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类专业

2024-12-01

化工技术类专业(共12篇)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1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如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介绍精细化学品工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一些具体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反应原理、原料的选择与制备、反应设备的选择、最优合成路线的确定,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质量、收率的影响等内容[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精细化学品工艺产生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精细化学品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如此,精细化工发展速度极快,新的产品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所以,上好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这门课,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关注的问题。

1 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但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面对如此繁富的门类和知识点,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学到最后,感到兴趣索然[2]。因此,往往到课程结束时,学生除了对部分相关内容印象深刻外,其它内容似乎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而已。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学生也认识到其重要性,想学深学透,但却难以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加之课时有限,教师讲解内容无法展开,学生理解和把握也就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对《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精细化工的生产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势在必行[3]。

2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措施

2. 1 采用 “任务驱动,项目载体” 的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讲义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是化工类专业如应用化工技术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多选用刘德峥教授主编的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该教材系统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反应原理、原料的选择与制备、反应设备的选择、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质量及收率的影响等内容,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精细化工工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精细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内容更新较快,因而教材内容很容易过时。对此,课通过对地方精细化工企业进行调研,结合课程要求及学生就业反馈信息,编写具有地区产品特色,内容新颖的讲义,同时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确定1 ~ 2 本编写质量较好、适合高职学生的精细化工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书[4]。自编讲义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 “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每章开篇对本章所涉及到的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5]。

2. 2 有效利用精细化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宜讲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关键。对于精细化工实验的教学改革,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精细化工很多实验都是属于复配技术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以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对精细化工课程的深入学习;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配方与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

除校内实训,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题见习活动,到相关生产厂家参观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或是到商场的化妆品及日用化学品柜台参观。这样的活动可以丰富同学们的阅历和知识,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充分利用精细化工大工段仿真系统,在化工仿真实训室中进行工厂生产情景的模拟训练,使学生理解工艺原理及生产操作过程,为后续的学生进厂实习打下基础。

2.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精细化工这门课,除了要选编适宜的教材之外,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过去一味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来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在改革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 1) 设置任务,建立工作场景,采用 “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授课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均采用教师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 “填鸭式”授课模式,该授课模式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教学效果一般。转换思维,根据讲义中所设置的任务,建立工作场景,采用 “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教学模式[6],为学生搭建自我学习的平台。借助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尝试自己的行为和行动方式,以便获得经验以及在一个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确定工作任务,协助学生确定工作流程和评估工作成果。学生完成收集信息,制订工作计划,执行工作任务,独立检查工作成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计划能力和社会职业能力。

( 2) 小论文的应用。

撰写小论文是一种比较好的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7]。通过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素质更全面; 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增进师生的交流等等。我们在精细化工的教学当中应用小论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写小论文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次课布置作业,课程结束前上交,要求: 题目自选,论文内容与精细化工有关,格式要规范,允许2 ~ 3 人为一组进行合作[8]。此外,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 “小伎俩”。例如,大多数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我们可以 “投其所好”,讲讲如何在网上查找专业文献及其它资料。有的时候讲一些与精细化工有关的历史或是名人逸事等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 结语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只有树立止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止涵义,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收到实效[9]。《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课程改革旨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的培养[10]。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2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工业之一。高利润行业同时具有高风险、高事故率。控制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影响是此行业的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从法律法规要求、HSE管理要求及石化行业特点方面介绍了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应急管理;必要性

随着国家的发现,国务院安监局对各行业的安全管理要求逐年严格。同时,伴随着各行业的飞速发展,石化产品的需求量也日趋旺盛。为满足飞速发展的需求,各种国有、合资及民营石油化工行业因时而建。一方面,飞速发展带来丰盈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点,社会及企业也时刻面临巨大的潜在健康、环境及安全风险。

1背景及现状

1984年,印度博帕尔MIC毒气泄漏事故造成6495人直接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20万人永久残疾的空前惨案。1986年美国联邦政府随即发布了《国家应急计划》,首次将事故应急处理提升至国家层面。相对于国外危机管理工作,我国危机管理工作起步较晚。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做了详细规定。青岛黄岛“11.22”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件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踪,798人受伤。这两起重大事故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作为安全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的石油化工行业加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国内安全事故有明显减少,尤其是特大事故的发生量有明显减少。但,泄漏、着火、爆炸事故仍有发生,苗头性问题较突出。截至二季度末,仅中石化公司就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4起。另,206月5日,山东临沂金誉石化液化气装车臂脱离槽车导致液化气泄漏,装车区内15辆槽车相继爆炸,继而引燃罐区内部分化学品罐,损失惨重,且由于应急能力薄弱,在多米诺效应连续爆炸下,装卸工及操作工等10人死亡,9人受伤。事故多虽由工艺操作不当引起,但如此之惨痛的伤亡却因应急不当而造成的.。有效的应急管理、得当的事故状况下的工艺应急处置及正确员工的应急求生方法可控制事故的发展以及影响的扩大。

2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政府法律法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防止事故的发生且避免事故的给企业来带的损失,以及遏制事故扩大,短时间内消除事故对国家及社区的影响。

2.1法律法规要求

近年来,建立应急管理体制已经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已制有关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和政策。《生产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组织或参加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02-)结合本单位情况及特点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与所在地县以上政府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规定: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定期组织演练的生产经营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2.2应急管理是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始终存在、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事故就会发生。安全是一个控制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控制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采取控制措施减少损失。其中,控制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损失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目的为:首先,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发生后减少企业的损失;其次,控制事故或影响扩大上升为危机;最后,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声誉及对社区影响。

2.3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具有生产工艺复杂、链长面广、装置之间联系紧密、工艺条件苛刻,与机械制造、冶金、建筑、纺织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不同,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易燃易爆性:在从原料、中间体到半成品直到最终的产品,包括过程中的溶剂、催化剂及其他添加剂几乎都属于。(2)毒害性强:再生产过程中多种原来乃至产品都是有毒物质,且经过化学反应也会释放有毒气体如:硫化物、氰化物及氮氧化物等。(3)腐蚀性强:生产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腐蚀性的化学药剂如硫酸、盐酸、硝酸等;原料中含有腐蚀性成分,如硫化氢等。(4)生产的连续性强:行业工序多而且复杂,为满足对产品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大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执行长周期、连续、倒班作业,生产连续性非常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发生突发事件后,一般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会给周围社区居民带来物质上的损失和环境上的污染,更加严重的是社区心理的恐慌。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将无法控制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积极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减少事故可能性,事故发生及时应对,事后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种损失。

3结语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学;化工专业课程

一、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

2013年我校申报了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职化工专业课程的影响”,我们以课题为抓手,把信息技术整合于中职化工专业学生的课堂及实验、实习教学中。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它动静结合,化繁为简,传统教育不易完成的教学它都能轻松实现。多媒体模拟实验能直观展示出实验的设备组成、结构以及实验的基本原理,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例如:可以利用虚拟实验演示一些很快、很慢或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实验,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脱硫、洗脱苯、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铝的电解过程等,这些实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现实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教学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高。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用模拟实验的形式将这些化学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标。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大地优化了中职化学教学,它在教学上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全靠多媒体课件代替现有的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还是应该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在形成良好基础之后再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优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2.运用仿真技术,辅助实习教学

虚拟仿真实习与真正的生产实习不同,生产实习以工厂师傅讲解流程、学生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见识到设备的外在模式,无法得知其真正运行原理。化工仿真实习是在仿真实验室内通过实习软件操作整个生产过程。虚拟仿真的方法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的運作过程进行模拟,添加原料、添加燃料、动力供应、冷热循环、开关阀门、仪器仪表、调节维持正常工况、实验数据记录、操作成绩查询、停车等一系列过程,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下线无所不包。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并切身感受,直观地反映出化工的工艺流程和运行原理,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仿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机会。在此期间,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设备的调试、运行和操控能力。仿真实习是运用现代化软件技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整合的收获

1.增强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

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表明,现代仿真技术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整合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且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差较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现在教育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之前各种化学反应都是以粉笔展示,即使在实验室中,对于大型及特殊的实验,学生也因其反应过快或其他原因而难以理解。这些难点多媒体教学都能轻松解决。所以多媒体教学成了教师的必修之课。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就要对现代信息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并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这些都是对教师再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

2.教师对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能力大幅提高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基本技术阶段:此阶段主要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技术,计算机与投影机、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移动硬盘、网盘等硬件设备的连接和控制,office的使用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主要解决信息技术“怎么使用”的问题;(2)开发技术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学习工具软件,如Flash、Photoshop、化学之窗chemwindow、新化学画板等,主要解决信息技术“能做什么”的问题;(3)整合技术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与课例研究相结合,主要解决信息技术“为什么用”的问题;(4)技术熟练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学习Office中的Powerpoint和Flash、Photoshop,化学之窗chemwindow、新化学画版等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解决信息技术“怎么样用好”的问题。

3.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化工专业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与化工专业课程有效整合实现了理想化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的出现使得学生扩展了学习方法,与其说教师是在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不如说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模式、新思维、新方法。在学生掌握课本基础内容之后,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仿真资料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家新.浅谈化工仿真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10-214.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4

关键词:渗透,理念,绿色化工,校企联合

前言

化学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化学工业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像人们普遍关注的温室气体排放、酸雨、臭氧层破坏、白色污染、太湖蓝藻、有毒消费品等, 都与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直接相关。因此, 实施绿色化工便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工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 推行源消减, 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 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 从而降低了成本与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 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1]。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崇绿色化工的理念。而应用化工专业培养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操作、产品分析检验、合成工艺设计、工艺改进优化、新产品开发、设备设计、选型、安装、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因此说, 校企联合培养具有较强绿色化工理念的化工类人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绿色化工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希望为更好地开展绿色化工教育提供借鉴。

1 校企联合在理论教学中的绿色化工教育

1.1 开设“绿色化学”课程, 邀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我校在化工技术新培养方案中增开了“绿色化学”选修课。“绿色化学”课程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重要性、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讲述绿色化学与环境、绿色化学与生产、绿色化学与生活、绿色化学与国防等内容。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认清绿色化学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认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严峻性, 明确绿色化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我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介绍化工前沿性知识, 回答学生的提问, 与学生进行直面交流, 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如把模拟化学的数值运算与计算机化学的逻辑运算结合起来进行“分子的理性设计”, 完全顺应目前倍受化学界重视和倡导的绿色化学的思想, 使化学成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境界的化学。在进行绿色化工工艺和技术的过程中, 借助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 可以更为精确地选择底物分子、催化剂、溶剂以及反应途径, 这样可通过尽可能少的实验达到预期目标, 大大减少了实验次数, 从根本上减少了原料的消耗, 对环境污染的排放也相应减少。再者反应与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使得开发新型反应路径仍有空间。微波反应器、膜分离技术及膜催化集成反应器、超声波萃取传质等等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绿色化工、绿色分离、集成过程等概念有所了解,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1.2 重视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对绿色化工的感性认识。

专业授课教师通过案例中采用绿色工艺, 实行清洁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针对具体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不同工艺路线和流程的技术经济评价让学生了解该工艺的发展状况和绿色工艺的应用。如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 制取氢气的方法很多, 有 (1) 电解法:2H2O→2H2↑+O2↑; (2) 甲烷转化法:CH4+H2O→CO↑+3H2↑; (3) 水煤气法:C+H2O→CO↑+H2↑; (4) 碳氢化合物热裂法:CH4→C+2H2↑; (5) 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2H2O→2H2↑+O2↑; (6) 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在上述方法中第五种方法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因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且该反应没有废弃物,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六种方法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也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通过采用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提高了反应速率, 降低了反应温度、操作压力, 简化了流程。在大规模生产中, 这种效应无论从环境影响方面还是从经济影响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主要用作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 也用于制造其它树脂、塑料、涂料、黏合剂、润滑剂。其传统合成工艺为丙酮-氰醇法, 即:

而美国Shell公司成功开发了一条新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路线, 即:

甲基丙烯酸甲酯传统合成反应中使用剧毒原料氢氰酸, 污染严重, 设备腐蚀严重, 而且合成路线长, 原子利用率低。美国Shell公司开发的新路线不用剧毒物质, 原料价格低, 利用钯催化剂反应一步完成, 产品收率高, 原子利用率高,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均好。

1.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绿色化学理念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3]。我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 如幻灯片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等等。化工教学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工程设备、工艺流程、设备原理等,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板书、挂图和实物微缩教具来进行讲解, 只能演示设备静态, 讲授过程枯燥, 不生动。现利用现代教育方法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为一体的特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拓宽知识面, 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 校企联合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工意识

2.1 改进化学实验项目, 多开展微型实验、串联实验。

化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并把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中[4,5], 舍弃或减少毒性大、危险性大、对环境污染及三废后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 尽可能多地选择低毒、污染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 注重开设宣传绿色环保的实验项目[4]。如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设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从元宝枫种壳中提取单宁等绿色技术实验, 这些实验原料是天然的, 提取溶剂是无毒的, 并且可以回收利用, 废渣无公害且可以用作肥料;如综合实验项目“从海带中提取海藻酸”, 其传统方法是盐酸-甲醛提取法, 我们改用木瓜蛋白酶作催化剂, 超声波提取。这样不但大大缩短提取时间, 提出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 而且工艺简单, 无污染。

微型化学实验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试剂与辅助材料用量、水电消耗量大大减少, 从而降低实验成本, 而且爆炸、燃烧、中毒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减少, 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又由于产生的“三废”量少, 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如综合实验项目“海藻接枝丙烯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其所用单体丙烯腈不但价格贵, 而且有毒, 而采用微型实验后, 不但经济而且减少了污染。

串联实验是指通过调整实验顺序, 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如双酚A的合成实验产品可作为环氧树脂实验的原料, 乙酰苯胺实验的产品可作为磺胺类药物实验的原料。

2.2 选用先进仪器和技术进行实验,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先进检测手段包括红外、紫外光谱, 气相、液相色谱, 电镜扫描, X-衍射等。选用较先进的实验仪器, 不但减少了试剂用量, 减轻了环境污染, 同时也增加了实验操作难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如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吸收实验, 其测量气体吸收量的经典方法是酸碱滴定法, 因此, 实验气体往往只能选用氨气, 致使实验过程产生大量废液并且实验环境恶劣。但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吸收量后, 实验气体可用CO2代替氨气, 这既改善了实验环境, 又使测量速度加快、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且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环保的检测方法。

一些常规、传统的化学实验消耗较多的试剂、药品和水, 尤其是一些实验所用试剂药品较贵、有毒、有害或不安全, 这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实验仿真就很有意义, 如醚的过氧化物爆炸、有毒溶剂的燃烧、砷化物的相互转化等。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既能使学生学会实验方法, 又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伤害[4,5]。

2.3 利用大学生创新实验及毕业设计渗透绿色理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及毕业设计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指导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 在设计课题时多注重向学生渗透绿色理念。如课题“海藻农用节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海藻是可再生性资源, 储量相当丰富, 而且海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矿物质等, 极易被植物吸收。用海藻制得的保水剂不但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 改良土壤, 提高果蔬品质, 而且该保水剂能被降解, 对环境无污染。又如课题“Ag@Ag Cl-壳聚糖/OREC/Ti O2微球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原料是可再生的, 成本低、可降解, 制备的复合膜对有机污染物有吸附及光催化降解协同作用, 该研究在解决医药、食品、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种课题研究方式中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培养了绿色环境意识及环保理念。

2.4 校企联合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渗透绿色理念

见习、实习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化工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 对现代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 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习、实习是学生迈向化工行业工作前的重要的锻炼[2]。因此, 学校和企业积极联手,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工教育。如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实习时, 亲身感受到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带来的好处:该公司投建硫回收系统工艺用于废物处理, 它既避免了废物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又回收到硫磺, 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及兴平化工厂还参观了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污水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 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CO2、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生物污泥, 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 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污水生化处理相对于化学处理废水降解污染物更彻底, 运行费用较低, 基本上不产生“二次污染”。

企业技术人员也通过自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后获得的利益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工的重要性。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竞争能力;同时, 企业的环境好、无污染、不扰民, 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改善了职工的生产操作条件乃至生活环境, 减轻了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

3 结束语

绿色化工是降低传统化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学生是未来化工行业的主力军, 需要高校与企业联手加强对学生绿色化工意识的培养,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及未来责任感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 我们的校企合作在不少方面也有不如人意的方面, 如合作关系多停留在表层, 还不够深入, 合作关系脆弱、具有不对等性。总之, 校企合作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化工的意识, 我国化工工业才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坚持绿色化工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J].化工管理, 2007, (12) :72~75.

[2]钱立武, 陈大勇, 郭绍义.化工见习带教工作刍议[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24 (6) :127~128.

[3]姚连君.探析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 2008, (9) :173~174.

[4]江玉萍.试论实脸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实脸室科学, 2006, 8 (4) :93~96.

[5]杨连利, 郭乃妮.对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探讨[J].大学化学, 2007, 22 (4) :18~20.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就业 篇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理工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工及相关企业“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2. 具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从事化工工艺设计、生产等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生产指导能力,适应于与化工相关的各类企业;在化工工艺设计、产品开发、化工分析、设备设计、自动化控制等某一方面有所专长。

三、课程设置

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分离工程等。

四、就业方向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6

【摘 要】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思考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应用化工专业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53-02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后续实践课程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实验教材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普遍性较高,无针对性。凡是与化学有关的专业如工业分析、冶炼、化工、药学、生物等都适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但实验内容跟后续的实践课程缺乏紧密的连贯性。二是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过度依赖教材机械性操作,缺少充分想象环节,实验过程一般都是老师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讲解一遍后就由学生参照教材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虽然实验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却忽略了化学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性、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实验目的。因此,要使实验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实验过程的开设就必须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仔细分析无机化学实验与后续实践课程的之间关联环节,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文以培养本专业人才目的为背景,结合笔者多年来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及未来的发展形势,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应用化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一、优化实验项目的内容

优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坚持“必需”原则来开设实验项目。化工类专业很多,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针对化工类所有专业开设的。而无机化学实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至两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潜力,而且又要保证实验项目的开设跟后续实践有所关联的教学目的。因此,优化实验内容首先考虑哪些实验是“必须”开设的,删减那些与未来本专业其他课程无关或者关联很少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与其他课程有连贯性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实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二是坚持“可实行”原则来遴选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必须根据本校所提供实验设备和条件来设定,根据实验条件对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二、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所学到知识是被动的,思维往往被教师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束缚,因为验证性实验整个实验原理、药品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都是由教师详细讲解。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任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收集各种相关知识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出合理是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基本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中只对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对实验方案审阅,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摆脱对实验讲义的依赖,培养自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知识上,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的引入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完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素材结合起来编辑出来的课件进行实践性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可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很形象地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投影视频对实验过程的扩大化更能方便学生观察,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二,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性操作和某些注意事项,教师不能做演示,只能通过在实验前反复强调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为什么只能浓硫酸倒入水中稀释而不能反过来操作?反过来操作后果会怎样?会出现什么危险?通过利用多媒体动作制作来演示反过来操作出现危险后果整个模拟过程,更能让学生理解和认知水倒入浓硫酸中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安全操作意识。第三,能提高教学过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解一个复杂或反应时间长的验证性实验中,那些比较抽象理论知识用语言形式来描述的教学方式对空间思维较差的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另外,反应时间长的实验由于实践课时的限制,做一个演示实验室不现实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和认知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实验过程中抽象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人类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只有11%,而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则高达83%。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污染中很多情况下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化学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实验结束后的液体、固体废弃物;二是化工生产及冶金行业的废气、废液、废渣;三是城市垃圾中比如废旧电池、荧光灯等物质;四是矿山选厂的废液。这些物质的排放和处理将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向化工生产部门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工厂“三废”的排放、城市垃圾、日常生活用品、实验室药品和废液等各方面分析了解造成污染的原因,来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其次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节约使用药品,利用最少药品达到减少废弃物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完毕后的废弃物,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产设备和工艺不断更新,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参与到新的工艺流程改良活动中,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高职教育既然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也就变得很重要。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一至两个由教师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对某个实验的实验条件或实验方法进行改良,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过程;并通过实践总结出最佳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如何把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时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实行无机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机制

实验考核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和实验报告占20%相结合来进行的办法。实验考核目的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基本知识和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验考核评价除了看实验结果外,还应该从实验素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仪器使用、问题处理能力、环保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评价方法,使考核成绩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每个专业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社会、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伶.浅谈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4)

[2]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10)

[3]庞秀言,穆晓楠,孙汉文.改革“化工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化学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作者简介】韦后明(1972-),男,广西河池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7

关键词:化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持续的开展,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模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就目前就业市场而言, 一方面, 很多物流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另一方面却是众多手握文凭和物流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才仍在职场门外徘徊。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 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管理专业, 截止目前, 共有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使物流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 但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 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分析, 缺少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 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也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2 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等需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 即使进行了调查, 也因职业岗位群调查程序不规范、不科学, 使得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2) 课程开发缺乏积极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根据学生特点, 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混乱, 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却不高, 究其原因, 这是国家对学院、学院对教师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3) 课程体系轻实践重理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设置,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课程体系建设轻实践重理论。一方面, 缺少与企业共同研讨的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缺少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的环节, 使得学院缺少了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 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 缺少校企合作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 更谈不上长期、定期的合作交流机制, 很多都是随便找几个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沟通, 因此导致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前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实训、情景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4) 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物流业发展新形势, 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课程体系,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并没有根据市场与时俱进, 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企业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尽管有些学院进行了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但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 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 因此说,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1.3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该遵循物流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 即从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职业发展规律, 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 避免一味追求全面, 看似“全才”的课程体系, 而应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 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 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同时, 使学生毕业时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国家 (助理) 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 没有按“课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一体化, 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 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 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 职业岗位分析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化工物流业, 职业岗位定位于化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 包括化工产品的采购、化工产品的运输、化工产品的仓储、化工产品的配送等, 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 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包括采购计划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等。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运输管理助理、制单员、汽车计划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装卸搬运管理、运输经理等。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包括业务员、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仓储单证管理、仓储机械管理、叉车司机、仓库主管、仓库经理等。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收货员、装卸工、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配送中心经理等。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员、物流计划员等。

(6) 其他岗位。包括报关报检、保险、单证员、货运代理、客服、回收物流管理、金融物流等。

2.2 职业能力分析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化工物流企业调研基础上, 根据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 并多次邀请化工物流行业专家进行座谈讨论, 确定了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性能, 积极开拓货源市场;能进行大宗化工产品采购成本核算;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产品原料结构调整改进, 签订采购合同;能填写采购表格, 提交采购分析和总结报告。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运输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牢记“质量第一”, 能确保化工产品运输过程质量;能根据产品性能, 能正确进行产品装卸;能对产品意外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化工产品出入库日程操作;能进行化工产品基本信息核对, 能进行在库管理;能根据化工产品仓储性能, 确保产品安全;能填报库存报表。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接收订单, 按客户要求对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对订单进行存货查询、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 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输出, 进行进货作业;根据拣货信息选择分拣方式, 进行分货和包装作业;进行备货、理货、配装、送货线路优化实施送货作业;对配送中心的货物按照用户要求, 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组装等加工过程的操作管理;对配送中心的运营、信息网络维护、配送作业组织等进行管理。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企业要求收集市场信息, 熟练操作电脑, 进行整理和分析;能针对供应链流程计量、统计, 进行化工产品的商务活动;能够推广物联网技术, 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 化工物流其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国际化工物流产品货物运输的各项操作, 填写各项单据;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开展客户调研分析;能建立客户数据库, 进行客户投诉管理;能根据化工企业产品特性, 开展有效服务。

因此,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化工物流企业的需求, 就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 即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提出,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因此在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基础上, 归纳整合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同时与职业标准对接, 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3.1 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近年来, 中国化工物流业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化工大省, 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区域中心地区, 而华东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 围绕南京四周分布着重要的超大型工业基地。目前, 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500多家化工企业, 对化工物流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大厂区, 学院依托化工特色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位置, 开设了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 以培养化工物流人才为主, 服务区域经济。

(2)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物流企业, 面向长三角化工集聚区物流企业, 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 具有化工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操作、供应链商务等岗位知识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

(3) 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主线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 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 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 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因此,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 既要有现实性, 又要有前瞻性, 同时也要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 进一步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 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4) 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地方经济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 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按职业领域加以确定, 具有就业导向性。

3.2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 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 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经济数学、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工产品商务基础等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产品安全预防与控制、企业采购管理、运输操作、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物流经济地理、物流包装、企业成本分析等课程。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 学院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识岗阶段、顶岗阶段和上岗阶段。

识岗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物流认识实训等来熟悉化工物流职业岗位,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认知能力, 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 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顶岗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ERP沙盘实训、物流单证实训、危化品安全演练实训, 掌握化工物流企业危化品管理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见的危化品管理方式, 熟悉危化品应急处理手段和安全操作要求, 掌握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物流操作中的危化品安全条例与注意事项, 能够按要求完成危化品的安全操作。

上岗阶段主要是化工物流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 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 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 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因此, 应根据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课程系统, 其专业课程整体性更强,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 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保证其教学目标实现。一是校企共同开发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条件需要密切配合, 不断完善其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考立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社会教育, 2012 (9) :175-176.

[2]肖前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 2011 (5) :61-64.

[3]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6-7.

[4]施雯.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高职研究, 2012 (9) :156-158.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8

“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是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立项建设项目,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文介绍的课程体系已经在我院2010级开始试行。机械工程系邀请化工装备技术行业企业专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课题组通过市场调研, 召开专业建设会议, 并广泛征求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意见, 指导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提出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通过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提炼出适合教学的主要49个工作任务, 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合, 将岗位背景知识、工作过程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归纳分类, 以化工装备为载体、化工装备维修为核心, 将化工装备的构造、原理、基本故障诊断和维修等融为一体构建一门课程,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把工程力学相关理论融入到机械结构设计与装配中, 化工原理、流体密封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流体机械结构与维护、化工设备结构与维护等课程中,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体系。

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1.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确定。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能工巧匠、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指导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对典型企业调研, 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 这些任务包括机械零件图阅读、机械零件测绘、加工、热处理, 通用零部件的选择、装配与维修, 液压系统维护、各种化工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修理, 各种化工机器的运行、安装修理、设备管理等49个主要工作任务。罗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和能力,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合, 以典型化工装备为载体, 将化工装备的构造、原理、基本故障诊断和维修等融为一体, 构建一门课程。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将实践进一步的具体到位,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进行课程内容重组, 按照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践的原则, 融合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能力内容, 将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转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完善, 使课程体系、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科学化, 实际现实化, 使形成完整的可执行的课程体系方案。

3. 化工装备技术主要核心课程的构建。

第一, 机械制图。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零件图阅读和零部件图的绘制;所需技能和背景知识为制图的基本知识、零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绘制与阅读。第二, 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零部件的加工, 所需技能和背景知识为尺寸几何精度及测量。第三, 工程材料及成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零部件的热处理,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材料的基本知识、热处理、热成型、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及设备、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与特种加工技术及设备。第四, 钳工操作训练。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钳工操作, 按照钳工基本进行训练。第五, 机械结构设计与装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通用零部件的选择、装配与维修。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常用构建、联接件、机械传动、周、轴承、弹簧等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选型与安装。第六, 液压传动。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液压系统维护,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元件、典型液压回路、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第七, 化工生产基础。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化工生产实习,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常见化工生产工艺、工作过程知识, 管道、阀门的标准、结构、安装维护等。第八, 化工设备结构与维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化工设备的保温、隔热, 换热器的故障判断与维护;塔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反应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传热学原理、换热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维护、检修知识;气体的吸收、精馏原理, 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维护与检修等;反应设备工作原理, 反应釜密封、搅拌类型, 反应容器的结构、运行及维护检修等。第九, 压力容器结构与制造。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压力容器分类、结构、强度计算, 主要零部件、压力试验和气密性实验的操作方法,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及无损检测。第十, 流体机械结构与维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离心泵及其他类型泵的运行与维护、离心式压缩机及风机的运行与维护、活塞式压缩机运行与维护,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流体密封与结构, 泵、压缩机、风机的工作原理、结构、运行与维护、选型、检修与安装。第十一, 分离机械结构与维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分离机械的运行、故障诊断、安装修理, 所需要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为介质特性、沉降、过滤、萃取、离心分离原理、分离机械原理、结构、运行、维护、检修与安装。第十二, 化工机械状态监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化工机器振动监测与处理, 所需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信号处理、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与处理。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已经在我院2010级开始试行, 相应的校本教材已编写完成,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完善校本教材, 根据规范的校本教材来具体实施, 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以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分析为基础, 以“典型化工装备”为载体, 从职业岗位分析、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 分析核心课程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并开发特色教材。

关键词:化工装备,课程体系,工作任务,技能,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4-25.

[2]崔秀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100-101.

[3]魏胜宏.优化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 2009, (4) :70-73.

[4]唐树伶.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74-75.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9

一课程设置

1. 课程定位

贯彻学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办学宗旨, 深入学校周边企业开展广泛调研, 并对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确定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就业岗位, 针对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总结出了学生们必须具备化学检验基本技能和分析测试技术知识。

2. 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针对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中级化学检验工取证要求, 制定了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 将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和十项任务, 并进行了学时分配。因为酸碱滴定在分析岗位应用最广泛, 所以把它确定为本门课程学习的重点, 而氧化还原反应相对较复杂, 通过前几届毕业生的掌握情况, 我们把它确定为难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学会正确地选择指示剂;掌握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熟练地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沉淀滴定的操作技能;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出具报告。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我们也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高度化学检验、化验室安全意识, 并养成良好的化验室习惯, 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高度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 课程体系

要达到和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在教学之前, 应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先导课程学习, 为分析测试技术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继课程油品分析、石油加工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学检验工 (中级) 、岗前实训、顶岗实习等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分析测试技术这门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一年级学生, 有一定化学知识和技能基础, 但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思想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情绪化较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 而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效率则较低, 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 (2) 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部分学生为了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混文凭, 对将来的工作并没有计划;还有个别学生表示上学是出于无奈。因此, 有部分学生课外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 只有极少学生的课外时间用于学习。 (3) 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提高动手时间能力, 而不喜欢理论知识, 认为理论知识较难。 (4) 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忽冷忽热。总体来说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特别是技能培训环节。

2. 教学方法

通过课程目标和学情分析, 打破传统以教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 以任务教学为载体, 通过视频、任务驱动实施理论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巩固教学成果;通过实训操作巩固操作技能,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 教学实施

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的课程内容设计, 采取比较学习的原则, 根据实际工作中操作机率和操作难度、要求到达的熟练程度, 由易到难编排学习模块:酸碱滴定法 (分析中最简单, 应用最广泛的滴定分析法) ——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通过前几届教学发现, 对学生来说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学习难度较大) 。以任务为载体, 每个模块的学习, 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任务 (给出需要测定的任务:如混合碱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布置任务 (让学生课外通过网络或者在图书馆查找测定方案) ——层层剖析 (对方案进行分析, 指出完成该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并对其进行讲解和讨论) ——解决问题 (方案实施:穿插技能训练, 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考核评价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穿插进行,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4. 教学考核

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重点, 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参考文献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10

一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 而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工作过程系统化, 亦称“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涵可概括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应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一)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与思考, 感受职业成长, 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 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二)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用工作过程对应相应的课程

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在工作实践中, 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 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

二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立足宁夏, 面向西部, 服务区域经济;突出“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 以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依据,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第一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进行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进行工作分析, 遴选实践专家。

第三阶段:课程专家、企业实践专家与专业教师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第四阶段: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确定学习领域。

第五阶段: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通过学习领域描述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制定学习情境、课程标准。

第六阶段:专业教师、实践专家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学习情境、课程标准的论证与修订。

第七阶段: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第八阶段: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专家与学生四方进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新一轮的修订与完善。

(二) 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在对宁夏化工、煤化工生产车间调研的基础上, 依据化工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区域化工产品特点, 围绕化工产品生产过程, 兼顾职业成长规律, 通过与实践专家座谈, 分析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及维护、工艺运行控制、化工生产过程技术管理三个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并参照国家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化工、煤化工企业“外操”、“中控”、“运行工程师 (工艺技术员) ”岗位职责, 确定学习领域, 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在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 受到运行机制、教学条件、师资等因素的制约, 而起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是课程体系实施重点, 师资是课程体系实施难点。

(一)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以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为依托, 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建设, 突出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将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及制度引入基地, 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以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教师流动中心”, 以中心为平台,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 教学团队保障

构建“双师为主体, 专兼两条线”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师为主体:团队成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化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化工实践能力。专兼两条线:要求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 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中坚, 又通过“社会聘用”, 让社会上那些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对团队进行必要的充实。

摘要:通过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用化工技术骨干专业建设实践, 本文就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和实施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生产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1) 7-9.

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探讨 篇11

【摘 要】阐述当前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所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从重视安全问题、完善实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9-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现代企业除需要顶尖的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外,更需要大批量的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大批量的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生产实习是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化工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生产实习不但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能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然而当前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须解决。

一、存在问题

高职化工专业传统的生产实习流程,一般是由教师联系一家各方面情况都较好的化工企业,再由带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后,由企业领导介绍企业基本情况,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介绍工艺情况、生产情况、典型的生产设备构造等,再将学生分到车间、班组进行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平常负责巡视检查纪律及实习情况,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再由带队指导教师带回学校。回校后,学生整理笔记,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实际上,学生在企业很少能进行实际的生产工艺操作,只能通过查、看、听、问、记等方式,记录大量文字、图表等。实习回来后,实习报告确实写了不少符合实际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学了不少东西,在理论上确实也有了一定的长进,但在专业技能方面却很少得到明显提高,操作技能方面也多是停留在想象层面。这样的生产实习实际上等同于认识实习,质量明显不高,不符合当前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原因分析

(一)安全因素。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生产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领导大都认为,实习的学生对生产工艺不了解,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深刻,存在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出安全事故,而安全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们不愿意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操作。

(二)生产因素。学生来实习前,生产上一切正常,学生来实习后,企业人员担心的是,如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由于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引起生产波动,影响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这将导致企业接纳学生生产实习付出的成本较大,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认识因素。当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认识不深,认为事不关己。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非公企业,这些企业没有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的义务,因而多数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即使是国营企业,从企业利益考虑也很少愿意承担学生生产实习指导任务,更不要说欢迎学生实习。

(四)报酬因素。工人师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确付出了不少的中由于没有报酬或报酬太低,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水平因素。近年来,国家鼓励录用应届毕业生就业,部分高职院校的新进教师在学历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生产操作技能却有所欠缺。青年教师没有在企业系统地接触过生产训练,生产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很难指导学生顺利进行生产实习。

(六)学生因素。学生的理论学习是比较系统的,但对专业生产实习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虽然教师、领导多次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的实习方案,学生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资料室查工艺流程、在车间办公室看生产报表、在公司办公室听介绍、到班组向工人师傅问情况,如果安排的任务相对少一点,学生就会出现不重视的情况,影响实习质量。

三、解决方案

(一)重视安全问题。化工安全问题是重要的问题,要实现化工生产正常进行,首先要确保生产安全。化工生产事故往往与化工生产特点有关,操作不规范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化工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在学生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定,这是不容质疑的。实际上,在入厂的三级安全教育中,已经明确了有关规定,关键是落实执行的问题,主要是班组上的落实。对于由于操作敏感易出安全问题的岗位,由师傅重点讲解防止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做操作示范;而对于一般的岗位,则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直至熟练为止,否则,不允许进行任何的操作。

(二)完善实习制度。学生由于没有生产经验,即使实习了几天,熟练程度也不高,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好处,相反还有可能影响生产效率,因此要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加以解决。对于间歇性生产的岗位,要求学生提前到达生产岗位,把卫生工作做好,把生产所用原料、设备、工具准备好,工人师傅准时到达岗位后,即可进行生产,不但不会影响生产,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学生也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欢迎。

(三)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互利互惠,利用现有条件将现代化的优秀企业作为学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本条件。在校企合作期间,校企可实现共同发展。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质量作为考核员工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秀的人才,由于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各方面表现优秀,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又可为学校树立品牌,形成良好的循环。学校还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科研条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等实际问题,使企业真正获益;同时在培训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便利,等等。通过合作,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各自在合作中都可得到最大的收益。

(四)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学生虽然对社会的了解较少,但可以通过与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交流实习,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沟通是一门学问,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讲解,增加学生和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从而引导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虚心学习,学会做人做事,从点点滴滴做起,正确面对社会的各种事情,加强与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联系,培养情感。

(五)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实习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师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新进的年轻教师必须在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半年以上,带领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教师在短期内要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高级工以上的考核,要持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中长期目标中要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水平。

(六)改革考核制度。长期以来,学生的生产实习考核主要是看学生的实习报告。这样的考核是不够全面的,实习报告也有抄袭现象。为此有必要进行改进,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评分。具体应包括如下方面内容:一是学生所填写的实习评定表,有学习的内容、效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二是企业指导教师(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的评语及所评成绩、企业意见;三是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纪律、实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实习效果、给企业提至少一条不雷同的合理化建议(最好是工艺、生产方面)等方面给予的综合评语意见;四是实习报告的评定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给出最终成绩。

(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的发展基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前的主要实践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其一,建设小型实验室。小型实验室操作内容与生产工艺是一样的,基本上包含了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内容,但规模大小与生产实际差别有500倍以上。可以在实验室与化工企业实际生产同样的工艺条件进行实验,让学生完全掌握生产该化工产品的最佳工艺要求。其二,建设中型实训室。中型实训室操作内容与生产工艺也是一样的,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间歇反应实训操作装置室等,规模大小与生产实际相差约10倍。出于经费方面的考虑,可以用水代替原料做模仿实训。其三,建设仿真实训室。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化工软件开发,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仿照实际生产条件进行类似实际生产操作训练。通过校内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由于学生事先对化工生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到企业后就比较容易掌握,可以收到较好的生产实习效果。

综上所述,生产实习是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手段。如何切实提高生产实习质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完善实习方案。只有对学生高度负责,在思想上高度认识生产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生产实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力,陈玉峰.化工类高职学生“生产实习”考核模式探讨[J].河北化工,2007(5)

[2]李英利,孙振起,刘长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习问题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8(11)

[3]程爱民. 高职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王平,王丽华.强化化工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轻化工,2010(12)

[5]任春梅.浅谈提高高职化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403)

【作者简介】施先义(1957-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教授。

化工技术类专业 篇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石化行业是湖南“四化两型”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当下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压力, 同时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 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 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 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 和谐社会建设宏伟目标框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如何推进, 尤其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与构建, 更是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湖南化工产业的化工类高职人才和产业建设大军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 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突出适应性。培养在化工、医药、建材、环保、能源等领域从事化学品生产操作与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 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 热爱化工事业, 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 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二) 知识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 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

2. 专业基础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 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

3. 专业知识目标

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 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三) 能力目标

1. 基础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 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

2. 专业基础能力目标

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

3. 专业能力目标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 能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生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应以培养面向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等企业第一线, 培养从事生产运行控制、设备维护操作、分析检测等工作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化工产业发展,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依托行业产业优势,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 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 以能力递进为主线, 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六对接”指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校企六方面对接, 包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评价体系、专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即对接化工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化工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化工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化工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化工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三递进”即将能力分为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个层次。三层能力通过三级平台项目化课程体系来层层推进。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人文社会、方法应用等基础职业能力;专项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与控制等专项职业能力;实践性环节以及职业拓展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 构建“三层次、多方向、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参照化工职业资格标准, 将职业能力分为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三个层次。三层能力的培养通过多个项目来层层推进, 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项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设置多个职业方向的模块课程, 根据化工产业市场的需求, 动态地开设相应职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全面推进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二)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依靠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深入, 依托湖南化工职教集团,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合作主体, 以集团成员单位为支撑, 打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改善实训条件, 建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有真实职场情境的实践教学环境。围绕服务于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工学结合、加强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 基础化学课程开设化学实验技术实训, 化工分析课程开设产品及分析实训,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开设流体输送操作及仿真实训、传热与节能操作及仿真实训、精馏操作及仿真实训、吸收操作及仿真实训, 化工反应课程开设反应器单元操作及仿真实训, 化工工艺课程以产品生产为导向开设实训项目 (如氧化锌生产实训、乙苯脱氢生产实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合成实训) 。建成3D化工仿真操作实训室和创新拓展实训室。开发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功能, 满足多层面、多维度的实训需要。在校内建成现代化工教学工厂, 在校外建立若干个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湖南化工职教集团平台, 采取校企共建共管模式, 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订单培养、技术改造, 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与相关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在生产实习环节全部带薪上岗。

(三)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专业培养按照2.5+0.5 (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 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 的教学组织模式, 将认识实习 (到企业看) →专业教育 (在学校学与练) →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 (在学校练) →顶岗实习 (去企业干) 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 改革传统以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 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 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 由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 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 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 熟悉典型装置, 掌握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 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 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职业技能方面, 岗位技能理论课程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这一课程改革思想, 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 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重构教学内容, 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 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技能实践部分则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 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 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 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素质拓宽方面, 设置职业综合素质课程, 如电气技术基础、化工安全技术、专业英语、化工节能与环保、化工商品与营销等, 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 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四)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外引内培并举, 建成一支名师引领、专兼结合、技能精湛、在石化行业领域具有良好口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将专业带头人送到国内外著名院校学习培训, 担任一流化工企业生产现场客座工程师等措施, 提高专业带头人高职教学理论水平、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建立大师工作站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组织专题研修班、组织开展国际职业教育考察、主办化工职业教育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和途径, 优化完善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更新兼职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其业务水平。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专业团队建设为抓手, 积极推动教师能力提升的“五个一工程”, 即:一人建设一门网络精品课程, 一人掌握一门前沿化工技术, 一人获取一项高级职业任职资格, 一人联络一家现代化工企业, 一人主持或参与一项应用化工技术课题。实时了解和掌握化工制造业前沿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 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 2004 (2) .

[2]王艳国, 于建忠.化工工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3 (6) .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 , 2007 (7) .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4) .

上一篇:新概念营销下一篇:企业ERP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