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2024-12-30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精选12篇)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篇1

0 引言

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自从2003年以来,国际上连续发生大面积区域停电事故,涉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意大利、智利、俄罗斯等国;2008年的冰灾也导致中国南方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随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因为地震造成的电力设备损坏使得电力供应中断,给后续的救援和恢复造成了诸多不便。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海域发生9.0级世纪大地震,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等大规模次生灾害重创日本电力系统。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东京电力公司在应急体系方面的缺陷再次引起全世界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思考。电力供应对于现代社会运转的极端重要性,不仅涉及巨大的经济代价问题,更直接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等重大政治问题。电力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或部分缺失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电力突发性灾害,建立高效、完善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电力系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1]。

1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电网的规模和电力交换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电网安全面临新的形式,安全压力也随之增大。电力安全问题的频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必须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

为做好电力安全生产,防止及应对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2005年5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国家电力安全应急体系开始建立。近年来,全国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建立了应急组织体系。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电力供应和生产企业,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开展;2)建设了应急预案体系;3)逐步搭建应急信息平台,开展了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提高了应对电网大面积停电等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2.1 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的特点

电力系统安全不但与电力系统自身相关,而且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电力系统突发性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灾害的突发性及重大危害性、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及难以彻底根除[3]。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如下特点:1)涉及环节多;2)灾害源多;3)损失巨大;4)影响面广,次生灾害多。

2.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过程中,为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其根本任务就是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主要包括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过程。

2.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环节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由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和决策辅助系统组成[4]。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脑,是最高决策机构,由调度机构行使其职能。值班调度员是电网事故处理的指挥员,统一指挥调度管辖范围内的事故处理,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险、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由应急分队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现场完成各种应急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包括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维护,在决策辅助系统的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满足应急指挥中心与各电力生产单位、事故处理部门以及各重要用电用户之间的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的要求。

(5)决策辅助系统,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3.1 应急机构建设

电力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建立电力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电力企业中应设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相关职责,配备专职人员,保证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电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

3.2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电力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健全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依法开展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制定电力应急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完善电力应急法规,加大电力应急法律法规执法力度,推进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3.3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信息管理就是要建立应急信息的汇集、存储、分析和传输系统,多方位、多角度运用各种手段采集、管理和发布信息,对突发性灾害发生前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主要包括预警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信息发布机制等。应急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电网应急指挥中心利用其可以全面掌握电力系统紧急事件的现状,实现各相关机构应急资源的高效协调和决策指挥[5]。

3.4 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预案建设,及时修订和定期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政府部门、电力监管机构和重要客户的应急联动,推动电力系统应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5]。

3.5 建立健全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机制。

电力系统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建立起数字化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及各地区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7,8]。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及时将监测到的台风、冰雹、雷、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预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部门,为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量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电力部门还应加强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测预警工作,并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为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信息。

3.6 健全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机制

电力灾害(事故)突发时,各种救灾物资、设施及救灾人员是影响应急救援抢险的重要因素。物资、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现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不仅需要采购、存储与维护应急救援必须的物资、装备等,还需要制定各种情况下的最佳物流路线和抢险物资的运输方案,确保应急救援抢险的各种物资和装备向灾区的及时运送。切实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形成上下级各级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电力生产场所还应加强应急电源、应急照明、后勤保障、应急工器具等通用应急物资的储备。

3.7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及应对突发灾害试验的能力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对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技术、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预测预警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及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和仿真技术。此外,电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攻击以及次生灾害试验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难以模拟。为了模拟实际故障或毁坏,检验应急预案及处置的正确性和演练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为减灾防灾的研究提供服务。

3.8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是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应急人员和职工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应急预案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其培训体系图见图1。

在加强应急管理培训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公关和应对能力。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信息,发生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这对于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3.9 建立应急能力评估机制

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并把应急能力指标纳入各级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通过应急能力评估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确定今后建设的重点。

4 结语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完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1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电力应急管理对策,为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划、决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摘要:电力供应对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如何有效应对电力突发性灾害,建立高效、完善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是电力系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对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应急关键技术、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建波.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 2001,28(21):1-5.

[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Z].2005.

[3]田世明,陈希,朱朝阳,谢迎军.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对策[J].电网技术,2007,(12):22-27.

[4]李翼铭.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初步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01):123-125.

[5]范明天,刘思革.城市供电应急管理研究与展望[J].电网技术,2007,31(10):39-43.

[6]侯惠,尹项根.国外经验对中国电力系统应急减灾机制的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2):89-94.

[7]张龙,唐立春.建立电网应急机制的探讨[J].湖南电力, 2008,28(05):26-27.

[8]刘正,宣跃,张静书,等.陕西电力应急指挥系统调度信息的接入[J].陕西电力,2009,37(12):35-37.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篇2

编制:

审核:

批准:

时间:2018年1月10日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编制目的

规范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财产损失,维持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维护公司利益。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企业发生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事故抢维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日常工作

1、做到对工控系统的操作端主机、工程师站进行物理隔离。

2、做好操作端、工程师站的权限控制,操作员权限只能查看、操作,不能修改,维护人员和车间负责人共同管理工程师站

3、组织对操作员进行安全培训

4、组织车间负责人与值班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检。

5、确保公司工控主机的维护工作。保持正常运行、应急工作

工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按以下故障等级情况按章操作,应急响应级 别原则上分为1级、2级、3级响应,分别为重大、较大、一般。出现下列情况:

1、及时了解工控系统的问题所在

2、如中控发生操作界面机器故障,其它机器能进行切换且工作正常的情况(3级响应),值班人员按应急响应预案等级通知应急保障小组相关人员,由系统管理员和生产办负责人对故障主机进行查明原因,联系维修,并做好记录

3、如中控发生操作界面机器故障,其它机器也无法作的情况(2级响应),值班人员按应急响应预通知应急保障小组相关人员,同时对设备运转所需数据进现场检测,通过手动操作,把要参数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由系统管理员和生产办负责人直接联接相关机站进行操作,查明故障原因,联系维修单位加急维修,并做好记录。

4、如发生所有操作微机故障均无法工作的情况(1级响应),值班人员按应急响应预案等级通知应急保障小组相关人员,同时对设备运转所 需数据进行现场查测,通过手动操作,把重要参数掉制在安全范围,并按程序停机待修。

5、如因全厂失电,间接引起所有操作微机均无法工作的情况(1级响应UPS应急电源启动,关闭各服务器,立即启动《全厂失电应急预案》,确保全厂设备安全稳定状态,确保无环境安全事故发生 后续工作

1、查明工控系统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对相同有在隐患的问题,进行排查

3、对工控系统服务器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与服务器供应商进行联系沟通,备机备件。

4、记录问题并及时上报公司,对公司存在隐患的工控系统进行全面排 查,生产部

浅谈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安全生产必须贯穿于电力企业的整个过程,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网改造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电网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普遍提高,事故率大大下降。但是,电力企业时有安全事故发生。轻者损坏了一般设备,重者导致了人身伤害。所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要时时讲,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要使供电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强化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1.2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1.3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1.4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幾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2.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2.2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3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2.4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3.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应急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预案不能持续改进;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联合演习不够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略显不足。

4.为了全面加强和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依据电监会即将发布的《“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电力企业要编制本单位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级电力应急指挥机构。

4.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各单位要抓紧编制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重点做好防风、防汛等自然灾害事故、防止水电站垮坝、漫坝事故的预案,并着重对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预案、电网黑启动预案和防止重要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经常性开展预案演练。

4.3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

加快完善电力应急平台和电力调度平台功能,形成电力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电力企业之间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4.4加强电力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工作

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特别重大、重大电力事故,以及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电力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要及时、准确地向有关地方各级政府、电力监管机构报告。

5.结束语

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篇4

自2006年卫生部“一法、两规”正式颁布以来, 新业务应用层出不穷, 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虽为血站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生突发事件, 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采供血工作的瘫痪, 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后果非常严重。

因此, 为了维护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维护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就成为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血液中心应急管理情况为例, 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1 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大连市血液中心是大连市采供血唯一合法的机构, 近年来, 中心引进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献血屋、采血车、供血点及医院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贯穿采供血每一环节, 大连市采供血管理基本形成网络信息化管理。

大连市血液中心为保证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安全稳定, 从技术、人员、流程、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 强化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不断加强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实行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每日监督管理等制度。

2) 规范和强化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和保障工作的能力。

3) 根据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要求, 成立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工作。

4) 结合血液中心实际情况, 建立和健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建立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 并编制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2 对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为加强我国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加大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投入, 如机房供电、网络监控、病毒防范、系统容灾等。设计开发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提醒、信息处理分析、应急状态单机信息录入等,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 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2.2 提高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层次

血站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演练, 检验工作人员对应急处置的实际操作技能。逐步从书面应急预案学习到实战演练过渡, 从数据级到应用级、业务级过渡, 从单一流程向全业务流程过渡。通过实战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及时修订预案;查找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漏洞, 确保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定期评估各业务科室应急保障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置的响应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2.3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应急管理工作

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整合、处理、判断和分析, 掌握风险情况, 预测突发事件的概率和趋势, 做好应急准备;通过对软、硬件的风险评估, 确定哪些风险可控, 哪些不可控, 对重点对象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修订应急预案措施,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2.4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

针对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培训, 最好编制应急预案细则 (即各岗位应急操作手册) ;普及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处理知识, 提高血站员工应急管理知识水平。

3 结语

随着全国各采供血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 对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望全国各采供血机构能逐步提高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水平, 以保障全国各地医疗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摘要:目前, 利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采供血业务管理逐渐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倍受关注, 本文介绍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电力安全应急管理势在必行 篇5

列车追尾、飞机失事、矿井事故、海油泄漏、燃气爆炸、桥梁垮蹋、电梯逆行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这些自然灾害或人身责任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特别是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度引起人们对安全的质疑和恐慌。自然灾害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在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对电力工业经营发展也造成巨大损失,无论是2008年的冰雪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灾害,还是2009年的玉树地震灾害、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严重威胁着电力设施的安全,使电力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2010年全国电力监管报告显示,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国没有发生10人以上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事故和特大电力设备事故……但是,电力生产、建设施工以及因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2010年3月16日,华电陕西蒲城发电公司在4号炉原煤仓防磨衬板更换过程中不幸身亡;河南省汤阴县金华塑料厂施工人员在使用电弧焊作业时,焊渣引燃乙烯碎屑、聚乙烯板和竹架板,引发火灾事故,致使4人死亡,原因是施工方未采取必要防火安全措施,安全监护不到位;2010年6月14日,四川康定县金平电站绕坝公路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葛洲坝集团公司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金平电站项目临时施工营地工棚被掩埋,致使23人死亡、7人受伤。可见,每一种责任事故或自然灾害后的抢险与供电恢复,都严峻地考验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电力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电力工业应对各种安全责任和自然灾害事故的能力势在必行。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高危特点的电力工业,其安全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加强电力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规范电力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控制、减轻和消除电力安全事故损害,对于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尽量减少或杜绝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注重应急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之浅见 篇6

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引发社会灾难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统称。

那么,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启动应急预案: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要在全民中树立危机意识,而且还要为危机应急管理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

应急疏散:即在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将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机管理措施。它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紧急救援:紧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危机的紧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运作,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很多个部门、单位,乃至全社会的支持。

我国在近些年才引进了灾害管理的概念,在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应急管理系统刚建立不久,很自然,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来看,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体系松散、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各种救援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各种专业资源未达到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救援的指挥体系不完备,各地大都采取临时建立指挥机构的应急办法,决策权与指挥权权限不明,职责不分,一方面工作缺乏连续性,危机一过,大家各奔东西,下一次来的很可能是另外一些人,谁也不会去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临时建立指挥机构都是危机爆发以后才建立,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显然,这种救援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队伍布局不合理,缺乏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灾害现场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四是社会紧急救援管理和法制建设滞后。许多方面管理制度不配套,法律规范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制度冲突,法律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同发达国家统一、先进、科学的救援体系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

五、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要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到加强电力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编制并实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健全电力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开展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气象、水利、林业、地震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对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素的综合汇总、分析、研判;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机制,为长期有效预防系统事故发生,减少电力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电力应急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抢险和救援能力;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电力应急管理培训,大力宣传普及电力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电力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电力事件的能力。

应急管理系统架构体系探讨 篇7

2001 年美国“9.11 事件”、2003 年美加大停电、 2008 年汶川大地震、2009 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 2011 年日本东部海域9.0 级大地震、2013 年雅安芦山地震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灾害事件,引起世界范围内各国对应急机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及相关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如火如荼[1]。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早在1979 年就成立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署,其非常重视对灾害信息的管理,包括统一协调全国所有自然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传送。美国的应急管理系统主要依托5 个大的系统展开工作,分别是: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后勤信息管理系统、 综合性救灾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而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也在1984 年成立了防灾局,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依据开展工作,着重加强灾害救助体系的建设,并在信息和通信系统建设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我国对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 个阶段, 分别是:经验型的预案处理阶段、分析型的预防性管理阶段、智能型的灾变防御阶段[2]。目前,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基本上完成了由经验型向分析型的转变,正处于由分析型向智能型过渡的发展阶段。

2008 年,国家电网公司响应国家应急机制建设的号召,快速启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所辖网省公司,相继完成了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2009 年,国家电网应急指挥中心应用系统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应用,在运行期间,应急指挥中心应用系统实现了“平战结合”,使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了公司的应急管理水平。但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应急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应急业务的不断发展, 对公司的应急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应用系统不能全面满足应急管理业务需求,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福建等省率先建设的电网综合防灾减灾系统,为我国电网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

自2011 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开始推动地市、县级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大部分网省公司已完成地市级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县级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工作也相继开展。未来几年,地、县级应急体系的建设将加快发展。随着应急体系的不断完善、应用的深入,各级使用单位对应急管理系统的实用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多年的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及应用系统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应急日常管理、指挥调度、培训演练、 善后评估的规范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预案[3]、统一通信与协作、GIS、三维模拟仿真技术等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实用化及深入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GIS作为电网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已经在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电力GIS。而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来的电网GIS平台则是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合理利用GIS开发工具,按照《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调用规范》开发基于电网GIS平台的应急管理系统,整合与应急相关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实现应急一张图展示,是建设应急管理系统的初衷[4]。

1 电力应急工作的主要流程

电力应急工作可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大类,常态是指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以及日常培训和演练工作等;非常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将转为“作战式指挥状态”,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电力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影响下,其主要流程是由常态向非常态过渡,并最终恢复到常态。具体流程如下。

突发事件发生时,日常管理模块监测并收集到相关突发事件信息,并将得到的信息交由预警告警模块分析后发布预警或告警信息,以短信或直拨手机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到岗。待人员到岗后,应急指挥中心将相关信息资源在大屏幕上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同步启动应急预案,所有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车辆、应急装备等)处于待命状态。应急指挥人员按照应急处置办法和应急抢修策略,结合辅助决策信息,进行指挥决策和相关部署工作。事后根据处置结果进行善后评估,并将评估情况反馈给预警告警和辅助决策模块,以便调整预警或告警的触发条件,完善辅助决策功能,为下一次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更为精准的判断依据,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电力应急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

2 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应急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应遵循平台化、分层化、组件化、一体化的设计思想,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统一的接口标准、统一的安全保障。

应急管理系统由下到上可分为3 层主框架:数据服务层(细分为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层)、业务层(细分为业务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及用户展现层(细分为展现层和用户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数据服务层由数据层和数据访问层构成。数据层包含各种形式的持久化数据,数据访问层提供各数据的统一访问接口。数据层主要用来存储各种类型的持久化数据,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事件信息数据库、预案库、案例库、模型库、知识库、文档库等多个数据库。数据访问层运用数据访问模式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业务层通过数据访问层实现对应急相关数据增、删、改、查的操作,同时为用户展现层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业务层根据业务类型层次的不同又细分为业务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业务支撑层为综合应用层提供查询工具、数据转换、数据分析、日志服务、 访问控制、配置管理、地理信息服务等通用应用服务。综合应用层以业务支撑层为基础,该层封装了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包括基于GIS平台的图形化应急管理、预警告警、应急指挥决策、 应急善后、应急日常管理、应急培训演练、应急可视化展示、三维GIS等业务组件。而对于将来的业务拓展主要是对综合应用层组件的拓展。

用户展现层采用B/S和C/S 2 种方式,主要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专用工作站显示终端、Web工作站显示终端、移动显示终端等进行综合展示。

3 应急管理系统功能

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综合应用系统,涉及的单位多、部门多,协作复杂,且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容易迷失。为了促进应急管理系统规范化、实用化和深入应用,必须抓住应急的本质特点(快速、准确、有序),重点解决其核心问题,化繁为简、 直达本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按照应急系统设计理念,遵循应急的正常、紧急、事故、善后发展过程,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可分为预警及告警管理、应急指挥决策、应急善后、应急日常管理、应急培训演练等模块。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功能拓扑如图3 所示。

1)预警及告警管理。应急预警及告警主要实现电力公司日常的应急信息动态监测、早期预警、趋势预测、综合研判和自动告警。汇总来自内部相关系统的告警信息和外部的气象、国土、地震等专业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电网运行风险分析;运用综合预测分析模型,进行快速计算,对事态发展和后果进行模拟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件,确定事件可能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 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结合相关预警分级指标提出预警分级建议,系统将根据预警级别给出告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自动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

2)应急指挥决策。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急指挥的核心。应急指挥决策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一是针对具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有效决策;二是实现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有效组织与协调。应急指挥决策包含事件态势汇总、辅助决策及态势分析、协同会商、指挥调度等应用。

3)应急善后。应急善后模块可以记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再现应急事件的发生及处置过程。 主要包括应急过程回放、指挥过程数据统计、总结评估3 部分内容。

4)应急日常管理。主要实现日常应急业务管理职能,包括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值班排班、应急文档管理、应急警情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工作计划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宣传汇报管理等。信息收集是应急日常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键信息的支持,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就失去了基本依据。 收集应急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形成统一分类信息平台,以便对各种信息进行调用和展示,是应急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

5)应急培训演练。应急培训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应急知识培训使应急人员全面掌握应急处理技能,并通过模拟演练使应急人员切身体验应急处置过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有序、规范、准确地进行应急抢险救灾。应急培训演练应以预案为指导,实现对预案的过程推演;以脚本为核心,指导演练过程的进行;以评估为手段,不断改善演练、完善预案,提升应急能力。

4 应急管理系统建设难点分析

4.1 科学预测预警分析技术的应用

电网灾害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接入的数据可能不准确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数据,且一般的预测模型中对电力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简化,这些因素使得对电网受灾情况的预测难以做到非常准确。

除此之外,如何设置预警阈值也是难点,需要大量经验和理论依据作为前提条件,且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和管理上的限制。

建议的解决方法是,可以考虑建立预测预警模型库,将电网灾害预测模型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组织专家讨论,提出参考值。随着新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检验预测模型的判据准确性,据此不断改进模型,降低误判率。

4.2 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

电力公司内部各自分散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因为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方式,给数据的整合带来困难。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的整合既要熟悉和了解部门已有数据库的类型、结构等技术细节,又要做大量的数据抽取、转换与加载工作,这对于涉及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量庞大、数据更新频繁的应急管理系统是比较困难的。对于来自外部的数据不但要进行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Loading,ETL),还得考虑数据安全的问题。

建议的解决方法是,对于外部的数据交换,可以考虑增加安全隔离装置,从而将内、外部数据进行隔离;对于内部的数据交换,可以考虑设置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器专门对进入内部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整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结语

鉴于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目前尚没有标准规范出台,各功能模块的运用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福建等省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模式虽然值得借鉴,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电力应急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需要大量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和难点技术有待突破,如大面积停电分析、突发事件下的电网拓扑分析等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

摘要:为了促进电力应急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架构的成型,对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简述了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国家电网应急管理系统的现状,对电力应急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基于电网GIS平台,整合现有电力信息资源,能满足电力应急主要业务需求的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同时还对应急管理系统的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就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难点进行了分析。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应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将来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的重点。

浅析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篇8

1 系统需求

某地区成立了环境应急机构,环境监察局自动监控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环境应急事件反应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场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够强,过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事故的分析、评测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水平,做到迅速反应、积极处置,能够及时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该局建设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事故响应的高效、及时、准确、科学。

2 系统建设目标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应急决策系统。它的目标一是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自动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显示和记录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通过视频、声音、电子地图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二是建立面向应急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险物品信息库;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危险预警、接警、出警机制;建立现场信息采集机制、污染物扩散模型、辅助决策模型,辅助领导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以及实施应急行动。

3 系统结构设计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局域网络、各类环境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视频实时传输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的第一层是现场信息接收、环境突发事件数据查询、应急指挥调度,用于收发事件信息、各方面协同指挥调度;第二层是事件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为决策人提供辅助决策;第三层是数据支持,即具体的环境专业数据库、数据事物处理过程、网络协议、接口等的技术层。

4 系统设计路线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以涉及环境应急事件的各类数据库及功能模块为核心(包括环境背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气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水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指挥决策等功能模块),结合现场应急监测车的视频采集设备提供的视频信息,在终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事件信息。

(1)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采用开放性框架体系,支持B/S模式。

(2)采用GIS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实现空间与非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以二维图形化的方式表现环境应急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事故演变状况。

(3)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及对空间数据支持良好的ArcSDE来实现系统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存储、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实现数据的发布、交换与访问机制。

(4)系统平台与应急反应指挥车的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现场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整合(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全方位获取实时数据,真实反映事件的进展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5)系统整体结构体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使得开发过程分步、有序完成,对于今后的修改与完善也将带来便利。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系统建立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及全市范围的空间数据库。

5.1 数据库存储逻辑

因为系统以GIS为基础,根据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在数据组织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空间数据采用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环境背景数据库等非空间信息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实现存储,并按照树状结构建立索引,通过地理编码与空间数据实现连接;

(3)基于GML的优越性,系统通过GML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动态集成。

5.2 数据库集成设计

在环境应急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但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做到数据的统一调配,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但由于数据属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协调处理与集成。在该系统中数据库集成与整合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入库与更新。

5.3 数据库内容设计

系统内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遥感影像:包括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真彩色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远红外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

(2)环境背景数据库:人口分布、森林绿地资源、饮用水源、环境监测、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排污申报、在线监控等方面数据;

(3)环境突发事件专题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实时监测数据、现场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专家知识库等,具体包括以下信息。

危险源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危险源种类、名称、位置、数量等;

相关危险品信息;

告警与预警信息:包括告警与预警事件的名称、类别、时间、紧急度、事件发生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等;

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环境污染事件的名称、类别、性质、演变历史(包括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演变史);

处置措施信息:措施的名称、类别、时间、地点、结果等;

河流与气象信息:流速、流量、流向、水温、降水、风力、风向、气温、时间、地点等;

应急人员信息:包括指挥人员、专家、环境监测人员、辅助人员等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

应急物资信息:类别、数量、存放地点等;

应急设施信息:类别、数量、位置等;

以往应急事件及救险的实例与演习实例、应急预案等。

6 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功能

(1)系统根据环境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四级预警表示,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对预警颜色进行升级、降级或解除;

(2)污染扩散发生时,系统根据实地采集的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速、流量)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模拟,用图形效果显示污染的扩散过程,并根据需要显示预警区面积、居住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及出现紧急事件时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逃生路线、污染区内敏感区域及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根据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事故现场环境质量模型并提供应急专题地图,以便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最终做出正确的调度与指挥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4)根据环境事故实际状况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向导式应急指挥功能,供决策者参考。

结语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通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并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像或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决策人员面前,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环境突发事件后期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则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结构设计, 重点就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进行探讨, 并阐述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力求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GIS,结构设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贺延伟, 刘鹏刚.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02) .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 篇9

(1) 观念落后政府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观念没有真正从治理为主转变为以防范为主, 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缺乏足够重视, 往往在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灾难性后果发生后才想办法补救。同时政府没有把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与应对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当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很被动。

(2) 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一方面,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戒严法》等多部具体的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 但这些法律只适用于管理与应对某一类公共突发事件, 不具有规制所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效力。同时, 这些法律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 缺乏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 对紧急状态下政府的权力职责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不够清晰, 导致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责任与义务不明确, 出现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的现象。另一方面,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时, 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实际的法规规章。

(3) 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管理与保障机制和整合沟通协调机制;包括预警机制等在内的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具体;与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完善。其次, 责任追究制不完善。这必然导致从中央到地方问责逐渐趋于弱化, 不能更好地使地方失职官员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最后, 监督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4) 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亟待提高, 信息是传播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对象, 媒体是公共突发性事件传播的媒介。在管理与应对公共突发性事件过程中, 某些信息真实性不太准确, 个别媒体由于受政府部门管制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够真实确切, 容易误导民众, 引起公众心理和行为的恐慌。SARS疫情早期信息封闭, 流言、谣传蔓延, 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 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在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时, 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 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 也不一定不及时, 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 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 迅速汇总。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 使应急管理部门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 掌握重大危险源信息变化情况, 加强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其代表政府综合管理安全工作的职能。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目标, 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 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准确、快捷和高效。总之,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可以有效集成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信息, 在应急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各种应急资源, 并进行定位。

(2) 可以实现对各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应急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

(3) 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指挥能力。

(4) 可以提高规划能力。

(5) 计算相应的事故所造成的事故后果, 在事故应急时, 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准确性。

(6) 在事故后果模拟的基础上, 系统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供应急指挥者参考, 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

(7) 为应急恢复提供规划和管理工具。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 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大事件和事故的发生, 往往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 以致于对于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 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

(2) 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都是有很多差异的, 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 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 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3) 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技术运用不当, 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 典型的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 另外,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 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 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 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融合决策支持技术, 参照国家有关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开发一个适用于基础设施、灾害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具有信息查询统计、模型分析、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 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指挥决策水平的信息管理与辅助支持系统。具体过程如下。

(1) 灾害发生前的工作掌握各类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性能, 统筹灾害源, 防护保卫、应急救援力量的关系, 为相关政府部门编制安全规划及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害发生时的工作方便政府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快速做出科学化、程序化的应急响应, 预测灾害波及范围, 提前组织疏散人员财产, 实施医疗急救等, 使领导在远离现场也能全面掌握灾情进行救灾指挥决策[23], 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3) 在灾后重建时的工作快速收集详细的受灾信息, 查询应急救援物资, 组织物资调配、清理废墟及灾害损失评估, 使受灾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 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 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 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设计以需求为导引, 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做到既满足用户当前的业务要求, 又能与信息化建设结合, 使系统建设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

医院管理系统应急方案的制订 篇10

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承担医院各科室日常业务的管理工作, 此系统是以网络为平台, 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为中心搭建的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系统中除医技科室采用C/S结构外, 其他科室均采用B/S结构。这样就造成了系统中环节相对复杂且各环节间依赖性较高, 如其中某一关键环节出现问题, 很可能将导致整个管理系统陷于瘫痪或者重要数据丢失、混乱等, 给医院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为保障医院日常工作稳定、高效、24小时不间断的运转, 必须制订一套完整的应急方案。

2 应急方案概述

目前各个医院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对服务器、数据库、电源、网络等设备的冗余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此HIS系统应急方案主要考虑系统出现问题后的应对方法,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定位故障点, 及时解决问题。应急方案由故障分类、故障涉及范围、故障定级, 以及对定级故障分别进行处理。

2.1 故障分类

(1) 硬件故障:客户端电脑及外设故障、服务器故障 (如操作系统损坏、硬盘损坏) 。

(2) 软件故障:应用程序故障、数据库故障。

(3) 网络故障:交换机故障、传输介质 (如光线折断) 、光纤模块故障。

2.2 故障定级对应响应级别

一级故障:响应级别最高, 其故障导致HIS系统陷于瘫痪, 各子管理系统不能使用, 影响范围广、涵盖科室较多。一级故障包括:Web服务器宕机、主数据库死锁、核心交换机瘫痪或核心交换机光纤损坏。

二级故障:响应级别其次, 其故障导致局部科室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范围涵盖部分区域, 部分子系统还可以正常工作。二级故障包括:部分Web服务器宕机、子系统表错误、部分汇聚层交换机故障。

三级故障:响应级别最低, 其故障导致客户端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范围单一。三级故障包括:科室客户端故障、单一病人数据错误、客户端外设故障、违反操作流程所导致的错误。

3 故障解决方案

信息科主任与工程师首先定义故障级别, 确定响应机制。一级故障需通知院长和主管副院长, 由主管副院长抽调信息科、医务科护、护理部、财务处、挂号室各主管领导, 组成故障排除协调小组及时查清故障发生点, 并对故障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在此期间工作人员必须详细记录排查记录。信息科组织工程师排除故障, 根据卫生部关于医院挂号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要求, 如果10分钟后仍不能解决故障, 信息科主管领导向主管院长请示启动手工挂号和手工收住院, 经院长批准通知信息科、财务科、挂号室、住院处共同协作迅速启动手工挂号系统和手工收入院系统, 事后做好信息补录和财务工作。半小时后问题仍不能解决, 考虑此时大夫已经给病人开完医嘱, 病人到收费处交钱取药或是作相应的检查, 收费处根据病人排队情况向院长申请启动单机版收费系统。一小时后问题仍不能解决, 医务科申请院长病房启动手工流程。二级故障需通知局部故障科室主管领导, 由院主管领导带领故障科室领导以及信息科领导分析解决故障。故障科室人员向信息科工程师描述故障前后情况, 信息科工程师准确判断故障点, 如故障解决时间过长, 故障科室需要启动手工工作模式。三级故障由信息科领导带领工程师及时解决。

4 总结

一套完整详细实用性强的管理系统应急方案可以保证医院HIS出现故障后能够及时对其排查和解决, 从我院日常故障解决经验来看, 新制订的应急方案为我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证, 以往医院系统出故障后之所以没能及时解决, 问题在于发现问题后只是单点地分析和解决故障, 没有故障分类定级文档和故障文档可查,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错失了解决故障的关键时机。应用新的应急方案后效果大不一样, 新方案有了对不同等级故障的处理方法, 因此可以及时解决突发故障, 对故障类别进行准确界定, 保证故障发生后根据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解决故障。新方案还有效地避免了对低级别故障的过度处理。新方案对故障分级分类有各级和各部门领导参与, 有针对性地对故障分析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同时新方案还避免了软硬件工程师在全局故障中对某一单点故障浪费时间过多, 延误故障源头问题的解决时间。新的应急系统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经常做一些应急演练, 以便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系统, 从而更快地消除故障。

参考文献

[1]鲜荣华.刘雄, 郭文虎, 等.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550-551.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 篇11

摘 要:油气是一种易燃易爆、容易挥发的气体,通过油田集输管线把油气输送至各个油田处理站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事故,严重威胁着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集输管线的安全管理成为能源开采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集输管线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入手,介绍了集输管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的泄漏事故预警、紧急告知等功能,为从事油田安全管理指挥者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油田集输管线;安全管理;应急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油田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但因缺乏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合理的安全管理与应急措施,致使石油天然气灾害事故频发。如何做好集输管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在泄露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及时控制,减少对人员及财产的损失?研究我国一系列重大泄露事故救援情况可知,我国含硫油气矿应急处理问题十分明显,尤其应急指挥中指挥人员不能快速获取辅助决策信息,导致制定的应急决策不及时、影响应急行动的效果。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及时准确的为指挥者提供多方面的地理或空间信息,在预防灾害、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概述油田集输管线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

随着油田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同时,油田生产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油气具有容易挥发、易燃易爆等特点,所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降低油田开发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集输管线是对油田各个油井生产的原油或天然气实施收集或处理,并依此输送至油库或压气站的管线通道,主要划分为收集和运输两个环节。但油气输送中容易发生泄漏事故或其它紧急事故,根据这方面的要求,在考察油田管理系统及运行效率之后,合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出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安全管理应急系统,加大对集输管线安全性实施管理,同时,可以提供各项所需信息,在发生油气泄露或其它意外事件时,有助于管理人员快速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

集输管线安全管理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经营的业务类型、智能化技术水平等等,所以,必须依据企业的要求提供各项服务功能。GIS系统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精确展现气井、管线等部位准确距离和附近地形,并借助系统的统计查询功能对油田铺设管线、配置的气井、生产数据等信息进行统计查询,便于生产管理者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也能有效分析生产中发生的异常点,为生产运行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系统进行设计时要遵循实现业务管理需求、应急决策支持及智能化技术为一体的思想,依据数据分类服务器类型不同,系统的主要模块有:泄漏事故预警模块、紧急通知模块、人员疏散模块等,各个模块与数据接口相互连接并把获取的信息处理后传输到各个机构,各项设备互相合作实现设置的管理功能。

2 油田集输管线安全管理及应急系统的应用

为防止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与应急系统的设计成为重点研究的内容。目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集输管线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工作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开发油田集输管线管理和应急系统,达到高效、快速整理并采集信息的效果。

2.1 管线建设范围内群众的安全防护

油田集输管线铺设范围较大,情况极其复杂,对其展开管理比较困难。想要确保管线建设区域居民的安全,也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该管线建设区域人口的密集度、设置的建筑物、管线输送量等情况,对应急系统内居民的安全实施分级。安全管理和应急系统丰富的功能,贯穿整个油田开发工作始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应急系统,在整体上形成完善的防护功能,提升管线铺设范围内外人员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破坏环境。

2.2 泄露事故预警系统

应急系统根据专门的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对泄露点地理位置、地形道路、建筑物、石化装置、输气管道、应急资源等数据展开数字化编辑处理。设置针对集输管线泄漏配置的信息预警系统,确保集输管线安全运行。管线输送过程中输送物泄漏也对管线附近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管线线路中设置全程监控成本较高,此时电子卫星气象技术是关乎泄漏事故预警系统的主要工具。集输管线设置的预警装置必须依据管线出现泄漏事故时,泄漏物对环境大气成分、湿度及其温度产生的影响展开信息采集,准确反映管线发生泄漏状况,并对泄漏事故进一步发展进行监控,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应急处置。

2.3紧急通知模块

集输管线发生泄漏或其它紧急事故时,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事故的严重性及牵涉范围进行分析、判断,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对事故波及范围进行分析后,及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应急通知,如:地理信息系统、移动通信、无线通信等等,把发生事故的信息快速扩散,促使在这一范围的人员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好一系列应对办法。

2.4人员疏散模块

如果集输管线发生泄漏事故,泄漏物会严重破坏周围环境,并产生比较严重的安全危机,这时对周围人员进行疏散尤为重要。在事故发生及其维修时期,必须要做好人员疏散工作。依据事故发生的地区人口密度、周围交通情况,快速计算疏散人群所用的时间,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群疏散计划。

3 结束语

总之,做好集输管线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相对应的应急响应系统,能有效降低泄漏及紧急事故发生率,减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管控手段。

参考文献:

[1]宋新红.沙埝油田集输系统改造项目后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9):12-13.

[2]董妍,李東,察胜田,等.输油管道安全管理探索[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7):208.

[3]于继刚,陈雷.集输管线安全管理及相关应急系统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7(3):206.

电力应急物资管理与调配优化研究 篇12

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电力供应的特殊性, 电力供应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受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应急需求点多以及物资需求量大等特点。电力应急物资的配送不同于一般的物资, 保证它的时效性问题是第一要务, 因此在进行应急物资配送的路径选择上要基于时间最短的原则。同时兼顾考虑成本和损失。

1 电力应急物资管理与调配的意义

应急物资管理与调配是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 由于电力应急物资来源的分散性、各种物资需求与供给到达的不确定性以及异常事件的随机性, 使得应急物资的调度分配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为使灾害损失极小化, 急需从资源响应及灾害演变的角度对应急物资调配决策的内涵、实现及优化方法进行研究, 为电力应急物资管理及应急管理的政策制定与研究提供参考。

开展应急电力物资调配策略研究,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科学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提出应急物流快速响应过程中的调配策略, 对于实时、快速地制定应急物资动员方案, 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电力应急物资调配模型的构建

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及时供给电力应急物资。由于应急物资数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 在电力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中会受到种种条件的约束, 因此, 对于有限的电力应急物资进行合理调配和优化分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结合电力突发事件的, 分别从单一应急点和多应急点两种情形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调配进行研究, 构建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

由于本文篇幅和能力有限, 因此无法对电力应急物资调度考虑的非常全面。本文的模型的构建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一:物资储备中心与各受灾地点之间的运输距离作为已知量, 有专门的电力应急储备库对特定的应急物资存放。电力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和应急点是固定的, 本文不考虑路径的选择问题。

假设二:每个电力突发事件点对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已知。应急物资的需求量是物资调度的关键所在, 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 本文的模型构建基于以往事故的经验, 假设需求量已知。

假设三:不考虑车辆的运输能力。假设应急运输车辆能够得到满足, 本文假设调度方案中的应急物资都可以被顺利的运送到电力突发事件点。

2.1 单应急点

单应急点, 就是某一处发生突发事件, 周围的储备点全力以赴对其进行救援。

设S1S2…Sn为n个电力应急仓库, 当事故点D发生电力供应事件时, 已知供应点Si (i=1, 2Κ…m) 的实际供应量为si, 需求点D的需求量为dj, 选取离事故点最近的Si进行供应。如果siπd则选择1S和S2一起供应。如此等等。

2.2 多应急点

多个应急点同时发生应急事件, 这个时候多个应急点都会出现应急物资的需求, 但应急物资数量是一定的, 这就产生了资源冲突问题, 但是依据调度的原则, 解决其发生的应急物资冲突问题。

设S1S2…Sn为n个电力应急仓库, D1D2…Dm为m个电力突发事件点, 已知供应点Si (i=1, 2Κ…m) 的实际供应量为is, 需求点Dj (j=, 12Λn) 的需求量为dj从供应点Si到Dj的应急物资为xij, 时间为tij, 单位成本为cij, 突发事件级别为lij。

模型的主要目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目标1:总调度时间最短。从电力应急仓库到多个电力突发事件点的调度总时间最短。

目标2:总成本最低。在保证电力应急物资迅速到达突发事件点的同时, 要使得总的物资调运成本最低。

目标3:总损失最小。在物资发生冲突的过程中, 依据电力突发事件点的级别, 最终使得电网损失负荷最小, 停电时间最短。

电力突发事件分级如下:

Ⅰ级, 指电网全面瓦解即电网“全黑”的停电事故。

Ⅱ级, 指全区电网损失负荷超过40%, 预计停电持续时间4小时以上的突发停电事故。

Ⅲ级, 指全区损失负荷20%~40%, 预计停电持续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事故。

Ⅳ级, 全区损失负荷在20%及以下, 预计停电持续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事故。

限制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条件1:物资的实际供应量等于需求点的需求量。

条件2:各电力应急仓库提供的物资数量之和等于供应点的总实际供应量。

条件3:各电力应急突发点的获得的物资数量之和等于需求的需求量。

条件4:每个电力应急点向事件突发点提供的物资数量大于等于零。

构建多应急点多目标模型如下:

3 结语

本文立足于突发事件发生后, 如何对各物资需求点进行物资的最优分配, 同时使得分配策略的效用最大。根据事件点的数量不同, 分别对单应急点和多应急点的分配模型进行构建。实现突发事件分类、应急需求分级, 实现快速调运, 将应急物资按需求快速合理地配送到指定地点。建立的应急物资调配模型充分考虑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时效性、阶段性和不确定性, 实现基于需求特征分析的调配策略。

摘要:电力供应的稳定是公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直接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提高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成为棘手的问题。应急物资管理与调配是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本文将结合电力突发事件的, 分别从单一应急点和多应急点两种情形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调配进行研究, 构建单一应急点和多个应急点城市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对各物资需求点进行物资的最优分配, 同时使得分配策略的效用最大。

关键词: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物资调配,优化

参考文献

[1]季宁.城市应急管理中的物资调度优化研究[M].西安理工大学, 2009:31-38.

[2]艾江, 龚迪.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物流科技, 2007 (6) :73-76.

[3]王杏.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 2007:27-29.

[4]刘北林, 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7 (3) :3-5.

上一篇:化疗药外渗下一篇: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