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意识

2024-09-28

健康意识(共12篇)

健康意识 篇1

谁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健康却未必会总是青睐于你。常言道:健康是希望的源泉, 是成功的前提。树立健康意识, 自己把握健康, 我们就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财富, 也奠定了幸福生活的基石。

岁月无情, 生命有限,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幸福美满、快乐生活的基本保证。

只有拥有了健康, 我们才能享受快乐, 实现自己的理想, 创造幸福的人生。如果没有健康, 人生的快乐、理想的追求、事业的辉煌、财富的积累等都将化为泡影。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纵观中外, 有许多“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例子, 许多有理想、有作为、有才华的人, 因为没有健康作为后盾, 虽有远大抱负、雄才大略, 却无法实现, 只能空留遗憾。

许多时候, 我们心存侥幸, 总是以为自己身体很棒, 不会有什么疾病。然而, 健康就像空气一样, 当我们拥有的时候不会太在意, 一旦健康受到威胁, 我们才会感觉到健康的无比珍贵。

乍一看, 健康只是个人的事情, 实则不然。健康不仅使个人幸福, 还会惠及家庭和社会。

在生命的征程中,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拥有健康呢?有句古话说:求医不如求己。健康要靠自己去争取, 因此, 要树立强烈的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才能让自己留住健康。

健康意识 篇2

2月1日,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健康校园行”社会实践调研团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队长滕茼召集队员召开了启动仪式,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调研团由来自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的十名本科生组成。在启动仪式上,队长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具体的活动日程,给各位队员做了合理的分工。此前,我们已经写好了活动策划,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队长表示,此次社会实践,调研团将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实地采访大学生、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还将向同学们展示调研结果、宣传健康知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多起大学生猝死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患有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疾病的大学生也有增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与他们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大学生的一些诸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为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健康问题不容小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正确的健康意识。我们将主要对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开展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健康意识,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队长还说,希望队员们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有自己的收获。

随后,队员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在考虑实际情况和队员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对活动安排进行了一些调整。队员们纷纷表示重视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会完成自己的任务,与其他的队员积极配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健康意识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教育

G807.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构建系统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程,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面临着职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现代健康意识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培养健康意识,克服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就能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择大一、大二护理专业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意识相关知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对我校237名男女大学生(其中医学类212人,非医学类25人)进行了生活行为、大学生课余娱乐方式以参加各种社团、健康观念,调查学生的健康意识状况、健康知识的来源、接受的健康教育状况及其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来获取健康知识。

二、结果

1.对健康的关注频数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健康意识88%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健康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计比较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79%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

1.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从卫生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来检验健康教育的效果,如此形成调查—教育—再调查的循环教学,形成有特色的大效果。并尊重大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那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乐于接受健康信息,并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教育才会顺利进行,事半功倍。

2.形成大学生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与同学、任课教师相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大都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完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好的“校风”、“班风”、“室风”、“教风”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既是传授专业知识场所,同时还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专业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观的强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增加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对于医学院校的课堂教育,所有专业课程均涉及健康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及学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帮助、指导大学生们,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总之,高校的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学校和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决定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江民.浅议大学生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04)

[2]黄彬.现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健康意识 篇4

健康的体魄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高校也已经把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存在了互动关系。健康意识支配健康行为, 通过健康行为使身体更加健康, 从而又加深和促进健康意识。本文对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了解现状, 以便为新世纪高校健康教育寻求更加有效的模式。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江苏科技大学一到四年级共500名 (其中男生304名, 女生196名) 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08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上网查阅健康教育与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相关的期刊专著,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文件、数据和书籍等。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和对部分学生、教师、专家进行专题访问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1份, 回收率94.20%, 有效问卷465份, 有效率98.73%。

3 结果和分析

习惯, 是一种重复发生的行为, 是无意识的难以改变的模式, 生活习惯即在生活领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 是个人在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 它的形成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的过程。体育习惯的养成对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具有重大的作用, 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意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 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体育教育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还应注意满足个人体育兴趣和爱好, 启发主动参与体育意识, 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1 在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调查

表1显示, 从睡眠时间上看, 大多数的学生睡眠在6~8小时之间, 平均睡眠时间不到7小时, 有13%的学生睡眠时间在6小时或6小时以下, 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P<0.05) 。有60.5%的学生不按时吃早餐, 26.5%的学生吸烟, 64.4%的学生喝酒。吸烟和喝酒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呈性别差异 (P<0.05) 。部分女学生也加入了吸烟喝酒的行列。有54.4%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当多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生活和运动无规律, 有12%左右的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疾病等等,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注:1、按时吃早餐是指早晨8:30以前, 不按时吃早餐是指早晨8:30以后。

表2调查分析看出, 同意运动后立即淋浴的学生占65.7%, 其中男生占36.6%, 女生占29.1%;同意运动后立即饮大量水的学生占87.2%, 其中男生占42.1%, 女生占45.1%, 男女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运动后的健康意识比较薄弱, 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提倡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体育和健康的意识, 向学生传授体育与保健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 传播宣传力度不够, 希望在今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加强学生运动后的健康意识。从表2显示, 勤修仪表的学生占70.9% (其中男生占30.4%, 女生占40.5%) , 暴饮、暴食、偏食的学生占42.9% (男生占15.5%、女生占27.4%) , 两者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学生在饮食方面, 对健康意识的理解不透彻, 也反映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加强教育, 所以导致出现“肥胖症”。

3.2 在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目前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 积极性不高, 活动量小, 次数少。

由表4可以看出, 我校大学生在除了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外, 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 就是校园体育设施的不健全和不完善,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 学校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其数量、规模、设备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 缺乏一个可以固定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加之, 若有时间, 正好今天伙伴没空, 就又没有锻炼。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匮乏,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健康意识的教育。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的真正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说明近些年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却相当严重, 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良的生活行为, 不按时吃早餐, 吸烟, 喝酒, 且部分女学生也加入了吸烟喝酒的行列, 相当多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生活和运动无规律, 说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还有待加强, 获得健康的信心还有待提高。

我校大学生的健身行为存在不足。就体育锻炼方面, 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当然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等客观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4.2 建议

1. 切实要树立学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是学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生从思想上、理论上对健康生活、科学锻炼进行深刻认识和理解的阶段, 对良好体育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领导、各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将健康保健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体育中来。

2. 我校在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应开设健康方面的课程和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建立新的健康观。要让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比如可以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为每个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并且经常在学校开展一些有关健康方面专题讲座, 让同学们对健康的概念、健康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掌握健康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

3. 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路牌等媒介作用, 加强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科学体育锻炼常识, 以及竞技健身与保健方法等内容的宣传, 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乃健康长寿之道”, 有了健康的身体, 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 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就在于他有理, 所以只有以理服人, 才能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体育理论教学一直是普通高校的一个薄弱环节, 体育教师应通过培训和自学等, 提高自己的健康理论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使体育理论课成为学生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重要渠道。

5.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运动场馆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体育的健康意识的重要因素。同时加强学生运动场馆的改建, 增加数量、完善设备, 以优美的运动场馆去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舒适环境中生活、学习、锻炼, 这必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的培养产生重要的正面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 对大学生进行了健康意识、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总结, 提出了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希望能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韩勤英.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体育学刊, 2003, 10 (3) :79-80.

[2]但爱兰, 黄腊秀等.对“非典”后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3 (3) :419-420.

[3]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 2006, (3) :75-78.

[4]胡建夫.怎样睡最健康[M].台北:宇河文化有限公司, 2003:76-77.

健康意识 篇5

当前一些出版企业和出版人出现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市场浪潮冲击、企业经济压力虽是重要外在原因,而一些出版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不到位和没有全面理解出版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是更为主要的内在原因。下面我就从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和出版人应承担的文化使命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强化出版人的角色意识

在与市场共舞、与消费为友的同时,要想在坚守文化本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就必须从五个方面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一是强化文化人角色意识。文化人角色要求出版人既是文化积累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同时还是文化构建者。如今的出版人要扮演好文化积累者的角色,要通过选择、优化不断积累新时代中人们的认识、经验、思想等文化精髓,一如既往地续写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史。出版人还必须担当起传播、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将极具文化内涵的知识、信息记载、积累下来,更要通过复制、制作以及营销等活动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和有效传承,使之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出版人更要以文化构建者的身份,自觉担当起提升国民素质、构建社会和谐文化的重大使命,通过对出版物内容、形式以及出版物营销等的创新性提升,为构建和谐、从善、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秩序作出积极正面的贡献。

二是强化策划人角色意识。出版人的这种策划人角色所要求的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把握、对学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精确了解、企业宏观发展方向的视野和远见、机制体制改革的完善、市场需求的预测和把握、成本投入和经营风险的控制等各方面的规划、指挥和管理能力。可见,出版人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策划人角色,并不忘始终坚守对出版的文化价值追求。

三是强化把关人角色意识。作为中国出版人要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出版方针和出版导向,对出版物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和提炼。特别是在市场细化、需求复杂的今天,出版人不能在金钱的.蒙蔽下失守自己的文化领地。要及时担当起把关人角色,引领并构建读者健康、从善、积极向上的良性需求,维护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四是强化美化师角色意识。出版人必须对作品进行宏观选择和把握,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修改加工和优化,使其不仅能够符合出版要求,而且还能体现出高品位的文化内涵,真正成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此外,出版人还应根据读者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和主流视觉诉求美化出版物的外在物化形式,以求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

五是强化营销人角色意识。在大力实行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人的这种营销人角色得到了高度强调,因此,出版人应大力推行产品差别竞争,在营销过程中重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借助自身产品的特色优势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深刻把握出版人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

出版人理所当然要承担相应的文化使命,坚守文化主阵地,以更好地实现出版价值追求,促成自身及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保障社会、人类、自然的和谐、健康、有序、快速发展。而出版人要承担出版文化使命,就需要全面把握文化使命的精神内涵。

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守先进文化。作为传承和续写中华文明、沟通人类和社会的使者,出版人应该始终坚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民族性、科学性以及普遍性,更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先进性。出版人应大力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担当起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更新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存在与现实需要脱节甚至相悖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出版人通过创新意识的发挥升华并优化传统文化,通过去粗取精的文化选择和加工,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永久流传和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潮流冲击下以及拜金、低俗、功利等不良读者需求充斥于出版市场,出版人既要时刻坚守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更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勇于承担这种既弘扬更新传统文化,又积极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使命。与此同时,出版人还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不断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更好地走出去,以使其作为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引领大众文化。出版人要树立“专家眼光,平民表达”的出版理念,既肩负起合理引导大众文化的重任,使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朝着健康的、高雅的、高品位的专家化、精英化方向转变,又适度改造精英文化,使承载了文化精髓和瑰宝的出版物在保持其文化本质的前提下完成平民化、大众化转型,更好地走进市场、走向读者,在满足读者良性需求的同时以一种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将这种需求的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趋势引回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本位,并最终使之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实现自己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谈初中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篇6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社会上老年人打太极拳、跳集体舞、扇子舞、打门球等体育健身活动;校园内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广播操、太极拳等体育健身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健康体育,着重对体育健康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时要紧紧围绕“健康”二字,牢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要让学生自主练习,不断尝试、探索,从而学会锻炼的方法。在整个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健康第一,使学生明白“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二、在快乐中寻求兴趣

体育健身活动充满着乐趣,当学生真正体味到这种乐趣时,也就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健身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体育健康活动的本身就富含快乐的因素,师生要深入研究挖掘体育健康活动中的快乐因子,充分发挥快乐因子积极作用,使快乐充溢体育健身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以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体育健身活动运用游戏比赛的形成展现出来,是体育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编创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掘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快乐因子,使快乐伴随着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全过程。

三、在兴趣中寻求爱好

当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感兴趣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寻求适合自己的体育健身项目,建立对某些体育健身项目的爱好,为终身体育做准备。例如,当一些学生对篮球活动感兴趣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看一些NBA、CBA精彩比赛,并适时传授一些篮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快乐,在快乐中练习动作,在练习中形成爱好。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应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要知道战胜困难也是一种快乐,倒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后没有勇气爬起来。在快乐体育健身活动的激励下和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就自然产生勇气。快乐是保障,在兴趣中寻求爱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这种爱好才是持久的可持续的。

四、在爱好中坚持锻炼

当学生对某些体育健身活动产生了爱好,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也会自然养成体育健身锻炼的

习惯。例如,学生对武术感兴趣,到了爱好的程度,只需对其进行弘扬中华武术美德的武德教育以及如何处理好爱好与智育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育,而不必担心其不去练武,练武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体育健身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使学生深刻理解坚持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道理,进而牢固树立坚持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意识,在爱好的坚持中养成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习惯。只有有一个相对稳定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才能为终身体育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体育健身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不可盲目蛮干,只有科学合理的健身才能促进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的形成。爱好加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是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根基和支柱。

五、在锻炼中达到健康

坚持锻炼,养成良好体育健身习惯是身体健康持续强有力的保障,终身体育也就不是空谈了。常期坚持体育健身活动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常期坚持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才能长期坚持,使体质得到提高,也就有百倍的精力去学习工作;学习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也就更加体会到健身的价值,健身意识也就得到强化。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健康财富,才能为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根。

“快乐→兴趣→爱好→习惯→健康”这一系列的环节教学中,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e]

健康意识驱动品牌转换的动因分析 篇7

品牌转换是指消费者由于受到其他品牌促销影响或消费心理变化而出现的从一个品牌转换到另一个品牌的购买决策过程,不仅涉及当次的购买行为,还有下一次的品牌选择行为。消费者的决策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对决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改变对某一品牌的忠诚,甚至出现品牌转换。伍柳和龚振(2004)从非企业行为的外界因素和企业行为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品牌转换的原因;廖洪强(200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品牌感知质量、价格、消费者口碑、品牌个性和形象、营销因素以及原产地六个因素是决定消费者购买以及品牌转换行为的决定因素;陆娟(2004)以北京市场为对象,从消费者层面(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和企业营销层面(知觉质量、品牌、包装、价格、知名度、购买便利性和广告)对影响品牌忠诚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除包装和受教育程度外,其他因素都有显著性影响。符国群和佟学英(2002)运用联合分析方法探讨了品牌、价格和原产地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相对影响。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对品牌转换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众多对品牌转换有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并就各变量对结果的影响的作用原理和权重进行了分析。在现有研究中,暂时没有以健康意识为前提的对消费者品牌转换驱动因素进行的专项研究,这个命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对拓展心理驱动理论和品牌营销的研究范围及开展两者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消费者具备健康意识为前提,探索和研究消费者心理因素对品牌转换行为的驱动因素及作用过程,侧重探讨健康意识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为企业适应消费者心理需求开展营销奠定理论基础。

二、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驱动因素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在消费心理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品牌转换的。消费者会在是否有利于健康和经济性间权衡利弊,并会受到此前接受的营销行为的潜在影响。虽然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品牌转换造成影响,但本研究试图找出影响消费者品牌转换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威廉·M·普赖德和O·C·费雷尔将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分为情景影响、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每一影响又包括诸多子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作用层面的深度不同,把在消费者品牌选择中影响较大的驱动因素划分为内在基本因素和外在强化因素两种类型。

(一)内在基本因素

内在基本因素是指对消费者产生品牌转换产生影响的最基本的驱动因素。1.收入和价格。据统计,收入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品牌转换的最基本因素。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的显著水平也在增加。月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收入的消费者,有80%以上在购买时不考虑健康因素;月收入水平接近当地平均收入的消费者中,有15%—20%会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健康;月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收入20%的消费者,注重健康的人超过42%。2.产品性能和质量。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和质量相当在意,甚至超过了“是否有利于健康”。只有当产品既有利于健康又明显质优价廉,质量和价格相当时,消费者才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产品。3.品牌形象。消费者购买时会非常在意品牌形象是否会带来安全感,以及品牌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令人满意。此外,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驱动因素还包括使用舒适度、废弃物处理难度、安全和健康等因素。

(二)外界强化因素

外界强化因素是指在内在基本影响因素发生作用后,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干扰因素。1.参照群体的示范作用。参照群体的消费行为会引起公众的模仿行为。2.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媒体对某一观念的宣传或某一事件的报道,会引起公众消费行为的改变。

三、健康意识对品牌转换的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式

(一)倡导健康意识,修正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强度

健康意识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上的健康意识是指消费者对于有利于自身健康和生存的认知;宏观上的健康意识是指消费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选择的消费方式。健康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是“人类消费方式从享乐型向责任型转变的产物”,体现出“一个社会良好的心态和进取的态度”。据统计,德国有90%的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健康意识;美国有77%的民众愿意为健康支付更多的货币;有67%的荷兰人在消费时考虑环保;在我国健康意识虽不是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消费者会在决策时考虑健康因素,并最终影响各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

(二)推广环保理念,优化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内容

环保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消费环节,还体现在选料、生产、运输、销售和回收的全过程,不仅对消费者健康有利,还要对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益。当环保的理念得以推广,消费者会更加看重产品的环保价值,降低其他因素的权重,进而使品牌转换的驱动因素向着更有利于社会、环境和消费者健康的角度转变。

(三)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增强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影响力度

政府行为对民众的影响力体现在政府不仅通过舆论,更通过实际行动宣传和践行健康理念,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政府不仅是外界强化因素中重要的参照群体,同时政府行为也会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消费者的决策。2002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和2004年出台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以及2006年公布的“绿色清单”都表明了政府的采购指向。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积极性,从而增强绿色产品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影响力度。

四、健康理念对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作用原理

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加之政府对环保的不断宣传、引导和示范,可以增强消费者向更有利于健康的品牌转换的意愿,但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可和忠诚的形成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企业需要充分利用营销手段,促使品牌转换的驱动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向着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方向发展。

(一)建立健康意识和企业产品的认知关联,修正品牌转换驱动因素的效度

消费者从一个品牌转换到另一个品牌,除了受到自身潜意识的作用外,也会受到社会风气、民俗习惯等的影响。从某个角度上看,健康意识和社会风气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而无论是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还是社会的风气都是政府和企业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倡导下形成的,归根到底是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结果。

在消费者形成健康意识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应该合理利用内在驱动因素和外在强化因素来引导消费者树立和巩固健康理念,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健康意识的消费者,政府和企业应该着力采取各种营销策略促使其尽快完成品牌转换,并利用这部分消费人群的消费行为带动和影响其他具有相似意愿的消费者,从而最终形成以健康意识为驱动的品牌消费流行趋势。

在品牌驱动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设计完善的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强化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并促使消费者采取有利于健康的消费行为。同时,努力将消费者已经建立的健康意识和企业产品品牌建立起强联想,加速健康意识下的品牌转换过程。

(二)明确品牌健康内涵,重塑消费者品牌评价体系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某种商品来表达一种观点或主张,如购买昂贵的品牌来证明成功,购买小众品牌来彰显个性。消费者因购买目的不同、购买的商品用途不同、价值不同等原因会表现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在消费者的评价体系里,总会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左右着消费者的评价。因此,要促使消费者品牌转换行为的发生,就必须找到能够推动消费者改变或加强自身决策标准的关键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逐渐建立起健康意识,并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社会学属性。倡导健康理念,顺应当前的消费潮流,会吸引具有健康意识的消费者的关注,并因为观念的契合而产生亲近感,进而促使消费者改变已有的品牌偏好,购买具有健康理念的品牌,从而实现品牌的顺利转换。

(三)提升可感知价值,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在政府或企业的营销努力下,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逐渐被唤醒。在健康意识的作用下,消费者会改变评价标准,采取品牌转换行为,进行全新的消费尝试。当消费行为发生后,消费者会对此次消费进行购后评价,只有当消费者获得了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把品牌转换行为长期化,并最终形成品牌忠诚。

一次偶然尝试其他品牌的行为不能被认为是品牌转换。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转换,要求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多次消费行为,既具有持续性又具有连贯性,并最终形成对某一品牌的一致性态度,甚至变成消费习惯,此时称消费者出现了品牌忠诚。SDR咨询公司的Wiliam Neal认为这是可感知价值驱动行为上的忠诚。因此,提升可感知价值是提升品牌忠诚的关键因素,而如何让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目中有更佳的感知度又是提升品牌忠诚的最关键因素。解决之道是寻找品牌与消费者观念一致的价值主张,消费者会产生认同感而提升感知度,进而培养并巩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刚刚觉醒,消费者从具有健康意识向购买健康品牌的行为转换也刚刚起步。在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倡导下,在社会各界、企业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产品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消费者由健康意识向健康品牌的转换也将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即将来临,人与自然将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柳,龚振.消费者转换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业研究,2012(16):148-153.

[2]廖洪强.消费者品牌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45-48.

[3]陆娟,张东晗.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4(6):39-46.

[4]符国群,佟学英.品牌、价格和原产地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13(12):79-84.

[5]威廉·M·普赖德,O·C·费雷尔.市场营销系列——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23-542.

[6]周雪梅:绿色消费: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J].商场现代化,2007(5):178-179.

健康意识 篇8

环境是人和自然界与其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 或围绕着生物 (主要指人) 的一切外在条件。环境即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生物、居住地等生命保护系统, 也蓄积了对人们产生刺激甚至袭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力量。环境条件的组合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 有些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益, 有些变化则对人类健康有害, 甚至是灾难性的。环境有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创造的人为环境。如果再把人为环境分为物质与社会文化 (即人文) 环境两部分, 人类就是生活在三重环境结构之中。这三重环境结构不是简单的重合, 也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共存、共依的。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 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 运用知识和智慧来建立一个更好的环境。环境可大可小, 小至一个电话亭, 大至一个城市或自然保护区。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 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的生态环境都与城市、建筑的人居环境密切相关。人居环境就建筑领域而言, 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娱乐、工作环境, 包含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者的和谐结合与协调发展。它要求居住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与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功能的复杂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结合, 使一聚居地的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 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 当前住宅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各个城市都有一些好的环境规划设计与治理工程, 但也有不少项目的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盲目地提高地块的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形成了众多的“混凝土森林”, 能够提供给人们活动的公共绿地越来越少,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在新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能将气候、环境和生态设计综合研究与考虑的实例并不多。评选一个居住小区规划的好坏, 总是把从直升飞机上的鸟瞰景象和住宅立面的造型与空间的艺术景观放在首位, 很少进入内环境中,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物理功能的要求诸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少居住小区为了创造一个较大的公众活动庭院, 而全然不顾建筑之间最小日照间距的要求。周边式布局的西向居室全无遮阳措施, 更谈不上适宜的风环境设计。绿地率虽然达到30% 以上, 但不是每户每人均享, 而是过分的集中。主要居室外墙的窗墙比达80% 以上, 完全成了玻璃幕墙, 远远超过采光需要的窗墙比要求。平屋顶固然有它不足之处, 但它能“弃瓦还绿”、利用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这是其它坡屋顶不具有的长处, 提倡采用坡屋顶的办法很不利于居住区的环境、生态和节能。

随着人们的居住要求从“谋生”转向“乐生”, 买房、换房必定装修已成必然, 家装中的设计求新、材料求新、设备求新和陈设求新固然重要, 但却忽视了应有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与之协调、配合, 重内不重外, 过分依靠建筑设备, 丝毫不考虑人为环境与建筑材料中的微生物对居室环境的影响.现实最为普遍的现象是, 在评审任何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时, 一点一线都非常认真, 也非常苛刻, 毫不留情。一旦房屋建造起来, 形形色色的广告招牌, 五花八门的雨棚、防护栏, 不但“污染”了环境, 而且也使建筑的本来面目全非, 建筑师为创造环境而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完全未得以保护。

以上所列, 并不都是建筑师的责任, 有官方的指令, 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也有管理上的失误。从建筑设计方面讲, 建筑师们并没完全忽略气候、环境的设计, 也考虑了朝向、间距、自然通风与噪声的防御等, 但往往是点到即止, 仅做了宏观的考虑, 忽略了微观的研究, 而这正是目前住宅设计中所缺乏的关键性因素。

3 健康建筑与生态建筑的理念

健康建筑是目前国际上因环境污染和建筑要节能而使房间对外完全封闭造成的室内污染源增加, 空气质量恶化, 使人产生建筑病 (或称封闭房间综合症) , 导致健康、工作效率和寿命受到危害而对建筑界提出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住宅的定义是指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健康要素, “不会引起疾病或残疾, 并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及其社区。”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 而且, 从规划上看, 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 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 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 注重节省能源, 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在实处。房地产不是以卖地皮为最终目的, 也不是以卖钢筋, 水泥的房子为最终目的, 更不是以卖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的, 而是以营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为最终目的。可以说, 房地产是卖一种生活方式, 是卖一种亚文化, 卖一种新社会和新的时尚。作为一个社区的业主, 要真正享受社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不仅体现在房地产商的设计图上, 也不仅是在房地产小区的配套硬件设施上, 而是要落在社区服务软件上, 要让人真正享受到身心愉悦。这才是进了健康文明的家园。

4 生态住宅的设计及建设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 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 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4.1 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 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目前, 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3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近几十年来,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以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最为显著, 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分别是30%和50%。我国研制开发太阳能起步较晚,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普及率仅为6%左右, 且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较集中, 云南省普及率最高, 达10%。

4.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一些地方, 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生态型建筑要做到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通过就地处理污水, 把污水变成中水, 中水用来浇花、洗车、消防和景观用水等, 在做到节约用水的同时减少污水的排放量;还有在住室中安装节水马桶, 洗手池的水能够直接通向厕所, 洗衣、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洗厕所;采用高质量的无渗透水龙头等。

4.3 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

将生活垃圾分为三类:生物垃圾 (包括废弃食物、废弃果蔬等) , 可再生垃圾 (包括金属、玻璃、纸屑等) , 不可再生垃圾 (燃烧灰渣等) , 最大限度化废为宝, 循环利用。对于一些生物垃圾可以有计划返回农业生态系统, 对于金属、纸屑等可再生垃圾应回收后统一处理, 以便循环利用。对于不可再生垃圾, 可经焚烧后达到减量化、无害化。

4.4 景观道路的设计

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是指交通功能的街道, 而是通过道路引人入胜, 引导居住者进入情景之中, 创造一个舒适、富有魅力的步行空间。这就要求景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 做到“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另外通过巧妙布置, 步移景异, 让人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给人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 使道路充满人情味而受到欢迎。

4.5 居住环境绿化系统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布局可以沿道路布置, 创造开阔的环境空间, 或以绿化单独围合空间, 使绿化布局与道路分离;在植物配置上要以乔木为主, 乔、灌、草等多种植物有机组合, 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和保健功能。在提高绿化面积的同时增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和抗病害能力, 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

4.6 景观小品设计

在居住环境中, 景观小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们往往是建筑群构图中一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 是群体中一个藕断丝连的“桥梁”, 声断意不断的“连接体”, 有的景观小品在某处的点缀还起着向导的作用, 预示着将有一个重点出现的启示作用, 或一群体的序曲作用。让人的眼睛习惯于观察景物的细部, 就会觉得这个人为的世界更具情趣, 更富特色。

4.7 尊重自然, 创造环境, 突出地方特色

对居住区生活功能规律深层次进行分析和组织, 对基地特定的气候、地形、现状和规划环境反复推敲与琢磨, 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一种与居住生活紧密结合, 有机交融又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形态特征。

5 结语

我国夏热冬冷, 占地面积大, 气候差异也较大, 使得建筑环境与生态的设计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和同样的设计与应用手法。只有因地制宜, 注重环境和生态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 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天娇, 蒋丕彦.美G.泰勒.米勒.营造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第二届健康住宅建设总结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健康意识 篇9

一、何为档案意识?增强档案意识的重要性

所谓的档案意识就是指社会全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和能动制约的精神系统。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既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也包括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档案管理者, 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增强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各级主管部门对下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也不断加强, 近年来几乎年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考核、评估、督导、检查, 而这些监管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评分标准就是考核检查学校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前些年, 由于多种原因, 学校各级领导档案意识仍然较为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 每遇各类检查, 很多都采用突击整理应付, 真可谓“档案用时方恨少”, 档案的收集管理既不严谨也不规范,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近几年随着全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 学校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 档案管理也日趋规范, 再遇各类评估检查, 都能从容应对, 做到“档案用时方知好”, 大家也充分体会到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得优越性。所以说, 增强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 才会在行动中加以切实的落实, 才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全面科学地发展。

我认为增强档案意识除了档案部门要率先努力外, 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尤为重要。每个人、每个部门都与档案直接关联, 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档案、关心档案, 档案事业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因此, 必须大力做好档案宣传工作, 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使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管好用好档案的重要性, 从而做一个档案收集、保管的有心人。社会是大环境, 细化到学校, 提高档案意识对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相当关键。上至学校各级领导, 下至全体师生, 都应该重视提高档案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为档案收集、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更加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实现协调发展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领导重视档案工作, 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艰辛的工作, 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工作面临着范围广、内容新、任务重和责任大的特点, 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档案工作不再是孤立的, 已经延伸到学校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而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所需经费等, 都需要领导拍板, 所以领导的档案意识越强, 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就越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人、才、物等重大问题。在职业学校中, 评价一所学校管理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档案工作是否高度重视,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已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管理质量的优劣、领导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和重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2、高素质的人才是搞好档案工作的保证。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专业人员, 也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是促进学校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的核心, 也是搞好档案工作的保证。因此, 应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使其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以及较强的档案法规意识。

3、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

档案价值的基本属性是它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而档案收集、管理后能被利用才能充分显示档案的价值。因此, 档案工作者应加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意识, 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是提高档案意识的重要内容, 档案在实际工作中被充分利用和提高人们档案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人们觉得对工作有帮助, 有利用价值才会更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 对档案工作才会有所促进。其实档案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档案需求意识, 有需求、被利用档案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 增强档案意识, 是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强化档案意识的同时, 努力改善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学校档案工作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得到加强。档案意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档案工作乃至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增强档案意识, 才能为档案收集、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 更加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做到领导能重视;管理人员有素质;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总之, 增强档案意识, 是推进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强化档案意识的同时, 努力改善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学校档案工作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的协调发展。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入 篇10

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传统医学和世俗的观念一般把健康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1990年WHO提出健康的四维概念, 即“健康指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完美都处于完善状态。”这是从完整人的角度来定义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透, 中等医学生完全有能力成为健康的主导者之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05级护理1班 (40人) 、05级护理2班 (40人) 。1班作为实验班, 2班作为对照班。

1.2 一般材料

两班自然情况相似。

1.3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

1.4 研究步骤

共分3次问卷调查 (均为同一问卷内容, 每一次两班同时进行) 。

第一次问卷调查:在开学初进行,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之后, 在实验班进行健康渗透教学, 而对照班按传统方法教学。

第二次问卷调查:在期中考试之后进行, 统计、比较、分析两班调查结果及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继续在实验班进行健康渗透教学, 而对照班按传统方法教学。

第三次问卷调查:在期末考试前进行, 统计、比较、分析两班调查结果及期末考试成绩。

2 学生的健康意识现状

即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80份, 回收问卷80份)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 (见后面表1~5中的第一列数字) 显示, 实验班和对照班情况基本相似。各项情况分别是: (1) 饮食:多数学生有偏食、吃小食品的习惯, 占70%以上。认为最好饮品是饮料的, 占35%以上, 其次是矿泉水, 很少有喝白开水的。 (2) 睡眠:每天规律睡眠并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占60%左右, 但不规律睡眠的也不容乐观, 尤其是经常熬夜和失眠的分别占22.5%和32.5%, 这也是上课犯困的原因之一。 (3) 运动:学生对运动更不重视, 能认认真真做操的占27.5%, 多数做操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 没有认识到对自身的益处。除少数爱运动的 (占21.25%) , 经常打羽毛球、打排球外, 其余很少有主动运动的。 (4) 生活习惯:大多数人 (75%) 有洗手的卫生习惯, 但有饭后漱口习惯的仅占27.5%。6 0%的学生没有勤剪指 (趾) 甲的习惯, 留着长长的指甲, 认为是时尚和美。28%的人认为用面巾纸是最卫生和最讲究的, 而用手绢被认为是老土。经常上网的占一半, 上网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 查资料者极其少, 仅占11.1%。女生也有吸烟的, 占12.5%, 对别人吸烟持无所谓的占45%, “吸烟有害健康”没有引起她们足够重视。 (5) 其他:认为爱冲动是有个性的表现的占36.25%;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占73.75%, 并把这当成学习不好的原因之一;经常感觉头痛的占46.25%;一半以上认为生活不快乐。虽然处于青春期, 对这方面知识很了解的仅有20%, 主要通过其父母了解 (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往往比较幸福) 。对于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方面知识关注的, 只近于10%, 至于国家大事, 好象离她们更遥远, 仅占8.75%。

综上所述, 学生的健康意识非常模糊。不知何为美, 何为丑, 不知什么有益健康, 什么有害健康;误把垃圾食品 (洋快餐) 当成最好的食品, 误把最好的饮品 (白开水) 认为是廉价的、一钱不值的。对健康没有太多关注, 也不知道去珍视, 更没有对其更深的了解;没有正确审美观;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多的设想、期望和为之作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思想意识上还没有完全进入医学的大门, 对医学的了解、对健康的了解和常人无异。

3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的渗入途径

在生理学的教学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实验班学生进行健康意识的渗透。

3.1 在理论课教学中

3.1.1 首先, 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

护生入校虽已经过了半年时间, 但有些学生仍在左右徘徊, 心猿意马, 原因是他们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并非出于自己的喜欢, 而是出于父母所迫;或者因对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枯燥难懂的学习, 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而出现了对职业的动摇。职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它是人生一定时期的产物, 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表浅, 对自己和现实没有正确的估价。如果有人扶持一下、鼓舞一下, 就会坚定信心。因此, 在生理学的第一次课上, 就先向学生把这种职业理想明确化, 明确告诉她们:“护理专业人才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我国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体, 病房护士与床位之比为0.33∶1。”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使其树立起职业自豪感, 感到护士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伟大。“白衣天使”就是社会和患者赋予她们的最高赞誉, “护士节”的确立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她们的足够重视。

3.1.2 其次, 让学生清楚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一种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自觉关怀患者身心健康的护理行为, 即“人性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 它体现在护理实践中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照护。主要通过护理的软硬环境、人性关怀氛围及护士个人的素养和品格来体现。这是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 也是实践人道主义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 并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种护理行为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行为取决意识,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 就把这种健康教育的意识传递给学生, 使其在生理学的学习中, 自觉的既关注生理的健康, 又同时关注心理平衡及社会适应状态, 并认识到生理学的学习绝非没有意义、可有可无, 生理学所研究的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只有在清楚“正常”基础上, 才能知道疾病的表现。也只有自身有了健康的身心前提下, 才能正确的面对患者, 才能将健康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她们。

3.1.3 用爱搭起师生关系的桥梁, 构建和谐师生情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师生关系中, 爱既是师生朋友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 又是一种教育, 是其他任何方面的爱所不能替代的。 (1) 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尽早记住学生的名字, 提问时不用点名册就能直接叫出学生的名字, 并保证准确无误;学生和你打招呼时, 不要只是点头或“恩”, 也要叫出学生的名字。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关注他, 会因此缩小与老师的距离和陌生感。 (2) 平等、坦诚、真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间, 切身实地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帮助。天凉时, 告诉她们增加衣服;阳光好时, 提醒她们晒晒被子;过母亲节时, 建议他们给家里打个电话。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或有残疾的更要多关爱, 鼓励她们“穷人孩子早当家”, “身残志不残”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还要关注那些所谓的“刺头”, 看似坚强、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往往掩盖着一颗脆弱的心。她们多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因家庭的变故而产生冷漠、多疑、偏激、易冲动的不良心理, 因此, 他们朋友少, 也很孤独, 其实他们内心更需要朋友, 需要关心和爱护, 但往往越需要, 掩盖的越严密。

3.1.4 从细微处入手, 奠定职业基础

护士的工作任务是执行医师的医嘱, 测量各项生命指标及取送各种化验单, 因此, 在护理专业的生理学的授课中, 把重点放在正常生命指标及生命活动表现上。精简教材可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并可以省出部分时间, 用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点上。 (1) 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一般是医师为服务对象建立的, 其目的作为将来为其服务的依据。而这里的健康档案是学生为自己建立的, 是根据所学生理课内容, 随时填加的。健康档案内容根据生理课进程依次是:身高、体重、血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压、脉搏、心电图、呼吸频率、肺活量、体温、视力等。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记住正常生命指标, 关注自己的生命体征, 并能熟练的辨别出异常。也可以为家里人建立健康档案, 尤其是给老年人,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健康档案的建立, 让学生觉得生理学不再遥远、不再神秘莫测, 贴近了生活, 提高了学习兴趣, 并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生理的模型。 (2) 搜集临床化验单。有些生理指标在实验室无法测到, 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让她们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化验单, 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T3、T4等。亲自看看我们所学和临床的指标、单位有无区别, 差多少。化验单的搜集, 既可以加深对一些难记的生理指标的理解、识记, 也可以帮别人分析简单化验单的正常与否, 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况且已涉足临床, 在搜集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与人沟通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3) 主动搜集益于健康资料。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电视等途径, 搜集与健康有关的材料, 可以是摘要、可以是剪报、可以是卫生小常识、新的探索发现等, 养成看书、查资料、自学的习惯, 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传阅、探讨所得, 并可以把有价值的材料做成板报, 以达资源共享。

3.2 在实验课中

3.2.1 剪指甲

医护人员是不允许留指甲的, 因为指甲里残留大量的细菌, 通过它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疾病, 做实验和它的道理是一样的。保持指甲的清洁是讲卫生的一种表现, 也是医务工作者良好素质的一种体现。

3.2.2 着装整齐、守时、守纪

上实验课必须穿戴整齐白大衣、护士帽、口罩 (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护士形象) , 提前5min到实验室。无特殊情况, 不允许请假。实验中保持安静、有序。

3.2.3 培养无菌观念

生理实验是学生入校以来第一次接触的动物实验, 学生在实验课前即对其充满好奇和期盼, 教师要利用这种优势为实验课的开展奠定一个好的开端。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和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无菌观念。无菌观念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疾病的传播, 尤其是血行性传染病的传播。学生没有丝毫的临床经验, 对未来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一无所知, 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时机及时提醒学生, 如在静脉注射时、在手术切口时, 不要被针或刀片刺破自己的皮肤或他人皮肤。动物实验虽是有菌实验, 但要尽可能以无菌的要求去对待。既不能无所顾忌, 也不能杞人忧天、袖手旁观;既要敢做敢为, 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4 分角色进行实验

由于动物来之不易, 动物实验次数有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有效达标。5种角色分别是: (1) 术者, 负责主要手术操作。 (2) 麻醉师, 负责麻醉 (蟾蜍实验是破坏脑和脊髓, 家兔实验是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 和观察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跳、口唇颜色等。 (3) 器械护士, 负责传递手术器械、核实清洗器械、取送器械盘。 (4) 第一助手, 协助术者的主要助手。 (5) 第二助手, 负责止血。角色分配实验, 使每个人都有动手操作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培养职业神圣感和成功感。

3.3 其他

3.3.1 观看“护士礼仪”

看电教片“护士礼仪”, 并于5月12日护士节那天观看了上届学生表演的“护士礼仪”。学生反响很大, 触动很深, 对美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3.3.2 推荐每人买一本《护理札记》

此书为英国的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所著。她是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 她的《护理札记》、《医院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手册。她以高贵的奉献精神把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护理札记》是必读的书籍, 即使是非医务人员, 读《护理札记》也会受益终生, 因为书中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和健康的理念。学生通过阅读, 去体味真正护理工作的责任和价值, 感受从平凡中挽救新生的伟大, 从而激励她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有效的健康方法和工作方式, 为护理事业再添辉煌。

4 生理学教学中健康意识渗入的评价

4.1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便于比较, 把三次调查结果依次排在一起, 并只显示有益于健康项。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均发放问卷40份, 回收问卷40份, 问卷回收率100。

第二次、第三次问卷结果及分析:

对照班:第二次、第三次问卷调查结果于第一次问卷结果相比变化不大, 变动范围在-2.5~5%。实验班:第二次、第三次与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相比, 在某些方面有较大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 (1) 饮食:这项变化最大的是喝白开水的比例明显增高, 由最初的17.5%上升为50%, 增加了32.5%, 后又由50%升高为52.5%, 又增加了2.5%。其原因和笔者在课堂上给她们讲的科普知识“白开水——饮料之王”有关 (表1) 。

4.2 睡眠

对睡眠健康意识的渗入主要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和在神经系统觉醒与睡眠的讲授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不熬夜和不失眠的比例增加明显, 具有渐增趋势。不熬夜的由77.5%增加到82.5%, 再到90%, 分别增加了5%和7.5%;不失眠的由67.5%增加到75%再到87.5%, 分别增加了7.5%和12.5%, 原因是知晓了睡眠的利害关系, 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生活有规律了, 心理的焦虑解除了, 并学会了自我调适 (表2) 。

4.3 运动

结合“肌细胞收缩功能”渗透这种运动健康意识。调查结果显示, 自己找时间运动的比例明显提高, 分别比第一次问卷结果上升了35%和30%, 运动的形式有跳绳、打球、跑步、爬山等;认真做操的人数也明显增多, 由原来的12人增为20人, 最后增为25人, 共增加了32.5%, 不再把做操看成是给老师看的, 而是为了健身 (表3) 。

4.4 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实验课中无菌观念的形成, 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了可喜的转归, 勤洗手、勤剪指甲与勤漱口的习惯均已达到90%左右。

用手绢的人多了, 利用网络查资料的人多了。不仅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而且知道被动吸烟更有害身体, 且能主动劝导家人、亲戚、朋友戒烟的比例由原来的2%上升为27.5% (表4) 。

4.5 其他

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疾病预防的关注的变化分别是32.5%→52.5%→72.5%、10%→25%→35%。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增加, 但尚没有对上述两项的关注那么强烈, 这也是以后教学中应加强的环节 (表5) 。

以上五大项问卷调查中, 有些项目三次问卷结果变化不大, 有些项目变化幅度大。提取其中变化幅度大的十项内容 (有意义项是常喝白开水、不熬夜、认真做操、自己找时间运动、有勤洗手习惯、有勤剪指甲习惯、生活中觉得快乐、关注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疾病预防) , 按健康项数频度和非健康项数频度分别对第二次、第三次问卷结果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 (表6、表7) 。

由表6, 经统计学计算:χ2=25.7, P<0.01, 说明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两班比较有显著差异。

由表7, 经统计学计算:χ2=58.3, P<0.01, 说明在第三次问卷调查中两班比较有显著差异。

4.6 理论课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如下 (表8、表9)

由表8:χ2=0.26, P>0.05, 说明两班期中考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在短时间内, 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尚未显出其优势。

由表9:χ2=4.24, P<0.05, 说明两班期末考试结果有显著差异。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且在向好的方向逐渐发展。

5 结论

如果说20世纪是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世纪。利用生理学学科优势, 在教学中对入校不久的医学生进行健康意识的渗透,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 而且使她们的这种意识逐渐影响到周围的人群, 并将进一步渗透到未来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中。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和可观的局势, 由此而来造就的将不仅仅是健康的个体, 而是健康的群体、健康的社会乃至健康的中国和健康的全人类。

摘要:生理学是研究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身体的健康, 它是健康四维概念的一个方面, 利用生理学这种学科的优势, 结合现时医学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学生未来白衣天使之职责, 通过一系列实施策略, 在生理学教学中, 融入了健康的其他三个方面:心理平衡、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完美, 使学生既能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又对未来工作有了清楚认识;既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意识, 又能把健康传递。从而把生理学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价值尺度上。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意识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9-02

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囊括了众多的生命科学知识。生物教学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生物在保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优势,培养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教学正在逐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教材更倾向于选择贴近生活领域的内容,以践行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下面笔者将从用眼习惯、饮食习惯、青春教育、心理健康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健康意识。

一、描述眼球性能,掌握正确用眼习惯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要靠它来观察生活、洞察世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且不注意保护眼睛,以致于近年来校园里戴眼镜的人数急剧增加。近视会给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眼习惯,减轻过度用眼的损耗势在必行。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课中提到,眼睛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只有掌握眼球结构和视觉的产生途径才能认识到近视的成因及改正方法。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解释眼球结构。将人的眼球结构图和照相机的示意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与相机的镜头、光圈和底片对应起来,利用对相机各个组件功能的熟悉来分析眼球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然后出示眼球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找到各个部分并说出其功能。

2.讨论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的成像过程,视网膜上的细胞再将图像信息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近视是由于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加长,导致我们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而近视眼镜的原理就是利用凹透镜发散光线,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后形成清晰的像。

3.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读写姿势,及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找到预防近视眼的方法,意识到正确用眼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视觉形成的过程诊断眼睛失明的可能原因,也可以将远视眼作为了解内容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对比性,养成全面正确的用眼习惯。

二、了解膳食营养,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食物的种类繁多,但饮食结构不合理,学生也因此出现了诸如肥胖、因挑食造成的饮养不良等健康问题。初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关于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怎样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以此教育学生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合理膳食。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复习之前所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举例说出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及其从食物中的来源,突出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以“平常吃不吃早餐”为话题引入新课,召集学生收集身边亲戚朋友的早餐习惯,讨论分析不吃早餐有什么危害,早餐应该摄入哪些营养成分。

3.利用多媒体分析平衡膳食宝塔中各营养物质的组成及比例,设计一份营养午餐的搭配食谱,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组的营养最丰富。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便能掌握合理营养的宗旨是合理配制膳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促进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4.以三聚氰胺事件、未熟透的豆角易中毒等问题指出食品安全问题,讨论得出在购买食材时要注意保质期、食品污染相关情况等,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生物是医学、卫生与健康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健康、安全饮食意识的渗透,将这些生活化却又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各营养物质的作用,以便根据自身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三、结合生理知识,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

让学生掌握生命体基本知识,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是新课标对生物课提出的要求之一。初中生逐步进入青春期,身体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对身体的变化充满好奇,男女生之间又表现出羞涩,此时我们应积极利用生物学知识解答学生对身体知识的困惑,使其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交往,避免受到外界不良讯息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青春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为成人。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青春期》一课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利用人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婴儿、幼儿、童年、青春、成年”引入,播放《青春纪念册》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青春期的活力,轻松地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2.设置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用简洁的词汇表达出来,借此了解初中生对青春期的认识程度。然后根据大家的答案进行总结,归纳出“身高突增”“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明显增加”,以及“性器官迅速发育”等身体变化。

3.由上述的身体变化引出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生知识,引导学生将内心的困惑抒发出来,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确保自己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变化,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殊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性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生理发展的同时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身体迅速成长,初中生的心理也在这一时间有较大变化,生物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要及时解除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或困惑,促进其自信心的增强和积极人格的养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健康理念,是新时期教学的需要,亦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做如下设计:

1.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后,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构成,每一个部分在其中分担不同的功能,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团队精神”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充当着一定的角色,要学会融入集体,接受别人的存在,学会合作共赢,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形成狭隘自私的心理。

2.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生殖和进化可知,所有生物都是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成长而来的,人又是生物中最高等的存在,从本质来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开展学生之间互评优点等活动,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切不可因为别人一时比自己成绩好、别人比自己漂亮等就自怨自艾,只要自己积极努力也会成为焦点。

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改善中不断进步,构建积极而健全的人格,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直面理想和曲折,积极思考,培养进取心,乐观积极地完成生活学习中的各项任务。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保健身体,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挖掘教材中关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健康意识 篇12

一、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

什么是健康?健康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并赋予健康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学科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界定。众说纷纭的健康概念体现了人类对健康历史性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健康本身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永恒性。

1. 三维健康观的确立。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对健康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远古时代,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唯心观的影响,认为健康非自己所能及,由鬼神决定,这种健康观念忽视了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近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在人体生理和医学上的发展还很缓慢,因而就认为健康是肉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换言之无病就是健康。这种健康观念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理机能的复杂性。20世纪,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人体生理结构认识的加深,使健康的概念逐步将社会生理机能等联系起来。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强调:“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痕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一对于健康三维的定义,把健康的内涵大大地扩展和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2.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第一”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体育教师要把正确的健康观念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直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对学生健康水平的维护产生积极的影响的目的。

由于全社会的教育观、健康观和生活方式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生和学生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与肥胖比例迅速上升。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

而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得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

1. 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娱乐。

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是刻意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学校体育应当淡化竞技体育,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度、远度、时间等,用统一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结果。有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可能永远都不会合格,因而,学校体育的目的应当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结合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总目标。

淡化竞技并不等于不要技术,实际上技术是健身的基础,而健身是学习技术的最终目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一个技术动作上,二者大体相同,譬如跳远技术,不论是哪一种都要经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主要体现为一些细节和各个环节的连贯程度,身体各部位的连贯程度等,学校体育可只要求学生懂得如何跳远,怎样跳远就行了,至于跳的远度,不应过于强求,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2.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呈现多样性、选择性和指导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将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去学习,怎样学习,从思想上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重新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各地、各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等,逐渐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方向发展。

3.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国外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强调在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美国中学体育保健教科书编选了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心理学、保健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并介绍了发展体能的理论与方法。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可否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呢?

三、建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

1.对于教学评价, 我们应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体系。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搞一刀切, 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厌倦心理, 达不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2.明确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责任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 把体育工作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认真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切实履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班主任负责监督班级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 防止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体育教师切实履行职责,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氛围, 及时向学校、班级和家长报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坚决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 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自身也存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摘要:本文从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的角度出发, 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出发点, 分析了健康的内涵, 并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希望对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慕茵.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下一篇:社区智能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