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条件

2024-07-23

低碳条件(精选8篇)

低碳条件 篇1

摘要:在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中企业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脱颖而出就需要企业改变传统思路, 重新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去分析企业面临主要的成本问题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旨在分析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的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成本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成本的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成本,降低成本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恶果以及环境的恶化对人们的警示, 各国已纷纷开展各种关于解决气候问题的联合会议, 在2003年2月24日, 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 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的国家。伴随着这一概念的深化, 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系列经济形态总称都在慢慢地深入人们的生活。2009年11月, 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在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 即到202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国务院2011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工作中, 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面临着更多降低碳排放的压力。面对这样的环境现状以及国家政策, 如何在这种低碳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企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1 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成本的现实意义

1.1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必须勇于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 顺应局势,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目前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 而且更是各个国家的政策取向问题。涉及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 只有走节能环保, 低碳发展的路子, 并且努力降低成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提高企业竞争力

当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当, 企业利润就有可能会增加。利润增加, 企业才能利用资金进行再投资、再生产, 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样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就能更好创新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战略从而更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利润。

1.3 增加企业赢余

普林斯顿研究报告分析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 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 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 来自地方政府的和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就说明低碳经济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如果企业同时能降低成本便可以获得更多赢余。

2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成本问题

2.1 企业短期成本增加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去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项目的技术水平、碳排放等标准对低碳经济中的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些会使企业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例如我国制造业本身对电力需求较大, 在现行主要以煤电为能源的前提下, 增加电量就是增加碳的排放。因此要减少碳排放, 就要通过引进处理碳排放的先进技术以及替代煤电的新能源。另外, 企业可以对其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或技术进行改造, 然而这必然会增加企业在低碳技术以及减排过程中的前期生产成本。如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以华电国际为例, 火电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3000万千瓦, 每年消耗煤炭的数量约为8000万吨, 企业在脱硫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并且每年都在提高。然而, 企业用在脱硫设施装备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百亿, 后期运营也同样需要投入。目前我国的碳收集技术还不成熟, 成本也很昂贵。

2.2 低碳产品能源成本上升

低碳经济是以绿色GDP为发展目标, 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将成为革新重点。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 传统能源的高效减排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必然会带来能源整体成本的上升, 因为风能、生物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投放成本较传统能源要高, 而高效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必然会分摊到传统能源产品成本中去。更为重要的是, “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意味着传统能源类企业将面临高昂的成本, 行业壁垒明显提高。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能源品价格中去, 而能源品价格的重估也会提高相关企业的价值:对于清洁能源的提供者, 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价格提升、传统能源竞争力削弱后带来的行业盈利状况的长期改善。

2.3 企业环境成本增加

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并且国家会不断扩大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 对企业的环保责任从追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扩大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过程。另外, 低碳经济中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越来越重视, 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将成为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提高自身价值及其竞争力, 就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治理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

3 低碳经济下降低成本的思路

3.1 制定低碳战略

在关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研究模型中得出在长期决策模型中, 企业更需要考虑外部因素, 在宏观的低碳趋势下, 应尽早制定本企业的低碳战略, 为今后的低碳优势做好长期规划的结论。虽然在初期会使企业研发成本的增加, 但在后期应能够更加节能, 清洁生产, 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污染排放物。这些不仅会使企业成本降低, 而且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更好的形象, 并且在低碳生活成为一个必然的时代, 人们消费逐渐由低碳物品替代的过程中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 企业应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能力, 能源利用能力, 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回收能力以及企业废气废渣处理能力。将这些划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 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现状, 寻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3.2 提高利用效率

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应实现重复循环利用, 将企业建立成为一个从消耗能源产生的污染再次作为另一种能源进行利用。如沼气池的建立。另外对于新能源, 应当提高它的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同时转变企业内部人员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意识从而在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 提高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研发节能降耗技术, 建设有效的能源新技术研发与供给机制。其中可以加强碳滤技术的研发并通过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和能源技术创新以及能效管理来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通过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等措施减少资金占用,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分配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筹资成本以此提高企业成本的利用效率。

3.3 深化企业创新

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及财务创新。通过制度创新对相关企业进行整合, 可以使企业发挥“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整体优势。其次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创新, 没有技术创新突破是不可能的。要掌握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 降本增效, 具备核心竞争力。要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碳交易规则, 在国际、国内低碳经济中获得平等地位。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注重对人力资本的管理。

总之, 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要想它成为企业的机遇, 就应该未雨绸缪, 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中, 寻找产业先机, 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研究出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成本战略, 从而实现低碳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金融, 2010, (4) .

[2]张建.低碳经济试点企业成本问题研究[J].工作研究, 2011, (5) .

[3]方梦.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 2011, (23) .

[4]杨蓓.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1) .

低碳条件 篇2

摘 要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下,企业绿色营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企业要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形成绿色消费需求观念与绿色营销的企业文化;要增加企业对绿色产品开发及绿色营销管理的投入,使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有力;要强化政府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引导与政策支持;要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贸易绿色规则的连接,打通绿色壁垒的通道。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壁垒 绿色营销通道

一、实现绿色营销是低碳经济环境的要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产品的营销端都遇到了许多问题。从企业的国内营销看,企业产品中的绿色食品企业为达到营销目的,在营销过程中违背了绿色食品的基本理念,如我国牛奶产品的三聚氢氨事件,大米的矿物油抛光事件,面粉的增白剂事件等,严重地破坏了我国企业的形象及市场的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从企业的国际贸易看,从2002年开始,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余检测标准,而日本则对我国的茶叶采取“水溶法”农药残余检测标准,增加了检测项目。在类似以上贸易争端事件中,多次出现绿色壁垒事件,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形象,对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造成了冲击,极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经济发展环境转变为现代低碳经济环境。低碳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流通及营销等各领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发展的结果性的环节,低碳经济时代对其严格要求体现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从企业发展的结果性环节分析,实现企业的绿色营销在低碳经济时代意义重大。

首先,实现企业的绿色营销是低碳经济的要求。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企业获利,社会和生态利益相统一,实现新型营销观念和营销策略的彻底革新。低碳经济环境催生低碳生产模式及低碳需求观念,企业的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式必须要以外在环境的变化作为自身变革与提高的依据。绿色营销模式要求企业在营销观念、营销内容以及营销方式三个方面作出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人类的文明和健康发展。

其次,从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实现企业绿色营销可以避免上面所提到的企业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中营销端出现的问题。国内营销过程中体现出的绿色营销策略与服务可以很好地树立企业的品牌与形象,对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比率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在国际贸易与营销过程中,实现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是改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跨越绿色壁垒的关键所在。

再次,绿色营销是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品的发展,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可再生及高效能低碳产品的开发,这是低碳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低碳营销以满足低碳需求为出发点,只有将低碳理念引入营销体系,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防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提高效率的产品,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绿色营销模式是对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完美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很多企业都通过低碳营销模式,用战略的眼光重新评价绿色营销体系,提出企业应注意自身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抓住绿色时机,依靠绿色营销领先于其他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低碳营销模式正成为企业克服发展瓶颈,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是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竞争力的关键。

二、构建企业绿色营销的通道

根据对居民消费观念的调查,结果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有70%的消费者会考虑商品的环保问题,而我国居民则只有20%的比率。这一结果说明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在当今面临许多的问题:首先是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意识不强。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很多企业还处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面临生存问题,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多于长期的社会利益,所以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不愿花大力气投入到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及营销的环节上,产生了在主观上与客观上绿色营销意识不强的结果;其次,我国有些企业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绿色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的绿色营销管理制度不全且策略不力,在执行绿色营销过程中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再次,政府对企业的绿色营销支持不够。企业进行产品的绿色开发、生产及营销,整个过程都要政府参与,包括制定绿色标准,企业绿色准入要求,政府的管理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及绿色违规的处罚等。在以上的各个环节中,我国政府可能表现为缺位,或者表现为标准的制定不清晰,监督与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等许多问题,导致我国企业在绿色营销中无据可依,得不到政府绿色营销的资金、制度及管理支持,绿色营销效果不明显。基于以上现状,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改变营销模式,打通以下绿色营销通道。

1.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形成绿色消费需求观念与绿色营销的企业文化。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绿色营销理念的宣传要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推进,宏观的层面就是社会层面,即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社会宣传,向社会各层人员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建立及绿色消费习惯养成,使绿色营销理念有生存的环境。进行绿色营销理念的宣传手段及方式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的政策宣讲,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甚至可以通过政府制定规章制度等强制方式规定社区或学校等单位按规定学习绿色环保要求等知识,达到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消费者自觉养成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微观的层面就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低碳经济理念及绿色营销理念的学习与宣传,使其自觉形成绿色行为,积淀企业的绿色营销文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涉及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它包括绿色企业精神、绿色价值标准、绿色经营理念、绿色规章制度、绿色文化生活等。因此,要在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入手,使全体员工真正理解和接受绿色理念,树立全新的绿色价值的营销理念。

2.增加企业对绿色产品开发及绿色營销管理的投入,使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有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营销管理是企业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低碳化的保证。因此,企业在不断积累社会绿色消费意识与企业绿色营销文化的背景下,就要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对绿色营销全过程的投入,并合理运用各种绿色营销策略,使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有力。

企业绿色营销开始于绿色产品策略,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研制生产绿色产品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产品资源材料选择上要选择绿色资源;在产品设计上,要强调对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在产品制造上强调“清洁生产”,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害有毒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在产品包装上应选择可分解无毒性的材料来包装。

企业绿色营销体现于企业的价格策略,要求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充分考虑污染有价,绿色有偿的现代消费观念。即在价格制订时,企业可以根据在绿色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成本较高的特点,从而对绿色产品制订较的价格策略,以支持企业绿色有偿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大力宣传,争取消费者的认同与支持。

企业绿色营销还要求企业在销售渠道与促销手段上进行绿色信息的甄别与筛选,使用合适的促销手段与建立合理的销售渠道。企业要与关心环保,在消费者心目中有良好信誉的中间商合作进行销售渠道的建设,要借助中间商本身的良好信誉进行绿色产品的营销。在绿色产品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绿色营销强调的是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以及消费全过程的绿色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导致整个营销渠道的变质。企业在绿色促销方面可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大力通过新闻媒体强化企业绿色产品的品牌,进行有效的绿色策划方案及绿色市场运作等,使企业产品的绿色特点深入消费者的心间,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

3.强化政府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是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宏观保障,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绿色营销法规,建立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的行政管理机构,严厉打击各种造假行为,坚决维护绿色营销的市场秩序,还要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优惠奖励。

政府要通过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吸引绿色能源开发人才集中到这个领域中来,创造人才创业的有利环境,使我国新能源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领先其它国家,为企业便利使用低碳能源提供方便,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变。由于绿色能源开发与利用具有规模小成本大的特点,企业固定设备的投入及能源使用结构转变的风险就大,为此,政府要对以上企业行为进行政府补贴。政府补贴不仅包括低碳能源的开发创新补贴,即对大量投入人力与物力进行新能源开发的企业进行创新补贴,还包括对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企业、家庭及个人进行低碳能源使用的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规范企业行为,如开征环境税、包装税、排污权交易等;还应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等,有效遏制企业营销活动的负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内部化,从而走上绿色营销之路。要加强政企合作,积极参与绿色营销的实施。政府应该成为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的示范者和先行者,通过制定相关购买政策,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实行倾斜和优先。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低碳与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商业环境。

4.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贸易绿色规则的连接,打通绿色壁垒的通道。正如本文开头所述,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营销端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所以企业开展国际绿色合作是打通企业绿色营销通道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要加强对国际及国内绿色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研究主要贸易对象的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企业要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谈判,不断推动绿色营销。

三、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积极稳妥地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及营销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理念,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为企业发展的结果性环节,产品的营销一定要从理念到营销策略的各个方面实现绿色营销,企业才能真正解决国内营销端与国际营销端的问题,使绿色营销模式成为企业克服发展瓶颈,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贾凯君.新概念营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3]張轶,李士华.企业绿色营销创新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9(2).

低碳经济条件下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篇3

1低碳经济条件下传统成本管理的缺点

(1) 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以降低眼前的成本为目标, 较少关注企业长远的利益, 而低碳经济条件下, 只有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传统成本管理内容和手段不合理。

传统的成本信息源自企业的会计系统, 很少计量环境成本, 至多考虑企业的废水处理费。而其注重产品投产后的成本管理, 事前的成本管理环节较为薄弱, 不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考虑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平衡, 不合理的投资决策将阻碍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 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

传统成本管理目标是降低成本, 进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降低排污费等。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分析, 而低碳经济理念要求创建低碳社会, 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 则需要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1) 低碳经济对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在低碳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的形势下, 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 更要贯穿成本管理的始终。无论是战略层面, 还是战术层面, 都要考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以从长远角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其次, 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应当采用的方法, 进行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最后, 采用合适的成本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设定标准时可以考虑减排量等具体的低碳经济的需求, 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损害了其环境, 降低成本是否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考查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

因此, 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是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 即战略成本管理。结合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具体的成本管理、计算和分配方法, 实现企业内外部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2)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的环境, 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再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 将低碳经济思想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全局, 进行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重构, 采用标杆分析法或者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进行企业成本的比较分析和考核分析, 保证重新构建的价值链的有效实施, 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1) 成本管理的战略分析。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为了取得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必须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的环境分析,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其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政府的要求, 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在国际环境背景下, 各国要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创建低碳经济。而我国2010年两会的主题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首要提案就是低碳环保问题。就各个行业来说, 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努力实行低碳经济, 使用新能源, 中小型企业也在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 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 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始终, 以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二是企业微观环境分析。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企业本身而言, 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因废气的排放而承担的监管成本, 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对企业的宏微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后, 采用SWOT分析法, 即根据企业所面临宏观环境, 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再根据企业的微观环境, 分析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 从而扬长避短, 将优势发挥的极致, 改进劣势, 甚至将劣势变为优势, 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定战略方法。

(2) 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

低碳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由每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与价值相关的作业链连结而成的。可以从企业内部、横向、纵向进行价值链分析,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指分析企业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每个作业链所造成的成本, 以及为此而承担的环境负荷。任何一个企业均处在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部分, 因此企业可以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分析, 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调整其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范围, 以降低成本, 取得成本优势。纵向分析是指将企业与处于行业价值链中同一位置的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 测算竞争对手的成本, 低碳实现效果, 了解其战略方案, 通过扬长避短的策略取得竞争优势。

其次是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所产生的成本动因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的整体规模、结构等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 企业由于投资规模、价值链的长宽度范围、提供多样性产品和产品设计等的不合理, 而导致的企业承担额外的成本。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企业执行相关作业程序而造成的成本, 企业由于生产产品运用的技术处理方法不到位等而形成的成本。

最后是重构企业的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成本战略分析的结果, 了解到企业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和外界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其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中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以及根据企业产生环境成本的动因分析, 扬长避短, 加大环境投资力度, 重构企业的价值链, 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

(3) 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应建立及时的反馈系统, 即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采用标杆分析法, 包括内部标杆和竞争对手标杆。内部标杆就是通过将价值链重构以后企业的成本与重构前已存在的最节约的成本, 包括环境成本进行对比, 以评价企业在重构价值链以后, 是否降低了成本。竞争对手标杆是指将企业价值链重构后产生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 以分析其是否取得了成本领先的优势, 或者是在差异化战略下是否有成本优势或效益优势。

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可以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来进行绩效考核, 从企业所取得的财务绩效、客户、企业的内部运营流程以及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所产生的成本、所节约的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绩效和竞争优势, 以及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

总之, 在低碳经济形势下,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采用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局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除了重构价值链外, 还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动因, 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制定一些制度性的控制方法, 包括责任成本制度等。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 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低碳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的形势下, 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对其提出的新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的现实选择, 从战略的高度可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运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法进行成本管理, 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保证战略成本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焦跃华, 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 2001, (2) :40-43.

低碳条件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会计

在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之后, 各国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共识。低碳经济使资源、能源、产业、技术以及贸易等问题得到了重大的调整,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也改变了传统会计体系, 使环境会计体系的全面构建, 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另外,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低碳经济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 而环境会计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将成为会计体系的一种改革方向, 所以目前看来, 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环境会计的构建进行认真探讨。

一、环境会计构建的必要性

1、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 个体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没有纳入到会计成本的计算当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如果长期下去, 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阻碍。只有将低碳经济放在发展的首位, 全面落实环境会计, 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2、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来看, 发展低碳经济, 已经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而低碳经济的发展, 则需要一个健全且完善的会计制度来支持, 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环境会计就必然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3、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 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低碳经济是环境会计存在的前提和理念基础, 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会计的研究起到依据和保证;而环境会计则是低碳经济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二、企业环境会计在构建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虽然在低碳经济方面始终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建设, 我国企业也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在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来看, 企业环境会计的构建和实施, 还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虽然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 说明了企业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但却没有对这种环境影响采取详细的处罚说明和行动措施。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低碳会计的操作提供依据, 而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范。这就使企业在环境会计的构建过程中, 缺乏有力的规范依据和监督依据, 使企业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存在随意性, 进而使环境会计无法得到全面推行;另外, 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 也是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构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一门新课题, 它不但涉及到了传统的会计学, 还涉及到对生态、环境、资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求。这种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需要的也是一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熟练的掌握会计技术, 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与环保等领域的知识。而我国企业目前非常缺乏这类的人才。社会和企业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重视程度上, 这类专业人才的缺乏往往制约了环境会计的构建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构建的对策

1、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切制度能够落实的根本保障, 国家应该尽快的完善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明确, 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规定。并规范出环境会计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和处罚方法。进而为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对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以及内容进行明确。为企业环境会计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

2、扩展环境会计核算内容

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扩展了资金运行的范畴, 不仅要对资金进行核算, 还需要考虑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的价值。在低碳经济条件下, 企业环境会计构建应该注重低碳资产的扩展, 低碳资产是企业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而购置的具有节能减排功能的固定资产、材料和技术等,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内容要因此而扩展。另外在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中, 还需要对低碳负债、低碳成本、低碳利润等内容进行扩展。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展, 是企业构建环境会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的重要环节。

3、增强对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

企业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企业应该重视到构建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心。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 来核算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履行情况。为了保证环境会计能够全面、真实的披露, 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 并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法律程序;同时, 国家也要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 尽量降低企业披露的成本, 并对一些披露规范的企业和会计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进而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4、加强培养环境会计人才

低碳经济条件下, 企业环境会计的良好构建, 需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来支持。企业的会计人员, 应该积极的去接受新的会计理念和环境会计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处理环境会计业务的能力。社会和企业都应该提高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重视度, 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对环境会计人员进行培养和选拔。社会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 企业要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培训和考核, 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四、结论

低碳经济的不断推广和发展, 使企业环境会计构建的需求日益明显。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全面构建, 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企业环境会计也必然会寻求到更为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构建措施, 来推动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低碳经济时代环境会计发展局限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1年第4期.28~79

[2]黄瑞丽.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模式构建初探[J].财会天地.2011年7月.95

低碳条件 篇5

1 低碳经济含义及背景

低碳经济, 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 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等途径, 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减少二氧化碳排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1]。减少大气污染, 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共识, 从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都在为实现低碳的目标而努力。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 每年1%的GDP投入, 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 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低碳经济法案》, 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低碳经济。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积极推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2008年被世纪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世界环境年”, 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提出2050年实现全球室温气体排放降低50%。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 我国温总理保证将减排目标受到法律和舆论监督。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低碳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2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 由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下降, 由2005年的47.4%下降为2005年的46.8%, 下降了0.6%;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0.5%上升为2010年的43.0%, 上升了2.5%。从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 从2005年到2009年,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4.8%下降到38.1%, 下降了6.7%, 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3.8%升为27.8%, 上升了4.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31.4%涨至34.1%, 上升了2.7%。可见, 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说, 我国产业结构成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优化。但较发达国家, 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对“高碳”产品, 如刚才、水泥、电力等需求很大, 这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基础性产业, 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 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我国能源结构是煤多、油气少, 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高碳”能源, 应尽量减少使用, 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 降低一次性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挑战是研发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当前, 尽管我国工业实现全球化, 但享受利润和国际分工仍处于底层和末端。增加低碳经济投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 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3 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尤其是中西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经济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碳强度较高。2009年9月温家宝强调, 要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长远水平上的重大战略选择, 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及航天航空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产业上。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结合。

3.2 加快建立产业低碳化发展机制及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目标, 曾采取过拉闸限电等措施, 这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国外建立碳交易系统以后, 我国仍采用这些措施不能使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 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

3.3 加强低碳经济研发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第一产业, 在第一产业中实现低碳经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为此, 必须加强技术研发, 推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碳排放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建立高效节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多元化低碳体系,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 应多参与国际合作, 吸取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

摘要:全球气候持续恶化,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效地平衡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统一体。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 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并提出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

参考文献

[1]梁燕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 2010 (3) :71~72.

[2]康玉泉, 孙庆兰.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10) :143~144.

[3]梁平, 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12) :6~8.

低碳条件 篇6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低碳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最早在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由于技术不成熟及全球经济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起初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被看好。然而随着油价持续走高, 气候问题日益严峻, 低碳经济再次受到关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年, 我国将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环境责任

“当世界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际, 不管是大企业或中小企业, 皆有其应克之责和课题”。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肇事者, 发展低碳经济, 企业必须承担其环境责任。具体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有限性形成的环境责任。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 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起点和前提。这里的资源既包括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资源。与其他实物资源一样, 环境资源也是有限, 而非“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为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必须创新能源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

2.企业社会责任所形成的环境责任。福特汽车董事长亨利福特曾说“企业必须自觉意识到国家的宗旨和社会经济目标, 并使企业的行为尽可能反映公众潮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维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

3.国家法律法规所形成的环境责任。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顺利实施, 各国必将出台一系列限制条例和惩罚措施, 以强制和督促企业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措施, 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 自觉承担环境责任。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当前, 能够实施环境会计的企业为数不多。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定期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揭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效果已成为企业的首选。

1.企业解脱环境责任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担负着一定的环境责任。构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定期对外公布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 让信息需求者及时了解到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进程和阶段性成果, 掌握企业的环保行为, 能有效地解脱企业肩负的环境责任。

2.资本市场上潜藏着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巨大需求。随着低碳经济进程的推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 资本市场上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政府部门需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指标;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获悉企业环境行为对其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情况;消费者需知道企业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在各方需求压力下, 企业必须及时、准确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

3.低碳经济条件下传统信息披露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信息披露仅侧重于反映企业资本状况及运营结果, 对生产活动的“外部性”避而不谈。财务报告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实际情况, 影响信息披露质量。

四、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对策分析

1.提高环保意识, 构建环保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提升、凝聚、激励和稳定功能, 对企业的影响无所不在, 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强大动力。企业要构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首先要营造浓厚的环保型企业文化氛围, 培育员工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经济发展观念。

2.推进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生产方式多着眼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提高产量, 搞好质量, 而对工业产品本身及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害考虑甚少。结果使得资源大量消耗, 污染物肆意排放, 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受到深度危害。发展低碳经济, 企业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3.突破各种技术难关, 积极尝试建立环境会计报表。环境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 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也未得以实施。但是, 企业可依据环境法律, 探索建立自己的环境会计报表, 这也是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建议。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实际, 突破各类技术难关, 尝试构建环境会计报表, 合理计算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 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低碳条件 篇7

为了实现国家建设低碳型社会的重大目标,各级地方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此种形势下,广东积极开展了碳排放交易、低碳金融、低碳认证等各方面的工作尝试,并适时制定了《广东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工作落实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控制碳排放的重点,是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提起低碳的控制措施,立刻能让人联想起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各类耳熟能详的技术,但低碳到底是什么?如何切实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发展属于地方的低碳之路,是城市管理者、设计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低碳技术的选择,应以地方的自然禀赋为基础,从当地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评价低碳技术的开发潜力,并结合城市用地的开发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仅为了低碳而选用一些与现实条件背道而驰的新技术,最后导致低碳工程不低碳。本文将介绍如何从广州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评价入手,结合城市规划对于用地开发的构想,为海珠生态城选择适宜的低碳技术。

图1 1961~2011年广州辐射年值曲线示意图

图2 1993~2011年广州净全辐射年值曲线示意图

图3 1993~2011年广州垂直面直接辐射年值曲线示意图

图4 2012年广州每日日照小时数示意图

图5 2001~2012年广州全年日照时数柱状图

1 广州市资源环境特点

1.1 太阳能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气象局关于广州地区太阳能资源丰沛程度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础数据包含近51年的总辐射、净全辐射、垂直面直接辐射年值数据;2001~2012年年日照时数;2012年广州日照时数。具体数据如图1~3所示。

(1)辐射年值

从中国太阳能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全国划分为5类地区。其中:

一类地区指: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6680~8400MJ,相当于225~28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二类地区指: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852~6680MJ,相当于200~22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三类地区指: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016~5852MJ,相当于170~20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四类地区指: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4190~5016MJ,相当于140~17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五类地区指:在每平方米面积上一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3344~4190MJ,相当于115~14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

近5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地区1961~2011年年辐射总量为3300~5100MJ/m2,其中,年辐射总量小于4190 MJ的共23年,占统计数据的45.1%;年辐射总量在4190~5016MJ之间的共26年,占统计数据的51.0%;年辐射总量在5016~5852MJ之间的共2年,占统计数据的3.9%。因此,广州太阳能资源丰沛程度属于四、五类地区,虽然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但是不属于雨多、雾多、晴天较少地区,所以广州地区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2)日照小时数

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W/m2的时间总和,以h为单位,表征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日照时数直接影响到地表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到其他气象要素和地表通量的空间分布,因而探讨日照时数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广州每日日照时数超过10小时的天数为19天,主要发生在7~9月份;在6~10小时之间的天数为107天,主要发生在7~11月份;在3~6小时之间的天数为64天,主要发生在5、6月份;在1~3小时的天数为76天;为0小时的天数为99天,主要发生在12、1、2月份。2012年广州日照时数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126天,此时段能保证太阳能利用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3~6小时的天数为64天,此时段太阳能利用系统具备运行条件,但经济性一般。因此,在5~11月份,广州地区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具备运行条件,且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图4)。

全国划分的5类地区中:

一类地区日照时数为3200~3300h;二类地区日照时数为3000~3200h;三类地区日照时数为2200~3000h;四类地区日照时数为1400~2200h;五类地区日照时数为1000~1400h;

图6 2012年广州日平均风速曲线图

表1 广州~虎门出海水道各站潮汐特征值统计表

近10年广州全年日照小时数为1300~1900h之间(图5)。从全年日照小时数的角度进行评价,广州太阳能资源丰沛程度属于四类地区。

1.2 风能

广州地处广东中南部,总体风力资源不理想,风频、风量均不理想。根据现有资料,可成片开发的风能场主要在2个区域,装机容量估计在50万kw。包括:以中高山脊为代表的广州市东北地区,风电可装机容量10万kw左右;以位于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沿海一带的滩涂区,可装机容量40万kw左右,近海海上风能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

2012年广州日平均风速超过6m/s的天数为6天;在3~6m/s之间的天数为94天,主要发生在12、1、2、6月份;在0~3m/s(不含3 m/s)之间的天数为265天(图6)。一般认为,年平均风速6m/s以上时为较好;3~6m/s时为一般。

由于城市建设密度高,导致城市中较难形成有效的风廊,因此,广州的风力资源不算丰富,风能的利用不宜大规模推广。但在12、1、2、6月份,广州地区风能利用系统尚具备一定运行条件,且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因此风能利用技术在广州市,尤其是中心区无法大面积推广,只适合在广州市南部地区小面积推广风电设备或风光互补设备。

1.3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原料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城市有机生活垃圾、林业生物质等。结合广州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生活垃圾两类。

截至2011年末,广州耕地保有量为1373km2,主要分布在增城、从化、花都。种植水稻、玉米的耕地按30%估算,每年每平方公里耕地产生秸秆量按3×106kg估算,则广州市年产生秸秆量为1235.7×106kg。秸秆平均热值约为15000k J/kg,相当于标准煤的50%,则广州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能产生量相当于617850t标准煤。

截至2009年,经分类回收后,广州市进入垃圾终处理系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13926t/天,则年产生量为5082990t。其中,有机生活垃圾占63%,即3202284吨,湿基低位发热量均值为5253k J/kg,相当于标准煤的17.5%,则广州有机生活垃圾生物质能产生量相当于560400t标准煤。

综上所述,广州两种主要的生物质能燃料每年能产生的能源相当于1178250t标准煤。

1.4 地热能

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主要为水热型,天然出露的温泉达263处(据1983年调查统计)几乎遍布广东省各市县,给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丰富的地热资源。然而,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东经113°00’~113°40’,北纬22°35’~23°20’),由于受下古生界至中生界地层所形成的褶皱影响,把深部的热源“盖”住,致使经济高度发达的广州市及其南部周边地区热矿泉稀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州地热产业的发展。

由于广州市地热能分布不均,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从化和增城地区,且属于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投资比较大。因此广州市在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能在从化地区和增城地区、地热能浅埋的区域进行小范围的推广,建设生态旅游区。

1.5 潮汐能

(1)广州潮汐特性

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属感潮河道,汛期既受来自流溪河、北江、西江洪水的影响及东江洪水的顶托,又受来自伶仃洋的潮汐作用,洪潮混杂,水流流态复杂。

图7海珠生态城风光互补路灯照明适宜建设范围叠加分析图

图8风光互补路灯照明适用性分析图

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即在一个太阴日里(约24小时50分钟)有两次高潮和低潮,而且两个相邻的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潮流历时均不相等。一个月内有朔、望(初一、十五)大潮和上、下弦(初八、二十三)小潮,约15天为一个周期。此外还有月周期和年周期,以及由于月球近地点和黄白交点变化所产生的8.85年和18.61年的长周期变化。

潮差的大小是反映潮汐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珠江口八大口门的年平均涨潮、落潮潮差均在2.0m以下,因此属弱潮河口。潮差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则较大。

潮水涨落历时随时空而异。一般情况下,平均涨潮历时冬长夏短,而平均落潮历时则相反。在口门以外海区,涨、落潮平均历时大致相等;至口门各站落潮平均历时稍大于涨潮平均历时;口门附近水道,则无论汛期或枯水期,涨潮历时均较落潮历时短,且涨潮历时沿河上溯呈递减变化,落潮历时则呈递增变化。

(2)潮汐特征值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州~虎门出海水道各站多年平均潮差在1~2m之间,均低于3m以下。

1.6 天然气资源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天然气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将天然气用于发电,其环境效益更为突出。电力工业是排放污染物较多的行业之一,燃煤发电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使大气环境不断恶化。与煤炭相比,天然气发电不产生灰渣,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质,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8%,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80%以上。另外,实测数据表明,用煤做燃料发电并供热的热电厂,能源利用率在45%左右,而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电厂,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78%甚至更高。

广州市现状天然气气源主要来自广东大鹏LNG输气管线和西气东输二线。根据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道全省“一张网”的统筹规划,未来还有西气东输三线、珠海金湾LNG输气管线、珠江口南海气田天然气管线、新粤浙管输煤制天然气管线、川气入粤管输天然气管线向广州输送天然气。各主干管输天然气管线建成后,广州将拥有充足的天然气资源,预计2020年天然气气源量将达88亿Nm3/a。因此,在广州建设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能源系统,亦具有较好的资源供应保障。

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提出了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方针。但目前广州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提高天然气在广州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仅有利于减少酸雨、粉尘等局部污染物,而且可以提高能源利用安全,保持广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海珠生态城低碳技术选择

结合广州市的自然禀赋以及海珠生态城的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布局,笔者认为综合风光互补净洁能源直用、太阳能光热利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等绿色能源应用技术在海珠生态城具有适用性。

2.1 风光互补净洁能源直用

风光互补净洁能源直用主要推荐使用风光互补路灯照明。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具备了风能和太阳能产品的双重优点,可在道路、公园、车站等风力资源较好的区域推广使用。

根据风光互补路灯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对海珠生态城的风廊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建筑平面布置方案进行叠加分析(图7)。

研究发现海珠生态城内部分道路由于周边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高等原因,导致可利用的日照条件或风力条件不理想,因此不适宜大规模建设风光互补路灯照明;部分道路则由于道路建设形式问题(如城市高架路等),亦不宜建设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图8)。

图9风光互补净洁能源适宜建设范围

图10太阳能光热系统试点建设范围

图11冷热负荷大用户分布示意图

经分析、研究,风光互补净洁能源系统适用于风力资源较好且场地开阔的区域,海珠生态城内的环岛路单侧临江,场地开阔,且位于广州主导风向(东南风)顺珠江航道形成的主要风廊区域,因此,环岛路适宜建设风光互补路灯(图9)。

海珠生态城环岛路为40m宽的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为29.765km。按照传统照明设计方法,环岛路宜按照30m的间距,于车行道双侧对称布置250W的高压钠灯;于两侧人行道宜分别单侧布置100W的高压钠灯。按照上述传统照明设计方案,计算得环岛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为0.83W/m2。

海珠生态城采用风光互补路灯照明,每年能节约432.8万k Wh的电量,即节约1481t标准煤,减少4614t二氧化碳的排放。

2.2 太阳能光热利用

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基本原理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阳能收集装置,主要有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陶瓷太阳能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等4种。

考虑到广州的太阳能资源尚有可利用的价值,而海珠生态城中的绿轴拆迁安置区为热能用户集中区域,可作为太阳能光热系统的试点(图10)。

试点建设范围总建筑面积F约为321449.5m2,居住区生活热水指标qs取15W/m2,计算得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为4821.7k W。按365天计算,则试点建设范围内生活热水年耗能为3630000万kcal。

根据国家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 kcal。因此,海珠生态城采用太阳能供热可节约5191t标准煤,减少11675t二氧化碳的排放。

2.3 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简称DES),是一种建立在能量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多联产供能系统。因此一种典型的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它将高品位能源用于发电,然后利用发电机组排放的低品位能源(烟气余热、热水余热)来制冷(供热),能源综合利用率可达80%以上。

从分布式能源系统自身的技术角度,分布式能源站应设置在需要集中供冷热的大用户附近,并位于区域负荷中心。但是在具体建设时还应考虑区域整体规划要求,与城市布局相协调。

根据海珠生态城的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对冷、热供应需求量较大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内,具体分布在新中轴南段地区和琶洲地区,如图11所示。

图12能源站选址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图13能源站选址周边现状用地情况

选取行政办公类建筑的冷负荷为180w/m2,热负荷为60w/m2,电力负荷为100 w/m2;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类建筑的冷负荷为220w/m2,热负荷为70w/m2,电力负荷为100 w/m2。则测算出新中轴南段地区所需的冷负荷为678MW,热负荷为219MW,电力负荷为302MW;琶洲地区所需的冷负荷为1809MW,热负荷为578MW,电力负荷为838MW。虽然琶洲地区的冷热供应需求量大,但考虑到琶洲地区主要有冷热负荷需求的建筑已经建成,改造难度较大,因此,选择在新中轴南段地区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图12、13)。

根据新中轴地区的冷、热、电力负荷需求量,扣除部分建成区域的负荷,可建设2×78MW的双联燃气轮发电机组,所需用地面积约为5ha。根据城市规划总体的用地布局,建议分布式能源站可选择在广州大道与新滘南路的西南角建设。该处用地现状为规划园地,离周边的规划居住用地约为300m,且有广州大道相隔,在该处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对周边的土地开发影响较小。

根据其他同类项目的运行数据显示,由于减少了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并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多样化利用,分布式能源站的能源利用效率达70%~90%,而传统的发电应用项目,能源平均利用率仅为36%。根据本项目分布式能源站的建设规模,每年可节约电能4.6亿k Wh,相当于节约158956t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5250t。

3 城市低碳市政技术选择思路

城市适宜的低碳市政技术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自然条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核查多年历史数据,结合各类评价指标,对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作出判断,明确哪一类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可大规模推广使用,哪一类自然资源条件较差,但尚具有开发价值,可小规模推广使用,哪一类自然资源不具备利用价值,以筛选出在该地区确实具有利用价值的低碳市政技术。在技术适用性评价的指导下,需要结合城市的用地布局和低碳效益评估,对低碳市政技术在具体地区的建设条件、接纳用户类型、应用效果等进行分析,以最终确定具体地区适用的低碳市政技术。

图、表来源

图1~6、8~13:《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低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图7:《广州海珠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表1:《广州市海珠生态城低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低碳条件 篇8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 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 而要构建旅游吸引,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 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 或者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 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 过度地接待游客, 违背了生态学规律, 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 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 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 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 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 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 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 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 或必然被整改, 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 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 不仅要扪心自问,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所以, 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 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 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 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 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 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 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 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 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 采用节能降耗技术, 减少能源使用,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代发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 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 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 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 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 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 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 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 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 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 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 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 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 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 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 旅游业 (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 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 其中运输业占2%, 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 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 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 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 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 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 倡导使用节能建材, 推广节能电器, 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 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 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 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 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 向管理要效益, 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 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 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资料显示, 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 因此, 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 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 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作为一种管理文化, 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 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强化链接协作管理,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 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 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 明确工作标准, 加强行业督导, 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执行到位, 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 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 加大督察力度, 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 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管理措施, 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 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 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 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推广使用节能电器, 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 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 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 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 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 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 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 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 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 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 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 及时发现问题, 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 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 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 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 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 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 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 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 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 乘直达飞机, 减少飞机的起降, 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 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 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 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 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 旅途中少使用空调, 不用一次性餐具, 自觉捡拾遗弃垃圾, 维护景区清洁卫生, 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 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 “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 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 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 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主动放弃“享受”标准, 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 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 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 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 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 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 旅游项目的布局, 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 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 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摘要: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走规划开发生态化、旅游生产节能化、旅游管理精细化和旅游消费环保化道路, 使旅游业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4E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平, 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2].马驰, 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09 (7)

[3].鲍健强, 苗阳, 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http://www.davost.com/Intelience/Epert/2010/03/01/1117217875.html.

上一篇:度假旅游者下一篇: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