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载量

2024-10-20

HIV病毒载量(精选6篇)

HIV病毒载量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HIV、HBV共感染患者病毒载量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乐清市血站门诊和住院部未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患者1230例为单纯感染组和HIV、HBV共感染患者148例为共感染组。采用RT-PCR、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仪进行HIV、HBV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分析HIV、HBV共感染患者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和HIV RNA载量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CD4+、CD8+、CD3+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CD4+/CD8+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IV RNA载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471);CD4+/CD8+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412);CD4+、CD4+/CD8+与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r=-0.841、-0.583)。结论 HBV可能存在促进HIV复制的功能,患者的肝损伤和免疫损伤较单纯HIV感染更为严重,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HIV、HBV共感染,病毒载量,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感染引起的肝炎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2]。 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存在相同的感染途径,如毒品途径传播、性途径传播和母婴途径传播等,且HIV感染患者的免疫能力较健康人群更为低下, 因此在HIV感染者中HBV感染率也居高不下[3]。 有研究报道,约50%的HI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HBV的病毒标志物[4]。 在HIV感染患者中 ,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4%~10%[4,5]。 机体对HBV的清除需要通过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途径进行 ,然而在HIV和HBV共感染的患者中,HIV破坏了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导致HIV患者对HBV的清除能力降低,临床症状也更为严重[6]。 随着鸡尾酒疗法的普及,HIV感染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已显著升高[7]。 有关HIV、HBV共感染患者的治疗情况,尤其是感染发生后病毒载量和免疫学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乐清市血站门诊和住院部未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患者(单纯感染组,1230例)和HIV、HBV共感染患者(共感染组,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378例, 其中男1031例,女347例,年龄16~72岁,平均(54.3± 12.6)岁。 单纯感染组中男932例,女298例 ,平均年龄为(54.4±11.8)岁;共感染组中男99例,女49例,平均年龄为(54.3±13.1)岁。 HIV感染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确诊,首先对患者血液进行HIV抗体初查确认,对阳性患者抽取血样后送往乐清市CDC经蛋白印迹法确诊;HBV感染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确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s Ag,两次重复阳性结果判为HBV感染阳性。 本研究经乐清市血站伦理学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被告知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内容

1.2.1 HIV-1抗体检测采用上海生工生物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试剂盒对HIV-1抗体进行检测,阳性者抽取血样后送往乐清市CDC经蛋白印迹法确诊,检验步骤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 HBs 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HBs Ag,两次重复阳性结果判为HBV感染阳性, 操作过程依据说明书进行。

1.2.3 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使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计数,记录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的比值 。 使用试剂 和流程均 依照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使用说明书进行。

1.2.4病毒载量测定血清HIV RNA病毒载量采用RT-PCR方法测定,使用罗氏公司的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系统及核酸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病毒总RNA并测定病毒载量,操作严格依据说明书进行。 血清HBV DNA病毒载量 采用荧光 定量PCR监测系统 (FQD-33B型)进行,操作严格依据说明书进行。

1.2.5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和病毒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ALT、AST、TP、ALB、TBIL水平和HIV RNA载量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见表1。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P:总蛋白;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BV:乙型肝炎病

2.2两组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两组患者CD4+、CD8+、CD3+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CD4+/CD8+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2。

2.3HIV、HBV病毒载量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HIV RNA载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 (r = 0.471 ) ;CD4+/CD8+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 = -0.412);CD4+、CD4+/CD8+与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r = -0.841、-0.583)。 见表3。

3讨论

HIV和HBV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 ( 主要是性传播、静脉吸毒传播)和易感人群,因此HIV和HBV共感染现象在我国和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普遍,虽然HBV属于DNA病毒而HIV属于RNA逆转录病毒 , 但HBV与HIV在复制能力和基因结构上均有相似之处,且HBV同样具有感染T淋巴细胞的能力[8]。 目前,我国缺乏有关HIV、HBV共感染的大规模调查, 卫大英等[9]调查显示,HIV、HBV共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静脉注射毒品,约93.6%的静脉吸毒HIV患者共感染HBV。 有报道指出,HIV、HBV共感染加速了艾滋病的病情发展,增加了治疗的肝毒性,并降低了患者生存率[10,11],因此 ,艾滋病和HIV感染患者中 ,共感染其他病毒尤其是HBV感染情况的调查对于提高艾滋病和HIV感染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HIV的病毒载量对HIV感染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对HIV、HBV共感染患者中病毒载量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在HIV、HBV共感染患者体内,HIV与HBV的存在是呈竞争性相互抑制关系,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仍未有统一定论,且共感染患者中病毒载量与患者病情尤其是对肝脏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否与单纯HIV感染患者的情况相同尚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证实。 王海斌[12]调查了HIV、 HBV、丙型肝炎病毒三重病毒共感染患者中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发现,HBV和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载量与HIV病毒载量具有相关性,且HBV的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呈负相关,但HIV和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 提示三重感染患者对免疫系统的破坏以HBV对患者的影响为主,而与HIV的关系较小,提示HBV虽然促进HIV的复制,但是会抑制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 黄海军等[13]研究肝炎患者(B型和C型)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和集体细胞免疫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HBV对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4,15]。

注:HBV:乙型肝炎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无数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1378例HIV患者中,HIV、HBV共感染患者148例,感染率超过10%,单纯HIV感染和共感染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BV、HIV共感染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显著高于单纯HIV感染患者 ,提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共同感染HIV和HBV的概率相近,但HBV、HIV共感染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相较于单纯HIV感染患者更为严重。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HBV对肝细胞产生了直接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是HBV导致抗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的损伤增加,因此在HIV感染患者中应进行HBV感染的筛查以确认患者是否共感染HBV,对共感染HBV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保肝治疗,降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 本研究还显示,HBV、HIV共感染患者的HIV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纯HIV病毒感染患者,且HIV RNA载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 = 0.471),与王海斌[12]的研究结果相近,提示HBV共感染会促进HIV感染的病程,原因可能是HBV感染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对HIV病毒的抑制作用,且HBx蛋白的发现也支持了这一结论[16]。 进一步分析共感染患者中HIV、HBV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发现,在共感染患者中单纯感染组与共感染组的HIV RNA载量和外周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CD4+/ CD8+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 = -0.412);CD4+、 CD4+/CD8+与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r = -0.841、 -0.583)。 本研究结果提示HIV、HBV共感染会增加HIV感染患者的免疫损伤 , 且免疫损伤程度不仅与HBV的感染程度 (即病毒载量 )相关 ,而且与HIV的感染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HIV病毒载量与CD4+、 CD4+/CD8+的相关性较HBV更为密切,因此笔者推测共感染患者中免疫损伤主要由HIV引起;HBV会增加HIV的病毒载量, 因此其与患者的免疫损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HBV可能存在促进HIV复制的功能, 因此患者的肝损伤和免疫损伤较单纯HIV感染更为严重,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HIV病毒载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 060例患者均为晋煤集团公司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参加宫颈病变筛查的矿山已婚女职工, 最小年龄21岁, 最大年龄78岁, 均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 (HC-Ⅱ) 方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 载量, 阳性患者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TCT) 及阴道镜多点活检。

1.2 方法

HR-HPV载量检测采用美国Digene公司的第二代杂交捕获检测技术, 将采集器伸入宫颈管采取样本, 顺时针旋转三圈停留10 s, 将采集样本放置于保存液中固定并标记送病理检查。宫颈TCT检查采用美国BD公司全自动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机, 用特制的宫颈刷收集宫颈口表面及宫颈管内脱落细胞, 将细胞洗入装有保存液的小瓶内, 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是发现阴道镜图像异常、碘试验区阳性而进行的多点定位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1.3 结果判定

1.3.1 HPV高危型分别为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 载量阳性值的标准为HPV-DNA≥1.0 RLU/CO。

1.3.2 TCT按2001年TBS系统进行细胞学诊断, 其中正常细胞 (NILM) 1 888例, 不能明确意义-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338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193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109例、鳞状细胞癌 (SCC) 11例。

1.3.3 宫颈活检诊断:宫颈炎症287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级 (轻度不典型增生) 87例, CINⅡ级 (中度不典型增生) 6 2 例, CINⅢ级 (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92例, 以及SCC (鳞状细胞癌) 15例。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PV病毒载量、年龄、液基细胞学与宫颈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2.1 有宫颈病变患者与无宫颈病变患者多因素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HR-HPV载量、TCT、年龄是患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 (P<0.05) 。在HPV病毒载量一定、TCT等级不变的情况下, 年龄每增加10岁, 患宫颈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306倍;在HPV病毒载量一定、年龄相同的情况下, TCT每增加一个等级, 患宫颈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890倍;在年龄相同、TCT等级相同的情况下, HPV病毒载量每增加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001倍, 相反, HPV病毒载量每减少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病变的风险会减少1.001倍。由此可见, HPV病毒载量的变化与患宫颈病变的风险密切相关。

2.2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与无宫颈病变患者多因素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 HPV病毒载量、TCT、年龄是患宫颈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 (P<0.05) 。在HPV病毒载量一定、TCT等级不变的情况下, 年龄每增加10岁, 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298倍;在HPV病毒载量一定、年龄相同的情况下, TCT每增加一个等级, 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910倍;在年龄相同、TCT等级相同的情况下, HPV病毒载量每增加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会增加1.001倍, 相反, HPV病毒载量每减少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会减少1.001倍。由此可见, HPV病毒载量的变化与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密切相关。

2.3 宫颈癌患者与无宫颈病变患者多因素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 HPV病毒载量、TCT、年龄是患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P<0.05) 。在HPV病毒载量一定、TCT等级不变的情况下, 年龄每增加10岁, 患宫颈癌的风险会增加2.035倍;在HPV病毒载量一定、年龄相同的情况下, TCT每增加一个等级, 患宫颈癌的风险会增加2.190倍;在年龄相同、TCT等级相同的情况下, HPV病毒载量每增加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癌的风险会增加1.001倍, 相反, HPV病毒载量每减少100个单位 (RLU/CO) , 患宫颈癌的风险会减少1.001倍。

由此可见,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液基薄层细胞学、年龄与发生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密切相关: (1) 在HR-HPV载量一定、TCT等级不变的情况下, 年龄与发生宫颈病变及患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风险正相关 (P<0.05) 。 (2) 在HR-HPV载量一定、年龄相同的情况下, TCT等级与发生宫颈病变及患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风险正相关 (P<0.05) 。 (3) 在年龄相同、TCT等级相同的情况下, HR-HPV载量与发生宫颈病变及患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风险正相关 (P<0.05) 。

3 讨论

目前, HPV病毒载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 (又称PCR技术) 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 (HC-Ⅱ) , 两种方法的相关性都很高。利用PCR方法进行HPV病毒载量检测, 虽然具有快捷和灵敏等优点, 但其设备昂贵, 需要特定的符合标准的实验室, 对实验条件要求高, 否则PCR产物易污染从而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 同时其操作方法繁琐, 不适于普查。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 (HC-Ⅱ) , 不需要特定的实验室, 设备价格远低于PCR, 且易于开展工作, 适合于人群大规模筛查, 在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宫颈病变方面有较好的敏感度, 且检测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优于PCR。在一些发达国家, 宫颈癌筛查已经逐步开始选用HR-HPV DNA作为初筛。国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数据证明, 宫颈癌发生与生殖道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有关[6,7,8], 对处于无临床症状以及宫颈癌早期阶段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时进行高危HPV感染监测, 并阻断其进展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国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孔令华[9]等人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忠明[10]等人也曾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本研究应用先进的二代杂交捕获技术 (HC-Ⅱ) 检测HR-HPV载量对矿山女职工进行宫颈癌筛查, 并结合液基薄层细胞学及阴道镜下多点定位活检, 探讨年龄、液基细胞学、HR-HPV载量等因素对发生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影响及影响大小, 同时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其结果显示HR-HPV感染是宫颈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HR-HPV载量每降低100个单位 (RLU/CO) , 发生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风险均降低1.001倍, 所以患者在宫颈病变治疗的同时可以进行HR-HPV载量监测, 从而真正做到宫颈病变早发现、早治疗及定量风险评价, 其为妇女宫颈病变的防治及监测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的方法, 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参考文献

[1]段芬, 王英红, 张文杰, 等.宫颈脱落细胞HR-HPV载量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1, 51 (42) :99-100.

[2]马晓星, 李亚里, 胡凌云, 等.HR-HPV载量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7 (5) :477-481.

[3]刘金风, 胡培英.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及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9) :4617-4618.

[4]康乐妮, 赵方辉, 陈凤, 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预测宫颈病变和分流人乳头瘤病毒阳性人群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 (4) 316-320.

[5]郑文华, 李可瑜, 唐璇霓, 等.薄层液基细胞学联合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14) :2189-2191.

[6]Martin Cara MI, Astbury Katharine, Mc Evoy Lynda, 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cervical cancer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markers for diseasediagnosisand therapy[J].Methodsin Molecular Biology, 2009, 511 (7) :33-59.

[7]Garcia-Tamayo J, Molina J.Blasco-Olaetxea E.Importance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andinvasive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 uterinecervix[J].Investigacion Clinica, 2009, 50 (2) :241-250.

[8]Bedkowska GE, Lawicki S, Szmitkowski M.Molecular markers of carcinogenesis in the diagnostics of cervical cancer[J].Postepy Higieny Medycyny Doswiadczalnej, 2009, 63 (6) :99-105.

[9]孔令华, 金力, 程雪梅, 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和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医刊, 2012, 47 (5) :47-50.

HIV病毒载量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至2011年期间入住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的97例AHB患者纳入本研究。男83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为 (39.2±10.3) 岁。所有AHB患者既往无HBV感染史, 其中14例入院前半年内体格检查血HBsAg阴性, 均否认慢性HBV感染家族聚集史, 并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和致肝损伤病毒感染, 抗-HCV、抗-HAV、抗-HDV、抗-EB病毒、抗-CMV IgM均阴性。所有患者经肝脏B型超声或CT检查提示无肝纤维化改变。所有入选病例均定期采血进行生化检查, -80℃保留血清准备病毒学检测, 同时收集所有患者发病前流行病学资料, 且所有AHB病例随访24周。

1.2 方法

采用第三代ELISA法检测 (华美生物工程公司) 抗-HAV、抗-H C V、抗-H D V I g M和H B V指标。荧光-定量P (强法检测血清H B V D N A水平, 操作按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H B V D N 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R o e h L i g h C y c l e) 。住院期间每周和随访期每月检测肝功能指标。应用特异性引物F:5 7—GGGTCACCATATCTTGGGAAC—3’, R:5'-CCCAAAGACAAAAGA—AAATTGGT—3’, 扩增HBV S区序列, 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 所得序列在基因库进行BLAST分析, 确定HBV基因型。测序工作由上海基康生物技术公司完成 (PE Applied Biosystems)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均数差异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ALT为丙氨酸转移酶Tbil为总胆红素HBV为乙型肝炎病毒

注:ALT为丙氨酸转移酶Tbil为总胆红素HBV为乙型肝炎病毒

2 结果

2.1 病例基本特征

所有人选AHB患者均来自于大连和 (或) 辽沈地区。患者年龄<30岁16例, 30~39岁32例, 40~49岁30例。≥50岁19例, 男∶女为5.9∶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1例, 占1%;医源性感染4例, 占4.1%;异性性接触 (多性伴侣) 22例, 占22.7%;密切生活接触4例, 占4.1%;不明原因66例, 占68.0%。临床基线检查ALT为 (926.0±261.5) U/L, TBil为 (119.6±98.4) ptmol/L, HBVDNA为 (4.62±0.87) lg拷贝/m L。

2.2 成人AHB临床转归

97例AHB患者临床过程比较缓和, 83例患者随着肝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缓解, 病毒载量也下降至检测下限 (<3 lg拷贝/mL) , 占85.6%, 且这些患者在临床恢复期均有自发的HBsAg和HBeAg血清学转换。14例AHB患者出现HBV感染持续趋势, 占14.4%, 即在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后, 持续有肝功能指标的波动和血HBV DNA持续阳性 (平均时间是发病后4周内) , 其中1例为免疫性疾病需长期激素治疗患者, 1例为胃癌术后化疗患者, 另3例年龄>50岁。14例出现HBV感染持续趋势的AHB患者中, 6例病程后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 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展为持续HBV携带。

2.3 AHB临床转归预测因素

基线高HBV DNA载量与HBV感染持续趋势有关 (P<0.01) , 其他生化指标或免疫指标以及流行病学指标均未见与HBV感染持续趋势有明显相关性, 见表1。

2.4 不同病毒基因型AHB临床特征

97例AHB患者中有54例检测基因型, 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型和C型, 未见其他型别。两种主要病毒基因型AHB临床特征比较, 见表2。

3 讨论

HBV有8种基因型, 不同基因型有不同分布区域。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区, 中国CHB病毒基因型分布为A型1.2%、B型39.3%、c型50.2%和D型8.1%[4,5,6,7]。最近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上海地区AHB的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2和C2, 且C2与AHB慢性化趋势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中我们发现, AHB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型和c型, 但我们未发现病毒基因型和AHB病毒感染持续趋势有相关性。另一项中国台湾的研究结果同本研究结果相似, 未发现病毒基因型与AHB转归具有相关性[3]。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第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同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来源不同有关, 因为流行病学研究无法精确地将AHB和CHB急性发作相区别。母婴传播曾经是HBV慢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但随着儿童HBV免疫接种的推广。尤其是从2002年起HBV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 HBV儿童携带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反, 由于性暴露, 成人急性HBV感染呈现上升趋势。本研究发现, AHB好发年龄组为30~50岁, 且两种主要病毒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自从阻断母婴传播措施实施推广后, AHB感染途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许多关于成人HBV感染途径的研究发现, 性接触传播、同性恋和静脉吸毒是成人AHB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引。本研究也发现成人AHB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 尤其是多性伴侣接触。医源性感染、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所占比例较少。此外, 我们也发现在不同病毒基因型AHB组之间感染途径无明显差异。理论上, 成人AHB转为HBV持续感染只发生在免疫缺陷患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中。本研究中有14例患者出现HBV感染持续趋势, 其中2例在急性HBV感染时,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6例具有HBV感染持续趋势的患者, 分别接受不同的抗病毒治疗, 包括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和胸腺肽等, 所有病例均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另外8例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在随访的24周内持续HBsAg阳性。提示免疫缺陷人群或AHB病程中持续HBVDNA阳性者, 应接受及时抗病毒治疗, 以阻止HBV感染持续化。综上, 本研究发现成人AHB好发年龄组为30~50岁, 主要传播途径为异性性接触, 尤其是多性伴侣接触。AHB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型和C型, 两种基因型在临床特征或转归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及时抗病毒治疗是阻止HBV感染持续趋势的措施之一。

摘要:目的 明确病毒因素与成人急性乙型肝炎 (AHB) 病情恢复的关系。方法 2007年至2011年入住上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97例成人AHB患者纳入本研究, 随访24周。收集患者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和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应用直接基因测序法对54例AHB患者血清HBV S区进行基因分型。组间均数差异应用t检验。结果 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比较缓和, 83例在病程中发生自发的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14例患者出现慢性化趋势, 其HBVDNA较无慢性化趋势者高[ (6.17±1.04) lg拷贝/mL比 (3.86±1.85) lg拷贝/mL (χ2=5.95, P<0.01) , 其中6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 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展为持续HBV携带。AHB的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型和C型, 两种病毒基因型感染者间流行病学和生化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高病毒载量是发展为慢性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2007年至2011年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成人AHB主要病毒基因型为B和C型, 病毒基因型和临床转归无明显相关性。基线高病毒载量同临床转归具有明显相关性, 适时抗病毒治疗可减少HBV感染持续率。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基因型,DNA病毒

参考文献

[1]Xia GL, Liu CB, Cao HL, et a1.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infections in the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cross-sectional seroepidemologicstudy of hepatitis A, B, C, D, and E virusinfections in China, 1992[J].Int Hepatol Commun, 1996, 5 (1) :62-73.

[2]Gotdstein ST, Zhou F, Hadler SC, et a1.A mathematical modeltO estimate global hepatitis B disease burden and vaccinationimpact[J].Int J Epidemiol, 2005, 34 (6) :1329-1339.

[3]王晓军, 张荣珍, 胡苑笙, 等.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J].疾病监测, 2004, 19 (8) :290-292.

[4]丁王静.上海市浦东新区2001~2004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7 (10) :473-474.

[5]徐红梅.上海市南汇区1990~2002年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4, 8 (3) :279-280.

[6]Chu CJ, Lok AS.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epatitis B virusgenotypes[J].Hepatology, 2002, 35 (5) :1274-1276.

HIV病毒载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到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收治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男43例, 女18例, 年龄19~5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1]。入选标准:ALT介于正常上限2~10倍之间;血清e抗原阳性, HBV-DNA≥107拷贝/ml;排除了HAV、HCV、HDV、HEV、HIV、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无其它基础疾病。6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1例患者, 男23例, 女8例;对照组30例患者, 男20例, 女1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上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恩替卡韦 (博路定,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0.5mg, 1次/日, 口服;联合使用阿德福韦酯 (优贺丁, 上海益生源药业有限公司) 10mg, 1次/日, 口服, 共48周。对照组只应用恩替卡韦 (博路定,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0.5mg, 1次/日, 口服, 共48周。

1.3实验室检查

在规定时间内检测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 (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 乙型肝炎病毒标记 (酶联免疫吸附法) , HBV-DNA定量 (PCR扩增法) , 检测下限为<1.0×103拷贝/ml。

1.4 观测指标

治疗48周同时统计症状的恢复情况、ALT复常率、HBe Ag/抗-HBe转换率、HBV-DNA转阴率、肌酐变化情况。

1.5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CS 10.34 (简明统计) 软件处理,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48周后, ALT复常率无显著差异, P>0.05;血清HBe Ag/抗-HBe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有显著的差异;对肾功能的影响未见叠加 (治疗组1例Cr:101μmol/L, 对照组1例Cr:99μmol/L) , P>0.05, 无显著差异。见表1。

3 讨论

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论是在病情的发展和抗病毒治疗中均是我院所面临的难题。病毒载量越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越差, 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率越高[2]。恩替卡韦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通过磷酸化的活性三磷酸盐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多聚酶竞争天然底物, 抑制多聚酶的所有三种活性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因其具有抗病毒作用强、高耐药屏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3], 是我国、亚太、欧洲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的核苷类似物, 通过具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多聚酶竞争底物和DNA链终止延长达到抗病毒作用, 也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4]。而在临床中单纯一种核苷类似物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由于病毒准种复杂度高, 更加容易出现耐药并且停药后复发率高, 所以治疗难度大。两种或以上核苷类似物的联合虽然有报道并没有增加疗效, 但本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高病毒载量的疗效中血清HBe Ag/抗-HBe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疗效, P<0.05,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对于肾功能的不良影响未见叠加, 并且两种药物无交叉变异点, 从而降低或预防耐药的发生。虽然治疗费用有所增加, 但从改善患者病情上, 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但是本报道存在病例数量较少, 可能会影响统计学的意义, 未进行预存耐药的分析等不足, 因此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还需不断大样本量的研究, 找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肝脏, 2011, 16 (1) :2-16.

[2]叶倩, 陈燕.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模式与DNA载量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2) .

[3]张权, 程明亮.恩替卡韦对核苷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7) :2846-2849.

HIV病毒载量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病毒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且HBV-DNA<2.0×104拷贝/ml[3]。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5.6±1.8)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36~70岁,平均年龄(46.3±2.4)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基础性的治疗,如保肝、利尿以及补充血白蛋白等。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德福韦酯[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51]治疗,10mg/d,1次/d。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治疗,0.5mg/d,1次/d。每3个月给患者进行1次肝功能检查和体格检查。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率。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病毒学指标:HVB-DNA转阴率、E抗原血清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病毒学指标变化两组患者1年后HBV-DNA转阴率均为100%。病毒学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不良反应和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两组生存率均为100%。

3讨论

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血清HVB-DNA水平越高,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中发病率就越高。因此在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标中指出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较低耐药性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率[4]。低病毒病毒载量患者的病情也存在快速进展的风险,并且严重损伤患者的肝功能。因此应当对地病毒载量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都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其耐药性较低。两种药物都可以用于低病毒载量的代偿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当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作用较弱,起效慢,因此可在病毒载量较低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应用,而恩替卡韦在抗病毒方面作用较强[5]。笔者对1年后使用两种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说明两种药物对HVB-DNA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两种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生存率为100%。说明了两种药物在治疗低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均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在治疗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效果都十分显著,都能够有效地抑制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复制,提高患者肝功能,降低低代偿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1年后HBV-DNA转阴率均为100%。病毒学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两组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在治疗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效果都十分显著,都能够有效地抑制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复制,提高患者肝功能,降低低代偿的发生。

关键词: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刘珊珊.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病毒学特点及肝功能指标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5):2874-2877.

[2]毛创杰,王丽,胡蓉,等.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低病毒载量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5,14(10):1053-1055.

[3]彭奇,陈华容.初始联合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113-116.

[4]Chiang CH,Yang HI,Jen C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hypertriglyceridemia and low hepatitis B viral load〔J〕.Int J Obes(Lond),2013,37(3):410-415.

HIV病毒载量 篇6

HBV大蛋白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 LHBs) 是HBV包膜蛋白组成成分之一, 由S、PreS2及PreS1基因编码, 在空间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跨膜构象, 为389或400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构象型蛋白。LHBs作为HBV的包膜蛋白, 内侧可以和HBV核壳体膜结合, 外侧可与病毒受体结合, 是HBV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4]。近年来随着对LHBs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HBs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5]。

不同状态下HBV感染者血清中病毒颗粒LHBs含量不同, 非复制状态不含病毒DNA的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中LHBs含量极低, 复制期管病毒DNA的Dane颗粒中LHBs的含量可达20%, 因而提示LHBs水平可能与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当病毒的优势抗原表位是具有立体空间的构象表位时, 以线性表位制备的单抗对该抗原进行检测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随着对PreS1抗原研究的深入, 发现以PreS1抗原线性表位制备的单抗在检测PreS1抗原时阳性率偏低, 因此PreS1抗原作为衡量HBV复制的指标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通过以LHBs立体构象表位制备的单抗检测HBV LHBs作为衡量HBV复制的指标是否更为优越呢?我们通过对批量标本PreS1抗原、HBV DNA以及HBV LHBs的比较, 试图阐明HBV LHBs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0例血清标本为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收集的标本库中标本, 均经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HBV DNA, 所有标本均为HBsAg阳性, HBeAg阴性, -70℃保存, 批量检测。

1.2 检测HBV-DNA 以罗氏公司的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定量检测血清标本的HBV DNA, 试剂为深圳匹基公司产品。

1.3 检测PreS1抗原 PreS1抗原试剂盒购于阿尔法公司, 为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由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完成。

1.4 检测LHBs LHBs试剂盒由北京热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为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由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V-DNA载量与LHBs含量的关系

120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 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其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 且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LHB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不同HBV DNA载量与LHBs阳性率和PreS1抗原阳性率的关系

HBV-DNA载量≤103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37.5%,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20.0%;HBV-DNA载量为103~105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72.5%,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42.5%;HBV-DNA载量≥106copies/ml组, LHBs的阳性率为95.0%,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为80.0%。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 LHBs的阳性率均逐步增加, 不同HBV DNA载量组间L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reS1抗原的阳性率也随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逐步增加, 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别间PreS1抗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另外, 同一HBV DNA载量组LHBs和PreS1抗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LHBs对HBV的感染、复制及其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PreS1抗原作为HBV复制的指标, 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尤其对传统的HBeAg阴性的患者, 检测PreS1抗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毒的活动情况, 然而由于目前的PreS1抗原试剂盒采用线性的蛋白表位制备成单抗, 由于线性表位在形成高级结构时, 可被折叠、卷曲而失去暴露表位的机会, 可能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6], 因此PreS1抗原作为血清学指标在反映部分处于不同复制状态的HBV感染者中, 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

LHBs的双重拓扑构象不仅是病毒包装的关键, 而且对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具有增强作用, 并可以反式激活细胞内HBV复制和基因表达[7]。采用立体构象表位的蛋白制备成单抗检测血清中LHBs时, 由于考虑了HBV病毒蛋白组分折叠、卷曲的结构, 因此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检测过程中也呈现更高的灵敏度。我们的结果显示, 所有PreS1抗原阳性的标本无一例外的LHBs都阳性;另外不同HBV DNA载量标本中, LHBs也具有更高阳性率和相关性, 随着HBV DNA拷贝数的升高, LHBs与HBV DNA的阳性符合率越高, 当HBV DNA载量大于106copies/ml时, LHBs的阳性率达到95.0% (38/40) , 而PreS1抗原阳性率仅为80.0%, 提示LHBs可能更能真实地反映了HBV的复制情况。

以往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HBeAg阳性是HBV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复制旺盛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HBeAg由阳性转为阴性是部分病毒被清除以及肝病缓解。但实际上并非所有HBeAg阳性转为阴性的的HBV感染者病情都趋于好转。相反, 相当部分重型肝炎的发生与HBeAg阴转存在一定的关系。HBV基因组多个位置的碱基变异均可导致HBeAg阴转。其中较多见的有前C区1862位碱基由G变为T (T1862) 及1896位碱基由T变为A, 均可导致HBeAg阴转。我国慢性HBV感染患者,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阴性者高达60%以上[8], 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部分是HBV基因前C区或核心启动子发生变异, 导致HBeAg合成障碍[9], 因此这部分感染者体内病毒活动情况如何已经不能简单地靠HBeAg阴性或阳性来解释。而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直接检测HBV DNA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与ELISA检测血清HBV蛋白标志物相比, HBV DNA检测需要有严格的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和昂贵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因此寻找一个可以普及各级医院使用的临床血清学指标显得很重要。研究发现, 在HBV形成包膜的过程中需要大蛋白 (即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 和中蛋白的参与[5], 即大蛋白和中蛋白是HBV复制必备的蛋白组分。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清中LHBs含量与HBV DNA载量变化一致,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尤其在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LHBs含量与HBV DNA的符合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与其它病毒蛋白标志物比较, 定量检测LHBs能较好反映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

与PreS1抗原比较, 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 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 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摘要: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大蛋白 (HBV-LHBS) 和前S1 (PreS1) 抗原, 探讨HBV-LHBS和PreS1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120份HBeAg阴性HBV病毒感染者血清, 将这些标本按DNA拷贝数分为3组 (≥106copies/ml、103~105copies/ml、≤103copies/ml) , 每组各40例,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HBV-LHBS和PreS1抗原。结果 ≥106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95.0%和 (92.12±29.38) ng/ml, 103~105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72.5%和 (33.26±19.44) ng/ml, ≤103copies/ml组, 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37.5%和 (15.02±11.10) ng/ml, 3组标本PreS1抗原阳性率依次为80.0%、42.5%、20.0%;LHBS总阳性率为61.6%, PreS1抗原阳性率为38.1%。结论 与PreS1抗原比较, 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 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关键词: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乙肝病毒大蛋白

参考文献

[1]王耀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30 (2) :77-80.

[2]谢红东.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5, 8 (4) :247-249.

[3]刘紫锰.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5, 14 (1) :101-103.

[4]Bruss V, Vieluf K.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Pre-S Domain of the Large Surface Protein in Hepatitis B Virus Particle Morphogenesis[J].J Vir-ol, 1995, 69 (11) :6652-6657.

[5]Bruss V.Envelopment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nucleocapsid[J].Virus Res, 2004, 106 (2) :199-209.

[6]王清云, 陈贤华.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 27:265.

[7]Bruns M, Miska S, Chassot S, et al.Enhanc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y noninfectious subviral particles[J].J Virol, 1998, 72 (2) :1462-1468.

[8]李俊茜, 庄辉, 杜珩, 等.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及丙氨基转移酶水平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7) :491-493.

上一篇: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记忆单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