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修复术(共8篇)
唇裂修复术 篇1
目前唇裂修复是一种要求极高的手术。功能性唇裂矫正术涉及到颌面位置关系、肌肉生理功能及因唇裂导致的面容畸形等。手术的效果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1]。
先天性唇腭裂是由于两侧腭突未能按时(在胎儿第10周时)相互并与鼻中隔融合所致。唇腭裂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面部外形及功能。理想的情况下,唇裂手术应尽量恢复唇形、再造人中嵴及减少疤痕的产生。目前,Millard医生的旋转推进术式[2]是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唇裂修复术之一。
旋转推进术式修复唇裂的目标包括:唇形重建、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及唇沟高度重建。此外,也应兼顾鼻部畸形整复。基本原则按照Millard医生提出的:正常解剖位置复位、尽量减少切除正常组织及恢复生理功能[3]。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年龄组唇裂的发生率、探讨Millard旋转推进术式修复唇裂的可行性、评估唇裂修复术的效果、探讨唇裂修复术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05年至2015年间因唇裂入院的患者13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为9.6±9.1岁。其中,81例唇裂患者采用Millard旋转推进法行单、双侧唇裂修复术,余55例患者采用其他术式修复唇裂。
1.2 手术方法
1.2.1 定点
根据Millard修复术的定点要求,在健侧唇峰定出红唇高点、人中切迹点、患侧裂隙唇缘红唇最高(厚)点、健侧鼻小柱根部点等关键参照点[1]。
1.2.2 切开
选用11号尖刀片先切开健侧皮肤,而后作全层贯穿切开,此时健侧近唇缘瓣即可旋转下降至健侧唇峰水平。游离健侧近鼻小柱皮瓣,充分止血,全层切开患侧皮瓣,则可将患侧皮瓣向健侧滑行推进。Ⅲ度唇裂仍需作鼻翼基部潜行分离,以松弛切口减少张力。
1.2.3 缝合缝合均分三层进行。缝合后患侧皮瓣与健侧皮瓣的高度的总和等于健侧唇高的高度。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唇裂常伴发腭裂、牙槽突裂。所有参与调查的136例患者中,单发性唇裂42例(30.9%),单发性牙槽突裂2例(1.5%),单发性腭裂5例(3.7%),唇裂伴发牙槽突裂35例(25.7%),单侧唇裂伴发腭裂、牙槽突裂18例(13.2%),双侧唇裂伴发腭裂、牙槽突裂31例(22.8%),牙槽突裂伴发腭裂仅1例(0.7%),唇裂伴发软腭裂2例(1.5%)。采用Millard唇裂修复术的患者中,单发性唇裂31例(38.3%),唇裂伴牙槽突裂12例(14.8%),唇裂伴发牙槽突裂9例(11.1%),单侧唇裂伴发腭裂、牙槽突裂18例(22.2%),双侧唇裂伴发腭裂、牙槽突裂11例(13.6%)
2.2 术后效果评价
本研究调查的136例患者中,81例患者采用Millard旋转推进法行唇裂修复术。根据美国唇腭裂协会Marsh等[4]制定的临床评价唇腭裂效果的一般性评价标准,对术后唇部及鼻部的整复效果进行随访评价,其中56例随访1年至3年,25例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Ⅰ期愈合。随访发现除5例患者患侧唇高不足,3例切口瘢痕增长,其余病例术后人中嵴明显,鼻小柱形态好,红唇外形满意。
3 讨论
唇裂修复是整形及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多年以来,很多国内外学者作了各种术式对于修复唇裂的探讨。本研究调查发现采用Millard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的效果良好。Wijayaweera[5]等认为唇裂修复术应“内外兼修”,既要修复面形,又要修复、重建口周肌群的生理功能。Millard[3]于1958年提出了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该方法对唇裂整复效果良好,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并使用。Bruce[6]等人比较了Mesurier与Millard的唇裂修复术之间的差别,并对唇裂术后效果进行了评估,其目的均是:关闭裂隙、恢复唇红的解剖连续性及唇峰、人中嵴等解剖标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Wang等人[7]于1960年报道了采用改良后的Hagedorn矩形瓣嵌入法修复唇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Wang的方法结合了Le Mesurier与Tennison术式的优点加以改良,但矩形瓣对面容恢复略显不足。
Tennison等人[8]于1952年提出了采用Z形瓣替代传统修复方式,随后,Randall等人于1959年提出了改良Z形瓣修复方式。该修复方式的切口愈合瘢痕呈Z形,伤口较隐蔽,并可防止直线瘢痕挛缩。但其缺点常常需行二期修复。Steffenson[9]于1953年报道了采用矩形瓣修复唇裂的临床经验,相较于Millard旋转推进法,矩形瓣能更好的矫正鼻翼畸形。Skoog等人[10]于1958年提出了采用类似于Tennisson的Z形瓣修复唇裂,但该方法术后疤痕并不能很好的模拟人中嵴且该术式较复杂。Bilwatsch[11]通过3D数据分析发现采用Tennisson-Randall联合修复唇裂,常需要行二次手术以达到鼻部的对称性。Savaci[12]认为一期同步整复唇腭裂的优势在于:较少的瘢痕、较小的心理创伤、较低的费用及良好的语音改善,并且大大降低腭瘘的发生率。相关文献[12,13]报道显示同步修复双侧鼻唇畸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以上修复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唇裂修复的有效尝试,旋转推进法在切除组织少、鼻底封闭较好、鼻小柱偏斜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正、瘢痕线较好的模拟人中嵴形态及唇弓形态好等方面存在优势,Millard术式因C瓣转向的不同,可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的C瓣转向患侧鼻底,其优点在于鼻底较丰满,并可有效延长唇高;但Ⅰ型术式对患侧鼻翼软骨外侧的修复及鼻小柱短缩畸形的修复效果欠佳,Millard等[14]提出了Ⅱ型唇裂修复术式,即C瓣转向健侧,相比Ⅰ型术式,以延长鼻小柱,并参与鼻底成形,Samuel Stal等[15]认为Millard术式对裂隙过宽、鼻翼严重塌陷的患者的修复效果欠佳,可先行患侧鼻孔内扩张、延长鼻小柱、减轻鼻翼塌陷程度,再行Ⅱ型术式。Millard术式C瓣设计适当,可使两侧上唇高度保持一致,使斜行切口不破坏人中凹的自然形态,并可再造出患侧人中嵴,术后修复效果良好。但是旋转推进法也不是解决唇裂的万能方法。旋转推进法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因定点灵活性较大,而不被初学者掌握,并且修复后常常导致患侧唇高不足[1]。Millard旋转推进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复唇裂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改良术在恢复唇形及其生理功能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修复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治疗的优化模式和增加手术效果稳定的措施。方法:对32例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患者依畸形程度和分阶段进行相应手术治疗,术后对其鼻畸形的改善程度,是否复发及新畸形的产生进行跟踪随访。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术后治疗效果,鼻畸形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6例患者的健患侧鼻的外形基本对称,疗效稳定。结论:鼻畸形的整复是唇腭裂外科治疗中的难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应该遵循序列治疗的原则,视畸形严重程度分阶段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序列治疗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64-02
唇裂患者,无论唇裂修复时间的早晚或唇裂修复时是否进行鼻畸形矫形术,都会在术后随患者的生长发育,其鼻部总会出现新的不同程度畸形。这种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主要表现[1]有:鼻孔大小及形状不对称,患侧鼻翼塌陷,鼻尖歪斜扁圆,鼻小柱过短或歪斜,患侧鼻底凹陷,鼻翼-颜面角呈钝角。常常需要二期手术整复这种复杂的鼻畸形。在对唇裂鼻畸形发生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相应手术设计,于2007年至2011年间对32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①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8年12月 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8~23岁,平均17.8岁。
② 手术方法
采用鼻小柱基底及鼻翼缘设计的“飞鸟状”切口,患侧鼻小柱根部为尖端,向两侧延长到鼻穹窿部。锐性分离解剖以充分显露双侧鼻翼软骨,鼻腔黏膜与软骨间不分离,患侧鼻翼软骨大部分显露后,上提其至合适的位置,使两侧的鼻翼软骨高度一致,鼻尖高度合适,将患侧的鼻翼软骨与健侧软骨缝合固定,必要时须切断患侧鼻翼软骨内脚。鼻翼-颜面角呈钝角的患者,可通过上唇和鼻底的切口,广泛剥离和内收鼻翼外侧脚并用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在鼻前棘。鼻小柱过短则通过将患侧鼻孔的鼻小柱处皮肤、鼻中隔黏膜外旋上提以延长鼻小柱,或者应用Millard II式唇裂修复方法来延长鼻小柱。患侧鼻底凹陷的患者采用鼻底梭形切口,达到鼻孔大小一致、消除凹陷和内收鼻翼外侧脚的目的。有牙槽裂的患者需行牙槽裂的植骨修复术,以使两侧的骨性鼻底接近对称。术后应用硅胶管鼻撑支撑两侧鼻孔。
2 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病人傷口一期愈合,无感染,随访期间未发生因手术而产生的新的鼻畸形。手术后两侧鼻孔基本对称的有18例,27例患者的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24例患者的鼻小柱得到延长。20例患者的鼻孔形态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善。术后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时间为12月~36月,2例患者中途失去随访,大部分患者的疗效稳定,有8例患者一年后的鼻子的外形有轻微改变,这8例患者均为8~14岁的患者,可能是生长发育的后续变化。1例21岁患者术后18月是因外伤致鼻子骨折而影响外鼻形态。12例遵循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患者和4例轻微的鼻畸形的患者随访14~36月后,鼻外形无明显改变,健患侧的鼻外形基本对称,疗效稳定。
3 讨论
① 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发生机制对手术的影响
目前对唇裂鼻畸形的发生,国内外已有所共识[2],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形成是因为在胚胎发育期,神经嵴细胞的错位迁移和组织移位,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脚、鼻软骨囊发育缺陷,以及随胎儿发育,口周肌力不平衡产生的异常牵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单侧唇裂患者的鼻畸形和上颌的骨性结构异常。特别是完全性唇裂患者,左右两边肌肉不对称,口轮匝肌连续性破坏,导致鼻小柱左右肌力不平衡,造成鼻小柱向健侧明显偏斜及患侧鼻翼外移塌陷。因此,唇裂畸形越严重,其唇裂继发鼻畸形也相应严重,完全性唇裂患者在唇裂手术前后的畸形均较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严重很多,相应涉及的鼻畸形种类也较多,如鼻翼塌陷、鼻尖歪斜扁圆,鼻小柱过短或歪斜,患侧鼻底凹陷,鼻翼-颜面角呈钝角在完全性唇裂患者中均表见,而在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则表现不明显,后者多表现为鼻孔大小及形状不对称,且轻微。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鼻畸形整复多数手术小而不复杂;完全性唇裂患者因先天发育缺陷所致的原发性各类畸形及唇裂手术后继发的各类后天发育所致的畸形极为复杂,因此其手术大且复杂,往往需分多次进行,逐步改善鼻子的外形[3]。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的学者对唇裂整复手术的同时,对唇裂鼻畸形进行初期矫正,以早期使患侧鼻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生长发育。这种手术的开展,对减轻唇裂术后继发的鼻畸形有很大的帮助。但无论何种手术方式的设计,对健、患侧鼻翼及鼻尖作何种处理,其后期出现继发鼻畸形而需II期鼻畸形整复手术治疗多属必然。
②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手术时间的选择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手术时机的选择,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不能达成统一的观点。这也是由单侧唇裂鼻畸形比较复杂的病理形成机制和多变的临床表现所决定的。多数学者主张16-18岁,鼻的发育基本完成后方进行根治性的鼻整形,以避免早期手术对鼻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4]。但目前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唇裂整复手术的同时,对唇裂鼻畸形进行初期矫正,可以改善鼻畸形的程度,并有很多成功的报道。Sitzman[5]报道的经验有力的证明了这种观点;国内潘宝华[6]等也报告此类手术的成功病例。唇裂患者,特别是完全性唇裂患者,在学龄期的7~8岁时,鼻畸形的表现最明显,它直接破坏病人的容貌和形象,对患儿的心理和社交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相当多的学者主张对鼻畸形严重的患儿,在学龄前期(6~10岁)进行初步的鼻畸形整复,以增加患儿的自我认同感,减少其心理的负面影响;待其鼻子生长发育成熟后再进行根治性的鼻整形。
③ 手术方法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手术方法众多,效果也大致接近,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手术方案的确定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畸形情况来决定,我们主张分阶段、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实行序列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稳定的疗效。
单侧唇裂术后轻微的鼻畸形的患者,应该在其鼻子发育稳定后进行根治性的整复手术,这些患者往往是先天性单侧I度唇裂和浅II度唇裂的患者,多为鼻翼外侧脚及鼻翼软骨、鼻孔形态及大小的畸形,很少出现鼻小柱的畸形。根治性手术时在梨状孔周围向内广泛分离,就可使鼻翼外侧脚无明显张力下拉向中线并复位,将其缝合固定于鼻前棘的合适骨膜上;鼻翼软骨轻微塌陷和外移位者,可在分离显露患侧的鼻翼软骨后,将其悬吊于健侧的侧鼻软骨来矫正,可采用埋针导线法;鼻孔大小、形态可视健侧来进行手术。本组患者中有4例为此类轻微鼻畸形的患者,均在19~23岁间进行根治性的鼻畸形整复治疗,此前鼻子未接受任何治疗,均取得很好的外鼻形态。
单侧唇裂术后严重鼻畸形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先天性单侧III度唇裂和深II度唇裂的患者,这些患者可以出现所有类型的唇裂术后鼻畸形,往往需要分阶段多次手术治疗。本组有28例患者为此类严重鼻畸形的患者。对于这些病人,多需要遵循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漫长疗程,手术次数多,对病人及家属在经济、时间和精神上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这类唇腭裂患者的鼻畸形可分三阶段进行治疗。首先是在接受唇裂整复术时,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同期进行初期鼻畸形的整复术;但本组患者年龄较大,在整复唇裂时均未行鼻畸形整复术。第二阶段是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6~14岁)进行初步的鼻畸形整复,可施行的手术包括:恢复患侧鼻翼脚的水平高度,使之与健侧对称;延长患侧的鼻小柱长度;重建患侧鼻嵴和鼻孔大小;初建患侧鼻底形态(包括牙槽裂植骨修复术)。完成此阶段的治疗,可以为患者根治性鼻畸形整复创造更好的基础,可能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本组中的8例8~14岁患者进行的鼻畸形整复术属于此阶段的治疗,虽然8例患者一年后鼻子的外形有轻微改变,但仍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患儿及家长均比较满意术后的鼻部外形。第三阶段是在鼻子发育稳定后进行根治性的整复手术,多在16岁以后进行;可施行的手术包括[8]:软骨植入鼻成形术,鼻中隔成形术,延长患侧的鼻小柱长度;鼻小柱歪斜矫正;重建患侧鼻嵴和鼻孔大小;重建患侧鼻底形态;鼻翼外侧脚的矫正;鼻孔成形术。本组中20例患者的手术属于此阶段的治疗,均明显改善鼻畸形;特别是其中12例得到良好的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患者,患侧鼻子的形态接近健侧的鼻子外形,鼻畸形的改善更加明显且稳定不变。
总之,鼻畸形的整复是唇腭裂外科治疗中的难点,对于唇裂鼻畸形和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应该遵循序列治疗的原则,视畸形严重程度分阶段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因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相当多患者的鼻畸形非常严重而没法得到序列治疗,手术很难做到完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每个患者仔细测量和设计手术方案,精细操作,综合运用各种修复方法,以期得到满意的效果;同时对于未接受第一和第二阶段鼻整复手术的严重畸形的患者,期望通过最终的一次手术矫正其全部的鼻畸形是不现实的,外科医生应适度整形,不奢求完美。
参考文献
[1]吴忆来,杨育生,张勇,等.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的探讨. [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4(4):251-254
[2]乔丽平,杨连平. 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 14(4):376-378
[3]Byrd HS, El-musa KA, Yazdani A. Definitive repair of the unilateral cleft lip nasal deformity. [J]. Plast Recontsr Surg. 2007, 120(5):1348-1356
[4]辛海龍,谢爱国,谭谦. 自体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在唇裂II期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17(3):351-353
[5]Sitzman TJ, Girotto JA, Marcus JR. Current surgical practices in cleft care unilateral cleft lip repair. [J]. Plast Recontsr Surg. 2008, 121(5):261e-270e
唇裂修复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唇裂合并鼻畸形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男36例, 女34例;平均年龄 (106.8±12.2) d。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相近。
1.2 手术方法
70例患儿均进行改良旋转推进唇腭裂修复手术, 采用Tennison三角瓣法推进法来进行定点画线, 将上唇皮肤切开, 唇红黏膜及皮下组织分离, 人中嵴重建, 应用Noordhoff唇红瓣重建唇红部。术中选择患健侧黏膜组织瓣、下鼻甲黏膜组织瓣、侧颊黏膜组织瓣一起将鼻底关闭完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行鼻畸形矫正, 术中经裂隙侧梨状孔边缘逐渐分离鼻翼软骨外侧异常肌, 解剖鼻翼基底部, 离断鼻肌翼基底部部分, 鼻基翼起始部部分肌束和鼻前棘骨膜进行缝合固定, 最终形成良好鼻翼沟。缝合悬吊鼻翼软骨外侧基部肌束与鼻小柱基部的肌束, 尽可能的保持鼻小柱两边的拉力平衡。中断鼻小柱下方两边切口, 游离鼻翼软骨直至鼻翼软骨外侧脚。对于鼻尖较宽或者低平的患儿, 可以附加双上鼻翼缘的Tajima氏切口, 这样更利于上鼻翼软骨的复位[3]。拉平患侧鼻前庭上缘的黏膜皱襞后切除多余组织, 固定鼻翼内外侧脚, 缝合创面。术后2年评价两组患儿的鼻外形。
1.3 鼻外形评分
两组患儿术前拍摄正面照和仰面照各1张, 手术2年后通过面容打分评定鼻外形。由口腔颌面整形外科医生、正畸科医生、语音训练员、专业护理师等共10位医护人员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 (1) 两侧鼻唇沟的协调情况、鼻穹隆曲线的对称情况、正面照中两侧鼻翼基部位置, 共5分; (2) 仰面照中鼻穹隆协调情况、两侧鼻孔大小和形状、鼻小柱高度、是否形成鼻槛或鼻尖等, 共5分。评价差为1分, 较差为2分, 一般为3分, 较好为4分, 好为5分。正面照得分和仰面照得分相加为总分。10位评价医护人员的评分相加为患儿最终得分, 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治疗前鼻外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治疗后两组患儿鼻外形评分均得到明显提升, 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鼻外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唇裂合并鼻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鼻尖歪斜而圆钝、鼻翼扁平、鼻小柱缩短或偏移、鼻翼基部向下向外移位而塌陷、双侧鼻孔形态大小不一致、鼻中隔偏曲等[4]。其疾患形成机制在于上颌骨和鼻翼软骨生长发育不足, 使得鼻唇部肌肉连续性中断并异常附着。一般术前要使用鼻牙槽塑形矫正器纠正唇裂鼻畸形, 尽可能恢复异位畸形的鼻组织。唇裂修复手术方法比较多, 比较常用的是旋转推进法、三角瓣法、矩形瓣法, 其优点在于保留组织多, 但修复后上唇动态畸形易造成远期疗效不佳, 究其原因可能与设计、操作不当或肌层缝合轮匝肌纤维的旋转复位等有关[5], 在实施修复手术时必须准确解剖对位。
根据手术经验, 初期唇裂修复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修复操作时爱惜组织, 尽可能少切除; (2) 选择最佳修复方式, 要避免直接缝合唇部, 以防瘢痕挛缩; (3) 恢复唇裂上唇正常高度, 要求人中居中、上唇两侧对称、上唇游离缘应在下唇前方, 下唇下方微微向前翘起; (4) 唇裂修复时进行鼻小柱偏斜矫正, 增加其高度, 矫正鼻翼角移位, 恢复鼻孔对称位置, 促进鼻的生长发育; (5) 复位异位口轮匝肌, 恢复肌肉连续性, 促进生理功能恢复。通过修复手术能将周围软组织与鼻翼软骨之间的异常附着关系有效解除, 患侧鼻小柱肌力进行提高, 塑造良好的外鼻形态。
长期以来, 大家对初期唇裂修补术中同期进行鼻畸形矫正术存在较大争议, 早期的唇裂修复术中几乎不涉及鼻畸形矫正, 主要因为考虑唇裂患儿两侧上颌骨发育不均, 两侧鼻翼根部也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此时软组织修复难以达到两侧对称的目的[6]。同时, 手术操作难度大而且很容易损伤鼻翼软骨而阻碍鼻生长发育, 手术瘢痕还会影响二期修复手术操作。但近10年来, 有许多手术医师发现初期唇裂修复术中进行鼻畸形矫正术的实际疗效很好, 认为在不破坏患儿鼻翼软骨完整性的情况下同期手术就不会影响到鼻生长发育[7]。还有一些研究报道发现异位的鼻翼软骨分离复位能促进鼻生长发育平衡[8]。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前经过鼻牙槽塑形矫正治疗的唇腭裂患儿的鼻外形要明显优于术前没有进行矫正治疗的唇腭裂患儿, 鼻外形评分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鼻畸形矫正术在初期唇裂修复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能及早恢复鼻翼软骨解剖位置和形态, 改善鼻畸形, 促进鼻生长发育,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广霞.105例单侧唇裂整复同期鼻畸形矫正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6) :133.
[2]胡黎萍, 胡勤刚, 唐恩溢, 等.单侧唇裂继发鼻下端畸形张力平衡的重建[J].口腔医学研究, 2011, 27 (3) :252.
[3]李增健, 白晓峰, 刘强, 等.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伴歪鼻畸形的同期矫正[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 19 (4) :250.
[4]张力平, 王川宁, 兴海涛, 等.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整复术定量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1, 20 (10) :625.
[5]Clark SL, Teichgraeber JF, Fleshman RG, et al.Longterm treatment outcome of 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J Craniofac Surg, 2011, 22 (1) :333.
[6]梁志刚, 陈国鼎, 郑苍尚, 等.鼻牙槽骨塑形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鼻外形的影响[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 6 (3) :178.
[7]尹立铮, 尹宁北, 赵振民.口内入路功能性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术[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10) :1444.
唇裂修复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患儿32例, 年龄5个月~3岁。体重7~18 kg, ASA Ⅰ~Ⅱ级, 无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症。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均禁食6 h, 禁饮4 h, 入室前建立静脉通路, 入室后常规连续监测BP、SpO2、HR、EtCO2等生命体征, 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4 ℃~26 ℃。麻醉诱导:阿托品0.02 mg/kg, 芬太尼2 μg/kg, 丙泊酚2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 经口腔明视气管插管, 气囊充气, 以轻度漏气为宜, 将导管妥善固定于下唇正中。连接麻醉机控制通气, 潮气量10~12 ml/kg, 吸呼比为1∶2, 呼吸次数16~22次/min, 根据EtCO2适当调整通气参数, 保持EtCO2在35~45 mm Hg。术中吸入七氟醚2%~4%, 瑞芬太尼0.05~0.15 μg/ (kg·min) 微量泵输注, 根据血压心率维持于基础值±20%范围内, 且无肢体运动反应, 来调整七氟醚吸入和瑞芬太尼输注的浓度, 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 术中输入适量的平衡盐液。
2 结果
所有患儿麻醉诱导均平稳, 插管顺利, 无明显插管反应, 术中镇痛完全, 患儿无自主体动。术毕吸痰即能睁眼、吞咽, 呛咳活跃, 多在10 min内拔除气管内导管。拔管后SpO2维持在94%~98%, 术后无恶心、呕吐和误吸, 无舌后坠、呼吸抑制、喉水肿、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 恢复顺利。
3 讨论
唇裂是小儿常见畸形之一, 目前主张早期手术, 但患儿年龄越小, 麻醉风险越大。由于手术操作靠近呼吸道, 围手术期分泌物及出血易造成误吸, 因而唇裂修复术应选择气管插管全麻。婴幼儿具有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婴幼儿咽喉黏膜组织脆弱, 呼吸道狭窄, 尤其是声门与环状软骨处, 易发生喉水肿, 喉镜暴露及气管插管动作要轻柔。在手术开始前要求术者在患儿口腔内用小纱条填塞, 阻止血性分泌物流入咽喉部, 减少分泌物刺激呼吸道而诱发喉痉挛。同时, 口腔内进行手术操作, 围拔管期为高风险环节, 故麻醉医师应使用短效、速效的药物以保证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迅速, 气道保持通畅。婴幼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全, 常借助环境温度维持体温, 且由于婴幼儿皮下脂肪少,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容易散热, 体温易下降, 特别在全麻下, 室温低加之冷液体输入等原因易引起体温下降, 直接影响全麻苏醒, 因此, 婴儿手术麻醉时, 要注意良好的保暖措施, 室温宜保持在24 ℃~26 ℃。笔者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唇裂手术的麻醉取得良好效果。
七氟醚是一种较新的吸入麻醉药, 血气分配系数低, 仅为0.68, 脑血分配系数为1.7, 是吸入麻醉药中起效、代谢清除较快的新型麻醉药, 微带香味, 气道刺激轻, 溶解度低, 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麻醉深度容易调节, 是较理想的小儿麻醉药物。由于七氟醚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影响较为轻微, 有利于维持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的稳定, 在小儿麻醉中有防止反流误吸的作用[2]。七氟醚很少引起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3], 在本组病例中未出现呕吐及喉痉挛。并且七氟醚与镇痛药、肌松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4], 所以术中没有追加镇痛、肌松药。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 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其化学结构为哌啶环上连接酯键, 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 代谢产物无活性, 且不依赖肝、肾功能, 作用时间短、消除快, 减少了术后阿片类药物残余引起的恶心、呕吐的发生。重复或长期用药无蓄积作用。根据麻醉的深度和手术的需要快速而精确的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镇痛药物。与吸入麻醉药合用, 可以提高痛阈, 不仅可以减少七氟醚的用量, 还能加快七氟醚达到血脑平衡[5]。
综上所述, 瑞芬太尼和七氟醚两者半衰期均短, 联合应用优势更为明显, 既可减少两者的用药量, 又能够减少因单独应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具有苏醒迅速、苏醒过程平稳、安全性高和麻醉并发症少的特点, 适合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的麻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婴幼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32例5个月~3岁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过程及相关体会。结果 所有患儿麻醉诱导均平稳, 插管顺利, 无明显插管反应, 术中镇痛完全, 患儿无自主体动。术后无恶心、呕吐和误吸, 无舌后坠、呼吸抑制、喉水肿、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 恢复顺利。结论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适合用于婴幼儿唇裂修复术。
关键词:麻醉,七氟醚,瑞芬太尼,婴幼儿,唇裂
参考文献
[1]黄洪章.唇腭裂病因学研究的新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17 (3) :201-204.
[2]孙莹杰, 陈卫民, 张铁铮, 等.七氟醚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8) :451.
[3]Machotta A.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repair[J].Anaestheology, 2005, 54:455.
[4]徐光红, 张健.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2 (1) :104-105.
唇裂修复术 篇5
由于唇裂形态存在个体差异,常导致临床教学及医患交流障碍。本研究旨在以3DS MAX软件为平台,使用真实的唇裂患者数据,初步建立唇裂修复手术的三维多媒体演示平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硬件部分
计算机、激光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图形加速器、刻录机等。
1.1.2 软件部分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7.0,美国Adobe公司);系统编程应用软件, 点数据处理软件, 扫描操作软件,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软件(3DS MAX7,美国Discreet公司)等。
1.2 研究方法
唇裂修复三维多媒体平台主要应用3DS MAX动画制作软件及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进行唇裂儿童面部模型的构建,然后对唇裂部位进行虚拟手术操作(定点,切开和缝合);模型的构建涵盖除隐裂外的各类唇裂类型,但不具个性化。最终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展示经典的唇裂修复方法和过程。方法如下(以下三角瓣法为例)。
1.2.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根据唇裂分类标准,共收集30 名唇裂患者在均匀光照条件下的正面人脸中性表情照片资料,及术前术后视频资料,运用RPBF(ranking prior likelihood distributions for bayesian shape localization framework)算法作为二维照片特征点提取,获得30 名患者的面部特征点共计1 200 个(每名患者40 个),取其均数作为构建模型的数据资料,将其导入3DS MAX中构建中性脸的唇裂三维通用模型。
1.2.2 唇裂模型的生成
首先,在3DS MAX中制作正侧面参考视图;在Front(前视图)中建立一个面片模型,打开材质编辑器,在贴图中以Bitmap(位图)的方式将患者的正面图片赋予面片物体,使之显示患者的正面图像;按同样的方法将患者的侧面图像赋予呈90°分布的另一面片物体。
其次,在前视图中Create Box(创建正方体),长、宽、高的分段值分别为3、4、3。将模型转化为可编辑多边形,参照面片物体上的患者图像,在前视图及左视图中调整节点的位置。
最终,应用Modify(修改)面板中的Edit Mesh(编辑网格)命令对点、线、面进一步编辑,按照面部轮廓特征点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多边形的编辑,并对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整个头部特征点和面部特征点的个数分别为6 413和7 028。同时应用Mesh Smooth(网格平滑)工具及灯光效果最终完成头面部模型的建立。为了使头部模型更加具有真实感,应用3DS MAX中的材质编辑器,给人物模型附上相应皮肤,以及采用目标聚光灯的灯光。最后在面部所需要的部位进行唇裂的构建,并对其进行优化,获得唇裂患者通用模型,其构建过程如图 1所示。
2 结 果
将三维头部模型导入到3DS MAX后,将其转化为可编辑网格,再现唇裂。 图 2为单侧完全性(Ⅲ度)唇裂的3DS MAX建模图像,渲染效果如图 3所示。
采用3DS MAX中的动画制作功能展示唇裂手术修复过程,包括:定点,切开和缝合三个步骤。其中定点和连线如图 4~5所示;沿裂隙两侧的连线切开后的效果如图 6~9所示,缝合的过程及缝合前后的效果如图 10~12所示。最后输出以AVI文件格式的唇裂修复动画过程。
3 讨 论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使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南洋理工大学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在计算机上进行骨骼手术的模拟训练[5];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开发的系统可以重建三维的头颅软组织和骨组织图像,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骨组织切割等[6];在国内,也有许多大学和实验室开展了虚拟手术模拟方面的研究: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特定人脸生成方法等等[7];在口腔医学领域已开展了颅颌面外科虚拟手术[8];口腔修复多媒体平台的建立等[9]研究, 但在以唇裂为代表的颌面部先天畸形方面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3DS MAX软件初步探讨唇裂修复手术步骤的仿真可视化操作,包括唇裂患儿三维模型的建立、手术标志点的定位、划线、手术的切开和缝合等具体手术步骤,为唇裂手术早日实现人机交互的仿真操作奠定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如何建立唇裂患者面部的三维模型,是本项研究的难点之一。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目前已有的三维人脸建模方法可分为4 大类,即手工建模、特征建模、扫描建模、统计建模。我们借鉴了统计建模方式,该方法是由Blanz 等[10]提出的一种基于统计的人脸建模方法。他们用三维扫描仪建立一个三维人脸库,对于一张正面人脸照片,用库中人脸模型线性组合的正面投影去逼近这张照片。最后把组合的人脸模型认为是照片中人脸的模型。这种建模方法的优点是输入简单,只需要一张正面照片,而且合成的人脸模型不会有奇异的失真。缺点是准备工作多,建人脸库比较麻烦,所建模型在纵深方向会有一定误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又结合姜大龙等[11]推荐的RPBF算法作为二维照片特征点提取方法。这样,输入一张中性表情,均匀光照的正面人脸照片即可完成初步的建模,通常在P41.3GHz CPU的主机上,对于一张 512×512的人脸照片生成三维模型不到 5 s,比国际上同类的单张照片建模方法快15 倍左右。而且由于结合了统计模型,得到的三维人脸模型具有统计意义,不会出现奇异的失真。
如何构建个性化的唇裂三维模型,是本项研究的难点之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未能解决此问题,最终只能将通过30 例患者提取到的1 200 个面部特征点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将其均数作为构建模型的数据资料,即创建了中性脸的通用模型。如何达到个性化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方向。
如何真实的展现唇部的组织结构,准确的动画制作展示唇裂手术修复过程是本项研究的难点之三。由于唇裂修复手术的过程,是对唇裂患者缺陷部位的软组织进行分离、移位及三维空间上的旋转、推进等的操作,故我们先后运用3DS MAX软件、EON虚拟软件等构建唇裂手术动画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EON软件未能最终构建出模型,我们只能将唇裂患者的头部二维视图导入3DS MAX软件,根据颌面部轮廓特征点在三维模型上进行点、线、面的调整,运用标准几何体、扩展几何体等功能,完成唇裂缺损的修复设计,虚拟选择手术设计的位置、方式等,最终初步建立设计所需的三维多媒体平台。
总之,唇裂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建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是口腔颌面外科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融合,要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要熟练掌握3DS MAX等软件的操作方法,构建出具有真实感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要对解剖学、美学以及唇裂修复方法的具体过程有所研究。而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望使唇裂手术达到个性化,有利于医生在这种虚拟手术中,以“真实自然”感觉,观察、分析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模拟操作整个手术过程,选择最佳手术方案;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医患关系的转变,克服由于专业知识的差距而造成医患之间的沟通困难;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摘要:目的:建立唇裂修复手术的仿真模拟三维多媒体平台。方法:收集现实的唇裂及其修复手术素材,利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头部模型,构建面部轮廓,以网格编辑的形式,再现唇裂,并用动画制作功能展示唇裂手术修复过程,包括:定点、切开和缝合3个步骤。结果:完成了唇裂修复手术下三角瓣法的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初步建立。结论:唇裂修复手术的三维多媒体平台为唇裂修复手术的设计、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
关键词:唇裂,多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国民,杨育生,张勇,等.唇腭裂治疗现状与展望[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2):113-116.
[2]肖坤则,张芝燕,李金春,等.中国唇腭裂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4):192-194.
[3]刘民喜,马莲.唇腭裂患者心理社会行为研究的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12(3):233-234.
[4]王方,吴国锋,田磊,等.新型婴儿唇裂仿真模型及其在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2):190-193.
[5]Sourina O,Sourin A,Sen HT.Virtual orthopedic surgerytraining on personal computer[J].Int J Inform Technol,2000,6(1):16-29.
[6]von Rymon-Lipinski B,Jansen T,Krol Z,et al.JULIUS-anextend able application framework for medical visualizationand surgical planning[J].Int Cong Ser,2001,1230:184-189.
[7]晏洁,高文,尹宝才.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特定人脸生成方法[J].计算机学报,1999,22(2):147-153.
[8]龙胜春,刘盛,陈张健.颅颌面外科术前虚拟技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7,23(1):69-72.
[9]胡建,梁星.口腔修复学教学及临床三维互动预览平台的初步建立[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4,5(3):212-214.
[10]Blanz V,Vetter T.A morphable model for the synthesis of3D-faces[C].In SIGGRAPH 99 Conference 3 Proceedings,Los angeles,1999.
唇裂修复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10~2008-04在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单侧唇裂伴发鼻畸形的患者44 例, 其中男性27 例, 女性17 例, 年龄最小14 岁, 最大32 岁, 平均22.2 岁。
1.2 手术方法
1.2.1 耳甲软骨切取
在一侧外耳对耳轮及耳甲交界处行圆弧形切口, 切透皮肤和皮下组织至耳甲软骨表面, 沿耳甲软骨前表面分离, 后沿皮肤切口处切透耳甲软骨, 分离耳甲软骨后表面, 切取约1.5 cm×1.5 cm大小耳甲软骨备用。缝合皮肤切口, 加压包扎。
1.2.2 鼻部手术
切口设计:采用鼻翼缘及鼻小柱飞鸟形切口, 切口两端位于鼻翼缘近鼻翼基部, 尖端位于鼻小柱根部;患侧鼻前庭以斜向后外的黏膜皱褶为长轴做“Z”形切口。部分患者于鼻前庭处做切口。游离鼻软骨:沿飞鸟形切口在皮下分离双侧大翼软骨, 外侧至大翼软骨外侧脚, 内侧分离至大翼软骨内侧脚并向后方分离沿双侧大翼软骨内侧脚交界处分离至鼻前嵴。耳甲软骨移植:修整耳甲软骨呈矩形并折叠后缝合固定。将长矩形的游离耳甲软骨植入双侧大翼软骨内侧脚之间, 调整移植软骨高度, 使之符合鼻尖高度的要求, 以加强鼻小柱。上提双侧鼻翼软骨至合适的鼻尖高度, 分别与移植的耳甲软骨进行缝合固定。缝合切口:将鼻翼缘与鼻小柱的飞鸟形切口作“V-Y”缝合, 延长鼻小柱, 增加鼻尖高度。对鼻小柱偏向健侧较明显者, 尽可能复位鼻唇肌肉, 再造口轮匝肌环, 同时在鼻小柱基部与患侧鼻翼基部皮下之间进行缝合悬吊, 使鼻小柱两侧拉力尽可能保持平衡。矫正鼻翼畸形:于患侧鼻前庭黏膜皱褶处行“Z”成形术[1]。
1.3 手术效果评价
1.3.1 评价的内容
①鼻底宽度对称性;②鼻孔形态;③鼻堤再造情况;④鼻小柱高度恢复;⑤鼻翼对称性;⑥鼻尖及鼻小柱的居中情况。
1.3.2 评价者
为术者、患者本人及其他3 位高年资颌面外科医师。
1.3.3 评价标准
分为5 个等级:1) 非常满意:5 位评价者均认为效果满意; 2) 满意:5 位评价者中有1 位认为不满意; 3) 基本满意:5 位评价者中有2 位认为不满意; 4) 不满意:5 位评价者中有3 位认为不满意; 5) 非常不满意:5 位评价者中有4 位以上认为不满意。将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归为总体满意。
2 结 果
2.1 切口愈合情况
44 例患者中有1 例患者出现鼻部切口愈合不良, 经局部换药15 d后手术切口完全愈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在1 周内Ⅰ期愈合, 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2.2 手术效果评价
对患者手术前后及术后半年正位 (图 1) 、侧位 (图 2) 及仰头位 (图 3) 照片进行对比, 各项评价依据的总体满意度都在90%以上, 其中1 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愈合不良, 移植耳甲软骨吸收明显, 鼻小柱高度恢复情况评为非常不满意 (表 1) 。
3 讨 论
3.1 唇裂继发鼻畸形的原因分析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不但累及皮肤、肌肉、黏膜, 还累及骨和软骨的发育。针对造成唇裂患者鼻畸形的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是唇腭裂的形成对鼻翼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2]。这些变化可以导致鼻软骨解剖异常、软骨发育异常、软骨支撑力不足、肌平衡失调及颌骨发育异常等。包括口轮匝肌的连续性中断和分布异常[3], 鼻小柱基部缺乏鼻肌, 患侧鼻翼受口轮匝肌的异常牵拉, 前颌骨的前突和旋转, 两侧上颌骨分离, 患侧骨段的后移, 使患侧鼻翼软骨失去了应有的支持基础而发生塌陷, 鼻中隔软骨的位置形态在单侧唇裂中随健侧上颌骨的外前旋转移位而发生变化, 同时, 沿鼻翼软骨上缘分布的具有线性收缩的前庭沟的功能丧失导致和加重了唇裂的鼻畸形[4]。Gillies (1932 年) 等认为鼻中隔畸形是造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根本原因。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鼻小柱软骨发育不良和支撑力度不足是造成唇裂患者鼻畸形修复后畸形再现的主要因素, 从而导致远期修复效果较差。
总之, 组织发育障碍是单侧唇裂患者的鼻畸形形成的基础。通过对单侧唇裂患者鼻畸形发生原因的分析, 为我们手术修复鼻畸形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唇裂伴发鼻畸形的手术治疗
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中大部分患者都有鼻尖低平、鼻小柱过短等畸形, 对鼻畸形的治疗除应矫正鼻翼畸形外, 还应重视对鼻小柱畸形的矫正[5]。李森恺等[6]提出切除部分中隔软骨制成网格状, 移植于鼻翼软骨和鼻背皮肤间的方法矫正鼻小柱畸形, 但这种复位往往因软骨自身弹性致使畸形重现, 远期效果较差。
在本组患者中, 我们通过移植患者耳甲软骨来增强鼻小柱的支撑作用, 纠正了由于鼻小柱部分软骨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鼻尖低平畸形和鼻小柱部分软骨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 同时利用“V-Y”成型技术延长了鼻小柱, 增加了鼻尖的高度。对于鼻小柱偏斜患者, 则尽可能使鼻唇肌束复位, 再造口轮匝肌环。对患侧口轮匝肌缺如或肌肉排列紊乱或肌束量过小者, 通过缝合悬吊使鼻小柱两侧张力尽可能保持平衡。通过以上手术就实现了外鼻下端鼻小柱支架结构的重建, 并且远期效果观察比较满意。
对于鼻翼畸形的矫正, 范飞等[7]利用鼻翼软骨悬吊和自体肋软骨移植或者人工代用品植入等方法来进行纠正。这些方法在近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远期同样容易产生畸形的复发, 并且手术复杂, 给患者增加了不少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通过在鼻前庭内以斜向后外的鼻黏膜皱褶为纵轴行“Z”交叉成形术来矫正鼻翼畸形, 一方面消除了鼻皱褶的张力对鼻翼的牵拉作用, 同时还重塑了鼻翼软骨的支架作用, 结合鼻翼软骨的松解悬吊使患侧鼻孔形态大大改善, 使得本组患者鼻翼塌陷畸形矫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供区的处理
对于供区, 我们在一侧外耳对耳轮及耳甲交界处行圆弧形切口, 切口比较隐蔽, 愈合后对于患者外观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只是切取了耳甲腔的部分软骨, 而耳廓软骨的支架功能完好, 因此患者的外耳不会产生畸形。同时, 为了防止术后血肿的形成, 在供区耳廓的前后进行局部的加压包扎, 经过这样处理的患者, 未出现一例术后血肿。总之, 在本组病例中, 没有一例患者出现供区的感染、血肿及畸形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对供区的处理表示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仁吉, 杨增杰, 孙勇刚.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矫正[J].北京口腔医学, 2007, 15 (3) :155-157.
[2]Juri JJ, Juri C, Crilli DA.Correction of the secondary nasal tip and of alar and/or columellar collapse[J].Plast Recon-str Surg, 1988, 82 (1) :160-168.
[3]修志夫, 陈宗基, 陈阳.唇裂术中口轮匝肌的解剖学修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3, 9 (1) :8-10.
[4]Li AQ, Sun YG.Anatomy of the nasal cartilages of the 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nose[J].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109 (6) :1835-1838.
[5]纳应坤, 段瑞平.单侧唇裂术后鼻部畸形的矫正[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6 (6) :450.
[6]李森恺, 徐军, 李养群, 等.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解剖学修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 10 (1) :62-65.
唇裂修复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2002~2012年间我们对90例先天性唇裂术后鼻继发畸形患者进行II期手术整形, 其中男27例, 女63例;年龄11岁~24岁, 平均15.5岁, 其中单侧唇裂鼻畸形77例, 双侧唇裂鼻畸形1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头部后仰, 经口腔插管全麻, 或采用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联合术区局部浸润麻醉。
1.2.2矫正鼻翼、鼻尖和鼻小柱的畸形
作鼻翼鼻尖边缘相互连接的弧形形切口, 分离大翼软骨, 术野显露清楚后切断患侧大翼软骨内侧脚, 然后充分游离弓背部组织与大翼软骨间隙, 将分离的两侧大翼软骨在中线贯穿相互缝合, 上提切断的软骨矫正至与健侧等高固定复位, 以矫正鼻翼畸形及鼻尖不正, 鼻小柱过短者, V-Y成形术矫正, 必要时植入自体软骨或者多孔高密度材料聚乙烯材料材料支架于鼻小柱、鼻翼以作形态支撑以保证效果。
1.2.3 鼻中隔歪曲的矫正
仔细分离双侧鼻翼软骨及鼻中隔软骨, 术野显露清楚后, 在鼻中隔软骨下端离断鼻中隔软骨, 适量剪去下端一小块软骨, 固定鼻中隔软骨中间位置。
1.2.4 患侧鼻翼塌陷严重、鼻孔及鼻底畸形的矫正方式
如果患侧鼻翼塌陷严重, 往往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向外下方严重移位, 出现鼻基底宽大畸形, 此时矫正患侧大翼软骨内侧脚后, 则需同时松解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 则视情况设计“V-Y”推进皮瓣进行塑形改造, 让患侧大翼软骨外侧脚在无张力下复位靠拢内、上侧以矫正外下方偏移的畸形。对于部分伴有齿槽裂病人有鼻基底宽大畸形的同时, 出现鼻翼陷塌严重, 在通过皮瓣推进的同时, 于鼻肌束起始处离断患侧鼻肌, 移位缝合固定于前鼻棘处骨膜, 以改善陷塌畸形。患者部分病人鼻孔宽大改善不佳, 可以在鼻底设计切除一小块适量菱形组织然后缝合, 如果鼻小柱歪斜, 对此如两侧鼻孔大小不等时, 可用对偶三角形皮瓣转移术整复[2]。
2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正面观, 术后无明显瘢痕, 鼻尖形态圆尖居中, 鼻基底线与口裂基本一致;鼻底观, 鼻形态为近直角三角形, 两侧鼻翼、鼻孔基本对称。术后87例随访1~2年鼻的良好矫正形态持久, 医患均对手术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的复杂而多样性决定了II期手术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单侧唇裂鼻畸形主要表现为患侧鼻翼下陷偏位、患侧鼻底宽大, 鼻小柱短歪, 鼻孔形态大小异常, 鼻尖不正, 鼻中隔歪偏;完全性双侧唇裂鼻畸形更复杂, 上颌骨发育不良出现分离, 鼻基底部的组织往往缺失, 鼻小柱歪斜, 鼻尖低塌, 有的病人鼻翼下陷严重成水平外展形状。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性决定了唇裂病人的II期整形既必要又困难, 矫治鼻畸形就成为鼻整形外科中一个主要的也是困难的课题[3]。
3.2 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手术治疗操作要点
(1) 现在这种继发鼻畸形整形手术方法许多, 譬如:软骨下切口鼻畸形矫正术;鼻小柱切口鼻成形术;旋转推进瓣法的鼻整形术;骨移植加悬吊鼻矫形术;解剖修整软骨的鼻整形术;整体旋转复位鼻整形术等等。临床上运用单一术式很难解决具有复杂多样性的鼻畸形, 需要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综合手术方式。
(2) 在II期整形修复过程中, 由于畸形差异化, 导致修复方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对于鼻畸形的矫治在唇裂继发畸形整形中是十分关键, 整形中需要成功复位错位的患侧大翼软骨, 延长短小畸形的鼻小柱, 调整鼻孔的形态和大小, 有鼻翼基部外移时, 还需分离大翼软骨外侧脚内移复位到正确位置, 将鼻底大小调整到正常, 鼻翼对称、鼻孔等大、鼻尖居中。
(3) 术中应尽可能锐性剥离, 尽量避免钝性分离的对组织创伤而影响血运, 不影响软骨组织的生长发育, 减少创伤出血及无张力情况下缝合组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4]。
(4) 术中尽可能解剖复位鼻肌对维持良好鼻外形的远期效果至为关键。术中仔细解剖复位鼻肌, 尤其是附着于鼻翼和鼻小柱的鼻部肌肉, 对改善鼻基底塌陷畸形, 及鼻孔大小的正常维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缝合悬吊患侧大翼软骨的位置与术后鼻孔的形态大小矫正有关。手术中游离患侧大翼软骨要充分, 尽量在患侧大翼软骨无张力的情形下缝合复位, 同时注意缝合悬吊的位置以既能纠正鼻翼塌陷畸形又不因悬吊位置过高出现鼻孔蹼状畸形为宜。
(6) 复位矫正有偏斜的鼻中隔, 这样术后软骨或人工生物材料支架的位置形状得到持久稳定保证, 这对术后长远地维持鼻矫正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摘要:目的:探讨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的有效整形方法。方法:20022012年, 我们对90例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患者采用综合方式手术修复。结果:手术瘢痕不明显, 术后鼻外形整复良好, 效果满意。结论:采用综合方式手术治疗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 复位移位的鼻解剖结构, 能获得满意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唇裂,继发鼻畸形,综合矫治
参考文献
[1]宋儒耀, 方彰林.美容外科学 (第三版) [M].北京出版社, 2001:776
[2]王志军, 刘林嶓.美容外科学第一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36-237
[3]Walterc.Nasal deformities in cleft lip case.Facial plastic Surgery, 1995, 74-76.
[4]李世荣.整形外科学 (第一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3-94.
唇裂修复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3月以来单侧Ⅱ度以上唇裂患儿105例, 其中, 男性57例, 女性48例;年龄最小1个月, 最大16岁, 平均8个月, 其中, 3个月~2岁53例, 3~5岁24例, 6~9岁17例, 10~16岁11例。裂隙程度均为Ⅱ度以上并同时伴有鼻畸形。
1.2 手术方法
主要采用Millard法与Tennison法修复唇裂。对于Ⅱ度唇裂者, 主要是采用Tennison的三角瓣法, 虽然该法切除上唇组织较多, 三角瓣尖位于上唇下份, 破坏了患儿的人中脊, 有损于正常的解剖结构, 但是该发定点明确, 保存了唇红缘的主要结构, 而且在患侧定点时尽量偏向裂隙边缘, 对人中脊的破坏则有所减轻。对于裂隙较宽的Ⅱ、Ⅲ度唇裂和三角唇裂则通过旋转推进法来定点画线。在红唇的修复上, 可把患侧瓣红唇黏膜及红唇缘根据健侧红唇瓣厚薄削除一部分, 然后将健侧红唇瓣覆盖于患侧削去之创面上缝合。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健侧修补法修复的患儿, 则实行口轮匝肌重建术, 具体方法为:切开皮肤, 在皮肤与肌肉之间、黏膜下与肌肉之间行锐分离, 健侧分离至人中嵴, 在前鼻嵴处剪断错位附丽的轮匝肌鼻唇束。
鼻畸形的矫正方法是:针对鼻小柱、鼻翼基部以及大翼软骨的修复。主要操作为:沿连线全层切开上唇后, 在患侧鼻翼、患侧鼻小柱内侧基底做潜行分离, 彻底离断患侧鼻翼和鼻小柱与骨面的附着。在缝合患侧鼻底时, 尽量拉拢鼻小柱与患侧鼻翼, 使鼻小柱位置基本正常;患侧鼻孔应接近或小于健侧鼻孔。
1.3 评价标准
手术效果, 良好:唇弓外形连续、唇红术后未见明显切迹, 唇珠丰满并向前微翘, 畸形的组织很好地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鼻骨架对称、外观良好;较好:唇弓外形连续、唇珠较丰满, 但无向前微翘, 唇红术后未见明显切迹, 畸形的组织较好地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鼻骨架对称、外观良好。远期观察:使用大量的、长期的、连续性的标准化照片, 在唇裂术前以及术后的1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进行拍照对比, 按照对称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2 结果
105例患儿中, 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97例, 较好的8例。其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术创感染, 给予全身抗感染、局部经常冲洗换药后, 控制住了感染, 未出现唇部裂开。术后2周进行观察, 与手术完成时的效果相同, 医患双方对外形均感满意。17例患儿远期观察1年, 容貌改善明显, 68例远期观察3年, 患儿面部发育良好, 但有1例患儿因瘢痕体质所致的瘢痕增生影响上唇美观, 需行Ⅱ期整复术;20例远期观察5年, 19例面部发育良好, 1例发育效果不是很满意, 需行Ⅱ期整复术, 可能与该患儿体质较差、长期患有感冒、鼻腔分泌物较多有关。
3 讨论
唇裂患儿大多同时伴有鼻畸形, 畸形的部位大多发生在鼻翼、鼻底、鼻小柱、鼻中隔等。解剖学研究发现, 鼻部起于侧切牙窝上方的上颌骨, 鼻横部止于鼻背, 主要起到压鼻的作用[3];翼部止于大翼软骨;鼻肌的附着发生改变, 鼻部肌肉的错位常常是导致鼻畸形发生的原因, 而上唇的裂开与鼻肌附着的改变和鼻部肌肉的错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单侧唇裂修复同期进行鼻畸形矫正术, 一般情况下主要从改变鼻部肌肉的附着和矫正大翼软骨的错位着手, 建立鼻部的对称性。在进行鼻畸形的矫正时, 往往出现缝合后患侧鼻孔比健侧小的情况, 据笔者的经验, 这一情况可采取鼻管固定的方法来解决, 但固定时间应在半个月或者更长。对于鼻小柱明显偏斜的鼻畸形, 可在其根位采用Z形术, 使软骨复位后鼻小柱复位[4]。
红唇部外形的饱满均匀, 是术后能观察的即刻效果, 对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 尤其是患儿的影响巨大, 对患儿的远期发育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手术时, 应注意对红唇的修复。单侧唇裂的修复不仅应使患侧唇峰下降到正常位置, 使红唇缘对合整齐, 而且也应注重健侧红唇的修复, 这样才能达到即刻效果与远期效果的要求[5,6,7]。
注意在术中和术后的消毒问题。相对于整个手术来说, 消毒问题是手术的细节问题, 但是细节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进行皮肤消毒时应防止消毒液流入鼻孔、眼睛内, 填塞鼻腔, 防止血液流入口腔, 手术结束时应检查有无纱布、棉球等遗留在口腔或鼻腔内。
参考文献
[1]浦歧, 梁国健, 李荣盛, 等.单侧唇裂整复同期矫治鼻畸形[J].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 (3) :118-119.
[2]Berkeley WT.The cleft lip nose[J].Plast Reconstr Surg, 2009, 44:39.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3.
[4]石冰.提高单侧唇裂初期整复效果的理论与技术要点[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 (5) :359.
[5]张书文, 孙士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10) :778-780.
[6]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5.
【唇裂修复术】推荐阅读:
唇裂畸形08-14
单侧完全性唇裂08-15
整形修复术07-10
游离皮瓣修复术07-27
腹部皮瓣修复术09-16
皮肤创伤修复术10-26
颌面部修复术10-05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论文08-03
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术08-04
心理修复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