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2024-12-23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共8篇)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篇1

预算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控制手段, 对企业的绩效评估和薪酬激励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预算松弛,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情况会造成预算目标低于期望的水平, 从而给公司的业绩带来负面的影响效果。而还有一些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在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 预算松弛可以成为一种缓冲的力量, 因此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有益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这两种有效解释预算松弛的理论观点。

一、从不同理论观点来分析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和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1. 代理理论下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预算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因素。另外,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控股, 这种特点也可能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

假设1:信息不对称或政府干预是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 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假设1A: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比民营控股上市企业更可能存在预算松弛。

假设1B: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受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 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C: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程度受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 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2. 权变理论下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权变理论认为预算松弛能够对企业也解决未预期的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因此往往是有必要的。为此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2A: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受企业战略的影响。

假设2B: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受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3. 预算松弛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假设

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都可以解释企业的预算松弛行为, 但二者在预算松弛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为此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3A: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 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与预算松弛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

假设3B:上市公司的业绩受预算松弛与企业战略或成长性匹配程度的影响, 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二、以上市公司A为例研究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1. 选取样本和数据

以上市公司A为例, 选取某年度900个初始样本的年度报告作为预算数据。由于收入、成本和利润是上市公司披露的预算数据的主要指标。而收入指标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因此我们剔除了未披露收入的50家公司的样本, 并将净资产为负数的财务数据不完整的样本也剔除在外, 这样最后的有效样本为831个。

2. 设定模型和定义变量

在验证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上建立模型一:

Slack为企业的预算松弛程度, 它的数值越大就代表预算松弛的程度越严重。Share是控股股东类型, Percent代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ize是上市公司的规模变量, Strategy1代表上市公司战略变量, Growth1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变量。在计量预算松弛变量时, 先计算出上市企业预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再用该值减去行业内上市公司平均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然后用自然数1减去该预算松弛变量。计算公式为:

在验证预算松弛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上建立模型二:

PER代表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变量, 其他变量的含义与模型一中的类似。

3. 回归结果和验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验证结果之前先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研究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预算值都比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要低, 说明其业绩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也证明了预算松弛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

(2)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和验证分析。

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的检验结果见下表表3:

模型1是用上市公司总资产来度量企业规模的, 而模型2使用员工总数来度量的, 但二者的回归结果差别不大。预算松弛的一项主要因素在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性质, 相比较而言,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制定的预算目标比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制定的预算目标要更为松弛, 由此可以验证假设1A是成立的。一是在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之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更为严重, 二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因此政府行政更多的干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这两种原因都会造成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预算更为松弛。另外, 上市企业的规模也与预算松弛有关且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产生预算松弛, 因为上表中反应出预算松弛与两种企业规模的度量方式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就验证了假设1C是成立的。第三, 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程度还受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 这是从上表中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反映出来的, 也就是说, 当上市公司第一控股股东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时, 往往对公司的控制能力较强, 也就更有能力在上市公司中推行自身利益的目标, 其预算松弛现象有可能更为严重, 由此可以验证假设1B是成立的。最后, 上市公司的战略和成长性对预算松弛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不仅如此, 企业成长性的回归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符号也相反, 证明了假设2是不成立的。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 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现象上, 代理理论较之权变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根据。

基于代理理论下的假设3A是通过模型3和模型4来检验的,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业绩与预算松弛程度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预算松弛程度越严重,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越差, 从而验证了假设3A是成立的。这是由于预算松弛虽然可以使经理人更好的达到预算目标, 但是却危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从而影响公司业绩。而基于权变理论下的假设3B是通过模型5和模型6来检验的,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业绩受预算松弛与企业战略或成长性匹配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是从二者与预算松弛程度的交互变量并不明显上可以看出, 这个回归结果与预期的研究假设并不一致, 验证了假设3B是不成立的。这种统计上没有支持到权变理论的现象也可以说明, 代理理论较之于权变理论而言更能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现象。

预算松弛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预算制定的过程中, 目前能够有效解释预算松弛现象的两个重要理论分别是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分析了这两种理论下影响预算松弛的因素, 分析了预算松弛程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证明了代理理论较之于权变理论更有能力解释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现象。

参考文献

[1].谭利, 黄玲玲.预算松弛研究:文献综述.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8 (05) .

[2].程晓红.浅谈预算管理松弛的成因和对策.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4) .

[3].热娜古丽.卡德尔.外部竞争、环境不确定性与预算松弛关系研究.财会通讯, 2011 (15) .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篇2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将企业将其决策目标以及企业拥有的资源以预算的方式进行数量化,以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它是将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业务流程、所有岗位人员都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要求的经营指标体系。

现代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主要作用是:1、落实企业经营目标,促使企业战略完成;2、健全企业组织架构,完善企业管理机制;3、促进企业各部门协调沟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4、控制预算执行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绩效考评制度提供量化数据。

2我国控股合资铁路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企业预算和企业战略概念不明,混淆两者关系,导致战略与预算的脱节

全面预算管理是依照企业制定的战略计划,推动战略实现,运用数据化的方式预测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的经营情况及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的管理过程。企业战略落实需要各种管理控制体系的保障,而预算管理构成战略管理的整合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很多失败的全面预算管理案例揭示了企业重视战略,轻视预算或者仅注重预算管理而没有长远战略规划,因此导致战略规划缺失,规划脱离实际,预算无法反映未来经济活动,进而无法控制企业管理。

2.2企业管理层对预算重视不够,管理上注重结果

针对我国企业对预算管理的实践和控股合资铁路预算管理案例来看,主要是企业管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将预算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内控管理的高度,对预算管理仅是停留在完成上级或者集团制定的考核利润或者自行设定可完成的短期利润目标的模式上,依照“经营利润”编制预算,而企业高层只是关注设定的利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高层为了利润结果而轻视企业管理各个层级预算管理的职责,从而忽视了企业资产结构、资金筹措和资产质量。发挥不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往往会使决策错误,偏离战略。

2.3忽视组织结构建立,各层级职责混乱,导致预算管理责权不明

现今企业中的各部门只要提及预算管理,就会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负债编制和制定的,由财务部管理和控制,这种思想主要源于中国企业执行的传统财务收支预算,由于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所以预算就是财务部门负责的;这是对预算的误解;全面预算是在传统预算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所有涉及的基础数据不是由财务部门出具,而是由各业务职能部门上报工作量,定额最终形成基础数据。预算编制中财务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向各部门提供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基础数据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并非是由财务编制预算,仅为预算编制的汇总。所以,全面预算并非是仅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

2.4注重预算管理形式,忽视预算管理实效

企业建立战略管理后通常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相融合,为了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照搬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因此这类企业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但是这种引入不是为了做好预算管理,而是充实企业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将一个实效的预算管理变为务虚的管理。预算管理的重点不是企业管理制度中是否存在,而是全面预算管理是否得到管理层的深入理解和企业上下扎实执行。

2.5目标式预算与全面预算概念模糊

控股合资铁路企业现行的预算管理是传统预算管理,现行的预算突出问题如下:

2.5.1基础数据缺乏依据,基础数据完全依靠上年数据和自我主观的判断,数据缺乏支撑和构成,企业各执行部门抱着预算就是预计数据,预计数据就不存在准确性的态度,所以造成预算编制形成金额缺乏工作量和定额的构成;

2.5.2预算脱节,是指战略计划与预算相互独立。现在实行的预算环节是独立的,没有切实与公司未来的年度计划和长远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導致为了预算而预算;

2.5.3目标离散,是各部门在预算期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只看自己的情况而不能从大局出发,导致预算编制后使得其他部门无法达成;

2.5.4体系不健全,现行预算总是依照财务为主来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来强调预算的刚性,使得预算编制后可以随意变更;

2.5.5考核脱钩,由于预算编制依据不足,经常出现预算目标和实际脱节,形成的预算指标无法与考核指标相衔接,会出现预算三种形式:编制、执行与考核相互独立,无法考核与控制;

2.5.6预算在执行中经常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预算目标编制过大或者过小,体系不健全,考核脱钩使得预算执行部门在成本支出中支出不均,前半年控制,后半年看到预算剩余将进行疯狂支出,为来年储备物资。

3控股合资铁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策略

控股合资铁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3.1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前提

企业要实施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首先要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根据存在问题找出相应对策,也就是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前提,要从下面三方面强化基础工作,落实相应保障措施。

3.1.1以取得决策层、管理层的全面参与,引导企业全员参与为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有效实施起点即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支持和参与,有了决策层重视和管理层的参与,才能使企业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全体人员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预算管理中,只有高层重视、执行层参与才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为预算有效执行提供保证。

3.1.2以健全的组织架构,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前提

健全的组织架构是企业战略实现的保证,也是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位,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架构作为支撑,根据健全的组织架构方能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划分出决策层、管理层、考核层、执行层和监控层,让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在预算管理中所处的层级和职责,便于更好的落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之一,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才会有意义,没有企业制度做保障就无法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因此组织架构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完整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顺利实施的动力。

3.1.3以规范运转流程和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前提

企业要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预算管理流程和基础数据作为支撑,规范运转的预算流程,确保企业各层级明确职责进行执行预算,使得预算环节发挥作用;而基础数据来源于各个执行部门,使得每个部门了解自我业务,将业务转化为数量,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材料,因此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从源头入手,完善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工作。

3.2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选择预算编制的侧重点

企业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前提后,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对应的预算管理模式。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应该与企业发展周期相匹配,根据企业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创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3.2.1企业初创期,经营风险大投资风险高,预算应以资本核算为核心,注重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做好现金流量规划,结合筹资方式编制筹资预算,这个时期应该以资本运营和产业投资为重点,立足流向调整;

3.2.2企业增长期应该以销售为核心,通过销售预算为起点,以各项业务预算(业务预算包括:生产预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产品成本预算及各项费用预算)及财务预算为内容,借助预算机制和管理形式促进企业营销战略的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3.2.3企业成熟期应该以控制成本为起点,将预算管理侧重点放在成本、生产、采购、经营费用预算,立足成本预算,挖掘企业成本控制潜力,剔除不合理的生产流程和无效采购,用低成本支撑价格策略,减少企业持续经营压力;

3.2.4企业衰退期,销售下降,产品市场萎缩,这个时候企业应该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侧重现金预算、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通过预算防止现金流被滥用,为企业新一轮发展积蓄资本力量。

3.3实践理论相结合,全面掌握企业业务,提炼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编制方法

企业编制预算方法不能照搬书本,必须了解企业实际业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预算编制方法。例如:明确了预算前提,选择企业发展段,编制方法上让各职能部门上报其自身业务收支预算情况,让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将上报数据分为合同协议类、物资采购类、委托代维类、日常必要类,然后预算编制人员根据各类明细进行汇总,将数据汇总后与财务科目进行对接,这样编制使得企业每个职能部门能够明确收支数据来源,也使得财务预算汇总人员能有效和历史数据进行比较,预算执行中能够有效控制职能部门完成情况,为预算考核提供依据。

3.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落实

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与专业的信息系统相结合,这种结合能够避免手工预算编制的复杂性,对预算编制质量和准确度都有较大提高;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将全面预算编制实现四个过程: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表格化;表格的事情流程化。此外,专业的预算信息系统可以将全面预算管理每个环节都链接起来,让过去预算管理分散的孤岛连成一个整体,形成预算管理的完成体系。

3.5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相结合,形成闭环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离不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和工具,预算管理在内控中主要是:帮助企业控制战略、帮助企业控制管理、帮助企业控制经营。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根据内控标准和要求从关键控制节点出发,将建立何种预算制度、选用什么样预算组织体系、确立什么样预算指标体系、如何实现预算动态管控等方面着手,为全面预算提供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以经营分析和预警为核心的闭环管理,企业要以月、季、年终为节点,召开高层的经营分析与预警大会,经营分析及预警机制是自我认知和评估、风险预警、管理控制、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形成闭环管理之后将预算差异都落实到可操作的维度。而且这种闭环管理分析上要突出企业价值分析,分析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时效性。

4结束语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松弛,预算环境,预算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 经过近百年的洗礼, 预算管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从最初基础的计划、协调的简单功能逐步发展到具有控制、评价、激励等综合性功能的一种经营机制, 全面预算已处于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位置, 成为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工具。

全面预算的优势不容置疑, 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其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不同公司, 影响预算功能实现的因素各不相同。

一、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文化的缺失导致没有全员预算的环境

预算作为控制活动的一部分, 需要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同内部控制需要有控制环境作为首要的要素一样, 预算管理也需要有“预算环境”。预算环境的好坏决定了预算的成败。在一些领导旧的思维模式中, 预算只和财务部门有关, 与其他部门无关, 无法真正做到贯穿企业供产销的整个业务链条, 无法形成跨越企业各部门的综合预算。

在预算的整个过程中, 如果没有董事会和总经理的绝对支持, 没有全员参与、全员落实的观念, 想成功是很难的。单靠财务经理一个人, 能力再强, 也很难推行有效的财务预算。公司里面如果中高层领导更换频繁, 人心浮动, 一个领导一套思路, 将会导致财务的无所适从, 更会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成败。

2. 预算的链条脱节, 只预不算

《内部控制规范》第四章第四十六条规定了“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也说明了全面预算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管理模式, 其管理重点不仅在编制, 更强调事中的执行、分析和事后的考核。企业的预算不是在前一年末制定出一个计划就了事, 而是要在下一年度期间对运营情况定期分析, 根据变化及时调整, 真正起到控制和指引的作用。如果只是在年末总结时做粗略的对比分析, 分析出差异又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跟进, 根本不能起到事中和事后控制的目的。

3. 预算的职能如果被扭曲和不恰当的使用, 可能会导致互相的冲突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一些错误思想的存在会阻碍预算最终职能的实现。指标负责人对预算“现在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导致预算的控制评价职能完全失效。导致对待企业的预算指标就像行政事业单位对待上级拨款一样, 接近年底时急着要把预算全部花掉, 而不管最后时刻的花销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各部门成本预算的负责人可能会说:“只要不超出预算就行了”。而要想不超出预算, 只要在年末把明年的预算数字争取的高一点, 就可以全年没有任何压力, 轻轻松松的达成, 拿到该拿的奖金了。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多数员工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持续改进降低成本”成为空洞的口号。这完全是由于预算的制定环节过于松散, 包含大量泡沫, 后续又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控制造成的。在预算的编制环节,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费用归口部门为了使自己在后续的费用支出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与预算审核者和批准者打埋伏, 在一定程度上虚夸本部门的费用支出量, 造成费用预算的虚增, 这显然有悖于预算管理者的本意。基于上述这种理念制定出来的预算将无法实现控制的职能, 这种预算最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无法达到对员工的激励和评价作用。

4. 预算的原则被忽略, 得不到有效地遵守

预算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动态管理原则、经济效益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有效性原则、责任制原则等。在实际制定过程中这些原则往往被忽略。最常见的如:制定了预算后, 年度中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 预算数据一成不变, 不做任何修改, 属于完全的静态管理。预算数据完全变成了死板的数字, 失去了灵活性。

二、解决预算松弛的对策建议

1. 构造管理层重视, 全员参与的预算环境

首先要强化高层管理者的预算管理意识, 将战略的理念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需要兼具战略管理能力、计划预测能力和未来控制力。先争取到领导的支持, 让企业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然后让各部门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 让其主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 使预算的基础信息能够最大范围的流动, 实现信息共享,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预算环境, 从全局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

2. 增强预算的科学性, 准确性, 有效性和前瞻性

(1) 预算的科学性: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客观和理性的预期、科学和先进的编制方法等等, 更要求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预算的汇总编制者。

(2) 预算的准确性:需要有比较稳定的产业环境为基础。财务预算的方法大都是建立在稳定的假设基础上的, 如果稳定假设不存在, 大部分预算方法将不再适用, 不适用的方法将产生不适用的预算数据, 这些数据将会误导企业领导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 要求全面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对预算进行动态管理。

(3) 预算的有效性:要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为依托, 这是预算管理能够发挥作用的保障。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可以实现预算的有效的控制和分析评价职能。通过预算编制, 将各项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有的放矢地控制。

(4) 预算的前瞻性:例如对客户的年度降价, 因在最初拿到这个项目时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因此企业在每年的生产经营预算中, 也要同时制定出Action plan (行动计划) 来消化年降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要有开阔的思维, 尽可能预见到更多的未知因素。

3. 按照预算编制的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

动态管理原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编制原则, 强调对经营预算要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投资预算的管理有其特殊性, 投资预算批准预算的环节较多, 预算执行时间跨度大, 执行过程中情况变化复杂, 在超预算时要求必须申请追加预算, 不同的项目预算不能混合使用, 否则, 预算就失去了严肃性。在实际支出时, 财务部门要跟踪记录投资预算的增减变化情况, 记录要清晰, 有据可查, 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各公司预算的频次根据管理层的具体需求有所不同, 通常分为月度、半年度、年度、3年期或5年期的中长期预算等。有的公司每月做滚动的预测, 在每月20日前预测当月费用支出情况及根据目前情况及时修订本年度剩余月份的预测数字。企业的中长期预算通常要预测到企业未来3至5年的经营情况, 以求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做战略性的指引。

在企业的实践中, 预算的执行控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和难点。预算制定完后, 要进行预算指标的分解, 下达和讲解, 便于每个预算责任人执行。每月末分析评价当月及累计的预算执行差异, 要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差异分析的结果应被用来对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4. 高效的预算管理呼唤信息化系统

在要求信息及时准确性的精细化管理的时代, 用于分析评价的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就成了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也凸现了预算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没有信息化系统, 单纯靠财务人员用Excel表格来对比分析, 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需求, 信息难以集成与共享。同时在面对大量繁冗的数据时, 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大型的制造业行业, 要实现精确的及时的控制分析, 尤其需要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为辅助手段。

结束语

一个好工具要有懂它的使用者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发挥出价值。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 就是“像山峰一样古老”的智慧, 需要具有企业家的思想、眼界和魄力加以利用, 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 2009.12

[2]王斌.公司预算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王斌, 李苹莉.关于企业预算目标确定及其分解的理论分析.会计研究, 2001.8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篇4

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1,2],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7×108t, 相当于3.5×108t标准煤。除此之外, 我国每年还有将近1×108t左右的林业废弃物, 如树枝、树叶、锯末、木屑、板片等[3]。但生物质原料的低密度特性会大幅增加产品的运输、处理和存储成本[4,5]。

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技术是生物质能源的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利用形式[3,6], 能够大幅提高生物质的密度, 降低生物质的运输、处理和储存成本[7]。传统的螺杆挤压成型、活塞冲压成型和压辊式成型等纤维素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一般都需要高温蒸汽、高压力和额外添加粘接剂, 设备庞大, 价格高, 添加剂导致污染[8,9]。由于超声波具有高频振动特性和热效应, 在超声波辅助振动压缩生物质的过程中, 不需要对生物质进行高温高压处理, 也不需要给生物质添加粘接剂, 仅仅在常温、低压力和无添加剂条件下进行。本文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特性和热效应, 研究压缩时间、预压力、生物质重量和生物质含水率等因素对压块松弛密度的影响, 为超声波应用在生物质压缩成型的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条件和步骤

1.1 生物质原料及仪器

本次实验过程中所用的生物质原料是锯末, 木材原材料在加工成各种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加工废料—锯末, 锯末的低密度特性增加了其储存和运输的成本, 阻碍了锯末的进一步加工利用。通过把锯末装载到模具型腔内, 采用工作台和工具头同步超声振动的方式, 把锯末压缩成块状, 不仅能够大幅提高锯末压块的密度, 而且能够提高压缩效率, 为锯末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锯末的含水率是指一定量的锯末中所含的水分的量, 用锯末中水分的重量与锯末的总重量的比值表示。锯末的含水率是通过如下过程进行测量:首先将收集到的锯末进行密封处理, 然后将一定质量的样品锯末放置加热皿中, 置于烘箱内, 设定温度120℃, 放置时间24 h以上以充分蒸发水分。加热结束后, 将加热皿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常温, 再次测量样品锯末的质量。水分的重量等于样品锯末在加热前后的质量差。所收集的锯末的原始含水率可以通过公式 (1) 来计算:

通过计算得到所收集锯末的原始含水率为8%, 本次实验所需要的锯末的含水率为五个水平, 分别为:5%、10%、15%、20%、25%。由于所收集的锯末的原始含水率为8%, 大于实验所需要的最小含水率5%, 故含水率5%的锯末是通过上述烘干后的干燥的锯末 (含水率为0) 调配出, 取干燥锯末m g, 所需要的水分可以通过公式 (2) 计算;至于含水率为10%、15%、20%、25%的锯末, 可以通过所收集的含水率为8%的锯末调配出, 各取锯末m g, 所需要的水分可以分别通过公式 (3) 计算:

其中, X1表示调配含水率为5%的锯末后的总质量, 需要向m g干燥锯末中加入的蒸馏水的质量为 (X1-m) g;X表示调配含水率为ω (ω的取值为:10%、15%、20%、25%) 的锯末后的总重量, 需要向m g含水率为8%的锯末中加入的蒸馏水的质量为 (X-m) g。

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DT200A电子天平、TSL-1140B可控温烘箱、游标卡尺、秒表、加热皿、干燥皿、滴管和量筒。

1.2 实验设计

图1所展示的双超声辅助振动压缩实验装置, 使用的双超声波压缩生物质机床由广东工业大学自行研制。它包括一个超声波系统, 气动系统。超声波系统包括一个电源 (将50 Hz的市电转换为约21 000 Hz的脉冲电) 和两个换能器 (将高频电能转换成超声波振动) 。其中上超声振动系统和气缸连接在一起, 下超声振动系统固定在工作台上, 两个超声振动系统中心处的圆柱形铝模型腔用于存放压缩用的锯末。两超声振动系统的前段都安装有圆形的工具, 工具设有一个坚硬的平头。它的直径 (18 mm) 稍小于模具的型腔 (19 mm) 。气动系统包括气源、气动三联件 (由过滤器、减压阀和油雾器组成) 、方向控制阀、节流阀和气缸。其中气缸的缸径为100 mm, 气缸的气压由气动三联件中的减压阀调节, 气压的大小通过气动三联件上的压力表显示, 本机床中气压的调节范围为0~0.55 MPa;上超声振动系统的上下运动是通过方向控制阀切换气缸有杆腔与无杆腔气体的进出来实现的, 其运动速度是通过安装在气缸上的节流阀来调节。

表1列出了实验条件, 本文将对四个压缩参数进行研究。压缩时间是指在双超声波振动下, 工具与锯末在模具中接触的时间;预压力是指在进行生物质压缩时, 气缸中的压力通过工具在模具中作用于锯末上;生物质质量为每次压缩实验时, 放入到模具中的锯末的质量;锯末的含水率代表一定量的生物质中所含的水分量。每组试验中, 只有一个压缩参数变化, 其他压缩参数保持恒定。

1.3 压块松弛密度的测量

松弛密度是指生物质压块在出模后由于弹性变形和应力松弛等作用, 其体积会逐渐增大, 成型密度逐渐减小, 一段时间后压块密度才趋于稳定。松弛密度要比模内最终压缩密度小。它是决定成型燃料物理品质和燃烧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使用的是同一模具 (模具型腔为19 mm) , 通过测量压块的直径和厚度来计算压块的体积, 利用公式ρ=m/v, 可以计算出压块的密度, 压块的直径和厚度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在每个压缩参数下, 压缩5个压块, 用5个压块的平均值表示此参数下压块的直径和厚度。测量工作是由同一个人完成, 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压块直径和厚度的第一次测量是在压块从模具中拿出后立刻进行的, 待测量完成后, 对压块进行常温下的密封保存, 之后每隔24小时测量一次压块的直径和厚度, 以计算压块的松弛密度。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压块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1) 在不同的压缩时间下压块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图2显示了压缩时间在10 s、20 s、30 s、40 s、50 s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1) 在压块放置6天的过程中, 起初压块的密度下降较快, 后来慢慢地趋近一个稳定值;2) 在相同的放置天数下, 压缩时间越长, 压块的松弛密度越大。

(2) 在不同的预压力下压块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图3显示了预压力在0.034 MPa、0.10 MPa、0.17 MPa、0.24 MPa、0.31 MPa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1) 在压块放置6天的过程中, 起动压块的密度下降较快, 后来慢慢地趋近一个稳定值;2) 在相同的放置天数下, 预压力越大, 压块的密度越大。

(3) 在不同的生物质质量下压块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图4显示了生物质质量在0.6 g、1.0 g、1.4 g、1.8 g、2.2 g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关系。从图4可看出, 在压块放置6天的过程中, 起初压块的密度下降较快, 后来慢慢地趋近一个稳定值。

(4) 在不同的生物质含水率下压块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图5显示了生物质含水率在在5%、10%、15%、20%、25%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关系。从图5可以看出, 在压块放置6天的过程中, 压块的密度开始下降较快, 后来慢慢地趋近一个稳定值。

从图2~5还可以发现:不管是在不同的压缩时间下、不同的预压力、不同的生物质重量, 还是不同的生物质含水率下, 在后期测量压块密度的过程中, 发现压块的密度略微有上升的趋势, 这与实际情况相违背。探究其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所收集的锯末是颗粒较小的生物质, 在进行双超声辅助振动压缩时, 并没有向锯末中添加粘结剂, 压块外表面的锯末在压缩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粘结在一起, 存在一定量的颗粒与压块的连接较松。在每天测量压块厚度的过程中, 有部分与压块接触较松的颗粒会脱离压块, 从而导致后期测量的压块密度偏大。虽然如此, 研究压块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实际的生物质燃料加工生产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压块的松弛比

通过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到压块松弛密度的变化情况, 而无法反映压块的松弛程度。通常采用无量纲参数—松弛比, 即用模内物料的最大压缩密度与最小松弛密度的比值来描述成型燃料的松弛程度。在本次实验过程中, 通过测量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计算压块的最大密度与最小松弛密度的比值得到其松弛比。

(1) 压块的松弛比随压缩时间的变化

图6显示了压块的松弛比与压缩时间的关系, 在压缩时间为30 s时, 压块的松弛比达到1.127。

(2) 压块的松弛比随预压力的变化

图7显示了压块的松弛比与预压力的关系, 在预压力从0.034 MPa增加到0.17 MPa的过程中, 压块的松弛比逐渐增加;在预压力从0.17 MPa增加到0.31 MPa的过程中, 压块的松弛比逐渐下降, 压块的松弛比在预压力为0.17 MPa时达到最大, 为1.130。

(3) 压块的松弛比随生物质质量的变化

图8显示了压块的松弛比与生物质质量的关系, 在生物质质量从0.6 g增加到1.0 g的过程中, 压块的松弛比逐渐增加;在生物质质量从1.0 g增加到2.2 g的过程中, 压块的松弛比逐渐下降, 压块的松弛比在生物质质量为1.0 g时达到最大, 为1.140。

(4) 压块的松弛比随生物质含水率的变化

图9显示了压块的松弛比与生物质含水率的关系, 在生物质含水率为20%时, 压块的松弛比达到1.184。

3 结论

通过研究在不同的压缩时间、不同的预压力、不同的生物质质量和不同的生物质含水率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得到了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即在不同的压缩条件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都是逐渐减小的, 但松弛密度减小的程度不同。通过计算在不同压缩条件下压块的松弛比, 直观地反映了在不同的压缩条件下压块松弛密度的松弛程度。研究表明:压块的松弛比分别在压缩时间为30 s、预压力为0.17 MPa、生物质重量为1.0 g、生物质含水率为20%时达到最大。

摘要:松弛密度作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 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运输、处理和储存有着较大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在不同压缩时间、不同预压力、不同生物质重量和不同生物质含水率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并利用松弛比直观反映了在不同的压缩条件下压块松弛密度的松弛程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压缩条件下, 压块的松弛密度都是逐渐减小的, 但松弛密度减小的程度不同;压块的松弛比分别在压缩时间为30 s、预压力为0.17 MPa、生物质质量为1.0 g、生物质含水率为20%时达到最大。

关键词:双超声,辅助振动压缩,生物质燃料,松弛密度,松弛比

参考文献

[1]Zayed Al-Hamamre, Ali Al-Mater, Fawaz Sweis, etal.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and outlook of biomass energyin Jordan[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4 (77) :183-192.

[2]N.S.L.Srivastava, S.L.Narnaware, J.P.Makwana, etal.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use of vegetable market wasteby briquetting[J].Renewable Energy, 2014 (68) :270-275.

[3]任爱玲, 闫石.生物质成型技术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 13 (16) :4765-4768.

[4]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he Race to DisruptiveTransport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 of a changing fuelmix on country competiveness[EB/OL].http://nstore.accenture.com/acn_com/resources/Accenture_Ener-gy_US_China_Report.pdf.

[5]Bocci E, Sisinni M, Moneti M, et al.State of art ofsmall scale biomass gasification power systems:a reviewof the different typologies[J].Energy Procedia, 2014 (45) :247-256.

[6]简相坤, 刘石彩.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3, 47 (2) :54-58.

[7]Jianjun Hu, Tingzhou Lei, Zhiwei Wang, et al.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ssessment of briquettefuel from agricultural residues in China-A study on flatdie briquetting using corn stalk[J].Energy, 2014 (64) :557-566.

[8]Jicheng Liu, Sijia Wang, Qiushuang Wei, et al.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na's biomass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J].Energy Policy, 2014 (70) :144-151.

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篇5

作为构成市场经济的细胞, 面对日益加速的"新陈代谢", 许多企业都如履薄冰, 不断寻求发展动力。企业是一个开放的人工系统, 其发展周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外部的适应情况。其发展动力是否充足, 主要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程度的相对关系来表现。灵活性是指面对环境的波动, 企业具有高度敏感性, 可以时时做出调整方案, 甚至变革。可控性是指企业的自律能力, 主要是来自于内部的制度和企业文化。良好的可控性加上适度的灵活性, 便取得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发展动力的实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一切发展来源初始资金的投入, 企业发展的成功也往往以企业的扩张为标志。因而, 资本的逐利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 企业是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 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是直接动力, 这包括创新的产品, 创新的技术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一切发展都是企业员工的行为结果。决定和支配企业动力的力量是企业劳动者能动性的总和。企业劳动者的利益越大限度的满足, 激励机制越完善, 企业的发展动力也就越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企业的存在是交易成本的结果。因而, 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 它对市场边界效应的影响反应更大, 对环境依赖程度强。此时, 环境与企业之间就具有了某种线性关系。譬如现在许多物流公司与淘宝之间的关系, 它们对市场中其他公司 (阿里巴巴) 的依赖性就非常强。这种情况下, 这类企业功能单一, 其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很多时候, 人们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其实也是在佐证市场的重要性。认准方向, 明确市场的需求点, 会为企业带来远远不断地动力。

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合力, 不仅包括拉力还有阻力。要想克服阻力, 首先要对阻力有清晰的分析。阻力是指一切降低企业灵活性和可控性的因素。行业内有众多竞争对手、行业发展缓慢、顾客认为商品是同质的等都会客观增加企业的经营难度, 降低企业的灵活性。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无效等会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降低企业的可控性。上述因素会构成企业发展的阻力。

二、企业发展动力对预算松弛影响的内在机理

预算松弛作为企业治理中的一个"顽疾", 形式上表现为最优预算水平与最终预算水平之间的差异, 如成本预算制定偏高、产能或收入预算数偏低等。"松弛"体现在组织完成预算的压力降低, 紧张程度变小, 预算松弛实质上是一种利己行为。预算基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 而持续经营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发展情况。因而, 企业发展动力与预算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影响的内在机理如下图所示。

借鉴舞弊三角模型, 我们可以从行为学角度分析构成预算松弛的三个要素:动机为自利的需求;机会为企业两权分离和其他组织结构因素;借口为企业发展动力的不确定性。如前文所述, 企业发展动力可以分为两部分, 市场需求、竞争程度和环境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 管理层编制预算时会根据客观外部环境的优良, 评估企业的预算水平。市场好, 预算松弛的可操作空间就大。另一方面, 企业的激励制度和企业文化, 直接决定了管理层的自利动机。一个强调诚实经营且激励机制与业绩挂钩并附有监督机制的企业, 可以很好的抑制管理层的自利动机, 降低企业的预算松弛程度。可见, 当企业外部发展动力大时, 预算松弛程度可能会加强, 而当企业内部发展动力大时, 预算松弛程度反而会降低。

三、启示和不足

企业的发展形式为各类创新, 实质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市场需求、降低对环境依赖性、完善企业激励机、加强企业文化等途径来增强动力。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再加强企业外部动力时, 易带来预算松弛的负面效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企业发展动力与预算松弛, 以充分发挥预算功能, 实现高效的发展。由于本文仅为理论分析, 具体结论仍需得到数据和实验的验证, 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参与预算中预算松弛问题研究 篇6

参与预算是指在分层管理条件下,允许下级经理、员工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并能影响或决定与自身相关的预算水平,是企业分权式民主管理在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运用。预算松弛是预算责任人在编制预算目标的过程当中,出于更轻易地完成原定预期任务的想法,会在上报预算目标时有所保留,这样便使得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会出现预算的成本与真实成本或预算的产量与最终的产量不对等的现象。

在对预算松弛成因的研究历程中,预算参与是最早被认为会对预算松弛产生影响的因素。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学者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Antle(1985)认为,预算松弛产生的可能性会随着员工在预算管理中的参与程度的增加而增加。Schiff(1968)则发现,经理人会有意地通过预算参与这种方式制造松弛。如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员工被允许有较高的预算参与度,那么员工就会为了获得对自己更加有利的预算而尽量使用自己私有的信息去干扰预算编制过程(Chow,1991)。Lukka(1985)认为,在参与式预算管理条件下,员工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对本部门或是分支机构的预算做出修改,因此,预算参与本身为预算松弛的出现提供了机会,而相应地,预算参与程度的降低则会减少这样的机会。部分学者(如万良勇,2002)甚至认为预算参与是预算松弛的制度基础。另一些学者认为预算参与不会导致预算松弛产生可能性的增加(Onsi,1973)。Cammaiin(1976)通过研究发现预算参与有利于减少员工的防卫性反应(包括制造预算松弛)。预算参与能够促进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流动,为上级管理者提供了解内部信息的潜在机会(冯巧根,2005);Christensen(1982)认为,如果预算参与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算的计划功能,那么预算参与可能会更有利于激发预算责任人顺利完成预算目标的主观能动性。

上述分析表明,参与预算是预算松弛产生的条件之一,而非绝对因素。通常认为预算松弛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的失衡,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大部分研究认为预算松弛对组织绩效有负面影响。也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预算松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尤其在任务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预算松弛提升了组织柔性,从而对于组织绩效有正向的作用。所以,预算松弛的正面作用在于由于可操作空间产生的抗风险能力,负面作用则是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两者的权衡。

二、参与预算中存在的预算松弛问题原因分析

(一)预算编制环节中产生的预算松弛问题

企业全面预算采取全面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性的编制方式让预算编制者有机会制造相对松弛的预算。那么,预算编制者是怎样通过信息不对称在企业预算中制造预算松弛的。

1.下属分公司的预算编制者提供不准确的市场信息,以此来制造预算松弛。例如,一家制造企业的下属分公司从事零部件加工工作,其用户一般多数为内部公司。分公司为了把年度预算指标制定的较低,年底的时候容易完成指标,会隐瞒外部的客户信息,预算编制时,仅上报那些集团内的客户,对于集团系统外的客户信息尽量弱化报告。分公司还会通过一些其他方式人为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市场开发时间,如新年度的产品线有更新,推广的时间需要延长等,目的就是为了以此来制造预算松弛。

2.在参与预算过程中通过过分强调工作难度来制造预算松弛。例如,零部件生产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适应新产品工序需要一定周期,为了尽快达到预定要求产值,新产品研发后的培训费用也会随即大额发生。新产品的推向市场过程,前期将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企业过分强调业务花费企业的采购部门以及一些潜在客户的采购部门,会使得公关协调方面的花费较高;工作难度不是制造预算松弛的理由,管理者会通过声称公司生产运营的难度大来争取更多的费用额度,间接的导致了预算松弛问题。

3.在参与预算中通过预算编制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博弈来制造预算松弛。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容易利用自身掌握的市场信息优势故意将预算编制得较为宽松。但是有些经营活动并不能确定,因而,在这些经营活动中,分公司便只能进行博弈,试图和集团公司周旋,获得利好条件,达到松弛预算的目的。在编制全面预算时,他们的方法就是将收益最小化或者成本费用最大化,从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预算执行环节中产生的预算松弛问题

1.只做预算而不审预算,或者监督预算不到位,都可能促成执行环节预算松弛发生。这其实是企业预算管理中最容易犯的问题。在执行过程中,编制预算属于事前,执行和监督属于事后,执行的过程是事中。如果做完了不审核,那么即便是做错了也不会容易发现;如果做的过程中没有监督,那么预算就会成为无关因素。大型集团所属子公司往往会通过制造预算松弛来尽可能地完成预算指标。没有审核、没有监督,自然而然的预算松弛现象也无法控制。

2.费用分摊不明确引发矛盾,以此增大预算松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上,企业预算的时候会涉及一些公共费用的分摊。例如销售部门的预算,如差旅费等成本是可控的,但是也有一些成本是不容易或者不能控制的,像分公司所属部门的办公室房租、公司分摊的管理费用等,关于这些费用的分摊,财务部门在做预算的时候,应该和销售部门相互沟通好。其实这个问题出在权责配置和沟通环节上。因为没有明确的费用分摊,那么各个部门都会增大这项费用,因为之前也没有很好的沟通和协商,在公司内部大家都在增加费用分摊,从而制造预算松弛问题。

3.经营活动中人为的控制节奏,造成预算松弛现象发生。在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预算制定者为了能够年底实现预算目标,会人为地控制生产进程和节奏。比如,当集团下属分公司的预算制定者感到目标容易实现时,考虑到明年的任务增加,就不会尽力而为;或者认为目标不易实现时,为了能够完成目标,会人为地将今年的费用推延至下一个年度确认。

(三)预算评价与考核环节的预算松弛

许多企业往往仅根据各分公司年末实现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定夺奖励的标准。或者建立的预算考评制度并不适用于本集团企业。评价的方式、执行的标准都没有合理化。由于采用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对预算执行者的业绩和能力用这种不适用的评价指标来衡量,这无形中变相刺激了子公司,迫使得他们不得不制造预算松弛来获取预期的利益。

三、防控参与预算中预算松弛问题产生的措施

(一)预算编制环节

1.确保信息资料合理、编制数据准确。成立专门的信息采集机构,专业的机构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分辨和审核,以保证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上报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对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监控和审核,这就需要我们内部的审计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确保预算的编制信息的可靠性,并且制定规章制度,对于上报虚假信息的企业会有何种惩罚制度。从源头处减少预算编制发生松弛现象的可能性。

2.制订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企业、团队的实力。管理层应合理分析企业自身能力,自己的营销团队、技术团队、管理团队、资金来源等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具备。同时科学制订目标还需要管理层制订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预算执行环节

1.将目标层层分解。工作内容方面,具体分解到每个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工作时间方面要具体分解到每年、每月、每天。使分解之后的预算目标,成为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企业的目标需要同员工的目标相统一,企业发展员工也要跟着发展,企业有效率员工也要有效率。此外,对于员工的激励不能仅有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也同样重要,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2.重视预算执行中的预算调整。市场总是在不断地风云变幻,所以,为了防控松弛现象的产生,预算管理也要相应变化,应该与时俱进。当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财务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财务预算执行结果受到重大影响的时候,就应该对预算进行调整。

(三)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及合理化的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使预算形成有效的约束。除了目标利润之外,企业考核还应该包含其他一些指标,如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EVA、或者回款率之类的指标都可以作为预算考核的参考指标。构建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物质和精神并行,双管齐下。预算在激励方面的主要作用是,真正意义上明确企业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激励机制不能仅仅关注物质层面的指标,还要给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这都可以避免员工在编制预算时产生强烈的短视行为,从而有效减少预算松弛的发生。

摘要:预算松弛是公司内部资源分配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会导致经理人的努力程度下降、资源误配,并干扰企业经理人和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而预算参与是最早被认为会对预算松弛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

企业预算编制松弛研究综述 篇7

最早对预算松弛进行研究的是Cyert和March,他们认为预算松弛产生的路径是源于谈判。Schiff和Lewin(1970)的研究发现如果组织中下级成员的绩效或薪酬会因为超出完成自己制定的预算目标而更高时,那么他会尽可能的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去,并且利用自己掌握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的优势,将预算目标制定在自己的实际水平之下,从而期望获得多的报酬。Merchant(1985)在其研究中将预算松弛界定为在配置资源时,完成某项任务索要预算资源超过其真实需要部分的差额。Nouri和Dunk (1998)综合了以上学者的相关研究,将预算松弛定义为针对组织制定的预算任务去有意低估收益而高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成本。

Chow、Cooper和Waller(1988)在其研究中将预算松弛分为两种情况预算编制松弛和预算执行松弛。预算编制松弛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级有意低估预算任务完成的收益而高估预算任务所需要的成本。而预算执行松弛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当能够按时完成预算时,为了防止棘轮效应,即防止下一期因为本期预算目标完成较好而导致下期加码,从而照着预算目标干而不超过预算目标;另一种是指当预算完不成时,不是想办法采取措施努力完成目标而是放任不管。

二、预算松弛成因的主要研究理论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对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研究。

郑石桥等(2008)认为预算松弛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阐明了在企业的不同层级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预算松弛存在于不同的预算层级中。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预算松弛的实现路径主要基于:

1、预算参与

通过参阅相关文献,预算参与对预算过程中的松弛问题到底是有抑制作用还是有着增强作用,至今在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预算参与可以通过组织中成员参与预算的制定过程而降低组织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表现出较低程度的松弛行为。Onsi(1973)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Cammann(1976)认为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可以拉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下级对上级的抵触心理,进而更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提供给上级,这样就会降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松弛行为。Antle和Eppen(1985)认为在预算的制定过程中,下级参与预算的制定提高了预算松弛的概率,因为一旦预算的执行结果与绩效考核存在正向关系,那么下级就会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将自己的指标定在自己实际水平之下,以增加下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松弛行为。

2、预算强调

预算强调是指企业以预算执行的情况作为考核的标准,以此来确定相关部门和预算执行人的薪酬水平。学者们在预算强调能够增强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松弛行为的观点上比较一致。Schiff和Lewin(1970)的研究表明,如果下级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知道自己的薪酬取决于预算的执行情况时,那么,他会将会很乐意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而Onsi(1973)的研究表明当经理人意识到自己的薪酬将以预算的执行结果作为考评依据时,他便会制造预算松弛。

3、信息不对称

Young(1985)为了考察信息不对称对预算松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助于抑制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松弛行为。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预算松弛,但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上下级的沟通交流能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上,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Baiman和Eans(1983)研究发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上下级通过相互交流,上级可以有效的获取私人掌握的信息,这样便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减轻预算松弛行为。Waller(1988)认为虽然预算编制中上下级的交流能够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但是当下级意识到预算的执行结果将会影响到自己的绩效或者与薪酬水平挂钩时,自己在提供私人信息时就会隐藏相关信息。Chow(1988)通过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境时,企业无论实施的是松弛导向的薪酬方案或者是真实导向的薪酬方案,其预算松弛的程度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真实导向的薪酬方案和松弛导向的薪酬方案相比,预算松弛的程度要低。

(二)基于权变理论视角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

所谓权变理论是指组织的发展要与组织所处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人文地理等等)相适应,并且能够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组织所制定的目标。Bourageois(1981)认为预算松弛可以提供一种应对未来风险的缓冲,能够减轻人们实现预算目标时的压力。Merchant(1985)指出为了应对未来组织环境的变动,应允许一定程度的预算松弛行为。Kren和Liao(1988)认为当企业或者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企业在预算编制的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必须的预算松弛与为了“偷懒”或者是取得更高的报酬而产生的预算松弛这两种完全不同动机的行为。Stede(2000)研究认为企业如果采取不同的战略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松弛程度也不相同,如果企业正在采取差异化或者是进攻型的经营方针,那么其和正在采取成本型以及防御型经营策略的企业相比往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松弛行为。

(三)基于心理学相关理论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

1、声誉和道德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Tsui(1984)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声誉能影响一个人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的需要之后便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对声誉的需求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要。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拓宽了预算松弛研究的视角,Webb(200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预算责任人出于对于自身声誉维护会降低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松弛行为,并且如果在组织中存在着预算差异调查机制的话同样也能够抑制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松弛行为。Douglas(2002)研究发现在参与式预算中正是由于道德和声誉因素的存在,才会对预算松弛这一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潜在的抑制。

2、预算公平感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组织公平性的感受会影响到组织中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的认同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学者们通常将预算公平分为预算程序公平和预算程序执行公平,前者是预算编制时所遵循的程序是公平的,后者是预算程序的实施时是公平的。Little(2002)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肯定了预算程序执行公平对于预算松弛的抑制作用。Staley和Magner(2005)认为下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能否体会到预算公平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组织和上级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而这种心理状态又会影响到预算松弛的倾向。

3、风险偏好对预算松弛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和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其采取的行为方式。Onsi(1973)提出了预算编制者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应对未来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会增加预算编制中的松弛行为,以此来降低预算目标的实现难度。Merchant(1985)从人对风险厌恶的程度分析,认为风险规避者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会有增加预算松弛的倾向,降低预算目标。

4、研究小结

国内的对于预算松弛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也是从三大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并且国内的研究逐步向国外对于预算松弛行为研究的方向和视角靠近,开始注重从人的角度结合行为科学理论和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去探讨诸如组织和人的风险态度、声誉和道德、预算公平感、预算文化认同感等等心理情境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高严(2011)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实证检验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组织成员对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的认同感的强弱程度与预算松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形成了突破,国内一部分学者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潘飞和程明(2007)在《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了委托代理理论对预算松弛有较强解释力,郑石桥(2010)在《股权激励预算松弛研究》中利用上市公司147个样本检验了股权激励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郑石桥和谭康在《资本预算编制松弛研究》中利用沪深两市223个完工的资本投资项目的项目预算数据和实际发生额的实证研究,考察了资本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郑石桥,谭康.资本预算编制松弛原因研究[M].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2]吴大军,牛彦秀.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国内外预算松弛研究文献综述 篇8

国外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预算松弛研究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预算松弛行为的消除及对策等做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Merchant(1985)提出,预算松弛是在一定范围内总预算与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指出,预算松弛就是低估收入、高估成本,以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的行为。Dunk(1998)和Nour(1998)将预算松弛定义为: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的收入或低估的生产能力、高估的成本费用。从以上国外学者对预算松弛的定义可以看出,预算松弛是预算执行者在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费用,以使自己完成目标更为宽松,进而有利于业绩评价。

本文以“预算松弛”为关键词,2013至2015这三年为时间区间,对国内外核心期刊进行检索。中文期刊一共40篇,外文期刊一共12篇。

二、国外预算松弛研究现状

De Baerdemaeker,Jolien;Bruggeman,Werner(2015)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on theory)和组织承诺理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ory),对西欧地区247个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管理者的参与战略制定程度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参与战略制定程度越高,预算松弛程度越低。

Rasmussen,Arleta(2015)从行为管理会计和行为经济学两个角度对信息不对称下的报告行为(reporting behavior)进行了文献综述。

Douthit,Jeremy D.;Stevens,Douglas E(201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上级有绝对权威时,诚信对预算草案的影响是稳健的。该研究帮助解释前期实验研究的结论以及认清了诚信在参与预算设定中的角色。

在公布部门,预算偏差是一个重要的绩效维度。Johansson,Tobias;Siverbo,Sven(2014)对196位瑞典市民调查数据和档案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如果出现大量预算动荡,公共部门组织将得益于紧缩预算控制,但是如果预算动荡是偶尔的,紧缩预算控制对预算偏差没有影响。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评价环境和紧缩预算控制的影响是否适用于预算管理。

Kramer,Stephan;Hartmann,Frank(2014)基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通过对127家德国公司的管理者进行调查,发现从上至下的目标设定方式增强了经济交换,降低了预算松弛,从下至上的方式增强了社会交换,提高了业绩。

Aranda,Carmen;Arellano,Javier;Davila,Antonio(2014)搜集了一家大型旅游零售商176家分支5年的数据,发现了相关目标设定(relative target setting)现象。

Heinle,Mirko S.;Ross,Nicholas;Saouma,Richard E(2014)发现无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何,从上至下的预算发生的代理成本始终比从下至上的预算低。我们利用我们的模型解决了与预算程序、预算松弛和绩效相关的实际矛盾。

Shafir,Eldar(2014)基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验证人权法案中“持续不断地提升生活水平”这一权利的重要意义。作者把箱子比作人们的预算,大箱子代表富人,小箱子代表穷人。实验研究发现贫穷不仅直接影响人,还会间接影响人。如你无法减少生活必需品,可箱子又有限,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物品在箱子内的摆放。

Glaser,Markus;Lopez-de-Silanes,Florencio;Sautner,Zacharias(2013)利用业务单位计划和实际的分配数据和对于业务单位CEOs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跨国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发现意外之财来自于资本错配。这篇文章贡献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公司内和某个导致无效率的重要渠道中资源配置中的矛盾。

Langevin,Pascal;Mendoza,Carla(2013)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公正性如何降低不道德行为以及什么样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提升管理者觉得他们受到公正对待的认知。这篇文章的贡献在于设计出了可行性的假设来衡量管理控制系统的具体维度与感官上的公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降低预算松弛和数据操纵。

三、国内预算松弛研究现状

1.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研究

郭方成,刘爱杨,单淑玲(2015)以2009-2012年披露了预算数据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预算松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控股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产生预算松弛;公司规模越大,预算松弛程度越高;预算松弛程度越高,预算松弛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欧佩玉,孙晓毓,徐文娟(2015)引入马基雅维利主义个性特征,与传统的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相结合,研究马基雅维利主义个性特征与信息不对称、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所产生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压力的测量,并研究社会压力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基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压力和下级个性特征都会对预算松弛产生影响。企业在预算管理实务中,除了强化信息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改进报酬模式以外,还应该关注员工的内在心理,依靠人的心理因素来有效减少预算松弛。

韩芳、高严(2014)以权变理论为视角,提出了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与预算松弛具有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为了验证该假设,其对国内12所高校的EMBA班学员及MBA在职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的程度越高,预算松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预算考核和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这一经典组合的共同作用,会导致较高水平的预算松弛。

邓德强、刘昊天、谢华、苗霄玮(2014)以差异调查和道德认知作为外在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切入点,并探讨两者对于预算松弛这种越轨行为的抑制作用。其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以已接受了预算相关课程的学习的南京某大学会计专业22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发现差异调查对于预算松弛具有抑制作用;特定生产情境下的"情境性道德认知"对预算松弛起到抑制作用,而一般情境下的"普适性道德认知"并不能明显抑制预算松弛;差异调查与特定生产情境下的"情境性道德认知"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他们对于预算松弛的作用呈现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叶建芳,何开刚,沈宇星(2014)通过手工收集2006年至2011年的预算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中预算的绩效考评功能,研究了预算考评与CEO变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CEO变更的概率与预算完成程度显著负相关,与该上市公司能否达到预算目标也显著负相关,并且这种预算考评功能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国有企业高管操纵预算的手段,即预算松弛和盈余管理,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预算弹性更大;相比于其他国有企业,预算微达标的国有企业更多地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提高销售收入,从而达到完成预算目标的目的。

董霁旋(2013)基于权变思想,考虑在不同产权制度下管理层出于对自己在职消费的考虑而产生预算松弛的可能性。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层更容易获得在职消费;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成正相关;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严重三个假设。实证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一股独大”股权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到管理层手中,而较低的货币报酬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有更大的动力去利用其拥有的控制权增加其隐形薪酬,即在职消费,而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增加其运营公司的费用就是增加隐形薪酬的手段之一。

于团叶,陈鲁(2013)选取2008年至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70家家族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等理论,研究家族企业的家族特征与预算松弛。研究结果表明:预算松弛程度与该企业是否为家族企业有着明显的关系,并且在家族企业中企业是由第一代经营还是由第二代经营对预算松弛程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家族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也会对预算松弛程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热娜古丽·卡德尔(2013)以制造业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8年度公开数据为样本,从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实证检验外部竞争、预算松弛与审计费用关系。结果显示,外部竞争越是激烈,公司治理越有效,从而代理成本越低审计费用也就越低。企业预算松弛程度越高,审计费用也越高。

2.预算松弛产生原因研究

张岚(2015)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预算松弛现象,分别从完全契约理论及不完全契约理论两个角度,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科研经费预算松弛的控制策略。

刘鹏(2014)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预算松弛进行探讨,认为组织的非理性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预算松弛的本质是预算执行者主观意识外化的体现.通过对预算目标形成过程的动态博弈分析,发现预算松弛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预算执行者在目标强调、环境不确定性、棘轮效应等因素的刺激下,为追求额外收益隐藏私有信息而造成的,进而提出了治理预算松弛的4种措施。

黄同鹤、谢志华(2014)从委托人与代理人(或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层面、外部环境层面、企业层面、预算管理机制层面四个方面总结并追溯出预算松弛行为产生的终极原因——人的因素和集权与分权,并提出"三个转变"和"一个制度"的解决思路,即从责任导向向利益导向转变、从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转变、从最高预算标准向最低预算标准转变和实行累进分配制。

目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因为无法彻底摆脱长期以来运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扰,企业自身已形成由上至下的固定指令传递模式,而这种组织方式增加了信息传递的链条长度,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不尽不实的扭曲现象。上级、下级目标有所不同,下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会完全按照预算完成工作从而导致预算松弛。鉴于此,罗敏(2014)基于组织视角分析企业预算松弛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周倚帆(2013)分析现代企业预算松弛的产生原因,分主观和客观。主观原因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属的预算参与给预算松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客观原因有五大点,上下级目标不一致或目标不清晰,信息不对称,规避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防备上级更进一步的加码和缓解以预算指教评价业绩造成的压力。

刘运国,蓝希华(2013)以A燃气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预算松弛为研究对象,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产生预算松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A燃气集团公司改善预算松弛提供了解决办法,即实行能够改善预算松弛承德的预算参与制度,科学地制定预算目标,简历较为完善的业绩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完善信息资料收集渠道。

赵振智,刘宏江(2013)从油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出发,分析油田企业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超越预算、作业预算与企业文化建设来改进油田企业的预算管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油田企业对刚性预算的强调,不合理的目标难度及激励机制都刺激了员工自利心理的产生,导致预算松弛现象的产生。

王艳丽(201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预算博弈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对预算松弛的产生及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

3.预算松弛对策研究

企业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营环境激变,预算管理在新的经济环境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面临多方质疑和批评。蒋颖,吴拓华(2015)从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人的因素、预算增值与资源配置、预算管理工具以及预算管理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系统论和权变理论,对企业破解预算管理突出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的总体思路,并从预算管理文化、预算诊断改善、作业价值链增值、预算优化整合和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提升有所裨益。

黎精明,韩武策(2015)针对我国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预算定额的编制无法反映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的现状,构建了相应的预算模型以期改进。作者以WH高速公路为例对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预算模型能有效地反映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支出的实际情况。

龙英,韩光宇(2015)从分析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何炜(2015)以某中央级事业单位为例,在分析其预算特点的基础上,从分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四个环节入手,探讨当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分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王瑞燕、吴荷青(2014)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阶段分析了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和治理政策,认为预算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预算松弛问题。预算松弛不仅与预算参与有关,还受到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认为企业的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应该站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黎精明、张正凯(2014)针对目前高速公路管理处生产性电费预算松弛的局面及其难点问题,提出了生产性电费预算定额标准制定的思想及其改进办法,进而构建了生产性电费预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HZ高速公路为例对预算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制定的预算定额标准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生产性电费预算松弛的问题。

李晶晶(2014)文章通过论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和目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杨驰(2014)基于A研究所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企业化运营科研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重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胡挺,易雪飞,余馥佳(2014)分析了目前中小商业一行预算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预算、绩效为一体化全面预算管理框架。借助平衡计分卡,超越预算,ERP企业资源管理等思想,构建一个包含战略学习、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三大循环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并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调整、预算考评、预算基础支持体系等流程的有效实施来保障银行战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有机融合、精细化管理得以落地实施。

蒙亲绒(2014)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结合自身高校财务工作经验,认为高校目前的分级管理体制、成本补偿机制以及与预算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的不完善助长了预算松弛的发生,提出高校首先应该从"人"出发,构建预算文化,同时通过设计利益制衡制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引入更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为防范预算松弛提供制度保证,以优化高校预算管理。

李兰香(2013)详细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许媛芳,李定清,伍婷婷(2013)从预算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了预算松弛的动因,并提出治理预算松弛的方案。

王玉,高严(2013)利用Hofstede(1991)的五个文化维度作为工具进行理论分析,探索多样性的组织文化如何影响预算目标设定,并通过它影响预算松弛。

张梓熳,苏孟锋(2013)根据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理论,介绍构建集团公司预算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设,展开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沈慈,高严(2013)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了解预算卸责对组织的危害,探讨组织文化、预算激励与预算卸责三者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分析组织文化如何影响预算责任人,预算责任人又是如何通过预算激励来减少预算卸责的。

叶青松,陆莹,陈丰(2013)针对高校预算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预算松弛行为,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如何控制高校预算松弛的对策建议。

彭培鑫(2013)根据高校预算编制的流程和内容对公办高校预算松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探究公办高校预算松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信息沟通、对项目支出采用精细化管理、发挥声誉的约束作用及构建高校责任预算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降低公办高校预算松弛程度的改进措施,以更好地发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四、总结及建议

从研究方法上看,我们发现40篇国内预算松弛相关研究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文献2篇,档案研究6篇,实验研究2篇,案例研究3篇,27篇规范类文献,占比达67.5%。国外相关文献基本采用调查研究或是实验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看,国内有关预算松弛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通过对比近三年国内外预算松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研究文献重规范轻实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预算数据有限,预算信息属于内部管理上的信息,一般不向外披露。相比之下,国外有关预算松弛研究就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数据来源上都比较成熟,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具体、细致。

上一篇:突发舆情事件下一篇:广告诈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