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24-07-26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通用10篇)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生事务中心, 将大学生的日常事务集中到一个地方集中办理, 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事务和学生工作并轨的模式, 是一次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事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事务中心,顾名思义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的集中场所,是高校更好地服务学生,方便学生办理各种事务的发展趋势,做好大学生事务服务工作更是提高高校办学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000年以后,全国各高校基本都实现校园大面积的迅速扩大,甚至有的高校不止一个校区。校园面积的扩大,导致学生分散、机关管理部门分散,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办理各种日常事务较为困难,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定期集中办理学生各类日常事务,而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建立规模和模式也大不一样,本文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为例,全面分析目前高校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必要性和大学生事务中心的运行模式及发展规划。

一、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需求及国内现状分析

最近十多年来,部属72所高校几乎都先后新征了办学用地,建设了一批新的校区,其中有近50个新校区已陆续投入使用。部属高校共新增办学用地近10万亩。目前,部属高校校均占地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高校的整体硬性办学条件,可以说是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校扩建后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办理日常事务的地方难找。

大学生事务中心是高校扩建后集中处理学生事务的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目前全国高校,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大学、天津职业大学、黄山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合肥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已经建成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其中山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事务中心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独楼独栋,全面协调全校所有学生事务,发展最为成熟。

二、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现状及发展规划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2011年9月建成并正式向学生开放。事务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目前主要工作内容有:大学生医保报销、日常事务咨询、新生开学提前报到接待、学生投诉、毕业生离校手续集中办理、学生宿舍后勤服务等常规学生工作。大学生医保报销以往由学生所在系统一收齐交学工处,再由学工处审核后统一报医保中心,该程序最大的问题是学工处审核报销材料时多数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得反馈到系里处理,耽误学生报销的同时也给学生、各系、学工处带增加了工作量。大学生事务中心成立后,需要办理报销的学生直接到事务中心办理,减少了繁琐的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目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中心配置了对学校情况了解较为全面的老师,以直接处理学生工作事务为主,涉及教务、财务、后勤、就业等部门工作时中心能够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询问处理办法,并直接引导学生到相关部门办理日常事务,缩短了以往找部门难的问题。

经过一年半的试运行,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大学生事务中心后期发展模式和规模将在形势的需求下不断优化。(1)搭建更积极有效的桥梁。设定领导接待日和职能部门接待日,不定期开设校领导接待日,架设校领导和学生直接沟通的桥梁。由学工处、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领导定期接待学生来访,解决各种矛盾,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所感、所思、所想、所感。(2)每周定期集中学工处、财务处、教务处、团委、保卫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固定工作时间专门处理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并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和制度,既方便了学生,又减轻了有关职能部门不固定处理学生事务导致工作繁琐问题。(3)不断引入职能部门入驻,集中办公。我院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学生事务全部集中办公,通过职能部门与学生的直接服务,省去系部传达、组织的过程,实现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

充分发挥新媒体力量,开通网上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或大学生事务中心官方微博,建立虚拟事务中心。网络的日益普及及其带来的便捷已经逐渐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新时期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大。开通网上事务中心,学生有问题可以立即上网(电脑、手机)向事务中心咨询、建议或投诉。事务中心和学校管理层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学生的所想、所需,并及时处理有关问题,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及时向学生回复。开通虚拟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解决学生日常事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网站内容版块可涉及学工信息、教务信息、就业信息、后勤综合信息等直接服务学生涉及的版块。网站同时可开通学院重大新闻、学生网上留言、校领导接待日、职能部门接待日等信息公开栏目。

毕业生离校手续集中办理。毕业生离校期间各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将大大缩减毕业生找各部门办理手续的繁琐程序,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站好最后一班岗,“跑完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全面体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三、高校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启示与思考

现今高校已是90后的时代,他们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观念较强,更注重个性化的构建,面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新趋势,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增强管理与服务的透明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以潜移默化方式内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学生事务工作方式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前提是一定要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

专业化的核心就是整合学生事务服务的各项功能,实现方便、快捷、高效的人文服务。场地的要求并不在于具有大楼,虽然大楼也是关键的硬件设施,重要的在于具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二)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关键是构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契合的运行机制。

从大学生事务中心的理念与实践来看,中国高校应加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沟通与联系,避免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脱节。将那些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的相关内容和职能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工作内容体系,而大学生事务中心的构建就是一个有利的契机。

(三)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主要成效是增强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每一个受理窗口名称的设置名称就要充分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理念,让学生对想要得到的服务与帮助从窗口的名称上就能一目了然。我国高校目前在为学生服务方面的特点更多是追求工作整体效应,但改善工作方式,结合学生的个体心理和实际需要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四)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的重要依托是集成学生服务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支撑给予了大学生事务服务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一起努力工作尽快实现数据共享与应用集成,成为平台构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之,变革不可否认总会充满无常与变数,如果不能迎难而上而畏首畏尾进而故步自封,进步就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路买林.关于高校扩建引发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9) .

[2]刘云.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J].检验探索, 2012 (7) .

[3]邓继周.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的改进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 2007 (3) .

[4]王莹, 时长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5) .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2

为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学院教学质量,掌握学院教学运行的过程信息,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学期教学督导工作计划”、“南化院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办法”等文件,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的听课教师包括:院级督导、系部督导、校内同行、社会同行、领导干部。其中,领导干部包括学院领导,监察督导处、教务处、高教所、科研处、组织人事处、评建办、学生处、实训基地等部门领导及各系部领导。

二、院督导由监察督导处分配听课任务,系督导由系部分配听课任务,校内同行每人每学期要求听课至少5次,社会同行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2次,学院党政领导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3次,其他领导干部每人每学期听课至少5次。

三、听课时间、地点由听课老师自行决定,所听课程根据要求由学院或系部分配,一般不提前通知任课教师。

四、听课教师每次听课时应认真填写《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听课记录》,如实记录所有项目。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应征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师讲课水平、教材及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意见。

五、听课结束后,听课教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及管理部门。属于教学质量问题,反馈到教师所在系、部;属于管理问题反馈到有关管理部门;学生纪律问题应反馈给学生所在系、部。有关责任部门要及时给予解决处理。

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监察督导处将学院教学人员名单及《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听课记录》发放给各级听课教师;每学期第十七周前各级听课教师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听课记录》,交系部和监察督导处保存。

七、系部应配合做好系部督导、校内同行、社会同行听课管理工作。包括期初系督导听课任务布置;校内同行及社会同行听课情况督促工作、期末听课资料的收集及保存、校内同行和社会同行学期听课情况的统计及上报。

八、各级教师听评课结果将作为任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考核中的重要内容。

九、各级教师应坚持执行听课制度。学院将对领导听课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3

拓展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竞争力

办学中,学院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名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全体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大力培养具有信息行业职业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其他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为拓展就业渠道,学院定期邀请中兴通信、三星电子、西门子、南瑞集团、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在与其他高校联办招聘会的基础上,深挖本地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还把开拓南京本地就业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点。

对此,学院领导指出,“南京市、南京各开发区大企业云集,其中不乏一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业等行业重要企业,它们的用人需求非常可观,开拓本地就业市场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可行性。”通过努力与协调,学校多次与南京市人事局合作组织相关用人单位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

与此同时,学院通过与南京地区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了南京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吸引全国用人单位来南京高校招聘。“通过校校联合,我们开拓了南京本地的就业市场,不仅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绝佳条件,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学校领导说。

“就业指导老师平时强调的就业不能等、靠、要的思想,让我在这次签约中受益匪浅。”签约于天弘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朱雷回顾自己找工作的过程若有所思,“主动关注就业信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先就业再择业,这些观念都是老师们在就业指导课和讲座中向我们强调的,除此之外,应聘技巧、礼仪、口语表达等知识对我成功应聘起了很大的作用。”

实践表明,学院通过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通过规范履约、诚信教育等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众多用人单位主动来院洽谈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甚至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将人才预订一空。“我们专业去年进入公司的师兄师姐的实践能力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今年公司主动来校点名要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我就是通过这次机会进入公司的。”签约于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韩硕坦言自己是这一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在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树立毕业生品牌的同时,学院通过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等措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设立大学生就业扶持基金、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延伸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并通过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改善专业规划和设置等措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为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创业师资培训 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学院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企业的社会价值,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对此,学院领导表示:“针对党中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我们适时举办了KAB师资培训班,目的是通过培训逐渐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业教育知识丰富并热心为学生创业工作服务的教师梯队,将创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引向深入。”

据悉,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内容包括成人学习原理、参与式培训方法、视觉教具运用、教学应用与经验分享、商业游戏模块、KAB课程示范课、学员试讲等。来自KAB中国创业教育项目组的培训师徐颖云、赖泓杉,为来自各教学院部及学生工作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15名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商业模拟、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为参训学员呈现了丰富生动的创业教育知识和经验,有5名学员通过培训成功获得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讲师培训合格证书。

与此同时,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持续提高他们的职业化水平,通过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进行职业指导师培训,使18名就业指导教师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同时,与北森公司合作对12名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TTT培训,使学院的就业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针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学院未雨绸缪,为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正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各教学院(部)需及早启动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该项工作的整体效能;二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就业、诚信就业;三是根据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新需求,结合当前就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各教学院(部)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四是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咨询、就业信息采集发布、就业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做实,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有效、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实现“3331”就业格局

为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竞争力。例如,学院在各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同时在校研究生会以及各学院研究生会中成立就业实践部,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协助学校和研究生院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结构,学院提出了构筑“3331”就业格局的发展目标,即毕业生中有30%升学或出国深造,30%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业等行业就业,30%服务地方企业,10%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为此,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建立未就业学生数据库、开展一对一谈话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各个学院通过未就业学生数据库挑选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们传递了就业形势,在了解他们的求职方向和需求之后,学校方面可以在有合适的机会时向企业推荐。”学院领导说。

针对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的调整,就业指导中心购买数据库、软件,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加强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训和指导。“购买的数据库主要是针对国考、公考和事业编考试的学生,学生们利用这个软件可以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模拟测试,以此来加强训练。”另外,学校通过以开课为主、专项讲座为辅的方式,以及BBS发帖回应就业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的方式,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与引导。

对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用专业学生和部分女生,学院采取摸查等级、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发放就业补贴等措施进行积极帮扶。同时,学院加强就业扶持基金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时汇总全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各学院加强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摸底,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库,加强就业进展信息发布,加强毕业生安全教育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为所属各系部发放就业扶持基金共20余万元,为100余名特困家庭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求职补贴等措施促进学生就业。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4

关键词:化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持续的开展,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模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就目前就业市场而言, 一方面, 很多物流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另一方面却是众多手握文凭和物流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才仍在职场门外徘徊。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 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管理专业, 截止目前, 共有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使物流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 但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 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分析, 缺少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 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也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2 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等需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 即使进行了调查, 也因职业岗位群调查程序不规范、不科学, 使得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2) 课程开发缺乏积极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根据学生特点, 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混乱, 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却不高, 究其原因, 这是国家对学院、学院对教师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3) 课程体系轻实践重理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设置,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课程体系建设轻实践重理论。一方面, 缺少与企业共同研讨的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缺少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的环节, 使得学院缺少了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 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 缺少校企合作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 更谈不上长期、定期的合作交流机制, 很多都是随便找几个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沟通, 因此导致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前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实训、情景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4) 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物流业发展新形势, 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课程体系,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并没有根据市场与时俱进, 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企业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尽管有些学院进行了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但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 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 因此说,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1.3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该遵循物流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 即从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职业发展规律, 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 避免一味追求全面, 看似“全才”的课程体系, 而应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 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 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同时, 使学生毕业时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国家 (助理) 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 没有按“课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一体化, 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 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 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 职业岗位分析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化工物流业, 职业岗位定位于化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 包括化工产品的采购、化工产品的运输、化工产品的仓储、化工产品的配送等, 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 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包括采购计划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等。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运输管理助理、制单员、汽车计划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装卸搬运管理、运输经理等。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包括业务员、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仓储单证管理、仓储机械管理、叉车司机、仓库主管、仓库经理等。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收货员、装卸工、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配送中心经理等。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员、物流计划员等。

(6) 其他岗位。包括报关报检、保险、单证员、货运代理、客服、回收物流管理、金融物流等。

2.2 职业能力分析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化工物流企业调研基础上, 根据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 并多次邀请化工物流行业专家进行座谈讨论, 确定了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性能, 积极开拓货源市场;能进行大宗化工产品采购成本核算;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产品原料结构调整改进, 签订采购合同;能填写采购表格, 提交采购分析和总结报告。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运输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牢记“质量第一”, 能确保化工产品运输过程质量;能根据产品性能, 能正确进行产品装卸;能对产品意外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化工产品出入库日程操作;能进行化工产品基本信息核对, 能进行在库管理;能根据化工产品仓储性能, 确保产品安全;能填报库存报表。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接收订单, 按客户要求对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对订单进行存货查询、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 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输出, 进行进货作业;根据拣货信息选择分拣方式, 进行分货和包装作业;进行备货、理货、配装、送货线路优化实施送货作业;对配送中心的货物按照用户要求, 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组装等加工过程的操作管理;对配送中心的运营、信息网络维护、配送作业组织等进行管理。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企业要求收集市场信息, 熟练操作电脑, 进行整理和分析;能针对供应链流程计量、统计, 进行化工产品的商务活动;能够推广物联网技术, 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 化工物流其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国际化工物流产品货物运输的各项操作, 填写各项单据;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开展客户调研分析;能建立客户数据库, 进行客户投诉管理;能根据化工企业产品特性, 开展有效服务。

因此,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化工物流企业的需求, 就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 即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提出,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因此在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基础上, 归纳整合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同时与职业标准对接, 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3.1 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近年来, 中国化工物流业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化工大省, 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区域中心地区, 而华东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 围绕南京四周分布着重要的超大型工业基地。目前, 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500多家化工企业, 对化工物流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大厂区, 学院依托化工特色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位置, 开设了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 以培养化工物流人才为主, 服务区域经济。

(2)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物流企业, 面向长三角化工集聚区物流企业, 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 具有化工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操作、供应链商务等岗位知识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

(3) 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主线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 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 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 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因此,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 既要有现实性, 又要有前瞻性, 同时也要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 进一步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 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4) 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地方经济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 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按职业领域加以确定, 具有就业导向性。

3.2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 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 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经济数学、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工产品商务基础等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产品安全预防与控制、企业采购管理、运输操作、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物流经济地理、物流包装、企业成本分析等课程。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 学院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识岗阶段、顶岗阶段和上岗阶段。

识岗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物流认识实训等来熟悉化工物流职业岗位,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认知能力, 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 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顶岗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ERP沙盘实训、物流单证实训、危化品安全演练实训, 掌握化工物流企业危化品管理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见的危化品管理方式, 熟悉危化品应急处理手段和安全操作要求, 掌握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物流操作中的危化品安全条例与注意事项, 能够按要求完成危化品的安全操作。

上岗阶段主要是化工物流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 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 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 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因此, 应根据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课程系统, 其专业课程整体性更强,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 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保证其教学目标实现。一是校企共同开发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条件需要密切配合, 不断完善其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考立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社会教育, 2012 (9) :175-176.

[2]肖前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 2011 (5) :61-64.

[3]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6-7.

[4]施雯.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高职研究, 2012 (9) :156-158.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5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

实践意义

大学生的暑期实践对我们的学习深化和今后更好的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是化工系的一名学生,所以今年的暑期实践我选择了留在老师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经历有利于我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发现学习中更多的问题,同时,也会增加对科学研究的了解和兴趣,培养更好的操作能力,而且,在实验室的不断进取也能培养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在实验室的实践操作时将理论向实际结合的一种途径,通过实际的联系,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和务实作风,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学到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对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让自己可以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

实践过程

本次在实验室主要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研究、探讨了一些催化剂的试验和分析。在所有的试验项目中,二价铁再生这一项目一直贯穿着我这次实践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我们实验了几十次,一次一次的重复,其中前面有的只是一次次的失败,通过老师的指引,大家一起的思考和改进,最终,在结果的接近中,让实验的数据更加合理,实验也更加的有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这次暑期实践的主要过程。我们共分成了三批,每一批五、六个人,我有幸的都参与了。第一天,我们在老师地带领下一起参观了实验室。实验室内的设备主要是一些催化剂生产所需,当然实验室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1

通风排气措施一很好,这些安全的保障是我们努力时不需要担心的,只有安全好了,大家才会更加安心的做好工作。然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本次实践的主要几个项目。主要强调了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室的一些安全问题,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在起初的实验中,我们主要还是以参观学习为主,看老师如何操作,熟悉基本的设备工作流程。这些都是基础,也是实践中的一个学习过程。在此我学会了如何设定温度的程序,如何观察温度的变化,如何去控制温度的升与降。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让我熟悉了简单的装置的搭建和问题的处理,也学会了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对比,从而去思考实验的方向,课堂上学习的滴定在此也有了更好的应用,从原液的配制和结果的分析,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的熟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生活中也几乎接触不到的,所以这些操作经验必定是一种无法取代的财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对实验室中这种氛围的熟悉,让我不再对实验室那么陌生,不再那么的生疏。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也能喝同学们一起设定程序,一起完成实验的所以流程。由于设备有时会长时间的运行,日夜不停。因此有一定的日夜倒班,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中我也能习惯了,就算有时很困,设备也很稳定,但还是一直坚持到其他同学来接班,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休息的不安稳,也明白很多问题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

实践总结

总结一下,这次的实验室实践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上面所述的,有些是无法表述出来的,总之觉得,理论与实践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然而当实践后发现理论也是很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实验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的就是自信和坚持。这是老师和我们说的,如果开始就没有一定能做好的信心,那结果也不一定会尽人意的,只有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改进,结果才会不断的接近预想。因为实验不是漫无目地的。是在有可靠的理论下一步步前进的,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实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自信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在可以想象的实验也要充足的理论去推动。只有坚持努力才能有更好的结果。短短的暑期实践培养了我许多的能力,让我能更好的去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让微薄的知识延伸到实际中去,实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实际与理论的关系,更加是

一种生活,是把这次的实验当成一种生活去对待也许是更加的合理,更容易明白这次实际操作的意义。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6

一、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意义

(一)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是培养新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途径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类型基本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第1期

培养合格的人才, 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等诸多元素的配合。而创新合作机制体制既能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又能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还可以满足学校实践教学的要求。对于化工类高职院校, 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和行业要求, 创新合作机制体制是培养新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途径。

(二)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是企业战略人才队伍构建的有效保证

随着我国战略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 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企业能否顺利转型升级、高效运行的主要指标。创新合作机制体制则有利于现代企业调整人才结构, 一方面有助于把大量合格的高职毕业生输入到企业, 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 适时提高技能。而化工类企业更需要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则是化工类企业人才战略构建的有效保证。

(三)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创新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为企业提高行业和区域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狭义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体制模式的创新, 可以推广至行业、区域的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 这样既拓宽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视野, 也拓宽了双方合作的内容和内涵, 有助于双方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掌握世界科研信息。

二、当前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仅靠院校层面的单方驱动

在合作机制创新的顶层设计中, 合作方不同的利益诉求限制了合作的效果, 如企业的短期行为和院校自身交换能力不足之间的冲突、地方政府政策有效激励的缺失阻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度。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的目的是建立起良性可持续的循环机制, 进一步优化资源, 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目前仅通过院校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目标。

(二)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缺乏有效的外部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 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 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 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 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 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 构建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理事会作为决策咨询层;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作为协调保障层;驻地、驻园、驻厂工作站, 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现代化教学工厂作为执行运作层。如此, 形成了“园校企”三方互惠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见图) 。

(二)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制度建设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的途径, 需要在完成顶层设计的构架前提下, 制定与之相应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来保障决策咨询、协调保障和执行运作三个层面的机制运作。如决策咨询层面上, 旨在推进学院理事会体制机制创新, 革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集结园校企三方力量与资源, 构建化工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制度体系, 为此制定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指导意见》、《合作理事会章程》、《园校企三方合作实施细则》、《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办法》等制度;在协调保障层面上, 依据决策咨询的有关制度, 针对工作站和合作办学平台各职能部门的有序协作, 制定了《工作站管理办法》、《专业共建共管运行管理办法》、《教学工厂共建共管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在执行运作层面上, 以各专业系部和学院五大重点建设专业为对象, 保证为具体工作顺利开展, 出台了《专家 (教授) 工作室管理办法》、《关于制订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订单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

通过制度体系建设, 不仅从制度上解决了园校企三方深度合作的各项工作在新体制下的良性运行, 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内外激励联动机制, 即通过改革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科技服务奖励制度等调动全院教职工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同时也通过兼职教师聘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激发企业参与学院办学的积极性 (2) 。

(三) 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特色凝练

1. 园校企联动, 增强了学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变力

骨干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门办学, 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自2011年学院合作理事会的成立以来, 学院分别与合作理事会主要成员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 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常熟市科技局、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同时还不断扩大合作层次和合作规模, 吸纳了苏州吴江区震泽镇政府、南通产控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加盟。同时, 在理事单位之间, 以干部挂职的方式建立了驻地、驻园、驻厂三类工作站, 通过工作站获取了人才招聘、订单式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职工培训、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进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兼职教师互聘、化工安全检查等各类合作项目, 促使学院教师走出校门接触社会, 最终将其收获反馈于教学。

2.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深化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内涵

南化院中山科技创业园是由学院、南京化工园、中山科技园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从事以化工方向为主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创业园区。科创园获得六合区政府1 000万的资金支持, 2013年先后获得南京市政府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六合区政府的重点奖励。依据此平台, 学院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同时正在申报“321”人才计划、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等。入园企业由加拿大博士带领着以学院的教师、学生组成的团队搞研发, 提升了学院师生的研发能力。园区内的专家以柔性方式被学院聘为教授, 为开放办学提供了新的方式。日前, 科创园已经与学院各系实现了完全对接, 科创园企业和学院各系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融合。这为今后学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奠定了基础, 以便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使合作各方更能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3) 。

此外, 学院化工主题公园及化工博物馆的建设项目由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大厂街道全资建设, 预计投入资金5 000万元, 吸引了众多化工企业的支持。以化工行业为背景的主题方式, 在国内还属首创, 企业纷纷表示愿意无偿资助最先进的设备, 市场宣传效应显著。建成后的公园和博物馆, 不仅提升了学院的专业教育氛围, 还彰显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为社区、市民普及化工科技知识, 也为社区学院建设铺垫基础。

3. 校企深度合作, 增强了产学研合作的紧密度

校企合作是学院骨干建设内容的主要方面,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出路。近年来, 校企合作得到了学院各专业的重视, 根据数据平台显示, 二年间紧密合作企业增加187家。这些合作企业为学生的订单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开辟了广阔的合作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推进学院开门办学, 实现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三大功能。

4. 企业参与学院专业共建共管,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规划在学院, 落实在系部, 企业只有真正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 融入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才真正切合社会的需求。学院5个重点骨干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三双”工程等方面积极吸引企业参与, 开展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丰富的合作成果。

5. 专家 (教授) 工作室吸引高端人才, 促进产学研结合

专家 (教授) 工作室为校外专家和学院教授的科研合作提供了平台, 其重要职能就是吸引高端人才, 开展技术研发。根据刚出台不久的“南京市321高端人才计划”、“南京市科技9条”、“六合英才计划”等文件精神, 学院借助专家 (教授) 工作室, 致力于打造出一批学院名师、名家和高技术领军人才, 以提高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影响度。

6. 继续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评价管理, 保证体制机制创新的长效运行

制度建设是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三个层面的制度体系建设作为顶层设计的理念体现和内容延伸如何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不仅影响到制度建设的效果, 也影响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此, 需要建立相匹配的评价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以保障合作体制机制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100家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探索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的实现路径, 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有益经验。而在当前政策有效支持不足的前提下, 基于院校自身的改革努力, 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检验。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点是合作的动力和成效,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制约瓶颈, 这一现状制约了合作的深度和成效。教育部2013年的工作重点着眼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在政策的有效支持和激励下, 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的实现途径和形式, 不仅是政策激励和要求的体现, 也是高职院校融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 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增强院校自身交换能力等方面对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骨干院校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顶层设计,制度创新

注释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2010]8 号)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P3Y5j0i9i5NtsT0FxzvMCQCmdpDrgZJjASfMtl45REQ5g-5sNSX5l2fFWLPrOBtOAFt19KdMIgPD1QBAogQnq。

2《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方案》, http://61.164.87.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516125443901&cata_id=gspf。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7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职院校虽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观念更新不够, 许多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新观念。

比如重视创业活动, 轻视教育引导;将创业的成效主要归责于学生, 学生创业活动是学生管理系统的事情, 与专业教学、后勤管理等没有关系;又如认为大学生核心任务是学习, 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是可有可无的;学院看重学生的理论考试, 忽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 硬件投入多, 软件投入少, 手段和形式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在校内或利用学校临街的条件, 投入较大的资金, 建设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大学生创业园。这些看似轰轰烈烈的场面, 不仅需要学院较大的硬件投入, 而且许多院校开始竞相模仿, 如出一辙。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创业缺乏指导等软件设施没有跟上, 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仅依靠大学生创业一条街 (或大学生创业园) 这种形式是难以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面需要的, 只有从学生的专业、特长、个性和创业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 倡导灵活多样的创业手段和形式, 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三, 创业活动的内容缺乏创新。

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大部分是向社会提供零散的服务, 如家教、散发促销传单、兼职的业务活动等, 少部分是开小店等。显然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内容缺乏新意。比如如何结合专业特长, 向社会提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服务就比较少。

第四, 创业活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现在多数院校没有从创业教育活动的成效方面积极推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即使学校后勤部门在场地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 学院团委等学生管理系统给予一定的指导, 但在实际创业活动中, 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孤立”的状态, 甚至两部门之间还会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相互推诿乃至出现冲突。学院不仅对学生创业活动的日常管理、协调、指导不够, 而且在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社会单位与学生共同创业等机制方面明显缺乏创意。

2 以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不断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并通过手段、形式、内容、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使得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一, 学院领导须按照新的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 重新定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应该认识到高职学生不仅要会“知”, 更应会“行”。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会“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 而且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学院上下也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视为不可或缺的活动。教学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分析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学院还须专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后勤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须提供必要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成效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学院的相关部门、责任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承担。学院领导观念的转变将为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形成比较浓厚的氛围。

学院领导同时也应该深刻认识到, 创业教育既要重视创业活动, 又要重视教育, 因为创业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主动创业、参与创业的行为, 而且还包含了如何通过创业典型的示范、讲座、研讨、影像观赏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创业活动意义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创业等内容。如何通过树立典型, 推动有效创业教育是各个学院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学院相关部门对于创业过程中取得明显成效的学生, 在给予更多的帮扶、引导和激励的基础上, 应该让他们进行现身说法。通过学生创业活动的典型来验证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 对于他们的生存、成长、成才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 不仅要有一定的硬件投入, 更需要相应的软件配套。这里所说的软件是指学院的对创业的教育的战略和规划、学院的制度配套、指导教师的配置以及对学生创业自身条件和外部可能的研究等。在这方面, 南化院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这从南化院创业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上也可以得到反映。院领导高瞻远瞩地看到知识和个性化需求时代开始来临, 所以积极倡导以灵活多样的创业形式来适应大学生创业活动需要。学院不仅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学院创业中心、院内创业一条街参与创业活动, 而且也鼓励和支持学院在校外乃至城中繁华地段进行创业;不仅支持实体创业, 而且也鼓励和支持网上创业。学院针对不同创业条件和创业需求, 提供相应的硬、软件支持, 鼓励创业手段和创业形式的创新, 现在学院学生分别在校外、校内、网上的商店、实体共有100余家。

第三, 学院通过积极引导, 促使大学生创业内容不断得到创新。大学生创业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 更好地创造出学生的社会服务价值方面。现代社会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 而高职高专学生恰好是掌握最新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服务方面的创业活动,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信息自动化系的学生依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优势, 在市区成功开办了计算机硬、软件服务公司, 并拟向周边地区连锁扩张的可能。应用化学的学生凭借化工产品的分析和应用技术, 组建家庭装修污染防治的服务实体, 而且把服务推进社区, 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工程造价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接建筑造价评估方面的外包服务, 并在服务中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运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 大学生创业内容的这种创新, 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从低级向高级、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和创业起点;三是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第四, 近年来, 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持久有效开展, 南化院在相应的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首先, 为了更好地在宏观方面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 学院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领导小组, 组长为领导, 成员为学院二级单位的负责人。同时, 指定经管系统一负责全院大学生创业的培训、经营指导和日常经营协调。

其次,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考察, 以往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主要由学管系统的院团委负责, 其他学管部门辅助。学院的教学部门、后勤部门还要求学生的创业活动不得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业务。现在这样的体制不存在了。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创业内容分别设置了营销创业协会 (销售方面的创业活动) 、旅游协会 (旅游服务方面的创业) 、计算机协会 (计算机服务方面的创业) 、眼镜协会 (配镜及眼镜护理服务的创业) 等协会。这些协会的组织体系由院团委宏观指导和各系学管部门具体负责, 同时各系的教学部门要指派具有双师水平的指导教师对专业协会和具体创业活动进行定期指导。另外, 学院的后勤部、科产处等部门应为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行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学生要进行销售方面的创业, 首先应向团委申请, 团委在初步审查后将创业申请书转到经管系党总支, 经管系党总支负责协助该项目的创办。在这个过程中, 营销方面的专业教师会按要求对项目进行有效指导。若在校内创业, 学院后勤部门须按学院要求给予支持。

第五, 为了有效规避风险,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南化院在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社会单位与学生共同创业等创业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往大学生创业活动主要是由单个学生或若干学生联合进行的, 主体就是学生。但由于学生在资金、社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市场判断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 往往容易导致创业活动的“虎头蛇尾”, 或半途而废, 或出现严重亏损等种种不利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促使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健康发展, 学院倡导和鼓励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社会单位与学生通过按出资比例来分别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的机制来一起进行创业活动。如信息自动化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出资创办计算机服务的公司, 机械系的学生与机械制造企业共同承揽机械加工业务, 其中制图设计的部分由学生来承担。由于这种创业活动相对来说比较稳健, 所以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更加有利。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8

产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 是从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中获益的组织, 因此满足产业企业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 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 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

1.1 课岗对接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 课程定位和目标满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并按职业工作过程组织与安排好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 设计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 进行单元设计, 并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2 课证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营销师 (高级营销员) 、外贸跟单员、营销策划员、市场分析师等营销职业资格内容。

1.3 课赛对接

课程目标的定位对接国内外专业技能竞赛, 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竞赛的要求, 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体现作品形成过程。

2 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2.1 专业及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目前高职专业及课程的现状, 剖析存在的与社会、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重点查找课程中存在的差距, 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2.2 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 分析研究当前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2.3 企业职业群工作任务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 按职业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分析研究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 对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 研究提炼并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 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

2.4 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

在征求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专业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 通过校企合作, 研究并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5 专业具体课程开发

根据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具体学习领域, 研究和提炼相应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 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等。

2.6 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技能竞赛标准, 进行单元设计, 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2.7 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设计

设计是基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合作的、体现“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

3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主要方面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化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是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 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行业企业的营销人才, 探索设计并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

3.1“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依据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 我们设计了基于职业导向的“334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1) 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开发。

(2) 三个课堂。第一课堂, 即以“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行动领域对应的专业课程。依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即培养“能说、能干、能想、能学;会推销、会调研、会策划、会管理”的“四能四会”应用型营销人才, 我们对营销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总结出36项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出18项行动领域, 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序化为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预测、营销策划、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营销管理。第二课堂, 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 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考证、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第三课堂, 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课堂“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层次的训练, 实现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递进, 从而提升营销职业人需要的相关核心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完善, 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一课堂 (课程) 、第二课堂 (活动) 、第三课堂 (实训训练) 的“三堂”有机融通。

(3) 四个转换。一是将重点产业、企业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转换为行动领域。二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关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三是将学习领域转换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四是将学习情境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单元。

(4) 三个保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 以教学单元支撑学习情境能力目标, 以学习情境支撑课程能力目标, 以课程支撑专业能力目标。

3.2 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与成熟的传统产业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不能满足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难以体现营销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且这种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 通过教师的教, 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学, 并引导着做, 本质上未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方面, 我们创新并实践了“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 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 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以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原则, 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善说贯穿始终, 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锤炼团队合作精神。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 做什么、怎么做。课程围绕专业、专业围绕职业是我们确定“做什么”的准则。如根据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 确定营销管理职业对应的课程工作项目与任务。我们在《营销管理》课程中设计了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5个项目:实施营销战略与计划管理;实施营销组织与人事管理;管理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活动;管理营销业务。在营销业务管理项目中设计了营销信息管理、销售区域管理、销售合同与订单管理、中间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应受账款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 学什么、怎么学。在做的同时需要理论知识跟进。我们以知识够用为原则, 融合国家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对应各项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 作为课程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 (以撰写营销策划书这个课程总项目为中心) 、2个分析 (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和市场环境机遇威胁分析) 、3种工具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和市场定位) 、4方面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

(3) 教什么、怎么教。教为学服务, 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营销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 行之有效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我们把《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第一部分确定为项目任务安排与准备, 成立“南京拓展化工贸易有限公司”,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产品营销部。教师职业定位是公司的营销总监, 同时又是营销策划方面的咨询师, 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按不同产品营销部划分的营销经理和营销策划员。同时重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 融教室与策划工作室于一体。将课程教学最后一部分安排为编写营销策划书, 学生做演示介绍, 并进行团队自我评价、团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活动。

(4) 说什么、怎么说。营销专业和职业特点之一是沟通, 我们将“说”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说什么”方面包括说思路、说观念、说策略、说方案、说报告、说建议等若干方面;在“怎么说”方面包括个别交流、团队沟通、方案报告交流、项目成果演示汇报等多种形式。

3.3 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商贸类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游离于行业企业、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等问题, 我们设计了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由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 共同实施教学内容, 共同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自我评价、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营销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的所有课程标准, 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纯实践环节, 制定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 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办法;推行“双证书”制度, 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要求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上岗能力。通过健全专业及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完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的制度规范, 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4初步效果

经过3年多的创新与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成为学院品牌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群2012年成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学校精品课程5门;完成10多项省市级教学研究课题, 30多项成果论文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等省市级荣誉;学生团队的40多个营销课程作品获得国家、教育部教指委、江苏省等营销创业类竞赛奖励。

摘要:本文从分析“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创新的要求入手, 研究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并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设计了课程模式的主要方面:“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等。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9

(一)概况。

卡法咖啡屋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校内餐饮实训室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经营管理。管理团队通过院内公开招聘与选拔确定;咖啡屋内设置有吧台、餐桌椅、冰箱、空调、投影仪、电脑、音响、碎冰机等设备,于2011年5月9日开始对校内师生营业。

(二)现有员工组织与管理方式分析。

1. 人力资源结构。

卡法咖啡屋现有员工21名,均为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

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咖啡屋设置经理1名,负责整体运营与计划制订;主管2名,协助经理做好组织管理和监督规范工作;领班3名,每名领班分别指导、培训、监督5名服务员的日常工作,同时需做好产品销售汇总工作。其内部管理方式由下表具体列明。

2. 该运营管理模式成功之处。

卡法咖啡屋在员工的调配上做得比较合理,在员工培训方面也利用了一对一的教授方案,使得员工能更快更好更准地对待各项产品的制作;考核体制合理地针对在校生工作时的特性,既有相对受约束的考核体制,又有检测其工作自觉性考核体制。

(三)现行模式的瓶颈。

1. 人员的排班调配受到限制。

咖啡屋以该专业在校生为员工主体,但是在校生每日课程均有不同,因此在排班调配上出现较大问题。同时,在校实训的弊端是不能给予员工相应的劳动报酬,员工的付出不能与回报对等,使得劳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人员的排班调配受到很大阻力。

2. 员工激励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关系,在以在校生为主体的企业员工组织与管理的激励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员工的集体观念争强,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其成功所在。因此在企业管理制度上应该建立明确的非物质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专业技能得到实践与提升。

3. 会议纪律不严肃,反馈不到位。

整个咖啡屋由学生经营管理,在校生责任感不强的缺点使得自由散漫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员工的迟到乃至旷会都是企业会议的软肋。也因员工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关系,原有管理规定下的处罚措施难以实行———口头警告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威信;将奖励和处罚制度运用得体,是确保会议正常进行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企业,每一位员工都相互平等,不应该只用耳朵去开会;会议的内容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方向,因此在互相沟通和讨论下产生的会议结论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向。

二、改进小型餐饮企业员工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对策。

(一)进行有效的人员排班调配。

针对在校学生排班调配,不能用社会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用相对人性化的调配制度。所谓人性化,不仅要针对员工课时和工作来排出最适合的班次,而且要询问员工是否对每一次排班满意度,当大多数员工满意时,应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让少数员工以集体为重,保留个人意见或在会议时提出。月底按员工的工时情况和服务情况,对表现好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激励,并树立榜样,让其他员工学习。

(二)开展合适对路的员工培训。

新员工的培训一向都为企业所重视。良好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才能更有效地让员工在岗就职,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以在校生为员工主体的企业,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不能过于社会化,必须有一个一步步检测的过程,而不能让员工自己去摸索,培训的目的在于学习,而不是创新。在检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员工的职业素养能到整体的提升,而且可以增加团队的协作能力,使企业的员工更团结、更有凝聚力,提升企业实力。

(三)严格执行会议纪律和加大工作反馈力度。

企业将是否准时上班与个人的收入挂钩,所以不管是开会还是其他活动一般员工都会准点到场。针对在校生员工,就很难以这样的方式来控制,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培训中增加准点重要性这一课题强化员工们的时间意识,而且要建立一个员工间互相督促的非物质激励制度。

对于会议的内容,一般社会上的企业在开会时都会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问题来探讨;但在校生就职群体不尽相同,这类群体的一大缺点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工作中的小问题,反馈时不知从何说起,日积月累,小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最后成为棘手的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管理者应该在日常管理或培训中,使员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让员工明白会议不只是汇报和任务布置,而需要人人参与。此外,管理者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问一些工作技能上的注意事项,让员工发现这项技能在其手上运用时能否借助其他方式发挥最大效益,等等,努力让员工在开会时都发言,这样企业才会慢慢进步。

三、对旅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组织管理方式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非物质激励制度。

1. 非物质激励虽然没有实物奖励,但不能忽视激励的目标性,灵活运用管理心理学,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 激励手段不能单一,切记考虑激励对象的差异化需求,不要一成不变。

3. 激励方式要灵活,不能忽视激励环境的多样性,正确选择激励因素非常重要,正确选择激励时机同样重要。

不论是顶岗学习的学生,还是已经在社会上就业的员工,他们都对企业、上司有着不同的内心评价,想要一个员工能够从心底诚服于某个企业或者某个领导,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企业的环境、上司的领导风范、企业员工的工作氛围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者得人心。

1. 委功。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一件事成功而受赏之时,将功劳分享给应赏之人,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欲与满足感,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 揽过。

管理者用人莫大于得人、得贤,得贤莫大于得心,把造成的过错主动承担下来,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爱护和尊重。管理者要经常用放大镜来检查自己的错误,用包容对待员工的错误,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公正的评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敬与拥护。

3. 交心。

知己、知心朋友等就是说朋友间彼此心与心真诚地交流。得人莫大于得心,得心莫灵于善待,如何对待员工,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善待员工的方法,如以人为善、取人为善、投桃报李、连环相生,这就是善待员工,为员工着想。

4. 身先士卒。

在管理之中,行动比诺言更有说服力,身教比言教更有效。管理者以身作则,用行动做表卒,才具有最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管理者要求员工做到,自己更应先行做到,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才能赢得人心,使员工自觉地跟着管理者走。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的目标。作者以江苏省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的卡法咖啡屋为研究对象, 在熟悉其整个运营管理流程的基础上, 分析该类以在校学生为员工主体的餐饮企业中组织和管理员工的方法, 分别剖析其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 也希望此项研究成果能对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在校生,小型餐饮企业,员工组织与管理,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我国中小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马卓亚.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管视线.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校园总体规划由东南大学设计院设计完成, 规划中图书馆采用对称造型, 建筑主体高5层, 正对景观大道的建筑中部局部为6层。图书馆位于校园中心, 南面面向教学区, 北侧临近校园道路与学生生活区, 是重要的校园空间节点, 也是校园空间的视觉中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2 308 m2, 为框架结构。为了体现大学图书馆稳定庄重的形象, 屋面设计采用了彩色钢板金属瓦。为了达到设计效果, 学院基建处在金属瓦选择上非常慎重, 先后考察了多个生产厂家, 最终确定选用南京吉爱斯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属琉璃瓦。

2 屋面瓦的选择

2.1 选用标准

1) 符合设计要求, 体现图书馆稳定庄重的形象, 外形美观大方, 结构可靠;

2) 利于环保, 金属瓦可回收循环利用;

3) 自防水性能好, 排水流畅及时, 抗自然灾害能力强;

4) 符合工期要求;

5) 造价低。

南京吉爱斯公司的GS金属琉璃瓦具有如下特点:

1) 本身荷重轻、使用寿命长;

2) 产品外形设计沿用了传统瓦的造型, 能充分解决屋面的防水问题;

3) 自洁能力强, 是真正绿色环保的建材产品;

4) 整体性好, 结构独特, 每片瓦的连接丝丝入扣, 加之固定螺丝隐蔽在里面, 能使整个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坚固无比, 可以抵抗暴雨、飓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5) 施工速度快, 符合工期要求;

6) 工程造价低廉, 约90元/m2;

7) 节能环保。

2.2 GS金属琉璃瓦技术指标

1) 材质:GS金属琉璃瓦采用镀锌合金金属板制作, 板厚为0.5 mm。其正面有铝锌镀层, 表面涂处理剂, 然后涂刷6~8μm的底漆, 外表面喷涂深灰色氟碳漆 (厚度≥23μm) ;背面有铝锌镀层, 其下为表面处理皮膜, 然后刷背面漆 (厚度≥7μm) 。图1为GS金属琉璃瓦构造示意图。

2) 规格尺寸及附件:规格尺寸为3 100 mm×460mm。瓦片有效覆盖长度为2 950 mm, 总面积为1.426 m2、有效覆盖面积为1.091 5 m2。瓦片每m2质量为6.2~7.2 kg, 最佳施工坡度为15°~90°。本产品自带挂瓦条。图2为GS金属琉璃瓦实物图, 图3为GS金属琉璃瓦的规格尺寸及配件示意图。

3 屋面瓦施工

3.1 施工技术

学院图书馆在形体设计上采用“一主两从”格局, 中心的主体为6层, 两翼为5层。图书馆中心主体和两翼, 都是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 又有钢结构。这两种结构的屋面都需要铺设GS金属琉璃瓦。

1) 在混凝土屋面的施工要点:现浇混凝土屋面必须平整, 高差在±5 mm之内。在屋面纵方向, 每隔600 mm左右划线打眼, 将木塞植入眼中, 并将木质顺水龙骨固定在屋面上, 龙骨间设置保温层, 然后沿檐口横向固定30 mm×40 mm龙骨 (该龙骨必须高于顺水龙骨20 mm左右) 。第1排瓦出檐口部分不超过50~70 mm, 用平头自攻螺丝通过自带挂瓦条的翻边处固定在顺水龙骨上, 顺水龙骨每根都要固定。然后, 用钻尾螺丝从瓦的凸面将瓦固定在横向龙骨上。第1排瓦固定完毕后, 将第2排瓦盖在第1排瓦上, 用平头自攻螺丝通过钢瓦自带挂瓦条的翻边处, 将瓦固定在木板上。每隔3个凸面固定1个铆钉, 其后施工依此类推。

2) 在钢结构屋面上的施工要点:将12 mm厚细木工板固定在钢龙骨上, 在檐口处横向固定30 mm×40 mm的木方, 将保温板铺设在木板上, 钢瓦压在保温层上, 由下向上开始铺设。檐口的第1排瓦, 出檐口不得超过50~80 mm, 用平头自攻螺丝通过钢瓦自带挂瓦条的翻边处, 将瓦固定在木板上, 螺丝间距为30~40 mm。第1排瓦用钻尾螺丝, 从瓦的凸面将瓦固定在檐口处的横向木方上;将第2排瓦盖在第1排瓦上, 用平头自攻螺丝通过钢瓦自带挂瓦条的翻边处, 将瓦固定在木板上。每隔3个凸面固定1个铆钉, 其后施工依此类推。

3.2 节点处理

边墙节点见图4, 板条节点见图5, 边盖瓦节点见图6, 脊瓦节点见图7, 屋谷节点见图8[1,2]。

3.3 施工注意事项

1) 脚手架搭设:由于金属琉璃瓦是由专业厂家来铺设完成的, 合同中往往会忽略脚手架的搭设问题。施工企业为节省资金, 见总承包单位正在施工, 有脚手架可以利用, 就仓促而上。结果, 一方面总承包单位的脚手架不能满足金属琉璃瓦的施工范围要求, 另一方面施工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根据设计图纸, 确定支撑脚手架标高为32.8 m, 必须采用满堂脚手架, 进行长细比的验算, 使脚手架形成空间体系, 再对该体系的抗侧向推力进行验算。在该体系中, 关键是控制水平拉杆的设置和受力立杆的传力途径, 以保证脚手架的安全。

2) 保温层设置:保温层采用的是自熄型高容量聚苯乙烯保温板。施工关键是控制保温板的容重, 因为容重小的聚苯乙烯保温板刚度小, 在施工荷载作用下, 容易造成金属瓦的不均匀下陷, 所以保温板的容重不得小于20 kg/m3。

在保温层与防水层之间, 要增设泄水孔, 以便于冷凝水和积水的排出, 泄水孔的出口距排水天沟底不得小于150 mm。

3) 铺瓦:铺贴屋面金属琉璃瓦时, 会出现露瓦钉、上下瓦搭接不够、瓦与瓦之间接缝过大、脊瓦与屋面瓦瓦槽处空隙过大等现象。为避免这些缺陷, 需注意: (1) 加强瓦钉周围的密封; (2) 在屋面瓦铺设前要计算好横向和纵向尺寸, 确定瓦的数量, 以确保瓦与瓦之间严实; (3) 为防止安装每排瓦时出现偏差, 屋面打眼前必须拉线; (4) 屋面的脊瓦、边瓦、天沟、檐口、排水沟等处, 均采用同质同色的材料制成, 木制顺水龙骨必须作防腐处理。

4) 避雷带的安装:按规范规定, 如果金属瓦厚度超过0.5 mm, 则金属瓦屋面就可直接作为导体并连接接地;如果金属瓦厚度小于0.5 mm, 则应将避雷带平贴在屋面上, 由屋面瓦同质同色的彩板做成导线卡槽, 用铆钉固定在瓦的凸面上[3]。

本工程所用的屋面金属瓦厚度为0.6 mm, 大于规范规定的0.5 mm, 金属瓦屋面可以直接作为导体并连接接地。

5) 屋面防水:传统的建筑钢结构屋面, 往往防水效果较差。这一方面是设计原因, 坡度太小、板材选型不当;另一方面, 则是由于施工不当造成的。

本工程在屋面排水系统设计完成后, 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 将屋面坡度设置在合理的范围。选用板材时, 充分考虑了泄水坡度、坡长等因素, 有效减少了因型材变形而造成的屋面变形积水等现象。此外, 在施工时, 为防止脊瓦漏水, 采用加大脊瓦翻边长度、逢瓦波部位剪口、接缝处打胶等措施。钢结构屋面防水面螺钉和紧固件处漏水也是常见现象, 因此螺钉和紧固件处应作单独打胶处理。

4 结语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屋面工程采用新型GS金属琉璃瓦, 整体效果好, 屋面集成化施工程度高, 施工速度快。施工完成后的屋面, 排水及时、流畅, 有效克服了渗漏的质量通病。图书馆工程在使用中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01J 202—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坡屋面建筑构造[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2]03J 203中国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平屋面改坡屋面建筑构造[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上一篇:风电消纳论文下一篇:洞口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