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2024-10-06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精选12篇)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1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 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 长期以来, 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

那么,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

如何用好新教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体会也各不相同, 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2

1.预习方法

你说“数学成绩到了六年级一直往下滑”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不善于预习,可能你的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预习时应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你的自学能力。

比如你现在趁着假期就可以借来七年级的数学书进行预习。在学习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时,你是否能通过看书给自己提出如下的一些问题,想办法解决它。例如: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有理数计算与小学学习的四则运算有什么区别?等等。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起始阶段;数学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57

一、重视起始阶段的教学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崭新的数学课本,翻开本册导引眼前一亮,那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感就是对数学兴趣的表现,每每遇到这种情景,笔者就不自然地让学生读“主编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时,让学生先举例说明小学学过的数有那些,然后通过引言中的温差,产量增长率,收支情况表的实例,引入负数,进而给出正数和负数的定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小学的数是不够用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谈进入初中后对数学的感悟,学习方法和技巧,数学是否有趣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四章“角的大小比较”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动手画角并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通过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不但化难为易,掌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绝对值”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两辆汽车同时从O点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千米到达A,B两点,提问:它们行驶的路线相同吗?它们行驶的路程相等吗?学生通过直观看到的现象就能回答,从而给出绝对值的定义,初步学会了求绝对值的方法。这样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轴”时,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然后思考:画数轴需要哪些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最后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画数轴的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纠正。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从而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 培养阅读的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自学提纲。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通过一组自学检测题来检查阅读效果。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例如,在讲“单项式”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完内容后,集体讨论自学指导出示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2. 培养观察的习惯。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室里有关于平行的实物,及时提问,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3. 培养小结的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评价是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学完一节课,有意识的让学生对自己或本小组在本节课的所学及表现作一个小节,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认识自己或小组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学习习惯。慢慢地从课时小结过度到章节小节。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下转第59页)(上接第57页)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 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习惯。进入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很差,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直接写答案,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习惯必须及早开始。例如,在讲“角的平分线”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点O在直线AB上,∠AOC=62°,OD是∠BOC的角平分线,求∠AOD的度数(要求写出必要的步骤)。如果这是填空或是选择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就再简单不过了,但是要写出过程还是有难度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出结果,再启发学生得出这个结果的理由。最后由教师写出整个过程,并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个过程。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认识到所谓必要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思维的过程写出来,这就是推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丰富课余活动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提示与要求,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让学生自制常见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进行评比,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利用黑板报张贴,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笔者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何用好新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视教学对象和环境有所改变,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有待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做新教材的引路人。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4

一、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二学期第七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一节课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 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 对基础弱的学生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七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画、剪、折方法,得到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再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利用画、剪、折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起始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注意开发教材中的趣味性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就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老师把数学讲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而被吸引,最终迷上了数学,成长为著名的数学家。因此,我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加强数学趣味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需要的同时利用教材的特定要素,适时渗透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初一新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生计算: 1 + 2 + 3 + … + 100时,说说少年高斯的故事,并介绍他利用一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惑数学家200多年未解决的用尺规作正十七边形的难题,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落实新教材的理念,还教于乐,还学于乐,让学其乐无穷。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四、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以满足。根据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吸引力强的课余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五、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数学具有自然性、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迷,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很强,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做到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摘要: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初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现代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等角度,探讨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对策。

七年级数学小组学习反思 篇5

1。课前自学:这节课我预先就布置了课前自学,而且要求完成这节课的课后练习,但开始书写什么是菱形及其性质这个基础内容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内有两名成员还不知道这个概念所在的位置。这一方面说明前置自学工作一定要独立完成而且还要检查,另一方面说明老师需要制作前置工作单,把课堂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去书面完成,老师批阅。

2。组长的功能:在讨论中,组长要紧抓住小组内比较弱的同学,让他们先发言,组长仅仅是做补充发言,或者纠错发言,而且有些发言需要在图形中去演示。(可能需要一块白板,方便组内的展示交流)。组长要不断的呼喊,不断的督促,让组员积极参与。这也要求组长比组员要更快的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和边督促边思考讨论的能力。

3。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我发现不论是上黑板展示的同学还是组内的交流,语言的表达很成问题,这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一方面是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清晰,理解不深刻,表达起来比较吃力,所以经常出现“反正就是这样啊”诸如此类急于逃避问题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要学生学会边说边写,手势语和口语同步进行的能力,力争把问题述说清楚,其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因为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基础知识,表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增加自信心。这可能还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教学工作。

4。讨论的内容和交流的时间:什么内容该讨论,什么内容只需要独立完成就可以了,这节课中,其实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是不需要交流的。可以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开始关上书本回答,然后请基本功扎实的同学对概念和定义做一些点评。(这个点评可以在前置作业中留给大家选作,让基本功好的学生能有更多的事情做)。交流的内容主要放在一节课中关键的点上,比如这节课中性质2的证明,还有例题思路的解说。不过解说和书写要一前一后相呼应。

5。点评;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同学回答问题后,要设置点评,点评方法,点评刚才同学回答问题中的语言表述,点评讲解的清晰度,点评其他的方法,甚至顺带给予回答问题的同学表扬。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交流。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6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初中数学;习惯培养

一、影响初一新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

1.数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是影响初一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小学的数学学习,重模仿,重基础,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并无较高要求。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知识环环紧扣,一道题中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题型灵活多变;教学侧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这使得学生们一开始就觉得无所适从。

2.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征及调节适应能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学生升入初中,一切都要渐渐适应,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强,具体表现在能够很快融入新的集体,结交新的朋友,很快地给自己重新定位,进而有了新的目标;而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及学习方式,在取得较差的成绩时伤心失望,却不会去寻找自身原因及客观的原因;面对着内容增加、难度也随之增加的数学课,不知如何应对。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3.学生缺乏先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首先应解决数学学习习惯培养问题。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初中学生大多在14岁—16岁,正处在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

二、常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1.预习自学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2.课堂上信息处理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注意听讲习惯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①创设问题情境,促使有意后注意的形成。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无意注意可以向有意注意转化,进而可以升华为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或习惯,有意后注意形成后,人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减弱甚至消失,而注意仍可自动保持。②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培养注意听讲的习惯。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听讲习惯的重要表现,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注意的稳定性高,学生就能在较长的时间持续的学习,否则就容易产生注意的分散,半途而废。所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是培养学生注意听讲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非常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1.分析、批判质疑的习惯。数学是中小学里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质疑习惯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要给予正面的肯定、鼓励,最后教师做概括,讲解。

2.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表明,有效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具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真正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成功机会以及小组自评。操作中注意以下方面:①要恰当的分组;②数学课堂中要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③课堂管理规范学生合作学习。

3.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习惯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应用数学知识习惯的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善于把问题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积极进行思考,主动的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否以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映了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二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强化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第三,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学习习惯

①阅读教材的习惯。在课前和课后把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通读,整理和理解,并归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②课外书籍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阅读与数学史,数学家有关的书籍,使其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7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进入初中后, 第一次翻开中学的数学课本, 大部分学生们还是感到新鲜和好奇的, 从心底里想着要学好初中的数学, 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所以, 教师要在刚入学的阶段做好数学教学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他们害怕面对困难的消极心理, 注重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始终围绕着数学的学习。如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 我并不急于讲解和练习, 而是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进行敞开心扉的自由讨论, 讨论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看法:你觉得数学难学吗?小学数学没有学好, 进入初中你能补上来吗?数学是不是很有趣?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学生能够放松自己对于数学学习的紧张感, 进而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二、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 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七年级的数学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 大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新的数学教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改革, 更注重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 我是这样做的:

(一)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要学生学好,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刚开始上课时我会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学习“七巧板”一节时, 我首先把课前就准备好的一些由七巧板组合出来的一些颜色、形状各异的优美图案展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且回答: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在班内讨论回答并进行总结,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己的创作, 拼出他们所喜欢的优美图形。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数学知识放在了适当的情境当中, 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

(二)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根据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喜欢观察和模仿的心理特点, 新教材还安排了很多动手实践性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就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把班内的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请其中的一个组来帮助我准备教具或者进行演示和操作。这样的体验会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价值, 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上课时语言要精炼, 语调要得当, 板书设计要合理优美, 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在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我从兴趣教学着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的良好习惯

很多学生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 一看到计算题, 低下头就开始算, 而不注意题目要求, 这是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容易犯的错误。到了初中, 教师要在一开始就注意纠正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 要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节时, 让学生阅读书上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阅读的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从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到相关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适时表扬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认真或者进步很大的学生, 使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养成认真阅读题目的良好习惯。

(二) 培养学生积极讨论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有难度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能够理完全解的,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或者需要分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积极探讨, 使他们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学生对于图形和实践操作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观察缺乏目的性,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观察也能够学到数学知识, 从而养成自觉主动认真观察的习惯。

(四) 培养学生及时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堂展示小结内容, 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于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

总之, 教师要把握好七年级初始阶段的数学教学,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使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摘要:七年级是初中学习的起始阶段, 很多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 对中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可是很多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有些学生第一学期开始时间不长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这可能是七年级数学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很长时间以来, 数学教师一直在为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探索和实践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教材来展开的, 所以,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要灵活地运用教材, 把课堂活动设计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面对新教材, 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8

所谓的自主学习, 又可以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 通常指的是学生能够主动确定七年级数学学习的目标、选择学习的方法、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等。

二、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 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收获不少。

尝试教学法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二是延伸阶段。准备阶段可以从五步进行:

第一步, 出示尝试题。

第二步, 自学课本。阅读课本前, 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中, 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置疑问难。

第三步, 尝试练习。

第四步, 学生讨论。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 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第五步, 教师讲解。

延伸阶段其实就是第二次尝试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有如下几种变式:

第一种变式:调换式。 (1) 出示尝试题→尝试练习→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第二种变式:结合式。出示尝试题→边看书边做尝试题→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

第三种变式:增添式。 (1) 准备题导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2) 出示尝试题→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 (3) 出示尝试题→动手操作→学生讨论或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角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提出的, 他引入社会心理学, 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有引领学生成长的热情, 而且应具备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 必须遵循学生主体、学生本位的原则, 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第二, 教师应该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应作为一个重要的七年级数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贯彻, 其中师生合作是核心。第三,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课堂的高效率固然离不开先进可持续的教学模式, 但如果失去了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机制, 很难想象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推进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 通过小组讨论形式,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七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最终要有助于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并且使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的问题。

(二) 注重系统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正确的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所谓的系统学习, 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已有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七年级数学知识结构的建造。教师在结束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七年级数学知识框架的构造与总结。

(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创新思维

有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和探索。因此, 教师在进行七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时, 一方面要抓住时机进行提问, 通过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当然, 这个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地调动、活跃。另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七年级数学知识预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四) 进行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创新与优化

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创新与优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业的设计也是七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尽量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七年级数学作业, 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 初中学生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从而实现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初中学生的七年级数学学习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初中七年级数学处于数学学习的过渡阶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 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并探讨了推进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晓红.从“课本”到“趣味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7)

[2]焦中明1a, 陈富1b, 徐冠春2.对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以赣州市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3]王殿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4 (01)

[4]王波, 杨耘, 张文.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 (sinx) ′=cosx[J].电子测试.2013 (24)

[5]王波, 杨耘, 张文.几何画板软件在两个重要极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3 (23)

[6]张玉敏.论开放性教学走进数学课堂[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8]李琳.谈首饰加工实训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4 (04)

[9]王涛.Wiki的协作式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3 (02)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9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1.数形结合的教育方法。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研究的对象是数和形,仅仅有数就会缺少直观,要是只有形没有数就会显得不够精确,因此,在实际活动中就会把数和形结合到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加减法时,用数轴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于绝对值的理解,引入数轴可以使理解变得简单好多。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在对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利用矢量来计算角度的问题等等。

2.分类讨论的方法。

分类思想是自然科学中常用的逻辑方法,可以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数学对象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就便于对不同属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般我们将中学数学分为几何和代数,这样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分类思想的体现。此思想已经渐渐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因此,对分类思想的掌握在数学的学习中很重要,其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日后自学能力的养成。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类比联想的方法。

类比联想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多项式的去括号问题上。通过天平的不平衡实验,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4.化归法。

将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解决过的问题来处理就是化归的实质,这种方法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处理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这必须要建立在较多的经验基础上。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其逐渐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符号语言使用能力。

由于小学对数学的学习,大多语言过于简单易懂,但到了初中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都会有所增加,而且对数学的叙述语言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这时候不注重学生叙述语言和符号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将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1)加强学生符号语言和叙述语言的表达训练,很多时候从文字到符号很容易出错,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错列成和式的代数式,而实际上应该是其逆运算。

(2)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符号语言的理解训练和书写训练。

2.对数学符号准确的判断能力。

因为小学的数学中不包含负数,但到了初中就会渐渐接触负数。改变了学生对数的理解,其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或者是零,而字母表示的公式其含义就更加广泛了。因此,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对符号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有时候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 -a、-b等一定是负数,两个数的加和一定不小于其中任意一个数,这些都是错误的,是对数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所以,要切实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符号的判断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发散思维。

往往一道数学题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出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标准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寻找新方法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新时期的学习要用新时期的方法进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学习数学充满乐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能将一件事物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呈现给学生,增强了知识技能的感染力。这种人机交互的教授数学课程,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10

一、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把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 时时刻刻、事事处处, 总使知识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 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同时, 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 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哪一位不同时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是站在思想的高度、站在哲理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长期渗透, 则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学与思的能力得到深度和广度培养, 学习能力就会一次次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把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数学知识在传授过程中, 创新能力是否提高, 主要体现对已解决问题是否创造性地开展思维寻求最新的最好的解题方法。学海无涯, 学起于思, 思源于凝, 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课堂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不断历练和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践行者和发现者,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讲解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知识时, 由于很多同学没有坐过船, 对顺水和逆水水流速度弄不明白,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只好带学生到操场上骑自行车来体验一下, 使学生弄清顺风骑车和逆风骑车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顺风骑车轻松, 逆风骑车比较吃力。体验过后使学生联想到坐逆水行船和坐顺水行船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道理, 教学中通过展现顺风和逆风问题解决顺水和逆水的水流速度的思路分析, 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联想, 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把知识的学习和开拓能力结合起来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 同时, 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比如, 超市如何运作才能节省成本;牧场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 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的股票什么时段时值最高, 可以获得最好回报。又如, 经营业绩的统计, 开拓新的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据归纳统计,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来了解和把握市场变数, 进行投资的实例很多, 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对提高学生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求知的兴趣大有益处。

四、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精诚团结的意识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11

摘要: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級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兴趣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1-01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篇12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上一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下一篇:提升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