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2024-09-02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共7篇)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篇1

病毒性心肌炎 (VM) 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 近年来,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不断上升, 威胁小儿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笔者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住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2例, 其中男44例, 女38例, 年龄12个月~11岁, 平均4.5岁, 病程10~59 d, 平均30.1 d。按随机原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病例诊断标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依据: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②心脏扩大 (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③心电图明显改变。④CK-MB升高或cTnI或cTnT阳性。确诊依据: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 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证据可支持诊断。①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 可确诊VM, 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 可临床诊断为VM。②凡不具备确诊依据, 应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 根据病情变化, 确诊或除外VM。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休息、抗病毒、能量合剂、1, 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观察组给予黄芪注射液5~15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 1次/d, 葛根素40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 1次/d, 均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黄芪注射液5~15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滴, 1次/d, 15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ECG异常消失, 心脏扩大消失, 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ECG正常, 心脏扩大、心肌酶谱均好转;无效:心脏扩大、心肌酶谱均好转, 其余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显效30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显效21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总有效率8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安全性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亦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可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脑综合征等, 需积极治疗, 否则会危及生命或遗留后遗症。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发病初期病毒对心肌细胞直接损伤,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毒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占主导地位, 免疫细胞释放大量自由基加重心肌损伤。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单体黄酮苷, 化学名称为4, 7二羟基8-P-D二葡萄糖异黄酮[1], 常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眼科等血管性疾病, 也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外周阻力, 降低红细胞压积, 抗血小板聚集, 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2];还有抗氧化, 钙离子拮抗和β受体阻滞等作用, 同时具有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效应, 因此可以增加心搏量而不增加心率和心肌耗氧量。黄芪注射液是从中药黄芪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 含有黄芪皂甙、多糖、生物碱、黄酮等, 各成分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 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布, 增强细胞免疫[3]。本组资料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在心电图恢复、心肌酶谱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明显, 说明二者合用起协同作用, 比单一用药效果显著, 且无不良反应。

可见, 黄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有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徐蕴.葛根素对心血管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2 (13) :18-19.

[2]李桂兰.葛根素对小儿心肌炎的作用及心功能影响.医学文选, 2005, 24 (4) :487-488.

[3]丁继军, 沈茜.黄芪皂甙对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 20 (9) :666-668.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篇2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葛根素注射液,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 病情发展迅速, 易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2例, 均符合2000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44~78岁, 平均 (57.6±6.7) 岁;病程0.3~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15例, 高脂血症11例, 糖尿病5例。对照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58.1±6.5) ;病程0.5~6年;其中合并高血压13例, 高脂血症11例, 糖尿病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心肌梗死, 有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U皮下注射, 每12h一次, 疗程7d;葛根素注射液6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疗程14d。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观察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液流变学、心电图ST-T的变化、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心肌酶学变化, 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

1.4.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静息性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0.05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或主要导联的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 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血液流变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

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体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无出血及过敏反应。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病变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引发内膜下出血及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

低分子肝素有明显抗因子Ⅹa的活性, 抗血栓形成作用强, 而抗Ⅱa活性低, 因此出血的风险性较小。有较长的半衰期, 每日2次皮下注射, 不需抗凝监测, 使用方便安全。临床研究证实, 低分子肝素能促进心肌缺血病人侧支循环的开放, 增加心肌血氧供应, 改善心肌缺血, 降低高凝状态, 抑制凝血酶活性, 防止血栓形成[2]。葛根素是从豆科野葛酸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 临床研究表明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微循环, 降低心肌氧耗及修复内皮细胞等作用[3,4]。动物实验证明葛根素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5]和抗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6],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P< 0.05) , 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性心电图 (P<0.05) , 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 (P<0.05) 。表明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协同作用, 观察期间无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简单安全, 疗效显著。用药期间无需实验室监测,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2]低分子肝素临床研究协作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不同抗凝疗法的对比研究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1) :18-21.

[3]姜香莲, 徐理.葛根素对小鼠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 (J) .药学学报, 1998, 24 (4) :251.

[4]狄灵, 于燕, 杨海侠, 等.葛根素对心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3) :328-330.

[5]潘洪平, 杨嘉珍, 李吕力.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血淤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1) :6-8.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观察病例10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肺心病诊断及标准》[2],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0岁6例,60岁~70岁26例,>70岁18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24例,Ⅳ11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60岁4例,60岁~70岁20例,>70岁者26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22例,Ⅳ级12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抗炎、扩张支气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山东瑞阳制药厂)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环磷腺苷(武汉普生制药有限公司)注射液治疗,每次40mg~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输注,1.5h~2h内滴完,1次/日,14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主要症状和体征;心悸、呼吸困难、紫绀、胸闷、下肢水肿及肝脏大小的消失。血液流变学改变,全血比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液流变学采用DTK血流黏度计。

1.4 疗效标准

按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修订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1)间咳,痰为白色泡沫黏痰,易咳出。两肺偶闻及啰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2)心功能改善达到2级,意识清楚,生活自理。(3)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好转:(1)阵咳,痰为黏浓痰,不易咳出,两肺有散在啰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2)心功能改善达到Ⅰ级,意识清楚能在床上活动。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恶化者。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例(%)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纤维蛋白原减少。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见表3)

治疗组改善呼吸困难、心悸、紫绀及肝肿大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右室收缩压升高和肺动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除因阻塞性肺气肿致肺循环阻力增高外,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增多使肺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尸检发现部分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多发性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4]。缺氧又引起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和血纤维蛋白原上升,使血液黏滞度和循环阻力增高,更加重肺动脉高压[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病及心、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症。

环磷腺苷(cAMP)为核苷酸的衍生物,是细胞内参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物质。cAMP是大多数激素和神经介质对靶细胞产生作用的第二信使,引起细胞的生物效应。除有激素传递功能外,对糖和脂肪代谢、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等起重要作用。其药理作用温和、持久、稳定性高、穿透性好、毒副作用低[6]。治疗心衰的机制是:(1)促进钙离子内流,增强磷酸化作用,促进兴奋收缩耦联,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起到正性肌力的作用。(2)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肌功能。(3)营养心肌,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增加心肌细胞抗缺血、缺氧及抗损伤能力。(4)抗心律失常,激活慢通道。缩短窦房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时间,提高心率,延迟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减少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7]。

葛根素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二羟基葡萄糖异黄酮。葛根素能改善血流物理性质,有效降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能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6]。葛根素能扩张冠状血管,使心率减慢,总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使心衰改善。本观察表明,环磷腺苷和葛根素能明显改善肺心病的高凝状态,改善心力衰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联合环磷腺苷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抗炎、扩支气管、强心和利尿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和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6%和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1P<)。治疗组可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环磷腺苷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环磷腺苷,葛根素,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冯同琴.实用血栓病学[M].洛阳: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6-245.

[2]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M].广州:广东省卫生厅编印,2003:10-11.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慢性肺源性心脏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80,3(2):23.

[4]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

[5]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98.

[6]张丽萍,柳永华,张浩.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6:41-42.

葛根素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篇4

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有效成分为黄酮苷的中药注射剂[1]。该注射剂是将葛根中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经过相关制剂工艺制成, 因葛根中的黄酮苷含量过低, 现多用化学合成得到。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血管扩张药, 能够使脑血管平滑肌及冠状动脉舒张、心肌耗氧量及血管阻力减小等, 常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疾病[2]。近年来,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报道[3]。为研究葛根素注射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特点,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64例发生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并使用葛根素注射剂后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64例, 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确诊标准均符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不良反应判断标准。64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8例;年龄为46~75 (63.4±8.1) 岁。所有患者均为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剂, 且注射剂量均在药品说明书规定范围内。

1.2 方法

分析64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 分析不同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同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类型

不良反应类型前3名为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及药物热, 详见表1。

2.2 不同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用药时间>10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78.1% (50/64) 高于用药时间≤10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1.9% (14/6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例数 (例) 构成比 (%) 反应类型

2.3 不同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

葛根素注射剂量>400mg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81.2% (52/64) 高于注射剂量≤400mg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8.8% (12/6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 具有疗效好、起效迅速等优点, 该类型药物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4], 但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5]。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处方药, 具有有效的血管扩张作用, 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但随着对其广泛的应用及深入研究, 发现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变态反应、药物热、溶血性贫血、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6], 在临床上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炎、皮疹、咳嗽等;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头晕、心悸气短等;药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寒颤、口咽干燥等;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便血、腹泻、腹痛等;血液系统主要表现机体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有研究称,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葛根素作为抗原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血浆大分子物质结合时会产生复合抗原并形成相应抗体, 当用药过量时, 机体内抗原多于抗体, 此时会产生分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免疫损伤[7]。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按医嘱及药品说明书进行, 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临床反应。

本研究中,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多种, 较常出现的有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及药物热, 其中变态反应出现的比例最高;用药时间>10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用药时间≤10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葛根素注射剂量>400mg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注射剂量≤400mg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从实验结果中可以观察得到, 葛根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注射液疗程过长及使用剂量过多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增高, 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及药物热为多发不良反应, 其中变态反应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 了解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从而发挥其作为中药制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的优势, 改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静, 白丽华, 赵惠.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1A) :90-91.

[2] 伟唯, 江培.葛根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 2014, 27 (1) :51-55.

[3] 曲国红, 丁选胜.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14) :1203-1206.

[4] 刘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的不合理用药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7) :57-59.

[5] 刘光金, 刘耀龙.我院10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14, 29 (5) :540-542.

[6] 许丽佳, 刘婧, 邹亮.葛根素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3 (3) :208-210.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18~22 g,雌雄不限,购自齐齐哈尔医学院动物室。

1.1.2 药品及仪器

刺五加注射液(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0780);葛根素注射液(河南海尔森药业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83);钠石灰(重庆鹏程工业公司钙化厂,国药准字H50021688);亚硝酸钠(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204)。磨口瓶,专业秒表,BL-310A精密天平等。

1.2 实验方法

1.2.1 葛根素注射液影响小鼠耐缺氧能力的急性试验

小鼠购进后,置于室温(20±2)℃,相对湿度60%的动物室中,6只/笼,自由进食和饮水适应3 d。(1)取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每只每次0.2 ml生理盐水)、刺五加注射液组、葛根素注射液组[150 mg/(kg·d)],每组20只,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液,于给药后30 min将每只小鼠置于盛有10 g钠石灰的150 ml磨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塞周围密封,立刻用秒表记录每只小鼠从瓶口密封到死亡的时间,作为小鼠在常压低张性缺氧条件下的耐受时间。(2)另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同上),每组20只,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液,于给药后30 min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4 ml 5%亚硝酸钠。用秒表记录每只小鼠自注射结束至死亡的时间,作为小鼠在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条件下的耐受时间。

1.2.2 葛根素注射液影响小鼠耐缺氧能力的慢性试验

(1)取8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每只每次0.2 ml生理盐水)、刺五加组[25 mg/(kg·d)]、葛根素注射液低剂量组[50 mg/(kg·d)]、高剂量组[150 mg/(kg·d)]。各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相应药液,7 d后进行观察。各组末次给药后1 h,观察小鼠一般行为、口唇黏膜、皮肤颜色、呼吸情况等。将每只小鼠放入150 ml磨口瓶中(瓶内含10 g钠石灰),加盖密封后立即用秒表记录小鼠从瓶口密封到呼吸停止的时间,作为小鼠耐低张性缺氧的时间。比较低张性缺氧前后小鼠的一般情况、呼吸情况、口唇黏膜及皮肤颜色变化情况。(2)另取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组别同上),每组20只,腹腔注射7 d后进行观察。各组末次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后1 h,取单个小鼠观察呼吸频率及皮肤、黏膜颜色后,腹腔注射0.4 ml 5%亚硝酸钠,立即用秒表记录每只小鼠自注射结束至呼吸停止的时间,作为小鼠耐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的时间。比较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前后呼吸频率及深度、口唇黏膜颜色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形态学改变

在低张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加深加快,口唇黏膜、皮肤、血液为青紫色或紫蓝色。而亚硝酸钠中毒的小鼠呼吸很快就变得深快、口唇黏膜、皮肤、血液表现为棕色。

2.2 葛根素注射液影响小鼠耐缺氧能力的急性试验

急性试验结果表明,葛根素注射液可明显提高小鼠对常压低张性、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的耐受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葛根素注射液影响小鼠耐受缺氧能力的慢性试验

慢性试验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增强小鼠耐常压低张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的能力。同时,在两种缺氧条件下,该药低剂量组延长小鼠耐缺氧的时间均显著长于该药高剂量组。见表2。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刺五加组比较,△P<0.05

3 讨论

葛根素是由葛根提取制成,主要化学成份为皂苷类化合物葛根黄酮,具有提高免疫,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3,4,5,6]。

缺氧是一种劣性刺激,影响可使机体产生应激性反应。本实验通过急性、慢性试验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及机体病理变化特点。实验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低、高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在低张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条件下的耐缺氧能力,且葛根素注射液低剂量组效果好于高剂量组,提示葛根素注射液的耐缺氧能力并不呈剂量依赖性。

葛根素对缺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复杂,可能通过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的级联反应、提高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等途径抑制脑缺血损伤[7,8]。可延长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主要与葛根黄酮有关,葛根黄酮能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和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指数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谢,从而增强耐缺氧能力。今后的工作将进一步研究葛根素抗缺氧作用及具体机制。

摘要: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正常昆明小鼠随机分组进行急性、慢性试验,每组20只。观察小鼠在急性、慢性试验中对常压低张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结果:急性、慢性试验中葛根素注射液均可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低张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明显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刺五加,缺氧

参考文献

[1]刘秀华,刘华,李秀英.葛根素的临床应用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8):2908-2909.

[2]高靖.葛根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196-197.

[3]郭密,张仲君,徐寿水,等.葛根素抗缺氧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8(4):279.

[4]刘军利.葛根素对心绞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02-103.

[5]赵莹莲.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10,14(12):1377-1379.

[6]历淑芬,刘海清,从晓东.葛根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4):587-589.

[7]白东义,佟春玲,韩慧,等.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9,41(3):76-78.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采集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的中枢性眩晕患者88例, 男41例, 女47例。入院经头颅MRA证实, 明确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优势判断标准: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 mm, 或者当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当时, 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加紧密。血管直径测量方法:以椎动脉汇合点为原点, 每相隔3 mm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直径, 连续测量3段, 取其平均值作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直径的测量值。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排除:周围性眩晕, 后循环狭窄及梗死, 颅内占位及糖尿病患者。发病时间6 h~24 h。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4例, 男21例, 年龄45岁~75岁 (52.6岁±5.3岁) ;女23例, 46岁~72岁 (53.6岁±4.9岁) 。对照组44例, 男20例, 年龄44岁~72岁 (53.2岁±5.8岁) ;女24例, 年龄45岁~71岁 (54.6岁±5.1岁) 。两组治疗时间为10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 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3年4月重庆眩晕专题学术会议神经病学专家认可的分级标准。0级, 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经停止;Ⅰ级, 发病中和发病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Ⅱ级, 发病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很快完全恢复;Ⅲ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小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Ⅳ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Ⅴ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患者的全部日常生活仍不能自理, 且需别人照顾和帮助。以0、Ⅰ级为治疗有效, 余因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影响作无效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TC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无明显变化, 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 两侧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合成基底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椎动脉一侧优势为影像学常见表现, 可能与两侧椎动脉在解剖学上起源不同有关, 加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及吸烟等因素共同构成以一侧椎动脉为优势的异常影像学表现[1]。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因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时, 如对侧椎动脉完全代偿不影响后循环供血, 则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当对侧椎动脉因严重扭曲、钙化或钩椎关节增生压迫等原因发生狭窄时, 则不能完全代偿, 继而出现眩晕等临床症状。

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可有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 治疗上主要以扩张血管, 改善脑部供血为主。缓解期则控制相关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等。目前针对椎动脉优势的治疗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张脑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以及中药等。

葛根素是从中药豆科植物野葛根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异类化合物, 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葛根黄酮。现代医学证明, 葛根素有降低血糖、血脂、血黏度,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改善血液流变学,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2]。熊建群等[3]用双功能彩超监测发现, 葛根素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 降低血管阻力, 还可以消除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脑缺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 损伤细胞膜结构, 同时消耗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等自由基清除剂, 而葛根素能提高SOD的活力, 保护脑组织免受氧自由基损伤, 具有抗氧化作用[4]。本研究以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葛根素治疗, 结果发现葛根素在改善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患者眩晕症状较对照组明显, 且基底动脉的血流异常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中未发现应用葛根素患者任何不良反应和血液流变学及生化功能异常。葛根素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 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纠正其异常血流速度, 是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眩晕患者较为理想有效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冷辉, 王少波, 赵吉连, 等.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3) :209-210.

[2]江庆华.葛根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2) :326-327.

[3]熊建群, 殷建瑞, 邱少东, 等.葛根素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8 (1) :70-71.

注射用葛根素致过敏反应2例 篇7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62岁,因冠心病、高血压于2008年1月9日入院,当日静脉滴注注射用葛根素粉针(山东瑞阳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089,批号07103101),1次/d,0.4g/次(葛根素针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15min后,患者脸部和上肢发痒,出现皮疹,停止静点后,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例2患者,男,63岁,因脑梗死于2008年4月26日入院,当日脉滴注注射用葛根素粉针(山东瑞阳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089,批号07122601),1次/d,0.4g/次(葛根素针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患者静点大约30min左右出现头痛、发热、心慌、恶心症状,遂停止静点,症状逐渐缓解。

2 讨论

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主要成份为8-β-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静脉阻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我院以往在应用该药过程中,未出现类似不良反应。上述两位患者用此药时未用其他药物,因此出现的过敏反应为葛根素所致。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析,过敏反应可能与该制剂提取纯度有关,此外也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对药物反应敏感性增强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葛根素时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要慎用[1,2,3,4,5]。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葛根素的过敏现象。方法分析我院注射葛根素后的两例病人过敏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位患者用此药时未用其他药物,因此出现的过敏反应为葛根素所致。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葛根素时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人要慎用。

关键词:葛根素,过敏

参考文献

[1]顾志平.中药葛根资源的调查研究[J].中药材,1993,10(8):13-14.

[2]郭建平.葛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5,26(3):163.

[3]何秀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124例文献报道[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55.

[4]满莹,许贵军,隋金婷.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93,6.

上一篇:小组合作实施步骤下一篇: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