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购材料

2024-10-25

外购材料(精选9篇)

外购材料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存货》准则中原材料在外购环节短缺的原因进行分析, 阐明其中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程序及原理, 希望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并应用到实际。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 原材料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主要对象, 是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内容, 也是存货会计核算的主体。其中在原材料购入过程中发生毁损、短缺的会计核算包括购入时支付的进项税的纳税处理值得关注。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在原材料日常核算中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两种方法。那么, 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发生的短缺、毁损核算也可以相应地在两种方法下进行。本文将首先针对原材料短缺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 分别两种方法下介绍由于不同原因发生外购原材料短缺、毁损的会计核算及增值税的处理。

一、企业原材料购入途中发生短缺、毁损的原因分析

一是不同生产制造企业所购原材料的物理性能截然不同, 例如粮食等易虫蚀、易腐烂性质的原材料或酒精等易挥发的原材料在购入途中会因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质、挥发等, 其中合理范围内的损失称之为原材料的自然损耗或合理损耗。即使采取防腐防挥发等措施也不能完全杜绝短缺现象的发生, 只能减少短缺原材料的数量。

二是外购原材料在运输途中由于运输单位的责任而造成短缺。例如运输单位在搬运、装卸过程中损坏原材料, 或将包装物破坏而间接毁损原材料, 或因管理不善而丢失都是运输单位造成原材料短缺的原因。此种情况应由运输单位负责赔偿。

三是由于供货方发货过程中责任造成原材料数量不足, 或部分材料性能规格不符合要求造成的短缺应由供货方负责赔偿。

二、实际成本计价法下原材料短缺的会计核算

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法进行日常核算会涉及“在途物资”、“原材料”两个主要账户。

例: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的日常核算, 外购材料一批。单价100元/公斤, 数量50公斤, 增值税率17%, 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此时, 账务处理为:

一个月后, 收到材料45公斤。经查明属于下列原因:

1.属于合理损耗, 该种情况视同提高入库材料的单位成本, 不另作账务处理。

所谓“不另作账务处理”, 相当于如数收到原材料的账务处理。但由于验收入库材料实际数量为45公斤, 因此, 5 000/45>5 000/50, 所以视同为提高入库材料的单位成本。

2.属于运输单位责任 (铁路部门) , 其同意赔偿。

由铁路单位负责赔偿短缺材料的价款加上相应的进项税, 全部记入“其他应收款”账户;购货方与铁路单位之间并没有发生交易行为, 短缺部分材料进项税需转出。作为购货方收取的赔偿款开出普通收款凭证即可。

3.如属于供货方责任, 其同意赔偿。

可以看出供货方责任负责赔偿的价款及税金全部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 这与运输单位责任负责赔偿是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企业与销售方存在根本的债权债务关系, 购货方是债务人, 销货方是债权人, 而购货方要求供货方即销货方负责赔偿产生的债权关系是基于购销双方买卖材料产生的, 从购货方角度而言是债务人的债权, 所以这项债权应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

由于供货方责任负责赔偿时, 作为购货方发现材料短缺、毁损, 查明原因后出具原材料短缺申请, 交主管机关签字, 后将审批的申请交予供货方, 其据此开具增值税红字发票。这样, 购货方取得红票即可做上述账务处理, 即短缺部分原材料对应的进项税可以用蓝字体现在贷方;也可以用红字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的借方。无论哪种账务处理, 在登账时一律用红字登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账户借方。无论是否收到红字发票, 从出具申请的当月, 该部分进项税额就不得抵扣。

三、计划成本计价法下原材料短缺的会计核算

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法进行日常核算会涉及“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三个主要账户。

例:企业外购原材料一批, 数量50公斤, 实际成本110元/公斤, 计划成本100元/公斤, 价款与税金用银行存款支付。此时, 账务处理为:

一个月后收到材料45公斤。经查明属于下列原因:

1.属于合理损耗。

收到45公斤材料时:

结转差异时:

在“材料采购”账户中, 可以看到借方余额1 000元的超支差异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实际收到原材料45公斤, 每公斤超支差异10元 (110-100) , 合计450元;另一部分是短缺原材料5公斤, 实际成本110元/公斤, 得到550元 (5×110) 。

2.属于供货方原因, 其同意赔偿货款。

收到原材料45公斤, 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账户时:

要求供货方赔偿部分:

结转差异450元时:

上述“材料采购“账户借方余额450元, 超支差异是实际收到原材料45公斤, 每公斤超支差异10元 (110-100) , 合计450元。此时, 企业购入该批原材料实际成本为4 950元 (4 500+450) 。要求供货方赔偿时同样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 原因同实际成本法下的核算。

3.属于运输单位责任, 其同意赔偿。

可将上述分录2中借方科目改为“其他应收款”, 其余会计核算不变。

总之, 在计划成本法下, 针对外购原材料发生短缺的会计核算程序与实际成本法下购入原材料发生短缺的处理是一致的, 只是产生与处理的差异不同而已。通过以上分析, 对企业外购原材料在途中发生短缺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外购材料 篇2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原材料、外购件、外包件进货检验的基本检验要求和接收准则。

本规范适用于军品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包件的进货检验、验证。

2.分类检验的原则

原材料、外购件、外包件进货检验执行按材料分类检验的原则,材料按其在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A、B、C三类,材料的分类依据Q/GET05-2005《采购控制程序》的规定。表列之外的材料分类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没划分类别要求的则不受此控制。

3.检验依据标准

检验依据产品质量计划、设计图样提供的材料执行标准及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4.A类材料进货检验

4.1 A类原材料的化学成份、机械性能技术要求应符合该类别材料标准所列的标准规定。

4.2 A类零部件的外观质量、主要几何尺寸检查依据图样设计规定、产品标准及定货合同技术要求。

4.3 对质量证明书的审核

审核质量证书内容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采购合同规定及设计图样要求。质量证明书(合格证)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供方名称(6)钢号

(2)需方名称(7)炉罐号、批号、交货状态、重量和件数

(3)生产日期(8)品种名称、尺寸和级别

(4)合同书(9)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试验结果和性能指标

(5)材料制造标准(10)技术监督部门印记

所提供的质量证明书,必须是经材料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盖章确认的原件。从非材料生产单位获得的原材料,要取得材料质量证明书原件或加盖供材单位检验公章和经办人章的有效复印件。

4.4 当质量证明书检验内容不全时,对材料的力学及弯曲性能或化学成分有怀疑或用户协议要求的对所缺项目进行补项检验或进行复验,补项检验或复验结果应符合材料标准要求。

4.5 原材料标记检验:

原材材料标记检验,材料明显部位至少应标有材料牌号、规格、炉(批)号,且与材料质量证明书一致。

使用本公司库存原材料外包加工的零部件应标有公司的材料代号标记。

4.6 焊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按不同焊接材料产品标准进行检验、验收。

5.B类材料进货检验

5.1 B类材料中金属材料制作的零部件需提供材料质量证明书,审核内容同A类材料检验要求。

5.2 B类材料进货外观质量、主要几何尺寸检查依据图样设计规定、部件产品标准及定货合同技术要求。

5.3 B类材料标准件验证其零件的合格证。

6.C类材料进货检验

C类材料为生产过程辅助物资,检验其首次提供的样件及质量证明文件,验证合格。

7.外包过程零部件检验

7.1 外包过程是指一般零件的机械外协加工过程、无损检测、理化试验检验过程。

7.2 一般零件的机械外协加工外观质量、主要几何尺寸检查依据图样设计规定、零件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检验、验收。

7.3 机加工件未注尺寸公差的极限偏差:

机加工面的自由尺寸允许偏差按GB/T1804中M级精度。非机加工面的自由尺寸允许偏差按GB/T1804中C级精度。

焊接结构件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等级执行在JB/T5000.3-1998《焊接结构件未注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

设计图样、工艺文件有专项要求的按要求规定执行。

7.4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标准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项目、方法、检测比例、合格级别依据图样要求和标准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7.5 理化试验检验

理化试验标准:

GB150-199898《钢制压力容器》 GB/T228-1987《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232-1988《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T229-1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JB4708-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JB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JB4744-2000《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检验》

理化试验试件试样、编号、名称、规格、数量、材质、焊接方法、坡口形式、合格标准等依据图样要求、执行标准和理化试验委托单进行检查验收。

7.6 外包检测、试验完成后,由质量部检验人员对返回的底片、试件试样、无损检测报告、理化试验报告进行审核认定,签字或盖章认可。

8.检验接收准则的规定

8.1 供方有经国家批准的生产许可资质、提供的产品有第二方的检验报告,可采用供方提供的检验和试验记录,检验员查验供方提供的合格文件。

8.2对外包的无损检测、理化试验项目和数量,检验员依据工艺人员提供的无损探伤委托单、理化试验单委托进行检查、验收。

8.3 当产品要求在供方现场实施检验、验证时,检验员依据采购信息

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规定进行产品的检验、验证,并保存实施验证的记录。8.4 原材料、外购件、外包件出现以下问题,原则上不得办理入库手续:

a.原材质证明书及附件,不符合相应材料标准或技术条件; b.原材料证明书、合格证不清楚;

c.原材质证明书、合格证以及附件与实物不符;

d.材料按炉批号复验不合格的;

e.经检验的零部件外观质量、主要几何尺寸不合格的。

8.5 为缩短生产周期,原材料资料凭证在材料入库之前没到,允许先按实物炉批号挑料,质量证明文件,入库凭证到达后,方可验收入库。

8.6 不合格不予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包件按Q/GET02.05-2008《采购控制程序》、Q/GET02.012-2008《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外购材料 篇3

【案例】大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4年4月28日, 大华公司向光明公司购入W201B原材料1 000千克, 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 000元, 增值税17 000元, 款项尚未支付, 材料已验收入库。

1. 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货物在运输途中, 因自然原因或非人为因素的损耗, 属于合理损耗, 不影响购进货物的总成本, 但影响购进货物的单位成本。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80千克, 经查短缺20千克系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会计处理为:

2. 供应单位原因造成。

(1) 供应单位多发货。

①企业和供应商是长期的往来客户, 多发的货物不再退回, 下月由供应商补开发票, 对于这部分多收的货物, 企业应暂估入账。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1 200千克, 经查盈余200千克系供应单位多发。

②企业和供应商是一般客户, 多发的货物企业需退回, 这种情况下, 只需把1 000千克W201B原材料入库, 其余的由供应商运走, 对1 000千克W201B原材料正常进行账务处理。

(2) 供应单位少发货。

①企业和供应商是长期的往来客户, 少发的货物在下次发货时补发, 对于这部分少收的货物, 企业只需按照“单到货未到”进行处理即可。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00千克, 经查盘亏100千克系供应单位少发。

等下次收到货物时:

②企业和供应商是一般客户, 货物具有实效性, 少发的货物企业不再需要。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50千克, 经查系供应单位少发。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与供应商协商, 可以在本月退票重开, 也可以在下月申请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并另外追究供应商的责任。

如果为本月退票重开, 在收到新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如果发票不退回, 下月由供应商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冲回部分货款:

下个月收到供应商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

另外, 假定货物的运费为1 000元, 增值税为110元, 运费由入库货物和短缺货物共同承担, 短缺货物的运费及增值税由供应商承担, 会计处理为:

在实际工作中, 短缺货物的运费及增值税也有可能是由买方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注意, 短缺材料运费中含有的增值税不能抵扣, 应该计入材料的成本, 会计处理为:

当然, 经过双方协商, 短缺货物的运费可以由买方承担, 但其对应的增值税由于不能抵扣应由供应商来承担, 会计处理为:

3. 运输单位原因造成。

如果是运输单位造成的缺货或损耗, 需确定由谁来追究运输单位的责任。

如果是供应商去追究运输单位的责任, 然后再将货物补发给买方, 可以比照供应单位少发货的第一种情况处理;如果货物不再补发, 可以比照供应单位少发货的第二种情况处理, 退票重开或下月由供应商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冲回部分货款。

如果由买方去追究运输单位的责任, 如果运输单位同意赔偿, 可以直接通过“其他应收款”账户进行账务处理, 如果运输单位有疑义, 可以先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挂账, 然后和运输单位进行协商, 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00千克, 经查盘亏100千克系运输单位原因造成, 运输单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 并赔偿造成的损失。

若运输单位有疑义, 可以先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挂账, 待原因明确时, 再登记相关账户。会计处理为:

待运输单位同意后:

由于运输单位原因造成的短缺, 企业应相应减少运费的支付, 也可以由运输单位另外支付赔偿, 假定运输单位另外同意赔偿损失1 000元, 在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时:

4. 自然灾害、事故等非常原因造成材料短缺损失。

自然灾害、事故等非常原因造成材料短缺, 应由企业自己负担, 可以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挂账, 报经批准后, 看是否需要保险公司赔款, 其余的应列支“营业外支出”。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00千克, 经查盘亏100千克系自然灾害所致, 已报请领导批准。

批准前:

批准后, 保险公司承诺赔偿5 000元, 其余列支“营业外支出”。

5. 运输途中管理不善, 造成材料短缺损失。

运输途中管理不善, 一般是由买方的相关责任人责任心不强所致, 根据规定应由责任人和企业一起负担, 可以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挂账, 报经批准后, 确定责任人赔偿的数额, 其余的应列“管理费用”。假设在验收入库时, W201B原材料为900千克, 经查盘亏100千克系责任人张方所致, 决定由其赔偿8 000元, 其余3 700元应列“管理费用”。

批准前:分录同上。

批准后: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检验操作规程 篇4

2.0 范围生产所需的各类原材料、外购、外协产品。3.0 内容

3.1外购件:

3.1.1外购物资进厂前,采购人员必须要求供货方提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保证活动的外观证明,如“厂名、厂址、检验试验报告、检验记录、技术文件、合格证”等,必须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拒绝“三无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

3.1.2外购物资进厂后,保管人员按《仓储管理程序》收料,并通知进料检验员检验。

3.1.3外购物资按其质量特性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发生缺陷的严重性,分为A、B、C三类,A类是关键的,施行严格的全项检查。B类是重要的,抽检必要的质量特性。C类是一般的,可以凭供货质量证明文件验收。

3.1.4检验人员首先验证外购物资的外观证明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然后按照相关的标准,图纸的特性要求对外购物资的外部形状、规格、特性、外观标记及物资外包装等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检验,对于数量较多且一般性的外购物资可按比率10﹪进行抽样检验,并做好检验结果记录。

元器件:型号、规格、质量证书、合格证、供货厂家等,按技术部确定的要求逐一检查,煤安专用的外购零部件必须是申报“煤安”中心的规定厂家。

钢化玻璃:型号、规格、质量证书、合格证、供货厂家等,按技术部确定的要求逐一检查,煤安专用的外购零部件必须是申报“煤安”中心的规定厂家。按抽样标准抽查,检测外观和厚度。

隔爆外壳:型号、规格、质量证书、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供货厂家等,按技术部确定的要求逐一检查,必须是申报“煤安”中心的规定厂家。上检测台逐一检测。

密封圈等由检验员确认:型号、规格、质量证书、合格证、供货厂家等,按技术部确定的要求逐一检查,煤安专用的外购零部件必须是申报“煤安”中心的规定厂家。

3.2外协件:

3.2.1对隔爆外壳件由检验员依照工艺图纸及工艺卡片检测外型尺寸,同时注意焊接夹渣、飞边、沙眼、裂纹、损伤等明显缺陷,如在抽检过程中发现某一检查项不合格,则该项目全检。

涉及材质要求的由检验员按国家标准查验供方提供的合格证或材质报告,并取样做化验进行校对验证。

3.3钢材:由检验员按规格型号进行尺寸检验,已符合每检验批抽验二件,涉及材质要求的由检验员按国家标准查验供方提供的合格证或材质报告,并取样做化验进行校对验证。

3.4、其它辅助材料由检验员目测其外观质量。

3.5、检验结束后由检验员在「进料检验单」上及时做好记录,并按月交质管科按«记录管理程序»的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3.6、对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由检验员在“入库单”上签字后,仓库才能办理入库手续,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物质一律不准办理入库手续。

4.相关附件

4.1《材料入库单》

4.2《材质化验单》

4.3《原材料检验记录》

4.4《外购件检验记录》

外购仔猪的挑选及管理 篇5

1 做好进栏前的准备

在准备购进仔猪前应先将栏舍清扫干净, 尤其是发生过疫病的栏舍, 应进行彻底清扫干净。待干燥后再消毒。消毒可选用2%烧碱水、5%~10%来苏儿或10%过氧乙酸等, 墙壁的消毒可以用石灰乳。对于经常发生传染病的猪场, 最好采取熏蒸消毒。铁锹、扫把等用具可用清水冲洗干净后, 置日光下曝晒消毒。购进仔猪前, 还应预备好栏舍、用具和饲料。

2 选购健康的仔猪

2.1 尽量就近购买, 避免长途运输

最好是上门购买, 避免与猪贩子交易。最好购买本地产、健康状况好的仔猪, 如从集市上或流动商贩手里购买, 一定要看是否健康, 并索验产地检疫证、免疫证及耳标。

2.2 了解饲养情况

在购买仔猪时应问清仔猪以前所采食饲料的种类、饲喂时间及次数,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饲养管理或更换饲料。

2.3 坚持“六看”

一看眼睛, 健康的小猪眼睛明亮有神, 不红不肿, 不存在任何分泌物;二看耳朵, 耳静脉的充盈程度最能反映仔猪的健康状况;三看被毛, 被毛粗乱无光的仔猪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四看尾巴, 健康的小猪尾巴会自然的左右摇摆, 这是反映小猪精神是否良好的有力证据;五看飞节, 飞节上沾粪便者通常意味着仔猪腹泻;六看淋巴结, 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 坚决不要购买淋巴结肿大发青的仔猪。

3 外购仔猪的饲养管理

对于新购进的仔猪来说, 断乳、再加上运输和新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较大的应激, 这时免疫机能处于最低, 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 则很容易引发疾病。因此这一个阶段的饲养目标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应激, 尽量满足仔猪对营养与环境的需求。

3.1 维持原来的饲养习惯

即购前用什么料, 现在还用什么料, 包括饲喂时间和次数尽量不要改变。这要求购猪时要充分了解仔猪以前的饲养情况。

3.2 隔日喂料

对入圈舍当天的仔猪, 仅供清洁、卫生的饮水, 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或优质维生素以抗应激, 第1 d不喂或少喂饲料。

3.3 尽量用湿料饲喂

既利于仔猪消化机能的健全, 又可避免干粉料对仔猪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3.4 做到少喂勤添

坚决杜绝采食过量, 以免因消化不良而造成腹泻。

3.5 预混料的饲喂

如果使用预混料饲喂则可以增加其比例, 这样可有效增强仔猪抗应激能力, 通常是将4%的预混料增加到5%。

3.6 保持舍内环境良好

要合理处理保温与通风的关系。在生产中, 不仅要注意保温, 通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为舍内的氨气是诱发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一般每天的11~14时, 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 可以在这个时段通风1.5~2 h。如果碰上天气突变, 可间隔1~2 d。

3.7 饲养密度要合适

一般每栏饲养11~13头, 不管栏舍有多大也最好不要超过这个值, 圈舍的面积一般在15~16 m2。要保证每头仔猪有15 cm的槽位, 保证每头猪都有足够大的吃料空间。

3.8 做好预防保健

一例外购种猪发病情况分析 篇6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场, 近期外购母猪40头, 种公猪2头, 猪场同时有经产母猪20多头, 种公猪1头, 和一百多头日龄不一的商品猪。由于受场地所限, 其商品猪与种猪在同一栋舍养殖, 无隔离舍和空舍, 因此, 外购猪进场后没有进行隔离又直接与原有种猪、商品猪混养于同一栋猪舍。外购种猪入场5 d左右, 部分母猪出现发烧、少食、喘气等症状, 养殖场主要使用磺胺类药物、氨苄青霉素以及退烧解表类药物进行肌注, 连用3d, 无任何效果, 且症状加重, 发病头数由最初的2头增加到十几头, 遂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达40.5~41℃, 精神萎靡, 采食量下降, 饮水基本正常, 粪便基本正常。个别脊背正中至臀部皮肤发红, 四肢内侧皮肤发绀, 2头后肢关节处肿大, 运动障碍。发病猪只伴随喘气、咳嗽。1头种公猪发烧, 体温39.5~40℃左右, 精神不振。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等分析, 初步诊断为强应激导致的支原体与链球菌混合感染, 同时不排除病毒性混合感染。

4 采取措施

4.1 在舍外临时搭建猪圈, 内铺设垫草, 设采食槽和饮食槽, 隔离发病猪只。

创造条件, 单独饲养种公猪, 不与母猪混圈, 以免影响公猪以后繁殖性能。

4.2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环境消毒。

由于目前处于猪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高发期, 建议养殖场使用“净安康”与“瑞洁”交替消毒, 每天1次, 直至猪群稳定。

4.3 药物治疗

大群:“解益康”1 kg/t水与“君毕妥”1 kg/t水, 饮水, 连用7d。

发病猪:“加力舒”600 g/t水, 早晚集中饮水。“解益康”1 kg/t水与“君毕妥”1 kg/t水, 饮水;“替乐佳”1 kg/t与“加益健”1 kg/t饲料拌料, 连用7~10 d。

发病严重者:迪新5 mg/kg与感易克0.2 m L/kg混合后一侧肌注, 另外, 肌注金氟尼0.2 m L/kg, 每天1次, 连用3 d。

5 回访

3 d后回访, 发病猪明显好转, 部分发病母猪及种公猪基本恢复正常。6 d后回访, 所有发病猪只基本恢复, 无新增病例出现。但仍有1头左后肢站立困难, 碰触有疼痛感, 建议养殖户单独挑出、热敷腿关节, 必要时采用手术排脓, 创口投阿莫西林粉, 简单包扎避免感染。养殖场主采纳建议, 3 d后来电, 反映手术创口愈合良好, 猪只行动基本恢复。建议养殖场主待大群恢复一周后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

6 小结

外购钠盐生产DDNP工艺试验 篇7

1 外购钠盐生产DDNP技术原理和经济可行性

DDNP生产以苦味酸为原料, 其生产工艺包括中和、还原和重氮化三个步骤, 即将苦味酸用碳酸钠中和成苦味酸钠, 再加硫化钠还原成氨基苦味酸钠 (简称钠盐) , 然后再与亚硝酸钠、盐酸进行重氮化反应生成二硝基重氮酚 (DDNP) 。其反应方程式为:

外购钠盐生产DDNP, 即采用外购钠盐, 直接重氮反应生产DDNP, 省略了中和、还原两大工序。采用该方法, 工艺上未做重大调整, 技术上是可行的。该工艺避免了还原废水, 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并使生产废水成分简单, 有利于废水处理。经综合成本估算, 与原DDNP生产工艺相比, 采用外购钠盐生产DDNP, 按年产4000万发雷管计, 可减少废水排放800吨/年, 可节省开支10多万/年。

2 外购钠盐生产DDNP理化分析

外购钠盐生产DDNP呈黑棕色松散颗粒, 显微镜下观察, 晶形规整, 呈球状、椭圆状结晶, 大小均匀, 流散性好。依据国标G B/T16627-1996《二硝基重氮酚》及企标相关要求, 对连续生产的DDNP假比重、水份及挥发物、溶液PH值、含氮量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

3 爆炸性能试验-极限药量试验

试验用钢壳药柱管, 用现行基础雷管工艺装压好一、二道黑索金炸药, 然后装入起爆药, 扣上钢质加强帽, 用定位法压紧。装配成的基础雷管, 用引火元件进行卡口, 装配成瞬发电雷管, 进行铅板穿孔试验, 以铅板穿孔直径是否大于雷管外径作为试验记录的参数项目。极限药量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

4 DDNP装药量的确定及质量可靠度分析

根据生产经验, 基础雷管装配, DDNP装药量一般取极限药量的1.5~2.0倍, 因此初步确定基础雷管装配, DDNP装药量为0.28±0.02g, 其他工艺条件同现行基础雷管装配工艺。

为了验证“DDNP装药量0.28g±0.02g”工艺参数质量可靠性, 采用“恶化法”进行实验, 即采取比使用条件更恶劣的条件进行实验取得结果, 然后进行计算。由于实验条件远恶于正常使用条件, 故取得结果更为可靠。该办法大大缩短试验周期和产品试验量。试验任取一批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 装药量定为0.25g±0.02g, 其他工艺条件同现行基础雷管装配工艺, 装配成基础雷管10000发, 用引火元件进行卡口, 装配成瞬发电雷管, 进行铅板穿孔试验, 均可靠起爆, 铅板穿孔值大于雷管外径。应用增长型概率表《95%置信度可靠性下限单侧估计表》估算可靠度, 估算的起爆可靠性下限99.97%。试验表明, 确定DDNP装药量0.28g±0.02g, 雷管质量是可靠的。

5 结语

通过对外购钠盐生产DDNP的技术原理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产品理化指标分析、爆炸性能试验、雷管装配可靠性试验, 验证了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工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试验表明, 采用外购钠盐生产DDNP, 能有效减少废水排放, 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并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质量稳定, 性能可靠, 满足雷管装配要求。

摘要:通过对外购钠盐生产DDNP的技术原理分析、理化指标分析、爆炸性能试验、雷管装配可靠性试验, 验证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工艺和经济可行性。外购钠盐生产DDNP, 为DDNP废水处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起爆药,极限药量,可靠度验证

参考文献

浅述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 篇8

外购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的适用购买法的企业合并, 购买方接收被购买方全部资产、负债而合并成为一个企业时, 支付的合并成本高于购买时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商誉与其他资产不同, 其本身具备非消耗性的特点。因此, 如何正确计量商誉的使用和消耗情况是商誉核算中的难点。

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方法有四种:永久保留法、直接冲销法、系统摊销法、减值测试法。

永久保留法:将外购商誉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永久性资产, 除非有证据表明商誉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贬值或者企业被整体出售时才对商誉予以注销, 否则不进行任何摊销或冲减。

直接冲销法:取得外购商誉时, 先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随即将其全额注销, 冲减合并企业的股东权益, 不在账面保留任何余额。

系统摊销法:将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 并在其预期的受益期或法律规定的最高年限内系统地摊销并冲减各期的收入。

减值测试法:在特定的时点采用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对商誉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二十三条指出:“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 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并以其初始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第四十一条规定:交易发生时, 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的部分, 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

三、学术界对于减值测试法的讨论

杨枢荣在《商誉会计相关问题浅析》 (财会研究, 2011.12) 中表示认可对外购商誉采取减值测试进行后续计量, 他认为定期对外购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实时评估外购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 能够较为客观地确定应该反映在会计报告中的外购商誉的数额, 符合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则。

张丽蓉在《关于我国商誉兼职会计问题的探讨》 (理论研究, 2010.10) 里强调我国商誉减值会计规范的不足, 她指出: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测试的时间的规定很含糊, 除此之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所说的在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层面上对商誉进行分摊是武断的。

张蓝中、郑伟也对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进行了研究, 在《浅析商誉的后续计量》 (财务与会计, 2010.03) 一文中表示新准则体系采用减值测试法更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

赵宏杰、郭广斌、梁显忠在《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研究》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8.12.23) 中提出了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问题:

资产减值的计量基础是以可收回金额确定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并不容易获得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平市价。

四、针对现状提出的建议

赵宏杰、郭广斌、梁显忠在《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研究》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8.12.23) 指出加强对商誉后续计量的监管的措施为加强政府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监管。

张丽蓉在《关于我国商誉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提出对商誉减值测试会计问题的建议:

1) 逐步采用商誉减值测试法;2) 对商誉减值测试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3) 为减少商誉减值测试的不确定性创造条件。

马兴芹在《对商誉确认及后续计量问题的研究》中也给出了对商誉确认及后续计量方面的建议:

1) 建立独立的准则规范体系;2) 改进商誉减值测试程序:在测试程序开始前加一个预测步骤以节省人力物力;3) 针对负商誉建立更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重新计量和评估被购方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合并成本后, 还存在负商誉, 则按比例减少所有被收购资产的金额, 直到这些被收购资产的价值减至零, 仍有剩余才确认为收益;4) 提高公允价值运用的水平。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采用减值测试法对外购商誉进行后续会计处理虽然存在着实际操作不够完善的问题, 仍然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检验, 但就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来看, 还是比较可行的。

要做到真正体现外购商誉的价值, 合理对其进行后续计量, 需要从体系入手, 单单改革一方面是不够的。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公允价值, 如何完完全全保证多方利益的公允, 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枢荣.商誉会计相关问题浅析[J].财会研究, 2011 (12) .

[2]马兴芹.对商誉确认及后续计量问题的研究[J].财会学习, 2010 (08) .

[3]张丽蓉.关于我国商誉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J].理论研究, 2010 (10) .

[4]张蓝中, 郑伟.浅析商誉的后续计量[J].财务与会计, 2010 (03) .

[5]赵宏杰, 郭广斌, 梁显忠.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研究[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8, 12 (23) .

[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 财政部令第33号

外购碳排放权的会计问题探析 篇9

一、外购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难点

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仍是高碳的能源结构。有资料显示, 化石能源占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92.7%, 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68.7%, 石油占21.2%, 我国经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 而且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 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 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是目前会计学术界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关于外购碳排放权的主要问题如下:1.外购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碳排放权既然可以交易, 那么外购碳排放权是否应确认为资产?如果确认为资产, 应该确认为何种资产?确认时点应该是什么?2.外购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如果外购碳排放权确认为资产, 应当按照何种方法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碳排放权资产的价值波动, 是否应当确认为损益?碳排放权的入账价值如何确定?3.外购碳排放权报告问题。如果外购碳排放权确认为资产, 会计期末时是否应该在企业财务报告上披露?如果需要披露, 如何进行披露, 披露哪些内容?

二、关于外购碳排放权的确认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虚拟商品, 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 符合资产的定义, 毫无疑问是一种资产, 但外购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 会计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权威准则的缺位使实务中存在六种关于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 (EUETS) 的会计处理方法, 如果考虑EUETS在财务报表的列示, 则会计处理方法有15种之多。在一个针对排放配额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查中, 有24%的受访者将免费获得的排放配额确认为资产, 将排放配额资产列示为存货、无形资产、其他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5%、65%和20%;对于外购的排放配额, 这一比例分别为11%、58%和3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FRIC 3中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国内一些会计工作者认同外购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一些会计工作者认为外购碳排放权是一种交易性金融资产;有的学者指出外购碳排放权应该作为存货核算;也有的学者指出外购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 在环境会计中反映, 企业为购进排放许可权而发生的环境支出应分两部分加以确认, 购进用于本企业排放许可权确认为“递延资产”, 只有持有留待以后出售的排放许可权确认为“环境资产”;还有的学者认为外购碳排放权应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确认。

笔者认为, 以上几种观点都不是十分准确, 外购碳排放权对于不同的交易主体具有不同的经济性质, 不能够一概而论, 我们可以根据交易主体持有外购碳排放权的目的进行具体的分析:1.为了达到政府规定的排放限额, 企业需要从外部购买部分碳排放权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那么该部分外购的碳排放权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 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2.如果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只是为了在近期出售, 应当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3.如果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不是考虑近期出售而持有的, 应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对于外购碳排放权的确认时点,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要求, 在有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其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资产。

三、关于外购碳排放权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表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计量属性上。笔者认为, 对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可以采用多重计量属性:1.对于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外购碳排放权, 应当按照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 在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对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进行摊销, 这部分摊销额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 其价值波动将不计入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2.对于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外购碳排放权,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即应按照碳交易所的价格指数确定排放权的入账价值, 并于报告期末按该价格指数的实时数据进行后续计量, 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四、关于外购碳排放权的报告

上一篇:多项选择注释下一篇:财政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