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动桥

2024-10-16

前驱动桥(精选4篇)

前驱动桥 篇1

转向节结构

前驱动桥转向节在传统转向节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与杆部外圆有严格同轴度要求的内孔, 同时为了满足车辆对转向节高强度的要求, 转向节杆部直径增大, 如图1所示。

转向节中空部分由φ56m m/φ62K6/φ66mm/φ70mm/φ115mm一组内孔组成, 其中φ62K6孔是滚针轴承的安装孔, 用于支撑带双联万向节的外半轴, 将动力传递给车轮。杆部由φ95.25h6/φ100f7/φ108p6轴径、M82×1.5螺纹及渐开线花键组成, 其中渐开线花键用于安装轮边减速器的齿圈支架, φ95.25h6、φ100f7轴径用于安装轮毂轴承。法兰部位依靠φ182h8止口定位, 采用螺栓联接用于安装前制动器总成的制动支架。叉口部位两处外端面分别用于安装转向节臂和制动气室支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加工难点分析

该驱动桥转向节毛坯采用的是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DCQT900) ,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具有高强度、高韧度和高耐磨性, 并具有很高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 密度比钢低。石墨的存在, 使其具有较好的减小噪声的阻尼性能。在综合力学性能上优于碳素锻钢和一般的合金铸钢。但由于等温淬火球铁的高强度特性, 普通的刀具无法完成转向节的加工, 用什么样的刀具和加工参数是加工过程的难点。

从机加工艺来讲, 转向节分为内孔与杆部、法兰盘和叉部等3个部分加工:

(1) 杆部的加工需要以内孔两端60°倒角为定位基准, 精车杆部轴径, 而后以φ100f7轴径为定位基准, 精镗一组内孔。如何保证内孔、外圆的同轴度及圆度要求是该工序加工的难点。

(2) 法兰盘部位的加工则以轴径定位, 采用钻模板, 加工各螺纹孔。

(3) 叉部加工采取一面两销定位, 上下主销孔的同轴及相对杆部轴线的角度如何保证, 是该工序加工的难点。

加工工艺路线

考虑等温淬火球铁的高强度特性, 转向节加工分为两部分:

第一, 对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的表面以及深孔等, 可在等温淬火处理之前, 对铸态球墨铸铁加工成形。

第二, 对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表面, 应在等温淬火处理之后进行机械加工。

通过查阅文献, 根据意大利扎纳迪铸造工厂的加工经验, 对于强度在1 200MPa以下的等温淬火球铁的车、铣、钻及螺纹加工都是可行的。参考《等温淬火球铁加工性能》一文, 针对车、镗、铣、钻及螺纹加工, 我们选取了CBN的车刀, Ti N图层的硬质合金镗刀片、铣刀片, Ti C涂层的硬质合金钻头及螺纹丝锥。对刀具的结构参数也进行了特殊的定制, 可以满足前驱动桥转向节的DCQT900的加工需要。

经过上述对前驱动桥转向节结构及材料两方面的分析, 结合试制机加工资源的现状, 制定工艺路线如下:

(1) 钳工全面检查转向节铸造毛坯, 考虑叉口端面尺寸及加工余量, 划转向节杆部找正十字线。

(2) 以V形铁定位, 找正十字线, 卧式镗床镗两端60°倒角;两端倒角一次定位镗处倒角, 保证其一致性。

(3) 以两端60°倒角定位, 数控车车杆部φ95.25h6/φ100f7/φ108p6各外径尺寸达要求。

(4) 采用V形铁, 以心轴找正;然后以φ100f7轴径定位, 卧式镗床镗φ56/φ62K6/φ66/φ70/φ115一组内孔达要求, 镗工艺销孔及紧固螺纹孔达要求 (见图3和图4) 。

(5) 以两端6 0°倒角为基准, 滚渐开线花键。

(6) 采用直角弯板, 以φ100f7轴径及工艺菱形销定位, 卧式加工中心铣叉口两端面, 镗主销孔 (见图5) 。

通过V形铁支撑, 自制心轴找正;加工时以φ100f7轴径定位, 在卧式镗床上加工内孔, V形定位的定位误差<φ0.008mm, 加工后, 内孔与轴径同轴度误差<φ0.03mm, 完全满足图样<φ0.05的要求。采用直角弯板, 以φ100f7轴径及工艺菱形销定位定位, 在卧式加工中心上加工主销孔及叉口两端面, 主销孔位置度<φ0.08mm (图样要求<φ0.10mm) , 两叉口端面垂直度<0.04mm, 完全满足图样<0.05mm的要求。

结语

通过对加工后的成品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所有检测项均满足设计要求, 完成了前驱动桥转向节的机加工作。

通过前驱动桥铸造转向节的试制加工, 验证了一体式驱动桥转向节的结构合理, 加工工艺可行, 同时为后续转向节的批量生产提供了经验。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机械加工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 对于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加工刀具的选用以及切削参数的选取有了较多积累。

前驱动桥 篇2

1月12日, 河南省洛阳市科技局组织行业有关专家对中国一拖开创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140~180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TK63100数控镗铣床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研制单位的汇报, 审查了有关技术文件, 现场查看了样机, 经过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 一拖140~180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的成功研制, 填补了国内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前驱动桥的空白, 该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40~80马力拖拉机前驱动桥研制”、“TK63100数控镗铣床的研制”两项科研成果均顺利通过鉴定。

前驱动桥 篇3

(4)上海SH-654型拖拉机分动箱和前驱动桥动力传动路线。上海SH-654型拖拉机和SH-504型拖拉机的分动箱和前驱动桥动力传动路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SH-654型拖拉机前桥最终传动采用的是行星减速机构,而SH-504型拖拉机前桥最终传动是采用两级锥齿轮传动(中间传动和前终减速器)。如图13-46所示,上海SH-654型拖拉机分动箱和前驱动桥动力传动路线是:装在后桥主动螺旋圆锥齿轮轴上的主动齿轮Z9→装在动力输出轴上的中间齿轮Z20→分动箱中间齿轮Z21→分动箱滑动齿轮Z22→传动轴→前桥主动圆锥齿轮轴→前桥主动圆锥小齿轮Z29→前桥从动圆锥大齿轮Z31→前桥差速器(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前桥左(右)半轴→前桥最终传动(行星减速器:太阳轮、行星轮、齿圈)→前轮。

图13-46 上海SH-654型拖拉机传动系统

(5)上海SH-504/65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的检查与调整。

1前驱动桥中央传动的调整。前桥中央传动的调整原理、方法,基本与后桥中央传动的调整原理、方法相同,上海―504型拖拉机前桥剖视结构图如图13-42所示。

a主动螺旋圆锥齿轮轴承间隙的调整。上海SH―504型拖拉机主动螺旋圆锥齿轮轴承间隙的调整如图13-47所示,当主动螺旋圆锥齿轮轴承7308和7507存在过大轴向间隙时,可先将锁紧螺母松开,然后再将锁紧螺母旋紧,直至单独转动主动螺旋圆锥齿轮时产生1.6~2.4N·m和0.78~1.4N·m的预紧阻力矩后将锁紧螺母锁紧。SH-654型拖拉机的调整方法: 当轴承过紧时,在7308轴承内圈端面与隔套之间增加适当的垫片;当轴承松旷时,在轴承内圈端面与隔套之间减掉适当厚度的垫片。

图13-47 SH-504 型拖拉机主动锥齿轮轴承间隙的调整

图13-48 SH-654 型拖拉机主动锥齿轮轴承间隙调整

图13-49 差速器总成轴承间隙的调整

图13-50 中间传动锥齿侧间隙的调整

b差速器总成轴承间隙的调整。当前差速器总成的7209轴承轴向间隙较大时,应同时抽掉左右轴承座端面相等厚度的调整垫片,然后将固定轴承座螺栓旋紧,用手扳动大圆锥齿轮,可产生1.0~1.5N·m的摩擦阻力矩为宜,如图13-49所示。调整方法: 当轴承过紧时,在左右轴承座端面增加适当的垫片;当轴承松旷时,在左右轴承座端面减掉适当厚度的垫片。

c主、从动螺旋圆锥齿轮啮合间隙和啮合印痕的检查与整调。前桥中央传动齿则间隙测量与啮合印痕的检查方法与后桥中央传动机构相同。其啮合间隙为0.13~0.39mm,啮合印痕长度不小于齿长的50%,高度不小于齿高的50%,印痕部位应在齿面中部稍偏小端,但距端边不得小于3mm。齿侧间隙和啮合印痕的调整方法与后桥一样,靠增减主动圆锥齿轮轴承座调整垫片及差速器两端轴承座调整垫片来实现。

2中间传动 锥齿侧间 隙的调整。中间传动锥齿轮的齿侧间隙应为0.2~0.4mm,可通过增减轴承盖上的调整垫片、前桥壳和前轮传动壳体结合平面之间的调整垫片来实现,如图13-50所示。

3前最终传 动锥齿轮 齿侧间隙和 啮合印痕 的调整与 检查。最终传 动锥齿轮 的齿侧间 隙应为0.3~0.6mm,其调整方法是,通过增减壳体盖和最终减速器壳体平面之间的调整垫片1以及最终传动主动齿轮上平面的调整垫片2来实现。啮合印痕的检查可参考后桥中央传动锥齿轮的检查方法进行,印痕长应不小于50%齿长,高度应不小于50%齿高,印痕在齿面中部偏小端2~ 5mm。

8.东方红-404 /35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结构

东方红-404/354型拖拉机前驱动轮传动机构与上海HS-504/ 654型拖拉机前驱动轮传动机构一样,都是釆用圆锥齿轮传动,这种结构加工方便,工作可靠,密封性能好,且前转向时偏转角大,可获得较小的转弯半径,离地隙较高,是适用于水田作业拖拉机的一种典型结构。圆锥齿轮传动的前驱动轮外形如图13-52所示,前驱动轮传动的内部结构如图13-53所示。

东方红-404/35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的结构、传动原理、动力传动路线与上海HS-504/ 654型拖拉机前驱动桥基本同相。以下是作者在实践当中所拍到的“圆锥齿轮传动前驱动轮”部分零件图片,以便帮助读者认识零件,了解零件的安装位置和相互关系,根据装配图、零件目录对照零件实物,达到熟悉其结构原理的目的。 (完)

图13-52 圆锥齿轮传动的前驱动轮外形

前驱动桥 篇4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实习, 我校对每个专业的学生均进行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 对于助产专业学生, 强化训练的内容有基础护理和助产操作技能。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安排在实习前一个月, 每个班为期5天。传统的强化训练计划是:2.5天强化护理操作技能:铺床, 注射法, 导尿, 灌肠, 无菌操作等;2.5天强化助产技能:分娩机转, 产科检查, 顺产接生, 外阴消毒, 冲洗, 计划生育手术操作与器械准备等。具体方法是:教师示教—学生操作—考核。笔者在2010级助产专业一个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助产专业2010级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 (57人) 和对照组 (56人) 。两组学生在入学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强化训练法, 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验组57人分成4个组, 每组14~15人。

2.1 创设情景, 提出任务

我们共创设了4个情景: (1) 孕1产0妊娠3 8周临产; (2) 妊娠3 8周临产, 胎儿宫内窘迫; (3) 多发性子宫肌瘤; (4) 滴虫性、念珠菌性、老年性阴道炎。每个情景均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现对“孕1产0妊娠3 8周临产”的案例进行介绍 (见表1) 。

教师设计情景时要制定一个可以检测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将基础护理和助产操作技能贯穿其中。以上4个情景均包括需要强化的所有操作。

2.2 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列出解决问题的提纲

任务提出后,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如需要搜集哪类资料, 由学生独立列出完成任务的提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 小组讨论, 协作学习, 提倡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 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 (此环节可在课前完成)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 引导小组修正处理方案。

2.3 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完成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 练习完成任务所需要进行的各项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对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可采取角色扮演法, 具体操作可在模型上进行。

2.4 效果评价

学生练习结束后, 每个小组用抽签的方式展示其中一个情景, 具体哪位学生完成哪项任务也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这样可避免个别学生不参与练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操作评分标准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3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分比较, P<0.01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3)

3.3 实验组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评价 (见表4)

4 讨论

4.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可行的

在强化训练时, 学生已结束了所有在校期间的理论与操作学习, 强化训练就是复习。传统的强化训练是把每个操作单独重复一遍, 缺乏对知识的应用, 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强化, 学生为了练习而练习。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学生主动学习, 查找资料, 把以往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强化了操作技能。对学生而言, 这些知识都已学过, 在分析任务时不会太难, 有信心和兴趣进行下去。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时, 要想完成妇产科的案例任务, 必须用到基础护理知识, 把护理和助产有机结合起来, 既能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又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实践证明, 在强化训练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比在平时上新课时应用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

4.2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使学生学以致用

实习前强化训练, 是强化学生以往学过的操作, 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再指导”的教学方法, 将单个操作逐一完成, 缺乏与临床之间的联系, 学生认为是“炒冷饭”,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个别学生甚至不参与练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使学生把操作与临床案例联系起来, 根据不同的案例, 不同的任务, 将护理和助产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

4.3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 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边学边做,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训练时, 教师把需要强化的内容、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 学生通过任务分析、查找资料、讨论, 明确了完成任务需要涉及哪些理论知识与操作, 再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案, 最终完成任务, 并进行效果展示与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地复习理论知识, 课后主动到实验室训练操作。因此, 操作考核时, 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

4.4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4.4.1 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

基础护理教师与妇产科护理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任务。设置的临床案例不能太多, 一周时间完成4个案例最合适, 每个案例设置4~5个小任务。这些任务加起来, 包括了所有需要强化训练的护理、助产操作。任务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 为就业服务原则: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3]。设置的任务要与临床真实的任务相一致。 (2) 可行性原则: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握难度。把临床最常见的案例作为一个大任务, 不要设计疑难的案例, 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 (3) 综合性原则:任务的完成涉及基础护理知识与妇产科护理知识,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4) 实践性与操作性原则: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 避免设置完全理论化的任务。

4.4.2 组织好小组协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均参与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小组协作学习。为更好地实施教学, 要做到: (1) 合理分组。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 是否担任班、团干部等综合评估, 尽量尊重学生意愿, 把能力好的和能力稍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 有利于组内学习和组间评价。

(2) 每个小组成员均要完成大任务中的每个小任务, 教师对其进行考核。为避免小组成员中“能者多劳, 无能者少劳”的现象, 我们要求小组成员中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 帮助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考核分为学生的单项成绩和小组学习成绩, 如果有一个组员不会操作, 将减扣小组总分, 因此, 组内学习时, 学生能做到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4.4.3“站点式”学习管理模式, 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在强化训练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强化训练的内容比传统的强化训练内容多。任务完成后, 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另外, 小组协作学习时, 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与掌控, 课堂秩序将会很乱, 不利于学习。因此, 我们设计了“站点式”学习管理模式。具体如下:启用4个模拟病房, 教师分4组, 每组有基础护理教师和妇产科护理教师各一名, 每组教师负责一个案例大任务, 即一个模拟病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时间表, 轮流到某个病房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对于学生来说, 轮转是有时间规定的, 时间到了就要转到下一个病房, 这样学生就会抓紧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管理一组学生, 很容易掌控课堂, 真正做到管理每名学生, 评价每名学生。同时, 把学生分到不同病房, 也可避免互相干扰。每个大任务用一天的时间完成, 周五集中总结评价。

4.4.4 考核评价是多方面的

以传统教学法进行的强化训练考核标准是评价操作的正确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4]。过程性评价包括小组成员制订的完成任务的计划书, 在实验室练习的时间、次数, 教师提问发言的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小组共同展示任务的完成情况, 组间评价的发言, 小组成员单独操作成绩。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样重要。

4.5 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设计的任务与临床实际吻合度高, 因此, 教师要经常到临床收集案例, 做到知识的随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 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及时更新, 要善于引导学生。同时, 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用于备课、修改完成任务的计划书。

总之, 助产专业实习前强化训练, 把基础护理知识和妇产科护理知识整合起来,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训练是可行的。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时, 要做到合理地设置任务, 用“站点式”学习管理模式管理好课堂, 组织好小组协作学习, 合理地考核评价。实践证明, 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助产专业实习前强化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的教学方法。方法 从我校2010级两个助产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基础护理和助产操作技能两个模块整合起来, 创设情景,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 最后比较两组考试成绩并进行问卷调查, 以评价实验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成绩远高于对照组 (P<0.01) , 两组教学效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在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 把基础护理与助产操作技能两个模块整合起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助产专业,实习前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36-37.

[2]张瑞莹, 孙亚男, 刘君, 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5 (3) :109-110.

[3]刘红.任务驱动教学法[J].才智, 2010 (32) :36-37.

上一篇:药师与合理用药下一篇:光纤无线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