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施工

2024-07-26

洞口施工(共11篇)

洞口施工 篇1

1 工程概况

崔家垭隧道右线全长188m, 洞门形式采用1∶1.5的削竹式洞门。明洞段衬砌24米, 隧道出口端位于山凹斜坡坡脚地带, 局部存在基岩出露, 山凹中堆积物以崩塌体为主, 偶见块石。隧址区构造地质特征表现为单斜的岩层, 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层以紫红泥岩、砂岩为主, 其中隧道中下部有一层松散的砂岩 (俗称泡砂岩) , 手捏易成粉状;出口端山体表层堆积物以紫红色碎石土、褐黄色粘土为主, 松散堆积于隧道顶部, 稳定性极差, 施工中极易向下发生逐级滑动。雨季降水使松散堆积体失去稳定性, 易产生较大的滑塌。

2 施工方案

2.1 边仰坡开挖

在洞口刷坡之前, 先行施作临时截排水沟, 并确保排水畅通, 以减少积水对洞口的冲蚀, 保证洞口安全;将洞口开挖范围内的下滑崩塌堆积体、洞口危石清除;由测量人员放出隧洞中线和边仰坡开挖边线。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风镐至上而下开挖。

2.2 边仰坡防护

锚、网、喷支护。为确保边、仰坡的稳定明洞开挖后及时施作临时边、仰坡防护, 施工顺序自上而下, 逐级刷坡 (刷坡过程中存在的危石及时清理) , 逐级防护;边坡采用锚、网、喷支护方式, 具体支护参数为3根长的Φ22砂浆锚杆, 间排距1.5m;挂φ6.5@30cm钢筋网;喷射C20混凝土, 厚度为10cm仰坡采用注浆小导管、钢筋挂网、喷射砼等联合支护方式, 具体支护参数为3.5m长的φ42注浆小导管, 间排距1.5m;挂φ6.5@30cm钢筋网;喷射C20混凝土厚10cm[1]。

2.3 边仰坡刷坡

施工中洞口边仰坡采用明挖法施工自上而下分阶段、分层进行开挖。第一阶段挖至设计临时形成洞面, 洞口的土方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 石方则采用人工手持式风枪浅孔分层进行施工, 近边仰坡处预留光爆层, 松动控制爆破, 尔后再二次光面爆破成型以减轻对洞口围岩的扰动, 保证边坡平顺度。并视围岩情况, 结合暗洞开挖方法, 预留进洞台阶;第二阶段开挖其余部分, 形成永久边仰坡。刷坡成功的保证是需有准确的地质资料, 刷坡前应有条件的从仰坡顶部位打一钻孔以确认各岩层分界线, 确保坡率到位及开挖后坡顶不发生移动, 同时按照程序施工也是刷坡成功的关键, 仰坡开挖顺序应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每阶不应超过2.5m, 若存在地质不符的现象则应及时调整坡率以免大挖大刷;并应在仰坡周围设置配水沟或截水沟, 且应在仰坡开挖前完成;对洞口上方可能发生坍塌的表土及危石应彻底清除, 以免在不稳定悬岩陡壁下进洞[2]。

2.4 洞口切口

洞口拱顶以上边、仰坡及拱顶平台防护完成以后则可进行切口。为确保切口面稳定施工中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套拱以外范围采取3.5m长的φ42注浆小导管, 间距1.5m, 梅花型布置, 表面敷设φ6.5@20cm钢筋网, 面层喷射10cm厚C20混凝土;隧道开挖范围内预留核心土以保证进洞安全。

2.4 管棚施工

管棚参数为长20m, 由长为9m并留有φ12注浆孔的φ108的热轧无缝钢管连接而成, 施工中先在隧道中心敷设一根, 之后按40cm的环向间距向两侧对称布置, 外插角为3°, 每侧各16根, 共计33根。

导向墙制作。施工时先施作砼导向墙 (内模采用土模, 便于施工) , 墙厚0.6m, 长1m, 导向墙内设置两榀I18工字钢拱架, 采用Φ22钢筋纵向连接, 环向间距1m;同时导向墙内要预埋导向管, 导向管采用φ130mm钢管, 沿拱部120°范围布置, 环向间距40cm, 外倾角3°。

顶管。钻孔检测合格后, 将钢管连续接长, 用钻机旋转顶进将其装入孔内, 钢管采用丝扣连接, 采用Φ114mm丝扣。为使钢管接头错开, 第一节管采用4.5m和9m交替布置, 以后奇数管的第一节采用4.5m长钢管, 偶数管的第一节采用9m长钢管, 以后每节均采用9m长钢管以错开钢管接头, 钢管用钻机顶进。

2.5 导管注浆

施工中采用全孔压入式向大管棚内压注水泥浆, 采用注浆泵按照先下后上的原则施工, 注浆压力控制在0.5MPa~1.0MPa, 终压为2.0MPa;注浆前先将开挖面喷射5cm~10cm厚混凝土以形成止浆墙, 为防止注浆管口螺纹刮伤而采用套管直接连接于凿岩机上来撞顶注浆管环, 孔口用锚固剂或砂胶塞实;注浆过程中若个别浆孔不顺畅而被迫提前终止则可在临孔适当加压补浆;注浆完成后应及时清除管内浆液, 之后用M20水泥沙浆或C20砼紧密充填, 增强管棚的刚度和强度。

2.6 正洞开挖及初期支护

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 初期支护紧跟, 上导坑开挖循环进尺控制在0.8m以内, 洞口段采用挖机开挖, 并预留核心土, 采用人工修边;初期支护采用型钢钢架与锚网喷结合的联合支护体系, 拱部采用径向药包锚杆以及钢筋网喷射35cm厚的强喷射混凝土进行初期的支护, 在边墙主要采用径向砂浆锚杆进行初期的支护, 在进行拱墙喷浆作业时需要在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微纤维[3]。

3 洞口、洞顶裂缝处理措施

3.1 裂缝出现情况

施工中在某套拱右侧出现一条斜下方向裂缝且不断发展, 对套拱基础进行小导管注浆加固处理后裂缝仍发展;隧道进洞5米后在配电房门口仰坡与边坡交界处及洞顶截水沟外侧也出现裂缝;在隧道进洞10米以后, 在斜坡最高处滑面峭壁下方、洞顶第二级仰坡面又发现裂缝, 结合裂缝情况和洞口段实际地质情况判断洞顶滑坡体在人为的扰动下正在向下发生逐级轻微错动所致。

3.2 采取的措施

加强对洞顶地表裂缝的观测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 绘制时间位移曲线图。同时也加强洞内观测, 每天观测洞顶下沉及周边收敛变形情况两次, 并及时分析数据。对于洞顶横向偏中线左右各20m范围内的滑坡松散体进行地表注浆固结, 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 间排距1m, 梅花状布置, 长度5m, 采用1∶1纯水泥浆进行注浆;掌子面掘进, 开挖进尺每循环控制在0.8m以内, 先用人工风镐配合挖机开挖, 对于挖机不易开挖的部位, 采用浅孔松动 (弱) 爆破, 多打眼, 少装药, 弱爆破, 减少扰动, 对掌子面岩体进行松动即可;开挖后立即施做初期支护, 并在拱部范围增设双层小导管注浆进行加固处理, 洞口段完成一组仰拱施工以后, 开始除削竹式洞门以外部分明洞衬砌施工。待衬砌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以后, 开始明洞洞顶回填。

4 结语

公路连拱隧道有别于分离式公路隧道, 施工工艺较为繁锁, 施工工序应周密安排, 各工种合理搭配循环作业;在隧道洞口开挖之前, 详细调查隧址区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 切忌盲目进行洞口开挖、进洞, 在确定进洞方式后应在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对于洞口段隧道顶部滑坡松散堆积体可采用减方卸载及注浆固结的方式进行处理, 以确保隧道进洞安全, 确保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黄伟新.浅谈汤屯高速公路第五合同大田连拱隧道施工工艺[J].华东公路, 2 00 5, 8.

[2]张洪生.黄土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 2007, 33.

[3]顾玉新.石板沟隧道洞口边仰坡及Ⅱ类围岩浅埋段施工[J].山西建筑, 2008, 3.

洞口施工 篇2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X二标段工程由XXXXXXXXXXXXXXXXXXXXXX#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0万㎡,其中XXX#楼使用功能均为住宅;12#楼使用功能为商业。外墙因脚手架拆除等原因造成的孔洞,如处理不密实,雨水靠风压将会沿孔洞向里面渗漏,导致内墙面污染。一般情况下,小于50mm 的孔洞采用与穿墙对拉螺杆相同的封堵做法;50mm≤孔洞尺寸≤100mm 时,可用1:3水泥砂浆(添加防水剂及膨胀剂)参照对拉螺杆封堵做法分次堵塞;当孔洞大于100mm 时,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堵;所有封堵必须保证密实。封堵洞口的外侧涂刷1.0㎜厚JS防水,涂刷范围必须大于孔洞周边50㎜.为防止雨水渗漏,保证质量,洞口修补采取如下措施:

1、安排专人逐层进行封堵操作。

2、操作方法正确,砂浆饱满度≧90%。

3、严禁用干砖或碎砖等堵封,尽量采用细石砼来施工。

4、孔洞外侧可用防水砂浆粉5mm一层,每边出孔洞边约100mm左右。

5、孔洞堵封完毕后,此孔洞部位可进行适当标志,以备查。

6、粉刷工作可与此堵封工作距一段时间,可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验收等,比如下雨,此处会不会出现渗漏现象,发现渗漏应及时处理。

7、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检查、验收制度。

二、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版)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

7、《现浇砼楼面与屋面板施工图集》

(03G101-4)

8、江苏中兴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综合管理手册,体系程序文件和施工作业指导书。

三、外墙悬挑型钢穿墙洞眼封堵施工(砼外墙)

1、工艺流程

穿墙钢管或悬挑型钢取出——基层凿毛湿润——两侧支模——浇筑混凝土——两侧拆模——凿除凸出砼——外侧刷JS 防水——外墙保温及装饰面层施工

2、构造做法:

1)、穿墙钢管或悬挑型钢取出

取出孔洞内钢管及预埋件,并将杂物垃圾清理干净。2)、基层凿毛湿润

孔洞周壁凿毛,并浇水湿润周边范围100mm以上。3)、两侧支模

支洞口两侧模板,模板超出洞口上方100mm。4)、浇筑混凝土

浇筑高于墙体混凝土等级一个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掺防水剂和膨胀剂),充分插捣密实。

5)、两侧拆模

混凝土两侧模板在2~3天后拆除。6)、凿除凸出砼

拆模后,凿除表面凸出的多余混凝土,并修补好混凝土缺陷。7)、刷JS防水

在墙外侧孔洞及周边分多遍涂刷1.0mm厚JS防水,涂刷范围超出孔洞周边50mm。

8)、外墙保温及装饰面层施工 按图纸要求,施工保温及外墙装饰面层

3、节点图:

4、施工要点

1)、悬挑槽钢洞口清理应满足以下要求:清理悬挑槽钢洞口粘存杂物,清理完毕后用吹风机吹干净。

2)、钢丝刷刷毛应满足以下要求:悬挑槽钢洞口清理干净后,用钢丝刷绕周圈刷毛,用吹风机吹净。

3)、洒水润湿应满足以下要求:使用喷壶进行喷水润湿,在施工前一小时进行喷水,使悬挑槽钢洞口周围保持湿润。施工时再进行小量喷水,以便施工。

4)、灌混凝土:将外墙一面用模板遮挡严密,用微膨细石混凝土边浇灌边捣密实,细石混凝土外面凹进砼墙10-15mm。待细石混凝土有一定强度后再用掺10%防水剂的1:3水泥砂浆补嵌密实至与墙面平。5)、洞口处满挂0.8镀锌钢丝网,要求挂设范围超出洞口周边100㎜.5、质量保证措施

1)、总监和项目经理对封堵前洞眼的清理情况进行隐蔽验收,并签字确认;

2)、封堵混凝土必须使用比原结构混凝土强度至少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水泥、砂、混凝土等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3)、封堵施工过程及后期混凝土养护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旁站,并记录旁站情况。同时要求对施工过程采用摄影、摄像等手段将现场作业情况进行实录;

4)、封堵完工后,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项验收,验收内容应包括使用的封堵混凝土材料相关试验报告及现场淋水试验,不得有渗漏水现象。

5)、质量控制要点:基层清理凿毛、浇水湿润、砼密实度、JS防水厚度及范围。

6、成品保护

外墙悬挑型钢穿墙洞眼处封堵完毕后应做好成品保护,防止碰撞造成 4

未凝固前表面损伤,待砼、砂浆有一定强度后应及时养护,防止收缩干裂。

四、对拉螺杆洞眼封堵施工

1、施工准备

人员配备:抹灰工 3人;剔凿工 2人;防水工 1人;普工 2人 材料配置:水泥、砂、膨胀剂、防水宝、聚氨酯防水材料、发泡剂、铲刀、锹,钢卷尺。

1)技术准备:按照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工作的编制,劳务人员进场后现场对每一个工人进行交底,做到事前计划,过程控制,结果验收。

2)现场准备:楼层模板拆除结束,楼层垃圾清理干净,外墙脚手架防护到位。混凝土墙面预留穿墙PVC管的清理,用直径16的电钻将孔扩成喇叭口形。将孔内及孔眼周边垃圾清理干净,提前洒水湿润。

2、工艺流程

螺栓孔及孔眼周边垃圾清理→用冲击钻将墙内PVC管凿除→冲洗湿润→外墙外侧孔眼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密实→孔内发泡剂发泡→墙内层发泡剂清理→墙内侧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养护→墙外侧聚氨酯三遍防水处理。

1)、用铲刀将露出墙面的PVC管清理干净,孔眼周边残余灰浆清理。用毛刷扫净。

2)、用直径16的电钻将孔眼扩成喇叭口形,深度20mm,外口直径30mm。

3)、提前一天用水进行冲洗湿润。

4)、用1:1膨胀水泥砂浆从外墙外侧进行封堵入孔内50mm,用Φ10

圆钢捣实与墙面抹平。

5)、隔天膨胀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从墙内侧将泡沫胶管深入螺栓孔底部进行发泡灌注,灌注深度至距离墙面40mm。6)、用铲刀将残余发泡剂清理干净。

7)、墙内侧用1:1膨胀水泥砂浆将剩余40mm孔洞堵实,用Φ10圆钢捣实与墙面抹平。

8)、螺栓孔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后进行淋水养护一般控制在3天。9)、外墙外侧待砂浆干燥后,用聚氨酯涂膜防水刷在对拉螺栓孔处。

3、施工要点

1)、膨胀水泥砂浆需集中搅拌,禁止直接在楼层上搅拌。

2)、堵塞前,孔内垃圾清理完成并撒水湿润孔内后,需请项目质检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砂浆填充。

3)、正式施工前,先施工样板,砂浆配合比需挂牌,标明各种材料的用量。

4)、质检员过程跟踪检查填充质量,发现填充不合格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进行上报。

5)、结构内墙面螺杆眼孔洞处理同外墙,先将螺杆眼凿出15mm深,直径30mm的喇叭形,灌1:3水泥砂浆。操作时,等先封堵的一头砂浆凝固后方可灌浆封堵另一头。

4、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员、技术员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要求进行班前技术交底,过程检查监督,没到工序均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严格控制材料进场质量,做到每一种材料进场要对其进行检查,须做复试的立即要求进行复试。

3)、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要求进行膨胀水泥砂浆的配置。

4)、项目部技术总工、技术员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发现不合格的要求立即进行返工处理。

5、成品保护

1)、加强对施工操作人员的教育,增强成品保护意识。

2)、落地砂浆及时清除,收集再用。以免与地面粘结,影响下道工序施工。

3)、对进场的材料、成品或半成品要进行进场检验,检验合格后分类管理、挂牌标识、妥善保护。

4)、砂浆强度达到要求后,立即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3天;

五、砌体外墙孔洞封堵

1、做法说明:

一般情况下,孔洞尺寸小于等于100mm时,可用水泥砂浆(添加防水剂及膨胀剂)分次堵塞。当孔洞尺寸大于100mm时,须采用细石混凝土封堵,方法如下所述:

2、工艺流程:

穿墙钢管或悬挑型钢取出——基层湿润——两侧支模——浇注混凝土——两侧拆模——凿除凸出砼及修补——外墙保温层及面层

3、构造做法:

1)、穿墙钢管或悬挑型钢取出

取出孔洞内钢管及预埋件,清除孔洞内垃圾及周边残留的砌筑砂浆。2)、基层湿润

浇水湿润孔洞及周边范围100mm以上。3)、两侧支模

支洞口两侧模板,模板超出洞口上方100mm。4)、浇注混凝土

浇筑C20细石混凝土(掺防水剂和膨胀剂),充分插捣密实。5)、两侧拆模

混凝土两侧模板在2~3天后拆除。6)、凿除凸出砼及修补

拆模后,凿除表面凸出的多余混凝土。外侧孔洞表面有缺陷须用1:2水泥砂浆修补。7)、外墙保温及装饰面层

按图纸要求,施工保温及外墙装饰面层。

4、节点图:

5、质量控制要点 1)、孔洞清理 2)、浇水湿润 3)、混凝土密实度

4)、洞口处满挂0.8镀锌钢丝网,要求挂设范围超出洞口周边100㎜.六、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和各有关安全生产文件,健全和贯彻落实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2)所有参加施工的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技术操作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进行施工。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自觉遵守现场安全生产六大纪律。各工种、各工序施工前均应由施工人进行书面交底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

3)施工前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并作好记录。

4)施工中对地下不明情况不得盲目处理,当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应让位于安全第一,职工应提高安全意识。

5)发生事故及事故苗子,必须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苗子)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苗子)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培训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杜绝事故隐患。

6)专职安全员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结合安全生产制度和有关规定,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如发现严重的不安全情况时,有权指令停止施工,并立即报告项目经理,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7)六级风以上或雷电、暴雨天气严禁施工,台风季节配置夜间值班人员,确保工程项目安全。

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道路的不断完善,公路隧道的修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公路修建隧道的意义、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要注意的问题、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的技术等几个方面对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94-02

1 公路修建隧道的意义

道路和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作用就像人的血管。人们在修建公路或铁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断块山和河流。在传统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难以执行的条件下,隧道可能是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穿山铁路或公路隧道,比盘山公路更简单;当修路遇到障碍和不便的时候,隧道便凸现出其优势。

2 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要注意的问题

(1)在山洞的入口隧道开挖,要详细调查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的隧道站点区域,切忌盲孔开挖,进到洞里。

(2)滑坡可用于洞口段隧道顶部切卸货,可用灌浆固结法进行处理,以确保隧道的安全。

(3)洞中必须遵循软岩石开挖过程,短片段、弱爆破循环,要使用紧凑的支持原则,不盲目增加循环。

(4)加强孔截面的表面监测,隧道顶部和洞初期支护后围岩变形观测,收集准确的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以调整支护参数,确保万无一失。

3 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的技术

3.1 施工准备

3.1.1 施工前,承包商应对图纸、材料、现场进行检查和补充调查,调查检查隧道位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钻探图和隧道进出口及其他相关项目。

3.1.2 准备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商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结合本项目具体情况。施工期间,结合施工队伍和机械设备及其他条件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施工顺序、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现和必要的信息图表应该送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批准。

3.2 注意环境方面的问题

3.2.1 隧道施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破坏原始的自然环境,避免施工造成的破坏行为,要有工程措施,如边坡植被保护、加强排水等。

3.2.2 隧道钻洞应采用湿法、通风、除尘、去除有害气体,必须考虑到洞口的环境污染。

3.2.3 检查图纸和隧道建设,地下水径流由于可能的形式变化会造成地表沉陷,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承包商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施工前施工计划报业主

批准。

3.2.4 隧道弃渣,特别是长大隧道,应适当放弃压载安排,确保不破坏环境或留下隐患。

3.2.5 隧道施工废水排放,应确保不污染环境。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设一个沉砂池,污水排放后再重净。

3.3 洞口的工程

3.3.1 提倡边坡破坏的范围最小的“环境保护进洞”,不仅能保证洞口的安全,还能减少自然坡面损失。

3.3.2 洞口部分的项目安排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组织设计,准备好所有的人、机、材料是必要条件。

3.3.3 在必要的时候应检查隧道入口景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数据;阅读地质勘探数据。如果有疑问应该补充调查或查找问题,避免盲目施工造成的危害。

3.3.4 进洞前必须要完成排水工程,包括截水沟边外,后坡、排水和嘴的排水,排水系统的管道。

3.3.5 洞口形成滑坡、崩塌等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应进行调查,必要时填补,找出危害,确定工程措施建设。

3.3.6 明洞、洞口堵住结构基础应根据设计要求,监理工程师检查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3.3.7 为了减少干扰,应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基坑边坡的范围,确保边坡的稳定。环境退化明洞、洞口堵住部分建设项目完成后应该先实现进洞口再挖掘洞,再进行其他项目。

3.3.8 明洞后墙背回填应对称填补。为了避免危害的结构,应该保持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结构回填。加强控制的明洞回填,回填边坡表面应光滑,好排水;粘土膜必须确保设计的厚度,回填按照实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3.3.9 洞口(危害)部分的建设用地滑动经常会发生浅埋和其他问题,应根据地质条件,考虑可能会导致地表塌陷的影响,除了实现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更要加强施工安全。

3.4 辅助工程措施和开挖

3.4.1 辅助工程措施包括,推进导管、钻孔注浆、锚杆,表面灌浆加固提前预付等。辅助工程措施的应用如果不是根据设计容易发生隧道坍方,因此要求必须严格根据设计实施,严格检查,详细记录,杜绝发生以坏充好的

现象。

3.4.2 反映地质超前预测的地质剖面的不良地质区域如断层、软弱地层或满足膨胀围岩、辅助工程措施应

加强。

3.4.3 洞开挖爆破条件根据围岩的设计为爆破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开挖应根据地质超前预报或隧道监控测量调整反馈信息。

3.4.4 严格控制开挖。应该留下足够的变形余量,以确保隧道是清晰的结构尺寸,并应让塌方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

3.4.5 注意控制导管环提前向间距和灌浆量,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5 初期支护

3.5.1 主要支持即是建设临时支持复合衬里结构,结构的建设是隐蔽工程,施工过程检查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合同文件的要求来进行。实现测试和记录,现场监理工程师应该检查严格,做好监督记录。

3.5.2 钢支撑的基础必须设置规范,设置地脚螺栓,在必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其对围岩的支持效应。钢拱脚虚置或焊上螺栓挂空的时候必须返工。拱脚水平不足,整块石头垫不被使用,必须使用钢板调整或不少于C20混凝土浇灌。钢支架必须到位、准确,垂直的支持,每个横坡应控制在20mm。横向安装偏差不超过±50mm,垂直偏差不低于设计标高安装,安装间距控制在±50mm,申请的期限内的性质,应保证相应的设计数量。严格控制钢支撑防护层厚度。

3.5.3 三个径向和环间距、锚固长度、锚杆和注浆量必须严格控制,符合设计要求。

3.5.4 喷混凝土材料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喷混凝土前必须清洁注入井中,解决松散和破碎的井眼,并保持一定湿度让钻孔顺利进行。喷涂混凝土时湿喷是必须使用的,混凝土回弹内容不得重用,喷射混凝土强度和厚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喷层厚度,应保证整体是平整的。

3.6 监控测量和地质预报

3.6.1 承包商必须考虑到隧道现场监测测量性施工组织设计,并认真组织实施,根据要求设计和完善技术规范。第三方监控测量,承包商不得免除施工监理的责任。

3.6.2 造成隧道监控测量反馈信息工程设计变更,需要监理工程师批准。

3.6.3 监控、测量和操作应根据建筑设计和合同技术规范及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公路隧道施工。

3.6.4 地质预报。隧道施工的,应由专业的地质工作人员密切注意围岩开挖,通过检测手段,预测基坑开挖工作面几米到几十米前方,甚至数百米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围岩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提出预测。

4 结语

公路隧道施工质量的提高,提高了公路施工技术水平,在今后更加复杂的施工环境中,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进一步提高隧道洞口施工技术水平,为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华生.浅探隧道工程实例中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8,(9):63.

[2]梁连海,付铁英.浅谈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几点质量控制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225.

[3]王建秀,朱合华,唐益群,魏沅东.双连拱公路隧道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196-197.

浅谈隧道洞口、明洞施工控制要点 篇4

隧道洞口工程施工除要给洞内施工创造条件外, 还要稳固因隧道施工可能引起坡面出现失稳现象, 尤其当洞口坡面存在较大规模滑动、坍塌、落石等可能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措施,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即时施作工程防护设施, 以免产生严重的工程事故。一般包括洞外土石方开挖、截水沟修砌、边仰坡防护、洞口辅助施工措施、明洞及洞门修筑等工程。

2 洞口工程及明洞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2.1 边坡、仰坡防护施工一般采用锚喷防护, 在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

(1) 边坡及仰坡虽按自上而下开挖, 但刷坡坡度未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 出现坡度较陡或较绞现象; (2) 锚杆数量、长度未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存在少布置情况, 且未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注浆或不注浆; (3) 某些隧道工程由于施工存在仓促性, 拌和设备未进场的情况下, 采用路拌法进行拌和, 存在拌和不均匀, 最终导致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现象。且喷射混凝土采用干喷工艺施工。

2.2 洞口施工辅助措施工

洞口施工辅助措施工, 常采用超前长管棚进行施工, 对后续进洞后控制围岩变形及地表下沉效果明显。在施工中, 常出现以下质量通病: (1) 钻孔深度未严格施工至设计孔深; (2) 长管棚安装长度和数量未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存在数量和长度不足现象;钢管之间的连接未采用设计要求的连接方式, 而是图施工方便采用临时焊接; (3) 对管棚注浆时, 浆液未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拌和, 随意性较大, 导致水泥用量偏小, 注浆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4) 管棚注浆时, 未严格按设计要求的注浆压力和注浆量进行控制便结束注浆工作。

2.3 明洞混凝土施工存在常见质量问题

(1) 钢筋制作与安装工作中, 常出现焊缝不饱满、长度不足现象; (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浇筑, 且振捣不密实; (3) 拆模后养生不到位或不进行养生, 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纹。

2.4 明洞回填常见质量通病

(1) 填料不符合设计要求; (2) 未严格进行分层回填, 分层厚度较大; (3) 碾压方法未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甚至出现不采用压实机械进行碾压, 而采用挖掘机或装载等操作的行走方式进行碾压, 导致压实度不足。

2.5 质量意识不足

(1) 施工项目经理部部分施工管理技术人员质量意识不高, 存在侥幸心思, 或施工经验不足, 未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使“三检”制度形同虚设, 未严格执行; (2) 部分监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或责任心较差, 未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验收。未进行巡视检查;或需要旁站的关键工作, 如锚杆注浆、超前管棚注浆等未进行旁站监理。导致施工方的偷工减料行为有机可乘。

3 质量控制要点

为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须按以下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3.1 明洞开挖控制要点

(1) 洞口开挖施工应避开雨季; (2) 采用明挖法施工时, 应自上而下分阶段、分层进行开挖。第一阶段挖至设计临时成洞面, 并视围岩情况, 结合暗洞开挖方法, 预留进洞台阶;第二阶段开挖其余部分, 形成永久边仰坡。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 (3) 洞口边、仰坡排水系统应在雨季之前完成。

3.2 锚喷加固质量控制要点

(1) 喷射混凝土施工不得采用干喷工艺; (2) 锚杆类型、规格、技术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并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注浆工作; (3) 锚喷加固应按坡面开挖顺序由上至下分层实施; (4) 喷射混凝土前, 尽量将坡面平整, 清除松动的岩石与浮土; (5) 锚杆垂直坡面安置。也根据坡体的结构面组合实际情况, 对其方向作适当调整, 使锚杆能加固更多的岩石层面; (6) 在进行第一次喷射混凝土初喷后, 即可铺设钢筋网, 与喷射混凝土层密贴, 并与锚杆连接牢靠, 再进行后续喷射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层应覆盖钢筋网。

3.3 洞口施工辅助措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洞口施工辅助工程措施所用钢管长度和钢管外径应满足设计要求; (2) 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环向间距、方向等布设参数布设超管棚钢管, 以及锚固所用材料; (3) 管棚注浆前认真分析围岩性质, 可通过试验, 选择合理的注浆设备和注浆工艺, 确定合理的注浆初始压力、终止压力以及注浆量。在施工过程中应认真做好注浆记录, 单孔注浆压力和终止压力以及单孔实际注浆量必须真实。管棚的安装和注浆必须要有影像资料。

3.4 明洞衬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模板:台车模板长度和宽度均不宜过大。模板长度过大容易造成板块刚度不足, 宽度过大不利于衬砌的弯曲过渡。长度一般可取100cm, 最大不应超过150cm, 其宽度一般为50cm, 并配若干块较窄的模板, 宽度为30cm。

(2) 衬砌钢筋制作与安装:①环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的交叉的每个节点均必须进行绑扎或焊接, 建议采用绑扎;②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必须满足双面焊不小于5d, 单面焊不小于10d (d为钢筋直径) , 及焊缝应满足设计要求;③同一钢筋的两个焊缝间距距离不应小于1.5m;相邻主筋的焊缝位置应错开, 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0m;④钢筋制作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3) 衬砌混凝土施工:①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进行确认, 以应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②混凝土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 确保在运送过程中不产生离析、撤落、及混入杂物。③混凝土衬砌应连续浇注, 在初凝前完成浇注, 砼由下至上分层、左右交替、从两侧向拱顶对称灌注。④混凝土应采用振动器振捣密实, 并应采取确实可靠的措施确保混凝土密实。振捣时, 不得使模板、钢筋、防排水设施、预埋件等移位。

(4) 养生:应配备养护喷管, 拆模前冲洗模板表面, 拆模后喷淋混凝土表面, 在寒冷地区, 应做好混凝土防寒保温工作;混凝土养护时间不低于14d。

3.5 明洞回填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在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拱墙背防水设施完成后, 方可回填拱背土方; (2) 顶部回填土方应对称分层夯实, 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 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0.5m;底部应铺填0.5~1.0m厚碎石并夯实;回填至拱顶后应分层满铺填筑, 顶层回填材料宜采用粘土以利于隔水。明洞粘土隔水层应与边坡、仰坡搭接良好, 封闭紧密; (3) 先用人工填筑夯实回填至拱顶以上1.0m后, 方可使用机械回填施工; (4) 明洞回填密实度要满足图纸要求。

4 加强质量管理意识

(1) 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 应分别对施工管理人员及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增加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以及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2) 项目监理部应加强内部监理培训工作, 使监理人员熟悉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 以提高监理人员业务水平, 严格按设计及规范严格进行监理。对责任心不强的监理人员, 可予以通报批评、内部处罚、开除的处分。

5 结束语

隧道洞口、明洞工程是隧道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施工过程中的加强施工人员以及监理人员的质量意识,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不能有随意性。

摘要:通过隧道洞口、明洞工程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 指出隧道洞口、明洞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洞口工程,明洞工程,质量通病,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F60-200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9) .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05.

[3]云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实施要点[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洞口施工 篇5

【关键词】洞口;临边防护;统一验收标准;管理细化

引文

因为多层工业建筑结构工艺比较的复杂,而且土建以及安装交叉作业频繁,因此,防护设施的安全管理有很大的压力,使的安监人员有着非常繁重的工作量,比如现场巡检强度和督促整改。如果洞口、临边安全防护的基础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不扎实、不统一、不到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而对统一、规范的防护标准和验收、管理程序制定,能够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从而制定整改措施,对更加可靠依据提供,使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利局面有效改善,使现场管理成本节约。

一、加强管理责任划分

1.由负责作业面的施工方搭建现场临边区域、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在负责日常检查和管理维护中要指定专人进行,并将巡查记录做好,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要对监督检查随时做到,并将现场验收记录做好。

2.安全管理的主体随着作业面的移交也发生变化,由后续施工队的负责。

3.对各区域的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日常检查和责任追究的要由项目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安检员进行,按照区域挂牌负责人。

二、临边洞口的安全隐患

1.首先临边洞口存在的首要安全隐患是没有安装必要的栏杆。众所周知,栏杆的作用是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性的,在阳台、走廊等位置安装栏杆更是必要的举措,但是在施工现场,这一安全措施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不具备安全管理的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性是保证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保证。因此造成了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2.一般在施工现场的楼层中,存在众多的预留洞口,这些洞口是施工的最终环节,所以要在最后进行施工,但是在此之前首先应该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旅,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但是事实情况是,这些预留洞口并没有进行必要的防护工作处理,这样一来施工人员始终处在危险的工作环境中,造成对其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

3.楼梯处没有进行安全处理也是造成高空坠楼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就应该从多个环节加强安全的防护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都不完善,这就为施工的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施工人员保证其人身健康的安全。除此之外,卸料平台以及地下室等多处位置也是经常产生安全事故的位置,这些位置都应该安装必要的防护工具才能保证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到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无形之中为施工人员埋下了安全隐患。

4.造成临边洞口安全隐患的另一个问题是安全防护的损坏,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其中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其一,在对安全防护进行搭建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从方便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经常随意移动或是破坏临时搭建的安全防护栏,这一行为不但影响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还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本应是为了保护施工人员的举措,却被其无情地破坏,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我们一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5.在电梯处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经常有施工人员未经安全员的允许而随意将电梯周围的安全防护栏进行拆除,并且在拆除后又没有得到恢复,造成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安全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恣意妄为,在忽视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顾其他人的安全考虑而随意查处安全护栏,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三、临边防护措施

全方位围档基坑,围护栏杆距离坑边要不小于1.0m,而且每隔2m设一立杆,立杆要打入地下600mm以上,周边可对C15混凝土浇筑采用,从而加以固定,同时起到挡水作用;横杆设上下两道上杆距离地面1.2m,下杆离地面0.6m,所有栏杆均刷红白相间的警示色,并在基坑周边防护栏杆上有警示牌和红灯示警悬挂,防护栏杆外侧应用密目网封闭。

主体施工期间,拆除每层模板的同时在楼层、阳台边立即对该层的临边防护栏杆补充,栏杆要牢固可靠,上横杆高1.0m一1.2m,能对来自任何方向1KN的推力所承受,下横杆高0.5m一0.6m,栏杆下设高180mm厚20mm的踢脚板,除应计算外,防护栏杆立杆间距不宜超过2m。当用于坡度大于25度的屋面时防护栏杆应加高至1.5m,并加挂安全网,无外脚手架的屋面周边也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在屋面四角临边设45度斜杆。脚手架内侧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用厚度为50mm厚的木板满铺封闭,与施工层形成整体,防止落人落物。

四、临边洞口的防护特征

1.可塑性大:一般是随着建筑工程的进度采取“四口、五临边”防护措施。一般来讲,装饰工程完工后也就可以拆除各种防护了。

2.危险性大。“四口、五临边”作为洞口和高空作业露出建筑物的临边洞口,作业时危险性比较大,不加强或者有效防护不当,都将使人与物遭受坠落打击的危险。

3.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又是多工种同时交叉作业,这无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稍有疏忽极易造成对人和物的危害。

五、临边洞口的管理措施

为了使临边与洞口预防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必须严抓安全管理:首先对安全防护方案编制好,从而对安全责任制建立,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其次是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大,从而将施工现场各洞口防护、临边防护工作做好,做到及时防护,及时检查,及时整改,使安全隐患消除;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安全教育,使工人的安全知识增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杜绝人为的不安全行为。

六、结束语

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这不仅是为了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考虑,更是有效的保护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无论是在何种行业,安全始终是工作中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安全更是保护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高空坠楼的事故,我们一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使其认识到在施工现场一定要注重对自身安全的防护,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洪浩,徐健.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安全,2009(7).

[2]张明轩,朱月娇,翟玉杰,朱晓云,高全臣.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故障树分析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08(2).

隧道洞口施工地表预加固技术分析 篇6

1 隧道洞口的工程特点

进行隧道设计时, 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洞口位置, 确定进洞的正确方案。隧道洞口的选择和进洞方案受到地形、线路走向以及地物的限制, 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如果洞口选择在悬崖或者山体陡坡处, 由于地形比较险, 非常容易导致崩塌, 如果岩性好, 依然有这样的危险;如果洞口穿过山体表层, 而山体表层的岩石风化比较严重, 岩性差, 进行洞口开挖很容易破坏原山体坡面的平衡状态进而产生滑坡的现象。针对以上两种洞口位置的选择情况, 必须在开挖前对仰坡山体进行加固处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 (2) 隧道轴线和岩层或者山体的走向呈现斜交走向, 山体对隧道洞口形成偏压。 (3) 洞口位于浅埋地段, 洞口围岩软弱破碎, 隧道口的部位成洞困难。传统的隧道洞口段施工方式虽然也能够起到加固的作用, 但是在开挖边仰坡土石方的过程中很容易就破坏山体自然原生态。如果山体不稳, 洞口的水文地质条件差, 在施工过程中会不断出现边仰坡坍塌的问题, 这给施工造成很大的麻烦。

2 隧道洞口施工地表预加固技术

2.1 施工原则

进行隧道开挖时, 有的学者提出“自然进洞”施工原则, 该原则也是比较好的, 在实际工作中用的非常多。这里主要探讨该原则, 该原则就是在保持洞口自然坡面不变的情况下, 使用辅助施工措施提前进洞。在实施的过程中遵循: (1) 保护工程周围的土体稳定性, 避免过多地破坏原地表植被; (2) 尽量减少开挖量, 尤其不能出现山体清方大开挖的施工现象; (3)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由上到下的方法, 先进行支护, 然后再进行隧道开挖, 这样可以减少对高边坡的危险; (4) 如果施工处有泥石流、崩塌以及地层滑坡等自然灾害时, 要先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治理, 然后再进洞。“自然进洞”的原则应用面很广, 尤其是在围岩不稳定、洞口浅埋、洞口周围地质条件复杂以及雨季等不利条件下, 更应该利用该原则进行施工,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2 隧道洞口地表预加固技术

按照“自然进洞”的原则和洞口位置的特点, 利用地表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提前进洞, 这样可以解决洞口施工出现的一系列病害问题, 并能够提升仰坡的稳定性, 保护洞口边缘, 减少防护洞口的施工成本。在实际工程施工中, 最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地面锚杆、深孔注浆以及高压喷射注浆等措施。

在粘土地层、地质水文条件比较差、洞口埋深浅以及存在偏压或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方, 主要应用的辅助技术是地表注浆技术。当浅埋隧道洞口围岩自稳定能力比较差, 以及没有稳定能力的情况下, 使用地表注浆技术不仅能够起到加固地层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起到堵水的作用, 能够显著改善隧道成洞的条件, 减小地表下沉以及地下水和偏压对隧道开挖产生的影响。目前施工条件下, 常用的注浆用材料有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单液水泥浆等。隧道施工地表注浆加固施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地表注浆技术能够延长围岩的自稳定时间以及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有效改良岩层性能, 可以大大缩小由于开挖而产生的岩土体的松弛区的范围, 降低支护成本; (2) 地表注浆技术中的施工工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锚杆和注浆管能够悬挂岩土体, 防止塌方冒顶问题产生; (3) 加固充填矿洞口和坍塌体, 能够加强围岩的整体性; (4) 可以起到封堵地表水的作用, 有效防止地表水下渗, 防止围岩被地表水软化。

进行隧道洞口地表预加固时, 施工参数要根据预加固区的地质条件以及实际的施工能力进行确定。如果是铁路隧道的开挖, 那么单线隧道地表横向加固通常要取14到22米, 而双线隧道地表横向加固则通常取24到30米。地表纵向加固范围根据洞口段覆盖厚度和施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确定。

2.3 地表加固技术的应用实例

某隧道为单向双车道隧道, 全长为717米。隧道洞口在滑坡体的边缘, 洞口深埋大约1.5米。滑坡体的周界比较明显, 呈现轻微环谷地貌, 滑坡体的前方有多处出水点, 形成了软塑状砂粘土。滑坡轴和隧道大致呈平行走势, 厚大于14cm, 中部宽约50m, 属于暂时稳定的牵引中型滑坡。经过工程勘测, 确定选用地表钻孔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使用该方案加固地表, 加固工期为72天, 累计钻孔延长1250米, 共注双液浆1830立方米。通过注浆加固之后,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经过钻孔抽样实验, 证明土体的空隙已经被浆液填满, 土体的强度提高了3倍。进行洞口下端开挖后, 围岩稳定, 洞内的地层裂隙中的水分有明显的减少。

3 结语

总之, 在进行隧道洞口开挖时, 一定要根据岩土体的特性和周围的地质水文特点, 选择合适的预加固技术进行地表加固。常用的地面加固方法有深孔注浆、地面锚杆以及高压喷射注浆等, 这些方法视土体情况而选定, 均为加固地层的有效方法。

摘要:隧道洞口通常岩性比较差, 并且地面横坡陡, 洞口的岩层多是第四纪土层或者为强风化的岩体, 这种岩性很容易受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利用地表预加固措施能够提高隧道围岩的自稳性以及围岩的力学性能等。本文对隧道洞口的岩性进行阐述, 探讨地表预加固技术。

关键词:隧道洞口,地表预加固,喷射注浆

参考文献

分水关隧道洞口施工方法浅谈 篇7

关键词:分水关隧道,洞口,施工方法

0 引言

分水关隧道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处,隧道全长6237.4米,上下行分离四车道,江西段长2722.4米(文章所写为江西端洞口施工),隧道净空10.25米×5米,坡度1.421%。隧道穿越了洞口漂石层和11条由全、强风化花岗岩构成的断层破碎带,四级、五级软弱围岩共有2827米,占全隧道的52%,且软弱围岩均富含承压性构造裂隙水,设计最大渗水量4347m3/d,隧道施工难度可以说是江西之最。万事开头难,下面就分水关隧道江西段洞口施工方法做些简单的探讨。

1 洞口情况

1.1 洞口环境

隧道左洞明洞长92.4m,右洞明洞长75m,明洞段地形呈左高右低约25°-30°的斜坡,处于漂石土地层中,漂石土厚约14-17m,漂石成分为弱风化花岗岩,粒径20-60cm,大者达1-2m(约占漂石数量的30%),密集堆积,漂石间由砂质土填充。洞口地表发育小冲沟。

1.2 洞口设计参数

明洞挖土石方73927m3,边坡最大高度25.6m,仰坡最大高度28.3m。边坡为锚喷支护,砂浆锚杆准18@1.5×1.5m,L2.5m和L3.5m间隔布置,3cm厚C20喷砼,@20×20cmφ4钢丝网。仰坡为锚喷支护加注浆管注浆的组合形式,砂浆锚杆准18@1.5×1.5m,L3.5m和L5m间隔布置,4cm厚C20喷砼,@20×20cm准6钢筋网,仰坡一级平台处设一排L9m@4.5mφ68×6mm注浆钢管,左洞6根,右洞4根。41根准108×6mm的长管棚,环踞50cm,左洞长管棚长60m,右洞长管棚长40m。

2 洞口施工方法

2.1 明洞开挖本项目8月初开工,隧道边仰坡较高,

且漂石层间的砂质土填充遇水成流塑状,如9月雨季来临边仰坡开挖支护未完成,漂石间的砂质土经雨水浸泡流失就很有可能发生滑塌,甚至会影响到左侧边坡50m外的国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在不到百米的明洞段配备了2台220挖机2台50装载机,计划一个月完成边仰坡开挖支护。实际开挖时却进展缓慢,因为明洞位于漂石层上,漂石密集堆积且坚硬无比,机械几乎每次铲土都会碰到漂石。漂石体积的大部分被压紧在地下,挖机斗齿只能挖到露出地面的一小部分,排状斗齿无法伸入到排列杂乱的漂石间隙中,斗齿与石头表面摩擦产生的火星,漂石确丝毫不动,平均每天挖运土石约700-800m3。后调用一台凿岩炮头,效果也不明显,遇到坚硬的大漂石需要2-3天才能完全解小,平均每天挖运土石不到1000m3。打眼放炮解小效果也不理想,由于不能大面积联网放炮(漂石层不是整体岩层,不能将漂石解小),只能安排人工将超过1m的大漂石放炮解小,受场地狭小和机械干扰的影响,平均每天只能解小3-5块漂石,人工打眼放炮和炮头相结合的施工才能达到平均每天挖运土石约1300m3,这与原来计划每天挖运3000m3的目标相去甚远。最后将炮头换成大单齿铁钩(由于单齿可以插入漂石间隙中将漂石四周土抠松,然后再将漂石挖出,比其他机械效率明显提高),安排其晚上抠漂石,白天用装载机将大粒径的漂石推到一边人工放炮解小,小粒径的直接挖机装车运走,这样的调整才达到了每天挖运土石约2500m3的施工能力,最终历时70余天终于完成了洞口土方开挖。

2.2 边仰坡支护

由于洞口开挖耽误了工期,造成了边仰坡的雨季施工,左洞边仰坡开挖到一级平台处时,距一级平台向上两米高的位置出现4处渗水,仰坡隧道中线1处渗水,左侧边坡3处渗水。10月11日,仰坡坡面(漂石间隙无粘性的砂质土)被水浸泡发软造成大约10m长,高6.3m,深2.3m的塌方,并且左侧边坡渗水段的坡面锚喷支护也出现裂缝,给隧道施工造成安全隐患,后经各参建方共同研究制定了如下处理方案,清除塌方区四周的松散体,在坡面渗水处打设引水管将渗水导出避免渗水在坡面山体里四处渗流,对塌方区及其四周外扩2m范围内的不稳定山体采取准42×5mm小导管注浆加固及止水。根据现场初步计算,塌方滑动面的夹角约为49°,滑动面距注浆加固区坡面最大距离约3.3m,故确定使用单根长6m小导管,以确保最不利情况下小导管穿过滑动面还有2m以上的加固长度,平面布置参照原设计1.5×1.5m的梅花形布置,导水管长度定为9m,以确保在小导管注浆后引水管能穿透注浆浆液扩散区。具体施工顺序是:刷坡→初喷混凝土→打小导管(管壁参照设计打6mm梅花注浆孔,尾部1m不设注浆孔,注浆孔间距15cm)→挂网→复喷形成止浆层(防止注浆时水泥浆从坡面渗出)→注浆→打引水管(管头包裹土工布防止沙土堵塞,管壁打梅花孔)。浆液采用水泥浆液,水灰比1:1,注浆压力在2.0MPa左右。经过此次加固,直到次年5月隧道明洞回填结束,左洞边仰坡也未出现任何险情。

2.3 大管棚施工

根据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证明,隧道洞口浅埋段其围岩难以自成拱,同时多数伴有地形偏压、表层软弱堆积物、风化带等对隧道开挖有很大影响的特殊问题,如果对隧道变行控制不当,围岩就会很快松弛,产生张裂破坏,将造成直达地表面的塌陷,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关门”而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浅埋隧道洞口段开挖时应重点控制围岩的变形,采用强度较高和刚度较大的初期支护,避免破坏围岩结构。故洞口施工大多是在预加固的支护系统下进行的,尤其是在浅埋、破碎、滑坡、崩塌、软弱、地下水丰富并具有软弱夹层等极易发生滑移、坍塌的地段更需要采取综合预加固措施。而进洞前最有效的预加固支护措施就是大管棚,管棚的一头由刚性的套拱支撑确保其稳定,另一头尽可能穿越软弱层伸入到稳定岩层内,再通过注浆加固管棚周围松散岩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薄壳状结构,从而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

本隧道洞口浅埋段为黄色全风化花岗岩,沙土状的松散结构,地下水层状,淋雨状出水,最大渗水量2161m3/d,根据仰坡塌方情况推测,如果不采用有效预加固支护措施,进洞后极易发生“关门”的危险情况。通常大管棚钻孔这个工序使用的设备是中、小型风动潜孔钻机,该种钻机钻凿孔深≤20m,钻杆规格Φ60x1000mm,最大提升力7KN,工作气压0.5~0.7Mpa,回转机转速(空载)110~160r/min,气动马达功率4KW,钻机重量260Kg,冲击器标准CIR90,由于其成本低、性能稳定且轻便易于移机,故深受施工人员青睐,但对于本隧道这种设备明显不适用。首先,其钻孔深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再者,其钻杆细、推力小,一般钻孔到约15m深后,受钻杆和钻头自重及岩层软硬不均的影响,孔道会偏位甚至会侵入隧道洞身开挖轮廓线内;而且由于本隧道洞口是呈砂质的全风化花岗岩,潜孔钻的钻孔效率低、钻孔时震动大,特别是潜孔钻机钻孔需要水,隧道洞口浅埋段的砂质土遇水就会发软,极易发生塌孔,导致钢管安装的有效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本隧道浅埋段是富水性的软弱围岩,所以要高质量的完成大管棚的施工,才能有效的保障洞内施工人员的安全,为此摈弃了这种传统的设备,采用MD-60型钻机作为大管棚钻孔设备,该钻机属轻便型全液压动力头式工程钻机,钻孔深度50~80m,钻杆规格¢89*1800mm,额定提升力50KN,额定转速180r/min,输出扭矩3000N.m,电动机22k W。该钻机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配有专用的跟管钻进钻具,在不稳定地层用套管护壁开孔,钻进效率高,而且无需用水,成孔质量好。经现场测算,出去拆装钻杆时间钻孔平均每分钟进尺3m左右,成孔安装钢管后检查管棚长度均合格。隧道进洞施工该浅埋段时,地质水文情况与设计基本一致,施工期间由监控量测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围岩一直是稳定的。

3 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量测数据可对已开挖区间和掌子面前方的围岩状况做出判断,对于指导隧道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监控量测分为洞内监测和地表监测,地表监测主要是利用水准仪观测地表有无下沉,观察隧道地表有无裂缝等;洞内监测项目通常有拱顶下沉、周边位移以及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等。本隧道洞口施工时,特别加强了地表监测,在仰坡和边坡顶都设置了观测横断面,每隔4m一个控制桩,施工时段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在下雨和发现支护开裂等危险情况下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左洞仰坡塌方前就发现支护开裂,地表监测数据异常(仰坡地表下沉速度加快),预计有塌方的可能,项目部果断疏散附近施工人员,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4 结语

根据隧道“早进洞、晚出洞”的设计原则,隧道洞口的处理,是一个关系到隧道能否正常进行下一步施工的大问题,处理方案得当、机械设备配备合理,可缩短施工准备期时间,保障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因此,对洞口及成洞面的处理,应特别注意:

(1)一定要调查清洞口所处地层地质情况,合理调配施工机械,尽早完成明洞开挖,避开雨季。

(2)水是影响隧道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洞口施工时必须先做好地表排水系统。

(3)认真做好洞口地表观测,遇特殊情况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的发生。

(4)高质量的大管棚预加固的支护系统也是洞口浅埋段安全顺利施工的有力保障。

(5)积极配合业主、设计及监理单位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永宝.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穿越软—流塑地层[J].西部探矿工程,2003,01.

[2]郑杰.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段的施工方法[J].山西建筑,2004,05.

公路隧道洞口段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篇8

1.1洞口位置选择

洞口的安全开挖,直接关系到隧道是否能成功进洞,所以洞口位置的选择也极为重要。洞口应尽可能选在山体稳定、地质较好、地下水不太丰富的地方[1]。选择洞口位置时,应尽量避开滑坡、岩溶、泥石流以及冻土严重等地段,以防止对隧道结构造成破坏。为了防止隧道洞门免受偏压力作用,洞口应设在线路与地形等高线垂直的位置。假如隧道处于江、河流旁,为了避免洪水淹没隧道将水流进洞内,洞口位置应设在洪水位安全线以上。

1.2进洞方案比选

1.2.1明挖法进洞

明挖法的工作原理是先将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再修建隧道洞身、洞门等结构物,最后进行回填并恢复路面。这种施工方法具有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造价低、防水方法简单、质量可靠等优点。但是,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和交通影响比较大,工程综合造价较深埋条件下矿山法高。明挖法进洞较安全,进度快,但不适用于较深的工程,占用地理面积较大,一定条件下节约成本,可适合多种地质。

1.2.2暗挖法进洞

我国暗挖法多以新奥法设计施工原理为指导,又应用于实际创造出浅埋暗挖法以解决软弱地层。这种施工方法对地面交通无影响,几乎不需要管线改移。但这种施工方法相对于明挖法来讲,工期长,造价高,施工难度更大。暗挖法进洞较危险,可能会因为施工中的危险引起塌方,进度慢,耗费巨大,但节省占地面积,不适合有砂石、岩石、硬土的地方。

1.2.3“零开挖”进洞

“零开挖”进洞需严格遵守“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既实现了洞口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保护了洞外环境。这种开挖方法可以通过不开挖仰坡直接进洞,不仅节约了施工成本,还减少了开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这一方法大幅度减少了隧道洞口土石方的开挖量和堆弃量,避免了因为水土流失对林地造成的污染,保护了天然植被,其施工遵循的原则是“少破坏、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治”[2]。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可采取超前预加固措施,反压回填与加设支挡结构,使隧道得以安全进洞。“零开挖”进洞这种施工工艺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但其在保护环境与节约成本方面已取得理想效果,为隧道开挖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1.3双洞隧道施工

1.3.1隧道结构型式比选

现在许多公路隧道是上下行双洞隧道,根据隧道结构型式的多方面比选,我们需选择最经济、最安全、最高效的隧道施工方法。上下行双洞隧道有三种结构形式:独立双洞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独立双洞隧道接线难度较大,山区狭窄地带可能出现高边坡。连拱隧道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工期又比较长,造价相对于其他两种隧道型式更高,质量控制难,且只适用于短隧道。结合独立双洞隧道和连拱隧道的优点,小净距隧道是在狭窄地带应用的有效结构型式,它具有独立双洞造价低、工期较快的优点,又具有连拱隧道占地少、接线方便的优点;当采用小净距隧道时应通过科学分析确定合理间距,同时从设计和施工等环节上针对小净距隧道的技术特点,确定合理的支护形式、施工工艺、量测要求和钻爆要求。因为,对于上下行双洞隧道而已,小净距隧道是最合理的施工方案。

关于双洞最小净距的探究,由于隧道围岩包含多种类别,确定其间距需考虑其主要围岩。结合施工方法、步骤以及工程类比,初步拟定了两车道双洞各类围岩条件的最小净距建议值,如表1所示。

1.3.2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开挖方法

在小净距隧道施工中,对于破碎围岩来说,重点确定合理的开挖顺序,减少对围岩中隔岩的扰动;对于坚硬、完整的围岩,重点控制爆破震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以,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和减少隧道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需对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级别段采用不同的开挖施工方法[3]。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级围岩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Ⅴ级围岩先行洞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后行洞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

2支护加固手段

2.1大管棚超前支护

超前大管棚支护利用了钢管作为纵向支撑,钢拱架作为横向环形支撑,构成纵、横向整体刚度结构,开挖前起到预支护的作用,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4]。这种支护方法使施工中造成的地表沉降得到控制,适用于软弱地层和特殊困难地段,如破碎岩体、沙土质地层、断裂破碎带以及浅埋大偏压等围岩结构,并对地层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程。在隧道浅埋洞口不良地段采用超前大管棚支护,由于管棚刚度大,能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而且能够提高早期围岩的承载能力。管棚应设置在洞口拱腰以上位置,沿隧道拱部开挖轮廓线外10 cm布置,环向中心间距40 cm,外插角约3°~5°。如图1所示。

2.2小导管超前支护

超前小导管支护的作用类似于超前锚杆,小导管超前支护必须配合钢拱架使用,能配套使用多种注浆材料,施工速度快,施工机械简单。在软弱、破碎地层中成孔困难或易塌孔,且施作超前锚杆比较困难或结构断面较大时,宜采取超前小导管注浆和超前预加固。布设小导管时,钢管直径在30~50 mm,钢管长3~5 m,钢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为300~500 mm,钢管沿拱的环向外插角为5°~15°。如图2所示。

2.3锚杆超前支护

锚杆支护原理是通过围岩内部的锚杆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岩石带,利用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达到巷道稳定的目的[5]。锚杆支护的优点是加固效果好、用料省、施工简单且施工速度快。但是锚杆不能封闭围岩,防止围岩风化。锚杆超前支护是将锚杆打入围岩中,控制岩土体的变形,通过向围岩施加压力,以此加大围岩体的刚度。通过在岩土体中的系统锚杆的作用,在岩土体中形成了被约束变形的岩土体加固圈,形成能够承受外部荷载的岩土体承载拱,与岩土体共同承受外部荷载,增强岩土体的稳定性[6](见图3)。

3病害防护及监控量测

隧道洞口段常见自身病害有边仰坡裂缝、垮塌、失稳;洞门端墙下沉、变形、裂缝;明洞变形、裂缝以及洞顶截水天沟变形、破坏等[7]。还有一些外因造成的病害,比如山体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旱灾、水毁以及路基各种病害等。公路隧道病害的防治可从设计、施工和管理入手,需根据实际工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表2所示。

洞口段的设计与施工对隧道稳定性极为重要,隧道的监控量测也为安全施工与预防围岩失稳提供可靠数据。根据规范、设计及量测监控实施方案,对于洞外主要是地表位移监测及后期对边坡的监测。洞内则是进行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及后期对支护拱和仰拱的监测。对围岩及支护结构进行监测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必须手段。

4结论

隧道洞口的综合施工治理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程,需考虑到洞门所处位置、开挖方式、隧道比选、支护形式以病害防护和监测管理等方面内容。隧道进出口段的施工应避免大扰动,需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对山体的开挖及加固需综合考虑工程地质、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洞口的施工是隧道安全进洞的关键,所以需合理设计与严谨施工。

参考文献

[1]汪珂.公路隧道洞口施工与环境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2,9(20):144-144.

[2]胡晓敏,赵阳.公路隧道“零进洞”施工工艺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0,40(Z1):131-132.

[3]罗宝磊,王磊,陶美祥.10~18m小净距隧道开挖施工技术[J].中外公路,2012,32(S1):156-159.

[4]张俊兵,胡国伟.浅埋不良地质条件下小净距隧道掘进与减振爆破技术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28(1):51-57.

[5]邹家均,胡朋.浅谈锚杆支护技术在矿井巷道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8(26):66-66.

[6]葛中华.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的支护方法[J].山西科技,2011,26(3):101-102.

高层建筑预留洞口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9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剪力墙结构, 地下1层, 地上由A、B、C、D共4栋塔楼组成, 其中A、D栋为25层, B、C栋为27层。由于该工程建筑体量大, 住户多, 所以相应的预留洞口较多。在每层剪力墙及顶板上有各种预留洞口上百个, 且其位置、大小各异, 如果控制不准确, 在安装时就不得不凿墙钻洞。这样不但会推迟施工进度、加大工程施工成本, 还会影响使用功能甚至破坏结构, 留下质量隐患。针对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预留洞口的质量问题, 必须加强其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为此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成立了“确保预留洞口施工质量”的QC课题小组, 对其进行了攻关活动,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影响预留洞口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 加上组织QC小组成员对已完工的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主体进行调查分析, 预留洞施工的质量缺陷主要有:

2.1 洞口水平及垂直度偏差

2.2 洞口中心线标高不准确

2.3 洞口尺寸偏差

2.4 洞口位置不正确

2.5 相邻洞口的位置关系不准确

一般剪力墙工程大约有45%的洞口需要剔凿或修补。按照18层, 每层72个预留洞口计算, 估算其浪费的人工、材料费 (平均单价65元) 为72x18x45%x65=37908元。可见, 预留洞口的质量对成本的影响很大。

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3.1 控制预埋盒子制作质量, 杜绝因其制作原因造成的变形。

首先选择有较大刚度的多层板, 严格控制下料尺寸并保证材料的方正及平整, 然后采取特定的固定方法, 并用竹胶板将盒子两面封堵。具体控制方法如下:3.1.1选择厚度不小于15mm的边角料制作预埋盒子, 严禁用质地较软的竹面板, 以防在混凝土自重、挤压等外力作用下变形。3.1.2下料要对应图纸尺寸一一测量, 并经四角找方后精确下料。3.1.3预埋盒子的角部用木方固定, 并在角部加斜向支撑来增强盒子本身的稳固, 改变单一的用钉子将模板与模板装订成型的简易做法。3.1.4将预埋盒体洞口方向的两面用竹胶板封口, 既能增加盒子的整体刚度, 又可防止混凝土流入盒子内, 造成预埋盒子拆除困难。

3.2 保证切割钢筋的位置准确、大小适宜。

3.2.1发明、制作新的定位工具。针对预留洞口中心线定位偏差大的问题, 根据施工经验, 制作了中心线定位器 (见图1) 。在长1.5m、宽5cm、厚1.5cm的木条一端固定线锤, 在距线锤1m的另一端标注预留洞口的中心线位置。测量时用线锤对准预先测放好的控制线, 另一端便能简单、准确地定出预留洞中心线的位置。然后利用中心线来确定洞口的大小, 控制切割钢筋的位置。3.2.2提前在洞口位置用水平仪测设好标高控制点, 控制好洞口上下位置。3.2.3严格按照图纸所示洞口尺寸进行控制定位、确定大小。标示钢筋切割位置线, 派专业钢筋工按标示切割钢筋, 并按图纸设计要求绑扎好加强钢筋。

3.3 改进预埋盒子的固定方法, 用钢筋焊接固定, 将预埋盒子

箱体与墙模板整体固定后设专人检查。3.3.1对于小于30mm的洞口, 在其上下用Φ12的钢筋头焊在钢筋骨架上, 固定盒子的上下位置;再在盒子的左右两侧焊接钢筋头, 固定盒子的左右位置。3.3.2对于长边尺寸大于300mm、小于1000mm的洞口, 在其上下用Φ12的钢筋或直接用加强筋与墙体的钢筋焊牢, 以固定预埋盒子的位置 (见图2) 。在预埋盒子与钢筋骨架固定牢固的基础上, 在墙体模板支设好后从墙体模板外确定好洞口的位置, 然后用钉子将预埋盒体与墙体模板固定, 进一步防止盒子的位移。3.3.3对于长边尺寸大于1000mm的大型洞口, 将墙体模板在洞口相对应的位置挖空, 使盒子单独支设且与模板支撑整体固定。为保证洞口的方正、不变形, 在模板外侧, 洞口的四角用150mmx150mm专用阴角模加强固定;在对角的角模之间用钢管加顶丝固定, 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见图3) 。3.3.4质检人员在合墙体板前对盒子的稳定性进行专项检查。

3.4 在浇筑混凝土前, 在顶板模板上标志预埋盒子的位置。

浇筑混凝土时, 此位置的混凝土要专门振捣。振捣时严禁振捣帮碰撞预埋盒子。在距离盒子约30-40cm范围处要认真振捣, 快插慢拔, 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防止预留洞口周围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等质量缺陷。

4 应用效果

4.1 质量

2008年8月15日, 对本工程的预留洞口进行了抽样检查统计, 洞口的尺寸偏差合格率达到了100%;洞口的水平及垂直度合格率达95%。洞口尺寸准确, 周边方正, 线角清晰、顺直, 质量优良, 得到了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好评。

4.2 成本

剔凿概率为0, 为后期的安装工程提供了方便, 节省勒布必要的人力投资。若按本工程C、D栋每层85个预留洞口、其中有45%的洞口需要剔凿或修补来计算, 其节省的人工、材料费 (平均单价65元) 为85x27x45%x65=67128.75元。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剪力强结构中各种预留洞口数量多、大小不同、施工质量不易控制的特点, 结合实际工程, 对预留洞口模板盒子的制作和预埋, 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 控制其位置的准确性及本身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预留洞口的施工质量, 节省了人力投资, 节约了成本。

洞口祠堂的公共空间景观特色探索 篇10

公共空间景观概况

从原始社会到如今,人们对公共交流空间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发突出了。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休闲娱乐生活都需要交流,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在封闭的空间里生存下来的。虽然通讯手段高度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湮没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想畅游在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遗憾的是很多我们周围的公园、小区景致迷人,花花草草和小桥流水中却似乎少了一分生机勃勃的气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由于公共交流空间的缺少独自欣赏所谓的美景毕竟是无趣的,于是很多的风景区、公园、度假村等人造或者自然景观陷入了空置的危机。所以要从现实出发,研究应用景观设计中的公共交流空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人们生活的需要。

洞口祠堂景观特色

洞口被称为“中国祠堂精华荟萃之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且集中在方圆十五公里之内,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聚族而居的村寨、院落。邵阳洞口,传说是尧王建都之地,浸润先祖之根的这方土地,造就了中国文脉宗祠奇观盛景。方圆五十里,四十多个家族,一百二十座古宗祠,十分之一列入国保,这是怎样的一番血脉相连。洞口宗祠建筑群有独特的民俗风采和地域特色,外形恢宏奇伟,古风肃然;内饰精美灵动,素朴大气。无论是建筑与雕饰、结构与审美,实用与功能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乡土建筑奇葩和重要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是开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1.洞口祠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选址优势

中国古代无论是做住房景观还是祭祀景观都少不了看风水,在洞口宗祠汇集的地方也是这样的,这里家族兴旺,作为祭祀祖先的宗祠选址也是非常考究的,其地位高于住宅,是风景宜人的吉地。选在附近的风水宝地,既可以时常祭祀和缅怀先人,又方便后人。一般选址在村落的中心或者家族聚居地的中心地带。也有请风水先生选址的,或是几经换地的,都是为了心理上的祝愿,保家族繁荣昌盛。洞口县域流传“山主人丁水主财”,风水学讲究的“枕山”、“面屏”、“环水”等,宗祠朝向不拘座北朝南,依具体环境而定。如位江阴侯祠位于龙聚山头,在资水上游平溪江与西洋江汇合处,环境优美。整栋建筑依山就势建于坚实的石灰岩岩石之上,尽管地基下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岩洞,仍固若金汤。萧氏宗祠则位于伏龙洲上,四面环水,洲上古木参天,风景优美。

2.洞口祠堂公共空间景观的布局

洞口祠堂布局大气磅礴,例如王氏宗祠又名王元帅宫,进门是木结构牌楼,面阔三间,二排廊柱,呈八字排列,彭磴式石柱础,雕刻精细,明间额枋、廊枋之上饰仰口喇叭式装饰,在古建筑中独具一格。大门上方悬“王元帅宫”巨匾,进入大门之后是戏楼。戏台正面两排木柱,下部设抱柱石帮撑,台顶覆盆藻井,两重飞檐翅角,六角攒尖顶,以五层瓷宝瓶收刹,总高15.8米。第二进为中堂,即王元帅殿。屋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廊前设复廓,从其结构来看,复廊是殿宇建成之后增建的。该殿通面阔23.6米,通进深15米,主体纯木质结构,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从中堂后上15级台阶后堂,也称神主堂。是王氏族人祭祖的地方。该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两山为五屏式封火墙。减柱抬梁式结构。次间和稍间为穿斗式结构。戏台与中堂之间,是一个宽阔的平台,面阔21.5米,纵深11米,以平整的方块石铺设,是人们看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广场。平台两侧为厢房,各面阔七间,进深为抬栌式结构,不分间。前出走廊,二层楼,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五屏式封火山墙。与正面平排的两座山墙设假门,上方各筑重檐翅角门檐,彩绘泥塑,装饰华丽。该厢房是供王氏子弟读书的书院。中堂两端各有厢房五间,乃厨房、储藏室。

现代环境设计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也不再仅仅为人们提供绿化和视觉上的美景,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例如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亲近自然、户外活动的空间与设施,为人们交流与相聚提供条件。针对本区临河、现状山体多、地势起伏大的特点,有选择地保留自然特征,体现城区地形特征的山体,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景观,建立开敞的沿江风光带景观和生态环境景观,以运动休闲产业为主的现代生活型服务业,以特色观光旅游、娱乐休闲、特色商业配套和生态居住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园区和新的城市中心区。

洞口祠堂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发展

解决公共交流空间缺失的现状,将人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的组合起来。在休闲的场所,人们之间需要一个地方产生共鸣,随着工业化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不断的改变,虽然也有一些自然景观和人造美景,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地方很多已经人烟罕至,在我们开始享受现代化带给我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人们在近些年越来越重视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周围的很多山河湖泊也被保护起来,不再过度的进行开发利用了,而且对自身的环境也要求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向往接近自然、亲切、优美的环境,向往丰富多彩的公共交流空间。

洞口施工 篇11

顶管施工工艺是指利用定推机械将管道推进至设计位置。牵引管施工工艺是指利用牵引机械,经多次扩孔后将管道牵引至设计位置。

这两种工艺在市政工程,尤其是旧城改造、已建道路下雨污水管道工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然而,相应的设计、规范却不尽完善,除了有部分地方规范(规定)外,国家尚无针对性的标准和规范。

特别要指出的是,设计文件仅对施工工艺简单地指明了,但具体的构造做法往往不够仔细,导致的后果不容忽视,小则影响到工程最后的决算造价,大则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

1 现状

非开挖管道进出口井洞的构造是设计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在一般的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中,往往只提及要采取措施,却无具体方法。如《排水管道定向钻进敷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试行)》(2006.08上海)中,“管道进出洞口的措施”一节,提出的降水及注浆的方案在实施上存在着可行性问题。

设计管道进出洞口,为便于施工,通常大于管道外径10~20 cm。这看似很小的洞口封堵细节处理,往往被经验不够丰富的施工单位忽视。结果施工时洞口土体的流失严重,井内泥浆横流,工人操作难度大;检查井周边地面下沉,严重时导致周边建(构筑物及已建管线的沉降,或发生更不利的情况。补救工艺施工时间长,投资大,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

例如浙江省慈溪市某工程D800污水管道过现状河道,位于现状桥梁边线外侧10 m,采用顶管施工工艺,顶管管材为F管。顶管埋深约10 m,位于淤泥质土层下的黏质粉土层内,层厚约10 m,力学性质较好。

检查井施工完毕,井内顶管机械已架设完毕并已启动,当管道2节顶出工作井时,洞口泥浆开始不断地往井内流动,顶管机械下部浸没在泥浆中。施工单位虽自行进行井内排浆,但井外地面开始下沉,直接影响到桥梁、道路及管道的安全。

为了保证安全,只得在井外布置了围护及止水帷幕结构,并且河道断流,强行降水后,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可是工期已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时间,且大大增加了工程费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 设计方案

在经过多个非开挖工程的设计以及现场跟踪后,对于洞口细节问题提出了设计上的改进措施。

2.1 顶管施工

对于顶管管道进出口处,提出了环形橡胶板的方案。利用钢压板将内径小于管道外径10 cm的环形橡胶板固定在井壁上。管道进出洞口时,环形橡胶板发生变形,阻止了洞口外侧土体向井内的流失。

杭州市某D2200污水压力主干管采用顶管施工,工程全长4.4 km,管材为RCCP管(钢筒混凝土管)。该污水管道沿城市主干道设置,位于人行道外侧绿化带内,埋深约7 m,在砂质粉土层内。砂质粉土层厚度约20 m,力学性质均较好。土层水平及竖向渗透系数约为5.0×10-5 cm/s,地下水位于地面以下1 m左右。施工时,单仓顶距350~420 m,采用泥水平衡法顶进。

井壁为管道进出预留洞口,工作井预留洞口尺寸为D2900,D2200管道外径为D2640,设计为施工期间的误差预留空间。洞口处井壁内侧安装圆形橡胶板止水,利用钢压板将其固定,见图1、图2。

采用上述方案后,水土流失得到很好控制。顶管过程中,洞口无任何不良情况发生,保证了工程安全建设及按期竣工。

2.2 牵引管施工

对于牵引管施工,可以沿用类似的设计思路。考虑到牵引管多采用柔性管道,环形橡胶板内径小于管道外径5 cm左右,利用钢压板将其固定在井壁上。另外针对牵引工艺的特点,为减小牵引对路面的影响,在不同范围内采用不同方式注浆处理。

例如杭州东部某D600污水管道采用牵引施工,管材为PE实壁管,牵引管全长约2.0 km。该污水管道位于道路中央3 m绿化带下,埋深约7 m,在砂质粉土层内,土层水平及竖向渗透系数约为6.5×10-5 cm/s,地下水位于地面以下1 m左右。

该牵引管工程,单仓牵引长度约160 m,管道外进行注浆减摩;牵引检查井均为沉井。沉井施工完成后实施管道的牵引施工。根据牵引工艺及施工单位能力,D600管需扩孔至D900,孔内采用泥浆护壁。

管道进出洞口时的封堵问题尤为重要,若不妥善处置,护壁泥浆将直接流入两侧牵引井内,护壁泥浆流失时,也将带动沿线孔壁外的土体流失。一方面,需不断补充护壁泥浆,增加工程建设费用;另一方面,管道沿线水土流失,造成地面沉降,给工程建设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细节处理:

1)在洞口处均采用了环形橡胶板的封堵方案。该部分构造同顶管处,但橡胶板与管道重叠部分较顶管处小,为5 cm。牵引时,管壁与橡胶板结合紧密,成功地解决了管道进出洞口的水土流失问题。

2)牵引完成后,管道沿线采取注浆处理。牵引管沿线,管壁外泥浆采用水泥浆液置换。在管道牵引时,注浆管随设计管道一起牵引至设计位置,牵引完成后,采用水泥浆液置换护壁泥浆。

牵引井外沿管道方向5 m范围内,采用双液注浆处理,以解决洞口封堵时的水土流失问题。

造斜段采用水泥砂浆(1∶1)注浆处理,避免造斜段内的泥浆流失导致的路面沉降。造斜段注浆范围见图3。

施工过程中检查井内干燥,保证工程进行顺利,道路交通正常。

3 结语

上一篇: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N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