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标准化建设

2024-10-18

医院标准化建设(共9篇)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1

我院于2014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卫生厅统一组织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结合医院等级评审中相关设备条款的要求, 我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医院医疗设备在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制度与细则, 结合医院内审和外审中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根据我院设备管理的具体情况, 在此针对如何保障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完好率做一下探讨, 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海涵指正:

1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医院等级评审中, 针对设备的条款,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达标是单独的一项条款, 此项有如下具体要求: (1)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2)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3)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此外, 我院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相关制度比较完备, 从基本的资产管理制度, 维修制度到设备的保养、计量、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同时, 要建立专门针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制度和预案。我们制定了《急救、生命支持设备管理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制度》, 《医疗设备资源共享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演练分工分组方案》, 《医院医疗急救设备调配应急预案》,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流程》, 《全院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分布图》, 《全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明细表》, 《突发应急事件医疗设备借用协议》。当然, 关键是建立科学的供管修一整套保障体系, 并且能切实做好落实和监管才是重点。

2 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相关制度的支撑和管理之下, 我们要想达到急救、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的100%保障, 重点还是要从日常工作中下手, 将保障工作常态化。

(1) 我们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 将所有医疗科室划分到各个工程师, 要求每位工程师每周对分管科室的设备尤其是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发现问题, 现场解决, 并将相关检查情况记录到设备随机附带的设备使用记录本上。

(2)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工程师每月统计各自分管科室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 进行数据上报, 以便分析。

(3) 每位工程师制定自己管理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年度保养计划, 按计划对设备进行保养, 按月上报保养手册。

(4) 每季度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排除。

(5) 定期对需要进行计量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请相关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

3 建立监管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 我院设备科领导执行定期巡检制度, 对每位工程师日常的设备巡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其次, 我院建立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演练, 并对演练情况进行监管。

4 个别问题的讨论

4.1 有关应急物资储备的问题

在评审中, 相关专家曾指出应急物资应单独存放, 专管专用。应急物资中涵盖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 针对此项, 我个人觉得, 是否可以更加灵活的来处理, 比如应急物资中相关医疗设备能否纳入到设备租赁中心等类似的机构, 在提高其使用率的情况下实行追踪式的动态管理, 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调拨。

4.2 关于监管模式

考虑是否可以成立院内相关的独立监管机构, 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 避免出现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发生, 更大程度的增强制度的落实。

4.3 尝试建立制度和流程的定期研讨制度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实际使用和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定期的修订和完善。

4.4 关于此类设备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在医院等级评审中相关资料的审核中非常看重数据分析, 但却不太重视数据分析的出处, 是否可以由医院独立机构或科室 (如统计科、审计科等科室) 负责汇总分析数据, 可能会更加客观。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2

中心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医院安全标准化建设,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流程科学、规模适宜、标准合规、运行经济”的规划建设要求,推进医院安全标准化建设,将医院建设成为一个安全、方便、科学、人性化及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中心今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遵循医学规律,推进医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医院建设目标。

一、医院安全标准化整体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谁发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科室和人员负责标准化建设日常工作。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进度和要求,细化措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2.落实整改措施。中心要立足于治理大隐患、防范大事故,按照新修编标准要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科室和相关人员责任,落实整改资金,对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做到定人、定责、定资金、限期整改到位。要将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制度和建立长效机制上,紧扣医院特点,重点抓好消防安全,放射科、检验科、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及压力容器等重要部门安全管理;做好特殊管理药品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及相关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管理等。要突出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将标准化创建活动与医院评价、评审,创建优质医院和“平安医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检查,不断开拓创新医院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构建医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保证创建工作目标的实现。

3.加强监督检查。中心将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的巡检抽查和定期评估,将标准化创建工作与深入开展执法行动相结合、与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与推进落实医院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结合、与促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相结合、与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与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定期检查、考核,及时掌握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和保障措施建立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安全管理是保障,中心平时要强化应对突发事件演练,加强安全意识和技能教育,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有效发挥出救治的功能。

4.加强宣传引导。中心要抓好安全生产全员培训与教育,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法制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法制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素质,增强全员做好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掀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热潮。要重视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的宣传,为标准化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5.加强信息统计工作。中心要指定人员负责标准化建设信息统计工作,做到全面、准确和及时报送标准化建设工作信息,加强上下沟通与联系。

二、安全标准化专业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由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病案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等部分组成,所有科室均参与考核。

1、各科室应执行岗位责任制,制定科室考核标准。

2、严格执行疑难、危重、死亡、术前病例讨论等医疗相关制度,认真执行诊疗、护理技术规程;各种讨论记录登记完整,及时规范。

3、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科室总查房每周≥1次。

4、各临床科室认真执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品管理办法;抗生素使用率≤50%。

5、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修订版)》书写各种医疗文书;执行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甲级病案率≥90%,杜绝丙级病历。

6、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7、基础护理合格率≥90%。

8、医院感染现患率≤10%、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消毒灭菌率10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9、严格执行血液制品使用和管理规定,输血谈话签字率100%、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10、各科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在医院定额范围内。

11、常规X线片阳性率≥50%,大型X线片阳性率≥70%。

12、常规X线片优级片率≥40%,废片率≤3%。

13、法定报告传染病率100%。

14、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公示主要收费项目。

三、监控措施

重点落实首诊负责制管理、三级医师查房、危重病人管理、病例讨论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督查等重点环节管理和监控。

1、环节监控

1)科自查: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按照指标逐项对各组各个人进行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考核,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作详细记录备查。

2)院督查:医院督察组、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期随机对全院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等情况进行督查并现场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终末监控

医院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性的质量检查,对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病案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检查、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意见并奖惩兑现。

四、效果评价

检查总分为100分。科室失分扣分到科室,个人失分由科室追究直接责任人;科室成绩作为科主任、护士长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每

季度对质量检查情况作评估小结。并作为科室和个人的工作考核依据。

五、信息反馈及缺陷讨论

中心督查结果认真记录并现场反馈;每季度的终末质量检查情况向各科室作书面反馈。对存在的医疗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要求有关科室限期整改。中心每季度对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病案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检查情况作分析、评估、总结。

六、考评奖惩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3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简称《JCI医院评审标准》, 是由来自世界各大洲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制定与修订的, 国际上许多国家借鉴JCI标准来制定和确立医院评审标准方案, 因此对于医院管理十分具有参考意义。

JCI的宗旨目标

JCI的宗旨目标是不断地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更加注重患者的权利和感受。JCI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 特别关注患者的安全, 其六大安全目标分别是:1.正确识别患者;2.改进医护人员之间有效的沟通;3.改善提高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及安全性;4.确保对患者手术部位及操作正确;5.减少医疗感染风险;6.减少患者跌倒致伤风险。确保医院的整体协调连贯性, 医院服务是由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和多层次的诊疗等形成的整体。

通过确保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患者与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患者治疗、麻醉和外科治疗、药品管理和使用、患者与家属的教育、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设施管理与安全、人员资格与教育、沟通与信息的管理等13个管理项目来规范医院的管理及运行, 通过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运行, 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模式。

基于JCI标准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建设

JCI标准患者治疗 (COP) 章节COP.1中规定:在规章制度和程序指导下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规范的诊疗;COP.2规定:对每位患者的诊疗应有整合与协调流程, 并写入病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 存储患者诊疗相关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应用于门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的信息, 也包括检查、检验、影像、心电、超声、病理等医技科室的信息数据。上述功能可通过设立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来实现。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建设, 使医疗行为受到有效的检测和监督, 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产生, 有效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既减轻医疗人员的工作压力,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还应包括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管理系统、抗菌药监控管理系统、病历质量控制系统。

JCI标准中患者评估 (AOP) 章节中AOP.1规定:通过初始评价确定患者的医疗和护理需要并记录在临床记录中。利用临床诊疗指南, 特别是建立标准化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由系统自动与住院医生工作站进行衔接, 自动采集提示入径病种的诊疗活动中的各项行为数据, 提供临床辅助决策, 并且具有路径执行、路径质控、路径统计等, 对各环节的操作流程进行规定和警示, 对医疗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 对入径患者进行差异化分析, 可重点记录并分析变异原因;同时满足了JCI标准中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QPS.2.1章节中规定:用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路径或临床规范指导临床治疗。围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多层次、多视角的统计数据服务, 从而有效扩大了临床路径的适用患者, 可持续提高入径人数 (图2) 。

基于JCI标准的PACS、LIS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JCI标准患者评估AOP章节中规定:对患者评估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应在住院和门诊以及其他科室各环节中进行, 包括实验室和影像诊断检查结果, 以确定患者的诊疗需求。为确保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多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有效和及时性, 需要建设医院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应包括CT、MR、DSA影像系统、超声图文信息系统、心电信息系统、病理图文信息系统、内窥镜图文信息等系统的全面整合;同时建立检验科的LIS信息管理系统, 高效及时地与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进行数据共享。

基于JCI标准的手术麻醉管理系统建设

JCI标准麻醉和外科治疗 (ASC) 章节中ASC.5及ASC.7规定:每例患者的麻醉治疗要有计划和记录;根据评估结果, 对每例患者制定手术治疗计划并做记录。建设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可为手术室提供排班管理, 为麻醉医生提供麻醉单的自动采集和医疗事件记录功能, 同时可以实现手术麻醉临床信息数据与电子病历数据交互的功能, 合理设计麻醉医生工作流程和麻醉科室的管理流程, 实现手术患者入出转信息、LIS检验信息、PACS信息系统等的数据共享, 实现患者信息、手术申请、手术安排情况、手术麻醉记录等可查阅, 同时直接获取患者的医嘱信息、检查信息、检验信息、手术申请预约信息等数据, 并对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查阅和查询。将手术麻醉的日常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 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加有效地关注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危, 提高了手术医疗安全性。

2.医院临床信息流向图

结语

JCI标准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 代表了目前医院管理和医院服务的最高标准, 核心宗旨是立足于改进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几乎覆盖当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HIS信息管理系统、LIS信息管理系统、PACS影像管理系统及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通过借鉴JCI标准的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经验,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建设更加完善的、合理的医院信息化体系, 可逐步推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中需整体考虑, 注重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 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完善各系统连接、异构整合, 共享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基于JCI标准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 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

医院文化建设考核标准 篇4

2010年6月制定2012年9月4日修订

一、文化环境和设施配备方面

(一)医院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布局合理,建有职工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图书室、展览室等。

(二)建有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图书室,图书杂志藏书量为20000万册以上。报刊杂志50种以上,年增书600册以上。

(三)文化氛围浓厚,有一套展示医院文化形象的标识,有院训,阅报栏、宣传栏等5处以上,积极倡导科室文化建设,要求科室有专业特点的宣传栏,及服务用语。设立并管理好医院网站。

(四)年编撰文化宣传栏4期以上。

(五)积极办好院报的编纂工作,弘扬医院文化,对外宣传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表彰先进,刊载医院新业务新技术、报道职工休闲娱乐生活,使之成为宣传医院的载体,院报编辑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根据医院文化建设重搞好医院院报编辑、报道工作,每年办报6期。

(六)充分调动职工文学爱好者热情,对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开辟副刊予以刊登,医院进行适当稿酬(同院报)

二、员工素质提高方面

(一)健全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每年有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年培训率达90%以上,参加继续教育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1/5以上。

(二)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年组织医院文化相关活动2次以上。

(三)经常组织职工参加培训,每季2期以上(医务科、护理部、感控办。)

(四)积极开展科技兴医工作,健全科研工作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有成效,每年有2个以上科研成果,有10篇以上论文在市以上获奖或发表。

三、文体活动开展方面

(一)年举办文艺活动、运动会等文体活动1次。

(二)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每年2次以上。年组织职工进行拓展训练一次。倡导老人所养,老有所乐观念,积极支持老年活动。

(三)积极组织本医院的节目,参加县以上文化活动,每年有2件以上文艺作品在县级以上展演或发表。

(四)积极组织经常开展活动的文体队伍。倡导科室组织的考察及娱乐活动。以活跃工作气氛,增加科室凝聚力。

四、保障措施落实方面

(一)不断完善医院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医院文化建设有方案(计划),工作有成效。

(二)领导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工作纳入单位工作指标,工作目标和办院宗旨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医院文化,形成培育医院文化建设氛围,员工对医院文化认可参与热情高,人生价值取向明确,凝聚力强。

(三)文化建设日常经费和专项活动开支列入财务预算,保证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务人员人均年投入一定的(不含设施)经费进行医院文化建设。

(四)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定期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

(五)倡导优质服务,对在优质服务中表现突出的给以奖励。

(六)定期评估科室医院文化建设情况,推广典型。

医院

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5

本刊讯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研讨会于4月16-17日在广东省珠海市顺利举办。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出席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30余所大型三甲医院的医务处长、质控办主任等3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李洪山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发表了讲话, 他对来参加会议的各医院人员表示热烈欢迎, 阐述了会议的意义与作用: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永恒主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同时, 一些地方由于在质量评价方面缺乏权威依据, 质量管理简单照搬国外标准, 不同程度的存在质量管理思路粗放笼统、标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式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中国医院协会是全国医院行业组织,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标准是协会确定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旨在通过探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为二、三级医院的管理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指南, 指导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提高医院绩效、维护和谐医患关系。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研讨, 从基础、过程和终末质量管理等多个环节明晰体系框架的核心内容和路径, 建立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提炼创新, 研制出体现我们中国医院管理核心理念、符合中国医院质量管理实情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以此行业标准, 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 提高医院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质控办主任刘秋生、北京安贞医院医保办主任张乐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刘丽华分别介绍和讲述了质量管理体系概述及国内外情况、医院质量控制精细化、301医院标准化建设等内容。全体参会人员围绕建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讨论, 分别发表了建议及意见。17日下午会议结束。 (来源:中国医院协会时间:2014-05-08)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6

关键词:GSP,医院药房

1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

它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出来的规范, 其目的是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2013年2月19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新修订的GSP将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GSP强化了药品在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监控, 降低流通领域安全问题的发生[1]。

1.1 GSP的宗旨和目的

是药品经营企业对药品的购进、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 包括建立组织结构, 责任制度, 过程管理和设备设施等方面的质量体系。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延伸, 通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采取适当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1.2 GSP的内容

2013版GSP共4章一百八十七条, 第一章总则阐述了GSP制定的目的和依据, 以及条例实施的宗旨和适用范围;第二章针对药品批发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 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方针政策、组织机构以及质量改进和风险管理;第三章针对药品零售企业发热质量管理要求, 包括质量管理职责和人员管理、设施和设备、进货与验收、陈列与储存、销后管理;第四章附则包括相关术语的含义、GSP解释和实行以及违反原则的处理依据[2]。

2 医院药房现状分析

2.1 医疗机构长期存在重医轻药的现象, 医院对药学部门的投入较少, 导致硬件设施根本达不到GSP要求,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药房的药品陈列柜陈旧, 导致药品摆放不合理, 药品和非药品, 内服和外用药鱼龙混杂, 极易导致调配差错。

2.2 药房工作模式陈旧, 本院虽然使用电子处方, 实行一执一发的核对制度, 但是电脑系统不支持打印药品用法, 仍然采取手写方式, 书写的不规范容易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

2.3 管理模式的缺失, 无专职人员对存储条件进行统筹管理, 导致需要凉暗处保存的药品放在光线明亮处, 需要冷处保存的无法保证温度范围, 从而影响药品质量, 降低了药品疗效[3]。

2.4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不完善, 电脑存库与实际库存不符, 不合理用药在电脑上无特别提示, 结果就是患者交费取药时才发现实际库存无药, 或者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处方, 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3 参照GSP标准建设规范化药房

3.1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记录

以2013年最新修订的GSP条例为标准, 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记录, 主要包括:处方管理制度, 拆零药品管理制度、药品验收、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特殊药品保管使用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原则, 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首营品种”质量审核制度, 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退换药品管理制度, 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 中药饮片验收、存、养护、装斗、出库复核等管理制度。

3.2 完善医院药房的硬件措施, 使之达到保障药品质量的要求

在现有基础上, 对药房条件进行改造, 确保药品质量, 建议如下: (1) 设置冷藏库 (2~10℃) , 阴凉库 (≤20℃避光) , 常温库 (0~30℃) .严格将各种药品按其说明书上“储存要求”进行储藏, 保证药品质量。 (2) 严格区分药品和非药品;外用药和内服药、在此基础上按照系统分类:心脑血管用药、肝胆胃肠用药、耳鼻喉用药、骨科用药、儿科用药、其他类别, 对高危药品, 相似药品贴警示标签, 高危药品发放使用警示药袋, 这样可以提高调配效率, 减少调配差错。 (3) 定期对药房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 包括冷柜、照明灯、换气扇、防鼠防虫设施, 搬运设施、安全设备等, 定期检查, 及时维修,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 完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建立药品质量管理网络

GSP强调可追溯性, 要求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留下清晰的路径, 保证有据可查, 有证可考, 有文可追溯。然而长期以来医院药品入库验收, 常以外观形状和数量包装为主, 轻视内在质量, 药房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过分依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的质检报告或复印件证明, 容易让有质量问题的药品浑水摸鱼, 医院应该建立以行政、药剂、信息、临床、护理等部门的药品质量管理网络, 对照GSP规范进行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使用全过程监测, 做到药品出库先进先出, 近期先出, 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控制库存, 加快药品周转, 做到安全储存、降低消耗、科学养护、合理使用、保证质量;近效期药品在医生开具电子处方时要有特别提示, 库房缺药需管理人员及时关闭窗口, 避免给医生和病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配伍禁忌, 过小或者过量的用法, 诊断与用药不符, 数量超量等不合理用药行为, 计算机系统都能及时反馈给医生, 保证临床安全用药。

3.4 建立有效安全的药品分装配制中心

3.4.1 建立药品分装室

医院药房跟药品经营企业的区别就是拆零药品, 比如甘草合剂、碳酸氢钠溶液、复合维生素溶液, 颠茄合剂等, 如何保证拆零药品的质量呢?一般医院都没有空气净化的药品分装工作室, 致使拆零药品增加污染机会, 建议在医院药房建立万级净化药品分装室, 保证拆零药品的分装质量[4]。

3.4.2 建立静脉药物加药配置中心

传统医院静脉加药注射液通常在病区护士站操作, 空气混浊, 极易污染。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100级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由药师和护士共同在无菌室配制静脉用药, 控制药品质量[5]。

3.5 加强药师队伍建设,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GSP标准对人员培训有具体的要求, 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终端, 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医院的药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 缺乏临床药学和药物治疗等知识, 当务之急要抓好以下工作: (1) 加快药师整体水平, 深化药学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提升执业药师和主管药师的比例。 (2) 加强临床药学培训, 指导合理用药及用药咨询, 在门诊药房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是药事服务的必然要求。

4 讨论

现代医院药学工作模式已经由药品供应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 倡导以患者为中心, 开展药学监护, 监控临床用药监护, 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GSP标准有助于加强药品在医院流通终端的全过程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2013版.

[2]李琼, 田国涛, 胡欣.我院药品养护工作的体会, 2009, 20 (13) :1036.

[3]王国义, 古蓉.对医院药房开展GSP认证工作的几点思考.西南军医, 2006, (8) :216-217.

[4]邹涛.医院药房参照GSP实施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管理的情况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7) :664-665.

医院标准化建设 篇7

医院机房建设的特点

医院的机房建设有一些独特之处。

医院中有四种形式的机房。首先, 医院肯定有一个中心机房, 或者叫数据中心、信息中心;此外, 还会有一些承担智能建筑控制工作的设备间, 以及安保、消防等机房和专业机房。其中专业机房一般要求特殊设计、特殊施工, 因此习惯意义上的机房包括前三种。《北京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中对不同规模的医院需要建设的信息中心的面积给出了指导。对于职工少于100人的、比较小的医院来说, 100m2以下的信息中心就可以满足需求;中大型医院则可能要求信息中心的面积达到上千平方米。目前我看到的医院的机房相对来说都比较小, 包括我在参与国管局组织的国家机关信息机房空调节能检查时中见到的卫生部的几个机房, 也都是很小的。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机房的面积是机房最基本的参数之一, 它的确定是有章可依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虽然没有给出信息中心面积要求的具体数值, 但是给出了一个根据服务器的配置计算信息中心面积的计算规则, 如表1所示。以此为依据, 我们不但可以在知道大概的设备配置的情况下确定信息中心需要的面积;也可以在不知道设备配置的情况下使用规范中给出的近似值大致了解信息中心所需的面积。

机房的建设当然要以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医院的业务应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信息访问集中。医院的信息访问在门诊期间, 尤其是8点到11点间高度集中, 其他时段相对比较少。我亲身感受过一次, 一个医院, HIS系统在高峰时段出现故障, 导致挂号、交费等全部改成手工进行, 影响非常大, 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于这种系统24小时持续运作、门诊期间业务量急剧增加、其他时段业务量明显减少的特点, 一定要在机房建设中予以相应的考虑。

第二个特点是调取资料的带宽要求高。传统的无纸化医院相对来说信息量比较小;但是一旦要实现无胶片化, 信息量将是非常大的, 对带宽等各方面条件的要求都会大幅提高——这是由图像传输的需求决定的。最近在规划中的一个国土局的机房就是这样:原来的信息量不大, 机房很小, 只有150m2;现在要实现国土资源图像信息的传输, 对带宽、机房的要求就很高了, 规划面积达到了1200m2, 一下子提高了非常多。医院在由无纸化向无胶片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无纸化医院需要传输、调阅的基本上只是文字记录, 无胶片化医院则需要传输、调阅大量的B超、CT、核磁共振检查的图片。不仅如此, 医院对这些检查图片的应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必须使用无损压缩。这是因为很可能在一张很大的检查图片上, 医生所关注的东西, 像是肿瘤的阴影等是很小的;如果对图片进行压缩的话, 反映这些东西的图像信息很可能在压缩过程中丢失, 那么这张图片就毫无意义了。这就决定了医院信息业务的特点:要真正实现数字化, 保证信息响应的及时, 对带宽的要求就会很高。如表2、表3所示。

医院业务应用的特点决定了医院数据中心的特点:设备集中、密度大, 并且因此导致了热负荷也很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数据流波峰非常明显。此外, 我看过的几个医院机房都存在维护人员缺乏的问题。这里的维护人员不是指软件维护人员, 而是指机房维护人员。现在很多机房基本上都是由软件维护值班人员代管机房的维护。实际上软件维护人员对机房的很多设备并不十分了解, 发现问题时只能向上报告而没有办法解决。

机房建设国家标准

接下来选取与机房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中的一些内容, 为大家重点介绍, 以便使大家对机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起注意。首先是机房工程资质的问题, 这是一个建设方面的问题。目前, 建设机房工程的合格的施工资质主要有三个:建设部的建筑智能化工程和电子工程, 以及信息产业部的系统集成。拥有这三个资质之一的施工单位是可以做机房工程。在机房建设工作中最常见到的不合格的资质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建筑装修装饰工程。

机房工程的包括电气、空调新风、综合布线、集中监控、防雷、消防、装饰装修几部分内容。电气和空调新风是其中最主要的两项, 是支撑机房的最主要的系统;综合布线、集中监控对机房使用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防雷和消防系统的建设是我国的强制要求;把这些系统全部连接在一起,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就是装饰装修。这里要重点讲一下集中监控系统。前面提到过, 目前医院机房普遍存在值班人员缺乏的问题;集中监控系统可以承担大部分的机房管理工作、维护工作, 从而大幅减轻值班人员的管理工作压力, 因此已经成为一般机房的标准配置。针对这种情况, 一个新的机房规范正在编制之中。

目前, 已经实行和在编的, 与机房工程相关的国家标准一共有六个。作为所有标准编写工作的参与者, 我在此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462-2008) 都是2008年颁布, 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两个很重要的机房建设规范, 其中《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要重新修编——这主要是由于机房行业的发展非常快, 其产值已由三百多亿元跃升到了四百二十亿元;而这个标准从2005年就开始编写, 编写跨度很大。修编以后, 这个标准可能会改名为“数据中心设计规范”。《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2887)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 9361) 是正在报批中两个规范。在编的规范也有两个:《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环境检测标准》和《数据中心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目前在机房检测中存在着同一个机房由不同的人检查, 得到的技术参数, 甚至结论都不同的的问题;而这主要是因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里界定得不细。针对这种问题,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环境检测标准》中将给出一系列的指标, 以保证不同人员检测同一机房的结果会是一致的。《数据中心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就是刚刚提到的涉及集中监控系统的标准。它的编制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开发集中监控系统的厂商很多, 各厂商的系统接口不统一, 彼此不能兼容, 造成了重复浪费;如果能够促使各厂商的系统的接口实现统一, 可以大大提高应用的灵活性——目前在选用了一个厂商的系统之后, 想要再换用其他厂商的系统非常不便, 只能推倒重来, 投资成本浪费太大;而各厂商的系统的接口实现统一之后, 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另外, 有必要介绍一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TIA 942) , 这是目前唯一的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国际标准, 对我国相关规范的编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标准中的一些数据就是直接引用自它的。

接下来介绍一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几个重要的概念。首先是基本需求, N, 它的定义是系统满足基本需求, 没有冗余。接下来是冗余, 冗余是有程度的, 我们用N+X来表示冗余的程度——X=1时为最低冗余, X=N-1时为最高冗余。而X=N就是容错的概念。容错也是有程度的, 也可能达到3N, 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达到3N的系统, 因为这样的系统造价太贵。

这些概念都是贯穿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始终的, 同机房分级有很大的关系。《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把机房分成了A、B、C三级, A级对应容错, B级对应冗余, C级对应基本需求。国际标准TIA 942把机房分成了4级, 与我们的A、B、C三级的对应关系是:1级与C级直接对应;2级与B级基本上保持一致;4级对应A级, 二者也是基本上一致的。TIA 942中的4级的要求比我们的A级的要求高一点, 这是因为4级提出的一些要求在我国满足不了。我们的三级体系中没有一个级别跟TIA 942中的3级存在对应关系, 这是因为3级的要求跟我们的一条原则, 即所有机房的信息系统都必须通过UPS供电存在分歧。但是从目前实际检查机房的情况来看, 这一级的机房实际上是存在的, 所以新的规范里可能会新增一个B+级。

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可用性加以区别。C级的可用性为99.67%, A级的可用性为99.995%;而从C级到A级, 造价大约增加了4倍, 所以在决定是否建设A级机房时, 应该认真考虑造价的问题。医院机房很少有达到A级的, 一般都是B级, 而且因为高峰时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所以处于B级中可用性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上。对机房级别的定位应参考其承载的应用:只是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医院, 其机房的可靠性要求不高;但如果要将HIS系统等接入信息系统的话, 机房的可靠性要求就比较高了。如表4所示。

机房选址是机房建设最基础, 也是最根本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 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由于选址不理想造成成本大幅增加, 而且机房建设的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的问题在医院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与信息中心目前在医院里的地位还不高、还不大受重视的情况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据我了解, 很多行业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机房建设由基建部门牵头, 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逐渐发现由于基建部门不了解应用, 由基建部门负责机房的建设会带来很多问题, 才了解到机房工程并不是单纯的建设、建筑领域的事物。现在已经有很多行业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观念和操作模式, 改由信息部门牵头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 基建部门给予配合。在这样的模式下建设的数据中心使用起来是非常方便的。

在医院大楼建好之后, 就要明确机房建设的具体要求。比如将机房设置在大楼的第几层——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方便设备的运输。机房中的设备大多是很笨重的, 运输不便;以前曾经发生过机房建好了才发现设备运不上去, 最终不得不拆墙, 甚至把新设备切割开, 搬进机房之后再重新焊接的情况。因此在机房建设阶段就对设备运输的问题加以考虑。又如在管线敷设方面, 需要考虑到机房环境是恒温恒湿的, 空调管线过长会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再比如, 需要考虑雷电感应的问题。雷电感应问题通常考虑的是直击雷, 也就是大楼被雷电直接打中的情况。信息设备是娇贵的, 如果对雷电感应的防护做得不好, 很容易因雷电感应而损坏。一般而言, 楼层越高雷电感应越强, 所以机房不宜设在高层。此外, 结构荷载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机房里的设备都很重, 机房的承重大约是办公室承重的四到五倍, 因此机房对结构的要求就非常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 机房一般设置在大楼的二层或裙楼的中间层。不设在一层主要是为了避免水淹、虫害;不设置在顶层主要是由于顶层存在漏雨的风险, 同时不利于节能。顶层涉及防水工程的问题, 我国防水工程的合格标准是两年不漏, 而机房一般会使用八年到十年。这样一来, 如果将机房设置在顶层, 机房将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面临被水淹的危险。此外, 将机房设置在顶层, 太阳暴晒的热量会直接传入机房, 影响机房的节能。机房空调的室外机的放置问题也是机房建设过程中非常需要注意的。目前新建的建筑中, 高楼, 尤其是独栋的高楼占了很大的比例。在高楼的中间层建设机房的时候, 机房空调的室外机的挂装难度很高。在这方面, 医院的情况相对好些。

机房的层高也是机房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定意义上来说, 机房的层高决定了机房的使用年限。国家标准规定机房的净高是2.6m, 这个净高指的是吊顶下到地板上的距离。机柜的高度大约是2m;考虑到照明、回风的问题, 机柜上要留出600mm的空间。地板下, 如果要走线的话, 现在要求高度最少是400mm;顶上要回风, 高度最小要达到200mm。这样算下来, 机房的梁下高度大概要保证有3.2m。国家标准的参数是底线, 可以大于, 不能小于, 因此3.2m的梁下高度是建设机房的最低要求。建筑专业所讨论的一般是层高, 在计算层高的时候必须在梁下高度上加上大梁高度和楼板厚度, 如图1所示。

以前机房里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都是电气方面的问题;现在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空调方面的问题——温度、湿度, 还有气流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 数据中心的故障大概有一半以上是空调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在这方面, 除了要注意医院的机房大多属于B级机房, 根据国际标准的要求, 应该选用专业空调之外,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冷热通道技术的应用。目前, 冷热通道技术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既能实现节能, 又适合使用的最理想的现代技术。冷热通道技术的核心是设备的摆放要符合热力学原理。简单地说, 就是设备要面对面、背对背地摆放, 以面对面的通道为冷通道。这样可以使机房设备全部通过冷通道吸冷风, 将热风吹到热通道, 从而提高机房的降温效果, 实现节能。尽管只要进行这样一项看似简单的改造, 就能收到明显的节能效果;但是机房里的设备一旦摆好, 想要换个位置可是很困难的——机柜上接满了线头, 让机柜调头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所以一定要在机房的设计阶段, 以及在现有机房中增加设备之前就考虑好这个问题, 把机柜摆好。

机房供配电的几个要求需要大家提起注意:一是机房要由专用的变压器或者专用的回路供电, 以保证机房供电的可用性;二是机房低压配电系统不能采用TN-C系统;还有电子信息系统应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 机房里所有的设备都要由UPS供电, 机房内的动力电与UPS电应由不同的回路供电。

在配备后备柴油发电机的问题上, 医院有特殊的条件——后备柴油发电机是医院的常规配置——这对提高医院机房供电的可靠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供电电源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配备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这条要求, 医院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关于双路电供电, 有两个问题需要向大家强调。第一, “双路”不是指一路给UPS、一路给空调, 而是两路市电接入到UPS。第二, UPS不是一个可靠的电源, 只是保证两路可靠电源能够顺利切换的临时转换电源, 是一个被动电源。柴油机是一个可靠电源, 因为它可以通过在发电过程中加油来保证电源的延续;而UPS是做不到的。另外, 原来的双路供电模式一般是给UPS两路, 给空调一路;但是由于现在空调系统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 所以现在通常的做法是给空调系统也配两路电源, 也就是说机房实际上有四路电源。

医院有很多娇贵的电子设备, 对零地电压的要求比较高。抑制零地电压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把零线和地线缩短, 像是让配电单元靠近用电设备, 从而缩短零线和地线;以及在UPS端加装隔离设备, 例如隔离变压器, 实际上强制地把零线和地线短接起来;此外还有保证配电的三相平衡、抑制谐波。

最后要提醒大家, 主机房要单独使用一套UPS系统。有些机房, 比如配线间可能也要使用UPS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它千万不能与主机房共用一套UPS系统。因为楼层配线间的可靠性绝对不如主机房, 像是不相关的人员进入等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配线间发生故障, 把UPS拉垮了, 将会影响到整个主机房的工作。所以如果其他机房要使用UPS系统, 一定要跟主机房分用两套UPS系统, 不能共用一套。

医院医政标准化管理 篇8

1 医院医政管理现状

1.1 医院医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在我国, 从事医院医政管理的人员多为从临床、医技、护理等岗位转岗而来的业务转型人员, 并在管理工作中担任领导角色。这部分人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 主要依靠个人临床专业威望和传统经验进行管理, 有时还要兼顾临床工作, 精力不足, 管理效率普遍不高。目前也有一部分高校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管理岗位, 这部分人员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实践经验, 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医政管理工作。在多数医院相对重视临床技术人员, 对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下, 医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从而降低了医政管理的效率。总体而言, 目前医政管理人员总体水平并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1.2 医政管理工作混乱

在各地各级医院中, 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划分不完全一致, 存在着各部门及各级职务的职责范围过于笼统, 缺乏明确清晰的界限[1]。随着医政管理精细化的发展需要, 对各个部门职能划分、工作流程标准的要求更加精细。部分医院未能与时俱进, 形成一些职能真空地带, 导致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有些管理工作多个部门参与, 但缺少统一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造成管理混乱, 降低了管理效能。

1.3 医院管理者对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制度认识不一随着医院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及流程, 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 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武汉九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 武汉广德妇科医院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事件, 河北安国市中医院遗弃流浪女致死亡事件, 都暴露出部分医疗单位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格等严重问题,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 医政管理工作存在的很多漏洞直接影响医政管理的效率, 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发展。因此, 抓好医院医政管理工作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2 国内外医院标准化建设的启示

标准化是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 有组织地制定、修改和贯彻执行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2]。美国医院协会于1918年在医院系统内首先推行了标准化建设, 实践证明, 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 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随后, 日本于1960年代以美国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参考, 以标准化为基础, 成功地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我国1980年代开始标准化建设, 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及行业协会在医疗技术方面制定了一些标准, 但从医政管理的角度进行标准化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医政管理水平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现, 开始制约医院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中, 许多医政管理者都认识到标准化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手段, 它为实现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了共同的基础[3]。因此, 医政标准化管理建设迫在眉睫。

3 实施医院医政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医政标准化管理就是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 以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等标准化原理为基础[4], 以提高医政管理效率为核心, 通过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来实现管理目标。而标准是以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 卫生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制定的准则为依据, 并充分考虑医疗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原有的医院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综观国外医院成功经验, 作为医院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医政管理亟需进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医政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上规范服务行为, 主动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提高办事效率。医政管理涉及服务面广, 不仅涉及到医务人员之间, 还会接触到广大患者;通过简化、优化标准, 可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1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传统的医政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 担任领导角色的管理人员多为出身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规章制度的理解程度、管理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最终效果。由于主观性较强, 经常导致一些违规甚至违法行为的出现。而标准化管理是管理人员对系统工作项目按照标准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的过程, 也是以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修订的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 它确定了以标准为核心, 通过设定目标, 对照标准, 激励团队, 努力实现目标, 形成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另外, 标准化管理是以控制论原理为基础, 把医政管理工作上升为以时间为导向的程序化管理, 时刻约束着管理人员须认真履行其职能。

3.2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弥补医院管理人员总体水平不高以及部门职责不清的现状, 通过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 制定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及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医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坚持以效率为核心、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为目标,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无缝的、无缺陷的、连续的人性化服务。

3.3

实施医政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进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 现代化医院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向以“法治”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转变。推行精细化管理, 必须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以规则和流程来驱动医院的各项业务[6]。医政标准化管理则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 细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 规范其工作程序、质量考核等, 从而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为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4 坚持医法结合, 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政管理标准化建设, 是以现行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部门或学术团体制订的标准为依据, 通过简化、优化标准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督促制定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事件预案, 降低医疗行为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法制教育, 增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 提高安全意识, 合理保全证据, 使医院在可能发生的纠纷中处于有利地位, 提高维权能力;通过标准化建设临床科室, 规范了科室管理及诊疗行为, 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7];通过制定合理的医患沟通流程, 有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周芳, 李丽娜, 崔晓波.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 2011, 15 (4) :52-53.

[2]易淑明, 盘英瑛.浅议“以人为本”的护理质量标准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2) :363-365.

[3]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M].第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9.

[4]陈庆利, 徐迪雄.论医院标准化管理现代化[J].重庆医学, 2007, 36 (1) :10.

[5]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7.

[6]杨艳, 茅建华.军队中小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省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2) :42.

医院标准化管理的常态化 篇9

医院标准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解放军总医院历时4年, 对常态化的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标准落实年”和“标准验收年”主题年活动, 通过建标、贯标、落标、验标, 创建了一套每事、每人、每时相互关联制约的, 覆盖全员、全流程、全岗位的常态化医院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本期特别策划从体系框架、标准内容、运行机制、考核监管等方面, 对其关键内容加以报道, 以期为我国医院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 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提高有所促进。

上一篇:有效意识下一篇:功能基因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