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2024-10-06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精选12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1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开放性的专业。从专业素质要求看,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开放的思想意识、较强的英语综合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具备上述专业素质,学生的英语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对一个将要从事外贸的人来说,英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它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已上升到与汉语平分秋色的地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开不了口的“哑巴英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看接触这种语言的时间及使用频率。那种只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的做法与真正掌握英语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双语教学可以弥补由此带来的不足。教育部早在2001年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办学性质决定了对学生有“重技强能”的要求,也赋予了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双语教学特点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所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Mackey and Siguan认为双语教育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Cummins认为“双语教育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个阶段使用两种或者多种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上述对双语教学的界定尽管角度不同,究其根本却是异曲同工。我国所提到的双语教学多指英语+汉语的教学。由此,可以得出双语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众所周知,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效果差,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运用英语在专业方面学习新的知识进行自我提高的能力都比较差。为了解决英语教学的危机,我们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加强英语教学,而双语教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第二,双语教学是“学科教学、专业教学”而非“外语(英语)教学”。

在双语课堂中,英语只是教学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则是学习的内容,专业内容学习的权重远远超过语言学习。这样一来,英语就不只是学习的目标,而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第三,双语教学的跨学科性。

在双语课堂上,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有高超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教师既懂专业教学法,又懂英语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双语教学实践及效果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语教学开始于2004年9月,当时选择了学习成绩与学习风气都较好的英语专业(经贸方向)0431班进行试点,开设了双语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首次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是既有英语专业本科文凭和学位,又有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文凭和学位的复合型教师,这就从师资层面确保了双语教学的质量。2005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被学院作为首批重点教改项目立项。这样,学院的双语教学就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项目组将双语教学的专业由英语专业扩展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从国际贸易理论延伸到进出口贸易实务,并将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双语教学的主阵地。因为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英语时间较长,并有专门的口语课,所以他们的英语水平整体较高,双语教学容易开展。项目组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环节,以实际案例强调英语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及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从而使双语教学观念深入每个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内心,这就为日后实施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006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博士山(TAFE)学院合作办学,并于2006年9月首次招生国际贸易专业中澳班,双语教学开始引起学院高层领导的关注,并选派教师共计6人分别于2007年2月、2007年5月赴澳洲合作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培训。

四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语教学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重重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双语教师从原先的1个人扩充到如今的6个人,教学模式逐渐由“半浸式”向“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过渡。项目组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原版教材进行切割和重新整合,在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课程简介,对课程背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参考书目加以介绍。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英语和汉语穿插运用的方式,对于较难理解的专业内容,一般在用英语讲述之后再用汉语解释一遍,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实物展示、视频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力图使教学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案、课件、板书、提问用英语,要求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尽量用英语,在其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语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包含英语文本、视频、音频文件、图片、动画等,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授课内容。项目组还完成专业术语的中文翻译编制成双语助学小词典,发给每个学生,为学习消除障碍。为及时了解学生对双语课的适应情况和掌握程度,相关教师经常在一起研讨,召开学生座谈会,都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语教学实践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从学生、教师及学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时,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拓展语言的学用渠道,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跨专业认知思维能力,使学生多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学生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我院双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促使专业与英语和谐统一。通过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使专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拥有开放心理和宽容心态。我院接受双语教学的2005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显示的比较优势就是很好的例证。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通过双语教学,教师采用原版教材备课,多途径查阅相关英文资料,用英语写教案、制作课件,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板书,不但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法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得到不断完善,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把握国际上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

通过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国际上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一方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实行教学改革“试验田”模式为契机积累教学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到学院其他专业,提高整个学院的办学质量,深入贯彻教育部“能力本位,重在应用”的高职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新的切入点,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使教师有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更新专业知识的紧迫感和动力,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会逐渐形成,从而有利于把学院建设成《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所说的学习型组织。

双语教学的思考

四年来的教学实践,项目组深深感到双语教学的魅力,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我校的双语教学成功地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问题仍然存在,在师资素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业评价、质量评价等方面仍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第一,师资素养问题。

双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但要精通国际贸易专业内容,具有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要擅长英语,要用流利正确的英语进行专业教学,并非每个能读懂英语的教师都能进行双语教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准是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我院目前的现状是,专业教师在“听、读、写”方面尚可,但在“说”方面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客观需要,发音的准确度、口语能力亟待提高,仅有三个月的出国培训而没有后续的制度跟进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些英语专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师资。没有高质量的双语教师,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因此,首先,学院要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教师;其次,要对现有双语师资进行不间断的双语教学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和语言培训,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注重经验的横向交流,为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双语研讨会创造机会,提供经费保障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再次,要进行双语教师资质认定标准研究,规范选拔和培养双语教师。

第二,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载体,优秀教材对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性不亚于优秀教师的重要性。引进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为教学过程营造英语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使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的统计数据、完整的国外文献资料以最快速度传递给教师和学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与传递速度,但国外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案例往往是从作者本国实际出发的。例如,我们引进的澳方教材,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都以澳方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教学内容应跳出澳洲,放眼世界,同时增加本土案例。学校应购置影印原版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适合高职层次的国际贸易方面双语教材寥寥无几。学校双语教师自编的双语教材已形成雏形,它将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第三,教学方法问题。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对专业知识的双向翻译过程,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习得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其次,课堂上,教师应特别注重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践练习和相关教学软件的操作运用,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第四,学业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每个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教师常以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但若以此来评价双语教学,就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宗旨。我们在双语教学中采取注重形成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的原则。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即便是考试也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并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均等的机会,关注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及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我们应及时纪录每个学生提高学习的过程,收集各类供评价用的证据。实践证明,这一评价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双语课的兴趣,也不再把眼光仅放在期末考试上,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积极参与,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评价理念还远未深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理念的转变、认同、接受和实施需要一个过程。

第五,质量评价问题。

目前,学校双语教学中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这就需要对双语教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研究双语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评价问题。如原版教材如何选用、课堂如何讲授、课外作业如何布置、学生如何考核及如何命题等。另外,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样的专业内容用英语讲授难度更大,教师需要付出更多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自然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学校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建议学校尽快出台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双语教学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既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商务人才。双语教学也是学校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双语教学是师资、教材、教法、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继续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商务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为例,提炼双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双语教学的成效,探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贸易专业,专业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郁凯元.使用原版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2]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3]黄安余.对双语教学的几点思索[J].上海教学研究,2002,(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2

摘要: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已成为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同时也对外贸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从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1跨境电商的发展为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

1.1跨境电商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外贸市场比较疲弱,处于继续转型时期,跨境贸易电商化已成为我国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增长率为35.48%,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30%以上,并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多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开放给予了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外管局、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及财政部从跨境支付、海关便捷通关、网购检验检疫,及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国家从战略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到企业平台层面都推出了系列政策措施,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平台保障.

1.2企业对具备跨境电商综合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将利用跨境平台来发展出口业务,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外贸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对掌握跨境电商综合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比较迫切.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阿里学院的调查显示,有85%的受访企业都认为跨境电商存在人才缺口,企业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时的专业主要倾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特别是对具备一定外贸知识和电子商务知识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知识面相对较窄、知识陈旧,特别是对于平台操作、平台数据收集分析及网络交流工具和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都比较欠缺,并不能适应企业对具备综合跨境电商知识的国贸人才的需要.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2存在问题

2.1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要求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课程主要侧重于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流程、跟单、报价核算、商检与报关、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技能.而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从业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外贸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技能,掌握图片处理、网络营销推广、跨境电商物流等内容,还要对国际市场需求,不同国家的文化及消费者喜好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需要根据岗位要求及核心能力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大部分学校国贸专业的基本做法,主要是把原来专业选修课电子商务实务改为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一学期的课时50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当中要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所有知识,具备一定难度,很难掌握跨境电商的核心技能.

2.2缺乏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环境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一直存在校内实训不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较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模拟软件实训的方法,缺乏真实环境,软件系统更新能力弱,近几年在外贸市场、进出口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软件数据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操作与实际商务环境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在校外实训方面,因为专业的原因,很难找到能同时接纳大量学生实训的企业,或者学生实训中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核心工作当中来.对于跨境电商操作而言,更缺乏相应的软件适用于教学模拟.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操作,由于学生缺乏资金经验,货源没有优势,接单率很低,长时间的没有进展直接导致学生逐渐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3缺乏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主要由毕业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或是从传统外贸企业引进的人员构成,这些专业教师都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但一般都没有从事跨境电商的实际工作,对于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的跨境电商课程,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另外随着近年来速卖通、亚马逊等平台的规范管理,店铺注册和运营都需要承担一定费用,没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老师难以承担,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相关教师在上课时,只能以买家身份进行平台浏览,没有账号进行网站后台的操作,进一步给学生分析讲解更是困难.

3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3.1优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完善和优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传统外贸知识掌握较好,而跨境电商操作相对欠缺的情况,增加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网络营销、国际物流操作等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搜索引擎的推广规则,选用合适的网络营销的工具和熟悉国际物流并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进行配送,且能处理商品境内外物流衔接的问题,在线推广企业或产品;也可以在一些原先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与跨境电商有关的知识,如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中增加小包邮递、国际快递、国际专线物流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课程设置中采用“立体化”课程设置方式.将信息化教育环境的网络资源和传统的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老师和学生之间利用课堂、网络、实践等方式将知识学习构建成一体的课程教学过程.比如跨境平台操作等基础理论课可以安排在网上自主学习课,利用教师教室上课讲解与学生课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3.2进一步完善“实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跨境电商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货源进学校,学生借助跨境电商平台,使用企业的账号来代理企业进行线上销售,为企业提供产品推广,进行外贸企业商品代运营.另外也可以成立外贸工作室,让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组成运营团队,鼓励学生进行跨境电商项目的运营实践.让学生利用C2C平台、B2B平台及其他外贸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敦煌网等进行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跨境电商实战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外贸创业能力,还能从自己的工作业绩中获得一定的报酬,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实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学校而言,利用企业实训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拓宽了销售渠道,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解决了人才引进难题;对于学生本身而言,获得了全真的实习环境,提升了专业能力,在创业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素质.是一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3.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现有师资.一方面选派学校专业老师定期到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挂职或兼职,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提升老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合作企业实践专家来给学生或教师讲课,使授课内容与实际业务更加接近,弥补学校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下,校内外师资相互融合,共同编写实践课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共同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创业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一定程度提高专业老师的跨境电商技能,为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服务.

3.4有效发挥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参加跨境电商的各类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等行业机构不断进行技能竞赛工作.比如2016年4月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第一届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该比赛依托速卖通敦煌网和两个跨境电商平台,分为本科、高职、中职三组,构建了校企合作桥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中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技能,增强学生沟通协作精神,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郭心.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13).

[2]高寿华.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6,(1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高职院校

关于双语教学的定义,国内外观点大同小异,《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中文和外语进行课堂沟通互动,主要在专业课中开展,目的是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语言运用能力。

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发展需要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2014年12月15日,天津、福建、广东随后也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行列。随着网络贸易的深入发展,电商和国贸融合产生了新的领域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客观上要求高校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语言应用能力地提升。

(二)课程内容需要

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是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的非常重的任务。在我院教学中,主要需完成以下两项:1.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流程;2.让学生读懂国际贸易英文销售合同。而要读懂一份国际贸易英文销售合同,需要学生充分领会价格条款和支付条款,其中价格条款的重心是读懂贸易术语,即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版本(INCOTERMS2010);支付条款的重心是读懂信用证及相关规则,即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文件(UCP600)。而这些惯例都由国际商会推出,其原版均为英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惯例的精髓,需要我们大胆引入双语教学。

另外,专业核心课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贸易谈判法律步骤是《商务英语函电》发盘、还盘、接受的理论基础,价格条款和支付条款是《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理论基础。若《国际贸易实务》单纯采用中文教学,而在《商务英语函电》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中采用大量英文教学,将使学生较难适应。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施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

(一)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不完善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熟谙国际贸易惯例,具备丰富的贸易实务经验,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双语教学能力。目前,在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兼具这些素质的教师稀缺。以我校为例,商务专业群专任教师总计6人,而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只有2人,可见双语教学人才队伍不完善是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大的瓶颈。

(二)学生英语功底薄弱,课堂参与度低

高职学生英语功底普遍较弱,以我校为例,国贸学生的英语水平已在全院处在相对较高水平,PETA通过率达到75%, 然而CET4的通过率不到10%,与本科国贸学生相比,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另外,学生自身缺乏对英语应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参与度较低。若双语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将使学生原本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反而无法完成课程基本任务。

(三)双语教材发展滞后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发展滞后客观上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国内不乏《国际贸易实务》中文教材,较权威的是由对外经贸大学薛荣久教授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该教材由于涉及内容较广、篇幅较长,更适用于本科教学。适用高职学生的教材中,很多在编辑打印、惯例解读领域出现翻译错误。目前,我院国贸学生用的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该教材除了一个很小的编辑排版错误外,未发现有大的内容错误。而能够选择的纯英文或双语教材较少,且适用性不高。笔者在翻阅不同双语教材时发现教材内容除了大面积复制国际惯例英文原版外,分析部分较少,并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另外,由于国外高校没有单独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只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和《全球市场营销》(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可直接引用的甚少。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1.打造双语教学团队。在引入国贸新教师时,建议优先考虑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注重团队内部分工,合理分配教学任务。2.选派教师参加海内外双语教学培训,比如赴新加坡、英国等接受双语教学技能培训;3.借鉴兄弟院校双语教学经验,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建议在课时费计算时能够考虑双语教学的难度加成系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50%的英语授课,那么加成10%,如果是80%的英语授课,那么加成20%,如果是100%的英语授课,那么加成25%。

(二)引入渐进式双语教学法

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双语教学,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时引入了渐进式双语教学法,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如下图所示:

(三)创建双语教学资源库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匮乏的现状,建议创建双语教学资源库,主要资源如下:1.根据渐进式双语教学的方法,制作双语教学PPT;2.搜集国际贸易惯例原版,比如Incoterms 2010、UCP600、URC522,鼓励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原版文献;3.引入企业进出口贸易真实案例资料,比如英文销售合同和单证,鼓励学生翻译并解读。

参考文献:

[1]耿海粟.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英语广场,2015(11).

[2]郑辉英,烧玲.浅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3]李国.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研究,2009(10).

[4]刘金兰.经贸外语人才国际化特色之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

[5]韩淑伟,祝传,王小.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兼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注:

本论文为上海2013年度政府专项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编号:ZZxq1300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探究 篇4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 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 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发布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 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 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关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3.建立、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5

谢 莹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高技能应用型的固敞贸易人才已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辟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较弱。本文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多的设置了一些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世界贸易地理等,而像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很多院校还是比较注重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建设配套的实训设施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

(四)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真正进入外贸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更是缺乏。很多院校的实习还是停留在模拟实习上,学生缺乏真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致使很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较好地及时适应。

二、加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计划

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同时也应该注意设置一些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资格证书考试。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同时还

应注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多给他们一些外出培训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进修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设备的校内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同时还应该注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便于学生有机会能到真正的岗位上实训,获得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四)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专业 开放性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83-03

在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发展创新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考量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创新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充分的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创新。每一项创新的结果,每一种创新的效果,都是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非常看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实验室是重要的基地之一。作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方式,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外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涉外贸易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次完整的交易很少能够自始至终参与,而且国际贸易的业务量较大,除了花费的时间较长外,还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习时间的利用率不高。此外,国际贸易的客户谈判以及企业的营销策略通常会涉及相关的商业机密、谈判的筹码与低价等,这让学生不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影响到实习的效果。至于内在的因素,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体系。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其实验课程的核心依然是教师本身,通常情况下,教师负责专业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的介绍,学生只是按照教师介绍的课程,根据实验教材与指导书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对已经知道的结果或现象进行获取,这种实验仅仅是验证性的实验,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性与探索的兴趣。

如今,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对知识与形式的看重、对验证结果的重视依然十分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非常缺乏,学生创新性、创造性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基于以上分析,要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思路的拓宽,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改变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实验课程中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出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更多的主动学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提升他们参与实验课程的热情,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人。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目标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让实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完美结合,其原则是统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对知识的渴求中,学习更加地积极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可以更快、更容易适应社会生存。

开放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对学生完全开放教学的时间、空间与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堂观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非常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且独立思考与解决,从而在实验的设计中发现更多的新事物与新知识,使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丰富自身的想象能力,对概括与推理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此外,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框架的建立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实验题目的设计非常关键。在这一环节,可以由老师出题目,或者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独立设计与操作,只有在遇到难题时请教老师,其余的过程都可以自己进行,不用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保障了实验题目的创新性与可操作性。设计好题目之后,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首先要拓宽所涉及的知识面,尽量联系国际贸易专业或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而不应该局限于实验课本或者指导书,使实验教学避开传统的验证式,实验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当学生在题目设计与资料查找中,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与实验条件,尽量多开设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对问题的设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拥有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创新实验设计方式。设计与开发实验项目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实验设计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同一个知识点,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实验项目开发,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开放性的实验中。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素质培训,可以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认识与实习,利用完全开放的方式,在吸引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深入思考某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积极与活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可以更加持续地、深入地研究问题,创新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问题的设想方面更大胆,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完成实验题目的科学论证。endprint

(三)开放问题解答途径。在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中,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问题的解答途径,这也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开放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的创新发展,使他们的学习方法摆脱传统的束缚,不用再死板地去掌握理论知识,也不用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现成方法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是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方法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学生要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对实际情况有更多的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该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完善开放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验结果的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性,即结果一定要正确,另一个是开放性,即一题可以多解,对问题的验证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正确的结果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进行验证,使开放性实验教学彻底摆脱标准化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用灵活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实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脱离传统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灵感更多,创新意识更强。

(五)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解答。而开放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还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对该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与纠正。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该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解决问题只是实验中的一项技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选题,即使该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适的,也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只要多加指导,减少苛责,给予证明的评价,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于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解决。转变课堂提问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行保障,从而让实验课堂拥有更多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调研国际市场、报关、国际贸易单证实训、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该实验室可以对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还可以提供国际贸易单证的填写与审查功能以及现代商务系统功能,基于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开放性为宗旨,帮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活动的完整步骤,包括填写和审查各种单证、进行商务谈判以及签订商业合同、进行网上交易等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与分散闲置的实验室资源模式,根据总体的改革框架进行资源优化与结构调整,保障学生的专业与实践基础相结合,优化实验室组合,使实验室的开放性进一步完善,有效解决传统实验室设置分散、功能不全等问题,使系统资源达到充分的共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发挥出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减少闲置浪费现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又可以降低学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学生在本校的实验室内就可以亲身体验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而教学的课时通常是固定的,因此要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尽量增加实验课时,以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的比例较为均衡,但是实验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对教师指导的实验大多是机械模仿,实验教学的内容仅仅是为了验证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验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据前文分析,在开放性实验教学里,学生是主体,可以自己设定题目,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某一些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创新实验方法,以自己的观点去解答问题。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层次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例如,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往往对基础实验方面的训练比较侧重,更深层次的内容则超出了能力范围,而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则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实验研究,这就是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包含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本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设计性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能力。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要有相对应的开放性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内,无论是实验内容还是仪器设备,都是全方位、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的。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可以在实验中自主发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创新空间,鼓励他们自主设计题目,在时间与空间上坚持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帮助他们指定实验方案,让他们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与资源的分散闲置,但该原则的前提是要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实验教学设施建设,因为要完成科学实验,硬件设施是基础,实验设施与装备必须要现代化。软件条件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观念。所以高职院校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加快改造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对效果不好的老旧实验仪器要进行更新换代,定期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缩短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验的条件。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开放性实验室得到更有效率的应用。

(四)实验队伍建设的加强。在实验队伍中,教师是改革的策划者和政策的实施者,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理念先进的实验队伍,可以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实验室指导教师要具备创新与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年龄与学历要合理。由于开放性国际贸易实验室的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较多,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对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学生还会提出各种创造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与实验方法,并且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验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体系,掌握技术方法与实验内容;利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制度的改革激励教师,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全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论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实施开放性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信息主动发现与捕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增长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模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从事国际贸易类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进行积极的探索,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开放性实验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新.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苏科五,马小利.国际贸易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姜长宝.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1)

[4]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5]侯杰,刘宏青.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考核体系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

[6]郭祥群,施芝元,薛成龙.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Z2)

【作者简介】梁妍妍(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7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 专业实践教学取得初步成效

1.实训条件有所改善。

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认识到贸易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的支撑, 因而加大了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软、硬件的投入, 实训课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向模拟软件操作过渡, 实训条件有所改善。苏南地区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有贸易类专业实训室, 配有相关的硬件和软件, 实训条件较好的院校还建有专业综合实训基地, 基地内部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根据业务需要配有相应的设备和操作软件, 每个功能区业务 (职能) 部门有工作流程展示图板。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基地, 分为3个功能区, 包括进出口企业 (公司) 办公区、业务洽谈区、外贸管理部门服务区。在进出口企业 (公司) 区设置若干办公区, 每个办公区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公司 (或业务部门) 。在业务洽谈区放置了一组谈判桌椅。在外贸管理部门服务区设有银行、货代、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等服务窗口。这些实训室至少在形式上体现了外贸业务的基本框架。

2.项目化教材建设也有尝试。

目前, 在国际贸易专业教材的选用中, 作为项目化课程教材的一种尝试, 已有以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的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指导书, 但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次挑战, 如何按业务流程来重组知识点、技能点, 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握, 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3.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传授, 而且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以任务或项目为依托, 以训练技能为目标, 让学生在任务或项目操作中得到技能的训练。目前, 大多数专业教师在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外贸软件模拟等教学方法, 以讨论、操作的形式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改变了过去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模式。

4.双语教学有所体现。

鉴于英语沟通能力在对外贸易业务中的突出地位, 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进行了中、英文双语教学的试点。在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部分教学内容用英语授课, 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外贸合同等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 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在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方面进行得如火如荼, 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车间、工厂、实验室, 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仪器, 实训的内容程序化、规范化, 操作有统一的标准。相对来说, 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却是困难重重。尽管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与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上取得的成绩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训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差异。目前高职院建有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 多数是“计算机+贸易软件”的形式, 学生在一台电脑上模拟完成贸易业务的操作。即使条件较好的校内实训基地, 设置了贸易业务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配备了软、硬件, 形式上仿真, 但每个功能区的职责不明确, 各业务部门之间也无法实现衔接和信息共享, 与真实的贸易业务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缺乏职业环境和氛围, 从而导致这类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 且多以专业认识实习和参观性质为主,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师资、设施、场地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 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成体系, 只有诸如市场调研、外贸函电写作训练、单证制作、国际贸易案例分析等少数几个实践环节, 有少数院校开展一些计算机模拟实训, 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成。

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亟需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 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普遍缺乏这种师资,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贸易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高校毕业生, 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 课堂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4.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贸易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应该分散到几个学期中, 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模块后项目的顺序进行大周期、多环节的能力训练。然而, 一些院校将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一个学期里, 没有将技能实训分散在多个学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

5.实践教学考核模式陈旧。现在贸易专业课程的考核多数是在学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 而试卷上的考核内容也以知识点为主, 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考核, 以能力本位的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未能体现。这种评价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在教师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倾向。同时, 单一试卷考试在测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技能测试无法体现, 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造成学生技能培养的先天不足。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 加快专业实训条件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途径来实现, 由于贸易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学生数量有限, 贸易业务周期长 (如完成一笔外贸业务耗时长、环节多、金额大、风险高, 企业不可能让学生参与或操作) , 还涉及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商业秘密等问题, 校外的实训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应更多地依靠校内实训来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目前各高职院专业校内技能训练普遍是电脑加软件形式, 实训的内容多以网上调研、文件草拟 (合同起草) 、单据填制等内容为主, 实训环节不能体现贸易业务的完整性, 所谓的综合实训与贸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实际操作方法、操作要求、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缺乏业务环境的职业体验、职业分析和职业判断, 培养职业技能的目标难以实现,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实训内容与现实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不能较快适应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 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 任课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与考核, 造成专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实践教学设计不合理、实训环节不完整、操作不规范、实训组织不到位、考核不统一等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上述情况下, 实训的效果不明显, 甚至流于形式, 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难以保证。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实训课程体系要体现完整性、系统性

首先要按照贸易业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实训环节, 实训操作方法与真实贸易业务运作保持一致。其次, 各项训练相辅相成, 各实训环节紧密衔接, 在实训的前期主要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 后期主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 在校内仿真实训室进行贸易业务流程模拟实战。可以将学生分组, 按照计划扮演经贸业务中不同的角色, 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等, 形成仿真的贸易环境。通过注册公司和确定经营业务范围, 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或广告, 主动选择交易对象并与之建立交易联系, 就某个业务通过交易磋商, 达成交易、签订合同, 并认真模拟实际情景履行合同, 实现出口商交货、交单、获得货款, 进口商支付货款、获得货物, 并在市场上销售获得一定的利润。通过仿真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种业务技巧, 如寻找客户、建立交易联系、交易磋商、签订合同、贸易风险防范, 培养与供应商、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沟通的技能。

(二) 结合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需要,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 要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所需知识、技能、素质开展调查, 确定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的地位。其次, 通过调研获得岗位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学时数, 并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要明确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 确定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注意在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中展示自己特定的课程内容, 在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基础上不断地挖掘内涵。

(三) 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工程

校内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训教学单位, 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实训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突出在实训过程中具有专业技能的仿真性,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内容安排上具有综合性。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职场化的工作环境, 设置进出口公司办公室、海关、商检、外运公司、船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国税局、银 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职能部门;硬件有服务器、终端电脑、传真机、打字机、电话等;实训中心软件由专业教师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完成, 软件包含商务系统 (进口方、出口方) 、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 各系统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衔接。把贸易业务流程相关单位和手续履行都安排在实训基地, 真实模拟业务流程, 进行贸易业务技能实战演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高”, 达到“调和心态、增强技能、积累经验、融炼团队”的学习目标。

(四) 按项目化要求组织课堂教学

项目化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 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 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就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而言, 它要求培养学生熟悉国际市场的调研、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和方案设计, 熟悉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 能理解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条款的内容, 会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签订合同的条款, 能看懂信用证, 熟悉各种相关单证, 并会制作。结合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安排中, 可根据项目化教学的思路, 把课程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划分为几个大项目, 大项目下可再设立分项目、子项目, 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 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需的能力要求。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 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弊端, 使教学内容直观、实用,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五) 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贸易专业的课程考核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考核, 增强针对性, 注重过程化, 平时考核的次数要适当增多, 重点考核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而不应注重某些知识点的考核, 专业技能应分模块进行考核, 突出一定的综合性,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 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这对国际贸易专业同样适用,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有项目化教材、工程化教师、项目化实训平台三个必要条件做支撑, 为此, 各高职院应围绕这三个方面不断创新, 探讨全新的、有效的、适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工学结合教改之路。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长线专业,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背景下, 同样面临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关键问题, 依据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践探索基础上, 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汝根.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12) .

[2]戴谨.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 .

[3]肖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9) .

[4]李灵稚, 王志茹.国际贸易本科教育中应注重培养的素质[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5) .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8

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日益紧张的人才需求。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要求很高, 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变化。理论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 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借助生动的多媒体画面予以表达,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配合教材体系的改革, 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更加贴近实践。毕业前夕, 学校还将开展系统的实训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的工作岗位, 将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 集中磨练实践技能。这一主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认识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前景、夯实基本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或是在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向

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尤为必要。今后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生动化、循序化、个性化方向。

1、生动化方向

对不少学生来说, 他们选择进入国际贸易专业学习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的热门属性, 认为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 但却忽略了专业的学习难度。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抽象性很强, 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数学类、经济类、金融类、国际贸易实务类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单纯一门课程不易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的实用性。比如, 财政学的宏观理论相对简单, 但基于高等数学的分析却很难理解;国际贸易条款用词专业, 背诵记忆更是枯燥。因此,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应以理论教学的生动化为核心方向, 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专业建立强劲的信心, 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保持高度的热情, 用强烈的探究意识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生动化不是简单的多媒体教学, 而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营造理论知识实用环境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2、循序化方向

高职院校目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训教学, 比如在学分设置上的数量保证、实训报告的审核、实训单位的评价等, 都成为确保学生增强实用技能的条件。但是仅仅将实训教学集中于毕业前夕, 学生突然从理论学习为主跨入实践岗位, 可能准备不够充分, 很难迅速驾驭工作岗位, 甚至削弱信心。这说明学生需要实训教学潜移默化的指导, 即由易到难, 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持续推进实训教学的难度。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应用需要和实训教学有效关联起来, 树立学生贴近实践的学习观念。

3、个性化方向

教学模式设计在普遍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 也要注意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 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应当受到尊重。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研究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喜欢从事法务工作;有的学生善于解决贸易纠纷;有的学生希望在基层跟单工作中稳扎稳打;还有的学生乐于从事教育教学等等。所以国际贸易的专业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院系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中应当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机遇。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举措

按照以上方向的指导,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从动态理论教学开始, 逐渐过渡到专项能力训练的主题教学和模拟岗位实践的模块教学, 最后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 力争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1、基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动态教学

为应对理论知识的抽象性, 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当力求使理论通俗化, 并将理论的应用领域借助多媒体教学予以诠释, 开阔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快速领会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为此, 教师应当在课前认真搜集与理论相关的实务资料, 并进行生动编排, 从实用性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然后再回归到理论分析。比如财政学课程的教学, 教师可结合国际经济背景讲述财政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关联。国际间的贸易往来离不开对经济环境的依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影响, 很多企业甚至倒闭破产。教师可围绕当时的贸易下滑数据、损失较多的行业、业务量稳中有升的企业等资料, 向学生讲述国际贸易逆差和顺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测算方法, 解读财政学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收获实践应用方法。再比如国际贸易课程中会融合双语教学, 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环节。教师可选择贸易货物运输、报关等方面的视频资料, 营造生动逼真的场景,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如何使用英语交流和进行书面表达。

2、基于专项能力训练的主题教学

随着理论教学的展开, 教师应注重在专项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即专项能力训练。所谓专项能力, 就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为基础,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并能积淀突出的实践技能。专项能力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课程, 表面看来学生只要学会电话沟通技巧、单证记录要求、基本跟单流程, 并具备一丝不苟的精神, 即可完成简单的跟单工作。但从深层次看来, 跟单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如何从基层工作入手, 维系客户, 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 减少贸易风险, 即专业素养的体现。所以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专项能力和素养的培育, 在讲授跟单课程时, 设立实务问题, 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尝试探索, 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其中, 跟单员在贸易沟通和往来中给予客户关怀的方式、主动探寻的技巧、从业务单证中发现问题、在不利贸易环境下争取主动权的方法等应当作为专项能力训练的重点。

3、基于岗位模拟训练的模块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涉及多项课程, 而每一项课程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 也就是说, 学生需要将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共同服务于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的处理。因此,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 通过模块化教学, 模拟实践岗位的问题, 由学生组成团队小组, 通过分析、研究、探讨,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比如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壁垒问题, 贸易壁垒涵盖贸易标准、贸易法律、行业进出口贸易、物流、汇率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而且贸易壁垒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技术水平提高, 又开始呈现新的特征。教师可以围绕如何处理新时期的贸易壁垒这一主题, 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设计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由各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本组的成果, 师生相互交流, 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模拟岗位实践的模块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为在贸易实务工作中, 每个人不可能仅局限于本部门的工作, 而是要寻求部门间的合作。经过长期的模块教学, 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信心也会增长。

4、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训教学

职业生涯是指个人职业道路的规划, 其中既含有个人专业技术和能力的递进要求, 也蕴含着对个人心理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如果能够获得相应的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乐于接受挑战, 克服工作困难, 实现人生的步步跨越。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联系紧密, 只有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 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前进动力。国际贸易专业院系教师应当在实训教学之前以及不断进行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 确保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是有备而来。与此同时, 院系还可聘请业内工作人士前来参与主题教育, 选择今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专业人才需求动向等学生关心的话题详细讲解, 并和师生展开互动交流, 解答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应和相关工作单位积极洽谈,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 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辟循序渐进的实训道路, 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持续参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 对于能力和素养突出的学生, 工作单位也可优先考虑录用, 促进合作共赢。

四、总结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将理论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积累深厚的实践功底, 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得心应手, 迈出个人职业生涯中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秦德如、吴国建:《强化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几个问题》,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9) 。

[2]张海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与职业》, 2009 (11) 。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9

目前, 双语教学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与单纯的外语教学相比既有相同相通之处, 也有相异相悖之处。两者的相同相通之处在于, 都是以第一语言或母语为基点, 以第二语言或外语为目标语的教学行为。两者的相异相悖之处在于:单纯的外语教学是要培养优秀的外语学习者, 把外语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学科对象, 注意外语语法等规则性知识与能力, 要求规范准确, 重学术知识, 评价是依据对外语句型语法规则符号的掌握程度。而双语教学则是把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 是两种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实际实践演练应用过程。评价是依据学生能否掌握学科内容, 而非教学语言中的外语程度。

双语教学的成败还取决于是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外双语教学的基本分类, 把双语教学大致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为淹没型教学模式, 即《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采用英文教材, 直接用英文进行知识的讲授, 也称为全外型。淹没型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比作游泳:将学生扔进深水里, 在没有任何救生器材或专门游泳指导的情况下, 使他们呛水, 下沉和挣扎, 直到尽快学会游泳。第二种为保持型教学模式, 也就是以英文为主, 汉语为辅;第三种为过渡型教学模式, 即采用中英文对照教材, 初级阶段用汉语讲授, 偶尔用英语解释一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 如先用英语定义FOB术语, average (海损) 等术语的含义, 再用中文进行深入分析;先用英文介绍货物品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再用汉语解释每一种方法的内容。后期阶段逐渐加大英文使用量, 逐渐过渡到较长时间, 较多内容的英语教学。也称为半外型。

2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 适合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比较短缺, 教材内容与实用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第一, 教材更新速度慢, 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阻碍了学生对前沿信息的了解。第二, 个别教材内容陈旧, 国际贸易的理论性太强, 实践性操作性较差。第三, 教材中普遍缺少案例, 缺少来自国际贸易行业领域一线的真实的案例。第四, 教材的英文难度较大, 语言不够浅显,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有些难度。

2.2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师缺乏双语教学培训。

从总体供需情况来看,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师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 许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经济贸易类专业的背景, 国际贸易实务的功底很扎实, 但是英语水平十分欠缺, 离双语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还有一部分教师, 虽然具备了英语听、说、读、译、写能力, 但是缺乏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知识, 所以在师资方面出现了只懂英语不懂实务, 或只懂实务不懂英语的两难局面。

3 对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多采用的是保持型和过渡型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过渡型教学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此模式下, 可以允许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范围, 允许教师使用中文教材作为基本的双语教材进行教学, 同时加入外文材料, 进行比较讲解。或允许教师使用活页教材, 上课前将英文讲义复印装订分发给学生, 作为这门课的双语教材。当然, 更好的做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一定时间的探索后整理教案编写自编教材, 这样的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

3.2 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

选择恰当的时间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双语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根据工作经验分析比较恰当的时间是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 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学完《实务》这门课之后, 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再继续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 或参加相关的职业证书考试, 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等。增加自身的含金量, 为大三的求职增加自身的砝码。

3.3 双语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的是2:3:5的方式, 即平时的课堂表现 (出勤, 回答问题, 课堂互动) 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期中测试 (期中小论文) 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 期末双语试卷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这样的总评成绩充分考虑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3.4 加强双语师资培训。

制约双语教学的另一瓶颈是双语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取决于高质量的双语教师, 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可以让英语教师辅修一到两年的专业课程, 或让专业教师辅修一到两年的英语课程。效果不差, 成本也不高。经过培训后的双语教师要具有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具有查阅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特殊的教学策略, 具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 需要任课的双语教师和学校, 学生共同努力, 不断积累经验, 总结反思,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职特点的双语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何家蓉, 李桂山.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科学出版社, 2010.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探析 篇10

1 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结合实际需求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类院校均认识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只有提升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人格、能力的发展的教育活动才是优秀的教育活动。因此, 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学科的相关知识中, 经济学内容占据较大比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储备相对不足, 对于学习的知识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授课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尽量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促进学生能够真正地听懂、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对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要在联系生活实际,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条件, 让他们能够走进生活中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具体行业或企业当中, 鼓励他们亲自参与到相关知识的调查和了解活动当中, 从而加深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 也应尽量采取能够使学生更好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途径来开展具体教学。如:尽量多地采取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敢于质疑的能力, 使学生的能力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此外, 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活动, 应注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主体的作用,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以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为目的, 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依托, 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使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技能。

可以说, 在国际贸易学科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来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推动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地开展。

2 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在国际经济新形势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为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不仅需要教学内容体系的丰富, 还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并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运用双语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是必要的

国际贸易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英语基础知识, 能够熟练地使用中英文处理和录入具体的进出口业务。此外,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 会有大量业务需要使用英文来进行操作, 而且国际贸易实务中部分教材也是英文版的。因此, 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运用能力, 提升自身英文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只是使用中文来开展教学, 而应适当地采取双语教学法来开展教学, 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双语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其他国家贸易相关人员简单交流, 能够看懂外贸合同中的术语、各项条款等。高职院校教师在采取这一教学法时, 宜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础原则。在教学初始阶段, 在部分专业术语或贸易合同的讲授中使用英语。一段时间之后, 教学活动中应中英文交替使用, 特别是对于相对简单的内容应用英文进行讲解。如:外贸合同、贸易术语、交易磋商和信用证等讲授中宜采用英文讲解;较为复杂的内容则以中文讲解为宜。如:国际贸易货物、保险, 以及国际贸易商品的检索和赔偿等内容。最终, 通过双语教学法的开展, 培养学生双语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学会分别用母语、英语来思考并解决。需要注意的是, 双语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学生英语素质, 最终使教学渗透压活动转变为以英语为主。

2.2 提问启发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为了引导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启发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启发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的思考和推导过程中去, 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老师在运用提问启发教学法时,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二要难易适中, 提问启发教学法在运用必须要注意难易适中的问题, 知识含量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三是要点出问题关键所在, 恰当的提问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 适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 还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也就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

2.3 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容忽视

案例教学法做为传统授课方法的重要补充不容忽视。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对于反倾销知识的讲授, 可选取欧盟对我国节能灯反倾销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 既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又能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以训练。

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不但促进了学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能力的养成, 对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也提供了有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要恰当, 要切合教学实际, 还要注意选择类型不同的案例来比对分析,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独立判断相关理论和案例的能力。

3 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商贸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采用适恰当的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才能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的商贸类人才, 最终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过程中不断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政策性。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发展需求, 不能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浓厚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只有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目标。本文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具体有效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7) .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工学结合;模式创新

一、工学结合模式内涵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以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当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实践形式。我国教育部当前所大力提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质上也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从教学实践来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由重视教学的结果转变为重视教学的过程。

二、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当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工学结合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由

之路。从海关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在2015年的前五个月当中,进出口总值高达9.4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值为5.4万亿元,增长幅度为0.8%。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了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部分中西部省份出口较快增长,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等七个特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形势。从有关调研来看,尽管我国的外贸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量仍较大,但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更高了,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二)工学结合在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着多方面的现实因素

制约。(1)国家现有宏观政策难以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当前来看,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国有企业改革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多元共存的市场格局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用人单位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并没有制定和实施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环境并未成熟。因此,高职院校尽管认识到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相关工作并不积极主动,多处于应付上级、勉为其难的境地之中。(2)现有教育体制不足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人才和技术支撑在组织结构上,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工学结合的管理机构,这就给双师型管理和教学团队的形成制造了障碍;从教学制度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不完善,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课程结构上来看,高职课程的安排仍是以教学需求为出发点,校外实习只是名义上的必修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之间出入较大,教学过程设计也难以体现实际工作过程。(3)不同院校的实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人才市场需求是直接相关的,这就使不同院校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4)部分师生认识理念上存在不足。在部分高职师生看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适合于中职院校,而高职教育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高深的知识与技能,半工半读有损高职院校的形象,学生经常到企业参观实践则有碍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高职国贸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可以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外部引进就是将行业专家和业务能力引进到学校当中,为其安排适当的专业教学任务;内部培养就是周期性地选派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业务推广等工作,使之保持较强的实践能力,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人才需求。

(二)加强特色课程开发,突出外贸岗位能力培养。专业建设关键在于课程。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其特色课程建设要突出外贸工作任务的主线,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组,进一步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开发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能国的成长需求,加强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实践教学包容大量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因此,应该首先使其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对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其参与仿真实训,使之初步掌握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获得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环节就呈现出了连贯性和渐进性,更符合学生接受知识、养成能力和相关素质的学习规律,更有利于技术应用型、实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沈苏海,订单培养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应用与实践,航海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 篇12

1 课程、课程群与课程体系的区别

课程体系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办学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的建设。[1]如针对为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进行设置或调整;为达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职业能力、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校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比例为加强个性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比例进行研究等。

近年来实施的课程建设都是针对某门课进行的, 即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进行研究, 其特点是对课程的“点”的建设着力于详尽的教学大纲、完备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内容结构等, 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门课程就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各门课程的传授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构建中只占一部分。由于每门课程都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 必然造成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课程群建设属于中观层面的课程建设, 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 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 删除重复过时内容, 增加增强人的竞争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新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原课程的整合, 产生新的课程群, 具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2]三者关系如下。

1.1 所涉及的课程门数不同

课程建设只涉及一门课程, 课程群建设至少涉及三门以上课程, 而课程体系建设包含所有课程。

1.2 建设内容不同

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某一门课程具体如何实施, 课程群建设主要为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体系则主要体现在调整课程模块的比例。

1.3 研究层面不同

课程建设属于微观层面, 课程群建设属于中观层面, 而课程体系建设属于宏观层面。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构建规划

2.1 课程群建设目标定位

培养适应国际贸易行业需要、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房地产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熟悉外贸业务、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2.2 进行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显示, 外贸行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岗位基本集中在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可以由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所需能力来确定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同时, 将此作为设置课程群的基础。具体的采集与整理结果如下。

(1) 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包括阅读专业英语资料;处理外贸函电;业务洽谈;审核签订合同等能力要素。

(2) 进出口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熟悉各项交易条件, 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 掌握合同条款的拟订, 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会填制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各种单据;熟悉外贸业务跟单的流程, 并能独立进行跟单业务操作等能力要素。

(3) 报关报检专业能力:包括准备报关报检单证;能够进行报关报检业务申报并配合查验;处理各种报关报检税费事宜;完成报关报检相关单证的领取与回收等能力要素。

2.3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体系结构

按职业能力分析对现有课程进行融合、分解与再设计, 合理构建课程群结构。经过认真梳理现有课程, 形成的课程群体系结构如下。

2.3.1 职业必须专业知识

包括贸易理论知识、商品知识、法律知识、国际营销与国际结算知识等。具体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商品学、合同法与票据法、国际规则与惯例、国际营销、国际金融与结算等。由于这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独立基本上不存在重复, 因此, 这里并没有把这些课程纳入一个课程群, 而是可以分开进行课程建设。

2.3.2 职业核心能力

包括前文阐述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外贸业务处理能力, 报关报检业务能力。每种职业核心能力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存在很密切的联系, 因此有各自构成课程群的基础。笔者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认为应下设三个课程群, 分别是专业英语课程群、贸易实务课程群、报关报检课程群。专业英语课程群包括:外贸岗位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贸易实务课程群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 (含操作) 、外贸单证实务 (含培训) 、外贸跟单基础 (含操作) 。报关报检课程群包括:报关与报检实务 (含操作) 、报关员培训、报检员培训。

2.4 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 要加强专业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尽管是应用型专业, 但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样至关重要, 这也是完成好课程群中理论模块教学的基础。一方面, 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精通某一门课程的内容,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教师掌握相应课程群的全部内容, 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将课程群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的能力。其次, 要加强专业教师外经贸实务知识的培训。专业的教师不能仅仅是理论研究型专家, 还应当是精通实务操作的实干家。因此, 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海关、报关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以培养专业教师较强的实践操作和课堂演示能力。

3 结语

高职国际贸易课程群建设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亮点, 同时, 课程群教学改革的实施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外贸岗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其与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建设区分开来, 科学设置其内容,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 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越来越广泛, 涉及的贸易知识越来越多, 这些课程如何能够形成课程群从而降低教学成本, 凸显师资优势, 形成高职特色是高职教育目前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际, 提出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的路径和具体的构建规划。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构建路径,构建规划

参考文献

[1]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4) .

上一篇:工程项目财务控制下一篇:七年级数学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