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机构

2024-09-30

发展规划机构(共12篇)

发展规划机构 篇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老年人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总人口数增长率,且子女数量的不断减少与高龄老人数增速越来越快的矛盾突显,传统家庭养老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养老压力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中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严峻。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县级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推进县级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形势,转压力为动力,转挑战为机遇,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闽侯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人均生活水平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缺少社会关注,闽侯县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低迷,目前正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与之相反的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2009年开始,闽侯县老龄人口年均增加约6000人,以每年6%的比率递增,且均在13%以上,已远远高于国际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的红线。2014年底,闽侯县总人口近69.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1 5.8%,约11万人,低保户10168人,五保户1439人。而目前该县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仅4家,在建1家,正在审批的2家,主要以公立为主,私立养老院2家。

二、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入住意愿不强,入住率不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即与子女共同生活。对7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仅10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方式,占14%;81.4%的老人因怕缺乏家庭温暖或因收费过高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闽侯全县养老机构床位共255张床,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8张。即便如此,入住率仍然不高。如该县某高档养老公寓目前床位为108张,目前仅有16个老人入住,入住率不足15%。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服务对象是无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半自理与能够自理的老人,申请入住限制条件较少,但也未百分百入住。

(二)后期投入不足,营运难稳定

公办的养老机构在规划、财税、用地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政府各项优惠的政策,但后期运营仍存困难。该县某乡镇公办敬老院就由于难以承担后期运营高成本而未投入使用。私立的养老院政府无投入,致使养老院难以发展,使得养老院发展缓慢,硬件设施、环境建设等也不够理想,盈利困难。如该县某养老公寓一年亏损10多万,该养老机构按工业用电交纳电费,每月电费高达1万多元。养老机构回报率低,盈利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行业发展指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力量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对投资建养老机构兴趣缺乏。从而导致社会对养老院的投资热情低,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护理人员高龄化,专业水平低

护理工作强度大,又脏又累,且照顾的多是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痴呆的老人。“伺候人”的性质使得年轻人和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是不乐意从事该项工作。聘用的大多是来自农村或下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如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除院长兼护士为大专院校毕业、一名护工为初中毕业外,其他均为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日常除院长给护工们做一些简单的培训外,也未再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因此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多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阶段。

(四)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因为用地、资金等不足,基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用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服务功能需求、卫生设备条件差、医疗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如该县某老年养护中心是利用小区里的民房改造,未设置通道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入住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医疗服务不配套,看病、打针不方便,老人稍有病痛就必须得上医院治疗。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行“公办民营”模式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运行模式。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项目。缩减各类行政收费,并给予养老机构国家扶持发展服务业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以需方为导向,政府直接补助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新型养老补助制度,改善需方的支付能力,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和发展。对于部分未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院设施和容量,以租赁、出让、委托经营、承包、参股等方式转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甚至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按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提供养老务。政府应从角色中解脱出来,为发展养老机构工作的引导者和组成多织者,更多地从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经验总结方面指导。对以前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部分转为民营外,可以将条件突出的转为示范性、窗口式的养老机构,发挥它们服务、人才和设备方面的优势,作为骨干和辐射作用,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各类错误认识,以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为主要目标,以老龄重点工作、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品牌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县级养老机构的人文服务水平,让入住老人有家的温暖,打消一些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是“小孩不要、家人不理”的错误思想,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扩大日常照料服务,为老人居家养老创造好条件;完善和丰富各项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跳出传统为老人服务的思路局限;面向全社会老人的生活需求,改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充实各项生活服务内容,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各个居家养老服务点不同情况,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农村的购买服务方式。对老年人口比较集中,条件成熟的社区,也可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特色品牌。

(四)建立多渠道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县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健全多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机制,提升管理、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投入,鼓励机构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五)民办养老机构要予以鼓励并支持促进其自身发展

养老机构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设施收入。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要符合硬件的建设基础要求,如有老年人用餐、居住、购物、活动需要的基本场地。有些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备优越、地理位置独特,也可以为入住老年人亲戚朋友探访时提供餐饮、住宿、玩乐等服务,还可以为外地老年人的出游、度假、交流等提供合适条件。二是要增加特色服务的收入。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享受的满足,所以养老机构首先要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另外还要增加老年人心灵慰藉的服务,比如推出糖尿病套餐等。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展送饭上门服务台,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候设计特别的庆祝方式,让老年人以合适的价格接受有偿服务。从调查中发现,70%的人认为养老机构缺少家庭温暖,所以增加特色服务是养老机构发展大势所趋。三是增加教育培训的收入。利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激发老人们学习热情,可以开展老年大学教育,设置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的课程。

(六)借力养老服务业,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在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推动其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是养老服务业的必然选择。县级养老机构可以围绕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开发有效配套服务产品,完善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借助培育养老产业集群的大趋势,加大县级养老机构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起来。尤其是县级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作者以福建省闽候县为例,通过对闽侯县养老机构多方位、多渠道走访,结合问卷调查该县10个乡镇近70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了解该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内在原因,作出了客观分析与思考,拟就此对县级养老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闽侯县,养老机构,问题与对策

发展规划机构 篇2

1 慈善机构及其运营模式

慈善机构,顾名思义是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组织,其实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为社会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人道主义救援,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慈善机构的地域,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类:

1.1 我国的慈善机构

(1)我国慈善机构的类型

我国的慈善机构按照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事业单位、公益基金与非营利性的人道救援组织三种。

事业团体。事业团体,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业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是由中国各类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从组织机构上看,中残联与一般的行政机关较为相似,中残联实行全国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有主席团、评议委员会、执行理事会等机构,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从资金来源上看,中残联的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家的项目拨款。因此,这类实业团体有着与行政机关极为相似的外貌,其作用,更像是一种特定群体的自治组织。

公益基金。中国的基金会分为公募与非公募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可否面向公众募捐。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会多为半官方色彩的政府伙伴型基金会,而非公募基金会则多由企业出资设立。公募基金会已为大众耳熟能详,以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为例。中华慈善总会是1994年成立,由热爱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组成,目前在全国拥有361个会员单位。设立办公厅、筹募部、项目部、对外联络部等多个部门,同时监事会与总媒体分别履行监督与宣传的职责。

非营利人道救援组织。我国的人道救援组织门类较多,其中以中国红十字会最为著名。

1.12运营模式

国外的慈善机构组织形式以公司制为主,实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但反映在形式上多为商业公司,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由内部选举产生。从资金来源上看,国外慈善机构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向社会筹募资金,同时通过进行投资和商业活动获取一定的利润,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国外对慈善组织有着严密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种形式。法律监督只要通过税务法、慈善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监督慈善机构的行为。行政上国家设立特定的监督机构,对慈善机构的实行行为进行监督。

1.3 我国慈善机构运营现状

我国慈善机构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组织机构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正在努力向国际社会靠拢,近年来一些非公募基金的出现,更显示了我国慈善机构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起国外的慈善机构,我国慈善机构的滞后性、封闭性特点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财务透明度较低

虽然我国一直宣扬“财务公开”,但是遍观各大慈善机构的官方网站,无一敢将财务问题公开到台面上来。但财务问题,又正是广大民众所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归根结底,我国慈善机构在财务问题上还是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若是真能坐到专款专用,又何惧民众的审视。

(2)社会公信力较低

从慈善机构本身来看,其是依赖于社会公信力的组织,如今却与社会公信力脱节,使得慈善机构不能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而需要帮助的人群不能得到其该有的帮助。因此我国慈善机构想要获得发展,便是要重视社会公信力的作用,走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发展、完善。

(3)资金来源途径较单一

慈善机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应该是最为鲜活的一环,因为其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入市场中去,创造价值,完成资金的有效循环。如果能够成功的实现筹集善款的增值,那对于我国慈善机构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可以改善也应当改善我国慈善机构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的这一被动现状。

2 调整慈善机构运营模式的前景构想

2.1 推进慈善机构市场化

慈善机构市场化就是要将慈善机构的某些项目或者服务放入市场中,让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为慈善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

(1)推进市场化必要性

(2)推进慈善机构市场化方法

a.机构组织模式市场化

推进慈善机构组织模式的市场化,就是改善我国目前慈善组织的机构设置,向西方公司制管理模式靠拢。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来看,公司制显然要优于我国现有的僵化体制,采用该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各机构作用,调动资金活性,从而实现慈善机构的发展。

b.机构运营模式市场化

一方面是对募集资金再投资。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对资金进行投资利用,实现资产增值。另一方面是将资金投入实业中。比如通过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的方法,调动资金的活性,还可以利用资金开展盈利性项目,在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还能扩大公募资金的范围。

3小结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机监理;拖拉机;法制体系;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S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73-02

近年来,我国农机事业迅猛发展,农业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农机驾驶操作员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然而,部分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秩序混乱等本质缺陷被不断放大,对农村交通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如何治理好农村道路交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成为县级农机监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和范围

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预防或减少农机安全事故,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数量持续增长,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逐渐增加,给农机安全监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职称和范围为:1) 农机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监督检查农机监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2)负责辖区农机号牌、行驶证核发和档案建立及异动手续办理。3) 负责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检审工作。4) 组织实施农机安全生产检查,纠正操作人员的违法违章行为,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活动。5) 农机事故处理,建立事故档案,统计农机事故并上报。6)农机监理人员的审核及申报工作。7) 业务报表统计上报。8) 落实全县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村户工作,抓好本县平安农机示范的创建工作。9) 接待来信来访。10) 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2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安全发展的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主、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减少事故、促进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实施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主线,以提高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为载体,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监理,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强化宣传效力,提高安全意识,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方式转变,加强事故防控,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

3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工作重点及方向

3.1 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

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制性强的特点,在农机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立和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法制的作用凸显。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的法制工作势在必行。

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主要包括立法部门、执法部门、执法对象和执法行为等,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法律体系、农机监理法律体系等。农机安全监理的法制性目标是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动农机监理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发挥农机监理的重要作用。

目前,农机安全监理法制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尤其是地方性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需要补充和完善。同时,在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时,要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落到实处。

除补充和完善地方性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专业素质,使其按照相关项法律法规及执法程序开展工作,杜绝滥用职权、越级越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另外,加大农机安全运行宣传力度,提高农机驾驶员安全意识,使更多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农机安全法律和相关安全常识。

3.2 加大拖拉机监督力度

在广褒的农村,使用最频繁的拖拉机不仅用于劳作,还进行作物运输或者其他运输,一直在农业机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对象。例如,2015年大洼县新增拖拉机194台,使在册拖拉机数量达到2 986台(联合拖拉机111台),但参加年检的拖拉机只有2 180台。

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拖拉机购买者不参加年审,导致其拖拉机手续不全,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手续不全表现为无户、买卖不过户、变更发动机未作相应登记、无牌、不年审、不报废、无驾驶证、驾驶证过期、无行驶证、行驶证过期等。

导致拖拉机手续不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经济效益不高,保险费较高,审车要求严,手续办理繁琐。二是部分拖拉机驾驶员安全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三是拖拉机主要是短距离行驶或在农村地区等监管力量弱的地方行驶,不利于监督。

拖拉机报废标准虽早已出台,但因职责不清、部门协调不够、补贴标准过低、操作程序不明确而长期得不到落实,致使大量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农业机械仍在继续使用,带来严重安全和事故隐患,增加了农机安全执法监管的难度。

依法管理拖拉机需要相关主体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相互配合。乡镇农机站作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与拖拉机驾驶员接触最多,对本乡镇的拖拉机和驾驶员情况掌握最清楚,是协助县级农机监理部门依法管理拖拉机的重要力量。应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组织驾驶员参加安全及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知识技能和安全意识,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及操作技能。认真解答驾驶员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咨询,尽快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通知并协助手续不全的拖拉机补办手续,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安全督查教育。

3.3 提高技术服务意识

农机监理技术服务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通过实践不断得到证明。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农机监理机构缺乏技术服务意识,尚未充分认识到技术服务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农机监理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部分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农机技术的学习意识,参加各项农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监理工作无法得到全面落实。监理工作一般采用罚款形式,违规操作人员缴纳相应的罚款后会继续进行违规操作。

保障农机具的良好性能是农机监理的主要任务。而此任务的完成,有赖于为农民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县级农机监理部门应把农机技术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以农机安全生产为根本出发点,纠正农机违规操作行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及时发现农机安全问题,让出现故障的农机停止作业并进行检修。

4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机监理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农机监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开拓农机监理的新思路,加强农机监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将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损失降到最低,保障农机手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发展车险市场中介机构 篇4

然而,对于一些自身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新公司,占有市场份额小,开发新产品困难,并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就只能把竞争重点放在降低价格上。但由于我国不成熟不完善的车险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居高不下的赔付率等,使得车险反而会成为利润漏洞。

对于造成保险公司利润率低位徘徊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高额的代理费用。车险的中介机构中,汽车保险代理人这个角色在车险市场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车险市场的拓展、车险产品的销售环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有很大比例就是源自于此,但同时保险公司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高额的手续费。有时车险中介机构销售车险的手续费可以达到总保费收入的两成甚至三成,而这无疑使得本身背负沉重压力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目前行业内保险公司众多,多数保险公司都希望通过中介机构提高车险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加快抢占市场份额,代理费用也因此水涨船高,以至于达到保险公司无力承受的水平。因此这项开支已经成为了保险公司的一项主要负担。然而,另一方面,车险代理业务的过快发展、代理费用过高也使得从事车险代理业务的人员和机构迅速扩张而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不利于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由于降低保费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不管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还是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其经营理念皆是以保费收入高低和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唯一标准,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绝大多数公司纷纷打响“价格战”,以频频降价作为取得胜利的杀手锏,乃至不考虑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偿付能力,这使得车险费率的实际水平逐步下降。由于保费收入相对减少,被保险人出险比例不断增加,因此保险的赔付金额没有相应下降,以至于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并挤占了利润空间。但同时由于竞争的日渐激烈,使保险公司还要继续承受降费这一竞争成本。但我认为,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三是由于居高不下的赔付率,使得保险公司的成本很难控制。保险公司的车险赔付比率一般能达到40%以上,有时甚至能达到60%到70%,且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由于理赔这个环节并没有被控制好,直接导致了保险赔付金额的增加。在迅速扩张的车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理赔环节表现得很薄弱,突出体现在理赔的人员不足、理赔人员素质及专业能力良莠不齐上。此外,由于保险公司需要汽车维修部门如4S店代为销售大量保单,故势必要下放一些权利如定损权,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向4S店让渡一些利润。

可见,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影响经营车险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而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解决:高额的保险代理费用;高额的竞争成本以及高额的赔付率这三方面问题。而参照国外市场经验可见,我国在保险市场中介机构方面还有很大空缺。

发展车险市场的中介机构将会是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国内的保险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估人以及以律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一系列为保险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中介组织与公司。代理人通常代表保险公司利益,保险经纪人通常代表被保险人利益,而公估则具有中立性,是站在独立立场为保险当事人提供保险理赔及风险评估服务,而这恰恰是车险中介机构亟待发展的领域。独立的第三方公估机构的出现对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

中介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最大的价值和必要性体现在联系和匹配。对于广大汽车保险的消费者而言,车险中介机构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从保险公司获得的准确报价,而目前保险公司开通的电销、网销等直销渠道已在慢慢取代车险中介机构的联系作用。车险的定价往往由车辆的历史赔付和交通违法记录决定,因此价格因车而异。车险中介机构的佣金以保费为计算基础,这一结算方式决定了车险的中介立场将与消费者的利益背道而驰。

保险公司的直销渠道的发展已经压缩了中介机构的生存空间,而目前第三方平台的发展将使传统中介雪上加霜。仅靠信息不对称而生存发展的日子终结了。车险中介机构也将迎来重大变革,站在消费者角度,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才能体现专业价值,激发行业发展的动力,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

越发达的车险市场,车险中介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是举足轻重。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通常依靠车险中介机构来完成车险销售工作,其总保费收入中有至少七成到八成源自中介机构的经纪人和代理人取得。而目前,车险的销售渠道正向纵深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拓宽了车险市场的范围,带动了车险向更深更广的空间不断延伸。

汽车保险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效率较高,成本低,专业技术水平高等优势,可以在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的同时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发展保险代理机构可有效的降低高额的保险代理费用;而完善的保险经纪公司在提供保险营销服务的同时能够研发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融资。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定制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降低保险赔付比率,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专业的保险公估公司可有效的规避保险理赔环节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目前国际通行的作法是专业的车险公估公司负责对出险的车辆进行定损、理赔等工作,这有别于国内保险公司自己全权负责定损勘察和理赔。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定损、理赔工作在更具公平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理赔成本。德国、法国将事故救援、车辆定损、理赔等一系列工作交由国内较权威的几家服务公司负责。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选择专业的保险公估公司进行出险车辆定损、理赔等一系列事宜;韩国更是通过立法认可并确立了专业的公估人员在车险事故、定损理赔等一系列环节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上举措在为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公平及个性化的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利用专业保险公估公司将是降低赔付率减少不合理赔款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内市场存在众多车险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存在,不仅为车险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也满足了广大车主们多样化的车险需求,进而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保监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车险中介机构。例如,保监会通过关于深化车险中介市场改革意见,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提出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统筹谋划,分步实施,鼓励创新”的基本原则,推动车险中介机构改革创新,提升车险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协调共同保障保险市场的改革工作。

日后应提高保险中介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引进管理经验丰富、经营记录良好、资金实力较强的外资保险中介机构,提高车险中介市场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制度,同时尝试建立“保险公估师”、“保险经纪师”等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在更高层次发展车险中介机构是车险市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摘要:私家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与车辆相关的事故也在增加。为了转移风险,维护车主利益,每位车主都会主动投保车险,为了方便私家车车主投保车险,许多车险中介机构应运而生。车险中介机构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车险市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扮演了何种重要角色值得研究,而发展车险中介机构对于整个行业有哪些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同样值得思考。

关键词:中介机构,车险,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参考文献

[1]陈端计.论中国保险业的信用整饬[J].保险研究,2004年(4).

[2]李扬,李光荣.2007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3]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金融机构发展与社会发展 篇5

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早期的银行雏形——票号,到解放后央行体系的建立,再到商业银行的逐步融入扩大健全,最后成为了现在这种多形式金融机构的并存共进模式。我在本文中主要从我国金融机构的历史演进,以票号,央行,银行体系改革为脉络,最后介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来分析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日升昌、蔚泰厚为首的19家票号,每年都会给这座县城带来不小的收入,也带动了镖局、当铺、茶楼、酒肆、车马店生意的兴隆,在平遥城中,甚至有了专营洋货的铺户。平遥、太谷、祁县这几座山西中部的县城,成为中国北方财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假设推算,在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日升昌每个分号平均年汇兑量是231万两。那么按一家分号230多万两,当时最少也有400家分号。因为有22家票号注册的时候,说他们的总分号有358家,还有4家没有注册。358家加上4家的总分号,那么最少也有400家。400家,一家230多万两,那就是8亿多两。

票号的兴起,甚至引起了一些朝廷大员的注意。山西巡抚申启贤在一份奏折中说,“西北诸省陆路多而水路少,商民交易势不能尽用银两,现钱至十千以上,即须马驮车载。自不若钱票有取携之便,无路远之烦,甚便于民。”

战争对票号最致命的影响是商路、汇路的断绝。当时许多官员的奏折都谈到了这种情况,福建方面说,“南北商船,闻风裹足”;江西巡抚说,“闻风鹤之警,舟楫不通”;安徽巡抚李嘉端形容长江水道当时的情况用了这样的话,“下游销路未通,而上游之来源已竭”。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甚至因为“外地商贾皆携货以归”而变得“民穷财尽”。这种局面,使得各家票号处于无生意可做,有生意也不敢做的地步。

票号代替政府收解银两、汇兑,而且他吸收了很多王公贵族的存款,就是大笔的存款,不是小额的,是大笔的。那么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倒台以后,他的两大业务,一个汇兑业务没有了,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存款来源,甚至他贷出去的款,有一些王公贵族,比如说跟他们发生关系,长期建立的这种信用关系,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在战乱中对他造成的损失很大。在山西商人与清朝政府合作的早期,这种危机虽然已经存在,但是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相反,那时候由于汇兑官银、票号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从同治三年,1863年开始,山西票号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后的10年时间内,票号数量从14家发展到28家,票号业务由经营民间银两汇兑,逐渐转为汇兑巨额公款为主。这些存放在山西商人手中的公款是不计利息的。通过汇兑和经营这种没有成本的资金,山西商人获得了很大的利益。由于与官场有了十分密切的往来,一些创业时严谨朴素的山西商人,此时也开始染上了一些官气。

山西商人一步步迈向了财富的顶峰。大德通票号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每股分红850两,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每股分红达到17000两。据当时的户部档案记载,到光绪三十二年,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之中。

可见,从很早以有银行雏形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包括政府,战争

对其的影响,可见,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单纯的内部战争与政府干预往往对机构造成的是消极影响,所以政府需要审时度势的对经济进行引导,同时给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随着解放的脚步临近,中央银行的建立也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央行体系的建立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1948--1952年)

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1953--1978年

三、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1979--1992年)

四、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1993年至今)

今天,央行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重大的责任,中央银行在履行新的职责过程中,视野要更广,思路要更宽,立足点要更高。特别是要大力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督与监测,还要从金融市场体系有机关联的角度,密切关注其他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综合、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研究、规划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业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决策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金融业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仍然较重、改革与重组任务十分艰巨。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要更善于擅于准确把握影响经济金融发展全局的因素,注意研究新情况、开发新工具、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识大局、讲宏观、懂技术、胆识兼备,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突出作用。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等非银行金融业通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似乎正受到过分的偏爱,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过快发展中已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如下:

一.基本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的界定不清。

二.业务发展总体水平过低。

三.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

四.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不高。

五.内部控制十分薄弱。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绝对不是某一方面能作用改变的,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是中国加入WTO的一项基本义务和承诺,也是中美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中美双边协议,加入WTO后,保险公司5年持股最多为50%,第6年起外资可持股51%;在证券业方面,外国金融公司允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3年后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股份。站在WTO门槛前幼稚的、需要保护的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源和资金相对贫乏,技术与管理相对落后,在其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化、竞争国际化、联系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国外市场上缺乏参与竞争的优势,在国内市场上越来越遇到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使金融市场出现市场份额争夺的局面,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虽然解放前的票号体系只是尝试,但是也暴露出社会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所以对社会的发展与关注是尤为重要的,在现行世界大背景下,我国若想谋求世界舞台上更多得发言力,那么经济的发展必将占据重要影响地位。政府不单单应只关注经济基本面的运行,还应该更多关注社会矛盾与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只有关注到不同群体不同单位在社会中的运行,才能读懂经济运行的规律。

鼓励自主创新支持研发机构发展 篇6

北京具有丰厚的科技资源,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两个支点,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和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奥运行动”三大行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科技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基本形成以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提升的格局。其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升级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任务。

科技研发机构是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研发机构在高端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是北京市政府几年来一直倡导并鼓励的重点。2005年北京市科委设立了“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并于2006年与北京市财政局共同颁布了《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实施办法》,旨在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鼓励企业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研发机构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促进研发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社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研究 篇7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目前, 许多地区都在尝试组建各种模式的公立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 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率, 但在其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关键性问题。为此, 本期特别策划组织刊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文稿, 就此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促进我国公立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规划机构 篇8

关键词:高校,发展规划机构,预算体系,角色研究

1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部门预算及校内预算编制的模式大多都由财务部门牵头开展。其中部门预算一般遵循依照上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结合本年度招生预期,资金流预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等财务部门能够掌握的信息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校内预算按照各学院、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结合财务部门对各部门、学院的访谈,调查等一系列的工作以及上年度预算数协商确定本年预算数额。这些惯常的预算编制工作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的年度预算与高校发展规划不能互相适应,不同级别和不同期间的预算缺乏良好衔接,预算在公共资源的配置功能发挥受到约束,对高校发展规划支持度不够,甚至与发展规划发生冲突;高校二级预算单位之间争夺有限资源,预算控制力低下,削弱了高校核心竞争力;传统预算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局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造成部门只顾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这种业绩评价上片面性和局限性,削弱了预算的评价、激励作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需求却没有限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不同利益主体在学校预算经费的分配上的博弈,引发的摩擦造成高校办学成本的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质和发展效益,所以需要根据高校发展规划目标对经济资源分配作出科学统筹安排。

财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以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执行财经法律和纪律为主的部门,虽然一直在努力提升其在高校的管理会计职能,但是由于高校作为国家投入资金但又不需要核算盈利成本的事业机构[1],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制度上来讲难以很好的发挥。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仍然是使资金依法恰当的流入流出并确保其过程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按照高校对资金使用的要求进行恰当的资金调度,保证高校各项事业合法有序开展,所以,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的侧重点仍然在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资金链的维护上。而当前的高校预算编制工作,一般是在分管财务的校长领导下由财务部门来独立开展预算工作并承担责任。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预算编制方案视角狭窄,质量粗糙,受限于历史窠臼,难以突出重点,无法很好的契合高校未来近中远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这尤其对资金不十分充裕的高校影响较大。同时财务部门也变成了校内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学院与之博弈的对象,其实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人员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各学科专业知识和发展需求,对于学科建设的方向,步骤,重点等一般都不太熟悉。在与校内二级预算单位的博弈中盲目性很大,所以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主体性存疑。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对自身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通常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二级部门,一般称为“发展规划处”,其主要职责为编制学校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引导高校事业发展路径,对学校重大决策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并形成战略规划方案,为领导层提供高校未来发展的决策和参考[2]。然而,若不能很好的将高校资金状况及预期纳入考量,则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划就如空中楼阁,若高校决策层采纳这样的无经济根基的发展规划方案,极有可能对自身环境和形势发生误判,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高校发展进程收放失度,不能精准控制发展步伐。主要表现为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高校发展裹足不前,或者是发生过度扩张,资金风险急剧增高的状况。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体系下,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发展欲望强烈,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人才建设、学科建设齐头并进,却往往欠缺资金状况考量,最终导致深陷资金缺口的泥淖无法抽身。

那么,某特定高校当前的发展决策基调,是收缩放慢步伐,还是继续扩张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为高校预算管理机构和发展规划机构之间的联合作业方式及其承担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可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 预算管理和发展规划工作结合必然性和可行性

2014年新预算法出台,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全面化、精细化、透明化以及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部门预算根据高校往年的收入支出状况和本年的收支预期来编制,相对比较稳定,权利干扰和人为因素也较少,如果有变化也主要是根据预算法规和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修订来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修正,财务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开展这项工作。而校内二级预算工作由财务部门单独负责实施和开展则显得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发展规划部门却游离在预算管理工作之外,在对本校经济情况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规划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样的预算方案难以适应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的新要求,而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财务部门和发展规划机构这样孤立运作的管理模式,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就如同盲人骑瞎马,造成的后果就是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低下,不能较好契合学校的未来的发展规划,预算分配易受公权力和话语权干扰,按闹分配代替了科学分配,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对发展规划部门的工作来说,制定出来的学校发展规划与财务状况脱离,无法很好地将学校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经济状况作综合考虑,容易使得高校决策者产生误判,作出过于激进或者保守的决策,使高校的发展困境重重。

高校事业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高校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提升,也需要依靠科学的发展规划,高校管理工作的这两个目标体互相需要,互相支撑。所以,这两个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上的联合作业势在必行。

高校决策者在这项事关高校内涵建设的工作中应积极地、自上而下地引导双方联合开展工作。双方在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的构建上也应遵循科学高效的原则。

3 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在财务预算工作中的角色及参与模式

3.1 发展规划机构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的角色及参与模式

高校的部门预算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发展规划方案的成果,是历年发展规划方案效益的总体现。在财务部门编制完部门预算后,应形成预算编制方案及简报交发展规划部门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发展规划部门在对预算编制报告的审阅过程中,可以检验历年发展规划方案在经济方面的成效,在部门预算方案获得批复之后,也应向发展规划机构转交一份,作为校内预算编制时,发展规划部门研判和参与工作的依据。

此时,发展规划机构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角色为预算报告收集,以往发展规划方案成果验证评价,对本年度的部门预算和筹划中的发展规划匹配度进行相互验证,并对本年度的校内预算提出基本的指导性意见。

3.2 发展规划机构在校内预算编制中的角色及参与模式

校内预算和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方式、方法、管理机制多有不同,校内预算是财政下达到高校的预算资金在校内的再分配[3]。但是,校内预算方案除了平衡校内二级预算单位之间利益的功能之外,更应该从细节上体现高校发展的战略。此时,高校发展规划部门在校内二级预算的角色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预算资料收集,预算方案与发展规划成果验证等主要是自我检视的工作角色,转变为校内预算中的主导角色,而此时财务部门则变为财务信息、制度、技术等数据和规则的支撑者角色。

部门预算批复之后,校内预算得以开展,所有二级预算单位同时向财务部门和发展规划部门提交本部门预算方案后,发展规划部门根据其历年制定的涵盖本年度发展规划的目标纲要,对校内部门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梳理和检视,形成初步意见报告;同时财务部门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根据学校的资金状况,对校内各部门学院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汇总整理,从资金角度切入,形成对校内预算方案整体资金用度的初步意见报告。

两部门对校内预算方案意见报告具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展规划部门的报告应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据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从校内二级预算在总预算盘子中的分配比例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报告。财务部门应依据部门预算中的收支预期数据和预算资金使用科目分配,对整体的二级预算汇总数据提出整体削减/扩充比例以及部门预算科目分配方案的意见报告。

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交换报告文本,互相对对方的报告进行研判分析后,组织开展联合工作会议,对各二级预算单位提交的预算方案共同进行研讨和修改,形成统一的二级预算修改意见A,并按各二级预算单位分类,形成单独针对二级预算单位的修改意见B1,B2,…,Bn。将Bx下发到各二级预算单位之后,两部门共同持A对部分重点二级预算单位进行访谈调研,并接收所有二级预算单位的对Bx的反馈。调研和反馈期结束后,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再次开展联合工作(会议),对二级预算单位的反馈和访谈调研结果进行整理修改,形成符合学校资金状况和发展规划要求的二级单位预算方案后,将新的校内二级预算方案交所有校领导,并将各部门二级预算方案分发给对应的部门,并请二级预算单位在一定的时限内向分管校领导提出意见。在此之后,召开校长办公会(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列席)讨论决策本年度校内预算的最终方案。

在校内二级预算方案编制的工作中,应以发展规划部门为核心引领,根据学校既定的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对二级预算单位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而财务部门则是从提供学校资金状况信息,部门预算信息,财经制度规范,财务技术支持方面来参与此项工作,简而言之,高校部门预算责任人为财务部门,而校内二级预算的主要责任人应为发展规划部门。

4 独立预算机构的探讨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外的高校更加注重预算的科学高效性,基本上都设置了直接隶属于校董事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高校针对高校的预算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预算委员会,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公平和高效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相对来说能够较好的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预算单位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上的步伐和节奏[4]。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这种委员会性质的机构仍然是由各职能部门派员参与,预算业务水平较低,职责和决策责任也不清晰,执行力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只是校内各利益主体聚集议事的场所。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校决策层应明确和强化高校预算委员会的法定职责,派驻财务部门和发展规划部门的专业人员作为预算委员会的成员,而不仅限于二级预算单位负责人。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预算处,可在二级预算申报阶段聘请无利益相关的专家或者校外咨询机构对二级预算申报方案进行评审评估。

5 结语

高校部门预算和二级预算管理的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代,同时也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关口,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5]。因此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高校的战略规划应全面渗入当前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开展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升预算质量,打好战略规划基础,使得高校战略规划目标和经济指标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建设有优质发展战略和良好经济环境的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113-117.

[2]常永明.论发展规划处在制订高校规划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4(2):63-64.

[3]周建.浅析高校校内预算管理工作[J].会计之友,2011(6):87-88.

[4]张欢.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委员会工作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49-50.

发展我国养老机构的途径探析 篇9

一、我国养老机构需求现状

1. 养老机构床位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 养老机构的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 截至2012年, 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 总床位416.5万张, 供养各类人员293.6万人, 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9.8万张, 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 与发达国家50张至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与发展中国家20张至30张的平均水平也有不少差距。我国近些年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有的老人被告知排队需要等到几十年之后。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客观因素, 即人口老龄化造成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是我国发展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 缺乏民营资本的进入, 扶持政策有限, 以及公立、私立养老院服务水平差异等造成。

2. 老年人群更加偏爱公立养老院。

公立养老院在收费上要明显低于私立养老院, 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也较好, 使老年人群更加偏爱公立养老院。公立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在收费上存在差异, 是因为公立养老院所用土地由政府免费划拨, 且在运营过程中政府会有一定的补贴。而社会兴办的养老院其土地大多是通过市场价格购买或租赁的方式取得, 运营过程中政府补贴较少, 运营费用远远高于公立养老院。这些差异体现在价格上就造成了两者收费标准的不同。这样循环往复, 社会兴办的私立养老院由于老人较少, 运营费用较高, 投资风险增加且压力重重。政府需要在私立养老院的发展中给予其充分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产业之中。

3. 老年人群的支付能力与机构养老费用之间存在差距。

老年人口的支付能力受其基本养老金以及积蓄所限制, 基本养老金对老人的支付能力影响较大。机构养老的费用随着生活成本以及人口成本的上升在不断增高, 且私立养老院价格明显高于公立养老院的价格。以上海第三福利院为例, 其属于公立养老院, 其基本费用由护理费、伙食费以及管理费组成。伙食费每月为450元, 管理费每月为500元, 护理费视个人情况每月在200元到500元之间不等, 专业护理费较高。一般而言,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的开销在1500元左右。上海某私立养老院的收费标准, 其伙食费每月为420元, 管理费因为房型不同大多每月为1500元到2000元之间, 护理费每月在600元至900元之间。老人一个月的开销大致在2800元左右, 明显高于公立养老院的价格。上海市普通职工基本养老金大致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 若老年人口没有积蓄及子女补助, 其支付能力仅能勉强支付公立养老院的价格。

4. 城市养老机构规划缺乏合理性。

我国城市地区养老机构的规划在地域上缺乏相对合理性。就目前状况而言, 公立养老院一般在市中心的位置, 床位较少。私立养老院大多集中在郊区或偏远位置, 远离城市, 床位因规模大小有所不同, 但一般而言床位较多。老人们一般愿意前往市中心的养老机构, 而对郊区或偏远地区的养老机构有抵触心理, 主要原因有:其一, 市区离老人家较近, 方便老人时而回家探望, 也方便子女常来养老院, 郊区或偏远地区则在交通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如此;其二, 老人不愿离开一个已经熟悉的地方而到一个需重新适应的陌生地方, 而且市区的配套生活设施要好于郊区或偏远地区;其三, 在老年人群的传统观念中, 认为市区要好于郊区。但是, 市中心土地供应紧张, 在此区域的养老机构多为政府兴办的公立养老机构或收费较贵的私立中高级养老机构, 这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需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规划。

二、发展我国养老机构的对策

1. 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机构, 并制定标准。

政府需要通过引导、财税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社会资本进入机构养老的兴趣。通过市场机制, 促使机构养老走入政府、社会多方共同负担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从“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来看, 对逐步推进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由于社会资本经营的养老机构运营成本普遍要高于公立养老机构, 可以引导社会资本主营中高档的养老机构, 引导一些较为富裕的老人进入其中, 享受相对优质的服务, 把政府主导的相对紧缺养老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老人。同时, 制定构建贴近老人需要、符合老人生活习惯的全方位的养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此外, 需要多方监管, 保证评价指标的顺利实行。

2. 培育老年服务专业化人才。

当前, 我国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专业的护理人才非常紧缺。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大多年龄较大, 护理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年轻人较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 培育老年服务的专业化人才显得极其必要和迫切。可以和高校展开合作, 开设相关专业, 加强社会宣传, 树立专业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养老机构人才缺乏的关键问题。此外, 还可以充分挖掘志愿者等潜在资源, 通过宣传社会正能量, 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为养老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也有利于养老机构降低成本, 从而降低其资费标准, 让志愿者的免费服务真正落实到老年人群上。

3. 整体合理地全局规划养老机构。

在今后的养老机构规划中, 不管是市区还是郊区, 公立、私立的养老机构都应有所涉及。市区的养老机构可以为紧凑型, 重点发展其便利性, 郊区的养老机构可以重点发展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休闲等优点。同时, 在具体规划某所养老机构上, 也需要考虑其规模是否合适, 需结合区域老年人群的数量等综合考虑, 不能盲目建得过大或过小。与此同时, 要规划、整合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在养老机构中, 需要有专门的医疗资源监控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 公立养老机构配有医院, 具有相应的行医资格, 但私立养老院则无此规定和权利。养老机构特别是私立养老机构需要与所在地区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 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床位, 对其进行全天候的医疗服务。

4.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老年人群的支付能力。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大量科技资源,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程度较低,大量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高校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建设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弥补现有科技中介服务的不足,密切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1]。

1 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最直接目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以高校整体资源优势为基础,直接连接高校创新主体与社会科技需求,传递信息、沟通创新、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缓解高校和社会技术的供需失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是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手段。

1.2 引导高校科技创新,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作为高校科技成果发源地与社会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能够把握社会对技术的需求方向和内容,使学校科研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3 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建设和完善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2]。通过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密切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社会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2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具有科技中介服务性质的机构,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科技开发管理部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高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其中,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和公认的主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些具有科技中介职能的机构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增强了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相当数量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规模较小,业务水平有限,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局限于浅层次的低端服务。大部份的中介机构还只是提供信息咨询,遴选学校科技成果,收集、整理企业的需求等服务,高端的技术交易和管理、科技企业的培育、风险投资服务等还比较滞后。

2)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高校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从教学管理等部门转化而来,尽管学历、技术职称层次较高,但专业及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专门的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十分缺乏,缺少有较高业务水平,既懂管理、懂专业、又懂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执业技术经纪人。

3)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技中介部门大多由原来行政部门演化派生而来,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遗留着行政机关的烙印,机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服务方式僵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效益差,科技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3] 。

3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

3.1 丰富高校中介机构服务内容

改变高校科技中介服务项目单一的现状,加强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上的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经纪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丰富高校中介机构服务内容,实现全方位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围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推广,向全社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全程专业化中介服务。在技术成果孵化、成果商业评估、项目投标、专利转让、项目跟踪、法律中介服务、技术入股、数据库建设、诚信制度建设等基本职能方面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平,满足科研人员、企业和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需求,完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2 形成高校中介机构特色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迫切需求,结合各高校学科优势及特色,构筑既具有综合性又有独特性优势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区域特点突出、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络。重点建设扶持一批基础好、特色明显的中介机构,鼓励其积极发挥高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作用,提高技术与市场的对接程度,扩大影响,创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品牌,带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整体发展。

3.3 建立高校中介机构独立运行机制

规范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机构建制和运作,由高校设置独立的部门,配备相应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给予一定的固定编制,明确负责人。高校和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彼此相互支持,相应的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交流、服务提供等实行市场机制,进行有偿交易,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技术交易根据项目金额大小和工作难度的不同按一定比例提取中介费,最大限度地综合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母体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良性合作[1]。鼓励有能力的高校依照公司法建设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遵循市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风险自担、管理科学。明晰高校与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产权关系,高校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介入中介机构的管理,按照资金、人才、技术、用房等入股比例获取收益。

3.4 完善高校中介机构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以学术水平为导向的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系列职称、不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在科研选题和立项、职称评聘、岗位设置以及科技奖励措施的制定中,引导、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落实当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设计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转让收益分配比例,对个人、院系与学校之间的分配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对有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中介人员给与相应的奖励,充分保障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转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5 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人员素质。严格把好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准入关,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企业、技术、法律、市场营销和金融等专业背景,既熟悉法规政策又懂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企业市场运作的专门人才。

加大对当前在岗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开拓多种培训渠道,加强与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中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在岗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科技咨询师等资格认定,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业资格标准体系。

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专利代理机构、行业协会中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专、兼职从事中介服务,通过短期培训和课程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建立与完善科技中介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一支科学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专业知识广、信息渠道宽、营销能力强的科技中介队伍。

3.6 集成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形成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集成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加强各高校中介机构之间、高校中介机构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

作,建立协作网络。鼓励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各专业领域联合社会上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以及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科技咨询和技术转移服务等机构,形成专业技术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为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运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中介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各中介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封闭,实现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的对接[4]。企业一旦有技术需求就能从科技中介服务网上寻求技术支持或合作,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也能通过网络介绍给相关企业,使科技中介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加速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刘洪民.创建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4(1):121-123.

[2]马云启,吕杰,刘冰.论构建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7-59.

[3]谈晓翔,李敏.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4):46-47.

发展规划机构 篇11

【关键词】科技情报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44-02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批科技情报机构成立至今,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情报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改变。

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快递的变化,科技情报机构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传统的科技信息收集与加工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加工技术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情报分析研究,科技查新咨询等业务,不断探索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科技情报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咨询服务的能力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小型科技情报机构缺乏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从事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无优势可言。地州级科技情报机构与自治区级科技情报机构和专业科技情报机构相比,地州级科技情报机构在从业人员数量、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服务单一,竞争能力差的问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原有的科技信息查新,科技情报检索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才能摆脱目前的局面。

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实际谈几点探索性意见:

一、争取承担政府职能下放的任务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几个业务科室都是2-3人,有的只有1人,而因为职能太多,根本忙不过来。我们应该趁此机遇,申请承担一部分工作,不仅为科技行政部门减轻了负担,也拓展了自己的业务量,锻炼了自己的队伍。

(1)将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承担下来,本地区的项目分为三类,即科技兴州项目、重点科研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项目申报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科技情报机构可以把项目初审这项工作承担下来。

(2)承担科技统计工作,本地区的科技统计共有两大类即科普统计和民营科技企业统计,通过承担科技统计工作,可以挖掘一些企业和项目。

(3)承担科技成果鉴定的形式审查工作,本地区的科技进步奖为每两年评审一次,往往会出现扎堆现象,科技情报机构可以把成果鉴定的形式审查工作承担下来。科技成果的评审需要科技情报机构出具查新报告,论文也是科技成果鉴定的一个必需要素,可以为科技情报机构所主办刊物提供优秀稿源。

(4)大力开展科技项目的申报咨询业务。由于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对项目种类,申报要求不是很清楚,撰写项目申报书往往比较生疏,在申报中难免出现多走弯路,撰写不得要领的问题,因此,科技情报机构要与项目申报单位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项目申报单位的需求,为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提供全程咨询服务。

目前,申报项目的类型为国家级科技项目、自治区级科技项目、地州级科技项目,我们重点申报的是自治区级和地州级项目。2012年,我们发动全所人员积极与企业联系,采取点对点方式为企业服务,我们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重点扶持的领域结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6家企业撰写了项目申报书。与2011年2家企业相比,我所参与人数翻了三倍。

今年重点申报了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1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项、自治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项,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项,自治区火炬计划1项。

通过为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咨询服务,不仅锻炼了队伍,也为今后拓展业务范围奠定了基础。

(5)帮助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IS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的单位,可以减免15%的企业所得税,将国家的优惠政策传递到企业。

二、在管理模式上立求创新。

作为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由于多年来事业单位的体制,使得大多数人有抱着铁饭碗“混日子”的想法,对于新疆这个特殊的民族地区,大胆地搞体制改革也是行不通的,这里是“稳定压倒一切”。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只有广泛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只奖不惩的措施,鼓励每位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工作中来,采取收入与业绩挂钩,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三、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以笔者所在地区科技情报机构为例,巴州科技情报所现有10名工作人员,大学本科9人,大学专科1人,最大59,最小35岁,维吾尔族4人,蒙古族1人,汉族5人,管理人员2人财会专业3人,农学专业1人,计算机专业2人,图书情报专业1人,声像专业1人,有两人在两年内面临退休。

两年内,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派人员参加中国科技情报学会、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9人次,并且组织4名业务骨干到自治区情报所跟班学习半个月。但这种短期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科技情报咨询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往往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多学科知识,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四、发挥科技查新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是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事实依据的一种公众性信息咨询服务,查新范围主要为立项前需要查新的(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科研项目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研究、开发、转化和技术转移中需要查新的(技术引进)科技成果鉴定、成果申报奖励,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有查新要求的有关科研活动。

目前,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类项目、自治区级、州级的成果鉴定都需要查新报告。在州级的科研项目立项中,查新还没有作为一个必需要件,随着项目立项工作不断发展,建立本地州的项目资源库,开展本地州的科技项目查新工作已迫在眉睫。

科技查新在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弥补专家的评议不足,保证科技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避免科研重复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加强科技情报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与上海图书馆合并实现图情一体化大大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这种模式是科技情报机构整合资源的特殊形式。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系统,科技系统、各专业情报系统因为体制原因、资源割据,重复购买与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整合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海地处发达地区,丙家机构的合并为其他地区的科技情报机构开避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

新疆地处祖国的边陲,实现图情一体化有一定难度,但这一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就是尽可能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科技情报机构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明确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型企业,明确单位的主业务定位在科技咨询服务上,通过承接科技行政部门职能下放和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咨询服务,争取更多的用户,形成规模效应。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竞争情报,信息二次加工开发等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继续做好科技查新,不断开展科技情报机构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情报机构要重点围绕为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撑,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研院所、科技推广部门与企业之间知识、技术流动的重要载体,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伟峰《市县级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业务发展探索》 瑞安市科技信息中心 《今日科技》2004年第7期

[2]李娟 郭鲁钢 潘锐焕《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发展趋势研究》 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第27期

[3]林东《面向政府,不断提升科技情报服务能力》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情报探索》2005年第3期

对中小评估机构发展的思考 篇12

在这样的情况下,评估机构如何做精做专、做强做大?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业务实践谈几点看法:

评估机构“做精做专”,是说机构在某个领域特别专业和精通,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和独到之处;“做大做强”,“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经营规模大、人员众多、市场覆盖面广,也就是说收入高、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多、客户多。“强”的标志是指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在文化上,有员工认同的凝聚力,即给别人不能给的;在专业服务上,有市场认同的差异化品牌服务,即做别人不能做的。

资产评估行业尽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不断发育和完善的阶段,评估中介服务作为特殊的新兴服务行业产生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着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甚至可以说已经影响到评估机构的生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致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评估行业多头管理,不适应评估行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评估行业多头管理,在经济生活中先后介入评估行业的部门有财政(国有资产)、国土资源、建设、计划(物价)等9家部门,在2001年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活动后,现保留的执业资格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价格鉴证师、矿业权评估师、旧机动车评估师等。其中在经济活动中影响较大的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三种执业资格。

各执业资格都有各自的业务规范,有相应的收费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既造成了评估质量的不统一,又造成了重复评估、重复收费的局面;既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了评估行业无序竞争、条块分割。而且评估行业的多头管理局面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形成许多地方评估机构小、散、乱,服务单一,市场竞争乏力,甚至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评估机构出现难以生存的情况。

2.评估法制不健全,不利于行业的统一管理

律师行业有《律师法》,注册会计师行业有《注册会计师法》,而资产评估行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我国目前的评估法规体系是以《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为核心、中央政府颁行行政法规和中央政府部门颁布的规章为主、部分省市出台地方性评估规章补充、行业协会辅之以自律规范并有国家其他法律法规配套的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立法层次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已极大地影响到了行业发展。

3.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评估准则体系尚待完善

应当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理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资产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假设、价值类型、评估原则等基本形成了统一认识,对于评估的三大方法及其程序以及评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也都有了深入的探讨。但不可否认,在一些资产评估理论问题上,我们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如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资产评估相关问题,资产评估结果如何为会计报告服务等。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与资产评估理论相对应的各项具体准则和参数还非常欠缺,可操作性不高,不能满足评估专业人员实践的需要。

4.评估机构普遍规模较小,机构数量过多

从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以湖北省情况为例,目前我省资产评估机构普遍规模较小,机构内部质量控制薄弱,经营业务单一,受政策、市场的影响极大,抗风险能力较低。大量的评估机构年评估收入在30万元以下,根本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了。如果不做精做大做强,机构发展就会危机四伏,难以生存。

5.由于市场环境恶化,评估收费普遍较低

就我省现在的资产评估市场规模而言,由于评估机构数量较多、规模偏小,难以承担一些大型业务,也难以与国外、省外的一些大所相抗衡。一些机构在争揽业务过程中,不管项目大小、成本高低,只要有市场,收费好商量。只抓市场,低价竞争,不计成本,由此导致工作量缩水、人力成本压缩,严重影响评估质量。评估机构数量过多,导致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压价厉害,这样不仅造成机构无法发展,还导致优秀人才外流,更谈不上引入优秀人才了。

6.评估机构业务单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大多数的评估机构只会做法定评估项目,除此以外,不会做其他业务,把自己束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机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不注意知识的更新,不注意经常给自己充电。评估是一个知识性行业,只有我们的专业知识才能给我们的产品增加附加值,如果我们的知识落后了,产品的附加值从何而来呢?

在我看来,中小机构要做精做优做大做强,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主要专业人员实行股权激励

要创新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变长期存在的家长制作风和手工作坊式管理模式,调动所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点是团队和制衡。唯此,资产评估机构才有可能做强做大,才有可能在做强做大的同时消除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隐患。要引进优秀人才,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是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在评估行业的最好办法。评估是一个高智商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也只有这样定位这个行业才有希望),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极性才能让机构更有活力。

2.通过机构联合或重组,可以使评估机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做大做强

评估机构可以参考这两种方式,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协会牵线搭桥,自主选择。协会应该鼓励和支持机构的合并。大型机构可采取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联合组建的方式,同时倡导机构与其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合并,鼓励其在自愿、协商、依法基础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中小机构要放弃本位主义的思想,不要太在意自己在原来机构的地位和股权,可以与别的大品牌的机构共同搭建平台。评估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没有实践再多的书本知识都不能培养出杰出的评估师。这样的结果不仅可以减少不规范的竞争,还将造就更多的大中型机构。协会和财政部门的领导也不要太考虑地域分布设置机构,把这交给市场去调节,根据经济学的利益均衡化的理论,市场自然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

3.要进一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要增强自律意识,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出具虚假的鉴证意见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评估师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同时也将为提高收费标准和增加评估市场领域起到促进作用。

4.建立动态的评估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国际著名评估机构最大的技术手段(或技术优势)就是强大的动态信息系统,整个评估过程涉及的动态数据、参数和信息,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询、生成、归集、演绎、模拟和分析,其完备的系统甚至可以延伸至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实行技术创新,首先要着眼于创建完备的动态评估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能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强化评估过程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还有赖于协会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评估行业要壮大,这条路是必须走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实现这一点将还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5.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向专和精方面下工夫

中小机构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什么都可以做的综合评估机构,那样在市场中没有自己的特色,就自然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结果什么也做不了。要让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做的非常出色,做专做精,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自然会有自己的市场和生存空间。比如,房地产、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珠宝等随便选择哪一方面你都可以下较多的工夫去研究。当然,除了自己钻研外,还可以采用外聘专家的方式来提高机构的专业水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人才。

6.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们的评估师要注意学习,除了新法规、新准则外,对社会不断出现的新的行业、新的事物,我们也要注意学习。评估是咨询行业,只有永远保持学习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永远站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列,才有资本为企业或者其他客户做好咨询,如果知识陈旧,专业不强,怎么可能为企业当好参谋?

7.不断探索新领域,努力拓展业务空间

上一篇:联动设备下一篇:学生党务