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共10篇)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1
1 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未来趋势的预测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过去20余年期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 形成这一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下述三方面:由于改革, 使资源的分配得以优化。由于推行市场化,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村有将近9亿人口。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 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促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 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各类服务业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予以十分重视和强调的。在今后相当的时期, 中国仍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2 形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下述三方面:
由于改革, 使资源的分配得以优化。由于推行市场化,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村有将近9亿人口。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 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促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 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各类服务业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予以十分重视和强调的。在今后相当的时期, 中国仍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3 关于经济结构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结构业已有所调整。例如, 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外贸结构中初级产品比例的下降;所有制结构中, 各种所有制结构的比例有所调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及中国参加WTO,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 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复杂的话题, 需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基础工作。
经济结构重组的目标:中国经济结构重组的目标应该是经济增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现有12-13亿人口 (下世纪最高可能达16亿) , 每年将新增1100万人口就业和目前在农村的3.6亿农业劳动力需要逐步地进行转移,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又存在差距, 如果在今后10年内不能保持6-7%的经济增长率, 历史遗留下来的困难将很难解决。
4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问题, 它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演变的过程。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变化, 在2010年左右, 劳动人口年龄有较快的增长。尽管劳动人口年龄增长快, 是生产要素增长源泉有利的一面, 但中国人口众多, 还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 又带来了就业与失业的压力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养老失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5 关于体制问题
所谓体制 (或制度) , 不仅包括组织机构, 也包括各类规范 (norms) 与在特定体制下所形成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 (在国外有制度经济学派) 。它存在惯性。从现实经济生活来研究, 国土愈大, 人口愈多, 某一特定体制存在的时间愈久, 则存在的惯性也大, 改革的难度也愈大。中国渐进式改革之所以成功, 及"休克疗法"在国外改革中所产生的很多副作用, 都属于对体制影响及国情估计上的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 具有极大的潜力, 但也存在若干国内外的制约因素。我们只有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 和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学习与实践的思想,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 使中国的经济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实现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伟大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2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G20杭州峰会 落实发展共识 挖掘增
长潜力
时事政治:公务员考试网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最新新闻事件:G20杭州峰会 落实发展共识 挖掘增长潜力,帮助国考考生了解最新新闻动态,从而积累申论热点,预祝考生备考成功。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信息欢迎访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即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这次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包容和联动发展” 是主要议题之一。在中方推动下,今年G20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 划。作为G20主席国,中国这么做颇有深意。
推动G20发展合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需要。2016年是落实工作“元年”。去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份面 向未来的发展蓝图,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制定目标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将其真正付诸实施,要各国鼓足干劲,通力合作。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国际社会对G20发挥表率作用报以很高期待。
推进G20发展合作,是挖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投资低迷,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可能造成新的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蕴藏巨大潜力,这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可以释放出难以估量的增长动力,为世界经济点燃希望。
推进G20发展合作,是中国给G20带来的独特视角。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独特的发展经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着密切联系。作为2016 年G20主席国,中国应该发挥引领作用,带领G20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探寻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为国际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包容和联动发展” 议题直面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各经济体协同共进,各产业联动共赢,各阶层繁荣共享,必将成为峰会的一大亮点。
今年G20将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采取集体行动和国别行动,在积极推进本国落实工作的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提供支持,以切实行动为联合国主渠道工作贡献力量。
今年G20将就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出合作倡议,帮助这些国家加速工业化发展,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今年G20将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已发表G20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气变问题的主席声明,承诺于4月22日或之后尽早签署《巴黎协定》,并推动《协定》尽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早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发表声明,欢迎G20展现负责任姿态,赞赏中方发挥的领导作用。
此外,G20还广泛讨论农业、就业和包容性商业等问题,关注妇女、青年和小农,推动农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宏观政策调节与扩大就业的关系,鼓励通过创业创造就业。
需要指出的是,G20强调的是“大发展”概念,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和附加价值,既直面发展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又放眼经济,从多维度探讨增 长同发展的关系。不仅就发展论发展,更视发展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让发展成为贯穿G20议程的基因,渗透于各项议题之中。从宏观经济政策到国际贸易投资,从 创新增长方式到全球经济治理,在今年G20议程上,发展的视角无处不在。在“创新增长方式”议题下,G20重点讨论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结构性改革等问题,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和结构性改革,打破单纯依靠财政刺激和 货币宽松政策的现状,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中方推动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强调包容性创新理念,重视帮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研发能力,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工业化差距和数字鸿沟,降低发展中国家融入新经济的门槛,帮助其分享红利。
在“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议题下,G20着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今年,中方重启了 G20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深入讨论主权债务重组、全球金融安全网等问题。推进普惠金融,努力使金融惠及广大发 展中国家及弱势群体。加强在能源、反腐败领域的治理与合作,制定能效、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和国际追逃追赃高级别原则,营造法治、规范、良好的国际发展环 境。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议题下,G20在去年世界贸易组织内罗毕部长级会议成果基础上,坚持多边贸易体制,制定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促进贸易融 资,降低贸易成本,加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建设。推动制定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填补国际投资治理空白。制定G20促进低收入国家投资倡议,增强低收入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吸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不仅在议题设置方面上下足功夫,还重视提升发展中国家在G20的代表性,邀请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年会议,并开展了一系 列外围对话。今年4月,我作为中方G20事务协调人出席了联合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高级别主题辩论会,并同七十七国集团、特殊处境国家、全球治理集团、英 联邦国家和法语国家组织开展对话。联合国大会主席吕克托夫特高度重视G20杭州峰会筹备工作,邀请我作为中方代表出席了联大主席小范围工作早餐会,同各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代表畅谈G20筹备进程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作。中方还借助博鳌亚洲论坛、非盟、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等平台,提升G20成 员与非G20成员间的双向沟通,使G20的讨论更全面、更均衡,对更广范围的国际发展合作作出有益贡献。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同上述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中,我深切地感受到,G20不只是二十国集团的G20,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的G20。G20的议题宽 广,涵盖各方关心的问题;G20的成果重要,涉及各方切身利益;G20的责任重大,肩负重振世界经济活力的光荣使命。因此,杭州峰会的大门将始终向全世界 打开,使杭州峰会成为一次集众智、聚合力的峰会。而发展中国家,则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占据突出位置,占有独特分量。
我们相信,今年G20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将使杭州峰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释放更强劲信号,产生更深远影响。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9月,G20领导人们西湖论道,推动落实国际发展共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 篇3
小盘股的估值依然高企,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3月科网股泡沫破灭前的情况如出一辙。另一方面,一贯平和的人民币的交易波动性居然高于欧元,而在比索2月突然贬值后,阿根廷却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市场;铁矿石价格持续下探创新低。在种种光怪陆离的市场异象下,市场的波澜不惊令人悚然。
很多人对当下的市场状况心满意足,对上述隐含的市场风险掉以轻心,而还有更多的专家大胆地预测市场将持续巨幅地波动。两方的结论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但世上之事又岂能皆尽如人意?我们往绩扎实的股市运行轨道预测模型现在指向未来一个较低而压抑的市场回报格局。
市场濒临波动性爆发的临界点,但我们相信即便如此,市场波动性的飙升只是暂时的现象。各国央行目前是国债市场里的最大买家及持有人。随着国债收益率被央行托底的货币政策锚定,较小型资产类别的波动性外溢程度,就如小石投进大湖所产生的涟漪一般稍瞬即逝。
中国的经济增长短期内已见底;房地产依然是最显著的风险:经过一连串的货币政策微调及“微刺激”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短期内开始企稳。近几周以来,发电量、PMI新订单指数、货币供应及经济领先指标等均显示经济增长在短期开始逐渐见底企稳。PPI通缩开始收窄,反映国内需求逐渐复苏。
更重要的是,央行以定向降准之名,偷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表外融资活动受管制并逐渐转到表内,由于这部分的融资受到监控,并开始正确地反映相应的内在风险,融资成本将持续高企。由于从前的影子银行活动现形,数据比较从今开始将一目了然,而去年的低基数效应将使货币数据表面上开始显得光鲜亮丽。
尽管如此,房地产行业的表现仍然是眼中钉。土地购置和新开发增长已开始负增长;通过降价以清理库存和收回现金的做法,反而导致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购房者的热情因为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而趋减。尽管按揭贷款没有出现太多的异常,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仍然审慎。
建立在房地产价格持久上涨的良性循环系统有进入恶性循环的风险,并有可能掀起开发商违约、信托崩溃、不良贷款甚至部分银行出现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浪潮。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在房地产行业尚未复苏的情况下,很难说经济周期已确实出现了最终逆转。
2000点作为A股市场的最终底部似乎过于昭彰;买入估值便宜的蓝筹股;防御性板块轮动即将展开。由于经济增长持续探底,市场共识逐渐出现看涨的预期。然而,经济强劲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降息只能是低调地承认经济放缓的现实。房地产行业将持续承压,并难以通过这些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冲销行业下行的压力。
近期的股市交易反复考验了2000点的支持力度。而许多市场参与者据此便认为2000点就是市场最终的大底。但最终底部极少可以由大部分人察觉出来,并极少同时伴随着中性的市场情绪和全球市场充满短期风险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的量化模型显示,小盘股的相对强势和估值正再次步向极端,市场的相对强势板块不久将从后周期板块转移至防御性板块。
由于蓝筹股的估值依然便宜,在流动性边际改善和经济增长筑底回升的背景下,低估值蓝筹股应可延续其相对优于大市的表现。股市杠杆过高和高昂的市场情绪,显示海外市场将出现短期调整的风险,而海外市场调整时的波动性将难免波及中国股市。
而之后,市场将再度沉静下来,波澜不惊地让强烈看涨或看跌的投资者均感失望。
挖掘经济增长内生潜力 篇4
那么,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从而释放增长空间呢?
首先,加快城镇化步伐,挖掘投资潜力。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依然是驾辕的角色。而依据以往的教训,乱铺摊子、滥上项目的粗放型投资之路越走越窄。正确的选择是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增强城镇功能、民生依附上加大投入,建设个性化城镇,健全、完善服务民生的功能。比如向保障房、学校、医院等基本建设倾斜,解决市民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诉求。
根据国际方面的经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增长才能稳定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最新社会蓝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首超50%。若中国的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而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带来的将是规模庞大的建设工程。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人民币,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其次,提高居民消费率,挖掘内需潜力。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而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有33.80%,比1978年下降了14.99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率拖后腿,只有7.84%。
“十二五”时期,如果我们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4万亿至5万亿元人民币,这样的消费需求足以扩大内需市场,支撑经济增长就有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5%以内。居民收入有了可靠预期,必定刺激内需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开闸放水,挖掘民资潜力。中国民间资本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民间资本正风生水起。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内地实体性民间资本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存在于股票、房地产、期货、外汇等市场内的虚拟性民间资本无法计算,但总规模也在扩大。另有两个数据足以说明民间资本规模非常庞大。第一,2009年底,居民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26万亿人民币,快要和2009年的GDP对等;第二,江浙一带长期活跃在市场的民间资本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温州就有8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投资渠道主要有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及基金等。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居高不下,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渠道。尽管股票与基金正在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但仍然难以缓解投资渠道狭窄的局面。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形成社会游资,容易制造经济泡沫,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民间资本形成的流动性就像笼中的老虎一样在东奔西突,一旦冲出牢笼,就会兴风作浪。释放民间资本潜力,让民间资本投身经济主战场,保证民资顺利进入新36条的政策空间,在保增长、控通胀的当下,是时候让民营资本发挥主力军作用了。
第四,掌控核心知识产权,挖掘技术创新潜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来拓展。一项重大科技发明能带动数亿美元产业,历史不乏例举。就近而言,如果没有iPhone的出现,全球3G网络不会呈现出今天的繁荣局面,电信运营商仍将为3G发展背负巨大的财务负担。随着苹果公司一款创新手机终端的走红,在欧美发达国家颓势运营逾5年之久的3G业务终于迎来春天。
目前,工业化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而支撑我国工业化的制造业长期以来走低端路线,复制、模仿成为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心病。在产品利润分配链条上,人家吃肉喝汤,我们啃骨头。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5
好雨知时,即将召开的中纺圆桌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就将主题定为“‘十三五’纺织供给侧改革与调整”。中纺圆桌论坛作为中国纺织产业2016的“开局首棋”,为中国纺织产业翻开“十三五”改革新篇又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在“十二五”尚未收官之时,国家层面就对过去人们耳熟能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进行了调整,确定“十三五”时期经济改革的着力点落在了与“需求侧”对应的“供给侧”上。
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一个方向性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被提出是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随后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再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他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下,中国经济处于一种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趋势非常明显,从宏观层面来讲,“供给侧”是一个“长短结合”的考虑,也就是从过去强调“三驾马车”等对经济的拉动,转向对“供给侧”的聚焦与调整。不过他强调,“供给侧”并不是不关注需求,而是在保证需求扩大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的改革。
“供给侧”:满足、创造新消费
在“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供给侧改革将处在突出位置。过去,消费、投资、出口一直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如今,供给侧改革已上升为最高决策,并将在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何为“供给侧”?以往,国内很多消费者信奉“外国的月亮更圆”这样一种理念,纷纷到国外扫货,大量消费需求为境外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力量,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供给侧”没跟上。
对于中国的纺织产业来说也是如此。以往,行业注重投资、消费与出口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然而在“十二五”时期,投资环境、外贸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我们曾悉心培养出来的消费力纷纷外流,“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孙淮滨说,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同时还涉及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清晰地勾勒出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及战术要求。
而从长期看,“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改革,是要提高全要素的生产能力,这其中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技的投入、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互联网+、金融体制的改革等,目的就是达到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匹配,实现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
纺织业“供给侧”该如何走?
当前,制造业已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三品战略”即: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孙淮滨表示,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纺织业要实现“十三五”和“强国建设”目标,也需要解决和落实眼前与长远的发展问题,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孙淮滨谈到,从目前来看,化纤和棉纺行业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同时纺织行业也普遍存在着如何降成本的问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挡不住的,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这才是保证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长远来说,这是一个调整和改革的问题,包含要素领域的改革,比如加快棉花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素质等。”与此同时,还包含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全产业链等这些业态的调整。
而即将于1月17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的主题为“‘十三五’纺织供给侧改革与调整”的中纺圆桌论坛,将围绕增强行业经济增长效率和企业发展活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与需求平衡和行业稳定协调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据主办方介绍,中纺圆桌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将通过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宏观层面,探讨供给侧改革与调整的理论政策背景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及具体实施方法;之后是行业角度,由纺织行业专家领导针对纺织行业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与调整的具体途径,作出方向性的指导;此外是产业集群和国内外企业代表将现身说法,从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篇6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GDP增速连续36年保持在年均9.83%,自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今已持续8年,据目前形势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持续低迷。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跟过去不同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技术、资本这些要素禀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造成原有的比较优势和增长红利逐渐消失,加之外部总量需求增长缓慢,“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已大不如从前”[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经济新常态对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呈现为: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长会很慢”[2]。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有无平稳增长的可能性?增长的潜力有多大?这些话题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界热烈探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扩展了索洛模型,更加贴近实际”[3]。故本文采用卢卡斯(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对中国1978~2013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卢卡斯(1988)在其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定义了包括人力资本贡献的生产函数[4]。
1.1 模型的基本框架
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CD函数),并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基本形式为:
其中,Y是总产出,也即GDP;K是固定资本存量,均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L是就业人数,E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H是人力资本存量;A度量除了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外所有对总产出有影响的因素,即TFP;α和β分别是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t是年份。
本文的计量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式(1)取自然对数得:
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即a+b=1的假设条件下,有:
对(3)式求导,可得到:
式(4)中εt为残差项,式(5)中的g代表增长率,即gY、gK、gH、gA分别代表产出增长率、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TFP增长率。
1.2 数据来源及核算
(1)Y采用1978年价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1978年GDP以及GDP指数(1978=100),数据见表4。计算方法为:各年实际GDP(1978年价)=1978年的名义GDP(即3650.2亿元)×各年GDP定基1978年指数÷1978年的GDP指数(即100),其计算公式为:
若用φt代表GDP指数(1978=100),则有:
(2)K是固定资本存量,以1978年资本存量为基点,按照永续盘存法[6,9]的计算公式(7)计算出1979~2013年的不变价资本存量数据,具体数据见表4。
式(7)中,It是t期名义投资,用统计年鉴里各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解释,1978年的名义投资直接来自郭庆旺(2004)的3837亿元[5]。Pt是t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989年的数据直接使用郭庆旺的研究[5],1990~2013年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并将其折算为以1978年为基年的指数。δ是资本折旧率,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资本折旧平滑加速,故采用王小鲁(2009)的8%[4]。以1978年为基期,即有K0=K1978=3837亿元。所以,Kt=It/Pt+(1-δ)×Kt-1=It/Pt+(1-0.08)×Kt-1=It/Pt+0.92×Kt-1。
(3)L是劳动力存量,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我国历年就业人员数。
(4)E表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7],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ω为系数,i是组别,t为年份。1978~2007年的E根据王小鲁(2009)附表中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计算得出[4];2008~2013年数据则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而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将16岁以上的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将其划分为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7组,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年限,对该7组设定系数分别为1、6、9、12、15、16、20,根据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方法计算即可。
(5)H为人力资本存量,假定工人接受的教育质量是同质的,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仅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教育年数,根据公式(2)计算而来,具体数据见表4。
2 模型估计
2.1 Wald检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根据已经核算出来的1978~2013年的GDP、固定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数据,利用无约束回归方程(3)的OLS回归结果,对ln Kt和ln Ht的系数进行Wald线性约束检验,结果如表1:
P>0.05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接受原假设,即我国1978~2013年经济增长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2.2 模型回归和α、β值的确定
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条件下,得到约束回归方程(4)的OLS回归结果: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参数估计值对应的t统计量。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由回归结果(9)得α=0.68,β=1-α=0.32。
2.3 计算GDP以及各要素的年增长率
将已经求解出的α、β值代入式(5)中,即可求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gA。GDP及各要素增长率见图1。
3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情景与预测结果分析
3.1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情景分析
根据各年的增长率可知,1978~2013年这35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83%,固定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3.90%,人力资本存量年均增长3.8%,全要素生产率在这里由于作为扣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之后的残值而存在,波动较大,年均增长率为-0.81%,具体数值参见表2。
%
根据GDP及各要素在过去35年的增长趋势(见图1),可以看到,GDP与固定资本存量的走势是一致的,同增同减,由此可以判断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多年间的高速增长属于以投资为核心的斯密式增长。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当下的中国面临转型,而未来选择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熊彼特式经济增长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奥尔森式[1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做情景分析的时候,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下皆假设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有逐渐放缓的趋势。尽管中国劳动人口的增长率已接近零,但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实施、教育理念的加强,人口红利消失了,但知识带来的人力资本红利却在逐渐凸显出来,故新常态下人力资本存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具体预测情景见表3。
%
3.2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结果分析
2016~2020年期间,分为基准、乐观、悲观3种情景。基准情景是指各要素遵循近5年的发展趋势,这种情景下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55%左右。乐观情景与其他两种情景最大不同在于FTP的增长率上,在该种情景下假设我国能够很好的利用市场调配资源,制度也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在一系列改革中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阻力降低以致正负力量相抵,此种情景下我国的GDP依然可以达到9.12%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悲观情景下,这种阻力并未消失,但没有基准情况下大,与之伴随的是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减少而人力资本优势由于其自身的滞后性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这种情景下,GDP增长率在5.48%左右。因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在5.48%~9.12%之间。
4 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实际GDP的数据,使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测算出中国物质资本投资贡献率0.68%和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得知GDP以及各要素增长率之后,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总结起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以投资为核心的斯密式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将难以为继。在当下的中国面临转型,而未来选择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熊彼特式经济增长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奥尔森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出现了3个短周期,每个周期的时间约为10年,其中繁荣期持续3~5年,具体是1983~1988年、1992~1995年与2003~2007年,低迷期持续4~8年。2008年经济衰退后,2010年有复苏的迹象,可2011年的增长率打破了这个可能性,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按照之前的规律,我国经济低迷期将持续4~8年,至2019年左右。
(3)未来5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人口红利消失,教育红利、改革红利、制度创新红利逐渐突显,人力资本优势显现足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4)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未来5年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投资型的增长动力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摆脱传统思维,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重视GDP但不唯GDP,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亿元、万人
摘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增长的新潜力 篇7
一、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经济新增长点是指在一国、一地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经济或一个大的行业迈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根据我区实际和面临的环境条件,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新常态下我区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分别是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
(一)现代煤化工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产品中,除二甲醚产能过剩外,烯烃、天然气、燃料油、乙二醇、芳烃等产品国内均产不足需,有些对外依存度还在逐年增大,而国内相关技术已经得到大工业装置运行验证,且经过了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存在技术风险。加之当前煤炭价格较低,使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只要科学布局、适当控制产能规模和项目建设节奏,不仅能增加相关产品市场供应,缓解国内供不应求矛盾,还能提升煤炭转化率,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十一五”以来,我区依托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 加快开展现代煤化工重大项目示范建设,煤化工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 从全国来看,内蒙古已走在了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前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还面临着水资源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人才、技术储备薄弱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新型化提升传统煤化工,选择性发展现代煤化工,多元化发展精细化工,示范性发展新一代煤化工”的思路,推动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向着持续、高效、环保、资源合理利用、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型化提升传统煤化工,就是在当前国内传统煤化工产能全面过剩的形势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对一些效益差、规模小、消耗大、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煤化工产业,促进传统煤化工产业新型化发展。选择性发展现代煤化工,就是在当前国内现代煤化工大干快上、市场风险集聚的形势下,根据煤化工产业不同的风险点采取集中布局煤制气,适度发展煤制烯烃、乙二醇,控制发展煤制油的差别化发展思路。多元化发展精细煤化工,就是在我区煤化工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深化、完善既有技术,加快产品链的延伸,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实现煤化工产能就地消化、产品多元转化。示范性发展新一代煤化工,就是大力引进、发展比现代煤化工五大路径更先进、更高端、更环保、效益更高的煤化工技术。把我区打造成为始终引领煤化工前沿技术、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国家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二)绿色农畜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认同以及潜在需求的释放,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动力强劲。从需求市场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普及、膳食结构的提升以及饮食文化的演进,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和健康、营养、便捷食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追求。从发展条件看,在市场高价对绿色产品的高额回报之下,来自全区6600万亩旱作农业区和13亿亩草原的农畜产品,220万亩设施农业和数百万头(只)集中舍饲的牲畜,都不难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从战略选择上看,一方面我们国家“吃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吃健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农牧业领域长期存在“增产不增收”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过去“产量优先”的战略调整到“产量与品质并重和效益优先”的方向上来,大力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大规模投向现代农牧业及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效益优先,要从做好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和原产地标识即“三品一标”基础工作起步,从提高加工、包装和市场营销水平着手,着力打好绿色牌,大力拓展新兴销售渠道,建立健全不同区域交易市场和电子交易平台及特色网店等现代营销体系,积极推进我区牛羊肉、粮油、果菜、饲草料、山野货及林下产品等绿色农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及其自身的价值兑现,培育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品牌经营、市场营销,保持和巩固我区在全国的畜牧业大区和商品粮主产区地位,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以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为基础、农牧科研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自治区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公益性、盈利性组织相互补充、分层发展、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同时,格外重视保护农牧民利益,建立农牧业产业和资源开发中的农牧民保护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高端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业是我区少数不依赖资源发展的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市场需求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也面临着相对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说,把内蒙古建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对于提升我区产业层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区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突出特色,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领域寻求突破。基于上述考虑,我认为,加快我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坚持自主培育与承接转移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深挖市场、瞄准高端、主攻特色、再造优势。需要以我区及周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市场,以系统配置生产要素为支撑条件,以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产品为主攻方向,挺起龙头、配起龙套、延伸链条、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实现产业新型化、高端化、规模化,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其中,需要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一要突出特色,做大规模。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军事装备生产和科研基地,在核电装备、大型专用锻压设备等领域具备核心优势,在载重汽车、风电装备等方面也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围绕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选准突破方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尽快在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领域实现新突破。二要立足基础,优化布局。要推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企业集中,支持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成为我区产业集聚和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力争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几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装备制造园区,为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奠定基础。三要做强龙头,集群发展。要继续扩大骨干企业规模,推动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支持上游有色金属加工、钢铁等行业。根据装备制造业对关键零部件的需求,发展配套延伸加工。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整机生产,加快模具、零部件生产,发展配套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配套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协作分工合理、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四要创新驱动,“两化融合”。以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为重点,着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推动我区装备制造业向先进制造领域延伸发展,实现产业整体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产品向基础、高端和战略性转型,工艺和技术水平向业界先进看齐。尽快提升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应用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FMS(计算机柔性制造)、SCM(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提升我区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
我区发展云计算产业拥有土地、地理环境、能源、气候、区位、政策六大优势,从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区云计算产业链当中的数据中心得到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纵观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先行地区,有的是互联网产业发达,有的是软件企业众多,而像我区这样以数据中心的集聚为切入点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在国内尚无成功的案例和现成的模式可循。要实现云计算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我区实际,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尽快补齐短板;必须在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按照“基础先行、梯次推进、产用衔接、联动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我区云计算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先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夯实云计算产业基础,重视发展以网络运维、软件开发、信息规划与咨询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为云计算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梯次推进是首先围绕数据中心探索各种服务模式,发展相关产业,实现数据中心的产业化;其次利用数据中心产业的规模优势、价格优势,吸引产业链上游的硬件设备制造商,中游的平台软件开发商以及下游的云终端、云服务企业向我区集聚,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产用衔接是指产业发展与应用紧密衔接,依托数据中心优势,加快建设政府、企业、社会、行业等各类应用的云平台,通过这些项目吸引软件开发、互联网运维、云集成服务等企业入驻我区,以应用撬动整个产业发展。联动发展是指把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带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全区信息产业整体升级。
二、我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
立足当前形势,着眼于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我认为,既要科学把握经济减速趋势的客观性,同时也要防止经济由“减速”演变为“失速”,更加注重结构化调控,在确保经济增速和就业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风险,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一)采取积极财政政策,防范经济“减速”演变为“失速”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转向以后的常规发展,未来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还会放缓,这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要注重防范经济“减速”演变为“失速”。一是推动结构性减税。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放宽范围并降低门槛;更好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促进研发投资增长和企业技改升级,激励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发展,切实发挥税收政策效应。二是扩大有效政府投资。为有效防止经济惯性下滑,有必要以政府投资来扩大支撑和带动社会总投资增长回升。扩大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选择,应充分考虑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将投资方向主要定位于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民生以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强化政策的针对性,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类风险
一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引导。当前,房地产市场最需要的就是稳定预期。要加快建立房地产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对商业银行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制定分级防范的处置预案。同时,各盟市要以合适手段引导市场预期,及时根据本地区的房地产行业状况,适时适度调整本地区的调控政策,同时准确地向社会解读调控政策的变化。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扶持。小微企业对稳定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要建立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三是加大对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新增长点的定向支持。可以考虑组建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风险补偿基金和专业金融机构,加强定向支持力度。四是采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通过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落后、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更好地使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尽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利用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兼并重组。同时,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清理越权减免税和变相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过剩产能的同时,让真正有活力、能够成为产业升级引领者的企业脱颖而出。
(三)加大推动改革创新力度,为培育新增长点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8
一、上半年内蒙古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与全国及大多数省份一致 ,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同比再呈下滑态势,但总体仍处于平稳可控局面,并在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民生改善等方面出现积极变化。可以概括为,全区经济运行既有“缓”的一面,也有“稳”和“进”的一面,呈“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
“缓”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偏缓。一季度,全区GDP增速7.3%,自2000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比下滑2.6个百分点。其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低缓增长,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增速出现负增长,低于全国水平13.3个百分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普遍回落,表明当前全区保增长形势日益严峻。
“稳”是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较一季度相比,增速降幅缩窄或略有提高,经济总体处在平稳可控区间,预计二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基础上将略有回升。从主要经济领域月度数据走势看,全区国民经济缓中趋稳态势趋于明显。工业领域,2-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基本运行在8.8% 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基本运行在96% 左右,表明当前我区工业增长压力虽大,但基本状况较为平稳。投资领域,2-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22.5%、15.9%、14%、14.1%,回落的幅度逐渐收窄,截至5月末已小幅回升,投资缓中趋稳的态势日渐明朗。在主要支撑领域企稳带动下,上半年我区累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1.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1.2%,同比增长3.4%,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进”是在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向好发展态势。一是工业结构优化。1-5月份,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3.44个、5.39个和3.98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的支撑力逐渐增强。二是投资结构改善。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提速,1-5月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快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0.4个和2.3个百分点。三是非公经济带动力日趋增强。1-5月份,全区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7个百分点。四是企业效益趋显恢复。1-5月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8%,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速降幅逐渐缩小,较上年同期收窄10.9个百分点。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一季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07,较上年同期缩小0.1。
二、工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区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一是工业增长继续面临严重的市场约束,主要工业品产销低迷态势不改,对全区经济平稳增长形成较强制约。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看,尽管6月PMI指数继续回升, 但库存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仍在低位徘徊,反映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仍然较为谨慎。工业品价格方面,1-5月,全区监测的34种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中,同比下降的有28种,受此影响,同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年初回落1.7个百分点。面对需求回落、价格下跌困境,全区主要工业品产销形势难言乐观。其中,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较高的原煤、粗钢、电解铝和水泥产量增速仍在下降,对工业运行将带来持续的冲击。上述情况表明需求端回落、供应端上升趋势仍在延续,全区工业主要行业还将继续承受“量价齐跌”的双重挤压,工业增速下滑压力不减。
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仍然偏紧,全区停产企业持续增加,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张难度加大。1-5月,全区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增速高达31.4%,同比大幅提高近20个百分点,同期,全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4.6%。这“一挤一压”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日益艰难,全区企业亏损面已达27.1%。一季度,全区430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79户停产,较去年同期增加68户。停产企业主要集中于煤炭及洗选、建材冶金、化工等我区主要支柱行业,若短期内企业生存环境难以改善的话,工业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将会持续加大。
三是传统支柱行业多数处于增长低谷,对工业增长的带动力持续减弱,新型产业尚处培育阶段,短期工业增长后劲不足。上半年,全区能源、冶金等行业增长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特别是能源行业放缓对工业增长影响较大。1-5月,全区能源工业增长6.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同期的37.2%下降到35.2%。其中,煤炭行业延续下滑态势,1-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原煤产量持续负增长,同比下降3.6%。随着神华、中煤等大型煤企轮番降价,新一轮煤炭价格下跌的态势已经出现。
除此,冶金建材行业形势也较为严峻。1-5月,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8.3个和1.9个百分点。在产品价格上,钢材价格已跌至近五年来的低点,5月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同比下降7.6点,全区冶金建材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已异常严峻。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态势尚可,但这些行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足以弥补能源、冶金等传统优势行业增速下降对工业增长造成的冲击。
三、挖掘潜力,加快培育新的动力源和支撑要素,力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国内外经济运行出现好转迹象,我区经济企稳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季度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微刺激”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既利于扩大内需又能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较好地扶持了实体经济,提振了市场信心。5月份,全国工业、消费、投资增速降幅缩小,国内经济走向稳中有进,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基本持平甚至略高。与此相比,内蒙古一季度GDP增速7.3%,较全年目标低1.7个百分点,但5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已较4月份微量回升。后期,在国家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实施的带动下,全区需求面和供给面不会大起大落,下半年虽有下行压力,但探底空间有限,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中位平稳态势。
(二)国家定向微刺激政策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利于增强全区市场活力,创造新的增长点
2014年,针对此轮经济调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棚户区改造、增加铁路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发展。一系列精准刺激政策与我区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投资方向等领域高度契合,即有助于拓展我区需求空间,推动全年经济平稳运行,更有助于经济转型、构筑祖国北疆经济发展风景线。一是国家强化铁路、水利、棚户区等重要领域投资,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区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后续动力。二是国家定向降准,有利于引导银行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及“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缓解我区非公经济融资难问题。三是国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资新兴行业,有利于我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
(三)投资多方位突围形成稳定支撑和新的活力,全年投资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一是国家稳增长“微刺激”政策效应渐显。二季度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投资的刺激举措,包括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工程,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等,这些政策同我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对我区加快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等基地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后期,国家将继续推动油气勘查、公用事业、水利、机场等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我区有效投资需求。
二是从项目支撑看,今年以来,面对市场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区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保增长的重要抓手,全区各地项目建设快马加鞭。1-5月,全区施工项目个数8666个,比上年同期多85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061个,较上年同期多492个。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全区投资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期,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四条特高压外送通道以及国家已核准备案的项目,自治区将加快开工建设4200万千瓦电力装机、30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400万吨煤制油等100个重大项目,继续抓好100个续建项目和100个竣工投产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将对拉动我区当前经济增长、增强长远发展后劲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从行业支撑力度看,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三大主导板块对投资带动力进一步趋稳回升。工业方面,进入二季度,全区紧紧把握项目建设黄金期, 1-5月,全区工业开复工率达84.7%,高于上年同期4.7个百分点,其中,新建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率达87.4%,显著高于上年同期16.4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工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后期,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将有内蒙古京能热电联产项目、中天合创煤制甲醇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起点高、技术装备水平先进的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建设,将有力推动全区工业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4年自治区确定的清洁能源外送、交通、水利等领域的647项重大项目,将直接拉动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此外,今年国家将继续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两大“短板”问题,这为我区扩大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另外,围绕“五大产业基地”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提高我区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基建材料的需求,进而拉动相关行业投资,为全区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房地产市场方面,1-5月,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7.4个和3.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区房地产市场的回稳。此外,呼和浩特市在全国率先取消限购政策,其它盟市也通过积极放宽落户条件、大学生购房补贴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购房“宽松”,这将一定程度上提振开发商信心,推动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回升。
(四)消费内生增长基础逐渐巩固,消费有望低位上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是消费内生增长动力增强。2014年,国家扩大消费政策从直接刺激转向以完善消费环境为主的间接刺激政策,从消费的制度、环境等方面打造更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制度环境。政策的转变有利于全区消费模式从政策刺激转为内生增长,再加上自治区将在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全区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将继续增强。
二是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增速稳步回升,进一步夯实了消费基础。1-5月份,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8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50%的任务。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另外,从7月1日起全区上调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10%以上。而且,2014年以来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持续低位运行,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增强,有利于增强消费意愿。
三是新型消费方式和消费领域不断涌现,对全区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有力支撑。2014年,国家出台的扩大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以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尤其随着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的落实,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销售明显加快,文化旅游、健康消费等消费热点进一步显现,同时,打车软件、网络购物等业态方兴未艾,成为拉动全区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四是“限购”政策取消,房地产对消费的支撑将有所回升。随着呼和浩特市对于商品房“限购”政策的取消,其示范效应必将引发全区各盟市放松商品房购买门槛,从而有力推动商品房及其相关联的装修、建材、家用电器等产品的恢复性增长,成为推动全年我区消费规模扩大的重要支撑。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9
一、我国玉米的增产贡献
从1990年到2012年。
1.玉米总产量, 从9880万吨增加到2.08亿吨, 净增1.09亿吨 (1.1倍) ;
2.株单产量, 从4620千克/公顷提高到5955千克/公顷, 提高29%。
3.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43亿吨, 其中玉米增加1.11亿吨,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7.6%。但与2020年我国2.5亿吨的玉米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缩小差距的难度越来越大。预计到2020年, 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5%。
4.快速发展来自扩大面积和提高单产。玉米种植面积从3.21亿亩增加到5.24亿亩, 净增2.03亿亩 (64%) , 而单产只提高了29%。最近23年, 我国玉米增产贡献率的75%以上来自扩大种植面积, 25%来自提高单产, 说明我国玉米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还很低, 今后挖掘单产的潜力非常大, 这也意味着增加玉米的生产投入和科技投入, 都将会有很高的回报率。
二、增产潜力与方向
在推广单交种时期 (1970~1995年) , 我国玉米产量增长速度曾经高达126千克/公顷/年, 与美国的增长速度 (178千克/公顷/年) 比较接近;但最近二十几年, 我国玉米产量增长速度却下降到39千克/公顷/年。如果玉米面积达到5.5亿亩, 只要把玉米产量增长恢复到80千克/公顷/年以上的速度, 到2020年就可以满足2.5亿吨的需求。近年来,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整合资源,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调整生产技术布局, 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措施, 玉米产量增长速度正在迅速恢复, 现在已达到48千克/公顷/年。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2.5亿吨的生产能力。即在2008年的基础上, 增产1680亿斤玉米。如果玉米产量增长能恢复到100~120千克/公顷/年, 则只需要5.3亿多亩种植面积就可以实现满足国内需求增长的目标。
三、战略措施-“一机两改一保障”
1.满足2.5亿吨的玉米需求, 存在两个不适应, 即品种不适应和土地不适应。现有玉米品种和土地状况都难以支撑每年100千克/公顷的增产速度。
2.“一机”是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 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最低;今后, 要以机械化为核心, 带动品种改良, 带动土壤改良, 同时, 以植物病虫草害防控作为保障措施, 由此全面推动生产技术进步。
3.“两改”是指改良品种和改良土壤。现有玉米品种不适应机械化作业, 必须以机械化为核心, 调整玉米育种方向和育种技术路线, 培育矮秆、早熟、耐密植、适宜机械作业的新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潜力约20%, 前提条件是培育和推广耐密植的新品种。推广深松改土, 秸秆还田, 以培肥地力为基础, 提高土壤蓄肥蓄水, 提高农田抗灾缓冲能力和生产潜力。一般可增产10%~15%。这项技术措施需要大中型机械, 而且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明显效果。
4.我国玉米生产的病虫草害比较多, 也比较严重, 随着耕作制度改革, 病虫害的危害格局发生变化, 许多新的病虫害趋于严重。要重视植物保护研究, 培育抗病品种, 加强综合防控, 保障玉米丰产丰收。
5.通过推进上述战略性技术措施, 我国玉米产量潜力可以稳定地提高20%以上。
6.“一机两改一保障”是今后玉米产业技术的发展战略。投入少而且集中, 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技术条件, 推动全局科技进步, 宏观增产效果有保障。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篇10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必然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并不在于内部结构性因素,而在于外部周期性因素。2010年至2013年,中国GDP增速分别是10.4%、9.3%、7.7%、7.7%。同期,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GDP增速同样在下滑,而且比中国严重得多,比如,印度分别为10.1%、7.0%、5.3%、4.9%,巴西分别为7.5%、2.7%、0.9%、2.2%。不仅新兴市场国家在同一时期是这样,一些高收入国家自2010年以来也出现了增速下滑的情形,比如韩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必然存在共同的外部原因,这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速下滑。而且比较来看,中国的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所以,那种认为2010年以来的增速放缓是由中国经济内部结构性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必然崩溃的观点,显然是说不通的。
存在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异之一。在需要进行经济刺激时,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发展中国家这种机会则很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升级。虽然中国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仍有机会进行产业升级,这种升级需要吸收大量投资。二是基础设施。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投资,但过去投资主要用在城市之间的交通上,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像地铁、地下管网建设等,仍然需要很多投资。三是发展环保产业。四是城镇化中蕴含的投资机会。
现在,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情况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新加坡及70年代的韩国非常相近。它们在同样的差距水平上保持了20年8%—9%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中国经济还有20年保持8%左右增长的潜力。中国政府积累的债务只占GDP的40%,与其他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财政空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的储蓄率接近50%,为投资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当然,要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就必须深化改革,消除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消除腐败等影响经济秩序、社会稳定的问题,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据《 人民日报 》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仍有潜力06-28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06-09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09-25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08-11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11-12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11-26
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论文11-14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09-20
把握中国市场的潜力08-23
经济增长的阶段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