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2024-09-28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精选12篇)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1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针对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量经济学,教学

1998年,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并且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根据其中提出的“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量经济学首次被列为了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 不少学校也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及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对现代化管理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 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反映出许多问题, 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很有必要对其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本文拟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缺乏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学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其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于过去的精英教育, 目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性人才, 因而重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 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严谨。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高深、枯燥。久而久之, 就会因为听不懂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 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目的也随之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三,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基本模式 ,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而且在教学中突出对计量方法和原理的介绍上, 与现实经济结合不密切, 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应用也明显不够。

第四, 课程安排不合理。

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安排不合理, 往往当教师走上讲台时, 才知道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 等课程结束后才进行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分隔开来, 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 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 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

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向素质教学转变, 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可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类——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思考

第一,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作者认为, 要想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 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且很多问题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才得以产生。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是从事实际工作, 因此本科生最需要的是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而不是要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因此,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具有初步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 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它不同于经济理论, 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 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 (R.Frish) 将它定义为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任何学科, 定量分析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 并为定性分析服务的, 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数学只是工具和手段, 应用数学方法来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 (用定量关系表达) 才是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淡化数学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特别是经济学专业学生。

第三, 改变教学方式, 实施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 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 从而达到学生对计量分析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的掌握, 培养学生应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取案例时, 教师应结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案例时, 教师应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案例教学中, 应适当让学生就案例进行一定的讨论, 如案例的选题、研究的步骤分析、假设前提、模型估计方法的适当性、模型的各种检验等。通过讨论,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对计量分析步骤的掌握。

第四,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 应改变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形式, 除增加案例教学的方式外, 还应改变理论教学的方式,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在教授理论课时, 要将《计量经济学》与数学课区别开来。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着重突出经济思想分析;数学方法的介绍应尽量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 着重讲解基本思想与原理;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领域。②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可以使用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课程难度。③适当布置课程论文, 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 收集数据, 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五,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教材。

根据培养具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古典经济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或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 着重介绍计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应用范畴, 做到经济理论分析、计量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的三结合。而目前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并不适应以上需要。现有教材不仅种类少, 而且教材多数为计量分析方法及原理的介绍, 所举案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较少。因此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 编写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教材, 其侧重点为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对于计量分析方法涉及的数学方法及公式, 主要介绍原理及其应用。除十分重要的数学方法外, 应尽量减少数学推导与证明。

第六, 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

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在开设课程之前, 要求学生已经完成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因为《计量经济学》是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 如果不事前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②课程安排上, 应该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每一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 同步进行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软件上实现该章节理论知识的软件运用。由于计量分析的计算量很大, 现在的计量分析基本都依靠软件实现, 因此在学生完成一章的理论学习后,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软件分析计算, 同时配合一定的习题联系,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七,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区别对待。

如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 计量分析中的数学方法可以简单介绍, 主要介绍经济分析及各种计量方法如何运用于经济问题;而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数学方法的介绍则占较大比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 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曾令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30-131.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然后,总结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1]刘亚清,吴福锁.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15):106-108.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量经济学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是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不合理,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较一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上机实习,增强对计量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检验和应用。但是,在独立学院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不够明确

在计量经济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常常被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脱节,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是薄弱环节,未能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完各种估计和检验的方法,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或者对计算检验结果无法做出清楚、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未能有效提高。

(二)实验教学形式设置不够合理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模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验证某种理论认识或者假说是否合理、正确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缺点在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性实验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今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过度重视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索性实验的问题。这样造成学生学习完课程,依然不会独立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缺乏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过多,范围过大。实验的内容即包括经典的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等内容,还包括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内容。而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独立学院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理论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很多理解不透的方面,实验课学习的时候更加是无从下手。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计量经济软件是首次接触,而广泛使用的Eviews、R语言等都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再加上本科学生的统计学专业英文词汇欠缺,造成学生读不懂软件分析过程和结果,甚至读不懂联机帮助内容。

(四)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不够完善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考核主要是课堂考勤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在实验授课时主要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没有足够的精力监控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验内容;其次由于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有些实验报告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在课后另花时间完成,这也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后抄袭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因此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五)实验学时设置不够充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计量经济学总共设置48个学时,理论教学学时40个,实验教学学时8个。这种学时的安排严重的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安排的内容,往往在不少学生还没有练习、掌握好一个操作就进入下个实验操作,这样造成不少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计量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过程中注重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等一系列的流程。

(二)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形式

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动性不足的特点,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后,拓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回归分析内容为主,包括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软件的使用上,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的EVIEWS软件。

(四)完善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计量经济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实验课堂作业三部分组成。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结构要完整,包括四个部分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分析。实验报告的内容丰富,实验的结果准确、合理。同时为了减少偷懒、抄袭的现象,对学生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布置实验作业,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并随机抽出书本上的一条习题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讲解整个实验流程,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

(五)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学时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较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个,实验学时16个。这样实验学时较充分,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每一个软件操作和实验项目,这样整体的实验教学效果将能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胡荣才,许涤龙.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J].统计教育,2008(3).

[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

[5]楼永.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4

一、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的、在MBA教学中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导入案例, 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思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引入案例教学法, 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动态,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有关计量经济学软件, 具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实现此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必须包括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而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高校仅注重前两个环节, 忽视案例教学, 因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检验的基本方法。计量经济学案例中含有实际统计数据, 在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数据结构说明应用哪种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方法, 使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检验、修正和应用, 需要存取大量数据, 进行各种复杂数学运算, 只有借助于相关计算机软件, 才能提高建模的效率和准确度。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种新的计量经济方法不断涌现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加强, 与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 如Eviews、SPSS、SAS、STATA等。在案例教学中, 可以利用案例数据, 介绍Eviews软件等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中的应用。当然, 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的熟悉和掌握, 还必须通过上机实验得到巩固和加强。

3.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研究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四大步骤。在目前教学中, 由于课时的限制, 大多数学校仅讲授模型估计和模型检验的各种方法及其Eviews软件实现, 而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何设定、如何应用则很少涉及, 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 不知道学习这些方法后有何用处、怎样应用。实施案例教学, 基于不同的专业经济理论和现实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编写相应的教学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 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 单纯讲授这些内容, 学生学习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如果再采取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则更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 如果补充案例教学, 在课前将案例、相关问题交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在课中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 案例教学应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或方法。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必须对案例编写、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讨论等过程作出精心设计和安排。

(一) 案例编写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是用来说明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其运用步骤,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课程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载体。案例编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案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遵循的原则。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的编写需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蕴涵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是以模型为轴线逐步展开的, 计量经济模型是由变量、参数组成且用数学表达式 (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 予以反映的, 模型中的变量、参数以及整个模型都具有明确的经济学意义, 因此模型的设定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 模型参数估计的符号和取值范围合理性检验也必须以经济理论为依据。在案例编写时, 需要针对研究主题说明应用哪种或哪些经济理论, 依据该理论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不能像目前许多教科书那样仅选用实际的 (或虚拟的) 样本数据说明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过程而不阐述相关经济理论。这是教学案例与一般例题的最主要区别。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了解针对不同的研究主题如何搜寻相关经济理论、选用恰当的经济理论用于建模, 实现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相关学科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 进而也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经济理论的认识、掌握和应用。二是反映现实热点。在编写计量经济学案例时, 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必须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样一方面使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促使其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由于是热点问题, 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考和借鉴, 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深化学生对研究主题的认识。三是包含统计数据。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相关软件, 这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因此在编写计量经济学案例时, 应注意与撰写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区别, 后者不必将原始数据显示, 只需注明数据来源即可。而在计量经济学案例中, 不仅要列出统计数据, 而且要说明统计指标和数据选择的依据、数据的来源和处理办法 (如对时序数据价值指标进行价格平减) , 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数据和软件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检验等, 实现计量经济学方法与统计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深化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掌握和应用。四是设计相关问题。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便于开展讨论, 写案例之后还必须针对研究主题设计相关问题并一同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有哪些恰当的经济理论可作为模型设定的依据? (2) 依据经济理论如何进行模型的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 (3) 如何确定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4) 如何选用恰当的统计指标? (5) 如何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6) 变量数据如何获取并加以适当处理? (7) 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用适宜的参数估计方法? (8) 对模型需要进行哪些检验?如果检验通不过, 原因有哪些?如何对模型进行修正? (9) 模型检验通过后, 可应用于哪些方面等等。学生可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案例, 或对案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 并通过查找教材及有关参考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的素材来源。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编写所需素材可主要来源于如下两个途径:一是学术期刊。一方面, 从《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家重点期刊、核心期刊上挑选素材, 精心编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从正面介绍计量经济方法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 从非核心期刊上选择一些素材编写案例, 作为批判或商榷材料从反面讨论、说明部分作者在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所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课题。许多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各种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 搜集有大量统计数据, 教师可以据此编写教学案例, 也可以向学生说明研究主题和提供数据, 交由不同学生小组编写案例。

(二)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指以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将教学案例向学生展示。一般情况下, 应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通过课程网站或邮件向学生展示, 以便学生预读、思考或搜集相关资料;在案例课上, 应用多媒体将案例再进行予以呈现。在案例展示过程中, 要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先后顺序关系, 通常有先理论后案例、先案例后理论、理论与案例同步三种型式选择。先理论后案例是指在每章 (或整个课程) 有关计量经济估计、检验及推断的基本原理讲授完成以后, 再展示案例说明相关计量经济方法在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先案例后理论是先展示、叙述案例, 再从中引出指有关计量经济学概念、估计和检验方法等。理论与案例同步是指边讲授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边对照案例说明其应用。笔者认为,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采用先理论后案例的型式较为适当。因为在整个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涉及到大量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需要进行数学推导和说明, 只有将这些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性系统介绍后, 才能使学生对其有完整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 才能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加以选用。对此, 先案例后理论、理论与案例同步两者型式则难以有效实现。

(三) 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最核心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在该环节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施:首先, 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和叙述案例。教师将案例中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等进行不加评论的简要叙述, 使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主题、采用的方法、分析的步骤等先有直观的了解和完整的认识。其次, 围绕案例预先设计的问题逐个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每个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给出认同或商榷及改进的意见。如对案例中模型的估计或检验方法进行修正、补充, 可以让学生基于案例中的数据应用Eviews软件现场操作说明,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计量经济方法, 而且还有助于熟悉和正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在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暂不做评论, 但要注意引导、控制时间, 围绕特定问题展开有序讨论, 并鼓励学生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每个问题学生发言结束后, 教师需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评价。对正确的意见应予以肯定;对不正确的或需商榷的意见, 教师应说明理由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同时让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正逐步得到应用, 为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需要以下问题:

1.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实施案例教学, 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具有扎实的相关经济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 之所以案例教学法在现实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不够普遍、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大多是数学、统计学或数量经济学专业毕业的, 授课的对象主要是国贸、经济、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这些教师尽管计量经济方法掌握的很好, 但相关专业经济理论较为缺乏或薄弱, 不了解或不能很好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现实经济题热点问及学科发展动态, 也不熟悉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功能及数据处理方法;二是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 招生规模的不断大, 造成任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使每位教师授课的专业也经常发生变化。为此, 本课程要实施案例教学, 各高校必须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通过跨专业进修, 提高任课教师的相关经济理论素养和统计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的授课专业也要相对固定。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案例, 才能对课堂案例分析讨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2.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时数。案例教学作为整个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 在课程教学总时数一定的情况下, 要合理划分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者教学时数的比例。笔者认为,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案例教学既不能替代理论讲授和上机实验, 其教学时数也不能过多, 否则可能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不扎实, 给将来进一步深造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带来障碍。根据本人最近几年教学实践, 在总课时为54学时下, 理论讲授、上机实验、案例教学三者教学时数比例大体以7∶1∶2为宜。

3.改进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目前多数高校对本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采用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出勤和作业完成状况;期末考核的内容主要是采用笔试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的熟练掌握和各门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应该对其进行改进。笔者认为, 可将课程考核方式改为案例讨论、论文写作与期末测试相结合方式, 并分别赋予20%、20%、60%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次数、质量作为评定其平时成绩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论文写作作为案例教学的延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成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

[2]黄佐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强化建模案例教学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8, (3) .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5

一概述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

(1)从实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

(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型和实证分析;

(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大规模采用多媒体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式。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 “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纵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理论论述;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用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学满意的为l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

(1)难以理解的比率为61.29%;

(2)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

(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

(4)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

(5)其它理由为1.61%;

(6)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的为1.61%。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

(1)实际经济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

(2)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讲解不够精彩7.61%;

(3)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

(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O.87%;应增加计量统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

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法的建议集中在:

(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

(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48.91%;

(3)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为35.87%;

(4)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1=“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 “不满意”};对有无统计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 其取值分类{l=“满意”,0=“不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x2,其取值分类{1=“满意”,o=“不满意”};X3、X4、X5、x6,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类均为f1=“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 是否应该被剔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 l1 =10.32,Prob>x2=O.0132;说明原有ordered 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着,无法剔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

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ECON315 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着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着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型及进行小型科研创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到学以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十学期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6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能力。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问题 思考

计量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中开设已有20余年的历史, 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 笔者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也感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应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沟通,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基于在教学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其他先修课程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对该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数。在普通高等院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都知道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有一系列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储备,如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微积分、概率论、经济统计、线性代数等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或者将某些先修课程和计量经济学在同学期同时开设:如笔者所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同学期同时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二是课时数安排不够合理: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许多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从而压缩了一些重要课程的学时数。例如,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即软件使用的学习,总共安排48个学时,有的高校甚至只有32个学时,使得教师难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合理的课时安排应该是72学时。在授课学期上,一般来说,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好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对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专业可以提前到大二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先行知识。

二、注重应用,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大多数教材都偏重于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推导, 整本书都是繁琐复杂的数学公式, 初学者往往是文科出身,本身数学功底不扎实,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很困难;同时,在教科书中,与实际问题结合的内容太少, 不少学生感觉学完计量经济学不知怎么用, 也不知道用到哪?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本科生的教材的内容应该组织一批专家重新进行修订和整合,并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1. 突出理论与实践兼顾,优化原先的知识结构体系,多引入实际问题中的经典案例, 教材要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 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引入当前有关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教材要配备适当的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现在很多教材倒是有些练习题, 但有参考答案的却很少。

三、注重软件使用,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除了要有充足的理论课时讲解之外,还必须通过上机实验,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 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系统的做好理论知识的回顾、基本操作的讲解、实验案例的设计分解、现场操作指导和巡视等各项工作。没有软件讲解的案例讨论,往往是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 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 继而产生害怕情绪, 对学习失去兴趣。笔者在实验课程的讲解指导过程中,通常先给学生讲解并演示了软件EVIEWS的具体操作,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案例, 由学生自由组队,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搜集资料、建立模型、书写报告, 然后课堂上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最后老师点评。通过这种讲练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运用软件和设计案例,逐步自发地对现实一些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 他们经常会有意识地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这些问题。从笔者亲身实践看, 案例教学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当然, 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富挑战性的工作, 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的组织、安排和实施。笔者相信, 案例教学只要组织的适当, 一定会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的, 建议大家广泛采用。

四、积极探索,改革评价制度

对于计量经济學这门课程的考核,许多学校往往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总体来讲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各种分析工具的适用范围,也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导致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解决一些前人未解决过的问题,而光靠死记硬背公式,不知所以然,是无法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因此,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尤为重要。计量经济学的考核,应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平时上机实验成绩、课程论文的成绩,以及各种开放性的研究报告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103 -105.

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篇7

1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困难与主要问题

1.1 存在的困难。

如前所述, 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益丰、周卫民 (2010) 通过序次Probit模型, 得出学习统计学等前期课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贡献显著。对于一般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 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更有一些学生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大学学习的, 数学基础不扎实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经济学、统计学上的欠缺, 尤其是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 估计参数的多种方法的差异, 模型结构的复杂关系等都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望而生畏, 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勇气和兴趣, 这些均制约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其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 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共计40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10, 通常情况下, 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 一方面数学公式繁多、逻辑推理冗长, 另一方面理论学时不足, 课堂讲授仅能安排最为基础的内容, 有时, 为完成教学计划, 课上任务过多, 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掌握主要体现在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与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上。实验教学通常是在理论学时完成后根据实验室应用情况安排, 理论与实验教学上的时间断档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模糊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1.2.2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环节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讲授, 而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基础, 尤其是经济学, 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实际应用并不清晰, 并且, 在实际研究中, 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学时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所能满足, 真正涉及的是更为高深的计量经学模型方法, 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 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具体模型设置了专门课程, 仅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多达几门。因此, 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对这种以模型分析为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更难掌握, 因此, 教学任务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入门, 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 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

胡静波 (2014) 认为分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条件, 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对分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 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该门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2.1 分层走班模式的实施。

所谓分层走班指学生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 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自己在本科中学习程度的不同层次以及对该学科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等, 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 同一科目同时授课, 学生分别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的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我校计量经济学一般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 并且每学期均安排此门课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计量经济学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开课, 一般情况下, 每学期5-6个行政班, 分层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将这些行政班分成3个层次, 分别对应高、中、低层学生, 划分标准兼顾学生意愿与其理论基础, 但应以前者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层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 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 (刘树仁, 2001) 。三个层次中, 第一层次设置1个班级, 学生数量可规定为学生总数的20% (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第二层次2个班级, 约占学生总数的35-40%, 第三层次2-3个班级, 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40%-45%。第一个层班级人数最少, 属于小班制授课, 根据学生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课程成绩进行综合排名, 并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进行组合, 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都要求精求深。鉴于学生基础较好, 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讲授内容, 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 以及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 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研究兴趣, 可以考虑增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解与撰写, 切实提高该层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对于第2层次班级与第3层次班级, 原则上理论授课内容一致, 但要求掌握的知识深度会有所差异, 第3层次班级教学以计量经济学基本入门为目标, 少一些理论推导, 多增设一些应用所学基础的实际案例的讲解。

2.2 班内分层模式。

同一班级, 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分层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级内部人员差异缩小, 教学效果更容易体现, 但学生整体差异仍然存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模式的高校较多, 而对于专业课程则相对甚少, 有时源于条件不足分层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实施, 此种状况下, 可以考虑在原有教学班级内部进行分层。具体分层的环节涉及目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所谓目标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高层次高标准当然也要高要求, 具体分层目标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

无论是分层走班还是班内分层模式, 其共同点就是承认学生差异, 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 会将学生分成三层, 即高、中、低层。对于高层学生, (1) 适当扩大并加深课堂教授内容, 梳理、明晰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 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计量经济学》指引方向; (2) 增加使用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授与撰写,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加大课后练习, 强调软件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对应的软件操作能够熟练掌握, 由于课堂理论与实验学时均有限, 若要达到预期目标, 学生需适当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中、低层学生, 不太容易区分与定位, 但课堂讲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原理推导, 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应用。

总之, 对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不仅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更与计量经济学学科特点和培养专业研究型人才息息相关。通过分层教学,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爱好, 增强其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能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在不同层次都能得到相应满足, 整体教学效果会较从前有所改观, 分层教学可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前景开辟一片新天地。

摘要:结合计量经济学学科特点, 分析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提出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选择模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益丰, 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 :77-80.

[2]胡静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2) :80-83.

[3]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 2001, 5.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8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 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1926年,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econometrics”一词, 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930年, 成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3年, 创刊《Econometrica》, 进一步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20世纪40、50年代得到大发展, 60年代进一步扩张, 70年代以来非经典 (现代) 计量经济学得到迅速发展。

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克莱因 (R.Klein) 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 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 (P.Samuelson) 说:“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截至今日, 53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中有10位直接因为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贡献而获奖, 近2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 30余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经济类院校的教学中, 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在第一次会议上, 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 其中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据调查发现, 目前, 在各学校的经济学科教学中, 即使是普通的三本学校, 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见, 计量经济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二、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计量经济学是指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量经济学模型最主要的区别就是, 数量经济学模型虽然也可以分析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控制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但数理经济模型并没有揭示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数理经济模型没有做到的, 计量经济模型做到了, 计量经济模型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其数学方程也越来越复杂, 必须借助相应的软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软件有很多, 例如SPASS、SAS、GAUSS、PC-GIVE、Micro TSP等。Eviews (1) 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Eviews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另外, Eviews也是美国QMS公司研制的在Windows下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的工具。使用Eviews可以迅速地从数据中寻找出统计关系, 并用得到的关系去预测数据的未来值。Eviews的应用范围包括: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估、金融分析、宏观经济预测、仿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

从上面的介绍, 不难发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上, 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没有配套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教学;一些教学安排比较好的学校, 虽同时也开设Eviews课程, 但这两门课程没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大多数学生学过这两门课程后, 大四写毕业论文时, 却连最简单的实证分析方面的论文都写不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笔者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数学联系很大, 多数学生在上计量经济

(1)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 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 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学课时, 感觉有些吃力, 尤其对文科类数学基础又不太好的学生, 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没学好, 在去学Eviews时, 理论基础没打好, 上机时的感觉, 就像小孩子刚会走路就开始跑了, 结果这两门课都没能学好。也有部分学生, 计量经济学课学的很好, 理论知识功底深厚, 但过了半学期在上Eviews课时, 之前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忘的差不多了, 还是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只有把计量经济学课程和E-views软件的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根据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目标明确非常明确:即要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能够建立并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不讲, 深奥复杂而对实践价值不大的理论少讲, 及时补充我国证券市场的新情况、新事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 突出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 又能熟练Eviews软件, 我们可以把Eviews软件课程安排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目前, 大多数学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在48—51课时左右, 把Eviews软件的讲解融合进来后, 课时可以安排在至少71课时。把两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学生上一部分理论课后, 需要用到Eviews软件时, 把学生带到机房进行Eviews软件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完理论就能操作, 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如理论上18课时介绍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后, 再上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学习Eviews软件上关于回归分析的知识。理论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有些疑问, 实践学习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获得感性认识,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巩固作用;实践学习遇到问题后, 在回到理论学习中, 最终两者达到融会贯通。

(二)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抛弃, 课堂上的教学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一个老师教的好坏, 不光是看这个老师讲的好不好, 更关键的是看学生接受的情况。为此, 应该逐步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代之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创新,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更应侧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 既可便于学生理解, 又可供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

模拟教学。模拟交易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就纷纷开设了有关金融教学的实验室, 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 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在模拟教学中, 学生在学好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 对金融理论知识也是巩固。建设网络一体化平台, 教师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发布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 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巩固。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互相交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积极性

(三) 改变成绩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 在学校学习成绩非常好的这部分学生, 在工作时往往不是最优秀的, 还不如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这说明,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没能把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察出来。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简化, 主要通过一两次书面考试就决定其学习成绩, 并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迫使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丢笔记。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 不能光凭理论考试就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 而应实行综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实务考试、综合测试, 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考核过程中有创新的话, 可以加创新分。理论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放宽基本假定模型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牢固;实务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学习Eviews软件的情况, 看学生上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测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写出一篇实证分析的论文, 为今后毕业的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四) 采用AB教师制

以往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主要由一个老师教授, 一旦这个老师有特殊事情, 这门课可能会被停课或被延误, 这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计量经济学和Eviews软件作为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理论与Eviews应用及实例来学习后, 我们可以采用AB教师制, 有两个老师来上课, 要求这两位老师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Eviews软件动手操作能力都非常强。一方面, 会促进这两个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压力便有动力;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老师有事会耽误课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9

教育部自1998年起,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本科阶段经济学类各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定性、定量相结合是现今研究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而计量经济学是定量方法应用在研究经济活动规律中的一门科学。因此,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其教学也引起我国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相对其他课程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显落后。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宏微观经济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但二本院校在生源方面与一本重点院校相去甚远,其录取的第二批次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差等问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强调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二本院校在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困境。所以,二本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计量经济学这门教与学都难的课程,应采取过程化学习和考核,而非传统的结果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能力上真正的提高。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开展的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二本院校在开展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过程化考核,提出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措施,以促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是一所二本民办院校,在广东地区二本B院校中录取分数线位居一二。在该所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大四学生中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约达80%。该校经济类专业采用以数学的公理化、形式化为基础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学环节设计为72课时,以闭卷形式作为考核方式。

该问卷调查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和今后的教学改革两方面进行设计。在教学现状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只有约12%的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非常满意,40%的学生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学生和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35%和13%。而在这些不满意的意见中,有56%的学生认为公式推导过于枯燥乏味;35%的学生认为计量分析解释过于繁琐;约30%学生认为经济含义的讲解冗长且缺乏实际经济案例的讲解。该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亟需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另外,问卷结果也显示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所选教材的满意度仅为32%,其中有高达61%的学生认为教材难以理解,另有34%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操案例。最后,问卷结果还显示学生在修完计量经济学后只有1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高达70%的学生认为其用处不大。以上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其定量分析方法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建议应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约36%的同学建议增加统计软件的教学;44%的学生建议加重计算机的实验教学比重。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应从理论教学转向实验教学。另外,在问卷调查中有56%的学生表示愿意自备电脑或计算机实验教室使用统计软件进行上机实验。由此表明,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以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计量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最后,在案例教学环节的建议中,有49%的学生建议增加与经济、金融相关专业的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有15%的学生建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文的研读与分析。以上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从理论教授转向理论、案例与实验并重的综合性教学,传统的闭卷考试不再适合这门综合性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后的结果,所以应从简单的结果性考核转向过程化考核。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可发现二本院校在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教学偏重理论教学,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从而打压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2.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使学生无法体会计量经济学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3.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过于片面,只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未体现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基于过程化学习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考核,奠定实验教学的基础

在计量经济学的每一章设计一个综合体现本章主要内容的经济、金融类相关的案例,不仅让学生回顾过去的经济学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直观体会计量经济学在研究经济、金融相关问题的实用性。案例的设计遵循具体到抽象、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导入本章节的理论模型。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如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测、模型预测等,渗透穿插在案例剖析过程中,将冗长无味的理论授课转向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使这些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并能从源头上刺激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融入统计软件的操作演示,既能解决课时不足的弊端,也能让学生熟悉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这种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教学模式,不但契合学生的认知模式,而且有效地让学生克服其畏学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为检验理论学习效果,每章课后发送理论相关习题和电子版实验数据,以便学生课后练习,回顾课堂所学知识。课后练习以电子版形式于下节课提交,教师于课堂上抽查完成情况,评讲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过程化考核,促进对理论教学的理解

为更好地让学生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实际应用于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将软件教学融入课堂实验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EViews、SPSS等统计软件作为载体,将直观易懂的软件操作渗入实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生涩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室进行教学的好处在于教师演示软件操作后,能督促学生立即在计算机上进行验证性案例的模仿操作,如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教师能马上提出纠正,不仅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巩固软件操作,也能让学生体会得到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不仅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也能提升教学质量。

为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操作实验后学生都要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报告需包括实验具体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教师汇总所有实验报告,并于下节课堂上进行评讲,告诉学生实验报告所存在的问题。

(三)构建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体系,重视过程化学习和考核

上述的教学改革在于将理论教学转向理论、案例与实验并重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但其改革的成败与否在于考核评价机制的转变,构建过程化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多维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其中理论考核为以往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上机操作,考核学生统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及运用统计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部分为探索性实验考核,要求学生自主选题、搜集数据、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并形成研究报告,该部分考核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一起,综合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最终成绩体现为五部分:平时课堂表现(10%)、平时理论作业(10%)、验证性实验报告(10%)、研究报告(20%)、期末理论考试(50%)。由此可见,最终成绩的构成弱化了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强化了过程性考核,平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更能重视平时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过程以及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摘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证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二本院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协同发展”从强化过程化学习与考核的教学理念角度,提出了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案。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二本院校,过程化考核

参考文献

[1]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4):119-124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10

一、国内外《计量经济学》发展概述

大多数《计量经济学》工作者都致力于客观的分析认识经济现象与科学准确的阐述经济规律。但是, 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一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如经济活动的多因素性、随机波动性以及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 等等。我们知道, 自然科学研究中能够建立实验室和创造出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的理想状态和环境, 其变量往往会遵循特定的函数关系, 而经济学研究则不同, 它不能遵循既定的函数关系, 只能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 《计量经济学》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数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运用上的不断深入, 为《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数理基础, 如19世纪初高斯 (Gauss) 提出最小二乘法概念, 19世纪末高尔登 (Galton) 提出“回归”概念, 20世纪初费雪 (Fisher) 提出抽样分布理论。之后, 尼曼 (Neyman J.D) 和皮尔逊 (Pearson) 相继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随着数理统计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人们逐渐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从而诞生了《计量经济学》。1926年挪威著名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 (Ragnar Frisch) 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名称, 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S·穆尔 (David.S.Mull) 描述了工资波动, 并决定从1933年开始出版《计量经济学》杂志, 这一举措标志着《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第二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模都是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而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变量大都呈现出非平稳性特征, 因此在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对非平稳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和预测时, 常常出现伪回归现象或预测失败。从70年代开始, 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问题和伪回归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进而来提高经济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Granger-Newbold首先提出伪回归问题, 引起了计量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 Box-Jenkins于1967年出版了《时间序列分析, 预测与控制》一书, 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时间序列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一定的区别, 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较为全新的建模方法, 它往往通过依靠变量本身的外推机制来建立相应的模型。由于时间序列模型客服了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所带来的伪回归, 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从而为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时,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经济变量非平稳性的检验方法;如何把时间序列模型引入经济计量分析领域, 以及如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 等等。

针对《计量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Dickey-Fuller于1979年首先提出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DF检验法和应用更为广泛的ADF检验法。Sargan于1964年提出误差修正模型 (ECM) 概念。之后, Hendry-Anderson (1977) 和Davidson (1978) 的论文进一步完善了误差修正模型, 并尝试用该模型来解决和分析非平稳变量的建模问题。Sims于1980年提出用一组内生变量作动态结构估计的联立模型, 即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向量自回归模型虽然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但却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以上研究成果为协整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Engle-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概念。Granger定理证明若干个一阶非平稳变量间若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这些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反之亦成立。1988-1992年, Johansen对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检验协整向量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的文章, 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协整理论。协整分析理论为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强有力工具。近些年是《计量经济学》快速发展阶段, 尤其是对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1982-1985年出版了一本《计量经济学手册》, 为三卷本, 含有35章讲解内容。虽然当时计量经济学者们大都知道大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但囿于知识面的局限性, 手册中没有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问题进行任何的分析和讨论;1985年在波士顿召开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上, 上百篇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篇论文讨论了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当今在世界主要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几乎没有一份、没有一期不刊登有关平稳性检验及协整问题的文章。

1960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组。主要搞投入产出、优化研究。那时在大专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还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开放以后, 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 (1984年定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并办有一份杂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0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首次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 邀请Klein等七位美国教授讲课。自此,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迅速展开, 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国家信息中心为参加联合国的“连接计划”研制了我国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制了“国家财政模型及经济景气分析系统”。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列为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8门必修课之一。多数学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已经有14个《计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点、42个硕士点。但从整体上说, 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还缺少在世界上知名的学者。

二、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选用不合适。

国内教材的版本很多, 但与国外的教材相比而言, 国内教材更多倾向于数理推导, 逻辑性强, 内容紧凑, 数学公式繁多, 但举例很少, 即使教材中有一些案例, 但是案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 而且案例也颇为陈旧,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纯粹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材, 更是鲜为罕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案例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费时费力, 却收效甚微, 因此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较为少见。

2. 教学方法不得当。

《计量经济学》教学依赖于大量的原始数据, 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矩阵推导, 繁多数据和大量矩阵在黑板上板书费时费力, 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采用多媒体来授课。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但是这对授课老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时应当保持思路清晰、思维流畅, 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重点难点等都要相当熟悉和了解;而且由于板书时间的减少, 若授课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进度,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就会加快教学进度, 将课堂众多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塞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思维强度, 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减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方法论学科, 因此对于该课程的学习, 要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换言之, 在学习完《计量经济学》理论外, 要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做到学以致用。但有些学校鉴于课时的有限性, 基本上不安排实际操作, 只进行理论讲解, 这样就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分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 但是一般会安排前一部分学时进行理论教学, 后一部分学时进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完全分离, 这样就会导致时间衔接问题, 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实践教学, 由于时间的局限性, 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应用一种软件, 因此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

3. 课程安排不合理。

众所周知, 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与数理统计学两者的综合, 其中经济理论的学习要相对容易一点, 数理统计学要相对难一些, 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感到困难和吃力, 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数理基础较差, 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先修课程安排的不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当有些教师开始授课时, 才了解到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如微积分、概率论等知识还未学习, 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甚至难以进行。

三、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选择适当教材。

针对目前国内外多种版本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来讲, 不能一概而论说哪种教材好, 哪种教材不好, 总体来讲, 各有所长。对于初次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来讲, 国外的教材可能更适合作为入门级教材;而对于那些数理基础扎实、偏向于理论研究的教科群体而言, 国内的教材则可能更为合适。对于《计量经济学》初学者来讲, 若希望在短时间内对《计量经济学》有简单认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则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应该是较好的教材。伍德里奇的教材对复杂的计量经济思想进行了清晰且直观的阐述,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遇到的数理方面的难题, 此外该教材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作了通俗易懂的阐述,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和学习《计量经济学》。总的来讲, 在教材选择方面,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教材。

2.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对授课教师事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教学进度,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使得学生能及时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外,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要密切结合起来, 时间衔接要合理, 不能让两者之间脱节, 成为独立的两个教学过程, 要使得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合理安排课程。

从以往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安排来看, 大多数高校都将其安排一个学期 (一般为54学时) 来学习, 但根据一般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 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54学时明显是不足的, 所以建议学校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最好是两个学期, 这样可以使学习内容、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应用能力都能得到保证。

四、结论

随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在当今学术界已然成为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也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而对于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来讲, 则更需要去不断探索和完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和应用, 更好地体现它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 (第5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93-94.

[3]胡荣才, 许涤龙.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J].统计教育, 2008, (3) :4-6.

[4]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86.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小而精案例;互动式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研究及实践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并且成果丰硕。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1]。自1998年计量经济学被确立为经济学类本科核心课程以来,计量经济学本身及其教学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练习;数学推理讲解过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尤其是统计学知识准备不足;引导不够,很多学生入门很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文献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理论讲授、上机实验的环节上补充案例教学,把案例教学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2]。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如何将案例较好地融进课堂教学中是较为棘手的。

一、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不利于自主性、思辨性、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学习[3]。当然,计量经济学里很多结论要靠数学推导得出,因此适当的讲授数学推理是必要的。再根据计量经济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动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有关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具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2]。所以要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基本理论的教学。

一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法讲授一些重要的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效果非常明显。再配以设计较好的案例,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模型建立方法、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事实上,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是在第一学期最后的时间段讲授点估计和假设检验。特别是假设检验,由于期末考试临近往往讲得不够深入,而且假设检验知识本身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有不少学生对这些知识不甚了解、不求甚解。当学习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时,往往会茫茫然不知所云。只好死记硬背,按程序去处理问题。而精心设计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要概念,例如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和原假设、备择假设等概念,实际上也是加深了对点估计和假设检验知识的理解。

二、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法了解不准确、案例库建设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常常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 分不清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在教学当中,有很多授课老师把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简单理解为举例子。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不是完全一回事。

承载一定计量经济知识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占主要位置,而课堂中的举例子在通常课程教学中则居次要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居于主要地位,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3];而举例讲解时授课教师是主动的,居于主要地位。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本身的分析、交流、讨论,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概念、知识点。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举例教学往往是在讲完相关知识、方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力图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有时是“照葫芦画瓢”的情形。例如在多媒体上显示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求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真实性,而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则未必具有这些特点[4]。

2. 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建设不足

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实际经济学案例为素材,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在这样的观念下设计的案例恐难起到应有的功效。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案例设计。由于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成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成熟案例库,所以计量经济学经典案例有限,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更少[5]。而且案例教学中仅案例设计就需要大量时间和经费,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及技巧更是一大挑战。

3. 案例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通常每周四节课。考虑到学生上机实验课、习题处理等,实际教学时间不到60节课,有时只有54节课。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如预测)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知识,如果安排不好,时间就显得很紧张。一些案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使得案例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过多。

4. 学生情况对案例教学的不利影响

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受生源质量影响,不少学生不能够扎实地打好数学和经济学基础从而影响了计量经济课的学习效果,或不愿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计量经济学[6]。因此,一方面需要调整理论讲授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引入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准备特别是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建议针对难懂的基础概念采用小而精的案例教学

从上述问题可知,设计案例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鉴于前述案例库建设的问题,建议目前主要针对非常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概念采用小而精案例教学法,力图让学生把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精髓。每一个案例不一定都有数据分析或理论性强的主题讨论,也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针对一些关键性概念设计小而精案例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在辩论、分析当中理解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下面举一案例,抛砖引玉,供讨论。

案例目的:理解假设检验中原假设、备择假设。比如在用t统计量检验真实参数是否为零时,许多学生只是根据t估计值绝对值大小按程序得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无显著影响,至于为什么却不知究竟。

内容:抽奖盒里装有100张奖券。可能没有一张是中奖的,即全是白奖券,也可能只有一张是中奖的奖券。甲同学凭感觉提出一个假设:里面有99张白奖券,只有1张可中奖。乙同学不相信,就从中抽出一张奖券并刮开看看。

问题:如果乙同学恰好抽出一张奖券是中奖的奖券,则他怀疑甲同学的判断吗?为什么?如果乙同学抽的恰好是白奖券呢?

引申问题:该案例在解释假设检验理论时有哪些不足?如何完善该案例从而引申到“t统计量绝对值大于临界值则无理由接受原假设”的解释上?

类似的案例都是小而精的,对其充分的讨论及师生的互动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的重要概念。笔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小而精的案例教学法是计量经济学中部分内容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它有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同步建构,有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方法的革新,今后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教学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会。目前,建议多设计多使用小而精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 马成文,金露等. 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65-267.

[3] 王青梅,赵革. 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4] 邓月仙,张宝等.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4):762-764.

[5] 徐冬梅,邓瑛辉.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J]. 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8):93-95.

[6] 盖耕宇. 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68-69.

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篇12

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且经过学界同仁的多年努力,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已经积累许多好的教学经验与体会, 同时, 随着近年来教学水平的逐渐的提高, 使得教学的重心和目标逐渐转移到如何通过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来。基于此, 本文将从目前计量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 目前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过于注重案例分析特别是具体的软件操作,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目前的教学现状似有矫枉过正过于强调案例教学之嫌,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 往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案例, 尤其是软件操作成了重头戏, 结果挤占了较多的课时。

此外, 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 不清晰, 遇到难点则一带而过, 避重就轻, 故学生的理论基础打得不牢, 经常会出现学生由于没有搞懂基本理论, 即使教师讲解具体的案例, 也只是似懂非懂的, 许多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之后也只是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软件处理套路, 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解, 对进一步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感觉没有底气, 故案例的学习不能代替理论的学习, 没有扎实的理论学习, 目前这类越来越倾向于案例教学的方式是很难成功的。

(2) 单纯的分章性案例, 缺乏综合性案例。

根据我们上面指出的问题, 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

其一是近来颇受微词的分章案例学习问题, 因为许多文献均已经指出, 尽管近来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 但大多数基本上还是根据教科书的理论教学结构来安排对应的分章性案例, 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大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 选择的案例都是就本章的内容就事论事, 解决的也是相应章节的问题, 如在讲异方差的那一章就举一个异方差的例子, 而在自相关的章节则举一个自相关的例子。这样一来, 多数案例则显得孤立, 问题是实际建模解决经济问题所遇到的都是综合性的问题, 可能既有异方差同时更有多重共线性等。

而另外一种现有案例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则是其很多时候沦落为单纯的模仿——完形填空式的教学, 这种情况是, 案例教学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其结论是已知的, 学生在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设定好的条件下做“完形填空”, 按部就班地按照案例上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其结果是学生大多能得到案例既定的结果, 教师也觉得教学效果尚可。但这样学习模式, 很明显的对学生来说是很难锻炼学生自主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体上看来, 案例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矛盾是目前案例教与学中的难点, 在这方面, 目前有两点, 其一是缺乏综合性案例, 许多分章案例至多仅是对局限于某个具体章节内容的补充而非深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空间, 更未能促使学生从分章性案例过渡到综合性案例,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二是即便是某些经过综合型案例的训练, 依然是老师的带动进行, 仍然不是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 仍然不是学生自己在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自己的潜力去独立 (或合作) 完成一项研究 (仍然不是把学生扔到水里自己游泳, 而是教练带在岸上学练游泳) 。在这方面, 显然非常需要更好地激励措施, 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谈不上让学生去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3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理论教学

针对某些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目前越来越过于向案例倾斜, 从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避重就轻问题, 我们认为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双重定位, 故对于学生而言, 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软件与操作。在讲授案例和实践之前, 必须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并非让我们又回到以前的单纯教授理论的老路子上, 我们的经验是, 每章刚开始上课时, 我们就简明扼要地讲一个引论部分 (我们使用的是庞皓的科学版《计量经济学》教材, 该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 基本上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一个案例作为导引, 实际就是一个浓缩的小型案例来提出问题) , 通过这个引子的导引, 然后再根据这个引子所提出来的问题先“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有针对性讲解相关的理论部分, 这样, 有具体的拟解决问题作为目标, 这样学生知道学那些理论是“为何而战”, 就有了耐心, 而这一点显然是很有利于枯燥的理论方面的学习。

此外, 在具体的讲授中, 理论部分的讲解还必须突出重点、讲解要有层次。逐步通过解决引子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 尽量避免过于冗长的数学推导以免学生失去兴趣。因此, 我们的案例教学, 实际上一开始就“抛出了案例的砖”, 以待接下来理论上的准备以逐步引出解决引子中拟解决的问题的“玉”。

3.2 案例学习

至于前文中提到的目前案例教学中的2个问题, 我们则认为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教学的节奏只能允许分章节案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式, 这一点尽管许多文献颇有诟病, 但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 感觉对这一点的批评是欠妥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如此, 因为只能这样分章性教学, 才能一点一点的打好基础, 这基本上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学习的必经之路, 别无他途。

但不同的是, 接下来, 我们为学生设定了模仿性学习这一环节, 我们一般会设定一个和刚才学生演示过的案例差不太多 (但有时也略有差异) 的例子, 但不给出具体步骤, 而是让学生尝试借鉴刚才老师演示过的例子, 为这个新的没有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的案例给出解答, 这就是我们由演示迅速地进入模仿性案例的训练方式, 当然, 这种模仿性的学习内容尽管模仿的成分居多, 但又不是完全一一对应, 毕竟是换了一个经济背景且略去了具体步骤的新的案例放在那里, 这多少会驱动学生尝试着去自己解决这个“既旧又新”的问题

故我们通过设定此类模仿性案例, 通过这种模仿和积累的过程, 逐步过渡到能力提升和过程。

3.3 从综合性案例学习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这实际上是一个从综合性案例学习到小论文撰写的综合性训练过程, 在分章案例讲授中, 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 一般讨论得较少, 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因此, 与分章性案例不同, 综合性案例的核心主要是把握整体建模与检验的思路以及这种思路的合理性, 具体而言, 我们针对所介绍的案例详细分析其中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思路、步骤与要点, 包括 (1) 选择变量, (2) 设计计量模型, (3) 收集与处理数据, (4) 建立模型并加以检验等用计量研究经济问题所必须的过程, 还重点分析了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模型?为什么选这些变量?何种计量方法来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分章性案例一直被孤立地讨论的某些问题, 现在都被自然地合在一个案例中讨论, 且注意了其分析的先后顺序, 至于软件的操作过程则因为其已经在分章性案例中已经逐步学习过, 所以在这里反而不是重点和核心。

此外, 在综合案例的学习过程, 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例如文献的查找等问题 (有些细节问题看起来很琐碎无足轻重但在实际研究中会常常遇到, 故一定要向学生说明) , 往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 初次教学的话还可以考虑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优秀毕业论文来给学生模仿和参考。

故我们认为, 在循序渐进地分章案例介绍完毕之后, 一定要有综合性案例的总结和提高, 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 使学生摆脱分章性案例训练后只是知道一些零零散散的处理技巧, 而没有一个完整的统筹的思路的弊病, 力图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当然, 截止到这一步, 毕竟还是老师在出案例, 给出数据, 仍然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索的, 仍然需要学生自己做一些探索, 具体的:

首先, 在具体的激励策略上, 学生不是按照目前的许多研究介绍的那样将学生分成许多组来撰写综合性小论文, 而是将这种训练与其毕业论文联系起来 (这样论文写好可以算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 有着十分清晰“产权效应”以及很好的激励效应) 。基本上是让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个实际问题, 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对该实际问题进行预测分析。而较弱的学生才将其分成组 (但只限于两个人一组, 一个学生或学生小组, 且每组也就2人, 免得人多了没有产权, 跟学生明说, 人多了论文却写好的话, 用作毕业论文时其产权算谁的呢, 并以此来激励学生) 。同时,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 让学生自觉报名或教师指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报告其进展, 教师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进行点评, 提出改进的意见, 并当堂试做, 看效果如何, 然后后再给出修改的意见, 总之, 通过这种老师随时关注论文进展并及时点评的模式, 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提升了其能力。

其次,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还建议学生的本科指导老师也参与进来, 有时甚至是师生三方共同确定研究题目, 计量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课后也让学生反馈给其本科指导教师。有时是三方在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同时, 有时还在课堂上对于某个 (或某组) 同学论文中存在的疑问发动学生展开讨论, 老师在旁加以适当的提示和讲解, 真正的做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摸爬滚打”学习到了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这种从分章性案例到综合性案例再到与毕业论文挂钩的自主研究学习过程, 使学生产生由模仿到自主学习的质的飞跃。从题目的选择、文献检索、数据查询以及建模思路的设计与计量操作到对研究结论的解释与分析都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 尤其是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创新能力和成就感 (让学生觉得这种辛苦和付出是值得的, 做得好可以“一举两得”地用于毕业论文的) 。

4 结论与讨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 分章性案例学习仍然是必须的, 但必须紧跟着给出模仿性的案例, 其次, 我们认为综合案例部分也是如此, 但要通过综合性案例来重点分析其整体的建模思路和方法, 而不能陷入到孤立的操作问题的教学中。

此外, 我们认为能力的提高并非完全取决计量于知识或技能的教学, 还包括如何有效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这一点我们通过将其与毕业论文挂钩得以有效地激励了大多数学生。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下一篇: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