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024-09-08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共3篇)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篇1

一、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学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决定着科技队伍的未来,也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如国家多个部委共同推出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设立的“百人计划”等[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是国务院于1994年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重要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目前,这些基金获得者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话题之一。美国学者Zucherman等[2,3]以1901-1972的92位美国诺贝尔获奖者为对象,集中研究了他们的成长历程,通过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背景资料,总结出这些获奖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特征,即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科研职业生涯起步早以及不断地成长并积累优势等。Simonton等[4]系统地总结了运用历史测量法探讨影响杰出人物成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它包括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和特殊训练、角色的榜样与导师等。中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与美国有类似的特征,然而更多的则是不同之处。曹聪对中国老一辈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了研究[5],结果发现老一辈科技人才在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上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类似,但他们身上又有着中国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烙印。李素矿等[6,7]以我国地质学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对象,分析了在该领域科技人才专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国内相关研究[1,8]还以改革开放之后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同样肯定了家庭和学校对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也归纳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成长特点,并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总之,国内有关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还缺乏对我国各个领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整体特征描述,以及早期成长因素分析与整理。

本研究将通过对“杰青”获得者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及早期成长环境的分析,试图在整体上简要描述我国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成长历程中的一般特征及影响人才成长的早期因素,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政策以及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2003年到2011年的全部总共1589位“杰青”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批准名单及申报书中填写的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采集的信息字段包括性别、出生年、国籍、出生地、毕业院校及取得的学位和不同的测评子数据库等。同时,在这1589名“杰青”获得者中随机抽取样本300人,填写“早期成长影响因素问卷”(自编),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11份。

三、研究结果

(一)“杰青”获得者的基本特点分析

1. 年龄分布。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年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年份和获得基金时的年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出生于1963-1966年的获得者占总人数的50.5%,而整个分布图则以这4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单峰分布(见图1)。

“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图如图2所示。从年龄分布看,1589名获得者中,91.3%的获得者年龄在37-45岁之间,而44岁和45岁的获得者比例高达33.2%。这一方面体现了科学精英的学术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包括学术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物质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积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杰青”评审制度的限制。相对而言,学术积累时间越长,创新成果就越多,成功获选“杰青”的几率也就更大,然而“杰青”获得者的评选对年龄是有限制的,在这样的评选条件下,年龄分布中呈现出“45岁”现象,即在近45岁申请者成功最多。这一方面与成果积累有关,也与45岁为最后关口,人情的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性别分布。

从性别分布上来看,1589名“杰青”获得者中,男性共有1451人,占总人数的91.3%;女性共有138人,占总人数的8.7%。可以看出,在青年科学创新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衡,女性科学人才所占比重很小。

3. 毕业院校。

学历教育水平与质量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表1是“杰青”获得者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毕业院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培养了一半以上的杰出青年。从三个阶段的学校类型来看,“杰青”获得者在硕士和博士就读期间所在重点院校的比例均要高于其就读的本科院校。

4.“杰青”获得者成长周期特征分析。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成长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本研究将成长周期定义为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到获得“杰青”的年份,它体现了学者毕业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成长时间。数据显示,“杰青”获得者的科技人才,在自身所在的领域研究和成长的平均年限为10.96年。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相接近,就是说科研工作者从正式进入一个领域到在该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一般需要十年,即“十年规则”。

注:人数为1584人,有5个杰青的博士毕业年份未知

(二)影响“杰青”获得者的早期成长因素分析

1.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54.03%的“杰青”获得者认为大学阶段对他们学术成长的影响最大,有15.17%则认为中学阶段对其成长影响最大。可见大学阶段在培养科技型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幼儿园和小学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并非不重要,调查中“杰青”获得者认为两个阶段重要性所占比例较低,可能是这两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人生职业定向。

2.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阶段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有70.61%的“杰青”获得者认为,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同时,启发升华、进行必要指导是他们在求学阶段影响最大的教学方式。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兴趣,加强在整体方向的必要引导,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有效的教学方式。

3.“杰青”获得者家庭背景分布。

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有近一半的“杰青”获得者来自于农村,父母为农民。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已改变了杰出人才往往出身书香门第的现象。这也和西方一些研究结论相一致,即创造者往往来自社会边缘家庭环境(marginalized home environment)。

4.“杰青”获得者家庭教育方式。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有63.98%的“杰青”获得者认为父母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相同点,但也有所不同。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中,启发升华、给予必要指导变得相对次要。这种差异反映了家庭与学校功能的差别。家庭主要是个体成长情感滋养和社会化的最初港湾,而学校则是完成学习和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场所。

5.“杰青”获得者家庭经济条件分布。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有超过85%的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当地中等水平以下。不利的经济条件有可能是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或许更愿意选择行政、法律、商业等行业。

6.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分析结果见表7。有79.15%的“杰青”感到教师和父母是他们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这些结果与先前的大多数研究是一致的,进一步表明教师和父母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9]。

四、结论

我国的“杰青”获得者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描述和探讨他们成长的规律,不仅对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也对现实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本研究选取2003年到2011年的全部总共1589位“杰青”获奖者,并从中随机抽取300名“杰青”样本,初步探讨了“杰青”获得者的一般特征和早期成长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杰青”获得者在成功申请的年龄呈现出“45岁”现象,即在近45岁申请者成功最多。这种现象背后明显地反映了人为设置年龄对申请“杰青”者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评价上的系统偏差。这提示,“杰青”评价体系需要调整。

2.在“杰青”获得者中,女性科学人才所占比重很小。虽然有研究表明,女性在空间能力发展要相当弱于男性,但女性在科学上成就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为了鼓励女性科学的成长,建议在“杰青”评价体系中对女性设定一个最低比例。

3.绝大多数“杰青”获得者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全国重点的高校,即“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这反映出我国重点院校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和优势,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大都集中在这些高校。

4.“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杰青”称号一般需11年。相对于西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年限,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因此,未来的“杰青”评价体系中更应该关注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发展。

5.近半“杰青”获得者的父母为农村普通农民,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当地中等以下水平。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已改变了“杰青”获得者往往出身书香门第的现象。

6.大学和中学阶段是杰青获得者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是影响其成长的最重要的人。而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同时,启发升华、进行必要指导,是“杰青”获得者成长中最有益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白春礼.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Zucherman H.Scientific Elite:Noble Laureates in the UnitedStates[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

[3]Cole Stephen,Cole Jonathan R.Social Stratification inScience[M].Chicago:Univ.Chicago Press,1973.

[4]Simonton D K.Scientific Creativity as Constrained StochasticBehavior: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Process,and PersonPerspectiv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

[5]Cao Cong.China’s Scientific Elite[M].New York:Routledge,2004.

[6]李素矿,姚玉鹏.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地球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7]李素矿,王焰新.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8]郭美荣,彭洁,赵伟,屈宝强.中国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01).

[9]Simonton DK.When giftedness become genius:How doestalent achieve eminence.In N Colangelo&Davis(Eds),Hanbook of gifted education.London:Allyn&Bacon,1977.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篇2

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议召开

信息科学部2009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议于2月12日-16日在广州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院士、中山大学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信息科学部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副主任张兆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孙家广副主任指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自然科学基金委最重要的品牌之一,在科技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是基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部非常重视和亟需加强的重要工作。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商榷:比如是否以发表SCI文章或文章数量的多少、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个人单打独斗搞科研,没有形成群体合力或与相关学科领域同行交流不够的问题。他希望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能够从事一些具有原始创新的科学研究,能够逐步做到“想得到(科研方向原始创新性强)、做得出(能够有明确显示度的成果或成就)、用得好(能够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契合国家需求)、卖得掉(信息作为应用科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四个环节。要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能够加强合作交流,摒弃闭门造车,依靠群体和团队的力量争取在重大原始创新方向上有所突破。同时孙副主任要求评审专家要在公平公正、站在国家和自然科学的角度评估项目的同时,把评估

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或专利等外在形式,而是注重该领域研究的科学价值、注重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要在评估中明确项目的原始创新点和科学难点,找出项目的进步和不足,以促进杰出青年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展开研究。

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评审专家要把握住项目执行人的工作核心,他提出“坚果仁”的概念,即汇报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核心方向在哪里,并据此来评估项目的成果和创新点。专家要透过现象了解本质,透过学术语言的堆砌和包装考察项目的核心成果。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会议形式加强专家之间、汇报人之间、专家和汇报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

中山大学徐安龙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秦玉文副主任和张兆田副主任分别就此次会议的安排、会议的任务及评估要点作了说明。此次会议科学部经过集体讨论,将原来的国家杰出青年“15+5”的评估方式改为“13+7”(即汇报主要成果13分钟,专家提问回答问题7分钟),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鼓励科研工作者互相讨论交流。同时要求汇报人提前准备统一格式的成果介绍,通过成果量化形式使评审专家尽量节省形式审核的时间而专注于学术交流和核心成果的把握。为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间、不同学术领域间的学术讨论和碰撞。今年在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中,根据信息领域项目的相关和差异性,将待评估项目和相关专家分为传感器与信息处理、软件与信息处理、信息器件3个大组进行评估,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讨论,互为借鉴。

科学部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种评价形式。

经过4天紧张的会议,37个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28个重点项目经过专家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无记名投票表决出评价等级(一部分与应用基础研究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科学部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等形式已经完成)。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篇3

申请计算中心杰出青年基金,必须提交《计算中心杰出青年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现将编写《申请书》的有关规定与要求说明如下。

一、要求

1、《申请书》编写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文字精炼;

2、编写《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计算中心杰出青年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和当年关于受理申请的《通知》,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二、《申请书》的主要内容

2、简历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包括主持或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以及所获项目等的研究工作。计算中心以外申请者需写明预定回国定居工作年月;

3、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着重阐述近几年来在研究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结果(不少于1000字以上);

4、主要论著目录按年份顺序排列,并用*号标明主要论著最多10篇;

5、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简要阐明,不超过2000字;

三、注意事项

1、《申请书》除简表外,不制定统一表格填写。由申请者

根据上述规定与要求编写,提供内容翔实、文字清晰的打印件。

2、简历中,主持或参加的各类科研与工作和已获得的各种人才基金,应列出项目类别、编号、名称、研究起止年月、获资助金额、负责或参加者、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等 1

内容。

5、主要论著目录按以下方式排列:

论文:作者(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卷

(期)、页;

著作:著者(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

6、《申请书》的章节目次:

1)简历;

2)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3)主要论著目录;

4)论文被收录与引用情况统计表及其清单;

5)拟开展的工作;

6)附件材料目录;

7)附件。

7、《申请书》在A4纸上用4号仿宋字体打印,文字居中,上边留25mm空白,左右、下边留15mm空白,统一标明页码,于左侧装钉成册,双面打印一式6份。

8、提供的附件材料一式6份,包括:

1)有创新性成绩的论文首页复印件;

2)如有论文、专著被评价的情况,应提供学术评价

材料的复印件;

3)如曾获科技奖励,填报奖励名称、等级、获奖者

(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并提供证书的复印件;

4)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应提

供邀请信或通知的复印件;

5)如获专利或其它公认突出的创造性成果或成绩,应提供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上一篇:堵水技术下一篇: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