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连创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青年的就业群体大约有1 500万人,再加上等待返岗的失业者,全国城镇待业总人数约2 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仅1 000万个左右。在此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
面对如此严峻情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声疾呼“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下重视举国动员,设立相关机构组织,投入巨大人财物力,开展各种组织—媒介—吸收大学毕业生活动。然而,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以各自的社会功能服务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紧张行动局面中,人们却没有看到多少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的身影。以信息情报工作为主业的图书馆,尤其是处于大学毕业生供给链末端的高校的图书馆,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优势,本该在消除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方面起到积极的、活跃的、突出的作用,但基本现状依然是局限在信息情报资源的采、编、分、典、流的传统运作模式上,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服务上的作用与社会的迫切期望相去甚远。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实上正面临着一个生存发展的严重关头,传统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再不尽快进行自我革新,将被湮灭在信息功能社会化扩散的未来世界里,只有嵌入服务社会图书馆才有继续生存向前发展的希望。而目前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问题的出现与存在正好为图书馆进行自身转型变革、嵌入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行动起来,在求得自身蜕变重生的同时,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服务,在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中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
高校图书馆要从只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转变到面向用户目标驱动、知识内容、解决方案、价值增值的高级信息服务(广义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有零次、一次、二次、三次、知识型服务。下文所提到的信息服务即指知识型服务);从被动式的“信息服务”转换到主动式的“嵌入服务”,即从坐等用户索要信息转变到针对用户需要、以专门机构、专门馆员、专业资源对接用户任务;要积极融入全国性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体系(尽管目前还未成型,但却是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为此,本文试图探寻一种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模式,探讨该模式有效运行所须具备的条件。简言之,本文要分析高校图书馆要以什么准则展开模式创新;以什么样的模式嵌入服务;嵌入服务要求什么样的运行条件。
2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准则
环顾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利用互联网络、毕业实习和其他社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或咨询服务,而图书馆只是提供泛泛的求职指导教材和成功励志书籍,并无针对性强的、专门的劳动就业信息咨询服务,也没有与学校内其他部门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上的进行工作协作,更遑论对外向社会提供此类知识服务了。然而,①社会经济信息不完美呼唤图书馆来帮助改善信息环境条件;②高校招就办的繁重工作需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的助力与支援;③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不在自我更新中生存就在因循守旧中落伍。一旦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革新,一石多鸟,上述三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面对社会巨大的劳动就业知识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当迅速行动起来,进行脱胎换骨的服务模式革新。
在构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型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人们对目标模式的性质、功能、方式和构建要有明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也就是说,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下几项基本的创新准则。
第一,必须明确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新型模式的性质。①高校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因此无论是过去的单纯“信息服务”还是现今的“知识服务”,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储存和传播,以及通过创造性的再编码广泛地满足社会各方面不断产生的对信息知识的新需要,这些图书馆的内核和基本功能是永远不变的;②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参考性的。知识内容的可取性由用户判断并作采用抉择,知识使用的后果由用户承担。以此界清高校图书馆和用户双方的责任关系。这一属性实质是由图书馆基本属性规定的;③高校图书馆的嵌入服务是非结盟的。所谓非结盟,是指仅以参与者身份介入,而非以用户项目成员成员分担项目责任与风险。这一属性由参考性属性所引申;④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是公共信息服务。因此其服务是非盈利性的,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要按照公共服务的规定予以明确;⑤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时性、前沿性。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具有实时性、前沿性,对于用户来说才能时时获得最大信息价值,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嵌入才深。
第二,认清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新型模式的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本来就是自己专长的信息情报工作业务范围内专门设立大学毕业生信息情报工作单项,经过各种信息网络渠道集成、加工,产生权威性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数据库和报告,如实地将产业结构—劳动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生源质量结构的比例关系的客观现状晓谕相关方面。这样,就高校图书馆的校外服务对象企事业单位来说,使它们能够根据切身利益进行可行的调整。就高校图书馆的校内服务对象学校管理部门来说,可使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数据和分析,能够较客观地了解到本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上的吻合程度,不仅有利于高校招就办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也有利于在未来的招生工作中避免盲目性,有利于学校在已形成的高等教育结构-生源质量结构的比例关系失调的客观条件下再次进行内部调整;就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本校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说,使得他们能够根据相关数据和分析,能够对整个就业形式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客观的认识,从而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合理的求职策略,尽可能多地减少求职成本;就大学毕业生群体来说,在国家、学校、企事业部门不断调校相关结构比例误差、缩小过剩—不足失衡的大局下,就可能避免无谓竞争,避免过渡竞争,有效减少摩擦性失业,最终获得应有的劳动职业社会地位。
第三,确定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型服务模式的参与方式。鉴于高校招就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不够完满源于其工作方式的行政导向以及孤军作战,那么就有必要在高校范围内动员起全校的力量参与进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只服从于提高毕业生签约率一个目标,而是说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种力量联系起来,在信息互通,协同一致的体系中,通过高效履行自身职能,来共同达成毕业生就业率提高的目标。联系到这个体系中的部门无疑包括高校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必将要以“嵌入”的方式———即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资源、专门服务———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等待式服务,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是图书馆以满足用户需要为轴心的,由图书馆员、用户、知识资源和各种技术等有机组合成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深入的、主动的、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
3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构建内容
在上述准则指导下,科学合理地构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在目标模式中可以设想有这样几个层次(组件)。
第一个层次,以大学毕业生(连带非应届毕业学生)为用户,构建“咨询服务”的嵌入式服务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的功能是向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非应届毕业学生)提供大学毕业生就业全方位资讯和咨询服务,包括动态宏微观就业形势、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区/分行业劳动力供求基本状况、各类企事业劳动形式、福利与保障条件、各线城市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工资分布、城市生活成本状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与案例等等。在这里,至少要同学校的三个教学功能模块(每个模块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行平台。下同)建立跨平台构架,一是同辅导员模块,二是同任课教师模块,三是同实验室技师模块。图书馆与这些教学功能模块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资讯动态传播、个性化咨询,通过教学功能模块-图书馆-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连接,以“润物无声”的涓滴作用,引导毕业生自强自立,夯筑真才实干的本领与品质,理智勇敢地直面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
第二个层次,以学校招生就业指导管理部门为用户,构建起“配合服务”的嵌入式服务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的功能是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宏观和中观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知识,提供战略思路、建议方案以及决策方法,以信息咨询的方式配合这些部门的工作。在这里,至少要同学校的三个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跨平台构架,一是同招就办,二是同教务处,三是同总务处,图书馆与这些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相互平行的信息交换关系,然后图书馆将交换所得的信息汇总、整理、加工,向本校大学生发布,以供大学生参考(当然,并不替代行政部门的官方作用),通过高校招就办—图书馆—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连接,帮助高校招就办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三个层次,以企事业用人单位为用户,构建“匹配服务”的嵌入式服务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连接了高等院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在图书馆搭建的这个平台上,虽然还不能够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一对一的信息沟通乃至进入劳动力供求环节,但是通过图书馆窗口向用人单位传递的大学毕业生基本状况及其高校背景、向大学毕业生传递企事业用人单位库及其行业背景的信息,甚至于促成双方更为直接的信息交流。在这里,至少要同社会的三个职能组织建立跨平台构架,一是同劳动力市场组织,二是同相关行会协会,三是同政府劳动与保障部门。图书馆从这些劳动市场模块中获取来自于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换,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库,通过企事业用人单位-图书馆-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连接,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亲民、最可靠、最迅捷、最俭省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交易平台的信息通道,也为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加抵近了解高校和大学生的真实状况提供了一个公共信息环境。
4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运行条件
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嵌入式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一些条件,重要的有:
第一,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系统还要与国家劳动就业服务大系统和大学生就业专家系统联通(当然,目前这个大系统还未形成,但可以作为目标系统)。这里设想的国家劳动就业服务大系统,是指由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作主干、各类社会就业服务网络作主体的全方位劳动就业服务大网络。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作为子系统,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和节点。这里设想的大学生就业专家系统,是指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专家(包括学者、政府资深官员、商界和事业首席分析师等)组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委员会,隶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其职责是,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各级信息咨询工作指针,理顺各级信息咨询机构和组织的运行结构,信息咨询工作流程,以使中央、地方、政府、高校(图书馆为其最重要部分)、行会协会、企事业用人单位、民间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相关组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能够被其信息拥有者按照统一框架、标准规范科学合理地整合起来,避免信息冲突混乱、咨询互相矛盾,快捷地为大学毕业生和所有相关用户提供低成本的、有用的信息与咨询。有了大学生就业专家系统的统领,高校图书馆子系统就能够在全国大系统中有序高效运行。
第二,明确社会功能,防止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行政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咨询组织,其基本社会功能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负有担当其他社会工程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图书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体系,只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基本社会功能的延伸,或者说,社会性深化,并非社会功能的转变或转移。推出这一模式的初衷之一,本来就是为了通过加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作用,一方面补充高校招就办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力量和弥补其信息能力软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搀和”的方式消减高校招就办独挡此项工作所造成的行政模式的负面影响。高校招就办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当各行其责,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互相僭越。在目前高校存在行政化趋向的环境下,尤其要防止该倾向对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毁坏。若让高校图书馆去承包毕业生签约指标,其后果将不堪设将彻底背离了创建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初衷。
第三,需要从发起一项重大社会事业的高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必不可少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服务者权利)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合,信息咨询的补偿方式的调整,以及相应资金资源的支持。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学术馆员跳出传统图书馆环境,与信息用户建立关系并置身于合作现场,展开高度定制的信息服务工作,融入用户组织的工作之中。这一特点要求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的相应调整,包括岗位设置、工作规程、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是有成本的,需要相应的补偿,然而服务对象不同补偿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面对本校毕业生的服务显然应该不同于面对外部企业用户的定制服务,而各类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理顺。说一千道一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再好,没有相应的资金、各类资源和相关部门组织的支持支撑也是白搭,是空想。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模式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各个相关系统要齐心协力,动作协同,否则难以成事和持久运作。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的建立,一举满足了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和图书馆自身生存发展的变革路径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设想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当其三个层次的构架依次叠装而成,并融进全国劳动就业服务大系统,就打破了高校的边界,把大学毕业生置身于劳动力市场的相对更加完美的信息环境之中,大学毕业生就能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换点处得到正确的指引,社会就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这种相对更加完美的信息环境的营造,既需要具有统一框架的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咨询大系统的全方位信息联通,又需要有高度独立的高校图书馆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嵌入式服务子系统的巧妙构造。当然,文中所推介的模式是一个理想模式,在现实中需要通过各个相关方面协同构建,积累点点滴滴的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实现,必然要经历从雏形到框架再到丰满完善的过程,该模式体系的知识服务也是从一般性服务逐渐进入到个性化服务,并且不能指望她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社会事业工程。
参考文献
[1]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形势艰巨[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xqxb/2016-03-01/content_14579965,html,2016-03-01/2016-05-15.
[2]人社部出台多项政策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EB/OL].http://edu.china.com.cn/live/2013-01/25/content_18386937,htm,2013-03-25/2016-05-15.
[3]唐艺,谢守美.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8):78-81.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2
2012届毕业生实习报告
题目:关于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从事初级 外贸业务员的实习报告
专业:_英语____ _____ 班级:_**级本科*班_
学号:2008***** _____姓名:____***__
实习单位:******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2012年6月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这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自己能够初步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实习公司性质与发展状况;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发现不足。
2、学习推销技巧做外贸业务,学习刹车片的相关知识,学会怎样与顾客交流,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本科专业教育中已经学过的英语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1、实习单位简介:
*****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注册资本1020万元.公司地处*****,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现有员工128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人、专业技术人员*2人、技工***人,是一家集汽车及汽配销售、维修(一类)、装饰、保险、旧车交易、驾驶培训、汽修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公司于2010年开始放眼于国外市场,努力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公司的营业效益。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奉行“精良、稳健、创新”的经营理念,博得广大客户的信赖,赢得众多企业、社会各界的支持,连续几年被赤壁市政府采购办定点为市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汽车维修采购协议供应商,是鄂南地区经营范围广、服务项目全的汽车系列经营服务中心。随着市场的拓展与公司实力的增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品牌”服务于社会,争创一流的汽车服务品牌,实现公司新的腾飞。
2.岗位简介:
公司的销售部分为内贸部和外贸部两部分。公司的外贸部现在是作为代理商出口,主要是联系其他的厂家为我们出货。而我的实习岗位就是外贸部分,主要负责销售博世(BOSCH)牌汽车制动器衬片,也就是俗称的“刹车片”。作为一名外贸业务员新手,我负责网络发布这一块,比如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并不定期地将一些新的产品发布到阿里巴巴或made in china平台上充实我们的产品信
息,同时会时常搜索注册一些免费B2B网站,电邮电话联系国外潜在的目标销售商和进口商,处理客户询盘报价等工作。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1、熟悉公司业务和同事
对于一个实习新生,最初进公司的第一感觉可以归结为一个词--陌生,特别是对公司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工作的整体流程、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在办公室祝主任的培训以及同事悉心指导下,我很快地进入工作的状态。由于我并没有外贸业务实战经验,领导还特意安排了高级业务员吴姐带我,跟着她学习外贸业务流程等具体知识,让我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外贸生活当中。通过吴姐的耐心教导,我慢慢地熟悉了公司环境。
在熟悉公司业务的过程中最开始了解到的就是公司的办公制度,相对来说,公司的办公制度是比较正式和严格的。首先必要遵守的就是时间,因为是指纹打卡,所以上下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对于在大学相对比较自由的我来说是一个首个要通过的考验。其次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我们外贸业务员每天都是坐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天,要不停地收发邮件,联系客户,因为商机不等人。再次,就涉及到现代办公工具的使用,复印、打印、传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最后要适应办公的氛围,基本上办公的时候还是很严肃的,在紧张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及时调节情绪,只有心情愉悦,才有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
2、熟悉外贸产品-汽车制动器衬片
汽车制动器衬片,俗称刹车片,是汽车制动系统重要的安全部件,所以制动效果的好坏都是通过刹车片体现出来的,刹车片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刹车性能,关系到汽车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公司外贸部实习大概三天之后,我便开始熟悉公司出口的刹车片的各种型号名称以及相关工厂的技术人员、出货负责人。在童师傅的热心教导下,我已经对公司主要经营的刹车片型号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由于博世是德国大品牌,加上公司里的产品说明一般都有双语,可谓省去了翻译步骤。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些都让我为今后的外贸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介绍产品以及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3、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及工作职责
由于之前并没有外贸方面的实践经验,作为外贸新手的我主要是负责网络发布这一块,也就是要提高自己公司产品的曝光率。在吴姐的帮助下,我明白了在外贸业务中,常常会涉及到产品的参数状态,所以一定要熟背它们。另外,我平时除了寻找客户发送邮件之外,还会处理一些询盘,虽然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但总会经历大部分外贸新手经历过的事情,即回信甚至报价后陷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的状态。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的不易,明白了只有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运用才能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关知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总体来说我对外贸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如下:
企业产品——上传产品图片(网站平台)——(网上)客户询盘——邮件电话传真回复报价——落实订单—签订合同 ——做单证(寄单证到货代公司)——安排生产——联系运输——产品完成——安排商检(装箱单,发票,合同,保险单核销单,上传海关)——交货——船期、提单的确定——核实提单 ——收货款或交单银行——邮寄提单或电放提单给客户——催回核销单、交人行核销, 网上交单。
而我在实习过程中所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初级,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发掘客户,回复询盘。如果在短短的实习期间运气好的话,也负责合同的签订。而后期的执行则是属于外贸跟单员的职责范围内。
(1)在发掘客户时奏效的方法主要是参加展会和B2B,由于我经验不足,最主要的还是B2B网站搜索或者利用已付费平台,阿里巴巴和made in china。在找客户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外贸的周期很长,其中找客户是最难的,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的情况时有发生。
(2)在客户询盘时,及时回复邮件电话或者传真给客人报价,确定货物品名,型号,生产厂家,数量,交货期,付款方式,包装规格等;经过洽谈,收到客户正式的订单purchase Order。给客户做正式形式发票PI(Performa Invoice),等待正式签字盖章生效。
四、实习总结及体会: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短短的实习期过去了,而我在万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实习的这近2个月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艰辛,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外贸业务的趣味。实习期间,我对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会了怎样去与国外顾客接触;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同时这次的宝贵的经验使我明白了:
1、不管什么工作,都是要从打杂做起,这是踏入岗位的必要心理准备。
2、做外贸首先要熟悉自己的产品,其次懂得如何搜索客户,在网站中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切忌激进的心态。
3、外贸工作同时是一个涉外行业,因此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对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因此必须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修炼,如礼仪等。
4、英语是我们对外交流的桥梁,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同时加强口语的练习,这是我们搞外贸的基础。
5、电子商务为外贸提供了不少便利,这就要求我们熟练使用一些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虽然在学校就有所接触,但能够应用自如还需加强。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3
本刊讯(通讯员 欧水木)8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在南宁隆重举行2010年广西 “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高校毕业生出征仪式,热烈欢送24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奔赴全区基层进行为期2年的服务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蒋明红厅长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基层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重要意义,对各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如何加强“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殷切期望。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一项新职能,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培养我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骨干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我区共选拔了近千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我区农村基层事业单位服务,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的示范引导,初步建立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为县乡基层留下了一批农林水牧、医学、法律、城镇建设、电子信息等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今年是中央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五年,也是列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补贴项目的第一年。经过严格的招募程序,24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我区2010年“三支一扶”计划服务志愿者。其中包括支农42名、支医17名、扶贫186名;硕士用双学士10名,大学本科235名;女性占55%。这批大学毕业生在接受了为期1周的有关中央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卫生、扶贫、涉法纠纷的调处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工作实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后,将奔赴全区14个市及林业系统的210多个县乡事业单位及部分重点企业服务。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4
精准市场服务,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从2009年开始,在前一年举办秋季供需见面会的基础上,举办春季供需见面会。2016届毕业生春季供需见面洽谈会共有260多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了6000余个就业岗位。招聘会设立“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医学毕业生”招聘专区,邀请全省42个县市区的卫生部门负责人及32个基层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参会,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为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锻炼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精准信息服务,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研发开通“就业微官网”,设置招聘信息、就业指导、企业招聘等专栏,每天为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学生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依托二级学院为毕业生班级建立微信、QQ、飞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推送。截至目前,面向2016届毕业生累计发布就业信息5万余条次,提供生均就业岗位4个。微官网为用人单位提供接入端口,用人单位可公布单位信息,实现就业微官网与学校就业信息网、校友会微官网等交互对接,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交互渠道和平台。
精准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职场训练营”系列讲座为载体,邀请校友、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讲座等就业指导教育活动。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和“职业规划暨职场模拟招聘大赛”为途径,开展简历设计、求职技巧教育。在各基层学院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工作坊”,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形成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邀请校内就业指导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一对一就业指导师,即时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家长、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就业沟通机制,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及时沟通就业进展情况,形成合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大学毕业生在贵州基层服务新农村 篇5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掌布乡新坪村是个美丽的布依寨子,寨子里有个人人喜欢的“索索阿姨”――两年前来到村里的一个皮肤黝黑、活泼开朗、敢想敢做的布依族女孩索芳丹。她从黔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通过选拔,到新坪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刚到任时,索芳丹每天奔走在新坪村的大路小径上,一家一户了解情况,理清工作思路。之后,她认识了70多岁的民办教师沈永福。感动于老人的坚守,牵系着孩子们的艰辛,索芳丹利用进村下组的剩余时间给孩子们上课,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购买了学习用品。后来,掌布大旱,索芳丹和村干部们又踏上了找水之路。山路崎岖,步行都很困难,骑摩托车就像在跳蹦蹦床。去大塘镇的沿途,左边是悬崖,右边是陡坡,窄窄的石板路上还有露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找到了水源点,建成一个覆盖新坪村8个村民组的自来水网络,解决了970余名群众及15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就这样,索芳丹成了孩子们的“索索阿姨”、妇女们的好姐妹、老人们的好女儿。两年村官期满,村民们都依依不舍。“只有沉下去,才会看到农村的美丽。”索芳丹说,“到这里做村官,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据了解,像索芳丹这样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在贵州有3万多名。,贵州省设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办公室”,确定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抓手,一并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及“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20至今,贵州省基层就业引导工程项目共选聘了9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服务,选拔了621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组织了近1.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招募了4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全省每年有近3万名大学生在基层服务。
据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优化了“村支两委”干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村对人才、知识和信息的迫切需求;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了“村支两委”的组织基础,促进了村级组织政治文明的.进步。
据悉,贵州省今年在全省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市、县、乡镇就业管理部门或人才服务窗口单位求职、进行就失业登记后,即可享受就业推介、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公共服务。贵州省相关部门承诺,只要高校毕业生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
目前,贵州省正在研究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七站八所”(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果树站、水利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经管站、财政所、司法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广播站、残联、劳动保障管理所、科委等)工作的绿色通道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将使该省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更为优惠、更加具备吸引力。
离校课程:毕业生需要的教育服务 篇6
关键词离校课程 毕业生 教育服务
毕业季来临,让毕业生安全离校是每所学校的工作重点。若将目光放长远一点,如何让毕业生带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带着奋发进取的昂扬激情、带着美好的情感安全圆满地走出校园,如何从课程建设的高度设计离校课程、让每名毕业生从离校课程中得到新的启迪,是每所学校应积极思考的教育课题。
一、较为流行的毕业季学校工作安排
临近毕业,让毕业生安全离校无疑是每所学校本学期工作的重点。举行毕业考试、拍毕业照、举行毕业典礼、发放毕业证书,是较为普遍的毕业班工作流程。基于中高考在初高中的重要性,初高中基本上不再举行单独的毕业考试。在中高考前,学生忙于应考,中高考结束后,学生就基本上不再来校了。中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返校拿成绩单,有的学校会举行毕业典礼、发毕业证书,有的学校不举行毕业典礼,只是通知学生在某一天回校拿毕业证书。
与新生入校时的紧张有序及学校、老师、家长的高期望态度相比,学生们毕业离校显得太过冷清,甚至不被重视。很多中小学不愿在毕业活动中投入过多的精力,没有将毕业班工作纳入到教育及课程高度,只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离校时不再出现安全事故,降低学校管理难度上。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让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美好的情感离开校园,没有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和期待,只是抱着“毕业了事”的心态,让学生离开学校。有的学校在中高考后立即将毕业班宿舍及教室停水停电,勒令学生立即离校,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二、用“离校课程”为毕业生提供教育服务
好的教育要对学生终身负责。如何让毕业生带着美好的情感与憧憬走出校园,需要学校从课程建设高度,以“根系母校,胸怀天下”为主题设计离校课程。离校课程是由毕业班全体学生参加的学业结束总结性仪式,旨在回顾这一学段的学业历程,惜别母校、展望新的学习生活;难忘师恩,共叙师生情谊,感受母校大家庭的温暖,激励学生不忘母校优良传统,祝福全体毕业生取得优异成绩。离校课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班级毕业主题系列活动
班级毕业主题系列活动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其主题是“倾诉、感恩”,通过主题班会、毕业沙龙、班级文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记忆中与这所学校相连的点点滴滴,回忆师生情谊、同学情谊,宣泄自己的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赠毕业赠言,填写同学录,分发毕业纪念册等。
2.学校毕业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毕业主题系列活动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其主要内容包括:征集毕业生照片,将照片存入校档案室,开展“我为母校发展进一言、献一策”金点子征集活动,开展“学子闯天下,母校候佳音”的签名祝福活动,拍毕业照,发布文明离校倡议书等活动。
3.举行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向母校谢恩,全体任课老师向毕业生寄语,学生代表向老师献花,校长发表毕业致辞,学生代表向母校赠送礼物,全体毕业生进行毕业宣誓,发毕业证书。
4.校园送别仪式
校园送别仪式包括:与下一届班级进行班牌交接,迈出毕业门,下一届学生代表列队在毕业门与校门之间举行校园欢送仪式,校长在校门外与学生一一握手话别。
三、提高离校课程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主题班会是离校课程的良好开端
班级举行的毕业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后一次班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主题班会应以“回忆、感恩、追梦”为主题,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回忆班级生活的快乐,感恩母校的辛勤培育,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表达告别同学的情感,让每名学生通过毕业主题班会,打开曾经有过的心结,宣泄真实的情感,让以往的不开心、不理解释然,让过去的冲突、不愉快在那一天全部烟消云散,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祝福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大家通过毕业主题班会收获友谊及前行的动力。
2.用真诚书写一对一的毕业赠言
毕业季来临,同学间互写毕业赠言是毕业班学生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毕业赠言不仅是对共同学习生活过的时光的回忆,也是对同学未来的祝福与期许。书写毕业赠言必须遵守一对一的原则,不能批量群发。程式化、墨守成规的框架型,且人人皆宜的赠言,会削弱赠言具有的观点散发、信息传递的功能,这样的赠言是无意义的,也不值得提倡,“量身定做”的赠言才会更加贴心暖心。引导学生在书写赠言时以对方“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以性情、特质、期许为切入点,写出为其量身打造的、符合对方最佳发展域的真诚赠言。让赠言准确、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刻进对方的记忆,并为其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毕业照的拍摄
拍毕业照是学校每年毕业季的工作惯例,似乎是一件较为平常的事,但对学生而言,毕业照是让其珍藏一生的珍贵纪念,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照的拍摄。“谁走进毕业照”这不是一张合影的问题,而是学校应尊重什么、珍惜什么的问题。全体任课老师、校领导、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都应身穿正装,以积极严肃的态度参加毕业照拍摄,以此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给学生留下珍贵的记忆。
4.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要有感召力
校长致辞是毕业典礼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很多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带有强烈的文件味儿,往往形同鸡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好的致辞,对学生而言如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既有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肯定,也有对学生今后的期待。毕业生通过聆听校长的毕业致辞,既可以得到来自母校的鼓励与支持,又可以激发踌躇满志、蓄势待发的昂扬意志。校长毕业致辞的每字每句都应蕴含着深刻的学校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以学校文化脉息为主导,维系过往、展示当下、昭告未来。
5.毕业典礼要有教师的情感表述
很多学校的毕业典礼,都有毕业生代表发言的环节,毕业生代表发言主要是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母校的辛勤培育,但缺少教师情感表述环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法或“恨铁不成钢”心理等因素而造成的“无心之过”,难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少数毕业生是带着对个别教师的意见或者怨恨离开学校的。任何一名教师都希望他的学生好,对于教师的“无心之过”,应在毕业典礼中给教师一个表述的机会。
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不仅会化解学生对老师的误会,而且还会让学生们以更加阳光的心态走出校园,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6.用温暖的校园送别仪式完成离校课程
毕业典礼结束后,学生们手提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三三两两走出校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离校形式。离校环节是离校课程的最后阶段,如果这个环节不被重视,离校课程就显得有点虎头蛇尾。搞好这个环节,是圆满完成离校课程的需要。毕业典礼结束后,先让每个班级与下一届学生进行“班牌交接”,然后全体毕业生一一走过特设的“毕业门”,在毕业门与校门之间,全校老师与下一届学生的部分学生代表站在道路兩侧,手举欢送条幅、挥舞献花,用祝福的话语与毕业生挥手告别。校长站在校门口与每位毕业生一一挥手话别。这种离校模式,不仅圆满完成了离校课程,也会让毕业生心中充满感激、充满力量。
设立离校课程、实施好离校课程,可让每位毕业生得到一次情感洗礼,其心灵深处或大或小都会得到撞击。情感变了,态度就会改变,行为自然而然就变了。当一名学生心灵上带着美好的情感走出校园,他怎能不心怀感恩、尊重生命?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7
一、高度重视, 明确职责, 以全力以赴的精神做好就业工作
1、强化“一把手”工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把就业工作作为全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提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领导进一步明确了校院两级“一把手”责任制, 党委书记及校长为学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院长为学院就业工作第一负责人, 强调要充分发挥各院 (系)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2、建立院系“一把手”联系制度
建立与院系一把手联系制度, 每周就业率以短信息的形式反馈给各院系院长 (主任) , 各院系院长 (主任) 亲自督促本院系的就业工作;继续坚持联系人制度, 学生处的相关人员定期走访学院, 做到上级政策及时传达, 学院工作及时掌握;编辑就业工作快报, 第一时间将学校就业工作动态、毕业生就业状况、需求情况、就业指导活动等内容以简报的形式向学校领导汇报, 并通报相关部门。
3、加强“全员参与”的力度
学校强调各院系要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 领导、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论文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毕业生班主任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明确分工, 形成更加完善的院 (系) 领导、导师、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 (班主任) 、任课教师等“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印制发放了《致全校教师的一封信》、《致在校生的一封信》、《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 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在校生、毕业生家长等参与就业工作, 加强“全员参与”的力度。
二、摸索规律, 积极实践, 全程开展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
1、开设三门就业指导课程
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需求, 我校常年开设全校性选修课《求职与择业》、《大学生发展辅导》、《创业教育》。从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效果理想。
2、打造两个品牌讲座活动
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同时, 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职点课堂”、“成长课堂”等品牌讲座, 在固定的时间, 利用专用的场地, 邀请学校专家教授、校外知名学者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发展辅导等系列讲座, 帮助大学生做好生涯发展与规划、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使得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方面地接受就业指导。
3、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坊、个体咨询、职业教育网络学堂等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分层次、多角度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每年向毕业生开展了简历和面试技巧辅导工作坊、每周二到周四开展个体咨询、职业教育网络学堂等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 让毕业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指导方式, 使得就业指导的渠道更多、范围更广。
4、指导“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学生社团, 开展生涯自我教育
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如“模拟面试大赛”、“创业大赛”等, 为学生规划生涯、了解就业、顺利就业助一臂之力;指导社团编印《职点》刊物, 帮助他们开展生涯的自我教育。
5、组织多种就业、创业辅导活动
为了方便解答学生在就业、创业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 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设立了“就业咨询日”, 由就业办公室老师和专业教师、专家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场地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开展“就业服务月”活动, 将双选会、就业指导讲座、个性咨询与辅导融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规划生涯, 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广泛动员, 主动出击, 全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1、最大限度开拓就业渠道
通过分析研判校内外可挖潜的就业渠道, 我校重点在利好的就业政策、京外市场、校外新市场、全校师生、毕业生家长、校友会、各区县人才中心、网络等方面加大开拓就业渠道的力度。来我校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也逐年增多, 近三年通过校园双选会、周周招聘会、专场宣讲会以及就业信息网发布的单位累计数量分别约为:2212家、2231家、2968家。
2、优化服务, 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推进”的渠道和方式
为了让毕业生能够充分使用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 使得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更加多元化、人性化, 就业中心通过就业信息网实现了“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按照专业类别将就业信息发送到相关毕业生的个人账户中”, 让就业信息发布的针对性更强、使用率更高, 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的成功率。
3、“周周招聘会”采用网上预约的方式提高参会单位的数量和质量
我校在“双选会”和“周周招聘会”中启用了“双选会网上预约”系统, 参会单位的数量和质量比以往大大增强, 单位增多的同时增加了学生选择用人单位和职位的机会, 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渠道和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 网上预约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为探索规范、高效、保质、保量的校园招聘宣讲会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助一臂之力。
4、多方调研, 系统分析, 大力探索和开拓京外就业市场
为了尽快与京外人才中心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 就业中心将通过分析往届京外统分生的就业单位, 调研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就业目标, 走访重点省市, 联络人才市场以及大型企业和单位,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不断开拓更多、更好的京外单位, 促进京外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市场相吻合, 提高京外毕业生面向京外就业的质量。
四、强化服务, 增加举措, 为院系和毕业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1、加大对各院系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 增加服务措施
实行就业率每周反馈制度, 以邮件和简报形式向各院系主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 (书记) 通报本院系毕业生的签约情况;提供即时就业信息发布;提供动态性政策解读与发布;提供毕业班通讯费支持;提供更多短信支持;为院系新任副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与指导;协助院系做好就业引导工作, 对就业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电话咨询和辅导, 为他们进行重点培训, 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
2、竭尽全力为毕业生做好务实、细致的服务工作
由就业指导中心直接向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 向所有毕业生发送短消息, 提高时效性与覆盖面;按不同生源、不同专业提供招聘信息与辅导服务, 提高针对性与实效;关注女生、京外统分毕业生、远郊区县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等就业困难群体,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求职经济补贴;为就业困难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对“服务西部”、“村官”、“社区助理”、“服兵役”等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政策性激励措施;召开“毕业生座谈会”, 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态, 为他们解读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为毕业生发放《就业导航》和《职点》期刊。
五、积极关怀, 切实帮助, 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给予特殊扶助。
1、关注“四大”就业困难群体
关注女生、京外统分毕业生、远郊区县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等就业困难群体, 为就业困难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举办专场招聘会。
2、高度重视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学校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情况做到了“数字清、情况明”, 并对他们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 并适当给予了求职经济补贴, 对于“零就业家庭”给予重点扶助。在工作中进行了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 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就业。
六、重视培训, 突出实效, 建设“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1、不断加强针对性培训
我校重视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就业培训, 根据就业工作人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如:学校就业部门以及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定期参加就业政策培训讲座, 学校每年组织毕业生班主任两次以上的就业政策培训, 使就业工作人员充分做到主动学习就业政策、真正理解就业政策、严格执行就业政策。为就业工作人员提供就业指导书籍的借阅服务等多种措施, 提高全校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
2、建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
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 学校扩大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 讲授就业指导课的老师由以前4人增加到现在的12人, 教研室安排老师定期参加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相互探讨授课内容和方法, 不断改进, 进一步加强了就业指导课建设。
七、立足长远, 科学规划, 完善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1、完善全程学生就业辅导体系
完善学涯规划、行业认知、就业解析、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一体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2、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制度
每年撰写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加强与教务处、院系教学部门的沟通,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3、完善就业市场动态预测、监控、反馈机制
构建就业市场有效机制, 建立就业资源库, 加强对毕业生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 强化就业市场和需求的动态预测、即时监控和反馈制度。
4、建立就业工作研究机制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8
一、推动“四项改革”, 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1.推动专业结构改革, 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在保持学校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 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 主动加大专业调整的力度, 逐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近年来, 暂停招生专业2个, 减少招生规模专业8个。
2.推动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学校实行大类招生, 加大学生重新选专业的力度;实行“对口单招”, 为煤炭行业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积极探索8年一贯制的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3.推动培养方案改革, 提高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学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将第七学期课程前移, 实行九学期制;鼓励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 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4.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 增强就业选择的开放性。
学校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多元化”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成立了实施特色创新教育的“孙越崎学院”, 推行“创新教育导师制”,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指导。
二、健全“五项制度”, 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中国矿业大学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列入学校每年的工作要点和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不断健全“五项制度”,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学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校级和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积极构建就业工作“校—院——班级”三级网络工作机制, 形成了学校党政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2.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相联系的联动制度。
坚持招生与就业相挂钩制度, 实行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招生计划和招生规模必须根据上年的就业情况考虑制定;实行新增专业市场需求调研报告制度, 所有新增专业必须提供系统、全面、准确的市场需求调研报告。逐步形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3.建立了就业状况动态监控制度。
坚持实行每两周一次的就业率动态统计和通报制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分析报告以《毕业生就业工作简报》电子版的方式发给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位成员, 并在每周一次的副书记例会上通报, 做到了就业状况全掌握、就业进展有比较、工作成效能衡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建立了就业质量统计分析制度。
坚持每年全面统计分析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分布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专业吻合度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每年编印的就业状况白皮书, 成为招生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
5.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单项评估制度。
学校坚持每年对各学院全面的就业工作单项评估, 评估结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工作评价相挂钩。经过几年的探索, 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 并在有关高校推广使用。
三、实施“五大工程”, 建立完善了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1.坚持实施全员化就业服务工程。
积极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骨干作用, 同时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自2005年起,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奖”, 先后表彰近200名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成立了“家长督导委员会”, 发挥学生家长在学生成才中的督导作用和就业过程中的促进作用;选聘了一批就业信息校友联络员, 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各学院各专业班级成立了由学生党员和班级干部组成的“班级就业信息服务小组”, 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就业的互助作用。
2.坚持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工程。
学校将就业创业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单独设立了“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模块, 共开设21门课程, 将就业指导贯穿大一到大四全过程, 每年授课人数达8200多人。每年开展就业指导讲座40多场, 团体辅导30多次, 个体咨询近2000人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近年来, 学校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校外就业培训30多人次;承担并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两项, 团中央规划研究课题1项, 校级课题1项, 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3.坚持实施全国性就业市场拓展工程。
学校坚持每年3月和10月举全校之力开展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开拓工作。各学院院长、书记亲自带队分赴全国40多个城市, 收集各类需求信息1万多条。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地方人才市场合作, 签订就业实习基地273个, 与20家地市级人才市场合作建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就业工作站”,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2010年, 我校被原江苏省人事厅授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工作优秀协作单位”称号。
4.坚持实施全方位信息服务工程。
学校大学生“就业直通车”网站已与8个全国就业网站和20多个省市就业网站建立了全面链接, 建立了4000多家用人单位信息库, 确保就业信息2小时内上网发布, 日点击量近万次。开通了“就业短信通”、“就业网信通”系统, 形成了覆盖全体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每年11月、12月举办两场大型校园“双选会”, 参会单位规模达到800多家, 每年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300多场。全校毕业生中超过70%的学生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学校提供的需求信息实现就业。
5.坚持实施人性化就业帮扶工程。
解决一个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 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问题。学校坚持实行院领导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承包责任制”, 每名院领导至少负责2-3名就业困难毕业生, 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 每年帮助200多名就业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 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难点问题。
四、紧扣“两条主线”, 突出基层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工作特色
1.弘扬优良传统, 坚持开展“基层就业、基层成才”的主旋律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走基层成才之路。
学校坚持面向行业, 面向基层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一是坚持思想教育指向基层;二是坚持就业指导面向基层;三是坚持激励政策导向基层。学校每年70%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其中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及煤炭等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0%以上。同时, 毕业生报名参加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积极踊跃, 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学生司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2.整合优势资源, 共铸教育合力, 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 学校始终遵循“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 注重实践、注重创新。近年来, 学校坚持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服务与支撑体系, 有效开展普及式的创业意识教育、精英式的创业技能训练和实战式的创业实践扶持协调发展的三层次教育, 积极构建“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和“产业化创业”的三层次创业扶持, 成效显著。2008年, 我校成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之一, 2011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在校大学生正在酝酿创业的有130项270多人, 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人数达372人, 先后注册企业58家, 吸纳就业人数600多人, 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成功的典型。2010年4月, 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徐州举行, 我校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2011年6月, 学校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大学创业教育与实践先进单位”。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研究 篇9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因素很多, 总体上有内部环境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因素:涉及市场、行业、经济、环境、政治、社会等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形势方面。
当前, 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处在一个困难时期并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 劳动力需求速减, 国家信贷政策不时变化, 原材料价格上涨, 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这些都使社会资源的整合越来越难, 并考验着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所以要想取得创业的成功显然要难很多。
2、国家政策方面。
现行创业政策不够完善。2008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就全面实施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从明确目标任务、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 诸如税收的减免政策、融资优惠贷款等。但整体上看很多政策仍然浮于表面, 缺乏落实。
3、创业服务方面。
第一, 创业服务欠规范。首先创业服务机构不健全,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对创业者的服务规模上均不能满足要求;其次创业程序较复杂。在我国, 行政审批手续繁琐, 仅个别城市建立了“一站式”的创业服务机构。第二, 创业辅导缺乏持续性和广泛性。我国各级政府也建立了各种创业辅导机构, 各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很多创业辅导课程, 但由于创新体制以及创业培育体系等问题使得创业辅导走过场, 同时由于缺乏持续性和广泛性, 导致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
4、金融服务方面。
第一, 创业融资难度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对落后, 各地政府在融资方面对创业者的扶持手段仍比较单一, 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于缺少创业投资融资渠道, 学生更倾向于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第二, 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尚待完善。为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我国先后于2005年出台《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及2008年发布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 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 对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初期投资, 带动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据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大多是由政府出资操作, 缺乏市场运作, 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良性运作, 同时创业风险投资还存在资金来源不足, 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尚待完善。
5、创业教育方面。
第一,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将创业教育逐渐融入自身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控制、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创业课程大多属于就业指导类,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体系以及系统的创业培育策略;第二, 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政府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在创业教育方面政府也未出台相应的对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费扶持计划。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院校用于构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项目等方面的投资就更为短缺。
(二) 高校毕业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强。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受传统观念影响, 存在着“等、靠、稳”等思想, 自主创业意识差。而且绝大多数父母也都希望自己孩子在毕业之后能去一个稳定的单位发展, 不希望孩子选择创业之路。因为他们认为创业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痛苦和压力, 甚至是失败。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很难做出决策, 不会轻易选择创业。有的学生家境较好, 生活压力不大, 甚至甘当“啃老族”。
2、创业能力偏弱。
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 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对现有知识的接受, 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 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多, 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了解, 综合能力不高, 应变能力不强, 学校对创业的教育重视不够, 致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能力素质出现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不强, 对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方面不了解;二是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包括生产组织、计划的编制、调度、质量控制等工作不熟悉, 对企业的人事管理、运行方式、资金的管理等都缺乏了解, 无法有效协调人财物的管理;三是社交能力不强, 大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教育, 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 社交方面的能力差, 与社会、企业、媒体客户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四是风险承担能力不强, 大学生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少, 资金较少, 一旦遇到困难和风险, 就无法承担。
3、创业信息缺乏。
就创业而言, 创业首先要把握创业机会, 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多数学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有创业热情, 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不知道该做什么项目。大多数学生是根据工作生活中的启发来选择创业项目, 项目的选择失误是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 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受制于缺乏商业信息, 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能力的获得。
4、创业资金不足。
绝大多数学生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劳动和经营所得的积累, 或者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得。创业启动金的拥有量非常有限。据调查统计, 学生创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很多人有创业意向, 但是缺少启动资金, 只能望而却步。应该说, 高校毕业生具有思维活跃, 创新能力强, 对新生事物接受快, 敢想敢干的特点, 但由于年轻, 没有经济基础, 更没有贷款时可供抵押的财产, 无法开始创业之路。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具体措施
当前, 应该从关系学生创业最为迫切的方面着手, 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通过完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 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学生的创业机会, 积极引导学生创业, 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创业者。
(一) 加强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创业能力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 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提高其创业能力的基础, 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作用显著。尽管我国从2002年教育部确定部分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 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二) 完善创业融资体系, 增强创业资本的可获得性。
我国现有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融资需求, 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融资体系。一是完善小额信贷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程序、减少对创业项目的过多限制, 适当放松小额担保贷款的利率, 增强对金融机构推广小额贷款的内在激励;二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担保的作用, 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 通过担保风险的补偿和对担保机构的激励, 提高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为大学生创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三是设立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参与筹资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联合企业或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由企业冠名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审批, 全权发放免息贷款或资金支持;对参与项目的企业按发放的金额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减税和表彰。把扶助大学生创业与企业慈善行为结合起来, 利用慈善资本成立“大学生创业慈善基金”, 对参与该项目的企业给予慈善捐助的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四是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或鼓励社会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投资者与创业者、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 建立项目风险和资产评估机制, 方便大学生通过商业计划书和创意比赛获得风险投资, 实现创业梦想。
(三) 优化创业环境, 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机会。
第一, 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 建立大批的创业“孵化器”,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孵育”保障以及畅通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及项目合作渠道, 对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给予政策优惠, 促进更多大学生实施以技术创业带动大学生团队和社会就业;第二, 要完善学生创业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有效地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政府要树立创业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在创业者办理有关手续时, 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开通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的创业服务。要通过出台注册“零首付”、资本金分期到位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 简化创业程序, 提高创业审批效率。要通过减轻大学生创业的税费负担, 落实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政策, 使大学生创业有一个外部成本较低的成长环境。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 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等全方位创业支持。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 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政策内容,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 会同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四个网络, 即大学生创业监测网络、培训网络、实现网络和评估网络, 形成一个从监测分析、培训引导到创业实现的服务体系, 建成一个由发现、培训、宣传、扶持乃至成长壮大的企业生成流水线。
(一) 建立监测网络。
在该阶段, 要全面掌握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 分析监测创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明确学生创业的努力方向。
1、及时跟踪掌握基础数据。
各高校共同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创业状况监测预警网络, 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处理, 明确大学生创业方向及难点, 使创业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建立统一的地域性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需求, 设立一个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创业服务部门。依托各高校、各团委及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家建立创业工作信息分析专家队伍, 利用网络平台更系统、更直接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服务。
3、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络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创业政策、服务中心及社会相关创业信息等。同时, 实时发布个人信息及企业招聘信息, 学生可通过网络论坛等进行交流, 共同发展。
(二) 完善培训网络。
在培训阶段, 与农业、科技、人事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配合, 动员、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学校内开展第二课堂,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1、提高创业意识。
通过座谈会、报告会、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 培育具有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文化;组织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 成立大学生创业明星事迹报告团, 宣传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 从而带动更多大学生向典型学习, 成功走上创业之路。
2、开展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举措。在培训中, 要整合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创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 提高创业激情, 掌握创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3、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
由当地经济学者、优秀企业家、人事和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讲堂和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增强创业能力。
(三) 拓展实现网络。
在实现阶段, 要发现确定重点帮扶对象 (创业种子) , 进行指导, 协调各职能部门 (或企业) 给予帮扶。
1、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和人才库。一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策划项目, 通过引进高校
摘要: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服务措施做了系统论述, 提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加强创业教育, 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创业融资体系, 建立大学生创业监测网络、培训网络、实现网络和评估网络, 构建一个从监测分析、培训引导到创业实现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建成一个由发现、培训、宣传、扶持乃至成长壮大的企业生成流水线。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滔.天使投资.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4.
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之后服务应跟上 篇10
统计未就业毕业生意义深远
据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 从2016年开始, 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打造升级版, 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 转向协同育人。这位负责人还表示, 从2016年开始, 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 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比如, 第二年考研出国的学生, 其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同时, 高校就业工作重心、方法和评价标准也都将发生转变。就业工作重心将由过于依赖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 向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转换能力改变;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由行政法、公式化向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就业工作评价标准, 由就业体系内的小循环, 向强调招生培养大循环转变, 不断提高就业工作对高人才培养的就业率。
当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高校的共识, 而创新创业也成为全世界一种潮流。从就业工作层面而言, 关注创新就是聚焦在就业上。因为, 大学生不仅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 还应该成为未来岗位的创造者。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 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经费拨款的联动机制。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复杂而严峻, 目前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方面是防止盲目乐观, 对一些好的学校来说, 大学生就业不存在某些问题, 所以就觉得没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要防止盲目过度悲观, 认为形势不太好, 困难很多, 看不到机遇, 看不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 招生有计划、毕业生就业无底数, 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教育的现实弊端。重视就读大学的“进口”, 轻视大学毕业去向的“出口”, 或会给社会带来“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片面认知, 而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便是“上大学是失败投资”之类的读书无用论的泛滥。所以,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 既是教育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管理与服务的延伸, 也是提升大学教育信誉、破解读书无用认知的有效解药。
统计就业状况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世人皆知, 大学教育不同于就读中小学的基础性教育, 其走出高等学府校门的出路就是直接踏入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和能否适应多元岗位, 是人们观察和理解高校教育质量, 品读和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 跟踪指导和据实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份内工作。诚然, 各高等院校不乏向社会和企业推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组织, 并有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相关统计。但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未就业毕业生统计, 必须严格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可信, 这就需要摒弃功利思维、挤干所有水分、准确反映就业现状。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 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应当说, 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 着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服务, 既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当然, 统计只是手段, 服务则是目的。基于此, 教育部门要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工作的成果运用, 力求从中发现和理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的有价值信息。此外,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工作, 并非只是教育部门一家之事, 而是需要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积极配合和参与的系统工程。
鉴于导致大学生未就业的多方面因素:比如因家庭和自身条件而难以就业;抑或是受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等认知影响及岗位用非所学、创业有心无力等等, 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不能止于简单的登记和数量的汇总, 而应把统计过程当作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与走访, 摸清未就业大学生的所思、所难、所盼, 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群体进行思维引导、能力培训和困难帮扶。长远来看,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合作, 不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过多地局限在教育部门。就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而言, 重在建立就业工作衔接机制, 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接力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在相关部门联手服务上, 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尤其教育部门要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重点解决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引导工作;人社部门应积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帮扶, 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多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做好跟踪服务,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唯有数据准确才能为服务创造条件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 其意义不仅在于能达到对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更在于能以未就业率为更真实的统计结果, 旨在纠正这些年各地和各高校在统计和公布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中的偏差, 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 倒逼各地和各高校严肃认真对待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的统计问题。因为惟有数据准确, 才能为细分服务创造条件。比如, 美国就业率统计就是以多个统计主体多维评估体系为特点, 并对毕业时的就业率、毕业3个月后的就业率、毕业9个月后的就业率进行追踪统计, 因此保证了其统计的准确性;日本以成熟的后续服务著称, 有关机构一方面依靠学校进行统计汇总, 另一方面则依靠第三方咨询公司进行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 由此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如此看来, 这些国家在统计就业率上有着相当成熟的经验, 不仅通过第三方的参与让数据更为准确, 而且采取跟踪统计的方式, 让其更为全面。最终呈现出来的就业状况不仅有某个节点的数据, 还有一个时间段的整体情况。自然, 统计数据的精准和全面, 也为后续的跟踪服务创造了条件。
统计未就业是优化服务的好开端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还得采取“因人而异”的原则。统计出的未就业学生的数据, 既要有总量呈现, 也要有结构剖析, 包括专业、性别、地域和学校种类, 未就业的原因是基于主观还是客观, 都应进行细化, 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而提供解决的方法。所以说, 统计未就业之后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提高认识和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进一步改善工作方式和优化服务质量。因为, 统计未就业既是统计方式的重大调整, 也是优化服务的良好开端, 若其思路得到延续, 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前景就值得期待。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11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广大毕业生存在着各种负面情绪,强化毕业生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与完善就业服务和跟踪体系,教育部门给予阶段性就业心理指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网络平台,只有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成功就业的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燃眉之急。
关键词:高校;就业服务;跟踪体系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727万,2015年为749万,到2016年将达到770万。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国有749万名毕业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1至2013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范围较大,加上地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就业岗位并未有所改变,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原有的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的就业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构建与完善学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学校为依托,社会(企业和中介)为补充和监督,针对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分工不同而有相互制约的就业服务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三、高校就业服务的完善
1.建立良性反馈模式
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化。就业市场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学校招生、教育及管理,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关系,直接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命运。因此学校应建立包括招生、教学、管理等在内的全校的系统性就业体系。学校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招生后,由教学及管理部门培育学生,学生再由工作部门推向就业市场,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再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获取就业市场的信息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招生部门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如此反复可形成一个良性反馈模式。
2.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强化
处于毕业或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对于就业是迷茫的,常存在自卑、自傲、攀比、随波逐流、逃避懈怠等心理障碍,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等着学校安排,等着用人单位来招聘,对失业承受能力较差,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在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心理要承受很大的考验。大部分人眼高手低,自以为自己工作经验十足,但一经公司面试就底气不足,或者是过于自卑,不敢去尝试,不敢迈出去应聘的一部,待在原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原因在于不能真正的放下身份,无法面对求职失败带来的羞耻,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偏远山区去,不愿意转变就业观念,私欲很高能力太低。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大幅度提升,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完善就业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3.阶段性就业心理指导
教育部门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在各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大一时期,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方面能力的提升,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对就业进行初略的认识;大二时期,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必要的职业观念,敢于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就业带来的各种挑战;大三时期,指导大学生学会职业心理测评、职业世界与职业分析,并树立大学生自我超越的职业心理,制定职业规划,敢于走向社会,面对挫折,接受挑战;大四时期,再次培养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从而使心理素质再次得到提升,并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求职技能,了解相关的职业政策和一些协议合同商谈,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就业压力如此严峻,不乏有许多有能力的毕业生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时候,选择自主创业也是一条捷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拥有技术,是金子总会发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并不断地去创新,大好的发展前景等着你去开拓。城市发展迅速,但广大的农村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只要你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面对挫折,到农村发展,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大道。
五、完善高校就业跟踪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1.构建教育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网络平台
1.1构建学生、就业单位联络站
教育部门建立一个以学生和就业单位为主体的网络平台,高校在学生毕业期间,指导学生通过学号或者身份证号进行注册,开设就业论坛和就业跟踪调查模块,在不违背信息公开利用偶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把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信息及其岗位,应届毕业生信息、特长等信息共享,并及时更新学生与就业单位的动态,过滤和清除虚假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征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流动与发展、就业单位、薪金与待遇,教育部门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反馈给招生、教学及管理部门,并作出有效的调整。
1.2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联络站
用人单位在就业跟踪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地位,只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拥有发言权,所以构建用人单位与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用人单位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门反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信息,从而对专业知识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重新设立必要的课程,对毕业生的培训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增加就业率,培育更多与就业岗位对口的学生。
2.设立信息反馈日
为进一步收集反馈信息,借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反应就业状况,采集毕业生在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年,1年乃至4年的就业情况,计算毕业后6个月和9个月的就业率,更加真实、灵活的反应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也可以把毕业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乃至4年作为信息反馈日,定期让毕业生在网络平台上完善就业信息,教育部门通过信息的总和,从而计算就业率。信息反馈日的设立,有利于教育部门统计信息,招生部门调整专业招生人数,更有利于教育部门为用人单位培育对口的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解决就业难题,来源于群众,更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纪春礼G647.38
[2]《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的思考》庄琪,李海榕,G647.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 篇12
近日浙江义乌市, 政府公示了5名拟聘任的聘任制公务员, 并将按照合同实行协议工资, 指导年薪不低于30万元。高薪聘任制公务员招聘从2013年12月份开始, 经过将近5个月的资格审核、考试测评、考察和体检, 最终进入公示。这是浙江首次启动公务员聘任制, 跟传统的委任制公务员的“某某科员”称谓相比, 这五名聘任制公务员明显是具备了很高的技术含量。高薪聘任制公务员现象的出现会更加坚定一批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 这有一种鲶鱼效应。但与之相应的对公务员队伍素质、标准的提高又会促使大学生谨慎选择报考公务员。总之, 这种矛盾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一部分人会放弃公务员考试, 而选择其他就业途径。
大学毕业生要客观、理性地来看公务员报考的冷热变化。自中国推行公开招考公务员制度10多年来, 公务员考试一直受到社会热捧, 因为公务员的收入稳定, 并享有优越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但由于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的压力与日俱增等问题, 导致越来越多公务员辞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的地方公务员招录考试报考人数比去年锐减36万多人, 反映这个“中国第一大考”出现降温现象。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趋严是促使公考遇冷的主因。从宏观层面看, 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考录制度公平公正的程度, 以及公务员职业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和人们对这个职业的预期。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从微观层面来看, 公务员招录职位的冷热度, 也受到具体职位的影响, 如果这个职位对户籍、专业、学历要求的限制比较少, 就会较受欢迎, 报名人数可能达上千人, 反之, 这个职位的竞争度就弱一些。此外, 一些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的岗位或专业比较特殊的岗位, 报考人数较少, 甚至有的岗位出现无人报考的情况。它反映了市场规律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是考生基于个人判断进行职业选择的正常结果。就未来而言, 人社部将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 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准入门槛, 并进一步健全考录工作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提高考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导致公务员报考人数锐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务员养老和医疗“好处”将消失。新华社下属的《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报道说, 一直以来过度向公务员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行改革, 现有公务员对此的态度“矛盾而多元”, 虽然有人支持, 但也有人感到忧虑, 甚至有人已在准备离开公务员队伍, 因为公务员享有的养老和医疗等“好处”可能很快就会消失。《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广东、江苏、湖南、云南、宁夏、辽宁等地采访近百位公务员后, 发现不少公务员担忧一旦改革社保, 辛辛苦苦考取公务员的最大“蛋糕”——养老和医疗福利可能荡然无存, 许多人也担心改革后本就较低的工资会更低。社保并轨是大势所趋, 但在目前基层公务员工资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再扣除养老、医疗保险会直接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基层工作会更难做。多数公务员只能拿到一点死工资, 如果退休了还拿那么少的退休金, 这就显得不公平, 公务员退休待遇高是对在职低薪资水平的一种“补偿”, 如果社保要并轨, 那么工资也应该适当调整。
大学毕业生要了解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变革。深圳从2007年开始进行聘任制公务员改革试点。上海、辽宁等地也启动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就表示, 深圳公务员聘任制试点效果较好, 而公务员聘任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深圳将拓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位范畴, 探索实施职位说明书制度。公务员制度改革要增强考核的针对性。高薪公务员的出现对传统公务员招录模式形成巨大冲击, 因为是用市场化高薪来选择人才。《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办法》第二十八条就已经规定, 聘用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 是可以协议的, 工资按月支付, 对一些特殊岗位可实行年薪制。聘任制公务员有行政编制, 但无行政级别, 有合同协议, 但无续约保障。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的都是专业性强, 技术性的高端人才。聘任是通过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公务员考试“调温”推动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选择。近日, 一则有关外企吸引力减弱的新闻引起不少城市中白领的感触。近日《广州日报》报道, 外企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光环褪去, 跨国公司对中国求职者魅力渐失。据《华尔街日报》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 接受调查的5万多名中国大学生今年只有21%表示希望毕业后到外企工作, 比例低于2013年的38%。对大学生吸引力, 外企让位于国企, 大学生对跨国公司的热情降温。根据这份调查, 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初创公司工作的人数, 今年比去年上升了12%, 增幅最大。总体而言, 今年有25%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有企业/机构工作。外企对大学生吸引力的“头把交椅”, 今年让位于国企。工资福利方面, 据某招聘外包供应商发布的薪酬指南显示,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跟跨国企业抢人才, 以前, 外企能够为求职者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 如今,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具备这样的能力。
公务员工作变革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文章指出, 中国公务员工作正在发生变革。随着公务员职位失去吸引力, 加上到私营企业求职的人也难以找到能付得起房租的工作, 这种工作危机催生出某些有创意的就业形式。在网上为他人虚拟农场除草浇水的工作早就不流行了, 淘宝网上的大量求职者仍提供其他虚拟小时工。他们可以下载电影, 在手机游戏中赚积分等。这些工作的收入可能比不上公务员工资, 但某些新工作确实更赚钱, 比如职业游戏玩家, 比如在网店就业。调查显示, 网店成吸纳大学生就业新途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购已融入人们生活, 网店从业者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3年, 国务院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 要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日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促进会对网店直接就业状况进行了首次摸底调查。调查显示, 全国网店创业就业总人数约为962.47万人。网店创业就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网店中个人网店占96.3%, 带动网络创业就业人数达600万人。29.9%的网店为店主自营创业就业;21.3%的网店属于店主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48.8%的网店店主属于网络兼职。47.2%的店主在开店前的身份是在职人员, 19%是失业人员, 17.8%是大学生。这表明网点成为当前和未来吸纳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途径。
可以说, 公务员考试的“调温”, 推动着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选择。
2014年, 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 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 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 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就城市而言, 毕业生选择一线城市就业的趋势有所下降, 北上广成为“围城”, 一方面, “逃离北上广”的流行口号正逐渐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 “逃回北上广”的现象依旧存在。随着三星、阿里巴巴等企业知名度提升, 加上近几年“人才回流”的热潮, 二线明星城市如杭州、西安、天津、苏州等也出现“就业难”。其他二线城市如无锡、合肥、重庆、青岛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大型企业入驻, 对人才需求量暴增, 就业前景良好。数据显示, 毕业生仍然扎堆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等看上去“轻松”且“高大上”的职位。资格证书的热度间接反映了对应职位的热度。房地产业、金融业的繁荣, 刺激了相应资格证书考试的热度。从近两年的搜索热度来看, 建造师、会计、司法考试是最热门的三类资格/职称考试, 但是人才市场上对初级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调查发现, 新生代毕业生对雇主的期望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对员工的尊重、提升个人核心能力的机会、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2014年就业形势助推大学毕业生理性对待公务员考试、理性对待外企, 而是有不少人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未来中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中不是都去挤公务员考试, 而是多元化就业选择, 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服务员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东南大学毕业生离校办理户口服务指南12-17
大学生寒假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09-03
大学生志愿服务12-15
大学生志愿服务09-24
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毕业生集体户托管须知09-04
餐厅服务员实习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07-15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05-14
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07-30
大学生志愿与公益服务09-14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