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式教学

2024-09-02

发式教学(共12篇)

发式教学 篇1

所谓“启发式”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 以“教”代“学”, 满堂灌, 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 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 “你不会学我教你学”, 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在“导”字上下功夫, “精讲”上动脑筋, 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 发表看法, 讨论问题, 编题解答等, 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导”上, 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 教学课程的组织者, 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 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 采用风趣讲解, 设疑引思, 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 犹如一个个闪光点, 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 迸发出火花, 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 认识沟通起来, 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 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 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权威性不可动摇, 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 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 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 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 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 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 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 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 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 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 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 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 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教学才能成功。

(四)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既不能超越过程, 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 有问有答就是启发,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 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 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 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 满堂乱的局面。

(二) 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 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 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 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 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才能启迪智慧, 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 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 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 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 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目标达成度不高, 教学质量不高, 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必须走出以上误区, 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 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减少盲目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 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名为“启发”, 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 不妨在上新课前, 先让学生预习, 有条件的学校, 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 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 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 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 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 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 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 唱英文歌等效果, 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适时展开主题, 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 互动参与, 启发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 在课堂上,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 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 目的只有一个, 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 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 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 以人为本, 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 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 让下架子, 关爱学生, 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 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 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 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摘要:启发式教学, 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课堂教学在启发式思想的指导下, 必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大凯, 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3) .

[3]、胡冬鸣.让学生学会创造[J].教育艺术, 2002 (4) .

发式教学 篇2

万州外国语学校

高中英语

何渝

【摘 要】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启发式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以及在应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谈了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理论与实践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逐渐熟悉和采用。但是,实际上,启发式教学并不能够立竿见影,不是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式教学应用不当,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的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不是方法,而是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过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启发式教学不等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相反,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在课下要做的工作,要比传统教学多得多。

(3)启发式教学重在灵活。灵活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的进行授课,运用多种手段和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4)启发式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科学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实状况。既要有宏观的教学方向,也要有微观的细化的具体方法。

(5)启发式教学应当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作为一个长期机制,而不是解决一时问题的应急手段,因此教师务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且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启发是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互动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活动“控制者”的形象,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跨度不能太大,应当遵从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的额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多举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实例,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

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

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三.

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 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提高。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篇3

为培养能指挥、会管理、懂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需要,许多军事院校开设了管理类课程,而《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原理,因此知识点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条条框框比较繁杂,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如何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互动的和谐学习模式?有些人认为,关键在于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摒弃过去以讲述式,启发式为主的授课方式,而多采用一些新的,如情境式,案例式、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否真的已经过时?过多的依赖于案例式、討论式等新型授课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通过《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检验,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员讲的过少,启发的不够,使得学员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刻,印象比较淡薄,在分析案例,讨论问题的时候,思维面比较狭窄,思维方式比较单调,无法和所学的内容相结合,观点、主张的表述仍然停留在最基本的感性阶段。虽然新方法、新方式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带给他们一种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但时间一长,这种新鲜感逐渐消退,再加上思维模式固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鲜少有人提及,反而使得课堂气氛走向沉闷。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重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我试着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型授课方式相结合,也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在课堂上穿插使用案例、讨论、角色换位等新型教学方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取得了比较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和新型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的有形界限,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使用时有张有弛,有紧有松,既拓展了学员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更多的道理。行难于知,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创新的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改变过去简单提问式的启发方式,多角度、多类型、多方面的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寓教于学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子,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举”深刻的揭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本质,那么如何在坚持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赋予它新的内涵呢?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条。

1、巧设悬疑,启动思维。教员不但要善于解疑,还要善于激疑,善于在教学中使学员“于无疑处生疑”,创造事物的矛盾冲突,把学员的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并激化使之达到一触即发之势,学员此时思绪飞转,情绪高昂,急于验证自己所想和结果是否一致,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兴奋状态,为解疑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条件。

比方说在讲人员配备这一章节时,上课之前,我先让学员看一段材料:某管理部门换了几届领导班子,但中层干部基本未动.中层干部中“三朝元老”、“四朝元老”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群体形成一种无形的势力,在部门中的影响,几乎能左右领导班子的行为举止.这批中层干部,有“资历”,是“老人”;会处关系,相互呼应,是利益的“共同体”;“不变革,安于现状”,“无功也求无过”.为开拓新局面,追求事业的发展,该部门领导下决心不顾“资历”“起用新人”,调整中层领导干部队伍.但下去的干部们,却成为工作的“阻力”;启用的“新人”又缺乏经历和经验,单位里议论纷纷,说实行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工作几乎开展不下去.当学员阅读完材料,我开始提出问题。第一,你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学员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能吃苦耐劳”,“要有责任感决断力”等等。这时,我继续提问,假如你是该部门的管理者,面对这样复杂、困难的环境,你是把改革贯彻下去还是被迫放弃呢?许多学员犹豫了一会,不太确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下去吧”;“不一定”;“不好说”……那么如果你要把改革贯彻下去,那么在你整改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哪些问题呢?看出了学员的犹疑,我接着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这……”学员看了看幻灯片上的材料,又翻开书本去察看内容,一个个眉头微皱,努力思考,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课堂的气氛逐渐安静了下来。通过这种连续设疑,不断推进,学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思维也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就可因势导入今天要学习的主要课题。

2、引经据典、紧扣主题。授课时,我们强调教员与学员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员与学员语言、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另一层就是二者之间情绪上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发。我们知道,管理学中理论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照本宣科,会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的枯燥乏味,学员不爱听,精神萎靡,直接会导致教员不想讲,情绪低落,从而进入一个“讲得没劲,听得无聊”的恶性循环。

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生动、有趣呢?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加入很多的实例、故事,让学员从这些实例、故事中去学习一些简单易懂的管理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但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注意,一个要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人或事,这样可以引起兴趣;二就是要紧贴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前后贯通,牢牢把握主题。比方说我们在讲授权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引用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聪明敏锐,神机妙算,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蜀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年仅54岁就英年早逝。而在他死后,蜀国上下无可挑重担之将才,最终逐渐走向了衰弱。那么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很多学员说:“累死的。”“其实用今天的医学话语来说,就是‘过劳死’,也就是操心太多,长期疲累所致。所以有人曾开玩笑的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事必躬亲’,很可能‘死而后已’。”学员都笑了。“那么蜀国除诸葛亮外,真的无可用之才了吗?”“不是”,男孩子一般对三国的内容都了解颇多,开始纷纷列举蜀国的有才之士。“那么为什么他们最终都没有成长起来呢?”“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使他们没有机会独立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遇事不敢做主,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始终无法独当一面。”通过诸葛亮的事例就可以让学员很透彻的明白,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必要事必躬亲,而应该积极、正确的进行授权,让下属去分担你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管理者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可以锻炼下属的能力,促进下属的成长。

nlc202309090151

3、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学习管理并不是为了牢牢记忆、背诵管理的公式或管理的理论、学派,而是希望学员能够把管理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加以运用,并为他们以后走上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这也是学员比较感兴趣的。因此在授课时,可以把他们身边的实际和理论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比方说在讲什么是管理者的时候,我曾经问学员:“我作为教员,是不是管理者呢?”学员想了想,说:“应该是,您管理我们啊”。“那么从事管理的人就是管理者吗?”我笑着问到。“不是,从事管理的人可能是一个组织中比较有威信、有能力的人。”学员纷纷踊跃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这是之前学过的知识,学员的印象还比较深刻。“那么什么是管理者呢?”“有直属下级。”“要对下级进行指导和监督。”“如果下级犯错,他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責任。”学员纷纷表述着自己的观点。“你们说的很好,管理者就是有自己的直属下级,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任务并承担监督和责任的人。那么我有直属下级吗?如果你们犯了错,我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学员都笑了,“看来您不是管理者。”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也算是对孔子“谈话法”的一种演绎吧。

4、组织讨论、拓展思维。在管理学中,有一种决策方法叫做头脑风暴法,也就是5~9个人为一组,通过相互启发,尽可能多的形成决策方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课堂授课中,也就是就某个问题组织学员分组讨论,每个学员畅所欲言,在各种思维、观点的碰撞中产生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认识,然后各小组把材料汇总,派代表发言,不同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辩论,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创新思想、拓展思维、提高认识的目的。

比方说,在讲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时,给学员们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向科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家,他买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科创公司的产权,并组建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买断的条件是在原有的四百多个工人中,必须保留一百多个。向科接手后,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提高科技开发的投入比重;二是提高销售成本的比例。这两项措施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在这些高比例的销售业务费中,有相当一部分被产品推销人员用来作为回扣或向有关人员送礼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为了加强管理力度,要逐步解聘原留下来的大部分员工。这时他就陷入了经济与道德、企业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困境当中。然后把学员分为8人一组,分别进行讨论:向科在经济与道德、企业自身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有的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请客送礼吃回扣也是无奈之举,至于原来留下来的员工如果确实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应该解聘;而有的组则认为社会风气靠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去营造,因此不应该助长这种不良之风,而对企业来说,诚信是根本,既然以前承诺过,就不应该食言。各小组成员踊跃发言,把对道德与责任的认识逐步推向了深入,并制定了许多解决的方案,达到了创新思想、拓展思维、提高认识的目的。

三、结语

要上好一门课,并不是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多种方法、多种手段的结合。并且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要有重点、有倾向性的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选择和搭配。在实际授课时,还要因势利导,视情况而变,不能完全拘泥于既定的计划。

启发式教学初探 篇4

现代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 将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的合理性保留了下来。在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发展:第一, 在教学思想上, 正确处理好学习和思维的关系, 重视发展学习思维能力, 强调培养思维方法;第二, 在教学方法上, 重诱导、重探索, 不越俎代庖, 不抱着学生走路;第三, 在教学形式上, 重讨论、重问答, 不搞单问传导而搞双向交流;第四, 在指导原则上, 重追问、重多疑, 提倡质疑存疑精神, 反对盲从;第五, 在教学程序上, 自始至终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运用好启发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呢?

首先,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促进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提问, 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语文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 又是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难度, 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 学生才能提起兴趣认真思考。一般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或者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提问等等。例如:有的老师教《荔枝蜜》一文时, 指出:文章的中心是歌颂社会主义劳动热情, 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荔枝蜜》”, 这与中心相符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 深入了解作者怎样以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安排结构。回答这种牵动全局的问题, 尽管有一定的难度, 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鲁迅的《祝福》, 全文通过“祝福层层深入地刻画了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过程”。有的老师据此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怎样?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祝福时, 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3.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祝福时, 精神状态又有什么不同?4.祥林嫂最后怎样惨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这样抓住“祝福”这个具体的情节层层深入地提问, 也就揭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四权 (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的压迫下遭受的非人折磨, 从而使学生既领会了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 又领会到鲁迅高超的构思技巧。

其次, 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以唤起学生的联想, 启发想象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 或多或少的联系的。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 唤起联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兴趣也会更浓。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补充一些相关知识, 如图片观察, 诗歌背诵, 讲述典故等等。比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月光曲》时, 学生对贝多芬为一个贫穷的盲女演奏一曲又一曲的不理解。当课文分析到盲女判断出为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时, 老师提问:“盲女热爱音乐, 很想听音乐, 但又买不起票, 再听过曲子之后, 她马上判断出弹琴者是贝多芬, 你们想, 贝多芬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想不出用什么词来表达。这时老师补充了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叫俞伯牙的, 是一个弹琴的高手, 又有一个非常欣赏俞伯牙琴音的人, 叫钟子期。有一次俞伯牙弹新作《高山流水》, 子期听的入了迷, 情不自禁的赞扬道:高啊, 真像看到了泰山。好啊, 真像听到泱泱江河的流水声。于是, 他俩就成了知音。后来, 凡是称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就叫知音。”学生听完这个典故便说:“老师, 我明白了,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心情非常激动。盲女就像钟子期, 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心甘情愿地为盲女弹了多首曲子。”从这个故事, 既唤起了学生的联想, 给学生搭上了理解课文难点的阶梯, 也使学生理解了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女即席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5

学号:2013123034 姓名:于晓婷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加上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要求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课堂提问就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讲课时灵活处理,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现代启发性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它反对食而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死读书”。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件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现。

(五)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这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善于设问,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经常性的“茅塞顿开”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和所学知识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加工、创造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训练才可能见效。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收到了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行为协调。

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S--0--R过程。就是说,R(反应)不直接取决于S(刺激),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强反应。教师的刺激能否引起学生的反应,关键因素是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点燃学生炽热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三)启发式教学的协同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交往和谐、情绪稳定。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性。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合作之中。在这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启发式教学的针对性特征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健全发展。

启发式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既重视了解学生,又注意分析教学内容,然后才针对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了解学生,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启发教学的要求。第三,在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全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 篇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那么,课堂上问题多是否就是进行了启发式教学呢?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教师教学目的性强,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当然是启发式教学。如果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好像浮萍一般浮游无根;或者教师一按“电钮”问,学习立刻手举成林,不假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或者老师满堂问,不分主次、重点、难点,不管是否有疑,一味地问。凡此种种,不仅不是启发式教学,还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歪曲。

启发式教学必须贯彻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按特定的要求、特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有机统一体,既不能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又不能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把教与学二者分离开来。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解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布置作业等等,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督促、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门扉,使他们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进入求知的佳境;在于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眼看、耳听、口说、 手写、心想,能否主动地提出疑难问题,能否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呢?通过提问达到教学目标,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要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在表达观点说明事物、表现中心思想时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的。有时,课文的重点、难点一下子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二)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的思维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设计出有浅有深、有易有难、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

(三)要重视学生个人差异的层次性

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这些都要求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层次性。在有难易层次区分的问题中,可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稍差的同学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到,而且能让每个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可以说是做到了启而有发。

二、提问要“两不”

(一)提问形式不要单一化

课堂提问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现在,不少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因此,课堂提问就要努力变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还可以学生间互相发问,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不要急着要答案

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提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课堂提问才有效果,启发式教学才有所体现。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便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又能使学生在“启发”下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必不可少。

启发式教学思考 篇7

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前者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广受好评的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研究正常人体的构造, 属生物学形态学课, 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学名词中, 人体解剖学名词占20﹪~30﹪, 因此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1]。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 但其难记、易忘, 学生苦不堪言,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差, 严重影响后续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2]。人体解剖学是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 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由于它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把临床病例或影像学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学习解剖结构为中心、以临床资料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素, 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 最好是处在学生知识“边缘发展区”的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大部分, 又不能全部解决。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 循序渐进地把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在教学开始设置一个大的问题, 尽量涵盖整个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问题, 形成递进台阶, 不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 在学习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时, 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查找肝硬化或肝癌晚期的一些临床症状,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便血、海蛇头样改变等等。在此基础上, 再来讲解具体的交通途经并解释上述现象, 由于晚期时门脉高压导致这些血流发生异常, 导致相关的吻合部位血流增加, 比如食管静脉丛处静脉曲张, 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直肠静脉丛处静脉曲张, 导致便血, 脐周静脉网处静脉曲张则称谓海蛇头样改变, 进而可以再问为何称海蛇头改变, 可联系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莎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声波传导途径时, 可以问学生是否有过录在录音机内自己唱的歌放出来时为何不像自己唱的, 进而解释气传导途径与骨传导途径, 听别人说话时主要通过气传导, 而自己听自己说话时, 不但有气传导途径还有骨传导途径,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在学习颈动脉窦时, 可以问学生为何在格斗过程中被别人砍击颈部会昏迷, 进而讲解颈动脉窦的位置及压力感受器的作用, 解释颈动脉窦在砍击时, 受刺激会引起降压反射, 引起大脑血供不足, 从而造成昏迷;在学习桡神经走行及作用时, 可以问周恩来同志的右手是啥样的?再讲解他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 肱骨体骨折, 而桡神经恰好走行于肱骨体背侧的桡神经沟内, 骨折时的骨片损伤桡神经, 桡神经由支配上肢背侧的肌肉, 所以伸的功能丧失, 表现为“垂腕”症状;在学习胸腔内的结构时, 先让学生说说胸腔内有哪些结构, 这些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 再向学生展示临床X线胸片和胸部断层扫描图像, 给学生设置问题, 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的后续部分不断插入影像图片, 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讲解内囊的位置及分部穿行结构时, 让学生收集偏瘫患者的症状, 即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伸舌歪向健侧, 口角歪向患侧, 进而讲解内囊中穿行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核束、视辐射、听辐射等重要结构, 损伤皮质脊髓束则导致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 而导致对侧肢体骨骼肌的硬瘫, 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则导致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中断, 从而无法产生相应感觉, 损伤皮质核束使对侧舌下神经核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 其支配的舌肌功能丧失, 伸舌歪向健侧, 损伤视辐射导致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同时问学生为何听辐射损伤没有听觉障碍?进而解释听觉传导通路时双侧传导, 一路不通, 行另一路;再比如, 在学习胰头的毗邻关系时, 可以把胰头癌患者从发病到确诊这样一个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去;在学习颅内外交通孔裂时, 可以让同学思考为何有七窍流血的说法, 让他们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解剖学基础;在讲股四头肌起止点及作用时, 可以问孙膑获“膑”刑后为何要坐轮椅,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股四头肌肌腱包裹膑骨后附着于胫骨粗隆, “膑”刑时, 股四头肌肌腱被割断, 股四头肌作用丧失, 而其作用为曲髋伸膝, 为走路时的主要动力来源, 因此孙膑获“膑”刑后只能坐轮椅。从患者症状入手, 利用课堂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一一解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充分地利用临床上典型的病例和资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临床病例资料, 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和准确。在课堂上, 教师要不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疑问尽量在课堂中放大并解决,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顾晓松.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历史启发式教学小议 篇8

正问启发——强化教学重点和疑点。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 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要害问题而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教师的提问要问到点子上, 要有一定的分量, 也要难易适中, 有利于师生间产生共鸣, 同时, 也给学生指出了正确的思考方法, 从正确的立场分析回答问题。例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点《权利法案》的颁布时, 提出 (1) 这个法案限制了谁的的权力? (2) 这个法案又保证了谁的权力? (3) 这种政治体制被称作什么? (4) 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 不仅使学生懂得了, 通过英国资产阶级, 英国不仅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同时又说明了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教师单纯地讲, 学生单纯地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反问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 教科书指出:“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对此教师可以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 有的讲禁烟是借口, 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 或者直接发动鸦片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决定。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 进一步指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〇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林则徐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观察启发———培养学生开动大脑、勤于动手的能力。就是利用电影、图表、图片模型等静态教具, 增强对学生的直观形象的渲染, 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表象和形象思维。例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 让学生观察《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然后教师提问: (1) 世界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在哪儿? (2) 为什么哥伦布称当地居民叫印第安人? (3) 加勒比海群岛为什么又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4) 请同学们亲自画一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情趣启发———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 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孔子也曾经说过:“学之, 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为之。”可见, 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 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欢乐有趣的学习状态之中, 从而开动学习的效率。例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首先出示美国国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然后教师提问 (1) 美国国旗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 国旗上面的横条和小星分别代表什么? (3) 200多年前的北美大陆是在哪个国家的统治之下? (4) 北美13个殖民地是如何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的?通过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 逐步导入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创设疑难———以疑激思。问题是启发创造能力的兴奋源。“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易难, 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讲述早期维新派的出现时, 可让学生作如下思考 (1) 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2) 洋务运动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呢? (3) 甲午战争失败, 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错了呢? (4) 同时期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些难易程度不同的疑难情境的创设, 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现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

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结果,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自由讨论时, 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讨论激烈时, 学生的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 还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例如:让学生讨论有关抗日战争的问题。 (1) 抗日战争何时爆发?何时结束? (2) 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3) 今天, 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如何? (4) 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问题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讨论, 配之于教师精心的准备和耐心的诱导、启发, 学生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又增长了见识。同时, 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培养, 思维能力得到了锤炼。

专利激发式教学浅谈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2015年5月, 国务院颁行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 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2]。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 受到创新创业浪潮的推动, 想参与进来, 但问题是创新找不到创新点, 在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具体实施环节上缺乏进一步的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甚至有学生表示学习无目标, 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是被迫学习, 更无学习兴趣。

二、专利激发式教学案例

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授课过程中, 发现通过给学生愿景, 在章节知识讲解前, 通过专利申请案例讲解, 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兴趣, 当对学生提出要利用所学章节知识创新解决具体问题时, 学生上课的兴趣明显提高, 对知识渴望强烈。

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五章颗粒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例, 在内容讲述之前, 展示以本章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的除尘装置, 及对未来的研究开发展望, 发现学生兴趣浓厚, 当要求, 在本章结束后, 分组提交创新设计作业, 并指出优秀的设计将会指导申请专利, 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提升, 学习认真, 上课主动提问明显增多, 表明学生是带着问题或者思考在听课, 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 学习提升效果明显。

颗粒物控制技术基础章节讲述完后, 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提升, 但对如何实现创新, 仍然迷茫, 找不到着手点, 基于此,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 给出了两个设计点, 一是城市住宅房间, 为了通风和防蚊虫, 一般都安装纱窗, 问题是, 在新建立小区或者靠近路边的住宅, 在开着纱窗的同时, 由于小区其他户主装修或者道路扬尘, 灰尘会很容易进入房间, 室内地面和家具短时间内会积聚明显灰尘, 设计点是如何利用本章所学知识, 设计一种过滤窗解决该问题, 提示过滤窗外往往装有防盗网, 并与过滤窗有一定距离。二是畅想未来, 想象10年后现有的颗粒除尘设备将会变成什么形式, 或者你期望的未来的状态, 思考如何通过现有知识实现。

在以上提示下, 6个小组 (每组5人) 的学生均通过讨论确定了创新点和设计方向, 此时, 有的学生提出, 绘图有障碍, CAD正在学习, 尚未学完, 基于此, 延长了学生交作品的时间, 在这样的目标推动下, 学生不仅在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时特别用心和努力, 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CAD的兴趣, 并且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这也体现出带着问题学习的优势。在CAD课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置在同一学期的情况下, 延长了学生的设计时间, 最后, 5个小组均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 拟在本学期末指导学生申请5项专利。

三、专利激发式教学效果

学生在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后, 并得知小组设计的作品, 可以申请专利时, 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加, 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升, 学生表示经过这样的过程, 切身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 也体会到自身知识的匮乏, 表示会更加努力, 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成果。

对于学生, 通过5人一个小组的讨论,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有所增益, 共同提高,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教师, 学生们碰撞出的火花, 一些奇思妙想, 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 一旦专利获批, 设计的作品既可以贡献社会, 又是对学生和教师的一种鼓励和认可。

四、结束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利激发式教学, 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 带动了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动力, 提升了学生创新设计的信心, 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 专利激发式教学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均有助益, 是鼓励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J].阅江学刊, 2016, 5:88-95.

[2]刘伟, 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 2014, 30 (6) :79-84.

启发式教学浅探 篇10

启发式教学包含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两层意思。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找准薄弱环节自己攻克, 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将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此养成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统一性的规律。坚持这一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 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 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是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基础为条件, 以学生学习能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为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往往表现为使学生原来学习无兴趣变为有兴趣, 由学习不自觉变为自觉、努力地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原则, 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它以兴趣、愿望和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 观察就会敏锐, 理解就会迅速, 记忆就会牢固, 想象就会丰富, 同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许多事实表明, 创造性是与好奇心、求知欲、浓厚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密不可分的。

二、启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又会增强学习上的自觉积极性, 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在指导学习方法时, 还应向学生指出, 既要借鉴他人经验, 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创新。

三、在教学工作上要周密制定最优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各个教学环节, 讲究教学方法, 贯彻启发式原则, 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导航”开窍, 不断探索各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当具备的指导思想。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想追求。而不是单从形式去判断。启发式不等于谈话法, 注入式也不等于讲授法。单调的、缺乏思想性的谈话, 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因此只是形式上的启发而已。而教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讲授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索, 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至于我们反对的注入式, 指的是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向学生硬灌硬塞而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方法。当然原则和方法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学原则对教学方法有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原则的实际体现。无论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还是启发式教学方法, 其中心思想在于启发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活动。

要实现启发式教学,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最根本的方法是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智力活动的愉快, 取得优良的成绩, 从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

(二) 教无定法

教学不能搞固定,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密度、强度和节奏, 切忌使用单调、刻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三)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和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七十多年前, 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时, 就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评分, 难度最大、最有意义甚至难倒老师的得高分。后来, 茅以升在1961年召开的全国力学会上提出力学中十个带根本性的概念问题, 有些问题最初就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当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 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心理活动规律, 进行自我调节

启发式教学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而且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善于启发学生, 既有利于领会知识, 也有利于形成正确观点, 陶冶道德品质。实行启发式教学, 使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是一个高智能的人, 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拥有创造力, 在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教学中, 通过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 “引万道清泉浇灌祖国花朵, 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 为教育事业发展续写新篇章。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 并就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浅析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语文;启发式教学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效率有了新的定义。初中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学到知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理念,给予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很多思考,让我们相信,启发式教学具有生命力,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作为教师深知启发式教学对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考试大如天的今天,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初中还是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与学生知识传授与接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备受压抑。启发式教学的激情点逐渐被熄灭,师生也在每日痛苦的教与学中苦苦彷徨。启发式教学遭遇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仍是主体

虽然新课程的改革,一直在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面,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导位置,仍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并没有达到启发的作用,把一些问题直接抛给学生,问题或易或难,都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应答,没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对于孩子的思维没有益处。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会思考,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提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一个又一个答案。很浅显的把启发式教学理解成了提问式教学,这又是一个误区。同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主体地位,直接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宠儿,但是不好的学生就不被老师关注,甚至直接越过。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被打入了冷宫,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鼓励、启发,他们也很自然地失去了应有的自信。

2.应试教育影响

应试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校一般都把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这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不光学校受到了这样的应试教育影响,就连家长在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都会选择升学率比较好的学校,这样也就见解的导致了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要承受家长、学校、老师的多重压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就像是一个大容器,学生在容器里面叫苦连连,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还有一些教师把素质教育完全都抛在脑后,整天逼着自己的学生搞题海战术,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成绩反而下降,想象力受到束缚,这样的种种不良结果都是基于应试教育的理念所影响的。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更多的强调的还是启发式的教学、探究式的教学,而不是考试束缚下的教学,教师违背了教学的理念,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学校在这样的要求下,给教师布置了许多教学任务,这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教师的根本在于育人,只要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升学率,这也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不对的,学生的思维,并不是这么培养的。

二、启发式教学的对策

在初中语文的这门课程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主要有如下几个对策。

1.启发式教学氛围

启发式教学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充分信任老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是在管教学生,代替家长在学校行使权利,实际上作为一名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是不能有这样的片面想法的,我们的教学活动展开,是在师生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师找准自己的定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满意,那么我就要该表自己的位置,以此来争取学生的信任。学生只有充分信任老师,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开展启发式教学,还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找准定位,形成教学目标。

2.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必须要深入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弄明白其学习上所具备的积极因素,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并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可能,提出和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教学问题,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要从学校的教学实际入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得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只有设置了不同的问题环境,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针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问题比较尖酸刻薄,那么只会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肯定是不利的,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给他们设立教学情境,深入到其中,才能有助于他们思考,才能够真正的培养他们的思维。

我相信,今后的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只要我们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探寻启发式教学的最优化模式,让启发式教学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会有更好更多的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同.启发式教学十谈[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

[2]王胤枝.谈语文教学语言[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浅谈启发式教学 篇12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涉及到人的本质观和教学观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基础之上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启”和“发”是有前提的, 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因此我们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得知识, 发展智能, 陶冶个性, 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1]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教学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向理性认识攀登。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满人格, 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的终极目标。第二,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三, 启发式的课程观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科学性原理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建构准则, 强调理性知识起主导作用, 突出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这是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心理逻辑性原则强调学科、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第四,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模式, 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结构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不同阶段不同方法的组合, 体现了多种方式类型。活动的方式体现了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互作用统一的特点。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启发, 还有非语言的方法, 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教学环境上, 强调教学民主,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合理气氛, 这是达到“和易以思”的前提和基础。[2]

2 启发式教学的步骤

2.1 情境引入

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激发出该情境下的积极思维逻辑, 对探索的事物行成表象认识。

2.2 设置疑问

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

黑龙江綦明霞田雨

维惯性下独立思考, 要善于把握问题的难度, 对于较难理解的事物要将它层层分解, 循序渐进的给出, 让学生既有突破矛盾的信心又存在适度的困难。问题既不要太难, 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不要过于简单, 失去了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2.3 独立思考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教师不起作用, 它要求教师适时的把握时间, 及时的给出提示, 让学生在适度紧张积极的环境中突破矛盾, 快速理解问题的本质。

2.4 精准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会使学生如拨云见日, 茅塞顿开, 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与学生换位思考, 真正找到学生不能顺利理解的地方, 在提示过程中要把握时机, 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精准点拨。

3 启发式教学与多类教学法的融合

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都不尽相同, 但都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最终目的的。下面介绍三类常用的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的新思路。

3.1 启发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入情入景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打动学生, 使学生思维集中, 易于被引导和启发, 顺利保证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作用。[3]因此, 尝试情景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3.2 启发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从而相对的提高启发教育的有效时长, 同时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师营造的引导环境, 配合老师的点拨积极思考, 更容易产生灵感, 突破矛盾,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3.3 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融合

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解决实例问题会更加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加深知识的理解能力。善于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实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有步骤的结合, 把启发学生的素材取自实例, 会更加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教改环境下, 各校教师运用的教育方法种类繁多, 其中以启发式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多元教学模式正在逐渐酝酿成型。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灵活自如的运用比较擅长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时间, 使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加扎实。

4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4]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5]启发式教学就是这种促进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得以实现的理想阶梯。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思想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不断摆脱原有的依存性、受动性, 成为自立、自强、自主、自律的独立主体, 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学会方法、学会学习的人, 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也就是在从他教向自教的转化过程中, 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依赖性的减弱, 以及年级的升高, 逐步由他教转为自教, 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最后实现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过程。为此, 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 善教善导, 注意教会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 注重学习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主体的确立, 便是自我教育的增强。能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不断树立起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这本身又促进了主体性的提高。因此,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为实现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找到了发展的阶梯。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的内在动因之一, 是解决“厌学”、“减轻课业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学应遵循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并以此作为重要的突破口, 改革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观。既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对象, 又要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愉快活动中接受教育, 从而在精神上、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因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好学、乐学, 视学习为乐趣而不是苦事, 从“乐学”中体验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精神满足, 体验到学习有所得的胜利感和愉快感, 这样, 就会变“苦学”为“爱学”、“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到“我会学”, 促使学生智能发展。

综上所述, 主体性人本观的确立, 客观上要求启发式教学要以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体性、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所广泛使用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论。本文主要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步骤与策略以及教师与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策略,人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与研究[G].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 1998.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哈尔滨) , 1997.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下一篇:知识产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