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标准化建设

2024-11-05

实现标准化建设(共12篇)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

在煤炭行业之中, 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趋势所向, 也是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基础所在。虽然国内的煤矿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情况还算良好, 安全管理能够朝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先天性的管理缺陷, 使得部分地方煤矿企业未能进行标准化建设, 在安全质量标准化方面还无法同国有企业相比。因此, 如何落实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成为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基本要求

考虑到煤矿矿井本身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并且工作场所的移动性较强, 因此, 就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隐患。只有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实行全过程安全监督, 比如:安监员跟班监督等, 才能够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1.2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根本条件

很多煤矿发生事故都是因为质量不达标, 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就内部而言, 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指挥不当、工人出现了违章操作等。所以, 煤矿企业应该做好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不断地完善安全设备, 将矿井的技术管理水平、装备水平以及安全责任素质都提高。比如:企业可以在下属矿井设立安全培训中心, 为各种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服务, 确保每一个工种的操作人员都可以得到培训。在各个作业点也可以建立安全监控系统, 确保安全生产不受影响。

1.3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监督管理。在现行的法律基础上, 煤矿企业还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做好各项规范制度的进一步细化、量化, 这才是煤炭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同时, 也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2 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离不开努力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同时, 也是其和谐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各个单位应该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 强化现场的操作管理, 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 建立出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 形成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 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责任无盲点以及管理无漏洞等工作, 最终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开创出新的局面。

2.1 实现安全目标

在煤矿安全方面, 应该将无火灾、零超限、零事故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各个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 树立出长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将安全基础性工作落实, 为煤矿企业的生产增量提速提供基本性的保障, 同时, 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落实安全责任

煤矿企业应该做好责任分工。各个单位都应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追审批、谁负责的工作原则, 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在内部, 应该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模式, 通过上一级抓下一级的方式,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 开创新的安全生产格局。尤其是作为领导层, 必须肩负起应尽的职责, 能够深入到一线生产之中, 对于关键环节、重点部位进行检查, 排查煤矿隐患, 做好实际问题的解决。只有领导做好榜样带头, 将层层管理落到实处, 才可以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下去。

2.3 突出重点, 严防死守

全国各地, 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煤矿重大事故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作为煤矿企业, 就应该将防突工作和“一通三防”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 可以加强巷道的降阻, 将采掘头面的供风量提升, 确保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合理性, 从源头将瓦斯和煤的突发事故遏制;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的建设活动, 严格禁止出现瓦斯超限事故;对于各项防火灭火措施也需要严格落实, 将隐蔽火源和高温火电消除, 确保同采安全性;重视冲击地压工作, 落实“预测预报、主动预防、培训教育、安全防护、效果检验”于一体的防治措施, 将各项工作开展到位。

3 抓好煤矿质量标准化, 离不开煤矿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煤矿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关键, 具体而言:技术力量不足, 缺少检验监督机构, 质量标准无法落实, 专业人员的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所以, 煤矿企业就应该抓住关键所在, 加强对质量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教育工作以及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引进人才、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培养出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另外, 在职工培训计划当中应该纳入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和知识, 进行全员的培训;建立煤矿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化管理培训中心, 对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开办广播讲座、电视讲座、专栏以及板报等, 在员工内部普及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知识, 通过长期持久的教育培训, 打造出一支能够满足现代化质量标准管理的人才队伍, 将企业面临的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解决掉, 从根本上实现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突破。

4 结语

煤矿生产标准化建设, 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 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所以, 煤矿企业应该注重加快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 实现高水平安全生产, 确保煤矿企业生产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汝江, 秦加福.基于集团层面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实践[J].煤炭经济研究, 2012 (04) :99-101.

[2]李红涛, 等.基于“双基”视角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研究[J].煤矿安全, 2013 (01) :45-46.

[3]袁晓翔, 等.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原理[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 (06) :74-75.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2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

自2010年8月交通运输部在福建厦门召开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以来,施工标准化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全国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成为推进现代工程管理的有效载体、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凝聚行业共识的良好平台、推进公路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以施工标准化活动为载体,制度建设渐趋完善,工程质量稳步提升,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工地形象明显改观,建设市场秩序日趋规范。从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各省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施工标准化建设活动,成立了施工标准化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安排部署,把深入开展施工标准化活动作为公路建设管理的重点工作。在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在不断学习、充分调研、广泛交流,立足施工一线,反复研究实践,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熟的、涵盖公路施工主要作业过程的工法以及工艺流程,有效提升了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有些省份的做法成效显著。这些省份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工地标准化、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生产等七个方面的公路施工标准化的成功经验集结成册,在地方作为指导性文件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进行推广,同时在工程招投标时将标准化的要求写入了合同条款,为标准化在项目组得以实施提供了依据。同时,一些施工企业结合地方制定的标准化指导意见,组织编写了企业内部的标准化施工技术文件,涉及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等多项内容,几乎贯穿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为企业内部施工管理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重点,着重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虽然各个省份在公路施工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做法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着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管理制度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的前提就是首先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项目管理的通用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规范各方行为的管理制度,涵盖了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进度控制、计量支付、廉政建设、检查评价等各个方面。在项目建设的初期,还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制定出该项目的总体要求和阶段目标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项目的实施。通过制度标准化建设,打牢了项目参建各方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的基础。工地建设标准化主要有项目驻地标准化、施工场站标准化、物资管理标准化、施工便道标准化几个方面。施工工艺标准化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防护工程、临时用电等施工中的工艺、工法、流程、布设的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二是安全设施的标准化,三是安全行为的标准化。但是,也有些省份把安全管理标准化融入到了前三个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之中。

三、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标准化建设的水平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管理高效、快捷的优势日益凸显。一是通过网络办公,可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办事流程;二是日益完善的网上银行支付管理系统可以对项目资金的审批和支付进行有效的监管;三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对各类资料进行更好的有效管理;四是立足无线网络技术还可以对拌合站、实验仪器、施工机

械的工作状态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对一些高危施工现场如:隧道施工进行现场可以实现实时视频监控。目前,在一些省份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网络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应用,使管理的变得更加直接、有效。网络信息技术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首先,实现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管理软件;其次信息化管理还要基于强大的网络支撑才能实现数据的交换,采集、整理。有些项目受施工环境和地域限制,网络信息化管理实施起来可能存在很大困难;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的要求较高,要所有人熟练应用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四是网络的维护和使用成本较高,也是制约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全面应用的障碍之一。但是从各地方的经验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标准化建设领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四、勘察设计标准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由于近年来一些工程存在勘察设计周期不合理、地质勘察工作量不足、地质勘察与设计脱节、项目总体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增多,有的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水平,全国各省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大力推行设计标准化。对桥梁上下部结构、路基路面、交通工程设施等成熟的技术、成功的经验和典型结构”,各地都在进行认真的总结,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设计标准图和勘察设计指导意见,对促进设计施工标准化,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减少工程变更、有效控制工程投资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衔接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五、解决好标准化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具体做法 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解决好标准化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具体做法主要做法是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且实行动态管。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标准与文件、考核与评价等几个方面。通过加强管理,加大学习、交流宣传和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如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 篇3

关键词: 网络乱象;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网络伦理道德;网民身份实名制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充当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网络环境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 。目前,网络社会乱象问题突出,不仅扰乱了国家稳定发展、败坏国家形象、侵犯公民权利利益,还渗透于社会各行各业。因此,实现社会网络环境标准化迫在眉睫。故本文将对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含义

我们知道,网络本身就是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从社会发展来看,传统现实社会中的人全部或大部分将成为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的成员,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1]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能不考虑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问题。为此,我们提出通过信息发布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实名网络身份认证标准化来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这一重要课题。

二、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动因和必要性

第一,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国际互连网的迅猛发展及其功能的迅速扩张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文明社会—— 网络社会的诞生。[2]随着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

第二、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消除网络乱象现象必然要求。由于相关网络规范管理的缺位,网络环境严重缺乏管控,网络乱象问题突出。网络乱象把部分网民引向误区,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恶性循环,网络乱象导致社会乱象。在现阶段,网络社会存在的乱象现象主要有网络犯罪、网络黑客和病毒、网络污染、网络侵权、网络沉溺、信息霸权、 “枪手”抹黑等。这一切都呼吁我们开展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建设现实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矛盾成为现今社会极其重要的矛盾。网络导致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层面上的整体性转型与重构,网络社会形态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活力的现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不断融合,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它可以促进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3]因此,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建设现实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建立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制度。在我国,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受到法律法规的监控管制,有完善的审核流程,而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严重缺乏政府法律法规的管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对网络媒体也没有相应的审核流程。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相应出台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管理规定,将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纳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规范网络发布权限,加强对网站、企业、网民发布信息的审核管控。网络信息发布标准化管理规定的制定,不仅需要网民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珍惜自己网络上的形象,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引导、网民之间的监督评价等。

第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提高网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为网络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标准,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

第三、加快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化发展。网络社会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而网络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由自身技术的不完善以及“敌人”的技术更先进所引起的,所以,我们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确保网络的安全。

第四、建立健全网民身份实名制机制。所有网站必须经过相关机构审核,国家统一办理类似于身份证的网络实名认证账户,具体实施办法是先进性智能加密,包含指纹视网膜等信息、国家统一服务器管理信息。全国网站必须强制性连接个人密码库登陆,本项如能实施即可解决民间网络自拥用户量扰乱中央政策的问题。

第五、培养对国际舆论有绝对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国外信息引领发展,各个专业都有引领型大型网站。

由于实现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的内涵、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如何去实施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关于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推动网络社会环境标准化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镇、张继兰.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现代情报.2006.(7):60-62.

[2]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90.

强化标准化实现地震勘探新跨越 篇4

1标准化是地震勘探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为顾客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探成果,为国家寻找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为此,就必须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加以系统、科学的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率,增加收益的目的。在地震勘探生产经营、技术质量管理、科技创新等活动中,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直接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准则。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就必须通过制定、贯彻和实施标准,建立起系统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行为科学的最佳秩序。

2标准化是联系地质勘探各部门、各班组等的纽带

地震勘探的各个部门、班组、人员、系统以及环节之间尽管关系错综复杂,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密切联系,要想使整个生产过程顺畅进行,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约束彼此,单靠人治或法制是远远不够的,人治容易出现异常,法制过于死板,一套程序走下来,地震勘探的黄金季节以及过程控制的关键期早已消逝,特别是对特殊产品、特殊过程以及特殊服务的评价而言,如果没有标准化工作,根本就无从谈起。

3标准化是提升地震勘探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企业基础工作之一就有企业标准化,企业的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经济效益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标准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只有把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搞上去了,企业的各种产品,各项管理,各类人员都有标准可循,才能使企业的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从而从传统的管理水平提升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并为企业开拓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标准化是全面提升地震勘探质量水平的基础

地震勘探产品如原始记录、地震剖面等;地震勘探过程如设计、测量、放线激发等;以及地震服务如顾客满意度调查、合同完成情况回访等的质量管理,说到底要也要靠标准化。此外,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3个方面,也就是全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都是以全面标准化为基础,即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为依据。

5标准化是地震勘探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

标准化工作的好坏,将最终反映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标准化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表现在高速度生产、高效率运行以及高投入高利润上,并且还表现在通过标准化,使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以及培训成才周期等的缩短上,表现在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上等等。

当前地震勘探所面临的问题

1地震勘探的地表情况越来越复杂

对地震勘探而言,目前的地震勘探,几乎触及了山地、丘陵、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各种复杂地形,并且其地表情况越来越复杂。所谓的复杂地表主要是指对于从事地震勘探活动而言地表条件十分艰苦和恶劣的地区以及严重干扰和影响地震勘探设备布设及资料品质的区域。复杂的地表情况,直接造成地震勘探激发、接收条件变差,能量下传困难,从而使数据信噪比降低,有效信号能量弱,静校正问题严重,并严重威胁着人员的安全以及地震勘探采集设备的安全以及施工的顺畅进行。

2 地下构造越来越复杂,二次采集区块越来越多,地质任务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所进行的地震勘探区块,其地下构造大多靠以往资料所无法解释,如火成岩构造的空间展布如何等等,且浅、中以及深层都要兼顾,而二次采集多以中深层的低幅小构造、小断层、小断块、浊积扇、岩性体等为主,它们的地震响应表现为资料能量弱、激发接收条件差、信噪比低,难以分辨,炮点距、排列间距、道间距、炮排距、允许的空距药量等变化范围愈加苛刻,特别是成像等十分困难,可这些却恰恰又是地质任务所期望来实现或完成的,致使地震勘探面临巨大挑战。

3地震勘探的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所施工的地震勘探项目,二维勘探的线元和三维勘探的面元越来越小,覆盖次数越来越高,直接导致了地震勘探规模越来越大,有的项目人员投入已过5 000,投入的地震道数已达数万,施工区域绵延数个省份,施工战线越来越长,人员设备等投入越来越多,造成生产、管理与协调等难度直线上升。在2002年度,每放一次炮,最高可接收道数为768道,到2007年度,则跃至6 144道,而2009年所完成的罗家高密度先导试验项目,更是创纪录的达到33 600道。这种快速上升的势头,必然会随着勘探精度和要求、工艺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加大[1]。

4 数据处理越来越庞大

地震勘探施工点多面广、战线长,每一条测线或束线在生产中,都有成千上万的物理点以及参数,比如激发接收点的观测系统参数、表层参数、目的层参数及地震频谱参数等等,它们所产生的数据,其容量非常巨大,1km2高密度采集三分量数据约5~10TB,整个工区下来,其数据量可想而知,而如此大的数据,其处理又必须完全符合要求,不能有任何差错。

5许多人为造成的影响地震勘探生产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

当前,在地震勘探生产中,许多人为造成的影响地震生产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如采集流程、执行的标准陈旧,更新不及时,地震标准化没有紧跟地震科技发展的步伐,严重阻碍了生产。对原始地震记录的评价,在几十道采集时所采用的方法,在几百道时还是照搬,在几千道时甚至上万道时仍然沿用,严重脱离了地震勘探的实际发展情况,成为影响地震勘探生产的瓶颈。

6高素质的标准化队伍尚未形成

随着地震勘探市场的不断拓展,人才流动日趋频繁,造成标准化队伍很不稳定,尤其是在基层,标准化人才已十分匮乏,新手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与业务素质等已经满足不了或者说很难满足当前以及今后地震勘探发展的需要。从标准方面考虑,经常出现在生产、经营与管理监督检查中片面抠标准条款,而不从理论上、整体上去分析活动或过程结果的现象,于是看似严格执行了标准的所谓指挥、处置等却在事实上背离了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严重威胁着地震勘探的顺畅进行。此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水平的富有建设性的标准制修订建议也很难被征集到。

强化标准化在解决当前地震勘探所面临问题中的独特作用

强化标准化在解决当前地震勘探所面临问题中的独特作用无可替代。只有通过强化标准化,才能使地震勘探在不同的复杂地表下、复杂的构造条件下、高要求或苛刻的地质任务下、错综复杂的工农关系中、庞大的数据处理面前形成不同的经过标准化后的应对方法、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并实现对人为所造成的影响地震勘探生产的瓶颈问题的快速反应、解决能力,此外,还能促进高素质标准化队伍的形成,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地震勘探安全、优质高效运行。

地震勘探企业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

1必须加大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实施的力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意识

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大力宣传标准化的基本知识,使企业员工了解和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原理、目的和意义。其次,通过贯彻实施标准,把员工的一切活动置身于标准的实践和标准化的过程中,使其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再者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员工认识到,标准化就在身边,进而从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潜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变为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有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2必须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促进地震勘探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标准化工作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理论性、知识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在大力普及标准化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标准意识、较高理论素养、较好技术水准和较多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标准化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建设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良、能紧紧跟踪国内国际前沿技术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许多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去实践去验证,因此,对技术人员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培训,实行人员和知识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参与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作用,从而直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必须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标准化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良好条件下有序进行;确保了标准的配备齐全,有效。

4对地震勘探标准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收集地震勘探方面的科技信息

复杂地表地区(特别是大沙漠与山地)的次生干扰波往往具有很大的视波长[2],对地震生产的队伍而言,就特别希望将检波器组合拉开较大,以大组合基距压制沿地面传播的、强烈的次生干扰;但是,在这种地表条件下,如果组合基距拉开得较大,往往会出现很大的组内高差,违反有关的操作地震勘探采集标准。积极收集地震勘探方面的科技信息,在思想上打破传统,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那标准化必将对地震勘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应用实例及效果

胜利物探在生产中、管理中以及经营中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标准的工作流程、技术系列、管理方法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形成了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标准化的设计方法加速了技术设计以及施工设计的速度,缩短了设计周期,为招标以及在施工的黄金季节进行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2建立了标准化的野外地震勘探流程

各个过程的有序进行,为过程质量控制等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施工指导、放线检波、钻井激发、测量、仪器操作以及资料分析与整理这六大过程均建立了相应的流程,此外,对于每个过程,又细分成标准化的工序。通过细分,使员工所承担的任务逐渐走向了简单化,专业化,对于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实效起到了根本地促进作用。

3形成了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及自主研发软件

面对越来越多的待处理海量数据,通过不懈的标准化,使胜利物探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及相关软件,自主研发的SEISWAY软件,其中就包含了标准的SPS数据处理模块,为了满足今后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需要,目前相关软件正在加紧研发与升级中。

4在复杂地区形成了标准化的观测系统

整个工区的观测方式不在为单一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不等炮检距观测系统;同一条测线不同覆盖次数观测系统;同一条测线不同道距观测系统;中间发炮,端点发炮,两边观测联合使用;过障碍特殊观测系统;大排列观测系统;面元细分观测系统;砖墙式观测系统;蛇形观测系统等等,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的联合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复杂地区的施工能力。

5形成了标准化的井深药量设计技术

根据小折射、微测井、岩性取信芯等已经标准化的低降速带调查方法,利用专用软件,通过室内模拟、现场实测等标准化的流程,对每口井的井深以及炸药量进行逐点落实,为地震勘探资料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的黄土塬、石灰岩出露区以及山前砾石区等攻关项目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标准化的井深药量设计技术功不可没。

6推广应用经过标准化的高清晰卫星图片,全面提高了施工效率

推广应用经过标准化的高清晰卫星图片,提高放样效率和准确度。2009年胜利物探购买了全部工区的高清晰卫星照片,在室内进行物理点布设和变观设计[3],设计点位作为测量组实地放样的参考点,大大降低了二次测量物理点的比例,全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测量数据的准确度,确保了地质任务的完成。

7 形成并完善了多套技术系列

通过对钻井工具的标准化改进,形成了多种轻便钻具,一经投入生产,解决了许多难题;同时还促使形成了以下钻井技术。

(1)水域墩钻技术。一般使用于比较松软的泥土层的打井作业,对于因工农关系紧张造成的复杂地区及水库、沼泽、盐池、养殖池等静水覆盖的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2)轻便钻机技术。它吸取了墩钻和车载钻机的技术思路,能够解决城镇、密林、农田、丘陵等复杂地表区的钻井问题。由于它灵活、压地少,能够到机械化钻井设备无法进入的区域进行钻井作业。

(3)山地钻井技术。试验和改装了多种钻机,利用套管打井技术较成功地解决了砾石区的打井下药问题。

(4)流沙区、淤泥区钻井技术。采用套管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在流沙区和淤泥区打井的问题。

此外,通过在地震勘探中强化标准化,也促进了滩浅海施工技术,大型水域及盐池区穿越技术,东北高寒区勘探技术,南方碳酸岩区以及西部山前沙漠砾石区勘探技术的形成和完善。

8 形成了对地震勘探噪音的标准化快速识别及分析处理模型

在地震勘探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噪音,而如何对地震勘探噪音进行快速识别及分析处理,对提高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加快生产进度,保障生产顺利进行都至关重要。通过在这方面的多年标准化,目前已形成了对诸如抽油机、大钻等机械干扰、高压电磁干扰、火车汽车等干扰的标准化快速识别及分析处理模型,这对地震勘探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

9 形成了多套标准化的管理方法

通过在地震勘探中持续进行标准化,先后形成了标准化的工农管理法、设备管理法、质量监督与管理法、物探特色标准宣贯法等。

1 0 标准化促使生产连上新台阶

通过在地震勘探中强化标准化工作,使胜利物探地震勘探效率从2007年单支地震队日均不足200炮,上升到2008年日均生产300多炮,2009年则更是创纪录的达到600多炮,实现了地震勘探生产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跨越的预期目标;另外从个别日生产可上千炮来看,今后日均生产炮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 1 在地震勘探中通过强化标准化,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通过在地震勘探中通过强化标准化,不仅减轻了工作强度,盘活了人力资源,弥补了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不足,而且也使施工质量、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后勤保障、队伍管理和执行力等方面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同时,也树立了队伍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持续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去开拓市场,实现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强化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地震勘探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柳旭茏.束线状三维正交观测系统满覆盖次数点坐标确定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1):222-225.

[2]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东安基层党建实现“四个”标准化 篇5

近年来,东安县从完善党建工作的内容、责任、创新和考核四个体系入手,探索推行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了“基层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好、如何科学考核”等实际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内容实现标准化。对全县基层党建近年来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进行了梳理汇总,出台了《中共东安县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决定中从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标准化设置,为全县党建工作走标准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是党建工作责任实现标准化。明确了党(组)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制。把“一把手”履行抓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和党建工作记实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专门下发了《东安县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暂行规定》,为扎实有效开展好全县党建工作提供了责任保障。

三是党建工作创新实现标准化。县委组织部实行党建创新课题“项目化、标准化”管理,部长和3名副部长每人包一个创新课题,带头搞调研、树典型、建机制,抓住基层最需要支招的问题,最需要合力解决的问题,开展党建实践和课题创新,突破基层党建薄弱环节,实现党建创新成果转化。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6

而枫联公司又绝不是一个“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企业”,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忠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公司在1998年就实施了大型的ERP系统,管理财务、采购、库存和渠道销售过程;在渠道推广经销商管理系统、零售门店推广POS系统,使得企业能够住进行渠道和终端门店管理的同时第一时间采集零售数据掌控市场信息、快速反应……除此之外,公司还请其他公司开发了网上订货、生产进度控制等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这几年来,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一方面是在企业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中,高层关心的国际化运作,多品牌运作模式、利润中心模式使得企业对于产品信息的需求更加精细、针对;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也使得企业不能够盲目设计和生产,有效分析势在必行。按照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规划,公司打算在今年上一个BI系统,提高报表制作和经营分析的工作效率。当然,公司的信息主管张杰被委以此重任,不过,张杰觉得心里很没底,“目前系统理的数据很混乱,先不说准确性如何?光是编码问题,就让我感到头疼了。”

下面就是关于编码遭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产品颜色的问题。同一个款式的产品,往往有多个颜色。现在使用的系统编码规则里,颜色代码就是流水号,一款产品有几个颜色,就按顺序排下去。最先抱怨的,是销售部。产品1YR25468-1里的“-1”可能是黑色款,产品1WD23402-1的“-1”就变成了白色款,非常难记,一不小心就下错了订单、发错了货,还搞得代理商满意度下降。服装产品应季也就那么几周,换货又耽误好几天,生意怎么做啊?采购那边也跟着抱怨,不光卖货麻烦,我们收货也麻烦啊!产品设计部门也是头疼。想给下一季的产品策划案定个基调,信息系统里有那么多销售的数据,想做个消费者颜色偏好的统计却做不了,被告知产品颜色编码没有意义没法分析。然而,当张杰想下决心要把颜色编码统一的时候,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颜色种类太多,想用一套编码来统一,编码方案必须要科学、能满足统计分析需求和业务操作需求,而且必须要预留足够的编码位数;这样一来,产品编码变长了,系统能不能实现不好说,更可怕的是这么多业务环节,出错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还不如不改。

一物多码的现象。公司为了拓展新业务和新渠道,采用了事业部模式独立运作核算。新的事业部觉得老编码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自己搞编码。新的问题出现了:两个事业部都在卖同一款产品,编码却不一样。公司每季要卖几百款的衣服,原材料和成品采购本来就复杂,一物多码又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而且,对于公司整体的经营分析也造成了偏差。各事业部本来就对信息系统抱怨很大,觉得流程多、麻烦,想让大家统一编码,只能招来更多的抱怨。

一码多物的问题。一物多码只是添了麻烦,一码多物给公司带来的却是直接的生意损失。去年有一款风衣春季卖得很好,公司决定秋天的时候进行产品再上市。然而,由于原材料成本提高了,风衣的吊牌价从210元提高到了230元,标签也印好了,可是系统却因为风衣前后采用了同一个编码,结果报给经销商的价格是最初的210元。当产品部发现这个问题时,经销商已经根据210元的吊牌价折扣订了货、付了订金,再想找经销商追要提高的那部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一部分损失又被产品部记到了信息部头上。

产品分类编码。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是从ERP开始的。产品编码的前几位中,除了款式、事业部的编码信息外,还有三位物料组的信息。物料组就是把产品按照功能分了大类,然而公司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原来的物料组编码规划已经不满足现在的业务需要了,原来预留的“其他类”里面已经看不出大类、小类的层次,基本上成了流水号。当初物料组编码规则考虑的管理方便、可以用于报表分析的作用,也就无法实现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产品除了按传统的功能分类外,年龄、性别、风格、季节、节日、流行样式……越来越多的分类维度被业务部门要求加入到产品编码中,便于进行市场统计分析和管理决策。是不是都要加到编码中?要加多少才算完整?张杰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头疼。

摆在眼前的是年份问题。因为公司的系统是98年上的,当时为了编码简单,只预留了一位数字位表示年份。马上就要开始08年的产品策划了,08年和98年产品可能重码的解决方案还没有个定论。

起初,按照张杰的想法,他觉得首先需要找几个ERP实施顾问对公司的ERP进行改造和重新实施,解决当前的紧急问题。经过招投标,最后他们选择了C咨询公司。可是,通过C公司对枫联公司的一系列访谈和调研,张杰发现,不单单是产品编码问题,对于其他重要的基础数据实体,比如客户、供应商、原材料等等,可能作为产品的一种重要的属性,这些数据实体都和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调整产品编码的同时,需要同时调整企业主要的基础数据编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编码混乱的问题,做到数据标准化。

看来,编码方案中涉及到的各种管理和经营问题,不是简单的ERP改造可以解决的。对于这个问题,张杰似乎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吴迪

教授级高工、系统分析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信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专家组专家

一方面要解决当务之急的编码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将来应用系统的集成,着眼于未来

(一)当务之急

枫联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服装企业,又处于高速成长期,业务发展迅速,原有的产品编码系统满足不了当前的需求,出现混乱的局面在所难免,也是许多类似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共同问题。我认为,张杰的当务之急不是上BI,而是先打好基础,对各类编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继而改造升级ERP系统,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提高报表制作和经营分析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除了企业本身努力改善基础管理,推行编码标准化之外,寻求有行业背景和服装企业实施经验的ERP开发商和咨询公司进行合作也势在必行。

(二)着眼未来

枫联公司不是单一的来料加工企业,它有自己的品牌、设计能力和销售网络,在开展编码标准化时应该看得更远。不仅满足眼前提高报表制作和经营分析的工作效率的需求,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浅谈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现过程 篇7

企业标准化指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的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 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其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协调管理活动、加强技术开发和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针对当前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积极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标准已演化为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战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也是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3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现过程

3.1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按照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中的规定,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a)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b) 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c) 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d) 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

e) 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f)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g) 了解或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活动。

由此可见,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并利用PDCA (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的原则, 不断完善, 达到持续改进。

3.2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现方法

企业实施标准化应从以下几步人手:

a) 第一步, 收集标准化信息

信息是企业开拓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可缺少的手段, 对企业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 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 以及国内外有关的出版物,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产品展销会, 了解标准化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方向, 并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b) 第二步, 制定标准

按照标准制定的程序制定企业标准, 通过审查, 最终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者批准、发布, 并在发布后的30天内, 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在制定企业标准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几点:

1) 企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1)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 例如对电动工具产品, 必须贯彻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

(2) 充分研究顾客和市场需求, 保证产品质量, 保护消费者利益;

(3)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 制定企业标准要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

(5) 制定企业标准要有利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6) 企业标准之间与上级标准之间应相协调一致。

2企业标准的制定范围

企业标准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四类。

(1) 产品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凡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执行相应的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没有标准的, 是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上级标准时, 应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 由企业审批、编号、实施, 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备案手续。

产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 并满足顾客需求。因此制定先进合理的产品标准, 是企业生产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2)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一个企业除了产品标准之外, 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制定有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使企业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有标准可循, 使企业从最高管理者到员工的各个岗位都应有工作标准作为依据, 从而使整个企业生产、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

(3) 设计、采购、工艺、工装以及服务的技术标准

属于设计、采购、工艺、工装, 都应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对于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 企业可根据产品类型、特点的不同制定以下标准。

选用标准:为了便于生产上贯彻, 针对结构要素、零部件、材料、通用工具及半成品, 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选取适用的参数和技术要求, 制定成企业标准。

配套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未齐全的情况下, 企业为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可制定一些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贯彻相关配套的企业标准。

(4) 严于上级标准的内控标准

在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有上级标准的情况下,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可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作为“内控标准”组织生产。但不公开对外, 也不需要备案。此类标准, 如作为产品出厂或验收的依据, 应进行备案, 同时也是产品监督检查的依据。

c第三步, 实施标准

实施标准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标准化活动, 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的管理层应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做好充分的准备, 明确职责权限, 配备必须的资源, 做好宣贯工作, 然后才能具体地实施标准。

d第四步, 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企业的自查和上级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标准, 维护标准的严肃性, 推动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4 企业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a) 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

企业标准化过程涉及到企业各层次的员工。在标准的执行过程中, 不同的员工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何加强对标准的认识, 使大家能够认真、自觉执行标准,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b) 无标生产

有些企业, 由于对于标准化缺少一定的认识, 致使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标准甚至不知道自己产品的产品标准是什么。

c) 忽视对产品标准要求的执行

一部分企业不知道应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有的知道应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却不知如何执行。有些企业只重视产品的技术指标检测, 而在产品的安全结构、包装标识等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这些都说明生产企业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

d) 企业缺乏标准化工作的人才

一些企业标准化生产的意识淡薄, 只重视成本和合同, 不重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 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 对与产品相关的标准不熟悉, 从而导致企业的产品质量上不去。

5 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可以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 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 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造成整个技术、经验的流失, 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企业实行了标准化, 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员来做, 也不会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在开展企业标准化活动中, 要注意如下方面工作:

a) 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 以期更加符合质量标准需要。

b) 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c) 要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标准化培训,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建全标准体系。

d) 要关注国家标准的修订与废止, 及时掌握国家标准的最新动态, 关注并收集国内外标准最新信息, 搞好采标工作。

e) 当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 应积极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 争取在市场中的主动性。

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 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而设计开发部门尽快采用先进标准, 就意味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 企业在设计开发活动中, 需要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形成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 把设计开发过程中重复出现的事项, 按照科学管理的需要, 制定标准的工作程序, 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作为组织和管理的准则。

结语

综上所述, 标准化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熟悉掌握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运作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加快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逐渐意识到了标准化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内涵不断深化, 标准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通过介绍企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实现过程, 针对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 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重要性,实现过程,问题

参考文献

[1]秦必俭.如何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J].大众标准化, 2011 (04) .

浅谈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 篇8

1 企业标准化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近年企业标准化建设与创新实践来看,该公司在标准化体系建设、运转、提升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与外部市场相适应的的驾驭市场能力很强的高效项目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知识全面、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对大型建设工程总承包管理经验,获奖工程业绩太少;缺乏能够实时掌控、专业全面、人员稳定的自有劳务队伍;缺乏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这“三大”标准的有效协同和持续改进,标准执行“两张皮”问题很难避免。

2 基于存在问题,做好项目管理标准化的途径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适应市场环境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1)要有明确四个一管理目标,即一套新方法、一支新队伍、一代新技术、一批好工程;(2)建立责、权、利明确,富有活力的组织机构,就是要做好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要界定好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3)建立总部宏观调控、项目委托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良好运行机制;(4)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合同、生产要素、信息管理;组织协调;(5)明确推行主体,两制建设、三个升级。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总承包管理能力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升级;(6)项目管理主要特征:实行动态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行目标控制和任务目标节点考核机制。

2.2 项目管理必须实行目标管理

2.2.1 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目标管理是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手段,一个管理者首先要制定目标,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业务范围没有目标,这个业务范围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这些目标成为每一环节上每个员工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只有通过目标管理才能把组织的决策思路贯穿于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思想上,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中,落实到实现最终的既定目标上。在项目项目管理中施行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它是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1)设定绩效目标,上下一致充分沟通,明确绩效方向;(2)将绩效目标分解成工作任务,细化指标,确保落地执行到位;(3)形成可视化绩效模板,过程可见,执行结果可控;(4)完整的绩效管理闭环。

2.2.2 实行目标管理的方法

(1)工作目标要与员工能力相适应,工作目标是对公司所做贡献的规定,由他及他所领导的团队对工程部门所做的贡献大小决定。在实施项目管理时一定要要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和目标分解不完,无目标或目标分解不全都不行,对每个人来说目标要清晰,目标制定与现实能力不协调,一个人或团队对组织的贡献决定了目标的大小,对此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针对起初下达的目标,对各方工作和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业绩考评是目标管理的最后一环,管理者要根据起初下达的目标对业绩努力程度进行考核,避免真正埋头苦干的人被忽视。(2)目标分解要完全彻底,如果一个工作没有目标,这个工作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最后将分目标变成工作任务,管理者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3)做好绩效考评,业绩考评是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目标能否能实现的关键因素,关系到组织的人员能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应用,关系到实施中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的好坏。

3 实施项目目标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

目标管理能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就取决于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企业发展大局。

3.2 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

目标管理,关键在管理。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成本控制必须严肃认真

目标管理以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考核评估也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很容易让目标责任人重视目标的实现,轻视成本的核算,特别是当目标运行遇到困难可能影响目标的适时实现时,责任人往往会采取一些应急的手段或方法,这必然导致实现目标的成本不断上升。作为管理者,在督促检查的过程当中,必须对运行成本作严格控制,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不计成本的。

3.4 考核评估必须执行到位

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项目的完成,都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选择执行力很强的人员进行,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成绩突出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团队或个人按章处罚,真正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4 建立高效的项目执行团队

首先要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素质高、技术全面懂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充实到各个项目班子中去,项目经理必须具备驾驭市场能力、对社会力量的协调能力强,同时熟练掌握项目总承包管理知识,项目组织结构要科学合理,要尽力避免线性项目组织结构,而采用中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了对项目目标的管理,这样的结构形式下,项目经理对项目整体把握同时对项目目标全面负责,组织结构中各个岗位人员目标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清晰,相互协作良好,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有机高效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团队执行力极大提高,整个项目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通过建立有建立特色的项目管理框架,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高效团队也使得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工程管理规范和岗位作业规范不断完善,在项目管理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标准(如分供分包管理和安全环境质量技术、商务合同、等主要业务的标准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夯实项目管理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质量标准,进而提高其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实现企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针对目前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项目管理的工作实践,对推进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出一些管理方法和工作思路,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项目管理结合起来,以期对企业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和项目管理标准化有所帮助。

摘要:根据当前一些企业在项目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中的现状,阐述了进行项目管理要经过的途径,和做好标准化管理需要采取的办法,以利于工程项目管理步入健康、高效发展的轨道,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9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是电力企业的宗旨。安全,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电网公司有别于传统的安全管理, 以此提出“大安全”理念观点, 此观念是为了加深电网职工对安全管理新课题的认识, 能够与时俱进, 行动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不墨守成规, 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1 树立电力企业的“大安全”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的应用和电网企业的发展, 安全的概念已不是狭义的安全, 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大安全”理念是广义的安全, 它的内涵越来越广, 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多。具体包括了电网企业的各方面:

(1) 人身安全。这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于电力企业, 如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即使其它工作再优秀, 再突出, 那也是100-1=0的结果, 将功亏一篑。

(2) 电网安全。这是对电网企业的基本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 电, 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商品。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你用电, 我用心”的优质服务口号, 就是要让老百姓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确保电网连续供电能力, 提高供电可靠性。

(3) 设备安全。这是电网安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梳理设备管理流程, 推行“大运行, 大检修”体系建设, 加强精细化检修管理, 提高设备健康运行水平, 减少设备故障率, 提高设备完好率。

(4) 交通安全。随着“大运行, 大检修, 大营销, 大建设, 大规划”体系的深化, 随着维护设备和工作量的增加, 随着交通道路的快速发展及电力企业车辆的广泛应用, 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车祸猛于虎, 在设备巡护、施工抢修途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

(5) 消防安全。常言道:“水火无情”, 消防安全看似离我们很远, 实则时刻在我们身边。预防胜于救灾的道理要时刻牢记, 对于重要消防部位、调度大楼等重要设施, 要加强消防设施的日常巡视和检查,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和火灾隐患, 做到防患于未然。

(6) 财务安全。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 各类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做好账务资产安全防范和管理工作, 按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管好自己的人, 看好自己的门, 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 确保资金安全。

(7) 信息安全。现在已进入高速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空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一些黑客或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程序存在的漏洞, 非法窃取别人的信息和资料, 造成他人隐私的泄漏和保密资料的公开, 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2 通过“四全”安全管理, 实现大安全目标

电力企业如果为了实现安全管理目的, 就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牢记于心, 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为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下面我们从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4个方面对安全管理进行一个阐述。

“四全”安全管理是指:

全员──指上至国网公司领导, 下到基层单位每名干部、职工 (包括全民工、集体工、派遣工和实习人员) 都要管安全;

全面──指从生产、营销、规划、基建、科研到后勤服务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抓安全;

全过程──指每项工作从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到投运的各个环节都要自始至终地做安全工作;

全天候──一年365天, 一天24小时, 不管什么天气, 不论什么环境, 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安全。

可见, “四全”安全管理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做到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 凡事有人监督。让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全体员工树立大安全的理念, 自觉根据技术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调动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 来保证我们企业方方面面的安全。

3 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实现大安全目标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就需要制定标准化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方案, 明确安全生产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按照生产安全标准的要求, 全面发动、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开展自查工作和整改, 以此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等。除此之外,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班组建设工作, 提高排查隐患的速度, 以此来提高安全意识的操作技能,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严控“三违”现象, 实现了安全风险的可控在控, 使企业真正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提升。为了大安全目标的实现, 电力企业主要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方面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容:

3.1 确定目标

结合季节特点和工作实际, 确定安全目标, 细化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重要措施, 以此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工作岗位中, 避免事故隐患的发生, 以此来控制事故发生率。

3.2 设置组织机构, 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小组, 只要是为了能够全面进行综合协调、分工和考核办法, 完善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日汇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分析会议制度, 从管理根源上认真分析查找问题原因, 明确责任归属, 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 限期进行整改, 确保把整改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3 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为了给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安全稽查全面覆盖, 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全时段开展拉网式稽查, 针对季节特点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稽查;推行反违章同业对标, 对违章情况通报点评分析, 严重违章“说清楚”, 对违章人员实施分级集中教育培训;奖惩并举互为补充, 全面推行个人安全积分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一线员工尤其是工作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3.4 教育培训

为了树立企业文化, 就需要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了签订家庭互保责任书, 就需要完善家庭互保制度, 形成“企业—家庭”合力保安全的局面。

3.5 重大危险源监控

电力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监测、监控和制定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等工作。利用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 督促员工做好预测、预警、预案工作, 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 组织整改, 做到可控在控。

参考文献

[1]王红汉.安全理念教育[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04) .

[2]常迎雪.谈“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和“安全生产, 我的责任”[J].电力安全技术, 2006 (05) .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0

(一) 系统基本属性

它是人民银行恩施中心支行推出的新一代网络标准化信息管理应用工具, 符合人总行技术开发规范, 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 按照MVC模式进行构架, 实现监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

(二) 解决的问题

解决基层央行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中的两层皮现象, 实现监督体系规范与执行的有机结合, 解决基层央行在监督体系运行过程的效率问题, 通过信息化手段, 提高监督效能, 节约成本。

(三) 系统技术特点

以提高监督质量、提升监督水平、创新监督手段、服务核算部门为监督宗旨, 开发的系统软件具有扩展性、灵活性、稳定性、可动态管理性、可重用性等性能, 可实现会计核算监督的过程控制, 痕迹管理, 形成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逐步实现闭环管理。

(四) 核心思想

实现“五有”即“操作有依据、工作有奖惩、过程有控制、分析有数据、风险有评价”, 形成事后监督网络动态管理新格局。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一) “服务监督”理念贯穿化

1. 以提高监督质量为工作着力点, 以提升监督水平为工作切入点, 以创新监督手段为工作突破点, 以服务核算部门为工作落脚点。

2. 用智慧贯通会计核算监督的脉络, 用“服务监督”维系依规操作业务的纽带, 用真诚描述事后监督的形象。

3. 将人性化的“服务监督”理念贯穿于事后监督的始终。体现它的主要标志是向核算部门及人员提供更主动、更及时、更严密、更到位的各种监督服务。

(二) 动态管理技能模块化

具有以下模块:统计数据分析、风险防范与规范管理提示牌、风险预警、监督反映、学习园地和经验交流。

(三) 监督基础数据标准化

统一上报, 统一维护, 统一管理。为分行事后监督中心、各核算部门、本行领导及其他管理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信息服务。

(四) 监督风险控制过程化

1. 过程延伸化。

用万年历对前台人员自动提醒当天、未来某天及关键时点需办理的重要业务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风险点等, 为事后监督工作向事中和过程延伸提供支撑。

2. 管理动态化。

运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县市支行的动态控制和管理, 达到依规操作业务和管理措施程序化硬约束。

3. 监督过程化。

强化业务处理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和控制, 对风险的控制贯穿于核算操作过程中, 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

4. 管理信息化。

利用监督信息和统计信息数据库, 强化过程监督, 使风险关口前移, 将业务信息化升华到管理信息化, 为决策部门提供精确数据依据, 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数据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意义

(一) 重要性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以前, 辖内通过邮寄、电话等方式传递事后监督信息, 存在速度较慢、准确性不够高等现象, 使监督成本较高、效率偏低。

(二) 现实性

该系统更加方便前台核算人员及事后监督人员, 可将其从繁重、复杂的监督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以科学、严谨、程序化的制度来规范监督统计管理过程, 并以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等功能来适应目前灵活多变的会计核算监督需要及发展趋势, 逐步成为基层央行标准化信息管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手段。

(三) 迫切性

“服务监督”是适应新时期基层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现它的主要标志是向核算部门及人员提供更主动、更及时、更严密、更到位的各种监督服务。正基于此, 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实现“和谐监督”手段应运而生。

四、取得成效

(一) 促进了监督方式向直观、严密、及时的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自运行半年多时间, 利用它实效性强、阅览对象多等特点, 已为核算部门及前台会计核算人员提供及时的动态监督服务信息近30篇;通过发布监督情况反映、风险评价报告等, 在网上及时跟踪、及时有效全部纠正各类会计核算差错7笔, 会计核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增加“统计分析、数据查询”功能, 更加快捷、全面地掌握县市支行国库及中支核算部门的监督与服务信息, 为领导、上级事后监督部门等提供有价值的监督信息。

(二) 是促规范和防风险的理想途径

通过风险防范与规范管理提示牌, 体现了“服务监督”融入到网络动态管理之中的理念, 突出了对核算业务的风险提示和过程控制, 促使前后台的反馈交流方式更人性化。从2012年10月8日至今, 通过网上提示牌对7大类38项内容进行动态的会计核算业务事前事中提醒, 规范了核算业务操作行为, 共监督全辖会计核算业务10万多笔, 监督金额2 500多亿元, 从发现的7笔差错看, 均无一笔属被列为事前事中提醒的事项, 实现了被提醒事项的零差错目标, 特别是杜绝了屡查屡犯问题。

(三) 减少了会计核算业务差错和预防了风险

由于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具有公开、透明、保留时间长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核算部门改进作风, 主动作为, 减少了差错和杜绝了事故。同时, 通过事后监督部门与会计核算等部门资源共享、多方联动, 及时纠正差错和合理解决疑难问题等, 形成了在配合中监督、在监督中配合的良好机制。还促使监督人员在网络动态管理的参与中学习、互补、提高素养, 对其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有着良好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四) 促进了事后监督部门的自身建设

实施网络动态管理以来, 针对监督人员要保证监督质量, 发布高质量的监督情况反映、风险评价报告、专题评价报告等, 就必须了解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有关监督依据、业务操作规程、统计分析知识、风险评估等知识的要求, 组织事后监督人员开展了5场55人次参加的业务专题讲座, 涉及核算业务操作流程、存在的风险点及监督要点等6大类15大项内容, 形成培训课件挂在管理系统上, 供全辖监督人员及核算人员学习借鉴, 拓宽了监督视野, 丰富了业务知识, 提高了事后监督整体队伍素质。

(五) 创新了事后监督方法和手段

现代化的网络动态管理平台克服了传统沟通中的相互封锁、排斥等缺陷, 让前台核算部门及监督人员自行操作, 按统一标准进行数据录入、上传、查询, 中支进行统计分析、差错跟踪、数据查询等, 为加强监督, 提高核算质量, 提升事后监督水平提供基本条件。同时, 让发布者与浏览者之间保持经常联系, 通过客户留言版和客户反馈意见获取有关事后监督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近20条, 有效地促进了风险防控与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目标展望

该系统的建设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但在具体运用中, 由于经验、经费、时间、保密限制等方面原因, 不少设想还未能在现有系统中充分展示。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企业网

一、概述

企业的办公和生产终端数量庞大,并且不断增长。终端作为接入网络的主要门户,与业务网络的整体安全息息相关。如何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如此庞大的终端群体,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

终端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已不再是传统的病毒,而是更加复杂的恶意代码(广义病毒)。目前,内部网络内病毒事件不断,严重地影响了使用者的使用和关键的业务应用。综合分析多起典型的安全攻击事件,可以发现传统的互联网边界已经不再是攻击者发起攻击的起点,更多的安全事件都是从感染内部终端,以内部终端为跳板,长期潜伏窃取企业机密信息或者进一步攻击企业内部网络,进而严重威胁内部重要业务系统的安全性。

随著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不断丰富,终端数量增加,地理分布更广泛,访问需求更复杂,使得对桌面和设备管理的需求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手工维护方式来实现。

具体而言,企业在桌面和设备管理领域通常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

如何明确到底有多少IT资产?这些资产的实时状态如何?

当购置新的计算机时、当计算机系统故障时,都需要管理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安装配置操作系统。

随着客户端数量增加,人工管理的模式导致客户端系统环境混乱,使得管理员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集中管理。

使用者随意安装各种应用软件,使得整个的终端环境更加纷繁复杂。

二、终端安全管理问题及根源分析

事实上,对于终端的安全防护和有效管理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的两个问题,而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两个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必然导致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反之,严格地管理和约束终端行为,落实确保合法使用者合规操作,就可以提升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为什么终端难于管理呢?进一步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使用者交互式操作是终端环境混乱的根源。显然,当一台新的机器安装配置完,交付给使用者时,无论是系统、应用还是安全都是符合安全管理标准的。但是,由于当前终端操作系、应用程序以及使用者数据(包括个性化设置)混杂在一起,随着使用者的交互式操作(特别是随心所欲、缺少控制的操作),导致终端运行状态逐渐偏离预期的标准设置,越来越混乱。使用者对应用程序的某个操作,无意中就影响了其他的应用,甚至影响到整个操作系统。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使用者数据分离,从而实现终端在操作系统层面和应用程序层面的标准化,各个终端的差异仅仅体现在使用者数据(及个性化设置)层面。使用者交互式操作不影响统一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程序,从而确保整个网络终端环境的一致性和可管理性。

三、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实现

根据对终端安全管理问题及根源的分析,要做到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需满足以下四个要素:

要素1:标准化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终端计算机环境的基础,如果终端各自的操作系统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对终端应用程序、使用者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操作系统标准化包括以下内容:

构建企业自己的标准操作系统映像,该映像中包括了基本的操作系统、SP、补丁和标准应用程序;

通过统一的标准的操作系统映像文件快速部署新购终端;

将以前的客户端分批分期逐步迁移到标准的系统设置;

对所有的操作系统环境进行统一自动化的管理,如:补丁管理、网络设置、打印机设置等。

要素2:受控的应用程序管理

终端上可能存在和运行的可执行程序称为应用程序。根据安装方式,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管理员统一安装运行的应用程序;

使用者自行安装运行的应用程序;

恶意软件(使用者无意中感染的病毒、蠕虫、木马等)。

针对不同类型应用程序,其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对于第一类应用程序,通过软件虚拟化的解决方案,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环境分离;对于第二类应用程序,根据不同的终端使用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既可以采用白名单方式,也可以采用黑名单的方式;对于第三类应用程序,可以采用传统的防病毒软件、入侵防护等功能进行防护。

要素3:使用者数据保护

对使用者数据的保护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使用者数据的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损毁和业务中断;另一方面,对终端上存储的机密信息进行监控,防止机密信息泄露。

要素4:网络准入控制平台

终端标准化必需依托于全面的终端准入控制,否则所有的标准和规范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在终端标准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管理、监控、防护技术手段。不同的终端技术偏重于不同的安全管理属性。有的终端安全技术重点解决病毒、蠕虫、木马危害;有的着重分析系统漏洞和弥补漏洞;有的强调行为控制和应用管理;还有的则侧重信息防泄漏。

显然,管理员无法管理那些不接受管理的终端,但是可以限制这些不接受管理的终端接入网络。终端如果要接入企业网络,就必须遵循企业的终端管理要求。只有在终端准入控制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实现前面的操作系统标准化、受控的应用程序管理和使用者数据保护要求。

四、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对企业的价值

标准化的管理可以确保终端从购买到淘汰的整个生命周期,终端必需严格遵循企业定义的流程和规范,其价值体现在:

1.提升安全性

标准化的管理确保终端符合安全基准,避免了终端由于安全防护缺失引发的安全问题。对于受控终端,可以完全杜绝病毒等恶意软件。

2.降低终端整体拥有成本

企业终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PDA等)除了采购成本,其维护管理成本的比重日益加重。标准化的管理是自动化的基础,IT管理员可以清楚地掌握终端的资产现状,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3.确保业务持续性

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了终端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从而确保了终端的可用性,减少当机、诊断、修复的时间,确保IT业务的持续性。

五、总结

终端安全和终端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终端无序的、不可控的管理,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其实就是对终端的安全管理由被动化转换为主动化和自动化,可以说是IT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换。终端安全管理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终端运行维护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闫龙川,刘志永,来凤刚.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2).

[2]徐名文.计算机管理中心和分布终端之间的通信安全机制及其实现[J].电信科学,2009.

[3]王颖.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4]徐新件.信息安全从终端使用者管理做起[J].电力信息化,2008(5).

作者简介:潘珊珊(198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欧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实现标准化建设 篇12

1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浅析

一般来说,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对于企业在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与建设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难度进行有效降低,从而保证建设工作朝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前进。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实用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以及规范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等。就实用性原则来说,通过对互联网领域内、通信领域内、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进行充分使用,使得对各种平台产生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处理与整合。这种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操作较为简单,且操作的界面也较方便。就完整性原则来说,在安全生产的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所主要采取的编码都是统一的,且具有较为完整的数据存储方式,用户界面也一致,这样的设置使得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更加协调。就规范化原则来说,信息系统中对现今所有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评定标准都进行包含,其中又工业贸易行业、化工行业等。就开放性来说,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作以及信息之间的信息共享活动,进而实现建设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功能。信息系统结构较为优化,且数据库较为灵活,不仅会使得各个模块的功能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运行,还能在其中提供导入数据与导出数据的功能。就安全性来说,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用户在其中设置相关账户以及密码的方式,在其中实现不同角色的定义,进而使得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证。信息系统一般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能力,因此,不会因为某个突发事件以及动作就会导致信息数据丢失。

2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自评系统、评审系统以及监管系统。三个部分将信息系统所涉及到的各个部分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形成自评、评审以及监管的信息处理链,从而使得信息处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进行了有机协调,进而使得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1自评系统

自评系统主要的工作主体是准备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企业,对其进行自评并形成了相关的评价报告。用户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设置企业内部的评价小组,并且将评价小组的成员按照作用的不同进行要素的评定。评价得出的结果会即时在系统中得到显示。企业自评人员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需要根据评价规定进行判断就行,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最终的分数。在对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条款进行判断的时候,需要根据现场的照片等进行。信息系统会支持进行多次自评,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评得到的结果进行相应地整改。另外,用户主管还可以根据评价系统对评价进度以及评价过程进行及时的发现,对于发现的不符合规范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整改。

2.2评审系统

评审系统主要是针对评审机构以及需要进行评审的相关企业用户进行的。若企业在进行自评的时候,可对企业进行自评,评审机构就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查看。一般来说,申报信息中需要包含该企业的基本信息、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平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等。另外,还可以对企业自评的数据进行导入,对企业出现的不规范情况进行及时整改,并对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时出现的不足之处被发现,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其进行整改。

2.3监管系统

监管系统主要的对象是安全监管的相关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系统对该区域内所有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解。信息系统会将其产生的信息按照行业不同、申报等级不同以及进行评审的机构不同,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对于那些正在进行评审的相关企业,安全监管部门对其的评审进度以及评审过程都能进行实时掌握。另外,还能对评审机构所进行的所有任务都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该区域内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情况以及评审达标的情况都有个详细的了解。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还能对其进行及时监控,并利用得到的各种数据对其进行预测以及分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今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时大势所趋。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安全生产的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并且,相关的监管部门还能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对该区域内的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进行及时把握。

摘要:现今,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以及运营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现今的企业生产时,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关注。很多的企业内部都在其中建立起了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过于庞大,导致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中都存在着内容过多,且工作效率低的情况。这些问题对于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及其管理的效率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出发,并结合现今市场的实际,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静,王海洲,陈璐,张瑞艳.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系统设计和实现[J].中国水泥,2013(02):64-67.

[2]章博,贾双明,孙艺博,李山生,吴永婷.基于Web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估系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01):263-266.

[3]孙长春.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3(03):41-42.

[4]兰建文,刘敏,任高峰.多业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04):531-536.

上一篇:落地支架现浇下一篇:港口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