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次结构

2024-09-27

三层次结构(精选9篇)

三层次结构 篇1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清洁生产审核基本上由三个角色组成: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企业, 政府部门是清洁生产的管理部门,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对象, 中介结构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所以这是一个大家都容易理解的三层次结构。

同时我们在清洁生产验收的时候又常常会听到诸如:“产排污评价不够透彻, 物料平衡分析不够充分”、“变压器损耗分析没有提及”等评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

我认为这背后还有一个三层次结构, 这个三层次结构与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企业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系。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过程, 使企业的环保节能达标无疑是政府的一大目的, 所以政府部门处于第一个层次, 清洁生产报告肯定要体现第一层次的内容。而咨询机构正是围绕环保节能这一主题展开工作的。理想的清洁生产审核是这样的:咨询机构负责外面的推动, 政策方法论的讲解, 遇到专业问题可以请行业专家。但是清洁生产演变到现在, 通常已经没有“行业专家”这个角色, 原因无非有两个:行业专家难找, 或者找到的行业专家也难以符合企业的现状。

第二层次的“已知设备工艺”是指一些公用工程设备和一些通过查阅文献、通过和企业交流或者通过其它一些途径可以得到的设备或者工艺, 这部分设备或者工艺往往不涉及企业的技术核心。比如通用设备泵、风机、制冷机的节能等。第三层次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往往企业需要保密或者通过查阅文献等难以得到的、或者由于行业壁垒的缘故, 咨询师较难掌握的, 在本文中把它称为“特殊工艺设备自控”。第三层次的方案往往只能靠企业或者科研单位提出或者实施了, 它往往涉及到工艺流程的变更或者采用自控等, 这个往往是最能体现清洁生产源削减理念的。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

由于行业壁垒、企业保密等种种关系, 目前的清洁生产报告分析一般都只能停留在第二层次的分析上。既然第三层次的分析咨询师难以涉及, 所以用“产排污评价不够透彻, 物料平衡分析不够充分”, 这样去评价一个清洁生产报告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如同评价安评报告一样, “没有采用本质安全技术”这样的评价肯定是没错。那么第三层次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根本不需要知道了呢?不是的, 因为企业提供的方案又往往会涉及一些第三层次的内容, 所以这样问题就产生了, 整个报告的前后逻辑性不强, 中高费方案很突兀。

所以咨询师必须面临各种行业的各种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 咨询师应该如何定位?我认为咨询师应该掌握第一、第二层次、能读懂第三层次。掌握了第一层次, 基本上能满足政府的需要, 掌握了第二层次才能为企业做一些真正的服务。因为从实践发现, 第二层次的内容, 咨询师水平往往可以比企业还高一些。第三层次的内容, 由于涉及各种因素, 只有靠咨询师逐步学习积累了。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北京, 1996.

[2]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教材.2001, 6.

结构唯严谨 层次方分明 篇2

运用过渡,使文段衔接自然

段落与段落之间如果缺少过渡,就容易产生跳跃,文章脉络得不到衔接,读起来就不够顺畅,这时使用过渡句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高分作文《勇走平凡路》第二段叙述不起眼的沙砾在在蚌壳之中经过岁月的磨砺,终会变成璀璨的珍珠。紧接着一个过渡句:“大自然如此,我们的生活亦如此,现实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过程。”自然地引出社会生活中的同类道理,于是第四段中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抓住机会在点点滴滴的蓄积中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一事例,就显得水到渠成。

首尾呼应,使结构圆融一体

有些考生总喜欢在文章结尾空喊口号,与其如此,不如做到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顺势凸显主题。如满分作文《积小流以成喷泉》的开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她绽放时的美丽,却不知她曾经经历过牺牲的血雨。成功并不易,只有以汗水与泪水作为基础,才能受人瞩目。”结尾:“他们所付出的点滴,最终以伟大的姿态喷薄而出。他们是时代的泉水,带着汗水与成功,如花般惊艳绽放!”开头用鲜花作比,结尾亦用如花般绽放作结,浑然一体,结构圆融。

古今中外,使事例排列有序

叙述事例时要注意古今中外、具体抽象的顺序等,如高分作文《泉涌》的第三段:“多少蒙古的铁骑被阻挡在关外长城,不是数以百万计劳工沉默的汗水,不是数以千万计百姓筑城的血泪,不是历朝历代无人知晓姓名的守将,中原,你可能繁衍生息三千载,安护百姓九万里?”第四段:“永远温和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倒在了血泊中,眼中闪着坚毅光芒的夏瑜倒在了铡刀下。正是有亿万民众默默不语的血肉,才构筑成中华民族血的长城。”无数默默惨死的百姓铸就了万里长城的奇迹,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铸就了救亡图存的血的长城。材料运用由古代到近代,由具体的砖石长城到抽象的血肉长城,使文意由浅入深。

运用对比,一正一反层次分明

运用对比法,可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如高分作文《潜沉——为成功蓄势》先正面立论:“深谙潜沉之道的智者却能经受住洪流的冲刷,永不褪色。”后又反面立论:“历史上却也不乏锋芒毕露之人,他们早早地显露出过人之处,却只因没有蓄积到足够的力量,经历漫长的潜沉过程,而早早湮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两段文字在正反对比中显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起承转合,使思维逻辑清晰

我们常用的思维逻辑是古已有之的“起承转合”,这一构思方式虽是老古董却常用常新。如满分作文《为“地下泉”点赞》中的“起”,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正是有着默默无闻的人们的不懈奋斗,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奇迹礼花般绽放。”“承”,承接观点,进行具体阐述和发挥:“‘地下泉’们创造出的奇迹数不胜数,如神舟飞天,天宫梦圆,玉兔落月,背后都是无数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转”,即转折,或反问:“纵使是伟人,也是一个个细胞构成的,不是吗?”或另提问题:“有人想做马云,可不知阿里巴巴靠的是高管团体和无数电商。”“合”,即收束,明确观点态度:“我愿做这地下泉,即使寂静无人知。”通过清楚的思维逻辑来实现结构严谨,使文章读起来顺畅自然。

五段三分,并列递进一目了然

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议论文的“五段三分四环节”,利用分论点可以很好地分清文章层次,或并列,或递进。三分是最好选择,如果不能,二分亦可。如高分作文《关注光鲜的背后》的分论点一:“关注光鲜的背后,是对成功的最大赞扬。”分论点二:“关注光鲜的背后,还要关注那些小人物。”该考生从个人成功背后艰辛付出的意义,以及团队成功背后小人物奉献的价值,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较好的拓展,层次极为分明。

那么,在利用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明确中心观点,多角度思考。结构严谨离不开对观点的深入理解,对观点的多角度解读有助于对中心观点的分解,若其不然,会出现同义反复。如二类文《积聚力量,完美喷涌》的分论点一:“泉水默默积蓄力量,最终才有了那不停喷涌的骄傲荣光。”分论点二:“泉水默默积蓄力量,最终才有了那清凉甘甜的美好和芬芳。”分论点三:“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默默积蓄力量,喷涌出青春的活力与芬芳。”前两个分论点句式一致,内容大致相同,属于并列关系,分论点三联系现实,强调普通青年人的领悟,是在前面理解基础上的递进。粗看层次分明,但是细细深究,我们会发现,分论点一、二虽有用词的不同,但意思又是如此相近,难免让阅卷老师感觉文章重复罗嗦。

二、不轻视简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过渡、照应、对比,这些耳熟能详的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拙中藏巧。以对比为例,不仅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运用得当能给阅卷老师以极深刻的印象。如满分作文《我是地上泉,来报地下恩》一文,考生为了阐释母爱亲情,将对比手法用到了极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极富感染力。在叙述过程中总是使用双线叙述:我怎样,母亲却怎样。如“多少次,我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享受着鲜花与掌声,却未见台下那一隅灰暗中绽开的笑颜;多少次,我在这大千世界里左冲右撞,却不见你默默为我收拾行囊的辛劳”和“我的背,直了,硬了,你的背,弯了,脆了;我的眼,明了,亮了,你的眼,昏了,花了;我的发,密了,卷了,你的发,白了,疏了”等句。作者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对比,真实生动,很容易触动阅卷老师的心。母亲无怨无悔,而我却看似无情。这正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有了这样的阅读印象,才会有后文的正视与反思,才会凸显出后文的有情与感恩,前后对比,又是情感的升华:“请放心,我会载着你的殷殷期盼上路,实现你未完的梦。你无法涌出地面去看星星的眨眼,月亮的笑脸,让我做你的眼,带你领略;你无法汇成溪流,奔向远方,让我来闯荡,让我来奔忙,去领略这世界的美妙,再钻入地下,回到你的身旁。我要把所有的趣事都告诉你,我要把所有的感动都与你分享。”这样的文章,读后怎能不让阅卷老师“长叹息以掩涕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人文章结构的常用之法,以达到自己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之目的。不贪多,不可能把每种方式都用到;不刻板,不可能每一步都照此办理。前人说,文有定法,文无定法。的确,是先有成法而后无法,把每种方法都运用熟练之后才会笔随心游,顺理成章,才能似苏轼下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三层次结构 篇3

一、文本结构的显性层次

“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联系起来,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该层次的要求与义务教育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以《猫》为例,这是一篇结构清晰,故事单一,语言平实的小说,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如抓关键纲目,第一自然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和死亡”,第十四自然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文章结尾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抓住此三个句子即可理清文章总分式结构。再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方面设计图表,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填写表格,发挥图表支架的“脚手架”作用,学生就能整体读懂文章内容,认知文本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受冤枉而被打死的叙事表层结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宜在该层面反复纠缠,这实际上是在学生已懂的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做文本分析的表面滑行,容易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

二、文本结构的隐性层次

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在显性感知过程下,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是流动的过程。《猫》一文叙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和结局:第一次是三妹特别喜欢逗活泼的猫,常常取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就是在猫消瘦了,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里的椅下不肯出来的情况下,三妹仍然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即使“显得不相称”,还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正是主宰者(人)对弱小者(猫)花样翻新的逗弄,使猫消瘦、郁闷直至死亡。第二次是三妹仍然喜欢猫,只是“三妹的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大家对猫的干涉也较少,至多就是每天询问“小猫呢?小猫呢?”由此,猫有了更多的自由,也表现得更有趣、更活泼。它能够在园中乱跑、爬树、捉蝴蝶,可以不怕生人,跃到墙上、跑到街上,甚至学会捉老鼠。但第二只猫也亡失了,原因是偷窃者(人)对弱小者(猫)毫不费力的侵占。第三次是猫遭受冤枉而被“我”打死。这只捡来的猫在被冤枉之前就一直受到大家的鄙视,原因是它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天生的忧郁,大家都不喜欢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尤其是被烧伤之后,就更难看了。加上它常常有对着鸟笼望着的习惯,在芙蓉鸟被咬死之后,它当然成了最大的嫌疑。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猫咬死芙蓉鸟的情况下,愤怒的“我”、难过的妻子、默默无言的张婶、积极寻找猫的三妹,都已然认定猫就是咬死芙蓉鸟的罪魁祸首。在大家发现它的时候,竟然还“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于是,猫便遭遇了怒气冲天的“我”拿起木棒的致命痛击。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栽赃者(人)对弱小者(猫)无以复加的冤枉和残酷无情的“棒杀”。三次养猫的经历都叙写了弱小者与强大者之间的冲突,三次养猫的结局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从文章潜在的“意脉”来看,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据此,不难分析出文章“同情弱小无辜”的主题。再深入探究,第一只猫死亡的原因是三妹“最喜欢”主导下的不自觉行为,具有不易觉察的主观因素。第二只猫亡失的原因是遭遇偷窃,具有不易防备的客观因素,前两只猫的死亡或亡失,于“我”而言,虽有脱不开的责任,但并非是较重的、直接的责任。第三只猫的死亡则不同,是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对猫的死亡具有重大、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于“我”责任不大的猫的病死或亡失,到于“我”有重大、不可推卸责任的猫的生命被剥夺,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意脉”。前两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与第三次养猫的经历、结局之间,除了行文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外,还出现了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出现了情志的深化,具体说就是在小说“意脉”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懊悔和自责之情。《猫》之所以深刻感人,全在于连续性中的复杂性及情志的深化方面。前两次养猫表明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无端地失落而下定决心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第三次养猫表明因为大家冤枉了猫,“我”打死了猫,“我”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中的“好久”表达了“我”因为守护不住生命,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的话,那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中的“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我”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和深化。

三、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

孙教授“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认为,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对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认识,这涉及到文体的流派和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孙教授主张要对作品进行深刻分析就必须把作品放到产生该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进而分析出该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价值。五四以来,鲁迅、郁达夫、废名等许多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都体现了对小说体式规范性的突破和开放性方面的探索,创作了很多“抒情化”倾向的小说。《猫》写于1925年,收录在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该小说与五四以来一些具有“抒情化”倾向的小说有类似之处,也具有自身的特质:一是对注重情节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的传统小说规范性特征的突破,不以情节线而以情绪线来组织小说,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变化历程:酸辛(第一只猫病死)———怅然、愤恨(第二只猫亡失)———受伤、难过(第三只猫受冤枉后被“棒杀”)。二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对既往的、发生在自己家里的故事娓娓而谈,亲切自然中又带有些许怀旧感伤情绪。在小说的高潮亦即大家冤枉猫,我“棒杀”猫部分,作者运用了宣泄和倾诉的抒情方式,如“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等句子,以直白、坦荡、率真的“自我暴露”和自我抒情的语言,将难过、愧疚、自责的心理情绪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通过感叹句的使用,常式句的变形,特殊句式、词语的精准选用等方式来渲染情绪氛围,加强叙述者的情感抒发。如在“我心里十分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了”之间,用一个副词“真的”连接,对于前后两个句子来说,都是一种常式句的变形,“真的”一词在句子中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意在表达“我的难过”和“我的良心受伤”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使用了“没有……便……”的特殊句式,从句间逻辑关系看,前句为条件,后句为结果,在没有“判断明白”的前提下,便产生了“妄下断语”的结果,意在表明“我”的失察、专横和霸道;“没有判断明白”与“便妄下断语”是紧紧相连的两个动作行为,本不应该用逗号隔开,但正是逗号的使用让读者领略到“我”在反省冤枉猫并打死猫的事件中,痛苦的思绪在回忆中慢慢展开。“冤苦了一只不能辩诉的动物”一句中,作者不用“冤死”“冤枉”而用了“冤苦”一词,原因在于“冤死”表明猫已经死亡,事实是,作者当时只知道猫被打,并不知道结局,猫死亡是在两个月之后的事;“冤枉”为一动作行为,不能看出结果如何,而“冤苦”既有冤枉的含义,也有结果,突出猫被冤枉的程度相当悲惨。

孙绍振“文本结构三层次”理论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知”指导“行”的过程,“知”是将文体的一般知识用于解释个别作品的演绎过程,“行”是将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探究该文特点,进而了解文体的一般知识,学会阅读这一类文体的方法的过程,是一步步抽象、归纳的过程,“知”和“行”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篇4

参与成员:张 怡 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陈月艳 北京四中 高级教师

主 持 人:张 怡 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第2学时

张 怡:

老师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更多是站在对课标的研读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来进行的。老师们可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对教学片断的观看,这节课我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选取了一个案例来与老师们共享。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生物教研室的研修员杨勇老师来上,主题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我们共同剖析这节课是想来看看,我们在制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后,是怎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我先给老师们看下,杨老师制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比如,本节课中她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2.在构建植物体结构层次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微观的植物细胞和组织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分生组织分化来的。

这一教学片断包括如下三段:

1.教学的导入,利用已有的知识推测植物体的构成。

2.然后聚焦问题,展开探究,组织构建器官这样一个环节。

3.反馈、教学评价。

张 怡:

我看完了教学的导入,和利用已知推到植物体构成以后,我们请陈老师谈谈看法。

陈月艳:

我看她前面这段课,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问题情境的设置,或者说问题串的设置。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前面已经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那么植物体是有结构层次的吗?这样的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说这样的导入,还是不错的。导入后,教师如何去剖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呢,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对好理解一点,孩子们知道人体有胃、心、肝然后有系统他们都知道,但是植物体相对是比较抽象的,他们会去怎样理解植物的结构层次呢?这里有一个问题,杨老师教学设计地比较巧妙,布置作业就是先让孩子们去画你心目中的植物,让他们去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当孩子去画植物的时候他们一定是选最好吃、最好看的那部分,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有的画一只苹果,有的画一朵花,我想这正是教师后面重点的一个切入点,孩子们画的一个器官是植物的一部分,一株完整的植物还有哪些器官组成呢?在这就体现出了由已知到未知,由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引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然后已经知道植物体的宏观表现,它的器官又聚焦了一个问题,前面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后面又看到了器官,他们会去思考细胞和器官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种探究的愿望,所以,我觉得她这种由已知推未知的策略很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起到激发学生探究的作用。也使得探究的问题变得更明朗,所以我觉得这部分教学还是很有特色的。

张 怡:

接下来我就来看看聚焦问题以后的探究活动,请朱先生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朱正威:

我想这课贯彻了一种启发学生去探究,然后再总结,再比较的这样一种过程。因为说起探究,狭义而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收集相关的证据、得到结论。这就是我们课标是提到的那六步,大多数讲的是通过实验设计活动来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本堂课它不是一个实验课,但是广义而言,它却起到领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融入了探究精神。仔细分析下来,除了陈老师刚才提到的,还有一些补充。比如说,最初学生学的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体是从受精卵开始,也就是从微观最基础的层次逐渐向宏观去延伸。那么现在学生要学习植物了,如果植物在从受精卵学起就很麻烦,那么倒过来,从植物的整体一点点到了微观的细胞,这样便于学生的认识。所以组织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活动,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探究的应该有重点,费精力、费时间的那部分学生活动应该是核心的,不能蜻蜓点水,每部分都一样。在这节课中,植物体是宏观的,可见的,但是器官这一概念是较抽象的,理解它是由组织构成的比较麻烦。这点要花时间,重点突出,番茄的果实、菠菜的叶子一点点剖析到组织比较困难,临场操作不太可能,所以教师就做了事先的较为充分的准备。她为学生们演示了一些图片,在解剖了器官以后学生会发现它们是组织构成,组织又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环节杨老师花的时间较多。所以,探究活动一定要抓重点。第三点,最终探究的结果应该有个很好的总结,引领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结果就是我们植物体的整体结构是怎么样的,用图示也好,其他方法也好,做一系统的总结。然后,结果与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做比较。那么在结果部分是需要我们动脑子的地方,比较也是一个思维活动,动物体和植物体大体,基本的东西还是一样,细胞――组织――器官,具有统一性,但是高级动物要复杂一点。综观整体,本课是充满了一种启发,交流,探究,能够适当提升各种技能。

张 怡:结语

英语教学层次结构的整改 篇5

一、优化教学的层次结构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更多的启发式教学, 调整和优化教学结构,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确立不同层次结构有机整合的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与授, 忽视交际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层次结构和系统的组合, 充分发挥语言的整体功能。

1. 优化语言知识结构。

语言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组成。学习语言知识可以从语音系统开始, 逐步深入, 掌握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甚至更高层次系统。需要指出的是,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孤立地教学, 三个系统相互联系, 优化他们之间的组合与联系, 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功能。语言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通常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 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

2. 拓展交际能力的结构。

语言要素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 拓展到交际层面就由语言系统、文化系统和语用系统组成。这时主要涉及语言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的问题。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 属于程序性的知识, 需要采用变式练习, 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人机互动的方式获得, 可以不同组合形式教学。教师要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教学, 主要解决学生能不能的问题。

3. 情感层面的渗透。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交际是在信息层面和情感层面展开的。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管信息层面的交流, 而忽视情感层面的作用。情感层面主要由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组成。情感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学习动力系统的问题, 要解决好愿不愿意学的问题。从更深层次看, 坚持进行情感渗透教育,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素养方面问题的认识。

传统教学往往重视把结构要素孤立起来进行教学, 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学的质量。事实上,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由多层次语言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使用语言时, 相关要素不可分割地整合在一起。优化整合就应倡导使用整合教学、多点贯通的方法。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 语言体系是音义结合的。只有更好地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机整合, 才能产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功能, 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层次结构的教学案例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听到或看到许多教学的课例和案例, 也经历了许多教学的成功和挫折, 给我印象最深的案例是社区教育:

在一个新建的社区里, 人们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 环境非常优美。两个小孩在社区内玩耍, 他们在摇一棵新栽的小树, 一位社区的老大妈大声呵斥, 用扫帚把小孩赶跑。第二天两个小孩又在社区内摇树玩耍, 一个中年人看到了, 便对小朋友讲:“社区小树对保护环境很重要, 别摇它, 树会死的。要是你们不听, 我会告诉你们的老师或家长。”第三天两个小朋友做着鬼脸, 又在社区内摇树了。一位年迈的退休老教师看到了, 他走上去, 抱住小树, 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着认真听的样子, 还不住地点点头。“你听什么哪?”“我在听小树说话哪!”“它在说什么呀?”“它说刚才你们把她摇得难受极了, 根都要折了, 让我告诉你们别再摇了, 等她长大了好给你们遮阴凉, 结果子给你们吃, 行吗?”“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此再也没去摇树。

这个案例虽然发生在社区, 但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它促使我们对教学工作深思。老大妈按成人的习惯和常识用棍棒教学的方式去制止不良行为, 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年人的教育从理论上讲是对的, 但这种理论又不太符合小孩的认知水平, 同样难收到理想的效果;退休老教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人与树对话的方式教育小朋友, 符合小朋友的认知水平, 使他们感到很新鲜、很受用, 因此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它有自己的规律。退休教师的教育办法就是教育知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把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交际层面的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 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孩子, 启发孩子深入思考, 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层次结构整合的启示

研究表明,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要素之间有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 把部分纳入整体, 形成有机整合就构成系统。当然, 把部分生硬地拉入整体, 只有机械拼合, 并不会形成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 科学认识教学整合。

科学认识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通过实证性的研究, 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在学习和使用概念、技能时有天生的优势和偏好差异。这表明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实现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课上教学设计时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的学生对声音特别敏感, 是以听觉为主型学习;有的学生对视觉信号敏感, 以视觉为主型学习;还有的学生以动手活动来接受新事物, 是活动感觉为主型学习, 这类学生认知事物需要自己在做中慢慢体会和感悟。

需要指出的是, 北京学习科学协会历时三年的调查显示, 在北京, 以听觉为主的学生在各类学校中都是最低的, 在小学只有8.7%, 初中有9.9%, 到高中才达到13.33%, 而职业学校只有7.2%。这证明, 以讲述为主的课堂是低效的。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体悟新知识。当然, 不管采用怎样形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还必须要思考把知识系统、情感系统和交际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整体效应。

2. 艺术处理教学整合。

所谓艺术处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强调以情感人、以语动人、以形诱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是客观的, 做科学的人擅长抽象思维。艺术研究的对象是激发人类的情感。搞艺术的人擅长形象思维, 缺了它, 艺术家难于创新思维。教学的科学认识与艺术处理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产生育人功能。教师可以运用综合技能技巧, 按照教学和艺术的规律进行独创的教学实践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用灵感处理教学事件。

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联系是该学科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客观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纳入学科, 内容精炼, 概括抽象, 科学性强, 有些内容难以读懂。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达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目的。艺术处理十分有助于教学创新, 有助于知识层面、情感层面和交际层面的交互融合, 有助于促进教学要素整合。

3. 技术促进教学整合。

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教与学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学, 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 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 传播系统是多媒体, 知识是跨越时空的。以往用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质量是有限的, 而利用各种新技术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无限的。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实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教与学。《牛津高中英语》选修模块涉及了很多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的话题, 如今在多媒体的课堂里, 许多资源只要点点鼠标就能获得, 学生再也不会觉得遥远陌生, 并且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够进一步了解钻研。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 这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最终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水平和学习的成功感。

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科学认识教学的层次结构,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促进课堂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要素的有机整合。传统教学只重知识层次的传递教学, 忽视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的培养和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层次结构的整改着手, 提出科学认知教学整合、艺术处理教学整合和技术促进教学整合三个维度, 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实现三个层次结构要素的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最佳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改革,整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彭锋.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现代公有制的层次结构 篇6

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引入占有的层次这个概念。人类对生活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是有层次结构的。任何事物, 只要有历史, 就会有历史的积淀、形成层次结构。不同的领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结构, 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中, 出现了那些层次呢?让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加以说明。

一、生活的占有

人的生活是对自己身外之物的占有, 是人类占有自然物的第一个层次。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明确, 吃、穿、住等等都是如此。吃是占有食物、穿是占有衣服、住是占有房屋, 这些都是占有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甚至呼吸空气也是对空气的占有、行走在道路上也是对道路的占有。道路虽然是公共的, 也不能排除个人对它的占有。如果有两个人同时要在一条路线上行走, 那就会争执起来, 只有这时, 才会意识到个人占有的存在。所以, 占有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 却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占有。现在, 学术上对占有的起源争论不休[2], 就是没有看到生活的占有——它是一切占有方式的起源。当然, 这里说的不是法学上的占有而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占有, 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生活的占有是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的。生物自从它出现以后, 形成了和无机物相对立的生物体, 出现了和物理、化学等其它运动形式不同的运动方式。生物以自身的代谢和复制, 不停地同化它周围的物质, 使它们成为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和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从而占有了自然物。当然, 也需要消耗、异化它们来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但是同化总是要大于异化, 才能保证生命的进行。开始, 这种占有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链条组成的分子代谢的基础上, 是直接吸收“原始汤”中的营养物质, 形成有结构的生物体:从原生质体、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出现了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一方面增加了生物的体积, 也就增加了占有的规模。植物和动物的分化:植物是以固定的方式占有营养物, 吸收着土地中的无机物、水分, 利用光合作用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动物则是以运动的方式占有自然物:食用植物及其果实、食用比自己弱小的动物等等。

生物的占有方式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草原上的草是群体的、牛羊等动物是群体的, 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是群体的, 接近于人类的猴更是群体的了。当然, 不同的生物, 群体性是有差异的。群体既是生物繁衍的结果, 也它们生活的需要。所以从生物开始, 群体和个体就是统一的:大自然是它们共同的“生活资料”, 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自然的“公有制”;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生物, 则又是个体的。生物的本性就是群体与个体的统一, 虽然在这种统一中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人的生活延续着这种性质的占有。虽然人类与动物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 但是生活的占有仍然是生命的基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群体性是社会的起源, 与动物相比, 人是群体性更强的动物。人类的生活占有孕育了母权制社会[3], 女性在生活中往往发挥主导作用。现代的家庭生活也往往如此, 这是历史遗留给们的初级占有层次。

生物起源于40亿年以前, 在生物的进化中, 是生活的占有方式在发挥作用。

二、人类特有的占有方式:劳动 (工作) 的占有

人与生物不同的特点, 是能够使用工具来进行劳动, 占有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生活的占有进化到劳动的占有, 是人类占有自然物的第二个层次。劳动的占有, 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他说道:“个人的生产行为最初难道不是限于占有现成的、自然界本身业已为消费者准备好的东西来再生产他自身的躯体吗?即使在那些只须找到、发现这些东西的地方, 也很快就要求个人做出努力、付出劳动 (如狩猎、捕鱼、游牧) , 要求主体生产出 (也就是发展) 某些才能”[4]。他还说:“劳动过程, ……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 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而转移, 倒不如说,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5]

劳动占有的时代是原始公有制社会, 那时人类刚刚学会使用工具, 占有的对象也仅仅限于自然存在的、可供直接消费的东西, 如野果、鱼虾等等。但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和进化, 劳动所占有的东西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使用和制造工具、打猎和耕作土地等, 需要群体的协作与配合;保卫自己的家园更需要有组织的军事行动, 这些必然加强集体行为。没有群体、个人就更加难以生存。这样, 人类群体也就从动物群体演化为氏族、部落。“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 (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共同性) , 或者也可以说群体, 是人类占有他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占有再生产这种生活自身并使之物化的活动 (牧人、猎人、农人等的活动) 的客观条件的第一个前提。”, “每一个单个的人, 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肢体, 作为共同体的成员, 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4]。所以原始公有制, 并非是排除了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 而是体现为劳动或者工作中的个人占有、使用中的个人占有。这时候人的群体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人类在这种自发的公有制社会中获得了新的生活、新的发展, 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佼佼者, 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

劳动占有的时代, 据目前的考古研究, 已经上推到200多万年以前。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还不到一万年。人类对自己这段历史的认识目前还是模糊的、肤浅的。人们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劳动、进而由劳动所衍生的各种各样的工作, 也是直接或者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方式, 使用权也曾经是支配与统治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力量。现在我们一说到劳动或者工作, 就是讲它的创造性、服务性, 但是对它占有性却视而不见。我们乐于欣赏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以权谋私、权力之间的斗争与较量, 却看不到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工作占有;我们忙于考古研究, 却没有看到一个古老的范畴、一个低级的占有层次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劳动或者工作, 同任何事物一样, 也具有自己的二重性:它既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方式。

三、劳动 (工作) 中的个人占有导致私有制的发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公有制的独到之处, 在于不仅看到了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也看到了这种公有制中的个人占有。由此才科学地认识了原始公有制的本质, 并说明了它的发展和演化规律。

原始社会的生产, 随着人类智慧的提高, 生产工具的改进, 分工的加强, 生产力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是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比妇女重要, 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并占有了财富、占有了已经作为财富来源的生产资料。这必然使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 并产生了把财富留给自己子女的愿望。这与原始的婚姻状态发生了矛盾, 使以母权制为基础的家庭逐渐演变为父权制:“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之手, 并且是男子之手, 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7]。所以, 正是男子的劳动占有, 逐渐打破了母权制社会, 出现了个体家庭, 从而向私有制迈出了第一步。以后, 各种形式的劳动: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使财富在男子所主导的个体家庭中积累起来, 形成了和氏族、和公社相抗衡的力量, 产生了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各种形式的工作:组织、管理、领导的工作, 战争作为保卫、扩张占有范围的工作等等, 也都是以自己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占有了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 是私有制产生的政治基础。对这种政治利益的巩固、继承、合法化、制度化, 就产生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 最终使私有制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社会制度[8]。

所以, 私有制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劳动 (工作) 中的个人占有导致了私有制的发生。当然, 这段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是近五千年以来所发生的事情。因为至少在五千年以前, 还没私有制的发生, 大禹治水之前的尧、舜时代还是原始公有制社会。五千年以来的发展历史, 当它浓缩、抽象为一个现实的逻辑的时候就是如此。这样, 私有制, 不再以劳动或者工作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而是以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了。它源于劳动 (工作) 的占有, 却又高于它、支配和驾驭着它。与此相适应, 群体的形式也不再是氏族或者部落, 而是社会、国家了。这就出现了第三个层次的占有——法律的占有。具体到个人就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四、法律占有——个人所有权的发展

法律的占有是新出现的、更加高级的占有层次。它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种占有方式最初形成奴隶制社会, 其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都是以统治和压迫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

私有制社会是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悖逆的时代。个人的作用、个人的权力、个人的欲望被过多地夸大与膨胀起来。好像个人可以独立于社会之外、可以任意支配和摆布这个社会。这是一切统治者、剥削者最终被推翻、被抛弃的原因;与此同时, 也使人类社会背上了“私有制”的恶名。私有制社会处在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旋窝之中, 形成了人类五千年来的苦难史。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成为考验人类智慧的难题。人的个体性的突出, 使西方经济学从鲁滨逊式的个人出发、或者从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出发去研究社会, 得出了私有制永恒的结论。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被置于脑后, 集体主义精神被否定, 使社会科学脱离实际。实际上人的群体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升华为和动物不同的高尚品质, 是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是不可以否定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才科学地认识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总之, 人类对自然的占有经历并积累了三个层次:生活的占有, 劳动 (工作) 的占有, 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与此相适应, 群体形式也出现了三个层次:动物群体, 氏族、部落, 社会、国家。每一个占有层次都是与相应的群体层次相适应的, 现代的群体形式是国家与社会, 它的个人占有方式应该是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这就来到了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上。

五、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能不能被取消?

无产阶级革命, 提出了消灭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的伟大理想。在革命成功以后, 取消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实行了传统公有制, 以为这是建立公有制的需要, 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需要。但是取消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占有的层次而言, 取消了高级的占有层次, 低级的占有层次——劳动或者工作中的个人占有就会大行其道。于是发生了经济体制的僵化和不正之风的泛滥。虽然是公有制, 但是和原始公有制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它的发展必然导致私有制的发生——这既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也是一个现实的逻辑。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建立、到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是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

劳动 (工作) 的占有性, 在不同的社会都有不同的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的工作占有, 皇帝和官僚的以权谋私问题是非常突出的, 它决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兴亡周期律”。所以, 凡是历史的东西, 是不可以完全排除在现实之外的。劳动或者工作的占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可能被“消灭”, 只能是逐渐消除它们的劣根性, 发挥它们的创造性与服务性。“所有权”的出现, 支配与驾驭了劳动 (工作) 的占有,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是“否定”了它、而不是取消它。就象劳动的占有不可能取消生活的占有、而只是支配和驾驭着它一样。所以, “消灭私有制”, 也不应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恰恰相反, 而是否定资本主义的所有权, 消除它那剥削与压迫的劣根性, 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是以公共的层次、国家与社会的层次, 支配和驾驭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这时候, “资本主义所有权规律”被否定了,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个人所有权规律”, 是与原始公有制有本质不同的现代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把传统公有制误认为现代公有制, 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旋窝, 不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六、现代公有制——“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

改革开发以来,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突破了传统公有制的束缚, 重新把生产资料交给人民大众 (例如土地承包) 。符合了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所有制”理论, 使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是传统公有制所不能企及的。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科学地预见到现代公有制应该以“个人所有权”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使用权为基础。是“公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在这里, 国家将摆脱私有制的恶名, 成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公共机关;个人也享有了现代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所有权,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当然, 现代公有制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应该符合社会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否定了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 导致了传统公有制。所以要实现现代公有制,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形成劳、资共享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9]。才能建立现代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推陈出新。资本主义的进步、社会主义的改革, 人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这样, 无产阶级革命会在新的意义上得到肯定——它是通向现代公有制的一个历史的阶梯;资本主义的改革和改良也会得到科学的评价——它是不自觉地在向现代公有制前进;而邓小平理论则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10]。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它们的发展都会走向以现代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这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科学的经济规律。人类只有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的磨难和传统公有制的困惑之后, 才能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愿望, 而是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8卷) .21.

[2]刘智慧.占有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3-9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1972.14-16.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草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6卷上) .492.

[5]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23卷) .201-202.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草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46卷上) .472.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1972.71.

[8]王孟山.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9上) :126-130.

[9]王孟山.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导致传统公有制的更新——现代公有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6上) :120-126.

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层次 篇7

1.1 首先要说明所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分析报告的开端, 也是一个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就是让读者一目了然的了解到本文要分析的是什么, 分析的问题的基本状况和分析报告的问题等。也是因为开头部分内容的吸引才可以使得分析报告更有活力。例如, 在《部门季度开支分析报告》中就首先要说明我要分析的是本部门的季度开支内容, 开支的内容中的款项去向和需要分析的内容是季度开支的增长率等。不能把过多的文字用在没有作用的地方, 这样不但不会增加分析报告的明确性, 还会使得分析报告显得十分混乱, 影响分析报告的效率。

1.2 提出合理的所要分析的问题

要有主要的分析问题, 只要有问题才有我们分析的内容, 这样才可以把分析报告做的更加完善, 不会有更多的分析数据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合理性, 不能没有任何理由的提问, 让分析的问题符合和贴近所分析的主要内容。要时刻想着国家各项政策和最新规范, 在分析的报告中不能有违反国家政策的言语, 也不能有反面的思想, 更不能有太多的无用话语。如上文例文中就不应该对一些敏感的不能公开的数据等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要规避这些敏感的数据;而且, 也不能有相关的敏感数据。这样的分析报告才可以得到好评。

1.3 相应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改进措施

提出建设性意见是一个分析报告的很重要的部分, 这一部分显示出作者的意愿和想法, 是分析报告的精华所在。必须得到分析报告写作者的足够重视, 这是一个分析报告的结尾部分, 每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不仅仅是要开头写好, 写好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尾直接影响到一份报告的最后收尾之用, 一个好的结尾会使分析报告变的更有意义, 更有光彩吸引人们看下去读下去。另外, 结尾还可以提及一些分析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以及在分析中没有太多设计到的问题, 也可以让审查者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情况, 正确的做出相应的举措, 来弥补现有的不足和问题改进。

2 统计分析报告的注意事项

2.1 统计分析报告一定要有其主要的分析对象

只有把主要的分析对象说明确, 这样才可以把分析报告的主题表现出来, 否则会出现语意混乱, 文章主题不明确等现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就是要在开头或者是结尾部分有一个回归似的提及, 有了这样的提及就会有点明主题的作用, 而且在分析报告的其他部位也要有所提及, 以便更加详尽的突出主题。文章的针对性也要强, 不能在文章中涉及过多的内容, 过多的内容只会给分析报告的结构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错误。只有在结构鲜明, 针对性强的报告中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才有分析报告的价值与意义。

2.2 统计分析报告一定要有现代气息

在实效性的方面上, 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分析报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 应该有其时代的特性和时代的气息, 不能是古板老套的套用原来的数据观点等, 这样套用只是前任东西的复制与继承, 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在里面, 那么这个分析报告是十分失败的。在时效性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原来的知识, 这也是可以的, 添加的东西不要太多, 过多的添加原来的东西会使分析报告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也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分析报告的时代氛围是很有作用的, 一份没有生机活力的报告只能是被看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记事本, 充其量就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报告, 这就是失去了分析报告原本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 时代气息在这个分析报告中的作用意义不言而喻, 一定要写好写透彻。

2.3 统计分析报告要有时间观念性

写分析报告不能是一个个内容的不断添加, 也不是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查阅资料的总结, 更不是原封不动的抄写。它是在时代中推陈出新的创造, 在写分析报告中一定把握好写的时间地点等, 在某些时候是不需要写分析报告的, 这时候如果我们写了, 反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在领导需要的时候提交上去,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时间, 不能是在领导最不需要的时候提交上去, 要时刻看好周围人的情况和想法, 在有必要的时候写好分析报告, 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提交, 这是一个分析报告写作者最为基本的技能。也是统计分析报告层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一部分特别容易被大家忽略, 这一点要时刻谨记。

2.4 统计分析报告要有一定的实际性

在分析报告中, 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也是分析报告最要有的素质。只有在实际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后续部分的论述和分析, 遵循实际性的前提来对事物进行分析论证,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写完分析报告, 而不会产生空洞无奇的分析报告, 还可以把现实中的问题和建议都体现出来。实际性能高的分析报告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也是领导阶层最爱看到的内容, 在实际性面前那些空虚的分析报告就显得无优势了, 虽然那些空虚的分析报告有很多语言华丽的句子, 也是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是实际性的分析报告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3 结束语

分析报告的层次一定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逻辑性好的分析报告就不会给观察者带来过多的难题。使得作为分析报告的后台者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分析报告的结构层次是一个良好分析报告的灵魂所在, 不仅关系着报告的发展框架, 也是一个良好分析报告写作者的最基本技能, 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好一个分析报告的结构层次, 就相当于把分析报告的一半内容写出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报告的灵魂就相当于他的层次和结构, 构建和建立良好的结构层次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也是分析报告所必须的。

摘要:现代社会的报告制度日益发展起来, 分析统计学也是在社会中发展迅速, 这样的时代也应该有所发展, 因为现代的社会都需要有个很好的统计。统计分析报告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握好统计分析的结构和层次才可以更好的把分析报告写好, 这样的话才可以得心应手把一份统计报告写的更好更完美。文章主要就如何更好的构造统计分析报告, 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J].中国统计年鉴.2007.

[2]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

基于层次结构的拆卸序列生成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伴随着大量产品的废弃淘汰,固体废弃物堆积如山。因此,对废弃产品进行科学的回收和再利用,既可以使许多零部件得以重新使用,节约了资源,同时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而拆卸是产品回收再利用的前提,因此科学的拆卸就成为此环节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产品拆卸序列生成方法研究是面向拆卸与回收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面向拆卸设计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各种拆卸序列生成方法,但当零件数目较多,结构较复杂时,效果不甚理想。本文提出基于CAD软件三维模型的装配层次关系而建立的层次网络图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因零件较多而出现的组合爆炸问题。由此建立了产品装配体邻接矩阵,利用邻接矩阵逐步解除零件间约束,最终生成拆卸序列。

2 拆卸模型的建立

2.1 建立层次网络图模型

网络图是构成层次网络图的组成单元,可以用来描述产品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同时也是产品拆卸信息的载体

一般来说,产品的网络图G由两个集合V和E组成[1],可表示为:

其中:

V是顶点集合;记为:V=(v1,v2,…vn)

v1,…vn分别代表产品的n个零件

E是边集合;记为E=(e1,e2,…em)

e1,…em分别代表两零件间的连接关系。

产品的层次网络图是由多个网络图依照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而建立的具有分层结构的网络图。在层次网络图中,如果两个节点间存在从属关系,则从属于另一个节点的节点为子节点,另一个节点为子节点的父节点。图1为一层次网络图。

采用单层网络图难以表达复杂的产品组成结构,而层次网络图由于具有层关系表达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表达实际产品的装配层次关系。由于产品装配时一般是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装配的,并且考虑到拆卸与装配的逆反性,本文中产品的层次网络模型的建立可由产品的CAD软件的三维模型的装配树直接得出。

2.2 生成邻接矩阵

网络图中零部件之间的边(零件间的配合关系)可以用邻接矩阵Mk来表示[2]

Mk=[mkij]表示第k层网路图的邻接矩阵,k=l,2,…代表拆卸模型的层数。

i,j=1,2…n代表第k层网路图中所包含的零件。

mkij定义如下:

由mkij的定义可知,邻接矩阵Mk是对称矩阵.故Mk可表示如下:

其中:n为第k层图的节点(零件)数目。

3 拆卸序列生成

3.1 稳定性分析

在对零件或装配体进行拆卸时,当拆卸一个或多个零件后,由于某些零部件的约束关系解除或部分解除了,有时零部件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置移动,导致对下一步的拆卸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会出现零部件不稳定而自动脱离产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零部件的破坏,甚至导致拆卸人员的受伤。这种情况称为零件的稳定性[3]。

产品中零件的类型主要有紧固件,如螺栓螺钉;连接件,如键;基础件等。基础件通常指在产品中占基础与核心地位的零部件。如计算机主机箱中的主板就可以看作基础件,其他件如CPU,内存等都是安装在主板上。在拆卸过程中,基础件由人为指定。

为了防止不稳定现象的产生,在进行拆卸时应首先指定产品的一个件为基础件(当产品结构特别复杂时基础件可以不只一个)。被指定的基础件应在其他部件拆卸之后拆卸。根据基础件定义,基础件通常为满足以下情况的零部件:

(1)所受约束数目较多;

(2)体积和质量较大。

3.2 拆卸分析

由于邻接矩阵Mk代表零件与零件直接的约束情况,对邻接矩阵做如下定义:

第i行向量的模|Ri|=∑mij,其中i为常数,j=1,2,…,n.表示了第i个零部件所受其他零件的约束的数量,即第i个零件在其子装配体上的约束数量。

产品的拆卸过程就是逐步减少产品中的约束数目,解除产品中零件间制约关系的过程,

因此每一次拆卸都应该使产品的约束数目减少,根据邻接矩阵Mk,的物理意义,当拆除零件i后应使零件i所对应的行和列变成零。

在拆卸时规定以下原则:

(1)优先拆卸|Ri|的值最小行所对应的零件,即|Ri|=1的行,如果没有,拆卸|Ri|=2的行所对应零件,依次类推[4]。

(2)基础件最后拆卸。

4 实例分析

本文以发动机部分装配体为例,基于UG的发动机三维模型及爆炸视图见图2,图3。

由图可知,装配体由14个零件组成,分别为:

1前摇臂盖,2润滑油加油盖,3气缸盖1,4进气歧管,5进气口,6气缸盖2,7后摇臂盖,8油底壳,9气缸体,10前盖,11水泵轴,12,水泵,13,水泵壳,14水泵法兰。其中:11,12,13,14组成水泵总成,编号15;4,5,组成进气管总成,编号16。

由图4可知,层次网路图的第一层由零部件1,2,3,16,6,7,8,9,10,15组成,所对应的邻接矩阵为

由基础件指定原则,指定零件9为基础件。根据拆卸原则,由M1可知,|R2|=|R7|=|R10|=1,因此所对应的零部件2,8,15优先拆卸

因此,M1调整为:

继续分析,调整后的M1中,|R9|=1,拆卸零件10,M1调整为

可知|R1|=|R6|=2,拆下零件1,7得

进一步分析,依次拆卸零件3/6,16,9,(/表示零件拆卸无先后顺序,先拆谁均可)最后使M1=0

得拆卸序列为:2/8/15->10->1/7->3/6->16->9

网络图第二层包含两个子装配体,他们的邻接矩阵分别为:

由于子装配体只有两个零件组成,所以不用指定基础件。可得拆卸序列:4/5

指定零件13为基础件。得拆卸序列:11/12/14->13

5 结论

本文提出基于CAD软件三维模型的装配层次关系而建立的层次网络图模型,定义了对应网络图边关系的邻接矩阵,在避免发生零件拆卸不稳定性的情况下,采用约束解除法生成拆卸序列。该方法较好地解决因产品复杂,层次多而带来的拆卸问题。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CAD软件三维模型的装配层次关系而建立的层次网络图模型,并由此生成产品邻接矩阵。并采用约束逐步解除法生成拆卸序列。较好的解决了因零件较多而出现的组合爆炸问题。

关键词:层次网络图,邻接矩阵,拆卸序列

参考文献

[1]郭伟祥,刘志峰等.基于模块化思想的拆卸序列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3(第17卷)

[2]潘晓勇.三维环境下产品拆卸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3,10:32~33

[3]潘晓勇.三维环境下产品拆卸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3,10:52~53

DW多维层次结构的汇总性设计 篇9

关键词:DW,OLAP,数据依赖,汇总性

引言

OLAP允许DW中的数据进行动态操作与更新。DW数据的聚合可以通过实施维度层次结构的汇总性来实现。本文学习和研究不同类型的层次结构以及聚合的正确性问题。为了确保汇总性, 在不对称的层次上实施依赖关系也是本文讨论的一部分。关系逻辑方案中的机制, 如何实现维层次结构, 以及执行规定的依赖的运算法则也将在以下章节进行介绍。为了实现层次产生和操纵的实施机制, DW逻辑中的元数据成为重点研究方面。

1 维层次结构-结构性, 汇总性, 归属性

立体维层次结构及分类在之前已经有相应研究。简单维层次结构是树型结构。例如把一对多的父子关系生成维层次树。如果存在一个从最底层到顶端单一的路径, 并且各级都是强制的 (即它具有完全汇总性并且沿着各水平的聚合操作是平凡的) , 那么我们称这个简单的维层次结构树是对称的, 如图1即为对称的。反之, 当所有的层次水平都不是强制的, 即有可能的路径不包括各个等级或者有父母水平没有孩子的, 那么这个简单的层次结构立体不对称, 如图2所示。我们称不对称的这些等级不具备完全汇总性。

层次多重性指从最低层到最顶部的路径有多条, 即表示在不同的水平之中存在多对一的父子关系, 如图3中表示 (左图中结点4存在两个父亲1和2, 右图中结点5有两父亲2和3) 。这种多维层次结构与不对称立体层次一样也不具有完全汇总性。

现目前最重要目标是设计正确的汇总性, 这是为了确保OLAP和其他环境中的维层次结构。汇总性要求水平属性是不相交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 也就是说每个元素必须是分配给上级的元素。这是由相关性分析的维度中的属性决定的。在DW逻辑方案设计中, 维度代表了一组属性的关系。所以, 一个维层次映射为两列表中的父子关系。为了定义一个符合汇总性的维层次结构, 该关系中也应该支持依赖。下面的几种关系的强制依赖, 可以确保水平聚合的正确性。

1.1 传递反封闭依赖

传递反封闭依赖阻止通过中间结点向上卷取路径。对一个多维层次结构, 删除从父亲到儿子的多条路径水平成为一条路径 (如图3左图所示, 删除路径1->4) , 这就满足传递反封闭依赖。因此, 如果两个结点之间有一条更长的路径, 那么他们之间的直接路径是不允许的。图3左图中, 当被强迫传递反封闭依赖约束时, 从1->4的直接路径被删除了。

1.2 函数依赖

由于像层次一样, 树往往更加有益于OLAP分析, 所以函数依赖强制层次由树表示。函数依赖强制执行的规则是每个儿子都有且只有一个父亲。当一个关系r满足约束C?P, C是一个儿子, P是一个父亲.那么对于每两行, 如果r[C]=r’[C]那么r[P]=r’[P]成立。

1.3 非粗糙依赖

非粗糙依赖关注这样一个关系, 即一个父亲的所有儿子都位于同一水平。使L为水平标识符, 当一个关系r满足约束C P->L, 如果π (CP) r是一个层次, 对所有元组t和它的所有的儿子元组t’, 如果t’满足t’’那么t’[L]=t’’[L]。非粗糙依赖保证了在每一个层次水平上的上卷道路中只存在一个结点, 即上卷路径中不能绕开水平结点。但如果层次结构不平衡时, 它不提供正确的聚合。

1.4 平衡依赖

层次结构不平衡, 即叶子结点不在相同的水平层次。当关系r满足平衡依赖约束CP->L, 如果π (CP) r是一个层次, 对所有的元组t, t’∈leaves (h) , 那么它满足t[L]=t’[L], 平衡依赖保证在一定的多维层次上的正确性和在各个层面的聚合。

2 多维层次设计机制

层次的目的是为维提供相应的导航结构, 由这种结构, 可以通过上卷和下钻操作获得不同聚合程度的度量值。前面章节已指出, 必须保证是一个非粗糙、平衡的树, 而且这些树拥有关联叶子结点的度量值。本文在以前的多维设计机制上进行总结与改进, 这种机制是DW逻辑方案的一部分。有别于以前工作机制, 不再仅为了聚合运算, 而是作为数据仓库逻辑设计的一部分。在工作中, 维层次上的功能依赖已经被表述为各种各样的结构提供不变的计划。

概念设计的多维层次和正常映射关系在以前的文摘中已有提及。为了在工作的维层次结构上选择设计方法, 我们需要通过表的层次结构和执行前面所讨论的依赖。

创建多维层次表的基本概念如下:

源——从D W逻辑计划中的表中的字段;创建方式——按级别自上而下的水平层次;候选水平层次位置——单独的表 (一个规范化的, DW逻辑方案的雪花模型被考核) ;详尽的细节水平层次——通过在计划中主—外关键字关系;最低水平——事实表中的外键;

子成员——维度表的主键, 父成员——维度表的外键;维层次结构表的构造方法如下:

第一步:分层;并为每层做层次标识。

第二步:构建层次结构表列;由父亲、儿子、父亲水平标识、儿子水平标识四部份组成。

第三步:根据有向图中的箭头指向, 填入项;其中, 默认根结点的父亲为NULL, 水平标识为M A X。

例, 图3中的左图 (维层次存在有多条路径) 维层次结构表如图4所示。

维层次结构的创建、维表遍历关系及生成层次表的实施在DW中都作为元数据 (表1所示) 来执行。

表1:D W的多维层次的元数据

在不对称和多重性的情况下, 如图2和图3中表示, 层次违反了汇总性。为了把不对称和多重的结构转化为对称结构, 可以由几种依赖算法来构造。首先, 我们提出了较短路径消除算法, 首先检查孩子的父亲, 当父亲只有一个, 评估父亲的水平。万一检索到有多个父亲且他们的水平标识不同, 水平标识高的被选择并且删除。它代表了更短路径节点的研究。如以下所示:

步骤1:检查多维层次表儿子记录;

步骤2:如果儿子是单维的, 评估儿子的水平标识;

步骤3:如果儿子是多维的 (即儿子有多个父亲) ;

步骤4:删除父亲权值高的记录。

与传统的短路径消除算法相比, 传统短路径消除算法首先检查父亲的孩子, 当孩子位于一个层次时评估父亲的水平标识, 万一检索到孩子们的水平标识不同, 表上级值被选择并且删除。它代表了更短路径节点的研究。

函数依赖的目的是消除多对一的父子关系。我们采取的机制是建立为多个儿子的父亲建立一个单独的维。然后, 为这个维建立一个维层次结构表, 并为之定义一个主键。消除多对一的父子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儿子 (儿子有多个父亲) 的父亲的权值;

步骤2:如果父亲的权值不等——执行“多维路径消除”, 否则评估儿子的水平标识;

步骤3:如果父亲的权值相等——限制其到此儿子的水平——删除更高的水平;

步骤4:为剩下的水平创建新的维;

步骤5:从表中插入记录;

步骤6:从最低层水平开始定义主键;

步骤7:为新维建立一个新的维层次结构表;

步骤8:选择步骤6中的主键;

步骤9:在事实表中插入属性, 属性作为一个外键。;

步骤10:在事表中插入记录。

例如图3中右图所示。在步骤3中, 父亲的儿子5的层次强制为初始维度, 也是最低水平, 那么剩下的成员有1、2和3。在步骤4中, 为新的水平创建新的维, 并且主键被定义为代表最低水平的字段。在步骤7中, 设计层次结构新维度表。步骤9, 事实表结构由新创建维度的字段的改变而改变。步骤10通过新维度上的主键作为事实表的外键来完成插入操作。

非粗糙依赖的方式是在上卷路径过程中检查失去的水平, 如在图2中水平缺失的情况下。非粗糙依赖算法采用在上卷路径中填补空白算法, 如下所示:

步骤1:检查儿子 (儿子有多个父亲) 的父亲;

步骤2:如果父亲的权值相等——评估儿子水平标识;

步骤3:如果父亲的权值不等——定位更低水平标识的儿子为 (GAP) ;

步骤4:选择这个儿子的父亲;

步骤5:为此父亲创建一个人工的儿子值——在表中插入记录;

步骤6:在记录中更新父亲水平, 和手工创建 (G A P) 一起显示。

此方法是寻找儿子的父亲 (父亲有多个儿子) 并且审查儿子水平标识。当父亲的水平标识不同时, 表示儿子存在水平缺失或缺口。非粗糙依赖通过强制创造一个人工的儿子 (G A P) , 并且在层次表中为了它插入一行, 父亲的值也随人工创建值更新。

强制平衡依赖采用使儿子水平标识同等水平的算法, 步骤如下所示。

步骤1:检查儿子权值 (这个儿子不能作为父亲并且不是最低层级别) ;

步骤2:如果找到——且此时没有到达最低水平;

步骤3:在最高层次选择儿子;

步骤4:创建手工儿子——并将记录插入到层次结构表中。作为Parent=;Child=’artificial’;Cleval=Cleval (步骤2) +1;

步骤5:移到更低水平。

强制平衡依赖首先寻找儿子的水平值, 这些儿子不存在有儿子并且不是最低层级别。从最高层次水平开始找到这些孩子。通过在层次结构表中插入记录来创建手工孩子的值。如:父亲=无儿子水平;儿子=“人工”, 水平=无儿子的水平+1;直至达到最低层水平才创建人工孩子值。

3 结语

多层次结构成员为O L A P的上卷操作提供了聚集手段。由于不对称和多层次结构的妨碍, 我们采取对形状进行转换以确保聚合的正确性。该文章的贡献在于对多维层次的逻辑设计方案做了研究。对于如何保证汇总性及如何实施各种依赖关系方面, 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DW中元数据执行的运算法则由建立人工儿子及父亲的值来实现等等。

未来感觉兴趣的问题是如何保证D W的逻辑设计质量。因此, 今后的工作目的是进一步通过统计人工父亲和儿子值调整层次表结构。

参考文献

[1]朱建秋, 张晓辉, 蔡伟杰, 杨引霞译.OLAP解决方案:创建多维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Jeffrey A.Hoffer, Mary B.Prescott.现代数据库管理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姚家奕.多维数据分析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凌云.基于多维数据库的MOLAP的聚集计算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28) :33.

[5]童恒庆, 孔德松, 李鹏.多维数据库的一种压缩存储方法[J].软件导刊, 2006 (17) :20221.

[6]蒋外文, 熊东平, 张肖霞.基于多维数据库的MOLAP存储及查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 (24) :1662168.

上一篇:软弱土地基下一篇:“结构引导”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