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贸易

2025-01-13

物流服务贸易(精选12篇)

物流服务贸易 篇1

6月1日, 首届京交会落下帷幕, 在5天的时间内, 交易会安排了130多场活动, 90%为洽谈活动;共签订项目458个, 成交额601.1亿美元, 其中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参展商规模达到4 000余家, 吸引了67家世界500强企业, 其中不乏沃尔玛、汇丰银行及NBA中国等知名服务企业, 麦肯锡、7-Eleven、家乐福等公司近30位世界500强全球负责人也来京助阵。首届京交会可以说是一场服务产业的饕餮盛宴, 创下4个“第一”:

●第一次获得三大国际组织永久支持

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以下简称“京交会”) 是截至目前全球惟一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展会, 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永久支持单位。

●第一次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

京交会是全球惟一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 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本届京交会还首次实现体育领域贸易突破, 如NBA等部分世界顶级的赛事参会, 希望通过京交会的平台和中国进行合作。

●“走出去”项目首次覆盖南美洲

本届京交会在“走出去”贸易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些大型项目走到南美大洋洲以前没有覆盖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乌拉圭, 这是世界贸易服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关贸总协议乌拉圭回合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后, 使国际服务贸易有了国际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后, 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首次设置“一对一”私密洽谈区

与商品贸易不同, 服务贸易更注重知识产权。为体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本届京交会从展会设施的安排上, 也充分体现“为客商服务”的理念。本届京交会首次设置100间私密洽谈间。此外, 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 专门拿出2 000平方米作为洽谈区, 这都是考虑到服务贸易的特点。

物流服务贸易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全球服务创新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快了全球的服务贸易和产业升级。

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服务创新这一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产品销售到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IBM于1911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则硬件业务上陷入困境,在郭士纳的带领先成功地从硬件向软件的战略转型,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进入21世纪,IBM有进行了战略调整,出售全球PC部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将其带向了关键的高价值领域。从下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成功: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IBM的营业收入达到103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每股盈利8.93美元。

2.NIKE:从制造业转型服务提供商

物流服务贸易 篇3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特设“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以设计服务贸易为主题,为中外设计贸易提供沟通交流与贸易洽谈的服务平台。近年来,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为国内外设计服务企业搭建了桥梁。来自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一中国和中国台湾等10余令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服务机构与组织参与了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的活动,并针对设计服务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已逐渐成为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设计贸易品牌盛会。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分会邀请全球各企业代表、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和组织、设计服务机构及设计师参加。大会提供资源供参展机构展示其设计服务能力和设计品牌,参会者可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促进全球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与国际设计资源零距离对话

全球设计趋势发布:引导潮流

绿色家电生态设计论坛:案例分析,全面解读家电生态设计标准

设计服务贸易洽谈:关注并推进展会设计贸易定单量

物流服务贸易 篇4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作为规范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 《服务贸易协议》参照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的模式, 规定了33个条款和1个附件, 包括定义和范围、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和机构条款4个部分。附件中列出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主要内容包括: (一) 定义和范围部分规定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定义和协议的管辖范围, 指出本协议适用于所有影响商业性服务贸易的措施; (二) 义务和纪律部分主要包括透明度、国内规制、相互承认、保障措施、补贴、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等条款, 对各方开展服务贸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同时, 协议纳入了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参与服务贸易的条款,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服务业的发展; (三) 具体承诺部分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渐进式自由化、具体承诺减让表、减让表适用方式和减让表的修改等条款。协议规定各方提交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应作为附件, 构成协议的一部分, 在减让表中列明具体开放的部门和措施; (四) 机构条款部分包括联络点、审议、争端解决、协议生效等条款, 对实施协议的程序性问题做出了规定。根据协议规定, 中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 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 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 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 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1]。

东盟各国也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分别在金融、电信、商业服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做出了新的开放承诺。《协议》还规定, 在《协议》生效一年内, 双方将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 以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从以上内容的规定可以看出, 《服务贸易协议》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 以WTO规则为基础, 并大量参照了GATs中的相关规定, 使CAFTA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体制与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相协调。第二, 在WTO规则的基础上, 又照顾了CAFTA自身的区域性特点。CAFTA全部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并且服务贸易大多集中在如旅游、建筑、教育等比较低端的领域, 而在像金融、管理、咨询等处于服务高端的部分则更为落后[2]。因此, 《服务贸易协议》兼顾了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从低端向高端的过渡。第三, 对东盟成员国中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新成员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第四, 强调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 并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具体承诺减让表, 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准入限制。第五, 根据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特点, 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模式, 并采纳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中的有关规则, 运用“N-X”原则。即允许两个或多个国家率先达成协议, 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其他国家在做好准备之后再进入。这种灵活性给成员国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各国经济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 有利于加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3]。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 它将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提供制度性保障, 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双方服务部门的合作, 推动双方服务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协议的实施, 双方将逐步减少服务业的准入限制, 扩大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 这无疑会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4]。

二、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合作基础

旅游服务贸易是现代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及服务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10年,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对带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在推进CAFTA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先导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之初的不足80亿美元, 一路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1600亿美元,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900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2%。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 在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将达4000亿美元, 这种惊人的增幅, 在《服务贸易协定》实施之后, 接下来的发展无可限量[5]。

在我国,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 并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公报数据显示, 2006年, 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而在2007年,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8.2%,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5%[6], 另据统计, 2004年中国公民首站赴东盟国家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 同比增长45%。同时, 东盟国家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2004年, 东盟国家旅华人数初步统计达299万人次, 同比增长52.6%, 占同年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近18%[7]。2006年和2007年外国入华旅游的前10位国家中, 东盟就占了4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和人文资源, 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 旅游业也成为东盟的支柱产业。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又在不少地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起着互补的作用, 为两地开展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 双方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泰国芭堤雅、马来西亚云顶、印尼巴厘岛、越南下龙湾、柬埔寨吴哥窟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则不仅有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沟、峨眉山、云南西双版纳、五岳群山等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万里长城、故宫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也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 双方的旅游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协同和互补效应。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 旅游方面的协同互补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价值和效益。再次, 中国-东盟“10+1”框架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贸区的对接互动为双方的旅游合作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双方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上的基础。最后, 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地缘关系, 双方的旅游合作已经具备良好的客源基础。云南、广西、四川等旅游资源大省与东盟中南半岛比邻, 双方现已形成的巨大的客源市场, 是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础。

三、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旅游一体化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区域内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 以及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CAFTA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由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立法滞后,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应该做好对策研究, 不断改革, 努力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的竞争力。

1.加快旅游立法进程, 进一步完善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 履行《服务贸易协议》和GATS下的承诺, 规范旅游服务市场。目前, 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某些法律条文模糊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市场, 保护旅游法律关系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构建中国-东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完全依靠天然禀赋而不加以创新和提升, 旅游业将难以获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的旅游产品和新的服务形式应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更具个性化、多元化、可变化的消费需求。例如, 应不断推出包括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的特色旅游方式, 与东盟合作开发旅游产品, 把中国秀丽河山、灿烂文化与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结合在一起, 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的网络体系构建, 开展跨国旅游电子商务。

3.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既精通业务和管理, 又熟悉市场规则的综合性人才;制定科学的宣传促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销售体系。

4.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际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因为这种开发往往会影响资源的原生态的风貌, 开发与维护的矛盾是发展旅游业的长期性矛盾。我们必须明确: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复得, 因此,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应坚持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摘要: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旅游业作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传统产业, 虽然可能遭遇到来自东盟各国的竞争, 但随着相互合作的加强和优势互补, 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好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提升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CAFTA,旅游服务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4]“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曙光初现”中国东盟资讯网www.cainfo.com.cn.

[2]欧阳慧, 黄泽周.关于建立CAFTA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探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

[3]程信.赵琦娴.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法律博弈载.经济与法.2005, (8) .

[5]“东盟博览会:服务贸易成东盟与中国合作核动力”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

[6]“2006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网址www.cnta.gov.cn.

服务贸易新闻 篇5

2011年08月18日 11: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晓晴 通讯员 黄卫雯

昨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时公布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的新措施。毗邻香港的深圳备受鼓舞,多位政府及企业界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均乐观表示,深圳与香港的合作将显著加快,深港合作将步入新阶

在中央支持香港的一系列措施中,大幅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居于首位。分析人士指出,分开来看香港和深圳,两地贸易结构都明显失衡,距离全球性贸易中心有着明显的差距;然而两地携手“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深港之力的前海将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

来自前海管理局的消息显示,深圳已经会同香港方面启动了前海金融政策、法律环境、专业服务及CEPA先行先试、招商政策四个专责小组,在前海的税制、法制、金融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将尽快形成专项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与此同时,深港两地的其他经贸合作也在有序推动中。据悉,深港两地将联合推广、扩大深港及珠三角会展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推动深港成为世界商品集散地。市贸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挥CEPA的政策优势,大力推动“国际采购商业圈”的建设——主要是推动建立各种大型专业市场,此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立足深圳,辐射珠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国际采购交易平台。

目前,深港之间在科技产业上互动频频。自2007年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来,深港两地投放了大量的资源,合作资助项目涉及通讯技术、照明技术、机械人制造系统、中药检测等。现在,深港创新圈设立了6个创新基地、12个服务平台,以及4个重大专项实施工程,推动相关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香港创新科技署有关负责人表示,香港有人才、研发和融资中心的优势,深圳的优势则是较低成本和产业化,两地有互补性,这是合作的基础,而且,内地是香港高科技产品最大的市场,深港科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香港主动与深圳展开各种合作。翰宇药业有关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以前与香港方面合作需要推着他们走,这两年则反过来,香港方面很积极,推着我们走。

此外,香港与深圳的智力合作也在发酵。在深圳高新园区,“港”字号大学成为独特风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深圳的基地今年已陆续启用。深圳虚拟大学园有关负责人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地的建设接近尾声,香港浸会大学的基地正在加紧建设,该负责人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香港的大学进驻深圳,为深圳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中央支持香港发展六大措施解读

文章出处:深度报道作者:张慧敏 闫瑾发布时间:2011-08-18

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支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开启香港之行的首日便率先亮出了一份大礼包,其中的政策措施将为香港、内地两地带来哪些改变?哪些产业将随之受益?内地与香港的居民又将获得怎样的实惠?

更多服务业进入内地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香港的水平一向很高,扩大CEPA受惠面之后为香港相关医疗服务进入内地提供了便利。”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明确允许香港在内地独资医院范围扩大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在医疗上的交流,为内地病人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可以服务在内地居住和工作的香港市民。

在旅游服务方面,一连串针对性措施支持香港到内地设立旅行社,并支持特区发展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业务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并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旅游监管机构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并加强对内地赴港旅行团的监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表示,对香港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服务贸易的开放优势在于,相关领域的进入加强了两地的经济往来,但同时对香港开放的服务领域相对来讲属于„高端‟服务业,对内地相关行业的影响更多地在于„示范效应‟,迫使内地的相关行业对自身做出审视并做出改变,但国内相关行业实现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明表示。

将香港纳入自贸区实现互补双赢

在外贸方面,六项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东亚区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今后与外资谈判时更多兼顾香港利益,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协调互动。

此次中央宣布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结合目前全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但对于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业内专家表示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香港虽然在中国境内,但是作为独立关税区,处在中国关境之外,内地可以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但是内地同香港签订CEPA时对原产地有要求和限制,需要防止生产转移,不能将两地混为一谈。因此,如果香港纳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当中就相当于两地的产品产地混为一谈,所以能不能够加入进来还要看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其他区域答不答应。”

白明也认为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香港是WTO成员,在WTO当中与内地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不同的成员,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所以,如果把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存在技术难度,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和混乱,但是双方配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强化香港在粤港澳区域合作地位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构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支持港资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而在此前香港与广东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也曾提出,两地将在生态环保、清洁发展以及养老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由于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不如商品贸易强,发展服务业的地域优势非常重要,而在粤港澳三地当中,香港作为国际开放港口同国际市场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在当前面临要素成本升高的情况之下,加强内地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现代服务基地建立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白明表示。

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认为,香港在加强同周边地区合作的同时,还应在中国特殊政策下实现转型。“内地对香港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变,随着内地全面开放的步伐加快,香港的„独家‟优势渐失,政策扶持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香港的依赖性,香港应当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CEPA政策来加强自身独立性。”袁钢明强调。

加大民生等资源支持香港

在民生保障方面,内地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措施继续保持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和电力、天然气等物资对香港市场的稳定供应。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来源地,香港地区的肉类蔬菜供应超过九成来自内地。此次中央宣布保障各类物资的供给,包括粮食、肉类、蔬果等优质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有助于缓解食物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能源供应方面,中央宣布加快西线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内地取得长期稳定的天然气做发电之用,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能扭转过去依赖燃煤为主的发电组合,改为以天然气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在教育方面,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即“联招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

港股组合ETF最早年内推出

金融业一直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香港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首先就是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基金投资产品,交易手续与股票可以说完全相同。港股组合ETF就是成立可以直接投资于港股市场的ETF基金,可以增加ETF基金品种,因为国内比较单一,只有沪深500、上证50之类的。据了解,目前沪深交易所都力争在今年内推出港股组合ETF。

但是此前,在香港推出ETF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技术问题是清算交收中的担保问题。据了解,这一技术问题主要是在合约交易时,买卖双方任何一方出现违约,守约方都必须履行相关的义务,保证合约正常运行。

增加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不管是赴港上市、共同代销基金还是开设分支机构,可以拓展港资机构在内地的业务范围,内地更多的业务也可以做到香港去,港资银行也可以打破类似外资银行的界限,开展多种业务。

此前由于政策、风险等种种原因港地险企入驻内地较为缓慢,政府只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沿海地区设立营业机构。“香港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险种丰富,而内地市场潜力较大,二者结合可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设离岸人民币计价中心

昨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获得690亿元人民币的强劲认购,一方面是人民币债券安全,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令投资者看好。

未来将增加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金融机构,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公司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香港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所以扩大在香港的发债规模,可以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功能完善及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记者同时注意到,新的措施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最先进入到境内证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应该主要是金融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目前香港已有近80家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当地市场对人民币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旺盛。

不过,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郭田勇建议,随着境外人民币数量的不断堆积,为使国际化进程可持续,还需解决其市场出口,一要致力于建设离岸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金融市场,二要以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为契机推进其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商报记者 张慧敏 闫瑾

中央支持香港发展六大措施解读

2011年08月18日 08:04来源: 北京商报

提升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支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开启香港之行的首日便率先亮出了一份大礼包,其中的政策措施将为香港、内地两地带来哪些改变?哪些产业将随之受益?内地与香港的居民又将获得怎样的实惠?

更多服务业进入内地发展

“医疗服务方面,香港的水平一向很高,扩大CEPA受惠面之后为香港相关医疗服务进入内地提供了便利。”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明确允许香港在内地独资医院范围扩大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在医疗上的交流,为内地病人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可以服务在内地居住和工作的香港市民。

在旅游服务方面,一连串针对性措施支持香港到内地设立旅行社,并支持特区发展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业务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并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旅游监管机构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并加强对内地赴港旅行团的监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表示,对香港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服务贸易的开放优势在于,相关领域的进入加强了两地的经济往来,但同时对香港开放的服务领域相对来讲属于‘高端’服务业,对内地相关行业的影响更多地在于‘示范效应’,迫使内地的相关行业对自身做出审视并做出改变,但国内相关行业实现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白明表示。

将香港纳入自贸区实现互补双赢

在外贸方面,六项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东亚区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可能性,今后与外资谈判时更多兼顾香港利益,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协调互动。

此次中央宣布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结合目前全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但对于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业内专家表示还存在一定难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香港虽然在中国境内,但是作为独立关税区,处在中国关境之外,内地可以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但是内地同香港签订CEPA时对原产地有要求和限制,需要防止生产转移,不能将两地混为一谈。因此,如果香港纳入内地已经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当中就相当于两地的产品产地混为一谈,所以能不能够加入进来还要看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其他区域答不答应。”

白明也认为将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香港是WTO成员,在WTO当中与内地是相互独立的,属于不同的成员,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所以,如果把香港纳入到内地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存在技术难度,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和混乱,但是双方配合的可能性比较大。” 强化香港在粤港澳区域合作地位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将加快粤港、粤澳合作,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构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支持港资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而在此前香港与广东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也曾提出,两地将在生态环保、清洁发展以及养老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由于服务贸易的跨地域性不如商品贸易强,发展服务业的地域优势非常重要,而在粤港澳三地当中,香港作为国际开放港口同国际市场结合紧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在当前面临要素成本升高的情况之下,加强内地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现代服务基地建立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白明表示。

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认为,香港在加强同周边地区合作的同时,还应在中国特殊政策下实现转型。“内地对香港的重视程度从来没有变,随着内地全面开放的步伐加快,香港的‘独家’优势渐失,政策扶持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香港的依赖性,香港应当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CEPA政策来加强自身独立性。”袁钢明强调。

加大民生等资源支持香港

在民生保障方面,内地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措施继续保持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和电力、天然气等物资对香港市场的稳定供应。

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食物供应来源地,香港地区的肉类蔬菜供应超过九成来自内地。此次中央宣布保障各类物资的供给,包括粮食、肉类、蔬果等优质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有助于缓解食物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能源供应方面,中央宣布加快西线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内地取得长期稳定的天然气做发电之用,有利于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能扭转过去依赖燃煤为主的发电组合,改为以天然气作为主要的发电能源,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在教育方面,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即“联招考试”),内地部分高校可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港股组合ETF最早年内推出

金融业一直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升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香港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首先就是要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证券基金投资产品,交易手续与股票可以说完全相同。港股组合ETF就是成立可以直接投资于港股市场的ETF基金,可以增加ETF基金品种,因为国内比较单一,只有沪深500、上证50之类的。据了解,目前沪深交易所都力争在今年内推出港股组合ETF。

但是此前,在香港推出ETF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技术问题是清算交收中的担保问题。据了解,这一技术问题主要是在合约交易时,买卖双方任何一方出现违约,守约方都必须履行相关的义务,保证合约正常运行。

增加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不管是赴港上市、共同代销基金还是开设分支机构,可以拓展港资机构在内地的业务范围,内地更多的业务也可以做到香港去,港资银行也可以打破类似外资银行的界限,开展多种业务。

此前由于政策、风险等种种原因港地险企入驻内地较为缓慢,政府只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沿海地区设立营业机构。“香港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险种丰富,而内地市场潜力较大,二者结合可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设离岸人民币计价中心

昨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获得690亿元人民币的强劲认购,一方面是人民币债券安全,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令投资者看好。

未来将增加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金融机构,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公司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香港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所以扩大在香港的发债规模,可以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功能完善及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记者同时注意到,新的措施支持香港使用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最先进入到境内证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应该主要是金融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目前香港已有近80家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当地市场对人民币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旺盛。

不过,对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郭田勇建议,随着境外人民币数量的不断堆积,为使国际化进程可持续,还需解决其市场出口,一要致力于建设离岸人民币计价的商品金融市场,二要以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为契机推进其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

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200亿元

2011年08月18日 07:36来源: 证券时报网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深化两地合作的新政策。

李克强指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央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目前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已全部实行零关税,同时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经启动,将在年内签署。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香港业界关注的医疗服务、建筑服务、律师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提升香港在全球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对香港发展至关重要。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继续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内地将不断提高对港资银行开放的层次和质量,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

也许是基于海内外退市制度的比较和矫正A股主板现行退市制度的弊端,2009年,创业板推出伊始就明确将严格退市列为未来制度建设的方向。根据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初步设想,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绝借壳炒作被列为创业板退市制度三项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创业板具有试点更严格退市制度的有利条件。除没有历史负担之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建立和前期“买者自负”原则的充分宣传,都为直接退市试点作了一定的准备。创业板先行试点较严格的退市制度,条件具备时再推广到全市场,应该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当然,退市制度建设和发行制度完善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周密的配套安排,充分考虑市场各方的承受力,谨慎决策,各方面一起“给力”。

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各利益方博弈的复杂性。退市意味着还垃圾公司以真面目,必将导致垃圾公司股价重估,牵涉到各方的巨大利益。要从正本清源的高度出发,抵制住利益集团压力,不能养痈遗患。其次,要更新观念。长期的软约束使各方形成了思维惯性,炒作垃圾股时极度兴奋,一到真正退市又喊痛,这种心态和思维一定要改变。地方政府也要抛弃原有思维,走出靠“保壳”来培育和壮大本地资本市场的误区。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快建立我国的投资者法律救济制度。因为上市公司经营失败,投资者也是受害者,导致上市公司失败的除经营环境原因之外,往往还伴随着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失职、欺诈乃至违法,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司法救济制度,由投资者来承担全部公司损失,也有失公允。投资者能便利且有效地向公司追责,是严格退市制度顺利推出的一个重要条件。

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也有利于两地携手合作,克服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增加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内金融机构主体,允许境内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境内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并逐步扩大发行规模。这是促进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和完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重点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在今后对外自贸区商谈中,更多地兼顾香港的利益和关切。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

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10新基今年延长募集期

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昨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李克强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新措施。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商务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也出席了论坛。

RQFII

中资券商或最先从中受益

在李克强宣布的多项惠港政策中,RQFII无疑是最受业内关注的。“在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达5500亿元,然而利用途径却很少,总得给个途径去消化。”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小QFII推出的原因。

据田勇分析,小QFII推出初期,管理层可能会将试点给予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可能主要考虑到中资券商在筛选热钱方面比较在行且比较用心。”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阎峰昨日表示,虽然现在RQFII具体细节及推出时间尚未明确,但估计会参照QFII的运作方式,先批资格,再批额度,再发产品。

据阎峰预测,首批获批资格一定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港资是否在内则不清楚,而在港中资券商显然将近水楼台先得月。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监事会主席王益民昨日更称,海通将积极争取首批RQFII资格,公司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准备就绪,只待政策正式出台便可操作。

受该消息提振,昨日几家在港上市的中资券商股近乎井喷。截至收盘,申银万国(0218.HK)涨幅达到21.25%,盘中涨幅一度高达34%,成交额达3429万港元,而前一交易日只有区区65万港元,国泰君安国际(1788.HK)、中国光大控股(0165.HK)和海通国际(0665.HK)收盘涨幅也分别达9.92%、8.16%和8.59%。

与内地联系较为密切的港资券商第一上海(0227.HK)和时富金融服务集团(0510.HK)昨日也分别上涨22.22%和20.47%。

规模不大对A股影响有限

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QFII终于被管理层推上议事日程,按理说此举将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然而昨日面对港股的风升云起,A股则是巍然不动,全天均在开盘点位附近徘徊。

“初期200亿元的规模成不了大气候。”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对商报记者表示,“更何况还不是立即推出。”

“境外人民币到年底估计在1万亿元左右,这其中有多少规模会形成RQFII?形成后又有多少会进入A股市场?”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规模不会很大。

李迅雷更指出,RQFII推出,中长期来说对A股的利好较为有限,“QFII推出时国内投资者也很激动,但现在不是也归于平静了?”据他分析,国际热钱对投资中国企业和股市兴趣不大,热钱最感兴趣的是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市场,“国内利率高,香港利率低,利率市场回报优厚。”

李迅雷分析认为,政府推出此举,主要在于减弱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利率体系的冲击力度,让热钱通过合规渠道进入内地。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开放境外人民币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是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安排,“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实现完全可兑换进行了铺垫。”

港股ETF

半港股直通车年内或推出

李克强昨日同时宣布,将在内地推出港股ETF,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半港股直通车”,同样是被业内呼吁良久。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表示,内地引入港股组合ETF实施方案已完成,清算和交收最终担保问题这一技术问题已解决,推出港股ETF时机已成熟。香港相关部门更是指出,港股ETF今年可以出台。

“此举是为了吸引内地资金进驻港股市场,无疑能为港股提供增量资金。”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对商报记者表示,“一旦大市向好,最先受益的依然是券商或带有经纪业务的香港银行股。”

昨日,在港上市的券商除了上述大幅飙升的内地券商股,耀才证券金融(1428.HK)、汇富金融(0188.HK)和英皇证券(0717.HK)也分别大涨了12%、11.70%和6.56%。

此外,就连A股中券商股也被炒了一把。截至收盘,方正证券(601901,股吧)(601901)和东北证券(000686,股吧)(000686)分别上涨4.43%和3.02%,中信证券(600030,股吧)(600030)、国海证券(000750,股吧)(000750)和山西证券(002500,股吧)(002500)等涨幅也均在1%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港股ETF具体规模尚未曝出。据业内分析人士猜测,按照管理层一贯审慎的原则,首批额度不会太大,预计对单日成交规模600亿至700亿港元的香港市场而言,起不到多大的提振作用。

FDI

港企可持人民币直投内地

周小川昨天在论坛上透露,中央积极支持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未来将扩大到全国所有省市区,结算量将更大。为满足在港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内地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将提高,今年初步决定提高到500亿人民币。

周小川还表示,过去赴港发债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未来将扩大到非金融机构,在发债规模中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各占一半。

周小川指出,中央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港人民币的回流渠道,除RQFII外,内地将尽快修改外资投资有关条例,允许香港持人民币企业赴内地直接投资?穴FDI?雪,稳步开展试点。

李克强昨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经贸方面

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香港的开放。争取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穴CEPA?雪,内地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抓紧磋商并于今年年内签署CEPA补充协议八,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开放,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合作内容,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穴市?雪先行先试。

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为重点,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或支持香港与已和内地签署自贸协定的贸易伙伴直接商谈。

支持境外企业?穴包括香港企业?雪使用人民币赴内地直接投资。修订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和推动人民币的外商直接投资。

支持香港铁路公司深化与北京、上海、深圳市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合作,并扩展到杭州等市。

●金融方面

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穴交易所交易基金?雪。继续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支持香港的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市场,参与和分享内地保险市场的发展。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为更多企业在与香港地区开展贸易和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香港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地位。增加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内金融机构主体,允许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稳步扩大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即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

●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

加快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确保2012年下半年实现向香港供气,“十二五”期间累计供气量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

在部分高校试行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自2012年起,试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考试?穴即“联招考试”?雪,内地部分高校依据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

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旅游方面

推进内地与香港旅游海外联合推广工作。联合开发内地与香港“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

支持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拓宽合作范畴。鼓励和引导内地与香港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互相进入对方市场,重点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

●粤港合作方面

将“衔接内地港澳交通”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今年底建成内地段,逐步实现全线与京广客运专线、杭福深等东部沿海铁路的接驳。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实现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高速公路连通。优先考虑与香港企业的合资合作,推进深圳盐田港区、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

积极研究连接香港和深圳两个机场之间的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建设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为香港贸易服务业带来令人振奋消息:除年内与港签署「CEPA 8」外,还争取到「十二五」末,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他表示,内地「十二五」期间,力求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去年43%增加到2015年的47%,以内地的经济总量来说,即便是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要新增4,000亿元,届时必为港带来巨大商机。

李克强昨在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时,多番谈到对香港开放内地服务业市场问题,指内地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他并为内地服务产业市场开放定下初步时间表,「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扩CEPA受惠面 粤续先行先试

此外,他又透露,CEPA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启动,并将在年内签署。同时,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内地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市先行先试。

服务业总量将达26万亿商机巨

他又描绘内地服务业的巨大商机,指内地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居第二位了,但是内地的服务业的比重偏低,不仅是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而且和内地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偏低的,「在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方面,可以说还供给不足」,「如果按提高4个百分点算,不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届时服务业的总量将要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对于香港如何结合国家扩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李克强说,香港在服务业方面有独特优势,不仅是比重高,服务业的水平也高,质量也高,人才济济,「可以说也实事求是的说香港的服务业是有着国际竞争力的」,「两者结合,利国利港利民。」

支持本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随着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积极寻求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香港也不能落后形势。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对香港进一步提升为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中,中央特别表示短期将以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作为重点,正好配合当前环球经济聚焦亚洲的势头。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言人表示,欢迎李克强宣布之挺港措施,并指符合业界期望,亦达致双赢。发言人说,措施包括容许旅行社在内地开分行,有助推动粤港澳旅游,并配合香港邮轮码头落成,相信可吸引更多游客。港府会鼓励业界利用措施,拓展一程多站旅游,及发展三地成为休闲旅游中心。另外,在创新科技方面,为配合「十二五」发展,政府会加强支持,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疗等方面,提升科研能力。他又表示,今年可签订CEPA补充协议八,但未有透露哪些行业受惠及实际内容。

海南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约130亿元

南海网 http://时间:2011-08-18 06:49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彭青林

本报讯(记者彭青林)记者从各有关单位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完成结算额约130亿元,与去年下半年相比略有增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据悉,自去年6月我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去年有40多家企业获批试点单位,结算金额共113.93亿元,位居同批开展试点业务省(市)的第三位,为海南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结算便利,有效地助推了海南省外贸进出口增长。

到6月底,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各主要业务领域都推出了产品,并完成了相关业务,为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开展的“主力军”,海南中行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达89.10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占据我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70%,始终保持行业领军地位。

据海南中行介绍,上半年,该行努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融资领域的全面发展,在进口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资本项下均实现了突破。该行积极利用政策空间和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需求空间,加快跨境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加强与海外分支机构的发展联动,并顺应市场环境和需求变化,推出跨境人民币转汇、跨境人民币协议付款、人民币协议融资等创新组合产品。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展到了省内几乎所有主要商业银行,多数银行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开展了相关业务。虽然,其他银行所占份额较少,但工行等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显示出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潜力。

李克强宣布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新政策

六大措施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

日期:2011-08-18 作者: 来源:文汇报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讯

综合新华社消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国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举办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17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促进国家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事关国家与香港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只要内地和香港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两个长期的目标,为增进内地和香港民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于上午9时30分开幕,会场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首先致辞,对李克强副总理来港出席论坛表示诚挚欢迎,对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的一贯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全场约1000名与会人士热烈的掌声中,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协力求发展合作促繁荣》的主题演讲。

李克强指出,进一步发挥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优势,发挥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深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需要发挥香港通达国际市场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国家推动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需要发挥香港服务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需要发挥香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要把独特的优势巩固住,把应有的作用发挥好,香港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

李克强说,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中央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了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政策措施。这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内地对香港优先开放的一贯政策,目的是推动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目前内地对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已全部实行零关税,同时正在推动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CEPA补充协议八的磋商已经启动,将在年内签署。内地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对香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香港业界关注的医疗服务、建筑服务、律师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支持香港在内地设立旅行社。还将进一步放宽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充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切实扩大CEPA的受惠面,继续推动在广东等省(市)先行先试。到“十二五”末,通过CEPA,基本实现内地和香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第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提升香港在全球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地位,对香港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继续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允许内地港资法人银行参与共同基金销售业务。内地将不断提高对港资银行开放的层次和质量,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支持香港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加强双方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合作。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这也有利于两地携手合作,克服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第四,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近期重点支持香港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并探讨香港加入内地已签署自贸区协定的可能性。在今后对外自贸区商谈中,更多地兼顾香港的利益和关切。同时,增强两地在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协调与互动,不断提高香港参与多边和区域合作水平。

第五,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香港拥有金融、贸易、投资、法律、会计、咨询等方面的优势,内地企业“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内地和香港合作大有可为。我们将从项目对接、投资拓展、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内地和香港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商品营销网络;鼓动内地和香港企业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方式,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第六,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粤港澳经济规模已居世界都市圈前列,香港的独特地位能够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方面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内地将加快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

世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支持建设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共建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港资加工贸易企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

我们将深化内地与香港旅游开发、生态环保、清洁发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等方面合作。制定财税、土地、劳保、人才等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加快内地与香港基础设施对接,完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粤港供水、供电、供气等网络合作,到2012年下半年实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向香港供气。

中国服务贸易浅析 篇6

[关键词] 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一、国际服务贸易方式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是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of 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过境服务 (C rossB orderS 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A 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商 业 存 在(CommercialP 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Movemento fP 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鲜明:第一,服务贸易是一种无形贸易,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第二,服务贸易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发生,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一般只在各国的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第六;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履行我国对WTO有关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承诺的过程中,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整体竞争力较弱。

1.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于1985年开始超过农业,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农业、工业带动转为主要由工业、服务业带动。按可比价计算,在1990年~2004年GDP增长的9.3%中,5.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贡献,2.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1.0个百分点来自农业。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快速发展,2003年进口总额为4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出口总额373亿美元,增长20%200 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显示出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但是 ,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率仅占1%左右,这与我国的人口、总体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并且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0.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远低于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

2.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服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从服务贸易进口看,已形成了以金融业、零售商业、旅游业民用航空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等为主的服务行业;从服务贸易的出口上看,已形成了以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与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业为主的行业。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40多种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消费性服务,如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等,生产性服务很不发达,许多种类的服务尚难以提供,特别是一些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属空白。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中规模最大的三个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

3.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近几年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并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 (2 )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3)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

4.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入世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过去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现在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开放格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已先后在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和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了国内市场。国外服务业的进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规范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经验,带来了国际通行做法与观念,为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实际情况及发展制约因素,我国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其他方面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优化产业结构

(1)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服务业的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服务贸易的扩大,尤其是服务出口的扩大,基础在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并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服务出口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要改變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首先,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第三产业倾斜,并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其次,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发展服务业中的作用。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服务业门类多,层次高低悬殊,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一起上。

(2)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

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决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我国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我们还应注意培养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诸如咨询、金融、技术专利和通讯等高层次服务行业。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2.调整政府职能

(1)灵活运用保护政策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透明度

目前,我国已有限制地开放了部分服务市场,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法规,使市场竞争中出现不应有的混乱场面。所以,为了促进服务贸易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对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尤其要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并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前,做好立法的准备,也是我们争取主动的一项措施。此外,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我们应进一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对有关各项服务的政策及有关规定予以公开,以便外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同时也防止了有些国家以此为借口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3)完善服务贸易体制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服务业,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

另外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选择的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都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的根本举措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现代服务贸易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为制高点的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李杏谢正勤: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江苏商论,2004.9

[2]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产业特征.与贸易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仁曾: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统计研究,2002,(4)

[4]程大中:《服务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载《世界经济》,2000(11),49页

[5]管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入世后的影响》,载《国际金融研究》,2000(12)

物流服务贸易 篇7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再议物流国际服务贸易 篇8

基于职业的习惯特点, 自然从国际服务贸易联想到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迟早会面对的一个大的国际竞争领域, 这是个有巨大潜力的经济领域,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 我国的经济界和物流业界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在足够的高度来安排, 交易会上涉及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话题也不多, 我们对此需要有足够的重视, 认真了解并且研究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方方面面的问题, 有效地推进我国的物流国际服务贸易。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的国际贸易形式是实物商品的国际贸易, 这是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 也仍然是现在主体的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基础是实物资源:包括简单的、没有进行加工或者仅仅进行初级加工的实物资源, 一定程度加工的实物资源, 还有以实物资源为基础经过深度加工或者制做制造所形成的新的实物。对于我国来讲, 在建国初期可以说这是出口获取外汇的一个重要通道, 依赖这种国际贸易形式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有效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我国经济发展依托的一个重要领域。

但是, 若干年来, 我们也感受到这种发展模式的缺陷与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成熟, 我们也丰富了这种形式的内涵, 有效地开拓了“来料加工”、进口原材料生产和制造产品再行出口等多种方式, 使实物商品国际贸易不断地登上新的台阶。但是, 享受这些新模式带来红利的同时, 我们也充分感觉到这种发展模式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 一是大量出口造成的资源消耗, 尤其是紧缺的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二是这种模式带来的难以规避和解决的污染,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把好东西卖到国际市场上, 我们自己留下污染和废料。

世界经济面临着新的选择, 需要有新的发展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考虑改变对实物商品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问题。要抢占未来国际经济领域制高点, 就需要开拓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国际贸易有很多新的形式, 实际上, 有许多非实物形态商品或者不是以实物商品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也一直在产生和发展, 例如技术类型、知识文化类型、金融和资本类型、劳务类型的国际贸易……还有, 就是本文推崇的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我们需要将有优势的服务领域进入到国际市场之中, 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品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现在以“服务”为贸易对象的国际服务贸易种类和数量都有了很大发展,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逐渐形成了和国际商品贸易并驾齐驱的趋势, 也正在改变我国国际贸易的内涵和结构。

国际服务贸易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 最近我国的经济界对这个领域又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物流界的重视。

我国在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方面早已有所作为, 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国际运输服务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方式, 旅游、运输、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 在服务贸易结构中曾经有位居首位的辉煌, 长期以来也居于第二大服务贸易的位置。我们物流界非常熟悉的“中海集团”、“中国远洋”、“中外运”这些知名的企业就是从事或参与这种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应该说, 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开展现代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是有基础的。

需要从观念和内涵的转变来提升传统的国际运输服务, 从“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上升成“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系统物流”就是这种转变的表述, 毕竟, 运输只是系统物流的局部。发展和增强我国物流服务水平, 出口物流服务, 抢占国际市场物流服务的制高点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

物流服务贸易 篇9

1 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trade in service) , 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近年来, 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纪后期以降, 世界经济开始由工业型经济逐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历以畏, 2005) 。美国经济学家Fuchs认为, “一半以上就业人口不从事食物、衣着、房屋、汽车或其他实物生产的国家”就可以视为服务经济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服务经济国家, 其他发达国家也逐渐或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杨圣明 (2008) 认为,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 工业时代之后, 服务经济必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成员国之一, 同时也被视为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国之一。近年来,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世贸组织2013年公布的各国服务贸易排名显示, 中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延续增长态势, 贸易总额达到4705.8亿美元, 全球排名第三位。继2007年我国与东盟签订《服务贸易协议》之后, 2013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也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作为ECFA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 它大幅降低了两岸服务业的准入门坎, 其中明确列出了一份服务市场开放清单, 两岸互相开放包括金融、通讯、运输、环境、娱乐文化在内的多种行业项目。

2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指各成员方通过多边贸易谈判, 降低和约束关税, 取消其他贸易壁垒, 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贸易自由化在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自由贸易政策允许货物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国际价值规律作用下, 可以刺激竞争, 鼓励发展,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世界性的分工和贸易发展, 扩大市场;同时使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具体包括四种方式:

(1) 跨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 , 指一成员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

(2)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 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向来自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消费者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接受服务。如病人到国外就医, 旅游者到国外旅游, 学生、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等;

(3) 商业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 是GATS中最重要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 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建立商业机构 (附属企业或分支机构) , 为所在国和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 提供服务等。如一国电信公司在国外设立电信经营机构, 参与所在国电信服务市场的竞争就属于“商业存在”;

(4) 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 指一成员的自然人 (服务提供者) 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以获取报酬。它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在外国境内向在该成员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例如专家教授到国外讲学、作技术咨询指导, 文化艺术从业者到国外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

根据GATS的规定, 服务贸易自由化关键的地方就在于降低市场的准入制度, 使服务产业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各地区之间流动。而由于地区之间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在多边框架下要求所有国家都做出相同程度的开放, 对于弱势一方来讲是不公平的。而由于地缘经济的作用, 同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模式上更为接近, 因此, 在区域范围内削减贸易壁垒的可行性更大。所以, 服务贸易自由化应先在区域范围内推行, 然后逐步地开始全面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3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有研究表明, 海峡两岸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总体上均处于劣势, 其中大陆在旅游业和建筑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金融保险和专利等行业竞争力较弱;台湾在运输服务业竞争力较强, 金融保险服务业竞争优势相对于大陆而言较强, 计算机与信息业以及专利行业的竞争力较弱, 故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此番两岸签订服贸协议, 旨在为两岸之间最终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奠定基础;加速两岸服务业融合、互补, 共同提升两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惠面。

在该协议中, 大陆方面开放承诺80条 (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65条, 金融领域15条) , 是在大陆加入WTO承诺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方面开放承诺64条 (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55条, 金融领域9条) , 是在台湾开放陆资入岛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

台大经济学教授郑秀玲认为, 台湾服务业大都是微形企业, 若大陆服务业全面进入台湾市场, 这些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招架坐拥雄厚资金的大陆国企。她指出, 台湾所有银行的资产总规模 (2012年:36.2兆元新台币) , 尚不足中国工商银行一家银行资产总额 (84.4兆元新台币) 的一半, 当银行业、物流通路、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都遭到资本的巨大冲击时, 台湾的弱势产业将无法生存。台湾学生之所以反对签署服贸协议, 其原因也大抵在此。

然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指在两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 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 由于两岸在服务业领域各自都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和弱势产业, 那么签订协议互相降低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两岸服务业的融合及优势互补, 无疑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其一, 有助于两地服务业的发展及输出;其二, 活络经济, 增加两地就业机会;其三, 逐步促使两地落实或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其四, 与国际接轨, 为签署其他经贸协议做准备。两岸签署服贸协议, 无论是对大陆还是对台湾, 不仅有利于两岸经济往来, 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与长期发展。

摘要:今年3月在台湾掀起了“反服贸”学生运动, 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引入了人们的视线。本文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角度, 对两岸服贸协议中两岸分别承诺开放的项目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必经之路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区域贸易自由化

参考文献

[1]Adlung, R, M.Roy.Turning Hills into Mountains?Current Commitments under the GATS and Prospects for Change[J].WTO Staff Working Paper NO.ERSD-2005-01, 2005.

[2]厉以畏, 王慧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 .

[3]杨圣明.当代世界服务业发展新趋势[J].经济学动态, 2008 (09) .

浅析现代贸易的物流服务模式 篇10

现代贸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是实体流通与虚拟市场流通并存,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交叉深化,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相互制约。多元化的现代贸易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服务,才能进一步的促进现代贸易的发展。

2 现代贸易下的物流服务的需求特征

(1)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物流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物流自动化的设施(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物流网络化。这种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即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借助因特网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实现联系。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以及信息经营者,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相互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

(4)物流智能化。物流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表现为智能化。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智能化才能解决。

(5)物流柔性化。现代物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使企业能完全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和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也使物流配送中心能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6)物流敏捷化。物流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合理的物流预测与物流方案,更好地协调内外部资源,优化物流体系和流程,改善物流管理与操作现场控制,使物流系统能快速、柔性和敏捷地对需求做出响应,实现外部顾客满意和内部成本控制间的平衡。

3 现代贸易的物流服务模式类型

3.1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过程一般都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物流是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物流传递速度跟不上信息流、资金流速度,电子商务的优势是体现不出来的。在我国,由于物流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以致形成了配送瓶颈,物流配送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与传统的物流实现方式的矛盾已变得越来越尖锐,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与之配套的物流服务模式,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是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进行的物流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电子商务与企业ERP的整合。电子商务与ERP进行整合,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合并、撤消或增加一些业务部门,包括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电子商务与ERP进行整合,可以保证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二,信息共享。在此物流服务模式中,制造商是核心企业。由制造商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整合,并对整条供应链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发布,因而形成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在此信息平台中,制造商能够和上下游中的每一企业都能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而无逐级的信息传递,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从而也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第三,物流运作各环节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此物流服务模式中的核心企业,通过Internet加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通讯联系,并采用Internet对于地区配送中心的发货进行监视,对货物运至地区仓库进行跟踪,提供给核心企业有关所使用的运输工具的可靠数据等。

3.2 共同配送物流服务模式

物流系统属昂贵且资金密集的投资,它需要广大的土地、许多昂贵的软硬件设施和大量的人力投入,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家配送企业并存的局面。加之由于近些年出现的“消费个性化”趋势和强调“用户是上帝”,准时送达的配送方式十分盛行,送货或用户车辆的提运货频率很高,这就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噪音及车辆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采取共同配送方式,以共同配送的一个配送中心或一个配送企业代替原来多个配送中心或配送企业,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节约;以共同配送使用的一辆车,代替原来的几辆或几十辆车,自然有利于缓解交通拥挤、减少污染。

共同配送,又叫协同配送、联合配送,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运输省流通对策本部《共同运输系统导入推进纲要》)。共同配送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也就是把货物都装入在同一条路线运行的车上,用同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运货。

共同配送的实质是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的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的共同化。共同配送模式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相对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与多个厂商共同出资建立配送中心负责流通企业的配送业务;第二,一个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综合各家用户的要求,对各个用户统筹安排,对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在用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全面规划、合理计划地进行配送,在诸方面做出系统最优的安排;第三,多家连锁企业以协议、联盟或共同出资共建配送中心实行共同配送;第四,一家大型的企业自建配送中心,主要为各个客户进行共同配送。

3.3 逆向物流服务模式

在现代贸易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退货、产品召回、报废产品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报废零部件和边角余料的回收等问题是导致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企业逆向物流服务模式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开展逆向物流的自营服务。逆向物流的自营模式就是指生产企业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自己管理退货和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业务。在逆向物流自营方式下,企业不但重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包括退货的管理),还重视产品在消费之后的废旧物品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处理。企业建立了遍及所有本企业产品销售区域的逆向物流网络,以便回收各种回流物品,并将其送到企业的回流物品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在政府管制的条件下,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逆向物流系统,这是外部社会成本的内部化,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要形式。第二,进行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模式是指生产相同产品或者相似产品的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以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的逆向物流系统(包括回收网络和处理企业),为各合作企业甚至包括非合作企业提供逆向物流服务。在政府管制的条件下,建立联合的逆向物流系统,不仅可以减轻单个企业在建立逆向物流系统上的投资压力,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容易实现规模经营,还可以为各合作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材料,保证该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原材料来源,实现企业间合作共赢。第三,进行逆向物流的业务外包。逆向物流的外包模式是生产企业通过协议形式将其回流产品的回收处理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以支付费用等方式,交由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企业将逆向物流外包,可以减少企业在逆向物流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将巨大的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降低逆向物流管理的成本;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此外,逆向物流外包之后,企业可以将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更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3.4 冷链物流服务模式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贸易中,人们对于需要冷藏冷冻类食品的需求在不断的上升,因此,为满足其需求,需要提供冷链物流来实现冷藏冷冻类食品的流通。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冷链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物流过程。由于生鲜食品易腐变质的特性,产品必须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持续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迅速周转,因此冷链物流必须使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并配以合适的设备、统一的管理,方能确保生鲜产品的质量。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高新技术、高额投资、先进管理紧密相连。

冷藏物流与普通第三方物流一样,只有专业化和集约化才可能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冷链物流服务模式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与生产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运输服务。与各类生产商结成联盟,按条块提供冷藏运输环节的冷藏链分割功能服务。如:冷藏食品运输、冷饮运输以及冷藏乳品运输等。现在从事冷藏运输的多数企业,都是采用的此种方式。第二,在重点地区,开展冷藏物品区域内配送。鉴于冷藏物流市场区域性和时效性特点明显,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城市,面向连锁超市、卖场等企业,以已经运做的普通物流项目为基础,实施专业冷藏物流区域配送服务。该模式优势主要是具有一定的运作经验,满足现实市场需求,操作和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不打乱现有操作和管理模式,切入市场容易。缺点主要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效益。第三,整合资源,成立独立的冷藏物流运作部门。成立冷藏物流事业部,统筹管理全系统冷藏物流业务,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市场营销和资源整合,如采取和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甚至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其现有冷藏车、冷库等资源,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冷藏物流服务。在业务逐渐成熟时,成立独立的专业第三方冷藏物流企业。该模式优势主要是能较好实施统一、专业的冷藏供应链全程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容易成长为行业领袖。缺点主要是前期投入大、前期收益不明显,还要打破现有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

当前物流企业开展冷藏物流业务时,可以综合以上三种方式,从而有效避免每种模式的缺点,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从冷藏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藏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藏物流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

3.5 其他物流服务模式

在现代贸易中,除了上文讲述的四种主要的物流服务模式,还存在区域批发市场物流服务模式、国际贸易物流服务模式、绿色物流服务模式、期货贸易的物流服务模式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4 现代贸易的物流服务模式的选择

现代贸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是实体流通与虚拟市场流通并存,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交叉深化,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相互制约,因此,物流服务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具体的贸易方式进行选择,同时,上述几种物流服务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互的整合,以更好的满足现代贸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瑞松.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现代物流的解决方案[D].硕士学位论文.2002,5.

[2]何景华.共同配送——配送物流发展的新趋势[J].世界海运,第24卷,5.

[3]黄冉.共同配送在自愿连锁业态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4.

[4]范江华.企业逆向物流运作方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4,6.

服务贸易正值发展契机 篇11

万季飞:实现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庞大并且不断升级的制造业对生产性的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对服务性的、生活性的服务产业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为此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指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10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竞争优势也显著地显现出来,据统计从2002~2011年中国贸易服务进出口总额已经从660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同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计算机、金融、咨询等现代的服务贸易也在快速地起步,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也促进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国出口的优质服务增长了贸易伙伴和消费者的福利,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和国际劳务输出,带动了贸易伙伴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持久扩大,为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投资的机会。

张志勇:为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环境

近年来为加快落实服务业发展战略,过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出台了鼓励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的政策,在明确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适用15%的优惠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技术先进性企业认定条件,提高审批的效率。二是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办法,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可按15%的优惠税率,计算税收办法。这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尤其是在境外有机构的高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是近几年的税收协定承签,服务贸易企业承接机构的时间限制由连续6个月,改为一年内连续或累计三天,既扩大了享受税收优惠的服务贸易企业的范围,也给予企业更多的确定性。

在货物劳务税方面,一是明确了境内单位和个人在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劳务免征营业税,从制度解决企业境外劳务征税问题。二是对一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外包业务取得的业务免征营业税,这样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不但享受前面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也享受营业税的优惠。三是在上海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以后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这对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做积极努力,首先将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当前上海市正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的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的试点,应该说通过近半年的试点,做到了试点平稳、效果明显、问题可控、初战告捷,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密切跟踪试点运行情况,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服务推广试点范围,其次将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政策措施,鼓励服务。比如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离岸外包现象涉及的国内转包,是否也应给予企业所得税企业,这些问题我们也在认真加以研究。货物劳务费方面,随着改正营业税的不断推进,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和免税的进出口制度,鼓励服务贸易发展。在财产行为税方面,我们也将及时、密切地关注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和出台措施,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联合国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系统、地区组织的税收活动,加强项目合作、业务交流,宣传我们的税收主张,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切实维护我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合法制定权益。我相信以上这些工作,将为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环境。

王晓平:逐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

物流服务贸易 篇12

一、当前对“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概念及其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近年来, 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 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 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 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 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 国际服务贸易中, 也可以采用业务 (服务) 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 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 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等等。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 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 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

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 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 (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 和“三高”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 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 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 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 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 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 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 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 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 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 主要体现在: (1) 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 (消费) 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 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 根据外包领域不同, 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 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 (3) 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 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 (4) 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和业务流程外包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 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 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 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 (5) 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 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 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 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 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 (6) 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 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 而作如此分类, 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 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 而是交叉进行, 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 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 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 等等。

根据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 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 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 服务贸易涉及150多项, 20多个领域。显然,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 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 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 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 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 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 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

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事实上,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 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 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 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 (或一种)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 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 必须注意到, 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 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 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 显然也是片面的, 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 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 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 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 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 又有接包方。二是内容。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三是目的。主要体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优势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等。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服务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其科学的分类。由上述, 服务外包本身就有发包方和接包方, 例如, “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企业外包业务”, 就很清楚地说明, 我国企业是接包方, 而美国企业是发包方。

3.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统计上存在交叉, 且互为依存。

内容上的交叉可能带来统计上的重复。仅以2009年为例:一方面, 我国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 其中进口1582亿美元, 出口1286亿美元。试分析这里有多少来自离岸外包, 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统计数字, 当然就离岸外包自身也有“进出口”即“承包和发包”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这里是否可以说, 100亿美元是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1582亿美元的有机构成部分。此外, 2009年并没有对我国发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作出统计, 更没有对我国在岸外包业务作出统计, 因而就不能得到我国全年服务外包总额。但可以肯定的是, 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存在着交叉重复统计现象, 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做深入分析,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至少应在统计数字上分别说明服务贸易构成和服务外包构成, 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4.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发达国家为主体。

离岸外包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业务外包出去,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 发达国家也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据统计, 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前8位都是发达国家, 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1.2%,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有9个也是发达国家;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中有9位是发达国家, 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尔兰 (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排在第7位) , 这9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49%, 几近一半, 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也有9个是发达国家。

5.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发展速度上都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且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态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 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 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98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3800亿美元, 1990年为19951亿美元, 2000年为28150亿美元, 2003年达到29060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008年, 仅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 同上年相比增长11%。离岸外包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 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 同时, 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服务进入离岸外包。而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服务外包对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以至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我国,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 例如, 可以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改善贸易结构、突破贸易壁垒、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劳动力就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已跻身贸易大国行列。但在贸易结构中, 货物贸易长期呈顺差, 引起众多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 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2004年逆差达108亿美元;2009年, 逆差达29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倍, 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等。服务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较低, 2004年仅为9%;2009年我国服务出口贸易额为1286美元, 居世界第五, 但占我国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只有10.7%, 虽比2004年略有提高, 但都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 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 逐步形成新一轮出口增长, 真正实现出口“主战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 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奠定扎实基础,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 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服务业整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也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和爱尔兰作为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出口、提升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 其经验值得借鉴。

6.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日益显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 金融、银行、保险、法律、租赁、咨询快速进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整体上升趋势。而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就是以技术、知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体现其高技术、高技能的特征。

7. 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上联动。

可以通过发展服务外包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在货物贸易中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制造链条的下游, 频频落入贸易保护等陷阱。在突破贸易壁垒、处理贸易保护争端过程中,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时, 由于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低端, 加之外包企业的不规范竞争, 也难免出现国外反“服务倾销”及服务贸易摩擦问题。为此, 可以适当借鉴我国货物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的部分经验并吸取必要的教训, 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机制, 切实防范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 建立国际服务贸易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包括健全价格形成、监控与处理机制等。

上一篇:赛事组织策划下一篇:航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