是探测患者自身发生的放射射线来进行显像, 与一般X线及CT利用外部射线穿透人体显像原理是不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理解核医学显像的特点, 并对患者进行相关说明。例如:对哺乳期的患者进行不进行核医学显像, 如必须进行, 应告知患者显像后应该禁止哺乳1周, 但体内反射性核素完全排除出体外后在哺乳, 否则会影响对婴儿造成辐射损失。再如:PET肿瘤显像是现有的唯一可以进行较特异的针对肿瘤的全身显像, PET虽好, 但因其辐射量较大, 不适宜经常检查。核医学治疗就是利用机体内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为载体, 将放射性核素靶向性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 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 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肯可能减小。现在最常用的核素治疗就是131I治疗Grave病, 也就是131I治疗甲亢。甲亢这种疾病具有对全身影响大, 服药时间长, 副作用多, 极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用131I治疗甲亢主要的问题是甲低的风险, 这主要由患者本身对放射性辐射的敏感程度有关, 因其在治疗前无法测量, 也就无法估计甲低的风险。教师应该教育学生, 可以让患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治疗, 例如:甲亢初发、无其他并发症、甲状腺体积不大, 服药后无副作用的患者应首先服药治疗。

总而言之, 核医学是一种特种医学, 其使用的药物均带有放射性, 很多学生会有恐惧心理, 让学生们克服对辐射的恐惧心理, 明白必要的防护知识, 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是每一个核医学教师应用的责任。让学生们了解核医学,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核医学等放射性相关检查和治疗, 是每一个医学教师应尽的义务。最后, 希望每一个医学学生最终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探究具体的医学道德现象, 是医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教师应该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并将其应用于核医学的显像和治疗的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核医学

参考文献

[1]赖铭裕.诊断学教学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78-280.

[2]钱智, 李淼, 周荣林, 田伟.临床医学影像学实践中的伦理学思考[J].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2013, 34 (3B) :95-97.

核医学考点总结 篇5

βββ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自身的衰变,其活度减少到原有值一半所需的时间称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放射性失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放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根据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靶—非靶比值:指放射性药物在靶器官或组织中的浓聚量与非靶器官或组织特别是与相邻的非靶器官或组织中的浓聚量之比。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负荷显像:是指受检者在生理性刺激或药物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又称介入显像。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放射性显像剂分布的现象。交叉性小脑失联络:表现为病变对侧小脑放射性减低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中就受淋巴引流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也是最先出现转移的淋巴结。放射化学纯度: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数。【仪器】 核探测仪器分为 电离探测仪 和 闪烁探测仪。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荧光现象,感光作用 【放射性药物】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核素发生器 99mTc{锝}广泛应用的原因:1.容易获得 2.纯度高 3.理想的显像能量

4、理想的物理半衰期

5、具有与多种化合物结合的能力 131I的临床应用:吸碘率判断治疗甲亢药物的疗效,甲状腺摄碘,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 【辐射防护】 放射防护三原则是: 时间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计量限值。经典的外照射防护的三原则是: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屏蔽X、射线常用铅、钨等重元素物质做屏蔽材料,墙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γ屏蔽射线常用有机玻璃、铝、塑料等低原子序数物质作屏蔽材料。能量较高的射线还应注意防护韧致辐射。ββ【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显像】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所有核医学检查的共同原理 放射性核素示踪剂:131I、99mTc、113mIn、75Se等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优点:①灵敏度高;②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好;③合乎生理条件;④ 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 常用显像的基本原理:骨显像---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动态显像(99mTc-DTPA肾脏、99mTc-EHIDA胆道系统)---选择性排泄;心肌梗塞、肿瘤

(131I)甲状腺—合成代谢; 肝、脾、骨髓 ——细胞吞噬; 心血池,99mTc-DTPA 胃排空——循环通路;(放射性惰性气体133Xe)肺——通透弥散 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很少摄取,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显像,如亲肿瘤显像、心机梗死灶显像、放射免疫显像等,其敏感性高于阴性显像 【内分泌系统】 摄碘率高峰前移的意义:可用来诊断甲亢 寻找异位甲状腺的位置:异位甲状腺常见部位有舌根部、喉前、舌骨下、胸骨后等。甲状腺显像图像表现为正常甲状腺部位不显影,上述部位显影,影像多为团块样。甲状腺显像结节在显像上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1、热结节:即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表明此结节的摄锝或摄碘功能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2、温结节:即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相同。表明此结节有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功能。

3、凉结节:即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表明此结节功能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4、冷结节:即结节部位不摄取放射性核素。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表明此结节无甲状腺组织功能。【心血管系统】 心肌灌注显像原理: 正常心肌细胞可摄取显像药物 摄取量与该区域冠状动脉流量血供成正比 异常心肌细胞摄取显像剂功能降低或丧失,出现局灶性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据此可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范围,并提示心肌细胞的存活性。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 可逆性灌注缺损:提示心肌缺血。不可逆性灌注缺损(固定缺损):提示心肌梗死。部分可逆性缺损: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枝循环形成。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价及预后估计 价 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筛查;危险度分层;疗效评心肌梗死的评价

心肌活性测定

心脏储备功能的评心肌疾病的鉴别诊断 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测定心室功能 心肌断层图像各断层名称:短轴断层影像、水平长轴断层影像、垂直长轴断层影像 【神经系统】 脑梗死在脑血流灌注图像上的典型表现: 梗死部位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该放射性减低区包括周围的水肿及缺血区,因此常较CT显示的低密度区要大。癫痫显像表现:发作期血流灌注增加,发作间期血流灌注减低。【呼吸系统】 肺 灌 注 显 像 原 理:(P130)静脉注射直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随血流到达肺血管床,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床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成正比,用显像仪器采集图像,可反映肺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典型图像表现:(P131)前位:双肺影像清晰,形态类似X线胸片 后位:双肺放射性分布均匀,肺周边略稀疏。侧位:双肺后部放射性分布较浓,中部放射性略显稀疏。斜位:两侧肺影重叠。异常图像及临床意义: 肺叶肺段或亚段性缺损 ——肺栓塞

局限性肺灌注缺损,一侧肺灌注不显影 ——肺组织受压或被推移 双肺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多发散在减低区或缺损区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放射性分布逆转,肺上部放射性高于肺底部 ——肺动脉高压 【骨骼系统】 骨显像的方法:1.骨动态显像 2.骨静态显像:全身骨显像、局部骨显像 3.骨断层显像 4.融合图像 骨显像正常图像表现: 骨动态显像正常图像:血流相:静脉注射骨显像剂后8-12 s可见局部大血管显影,随后软组织轮廓影逐渐出现,两侧大血管和软组织显像剂分布基间基本相同,骨骼部位显像剂分布很少。血池相:软组织显影更加清晰,显像剂分布增多,基本均匀、对称,大血管影继续显示,骨骼显像剂分布稀疏,显影不清。延迟相:骨骼显像基本清晰,同骨静态显像。正常全身骨显像骨骼显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左右对称。【肿瘤显像】 PET/CT应用的主要领域是肿瘤 大多数肿瘤在在核医学的糖代谢表现是浓聚 18糖代谢最常用显像剂F-FDG.PET-CT临床应用的适应症: 1.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 2.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再分期 3.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4肿瘤治疗后复发、转移的监测 5.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 6.指导精确放疗 7.引导穿刺 8.更改治疗方案 【消化系统】 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特征: 急性胆囊炎最特异的病理生理表现为炎症、水肿或其它原因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在急腹症情况下,具有正常的肝脏影像、肝胆管显影、肠道排泄相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可证实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相反,胆囊显影则可排除急性胆囊炎。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和血管表现: 放射性核素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可靠方法。肝胶体显像上的典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局限性放射性缺损区,该缺损区在肝血池显像时呈“过度填充”现象。干燥综合征的显像方法:干燥综合征表现为两侧唾液腺摄取低下.静脉注射185-555 MBq(5-15mCi)99mTcO4-• 作快速动态显像观察唾液腺血流灌注 • 并于5,10,20,40 min后摄静态正、侧位影像 • 视野包括甲状腺 • 然后口含枸橼酸钠盐或Vit C 500 mg,或口腔内滴醋促使唾液腺分泌 • 漱口清洗口腔中放射性后,再次摄静态影像 • 前后保持同一体位可作出时间-放射活度曲线并定量 消化道出血显像观察的出血部位:通过显像显示出血部位胃肠道内异常放射性浓聚,从而作出胃肠道活动性出血及其程度的诊断,并可根据胃肠道的体表投影,大致判断出血部位。【泌尿系统】 肾动态显像是了解双肾功能的最好方法。

利尿介入试验的作用和原理: 作用:能有效鉴别机械性梗阻与非梗阻性尿路扩张,尿流量足够大时诊断准确率可达90%。原理:非梗阻性因素引起上尿路扩张时,因其局部容积增加,尿液流速减慢,且潴留于扩张尿路的时间延长,肾动态显像表现为尿路放射性持续滞留的假性梗阻征象。应用利尿剂(呋塞米)后,短时间内由于尿量明显增多,尿流速率加快,通过加速排出淤积在扩张尿路中的示踪剂。机械性梗阻所致的尿路扩张,应用利尿剂后虽然尿流率增加,但由于梗阻未解除,显像剂不能有效排出。卡托普利介入试验的作用及原理: 作用:能有效地诊断和鉴别诊断RVH(肾血管性高血压)原理:当RVH患者的肾动脉轻度狭窄时,肾血流灌注减低,刺激患侧肾脏的近球小体释放肾素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通过收缩出球小动脉,维持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压,以保持GFR正常。因此,常规肾动态显像与肾图可表现为正常或轻微异常。【放射性核素治疗】 131Ⅰ治疗甲亢的适应症: 1.Graves甲亢患者; 2.对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及儿童Graves甲亢患者。3.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4.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5.Graves甲亢合并桥本病,内科药物治疗效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症:(P263)

131I去除甲状腺治疗的目的: 1.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 2.提高转移灶摄碘功能:有利于发现及治疗转移灶

3.方便随访:提高Tg对复发和转移灶的检出 4.131I治疗后行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微 小功能转移灶,有利于制定病人随访和治疗方案 分化型甲状腺癌三步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术后131I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早发甲低:治疗后一年内发生的甲低;晚发甲低:一年后发生的甲低 89Sr治疗骨转移的适应症: 1.转移性骨肿瘤伴骨痛; 2.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肿瘤病灶呈异常放射性浓聚;

3.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残留癌灶,或伴骨内多发转移;

核医学 篇6

关键词:核学检查; 优质护理; 应用; 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43-02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新型的护理模式也不断地被提出?以提高患者服务和满意度为基础,一质量为中心解决传统护理服务中缺陷和不足的问题[1]?鉴于很多患者对于和检查的陌生和对放射性药物的偏见与恐惧,担心检查后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情绪,拒绝检查[2]?对此,医院进行了对患者优质护理模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积极配合,为医生准确的诊断病情和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提供方便[3]?优质护理比常规护理有着更高的护理质量?针对于我院180名患者的满意度,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之间180例接受核医学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90人?优质护理组,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0~60之间,平均年龄为(48.31±3.52)岁;常规护理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在22~64之间,平均年龄为(51.32±3.82)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优质护理组:①.由于核医学科的检查基本都是需要提前预约,例如:PET?ECT检查等?在患者预约和检查前的时候,需要做到着装整洁?态度和蔼?自然?大方得体,并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并向患者家属及家属介绍核医学检查的流程?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核医学检查有系统的了解,能够耐心和安静的等待?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主动搀扶,体贴患者给予他安全感?在其他患者检查时,提供更多机会给患者观看其他患者注射和检查,告知患者有效的配合方式,在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不适,使患者放心?積极的接受并配合检查?②.对核医学检查知识的传播,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检查的防护措施,避免使家属和患者看到装备时有心理负担,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③.检查前做好检查注意事项,根据检查原理?适应症以及禁忌症,做好检查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的是否适应检查的身体状况,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向医生汇报,避免患者在检查中出现不适症状?告知患者在检查前所要带的早餐,营养含量标准,在注射药物后20~30分钟后可以食用,以便促进药物的新陈代谢?④.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掌握注射时间?速度及方法,保证注射质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避免伤其自尊?⑤.在注射后做好相应的记录,注射者及核对着都要签名?在注射药物后离显像检查的一段间歇期,患者在候检区等候时,医护人员要时刻提醒患者注意事项,以减少患者之间对他人以及互相照射?在检查过后,把健康教育手册,以及注意事项等,书写并交给患者或其家属?常规护理组组:只接受核医学检查中,医护人员一般的护理方式?患者预约后,合理安排?提醒患者检查时间?口头告知患者检查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并由患者出院时,患者及其家属匿名打分?90分~100分视为很满意?80分~90分视为满意?60分~80分视为一般?30分~60分视为不满意?0分~50分视为很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x?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出院后的评价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满意度60%,常规护理满意度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入下表所示?

3 讨论

优质护理模式不再像传统的护理模式一样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功能机制护理模式,以注重人的精神?心理?思想?环境?情绪等多方全面护理,其从患者需求出发?转变成新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制定有新型的护理流程[4]?在核医学检查中,护理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医疗护理人员必须学习相关的瞌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将护理工作的基础只是与临床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医护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标准?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用熟练的业务水平?高超的技术?积极的进行地核医学知识宣传,由之前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转变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及时为患者提供良好便利的服务环境?本研究结果表明[5],优质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使工作流程个性化?整体化,以人文本的护理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使患者的恐惧?紧张的心理得以减缓,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检查?治疗,提高了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水香.优质护理服务在核医学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15

核医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篇7

一、目前核医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国核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相当成熟, 近10年我国核医学学者多次在世界大型会议发言和获奖, 也说明我国核医学水平和世界接近。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们的核医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1. 核医学不是重要的主流课程, 大部分学校是考查课目, 学生不重视, 部分教师也不看重, 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思想。

2. 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匮乏, 其主要原因是核医学专业在一些院校成立不久, 很多院校临床又与教学分开。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滞后, 如有的院校没有大型仪器PET/CT, 大多数教师不熟悉PET/CT, 传授起来必然是纸上谈兵。

3. 教学方法不适应目前培养人才的需要。核医学传统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核医学教学的需要。核医学即有形态学知识又有机能上的变化, 我们沿用的传统旧模式教学粉笔加黑板加挂图的模式是被动灌输式教学。现代教育尤其是影像核医学的教学, 图像、图表和动画必不可少, 这些直观教学工具能给学生极大帮助。

4. 现时的核医学教学课时设置少, 近年来还在逐渐减少, 有些专业仅18学时, 而教学的内容多, 短时间完成教学, 难度很的大。另外, 核医学教学的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 而课程安排却在临床课程之前, 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易理解。

5. 核医学快速的发展与教材内容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教材更新慢, 不重视实验教学, 内容陈旧, 有些教材甚至还在大篇幅介绍过时的扫描机成像, 而重要的PET成像内容缺失。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面对核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需要大胆地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核医学专业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理论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学科, 并且具有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边缘性特征的医学学科, 是核物理学、电子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与医学相互融合的结晶。它不仅用于临床医学诊断治疗, 也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 不仅包括了影像诊断技术、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了体外分析实验技术和放射性核素医疗技术。面对复杂纷乱的核医学课程, 我们要把握教学对象, 因人施教。我们的经验是先详细了解各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 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大纲, 明确各专业层次的教学重点, 调整部分教学内容。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影像、预防、研究生等不同专业和层次, 各专业讲授的课时、内容和侧重点均不相同。教学改革中, 教材是重要组成之一。教材要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 有“四新”内容, 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材要体现临床应用, 亦要注重核医学技术新进展, 如PET/CT新技术以及分子和基因显像的应用。现时各种教材不少于20种, 由卫生部重点规划的七年制教材《核医学》和五年制《核医学》第6版等教材, 重点突出, 新旧兼顾, 适合现今教学的要求。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内容, 而课堂教学尤其重要。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核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水平。核医学内容丰富, 在短时间里要完全展开讲述是不可能的, 要达到教学的目的,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核医学的特点, 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 如课堂启发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丰富的图片资源、多媒体动画和各种影像学的比较, 多种形式展示核医学影像的优点与不足。显然, 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适合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 必须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打破旧模式, 建立新教学模式。注重应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互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适应现代教学, 必须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专家Barrows创立以解答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ic-Learning, PBL) , 实施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 上世纪80年代在北美获得飞速发展, 1991年美国70%医学院不同程度采用PBL教学法。在我国, 一些学校借鉴和应用了PBL教学模式, 也证明行之有效[3]。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 e c t u r e B a s e d Learning, LBL) 以教师为中心, 以讲课为主体, 采用大班全程被动灌输教学, 进度、内容、方法由教师确定, 完全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和个性,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地位。PBL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把握和引导下学生应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自主学习,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明显提高了学生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以培养创新性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科室探索出一条适合各专业学生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4]。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素质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随着国家招生计划扩大, 核医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已普遍开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显得刻不容缓。针对高素质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 需要加强核医学学科的建设。核医学的师资队伍必须临床与教学两手抓, 并且两手都要硬。提高核医学专业老师的素质, 必须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始, 强化实践, 提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我们科室这方面做的较好, 作为国内建立较早的核医学教研室, 上世纪60年代我们科室就有一批知名的核医学专家, 他们的热心扶持青年教师, 使我科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1名青年教师在国外学习, 我们科室拥有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4.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动手锻炼的积极性。核医学具有放射性这一特殊性也带来部分影响。有的学生在实验课畏惧放射性, 不敢动手, 而有的缺乏必要的防护, 盲目实验, 容易受到不必要的辐射。因此, 教师端正思想, 以放射防护知识打消学生对放射性的顾虑和恐惧, 建立一种正确的对待放射性的心态。实验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充分调动课堂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对于有放射性的操作, 教师都要事先示范, 并且在学生操作时密切监督指导。在实验教学内容上, 摈弃了一些陈旧及放射性危害较大的实验内容, 如放射性32P标记等, 增加了与临床和科研结合更紧密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王倩, 米宏志, 王京, 等.核医学教学矛盾的应对策略初探—如何解决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J].2006, 1

[3]李佳宁.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实践[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3, 4

核医学科呼叫系统设计与安装 篇8

核医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级学科。核医学检查涉及人体各个系统[1],检查技术和种类比较多,程序繁琐,从预约、注射、等待到检查涉及很多步骤,且检查等待时间和检查时间也比较长,所以,优化检查的步骤,统筹安排不同患者从注射、注射后等待到上机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以上程序需要核医学科医技护人员通力合作,互相沟通交流。由于医技护不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所以需要一套医技护及医患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良好的呼叫系统有利于医技护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患者有序、合理、满意地完成。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一种核医学科呼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以满足核医学科医技护及医患之间沟通的需求。

1呼叫系统简介

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用语言符号来进行沟通[2]。可以面对面直接沟通,也可以采用工具进行沟通。核医学科由于涉及到很多部门和放射性药物控制的问题[3],除了采取面对面沟通以外,还需要利用各种工具进行必要的沟通。沟通工具的种类比较多,电话、对讲机、呼叫系统都是常用工具。而呼叫系统应用广泛,各个部门单位内部沟通、 外部沟通都常用到。呼叫系统是用于2点或者多点之间相互呼叫和应答的弱电系统设备[4],其在医院主要用于病房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5]。随着技术的发展、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各科室的实际需求,医院检查科室医护及医患之间内部沟通除了电话以外,还需要合适的呼叫系统[6]。

2核医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对呼叫系统的需求

核医学科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2个部分。 临床诊断主要涉及到ECT显像部门及其配套设施[7]。 显像部门包括ECT一室、ECT二室、骨密度室3个部门,分别配置设备GE VG5 SPECT/CT、SIEMENS SYMBIA T6 SPECT/CT、GE LUMA双能骨密度仪。显像部门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放射性药物注射室、心肌灌注运动负荷试验室、放射性肺通气室、放射性药物配置室、读片室等。临床治疗主要涉及到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癌治疗病房、各种肿瘤骨转移治疗病房、特殊肿瘤治疗病房、护士站、医生值班室。核医学科病房设置8张病床、2间双人间、4间单人间。核医学科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患者在门诊挂号就诊,由门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预约核医学检查申请单,患者持申请单交费后,经核医学科预约台预约;病房的患者由病房医生经医生工作站预约核医学检查医嘱与核医学检查申请单,由工作人员持核医学检查申请单到核医学科进行核医学检查的预约。预约好的患者按预约时间到核医学注射室进行放射性药物的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指定的注射后等待区域等待ECT控制室呼叫检查。由于核医学检查有其特殊性,与放射科的患者区别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按时间顺序排队进行检查,每个患者注射时间、等待检查时间、上机检查时间各不相同。例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需要在8:00进行检查,在核医学检查床边注射放射性药物,注射完后立刻采集图像,采集图像时间为30 min; 心肌灌注显像8:00左右在注射室进行放射性药物注射,等待约1 h后进行图像采集,采集图像时间约为15 min;甲状腺扫描可以任意时间在注射室注射 ,注射完5 min后即可采集图像,采集时间约为5 min;肺通气灌注的患者需要在肺通气室进行通气实验,实验结束后即时进行检查,时间约为1 h。所以,控制室与注射室护士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控制室就患者检查的顺序和时间随时与注射室进行沟通 。 同时,控制室也需要和通气室 、 读片室 、 预约室随时进行交流,与通气室沟通通气患者的状况 、 通气结束的时间;与读片室沟通患者的问诊情况,解答预约室预约患者的疑问等 。

3呼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进行呼叫系统设计时,曾经考虑过安装电话与对讲机[8],但是由于电话需要向医院申请,手续繁杂,且电话机本身也需要成本,同时需要向电信运营商预交话费,而且呼叫时需要拨号,注射室护士由于在注射药物时接触放射性药物,手套处于放射性污染状态,既不方便拨号, 也不方便使用听筒进行通话[9]。肺通气的工作人员同样面临放射性药物污染和操作繁琐的情况。对讲机也有很多缺陷,频道需要调节,时常会有干扰,需要经常更换电池,而且需要手持,同样面临着放射性污染的问题。对比各种呼叫工具,综合考虑选择了深圳来邦公司的内部对讲系统。来邦内部对讲系统分为主机和分机,同时又可以分为单路对讲系统和多路对讲系统。单路对讲系统由一路主机带一路分机,多路对讲系统由一路主机和多路分机组成。主机由普通6 V、0.5 A电源适配器供电,无特殊供电要求。主机放置在需要集中通话的中枢位置,分机安装在需要与主机通话的地点, 然后通过普通两芯线与主机相连,可以实现几十米外的对讲,线路的铺设可以参考说明书的要求。

图1为我科1楼部门简要布局图及呼叫系统安装图。呼叫系统“1”为4路主机(LBM-4)带4路分机(LBM-M)。由于ECT控制室为1楼中枢核心位置, 工作时需要协调很多部门,所以,将主机放置在ECT控制室,4路分机分别安置在预约室、注射室、通气室、读片室。患者进入预约室进行预约,预约室工作人员可以就预约问题与控制室进行沟通;患者进入注射室进行注射,注射室护士可以将注射时间、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注射顺序等情况即时通知控制室;肺通气工作人员将患者呼气情况、患者通气结束时间及时通知控制室;读片室就读片情况、患者问诊等情况与控制室进行交流;控制室综合各个部门的信息就患者检查顺序、等待时间、叫号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呼叫系统 “2” 为3路主机( LBM-3 )带2路分机( LBM-M ),主机安装在骨密度操作室,分机分别安装在骨密度机房内和骨密度室门口 。 骨密度检查患者持申请单在骨密度室门口按门铃与医生沟通后,听从医生安排排队等候或者进入骨密度室进行检查 。 检查时,医生可以通过骨密度室的分机与正在做检查的患者就检查体位 、 检查注意事项 、 检查要求进行沟通 。 检查过程中,如有其他患者按呼叫按钮, 医生可以让其在等待区等待检查 。

图2为我科2楼各个部门分布图及呼叫系统安装图 。 核医学科病房设有8张病床,护士站及医生值班室为2楼中枢部门,所以将10路主机( LBM-10 ) 放置在护士站,分机( LBM-M )分别放置在每个病房患者床头 。 双人间的病房共用一个分机, 6间病房安装有6套分机,患者有需求可以直接按分机呼叫按钮 。 由于核医学科病房的特殊性,患者服用放射性药物后,必须隔离在病房中约7 d[10]。 医嘱的下达 、 患者的主诉均通过呼叫系统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 同时每个病房都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呼叫系统传递语音,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随时观察患者的状态 。

4呼叫系统的安装与应用效果

我科呼叫系统由本科工程师在来邦公司南京代理商处采购,由装修工人进行呼叫系统通信线路的铺设 、 工程师进行线路的连接及主分机的安装 。 采购的电线材料和系统安装严格遵循来邦公司安装图纸的要求,历时约一周全部安装完毕 。 由于从采购到安装调试主要由本科工程师全程参与,节省了不小的开支,同时为以后系统的维护奠定了基础 。

核医学呼叫系统操作简便,主机由开关 、 声音大小调节按钮 、 各分机选择按钮组成,分机只有一个呼叫按钮 。 分机需要呼叫主机时,点击呼叫按钮即可; 主机呼叫分机时,选择需要呼叫的分机按钮,再点击呼叫键即可 。 呼叫系统电源功耗低,呼叫声音无干扰 、 洪亮且可调节,稳定性好,故障率低 。

呼叫系统实施一段时间后,提高了日常工作的效率,改进了工作流程,降低了放射性污染的可能, 同时也发现2个地方需要改进:( 1 )主机和分机不能同时进行呼叫,一方通话,另外一方只能倾听对方通话;( 2 )分机之间不能互相通话,必须通过主机进行中转 。 以上问题来邦公司有解决方案, IP呼叫系统可以实现,不过成本比较高,不适合我科的现状 。

5讨论

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通信可以通过电话 、 对讲机 、 呼叫系统等途径来实现 。 由于核医学科的工作种类多,检查项目千差万别,同时还要考虑核医学放射性药物污染控制的问题,因此选择一套方便 、 高效 、 低成本的内部呼叫系统对核医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

核医学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9

培养医疗团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要从医学生抓起,引导、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医疗及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2]。我国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特别是在课程安排及课程内容上落后于先进国家[3]。1998年初,分别由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制订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及《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均从知识、态度及技能这三个方面明确指出医学教学应使每位医师具备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4],它们也成为医患沟通教学的目标指南;美、德等国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早地开设了医患沟通学课程;美国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9项内容之一,并提出让沟通能力成为执业医师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在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制定高等医药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中只提及“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实际能力的医学生”;直到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技能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计划制定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

核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医院开展的并不广泛,因科室的主要诊疗过程多采用放射性物质,患者及家属常常存在疑虑和焦恐,对放射性药物、器械对身体可能产生的危害很恐惧,又由于核素显像检查程序的复杂及核素治疗过程的繁琐,很多患者对诊疗过程理解不当,这些都可能影响诊疗质量,故核医学科的医患沟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必要性。然而,在核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经常被忽视。本文对当前核医学教学中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进行归纳,以便为核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或参考。

1 核医学教学中存在的医患沟通问题

1.1 课程内容忽略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知识

目前,国内的高等医学院校更多的是把如何能提高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而严重忽略了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学生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缺乏人文知识的培养。长此以来由于内心缺乏人文关怀理念,无人文关怀情节,很难在工作和生活中去主动对他人施以关怀和关心,使医学生在步入临床工作后,在大量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下,很容易采取被动和消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不愿倾听患者的意愿和倾诉,不愿解释医治相关的内容,缺乏与患者群体交流的语言艺术,更不会与患者沟通。

“重技能、轻人文”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问题[5],核医学教学也不例外。核医学的课程内容专业技术性较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容易注重专业技术知识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医患沟通意识淡漠,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易引发医患沟通矛盾。

核医学科最常见的为皮肤疾病、甲状腺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承受着很大的疾病及精神压力,由于病情的困扰患者也更容易处于激惹的状态;在这样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医生任何不适当的态度或言语都可能让患者及家属感觉不满意,易产生抵触情绪或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甚至采取某些偏激的行为,最终导致医生的执医过程难度加大,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1.2 教学过程中轻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当代核医学科医生无论在医学生阶段还是进入临床阶段都缺乏医患沟通方面的专业培训,授课教材只涉及专业知识,教学大纲没有医患沟通方面的要求,身为传授知识的教师也缺乏医患沟通的教学经验,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内容的传授和医患沟通技能的指导。在核医学教学中即使涉及,可能也是一笔带过,涉及的医患沟通内容简单而浅显,不能让医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对医患沟通学习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给学生“学不学无所谓”或“可以不学”的错误理解,使医学生在学之初就忽略了掌握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在实习课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传授学生如何询问病史、接诊、做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影像资料、书写报告、交待诊疗过程、做出诊疗意见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患者沟通方法和技巧的讲授,包括如何让患者对诊疗过程真正地知情理解、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医患之间充分地信任。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工作中必需的工具,没有这把利器将寸步难行。如核素显像是核医学最常用的检查项目,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因为对核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出现“核恐惧”,或对显像过程的复杂程序及检查要求理解不完全而产生费解或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交流技巧和人文关怀理念,就不能使患者在获得必要的辐射防护知识基础上愉快而顺利地完成检查项目。

1.3 核医学考试缺乏对医患沟通能力的测评

任何测试和评估都是对已施加的措施进行效果的评价,从而对该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每门专业知识结业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考评同样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有效评价。目前,多数医学院校都将医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理论课的考核上,医疗实践考核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几乎没有涉及,核医学的课程考核也不例外。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考什么学什么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必然选择,考核以外的内容很难真正得到学生的重视,这样培养的医学生将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容易快速成长,在复杂的医患矛盾面前可能会束手无策,只能靠“吃一堑长一智”的方法在磕磕碰碰中自己摸索,不断成长。但针对应试教育,考核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教学效果、测评学生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说,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不包含医患沟通内容,任课教师不好掌握,授课效果无法评估;对于医学生来说,课堂上没有学到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医患沟通理念匮乏,在实际工作中易出现医患矛盾。所以,在授课中应引入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在考核中应融入医患沟通方面的内容。

2 提高核医学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将医患沟通相关内容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理论课的总论部分集中讲述核医学科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及技巧,在授课之始讲授这些内容利于日后进一步安排医患沟通的内容。笔者认为,医患沟通的原则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属于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对象特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要努力探求患者的病痛所在、顾虑所在、担心所在,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积极主动解决患者的疾病之苦和心理疑虑,尽量满足患者因疾病而出现的心理需求,尽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度,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沟通中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的医学术语,提倡使用患者惯用的方言或普通话,避免态度生硬和冷言冷语,在不影响正常诊疗的情况下尽量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真心真意地与患者沟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成为他们的信任者和朋友,这样既有利于医生的行医,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选择性地插入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并融入心理学知识。笔者将工作中医患沟通的技巧总结为“三要”:一要积极主动,二要真挚热情,三要真心耐心。

在各论教学中适当插入目前核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关系的典型案例,与时俱进地更新核医学教学中医患沟通的内容,汇总新形势下核医学科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焦点问题、典型事件,并配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及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PBL)教学法,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授和开展,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此时,以某些问题为出发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实际工作中医患沟通的要点和技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发现和解决医患沟通经常存在的症结问题,夯实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理念,把学到的沟通技巧运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

核医学实习课是理论课内容的延续和拓展,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和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医学生实际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重要环节。让医学生亲身参与核医学临床实际工作,接触患者及家属,了解核医学科患者群体的心理需求,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助于较全面地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一方面可以实践运用已学到的沟通技巧,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新的技巧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沟通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2.2 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视

带教老师和教务部门首先应明确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教师本身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要让医学生们体会到学会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的迫切性、重要性,这是激发医学生们主动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前提,所谓“认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在最初的理论课教学中就要埋下伏笔,让医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是未来从医的先决条件、必备工具,这样广大医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该部分内容。临床实习中,可利用早会及科会等学习时间,通过讲座、案例讨论等方式加强实习生对医患沟通能力重要性的感性认识,也可让学生收集涉及医疗纠纷的个案,分析医患沟通中解决和防止医疗纠纷或不良事件的手段,从而鼓励医学生们主动思考,在进行医疗行为前,首先斟酌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及不同特点的家属应采用何种方式开始交流,以获得诊疗过程中真正有意义的信息,方便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优化医患沟通的教学方法和强化沟通技巧训练

在医患沟通教学的理论课及实习课中积极大胆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对其不断完善并逐渐地灵活运用。授课老师要注意以身作则和因势利导,沟通技能训练课程应该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为主,国外的经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应达到6:1%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相关知识的传授,时刻重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应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天的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言传身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善于因势利导,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关注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有效沟通。同时,带教教师应注意观察、了解临床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心理状况,对他们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出现差错要及时纠正,帮助医学生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敢于并善于与患者交流。目前医患沟通教学中效果较好的手段主要包括:①PBL教学法:它是以问题为中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思路,逐步将所讲述的问题教授给学生,使讲述的内容衔接紧密,有层次感。该方法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明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沟通能力[7]。②情景教学法,即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人能较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遇到的问题,而且标准化病人是经过系统而标准地培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引入以标准化病人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患沟通重点问题,并使学生在医患交流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积极主动的心态。另外,在考核过程中应用这一方法能明显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样笔者对核医学临床实际工作中沟通交流问题进一步提炼加工后教授于学生,使其通过这样的情景演示掌握实际临床工作中的沟通内容及技巧。置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医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增加沟通能力有明显的效果[8]。③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的方法很多,如案例分析、走进社区、角色扮演、现场实践等,具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激起换位思考的优势,特别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9]。另外将《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广泛地应用于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及评价中,甚至是教学研究中[10]。这一指南解决了沟通过程与沟通内容分离这一问题,强调在沟通内容及沟通过程中都始终切实地把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这个指南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完善沟通中细节问题[11,12]。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及交叉应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核医学教学中有关医患沟通方面的内容还有待于完善,对于一些自身不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医学生来说,可以熟练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通过合理的运用便可以转为自身的沟通能力。专门的沟通技巧训练可以使不会与患者沟通或是缺乏沟通信心的医学生逐渐学会解决医患沟通的本领。有研究表明,经过专业沟通技巧培训90%的医生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地改善[13]。因此,核医学教学中可以开展合作教学[14],即引入专门的沟通技巧的专家来对医学生进行沟通技巧培训,来快速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2.4 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考评体系

核医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习课两部分,核医学课程中的医患沟通教学也同样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中完成。所以,对医学生考评也应尽量从理论课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理论考核要注重核医学科医患沟通的原则、基本技巧及相关内容,同时要突出医学生这一特殊职业的人文关怀特点,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可联合案例分析等综合性考题,对学生医患沟通相关内容进行较全面的考评;在临床实践考评中,应以反映医学生参与医患沟通积极性及解决临床工作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内容为主,考评手段及内容要及时更新,评分标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对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方面,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实习过程,对临床实践过程中接诊、问诊、回答患者及家属问题、处置及整个诊疗过程中的表情及态度对医学生实际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可以用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综合能力进行系统化测评。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标准化病人可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通过标准化患者测验,可协助带教教师对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做出更加公正、合理的判断,这是一种很理想的评估手段[15]。教学中,对核医学专业知识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教与学是一个完整体系,对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同样密不可分,两者应同时进行。

核医学科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科室之一,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核医学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还必须重视自身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两者兼备。而作为一名核医学授课教师则任重而道远,应深知,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可以培养出来的,要重视理论授课及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细节,利用各种途径及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解决实际医患问题的素质,将医患沟通的技巧融入每一次教学之中,完善现有的授课内容及考评系统,切实有效地提高未来医学工作者的临床实践能力。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的不断加深,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大多数核医学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课程内容缺乏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更很少涉及核医学实际工作中医患交流的内容及技巧。笔者通过分析总结临床工作及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应用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医息沟通相关内容及交流技巧融入整个理论课及实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不断完善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考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核医学 篇10

1.1 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很多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局比较狭小, 且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的防辐射要求对构造进行适当的隔离设置, 使得核诊疗中无法很好地做好辐射安全管控。

1.2 非密封源管理缺乏严谨性。

在实际工作中对非密封源的操作量很容易超出日常工作场所的等级, 且在非密封源的活性区域缺乏醒目警示, 对于非密封源的出入库记录和管理工作交接班也不够严谨。

1.3 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到位。

在核医学诊疗后的废物都缺乏严格的卫生处理, 使得一些辐射残留没有得到合理处置, 丢弃后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而影响了环境安全。

1.4 单日非密封源剂量测算缺乏有力的监管。

目前的医疗机构安装的放射污染检测仪, 很多都形同摆设, 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很容易忽视当前环境下的每日非密封源计量测量, 从而导致不能对单日非密封源的有效剂量测算和控制。

2 核医学辐射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的分析

2.1 医疗机构应该对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置进行合理的优化

根据国家对于核医学诊疗场所的相关标准规定, 对科医院科室的布局进行合理的分区设置, 至少分为诊断和诊疗两个区域, 诊疗区域主要含有放射性核素操作室, 放射治疗床位安放室, 病人给药室。在诊断区主要有显像室, 标本实验室, 废物处理室, 放射性元素储存室, 诊断床位等。在进行核诊疗给药时, 也必须进行相关的防护服及防护设备的佩戴。对于核素日等效最大的操作量计算要以当天的操作量为准, 而不是求某段时间的平均值。在患者受诊之前进行诊疗过程相关的注意事项说明, 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遵守防护规定来保护好自己。

2.2 核医学科室依法进行非密封源的严格管理

介于非密封源的特殊性, 目前全国环保部门对其实行半年转让审批和备案制度。相关的核医学诊疗机构必须在国家规定许可的情况下, 根据许可种类、范围进行相应的非密封源年度采购计划。环保部门也应该对医疗机构的放射性元素转让和审批进行严格的监督, 杜绝无转让审批权或者已经超过审批量的非密封源流转事件发生。对于非密封源的储存和管理, 也应该有专人负责。对于放射性元素的入库、出库、规划做好严格的登记, 保证非密封源账实相符。对于装非密封源所用的容器要进行固定地点的存放, 并按规定数量退回供货商。

2.3 核医学科室要不断的进行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

建立健全核放射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非密封源管理规定。为所有核诊疗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对新入职员工及时进行岗前辐射防护培训工作。对于科室内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的工作人员, 更应该对国家的相关放射性污染防止和处理工作熟悉掌握, 按照相关的审批程序进行非密封源的保管和处理工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同时核医学科室要有一套完善的核辐射防范和突然核放射时间的应急方案。保证在遇到突然事件时, 能够及时的将辐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效的避免核辐射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扩大。

2.4 合理进行核诊疗废物的分类处理, 保证环境安全

放射治疗产生的废物必须与普通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对放射类废物要通过特殊的容器进行收纳, 且要有一定的放射性标签警示。对有遗留核废物要进行相关的放射元素种类、丢弃日期、存放期限等的标识, 直到核废物衰变期完全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废物妥善处置。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单日最大操作量超出剂量标准的医疗机构, 一定要有放射性污水处理池, 明确的说对应的核医学科室要设置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和净化系统。由于放射性废水最终流到主题下水道, 所以, 相关环保部门应该对大型医疗机构净化过的放射性废水进行抽样检测。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单位责令及时进行先关设施的改进。对核诊疗废物的处理, 也是要经过环保审查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废物的排放处置。

2.5 对核医学诊疗中的日操作剂量进行严格的监测

加强辐射防护措施的实施监督力度, 对日常工作服, 工作台面及相关的放射性元素存放都要做好对应的记录。在核医学科室的诊断区域安装计量检测仪器, 并规范工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并对检测仪器进行及时的校对和维护, 保持一个安全的核医学科室诊疗环境。

3 结语

核医学是目前医疗行业内非常重要的一门医疗技术, 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和协助治疗方面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核医学诊室的辐射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必须要做好安全可靠, 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国家相关环保单位和医疗机构自身必须强化对核医学的辐射防护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为社会的环保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建民.核医学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的研究

核医学 篇11

【摘 要】临床核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核医学的快速发展,核医学放射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发生在我省某医院一起临床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的原因及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以期能够引起相关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放射污染事故;教训

临床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药物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核医学科或同位素室,临床核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伴随着临床核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国核医学放射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事故与以往没有防范经验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放射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对事故的可能性及隐患认识不足,没有采取多方面的事故防患措施。然而更多的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辐射安全意识、违章操作所致。下面就一起发生在我省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事故教训,以期能够引起相关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重视。

1.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情况及事故原因

2009年10月,根据我省某医院申请,江苏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2名工作人员对该院核医院科项目(已运行多年)进行现场检查。在对该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布局、污染防护措施等进行现场察看和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即使在没有放射性核素操作活动的监督区,监测仪器的读数仍然显示在(0.6~0.8μ)Sv/h,工作人员随即查找异常原因,发现辐射来源于两人身上的裤子和鞋子,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工作场所可能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经调查,当天上午核医学科一名工作人员进行钼-锝发生器淋洗、分装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药物转移过程中失手将一瓶淋洗好但尚未分装的试剂瓶打翻在地,造成高活室内工作台面、地面等被严重污染。事故发生后,该工作人员及科室其他人员均未引起重视,也未向医院领导进行汇报,而是用普通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残液进行了拖擦清理,在未进行表面污染水平检测、确认污染是否完全清除的情况下继续当天的工作。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一步一步的扩大,核医学科各工作场所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也造成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及2名验收监测人员的工作服、鞋、裤脚也受到污染。

2.经验与教训

在开放型放射性操作过程中,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引起各种辐射事故。本起事故是一起以辐射工作场所污染为主的典型的责任事故,事故原因及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2.1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完善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操作规程等,并将之付诸严格执行,是减少事故发生、及时发现事故和控制事故蔓延、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并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制度能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去污措施,尽可能把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是事故时控制和减小事故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医院管理松懈,制度执行能力较差。核医学科制定有临床核医学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未对核素操作人员职责、核素操作程序、控制措施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同时,核医学科未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事故处理程序等,在发生污染事故后未能科学、有效地进入地进行去污处理,也未能及时报告医院领导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2.2不重视放射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放射工作人员实行上岗前和上岗期间的辐射安全思想和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和训练,是实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对于重大、关键和危险性大的岗位,工作人员应每三年轮训一次。

该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辐射安全思想及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对安全规定的操作对象不熟悉,不能正确使用防护设备;事故发生后,未能引起工作人员及科室负责人的重视,工作人员擅自采用了不正确的去污方法,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最终导致了本次污染事故。

2.3安全监测手段缺乏或不完善,监测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辐射污染

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声,人体不能直接觉察电离辐射的存在,辐射污染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辐射污染并进行控制和辐射危害评价,是衡量工作场所和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放型放射性物质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工作场所辐射场改变,出现表面污染或气溶胶以及发生意外事件等,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较多,周期短等,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前均应对场所进行表面污染,发现污染,及时去污。

该院核医学科配备有1台INSPCTOR型多功能辐射监测仪(具备表面污染监测功能),但工作人员未养成监测意识,日常工作中极少对工作场所进行污染监测。污染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在对事故现场初步去污处理后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污染监测,因此未能及时发现污染没有完全清除,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

2.4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去污方法不合理

放射性物质对表面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去污的难易与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化学状态、物体表面的物化状态及接触时间有关。对于机械吸附和物理吸附而引起的污染比较容易清除,对于因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污染清除,必须借助化学的方法(或专业去污剂)才能清除。因此在去污前应从放射性物质和物体表面的特性综合起来分析,选择合适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以便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去污目的。

该院核医学科发生污染事故后,应先用干纸或棉花球擦拭药物废液,再用湿抹布或湿拖布擦到容许水平以下,擦拭时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染污蔓延,擦拭用的干纸、棉花球等应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理,拖布须在指定的水池中清洗,清洗废水应排入放射性废水衰变池。

该院核医学科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在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用普通抹布和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废液进行了拖擦清理,擦拭后的抹布和拖把也未在指定位置清洗,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不断扩散。

2.5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

在执法监督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已知该院长期以来存在着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但未把该院违反管理要求的事项予以记录并要求定期整改,也未对要求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复查,致使该医院长期以来都是在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3.总结

由于辐射事故的发生往往表现为突发性,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及发生后果等事前无法预知,因此,核技术利用单位必须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严格事故管理,制定有效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切实消除不安全因素,尽可能避免辐射事故发生,尽可能将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保障职业人员与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星洪主编.辐射防护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12-1起实施.

浅谈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要素 篇12

1 人才管理

1.1 核医学科人才管理的重要性

科学选择医院的发展重点, 合理建设重点专科, 强调设备的购置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 自觉、合理、有效地进行科室资源配置, 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还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1]。人才是医院及科室发展的第一要素, 必须注重人才管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 对医院各级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难得的, 需要用心发现并培养才能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医院服务。如何借助新医改契机, 加速建立科学、合理的科室管理体制, 尽快在管理观念、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上实现变革, 将核医学科建设成为管理先进的现代化重点科室, 需要进行人才管理, 更需要合格的、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由于多种原因, 现在核医学科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相对老化, 管理技能相对落后的状况;一些同志凭资力、经验或行政命令管理, 工作缺少活力, 思维缺少创新, 虽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但离职业化要求相差甚远, 这样很难对科室进行有效的管理[2]。因而, 新形势下的管

理人才, 不仅自身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基本工作, 有管理他人并自我管理的能力, 不仅要有自

我学习钻研的精神, 还要有传帮带的义务, 帮助科室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提高技术

水平。管理的真谛是管事理人, 即在解决事务中理解、理会、并尊重大家, 善于倾听各种意见, 讨论总结利用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参政议政的权利, 理解大家都有实现的愿望。人才不是管教出来的, 而是理解引导成长的。从而,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 为建设科室、发展科室、壮大科室而服务。并在科室中形成学习型组织, 对人才实行形式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都有自我实现的感觉, 达到人为我用、才尽其能。

1.2 核医学科人才管理的主要方式

核医学科是集诊断、治疗与研究于一体的科室, 除医护人员外尚配有其他有关人员, 比如专业的仪器修理人员和专业的卫生洗刷人员等。在临床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 诊断与治疗人员往往是两个行业人士, 但核医学将诊断、治疗与影像或多或少地整合在一起, 行业间彼此互相学习、了解并相互渗透及应用, 诊断与治疗, 并没有绝对的分离, 因此必须因人、因才而用。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或检验人员他有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又肯勤学钻研, 虽然没有医师资格证, 但在应运敷贴器诊疗方面有独到的理论见解且动手能力极强, 为什么不能培养成这方面的专家呢?为患者服务, 解除病痛是首要, 为规避医疗风险而怕担责任拒不作为才是更大的医疗危险, 这也是医德好坏的体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人性的自我实现要求, 鼓励和理解大家的求学上进精神。进而形成学习型组织方式, 大家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尤其是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交流, 这些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个人经验与体会, 是有心人长期的心血凝聚, 是值得信赖与借鉴的。定期不定时的业务学习或工作小结,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有问有答, 互相学习和提高, 如此的学习与交流, 对提高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而且, 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兴趣及长处, 科室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优势, 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有所作为, 如此去培养人才或是塑造某一方面的专家可能比引进相当的专业人士有着更大的优势。有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更好地利用核医学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服务。

2 核医学科日常工作的管理

2.1 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轮岗制度

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 技术更新快, 因而, 其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提高学习的任务较重;核医学科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进修、学习、培训和再教育;作为接触电离辐射的核医学科工作人员, 除正常的个人防护措施外, 尚有法定的放射保健制度 (休假和缩短工作时间) , 也是医院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权益应尽的义务。因此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分工建议采取相对固定并伴有一定的轮转机制, 有利于配合各诊疗人员的保健及工作的连贯有序。而且, 核医学科是多工种密切合作的科室, 大致分为体外诊断、体内治疗、影像检查等三大组, 事务繁杂多样, 管理工作自然有别于其他科室, 必须在有人性化中建立制度化管理。从每日放射防护到工作结束交班, 从人员的固定搭配到必要合理的流动, 从接待患者到检查或是治疗后的随访, 以及与患者的交流到与其他科室的沟通等等, 都必须切实可行, 有章可循。人性化机动性管理是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情况所致, 譬如:月初月末的放射剂量大小有区别、工作场所放射剂量大小也有区别、检测项目上更是存在放射剂量大小的区别等等, 因此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及方法上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抓大放小, 三大组由三个组长分管, 日常工作中直接强调组长的职责职能, 这样既调动科员的工作积极性又有助于大家保健制度的贯彻实施。

2.2 日常工作中的质量管理

核医学科日常工作中, 更应该重视质量管理。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采取专人专职专项的工作方式, 有助于尽快培养出专项诊疗方面的专家级人才, 从而保证核医学诊疗中的质量。长期的大轮换工作制度只能造成大家样样会, 却会而不专, 专也不精。核医学科日常工作可采取固定工作的相对轮转, 各诊疗人员在互相学习中又互相交流, 最终都可能成为各诊疗方面的行家好手。

核医学科除同其他科室有些共性的工作制度外, 尚有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诸如放射性核素的订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卫生清洁制度等等[3]。核医学科避不开的质量管理、核素的进出乃至废物管理、门诊与住院患者的分别管理、药物管理、个人剂量的管理等等都必须制度化、合理化。即使日常工作管理中易于忽略的带教问题也有学问, 怎样让实习生或进修生在实践中了解核医学科并宣扬核医学科, 从而加强核医学科的诊疗工作质量, 也得费些心思。因而, 核医学科的日常工作管理必需由日常工作方式、诊疗质量方面着手, 务必人人有责,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可干, 形成合理、有序的工作体系。

2.3 仪器设备的管理

众所周知, 仪器设备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要条件。随着核医学设备品种的更新、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和适用病种范围的扩大, 对仪器使用者和维护者的要求相应提高, 导致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而要求核医学科不断地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而且, 仪器的使用性能及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检测质量, 仪器的专人专职使用不仅有助于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而且可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 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核医学科仪器的日常维护一般由本科室工程师和操作人员执行。主要包括定期检测仪器性能、机械性能等日常质量控制和校正, 制定硬件保养方法及规程。确保诊疗结果的准确可靠, 保证核医学诊疗的质量。

3 核医学科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要因素。核医学科的安全管理有三大点:一是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和安全使用;二是医疗质量的安全;三是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安全。医疗安全人命关天, 其实在核医学科的核素安全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放射源的丢失或是滥用必定导致生命危险和环境污染。因此放射性核素从进入科室到最后的去向都需要有详细的记录, 无论是用于诊断的核素还是用于治疗的核素都必须有相应并且详细的备案在册, 是否双签名或分源时序都有据可查。核素的安全管理就是管理制度的详尽完备与监督管理的严格实施, 也即是制度管理。

医疗的安全管理更是医德的教育管理, 是责任心的强化管理, 是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学习管理。故而安全医疗时刻也不能放松, 再忙也得放在眼前、搁在心中。护理工作中三查七对制度在核医学科也很实用, 手术前的问询制度在核医学治疗上更是不可缺少, 放射事故的紧急处理, 碘过敏时的急救等等, 杜绝一切在诊疗过程中影响或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是医疗质量的保证。保证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同样重要, 既要工作环境的安全又要辐射剂量的安全。环境的安全卫生由核医学科每个人共同营造, 包括卫生员等。只有人人都懂得核医学科放射性活性区区分的意义, 才能自觉遵守科室规章制度, 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 保证自身安全及掌握诊疗工作中操作安全、规范。合格的身体、坦然的心理、正确的操作、必要的休假等是保证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不会伤害机体或器官。反之, 认为安全问题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4], 必然伤人又害己。安全问题无大小之分, 都必须等同视之。

总之, 特殊科室的特殊管理是要以自身特点来决定, 管人理事或是管事理人是在充分了解科室的特点及同事的特性而作出相应的管理。核医学科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将有利于提高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核医学技术的特长和应用, 更有益于诊断治疗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文林.合理高效的投入是降低医院成本的新途径[J].现代医学, 2006, 34 (2) :128-129.

[2]聂红霞, 张晓亚, 张玲霞.医院管理队伍的现状与职业化需求的探讨[J].经营管理, 2009, 6 (36) :143-144.

[3]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8.

上一篇:犀牛设计软件下一篇:云南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