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同居财产(共5篇)
非婚同居财产 篇1
一、非婚同居概念之界定
理解概念是认清事物本身的前提。非婚同居顾名思义, 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单身男性与女性以不违反一夫一妻制和其他强制性法律规范的前提下, 未经结婚登记手续而自愿地长时间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 在感情、经济、日常生活和性行为等方面形成较为紧密、互相依赖的生活共同体的事实状态。”其构成要件应为:
( 一) 同居主体应该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非婚同居因其固有的“长时间、持续稳定”的特点, 同居双方势必会在此过程中形成较多的权利义务关系, 如对自我财产权益的处理和分配问题等。同居主体只有在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的条件下, 才可对此承担起法律责任。
( 二) 同居双方无现存的婚姻障碍。即为异性同居且双方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 不属于我国禁止结婚的情形。
( 三) 非婚同居双方必须完全出于自愿, 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也就是说, 非婚同居双方是完全出于自愿而建立长时间的同居关系, 而非出于婚姻领域经常存在的非自愿因素 ( 如: 胁迫、买卖等) 。
( 四) 非婚同居的事实行为必须是长时间且具有稳定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和”一夜情”等行为区别开来, 暂时的同居, 或者仅仅是互为性伴侣并不是非婚同居关系。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非婚同居关系需要双方无结婚之意愿。但笔者认为: 建立非婚同居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是否有结婚之意愿这点并不重要。其可能是希望将非婚同居关系作为其婚姻关系的”试金石”, 如试婚同居。亦可能双方自始至终并无缔结婚姻关系的主观意念, 但这些最终都不会影响到非婚同居关系事实上的成立和存在。
二、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问题
我国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效力问题应按照时间逻辑梳理, 据此可分为两大方面。
( 一) 对于那些早于1994 年2 月1 日的未婚男女, 双方自愿以对外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且双方均符合婚姻实质性要件的, 尽管其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婚姻登记, 但仍然可以认定其效力和法定婚姻相同, 为事实婚姻, 受到与法律婚姻同样的保护。
( 二) 在1994 年2 月1 日后, 双方可通过补办婚姻登记, 将同居关系转变为合法的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完全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实质性要件时算起。但未婚男女双方即使自愿以对外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且双方均符合婚姻实质性要件的, 只要未按法定程序办理结婚登记, 认定为同居关系, 不承认双方的婚姻关系, 且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2004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婚姻法解释 ( 二) 》第1 条规定: ”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只受理同居关系中涉及”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的案件, 这也表明了2004 年最高法的立法态度。即不鼓励、不禁止、也不干涉非婚同居关系, 只有在非婚同居关系触及到民事案件领域内, 即出现财产纠纷和子女抚养纠纷等问题时, 法院才参与、干涉。此时对于非婚同居关系的效力可分为两方面来进行探究:
1. 内部效力
法律不承认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婚姻关系, 故双方不具有合法夫妻的身份。非婚同居关系的建立完全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一致, 即完全自愿, 解除时除非涉及财产纠纷与子女抚养问题外, 法院将不会干涉与参与, 即双方关系的解除无需经过任何其他机构的同意和承认。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 财产分割通常按照有约定的从约定, 没有约定的因其未达到合法婚姻的关系, 故按一般共同来处分, 具体分割财产时, 会适当地照顾弱势群体如妇女、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尽管法律对非婚同居财产处置有法律规制, 但其具有不明确性, 且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情况有限, 仅仅依靠这些简单散落的法律条文来对其财产纠纷问题加以规制和处分, 是十分不公且不理性的处置方式, 无法全面切实地维护我国的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2. 外部效力
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所生育的子女, 通常被称为“非婚生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 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即尽管其父母并非合法婚姻关系, 但并不会影响到子女在法律中享受到的权利和保护地位。
三、非婚同居关系在解除时的不同处置方式
非婚同居关系的解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同居关系双方自愿协商一致或其中一方要求而人为解除同居关系的, 二是因一方死亡而自然解除同居关系的。
( 一) 一般人为解除非婚同居关系的情况下, 当同居关系解除时, 同居当事人对于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有约定且约定有效的, 按照约定处理, 无约定并未达成协议的, 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对于共同财产的处理标准, 通常在实务中会遵循平均分割原则, 但其仍有弊端, 因其无法考虑到每个非婚同居关系所存在的特殊性, 如: 一方是否在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保有重大过错、是否有一方在非婚同居关系存续时家事劳动部分承担较多、非婚同居关系存续期间是否有一方患有重大疾病而另一方负担较多抚养义务等。故笔者认为, 在坚持遵循平均分割原则的基础上, 应该综合、全面考虑同居双方之间的具体实际情况, 保证双方之间的相对公平。
( 二) 非婚同居关系的自然解除是指一方在同居期间死亡导致非婚同居的共同生活状态被迫终止。此时, 不会产生财产分割的情况, 矛盾点在于遗产继承。
一般来说, 在非婚同居关系中, 双方当事人之间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关系而会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法》和《继承法》的条文无法适用。但这是否意味着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分得对方的遗产了呢? 并不是这样的。法律为非婚同居当事人提供了两条救济途径。
1. 非婚同居关系中死亡的一方生前可通过订立合法且有效的遗嘱, 指定非婚同居的另一方作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产, 则另一方即可据此获得遗产。
2. 若非婚同居关系中死亡的一方生前受另一方抚养较多, 则另一方可通过《继承法》第14 条: “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 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
两者相比, 第一二条救济途径在遗产分得的数额上有较大差别。在实务中, 第一条救济途径可依据死亡一方的遗嘱内容分得确定的财产 ( 如遗嘱中死亡一方表示“将自己所有的遗产全部赠给非婚同居关系中的另一方当事人, 则另一方当事人可获得其全部遗产) 。但第二条救济方式中, 尽管另一方当事人在法庭中一出自己对死亡一方抚养较多以此争取遗产份额, 但法院通常只会给予其适当、部分的遗产数额。
目前, 我国对于非婚同居双方的继承问题在立法方面仍然较为模糊和滞后, 长此以往难以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经过仔细思考后认为, 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情况使得同居双方有条件的取得继承权:
3. 非婚同居6 年以上并且有共同子女的, 难免会有不正思想的人视图利用子女来取得他人继承权, 规定较长的时间限额也可以保证非婚同居概念中的“持续性”。
4. 根据死亡一方生前的合法有效的遗嘱。
4. 非婚同居时间长达6 年以上, 虽未共同生育子女, 但对死亡一方扶养照顾较多或对死亡一方的家庭成员抚养、贡献较多的, 根据实际抚养、照顾情况, 分得适当继承权。
此外, 立法中还应明文规定: 非婚同居一方当事人死亡时, 另一方有析产请求权和对同居期间对方部分财产如房屋、私家车及双方非婚同居关系存续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的优先购买权和优先承租权。
四、我国非婚同居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制设想
尽管非婚同居现象作为公众道德方面的自我选择和自由, 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普遍、日益增长的趋势, 但我们也不可听之任之、任由其自由、肆意发展, 无视其存在, 对于非婚同居关系所引起的各种财产、子女抚养、人身关系等法律矛盾, 国家与社会公众都应该公正理智地对待, 将其与合法婚姻关系区分开来, 避免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和趋同。故笔者建议, 我国立法者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非婚同居关系有所规制:
( 一) 确立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着重体现在债务承担方面, 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在非婚同居关系存续期间, 因双方的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非婚同居双方应负连带责任, 而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个人债务应由其个人承担。在非婚同居持续的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必要生活支出, 如: 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日用品的购置和开销、社会保险的费用和之处、医疗费用等, 属于因双方的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债务。此项关系和制度的确立可以更好的保护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维护我国的社会相对公平。
( 二) 确立非婚同居双方之间经济帮助义务,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请求对方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
非婚同居关系虽然不是我国所鼓励的家庭生活形态, 法律对其保护程度不宜提高到与合法婚姻相同的高度, 但亦无法无视它的存在, 否则将显失公平。笔者认为, 应在非婚同居双方之间确立经济帮助义务, 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请求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与物质上的帮助。如: 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 一方确有生活困难的情况下, 可请求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的另一方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 而具体数额应根据具体情况与不同因素决定, 支付的方式可以定期支付约定的金额, 或者双方通过签署协议达成合意。此外, 还应参照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理念, 适当照顾、保障妇女、老人、孩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 三) 在现行《婚姻法》中增加对于非婚同居关系解除时财产处分的明确、具体条文内容, 作为对于合法婚姻的一项有力补充, 推动我国法律进程的完善
非婚同居关系作为一项人身关系, 其涉及到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纠纷的属于民事关系, 法院应予以受理, 且法律应予以规制。而在《婚姻法》中增加相关条文和款项, 可以更好地补充、完善我国婚姻法发展进程, 从而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国关于非婚同居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具有迫切性, 现如今非婚同居现象逐步增多, 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和缺失以及现有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致使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和权利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保护与救济。因此, 笔者认为, 对于非婚同居身份关系紧迫且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立法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紧迫要求。
参考文献
[1]尚晨光.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 法理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2]陈玉玲.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研究[J].福建论坛, 2006 (12) .
[3]韩德刚.非婚同居当事人财产关系浅论[J].法制与社会, 2008 (2) .
[4]李凤章.非婚同居中女性合法权益的保护[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3 (8) .
养老院里的“非婚同居” 篇2
【心声】 说不清道不明的“地下情” 在云南昆明知青老年公寓,对于老人异性同居并没那么大的“容忍度”:子女同意前不能住一起、不能领结婚证。但这并未阻止老人们对异性感情的向往。院长段玲英说,养老院里的老人在对待感情这件事上甚至会比年轻人更热烈,而且不顾场合。
在认识84岁的许孝妹(化名)之前,74岁的张纯国(化名)曾几次向院方提出想要找伴同居,并经常外出与异性“搭讪”。有一次,他甚至从外面带回一位老人,希望能住到一起,结果当然是被院方拒绝。后来,他被善于唱戏、同住该老年公寓的许孝妹吸引,便展开了追求,没想到两人还挺投缘。
不过,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地下情”。即便是在幽静的花园散步,两人都一前一后走着,如果周围没人就赶紧牵一下手,有人来了,赶紧松开。后来,双方子女对两位老人若隐若现的亲密关系有所察觉,但并未反对,许孝妹和张纯国这才放下心来。而许孝妹依然有忧在心,“没有结婚,我们这算不算违法?”
【遗憾】 子女存戒心是最大难题 在湖北武汉常青花园老年公寓里的老人眼中,86岁的朱锦泉(化名)和81岁的张同美(化名)曾经与正常的老年夫妻无异,对他们牵手、互相照顾的甜蜜情景早已习以为常。两位老人的恋情甚至还打动了院方,愿意给他们调整一间房居住。
不过,在朱锦泉和张同美想领结婚证的消息传到子女耳中后,这段感情就不再平静。双方家属一度在老年公寓大吵大闹,互相指责。家属甚至对老人实施了“经济制裁”——收回他们手中的银行卡,直到两人妥协才罢休。迫于压力,朱锦泉和张同美最终口头表示中止来往,但背地里仍偷偷照顾对方。对此,公寓副院长金韦感到非常遗憾,既然别的老人都能接受他们(朱锦泉、张同美)是“夫妻”,子女为何不能接受?“现在社会慢慢开明了,做子女的却不理解,真是不该。”她说。
【暧昧】 在法律与现实之间摇摆 金韦的判断实际不无根据。早在2004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就对所辖敬老院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丧偶老人同居并非个别现象,且有六成以上被访对象认可老年人同居。
武汉爱心公寓的院长周秀红则直言,“只要子女同意,院方没有理由阻止”。她说,养老院里同居的老人其实大多感情含蓄,不同于常见的“黄昏恋”,“超过友情,可能又说不上是爱情,暧昧不清”。她认为,这些“同居养老”者主要还是以生活照料为主,更多像是一种资源互补,一方提供物质,一方付出照顾,各取所需。
其实,对于这些同居者,“暧昧”的不只是感情。就像此次四川仁寿县四公镇敬老院发生的风波,人们通常会把这种较为稳定和长期的同居关系称之为“事实婚姻”。但不乏法律界人士指出,严格从法律上讲,1994年2月1日后同居、且符合结婚实质条件的,不能再称“事实婚姻”,只能算同居关系,双方应补办结婚登记以取得合法性。但养老院里的非婚同居者领证的只是少数。“如果子女不干涉,非婚同居现象可能更少。”周秀红说。而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各地对同居老人结婚的报道中,双方大多是“五保”老人。
【孤独】 非婚同居也是情感补缺 尽管对养老院里的老人(尤其是女性)而言,非婚同居的状态并不能从法律上给予他们充足的保障,但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形终究是少数。与此同时,一些分析则指出,非婚同居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老人与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只不过这种形态过于单一,理想的“互助”方式应该有公共机构帮助和参与,是公开的而不是隐秘的。
武汉常青花园老年公寓副院长金韦同时也是中级心理咨询师,她认为,非婚同居现象之所以得到不少养老院的默许,是因为机构运营者很清楚,当子女无法或疏于照顾时,这种伴侣关系最能填补老年人亲情上的空缺,这是护工难以替代的。而对于一些人对养老院里老人同居系性需求的指摘,武汉爱心公寓院长周秀红认为不必过于解读,毕竟这也是人的正常欲望。
在江苏常州怡寿园老年公寓,79岁的洪女士原本住的是双人间,2013年6月室友离开后空出一张床位,院里不少老人曾试图与她同住,都被她拒绝了,她反而热情邀请了常到她这里看电视、看书的抗战老兵李长清搬进来。7月10日,该公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长清现已99岁,只要身体无恙,还会给洪女士量血压、煮养生粥。他毫不在意外人的看法,“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我到哪里去找她这么好的人?有文化,脾气好,爱看书,又和我聊得来”。在他眼里,洪女士是十足的精神伴侣,“等我100岁生日时要娶她”。
【说法】 非婚同居“成本”更低 除了精神上的需要和互相照顾的需要,养老院里存在的非婚同居现象实际上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基础。
2008年“城乡比较视野下的家庭价值观变迁研究”课题组的一项数据资料显示,青年人其实更赞同中老年人同居,44%的被访者首肯“单身的中老年人同居可相互照顾并减少不必要麻烦”。但青年人对于本群体的态度要保守得多,仅23%的人赞同“单身男女只要有结婚打算就可以先同居”,对“即使不想结婚也可以同居”的说法赞同率仅12%。
浅析非婚同居关系 篇3
在罗马时期非婚同居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生活为目的, 缺乏婚姻的意义的组合。因为公法非常严格的限制正式婚姻, 所以在当时, 非婚同居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是不违法的结合。罗马法后, 非婚同居又称为被拒绝的一种结合方式, 随着现代人的思想开化非婚同居又开始兴起, 但新行为的出现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 很多国家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1]
非婚同居的定义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观点为“男女没有婚姻关系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的事实状态”另一种观点为“非婚同居的意思是符合婚姻实质条件的男女结成共同生活体, 但是没有结婚的意思表示的结合”。在澳大利亚、法国, 德国, 都承认同性伙伴关系, 并给予一定的法律保护。[2]在我国, 非婚同居关系是没有配偶的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自愿的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关系, 但要注意前提是无配偶的。
二、对非婚同居关系的认定
在我国, 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于法律规定的空缺, 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产生。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非婚同居?
(一) 非婚同居的当事人没有配偶。
夫妻关系中一方或双方与他人同居是违反婚姻法的非法同居行为, 不符合非婚同居的规定。
(二) 双方自愿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一起生活。
(三) 同居必须是公开的。只要同居是公开的, 没有刻意隐藏, 就可以成为非婚同居的构成要素。
(四) 同居应持续一段时期。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证明非婚同居关系的稳定性。一些国家, 如美国的规定是超过三个月, 丹麦需要超过三年。结合中国国情, 对非婚同居的持续时间应为两年为宜。但妇女儿童属于弱势群体, 所以, 对于已经怀孕、有孩子的同居, 出于保护妇女儿童的目的应当缩短同居确定的要求的持续时间。[3]
三、完善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一) 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
同居期间男女双方应有互相照顾的权利与义务。此外, 同居双方还应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家庭事务决定权, 工作的自由选择权、学习自由权, 住所商定权, 房屋居住权, 生育的权利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解除非婚同居的权利。[4]
(二) 非婚同居的财产关系
1. 非婚同居财产制。在非婚同居期间, 双方当事人通过共同的劳动所获得的财产应当认定为共同财产, 双方有平等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对于婚姻法中规定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等财产, 如果当事人约定共同享有、或者无法确定归谁所有则为共有, 反之则应为个人所有。在解除非婚同居关系时, 应当对双方公平的分配财产, 当然对其中经济困难一方或者付出较多的, 应该适当地多分配一些财产。[5]
2. 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继承权。
在继承财产方面, 如果有遗嘱的应当以遗嘱优先, 遗嘱规定分给同居者财产的则同居者不受法律规定的顺位限制。此外, 如果同居者对死者生前尽了主要抚养义务, 那么也应当是可以作为其继承人继承一部分遗产的;如果同居当事人由一方死亡且没有其他继承人的, 同居另一方可以享有全部的继承权。
(三) 非婚同居的亲子关系
随着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非婚生子女的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不仅仅是对非婚生子女户口问题的关注, 更多的是对非婚生子女的抚养与教育问题的关注。我国法律应当规定, 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不可以抛弃子女, 应当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和保护。在同居关系解除时, 双方进行协商应当作为子女抚养问题的首要解决方式, 协商时应当遵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双方的经济问题和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哪一方所有。协商未果的, 再由人民法院进行确定。
随着非婚同居现象的普遍存在, 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对我们传统婚姻观念和传统文化的一个挑战, 也是对我国立法的一个挑战。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是非常空缺的, 因此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着法律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合理地规范这一社会现象, 同时兼顾道德规范与人性化理念, 推动非婚同居以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更严谨、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法律制度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规制。
摘要:近年来, 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而发生改变, 传统的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 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其产生的法律问题和纠纷也越来越多, 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但是我国目前在非婚同居关系这一部分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因此生活中很多纠纷和问题都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对此文章主要介绍了非婚同居关系的含义及其认定, 重点从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对我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非婚同居关系,共同生活,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江平.罗马法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64-165.
[2]王益峰.浅析非婚同居的法律调整[J].法律研究, 2006 (11) .
[3]陈玉玲.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12) .
[4]赵新燕, 赵伟初.试论非婚同居[J].法制与社会, 2007 (8) .
[5]吴素文.非婚同居关系立法与我国的法律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2) .
非婚同居关系的认识及法律调整 篇4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婚姻一直被视为家庭活动和性生活的前提。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开放, 中国人的婚恋观随之重组。特别是近几年来, 生活压力显著增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年龄, 非婚同居的队伍大幅扩大。但在法律方面, 我国《婚姻法》并未提及非婚同居关系, 法律调整几乎空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法律的欠缺导致非婚同居双方利益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济。本文试对非婚同居进行分析, 并在对于这一现象认识的基础上, 旨在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上展开探索。
二、非婚同居的概念认识
非婚同居涉及法律、道德、伦理等多发面的综合社会因素, 对于其概念的基础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非婚同居含义的界定, 法律学界的各方观点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非婚同居, 是指无配偶的两性双方未形成程序上的婚姻要件, 自愿建立的具有相对持续与稳定性的生活状态。
非婚同居概念常常与非法同居相混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 非法同居指的是“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由此可见, 非法同居中的当事人以及第三人均认为双方存在以夫妻形式生活的主观意识。而非婚同居中, 着重强调无婚意同居。“法无明文禁止则自由”,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排除无婚意同居, 所以非婚同居不应被认为“非法”。而且, 如果将非婚同居等同于非法同居, 将给那些并未违反法律的同居者造成不公。因此, 应当将非婚同居与非法同居相区别。
非婚同居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具有一系列构成要件。第一, 同居双方主体要求:非婚同居双方应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无配偶的男女异性。同性恋者不是合格主体, 一方或双方有配偶的同居是违反婚姻法规定的非法行为, 不能构成非婚同居;第二:同居双方主观要求:同居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生活模式, 这种生活体包括性生活。现代非婚同居中, 虽不以是否有结婚意图为限, 但主要是指无婚意同居;第三:同居时间要求:非婚同居应当持续一定期间, 才能保证持续性与稳定性, 这与“一夜情”等其他行为相比具有时长特点。
三、非婚同居的法律调整
非婚同居队伍迅速扩大, 由此引发的民事争议也随之增多, 但是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在这一领域尚未做出专门规定。大量纠纷的存在与现行法律的缺失之间的矛盾, 使得相关司法实践阻力加大。所以对于非婚同居现象进行立法调整成为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非婚同居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以下将从这两类不同法律关系的角度入手探究其法律调整的问题:
(一) 人身关系
非婚同居与正式婚姻相比最显著的区别为前者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程序, 因此非婚同居双方不具有法律承认的配偶身份, 无法形成基于合法婚姻而产生的与对方亲属的姻亲关系和婚生子女关系, 基于婚姻人身关系而产生的同居义务、忠诚义务等就无复存在。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又可以分为同居双方的人身关系和亲子关系, 其具体表现为:1、同居双方之间不具备合法配偶关系, 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自然延长而转为配偶。双方不存在基于婚姻而产生的抚养关系与继承关系;2、同居双方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 与婚生子女具有同等的权利, 享有第一顺位继承权, 适用亲属法中的相关规定。
(二) 财产关系
非婚同居的财产关系是指同居双方之间财产的归属、管理、处分, 以及债务的清偿、同居关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于非婚同居中的财产问题的处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仅在《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 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但这一规定针对的是“非法同居”而非“非婚同居”, 并且“一般共有”的规定较为宽泛, 不利于实践操作。
非婚同居具有缺乏婚姻形式要件、但是建立在一定感情基础之上的特点, 因此不能简单按照夫妻财产制度或者一般合伙关系处理其财产问题。根据我国现实情况, 笔者认为, 在根本上作为一般民事行为的非婚同居, 根据“意思自治”原则, 通过订立财产协议无疑是解决其财产问题的高效方式之一。同居双方当事人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对于双方在同居期间的所得财产以及所负债务进行约定, 只要该约定符合民法中合同生效要件, 则可按其处理非婚同居时的财产关系。其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1、对于财产分割问题:双方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 一方的个人财产仍为一方所有, 同居期间双方共同取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 无法分清是否是一方财产的一般认定为共同财产, 按共同共有处理。即以个人所有为原则, 以共同共有为补充。分割共同财产时, 应按贡献大小、出资比例等进行分割, 并适当适用照顾女方和无过错方的原则;2、对于债务承担问题:约定优先。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同居双方当事人的个人债务由本人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共同债务应由同居双方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可以向任意一方请求给付。
四、结语
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婚恋思想的日益开放, 两性相处结构更加多元化。非婚同居作为新型生活方式, 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应当受到法律适当的保护, 同时由此引发的纠纷, 也应依法处理。对于现行婚姻法律体系进行完善, 并提高非婚同居当事人以契约方式明确权利义务的意识, 利于使这一日渐增多的社会现象纳入法制轨道处理。
摘要:近年来, 非婚同居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盛行, 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也随之增加。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针对非婚同居做出明确规定, 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不便。本文试通过对于非婚同居现象加深认识, 对其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上进行探究, 以期对相关立法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婚同居,非法同居,构成要件,法律调整
参考文献
[1]厦吟兰, 蒋月, 薛宁兰.21世纪婚姻家庭关系新规制——新婚姻法解说与研究[C].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1.05:244.
[2]董海芬.论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7:24.
[3]王益峰.浅析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调整[J].党史博采 (理论) , 2006, (11) .
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研究 篇5
关键词:非婚同居合理性法律规制
非婚同居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非婚同居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同时非婚同居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必然损害非婚同居双方合法权益, 甚至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危害社会稳定。
一、非婚同居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非婚同居是指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婚男女, 未经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而自发地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 并且事实上形成亲密的生活共同体的一种两性关系。其构成要件如下:
(一)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非婚同居关系, 不是一方对他方欺诈、胁迫等非自愿的情形, 也无第三人对其进行干涉。同时, 同性恋者同居也排除在外。这种合意实际上类似一种契约关系, 包括对今后共同生活过程中涉及的人身、财产甚至生育、抚养子女的选择和安排等等。
(二) 男女双方均无配偶或同居伴侣
非婚同居的男女双方没有配偶或者同居伴侣, 即是未婚者、离婚者、丧偶者或者其他单身者。对非婚同居的主体, 可以用“同居伴侣”的身份来界定其相互关系。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违法的, 而已经有同居伴侣者与其他人建立未婚同居关系是受社会道德谴责的。非婚同居关系具有排他性, 类似于婚姻关系中“一夫一妻”制。
(三) 男女双方为无禁止结婚亲属关系或禁止结婚疾病的成年人
这符合非婚同居关系的长期性、稳定性的要求。有禁婚障碍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能成为非婚同居的主体。
(四) 男女双方公开持续共同生活
持续公开共同生活意味着两性关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公开性, 这是非婚同居的重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基于非婚同居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共同生活的持续期间应在一年以上。
二、非婚同居立法的必要性
非婚同居是一种身份关系, 其具有事实在先的特点, 无论法律承认与否, 这些身份关系都已经存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这些身份关系都是非常具体的, 同时引申出相关的权利义务。在我国, 非婚同居事实大量存在, 对其漠视是非常危险的, 法律应对因非婚同居而产生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 并明确对其调整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定。
(一) 社会现实的存在是法律制度的基础
非婚同居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而又难以禁止的社会现象。根据意识反映客观物质的原理, 非婚同居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 是法律这种作为上层建筑的立法基础和条件。无数非婚同居现象的存在, 就必然无疑促使相应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建立。
(二) 非婚同居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非婚同居的存在与盛行, 随之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尊重个人自由并不意味着放弃公平正义, 我们在承认非婚同居现实存在的情况下, 就应该对因非婚同居而产生的权利被无节制的践踏进而导致的社会堕落。非婚同居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凸显了构建非婚同居方面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如果不能通过立法来规范非婚同居关系的话, 那么弱者利益将难以保障, 同时会对其非婚生子女产生不利影响, 最重要的是容易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 构建完整法律体系的要求
事实婚姻曾是我国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唯一模式, 一些符合事实婚姻认定条件的非婚同居关系可以具有与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 然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对于1994年之后的事实婚姻不予承认。在放弃了事实婚姻这种模式以后立法机构却没有采取其他能够兼顾利弊的模式来填补空缺。这样一来, 非婚同居关系就因事实婚姻被不予承认而成为了一个法律上的漏洞。非婚同居关系不应成为法律上的空白和缺失, 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所以, 在放弃事实婚姻模式后, 加剧了构建非婚同居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紧迫性。
三、我国关于非婚同居法律法规的构建
(一) 人身关系
非婚同居既然不是法律上的婚姻关系, 肯定不会产生夫妻的人身关系, 以及因夫妻关系而产生的姻亲关系。但非婚同居双方之间的人身关系也不是违法的关系, 他应该类似于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 一些非婚同居的双方当事人就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养育子女并赡养老人, 共同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婚同居关系, 我国应建立保护非婚同居双方下列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
1. 非婚同居期间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同居义务。这是同居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共同生活的意思表示而产生的必然结果。非婚同居双方之间义务的履行是维持双方共同生活关系的基础, 同时也是双方其他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保护非婚同居关系中的同居义务就是保护双方当事人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拥有相互之间的法定代理权。给予非婚同居双方当事人对对方的代理权, 既有利于双方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与其发生交易的善意第三人的权益。
(二) 财产关系
非婚同居反映了双方当事人对自由的追求, 因此非婚同居当事人应该有处分双方财产的权力。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情况除外。
1. 采用分别财产制为法定财产制
非婚同居双方的财产的界定可以采取婚姻法中约定的财产所有权形式, 也可以用多种所有权形式的结合。在双方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应当采用财产归各自所有的形式。即非婚同居的财产分配原则为分别财产制,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且双方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同居前后各自所有的财产应归各自所有, 以保护非婚同居当事人的财产独立性。
2. 债务的分担
对于非婚同居期间产生的债务承担问题, 应根据债务性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规定。对于因双方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债务, 应当视为共同债务, 由双方共同偿还;而对于同居双方产生的其他的债务, 应由借债人以其个人财产承担。
3. 有条件的承认继承权
根据我国现行的民法和婚姻法的规定, 继承权只有存在合法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产生, 而非婚同居当事人因其身份关系的特殊性而不享有继承权。不承认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继承权的话, 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一方死亡时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法律应当规定在一定条件下非婚同居双方之间的享有继承权, 一旦继承权得到承认, 非婚同居当事人则享有与其他法定继承人相同的继承权。
(三) 非婚同居双方与子女的关系
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当然, 非婚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容易确认, 但与非婚父亲间的亲子关系的确定却是个难题。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同时为了保障非婚同居关系的稳定, 在立法过程中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亲子关系推定否认制度, 以确立非婚同居双方与子女间关系。
(四) 非婚同居关系的解除
第一, 尽管非婚同居缺少形式要件, 但如果允许非婚同居关系随时解除的话, 对于非婚同居关系的稳定性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非婚同居关系的解除应由民政部门或人民法院确认后生效, 对于为解除非婚同居关系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案件, 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 法律应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或终止妊娠后一年内, 男方不得请求解除同居关系;女方提出请求或者法院认为应当受理解除同居关系请求的除外。
第三, 一方在同居关系存续期间, 为家庭或子女付出较大的, 同居关系解除时应当支持其合理的经济请求。
第四, 解除同居关系时应当给予无过错方适当的照顾。一方以试婚等理由为借口诱使另一方同居的, 或在同居期间一方存在过错行为, 最终致使同居关系解除的, 法院在财产的分配上应当适当照顾无过错方。
【非婚同居财产】推荐阅读:
非婚同居概念05-26
同居协议书参考06-06
解除同居协议书09-14
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08-23
民事诉状--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07-27
同居地球村,人、物相煎何太急?作文11-02
财产性质07-15
财产执行10-14
财产制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