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分析指导

2024-10-25

解题分析指导(精选12篇)

解题分析指导 篇1

与高考大纲“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相对应, 2007年、2008年全国各省高考卷中共出现6篇小说阅读题, 而且这些命题都是出自处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省份, 这一现象预示着小说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有逐渐增大分量的趋势。而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是命题者最青睐的内容。

一、命题形式

2008年高考大纲明确要求考生能“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小说中人物形象命题形式常有:

1. 小说中某片段对刻画某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如2008年江苏卷“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 请简要分析”等。

2. 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某某人物形象 (或性格特征) 。

如2008年广东卷“结合作品, 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等。

3. 探究赏析某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如2008年浙江卷“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等。

二、解题技法

回答人物分析类题型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 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在分析回答某一人物的形象时, 须结合全文, 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 进而可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 去取五两银子, 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 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 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 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8分)

本文段节选自《水浒传会评本》, 文中直接体现林冲身份的有:差拨唤他为“教头” (这一身份也可联系《水浒传》内容) , 因高太尉陷害, 现沦为“配军”, 依此内容, 我们可概括出第一答:两种身份—— (1) 教头身份, (2) 配军身份。同时, 从文中“林冲等他发作过了”看, 可知林冲沉着冷静, 遇事不慌乱的一面, 又能体现他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风范。“去取五两银子, 陪着笑脸”又写出林冲虎落平阳、龙卧浅滩的无奈, 体现了他隐忍、谨慎、暂时求安的一面, 也表现了他沦为配军身份而不忍脸面扫地的酸楚。在此基础上, 可归纳出第二答:四种性格和心理——— (1) 谨慎小心, (2) 沉着冷静, (3) 隐忍顺从, (4) 顾及颜面。

当然, 小说里的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所以分析形象还应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去理解, 同时, 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这是最直接明确的性格形象体现。

2. 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 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太阳一样, 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塞·斯迈尔斯《自助论》) , 细节描写, 尤其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 是揭示人物性格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3题“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

小说开头交代了当时的环境, “已近夜间10点”, 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 而且吹着“冷飕飕”的风, 但作为一名通缉犯, 可能随时被捕的主人公鲍勃仍然不远千里赶赴纽约参加20年前的一个约会, “在昏黄的灯光下”等待吉米, 这种行为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见到警官 (其实就是吉米) 就滔滔不绝地述说自己的经历遭遇, 又表现出其心直口快、乐观开朗企图逃避法律的一面。行合其性, 言如其人,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解答此类题型, 仔细揣摩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 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 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 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如2008年浙江卷第18题: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 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各不超过两个字) (2分)

回答这个题目可从“我”的角度出发。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 而是一种叙述角度, 从全文看, “我”住在离乌米不远的山脚, 是一个富有同情心, 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的人, 在文中有三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 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那么“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如何呢?文章依照“我”从村民了解乌米的情况, 到“我”见到乌米的情形, 再到“我”和乌米交流而羡慕、尊敬她的过程, 层层深入,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虽然“已失去丈夫和两个孩子六年”, 但脸上却仍有“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的表情的老人形象。如此, 归纳出乌米“执着 (坚韧) ”、“乐观”的性格特征便已水到渠成。

另外,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回答的格式与内容。如“某某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 他怎么样,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思想品质) ”等。句子主干要清晰、流畅, 语言简洁、扼要。

解题分析指导 篇2

理论知识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以下是国考行测方面的备考指导。

在做行测资料分析题目时,只要采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就可以提高做题效率,而且很快。列式无非就是涉及到增长、比重、平均数、倍数等概念,计算方法如果都掌握得好的话,所有的题都可以在半分钟之内计算出来。那为什么还有很多考生在半个小时之内做不完20道资料分析,甚至需要四、五十分钟才可做完。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阅读题干和找数据花的时间太多,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常考的一些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和理解,这样找起概念和数据来,就会很机械、很慢、也很容易出错。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熟练掌握下面这些知识,肯定会让我们在理解题干的时候更加清晰、找起数据更加快速。由于篇幅问题,这些知识分成三篇进行介绍。

九、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私营和个体、港澳台商、外商、其他等。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含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该口径自2011年起开始使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统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土地购置的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开发和交易活动。

建设总规模:是指在报告期内所有施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在建总规模:是指在报告期末所有在建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在建净规模:是指报告期末所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尚需的投资总量。在建净规模=在建总规模-未投产项目(期末在建)累计完成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到位资金: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1)国家预算资金:国家预算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各类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全部作为国家预算资金填报,其中一般预算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包括基建投资、车购税、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和其他财政投资。各级政府债券也应归入国家预算资金。

(2)国内贷款:指报告期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单位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国内借款,包括银行利用自有资金及吸收存款发放的贷款、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国内贷款、国家专项贷款(包括煤代油贷款、劳改煤矿专项贷款等),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贷款、国内储备贷款、周转贷款等。

(3)利用外资:指报告期收到的境外(包括外国及港澳台地区)资金(包括设备、材料、技术在内)。包括对外借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利用外商投资收益在国内进行固定资产再投资活动的资金)。不包括我国自有外汇资金(国家外汇、地方外汇、留成外汇、调剂外汇和国内银行自有资金发放的外汇贷款等)。各类外资按报告期末的外汇牌价(中间价)折成人民币计算。

(4)自筹资金: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在报告期收到的,由各企、事业单位筹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和从其他单位筹集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但不包括各类财政性资金、从各类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和国外资金。

(5)其他资金:指在报告期收到的除以上各种资金之外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包括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的资金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指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应根据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主要产品种类或主要用途及社会经济活动种类来划分,不能根据项目单位本身的行业类别来划分。如果项目投产后有几种产品,应根据主要产品来确定行业类别。一般情况下,一个建设项目只能属于一种国民经济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按隶属关系分:是按建设单位或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主管上级机关确定的。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1)中央:是指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各部、委、局、总公司以及直属机构直接领导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这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国务院各部门直接编制和下达,统一组织或委托下级实施。包括有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如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和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如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石油)等。

(2)地方: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三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建设项目、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地方项目还包括不隶属以上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如外商投资企业和无主管部门的企业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建设性质分 按整个建设项目情况来确定。建设项目的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单纯建造生活设施、迁建、恢复、单纯购置。房地产开发单位、农户投资不划分建设性质。

(1)新建: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开始建设的项目。现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投资的项目一般不属于新建。但如有的单位原有基础很小,经过建设后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该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原有固定资产价值(原值)三倍以上的,也应作为新建。

(2)扩建:指在厂内或其他地点,为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或效益)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而增建的生产车间(或主要工程)、分厂、独立的生产线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原单位增建业务性用房(如学校增建教学用房、医院增建门诊部、病房等)也作为扩建。

现有企、事业单位为扩大原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增建一个或几个主要生产车间(或主要工程)、分厂,同时进行一些更新改造工程的,也应作为扩建。

(3)改建和技术改造:指现有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包括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福利设施)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包括现有企业、事业单位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改变企业的主要产品种类(如军工企业转民产品等)的建设项目,原有产品生产作业线由于各工序(车间)之间能力不平衡,为填平补齐充分发挥原有生产能力而增建不增加本企业主要产品设计能力的车间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在现有基础上,用先进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技术经济面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技术改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更新改造;生产工艺改革、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改造;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厂房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改造;保护环境进行的“三废”治理改造;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改造等。

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

(1)建筑工程: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又称建筑工作量。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安装工程:指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又称安装工作量。在安装工程中,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3)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指报告期内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新建单位及扩建单位的新建车间,按照设计或计划要求购置或自制的全部设备、工具、器具,不论是否达到固定资产标准均计入“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中。

(4)其他费用: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以外的应当分摊计入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不指经营中财务上的其他费用。

施工项目个数:是指本年正式进行过建筑或安装施工活动的建设项目个数。包括本年新开工项目,以前开工跨入本年继续施工项目,本年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以前全部停缓建在本年恢复施工的项目,本年进行过施工又在本年内全部停缓建的项目。施工项目个数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规模,与同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相比,可以从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

本年投产项目个数:指报告期内按设计文件规定建成主体工程和相应配套的辅助设施,形成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经过验收合格,并且已正式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而增加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主要指标包括建设规模、本年施工规模、自开始建设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等。

建设规模:指建设项目或工程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全部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包括已经建成投产和尚未建成投产的工程的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本年施工规模: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单项工程(或更新改造项目)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包括报告期以前已开工跨入本年继续施工的工程的设计能力和报告期新开工工程的设计能力。也包括报告期内建成投产或报告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单项工程设计能力。不包括在报告期以前建成投产或已经停、缓建的工程,以及报告期内尚未正式开工的工程的设计能力。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自开始建设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自开始建设至本年底止建成投产的全部单项工程累计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在本内按照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计算条件和标准,实际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

新增固定资产:是指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包括已经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工程投资和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及有关应摊入的费用。该指标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指标,也是反映建设进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

项目建成投产率: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与同期施工项目个数的比率。该指标从建设单位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指一定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动用速度,衡量建设过程中宏观投资效果的综合指标。由于新增固定资产是较长时期内形成的结果,而投资额则是当年完成的,因此,该指标一般适宜于反映较长时期内固定资产的动用情况。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建筑面积)。由现房销售面积和期房销售面积两部分组成。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由现房销售额和期房销售额两部分组成。

十、教育和科技

普通高等学校:指通过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他机构。

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层次以上的教育。独立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的教育。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的教育。其他机构是指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大专班等。

成人高等学校:指通过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等多种形式,对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机构。其他机构是指承担国家成人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指调查范围内已入小学学习的学龄儿童占校内外学龄儿童总数的比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单位、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拨款、基本建设拨款和其他拨款。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用来反映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途径的探索。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具有新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原型或具有新装置基本特征的原始样机等。在社会科学领域,试验发展是指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对应的试验发展活动。主要反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能力,是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化成果。

R&D人员: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力规模。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R&D人员全时当量: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例如:有两个全时人员和三个非全时人员(工作时间分别为20%、30%和70%),则全时当量为2+0.2+0.3+0.7=3.2人年。为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

R&D经费支出合计:指调查单位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R&D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R&D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

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指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科学技术拨款、科学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的实际支出。

R&D经费支出中企业资金:指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本企业的自有资金和接受其他企业委托而获得的经费,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企业获得的资金的实际支出。

R&D项目(课题)数:指在当年立项并开展研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仍继续进行研究的研发项目(课题)数,包括当年完成和年内研究工作已告失败的研发项目(课题),但不包括委托外单位进行的研发项目(课题)数。

R&D项目(课题)人员全时当量:指实际参加研发项目(课题)活动人员折合的全时当量。R&D项目(课题)经费支出:指调查单位内部在报告进行研发项目(课题)研究和试制等的实际支出。包括劳务费、其他日常支出、固定资产购建费、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项目(课题)研究而拨付给对方使用的经费。

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既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对发明人的发明创造经审查合格后,由专利局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人和设计人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和设计成果情况。

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是国际通行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

实用新型(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反映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术成果情况。

中公教育·让0-99岁群体有更好的教育选择

外观设计(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观设计成果情况。

青海中公教育特别推荐最新青海公职考情资讯,分享近期青海省各类招聘考试信息汇总,预祝广大考生在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统计解题指导 篇3

例1 某单位组织了一次健身活动,分为登山组和游泳组,每个职工最多参加其中一组,在参加活动的职工中,青年人占42.5%,中年人占47.5%,老年人占10%. 已知参加登山组的职工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4],且该组中青年人占50%,中年人占40%,老年人占10%. 为了了解各组不同年龄层的职工对本次活动的满意程度,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参加活动的全体职工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试确定:(1)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2)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应抽取的人数.

分析 (1)可设登山组的人数为[x],则游泳组的人数为[3x],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占的比例为[a、b、c],则可列出[a、b、c]关于[x]的等式,从而求出各自所占比例.

(2)根据分层抽样的规则,各层抽取的人数应按各层所占的比例数来确定.

解 (1) 设登山组的人数为[x],则游泳组的人数为[3x],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占的比例为[a、b、c],

则[0.4x+3xb4x=0.475],[0.1x+3xc4x=0.1],

解得[b=0.5,c=0.1],[∴a=1-0.5-0.1=0.4].

故游泳组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分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50%、10%.

(2)游泳组中抽到的青年人数为

[200×34×0.4=60],

中年人数为[200×34×0.5=75],

老年人数为[200×34×0.1=15.]

点拨 分层抽样适用于已知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整体;各层抽取的比例都等于样本容量在总体中的比例.

例2 已知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则甲、乙两人得分的中位数之和是( )

A. 62 B. 63 C.64 D. 65

解 27+36=63,故选B.

点拨 本题是教材例题的变式.关键在于读懂茎叶图,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例3 为了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举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9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 为了解本次竞赛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 请你根据尚未完成并有局部污损的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

(1)填充频率分布表的空格(将答案直接填在表格内);

(2)补全频数条形图;

(3)若成绩在75.5~85.5分的学生为二等奖,问获得二等奖的学生约为多少人.

分析 本题分组的组数已确定,总频数已确定,利用[频率=频数总数]以及各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故频率分布表易填,条形图也可对应画出.

解 (1)如下表.

(3)成绩在75.5~80.5分的学生占70.5~80.5分的学生的[510],因为成绩在70.5~80.5分的学生频率为0.2,所以成绩在75.5~80.5分的学生频率为0.1,成绩在80.5~85.5分的学生占80.5~90.5分的学生的[510],因为成绩在80.5~90.5分的学生频率为0.32,所以成绩在80.5~85.5分的学生频率为0.16,所以成绩在76.5~85.5分的学生频率为0.26,由于有9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所以该校获得二等奖的学生约为[0.26×900=234](人).

点拨 理解频数、频率的含义及其关系[(频率=频数总数)],各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是解决总体分布估计问题的关键.

例4 某地最近十年粮食需求量逐年上升,下表是部分统计数据:

[年份&2002&2004&2006&2008&2010&需求量(万吨)&236&246&257&276&286&]

(1)利用所给数据求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y=bx+a];

(2)利用(1)中所求出的直线方程预测该地2012年的粮食需求量.

分析 直线方程 [y=bx+a]叫做回归直线方程;其中

[b=i=1n(xi-x)(yi-y)i=1n(xi-x)2=i=1nxiyi-nx⋅yi=1nxi2-nx2,]

[a=y-bx.]

解 (1)由所给数据看出,年需求量与年份之间是近似直线上升,下面来配回归直线方程,为此对数据预处理如下:

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容易算得

[x=0,y=3.2,b=(-4)×(-21)+(-2)×(-11)+2×19+4×2942+22+22+42 =26040=6.5,a=y-bx=3.2.]

由上述计算结果,知所求回归直线方程为

[y-257=b(x-2006)+a=6.5(x-2006)+3.2,]

即[y=6.5(x-2006)+260.2.] ①

(2)利用直线方程①,可预测2012年的粮食需求量为[6.5(2012-2006)+260.2=6.5×6+260.2=299.2](万吨)≈300(万吨).

解题分析指导 篇4

一、学生在读题方面存在的不足

笔者结合日常的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实践, 分析认为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审题不认真, 即所谓的粗心, 这一点是多数学生都会犯的错误, 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 就其中给出的题目不重视, 想当然地认为题目没有什么关键信息, 故看到题目只是大致地扫一眼, 只记住相关的数字信息, 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逻辑及答题要求,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解题失误和不必要的失分. 其次是学生不愿意读题, 认为审题太麻烦, 不愿意去动脑思考其蕴藏的关键信息,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差, 数学思维能力不强. 第三是学生不会读题, 在解题过程中, 一遇到稍微难点的数学题目, 就无从下手, 读不出问题和题目所给信息的联系, 更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点, 这就造成了他们对难题的畏惧心理, 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 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目就直接放弃, 而不能够静下心去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联系.

二、学生读题能力差的原因

(一 ) 学生自身的读题意识差

初中学生之所以读题能力较差, 与自身的各方面原因是分不开的. 首先就是学生的读题意识较差, 不能充分认识到读题对数学解题的重要性; 其次是因为学生的态度不端正, 对数学解题不认真, 依赖性较强, 他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代替他们读题,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认为读题是教师的事情, 自己只管做题;第三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进而看到数学题目就有一种畏惧心理,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 这部分学生多为女生, 部分是由于性别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一般女生的逻辑思维不如男生强, 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 更谈不上对数学读题产生兴趣.

(二 ) 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

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指导, 是造成学生读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独自读题能力的意识较淡薄, 认为初中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独立读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 总是不舍得放手, 而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对题目进行仔细讲解, 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读题的重要性. 二是因为在新课程的改革中, 数学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强调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多地交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机会, 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缩减了教师的教学时间, 致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中来不及对学生进行读题方面的指导.

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数学解题中读题

(一 ) 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 , 加强读题能力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 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读题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地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进行审题. 教师应该在解题的教学过程中, 可自己设置相关读题专题, 把各种典型的因读题不认真而出现错误的数学例题挑选出来, 组成一个专题, 进而对学生进行仔细讲解, 找出其中的读题技巧和关键点, 有助于学生意识到读题的重要性. 此外, 对于其中数学兴趣不高的学生, 教师要讲究鼓励的方法,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不断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 ) 传授学生正确的数学读题方法

教师的读题能力较强, 但在教学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未能及时有效地把读题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造成了学生的读题能力差. 因此, 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每一次讲课的机会, 在带领学生读题的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传授相关的读题技巧, 如要一字一句地读, 手眼并用地读. 另外, 要在日常的数学解题教学中时刻锻炼学生读题和读字的能力, 对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要用笔标出来, 如“最多”“至少”等词语, 并对重要的句子进行积极的思考, 逐渐培养学生这种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如果我们数学教师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长此以往, 学生就形成了自觉的读题意识, 读题能力自然也会得到强化和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是培养一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读题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最基本的素质.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读题的重要性, 并不断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数学解题教学实践中,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进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奇妙的思维过程, 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章日兴.低段学生数学读题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 2013 (35) .

[2]卢嘉颖.浅谈低年级数学读题习惯的培养[J].数学周刊, 2013 (36) .

[3]邹丽华.掌握读题技巧, 培养审题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J].长三角 (教育) , 2012 (12) .

语文默写解题指导 篇5

它不仅要求考生要熟悉悲伤的诗文,而且要会理解领悟,因此它的难度要比直接默写题大些。

对付这类题目,就要求在平时训练时,不仅要熟悉原文,而且要重在理解。

不能光死记硬背,要做到学以致用。

这类题型的答案也具有唯一性,因此只要熟悉原文,平时能够认真理解领悟,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困难。

三、情境默写题

[试题范例]

例3、按照提示,填出课文原句。

(1)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

可以料想,古人吟唱的“ () , ,() ”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用《敕勒歌》中的诗句填写)。

(2)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

科技文阅读解题指导 篇6

【关键词】科技文 阅读 解题方法 语文高考

一、文化特点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情况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1)强烈的时代性。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医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研究的最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表达的客观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介绍科学上的各种重大发现和发明,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专业性。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意的“唯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

(4)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自然科学类文章用语明了、简洁、严谨,尤其是逻辑思维非常严密,名词前的限制性成分较多,需要考生作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二、考查内容

高考中经常考到的有以下四点(以《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情况为准):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考试大纲》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前两条。在阅读时可以发现,有些词语和句子虽然从字面上都懂了,但往往不能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因此,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往往在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上设置考题。

如2005年江西卷第7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限于篇幅,本文举例时均列出其中的一两个选项)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这道题的答案依据,应该从该词语后面的材料中查找,可以查找到这样一些信息: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再比较这几个选项,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C项。

2.分析、筛选和归纳信息。辨析、筛选和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在科技文阅读中至关重要,考生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对文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归纳,这决定于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在这一方面设置的考点最多,每年都有。

如2005年全国I卷第5题: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画线句(“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和缓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其它几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画线句的后面,与之形成了论点与论证的关系,所以是正确的。

3.整合文章要点。有些科技文的内容比较复杂,阅读时往往需要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对某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答案要在原文找”,但找到的“答案”有时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现成的答案。具体来说,有时需把其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重组,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优化。有时则要把若干具体的点加以合并。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中,这一类题难度一般较大。

如2005年全国I卷第6题: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把本题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对照、鉴别,会发现原文末段讲的是“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因此,D项是错误的。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

4.依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理解词句、把握句子、辨析信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并能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迁移,即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这类题的范围往往涉及全篇,所以比较复杂,难度系数也较大。

如2005年江苏卷第8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原文第三段说“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但没有说这些器官的功用。C项“获取土壤中养料”推断缺乏依据。

上述四点,归纳起来说,阅读科技文就是要把握文中所阐释的科学道理,又因为科技文的语言是相当严密的,所以阅读时要十分重视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

三、命题角度

1.偏

(1)偏离题意,答非所问。这是选项中的回答与提问不相符。如2006年四川卷第6小题: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而B项所说“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是溴甲烷的一种特性,并非它的危害,所以不是“‘不光彩’的一面”,这一选项属于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2)罗列现象,偏离本质。指选项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了说明对象的表象、内容、事例或直观认识等。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的第7题:

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这道题就是运用“偏”的手法设计题目的。文章对“过敏反应”解释的内容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再从文章的第2段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可以推断出“过敏反应”的本质属性是“免疫反应”、“超敏反应”的一种,整合后得出C项的内容。而A项对“过敏反应”的属性定位错误,说是“输血反应”,偏离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只是罗列了过敏反应的表现形式;B项定位错误,说“过敏反应”是因为“个体差异”、“遗传”两个方面,这只是其中的两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偏离了主要内容。D项仅是罗列了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偏离了“过敏反应”。

(3)偏离原文、曲解题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表达的意思。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项。文中只强调灾难的严重,但并没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这就是曲解原意。

2.删

(1)删掉词语,改变原意。

如2006年四川卷第7题B项“《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而原文是“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该项遗漏了“平均”这一个不可缺少的词语,从而改变了原意,造成了该项的错误。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B项:“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而原文在这句前面还有“在物理学上”一词的范围限制。

(2)删掉某点,信息缺失(不全)。

选项似乎与原文一致,但对照题干和文章看,选项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有意漏掉了另一个方面。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B项:“(气冰)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选项是照抄了原文第2段的一个句子,但阅读该段发现,“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其次是压力”,“第三是气源”,选项只是写了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漏掉了另外两个条件。

3.加

(1)添加信息,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第5题对“植物睡眠”的理解中的A项:“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这个选项的错误在于“为适应外界环境”,原文中并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再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7题的A项:“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对此原文没有涉及,也属于无中生有。

如2006年辽宁卷第9小题B项“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中的“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缺乏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2)强加因果,信息出错。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2005年湖北卷第8题的A项:“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其错误就在于强加因果,因为在材料第3段中谈到“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而“笛、陶钟和陶埙”并不是弦乐,所以它们不能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再如该卷第10题的C项:“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其错误也在于强加因果,因为从第4段最后一句看,中国发明十九年闰制比古巴比伦早了一个世纪,只是“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而不能作为“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的原因。

4.换

偷换词语、悖离原意。

如2006年四川卷第5小题A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而原文是“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原文中是“许多有害生物”,A项却成了“各种有害生物”,显然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2006年江苏卷第6小题的D项所说“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而原文是说“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可见,选项中把“精神情感”偷换成了“生活情感”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5.调

(1)调动语序,不符原意。把原文的语序调换,造成句意的变化。

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0题A项:“与网络计算相类似的电网是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的异构工作系统,它工作起来像单一系统那样协调。”原文上“网络计算类似于电网,而且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作者用类比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解释“网络计算”,注意作比较的介词,作用是引出作比较的对象“电网”;但选项把表示比较的介词调换到句首,引出的比较对象是“网络计算机”,而不是“电网”,“电网”成了主要陈述对象。

(2)调动内容,张冠李戴。

这种设误点的选项常常把与甲有关的说成是与乙有关的,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如2006年四川卷第7小题A项“重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而原文是“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可见“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烷”,而是被溴甲烷杀灭的“有益的生物”,那么A项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6.混

(1)混淆范围(局部与整体、单称与全称、特殊与一般)。

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A项:“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文章第3段说“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的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原文只是从电信领域和某些国家举例,选项却以偏概全,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防止曲解文意。

(2)混淆指代(陈述对象、主客体)

主要是指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8题C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只要弄清楚原文第2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项是错误的。因为“与此相反”的意思,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是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是不对的。

(3)混淆时间(现实与设想,已然与未然)

有时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

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C项:“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原文最后一段说“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选项把“可能”的事情说成“已经”,即把未然说成了已然。

(4)混淆模态(或然与必然、一致与可能)

2005年江西卷第10题的A项:“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这个选项的错误就在于“将导致”三字,原文只是说“可能”如此。

如2000年全国卷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原文说的是“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原文说还在实验阶段,需要采用一些方法使“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选项却说“已经成为现实”。此项属把可能当事实。

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将被人类利用”。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曾经带来好处将来却未必一定有好处,选项把可能的存在当作了必然的存在。模态是逻辑学上的一个概念,即属于表达上肯定与否定、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设置选项时往往是在“一定”、“必须”、“就是”、“必然如此”、“还是”、“或许”、“大约”、“可能如些”等词上做文章。

(5)混淆关系(因果颠倒、必要与充要、肯定与否定)

因果颠倒。所谓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条件出错。如2005年江西卷第8题的C项:“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这里把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众所周知,地球磁场的变化,太阳风不是唯一的原因,因此,太阳风只是地球磁场变化的充分条件。再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6题的A项:“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其逻辑推理有误,根据原文第2段最后一句判断,“缺乏讨论”不等于空白。

变相对为绝对。如2001年全国卷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原文是“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原文只是说神兽和马不能相混淆,并没有说神话里只有神兽而没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此项把相对条件绝对化了。

四、一般规律

1.整体阅读,认真思考。接触到一篇文章,阅读后要思考文章说明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有何前瞻性,具体内容上有什么个性特点,要关注每一段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甲)《人体干细胞》,阅读后应该提取出下列信息:人体干细胞的定义,人体干细胞的研究价值,人体干细胞的作用等。

2.理清题干,定位寻找。认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注意选项要符合题干,符合后再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找到相对应的语句,这就是定位。然后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3.把握词句,比较区分。为什么说一定要找准原文,找到答案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其目的就是为了与题目选项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做科技文阅读题,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据文本做题”,只的将选项中的内容一一与原文中的相关词句作比较,区分出二者在表达上的异同,才能发现敦是敦非。

4.结合角度,分析综合。在细心比较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判断出是否有如前列举的各种错误。这样,对某一选项的正确与否就可以进行判断了。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1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3地图上 ,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 以谋生的———浙 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5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 来。比照 “人口地 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 于我们的 “亲人分 布图”吧!

6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8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9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3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 (4分)

12. 请指出第6段的写作 手法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3. 你认为第9段中的“ 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 (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 (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 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 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 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 (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6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6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6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 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 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 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 (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 (2) (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 (4) (5) 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 (或联想) 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鼓励1小妹三年未归 ,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2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 呆立1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 坚决1三舅在“思绪 ”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2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 专注1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 恍惚1第9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2第 (11) 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 (5) 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 (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因为第2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7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7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 (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 (“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第3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 (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 (启示) 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 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 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 1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2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3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4照应前文。

(5) 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 (1) 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 (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 个答案分析架空;第 (3) 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 ;第(4) 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 (5) 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1 (从内容看) 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2 (从结构上看) 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3 (从表达看) 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 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 (2) 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 探究写作 意图的方 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 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 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 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 (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 (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运用辨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篇8

1. 数形结合,扬长避短。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与“形”互相对立,互相联系,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代数》主要是从数的方面来研究问题的,《几何》主要是从“形”的方面来研究问题的,而《三角》、《解析几何》则是从数形结合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这是从总的数学分支来说的。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到底宜从“数”的方面,还是从“形”的方面入手寻找解题途径呢?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讲解几何问题时,不忘提醒学生,除了用几何方法来解决外,能否有好的代数方法呢?对于非几何问题,当学生想到了代数方法,或从“数”的方面感到无从下手时,笔者及时提醒学生,对此题能否找到它的几何模型,或赋予它一定的几何解释,从“形”的方面获得简捷的解法呢?笔者反复引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教育学生:时时胸中有“数”,不能得意忘“形”。

一般说来,从“数”的方面研究问题精确深刻,思路规范,而从“形”的方面研究问题形象直观,明白易懂,但它们也有各自的弱点。数形结合考虑问题,可以充分暴露问题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数”与“形”的长处,便于获得好的解题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

2. 以退求进,迂回向前。

如果把一个个数学题比作一个个碉堡,则解题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一齐进攻碉堡。在进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障碍怎么办?要及时提醒学生——以退求进,迂回向前。退有两种方式:一是一般问题向特殊化方向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研究了特殊问题,取得了经验,获得了启发,再向一般化问题进军,这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数学中的“归纳法”、“特殊值探索法”均属于此种思想方法。二是特殊问题向一般化方向退。共性包含个性,解决了一般化问题,特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通常人们总认为特殊事物容易认识,其实也不尽然。有些情况下,特殊事物由于受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不易被人们认识,反而与此相关的一般化问题容易被人们认识,原因是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中的“定义法”、“构造函数法”、“待定系数法”、“交轨法”(先放弃一些限制条件,把问题置于自由度更大的范围内研究,有了眉目,再加上限制条件),均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3. 正难则反,逆反思考。

任何事物均有其正反两面,解数学题也如此,许多问题从题设条件入手进行正面推导考虑偏偏不容易,以至无法解决。在此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此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如果要论证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想想能否举一个反例来推翻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此谓之“反例法”);当我们举不出反例,而思路又一下子不明朗时,可以从结论入手,执果索因,反向思考(此谓之“分析法”或“反推法”);当上述努力不成功时,可以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推出矛盾,从而断定原命题的正确(此谓之“反证法”)。

4. 或合或分,相机行事。

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时,总是注重先引导学生把求解的问题当作一个整体,把它分成若干个相关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即局部问题),解决了一个个小问题,大问题也得以解决,这是一种“以分求合”的思想。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整体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有些数学问题采取上述分解方法行不通或者相当麻烦时,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考虑,或把问题分解后重新组合,或把所求问题作为局部,置于另一个整体中(这其实也是一种重新组合),这样或许能找到好的解题途径。数学方法中的“整体代换法”、“拼凑法”、“补形法”等便是体现整体思想的重要方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题者的才能就在于组合的独创性。”面对当前学生思维上的片面性,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学会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5. 等与不等,转换求解。

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因此两个事物之间的不等是绝对的,相等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等与不等也是对立的统一。在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运用这种辨证的方法来研究数学中的相等与不等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转换求解。当我们讲解有关“相等”的问题时,可以提醒学生,尝试用“不等”的知识来解;同样地对有些涉及到“不等”的问题,又可以考虑用“相等”的知识来处理。体现此种思想的莫过于“判别式法”,它依据的是等价式:ax2+bx+c=0b2-4ac≥0(a,b,cx∈R,a≠0)还有A≥B,且B≥AA=B。

6. 动静变化,寻找妙法。

数学题中有常量与变量,多数学生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变量与常量,误以为常量变量,泾渭分明,更换不得,替换不得,其实,客观事物之间的运动状态总是相对的,有联系的,而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因此,研究有关变量常量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变与不变,辨证地看待字母——它们具有常量与变量的双重身份。比如,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题设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相对位置对调一下;在研究事物运动状态时,要紧抓住不变量(如求点的轨迹及平面图形的翻折时,特别需要考虑此);在研究事物相对静止状态时,又可以考虑把有些量“动”起来(如构造函数研究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范围,便是“化静为动”的典型);当研究两个以上变量问题时,可以先暂时把其中一些变量固定,考虑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有启发的结果后,再通盘考虑,求得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中的“局部变动法”便体现此思想);当来求两个变量关系有困难时,可以引进第三个变量,通过它把前面两个变量的关系沟通起来(这就是“参数法”)。

7. 突出主元,纲举目张。

辨证法既是两点论,又是重点论,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题目中的条件与结论,仔细观察、分析,抓住反映问题本质的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处理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选择其中一个当作“主元”(通常用x、y、z表示),为解题需要,可以变更“主元”,反客为主,突出新的“主元”,主元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8. 异中求同,触类旁通。

任何一个事物必然与外部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当然也如此。面临一个对学生来说陌生的问题,笔者总要反复地询问学生:你能回忆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吗?你能回想一个相关的熟悉的问题吗?你能设想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吗?“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只要想像出一个类比问题,就有了一个照着办的模型。”

类比问题与原问题尽管不是同一个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它们本质之间又有着某种共同或相似之处,抓住了这种内在联系,抓住它们的共性,就能够触类旁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的方面很多,有概念的类比、方法的类比、题型的类比、结构的类比。当然,寻找类比问题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常的辨证思维训练才能做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要发现类比点,哲学思维是必要的。”这些辨证思维策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的解题,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从数形结合,扬长避短;以退求进,迂回向前;正难则反,逆反思考;或合或分,相机行事;等与不等,转换求解;动静变化,寻找妙法;突出主元,纲举目张;异中求同,触类旁通八个方面谈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关键词:辨证思维,指导,解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指导 篇9

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重点在于选项中各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 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这些都考查了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下面结合高考英语真题中的完形填空 (短篇) 来介绍一下应试策略 (保留原题号) 。

阅读下面短文, 掌握其大意, 从21~30 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 选出最佳选项。

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didn’t have to remember passwords ever again?If we could just sit in front of our computers and be 21 logged in?Crave mentions how NEC-Soft BiodeL ogon system uses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log you on to Windows, rather than using a 22.All you need is a webcam and your pretty face to 23 your PC.No more 24, confusing passwords to remember or change every few months.

After doing a little research, I found this type of 25 already available to consumers via a relatively 26 application called Face Code.The 27 requires the use of a webcam to recognize and log PC users into their systems.You can add as many 28 as you want, provided they each have a Windows account.If the system 29 to recognize your 30, you can recall the Windows user name and password by using a hot-key combination.

21.A.automatically B.personally

C.correctly D.occasionally

22.A.face B.password

C.software D.system

23.A.access B.connect

C.recognize D.remember

24.A.simple B.complicated

C.special D.useful

25.A.computer B.technology

C.password D.application

26.A.independent B.infrequent

C.inexpensive D.instant

27.A.account B.consumer

C.designer D.software

28.A.users B.passwords

C.systems D.computers

29.A.begins B.tries

C.fails D.stops

30.A.account B.name

C.password D.face

21-25 ABABB 26-30 CDACD

1. 审读首句, 预测主题, 跳读全文, 掌握大意

考生要首先认真审读首句, 因为它一般是文章的主题句。考生可通过首句来明确短文话题, 预测全文内容。然后跳过设置的空格, 通读全文, 简单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主要信息在各个段落的分布。

分析上面一篇高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材料的首句和第二句, 可以预测该文章的话题:谈论如何不用密码登录计算机。然后跳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介绍一种通过面部识别进入电脑程序的新技术。同时注意文章的篇章结构:第一段提出问题后, 介绍了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利用NECSoft BiodeL ogon system软件识别使用者的面部特征, 省去了很多麻烦。第二段介绍了作者的实践和总结:作者做了一些研究后, 发现这种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一个叫做Facecode的应用软件中。

了解了文章主旨大意和篇章结构, 能够帮助推断文章中某些句子缺少的信息或词汇, 帮助解答题目。如第21题:本题考查副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由全文内容, 尤其该词所在句子和前一句的对比来看, 该句是对上一句内容的补充与解答, 根据第一句中的“不用记住密码就能登录”的提示, 就能够确定选automatically表示“自动地”。可以断定答案是A。

2. 逐句阅读, 筛选答案, 结合语境, 辨析词义

答题时通过考虑所空词语表达的具体信息、词语的语境意义, 并结合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来选择答案。具体说来,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 上引下联, 运用具体语境关系。如:第24 题:根据该词所在的具体语境可知该空和后面的confusing都来修饰passwords, 那么就可知该处要选与confusing意思接近的词语, 所以选B。

(2) 理解句子含义, 从词汇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考虑。如第23 题:该处要选择一个动词。根据前面提到的“All you need is a webcam and your pretty face”可知这两个要求与面部识别技术一致, 那么, 这些条件齐备后, 你就可以“访问”你的个人电脑了。而access的意思就有“be able to reach, approach, enter”, 所以根据词汇的意义选择A项。

(3) 分析句子结构, 从语法和句型结构考虑。如第22题:要求从所给的四个名词中选择一个。本句话中的rather than表示比较, 所以和uses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o log you on to Windows相比, 第22题选择password, 也和第一句内容吻合。

(4) 观察文章对应信息, 借助对应信息或词语的重复出现答题。如第29 题和第30 题:这两个题目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补充, 从反面介绍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解决办法:指该程序出现操作失败的情况, 即不能识别用户的面部信息, 就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再次启动。所填的两个空都要和前文的信息联系起来, 即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解答该题目。

3. 回填答案, 复读全文, 联系整篇, 核实信息

将筛选的答案还原到短文中, 复读全文, 认真推敲, 核实答案。可以考虑:

(1) 全文信息一致性:即要对照文章前后叙述的观点, 考虑选项还原后的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态度与意图一致。例如第22 题:该处考生可能会误选face或software, 但是, 全文主要描述的是打破传统的密码登录方式, 所以rather than一词后应该选password, 表示比较。

(2) 表达方法准确性:即日常习惯用语、词组短语的固定搭配、基本句型表达是否符合习惯, 选词是否准确。

中学英语单选题解题指导 篇10

一、理解句意, 整体把握

做题时, 一定要通读全句, 理解整句话要表达的意思, 切忌在没有弄懂句意的情况下, 根据只言片语, 以偏概全, 盲目做题。例如:The number of students admitted annually to this school ( ) from more tha n 1, 000 in the year 2000 to some 2, 000 las year.A.increases、B.has increased、C.is increasing、D.increased。答案:B。有些同学误选D, 他们没有看懂原文, 把last year看做了时间状语。

二、注意语境, 捕捉句子中暗含信息

近年来, 单项选择题设置特定的语境对语法和词汇进行考查, 这样, 准确了解语境信息是成功解答语境单选题的钥匙, 而语境信息在题干中可以是单词、短语或完整的句子。例如:———I stayed at a hote l while in New York.———Oh, d id you?You ( ) with Ba rb a ra.A.could have stayed、B.could stay、C.would stay、D.must have stayed。答案:A。

三、分析句子结构, 明确句子成分

分析句子结构, 明确句子成分特别是选项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 有时对于我们选择正确答案是很必要的。在分析过程中, 要特别留意标点符号, 句子中的and、but、or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从而判断出这是一个简单句、并列句, 还是主从复合句。例如:At last, we found ours elve sina pleasant park with trees providing shade and____down to eatour picnic lunch.A.sitting、B.having sat、C.to sit、D.sat。答案:D.

四、细心观察, 注意相似句型之间的差别

有些句型看上去极其相似, 解题时必须细心审题, 加以辨别, 找出所考查的句型。

五、留意日常交际用语

高考中经常会考查日常交际用语方面的内容, 因此要注意两个不同民族的交际习惯, 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掌握各种情景中交际应酬的用语, 避免汉语式英语。

六、注意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

单项选择题解题指导 篇11

【解题方法】

Ⅰ.直选法

直选法就是根据所学知识,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直接入手,选出最佳答案。这类试题一般比较简单,考查的知识点单一。例如:

1. Audrey Hepburn was born in Belgium ____ 4th May 1929.

(江苏苏州)

A. at B. in C. on D. from

解题指导:只要掌握了“在英语中,具体到某一天使用介词on”这一规则,就可以直接选出答案C。

2. My parents often tell me ____ too much junk food. It’s bad for my health.(山西)

A. not to eat B. don’t eat C. not eatD. not eatting

解题指导:只要掌握了tell sb. not to do sth.这个句型,就可以判断空白处应为动词不定式的否定形式,答案应为A。

Ⅱ.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先把容易辨别的干扰项排除,逐渐缩小选择范围,最后选出最佳答案。例如:

3. I think Jack does his homework ____ than his sister.(江苏连云港) A. carefulB. more carefullyC. carefullyD. more careful

解题指导:由句中than可以判断,空白处应用比较级形式,可以排除A、C两项;D虽然是比较级,但为形容词形式,不能修饰句中谓语动词,也应排除。答案为B。

4. ——Are you afraid of ____ at home, Linda?

——No. I’ve grown up.(甘肃兰州)

A. alone B. being alone C. lonelyD. being lonely

解题指导:由be afraid of doing sth. 可以排除A和C。alone意为“单独的、独自的”,lonely 意为“孤独的、寂寞的”,根据答语中的I’ve grown up(我已长大)可确定选B。

Ⅲ.辨析法

辨析法就是通过辨别所给的选项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差异,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主要用在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或句法结构上。例如:

5. ——____ will your father come back? ——In a week.(江苏扬州) A. How farB. How soonC. How longD. How often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以how开头的四个特殊疑问词的区别。how far用来提问距离;how soon常用来对要过多久以后等意义的时间状语提问,如“in+一段时间”;how long用来提问一段时间,表示某些动作或状态持续了或要持续多久,只能和延续性动词连用;how often用来提问频率,意为“多长时间一次”。答语in a week意为“一周后”,所以答案应选B。

6. He ____ less time reading stories about film stars than before.

(江苏南通)

A. takesB. spendsC. costsD. pays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表示“花费”的几个动词。用take主语应为it;spend…doing表示“花费(时间、金钱)做……”;cost表示“花钱”,主语是物;pay表示“花钱”,主语是人。根据reading stories可知,答案为B。

Ⅳ.还原法

还原法主要用来解答一些特殊或复杂的句式,如感叹句、疑问句、省略句等。做题时可将这些句子还原成陈述句,使句子的结构更为清晰,从而选出最佳答案。例如:

7. ——____ you have brought me!

——I got them at the market.(江苏南通)

A. What a big fishB. How a big fish

C. What big fish D. How big fish

解题指导:本句意为“你带给我的鱼真大!”,答语中的them说明,鱼不止一条,应为复数形式,所以可将原句还原为:You have brought me such big fish. 由此可见,被感叹的部分为 big fish(名词为复数形式),答案應为C。

8. The life we were used to ____ greatly since 1992.(江苏苏州)

A. changeB. has changedC. changingD. have changed

解题指导:句中we were used to作定语从句,修饰句子的主语The life,如果把本题的干扰因素——定语从句去掉,变成 The life ____ greatly since 1992. 这样一来,句子的结构就清晰了。由句中since 1992判断,本题应用现在完成时,且句子的主语为单数形式,所以正确答案为B。

Ⅴ.类推法

类推法常适用于涉及时态、非谓语动词或同义词辨析之类的试题。解题时先将所给的选项进行分类,利用“如果A对,那么B也对”的类推法,将A、B否定。排除一类后,再把剩下的两个选项进行分析,最后选出最佳答案。例如:

9. ——John, someone in your class phoned you this morning.

——Oh, who was _____?(江西)

A. heB. sheC. itD. that

解题指导:仔细观察四个选项便可发现:A、B都是表示人的代词;假如A是正确的,那么B也是正确的。因此可首先排除它们。对人称把握不准时,常用it来替代,所以正确答案为C。

Ⅵ.关键词法

许多试题中含有固定搭配、固定句型、语法结构及其相关的信息词,对于快速准确地判定答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词被称为关键词。找到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从而选出最佳答案。例如:

10. When you are sleeping, you had better ____ all your windows closed.(江苏南通)

A. don’t keepB. not keepC. not to keepD. not keeping

解题指导:本题的关键词是had better。had better后接动词原形,其否定式为had better not do sth.,所以可判断B为正确答案。

11. ——Have you mended your shoes, Bob?

——Yes, I ____ them twenty minutes ago.(天津)

A. have mendedB. mendC. had mendedD. mended

解題指导:本题的关键词是twenty minutes ago。twenty minutes ago是一般过去时的标志,所以空白处应为一般过去时态,答案为D。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几种常用方法。由于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形式多种多样,解题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解一道题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以同学们要在掌握好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大量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获得好成绩。

【考题预测】

1. ——Is there ____ English book on the desk?

——Yes. Whose is ____ book?

A. a, theB. an, theC. an, aD. the, the

2. ——Whose watch is this? It is really wonderful.

——Oh, it’s not ____. It’s ____.

A. her, yourB. his, myC. yours, he’sD. mine, Tom’s

3. Where is Liu Kai? It is ____ turn ____ our classroom today.

A. his, to cleanB. he, cleanC. his, cleanD. he, cleaning

4. ——Can I borrow ____ money from you?

——Sorry, I don’t have ____.

A. any, someB. some, any C. any, anyD. some, some

5. The girl spends about an hour a day ____ her ____.

A. do, homeworkB. to do, homeworks

C. doing, homeworks D. doing, homework

6. I will give ____ students ____ minutes to finish their exercises.

A. other, five more B. the other, other five

C. another, five more D. other, more five

7. It’s six o’clock now. The Green family ____ supper.

A. is having B. are havingC. haveD. had

8. Thank you for ____ the class trip. We’d like ____ to Beijing Zoo.

A. organizing, goingB. organizing, to go

C. organize, to goD. organize, going

9. ——____ is your mother, Daniel?

——She is cooking in the kitchen.

A. WhichB. What C. Where D. How

10. ——How old is your daughter?

——____. We had a party for her ____ birthday last week.

A. Twelve, twelve B. Twelve, twelfth

C. Twelfth, twelfthD. Twelfth, twelve

11. The man sitting ____ Han Mei was so tall that she couldn’t see the film at all.

A. behindB. in front of C. besideD. next to

12. ——I'm sorry I ____ my homework at home, sir.

——That's all right. But don't forget ____ it to school tomorrow.

A. forgot, to takeB. forgot, to bring

C. left, to bringD. left, to take

13. She told us a story. Her voice ____ sweet.

A. listenedB. sounded C. heard D. listened to

14. My brother has visited the museum. I'm going to ____ him somewhere else tomorrow.

A. takeB. bringC. pushD. carry

15. She has read many novels by English writers. Now she would like to read ____ novels by writers from ____ countries.

A. some, otherB. any, other

C. some, any D. other, another

解题分析指导 篇12

一、近年高考单项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语境理解要求高、内容跨度大、选项干扰性强、题干迷惑度高、一题涉及多个知识点。这样的设计使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对同学们的要求就更高了。这样的试题要求同学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理解技能。

二、近年高考单项填空题的命题趋向

1.知识覆盖面广是单项填空的重要特点之一。试题包括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动词、复合句、强调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省略、倒装、it用法等。

2.动词为考查重点。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动词 (短语) 辨析、虚拟语气、主谓一致等。

3.纯语法规则测试试题逐年减少, 考查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逐年增加, 突出语境的作用。这要从具体的语境入手, 从交际的场合和英美文化习惯去考虑问题。重点突出下列四个方面:情景会话用语、语法加语境、语法加上下文、语法加比较辨析。

4.语言地道, 语境仿真, 不少题干以对话形式出现, 间接考查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题目能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词汇内涵和分析语境的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强的同学做起来得心应手, 而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规则的同学面对特定的语境会茫然不知所措。

5.增加了对词义辨析的考查。重点考查动词 (短语) 、名词 (短语) 、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 (短语) 等的辨析。同前几年比较而言, 近年大多数试卷考查辨析的题量都在增多。这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6.出现了文化知识的考查项目。主要涉及西方文化或谚语。

7.总体难度有所下降。近年来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改变了以往死抠语法的现象。高考单项填空难度的降低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向。

8.单项填空题的改革。单项填空题长期以来以15题呈现, 但广东卷2007年起删除了单项填空题, 新增了语法填空题;继湖北卷单项填空题由过去的15题缩减为10题后, 四川卷从2013年起单项填空题量由以前的20题减到10题, 这是高考题的新走向。

三、单项填空题的解题策略及指导

近年来, 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的不少试题体现了新的句型、新的结构和新的考点, 因此, 对解答此类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排除定势思维的影响, 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巧解单项填空题, 提高准确性。

1.找准关键的提示语

注意and, but, so, otherwise等并列连词的使用, 这几个词表示前后分句的句意关系是并列、转折、因果、递进或相反。若前面是个句子, 后面也是个句子, 反之亦然;若连接的是几个动词, 这几个动词也必定是同一时态或同一形式。

【考例】I've lived in New York and Chicago, but don't like_________of them very much. (2013年山东卷)

A.either

B.any

C.each

D.another

【解析】选A。but表示转折, 前后句子构成对比。我在纽约和芝加哥都居住过, 但这两个地方我都不是很喜欢。短语noteither=neither意为“两者都不”。

2.谓语动词判断法

抓住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判断正确答案。

1) 及物动词, 其后须接宾语, 要么后接oneself, 如果其后既没有接宾语也没有接oneself, 那么该词应用被动结构。如:

【考例】 (1) Shortly after suffering from a massive earthquake and_________to ruins, the city took on a new look. (2013年江苏卷)

A.reducing

B.reduced

C.being reduced

D.having reduced

(2) Some people care much about their appearance and always ask if they look fine in________they are wearing. (2013年上海卷)

A.that

B.what

C.how

D.which

【解析】 (1) 选C。reduce是及物动词, 其后须接宾语否则就得用于被动结构。而A和D是主动结构, reduce后面没有宾语, 故排除A和D;再根据连词after, 判断C项符合题意。

(2) 选B。分析句子结构, 发现wear是及物动词, 其后须接宾语, 但wear后面没有宾语, 且wear也没有用被动结构, 故判断wear的宾语就是空格上的那个词, 唯有what可以作宾语。

2) 不及物动词, 顾名思义就是不须接宾语的动词。如:

【考例】When I arrived, Bryan took me to see the house_________I would be staying.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A.what

B.when

C.where

D.which

【解析】选C。定语从句I would be staying修饰名词the house, 从句中stay是不及物动词, 其后不需要再接宾语, 故引导词用where。

3.标点符号判断法

标点符号有时起着关键作用, 有无标点符号, 会直接影响到正确选项的确定。在单项填空题中, 题干往往由几个部分组成, 中间有逗号隔开时, 一般要用连词或关系代词;但是, 当前面分句中已用了连词时, 后面就不能再加连词了。如:

【考例】 (1) Mo Ya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12, _________made on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ong-held dreams come true. (2013年安徽卷)

A.it

B.that

C.what

D.which

(2) When I was little, my mother used to sit by my bed, _________me stories till I fell asleep. (2013年重庆卷)

A.having told

B.telling

C.told

D.to tell

【解析】 (1) 选D。因为有逗号隔开, 后面必须是从句, 判断A和B是错误答案。再根据句意, 判断C项也不合题意。

(2) 选B。因为逗号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后面不能再是句子, 排除C项;根据后面的时间状语till I fell asleep判断, tell与sit是同步伴随的关系, 故应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作伴随状语。

4.排除法

排除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使其变得直接、简单, 从而快速、便捷地找出正确的选项。下面几种情况常用排除法:

1) 题干中有插入语或介词短语。如:

【考例】 (1) “Never for a second, ”the boy says, “_________that my father would come to my rescue.” (2013年江苏卷)

A.I doubted

B.do I doubt

C.I have doubted

D.did I doubt

(2) Before you pay a visit to a place of interest, look in your local library_________a book about it. (2013年安徽卷)

A.onB.at

C.forD.to

【解析】 (1) 选D。去掉插入语the boy says, 不难看出原句变为了Never for a second_________that my father would come to my res-cue.这是否定短语Never for a second位于句首, 句子用部分倒装。

(2) 选C。如果去掉介词短语in your local library, 很容易看出本题考查短语look for a book。

2) 题干中有定语 (从句) 。如:

【考例】The Smiths are praised_________the way they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2013年山东卷)

A.fromB.by

C.atD.for

【解析】选D。句中they bring up their children是定语从句, 修饰the way。be praised for“因……而受到称赞”。

3) 题干中有状语 (从句) 。如:

【考例】I felt very tired when I got home, and I_________straight to bed. (2013年重庆卷)

A.go

B.went

C.had gone

D.have gone

【解析】选B。and前后各是一个并列句, 前分句中含有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当我到家时”, 可以删除, 不影响做题。省略后即:我感觉很累, 我直接上床睡觉了。因前面用了一般过去时felt, 故后面直接用过去时went。

5.还原法

即通过还原题干的本来面目, 使句子意思更明确。

1) 被动语态还原成主动语态。如:

【考例】This project requires close teamwork._________will be achieved unless we work well together. (2013年安徽卷)

A.Nothing

B.Anything

C.Something

D.Everything

【解析】选A。句中will be achieved是被动语态, 如果还原成主动语态就是We will achieve_________unless we work well together.根据前后判断, 不难看出这里应填Nothing。

2) 问句还原成陈述句。如:

【考例】—Was it by cutting down staff_________she saved the firm?

—No, it was by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2012年上海卷)

A.when

B.what

C.how

D.that

【解析】选D。如果把本句还原成陈述句It was by cutting down staff_________she saved the firm, 不难看出本句是强调句型。

3) 感叹句还原成陈述句。

感叹句将原本可以正常表述的内容, 从中间断开, 将后半段提到前面。这种命题方式既突出了语言交际的特点, 又容易增强命题的隐蔽性。如:

【考例】Do not let any failures discourage you, for you can never tell_________close you may be to victory. (2013年湖南卷)

A.how

B.that

C.which

D.where

【解析】选A。如果去掉for前面的分句及for you can never tell, 我们不难看出, 本题是由how引导的感叹句充当宾语从句, 很快就能看出这是be close to结构的一种变化形式。

4) 倒装语序还原成正常语序。如:

【考例】Not until he went through real hardship_________the love we have for our families is important. (2013年福建卷)

A.had he realized

B.did he realize

C.he realized

D.he had realized

【解析】选B。此题还原成正常语序为:He didn't realize the love we have for our families is important until he went through real hardship。not和until从句置于句首时, 句子用部分倒装。

5) 强调句还原成陈述句。如:

【考例】It_________be the vocabulary that caused you the problem in the exercise because you know a lot of words. (2013年安徽卷)

A.may

B.couldn't

C.should

D.needn't

【解析】选B。分析句子结构, 很容易看出the vocabulary是被强调部分, it'sthat是强调句型。本题考查情态动词couldn't用于强调句型中。

6.补全法

省略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单项填空题之一, 因为其句子成分在形式上已经不完整, 造成分析句意时困难, 解答此类题时, 最好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使思维序列中的断点连接起来, 降低理解的难度。

【考例】The driver wanted to park his car near the roadside but was asked by the police_________. (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

A.not to do

B.not to

C.not do

D.do not

【解析】选B。并列词but后面的分句用了被动语态was asked by the police, 如果还原就成了the police asked him not to park his car near the roadside.为了避免重复, 故用了省略结构not to。

7.直接法

通过上下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 抓关键词, 根据固定搭配以及不同的文化特色, 直接找出答案。如:

【考例】— (1) Would you like a glass of wine?

—_________.I don't drink. (2013年重庆卷)

A.No, thanks

B.Yes, please

C.I don't like it

D.It's my favorite

(2) This is by far_________movie that I have ever seen. (2013年辽宁卷)

A.an inspiring

B.a much inspiring

C.the most inspiring

D.the more inspiring

【解析】 (1) 选A。上句问是否喝酒, 下句后面说我不喝酒, 由此判断这是拒绝别人, 故用No, thanks。

(2) 选C。句中that I have ever seen是定语从句, 修饰movie。又因定语从句中谓语用了现在完成时, 根据定语从句规则:当先行词被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 从句谓语动词用现在完成时。反过来推定, 此空须填形容词最高级。

8.分隔法

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本应连在一起的成分分隔开来。如:

【考例】John invited about 40 people to his wedding, most of_________are family members. (2013年重庆卷)

A them

B.that

C.which

D.whom

【解析】选D。分析句子结构, 不难发现, “most of_________are family members”作40people的定语, 先行词是人, 当然选whom。如果把题中逗号改成句号 (most还要大写) , 则选A。

9.综合法

命题者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因此题目的设置不可能都是单纯用某种方法就可得出答案, 大多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逐步推出最后结论。如:

【考例】 (1) I'm calling about the apartment you_________the other day.Could you tell me more about it? (2013年安徽卷)

A.advertised

B.had advertised

C.are advertising

D.will advertise

(2) He wrote a letter_________he explained what had happened in the accident. (2013年江西卷)

A.what

B.which

C.where

D.how

【解析】 (1) 选A。分析句子结构可知you_________the other day是定语从句, 修饰the a-partment。本题核心有个过去时间状语the other day, 故使用一般过去时。

(2) 选C。分析句子结构知, “_________he explained what had happened in the accident”是定语从句, 修饰a letter。但explain是及物动词, 常用于explain sth to sb, 句中what had happened in the accident又引导宾语从句, 作explain的宾语, 先行词是letter, 根据逻辑, 只能是“在信里”, 故把letter当作地点, 填where。

10.语境法

充分利用语境, 补全句子或对话。

【考例】—This is your order, a hamburger and an apple pie._________? (2013年安徽卷)

—I'll have it here.

A.Anything else

B.Is that OK

C.For here or to go

D.Something to drink

【解析】选C。如果不看后面一句I'll have it here, 四个选项都正确。根据下句“我在这儿吃”判断, 是问“在这儿吃还是带走?”

11.熟记固定搭配

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 如动词与副词 (介词) 的搭配、名词和形容词的搭配、介词与名词的搭配等。

【考例】—I'm looking for a nearby place for my holiday.Any good ideas?

—How about the Moon Lake?It is_________easy reach of the city. (2013年上海卷)

A.by

B.beyond

C.within

D.from

【解析】选C。within reach of“某人可以够到的地方, 伸手所及的地方”。beyond reach of“够不着, 找不到”。

12.重视掌握一些热点句型

1) 祈使句+and/or+表示将来的陈述句。

【考例】Read this story, _________you wil realize that not everything can be bought with money. (2013年四川卷)

A.or

B.and

C.but

D.so

【解析】选B。and后面的分句用一般将来时。

2) when用作并列连词, 意为“就在此时 (那时) ”, 常用于was/were about to do sth when;was doing sth when;had done sth when。注意:when从句常用一般过去时。

【考例】Jim_________a late night film at home when, right in the middle of a thrilling scene, the television went blank. (2013年陕西卷)

A.watched

B.had watched

C.was watching

D.would be watching

【解析】选C。when前分句常用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或过去将来时。

3) “否定词+a+比较级”表达最高级。

【考例】I_________myself more—it was a perfect day. (2013年浙江卷)

A.shouldn't have enjoyed

B.needn't have enjoyed

C.wouldn't have enjoyed

D.couldn't have enjoyed

【解析】选D。由后面it was a perfect day判断, 此句是句型“否定词+比较级”, 意为“我不可能玩得更开心”。

4) it句型 (it表示形式, 常作形式主语或宾语;表示强调, 引导“it isthat”强调句;it也可表示指代) 。

【考例】 (1) It was with the help of the local guide_________the mountain climber was rescued. (2013年重庆卷)

A.who

B.that

C.when

D.how

(2) No matter where he is, he makes_________a rule to go for a walk before breakfast. (2012年陕西卷)

A.him

B.this

C.that

D.it

【解析】 (1) 选B。with the help of the local guide是被强调部分, 如果去掉it wasthat, 句子结构依然完整。

(2) 选D。句中it是形式宾语, 指代后面的不定式to go for a walk before breakfast。

四、单项填空题学习方法

1.先全面, 后重点:先全面学习所学的知识点, 然后重点复习“必考”的考点, 特别是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动词 (短语) 辨析以及定语从句、名词从句、状语从句。

2.多练习, 抓重点:应该做一些代表性的练习, 并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3.多归纳, 多总结: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 以及一些习惯用法, 提高自己适应具体语言环境的能力。

4.归纳和整理一些好题:把平时做错的题和遇到的经典题抄下来, 经常读读, 加深理解。

总之, 只要后期复习备考时, 从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着手, 注意将语法、语境和语言文化背景相结合, 多方面提高解题的技巧, 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上一篇:等级分析下一篇:天津塘沽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