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响应

2024-11-16

事故响应(精选8篇)

事故响应 篇1

1 引言

我国的核能发展十分迅速,从1991年秦山一期核电动机组并网发电,到2007年底已有6座核电站共11个台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已达到9.068×106k W,8台机组7.9×106k W在建。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107 k W,正在建设中的1.8×107k W[1];到2035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108k W。这意味着在此期间平均每年将有2台核电动机组并网发电,拥有核电站的省份将增加。

随着核工业的不断发展,核安全、核事故应急工作已成为我国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已建成了国家、地方和核电站运营单位组成的三级核应急管理体系。按照加入核事故应急国际公约要求,我国需要履行有关国际义务。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核电厂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核应急预案》规定,成立了由18个国家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卫生部是其成员单位之一,承担着医学救援任务,在应急状态下,要求决策部门对事故的局势迅速作出判断,快速响应,正确指挥医学应急响应工作[2,3]。为了履行在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应建立核应急医学应急响应系统,以便在核应急情况下,能迅速有效地获取、显示、传递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决策,从而实施有效的医学救援行动,控制或者缓解核事故造成的危害。同时该响应系统也可以用于核应急演习、应急专业人员培训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

2 系统设计构架

2.1 系统功能

(1)接受、传递和显示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下级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专家咨询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为核应急响应提供通信联络手段。

(3)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及应急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响应活动顺利进行。

(4)积极兼容,在平时开展应急值班、应急培训、应急演习、数据库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等工作。

2.2 建设目标

2.2.1 硬件平台

包括建立通信系统、显示会议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安全保密系统等部分。其功能参照现代化指挥系统进行设计,即C4I2(指挥、通讯、控制、计算机、信息与图像)模式。各部分均围绕数据信息收集、利用进行应急技术支持。

(1)通信功能:包括语音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值班通信系统等,具备通信群发功能和外来信号自动报警通知功能等,并能自动记录值班情况[4]。

(2)显示会议功能:包括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电视接收系统等。通过显示会议系统可召开多方紧急电话会议和远程视频会议,整个系统通过语音、图像、计算机数据的采集、存储、录制等辅助手段,经过主控机房的多媒体矩阵,实现各会议室之间信号的混合传输处理。

(3)计算机网络功能:包括专网、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Internet)等,实行物理隔离,专网与Internet也实行物理隔离,专网通过网络安全系统可与内部局域网进行信息交流。

(4)安全保密功能:包括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实时监控系统、防病毒系统和安全管理服务器等。

2.2.2 软件平台

对核事故医学应急决策指挥管理系统和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建立基于网络的数据资料库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直观显示有关数据与分析结果[5]。综合分析决策,供决策和指挥人员使用[6]。

(1)决策指挥管理系统:包括图形显示系统、医学救援程序系统、医学救援人员调配系统和分析决策系统等,为核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技术支持管理系统:包括医学应急计划系统、干预原则与干预水平快速判定系统、放射损伤医学处理咨询系统等,为医学应急决策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3)核应急数据资料库系统:包括放射源数据资料库、核电站周围人口和地理数据资料库、可动员医学救援力量数据资料库、急性放射病数据资料库、应急组织及有关文件资料库等,为核应急医学救援提供资料检索、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

2.2.3 剂量估算系统

剂量估算软件包括对γ外照射剂量估算系统、中子外照射剂量估算系统、生物剂量估算系统、放射性内污染剂量估算系统和皮肤剂量估算系统的集成,可用于估算辐射受照人员的受照剂量,为辐射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和核应急医学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2.3 建设原则

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应遵循可靠实用、积极兼容、技术先进、规范合理的总原则。系统在具有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开放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升级、扩展能力,并在系统设备选型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性能指标和规格统一性及系统性能价格比,尽可能节约资金投入。其具体原则为:

(1)可靠实用: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是保障核应急医学救援响应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满足突发情况下可靠使用的需要。

(2)积极兼容:为了有效发挥核事故应急响应的作用,该系统建设应符合积极兼容的原则,除在核事故时使用外,平时还可应用于应急人员培训、核应急演习、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发布、数据库应用、应急值班、多方电话和电视会议。

(3)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充分借鉴、利用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选择先进、实用的软件及硬件设备,集成为先进的整体系统,使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今后几年内不落后。

(4)系统的规范或标准:依据或参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确定本系统硬件建设以及地理背景图形的显示方式及数据编码体系。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设要依据或参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确定数据源采集操作规程、图形数字化与编辑处理操作规程、属性数据的录入处理规程、数据精度检查与质量控制规程、数据库更新周期与方法等,实现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

3 技术要求

3.1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在应急技术支持系统中担负信息联络、信息传递的重要任务,是本系统的中枢神经。

3.1.1 语音通信系统

语音通信系统应采用多种通信设备、多种通信信道的冗余构架,组成以有线通信方式为主,其他通信方式为辅的语音通信系统,以确保通信安全、可靠。直拨电话采用一部话机具有2个局号,冗余路由,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建立会议电话汇接系统,该系统要支持电话交换业务、会议汇接业务、指挥及调度业务。

3.1.2 数据通信系统

指的是广域网数据通信系统。提供实时输入数据时最低峰值流量为1 Kb/s,视频会议传输最低峰值流量为128 Kb/s。

3.1.3 数据通信网络

核应急数据通信网络要求具有高的可用性,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配置必要的网络管理软件,便于使用、管理、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要考虑系统未来扩充的可能,特别是中心路由器的配置要满足目前的需要并具有适当的扩充能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要求有必要的冗余配置。利用SDH数据网作为主通信信道,利用ADSL网或海事卫星信道作为冗余信道,保证在事故现场国家公用网络全部失效时的后备通信,尽量缩短建立通信链路连接的时间。

3.1.4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手段,要求能够实时传输音频、视频信号,同时能与智能白板有机结合。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设备和通讯协议应符合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充能力,便于使用和维护。

3.2 显示会议控制系统

3.2.1 大屏幕投影系统

大屏幕投影系统是信息显示的主要设备,在核应急技术支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影视墙方式、投影方式和电视方式实现,系统应对各类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能灵活方便地切换显示。

3.2.2 智能白板系统

智能白板与视频会议软件和声像设备相结合,可组成拥有数据、视频等技术完备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不仅可看到出席人员的影像,更可准确地交换各种意见和思路,全面实现信息交流。

3.2.3 数字语音会议系统

语音会议系统已从传统的调音系统发展到数字语音会议系统。数字语音会议系统具有多功能、高音质、数据传送保密可靠等特点,它可以对会议的过程实行全面的控制。语音会议系统由1台中央控制机、1个主席机和若干台代表机组成,同时支持3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功能。

3.2.4 电视接收系统

接收有线电视台和单位内部现有的有线电视信号。

3.2.5 智能中央控制系统

能够控制房间内各种电器设备及传动设备的关闭、开启或调节,如投影设备的关闭与开启、音响设备的开启等,带有智能触摸屏,可通过红外、无线方式实现控制。

3.3 计算机网络系统

本系统的计算机局域网单独建网。该局域网应与现有局域网严格物理隔离,采用100 Mb/s的网络节点(各个服务器)与局域网交换机1 000 Mb/s端口间采用多模光纤布线。局域网是一个传输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传输信道,在该局域网中传输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图像和伴音。在局域网中主网络服务器采用双机容错、配置磁盘阵列,保证可靠的数据备份。

3.4 安全保密系统

核应急医学响应系统是结构较为复杂、覆盖面较广的广域网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应有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在网络建设中使用的安全保密技术、产品应符合国家安全要求及相关规定。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安全保证分为:与Internet的安全边界、与本系统内其他网络的安全边界和内部网络的可控制性分级安全。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使其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标准,配置合理的认证机制,保证系统使用管理的安全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针对系统所面临的潜在的、来自于内部、外部的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制定信息安全需求,及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目标。

3.5 软件平台

采用Active X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为规划、决定、管理和研究提供信息的技术服务。地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全方面的开放系统,选择GIS平台时,需要考虑其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环境、开发工具等方面的通用性和多选择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要支持多种大型商用数据库,并支持空间数据库的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通过GIS对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和核事故医学应急决持支持系统各模块进行集成,形成一套能运行在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中的软件平台[5]。

3.6 剂量估算系统

核与放射事故受照人员剂量估算由多个模块组成。分别开发,互相独立,最后将这些应用集成到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应用系统。因此,在各模块集成中应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共享,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做到统一数据库系,统一界面风格,统一操作方法。将文件中的基本数据(参数)以数据库形式储存,从文件中提取判断逻辑关系,据此编写判断函数,建立人机交互界面核事故医学应急剂量估算系统的开发环境,采用VB语言编写。

4 讨论

(1)根据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方案,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已建设了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中心,目前已联入国家核应急响应系统,并通过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成功地与省级核应急指挥中心和核电场核应急组织进行了互联,在多次应急演练中得到应用。

(2)在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上应采用成熟技术,保证系统稳定、安全、可靠。但成熟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技术,因此,在设计上应进行利弊分析,采用具有升级功能的产品和信誉度高的产品,保证5~10年内不被淘汰,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3)目前,缺乏较为规范的应急响应系统设计方案,在已建成的多个核事故应急响应系统中,设计方案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

摘要: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设计一套在核事故时开展医学应急响应的工作系统。方法:根据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的特点,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集成一个包括通信系统、显示会议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保密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技术支持管理系统、核应急数据资料库系统和剂量估算系统等软硬件为一体的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结果:通过系统编制和集成,具有通信功能、显示会议功能、计算机网络功能、安全保密功能、人员受照剂量估算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结论:该套系统可在实施核事故应急时,组织专家和医学救援人员对事件进行健康影响综合评估,开展核事故医学响应工作。

关键词:核事故,医学救援,应急响应,计算机网络

参考文献

[1]刘英,秦斌,雷翠萍,等.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医学装备,2007,4(4):1-4.

[2]刘英,秦斌,韩玉红,等.核与放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和响应[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4-5):134-137.

[3]从慧玲.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提高核应急能力[J].中国核工业,2006(3):35-36.

[4]许菘.CTI和3G技术在120急救指挥中心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6):48-49.

[5]王醒宇,施仲齐.地理信息系统在核电站事故场外后果预测评价系统中的应用[J].辐射防护,2002,22(2):65-69.

[6]施仲齐,王醒宇.我国核事故后果评价/决策系统开发的状况、要求和建议[J].辐射防护,2003,23(4):204-209.

事故响应 篇2

1. 目的为确保我项目部触电事故发生以后,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及相关方生命安全风险,特制订本预案。

2.组织机构及职责

由项目部成立应急响应指挥部,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李聪明

成员:殷俊、唐和平、马龙、郑忠鑫、胡盛映、郑元和、张远宏、赵宇、刘仕军、曾仕勇、陈光辉、陈鹏、雷国庆、朱燕林、张定仁、罗晓明

具体分工如下:

(1)李聪明负责现场,任务是掌握了解事故情况,组织现场抢救。

(2)殷俊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做好当事人、周围人的问讯记录。

(3)郑忠鑫负责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负责保持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4)唐和平负责联络,任务是根据指挥小组命令,及时布置现场抢救,保持与当地电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劳动部门等单位的沟通。

3触电事故应急措施

(1)现场人员应当机力断地脱离电源,尽可能的切断电源(关闭电路),亦可用现场得到的绝缘材料等器材使触电人员脱离带电体。

(2)将伤员立即脱离危险地方,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3)若发现触电者呼吸或呼吸心跳均停止,则将伤员仰卧在平地上或平板上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或同时进行体外心脏按压。

(4)立即拨打120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医院在附近的直接送往医院),应说明事故

地点、严重程度、本部门的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5)立即向所属公司、集团公司应急抢险领导小组汇报事故发生情况并寻求支持。

(6)维护现场秩序,严密保护事故现场。

4.应急物资

常备药品:消毒用品急救物品(绷带无菌敷料)及氧气袋.5通讯联系

项目负责人:李聪明手机:***

安全员:殷俊手机:1581847884

技术负责人:郑忠鑫手机:***

施工员:罗晓明手机:***

工地现场值班电话:84953351

有关负责人电话:***

医院急救中心 120火警 119匪警报110

6.注意事项

事故响应 篇3

摘要:通过对深入调查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对比了中国道路交通环境下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和头部动力学响应的差异.从中国不同地区深入交通事故调查采集的数据中选出能估算出车辆碰撞速度且具有详细伤情记录的438例行人和自行车事故作为原始样本,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了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及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的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死亡风险的差异.分别选取21例行人事故和24例自行车事故利用MADYMO软件进行了事故重建,比较了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头部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和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相同车辆碰撞速度下自行车骑车人死亡的风险略低于行人.此外,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的头部碰撞条件如头部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等也存在明显差别。此结果可为设定更加合理的中国道路车辆限速和制定有利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头部保护的策略提供参考.endprint

摘要:通过对深入调查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和仿真,对比了中国道路交通环境下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和头部动力学响应的差异.从中国不同地区深入交通事故调查采集的数据中选出能估算出车辆碰撞速度且具有详细伤情记录的438例行人和自行车事故作为原始样本,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了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及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的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死亡风险的差异.分别选取21例行人事故和24例自行车事故利用MADYMO软件进行了事故重建,比较了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头部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和自行车骑车人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相同车辆碰撞速度下自行车骑车人死亡的风险略低于行人.此外,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的头部碰撞条件如头部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等也存在明显差别。此结果可为设定更加合理的中国道路车辆限速和制定有利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头部保护的策略提供参考.endprint

事故响应 篇4

我国投入运营的6座核电站共13台机组及6台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1], 其对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较大。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 笔者以日本核泄漏事故为契机, 在研究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基础上,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总结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完善我国核应急机制的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完善我国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提高核应急反应管理水平,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和启示。

1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1.1 IAEA与核应急公约

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7年10月成立, 截至2004年9月, IAEA共有13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 并确保由机构本身, 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中国于1984年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

在核应急方面, IAEA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2]。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互通有关核事故的信息, 以使可能跨越国界的放射学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内容是:① 缔约国有义务对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 向有关国家和机构通报。但对于核武器事故, 缔约国可以自愿选择通报或不通报。② 核事故的通报内容, 应包括核事故及其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助于减少辐射后果的情报。③ 事故发生国可以直接, 也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间接地向实际受影响或可能受影响的国家或机构 (包括缔约国和非缔约国) 通报。④ 各缔约国应将其负责收发核事故通报和情报的主管当局和联络点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 并直接或通过机构通知其他缔约国。这类联络点和机构内的联络中心应连续不断地可供使用。⑤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 有义务立即将所收到的核事故通报和情报通知所有缔约国、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建立一个有利于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轻其放射学后果的国际援助机制。其主要内容是:① 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 缔约国有义务进行合作、迅速提供援助, 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和影响。② 若一缔约国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需要援助, 它可以直接或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任何其他缔约国和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或酌情向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请求这种援助。被请求的缔约国, 应迅速决定并通知请求国, 它是否能够提供所请求的援助及其范围和条件。③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的职责。④ 请求国应给予援助方的人员必要的特权、豁免和便利, 以便执行其援助任务。⑤ 当援助是以全部偿还或部分偿还为基础提供时, 请求国应向援助方偿还因此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1.2 IAEA核应急机构与机制

IAEA多年来组织构建了多项机构间事项 (Inter-Agency Matters) , 主要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Emergencies)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Joint Radi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及国际演习 (International Exercises) [3]。

1.2.1 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指定了IAEA、缔约国及国际组织的职能和责任, 除了国家外, 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

1.2.2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AEA组织成立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相关政府间机构以准备和应对放射性紧急情况。其职权如下:① 通过发展、维持和演练“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等, 组织协调核与放射性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② 促进缔约国在应对辐射突发事件时, 执行协调一致的标准和执行措施;提倡缔约组织制定与之相近的相关标准。③ 促进缔约组织间应对方案、行动等信息的交流与协调。④ 明确新的合作领域, 协调联合行动 (包括演习和练习) 与备灾和核放射应急响应。⑤ 每两年1次对联合计划进行修订。

1.2.3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充分提高辐射应急反应能力。该计划制订了放射性应急响应的机构间合作框架, 并应用于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该计划并不规定对缔约组织之间的安排, 但规定了各机构在应急响应和安排准备时的行为共识和标准。缔约国家使用计划规定的共识和标准, 提供有关核或放射性紧急情况信息,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国放射性后果, 并促进信息交流和提供援助效率。

1.2.4 国际演习

国际紧急响应演习是提高国际核应急能力的重要机制。在核应急准备和管理领域取得并与世界各国分享了许多重要成就。IAEA分别于2005年5月在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厂举行了ConvEx[6]国际演习, 于2008年7月基于墨西哥Laguna Verde核电站开展了ConvEx-3 (2008年) 国际演习。

1.3 IAEA对日本核事故的应对及反思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IAEA立即启动了事故和紧急中心, 先后派出两个监测小组, 分别开展福岛及东京地区的辐射监测工作;并派出了1名高级官员, 协调该机构在日本的援助工作。此外, 利用在摩纳哥的海洋环境实验室分析评价污染情况。在信息通报方面, 启动由IAEA委托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全球8个可承担环境紧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 向区域范围内的缔约国通报相关信息, 并通过网络媒体向国际社会通报事故事态和污染情况。

鉴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IAEA重新审视了全球核安全紧急应对机制, 主要表现在:从适应国际信息化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向全球提供权威信息的反应速度, 同时建议各国尽早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核电站安全标准。目前, 欧盟各国已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并汇总了一份草案, 要求在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后采取对策, 防止堆内核燃料受到损坏。

2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2.1 日本核应急监测机构

在日本核事故应急监测方面, 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负责监督管理东京电力公司开展核事故处理工作;文部科学省和海上保安厅、东京电力公司共同开展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工作。其中, 前者负责离岸30~40 km范围海域水质及鱼贝类调查、后者负责距离排污口30 km 以内范围海域监测;文部科学省与大学合作, 开展各县市大气γ辐射剂量率监测;环境省负责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放射性监测台站开展放射性监测并发布相关台站信息。

2.2 日本核电厂法令和标准体系简介

在日本核安全立法方面, 经济产业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商用核电厂的相关法令和标准;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研究堆的相关法令和标准;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各种核设施的安全审查指南[4]。

日本辐射防护法令主要参考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报告的一些概念及主要辐射防护原则和限值。其特点是, 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制定各自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法令, 缺少通用的、基础性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文件。法令内容清楚、简洁、明确, 易于理解和执行, 可操作性比较强, 但理论上和科学性方面缺少系统性和严谨性, 且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 与我国在辐射防护标准力求内容和表述的严密和严谨方面有较大区别。

3 日本核事故应急处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2000年日本颁布的《原子力灾害对策特别措置法》中, 缺少针对海啸的安全规定。此外, 日本缺少对核电站使用寿命方面的法律, 福岛第一核电站超期服役并最终酿成严重事故。

在标准规程方面, 核应急过程中, 缺少评价依据以致无法准确评估核泄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土壤、渔业产品等基体中放射性核素安全标准的缺失。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比相关背景值或暂定临时性标准限值。

3.2 未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为给高放射性污水的储存腾出空间, 东京电力公司在未事先通报邻国的情况下, 于4月4—10日共计排放10 393 t低放射性污水。该行为违背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并引起周边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抗议和批评。

此外, 该行为是否违反《〈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96议定书》 (以下简称《伦敦公约》) 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笔者认为, 日本主动倾倒放射性污水的行为并未违反《伦敦公约》, 但“排海”行为利用《伦敦公约》只针对“从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故意处置废物或其他物质的行为”的漏洞, 罔顾世界海洋环境和他国安全, 这种损人利己的主观意图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3.3 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在思想准备方面,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核事故初期过于乐观, 以致延误了事故的最佳处理期。此外, 早在日本大地震之前, 日本就曾经发生过因为技术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核物质轻微泄漏的事故, 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技术储备方面, 长期以来, 日本政府在科技与经济方面认为其核电设施绝不会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投入不足。核事故发生后, 日本当局紧急开展项目攻关, 以应用于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和恢复, 文部科学省于5月紧急开展土壤翻换实验, 并证实将表层土壤与距离地表5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进行翻换, 可以将辐射剂量降至约原来的1/10。此外, 各地政府和文部科学省紧急调整研究经费, 攻关研究土壤生物净化技术。日本核泄漏事故警告了世界各国, 需加强相关研究, 完善技术储备。

3.4 应急机制闭塞, 考虑问题片面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各国纷纷主动要求向日本派出援助力量, 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冷淡, 反映出日本核应急机制过于闭塞, 缺乏开放性机制。

此外, 日本政府在处理核泄漏事故中暴露出应急机制不完善的缺点。从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机构分工、布点范围、监测频率、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信息产品种类及发布等各方面均暴露出问题, 无法及时、系统地通报相关信息, 招致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3.5 监督机制缺失, 执行力不足

东京电力公司曾有过安全检查作弊和伪造安全记录等行为, 但未受重视。此外, 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初期, 日本政府批评东京电力公司、质疑其提供的监测数据的同时, 国际社会广泛质疑日本政府提供的监测数据。这暴露出日本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的核应急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均存在漏洞。

3.6 缺乏演习, 应急机制难以顺利开展

核事故发生后, 东京电力公司在应急响应中反应慌乱, 出现备用移动柴油机无法立即连线工作、部分测量仪器停止传输数据、辐射监测混乱以及辐射检测结果上下波动较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都说明缺乏严格认真的应急演习。

3.7通报相关信息不够及时、全面、准确,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质疑

日本当局在核泄漏事故初期, 对相关信息通报的不够及时、全面, 国际社会难以从分散而不成体系的数据中整体把握事故进展。此外, 日本政府曾多次错误表态, 并在事故定级方面迟疑反复, 从初始定级事故为5级至调整后的6级, 最终在事故发生1个月后定级为7级。

日本当局在通报相关信息时有所保留, 诸多信息均是在多方压力下方才迟迟发布, 引起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2011年4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社论认为, 日本当局应有能力提前推测核泄漏对海洋、食物和自来水造成污染的程度, 甚至有可能提前推测出核事故会被调至最高级别7级;不应发生类似东京电力公司多次收回错误公布核泄漏数据的情况;应可以预测并公布大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可能扩散的方向等。但事故发生后的1个月内, 完整、可靠和公开的数据均来自日本以外的相关机构。

4我国核应急机制以及对日本核事故的启示

目前, 中国已经建立了应对境内外核事故的应急体系和机构。在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当日, 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 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自3月17日至5月2日每日发布分析结果, 5月2日以后根据事态进展情况发布最新结果, 积极应对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最新分析, 国家海洋局对海域环境的分析,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对内地环境辐射情况的监测分析以及卫生部的相关监测等。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核应急体系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应对日本核事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4.1 我国核应急机制

4.1.1 加入相关国际公约情况

我国于1984年成为IAEA正式成员国后, 积极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和协定。1986年, 参与制定并签署《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8年9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1988年12月, 签署《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90年6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协定》;1994年9月, 签署《核安全公约》;1998年12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的附加议定书》;2006年4月, 中国加入《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

中国正是通过加入IAEA《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及时接到了IAEA对日本核电站相关情况的通报, 掌握了核泄漏的最新情况。

4.1.2 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与应急预案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核事故应急制度。核设施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核事故应急中实施有效的支援[5]。

2006年根据《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 制定了《国家核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条例》的规定, 我国的核应急实行三级应急组织体系, 即国家核应急组织、核电厂所在省 (区、市) (以下简称省) 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急组织”。其中国家核应急组织由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联络员组和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成。

4.1.3 我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开始对核安全与辐射安全进行监管。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体系, 基本形成了纵向上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导则和技术文件等不同层次, 横向上由通用系列、核动力厂系列、研究堆系列、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核材料管制系列、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以及核技术应用系列等组成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6]。

具体包括法令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条例4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多项核安全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发布的规章, 70多项相关的导则, 180多项法规技术文件、综合报告和核安全法规译文等。

4.1.4 执行标准

在辐射剂量执行标准方面, 我国2002年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该标准是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丛书115号, 1996年版) 对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进行修订的, 其技术内容与上述国际组织标准等效[7,8]。

4.2 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核事故为中国乃至世界敲响了警钟, 随着中国核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任务日趋繁重, 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完善立法、健全机制以及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 以适应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和国际区域性放射性污染事故协调处理。

4.2.1 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

我国在核与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历经27年依然没有出台, 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

核安全涉及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运输、核技术应用、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以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 目前有关核安全的法规规章无法涵盖上述方面且层级偏低。迫切需要制定核安全法, 明确核安全监管主体, 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落实核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 解决核安全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空白问题;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核安全事件信息透明化制度, 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4.2.2 完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日本核泄漏事故反映出日本法令的缺陷和放射性标准限值的缺失。事实上, 日本法律体系较我国更加完善, 相关放射性标准限值较我国更全面。我国在相关方面均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 我国现行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导则绝大部分是1990年前后发布的, 2000年以后发布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有关核电厂方面的法规、导则。近年来, 中国核工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能力以及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体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制定中国核安全法规所参考的有关国际和国外的法规、标准也随着核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从体系完整性方面来看, 对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材料管制、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质运输以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法规, 缺项甚多,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6]。

因此, 健全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规范监督管理制度,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标准体系, 已成当务之急。

4.2.3 建立区域性核安全协调沟通机制

在日本核事故处理过程中, 日本政府在没有事先通报的情况下, 向海中直接排放上万吨低浓度放射性废水, 引发邻国不满。这一现象说明尚缺乏一个核安全跨国协商机制, 以及时就核电站运营的进展和经验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反馈。该方面可以借鉴1996年签署的《美国与加拿大联合放射应急预案》 (United States-Canada Joint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该预案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应对涉及双方放射性事件的合作应对基础。预案的联合响应程序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当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放射性威胁时, 对两国有关部门予以预警;建立合作措施, 尽量减少对公众健康和安全、财产及环境的危害;在对受灾地区提供帮助时, 促进两国政府协调一致。该预案要求每3年举行一次演习和每年度的通报演练[9]。

4.2.4 加大宣传教育, 普及专业知识

在全球各国理性面对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同时, 中国在事故初期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食盐抢购”风波, 给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 中国核能事业发展信息通报不透明, 基础知识宣传力度不足, 存在一种神秘感并导致公众的质疑。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初期因信息通报问题, 造成社会恐慌, 招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国内国际多方面的例证均警醒我国在核应急宣传教育和信息通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健全信息通报机制, 普及相关知识。

摘要:我国已投入运营及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 其对沿海地区及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日趋加剧。2011年3月, 日本发生7级核泄漏事故。核电事件无国界, 日本核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健全我国核应急体系和机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综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个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反思各自的优缺点,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完善核应急响应管理和技术能力,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 (2005—2020年) 发展规划[EB/OL]. (2007-11-05) [201204-17].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1/05/content_9173908.htm.

[2]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局.关于核事故应急的国际公约[EB/OL]. (2011-03-22) [2012-04-17].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3/22/c_121218396.htm.

[3]IAEA.Inter-Agency matters[EB/OL]. (201104-05) [2012-04-17].http://www ns.iaea.org/tech-areas/emergency/inter agency-matters.asp?s=1.

[4]吴录平.日本核电厂的主要辐射防护限值和水平[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02 (3) :37-40.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Z].2003.

[6]司国建.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核安全, 2005 (3) :29-33.

[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2003.

[8]郑超英.1997年版《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简介[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1997 (4) :47.

高空坠落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 篇5

一、应急准备

1、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组员:生产负责人安全员各专业工长技术员质检员值勤人员

(2)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突发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处理。

2、培训和演练

(1)安监站负责主持、组织全系统每年进行一次按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模拟演练。各组员按其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完成演练。演练结束后由组长组织对“应急响应”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调整或更新。演练、评价和更新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2)安监站负责对相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3、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1)应急物资的准备:简易担架、跌打损伤药品、包扎纱布。

(2)各种应急物资要配备齐全并加强日常管理。

4、防坠落措施

1)脚手架材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的杆件连接必须使用合格的扣件。

2)钢管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m,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m,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m,拉接所用的材料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 号铝丝的强度,高大架子不得使用柔性材料拉接。在拉接点处设可靠支顶,脚手架的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片,离墙面不得大于20c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杆,立挂安全网,下口封严,防护高为1.2m。

3)特殊脚手架和20m 以上的高大脚手架必须有设计方案。有脚手架结构计算书,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井字架的吊笼出入口均应有安全门、两侧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吊笼定位托杠必须采用定型装置,吊笼运行中不得乘人。

5)1.5X1.5m 以上的孔洞,应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X1.5以上的孔洞四周必须设两道护身栏杆,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电梯井口必须高度不低于1.2m 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首层以上每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应封门严密,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防护栏杆或用立挂安全网防护,阳台栏杆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的,必须设两道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加一道防护栏杆。

6)无外脚手架或采用采用单排脚手架高4m 以上的建筑物,首层四周必须支搭固定3m 宽的水平安全网(;高层建筑6m 宽双层网):网底距下方物体不得小于3m(高层不得小于5m)高层建筑每隔四层固定一道6m 宽的水平安全网,水平安全网,接口处必须连接严密与建筑物之间缝隙不大于10cm,并且外边沿高于内边沿,支搭水平安全网,直至没有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7)临边施工区域,对人或物构成危险的地方必须支搭防护棚,确保人、物的安全。高处作业使用的铁凳、木凳间需搭设脚手板的,间距不得大于2m,高处作业,严禁投扔物料。

8)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经过现场培训、交底、安装人员必须系安全带,交底时按方案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作业条件和队伍情况做详细交底,并确定指挥人员,在施工时按作业环境做好防滑、防坠落事故发生。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要建立登记、整改检查,定人、定措施,定完成日期,在隐患没有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险情,应立即停止作业

二、应急响应

1、一旦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由安全员组织抢救伤员,项目经理打电话“120”给急救叫中心,并落实人员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态扩大。其他义务小组人员协助安全员做好现场救护工作,协助伤员外部救护工作,如有轻伤或休克人员,现场安全员组织临时抢救、包扎止血或做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将伤亡事故控制到最小程序,损失降到最小

2、处理程序

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2)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3)对所有员工进行事故教育。

4)宣布事故处理结果。

事故响应 篇6

蒸汽发生器是将一回路冷却剂的热量通过传热管传递给二回路给水, 使之产生驱动汽轮发电机组的干饱和蒸汽的热交换设备。蒸汽发生器内传热管作为一回路压力边界, 承受一回路压力, 并与一回路其它压力边界共同构成防止放射性裂变产物逸出的第三道安全屏障。蒸汽发生器内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漏即发生SGTR事故是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始发事故。如果泄漏量很小, 则不会对系统安全性和公众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是, 大的泄漏量则意味着一回路压力边界失去了完整性, 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冷却剂丧失, 堆芯冷却不足和放射性物质大量外逸的严重事故。

当发生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时, 会导致主蒸汽、蒸汽发生器排污水和凝汽器不凝结气体的放射性升高。基于这一特点, 核电站对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破损监测会采用多重冗余设计。每个环路的主蒸汽管道旁都设置完全相同的总 γ 探测器连续监测主蒸汽的 γ 剂量率。一般事故信号采用“几取几”的判断原则 (根据核电站设计环路数而确定, 例如, 4 个环路采取4 取2 判断原则, 当4 个信号中有两个超过限值即可判断发生了SGTR) , 当出现主蒸汽管线 γ 剂量率大于设定值信号时, 反应堆停堆保护会动作。另外, 还在主蒸汽管道旁设置一台16N监测仪连续监测主蒸汽中16N的活度。16N是一回路冷却剂在经过堆芯活性区时通过16O (n, p) 16N核反应后生成的放射性同位素。由于它具有半衰期短 (T1/2=7.2 秒, 冷却剂中16N比活度与功率成正比关系) 和发射的 γ 光子能量 (Eγ=6.1 和7.1Me V) 高等特性, 已成为测定蒸汽发生器泄漏率的极好指示剂。根据16N监测仪测得的主蒸汽管内16N的 γ 辐射计数率, 结合其它相关参量 (如反应堆功率、主蒸汽管道流量、所在环路的主泵状态等) , 通过其内部软件的计算可以直接给出传热管的泄漏率, 根据泄漏率的大小及其变化率可以分析和预测传热管破裂的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此外, 核电站还可以在每台蒸汽发生器的排污管线上设置一台 γ探测器, 连续监测蒸汽发生器排污水的总 γ 体积活度, 并设置相关联锁, 当总 γ 体积活度大于设定时, 将相应排污管线隔离。还可以通过化学分析人员取样分析判断是存在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泄露现象。根据蒸汽发生器排污水的 γ 体积活度, 一回路冷却剂比活度, 以及蒸汽发生器给水流量、连排流量, 化学分析人员定期对每台蒸汽发生器内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漏率进行计算, 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泄漏值。

为了提高冗余性, 核电站可以在凝汽器不凝结气体排放管线也设置一台 γ 探测器, 对不凝结气体的排放进行连续监测。用于辅助判断是否发生了SGTR事故。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时, 一回路冷却剂进入二次侧。使得稳压器液位下降, 而受损蒸汽发生器液位上升, 给水流量出现下降, 核电站还可以针对此现象, 设计逻辑, 来判别SGTR事故, 以达到反应堆停堆, 减少一回路向二回路泄露的目的。

2 人员响应

对于SGTR事故, 很难定量的对其进行分类。核电站一般会根据其技术规格书 (核电站的圣经) 中给出的一回路向二回路泄漏的正常运行限值, 将SGTR大致分为三类:

2.1 小于正常运行限值的泄漏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有轻微的破损, 但还在正常运行的范围以内。

泄漏量超过正常运行限值但不会触发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泄漏。这种泄漏可由系统补偿, 可避免专设安全设施启动, 故障蒸汽发生器也无满溢的风险。

2.2 超过正常运行限值但不会触发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泄漏

这种泄漏可由系统补偿, 可避免专设安全设施启动, 故障蒸汽发生器也无满溢的风险。

2.3 触发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泄漏

通常指多根传热管或集管破裂, 此时专设安全设施会启动, 故障蒸汽发生器可能满溢。

对于小于正常运行限值的泄漏, 机组仍可以继续运行, 但操纵员必须根据自动辐射监测系统关于反应堆冷却剂、蒸汽发生器和排污水的放射性的指示, 监测泄漏量, 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当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冷却剂向二次侧泄漏量超过定值, 或者蒸汽发生器排污水放射性核素I131-135总活度值超过定值,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泄漏量和放射性总活度值的测量值进行多次复测, 以排除测量的偶然性, 确保测量准确, 如果确信泄漏量增加, 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反应堆系统转入冷态, 以防止事故扩大。

对于超出运行限值的泄漏, 表明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有可能会超过规定限值, 一回路压力边界失去了完整性, 从而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冷却剂丧失和堆芯冷却不足的事故。此时操纵员需加强监测和取样检测, 当一回路冷却剂向二回路泄漏量或任一台蒸汽发生器排污水中放射性核素I131-135单位放射性活度或蒸汽发生器排污水中放射性核素总放射性超过限值, 则直接在规定时间内将反应堆系统转入冷态。

对于一回路冷却剂向二回路泄漏量超过限制, 并且泄漏量有突变的情况, 操纵员需首先通过事故停堆按钮实施紧急停堆, 使反应堆进入热态, 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冷态。

对于第二类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损, 其SGTR事故的征兆并不明显。由于泄漏水平在系统可以补偿范围之内, 稳压器液位仍会维持在额定液位 (稳压器液位由上充泵通过调阀维持) , 但上充下泄流量差会有所增大。而相比如此小的泄漏量, 正常的给水流量和蒸汽流量则是大得多的, 因此, 蒸汽发生器的液位和给水流量的差异也很难显现出来。虽然自动辐射监测系统能够根据测量的放射性发出预警信号, 提示操纵员注意冷却剂一回路向二回路泄漏量可能偏大, 但放射性水平仍可能达不到保护停堆的限值, 所以安全系统动作的条件不会得到满足。

实际上, 如前所述, 当事故得到确认, 尤其是实施手动紧急停堆后, 操纵员可以提前采取措施, 来限制事故的发展, 减轻事故后果。这主要表现在:

(1) 采取向稳压器蒸汽空间喷淋降低一回路压力, 以减小泄漏量;

(2) 通过非故障环路的大气释放阀或汽机旁排系统来降低一回路温度, 从而保证一回路沸腾裕量;

(3) 停运故障蒸汽发生器环路的主泵。降低向事故蒸发器的热量导出, 以减少经由非故障蒸汽发生器大气释放阀的放射性介质排放量;

(4) 提前隔离故障蒸汽发生器给水, 以延缓其达到满溢的时间。隔离故障蒸汽发生器排污水, 以减小放射性污染水平;

(5) 在一回路压力低于一定值后, 隔离主蒸汽管道。

关闭所有主蒸汽快速隔离阀, 确认故障蒸汽发生器的安全阀、大气释放阀及其前置阀关闭后, 实施断电隔离。

对于第三类泄露, 在破口更大一些的SGTR事故中, 可能会很快出现稳压器液位偏差, 故障SG液位偏差信号, 以及一回路沸腾裕量信号, 导致保护自动触发。此时, 操纵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这些自动逻辑的动作情况, 确保安全系统完成其安全功能。另外, 主泵可能会由于冷段饱和裕度低而全部切除, 此时, 保障自然循环的建立和堆芯热量的导出, 也是操纵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 结束语

实际上, 无论是手动降功率至停堆还是紧急停堆, 或是停堆保护动作, 停堆后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使泄漏终止, 阻止放射性物质向二次侧扩散。

参考文献

[1]朱继洲.核反应堆安全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153-551.

事故响应 篇7

1 事故突发

北方某市级监测站在进行常规监测中, 发现位于某县的监测断面重金属超标, 为慎重起见, 监测站领导立即决定对该断面进行加密监测, 并在该断面上下游增设监测断面, 经监测确认, 在该断面上游存在重金属污染源。迅即写出简报向市环保局应急办报案, 市环保局接报后立即向市政府作了汇报, 随机启动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有关人员迅速赶往现场, 并向该断面所在县委、县政府做了通报, 命令他们迅速组织人员立即赶赴现场, 尽快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采取能够采取的措施, 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2 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尽快确定污染物的位置是决定该事故处理成败的关键, 经过市、县、乡、村组织的拉网式排查, 终于找到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 一家被关停的小冶炼厂。擅自恢复生产偷排投放。污染源周围现场情况见图1。

3 启动应急监测方案, 确定主要污染物

通过对设置的各监测断面多频次监测 (一小时报一次数据) 和对厂家的资料分析确认主要污染物为Pb, 见图2。

4 处置方案

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污染范围, 采取了以下措施:截:在XX渠上游设坝, 截断上游流水。堵:在XX渠与XX河的汇合口, 设坝堵住污染废水的进一步下泄。因XX渠上游水的流量较大, 故决定挖引渠入XX河, 减少XX渠拦截坝的压力,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奋战, 基本上把受污染的水控制在XX渠中, 只有少量的污水进入主河道, 见图3, 保证了主河道的水环境质量。

5 含铅废水和底泥的处置

含铅废水的处置方法, 目前有化学沉淀法、絮凝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解还原等方法, 实际采用了聚合氯化铝铁 (PAFC) 絮凝法, 操作方便, 合适于大量含铅废水, 经处理后监测, 可保证水质达标。受到铅污染的土壤采用深挖法进行处理, 将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底泥一并送至有处理能力的厂家处理将现场彻底处理干净。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这次事故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1) XX市环境监测站的快速反应为这次事故的处理赢得了时间。经过多年的应急演练, XX市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素质仪器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实战能力更强了。 (2) 各级领导的重视保证了处置行动的得力和高效, 采取的截、堵、断、引。非常实用有效, 使污染范围减少到最小。 (3) 加强污染源的管理:易发生事故的如化工厂、冶炼厂、造纸厂等敏感厂家、临近主河道、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地带的敏感企业要进行更严格监督检查, 确保没有跑、冒、滴、漏现象。对关停的企业要实行真正关停, 防止其死恢复然, 引起突发事故。 (4) 加大应急演练的频次和深度, 使演练更加实战化, 环保、安监、公安、消防、场地工程配合更加默契。

参考文献

[1]罗毅, 陈斌, 等.2011全国应急演练技术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10-214.

[2]徐广华, 等.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82-283.

[3]王绍文, 蒋凤友, 等.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M].冶金工业出版社.

[4]刘亚修, 曹睿, 许猛.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3, 39 (52) .

事故响应 篇8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溢油事故发生后, 北海分局高度重视, 立即启动溢油三级应急响应。在北海分局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决策、正确指挥下, 分局各有关单位 (部门) 协调一致、密切配合, 积极应对此次溢油应急事件, 圆满完成了本次应急响应工作。

5 月13日07:30时, 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报告, 该公司在渤中34-1北区块实施钻井作业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 海上发现漂浮油块。北海分局坚决贯彻3月1日孙志辉局长对长岛漂油事件的批示精神, 高度重视, 迅速反应, 当即决定自08:30时进入三级应急响应预警。海监船、飞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同时向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报告, 向山东省厅、海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通报溢油情况。应急响应期间, 北海区溢油应急响应指挥中心每日16:00时在应急指挥中心召开会议, 汇总分析卫星遥感监测、漂移模拟预测、空中和海上监视监测等各方面情况, 安排次日应急力量调配分布, 及时向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汇报应急响应工作情况, 向有关方面通报溢油事故处理进展。

海监11船现场监视、监测工作安排协调会

执行监视任务的中国海监飞机

在本次应急响应工作中, 北海分局投入两架海监飞机、两条海监船——两架海监飞机分别申请应急航线, 分上、下午错时飞行;两条海监船分区域巡视, 保证了对溢油现场的最大范围覆盖和连续性监视, 为溢油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数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海预报中心、北海监测中心技术单位为本次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 月13日至16日, 北海分局共派出执法、监测人员44人/次, 执法车辆9部, 陆地行程4200千米;海监11、21船海上工作7天, 航程878海里, 航时70小时36分钟;海监B-3807直升机、B-3843飞机共飞行4个架次, 航时15小时36分钟, 航程约3432千米;登检相关船舶1艘和平台2座, 现场制作执法文书8份, 提取证据材料15份;布设了6个海上监测站位、7个监测项目, 采集了60余个水质样品、6个生物样品、6个溢油样品;共计获取照片473张、录像资料41分钟07秒;共编制海监飞机应急飞行航次报4份, 溢油分布解译图3幅, 海上溢油应急漂移预测简报3期, 监测评价报告2份, 溢油鉴定报告1份;向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呈报《关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溢油情况的报告》10份, 向山东省厅、山东海事局发布溢油情况通报2期, 向天津分公司、各石油勘探作业单位发布通知6份。

执法人员监督海上溢油回收处理

上一篇:报纸发行下一篇:往来核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